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出軌 借假修真
[color=Blue][size=5]婚姻出軌 借假修真[/size][/color]問:同事婚姻出軌,我該如何勸導,或者是不管?破碎的家庭,如何借假修真?
福報禪師答:婚姻出軌可能有不同原因,以佛教觀點來看,凡事皆有因緣,萬事萬物都有起因與結果。其實出軌只是導火線,問題早已形成,若能及時發現可能改善,現在雖要承受家庭破碎的苦果,但最重要的是「不隨業轉」,不自暴自棄製造另一個災難。
情愛人人需要,但情愛有染污的,也有純潔的,有占有的,也有奉獻的。情感如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若處理得當,不失為鼓勵向上的力量,但處理不當,也會障礙道業。您若想勸導同事,至少要對整個事情有了解,才能給予正確適當的協助;若同事不想接受勸導,或不能信佛,相信因果之理,是善根未熟、機緣未到,不可勉強。
有一名婦女在丈夫外遇後,學佛懂得因緣法,不但逐漸放下心中的傷痛,並把悲傷化為力量去幫助更多的人,同時發願念三千遍的大悲咒回向給先生,希望他能早日回頭,不久她的丈夫自動回家,請求她原諒。
面對婚姻出軌的苦果,要以因緣觀來看待,覺悟無常而精進修行,一面懺悔、一面行善也可消除罪業。若能相信因果、了悟無常,婚姻的考驗反而能在修行上帶來更大的超越力量,開始追尋生命的實相,從修行中去除讓我們痛苦不斷的癡心妄念,這樣就是「借假修真」。
您也可建議同事改變生活磁場,走出來為別人服務,轉移生活重心與注意力,要做的事還有很多,有空時可以到佛堂做義工,信仰會給我們力量,慢慢就可以真正放下情感的執著。相信因果,就不會輕易造業,過去的業今世就要勇敢承擔,逆境來時要想「我又消了一個業」,業消了,順境就會跟著來。
生命無常 惜福惜緣
[size=5][color=Blue]生命無常 惜福惜緣[/color][/size]問:在路上看到遭車禍死亡的流浪貓,因怕自己處理會不妥善,所以送至公立單位焚化,沿路念往生咒,請問這樣做是否恰當?
福報禪師答:一般而言,遇到動物死亡,如果是佛教徒可誦持心經、往生咒等,並為牠皈依(虔誦三皈依文),回向給法界眾生皆能離苦得樂、同生淨土,並祈請佛菩薩加持,將功德回向給牠,往生善趣,不要再墮入惡趣受苦,至少修得人身,投胎做人學佛。
動物的死亡有壽盡歸天,也有意外身亡,面對死亡時因癡業迷惑,無法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苦痛是怎麼一回事,因此十分的惶恐與不安,此時得遇有緣善知識,以平靜安定的口氣告訴牠,不要牽掛不捨,離開這個殘壞的軀殼有如出牢獄,解脫畜生道的枷鎖,幫助牠解脫恐懼,請牠不要害怕,這是每一個生命必經的過程,希望牠能到更好的地方去。
其後,再送至火化動物的單位,通常獸醫院會有這樣的委託服務,或自行打電話給火化單位,請他們派人來收。相信您的善念祝願也將回施自身,帶來福德因緣,更希望您以愛護動物的慈悲胸懷,加強對人的關懷、包容與愛。
此外,動物的死亡如同飄落的枯葉、枯萎的花朵等,都說明「無常」的真理,希望您也能藉此看到生命的遞嬗與轉化,更能處理生老病死的憂悲苦惱,進而珍惜生命的可貴。
生死
[b][size=5][color=Blue]生死[/color][/size][/b]一、何謂「分段生死」、「變易生死」?
佛教將眾生的生死分為兩種:
1.分段生死:又作分段死、有為生死,是變易生死的對稱。指眾生由於每一世所招感的果報不同,而有形貌、壽命等區別,稱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後,必有一期生命的結束。故稱分段生死。
2.變易生死:又作無為生死、不思議變易生死、不思議變易死、變易死。二種生死之一,為「分段生死」之對稱。指阿羅漢、辟支佛及大力的菩薩等三乘聖者因悲願心而來世間所受的生死。三乘聖者已跳出三界,結束分段生死,由於修行的結果,煩惱迷惑漸除,智慧聖果漸增,此種迷悟的遷移,感得意境的昇華,每一期都不相同,由前期轉入後期的變易,恰好一度生死,故稱不思議變易生死。
二、生死有何譬喻?
在佛教經典有許多形容生死的譬喻:
1.生死如泥:指眾生由於無知、不自覺,因而陷溺在生死的泥沼中,難以出離。《俱舍論》云:「生死泥者,由彼生死,是諸眾生沈溺處故,難可出故,所以譬泥。」
2.生死如夜:指生死猶如長夜夢境,唯有黎明來到,方能覺知夢境的虛幻。《成唯識論》云:「未得真覺,恆處夢中,故佛說為生死長夜。」
3.生死如海:指眾生輪迴流轉,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忽而上昇天道,忽而墮落畜生,彷彿在無邊無際的生死苦海中載沈載浮一樣。《佛所行讚》云:「當乘智慧舟,超度生死海。」《大般涅槃經義記》云:「如來得涅槃船,周旋往返,濟度眾生,故能於彼生死海中得作船師。」
4.生死如雲:指生死魔障遮覆靈覺本性,好像浮雲覆蓋日月一樣。《無量壽經》云:「慧日照世間,消除生死雲。」
5.生死如輪:指眾生以惑、業、苦三者輾轉相因,猶如車輪,在生死中流轉不已。《大智度論》云:「生死輪載人,諸煩惱結使,大力自在轉,無人能禁止。」
6.生死如園:指生死界猶如園林,凡夫耽戀不捨,菩薩遊化其間。《往生論註》云:「示應化身,迴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
三、人為什麼會貪生怕死?
