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何文匯的『正音』邏輯 - [我看何文匯先生的正音 ]
[url]http://forums.cantoneseculture.com/forums/ShowThread.aspx?PostID=653#658[/url]!F-a_!RH-d1qr
[quote]近期的正音爭論引起我的興趣,從來不想單聽一家之說,故雖然不識音韻,也看了何文匯的一些著作,目的,是想看看其立場,與王亭之先生所說的,有何異同。-Jbc2Z7lTSAl
何文匯明言,由於他教的是音韻學、平仄,對於讀音,必須「從嚴」。於是便想透過他的作品,搞清楚他如何「從嚴」,是真有問題,還是別人有甚麼誤會抹黑。5?z%R6SG
0{-~Z` {Z Si,K5B
一個經常看見的情況,是有人看到何文匯「正音」(或「正讀」,本來二者確有分別,今已相混矣,總之本文所述正音,實為正讀,即並非因懶音等造成發音不準確的問題,而是何文匯先生指的錯讀字音問題),便先入為主假設是「正確的讀音」。舉個極端的例子,很多恐怖份子也自稱其恐怖襲擊是「聖戰」,但我想,沒有人會問「為甚麼要反對發動聖戰呢」這種問題。因為,名與實,是否相符,必得先行驗證。但我卻經常看到有人聽到反對「正音」便問「發正確的讀音有錯嗎」之類問題,甚至有人「同情地理解」反對者,說「反正音的人,自幼慣了讀錯音,現在被指出錯誤,感情上接受不了」,可怕至極。當然,不得不承認這是何文匯成功之處。'dY S8K3L0R$B ?.x
何文匯強調過《廣韻》在現代音韻,尤其粵語音韻的地位。沒有人否認《廣韻》很重要,但不代表這就要視《廣韻》為絕對標準;懂切音不是問題,但將所有《廣韻》切出來的音視為須絕對依循的標準,則是問題所在。
何文匯也明白這一點,在其著作《粵音平仄入門》(《平》)中,雖然奉《廣韻》為圭臬,但也說明「就反切來說,有一點一定要緊記,就是因為古今音變,不少反切得出來的音和今天的粵音並不完全一樣,只能說是近似」(平p.27)、「用粵音來切《廣韻》的中古音,大致上很準確,但也常有不盡相符的地方」(p.38)。他並將變化以「聲母變化」、「韻母近移」、「陽上作去」、「送氣與不送氣」分部說明。? bwYBF0bIz
[KX*].U$_yn f
前兩部份的變化,他說「多多少少是有軌迹可尋的」。
J,px)n8U(o
有沒有沒有既定軌迹可尋的變化呢?有,何文匯先生舉出了一些「陽上作去」的例子,例如「是、視」讀陽去聲,但「市」卻保留陽上聲,他指,這種變化「並無特別規則可尋…可憑經驗作出決定」(平p.32)。m8j:wW2v p#s
G'~*D%MRAB%D K.P
到了「送氣與不送氣」部份,總結時亦說「粵音反切一套明顯的規則,但也有不少例外…任何活的語言都不能避免有例外。不過,把例外熟習了,例外也變就成有規則可尋」(平p.37)。Y;I6a\;f(\U#c)p
0o8iflb_ ]$It9R
其實這種說法很奇怪,例外就是沒有規則依據的變化,有規則可尋就不算是例外了,怎會熟習了就連例外也就變成有規則可尋?他的意思大概是,熟習了後,這些例外,就會納入為整個變化過程的一部份,這種例外,也會變成整個變化過程中,這特定音變的獨立規則。bwoR2Uq+t f
$hjv,b-? y ?(Y
所以,這大概算是為何文匯平反,他不是如王亭之先生所言,只依韻書切音作為今日標準,也有考慮到古今音變。
"T#k0N$if$Gr
但這仍不能令我釋懷。因為,他在序言指出我們日常的讀「錯」字,更指我們是「積重難返」:
t8a1v\k9`d
「…『和藹』的『藹』和『戀愛』的『戀』是去聲字,粵音卻變讀為上聲;『忍受』的『忍』和『表演』的『演』是陽聲字,粵音卻往往讀為陰聲。這些變讀,都是沒有規則可依據的。至於要不要把這些讀音和聲調都改正過來,還須每個字斟酌。我的立場是:可改則改。不然,一切語文規則,豈不是名存實亡?而粵音豈不是越來越混亂?」
8P*U5e\#F7Jlz
依其所言,戀愛要讀成「暖」愛,忍受要讀成「引」受,才是正確。正文說,「任何活的語言都不能避免有例外…把例外熟習了,例外也變就成有規則可尋」來指導讀者看待例外情況,但前言又說一些變讀「都是沒有規則可依據的」、要「可改則改」。我不解的是,為甚麼這些變讀,不能視為例外,更是妖魔,彷似不「正」之,語文便會覆亡,粵音「越來越混亂」?{ ?2Q4KxC}'[
