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滿紛 26FUN's Archiver

morris13 發表於 2006-5-5 01:24 PM

佛教法相學會---講座MP3

[url]http://www.dhalbi.org/act_talk_mp3.htm[/url]

morris13 發表於 2006-5-5 01:27 PM

佛光山---星雲法師文集

[url]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library/default.htm[/url]

morris13 發表於 2006-5-5 01:37 PM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嗎?

Q: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嗎?  

             所謂感情,是指男女之間、親子之間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亦即愛情、親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沒有父母,也不可能沒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應有個人的配偶。佛把眾生稱為「有情」,也就是說脫離以上三種情,就不是眾生。而且,學佛是由眾生來學的,是由凡夫開始的,任何人之間的接觸交往,都必須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講離欲,則無法使一般人進入佛門;如果佛的教化沒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難教化眾生。

              佛法所稱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礎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人稱之為「愛」。愛除了分為有條件和無條件之外,也有「有我」和「無我」之別。佛菩薩的慈悲是無我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我的;親子之愛是無條件的,男女之愛和朋友之愛則可能是有條件,也可能是無條件的。佛法是要從基礎的愛來引導至無我的慈悲。

              由於佛菩薩可以無我,眾生不可能無我,因此要教導眾生從有我的愛而漸漸進入無我的慈悲;也需要先從有條件的愛,而加以淨化成無條件的愛。因此,佛教不能一開始就叫人離開感情生活。

                  至於佛教徒應如何處理感情問題呢?家庭是感情關係的基礎。家庭的基礎從倫理上說是親子之情,它的構成始於男女的夫婦關係,繼而從家庭成員擴展到家庭以外的親戚朋友。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會的活動而形成友情的必要。中國有句俗諺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又說:「夫唱婦隨,白首偕老。」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為基點。如果沒有情,就像機器沒有潤滑的油,隨時都可能發生故障,也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損傷。佛法目的不外為教化世間凡夫,誘導凡夫將矛盾化為和諧。因此,佛法有兩個不變的法門-智慧和慈悲。智慧是理性,慈悲是感性;以智慧來指導慈悲、運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從混亂變為條理,從矛盾成為和諧。情感如果離開理性的智慧,就會氾濫成災,自害害人。

              有一部佛經,叫《六方禮經》,其中提到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印度,有一種宗教信仰,教人專門拜方位。如有一次佛看到一位叫尸迦羅越的青年,正非常虔誠地禮拜六個方位,便問他拜的是什麼。那位青年說不出所以然,只回答這是父親的意思,父親在世時拜方位,他去世之後兒子也應照著拜。佛陀告訴他,佛教也拜六方,如其以孝順父母為東方,恭敬師長為南方,夫婦互相體諒為西方,愛護親友為北方,體恤僕從部屬為下方,尊敬出家修行人為上方;同時並說明了父母對兒女、師長對弟子、部屬佣人對主人以及修道的沙門對俗人,個別所應具有的態度和責任。像這些都屬於感情的範圍,是人間的倫理關係。能夠善於處理感情問題而過正當的感情生活,就是修行佛法的開始。

                 《維摩經》的〈佛道品〉中,記載普現色身菩薩與維摩詰的一段問話。
              菩薩問維摩詰說︰「你有父母妻子,也有親戚等眷屬,還有部屬和朋友,這不是很累贅嗎?」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薩,卻又拖家帶眷,怎會自在呢?維摩詰答道︰「我的母親是智慧,父親是度眾生的方法,妻子是從修行得到的法喜,女兒代表慈悲心,兒子代表善心和誠實;我有家,但它代表畢竟空;我的弟子就是一切眾生,我的朋友就是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在我周圍獻藝的美女就是四種攝化眾生的方便。」這一品涵蓋了在家人生活環境中的種種人事物,維摩詰不但不因有這些累贅而不自在,反以大智慧來運用大慈悲。他雖然過著與一般人相同的感情生活,但是自有其解脫自在的內心世界。

              可見,佛教徒並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來指導感性;以感性來融合理性。能夠以理性的智慧來指導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過得非常豐富、順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

              所謂佛法的指導和智慧的原則,是教我們如何處理感情問題,而不是要我們放棄、排斥或厭惡感情。如果用情不當,會帶來困擾;用情沒有節制,也會造成災難。例如︰父母對子女固然要愛護,但是溺愛,反而害了子女;男女之間應該相愛,可是婚外情或婚前複雜的感情生活,不僅會惹來家變的麻煩,也會給社會製造糾紛。另外,對親戚朋友以及師生之間、主僕之間等等關係,也都要基於理性而付出感情,否則徒生困擾。佛法,並非反對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導我們如何過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摘自《學佛群疑》

morris13 發表於 2006-5-12 10:49 PM

煩惱的原因

佛經講「煩惱即菩提」,又說「不怕念頭起,只怕覺照遲」;有了煩惱,才會懂得尋求解脫之道,才會增長智慧,所以不要害怕煩惱,重要的是要找出煩惱生起的原因,例如:

一、煩惱起於執著:人生的順逆境很多,一般人遇到困境,例如失業、失戀、失意時固然令人沮喪、煩惱;處在順境時,如果執著、害怕失去,也會被順境所困。這就如同鐵鍊子能鎖住人,金鍊子一樣會束縛人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人生不管遇順逆之境,要懂得轉境,不可執著;修行最大的功夫,就在於一個「轉」字,要「轉法華」而不要「被法華轉」,也就是不要執著。能夠不怕煩惱,不執著煩惱,自可安然自在。

