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深深處 大漠星轉移
出發前,朋友說外蒙較內蒙更蒙古,又說草原已經荒漠化,更傳它一早變了樣辦城市,重重打擊下,甚麼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全都不敢想像,連「飛奔大漠中,不畏懼冷風似刀……」的激昂旋律也在腦裏戛然而止。徘徊在去與不去之間,最終,還是給它一個翻身的機會吧,深信天蒼蒼野茫茫,總可找到內蒙新點子。從首府呼和浩特出發,駕車駛入草原,一路上,我慶幸遇見不一樣的內蒙。車子朝90公里外的希拉穆仁草原進發,稱不上美絕全國,但勝在最接近呼和浩特。一排排蒙古包,顯然不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之家,而是我的五星級安樂窩,有專人悉心打點床鋪,私家大廚隨身煮西餐,荒漠豪華宿一宵,悠然靜待銀河中的燦爛星宿,彷彿降落在小王子的家鄉,頓感到天大地大,我是如斯渺小。
撰文:洪思
攝影:梁穎
[table][tr][td] [url=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_sub/20140730/large/fa427p.jpg][img]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_sub/20140730/small/fa427p.jpg[/img] ■由呼和浩特的香格里拉酒店出發,可免費試穿民族服做個大漠公主。[/url] [/td] [td] [url=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_sub/20140730/large/fa421p.jpg][img]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_sub/20140730/small/fa421p.jpg[/img] ■一場雷雨過後,意想不到展現燦爛的黃昏。[/url][/td][/tr][/table]
五星級蒙古包 繁星伴我睡 車子逐漸駛近希拉穆仁草原,窗外風光驟起變化,放眼望去,綠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沒有如坊間流傳般毫無看頭,到達蒙古人聖地度假村時,熱情的蒙古人手捧哈達,銀碗裏注滿白酒,難為情地一飲而盡,立時感到火燒心。如此熾熱的不光是酒,還有呼和浩特香格里拉酒店的管房陳姐,「前一天,我們一行四人親自帶來酒店枕頭、牀鋪和沐浴用品,為你打點蒙古包。」她說,原來整個度假村的七十多個蒙古包中,只有頭一排位置最佳的那四個是專屬於酒店住客。打開木門,電視、抽水馬桶和熱水浴具一應俱全,窗外是廣闊無垠的草原美景,延續五星級的舒適,開着冷氣來個午睡,簡直是人間樂事。一覺醒來,酒店主廚正在獨立廚房炮製澳洲牛扒和挪威三文魚,讓我在每頓手抓羊肉、烤羊腿的大餐中,為味蕾找回新鮮感,加上躲在私人蒙古包內鋸扒,避免與其他旅客困在一起,食得更自在、更寫意。
說到底,世界在變,忽爾幾聲旱天雷,劈走了事先安排的策馬飛奔大漠計劃,也劈走了篝火晚會,被迫在蒙古包裏齊齊放聲高歌。然而,過份商業味濃的歌舞表演真的讓人吃不消,於是獨個兒在草原摸黑,夏天晚上空氣特別清新,光害近乎零,我才發現自己甚麼也不缺。雷雨洗淨澄空,十時不到便已點點繁星,無盡的平原上升起了浩瀚星河,一分一秒在移動,好像圍着蒙古包公轉。一條高清得發亮的銀河劃破漆黑長空,單憑肉眼便已震撼人心,在星軌下的蒙古包原來可以如此迷人。銀河和無數星宿徹夜陪伴着我,頭抬得累了,兩步跑回蒙古包呼呼大睡,我想,這就是真正最接近天與地的優越生活。
千軍萬馬祭敖包 翌日,烈日當空的早上,補回昨日騎馬環節。七月的草原長得茂密翠綠,綴滿星星點點的芍藥花。起初沒有馬伕牽引,在搖曳不定的馬背上略感驚慌,直到跑近自然保護區,被大片牧草和野花簇擁,就像馳騁於風景畫裏,人也放鬆起來。其實馬匹訓練有素,不會自行離隊,乖巧地掠過真正的蒙古包,易拆易建圓拱外形還能卸風,冬天圍上皮草便可保暖。目前,大部份牧民已住進土房子,僅在門外保留蒙古包作民宿。家訪現年六十一歲的旭日花婆婆,一家四口住在石屎平房近四十年,飲的是井水,燒的是牛糞,足夠環保,笑言身家只有二百頭羊、十多頭牛。每朝擠牛奶親手做奶皮自用,家傳製法更是一代傳一代,「牛奶用文火煮熱,表面會凝固一層奶皮,加點炒米烘乾,外頭賣五十塊錢啊!」婆婆邊說邊熱情地切奶皮,媳婦又遞上用牛奶煮熱、熬到變硬的奶豆腐給我品嚐,無添加的奶製品特別香甜,為乾旱的皮膚加點滋潤。
回到無邊無際的草原上,稍嫌自己的策馬技術未夠奔放,從鞍上跳下,隨即欣賞由牧民親身上陣,演繹蒙古帝國開國功臣哈撒兒凱旋歸來的表演,幾十隻壯馬沙塵滾滾殺入會場,充份感受到戰士征戰南北的英雄氣魄。同場加演祭敖包,蒙古人祖先最初信奉薩滿教,認為萬物皆神,在大漠中叠起大大小小的石塊,插上五顏六色的經幡,稱之為敖包,是山神地神的化身,十七世紀後藏傳佛教傳入,薩滿教息微,敖包成為大漠中用來辨別方向的地標,當中以紅格爾敖包規模最大。按傳統,每年農曆五月十八舉行祭敖包,如今天天示範莊嚴儀式,由德高望眾的長老主持,獻上全羊、乳製品及糕點,喇嘛念經,向敖包焚香、敬酒、唱祭歌,然後順時針走三圈,祈求風調雨順、五畜興旺。完畢後,進行一連串摔跤、賽馬助興,展現蒙古男兒的本色,雖然這個多小時純粹是表演,但製作認真,恍如進入金庸武俠小說世界裏的壯闊場面,氣勢如雄。
