娛樂滿紛 26FUN's Archiver

機密 發表於 2006-2-8 12:23 AM

[禪法] 如何達到解脫?

[color=Blue]
(2004年4月18至19日,聖嚴法師講於新加坡光明山普覺禪寺)
 ------摘自法鼓雜誌185期[/color]

中國禪宗所說的「悟道」或「明心見性」, 指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受環境、自己身體狀況的影響, 而活得很快樂、很自在,這就是菩薩的解脫。

佛教具有三種功能,第一是信仰的,第二是生活的,第三是原則的,這三種功能都有理論的基礎和實踐的方法。

首先說信仰的功能。所有宗教都重視信仰,比如久旱未雨、發生流行的疾病、遇到危險的困難,很多宗教告訴人們用祈禱、禱告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佛教也同樣重視信仰,比方有人希望求長壽,就念「藥師佛」;希望平安,就念「觀世音菩薩」;希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念「阿彌陀佛」。

其次說到生活的功能。學佛人可以隨時運用佛法,調整日常生活中的觀念和行為,得到安身、安心的效果。例如當我們遇到了困擾,可能會產生憤怒、憂愁的情緒,佛教徒如何運用佛法,去處理這些問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遇上無可奈何、啼笑皆非的事,或蠻橫不講理的人,當下不能做任何事,就念「阿彌陀佛」。至於這樣是不是能把問題給解決呢?不一定,但至少自己不會那麼生氣。

再說到原則的功能。身為佛教徒,有許多事必須做,也有許多事不能做,這當中的標準就是原則。一個信仰佛教的人,首先不能殺人;第二不可以做強盜土匪;第三不可以有混亂的性關係;第四不可以用言語去傷害人、欺騙人;第五不可以酗酒、吸毒、賭博,這些原則也是最基本的生活規範。

因此,做為一個佛教徒必須具備三種條件:虔敬的信仰、調心的方法,以及道德的生活標準。

佛法最深的目的,是要我們從生死中解脫。生死的解脫有兩種不同狀況,一種是這一生結束以後,再也不到娑婆世界來投生,從此不生不死。這是一種解脫,也叫做小乘的涅槃。

另一種是大乘菩薩的解脫,是從對生死的恐懼得自在、從對生死的煩惱得自由。他們既不戀生死,亦不畏生死,在此生結束以後還是會到人間來,跟眾生生活在一起,來度煩惱生死中的眾生,這叫做大乘菩薩的解脫。

中國禪宗所說的「悟道」或「明心見性」,指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受環境、自己身體狀況的影響,而活得很快樂、很自在,這就是菩薩的解脫。我們的生命看起來有「我」,事實上這個「我」是五蘊的臨時組合,隨時都在改變之中。如果能體驗到我們的自我,只是一個臨時組合的假我,我們就不會有煩惱,既然沒有煩惱,就是解脫了。

至於如何達到解脫?那就要修行,而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學習佛法。學佛的人,一定要相信釋迦牟尼佛,同時要參加修行佛法的團體;而進入佛門的做法,就是三皈依。佛說:「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惡鬼;皈依僧,不墮畜生。」念一次,就有一次的功德;常常的念,自然就會用佛法來幫助自己、幫助他人,也就不會墮落、恐懼了。

佛法,又叫做安心的法門,心安就有平安。
如果自心不平安,而希望環境平安,那是永遠不可能的;
如果自心平安,自然不會受到環境現象的影響了。
祝福大家永遠平安。

機密 發表於 2006-2-8 12:25 AM

[color=Blue][佛法] 無貪著無煩惱才是真修行
證嚴法師[/color]

人貪「得」,因為「取著」,而產生煩惱、想不開。
有的人貪名,有的人愛利;有人取著物質,有人取著感情。
現代人為了取名,爭得多麼厲害,看看在選舉期間,競爭得多苦;在商場上也有爭奪的痛苦。

一般人的煩惱多在物質或感情,物質的欲望永遠填不滿,貪得無厭,永無止境;內心總是覺得不夠,因此想盡辦法去取。

有的人習慣貧困,生活過得很平淡,無爭無取,逍遙自在。但是得到些許物質之後,心就開始煩惱了。有一則故事──有一天,一個原本一無長物的窮人,走在山路上撿到一包東西,他好奇打開一看,是金光閃閃的金銀財寶。

他高興極了,當場一個一個拿出來算,數得正開心的時候,失主慌張地跑回來說:「我遺失了這些東西,好擔心、好著急,謝謝你幫我照顧。」

失主伸手取回財寶時,窮人焦急地說:「你說這些金銀是你的,到底有多少呢?」

失主就說:「一共10兩金子和15兩銀子。」

窮人方才計算過,果然分毫不差,只好萬般不捨奉還對方,眼睜睜看著失主帶著金銀歡喜地回去。

這時窮人的心裡很懊惱,覺得自己怎麼這麼愚蠢,撿到金銀拿了就走,失主找不到就好了,為什麼還在原地慢慢算?結果空歡喜一場。從此他的心中就打了結,生起煩惱,日日患得患失;一點都不想那些金銀根本就不屬於自己的。當窮得一無所有時,他並不煩惱,然而一「有」了之後就會想「取」,取不到就生煩惱。

人們何時會覺得「夠了」呢?永遠都不夠;貪無止境,所以取著也是無止境。
不僅錢財、感情,還有的人在乎身體。以前有位資深的慈濟委員,這位老師姊投入慈濟很精
進。有一次她去檢查身體,醫師告訴她必須開刀,她就很緊張地繳了保證金,準備開刀。

她打電話回來告訴我,我就對她說:「檢查又不是很詳細,妳到大醫院再看看吧!開刀容易,養身難。」

她竟然說:「可是我已經繳了手術的保證金。」

我就說:「錢去災消,健康就是福。」

後來她去大醫院再詳細檢查,真的不需要開刀。她一掃生病的陰霾,又投入慈濟工作,做得歡喜又自在。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而人心貪著卻是無窮無盡,沒有滿足的時刻,於是煩惱的心結一路糾纏。

如何放開心胸,不貪、不取、不執著,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要磨練的;面對人、事、物能夠磨練到心無貪著、無煩惱,才是真修行。

機密 發表於 2006-2-10 06:27 PM

[color=Blue][淨土行] 求生兜率淨土的修法[/color]

  凡修持一切法門,不出信、願、行,欲求生兜率淨土,亦不離此信願行三者,是往兜率內院之三種資糧。   

  一、信:信是斷疑生解之義。須知佛法如大海,由信而能入。如《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
        我們深信兜率內院是彌勒菩薩,受釋迦牟尼佛殷懃付囑,為欲度釋尊佛法中未得勝緣,而欲得解脫者所建立的。
    《大寶積經.摩訶迦葉會》云:“彌勒!現付囑汝,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正法藏時,你當守護佛法僧寶,莫使斷絕,更令一切眾生,悉得解脫。”
        我們應當相信如來金口所宣,應如是受持,決定上生兜率淨土是無可置疑的。