二、煩惱緣於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理,我們與生俱來的無明,就是貪瞋癡慢疑;有了無明,就有貪欲、瞋恚、驕傲、疑惑等煩惱,所以煩惱起於貪瞋癡慢疑等無明。有句話說︰「寧與聰明人打架,不與無明人講話。」一個人若不講理時,好話、善言、佛法一點也派不上用場,就會有煩惱;反之,如能通情達理、明白因果道理,就能消除煩惱。

三、煩惱由於看不開:世間上有很多煩惱都是自找的,所謂「杞人憂天」,乃至擔心「世界末日」等,煩惱了半天,卻什麼事也沒發生。也有人因為小事看不開,鑽牛角尖,自然「煩惱綿綿無絕期」。因此,凡事多往正面看,能夠看得開、看得透,能對一切吉凶抱著超然灑脫的態度,就不會自尋煩惱。

四、煩惱出於太自私:人之所以會有煩惱痛苦,皆因有「我」;「我」是煩惱的根源,「我愛」、「我要」、「我歡喜」,凡事只想到「我」的需要,就容易與人對立、衝突,因此我多則苦多,我少則苦少。所以,一個人起心動念如果能多想想如何有利於人,就會活得輕鬆踏實。

其實,人間的是非煩惱很多,追根究柢大都是因為眼耳鼻舌身心「六根」不當向外追逐「六塵」招來的。例如,不當看的亂看,因此「睚眥必報」,惹來殺身之禍;不該聽的亂聽,聽出許多紛爭煩惱;不應吃的亂吃,於是「病從口入」……等等。儒家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這也是佛教所謂的「都攝六根」。一個人如果能用佛法管理好自己的六根,這就是最大的修行;而有修行的人,自然懂得處理煩惱、化解煩惱,所以「欲除煩惱病,當取佛經讀」。

星雲

morris13 發表於 2006-5-12 10:52 PM

輕鬆自在學拜佛

(1)禮拜的意義:

拜佛表達對佛法僧三寶的尊敬與感恩,並檢討自我、懺悔過去所造的業障,不但有助於人格的提升,也能讓人的身心安定、健康。

拜佛的動作,是心誠意敬的將雙手合掌,低頭彎腰,五體投地──兩肘兩膝以及額頭著地,完成頭面接觸佛足的最高敬禮,故又稱為頂禮。彎腰低頭表示謙虛,承認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當五體投地,接觸到大地時,則令人感動於大地孕育眾生,負載眾生,含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懷著感恩心,以飲水思源的心,感謝大地,感謝一切眾生。 

而從拜佛的動作讓人聯想到:當人的內心充滿了禮敬、感恩與懺悔時,也有如稻穗一般,因成熟而下垂,而拜佛的意義,也就是如此了。

(2)拜佛分解動作

1.肅立合掌,兩足呈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隨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3.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面。

4.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為「頭面接足禮」。當頭著地時,係以「額頭」接觸地面,並非「頭頂」去著地。

5.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身撐起,直腰起立,雙手合掌立直。

(3)禮拜時的體驗

拜佛時,前額著地,背部保持平直,身體是柔軟的,甚至接觸的地面也是柔軟的、清涼的。拜下去之後用心體驗兩手掌的感覺,站起來後,也去體驗雙手、雙腳的動作和感受。感覺自己的體驗,體驗自己的感覺,感覺每一細微部分。

(4)真心拜佛─我的供養

當我們去見最喜歡或尊敬的人,總會帶點東西;而對佛陀我應如何表示心意呢?

其實佛陀早已是福德圓滿的覺悟者,那需要我們的供養禮拜,但如果大眾基於對佛的尊敬或立志改進自我缺點,因此希望透過禮拜和供養為助緣提升自我,則佛教經典提供我們大量的指引,舉例在《法華經‧法師品》中提到,可以用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等十種作為供養物。

凡事貴在一心,如同《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記載,凡有誠心、歡喜供養佛者,必得安樂、獲大福德,並迅速成就佛道。由此可知,只要發自真心,便是最珍貴的供養了。

morris13 發表於 2006-5-12 10:54 PM

忘了你是誰

試想著:若有輪迴;你曾經當過百萬年前地球的「原住民」,也經歷過明清兩朝,還記得當時嗎?百千生命輪迴歷程中,又曾扮演過何種角色呢?重不重要?知不知名?我相信有人可俱「宿命通」,能透徹前生前世。在佛家中提到:阿羅漢可知前五百世,而佛陀是得知無窮盡宿世因緣。這並非目前那些江湖術士所吹噓的,自稱通曉前生今世,再拿政界名人或知名影歌星穿鑿附會,煞有其事的「身歷其境」,真的是「忘了他是誰」!

當然,透過禪定可得知宿命,即便前生乃王公貴卿或高官權勢,不必覺得「不同凡人」,畢竟時非今日早已「面目全非」。這「色身」已是既定果報,果已成熟,無能改變。或因殘存意識作用,延續著前生的意念、思慮、專長、情結、牽連、罣礙和願力,以致保持著餘染習性,造就今生的特殊性格。只不過「借居」於色身的你,能得知多少?這一生又有多少思想行為,是受到沒斷除的生命之流所影響呢?在尚未跳脫生死輪迴之前,在尚未「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之時,就繼續著未開悟前的旅程吧!

