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門教
摩門教創辦人約瑟史密司,1805年出生在美國東部的一個小鎮,在家裏九個孩子中排行老三。據他說,1820年他15歲時,做夢見到一個異象。這異象說,在當時真正基督的教會還不存在,要他開始建立真正的基督教會。這是一個完全無法考證的問題。您願意相信嗎?一個15歲的孩子,神會將這樣重任交給他嗎?何況基督教會從耶穌復活升天後就開始了,一直到1820年。如果這一千多年所建立的,都不是"真正的基督教會",那麼使徒行傳這本書,也要從聖經中拿走了。這有可能嗎?1823年他18歲,就宣告有一個先知名叫摩羅乃,帶著一些金頁的書版,上面記載"全備的永裏福音",向他顯現。摩羅乃把這些金版書頁放在盒中埋藏起來。第二天史密司在紐約州的一個小山丘上,發現藏著金頁書版的石盒。
1830年,約瑟史密司靠著摩羅乃給他的二片神奇鏡片烏陵和土明,透過這二片魔鏡,他就能看懂金頁片上的文字,終於在1830年翻譯出版,就是今天的摩門經。他們同年就在紐約州費特市,建立第一個摩門教會。
1831年,另一個摩門教會在俄亥俄州克蘭城建立。同時有一些宣教士被差派到密西西比的傑克森鎮。根據摩門經的預言,這裏是錫安山,是真正上帝百姓聚集之所。1839年,他們從密西西比,向西遷往伊利諾州的拿烏城,建立許多以家庭為中心的禮拜堂,並教導據他們說是從神得來多妻制的啟示。1844 年,教會產生分裂,在一次暴動中,約瑟史密司和他的兄弟被暗殺身亡。以後摩門教有一段混亂的時期。最大的一群人,後來跟著楊百翰到了愛荷華州,最後到猶他州。今天猶他州就是全世界摩門教的大本營。
摩門教基本教義
1.相信三位神
當你與摩門教徒說到你信不信"三位一體"的神,他們會說:我信。但你再談時,你就會發現,他們所謂的三位一體不是聖經上所啟示,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神,那就是我們只信一位上帝,有三個不同的位格。他們不是信一位上帝,而是信三位上帝。不是信一神,而是信多神。基督徒應該知道這不是聖經的教導。
2. 他們把摩門經和聖經看為同等,視為聖典。我們相信聖經是我們信仰的獨一權威。
對摩門教徒來說,聖經是記載以色列猶大支派的歷史記錄,而摩門經則是另一支派的記錄,是復活的主親自訪問以色列北國10個支派的後代,他們經過亞洲,太平洋,遷移到美國的記載。
為了證明這個說法是對的,摩門宣教士喜歡用以西結書37:16-17解釋說:上帝的子民有二個支派,猶大支派就是後來成為猶太民族的一支,基督也從這支出來,以後他們擴散到西方。另一支派就是約瑟支派,就是以色列的其他十個支派,他們遷移到亞洲,最後到了美國。美國本土的後裔,就是以色列十支派的後裔。所以摩門教徒解釋說:聖經是一根木杖,是一本經書,是一個啟示,專給猶大的一支。摩門經是另一根木杖,是一本經書,是一個啟示,專給約瑟的一支。二根木杖合起來才是完全的啟示。當他們和其他人談道時,特別是對基督徒,他們總會說:難道你們不願有完全的啟示嗎?為什麼只要有一半的啟示?難道有完全的啟示不是更好嗎?為什麼要拒絕呢?結果常常是摩門教徒,把一本摩門經交給你,要求你讀讀看,要你為此事禱告,並祈求神引導你下一步該有的態度。這時基督徒就應該拒絕。因為我們仔細讀以西結這一處的經文時,就會發現,這樣的解法錯了。這段經文所預言的,已經在耶穌基督身上完成了。在耶穌基督裏面,所有的人都要在祂的主權之下被聯合在一起。以西結所講的,都要在基督裏得到醫治,得到整合。在基督裏,這二根分開的杖已被連合。
3.有關摩門教的婚姻觀
摩門教認為多妻是神的誡命,只因為美國法律不准許多妻,他們才不得不禁止,據說以後仍有人營金屋,享齊人之福,是否屬實,我不知道。不過摩門教認為人若結合成為合法夫妻,他們一直到永恆裏,都要維持夫妻關係。
他們認為只有在摩門大教堂結婚的,才能得到最高等的永裏的婚姻。這等婚姻可以生產屬靈的兒女,多生一些,多娶幾個,可以幫助他們賺得救恩,並且可以進入最高等的天堂。基督徒應當知道,聖經完全沒有這樣的記載。
摩門教行多妻制,主要是因1839年先是史密斯得到啟示,後來在1852年楊百翰也得啟示,可以制定多妻制度。
4.相信新的,持續不斷的啟示
摩門教相信教會的先知,可以陸續不斷地有新的啟示。換句話說,啟示是繼續不斷地,而教會有權位的人可以陸續不斷地宣告有新的啟示。我們如何能決定,那是神的啟示還是人的"啟示"?