生死的事實是假相,眾生隨著業力,在生死流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常人不知,信以為實。其實,生與死是同一件事。表面上看起來,生命的誕生有種種的形相,種種的歡喜;生命的殞滅,有種種的傷感;以悟者的心智觀察,則一切皆為虛妄。死亡只不過如同舊屋殘破剝落,搬了新家而已,身體好比房子,損壞了,換一個好身體,如是而已。事實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並非真正的生,死也並非真正的死。人之所以會貪生厭死,乃我執在作祟,一旦有了我執,世間上的紛擾、動亂、痛苦就如影隨形般逼迫而來。去除了我執,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一如,表裡不異,當下就能得大解脫,獲大自在。
四、人死一定會下地獄嗎?
一般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親人死了一定會變成鬼,或下地獄。佛教雖然承認鬼的存在,但是佛教認為人死了之後卻不一定變成人見人怕的鬼。人離開了這個世界,前往的地方,不僅僅是地獄而已,也許到天堂去享樂,也許再降生為人。縱然輪迴為鬼,也必須具備有成為鬼的罪惡因果。好人不但仍然可以做人,還可以做個更好的人,甚至還可以成為聖賢,成為諸佛菩薩。
五、人死後有輪迴嗎?
有。佛經上說:「生又何嘗生?死又何曾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其實,這一個死,不正是另一個生的開始嗎?人本來就不會死。佛教講「十二因緣」,生命是環型的,與其他宗教所講的直線型不一樣。譬如耶穌教講:「人從那裡來?」「人從上帝來。」「上帝從那裡來?」「上帝本來就有,不需從那裡來。」佛教主張:「人從那裡來?」「人從死來。」「死從何來?」「死從生來。」人的一期生命有生、老、病、死的過程,山河大地與種種器物有成住壞空的變遷,我們的心念則有生住異滅的變化,就有如花開花謝、日月星辰之變換而循環不已。
六、佛教為何要提倡火葬?
佛教主張火葬,既方便又經濟,更合乎衛生,尤其適合於人口爆滿,用地日狹的今日社會;不像土葬費用高,佔地廣,並且埋葬幾年後還要撿骨,撿骨後還有一連串的處理過程,甚至有些還要另覓福地安葬或另安置於靈骨塔等處,其實並不方便。若人死後,經火葬等儀式而安厝靈骨,既不需要佔太大的空間,將來也不需要還要經過撿骨等過程的處理,其實是比較一勞永逸多了。
七、如何遠離生死苦惱?
人生在世,最苦的莫過於生離死別。當親人、最摯愛的人臨命終時或是突然意外身亡時,那一種生離死別的苦楚,如刀刃在心上亂割,真是肝腸寸斷!如何才能免去這種痛苦?佛陀告訴我們,惟有永斷生死苦惱,進入不生不滅的涅槃,才有辦法免除生離死別的痛苦。怎麼樣才能永斷生死苦惱而進入涅槃?佛陀說:「惟有修行。」
一個人若不修行,則永遠不能出頭。平時若只做些功德,至多僅能獲得人天果報,雖然在天界得以享福,但當福報享盡,仍須墮落受苦,不能出離生死。唯有發出離心,厭離塵世的欲望,不為欲望所縛,再以入世的精神,從事弘法度眾的工作,才能出離三界的生死苦海。
過去諸佛菩薩能出離生死苦海,逍遙於常寂光中,都是經過多生多劫的刻苦修行與磨練,才能有所證悟。因此,若想永斷生死苦惱,則必須認真修行。(摘錄自《佛光教科書》第九冊第十三課)
認錯的好處
[size=5][b][color=Blue]認錯的好處[/color][/b][/size]有人喜歡犯錯,但是犯錯並不全然都是壞事,因為人之大善,在於知過能改,能夠力求改正,錯誤反而會是成功的奠基石。認錯也不一定是下對上的關係,有時父母對子女、老師對學生、老闆對夥計,乃至長官對下屬,若能勇於認錯,人際之間必定溫馨祥和,美妙無比。認錯有四點好處:
第一、受人敬重:歷史上,大禹「聞過則拜」,所以為人尊敬;歷代君主如漢武帝、康熙等,曾下詔罪己,而為後人稱嘆。美國總統柯林頓鬧出緋聞案,但勇敢公開向全美人民道歉,終能獲得大家的諒解。「認錯」不但不會貶低自己的身分,反而贏得更多的尊重。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奧妙,行事強橫,不肯低頭,最後成了最大的輸家。
第二、提升向上:佛教十分注重「認錯」的修持,除布薩、三番羯磨外,還有各種懺悔法門,藉由這些法門,可以自淨其意、向上提升。犯錯而知悔改,能夠長養內心清淨的種子,能與真理相應、與正法感應道交,提升生命向上的力量。
第三、認清自我:人如果沒有時時自我省察,認清自己的長短缺失,很容易得意忘形而失敗。好比項羽不認錯,自刎於烏江,臨終前還喊著:「天亡我也!天亡我也!」反觀劉邦和曹操,因為聽從諫言,改正過失,而成就霸業。人的成敗得失關鍵,與能否認錯有密切關係,能夠認清自己,改變錯誤、習氣,修身修德,才有美好的未來。
第四、身心改造:我們常常為了保護自己、推卸責任而與人爭吵,其實,認錯未必是輸,認錯不但表現個人修養,反省自己,改造自己,甚至化暴戾為祥和。現在科技講「基因改造」,吾人在無明愚癡中,也應力求「身心改造」,才能根本解決煩惱。
賢能的人不以無過為貴,因為人會從錯誤中成長。《萬善同歸集》云:「諸福中,懺悔為最,除大障故,獲大善故。」智者改過遷善,愚者文過飾非,能夠勇於認錯的人,進步得快;若凡事覺得自己有理,死不認錯,只能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了。因此,認錯有以上四點好處。
第一、受人敬重,
第二、提升向上,
第三、認清自我,
第四、身心改造。
星雲
隨緣吃素 歡喜自在
[color=Blue][b][size=5]隨緣吃素 歡喜自在[/size][/b][/color]問:我很想吃素,但因同修不配合,常為此事而起煩惱心,有時全家外出也會為此起衝突,是否可吃隨緣素?