你可以試著回憶:從古至今,從外到內,有多少名人逸士,多少英雄豪傑,你能夠唸得出來?光是由「黃帝」而下的「皇帝」,在當時乃一國之尊,如今安在?夢想統一世界的梟雄戰將,現今何存?對照至今;你自己的名字有多少人知曉?是方圓百里或全國皆知?再擴展開;是雄霸一洲或名享世界?

許多人生前愛權勢,愛留名,死後更愛流芳萬世或遺臭萬年,希望立碑銘刻永垂不朽,希望後代富貴逼人瓜藤綿延。想不透啊!想不透!「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這輩子還在浮浮沉沉、飄飄盪盪,居然還在想著:為自身留英名;為子孫謀福祉;為萬世開太平,好笑吧!

想想:在有限的生命中,你能做到的是什麼?生命結束之際,你將不再有「名字」,因為「時間是遺忘的最好良藥」,人們將忘了你,忘了曾經有這麼一個人存在。在佛家中談到「空,無常,無我」,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緣盡則緣散。你所認為的:「我很重要,沒有我不行,我將會揚名立萬」,都只是空幻夢想。夢醒後;名利、財產、事業、子女、親友,都將灰飛湮滅,都將盡歸塵土。所以你要學著:「忘了你是誰」,忘了執著的色身和姓名,擇取善法而活在當下。過去的已然消逝,未來尚遙不可及,可掌握的現在,你用什麼態度面對呢?

吳一忠

morris13 發表於 2006-5-14 01:18 AM

滅定業真言

在目前的寺僧或在家修行居士的朝暮課中, 「滅定業」是晚課中
念誦的, 同時放在「施(惡道眾生)食」的項目中。

施食是由《藏經》中【秘密部】的「水施食法」演變而來,
法中除了給惡道眾生食物之外, 重要的是讓惡道眾生出脫業報,
早日轉世。

惡道中尤其以「地獄道」眾生為最苦, 因此施食便以地獄
道的眾生為主要對象。手續就由「破地獄咒」開始, 經「普召
請」「解冤結」後他們皈依, 之後再經「滅定業」之後, 才能
使它們受食。

業有「定業」和「不定業」, 當「前業」所造成的「業報」
已經開始了( 業報發動 )勢必不能中斷, 叫作「定業」。

惡道眾生已經受報, 因此是定業, 本來不能解除, 他們註
定要不得食物、身受大苦等等, 但是佛在《涅槃》諸經中提到:
「若使定業, 不能減除, 諸佛所說, 一無是處」故而有地藏菩
薩由南方而來, 現「無上慈悲神通」而說出了滅定業真言。

此咒一出十方諸佛世界六大震動, 何以菩薩之身而有是諸
神通, 因而在(八十卷)《華嚴》忉利天品中, 世尊對諸佛菩薩
天、龍、梵、魔、神、鬼王一連說了五部有關地藏菩薩的法門。
《本願經》雖是人道眾生為主的解救法, 是「滅定業」法門之
一, 但是也談到天、人、修羅、畜、鬼、地獄的「滅定業法」,
其法之不思議, 愚昧眾生不能得知。

世尊對文殊菩薩說「汝觀是一切 諸佛 菩薩 及 天 龍 鬼
神 此世界(佛經稱宇宙為世界, 稱星球為國土) 他世界 此國土
他國土 今來集會到切利天者, 汝知數否? 」

文殊( 大智菩薩 )答「世尊, 若以我神力, 千劫測度不能
得知」太多, 數不完。

世尊說「我以佛眼觀故, 猶不盡數。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
劫來, 己渡、當度、未渡, 己成就、當成就、未成就(的眾人)。

請注意這一句「已渡、當渡、未渡, 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這個不是對「人道和惡道眾生」說的。當時在場的眾人是什麼
身份? 諸佛、菩薩、天...到鬼王。已經被地藏菩薩「度好」的,
當然是諸佛、菩薩了; 當渡的是什麼? 當然是天龍等眾了。未
渡的是什麼? 諸神鬼王了。

人和惡道眾生的苦如何解脫? 小 case 而已, 依經而言, 任
何人只要「相信這地藏菩薩名者、或合掌者、或讚嘆者、或作禮
者或戀慕者」, 只要這個人「於佛法中所為善事, 一毛一渧(滴)
一沙一塵, 或如毫髮許」, 地藏菩薩都「漸度脫, 使獲大利」。

這些都不必動用到「滅定業」真言呢? 那麼何時要用? 這是
修行者所用的真言, 一個學習地藏法門的人, 當他唸起這咒時,
當下惡道眾生依地藏大願得以消除「不得食物」的定業。

業障那麼重的惡道眾生都能這樣了, 那麼人類是否也可以?
自然是更加有效, 持滅定業的人在物質方面不會有缺乏, 一如
鬼道得食一樣。但是, 它是滅定業, 不能消除尚未報應的「未
來業」, 人的舉心動念不斷造業, 因而我們也就必須不斷反省,
於所報諸業時一一除之。