聖經中的教導卻非常清楚:"你們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的爭辯。"(猶大書3節) 福音已一次交付給我們。但摩門教卻有第二、第三。基督徒應該明辨是非。拒絕一切與聖經不同的教導。"使他們真知,上帝的奧秘就是基督。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祂裏面藏著。因為上帝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裏面。"(歌羅西書2:2-9) 當我們接受基督的時候,我們已經在基督完全豐盛的裏面。在基督裏面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切啟示。在基督裏有上帝完全神性的表彰,神完全的啟示已經在道成肉身的基督身上啟示出來。
"我希奇你們這麼快離開那藉著基督之恩召你們的,去從別的福音。那並不是福音,不過有些人攪擾你們,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但無論是我們,是天上來的使者,若傳福音給你們,與我們所傳給你們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我們已經說了,現在又說,若有人傳福音給你們,與你們所領受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加拉太書1:6-9)這不是很清楚肯定告訴,我們福音只有一個,那就是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保羅所傳的只有耶穌並祂釘十字架,是一個完全的福音。沒有第二個福音。"在我以前沒有真神,在我以後也必沒有。"(以賽亞書43:10)"地極的人都當仰望我,就必得救,因為我是上帝,再沒有別的神。"(以賽亞書45:22) 聖經已清楚肯定神只有一位,福音也只有一個。如果您熟讀聖經,就根本不會被這些"似是而非"的異端信仰而迷惑了。
印度教
要簡論印度教的思想,其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印度的宗教歷史,無論是上層的婆羅門階級、君王,或是尋常百姓,多數印度人對神學的討論和思考都有興趣,也因此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各類思想,因此本文僅就一些主要思想予以探討,最後並以基督信仰立場予以回應。[color=Blue]種姓制度[/color]
構成印度的人種極多,除了土生土長的印度人之外,還有許多外來的侵入者,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亞利安人。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就逐漸形成了四種姓的階級制度,這四種姓包含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也就是僧侶、武士、庶民、賤民四種姓。實質上現階段印度的種性制度,除了部份的婆羅門階級之外,其他人已不再用舊有的三種姓階級來分野。取而代之的,是按職業等級所區分的階級制度。因此有的職業被視為較高等級,但有的職業則受到輕視,甚至某些職業是被視為有污染的,例如與殺生有關的職業﹙狩獵者﹑漁夫等﹚;與處理死者屍體相關的職業﹙屍體搬運工等﹚;與處理人身上排泄物的職業﹙洗衣、理髮、掃廁所、產婆﹚;皮革業﹙因與聖牛有關﹚。
