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出口金融垃圾更甚於中國食品安全
【明報專訊】美國人把世界工廠的地位讓予中國,自己專注搞服務業出口,其中一門發展迅速的事業便是出口「金融垃圾」,數以千億美元計的次級按揭證券出口到大西洋彼岸的歐洲,以至世界各地。上周四歐洲央行突然發現家門內的「花旗垃圾」會危及銀行體系,兩日內連續注入流動資金共2136億美元,反而垃圾的發源地美國,聯邦儲備局只動用了620億美元入市,相比之下,誰較狼狽,不言而喻。歐央行巨額注資 反映問題嚴重
中國出口食品的安全舉世關注,但美國的出口金融產品是否也應得讓各國提高警惕呢?劣質食品危害健康,大家都知道,但劣等金融產品遺禍也可以甚大,招致的財產損失以天文數字計。
次按引發的問題愈揭愈多,固然有基金宣布損手,暫停客戶贖回,不過,每個基金所涉及的銀碼只是10多、20億美元,按理不會引發銀行體系缺乏流動資金。上周的新聞中,有兩宗相信是令央行不能不出手平息市場恐慌的原因。
一是歐洲銀行不少以帳外公司投資包括次按證券在內的各樣投資工具,涉及資金達5000億美元。觸發這問題曝光,是德國的銀行IKB爆煲。該行原是一家專做中小企融資的銀行,幾年前擴大業務,成立了兩家皮包公司,專投資美國次按及相關工具。這家10多億歐元市值的公司居然給予兩家皮包公司81億歐元的備用信貸額度,讓其可在商業票據市場集資,然後投資次按,利用一些財務上的安排,兩家皮包公司由於獨立融資,恍似銀行的客戶,因此,掛在銀行帳外,銀行透過向它們收取手續費賺取豐厚收入,而皮包公司則賺取次按與商業票據的息差賺錢,果然是一盤無本生利的生意。直至近期皮包公司無法從商業票據市場集資,難以再融資,無力償債,事件才曝光(細節已在上周五《 明報》刊登,不贅)。
帳外公司炒次按 歐銀行參與
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原來歐洲有不少大中型銀行都有重事這類操作,一時間人心惶惶,同業間盤算對手是否有類似IKB的問題,也有一些銀行向皮包公司提供備用信貸額而可能蒙受巨額損失,一時間銀行同業市場流動資金短缺,息率抽升,歐央行要急急注資。
另一宗震動金融市場的新聞,是一向被視為低風險的貨幣市場基金原來也有投資以次按作抵押的商業票據,研究投資者大舉拋售貨幣市場基金,貝爾斯登的研究就估計,這類抵押商業票據將要沽售380億美元至430億美元的次級證券或相關的抵押債券工具(CDO),但以現時的市,要脫手談何容易呢?(這問題產生的影響,我們的專欄評論員Louis Vincent Gave在本周的專欄有分析,見B6版)。
次按問題就好像一套長劇,情節峰迴路轉,2月時匯控(0005)率先披露要為美國樓按大增撥備,只是開場白,近期開始「入戲肉」 ,不過,高潮尚未出現,好戲還在後頭。這些複雜的金融問題,散戶很難預見,筆者一直只抱持一條很常識的原則﹕金融建基於信用,歷史告訴我們,信用失陷的範圍愈來愈廣時,金融風暴可以隨之而起。
與其參與其中,倒不如暫以看官身分,欣賞這部長劇,相信會較秋官扮演丁蟹更刺激,過程中,也許可以找到不少賺錢機會。 Yes. But wait til Chinese companies disclose their junk investments...
"...筆者一直只抱持一條很常識的原則﹕金融建基於信用,歷史告訴我們,信用失陷的範圍愈來愈廣時,金融風暴可以隨之而起。"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