因此, 弘一大師曾於夢中驚醒, 大書「三省」於案前, 不敢
懈怠。持此咒時, 應在心中觀想地藏手中所持之珠。其光白淨,
如皎月, 洗淨眾生當下定業, 所有諸苦一一消滅。

最主要的, 對諸佛之名, 是否「歷耳根」? 今天樂捐一百
萬, 明天坑人一毛錢, 則於佛法無有是處, 想「買」得出脫,
是無三路用的。

我總覺得, 地藏行者本身要學地藏菩薩之直入奢摩他境界,
來去三界心無恚礙, 等施眾生無不如意, 並且能開眾生智慧法門,
使知真正佛法, 樂於修習涅槃境界, 這才是「分身地藏」的道行。

唸滅定業時, 應以「悲、智」的心來唸。

悲者, 眾生不能得脫輪迴是因三毒之故。智者, 以滅定業之真言, 借
地藏菩薩之願力故, 令其佛光乍顯。
面向南方, 左手持珠樣, 並觀想向藏菩薩借珠來用(悲), 右手施無畏(智)
白色月光由珠射向右手, 右手射向前方受迴向之對象。

morris13 發表於 2006-5-16 11:02 PM

放下夢中夢

問:惡夢中的陰影(見車禍斷頭人對我笑)一天中常浮現多次該如何是好?念經也無法平靜下來,非常困擾我,請求指點,謝謝!

福報禪師:人世間的生活,原本即「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人的一生,縱使燦爛輝煌,終究免不了無常大鬼的索命,這才真悟「世間無常,恍惚如夢」也!

是以,現實已是在夢中,又何苦更加的執著這虛幻不實的「夢中夢」呢?只會令人「苦上加苦」啊!若能「放下」對這「終歸無常」的不實執著,依《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即能「心無掛礙」,最終達到「究竟涅槃」的清淨身心,方為真正的解決之道。

但,若真執著這不實的「夢中夢」為真,那只得以我們的「三世因果」來求解決了。從眾生多生累劫業力輪迴的角度來看,「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歎,或恐或怖。」會有這些情況,其實都是我們前世「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藉著夢境來告知「宿世骨肉」的我們,好讓我們幫他們「使作方便,願離惡道」。這些在《地藏經》中,佛陀都有清楚的說明。

可是,要怎樣才能解決目前的「夢中夢」之煩惱呢?即如經中言:「普廣,汝以神力遣是眷屬,令對諸佛菩薩像前,志心自讀此經,或請人讀,其數三遍或七遍。如是惡道眷屬,經聲畢是遍數,當得解脫。乃至夢寐之中,永不復見。」

如此自力救濟作了之後,若還真如您自己所言:「念經也無法平靜下來,非常困擾。」的話,那便至正信之佛寺,幫這「夢中夢之車禍斷頭的有緣人」寫個超薦牌吧!若能再懺悔發個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不捨眾生誓度此人。」相信如此真誠懺悔發心,功德迴向之下,必能感得佛菩薩及龍天庇佑,解汝夢之苦也!

morris13 發表於 2006-5-16 11:04 PM

已供食物未腐壞皆可食

問:我認識一位女眾法師(比丘尼),她因與廟裡有金錢糾紛而離開寺廟,我們提供她暫住的地方,讓她與在家修行且吃素的奶奶同住,但她堅持她是修佛之人,不吃我們準備的拜過公媽、好兄弟的食品,堅持只吃供佛祖或完全未拜過的食品,想請問,是否出家人真的不能吃任何拜過的東西?拜過媽祖或土地公或地基主的食品可以吃嗎?

福報禪師:經典告訴我們,敬佛、供佛存乎一心,虔誠的心馨一瓣,勝過外相上的豐富盛筵。同樣的道理,祭拜祖先及無主孤魂,應該是以能讓他們超脫鬼道,往生極樂才是究竟,所以祭祀時以香花果供佛,在佛前諷誦《地藏經》、《阿彌陀經》,一來功德回向給這些無形體、卻有情的眾生,最重要的是透過經文的說法,讓衪們領略經文意涵,進而趣向淨土。如果一再只是祭拜食物,「餵飽」了事,那麼就起不了救拔衪們的作用了。

當然,有句話說「積習難改」,對於尚未解脫、入於淨土的鬼道眾生,因為早已習慣陽世有緣人的祭祀,所以可能一時無法接受如此「清淡」的供養,有的則因身陷於餓鬼道,即使後代子孫按時祭拜,可能也因咽喉如針細、且每每食物入口即化做火焰,而享用不到,所以佛門裡像「瑜珈焰口法會」、「三時繫念」等,也有方便施設普供養,好讓鬼道眾生飽食後安心聽聞經法,這些供過的食物,寺院裡的法師為了不糟蹋,也照樣吃了,倒沒聽說過吃了有怎樣的。

morris13 發表於 2006-5-17 08:25 PM

如何做佛事

[b][color=Blue][size=5]如何做佛事[/size][/color][/b]

所謂佛事是學佛之事,弘揚佛法之事,主要對象是人。課誦、聞法、講經、布施、持戒、修定、八正道和六波羅蜜,都是佛事。

但是在中國一般的民間生活中,並沒有做佛事的觀念。通常只是在親友或眷屬亡故之後,才想要為他們做一點補償、救濟性的佛事,稱為超度、薦亡,而且是邀請專業的僧侶、尼師來為亡者誦經、禮懺。