事實上從事這類被視為污染職業的人,是一種被稱為“阿丘得”的人,他們是那些女性婆羅門和男性首陀羅所生孩子的後代,他們被視為“不可接觸者”,他們不可任意轉換職業、即使受到他人的壓迫也不敢反抗、他們不僅不能接觸高級種姓的人,甚至他們的目光、影子也不可接觸到高級種姓人士,在一些官方報告之中,有時他們甚而會受到其他人的殘酷殺害。然而盡管如此,他們卻鮮少反抗,他們祇希望藉由如此地逆來順受,好使他們在下一世能脫離這種悲慘的生活。這可說是由業力思想所帶來的宿命論,使得這種社會甘於漠視這種不公正的社會現象。雖然在現代文明的政治體系之下,政府已經藉由法令,意欲消除種姓制度所帶來的種種歧視,但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卻是難以消滅的,特別是在鄉村地區尤然。
[color=Blue]啟示文獻[/color]
除了社會制度的影響之外,印度的宗教也是深受亞利安人的影響。印度教的經典極多,主要分為兩大類:天啟文學和聖傳文學,在這其中天啟文學具有絕對的重要性。
印度教徒認為天啟文學不是出於人類的述作,至於天啟文學的內容就是「吠陀」文獻群,這其中包含了「三希塔」﹙讚歌、歌詞、祭詞、咒詞﹚、「波拉呼馬那」﹙梵書、祭儀書﹚、「阿拉尼亞客」﹙森林書﹚、「烏帕尼沙德」﹙奧義書﹚,這其中後三種都是對「三希塔」的解釋和補充。
[color=Blue]梵我合一[/color]
從梵書到奧義書,也是印度教“梵我合一”思想逐步形成的過程。其實在「吠陀」文獻群裡的「三希塔」所強調的信仰理念,主要是以祭祀為主,此時咒語並無突出地位之應用。但在其後「波拉呼馬那」﹙梵書、祭儀書﹚裡,表面上似乎是繼承了「三希塔」以祭祀為主的傳統,實際上在祭祀的外表之下,真正主導的卻是咒語,這時他們想要藉此咒語來支配萬物。那些念咒語的人是哪類人呢?其實就是那類懂得「波拉呼馬那」﹙梵書、祭儀書﹚哲學的婆羅門階級的人。
至於其後興起的奧義書,其思想在演變之中,就形成了“梵我合一”的想法,也就是我與萬物是同一的思想。在印度文明與近代的西方接觸之後,奧義書的思想就藉由翻譯廣泛地流傳至西方,並且已對西方文化產生不小的影響力。毋庸置疑,新紀元運動﹙New Age Movement﹚的中心思想正與奧義書的宗旨的一致性,正是此類思想影響的結果之一。
奧義書的思想相信創造神做完創造之後,即進入萬物之中﹙51﹚,因此萬物之間的關係就是“梵我一如”,所強調的是“我就是一切”,也就是我與一切之間並無分別。事實上“梵我一如”的思想一直是帶著神祕色彩,當此思想初期落實在祭祀修行階段,其實仍然採用了許多巫術的咒語,其後才逐漸減少。
在此時必須要釐清印度教的神觀,類似於中國道教的天、地、水三界諸神,印度教起初也是有著天、地、空三界各種不同的神祇;所不同的是,道教諸神之間具有封建體制的隸屬關係,但印度教諸神之間大體上是各自獨立的,並無隸屬關係。﹙18﹚至於在其後某些派別曾出現至上神創造的觀念,但並不表示他們否定了其他神祇的神性,只能說他們在承認眾多神祇的同時,選擇其中的一位作為至上神。這種信仰形態是「擇一神教」的信仰形態。如今在奧義書裡卻強調“梵我一如”的思想,卻上使其成為了「泛神教」的信仰形態。
[color=Blue]苦行[/color]
「苦行」可說是印度教的主要特色之一,在初期的吠陀文獻裡,就出現了「苦行」﹙tapas﹚這字詞,而其具體方法包括斷食、凝視火、長時間獨腳站立、在某些祭禮中唱讚歌時停止呼吸等。至於另一類型的苦行就是「瑜珈」﹙yoga﹚,不同於tapas只是單純的苦行,瑜珈則是「苦行」加上「靜觀」,因此其實踐方法,不僅在於使肉體痛苦,同時也重視冥想的作用。