[table][tr][td] [url=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_sub/20140730/large/fa406p.jpg][img]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_sub/20140730/small/fa406p.jpg[/img] ■雖不至於萬馬奔騰,但由牧民親演哈撒兒凱旋歸來,確實氣勢十足。[/url] [/td] [td] [url=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_sub/20140730/large/fa407p.jpg][img]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_sub/20140730/small/fa407p.jpg[/img] ■祭敖包時,蒙古男兒把羊肉、雜糧和酥油祭品捧上山。[/url] [/td] [td] [url=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_sub/20140730/large/fa403pnew.jpg][img]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_sub/20140730/small/fa403pnew.jpg[/img] ■蒙古人素有馬背民族之稱,踏着滾滾沙塵而來,感覺特別威風。[/url][/td][/tr][/table]
內蒙有個北海道 風車花海懾人心 離開五星級的蒙古包,萬萬想不到出現了另一驚喜。途中遇上大片油菜花田,江南和雲貴一帶的油菜花均在一、二月登場,內蒙的則延遲至七月綻放,一片片鮮黃色的花田如拼布般貼在大地上,養蜂人在附近採蜜,讓人誤以為駛進富良野的花花世界,直到位於輝騰錫勒草原距離呼和浩特市約一百公里的黃花溝,黃澄澄的油菜花換成了嬌小潑旺的野黃花,佈滿這片面積達六百平方公里的草原,教人恨不得瞓身跳上去轉幾圈。由於位處海拔二千一百米,地勢高兼近風口,草原早在一九九六年已打造成風力發電場。四十米高的巨型風車,以平均每秒八點八米的風速發電,總發電量超過四十萬千瓦,屬全國最大電源,曾提供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會奧運村的兩成電力。沿木棧道步行到谷底,奇形怪狀的岩石馬上現形,沿途像地毯般翠綠的草坡上,長了不同色彩的野花。遠遠望去,藍天白雲下,一座接一座巨型風車矗立在草坡,遇上狂風吹便轉個不停,成為草原一道壯麗又有活力的好風景。
沒有活佛的喇嘛寺 回到文明的呼和浩特,巨大風車陣隱沒於風中,轉而迷失在高樓大廈。我雖身處塞外,但城裏聚居的漢人比蒙古族人多,不免碰上像新華路、中山路等俗套的統一化街名。如今只能在廣告牌上找到僅餘的大漠風情,甚麼昭君大酒店、窩闊台度假村,歷史名人都往旅遊業發展。政府規定所有城市標牌必須以漢、蒙兩種文字書寫,內蒙通行的傳統蒙文非常有趣,是豎寫右行的拼音文字,看起來像一條條蛇仔,現實生活中許多族人也搞不清楚。
明末清初,藏傳佛教逐漸取代薩滿教,成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今天繞着一五八零年建成的大召寺走一圈,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不設活佛的寺廟,全因康熙皇帝曾經在此住過數天,為表對皇帝的尊敬,取消了活佛的轉世規定。導遊說寺內的藝術三絕是銀佛、龍雕及壁畫,屬明代的歷史遺物;我卻認為是喇嘛,寺內飄揚的七彩經幡下,年輕的小喇嘛掠過長廊,沒有迴避遊人的鏡頭,偶爾遇上老喇嘛潑水降溫,均是活生生的寫照。在悶熱如焗桑拿天氣下,走到青城公園唞暑,據稱中心湖下遍佈泉眼,泉水源源湧現不會枯竭,每個角落均隱藏了人生百態,老伯在大樹下的吊牀休憩、小女孩在湖邊嬉水、情侶在荷水池竊竊私語,各自各找到大漠下的涼意。
乳都不可一日無茶 內蒙古基本上只有兩類食物,不是紅便是白,紅食指羊牛,白食就是奶類製品,呼和浩特市就有乳都之稱。過往長期的游牧生活習慣無奶不歡,如今定居了也念念不忘,蒙古人有這麼一句話:「寧可一日無餐,不可一日無茶。」八時許的格日勒阿媽連鎖餐廳座無虛席,茶客巴雅爾每朝上班前習慣喝一碗蒙古奶茶,他說:「在這裏喝到傳統地道的老阿媽手藝。」熱呼呼一窩端上枱,淺咖啡茶色跟香港奶茶不一樣,又沒有酥油茶那股說不出的異味,入口竟是鹹香。原來古法是把磚茶茶葉弄碎,放入熱水煮沸後,加入鮮牛奶、鹽及炒米,伴以由鮮奶發酵及蒸煮製成的奶皮、乳酪及奶豆腐同吃,啖啖茶香中,飄出奶香和米香的餘韻。
除了平民奶茶,奶也可走入五星級酒吧,酒單上的高原紅是以生長於內蒙古的沙棘榨汁,加入馬奶酒、青檸汁及紅石榴糖漿,甘中有酸,清新留香易入口。忽必烈常把馬奶酒倒在金碗中,犒賞功臣,顧名思義,此酒是由馬奶製成,先將新鮮馬奶倒入木筒,攪動至發酵,把乳液倒進鐵鍋煮沸,冷卻系統便把水蒸氣凝結成透明的蒸餾馬奶酒,酒精含量約三度,絕對是女性的杯中恩物。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travel/art/20140730/18815618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