做佛事的時候,亡者的家屬大都是站在僱主的立場,並不直接參與,共同禮誦;甚至誦經禮懺的壇場在做佛事,他們通常也只在一旁交際應酬、談話,乃至打麻將,而把佛事當成表示哀榮的點綴。這種情況,既對佛法不敬,也對亡者無禮,只可說是一種習俗的活動,不能稱為佛事。

做佛事必須具備虔誠、恭敬、肅穆、莊嚴的條件,最好是亡者的家屬、親友親自持誦、禮拜佛經、懺儀、聖號。必要時,禮請僧眾作為導師,指導、帶領佛事;壇場則不可吵雜、零亂、喧嘩。

佛事不是儀式,不可把佛事作為葬儀的一個節目來看。家屬親友必須盡可能

地全體參加,能夠跟隨持誦最好,否則亦當陪伴、聆聽、禮拜。依亡者親友的虔誠、恭敬,感應諸佛菩薩,以佛法的神力及佛法的道理,給予亡者救濟及開導。因為做佛事就是召請亡者臨壇聽法,化解煩惱的業力,而得超生離苦。如果親友、眷屬對於佛事漠不關心,既不參與,也不禮敬,對亡者的功用,縱然是有,也極其輕微。

為亡者做佛事,最好是在過世之後,七七四十九天之內。通常,人在死後,若有重大的惡業,直接下墮三塗;若有眾多的善業,便可立即生天;若修淨業,即可往生淨土。否則的話,就在四十九天之內,等待因緣成熟,隨緣、隨業轉生。

在未轉生之前,為他超度,便能轉惡業的力量為善業的基礎,心開意解、積習漸消,便可超生天界,乃至往生淨土。如果已墮三塗,依親友眷屬做佛事的功德力量,也能減少亡者的痛苦,改善三塗的環境。如果已生天界,也能增進亡者在天上所享的福樂。如果已生淨土,也能使他蓮品高昇。即使是在四十九天之後,當然還是可以做佛事,同樣可使亡者得到超度與救濟的力量。所不同的是,如果死者已經轉生或下墮,就沒有辦法挽回他投生的類別。

根據《地藏經》的記載,若要超度先亡眷屬,應該恭敬、供養諸佛菩薩,讀誦、受持諸種佛經。如果依照《盂蘭盆經》的記載,應該布施、供養出家僧眾。綜合而言,以亡者親屬的立場,用亡者遺留的財物,盡力布施,供養三寶,救濟貧窮,利益社會,乃至等施一切眾生,使之離苦得樂,都是促成亡者超生離苦,往生佛國的助緣。

在七七之內,最好從過世的那一刻起,佛號不斷,是為助念。如果他在世時專修西方淨土的彌陀法門,當然為他專念阿彌陀佛,由數人或者一人一人地輪流助念。如果沒有任何法門是亡者的專修,當然也以阿彌陀佛聖號為其助念。假如生前已有專修的法門,例如常誦某一部經或常持某一尊佛菩薩的聖號,最好是以他所修的法門為其持誦迴向。

以我們中國的習慣,能夠在四十九天每天做佛事,當然最好;否則死後的頭七天或三天,乃至僅僅一天,或者每逢七期的那一天做佛事,都是好的。這要看亡者家屬的人力和物力的條件,可有伸縮增減。萬一人力、物力均不許可禮請僧尼做佛事,就算只有家屬一人,也應該為其誦經;若不會誦經,至少也會為亡者念佛才對。至於焚燒竹紮紙糊的房屋、家具、交通工具等冥器,以及經咒、紙錢、銀箔,乃至生前的衣物,都是民間信仰的習俗,與佛法的佛事無關。唯其有慰靈、祭典的作用,也不能一概否定。

以佛法的觀點,厚葬是沒有必要的,鋪張的葬儀也是多餘。與其以亡者的財物及親人的力量,做虛有其表的所謂哀榮的排場,不如拿錢去供養三寶、弘揚佛法、布施貧窮、利益眾生、功德迴向,更合乎佛法。喪葬宜力求莊嚴、肅穆、簡單、隆重;否則不是佛事,而是藉亡者的喪葬儀式來顯示喪家的虛榮而已。當然也不宜用貴重的衣物及珍寶陪葬,此對亡者沒有實際的利益,同時也浪費了有用的物資。

摘自《學佛群疑》

morris13 發表於 2006-5-19 12:41 AM

消除情欲 慈悲觀對治

[color=Blue][size=5]消除情欲 慈悲觀對治[/size][/color]

我面對不管年齡大小、身分的異性,都會非常局促不安,甚至產生男女欲望,請問該如何對治?