福報禪師答:就佛教徒而言應該先有信仰,再來談吃素的問題,如果家人還無法接受你吃素,可以隨順因緣,僅吃三淨肉或肉邊菜,讓家人漸漸接受你的信仰後,就比較容易接受。
吃素是學佛學菩薩行的妙方便,不是為吃素而吃素,是長養慈悲而吃素,抱持「隨緣,吃得歡喜自在」的飲食觀,讓自己吃出健康,也不強制要求他人吃素。
你可提供家人一些有關肉食引發疾病的資訊,例如禽流感,由於全球交通頻繁、便捷,病毒可經由禽畜及其製品迅速散播;又如平常家人小聚時,不妨偶爾帶他們去吃頓不錯的素席,可以打破他們「素食不好吃」的印象,導正家人對素食的觀感。如果家人、朋友對你的信仰已能接受,在聚會時自然就會為你安排素食。
學佛不是只學吃素,更不是標新立異,素食者更要注意營養均衡、清潔衛生,及有無農藥殘毒等,不要吃得「面有菜色」,讓人視為異類,進而質疑你的信仰。真心學佛者,要從吃素長養慈悲心,讓自己的生活正常、降低欲望,減少食物刺激、除滅貪瞋痴,去做各種利他的事業,人我紛爭減少,社會才能和諧。
大 埔 洞 梓 建 全 球 第 二 高 觀 音 像
[size=5][b][color=Blue]大 埔 洞 梓 建 全 球 第 二 高 觀 音 像[/color][/b][/size](星島日報報道)由富商李嘉誠擔任名譽顧問的正覺蓮社,建議在大埔洞梓興建全球第二高觀音像及慈山寺,終於成功「闖關」,全盤計畫昨日獲城規會通過。據了解,該項工程估計最快可於○六年底動工,相當於樓高二十五層的觀音像建成後,將與位於大嶼山的天壇大佛互相輝映,成為本港南北兩個重要的佛教地標。
正覺蓮社早於○三年底提出興建觀音像及慈山寺的申請,但由於工程規模較大,即使規劃「主體」早已獲城規會原則上同意,四周配套設施的規模卻一直引起爭議,令規劃申請前後在城規會經過三次討論﹔直至昨日,城市規劃委員會轄下鄉郊及新市鎮規劃小組委員會,才完全同意當中細節,讓計畫順利上馬。
城規會發言人表示,據目申請人估計,觀音像及慈山寺落成後,平日會吸引二百人前往,而假日則會有五千四百人參觀,但由於寺內的節目會分時進行,相信控制人流問題不大。
雖然正覺蓮社方面同意佛寺並非推廣旅遊,願意縮減三分一停車位設施,以減低對環境的影響,但運輸署卻對有關改動提出異議,擔心不能疏導車流,故城規會最終認同原來方案,慈山寺日後會分別提供一百一十個私家車位及十三個旅遊車位。
另外,為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計畫內砍伐樹木的數目,已由原來的約六百二十棵,減至五百四十二棵,另會增種一千棵樹木。
臨洞梓山而建的慈山寺,佔地七點七四公頃,當中一點三公頃為休憩用地﹔該項計畫除了以七十六米高的觀音像作為賣點外,正覺蓮社亦打算提供大雄寶殿、觀音殿及佛教資源中心等設施。顧問公司曾估計,工程最快可於○六年底動工。
據了解,本身是正覺蓮社名譽顧問的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對有關項目一直十分熱衷,除委託工程公司研究建設方法,亦有份贊助興建該個全球第二大戶外觀音像。
目前全球最高的觀音像建於海上,該座觀音銅像身高達一百零八米,矗立於海南島﹔若以三米為一層樓計算,觀音像高約五十四層樓。
正確修持 面對「八苦」
[b][color=Blue][size=5]正確修持 面對「八苦」[/size][/color][/b]問:家中沒有安奉祖先牌位,該怎麼做才能讓往生者離苦得樂、冥陽兩利、家庭圓滿、工作順利?