        二、願:願是發願。《法苑珠林》云:“凡夫力弱,習惡固多,其心怯弱,初學佛法,恐畏退散,故常發大願,扶持是行,乃至終身......自在往生,彌勒內院,得至佛前,隨念修學,證不退轉。”由此可知,求生兜率淨土,必須常發大願。

  玄奘大師也是一生常修彌勒行,發願上生內院得見彌勒,同時常對大眾說偈云:“南無彌勒如來,應正等覺,願共含識,速奉慈顏!南無彌勒如來,所居內眾,願捨命已,必生其中!”
        另近代高僧太虛大師亦倡導兜率淨土法門,其將雪竇寺的晚堂功課,回向文改修唱云:“四生升於內院,三有托化兜率......兜率內院慈氏尊,大智大悲濟含識......南無兜率內院一生補處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上生兜率宮,同赴龍華會,十方三世一切佛......摩訶般若波羅密”。

  三、行:行是實行,所謂實際修持兜率淨土法門。兜率淨土法門,攝機最廣,行持最易,古德云:“一齋戒能為上品之修因,一稱慈氏聖號,便成彌勒眷屬。”欲求至速成就彌勒淨業者,常修六事行法:

  (一) 精勤修習福、敬、恩、悲田中,所作事等。

  (二) 威儀不缺,堅守諸戒,常稱聖號等。

  (三) 獻地掃塔,莊嚴道場,整修佛像等。

  (四) 香花供養,四事雜物,隨意給濟等。

  (五) 勤修有漏凡夫三昧,聞思定等。

  (六) 廣讀大乘經典,演說修習十善業等。

  具備六事者,則能上品上生,其中修一二種,亦可得上生兜率淨土,親見彌勒菩薩,聞法證果。

  我們能修持最簡便的六事行法,就必能獲得彌勒菩薩的大悲不思議力,由頂門上放出眉光,遣令無數的天子,雨天曼陀羅花,來到眼前,奏鳴天樂,散播異香,須臾之間,即到兜率陀天,安祥的坐在寶蓮臺上,身心得到泰然自在。聽聞妙法,速證不退還果。
        當知,時際末法的今日,魔強法弱,善知識難遇,唯有勤修彌勒淨業,求生兜率淨土,親近彌勒菩薩,證不退轉,將來得赴龍華初會,蒙佛授記,得無上正等正覺。此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末法眾生而宣說,願有緣者珍重行之。

機密 發表於 2006-2-12 08:19 PM

如何才叫見佛

很多民間的人,甚至包括佛弟子都認為你用肉眼看得見的佛、菩薩才叫佛菩薩。 又話要如何才請得佛菩薩到位。  甚至如何才叫見佛都以為用往常學佛前的方法去『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color=Purple]:「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color]
        當中佛問其弟子須菩提,如來可以以三十二相去分辨嗎? 三十二相係轉輪聖王及佛之應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種殊勝容貌與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略稱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等。 佛言:若以三十二相得觀如來者,則世間轉輪聖王,亦有三十二相,豈不即是如來耶?意謂法身離相,未可以著相而見。前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不離相,安見法身?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即解如來所說離相之義,法身不可相見,故云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color=Purple]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color]


爾時世尊,為破眾生著相之心,而說偈言。若一切眾生,以三十二相之色,以為能見我者;以四辯八音之聲,而求我者,此皆尋言取相,非正知見。縱有所修,必蹈邪徑,邪者偏邪,偏於有邊,故曰是人行邪道,道即徑也。色聲為外塵之法,見求乃內心之執,法執未破,安得親見離相法身,故曰不能見如來。此佛為離常見,令人不滯於有也。 當中的『色』,就是指我們一切可以用肉眼見到的事物,當然包括佛的色身——肉身。

華嚴經云:「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見佛。」
當中的色身,就是指我們的見到的肉身。

從佛在《金剛經》中給我們的啟示知道,要真正見佛,不是用眼去見的。  用眼見到的只會是如當年佛的應化身。 但佛的應化身會入滅。 而佛的應化身如今的確已入在二千多年前入滅。  而且,用肉眼去分辨誰是如來很容易被魔化身去騙過我們令我們走入魔道。 所以佛該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唯有佛的法身才沒有是假的。因為法身是一證永證的,沒有多了少了的問題。 但是法身是沒有形相的,又甚可以用肉眼見。  佛當年成佛時,向小乘人說四聖諦等小乘經時,就是同時在定中說《華嚴經》,但是小乘的阿羅漢卻不知道。 因為二乘人的心量小,境界小,只知道近,而不知道遠;只知道淺,而不明白深。所以「有眼不見盧舍佛,有耳不聞圓頓教。」


如明朝呆菴普莊的一首偈說:
『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眼前林樹並池沼,晝夜還能演法音。』

我們經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地念個不停,有人問:「佛為什麼要我們念呢?」「佛只念一句就好,為什麼要一直念個不停呢?」
說是念佛,倒不如說是念我們自己的心來得恰當。
「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真正的念佛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我心頭,故有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說法,那是因為我們自性裡,本來就具備有諸佛如來的心。

其實說要念這個『心』,就是我們自身的法身如來。我們的法身如來不能證得,就是因為被蒙蔽了。要我們念佛、經、咒,就是要我們與佛菩薩相應。  所謂相應,就是開我們的般若智慧。開我們的般若智慧就是要我們的法身顯露。  我們的法身顯露就是顯露我們的法身如來。  所以所謂的見佛,其實就是見我們的『法身如來』。  

不知各位明白了沒有?

morris13 發表於 2006-2-15 12:49 PM

Thanks!:) But I just understand a litte bit...:o

機密 發表於 2006-2-15 05:38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morris13[/i] at 2006-2-15 12:49:
Thanks!:) But I just understand a litte bit...:o [/quote]
簡單來說即是叫你要見的不是外面見到的應身或報身佛,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的是自己的佛性,要證自己的法身佛,這才是佛想我們見的。

聖里斯 發表於 2006-2-16 12:11 AM

我來也~~~~:P
各位好啊,我又回來啦。:clap:

機密兄為何會說尤其是「Morris兄及聖兄」?
其實我都只懂轉貼而已,到現在仍然對佛法不熟悉。

今早在某論壇貼文章後遇到難題,給人考起,不懂解答,麻煩機密兄幫忙。:help:

對了,這裏不宜發問,等我在「滿天神論」內問啦。

聖里斯 發表於 2006-2-16 12:13 AM

我又貼一篇先

[color=Blue]佛經故事[/color]
[color=Purple]一捧沙 ---(一代女皇-武則天與佛陀的相遇故事)[/color]