福報禪師答:人類有「七情六欲」,依佛教見解,七情六欲皆來自無法捨貪,眼睛貪愛美色、耳朵貪愛讚言、鼻子貪愛香味、舌頭貪愛美味、身體貪愛享受、意念則貪愛所有令自己感到快樂的事,如聲色、名利、恩愛等。

貪求的心都是自己的念頭造作,所謂成佛作祖在個人、成魔作邪也在個人。一時的念頭奔馳,一定要靠自我約束收攝,因為你不能要求異性不出現在你面前。

建議你可以用慈悲觀來對治,佛陀說:「一切男子皆是我父,一切女子皆是我母。」生命在多生累劫中流轉,神識來來去去,我們不能保證今生遇到的人,過去世跟自己有什麼淵源,但如果視一切有緣人都是自己的父兄母姐,不但不會起非分之想,而且連仇恨之心也會一併消失。

你也可以用不淨觀—「觀他身污穢」來對治,觀他身污穢是觀想無論俊男美女,死後都不免膨脹、青瘀、膿爛、壞散、血塗、蟲聚,僅餘白骨、火燒成灰、鳥獸噉食等。

尚且不想死後,光是活生生的自己,身上無法避免的充滿血、肉骨、肪、膏、腦、痰、唾、垢、汗等不淨物,惟有心念能靠自力清淨,當我們想到對方也是如此時,就能伏滅心中的淫欲貪愛。

morris13 發表於 2006-5-21 10:53 PM

慈惠法師的話

[color=Blue][size=5] 慈惠法師的話 [/size][/color]

真正歡喜的生活不在極樂淨土,也不在銀行存款的數字裏以多博多,更不在權力更迭中勾心鬥角。學習、工作、修行等也皆是如此,若找不到此中的趣味,或說個中三昧,也就是感受不到活在當下的歡喜。此時人若不是繼續無奈的等待,就是會孤寂的自暴自棄。因此,與其說有些人不是讀書的料,或說不是做學問的人才;不如說沒遇到契理契機的良師益友,或是沒有找到有效且便捷的入門方法。就算是教育再普及,受教育機會再均等,都沒有辦法保證能找到良師或益友的鼓勵與建言,包括引領吾人進入歡喜生活的影響力。

人遇到不好的事,固然會憂悲苦惱;而遇到一些高興的事,一般人很容易「得意忘形」,故古德說:「樂極生悲」,就是在說明人忘形之後,就會輕忽世間遷流變化的必然性,當狀況改變時,就有可能墮入佛教所說的「樂苦」。甚至於一時的不苦不樂的感受也不會恆久,久了也許會感受到很悶,或是無聊至極等,這也會讓人歡喜不起來,這就是佛陀要說明的「行苦」。

但世間種種苦的樣貌,卻不是佛陀教法的重點;佛陀只是要人學習認清導致苦痛種種的原因,繼而想辦法解決之,就像佛典中所說的:「若豁然開悟,稱理而知,心生法喜,故名大知。」此時人不會因為暸解世間真相而悲觀難過;卻能因此豁達開朗而化解諸多煩惱,即是聖典所說的「清淨樂法是喜踊躍,除身心捨諸煩惱,是名喜覺分。」當身心已不再墮入種種煩惱纏縛中,人的身心狀況自然就比較能得以安頓下來,所謂「於諸定自在,法喜以相應。」

morris13 發表於 2006-5-24 08:41 PM

墮胎須三思

[color=Blue][b][size=5]墮胎須三思[/size][/b][/color]

問:因為環境不允許,我懷孕一個多月後不得不拿掉,我知道雖然胎兒還沒有成形,但也是一個生命,請問是不是有什麼方法或儀式,可以幫助胎兒早日投胎轉世?要不要去超度?

福報禪師答:以佛教觀點每一個生命與父母必定有因有緣,應要珍惜,但妳所言的「環境不允許」,未說明具體事項,因此無法切入問題的核心。

有的婦女因為被強暴,或經檢查胎兒是智障、肢障等,這時要不要這個小孩,決定權應是母親,旁人無權置喙,因為照顧孩子的責任,甚至母親能否具足堅強的包容力,都應由母親自主決定。

如果妳心不安,當然在能力範圍內藉由布施、供養、法會等,為未出世的小孩行善做些功德,但要注意道場、寺廟、教堂等是否為正信,勿因一時心急被巧言斂財。
最重要的是,妳要誠心向孩子道歉,等因緣具足時,歡迎他再來。

如果妳還沒做人工流產,希望妳能三思而後行,畢竟每個生命都有存活的權利,況且墮胎對母親的身心,也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

台灣話說:「一枝草,一滴露。」再惡劣的環境,還是有活下來的機會。面對、解決問題才是遇事的正確態度。

morris13 發表於 2006-5-24 08:43 PM

平靜穩定 面對恐懼

[color=Blue][b][size=5] 平靜穩定 面對恐懼 [/size][/b][/color]

問:因經商失敗,患了嚴重的「恐懼感」,許多事都往負面想,如我欠了貨款,心裡一直想債主就要來催收了,只要電話、傳真機一響,就覺得是催收,壓力使我日子過得非常痛苦,內心的陰影十幾年來幾乎毀了我,我也知道要面對問題、去解決它,但因害怕心慌而提不起,我每天早上念「心經」、「大悲咒」、「藥師如來咒」、「准提菩薩咒」、「黃財神咒」都不能安我心。

福報禪師答:恐懼有時來自生理、有時來自心理,顯然你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人,因一時無法還清虧欠別人的,而備感壓力;同時自覺虧欠自己一個成功的事業、給家人一個完美的人生,同樣備感壓力。

關於生理方面,這裡無法確定你的恐懼感和所謂的「恐慌症」有沒有關聯,建議你找專業的醫生詳談,請醫生給你正確的治療建議。

在心理上,雖然害怕面對恐懼,還是要找一個自己最能接受的方法解決,如重新設定自己能認同的「成功」定義,或自動、誠懇地告訴債權人你的還債計畫,讓對方知道你只是一時手頭拮据,並非惡意逃債,而不是被動的整天害怕債主找上門,要不就痛定思痛,找出經商失敗的真正原因,改善缺失、重起爐灶;人只要心存希望、腳踏實地,也許成功來得晚,但起碼是逐漸遠離失敗。