福報禪師答:中華民族重視孝道,尤其對祖先慎終追遠;佛教更將人性的真愛與善美發揮到極致,祈願一切眾生皆能離苦得樂。佛教喪葬奉祖的原則是不慕虛榮、不可執著、不要鋪張、不能迷信,往生佛事不僅是超渡亡者,更要引導生者學佛行佛,這才是「冥陽兩利」。法會佛事應以虔敬為要,莊嚴肅穆,為往生者助念,當衣冠整齊敬悼誦念。
此外,並要以佛法開導慰藉生者,利用機會破除迷信,建立正知正見。首先要了解生命是無常而短暫,所有的事物都不斷地在變化,沒有任何東西能恆久不變,這就是佛家所謂的痛苦本源,也是人不得不面對的無常之苦。所以觀察痛苦的成因是很重要的事,並培養彈性的思考,不僅能幫助我們解決日常生活的困擾,也能使我們具備快樂生活的基本條件,找到平衡點。
生死是眾生最大的煩惱,也是輪迴的根本,更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人類的信仰從自然的敬畏、祖先的祭祀、靈魂思想的形成,到追求精神世界的昇華及尋求生存的意義,這是宗教所應淨化的過程。佛法教導我們要認識生死,就是要我們改變消極的的看法,透過修持以正確的態度面對人生「八苦」,處理生死,乃至解脫生死,才能真正擁有幸福的人生。
2006-6-6 08:49 PM #1
六和敬
[b][color=Blue][size=5]六和敬[/size][/color][/b]僧眾是住持正法的使者,正法的久住,要依靠和樂清淨的僧團始能實現,而僧團的融洽健全,又以和合為基礎。所謂「和合」,即指「理和」與「事和」,亦即僧眾在真理與行事方面都能和諧相處的意思。
佛陀住世時,領導的僧團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等七眾弟子,以佛陀身旁的常隨眾而言,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如此龐大的僧團,佛陀如何統理,使其和樂清淨,發揮住持正法,度化眾生的集體力量?「六和敬」即是佛陀攝眾的方法之一。略述如下:
一、身和同住:在行為上,不侵犯人,就是相處的和樂。僧團大眾,同作佛事,必須做到身業清淨,講求和諧快樂,彼此互相幫助、尊重、包容;遇有疾病,相互照顧,平等共居,和合共住。
二、口和無諍:在言語上,和諧無諍,就是語言的親切。僧團大眾,共同信佛、讚法、敬僧,必須做到語業清淨,說話懇切,言語柔和,和平共處。
三、意和同悅: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就是心意的開展。僧團大眾,同一信心,共同追求佛法真理,必須做到意業清淨。日常生活中,不違不犯,不比較人我得失,不計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悅才是當下的淨土。
四、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就是法制的平等。僧團大眾受持戒法,進退有節,儀禮有據,行住坐臥之中,威儀莊嚴。
五、見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識,就是思想的統一。僧團大眾對於出世聖道,能如理通達,捨去分別執著,彼此見解一致,達成共識,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
六、利和同均:在經濟上,均衡分配,就是經濟的均衡。僧團大眾,不論是經濟上的財利,或知識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
六和敬之中,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質;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是和合的表現。身業的實踐,如法共住;語業的談吐,和雅高尚;意業的動念,清淨無染。和樂清淨的僧團,便是正法久住的基礎,因此,經典中以破和合僧與弒父、弒母、弒阿羅漢、出佛身血,同為「五逆重罪」。
「僧」是佛法的住持者,割愛辭親,捨離世樂,以弘法為家務,以利生為事業,他們的生活與常人無異,但以耕耘心田為要務,耕耘自己的心田,也耕耘眾生的心田,更做眾生的福田。出家法師也稱為「開發心靈能源的工程師」。佛陀教示人人皆有佛性,僧團奉行佛陀的教法,以紹隆佛種、教化眾生為己任;因為有僧團住世弘化,因而得以「續佛慧命」,因此,僧團就是佛陀的真身。
僧團因為奉行「六和敬」,因此能和樂清淨。廣義而言,一個家庭若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無諍,美滿安詳;一個團體只要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無諍,發揮團體的力量;一個社會若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無諍,成就一個安和樂利的社會;一個國家若能奉行佛法,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無諍,成為一個富強康樂之邦。
放眼當前的世界,到處充滿缺陷、鬥爭與是非,例如:種族歧視、宗教分歧、國際紛爭等,加上近百年來科技發達,武器的發明日新月異,人類對戰爭的畏懼愈深,渴望和平的呼聲愈高。各強國間,雖有禁武、限核等高峰會議的舉行,然而這些外在的措施卻無法杜絕戰爭的發生。
當初佛陀成立僧團,標舉六和敬,以思想、法制、經濟、語言、身行、心意為民主平等的原則,樹立了佛法的平等風範,無疑是一帖止諍的良藥,因此,「六和」不僅是建立僧團的重要基礎,也是人類追求世界和平的根本之道。
心處蓮邦
[b][size=5][color=Blue]心處蓮邦[/color][/size][/b]接觸念佛法門約有十年,但以往愚昧無知,總是以散亂心念佛我執甚重!雖然也輔以誦經、持咒、打坐、拜佛、拜懺;閱讀大乘經典,雖對文字內容能夠了解,然而還是把自我看得太重了!
佛七期間專心聆聽師父開示:「要發誠心,深切心、迴向發願心。心專念:眼睛所看見的人,都觀想為看見了阿彌陀佛耳朵一聽到的聲音,都當作是唸『阿彌陀佛』的聲音。腳下每走步,都觀想為踏在蓮花上,即所謂『步步蓮花』。所喝的水、湯、汁、茶、任何飲品;甚至沐浴之水,
皆是八功德水;眼睛所見之物,皆是七寶合成。尤其行、住、坐、
臥,皆觀想于蓮花之上。如此一來,就觀想為生活在極樂世界一般」!若是察覺到妄念一起, 便回到方法。
萬緣放下,一心念佛,眼所見人,皆作觀想,觀想其為,阿彌陀佛。
聞人惡口,乃至周遭,耳所聽聲,皆作觀想,觀想其為,阿彌陀佛。
所說法語,提醒自己,念佛念法,又怎可能,起瞋恚心?
又乃至於,每走一步,皆作觀想,觀想足下,所踏者蓮,謹記謹記!
