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滿紛 26FUN's Archiver

手田水 發表於 2005-10-28 11:26 PM

[圖文]非洲-南非草原克魯格

非洲象基本上吃葉、樹皮和樹根,但有時若草多也會吃草。  
  
大象是非洲五種最大最有有名的動物之一。
到過非洲草原觀看野生動物的,都知道有所謂「五霸」(The Big Five),指的是非洲五種最大最有名的動物。牠們是:獅子、大象、犀牛、花豹和非洲水牛。許多野生動物保護區,都以「五霸」作招徠,Thornybush 營地也不例外。

其實除了「五霸」,其他動物,沒有「五霸」的威望,但對人友善,更會令人喜愛。例如長頸鹿,是我第一次在營地內出巡時遇上的,牠們結隊而行,一點也不驚慌,好像是向我俯頭微笑,我則要仰望,因為其高度有三點三米,比我高近一倍,而重量更達千二公斤,比獅子重六倍。

又如喜歡貓的,所有貓類都在夜間出現,包括波斯種野貓(caracal)、非洲野貓、香貓(civet)、斑點麝貓(spotted genet)等,突然見到必會帶來驚喜。

  
非洲水牛多在靠近水源的地方成群出沒。
個人猜想,食肉獸要比植物獸兇殘。在「非洲五霸」之中,獅子和豹都是食肉的,大象、犀牛和水牛則是植物獸。水牛吃草,白犀牛也吃草,但黑犀牛則吃葉。

白犀牛與黑犀牛之分,其實不在顏色,而在體型和習性。雄性的白犀牛,重量達二千三公斤,是吃草類,喜歡一家大小在空曠的平原遊蕩;黑犀牛最重的也不過千一公斤,是吃葉類,經常躲在灌木叢中,比較害羞。

至於水牛,多在靠近水源的地方成群出沒。還有的是非洲象,重量該是野生動物之冠,雄的達五千七百多公斤,喜歡三五知己結伴,雌的則做大家長,經常帶領著一群小象。

  
所有貓類都在夜間出現,包括圖中的非洲野貓。
「五霸」之中的食肉獸,獅子和豹都有危險性,找牠們則要碰運氣。獅子高約一米重約二百公斤,常在日間和黃昏出沒,喜歡家庭樂,吃的多是有蹄類動物和腐肉。

行蹤飄忽的則是豹,因為其身手敏捷,且在夜間活動。我有次在黃昏見到近河岸的營房前面,躺著一隻花豹,睡得香甜。花豹不同印度豹,吃的主要是昆蟲、魚類、爬蟲、狒狒及飛羚;但印度豹則吃羚羊、非洲野豬以至哺乳類的幼兒,要小心一點!

手田水 發表於 2005-10-28 11:29 PM

如要入住,可參考網址[url]http://thornybush.krugerpark.co.za/[/url]  
  
Thornybush營地,最豪華的一種有如五星級酒店,各類設施都有。
克魯格國家公園附近的民營野生動物保護區營地,有十多個,我挑選了一個叫「荊棘叢」( Thornybush)營地,位於南非約翰尼斯堡東部,驅車約為五小時,沿高速公路N4前往;也可從約翰尼斯堡乘搭內陸機往Hoedspruit的東門機場(Eastgate airport),再坐半小時車就可抵達。

這個營地面積一萬一千五百公頃,內裡全是天然野生灌木,大部份是有刺的,並自建有長達一點二公里的柏油路,方便營房之間的車輛來往。

來到南非草原,確是有點像進入蠻荒年代。入營地前見到一塊大木牌寫著:如有意外、受傷或喪生,貴客自理,任何保險不會負上責任云云。有了這事前的警告,反而加添了浪漫和刺激!