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傳法的時候,有一天,釋迦佛帶著弟子托砵外出化齋。

一群小孩在路上玩堆沙子。其中一位嬌滴滴的女孩子,遠遠看見釋迦佛帶領弟子們而來,就半戲半真的用雙手從地上捧一捧沙,走到佛陀面前,往佛陀的飯砵內一放。釋迦牟尼客氣的接受了她的沙土。

大弟子舍利佛看不過眼,心想這女孩豈有此理,怎麼可以用沙土戲弄我師尊。在路上實在忍不住,就問道:「師尊,剛才那女孩子,把沙土放在您的飯砵裡,怎麼能讓她這麼胡鬧?」釋迦佛微笑:「你們不知,此女千百年後,因緣成熟,要在東震旦國為王。這時我如不接受她的沙,她將會試圖去破壞佛法。我接受了她的沙子,這樣讓她結下此善因緣,她將來做王時將會弘揚佛法。」

這個女孩子就是後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女主武則天。她一出世就有帝王的龍鳳之姿。武則天做皇后之前曾經作了四、五年的尼姑。她不但虔信佛法,而且精通佛理。她作了一首贊嘆佛法的四句偈言,「[color=Red]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color]。」成為佛教徒誦經的開經偈,一直流傳了千百年。洛陽的龍門石窟,就是她當政的時候擴大開鑿的。

[color=Red]佛要的並不是什麼施捨,而是人那一顆崇敬佛法的心。正是因為你有那一顆向善的心,有對善的期待和嚮往,佛才好把無比美好的福報給你。一個生命的未來,就是他自己的選擇。[/color]

聖里斯 發表於 2006-2-16 10:47 AM

[color=Blue][size=4][b]佛法[/b][/size][/color]

[color=Red][size=4][b]萬事忍為貴[/b][/size][/color]

宣化師父

一九八三年五月一日開示

[color=Blue]修行的祕訣,就是要少吃。[/color]為什麼?因為少吃少生欲念,少欲就能知足;知足就能常樂,常樂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生菩提,生菩提就得解脫;得解脫就能任運自在、生死自在、智慧自在,總之,一切皆自在。這是修行人所必經的途徑,共勉之!

[color=Red]修行人要忍耐,無論什麼境界來考驗,都要用忍耐心來忍受,咬緊牙根,衝過難關,那就會風平浪靜,自然安寧。在工作時,不願意做的,也要忍耐著去做,久而久之,習慣就成自然。[/color]總而言之,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心安理得去做,不要有躲懶偷安的心理,或者敷衍了事,如果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思想,那就與道相違背,簡直是指佛穿衣,賴佛吃飯、混光陰,實在沒有出息。

[color=Red]我一生用「忍耐」二字為座右銘,無論在什麼環境之下,絕對不投降,一切忍受於身,忍受於心。[/color]我在東北家鄉時,能忍冷忍熱,在三九天(最冷的時節)我不穿鞋襪,赤足在冰天雪地行走,把腳凍得很痛,我也忍耐著,一忍便不痛了;在三伏天(最熱的時節),熱得頭昏腦脹,眼冒金花,走路時,天旋地轉,眼前發黑。若是普通人,一定熱得發慌,可是我認為無所謂,只要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就好了。我用忍耐二字做為法寶,來克服一切困難,忍寒忍暑,忍風忍雨,忍飢忍渴,一切都忍,絕不豎白旗。

我出家之後,專修忍辱法門。若有人罵我,聽不見,或者當他在唱歌,自然平安無事。如果有人打我,絕對不還手,以心平氣和的態度來接受。又忍受作早晚課,在清早上殿的時間,正在甜睡中聽到打梆聲,即刻起身漱口洗臉,便上殿等候,每次都是先到五分鐘,沒有一次遲到。

我從出家,一直到現在,都用忍耐行事。我到外邊參學時,無論作早晚課,或講經說法,或聽經聞法、上殿過堂,沒有落後過一分鐘,都是提前先到。這是我過去的情形,今天告訴你們,這是我現身說法。

想要真修行,不可以懶惰,做事要爭先恐後去做,不可以沒有忍耐心,無論什麼不能忍也要忍,無論什麼不能受也要受。忍受一切,這是修行人的指南針,尤其是在學習的階段,更要忍受。就算實在忍無可忍,還是要忍,所謂:


[color=Red][b]「忍片刻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b] [/color]


[color=Red]不可以隨便發脾氣,要曉得無明火能燒功德林,這是至理名言,也是經驗之談。切記!切記!慎勿動肝火。各位!不可隨便發脾氣,覺得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看什麼都不順眼,世間的事,都不如自己的意。可是退一步想,忍!忍!一忍,萬事了,什麼麻煩也沒有了。 [/color]

我們修行人,一切要認真去做,不可懈怠,不可放逸,要嚴守道場的規矩,不是說天天來聽經,不缺席,對於其他的事情,就馬馬虎虎,這種思想是要不得的。或者上供,或者早晚課,或者法會,都要早些到大殿等候,將來所得的果報,才能圓滿;否則樣樣遲到,將來會失去開悟的機會。凡是做什麼事情都晚來一步,所得的功德,也不會圓滿。

[color=Brown]我們修行人,不要自己給自己講道理,自己給自己做辯護律師,所謂「如是因,如是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這是天經地義的定律。種圓滿的因,便結圓滿的果;種一半的因,便結一半的果,這一點,大家要真正地瞭解,不可當做耳邊風。[/color]

聖里斯 發表於 2006-2-17 11:04 AM

[color=Red][b]佛經故事[/b][/color]

[color=Blue]心中有佛---蘇東坡與佛印禪師[/color]

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與金山寺的佛印禪師是很好的朋友,他們兩人常常一起討論經書上的道理。

有一天下午,蘇東坡和佛印禪師在大殿中打坐,蘇東坡忽然問起:「禪師,你看看我坐在這裏的樣子像什麼?」

「非常莊嚴,好像一尊佛。」佛印禪師說。蘇東坡聽了非常高興。

過了一會兒,佛印禪師也以同樣的問題問蘇東坡:「大學士,那你看我坐在這裏像什麼?」

佛印禪師有些福態,蘇東坡想要戲弄他,立刻回答:「你像一堆糞。」

佛印禪師聽了非但不生氣,反而笑了笑。

蘇東坡大樂,認為佛印禪師沒什麼了不起,逢人便提起這件事,說:「佛印不如我。」

蘇東坡有一個妹妹叫蘇小妹,活潑伶俐、充滿智慧,她聽說這件事後,便對蘇東坡說:「哥哥!其實你不如佛印禪師。」

蘇東坡很吃驚:「這怎麼可能?」

蘇小妹不慌不忙地說:「哥哥,你要明白,[color=Red]佛印禪師因為心中有佛,看任何事物都是佛,所以他看你就像一尊佛;而你看他像糞,是因為[/color]……」

蘇東坡聽完後非常慚愧,才知道自己真的不如佛印禪師。


[color=Purple]PS:是因為甚麼呀?文中沒說,我想知。[/color]

morris13 發表於 2006-2-17 12:56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聖里斯[/i] at 2006-2-17 11:04 AM:
[color=Red][b]佛經故事[/b][/color]
... [/quote]
是因為蘇東坡心中有糞.Right?