※ ※ ※
何文匯先生在其新作《粵讀》中指出他的工作是看《廣韻》如何分派到現今的粵語音韻中(大意如此)。整理一下,何文匯的正讀法則,大概是在《廣韻》得字音,再經過研究出來的古今音變規則,確定今音應當為何,而這種音,則喚「正音」。與「正音」不合的音,就認為是「錯音」、「習非勝是音」、「誤讀」、「錯讀」,等等等等。以此為本,歸納出我們「經常讀錯音」的結論。+~3nC1v_9Kr$l
問題是,何為正,何為錯?既然有所謂古今音變,何為正,何為錯,似乎取決於我們立足於哪一個時代。
F#v:y\EW+c,E6aII
舉例,我們讀香橙的橙,一般唸如「產」,以前讀為「殘」。於是,拉一條時間線,我們可能會有這種情況:
讀音: 殘 殘、產 產、殘 產xv |e!J%]"[
─┬───┬─────┬────┬→ 時間
O.Hr.F7gr8z'y
F G H I
j5[p(L]S\sU.YQ
F:所有人讀如「殘」'|8iO5O_Q$t&kg
G:「殘」、「橙」都有人讀,讀「殘」者為多;4iI'kyn#V
H:「殘」、「橙」都有人讀,讀「產」者為多; M$W3q'DI6{NY}/HJ
I:「產」音取代「殘」,所有人讀如「產」V i9V(x]7Xx/B
當然,實際情況可能更複雜。但橙字這種口讀取代文讀的字,應有一個演變過程。#Oo$rh.vs:K@(H
wJM N1ix
幻想你可作時間穿梭。當你立於F時期時,讀橙為「產」,沒有人知道你說甚麼。因為對所有人而言,「產」,是讀錯了。
到你站在G時期,唸產,可能會有人不明白你說甚麼。你可能要花時間解釋,但也可能有人一說便知。亦可能有人糾正你的讀音,但即使慣讀「殘」音者,亦可能知道有人喚此物作「產」。也許這算是一種「習非成是」的開始。7XM~hT._H`$LL^
$z![ }*ii6t ?
到了H時期,立場剛剛和G倒轉。也許這亦可以叫作「習非成是」的趨勢。 U2y U5B2i;XL
:j+L7T5o8`T l
而到了I時期,沒有人認識「殘」音。你讀「殘」,反而沒有人知道你說甚麼。
1h(l5r4H%V.aIw#Z
問題是,在I時期,讀「產」音,是不是「錯了」、「習非成是」、「誤讀」、「錯讀」?
我算習非勝是好了,但這些錯音,成為現實,是否一概得取消、改「正」?EG4] |c
出奇地,何文匯並非頑舊至此。他在《粵音正讀字彙》(《正》)中設立一個機制針對這情況:
;p"g3L}({G a
1. 一些音雖不合韻書切音,但本音早已不用,則本音以(本)標示,今音以(今)標示。
2. 一些音已習非勝是者,則正音以(正)標示,口語音以(語)標示。
dKQZnP_
〔注:本人並無《~字彙》書,「正語音」部份讀音參照《粵音正讀手冊》,據前言二者標音相同,分別在《~手冊》只標正音及正語音,不標本今音〕.Kk%W7a I!b z
兩者的分別,據觀察,他們接受的是(今)音、推(正)音。(今)音不算錯讀,(語)音則然。
^.U&M)?5AJ,V
但這明顯和何文匯的強硬立場不符:`5\PL^7ki$PIk
「我在這書裏對讀音的要求一律從嚴。但在現實生活裏,有很多不正確的讀音和聲調,積重難返,卻不一定可以改正。…我的立場是,可改則改。」(平,敍)vB,}%zv~
2xCb9YG:M
「(字音標準)全鬆,即是不用學,也不用教;就要從嚴,方是學習標準。」(《毛孟靜三十訪》(毛),p.235){.F0NTn~a5r
你可以說何先生大發慈悲,但既說從嚴,何先生這種本今音、正語音,是否就是「縱容」我們「習非勝是」?這又算從嚴乎?若容許我們讀(今)音,是否算將「錯音」視為「正音」?
至此便得修正何文匯推廣的「正音」標準,應是:
1. 《廣韻》音為正音
2. 《廣韻》音依古今音變法則的讀音為正音 Q e/W fA4B
3. 習非勝是至無人再使用古音,故取今音為正音(nf&w2k~;`
(今)音不算錯讀,(語)音則然,就是說,他們承認(今)音,但不太承認(語)音。
例如:9mwI!^9D)Z,a
「溝」,(本)音 gau1,(今)音kau1。
「構」,(正)音 gau3,(語)音kau3。
「購」,(正)音 gau3,(語)音kau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