王新元
佛像破損
[b][size=5][color=Blue]佛像破損[/color][/size][/b]問:供奉的佛像不小心摔破了一角,請問該繼續拜,還是要再請一尊新佛像?如果要請新佛像,那舊的佛像該如何處理?
福報禪師答:唐朝有位丹霞禪師在大雪紛飛的嚴冬時節,將佛殿上的木刻佛像投火取暖,寺中糾察法師見此離譜行徑,怒斥:「該死,怎麼將佛像拿來烤火取暖呢?」丹霞禪師答:「非烤火,取舍利子耳。」糾察法師一聽更離譜:「一派胡言,木刻佛像那來舍利子?」「既是沒有舍利子的木頭,何妨多些烤火取暖。」
丹霞禪師的行徑雖然是任性而行,不過他任的是超越物質假象的那個空性。供奉佛像對正覺佛弟子來說,是提升佛性、見賢思齊的利器,而其實佛在那裡?佛在我人心中而已。如果能體悟到這一點,稍有破損的佛像何嘗不是在圓滿相上,再提醒我們宇宙成住壞空的無常真理?
當然凡夫的我們,也許還無法體會空性遍滿虛空的壯闊,也還無法了解禪師們大破大立的機鋒,如果真的對破舊的佛像罣礙,那麼能找到為其安座的地方是最圓滿的;若已失去莊嚴的原貌、徒增禮拜者煩惱,可以於清淨之所銷毀。
深觀緣起 調柔心性
[color=Blue][b][size=5]深觀緣起 調柔心性[/size][/b][/color]問:無法和人和睦相處,總是獨來獨往,而且不能包容別人的缺點,甚至連對父母都無法感恩,該如何是好?
福報禪師答:人的內心是最複雜難懂的世界,很難抽絲剝繭地還原心態形成的原因,但佛教講的慈悲,卻是讓我們的心回到最純淨狀態的靈藥,如果能練習「深觀緣起」,慢慢明了周遭人事皆是有因有緣,就能漸次體會和「無法包容」全然不同的善美經驗。
譬如一個饅頭,在修慈悲觀者的眼中,不只是一個饅頭,他看到的是賣饅頭的人、做饅頭的人、提供乾淨水質的人、耕種米麥的人、維持耕作環境免於污染的人等,即便一個小小的饅頭,都能令人生起無限感恩心,何況是跟我們有更深因緣、生養我們的父母?
調柔心性需要長時間自我練習,如果是自己的問題就要時時自我警惕,不可稍或忽視;如果是別人的問題,給他一點時間,並不時提醒他。
剃度象徵專注內在修持
[b][color=Blue][size=5]剃度象徵專注內在修持[/size][/color][/b]問:剃度在佛門中象徵什麼意義?出家眾與帶髮修行有什麼差別?如果只是形式的不同,如吃住嚴謹、遵守戒條、發心奉獻等,即使帶髮修行也辦得到,那麼落髮象徵的是什麼呢?剃度出家是否與儒家孝道、傳宗接代違背呢?
福報禪師答:落髮的意義是要修學佛道者專心學道,不再戀棧世俗的外相,專注於內在的修持;在家修持難免人我的往來、酬酢應對,較難專心志求佛法、發心奉獻社會。
出家與在家自然不同,出家眾有教團的規約、戒律要持守,在一個叢林道場成長福慧,雖然也有修持好的在家居士,但在家與出家就像生長的土地不同,結成的果實也有不同。
孝道是有層次的,儒家所言的孝道是甘旨奉養、光宗耀祖等,佛教的出家是「大孝」,引導父母修行,出離生死的輪迴。常可在報紙上看見長者晚年孤苦,或父母狀告兒女不盡孝養之責,及置生病父母於不顧等,這些都是發生在未剃度、有因緣有機會可盡孝道的子女身上,可見盡不盡孝道和在家出家沒有絕對的關係,而是吾人對父母的一份心。
人生各有因緣,對選擇把青春奉獻給一切眾生的出家人,令「佛法僧」三寶具足,正法得以永住,這些離俗的僧侶是值得人們恭敬的。
明心見性 堅定信仰
[color=Blue][size=5]明心見性 堅定信仰[/size][/color]問:我因為去宮裡求子,而跟三尊神明結緣,並請回家供奉;學佛後,三尊神明會干擾我聽佛教CD,我想將衪們請回宮裡或火化,這個決定是否合理?
福報禪師答:既然叫「神明」,必是「神」而「明」之,佛教的修行之道是朝明心見性目標邁進,你聽的佛教CD應該是與神明意旨不謀而合,實在無法理解何來干擾?你的提問中並未說明聽的佛教CD是否為正法、你所供奉的神明是否為真正解脫清淨之人,畢竟坊間有太多假宗教之名行斂財之實的不法狀況。
佛教觀念認為,十方法界其實沒有教內教外之分,佛陀是覺悟的最高境界者,十方法界中的天龍鬼神,只要願意都可以是佛教的護法,一起守護佛法真理,令其常住在世。你可以在誦經或者聆聽佛教CD時,默想諸護法神明也在一旁法雨均霑,那麼這個「干擾」就有可能轉變為「守護」;再者要對自己信仰的宗教保持堅定信心,否則今天學了佛,送走神明,明天信了神明,也要請走佛像嗎?