聖里斯 發表於 2006-2-17 01:35 PM

但為何一位大學士心中想到的只有糞便?:o

機密 發表於 2006-2-18 03:06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聖里斯[/i] at 2006-2-17 13:35:
但為何一位大學士心中想到的只有糞便?:o [/quote]
聖人不見人過,人人皆是聖賢。
凡夫處處找人過錯,心中污穢故視人為糞。

聖凡分別,此一神僧賢士便做了一套好戲來教化後世了,善哉!:D

機密 發表於 2006-2-18 03:06 PM

[size=4][color=Blue][禪法] 定慧等持,方可見性

聖一法師[/color][/size]
-----------------------------------------------------
六祖唯論見性,見性以何為本呢?
以定慧為本,有定有慧,方能見性。
定慧猶如鳥之兩翼,如車之二輪,不可缺一。
有慧則寂而常照,便無昏沉;
有定則照而常寂,便無妄想。
定中有慧,慧中有定,
定慧等持,寂照不二,即見佛性矣。

定能降伏妄想,慧能制止昏沉、執著。
凡夫有執著、妄想,所以不能見性成佛。
妄想屬第六識;執著、昏沉屬第七識。
眾生由妄想、執著故而造業,
只有妄想而不執著,亦不造業。
假如六識不起分別,七識無從執著;
假如七識不執著,六識亦不起分別。
所以定止妄想,慧除執著,是以定慧為見性之本。

定慧之法不是兩個,是一體的。
定慧猶如身體的左、右手,是一體的,
左手幫忙右手,右手幫忙左手。

若定慧不等持,有定無慧,則成枯定;
若有慧無定,即是狂慧。
枯定、狂慧是病非藥,不能斷除煩惱惑,更遑論見性。
因此,真定必有慧,真慧必有定,定慧等持,方可見性。
--------------------------------------------------------------
學道之人知見一定要正,有正知正見方可修行。
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道之人知見不容有少許偏差。
不可說「先定發慧」!
若先定後慧,則這定是無慧之定,
是枯定,古人說:「死水不藏龍」,
這只是世間禪定,不是出世間的首楞嚴定。

往往很多禪者都患了這個毛病,
雖然用功修定幾十年都未曾發慧,所以未能開悟。
過去有一位老婆婆,供養一位禪師住茅篷三年,
她欲知道禪師有否悟道,便差女兒去試探他。
當禪師吃過飯後,女兒上前把他抱住說:「道!」
禪師說:「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這就是枯定。
女兒回去告知母親,老婆婆說:「三年來祇供養得個俗漢。」
遂把禪師遣出,將茅篷燒掉。                     
可見修禪定的人每每都著了定,欠缺了慧;
無慧之定,是為枯定,如何能開悟見性呢!
因此切莫講先修定,後發慧。
-----------------------------------------------------------
也不可說「先慧發定」!
若著了這個毛病,一心只求智慧,
縱使講經了得,但是沒有禪定,落了空談,解而不行,
此乃狂慧,又如何能見性呢?

過去有一位太原孚上座,他在揚州光孝寺講《涅槃經》時,
為會中一禪者所哂笑。
其後孚上座請教禪者所笑者何?
禪者曰:「實笑座主,不識法身。」
孚上座曰:「法身之理,猶若太虛,豎窮三際,橫十方,彌綸八極,包括二儀,隨緣赴感,靡不周。」
禪者曰:「不道座主說不是,祇是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
孚上座曰:「既然如是,禪德當為代說。」
禪者曰:「還信否?」
孚上座曰:「焉敢不信!」
禪者曰:「若如是,座主輟講旬日,於室內端然靜慮,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時放卻。」
孚上座依教在房間打坐,由初更、二更、三更、四更、至五更時,聞鼓角之聲,忽然契悟,便去敲禪者房門。
禪者曰:「阿誰?」
上座曰:「某甲。」
禪者呵曰:「教汝傳持大教,代佛說法,夜來為甚麼醉酒臥街。」
孚上座曰:「禪德,自來講經,將生身父母鼻孔扭,從今已去,更不敢如是。」
禪者曰:「且去,來日相見。」
孚上座既發定開悟已,遂罷講經,參諸方禪德。
-------------------------------------------------
[color=Blue]可知有定無慧,是枯定,不起功用。
有慧無定,是狂慧,有解無行,說食不飽。
必須定慧等持,寂照不二,方可見性。 [/color]

機密 發表於 2006-2-18 03:41 PM

[color=Blue][禪法] 聽你心中的欲望,如聽樹林裡的風聲[/color]
這天,外道鬱多羅來見佛陀。林中悄悄,天際澄藍。
佛陀問他:「你的老師波羅奢那,是否有教你如何修根(在六根中修行)?」
年少的鬱多羅說:「我的老師教我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聽,就是修根。」
佛陀反問:「盲人看不見,聾人聽不見,他們也是在修根嗎?」

透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我們與生存的世界發生聯繫,也在其中生起深深的執取,把一切當成是「我」、「我所有」,而產生種種的煩惱。因此,有人以為斷除煩惱之道,就在於切斷六根與外界的接觸。

曾被達賴喇嘛喻為「現代龍樹」的印度靈性大師克里希那穆提,卻對一位主張苦修與強烈否定感官的人說:「聽你心中的欲望,如同聆聽樹林裡的風聲一般。」

當我們聆聽風從林中穿過所發出的聲響時,只是自然地傾聽,而不會去阻擋風的方向,或詛咒它。聆聽心中的欲望也是如此,這並不代表我們要過縱欲或禁欲的生活,而是在感官與外境接觸的當下,深入地觀照自己,探索自己,進而超越自己。否則蒙蔽六根,避離塵囂,依舊無法獲得心靈的平靜。

心靈的平靜來自於深刻地觀察與覺照,「中道」的智慧指引我們觀照緣起性空,遠離顛倒夢想,洞見諸法實相。當我們靜靜地聆聽自己心中的欲望時,我們會看到一個虛幻不實的自己,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沒有一個永恆不變,能主宰且唯一的主體,一切只是因緣條件的相互依存關係。因此可以說:具「常、一、主宰」之義的「我」不可能存在!「我」既不存在,「我所有」當然也就不存在!