Thornybush營地,共有五種營房,最豪華的一種有如五星級酒店,各類設施都有。我選擇的一種較經濟,雖然簡陋,但因為遠離主營房,反而顯得更為清靜。

營地制度採取承包制。我所住的一區,共有十間營房,由一對同居男女承包,男的是英裔南非人,女的是匈牙利裔南非人,仍在攻讀新聞學碩士。男的做嚮導,女的做雜務兼廚師,另外再僱用一個女黑人負責打掃,一個男黑人則做「搜尋行蹤者」(tracker)。

甚麼是「搜尋行蹤者」呢?原來在這裡觀看野生動物,要搜尋其行蹤,不像城市的一些所謂「野生動物園」,例如位於深圳那間,說是「野生動物」,不外是由人類豢養在一個較空曠廣闊、沒有柵欄的範圍,但周遭則有水澗,不讓牠們跳出範圍外,是個無形的籠子,因此不用「搜尋」,遊客都會清楚知道何處是獅子區,何處是老虎區。

至於這個營地的動物,則靠自己覓食,互相殘殺,在營地內四處漫遊,無人知道牠們身在何方,所以要由「搜尋行蹤者」,觀察牠們留下的腳印或糞便,判斷應往何處觀看,這多少要靠點運氣。

當然,讓野生動物四處跑,安全性也就打了折扣。我們夫婦已被告誡,須提防晨早起床,打開營房之門,露台上可能有隻印度豹伏在地上熟睡。難怪入住時要簽下「生死狀」,而入住人數也不多啦!

手田水 發表於 2005-10-28 11:30 PM

萬獸之王
在南亞諸國,有許多以獅子為題材的民間故事,形容獅子威猛。
獅子產於非洲和亞洲西部。在南亞諸國,有許多以獅子為題材的民間故事,形容獅子的威猛,譽它為「萬獸之王」。到南非草原的遊客,最想見到的,是一睹野生獅子的廬山真面目。

獅子其後被佛教吸收,以獅子比喻佛法的威力,能摧一切邪魔。釋迦牟尼在佛教被稱為「人中獅子」,又稱其說法聲音震動世界,作「獅子吼」。據《傳燈錄》載:「釋迦佛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但獅子之「勇」不是「愚勇」,而是智勇雙全。代表「大智」的文殊菩薩,其坐騎便是一頭青獅。不過,《西遊記》第七十七回,也曾開過佛門玩笑,講述唐僧師徒在獅駝國受阻,原來是文殊坐騎青獅、普賢坐騎白象,及如來的大鵬在興妖作怪。於是青獅成了獅精,是個魔頭,形象甚劣。

我這次遊南非草原,總算有機會認識了真正的獅子,與其距離僅有咫尺。時近黃昏,一共有五隻獅子,剛捕殺了一隻水牛,正在開大餐,嚼著血淋淋的水牛肉,啃著水牛骨,而我們一行坐在毫無遮擋的吉普車上,與眾獅子相互凝視。

究竟有沒有危險?大家心中都有同樣疑問。拿著長槍的嚮導一邊嚴加戒備,一邊解釋說:如無突發意外,會是相對的安全,只要大家安坐車上,不要喧嘩,不要隨便移動身體。他又說,獅子是最懂算計的動物,現時牠眼中看不見人,只看到汽車,是有汽油味的龐然大物,而牠已有水牛可吃,除非是飢腸轆轆,否則犯不著向這不知是甚麼的東西攻擊,何況又不是勝券在握。

看來說獅子「智勇雙全」,應該沒錯,但這個「智」字,指的是「機智」,「機」的意思是,獅子是百分之百的機會主義者!

手田水 發表於 2005-10-28 11:31 PM

若是美洲獅,則性情溫和,動作敏捷,加以面部似貓,因此又叫「山貓」。  
  
成年的雄獅身長一點八至二點一米,棕毛是其最顯著的特點。
獅子是大型貓科動物,其中非洲獅被譽為「萬獸之王」,喜群居而性兇猛,四季都可繁殖,一胎產三、四隻幼獅,但因受其他野獸獵捕及獅群本身問題,能活下來的數目不足一半。

成年的雄獅身長一點八至二點一米,不包括一米長的尾巴。肩高約一點二米,體重一百二十至一百八十千克。獅子的體毛較短,顏色淺黃、橙褐色、銀灰色都有。棕毛是雄獅最顯著的特點,使其形象威武。

獅群多由一二隻雄獅和幾代雌獅及其後代組成。雄獅負責捍衛領土,和雌獅交配。雄獅在獅群的時間,視乎其對抗外敵的能力,可呆上幾個月或幾年。獅群少則四隻,多則可達三十七隻,一般是十五隻左右。

獅子地盤視乎食物有多豐富的程度而定,小的有二十平方公里。如果食物稀少,地盤可以大至四百平方公里。雄獅長至三歲就要被趕出獅群,去過流浪生活,直至牠們成熟(五歲)到能統治一個獅群。有的也可能一輩子過流浪生活。成熟後的雌獅有的留下來,有的則被趕走,加入別的獅群。

