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人乾坤大挪移II--分合取蒙古
滿人對中國的奇謀妙計 , 由努爾哈赤對李成樑 ,'}HV S(^rk\皇太極降洪承疇 ; 到最出色的趁大順西之亂 , 結合東北軍閥 ,7[%vL-m2~%^0~
分裂南明 , 逐個擊破達到極致 ; 之擾亂東兩藩和鄭氏 ,pix0sHN3J+u
平定三曲為結尾 ... 不過 , 滿人不只對漢人有方法 ,
對蒙古人也一樣~~
請看此圖 :7{xy.T8B0x(fO`
[url=http://photo.hanyu.iciba.com/upload/encyclopedia/25/b9/bk_25b9eb4ab98ff799d7c73ced42cdf9c7_eZ0Vhu.jpg][color=#003080]http://photo.hanyu.iciba.com/upload/encyclopedia/25/b9/bk_25b9eb4ab98ff799d7c73ced42cdf9c7_eZ0Vhu.jpg[/color][/url]
這圖其實要解釋一下 , 首先這是明朝圖 , 到清統一中原後 ,*hX8Q_6vuuZd3l l$N
準噶爾已經是個兼統新疆 中亞東部的大汗國 ,
另外和碩部也據青海 西藏二地 , 而圖中清的漠南領土 ,
其實是他們襯家科爾什的 , 加上漠北的喀爾喀 ,Mv~gEA_c
還清的蒙古勢力就有四大部了 ...
如果擴大一點來說 , 大蒙古系統的勢力 , 除了印度的莫臥兒 ,
其他都在16世紀期間一步步消亡了(在西亞 , 帖木兒帝國崩潰後就沒了 ;
15世紀莫斯科勢力開始超越蒙古 , 16世紀更一步步消滅東歐汗國) ,
只有弱小的中亞汗國 ... 而莫臥兒又和四部關係太疏遠了 ,
而且這四部都是本部系統 , 所以四部可以說是蒙古的最後餘輝了~~
ozQE ^(q
雖說如此 , 但蒙古一點也不弱 ... 事實上 , 其實整個明王朝2et8Uc%y5V
(不論時間和空間上) , 都是被蒙古勢力所包圍(包括廣義蒙古勢力) ,}1z#g~G
我不明的是 , 為何滿人的乾坤大挪移 , 連蒙古人都耍得著???!W(tl lw)G0u&g_
四部中 , 科爾什是和親 , 而兩強之一的和碩是附從 ,0bYk/r.{%M
最強的準噶爾是100%對抗(喀爾喀是怎樣???) ... 結果 ,V t3j(tZ\
就形成了準噶爾要單獨應付清朝 , 甚至被包圍 :-Wz8L2m1?|o"_`4_
[url=http://photo.hanyu.iciba.com/upload/encyclopedia/25/b9/bk_25b9eb4ab98ff799d7c73ced42cdf9c7_BzE4QO.jpg][color=#003080]http://photo.hanyu.iciba.com/upload/encyclopedia/25/b9/bk_25b9eb4ab98ff799d7c73ced42cdf9c7_BzE4QO.jpg[/color][/url] [b][size=7]科爾沁9xR2J HfQ
[/size][/b] 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后裔孛儿只斤氏,科尔沁有好儿趁、豁尔臣、胡洛真、火儿赤、尔填等多种汉语音译名见著典籍。科尔沁部原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呼伦湖一带。明代中期东迁至嫩江一带。为区别于同族之阿鲁科尔沁,称为嫩江科尔沁,亦即嫩科尔沁。明正德年间,达延汗之死,导致漠北兀良哈万户反叛,发生战乱。为避战乱,嫩科尔沁部于嘉靖年南迁到已西迁的兀良哈三卫之地驻牧。明天启四年(1624),[color=red]科尔沁部首领与努尔哈赤于伊克唐噶哩坡刑白马乌牛正式结盟[/color]。1626年,努乐哈赤封奥巴为土谢图汗。1636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定国号为大清。[color=red]清对蒙古部族实行盟旗制,其时嫩科尔沁又分为科尔沁、郭尔罗斯、扎赉特、杜尔伯特等部。嫩科尔沁按满洲旗制编为10旗:科尔沁一部6旗,分左右翼各前中后3旗;郭尔罗斯一部2旗,分前后各1旗;扎赉特一部1旗;杜尔伯特一部1旗。这也就是人们所主的“嫩十旗”。旗上置哲里木盟。 历史上,孝庄皇太后、孝端皇太后、福临的皇后都是来自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color] 东北是大清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其祖陵(其远祖葬永陵,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葬福陵,太宗文皇帝皇太极葬昭陵)所在地。康熙皇帝于康熙十年(1671年)第一次到东北巡幸祭祖,从此定下大清皇帝要亲自来东北谒陵的祖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三次(1671年、1682年、1698年)到东北来祭祖。此后,乾隆四次(1743年、1754年、1778年、1783年)来东北祭祖,嘉庆二次来东北祭祖,道光一次(1829年)来东北祭祖。从道光皇帝1829年到东北来以后,大清皇帝来东北祭祖也就成了“绝后”的一次。由于大清王朝内外交困,江河日下,各地农民不断起义,外国列强入侵,国无宁日,财力匮乏,道光以后的皇帝很少巡幸,也就没能把来东北祭祖的这个“祖制”遵从下来。 大清皇帝来东北祭祖,很少从山海关直接走,多是经过驿道绕到内蒙古、吉林,然后到盛京(今沈阳)。祭祖活动完后,从山海关返回京师,不走“回关路”。当时出关到内蒙古的驿道有五条,即经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杀虎口、张家口出关。