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力量」的崛起
香港土生的年輕女性的道德問題近年在網絡上引起廣泛的討論,「港女」一詞與「支那」一樣由中性變成負面,但難以作出定義。在港男北上娶妻的數字於2005年超過一半後,有關討論更為激烈。有人認為這股「少女力量」的崛起,令到很多微型的社會契約停止運作(例如港女唱K的「標準情景」),工作倫理面臨挑戰,家庭價值受到考驗,但目前沒有任何解決方法。這股「少女力量」有一個明顯而又奇怪的特徵,就是她們雖然年輕卻能擁有「老屎忽」的特權,例如蠻不講理或「扮non-sense」(策略性的非理性)等。但港男或上一代的港女要變成「老屎忽」是要熬年資的,而且最好配合一口鄉音,這樣「扮non-sense」才能夠令人信服;但港女卻能夠以青春的姿態,一口(含懶音)的本地廣東話,就能蠻不講理及「扮non-sense」,而同年齡的港男則是以「麻甩仔」的姿態出現,在不同的體制中騎騎呢呢,誠惶誠恐,動輒得咎。
由這股「少女力量」所帶來的特權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在香港以外,恐怕只有日本有類似情況,但日本的「少女力量」沒有香港那樣強大,而且又有足夠的「傳統力量」與之抗衡。因此,分析港女的特權問題很難從外國經驗借鑒,所以本文以「老屎忽」的特權作類比,嘗試解構此一問題。「老屎忽」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上可以有多一點「甜頭」,對很多人來說都習以為常,他們的確在很多情況下可以比較不遵守一些微型的社會契約(例如排隊),或者蠻不講理及「扮non-sense」等,簡單來說就是可以比較賴皮。「老屎忽」擁有一些特權是否有很大問題呢?很難說,反正有那一個圈子的所有成員都會遵守規則,並且不向別人「抽水」呢?況且「老屎忽」的特權其實是隱藏了某種潛規則或社會契約的:就是論資排輩,正所謂「媳婦熬成婆」;但由「少女力量」所帶來的特權卻看不到有任何權利與義務的關係。EZ!}A/y&R^`j
在「少女力量」的加持下使港女毋須擁有被成人社會視為常規的成熟度,仍能在社會上立足。在攝影機前擺出可愛的姿勢,嘟起嘴巴、手指指在下巴上、或皺鼻子等,故意在各種場合裝出無辜的表情或幼稚的害羞。如果有港男在港女面前提出討論一下特區政府的施政方針或者釣魚臺的主權問題,立即就會被define做「怪人」,以後唔駛溝女。港女對批判港男當然義不容遲,但對認真一點的女權或女性主義議題卻完全沒有興趣,反正特權比女權或婦權更為吸引,誰會有興趣關心中年婦女的就業問題或新來港婦女的適應問題呢?
由這股「少女力量」所帶來的利益再分配當然不是人人滿意,社會可供「抽水」的Buffer已經被資本家及「老屎忽」撈得七七八八,現在連本是同根生的基層年輕港女都學人做既得利益者,一同「抽水」。要是某些港男無法供她們「抽水」的話,則必定是他們「無本事」之故,對港女來說「無本事」的港男是不應該抱怨體制的,因為這必然是自己的問題,對於這種儼然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觀點港女當然不會應用在自己身上,但問題是這種雙重標準恐怕只是一廂情願;沒錯,在港女年輕的時候社會達爾文主義對港女的負面影響是不多的,仿佛只是一群「麻甩仔」在為港女撕殺而已;但在「少女力量」的推動下,如果這股涼薄及冷酷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或森林定律成為社會主流的話,受影響的可不只是港男而已,中年婦女或單親媽媽的就業或社交會不受影響嗎?婦女被配偶虐待難道又是「自己的問題」嗎?
4q,J-A)y6kDA
「少女力量」還有一種「破壞性創造」的本事,任何外國潮流不論是Punk、Hip Hop還是Rock and Roll等,一旦落到港女手中,總是會喪失它們所原本所包含的政治訴求或年輕人對體制的反叛,最終只能留下消費主義的空洞型態。港女如果作中性打扮也和女權或女性主義沒有任何關係,她們可以在網上批評港男的同時,卻不知道西蒙波娃是誰。港女既非放浪的波希米亞,亦非資產階級的布爾喬亞,也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她們擁有西方年輕人的左傾浪漫情懷,並打算關心一下房署外判清潔女工的困境,又或者在收花時會思考一下在哥倫比亞鮮花農場工作的女工所面臨的不公義。港女思想右傾嗎?沒錯,她們的確鼓勵港男要勇於面對社會達爾文主義,但當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殘酷現實在她們身上發生作用時(並且將會很快),則又是另一番說辭(話某些人係「大陸雞」是其中一種方式)。想來想去,到底港女是什麼?對不起,我真的不知道港女是什麼。
zt{y/e2d2h |"P
[[i] Last edited by pswong on 2007-1-27 at 09:34 PM [/i]]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pswong[/i] at 2007.1.27 21:23:
香港土生的年輕女性的道德問題近年在... [/quote]
g'uK{ tu2Ng/D
行文繚亂,但仍可見文章主題。
62分。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