如果神明供在案頭實在無法安你的心,專心聽經,一定要將衪們請走,可不可以請回宮?禪師說了不算,要原來的宮廟願意收下,並妥善處理以示負責。
煩惱是助道的因緣
[b][color=Blue][size=5]煩惱是助道的因緣[/size][/color][/b]聖嚴法師開示 摘自《人行道》
我們會覺得有煩惱、有苦難,是因為不明狀況,不瞭解原因;倘若瞭解煩惱和苦難生起的源頭,我們就會明白,煩惱是庸人自擾,而再大再多的苦難,都是可以接受的。可是一般人處在安樂之中,多半不太會想到追究煩惱和苦難的根源;非得經過一番椎心瀝血的痛苦折磨,才會想去尋找答案;或者激發前所未有的潛能,以求突破困境。因此,苦難的磨鍊往往造成柳暗花明的人生轉機。所謂「憂以啟聖」、「文窮而後工」,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次大戰期間,猶太少女安妮在德軍佔領區下,過著非常人所能忍受的囚禁生活,但是她用完全不同於別人的觀點,以豐富的感情,看待自身的苦難,並展現苦難中的人性之美。她的日記書流傳後世,感動千千萬萬的人;她的觀點,不但讓自己得以離苦、也讓眾生分享了人性的光華。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另外,有一位西藏喇嘛,在獄中三十幾年,受過無數苦刑。他怎麼熬過來的呢?他說,眼看熬不住時,只要轉念一想,這正是修忍辱行的好機會,也正好趁此機會為眾生受苦、為自己消除往昔業障。當然,他也並非就此打消求生的意志,最後他還是不辭辛苦,輾轉逃到西方世界。
所以為自己的苦難找到意義,什麼苦都可以熬得住。當我們面對苦難的時候,能拿出方法脫離苦難,固然很好;倘若盱衡局勢,無法改變現狀,那就用最健康的心態來面對它,不怨恨、不絕望,也不是逆來順受。那才真正能從苦難中,吸收超越與成長的養分。
雖說煩惱是助道的因緣,但這不意味著我們要「自討苦吃」,親身感受痛苦的滋味,那太愚蠢了!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前,並沒有親身受過生老病死之苦,但是,他從別人的體驗中,覺察到生老病死之苦,是無人可以免除不受的,因而走上悟道之路。所以,我們若能以感同身受的慈悲心,體察別人所受的苦,也可以成為自己悟道的因緣。
共修的力量與共修的功能
[b][color=Blue][size=5]共修的力量與共修的功能 [/size][/color][/b]聖嚴法師開示 摘自《動靜皆自在》
我們一定要相信共修的力量,這力量不是迷信,而是集合了共修者共同的「心」力所成。共修的功能就在於同心協力,當大家的心力方向是一致時,才能成為共鳴,這種共鳴的聲音雖然聽不到,但確有其無形的力量相互支援著。
一、燈的燭光越多就越亮
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和我們修行的過程一樣,如果僅是一人修行,力量再強,也不過是你一個人;就像一盞燈,再亮也只是一盞燈,若是兩盞、三盞燈放在一起,情況就不一樣了,燈的燭光越多就越亮。同樣地,打坐時,有的人心的力量弱,好像只有一燭光,亮度不夠;但是當五個、十個心力強的人,聚在一起,這光度就增強了,不僅那個心力弱的人沾光了,所有心力強的人也會相互沾光,所以共修的功能是非常強的。
我們現在所處的這間房子,由於經常有人在打坐,所以你們一進來,自然就會感受到有一股安定力。我曾到大陸去參觀古寺院的禪堂,有些是從宋朝、明朝流傳下來的,有的已經傾倒過許多次,後又再重建,但仍在原址。一進到這些禪堂,就會感覺那是一個磁場滿強,而有安定力的地方。就拿寧波天童寺來說,他們的禪堂並不是很大,可是卻有很多人在那裡開了悟,雖然那些人已經往生了,而且寺院房子倒了幾次又再重建,我一進去,仍可感覺到曾經有很多人在那兒修行的力量。
又像金山江天寺禪堂,曾經一夜之中有十八個人開悟,我一進到那裡,心中就有一種非常安定、非常明朗的感覺。
二、互相影響,互相分享
有人不易感受到共修的好處,可能覺得和在家裡打坐沒什麼兩樣,甚至反而不能安定,因為左邊有人,右邊有人,前後邊都有人,自己老是在注意其他的人,就無法感受到共修有什麼好處。
其實,共修時所有參與者的心,在這時候是互相交融的,是沐浴在互相交融的燈光下。而且打坐的時候,心是朝著一個安定的、清淨的方向,就好像指北針,動來動去還是指著北方;因此共修時我們心的力量是共同向著一個安定的方向,既然是同一個方向,便是互相影響、互相分享每一個人心的力量,這便是共修的功能。
至於共修後彼此分享修行的心得,有什麼用處?第一種用處是,在這個時間中,可以感覺到大家是生命共同體結合在一起,這股力量使得你能繼續將修行的心力維持下去,促使你自然而然,時間到了就想去參與共修。第二種用處是,即使在共修結束,回家之後的幾天之內,共修的力量還能夠維繫著,若遇到一些心理上、生活上的障礙、波折,這時,全體共修的力量就能替你疏導。
共修時我們往往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有共同的歡喜,所以經常在一起共修的人或同修伴侶間,會互相影響,甚至產生相應的力量。這就如同我們都相信父子、母女、兄弟姊妹親人之間有互相感應的能量,例如有的人在親人發生重大變故前,可能有一種預感出現,這便是共同生命體所產生的感應力。
三、共修功能的延伸