至於誦經念咒,最大的作用在讓經義深入心中,就世俗觀點來說,這會讓心平靜穩定,擁有平靜穩定的心,才能冷靜地計畫、處理該完成的事,但如果心裡都是煩惱雜事,思緒紛亂如走馬燈,無法稍停一刻,則任何經咒都安不了心。

morris13 發表於 2006-5-26 11:04 PM

心比佛像更需開光

[color=Blue][b][size=5]心比佛像更需開光[/size][/b][/color]

問:我把佛堂布置在房間內,佛壇面向落地窗,床就在佛壇和落地窗中間,友人說這對佛神不敬,請問禪師的看法?又,供神只能一尊或兩尊嗎?還是供幾尊都無妨呢?在報章上看到,如果佛像未經開光供奉,容易有邪靂入侵等不好之事,是真的嗎?

福報禪師答:在房間布置佛堂應盡量與床舖區隔開來,可用櫃子或簾子隔開,以示敬重;這倒不是佛菩薩要我們多麼講究,對已開悟解脫的衪們來說,到那裡都一樣,會受影響的是我們,試想,佛堂最主要的作用是禮佛、禪坐、誦經等,做這些功課時,心思難保不受旁邊舒適的床影響,道理和書桌盡量不要放在房間是一樣的,只是對佛堂我們更應該多一分恭敬心。

再者,安奉佛像是對聖賢的尊重,宜奉於家中樓層最高樓或客廳。佛堂以簡單莊嚴為要,且應視空間考量要供養佛像幾尊,佛堂有靜心修持的功能,只要能達到功能,不必計較佛像多寡。

佛是道德圓滿、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聖者,那裡需要凡夫開光呢?在安奉佛像時,自己首先就失去信心,邪祟當然會趁虛而入,沒開光的佛像不會有問題,沒有開光的心,才容易被江湖術士所騙。

morris13 發表於 2006-5-26 11:07 PM

出家 須信心堅定

[color=Blue][b][size=5]出家 須信心堅定[/size][/b][/color]

問:弟子有一位親友出家十多年,他當初不顧一切及家人反對出家,可是並沒有修持的很好,現在說要還俗,家人苦口婆心勸他,但他聽不進去,執意蓄髮卻沒有真正還俗,弄得僧不僧、俗不俗的,我們該用什麼心態去面對他現在的樣子?他這樣是否破壞出家人形象?

福報禪師答:佛光山剃度法語裡明白地道出出家的正確態度:「…落髮僧裝貌堂堂,忍辱持戒不可忘;時時記住弘佛法,莫叫初心意徬徨。為僧之道要正常,不鬧情緒不頹唐;勤勞作務為常住,恭敬謙和出妙香。清茶淡飯要自強,粗布衣單有何妨;生活不必求享受,超然物外見真章。善惡因果記心房,人我是非要能忘;深研義理明罪福,慈悲喜捨道自昌。朝暮課誦莫廢荒,念經拜佛禮法王;無錢無緣由他去,只求佛法作慈航…。」

即使現代的出家人已走出山林、走入社會貢獻一己之願力,但因為出家的決心、所發的誓願、所做的事情,都大過一般人心力所能承載,所以社會上的人還是對出家人很好奇,並以放大鏡來檢視出家人。

你的親戚修持得好不好,旁人無法置喙,只能說他對出家修行信心不堅定、因緣不具足,如果他一心想還俗,家人不妨接受,否則如你所言「僧不僧、俗不俗」的確有損佛門形象。

morris13 發表於 2006-5-26 11:08 PM

[color=Blue][b][size=5]求人不如求己[/size][/b][/color]

有一個人在屋簷下避雨,突然見觀音撐著傘走過來。他非常興奮說:「普度眾生的觀音菩薩,您能否度我一次,帶我回家?」觀音回答道:「你在屋簷下,我在雨中,簷下無雨,何需我度?」

這個人一聽,立即跑到雨裡說:「現在,我已經在雨中了,這下可以度我了吧。」「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你被雨淋,是因為你沒有帶傘;我沒被雨淋;是因為我有傘。可見,是傘度我,你沒有傘,應該去找傘,而不是找我。」
說完,觀音
就消失了。

過了一段時間,他遇到了困難,便到寺廟中去求觀音,走進寺廟,見一個正在求觀音的人,竟然跟觀音長得一模一樣,便問:「您是觀音菩薩嗎?」那人回答說:「我正是觀音。」他就感到更驚訝了:「既然您是觀音,那為什麼還要拜自己呢?」觀音微微一笑:「跟你一樣,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很多人遇到問題時,總以求人幫助為考量,卻忘了求人如求已。俗語說,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唯有自已最牢靠,一旦遇到問題,先反觀自己,仔細的想想問題發生的原因、解決的辦法,凡事講求本末,自已真正無法解決時才考慮向別人求助。

發生問題第一時間就想找別人幫助,這是本末倒置,觀音菩薩的智慧對答,有如醍醐灌頂,讓簷下躲雨的人猛然覺悟,如果沒有好好淋一場雨,怎麼知道自己的傘到底在哪裡呢?