其次,在奧義書裡提到了一種「四住期」的說法,所謂四住期,是將人生分成四種階段,以每25年為一階段。第一階段「學生期」是0-25歲,是處在學習和奉祀的階段;第二階段「家長期」是26-50歲,要養育子女、施行祭祀;第三階段「林住期」是51-75歲,這時要獨自或與妻住在森林之中,以便過著純宗教的日子;第四階段「遊行期」是76-100歲,這時要在聖地之間乞食兼巡禮。由以上四住期的規定,確實可以看出蘊含在其間的苦修之要求。
[color=Blue]輪迴(samsara)與業(karma)[/color]
印度教顯示出強烈的宿命思想,特別顯示在他們的輪迴與業的觀念方面。就統治階級而言,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是由其血統來決定;但為何人人有不同的血統呢?就業的理論來解釋,這是過去所做的行為所產生的結果,因此階級低下的人往往就因此而認命。
印度教徒相信自身的行為存在一種必然性的力量,讓自身陷入輪迴之中,直到尋求到解脫之路為止。這種牽引自身的力量就是業法﹙dharma﹚。這種法則更認為一個人,無論他是何種階級,唯有盡力完成該階級所應有的義務,才可能從「業」的力量裡面獲得解脫。事實上印度教對法的強調,更加地維護了種性制度(僧侶、武士、庶民、賤民)。
印度教徒認為業的力量不僅會影響自身,甚至可影響到祖先,例如如果一個人不能完成其職責,而又殺害家族成員的話,則其祖先都會被重新判入地獄。
在奧義書的思想裡,從「業」的力量裡面之解脫,就代表著自我從生活的現象世界的解脫,就可使自我實現「梵」的境界,也就是進入「涅盤」的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自我歸入永恆的狀態。在此時印度教涅盤的意思不同於佛教所強調者。佛教的涅盤是追求人死如燈滅--「燭火盡熄」的意思,但印度教的涅盤則是「燭火遠離氣息所擾而不再搖曳」的境界。
[color=Blue]基督教宣教的挑戰[/color]
在基督教對印度的宣教工作裡,無可避免地將會遇到一些抵抗。例如基督教強調人人受造而平等,在主裡的人都是弟兄姊妹等觀念,就與根植於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產生衝突。並且印度教所導引的思想主流,是讓人只注意到虛構的精神層面之超越,卻輕忽現世,也因此巧妙地維護了種性制度。與此不同的是,基督信仰即強調超越性,又強調重視現世,因此是不會容許這種歧視的存在。
在基督信仰裡,清楚地知道人類深沈的罪性,也知道人類毫無良善而言,也因此就和奧義書思想裡,“泛我一如”所強調的“人就是一切”的想法是相衝突的。
在印度教裡強調苦行,想要藉著人類自身的力量來獲得解脫。然而基督信仰強調在得救的事上,一切都是來自神的恩典,人類所作的都比不上神的恩典,因此任何苦行都是徒勞無功的。
在印度教以及佛教裡所強調的業和輪迴等想法,雖然這兩個宗教對其所下的定義不同,但都同樣不能認識到上帝的主權。就基督信仰而言,無論事物如何演變,但都是基於上帝的主權,任何事物都無法自己產生牽引的力量,更無所謂的業力可言。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jublio[/i] at 2005-5-25 00:34:
正是這個意思呢,其實以上多個宗教都有唔少信眾,
尤其伊斯蘭教,遍布不止一個國家,而是整個中東地區,遠至埃及、土耳其等非洲及歐洲國家,可說是世上一大宗教,
這裡的只是在香港比較“冷門” [/quote]
偶自己也長年在英国混著,其實也沒差了,反正只问问而以……
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