我們的念頭在六根觸境的當下,即已生起,遷流不停,生滅不已,修行的重點不是讓念頭不起,而是覺察它的生起與消失。如果在每一個當下,我們都能安靜地、如實地探索自己的心,知道苦惱和苦惱生起的原因,煩惱便在那兒止息了,「無我」的智慧也就產生了。

從覺察自己身心的無常相續,了知世間萬物的無常相續,便可以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在瞬息變化的世間,從合於因果事理的思想與行為法則中,淨化自己,並對世界生起慈悲與關懷。覺察的本身就是解脫的行動。

「聽你心中的欲望,如同聆聽樹林裡的風聲一般」,當欲望從心中的樹林走過時,我們駐足傾聽,聽它從那裡來,聽它往那裡去,就只是傾聽,不產生任何妄執的「自我」,就能逐漸撥開虛妄的迷霧,見到究竟的真實。

機密 發表於 2006-3-14 09:30 AM

[佛法] 放生感應二則

[b]上鑑下因法師/彰化縣員林鎮  [/b]

員林蓮社上鑑下因法師,專宗淨業,嚴持戒律,勤修六度。待人接物,謙沖和善,虛懷若谷。對於居士請益,概勉以精勤念佛,眾善奉行。對護生、放生,亦大力提倡,推崇備至,以為職志。屢屢於法界衛星上宏法利生時,勸眾放生。自非同體大悲,等心愛物者,何以切切如此。法師慈悲,口述二則放生感應,分敘如下:

[color=Blue]則一[/color]:八十八年春,假台南青餛鯓,施放水族物命,按儀規三皈灑淨後,將魚苗放之大海,當眾人群策群力之際,有一林居士,素秉異常,眼通陰陽,可觀常人所不能察,可聽常人所不能聞。見一男女,立於海面,男者龜身人面,滿臉鬚髯,態度和善。女者魚身人面,長髮飄逸,臉蛋皎好。初見此景,林居士心中訝然,待驚魂甫定,念起疑惑。

問道:「不知二位如何稱呼?」

二人答:「我倆乃魚之護法,稱之仙姑可也。」

林居士再問:「吾等今日所放水族物命,是否會被捕捉?有無生命危險?」

仙姑答:「你無用煩惱,魚兒不會被捉,我二人即是來此,將魚兒趕至大海。」

上鑑下因法師開示,此事雖屬靈異玄妙,但若非事實,居士亦不敢妄言誑語。足見放生現場,龍天護法,放生功德,諸佛歡喜。

印光大師在(復愚僧書)曾云:「彼必期于萬無一失,方肯行放生。則令世人盡壽皆不行戒殺放生之事矣。其人將來必膺萬無一人能救己子將死也。哀哉痛哉。」夫人放生,常見譏議,說放生即放死,亦或放者自放,捕者照捕,放生何用云云。此等訛語,相互傳說,遂使初發放生菩提者,頓起疑惑,若無正念,必然退道。此一感應,適足說明,吾人心算,不及佛菩薩萬一,冥冥之中,自有護持。只管守住當下那一念慈悲,放諸生命。餘者,無庸置疑,可也。


[color=Blue]則二[/color]:數年前之二月十五日,突接黃居士來電,十萬火急,告知近萬隻牛蛙,本欲賣往日本,因未報關,現扣留充公,經新聞刊出,多家海產店,前往投標採購,望師父憐憫,發大慈悲心,將其買回放生,使其免受刀砧剖腹之罪。

時值師父精進佛七,無暇分身,遂托江居士代為負責,臨行殷切叮嚀,務必得標。在投標過程中,幾點不思譏事,分敘如下:

江居士膺此重任,誠惶誠恐,兢兢業業,但對台中港海關處,路徑並不熟稔,幾經波折,才找到競標處,到達時,剛好開始,此其一。

投標時,江居士未曾買賣牛蛙,不知市價多少,回電秉明師父,師父告知,見機行事,隨機應變。最後寫下六萬。開標後,竟離底標幾百元順利得標,此其二。

得標後,近萬隻牛蛙,體積龐大,地處偏僻,又無大卡車托運,正當腸枯思竭,苦無對策時,恰有一卡車駛近,經江居士說明原委,爽快答應,代為運載,恰好一車滿滿,此其三也。

上鑑下因法師開示,以上三者,缺一不可,稍有差池,此事不成,則萬千性命淪為刀殂,幸得佛助,功成圓滿,大慰人心。

大批牛蛙載回蓮社,皈依灑淨,聽聞佛號。由於數目太多,晝日放生,過於顯目。乃待夜深人靜,四下無人時,由上溥下因老法師率眾數人,於溪湖與埤頭間之大溪,分批分區施放。溪前溪尾,歷時數刻,始全數放畢,待眾人按原途折返,忽聞萬蛙齊鳴:「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此起彼落,宛如梵音嬝繞,充塞天地之間,劃入無垠夜空,壯觀殊勝。眾人視此異象,無不感動。

印光大師云:「須知水陸飛潛諸物,同吾靈明覺知之心,但以宿業深重,致形體殊異,口不能言,觀其求食避死情狀,自可悟其與人無異矣!」螻蟻尚且偷生,蠢動含靈,咸具佛性,心與佛無二,今蛙能念佛,報佛恩典,而人為萬靈之長,若不精勤念佛,上報佛恩,豈不如牛蛙乎!悲哉。

機密 發表於 2006-3-14 09:32 AM

[佛法] 真愛無限

[b][color=Blue]達賴喇嘛著[/color][/b]

當你的內心深處自然浮現愛心,希望跟所有眾生一起享有真正而永恆的喜樂,這就是大愛。

如感覺慈悲自然流露,想為眾生除盡諸苦,就像母親一般,想為愛子解除病痛,那你的慈悲達到圓滿,稱為大慈大悲。

當身、語、意三方面的行為,愈來愈導向他人的利益,
就會發展出深遠的愛心和投入感。

Please see the attached file.

機密 發表於 2006-3-14 01:27 PM

[禪宗] 憨山大師參學悟道記

現在科技發達,通過網絡無疑可以有助傳播佛法和資訊,
但這些方便般若始終只能增長知見,啟發智慧罷了,
要得學佛的實益,今人便要跟古人學!
應多看古德聖賢祖師的傳記,
仔細探究古人如何一步一踏實地邁向覺醒之道。
深心地體會古人如何經過千錘百鍊方能徹悟的艱苦歷程。
這些古仙人道啊!步步充滿血淚、道心、慈悲和智慧,
正是吾等迷人的標月指,乃學人千古之楷模也。

今附上明末四大高僧的〔憨山大師參學悟道記〕,
願與各位共勉。

輕安吉祥

------------------------------------------

〔憨山大師參學悟道記〕宋智明著
------------------------------------------------------------------
 
一、寺廟啟蒙

        大師俗姓蔡,諱德清,字澄印,別號憨山。明代金陵全椒縣人,生於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十月十二日。
        大師滿周歲時曾大病一場,母親在觀世音菩薩像前禱告:願舍兒出家。不久病即痊癒。為此,母親將大師寄名於本地長壽寺,取乳名為“和尚”。
        大師從小就不喜歡跟小朋友遊戲玩耍,只是一人獨坐。七歲時,親歷了叔叔病故。從此在幼小的心靈中便存下了“生從何來?死歸何處”一大疑團。
        九歲時,在寺廟中讀書,有幸得閱《普門品》,不久就能背誦。
        十二歲入報恩寺,依西林大和尚學習佛教諸經典及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古文詞賦等。
        大師十九歲那一年,在寺中閱《中峰廣錄》一書,心中產生了強烈共鳴,立即決定正式出家。祈請西林大和尚披剃之後,將過去所習古文、詞賦等付之一炬,立志從此專意參究一事。