諸位聽過西方極樂世界嗎?究竟有無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種信仰中的世界,我們誰都沒有去過。有的人似乎不太相信,因為沒有真正看過。可是我們從共修的觀點及功能來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的確是真的,也是可信的。佛經中已經告訴我們佛國淨土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並不是我們憑空想像出來的,一 方面是佛的願力所成,另一方面是我們的心願所求。由於希望有這樣一個世界,所以大家共同來進行建設的活動;而因為大家的心,都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國淨土,那個世界就一定會出現,這也就是共修功能的延伸。
四、向著共同的目標努力
我們要把這共修的力量,漸漸擴展延伸至自己的家庭、事業中,如果能讓跟你相關的人,都能共同努力、奉獻、推動,向著共同的目標去努力,這也算是共修。
此外,結合許多人的力量就會有較多的保障。因為自己的力量很小,如有一個團體就會得到保障、得到安全、得到成長的機會。例如:如果只有一株竹子,竹竿很容易長得東倒西歪,可是如果是一大片竹林,竹子就會長得茂密又整齊劃一, 且大多是挺直向上的,很少有彎曲的,不管颳風也好,下雨降霜也罷,竹林都是整體的,會將破壞的程度降低,這就是一個團體共同的力量,帶給個體的保障。
因此,不論是修行還是工作、事業,不能沒有共同努力的目標環境,如果沒有共同的目標,勢必非常辛苦而無意義的。有的人很欣賞《魯濱遜漂流記》那種生活,很想試一試,不過我相信大概試了幾個月,就會想再回到人間,因為那種生活其實是很無聊的,因為單獨一個人所處的孤獨世界,就是幾乎沒有目標的世界。
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color=Blue][b][size=4]忙得快樂,累得歡喜[/size][/b][/color]聖嚴法師開示 摘自《找回自己》各行各業,凡是想成功的人,生活都十分忙碌,往往弄得吃也不得安寧,睡也不得安寧。為了名利,一天到晚輾轉在世俗塵勞中。到底我們每天這樣忙碌奔波,為的是什麼?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們真正應該追求的又是什麼呢?
而且一般人的觀念都認為:「為誰辛苦為誰忙?」忙忙碌碌一輩子,結果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人家栽了樹給我們乘涼,覺得很好;我們栽了樹讓人家乘涼,就覺得不划算、不甘願。努力的成果讓別人享受,好像我們就是白費工夫、白忙一場?相反地,對於享受別人努力的成果,卻認為:「不乘涼白不乘涼,不吃白不吃」,彷彿這些都是應該得的一樣。
其實,當前世界環境和人類社會所有的一切,都是經過累世祖先努力,所積累下來的。我們繼承了列祖列宗──不僅僅是中國人,還包括全世界所有人類,世世代代的文化與智慧,才能有現在這樣的文明。
我們享受的同時,可曾思考:我們承繼了多少前人的恩澤?得到了多少別人的利益?如果不努力,是不是對不起過去的祖先,以及後世的子孫?
從佛法的立場來看,人生忙碌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成就功德。所謂「功德」,講得通俗一些,就是我們在生命過程中的成績,那麼,是什麼樣的成績呢?
人一生的生命不過數十年,非常短暫,活動的範圍、能夠接觸到的人和事也是很有限的。但是,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努力為社會整體貢獻,就會創造出全人類共同的生命價值,連帶也會創造出我們所處的時代的歷史價值。這就是功德,就是生命的成績。
佛教也認為,我們的生命是無限的。在時間上,有過去無量的生生世世,以及未來無量的生生世世;我們會一生一生的輪迴下去,直到究竟成佛為止,也就是最終的圓滿。在空間上,我們所處的地球,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之外,還有無量十方世界。因此,我們除了要對現在這一生負責任之外,對於過去無量生所造的種種業力,以及未來世的因緣果報,也要盡責任。而且不僅要對個人盡責,也要對地球上所有的人類和生命體盡責;甚至對地球以外,無量世界中的一切眾生,盡起責任來。
所以,我們必須要努力。除了為自己的前程努力,也為了如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努力。不僅僅要在我們的世界建設人間淨土,也希望把淨土建立到十方世界去,這樣,我們永遠的忙,永遠的累,都是值得的。
就像佛菩薩是永遠不休息的。我們凡夫工作多了、累了,就想要休假,菩薩卻不會說:「我今天休假!」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念觀世音菩薩豈不是不靈了?事實上我們隨時隨地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隨時隨地都會來加持我們,在台灣念觀世音菩薩有用,在印度念有用,在美國念也有用;在我們的地球世界念有用,在他方世界念也有用。所以菩薩是處處都去,時時都在,菩薩是沒有休息的。
那麼菩薩成了佛,是不是就應該休息了呢?釋迦牟尼佛在沒有成佛以前,辛辛苦苦地修行;證得佛果之後,也未曾停歇,依舊是辛辛苦苦的度眾生,從恆河的兩岸,東奔西走,過了四十多年「席不暇暖」的日子,一直到他將要涅槃的時候,都還在說法度眾生,也從未抱怨自己的忙和累。
只要能做到:「忙、忙、忙,忙得好快樂;累、累、累,累得很歡喜」,用智慧來發光,用慈悲心來發熱,為了成就功德、締造生命的成績而忙,這樣的忙碌就會有意義,就是菩薩的精神。
尊重因緣 廣結善緣
[color=Blue][b][size=5]尊重因緣 廣結善緣 [/size][/b][/color]問:房客已不知去向,卻留下一隻狗、一籠飼養老鼠,及一尊大神明、令旗,請問該如何處理較為妥當?