閑子

morris13 發表於 2006-5-26 11:10 PM

治病觀念正確才是良藥

[color=Blue][size=5]治病觀念正確才是良藥[/size][/color]

問:我才四十六歲卻已骨質疏鬆,而且因為腸胃功能不好,無法服用西藥,但中藥成分必須來自動物,治療效果才大,我已受戒,不願服用有動物成分的藥,但已影響日常生活,不知該如何是好?

福報禪師答:首先,骨質疏鬆是人體骨骼老化的正常過程,除了歲月侵蝕外,其他如缺乏鈣質或維生素D、B、B12、K、乳酸,及酗酒、抽菸、喝大量咖啡等不好的習慣,或長久缺乏運動等,都可能讓骨骼提早老化,因此在考慮服用中藥、西藥前,建議你就這些形成原因,去尋找改善之道。

其次,如是要用食用法來補救,以有關營養缺乏的因素來看,並不需要「必須來自動物」,你可以請教醫生,用不傷害動物生命的食物或中藥。

第三、如你所說你的腸胃功能不好,可能也是造成骨質疏鬆的原因之一,所以根本方法應是先處理腸胃問題,因為無論服用中藥或西藥,若腸胃吸收力不佳,吃什麼藥效果都會打折。

此外,我一再強調,受戒是為了讓自己更自在,如果你的狀況相當嚴重,已影響日常生活,為了保持身體健康以期修行之路長久,不妨帶著慚愧感恩的心服用藥,並加緊用功,如果你因此能在修行上有所成就,不要忘了回施有情。

morris13 發表於 2006-5-26 11:13 PM

是非的處理

[b][color=Blue][size=5]是非的處理 [/size][/color] [/b]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常聽人說:「是非止於智者」,「是非」真的能「止於智者」嗎?其實,有的「智者」也難免不為「是非」所惑,真正說來,「是非朝朝有」,唯有「不聽自然無」。

在人間,面對是非、利害,人往往喜歡牽就是非,不計利害。是非沒有公理可言,利害則有正直的意涵,但人往往為「情」蒙蔽,因此只聽是非,不重利害。

所謂「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但是人往往好聽別人的是非,於是「來說是非者,便是我的好朋友」,因此搬弄是非,製造是非,此也是非,彼也是非,光是是非就搞得人心浮氣躁,不得安寧。

要怎樣才能處理是非呢?茲有四點意見:

一、不說是非:每一個人先要知道,是非常常傷害人於無形,是非對人的殺傷力,往往不亞於刀劍,所以當我們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就不可以隨便與是非起舞,從小能養成不說是非、不搬弄是非,不製造是非的習慣,則別人少了煩惱,自己也會得到「耳根清靜」與「心靈清淨」的好處。

二、不聽是非:有人喜歡「說是非」,是因為有人喜歡「聽是非」,如果是有智慧的人,自己憑常識、經驗來判斷、論證,不隨便聽信是非閒言,讓是非「入於耳,化於無形」,如此說是非的人得不到有人聽是非的鼓勵,慢慢就會不傳是非了。

三、不傳是非: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是非」大都是一些有關個人的私德、家族的隱私、別人的不幸、他人的缺陷等,一經傳播,立刻普世皆知。傳播是非者,因為不負責任,大都是「人家說的」、「別人說的」、「他們說的」,這種散播情報不花費的心理,使得是非不得止,因此只有從每個人不說是非、不聽是非,繼而不傳是非,如此是非就真能止於智者了。

四、不怕是非:所謂「是非」,並無法律的作用,只是給人生氣,「你說的」、「他說的」,只在言語上辯解,並無法律效果,所以吾人只要行得正,坐得正,是非又能奈我何。

綜上所說,對於是非的處理,別無他法,只有「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怕是非」;須知世間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因此懂得處理是非,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星雲

morris13 發表於 2006-5-30 11:47 PM

[color=Blue][size=5]羅 浮 山 華 首 台 古 寺 短 期 出 家 八 關 齋 戒 [/size][/color]
本會今年之暑期弘法活動,前往廣東省博羅縣羅浮山華首台古寺舉辦第八屆短期出家及傳授八關齋戒法會,恭請本會導師暢懷法師主持。羅浮山為廣東四大名山之一,與丹霞山、西樵山、鼎湖山齊名,該山寺宇幽靜,環山秀麗,靈氣深隱,為理想修行之地,切莫錯過良機。

日 期:2006年7月29日 (星期六) 至8月6日 (星期日)
人 數:戒子一百名
年 齡:十六歲以上
費 用:港幣肆百元正 (HK$400.-)<包括往來香港至華首台寺車費、食宿費用、回程日觀光及午膳費用>。
*** 法會圓滿後,前往附近名勝遊覽 ***

報名表格請親臨中華佛教圖書館索取,填妥後連同相片兩張交回本會,暫時毋須繳交任何費用。費用在確定取錄後始行繳交。名額有限、報名從速;不接受電話報名或無相片申請書。

電郵: [email]admin@bya.org.hk[/email]
電話: 2336 0437
傳真: 2336 1851
地址: [b]中華佛教圖書館 [/b]九龍界限街 一四四號 三樓

頁: 1 2 3 [4] 5 6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