-------------------------------------------------------------------

二、法堂煉磨

        大師剛開始習禪時,由於尚未得參究要領,故久無消息。
        乃專心念佛,日夜不斷,淨念相續,不久即有感應。
        一天晚上,夢見阿彌陀佛現身,立於空中,相好光明,了了分明。大師行接足禮,並祈求見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願畢即見二菩薩現半身……自從夢中現此瑞相之後,大師時時都感到三聖炳然在目前,因而對修行增加了極大的信心。

        這一年冬天,慈恩寺禪堂啟建道場,請無極大師講《華嚴懸談》,憨山大師在講席期間受具足戒,並隨眾聽講。當聽到十玄門中「法界海印,森羅常住」時,恍然了悟法界圓融無盡之旨意,心中生起對清涼澄觀的仰慕之情。
        由此為自己立字為“澄印”,並請證於無極大師。
        大師說:“你志入此法門了。”
        一聞此言,憨山大師似乎遙見冬積堅冰、夏飄飛雪的清涼山。從此自感行住坐臥皆入冰雪之境,無絲毫熱惱。出世之念更加刻骨銘心。

        大師二十歲的那一年冬天,雲谷大師於天界寺建禪期,憨山大師與海內大德五十三人前往參加。
        開初坐禪不知用心訣竅,甚感苦惱,即拈香請益。雲谷大師開示審實念佛公案,從此參究得法,一念不移,三個月內如在夢中,不見有大眾,也不知日常行事。但由於用心太急,背部生一大瘡,腫痛難忍。
        大師自知為宿世怨業現前,乃搭袈裟跪於韋馱菩薩像前哀切懇禱:待禪期結束後,願誦《華嚴經》十部以還宿債。祈禱後頓感異常疲倦,一上禪床即熟睡,開靜也不知道。
        天亮以後,雲谷大師問起背瘡一事,大師答:沒有事了。
        看背上果然了無痕跡,平復如初。見聞者無不驚歎。
        禪期滿,大師坐禪堂,感覺仍未離禪坐,即便上街入鬧市中,也不見有人,如入無人之境。
-----------------------------------------------------------------------

三、盤山遇僧

        明萬曆改元癸酉正月,憨山大師行腳至五臺山,首先求取《清涼傳》一書閱讀。依書中所載勝跡遊到北台,經一僧人介紹,此地有一憨山,奇秀無比。大師一見心中欣喜,種下日後取“憨山”為號之因。
        下五臺山後,憨山大師行腳至盤山。登上千像峰頂,見一石洞內有一灰頭土面的老僧入定。憨山大師上前作禮,僧無反應,問話也不回答。大師見狀,也與僧同坐。不一會兒,老僧下坐燒開水,然後倒一杯自飲。大師也取一杯飲。僧將水具放下後依舊靜坐,大師也隨坐。以後老僧做飯,煮飯後自食,大師也取碗筷同食,吃罷飯二人又靜坐如前。
        到半夜時分,僧人出洞外經行,大師也隨行。
        如此七天七夜後老僧才問憨山大師:“從哪里來?來此何為?”
        大師答:“從南方來,專為參訪隱者。”
        老僧說:“隱者面目如此,並無奇特。”
        大師說:“一進門早已看破了。”
        老僧笑說:“我住此三十多年,今日才遇上一個同風。”
        從此二人共修。

        一天晚上,大師正經行。
        忽然頂門轟然一聲,如炸驚雷。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頓空。又覺其境界不是空所能比喻……如此持續一段時間才漸漸有身心,腳下踏實。開眼見山河大地,一切境象依舊。身心輕快,舉足如風,受用難以形容。
        回洞中後,老僧問:“今夜經行為何這麼久?”
        大師遂將所得境界相告。
        老僧說:“此為色陰境界,不是本有。我住此洞三十多年,除陰雨風雷天氣外,幾乎夜夜經行都有此境界。但不著,則不被它蒙蔽本有。”
        憨山大師作禮感謝老僧指教。

        就這樣,憨山大師與老僧人在千像峰岩洞中度過了整個夏天。因大師曾與妙峰師有約,所以不能繼續在洞中久修,只得忍痛拜別。
        老僧人送大師到半山腰,淚如噴珠,久久不忍分手。
-------------------------------------------------------

四、五台悟道

        盤山修行的第二年二月間,憨山大師與妙峰師又行腳至五臺山,住塔院寺。
        三月三日,大方和尚從雪堆中清理出幾間舊屋,供大師靜修。當時正是萬山冰雪,一片銀色的世界。大師頓感身心清涼,似乎置身極樂世界。
        幾天後,妙峰師往夜台遊覽。大師獨居靜坐,有人來也不與人說話,僅望一眼而已。不久,看人如木樁,最後竟然一字不識……當時山風怒號,冰雪消融,雪水沖激,奔騰之聲如雷貫耳,又如千軍萬馬出征。靜中聞聲,甚感喧擾。
        憨山大師待妙峰師返回後,便向他請教,妙峰師說:“境由心生,不從外來。古人云: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圓通”。
        在大師的靜室外不遠處有一獨木橋架山溪之上。大師每天坐立橋上,初聞水聲不絕於耳,以後動念即聞,不動念即不聞……一天坐橋上忽然忘身,一切皆寂靜無聲。從此一切聲音均不能擾亂。
        大師習定期間,以米麵合野菜熬粥為食,三斗米吃半年尚有餘。

        一天,在食後經行中恍然入定,不見身心,唯有一大光明藏,圓滿湛寂,如大圓鏡。山河大地,影現其中。自覓身心了不可得。
        即有一偈湧出:“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身心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起滅。”從此內外湛然,再不為聲音、色相所障礙。過去的疑念,當下頓消。
        回到屋內,看飯鍋上已生厚厚的灰塵,因無人問時間,不知過去多久了。

        憨山大師自悟後,無師請益,便展讀《楞嚴經》以求印證。過去未聽法師講過此經,現在結合自己內證體驗觀照閱讀,不起絲毫妄識情見。如此歷經八個月,全經旨趣了然無疑。
-------------------------------------------------