福報禪師答:人類道德觀的維持來自「尊重」,人類要彼此尊重、對動植物尊重、對生命中任何因緣尊重,一旦失去了這個準則,對人則殺盜搶竊、貪污舞弊、詆毀謾罵,對環境則濫砍濫伐、排放廢水毒氣;對動物不是認為是給人吃的,就是覺得其比人類低等,想養就養、想丟就丟。
殊不知,一時的不尊重會換來無窮後患,看看最近的政治、社會新聞,花了多少社會資源、成本,卻仍無法正本清源;看看這幾年每遇颱風、梅雨季節,山區的濁流滾滾帶給生命財產多少威脅?但一時還是沒有辦法整治。對動物、信仰不尊重能逃過因果法則嗎?佛門有一句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並非以宗教力量恫嚇人,而是希望人類能學會尊重,不要害人害己。
佛經裡有句話:「不念舊惡。」對房客留下的動物和神明,不妨抱著結善緣的心做妥善安排,如果親朋好友無意飼養,可以尋求護生單位、寵物店或動物領養機構協助,至於神明,可以請去寺廟安奉。
世界最高普賢菩薩 金頂華藏寺開光
[color=Blue][b][size=5]世界最高普賢菩薩 金頂華藏寺開光 [/size][/b][/color]【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經過近三年的打造,十八日海內外佛教界長老大德與各界人士逾三千人雲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金頂,為世界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賢菩薩」金像開光,並慶祝千年古寺─華藏寺重新落成。
峨眉山是普賢菩薩道場,著名的峨眉山金頂代表佛的圓滿光明,如今這尊位在中國海拔最高的露天佛像酖「普賢菩薩」金像,是由台灣名建築師李祖原與峨眉山佛教協會所設計,凝聚眾多工匠心血巧思所建成。自二○○三年,四川省提出把峨眉山建成「中國第一山」後,開始在金頂上鑄造十方普賢菩薩像和重建千年古剎華藏寺。
十八日有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李蒙、四川省副省長張作哈,及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常務副會長聖輝法師,普陀山住持忍戒法師、五台山塔院寺住持如空法師、洛陽白馬寺住持印樂法師、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紹根法師、澳門佛教總會理事長健釗法師、台灣中台佛教學院院長見達法師、美國洛杉磯法印寺住持宏正法師等,海內外共計一百零八位法師出席華藏寺重建落成儀式。
隨後,一百零八位法師率千餘名僧眾,按照佛教傳統儀軌,主持盛大莊嚴的十方普賢菩薩金像開光大典。
位在峨眉山金頂上的十方普賢菩薩金像,通高四十八公尺,重六百噸,普賢菩薩端坐在大象和蓮花座台上,十個首像分為三層,神態各異。銅像外部鎦金,設計完美,工藝流暢,具有很高的宗教文化、藝術價值;周圍有金殿、銀殿、銅殿分布四方,呈拱衛環繞之勢,景觀壯麗,是最大的佛教金屬建築群,是海峽兩岸藝術家智慧結晶。
始建於東漢的華藏寺,當時稱普光殿,明代在殿後最高處興建普賢殿,俗稱銅殿。殿頂鎏金,又稱金頂。銅殿及華藏寺於一九七二年遭意外大火化為灰燼,現在的金頂華藏寺是按原貌重建,殿宇屋面為金黃色和鐵灰色琉璃瓦,紅牆朱柱,雕花彩繪,金碧輝煌,當地可觀金頂四大奇觀。
半月在家誦優婆塞戒經
[color=Blue][b][size=5]半月在家誦優婆塞戒經[/size][/b][/color][b][size=4]在 家 菩 薩 戒[/size][/b]
日期:每個月第二及第四個星期六
時間:晚上7:00p.m.~8:00p.m.
內容:在家菩薩戒 (六重二十八輕)
資格:歡迎已受戒之優婆塞/優婆夷等
隨喜參加
地點:銅鑼灣本會
[color=Blue][size=4]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
若能具足於淨戒,一切如來所讚歎.[/size][/color]
靈巖山寺香港分會
香港銅鑼灣百德新街 58 號華夏大廈十樓(電梯按 9 字)B 座
電 話: ( 852 ) 25458909 ( 852 ) 25762080
網 址: [url]http://www.twlingyenshan.org.hk[/url]
誦經回向 改善關係
[color=Blue][b][size=5]誦經回向 改善關係 [/size][/b][/color]問:一位年長我十多歲、情如姐妹的同事,因我獲得升遷,從此對我冷如陌生人,曾找她談了幾次,但她的態度仍如此,辦公桌又在隔壁,我覺得很痛苦,要如何營造好因好緣讓我們的關係好轉?
福報禪師答:多數人進入職場為的就是溫飽之餘的肯定感,因此同事之間除了相依相存的良性互動,更有潛在的競爭力,職位的升降會帶起一些情緒,是很自然的現象。
很少人能打破「職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迷思,但反過來說,職場上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有心改善者,就有辦法改善情況。
中國人習慣以「長幼有序」的傳統觀念來概括所有事,所以走路要讓年長者先走、吃飯要年長者先吃、講話不可搶在年長者前頭等,當然也會有人認為升遷理當年長者先,妳的同事年長十多歲,先不論她有沒有這種觀念,起碼在職場上受到上級肯定的壓力,一定比妳來得大,所以態度丕變應是情有可原。
雖然妳很有心要重修舊好,但是如果妳一直是以「我也不願升遷」作為解釋,恐怕會更造成她的不平衡,甚至她會覺得妳是得了便宜又賣乖。
而且這種說法對妳也不好,一來這不是佛教講求的心法,二來可能讓公司主管重新考慮你對工作的熱誠。
誦經回向功德會慢慢浮現,不要太急,若她仍然無法放下跟你講話,不妨試試寫信,聊聊以前她對妳的照顧、一起做的好事和糗事等等,順便透露你誦經回向的心意。祈祝你和同事能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