喜峰口驿道关外设十六个驿站,经二十个旗,哲里木盟的十个旗全包括其中。古北口驿道关外设有十个驿站,经扎鲁特左右翼、巴林左右翼、翁牛特左右翼等和哲盟临近的九个旗。喜峰口驿道和古北口驿道往往是大清皇帝来东北祭祖的首选线路。因为这两条线路都经过蒙古部落,通过皇帝的巡幸能够进一步加深清廷与蒙古各部的感情,同时驿道所经过的克什克腾、翁牛特、喀喇沁、敖汉、科尔沁蒙古诸部地区是天然的围场。大清盛世的两位帝王———康熙和乾隆都酷爱行围打猎。康熙曾经对侍卫说,他一生共射虎135只、野猪132只、鹿数百只。乾隆一生行围次数更难以统计了,他最后一次参与指挥打猎时已经是80岁的老人了。他们把祭祖省亲、稽查地方、了解民情与游乐狩猎结合在一起,科尔沁草原也就成了他们的必经之地。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四次到东北来祭祖,三次路经科尔沁草原。 [b][size=7]喀爾喀%Pj0ELpV2Hb
[/size][/b] 清代漠北蒙古族诸部的名称。初见于明代﹐以分布于喀尔喀河得名。15世纪末叶﹐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后﹐将漠南﹑漠北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合并为六个万户﹐分为左右两翼﹐每翼三万户。喀尔喀万户属左翼﹐共十二部。内五部居喀尔喀河以东﹐巴图孟克封授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外七部居河西﹐封授幼子格埒森扎?扎赉尔珲。巴图孟克死后﹐内五部逐渐南徙﹐清初编旗﹐属内札萨克(jasak﹐即内蒙古)旗﹔格埒森扎留居故地﹐仍号所部为喀尔喀﹐“析众万余为七旗”﹐授子七人分领﹐辖地逐渐扩大﹐据有漠北地区(即外蒙古)﹐东接呼伦贝尔﹐西至阿尔泰山﹐南临大漠﹐北与俄罗斯接壤。
*_y D!ZN2i
[color=red]清朝入关以前﹐喀尔喀蒙古的三大封建主──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和清朝政府建立了联系[/color]。天聪九年(1635)致书与后金通好﹔崇德三年(1638)﹐喀尔喀三部“遣使来朝”﹐以后﹐每年各贡“白驼一﹐白马八﹐谓之九白之贡”。顺治十二年(1655)﹐清朝赐盟宗人府﹐并在喀尔喀设八札萨克﹐分左右翼﹐从而使喀尔喀蒙古与清朝中央政府的政治联系更加密切﹐土谢图汗衮布子察珲多尔济﹑车臣汗硕垒子巴布﹐札萨克图汗诺尔布及赛音诺颜部长丹津喇嘛“各表遣子弟来朝”。此后﹐[color=red]喀尔喀三部之间发生纷争﹐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乘机插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向喀尔喀大举进攻。土谢图汗等猝不及防﹐拒战失利。沙俄趁喀尔喀战败﹐向其上层人物威逼利诱﹐要他们投降俄国以寻求保护。经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倡议﹐喀尔喀蒙古举旗投清[/color]。三十年﹐康熙帝与内外蒙古各部首领于多伦诺尔会盟(见多伦会盟)﹐宣布保留喀尔喀三部首领的汗号﹐废其封建王公的济农﹑诺颜旧号﹔按满洲贵族的封号﹐各赐以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爵位。[color=red]其行政体制也和内蒙古一样﹐实行札萨克制﹐加强和巩固了清廷对喀尔喀各部的管辖。雍正十年(1732)﹐喀尔喀亲王额驸策棱击败准噶尔[/color]部有功﹐清廷从土谢图汗部分出二十一旗隶属于额驸策棱的赛音诺颜部﹐由是赛音诺颜部始为大札萨克﹐与三汗部并列。车臣部﹑土谢图部由清朝驻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办事大臣管辖﹐赛音诺颜部﹑札萨克图部由清驻乌里雅苏台的定边左副将军统辖。 [b][size=7]和碩特J9mJw2_
[/size][/b]和硕特和硕特部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卫拉特蒙古是蒙古族古老的一个支系,在中国史籍上,蒙元时称“斡亦刺”、“外刺”,明代称“瓦刺”或“卫拉特”,清代称“额鲁特”或“厄鲁特”。其牧地在西北地区,所以也称作“漠西蒙古”或“西蒙古”。约在16世纪时,包括有准噶尔(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和硕特部游牧在天山以北乌鲁木齐和塔尔巴哈台一带。漠南蒙古附属清国后,各部蒙古主张用协商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关系问题,1640年9月,准噶尔部巴图尔珲台吉,喀尔喀部素巴第汗、和硕特部固始汗等蒙古族首领和章嘉呼图克图、咱雅班第达一些上层喇嘛共44位首领人物集会,制订了著名的《蒙古·卫拉特法典》,旨在巩固各部封建秩序,规定了共同对敌和各部之间的权利、义务、牧场疆界及民刑事案件处理条款。这次会议以后,各部都与清朝保持着和平往来关系。/K"v1V-K Z"xT
和硕特-开拓者顾实汗
和硕特 顾实汗原名图鲁拜琥,蒙古语意为"天资聪颖"的意思。生于1582年,卒于1656年。一些史料上又译为固始汗。他是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哈尼诺谚洪古尔的儿子。哈尼诺谚洪古尔共有六个儿子,顾实汗排行第四。在他成为和硕特部的首领时,准噶尔部已逐渐强大并实行对外扩张政策,这种政策给卫拉特各部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