五、平陽賦詩

        憨山大師下五臺山後,暫住在平陽府太守胡順庵家。胡公求大師賦詩,並留下古今詩集幾本供參考。大師隨手翻閱幾頁,剛一動念構思,文字詩句便如泉湧,不可遏止,傾刻之間已做二三十首。
        大師忽然警覺到:這是文字習氣魔發動,應立即停止。但是一發而不可收,以前所學的詩書詞賦,凡是曾過目的都一齊現前,充塞虛空,即使全身是口,也不能吐盡。更不知身心何在,默默內觀,有飛升之感。
        大師想:這正是過去法光法師所說的禪病了。但在這裏誰能為自己對治呢?無奈,只得以睡眠消靜。於是,大師強迫自己入睡,難以入眠。索性披衣趺坐,忽然坐忘如睡……。
        後來,胡公家的童子來敲門,久久沒有回應。胡公歸家後知道此事,立即叫人破窗而入。只見憨山大師披衣端坐,便上前呼叫,叫不應,又推了幾下也不動。正不知怎麼辦時,忽然想起大師曾說過,敲磬子可以喚醒出定。於是急忙取來磬子在大師耳邊連敲十幾聲。大師漸漸出定,睜開眼睛後仍不知身在何處。
        胡公說:“我一出門師就閉門坐,到今天已經是五天了。”
        大師說:“我不知道,好像才是一呼吸呀。”
        說罷,默坐諦觀,仍不知這是什麼地方?從哪里來?最後想起住山、行腳之事,都像在夢中,一概不可得。又如雨散雲收,長空如洗,皆寂然了無影像,心空境寂,其樂無可比擬。乃得偈一首:“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欲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憨山大師經此境界,方知佛語真實不虛。
----------------------------------------------------------------------

六、肉身不朽

        明朝天啟三年十月十二日正申時,憨山大師于廣東曹溪端坐而逝,世壽七十八歲。
        當天夜裏,群鳥悲鳴。並有毫光沖天,照亮夜空。四眾哀慟,聲震山谷。大師靈體三天以後依然栩栩如生,面皙唇紅,手足綿軟,如入禪定。
        憨山大師靈龕於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歸匡山。因匡山地多陰,不便安葬,經二十年後又從匡山重返廣東曹溪。大眾開靈龕瞻視,見大師結雙跏趺坐,面色鮮紅,爪髮猶生,衣服尚新,只是開龕以後立即見風零星飄碎。當時有一僧人建議依天竺的方法,用海南栴檀末塗其體。眾人同意他的作法,此僧人塗罷以後即離去不見。然後弟子們恭恭敬敬為大師肉身披上了千佛衣,供奉於憨山寺內。
        現在,憨山大師與六祖慧能的肉身並列供奉於曹溪南華寺內。兩大菩薩以不朽肉身默默昭示著後人。

morris13 發表於 2006-4-3 08:14 PM

[佛教故事] 求財之道

[size=4][size=3][color=Blue][佛教故事] 求財之道
演慈法師[/color][/size][/size]

從前,有一位老和尚在山上一間寺院,一心一意清苦修行。日常除了打理佛寺的一般事務外,生活頗為清靜而平淡。

有一天,斜陽日照下,寺院顯得特別破落,老和尚仰望著剝落的佛像,心中不禁慚愧而不安,於是發下大願要修建寺院,並為佛像重鋪金身。

發願後,即下山走進人群中化緣,經過一段日子後籌集的資財卻很少,老和尚自忖修寺的理想難圓,於是希望主動找些富者捐助修建寺院。

有一天,走到一家豪門大宅前,決定扣門向戶主勸募,一老僕應門時看見老和尚即勸喻盡快離開,老和尚來不及解釋,已被豪門富者惡罵不自力求存,只知乞憐於人,並悻悻然把老和尚攆走。

老和尚沒有怨恨富者,只嘆自己沒有化緣的福報,決定暫時放下建寺的心願,回到寺院更精進修行,並自省與眾生緣淺,與富者尤欠善緣,查得富者為一退休高官,人稱之為「梁大官人」,於是決心為他設置消災延生位,希望與他修結善緣,更希望為他種下佛法的善根種子。

如是過了年餘,一天,梁大官人忽然興之所至,獨自走到山上的寺院來參觀,看見寺內雖然破舊卻一塵不染,花草欣然,對寺院的住持悠然生起一念讚歎,經過延生堂時,赫然看見一個寫著「梁大官人消災延壽長生祿位」,極為詫異到底是誰為自己設消災延生位,剛好一個小沙彌經過,探問下得悉此長生祿位背後的故事原委,與全寺僧眾自力求變的決心與努力,梁大官人聽後深深感動,慚愧不已,馬上求見住持和尚,虔心懺悔,從此,皈依三寶,成為住持和尚忠實的護法弟子。

故事告訴我們修福結緣的重要,老和尚對別人惡意敵視,不怨天不尤人,只生慚愧心並設法與他結緣,結果福由自招,由此可知廣結善緣是另類的財富,佛教很重視因緣,所以與人結緣很重要,能夠廣結善緣,自有一股無形而強大的助力因緣。

新年大家都希望資財豐足,然而,佛弟子應該明白財富由布施、修福、結緣而來,所以,學佛的人在禮佛祈福時,除了為自己求福報,為家人求吉祥外,應該將心量拓大,由至親好友至一切眾生,甚至為自己的冤家對頭祝福,量有多大福有多大。

以佛法、慈悲心、體諒心、歡喜心與眾生結緣,善緣多自然善友多、助力多,人生路上助緣多障礙易消,人生大道自然光明暢順。

在新的一年開始時,每個人都會彼此祝福,亦會為自己立下新年的計劃,所以,我們應該效法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行,多聞佛法以增智慧,廣行布施以結善緣。如是結緣,自然處處善緣,身心富足;如是發心,自然事事如意,時時吉祥。

:):):)

morris13 發表於 2006-4-3 11:51 PM

推尋因果話肺炎

[b][size=4][color=Blue]推尋因果話肺炎 [/color][/size][/b]    觀成法師

      最近有朋友提問:「現今肺炎肆虐,感染者與日俱增,令到人心惶惶,百業頹萎。我們不知種下了甚麼因,得此惡果?應該怎樣去補救呢?」

      誠然,萬法不離於業因與果報的規律,即所謂因果報應。大凡瘟疫流行,都是當地眾生共業所招感的!首先我們要推尋疾疫的因果關係,然後對症下藥,斷滅惡緣,增長善緣,方能消減這共業所帶來的災難。

[color=Blue]共業所招[/color]

      甚麼是共業呢?業是梵語Karma的音譯,意指眾生的一切身、口、意行為所產生和延續的力量。眾生若造善惡業因,其後必招愆相應的苦樂果報。《地藏菩薩本願經》云:「[color=Blue]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color]。」業力是涉及三世的: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的業因感生現在的果報;現在的業因又成為牽引未來的果報。如是輾轉相生,互為緣起,形成強大無比的業力輪。《有部毘奈耶卷四十六》說:「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      

      同時,業有共業與不共業兩種:共業指眾生共受的果報,比如大家無論貧富,皆同處一社會,同時享用它的繁榮(基建、醫療、教育等設施),或遭受它的蕭條(瘟疫、戰亂、天災等);不共業是指各人個別的業報(如身體、建康、財富、智慧各自不同)。

      瘟疫雖是共業,但感染與否,會因各人個別的業力優劣而有所不同,所以共業中亦有不共的業。換言之,當大家處於惡劣的共業時,祇要各自懂得努力去淨化自己的不共業,必會安然渡過困境。     

[color=Blue]殺業深重[/color]

      根據眾多佛教經論所述 — 如《俱舍論》、《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阿含經》、《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等 — 凡嗜殺眾生者,會遭受三災惡報:刀兵災(戰爭延綿)、疾疫災(瘟疫流行)、饑饉災(餓莩遍地)。所謂殺生,是指將人類或動物,直接或間接加以屠殺、刑打、虐待、鎖械或禁錮等行為。這種惡行會招愆疾病、殘障、壽短、禍殃和骨肉分離等果報。

      現今肺炎流行是屬於「疾疫災」。推尋其因,是由於殺業所造成的。《楞嚴經卷四》說:「[color=Blue]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汝負我命,我還汝債,經百千劫,常在生死[/color]。」

      殘殺眾生,食噉其肉,切勿以為是理所當然的事。須知「[color=Blue]今日喫牠八兩,明日要還牠半斤[/color]」。當這殺孽的勢力愈來愈深重時,惡報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明朝願雲禪師寫有一首戒殺詩,頗能道出殺業的禍害:

      「[color=Blue]千百年來碗裏羹,冤深如海恨難平[/color];
        [color=Blue]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color]。」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自古以來,世人每天屠宰牲畜,以供食用。這種習非成是的殺業深如大海;它所翻起的冤恨波濤,是很難平復的。你想知道為甚麼世間不斷發生戰亂摧毀人類嗎?請君在深夜時,傾聽畜生被殺時的痛苦呻吟與慘厲嘶叫,你就會理解到:這是人與畜在輪迴中,冤冤相報的循環殺孽啊!

      社會愈文明,經濟愈發達,殺戮動物的現象就會愈趨嚴重,因為人們比以前更講究享受,不僅屠宰畜生作為食料,還獵捕動物作為皮草、馬戲團、藥物、動物園和科學研究實驗等用途。

      在人類所屠殺的動物中,以牲畜的情況最為慘厲,因為飼養的環境狹窄污濁,飼料含有不少「催肥」的化學物;而且每年所宰殺的數量不斷在增加。根據「慈悲莫殺會」(C.O.K.,Compassion over Killing)發表的資料:單以美國合法屠房的數據去計算,全國每年屠宰的牛羊豬馬總計有155,000,000頭,其中並未包括其他家畜及魚類。又根據美國農業部屠場審查組(USDA Audit Section)的報告:在1996至1997年間,有527宗屠場違返「人道宰畜規則」〔Humane Slaughter Regulations〕:例如未經電擊而生劊、先用沸水溺斃、屠夫新手至令畜生受苦時間延長等〔註一〕。

      其他較落後的國家,或不受「人道宰畜規則」管制的國家,其屠殺牲畜的殘酷手法,則不敢想像了!

      前年在東南亞旅行時,偶然經過某市場;裏面除了有家家戶戶每天食用的雞、鵝、鴨、鴿、羊、豬、魚、蝦、蟹等畜類外,還有數以萬計活捕來的所謂「野味」:蛇、穿山甲、果子貍、田鼠、貓頭鷹、禾花雀、禿鷹、蝙幅,甚至貓狗等家畜亦可以公開售賣,以餮嗜食「野味」者的口腹。目睹牠們被縛繫和禁錮在侷促污穢的鐵籠內,等待宰殺的情況,我的脈搏頓感跳動不已,心神難以自持,彷彿身處地獄一樣!人類自稱為萬物之靈,但這靈性在這裏所表示的竟是殘酷、貪婪與無知。走出市場時,我不禁怔忪地想:「這殺業必會招愆苦不堪言的浩劫啊!」

[color=Blue]回頭是岸[/color]

      古德有云:「災必有其因,救必有其道」。解鈴還須繫鈴人,浩劫既是由眾生的貪殺心所積成,解救的方法亦必須從消除貪殺心開始。那麼,怎樣去改變人類殘殺動物這習非成是的心態呢?

[color=Blue]培養慈悲心[/color]

       教育是第一步。我們應該宣揚保護動物的慈悲心。一切眾生都有靈性,都可以成佛。畜生的靈性不遜於人類,所以牠們有親情、孝悌、忠義、貞烈、慈愛等德性;亦有痛苦、悲哀、驚怖等感受。《大乘入楞伽經》說:「[color=Blue]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輪迴不息,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易生而受鳥獸等身。云何於中取之而食?…..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皆是親屬,乃至慈念如子想,是故不應食一切肉[/color]。」

[color=Blue]戒殺放生 [/color]

       學佛者必先要戒殺:例如停止狩獵、釣魚等娛樂活動;亦不應在家廚中生劊家畜魚類等。一切活捕的野味,必須戒絕,以免獵者繼續捕捉。凡慈善團體舉辦放生活動,應隨緣捐助或積極參與。

(三)[color=Blue] 學習食素[/color]

       除了戒殺放生之外,還要學習食素。食肉是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一時甚難改變,所以學人應先從食「三淨肉」開始:即是祇食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的肉。千萬不可為了要食肉而再殺害生命。

      行者然後再接再厲,學習於每月十齋日斷絕葷肉,受持素食。漸漸慈悲心長養成熟時,就能受持長素了。     

(四)[color=Blue]懺悔宿業[/color]

       對於往昔已做的殺業,將來必會受報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消減宿業呢?懺悔是消業最佳的方法。譬如衣服髒了,只要用清水努力洗滌,自然潔淨如新。懺悔猶如法水,可以洗淨我們的罪業。

       懺悔有「事懺」和「理懺」兩種;初機者應先從前者落手。須知「事懺」要按照儀規及典籍進行:例如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大悲懺等。以上必須親自參訪善知識查詢,非本文廖綴數語所能闡述其梗概者。

(五)[color=Blue]祈求佛菩薩的加庇[/color]

       佛菩薩和凡夫所處的境界不同。他門已經覺悟了,安住於常寂光中,非凡夫的六根所能見聞覺知,是超越眾生意識的不可思議境界。佛菩薩的法身,譬喻一無量大的播音電台,慈音遍布宇宙。假若我們有一台清淨的心靈收音機,無論相隔多遙,立刻就有音聲的感應了。

       所以行者必須每天規定時間作淨心的修持:如誦經、念佛菩薩聖號、靜坐或持咒等。尤其是在疾疫肆虐期間,應至誠禮拜和念誦「觀世音菩薩」或「地藏王菩薩」聖號。這兩尊菩薩與此界眾生特別有緣。他們於無量劫前曾立下弘願,尋聲救苦。祇要我們信念堅固,每日禮拜誦念,致誠懇切,自然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

頁: 1 [2] 3 4 5 6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