  
獅群多由一二隻雄獅和幾代雌獅及其後代組成。
已有飼養者讓獅子和其他大型貓科動物交配。雄獅和雌虎交配生下的後代叫獅虎;雄虎和雌獅生下來的後代叫虎獅;雄豹和雌獅生下的後代叫豹獅。他們都是貓科動物的新成員。

現今估計全球倖存的獅子僅一萬多隻,生活在國家公園以外的獅子更是屈指可數。獅子在克魯格公園內,約有一千五百隻,大部分棲息在公園中央,靠近鱷魚橋與下沙比之間。

獅子在野外生活棲息的環境一般是開闊的草原或疏林邊緣。獅不像虎那樣要求水源豐富的環境,也不像虎那樣經常出沒於叢林。獅不會爬樹,也不會游泳,一般是白天隱蔽於灌木叢中睡覺,晨昏才外出活動。在獅群中主要的獵殺覓食工作還是由母獅負責。

當獅群集體出動,通常由公獅追趕獵物,母獅則在另一邊等待獵物接近,伺機而動,有時牠們也會採扇形方式散開,包圍獵物。獅子彼此溝通的方式除了利用五十種不同的聲音外,還有肢體動作和臉部表情。

到南非草原若能搜尋到獅子蹤跡,一定印象難忘,但這是可遇而不可求。

手田水 發表於 2005-10-28 11:32 PM

南非黃金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百分之五十八,首屈一指,因此世界金價上升,南非貨幣隨即堅挺。  
  
朝聖者歇息所,他們所朝的「聖」不是耶穌或穆罕默德,而是「金神」。
提起南非就令人想起南非的金礦。

通常人們用擁有金礦來形容一個人財富的巨大,無論如何不會想到,居然擁有金礦的人有時還會因虧損以至倒閉。

一直作為南非經濟支柱和主要外匯來源的黃金業,曾經隨著金價滑落,令大批金礦虧損倒閉,成千上萬的工人失業。最近因金價回升,沉寂多年的黃金業才恢復了活力。黃金價格和南非經濟息息相關。南非幣近期漲勢正是因為黃金價格飆升。

南非金礦,有全世界最大、最深的金礦。古代礦工把金礦石挖出後,都要經過淘金和煉金過程。淘金時首先要把金礦石放入鐵臼中搗碎,然後放入磨碎機磨成,再利用比重原理以水慢慢淘洗,淘洗後再行煉金。

一八四九年,美國加州出現淘金熱,結果,在烈日下揮汗如雨的淘金者沒有幾個發財,發了財的倒是在那裡賣鐵鍬的公司。

至於南非的淘金史,第一座淘金小鎮,名叫Pilgrim's Rest,一般譯作「朝聖者歇息所」,位於布萊德河峽谷。其實Pilgrim一字一語數關,可解作「朝聖者」,或「漫遊者」,來此地歇息(Rest)的人,既是漫遊也是朝聖。當然他們所朝的「聖」不是耶穌或穆罕默德,而是「金神」,全都是為淘金而來。

發現大量金礦的地方,位於小鎮附近的一條「朝聖者小溪」(Pilgrim's Creek),小溪是布萊德河的一條支流。根據傳說,發現者是一個「獨輪手推車」艾立克.佩特森,一八七三年他在河谷發現金礦後,總是用一輛獨輪手推車裝載他的財寶,在山裡慢慢推著走。

這小鎮在一八七三年九月廿二日被宣稱為淘金鎮,南非的金礦局長也馬上搬來此鎮上班,短短數月已成立了四千間淘金公司。該處的金礦數量,當時雖遠及不上澳洲或美國加州的金礦,然而淘金者絡繹而來,帶旺了這個小鎮,成為當時的社會和商業中心。

如今的「朝聖者歇息所」,已成為一座生動的露天博物館,也是十九世紀末淘金期礦區小鎮的完美複製品,內有許多古怪的礦工房舍與改建為商店的建築。

昔日的淘金熱,有如一場春夢,卻不是了無痕跡。在這個小鎮蹓躂,百多年前的建築物和設施,依然井然有序,有郵局、教堂、墳場。鎮上洋溢著南非文化的多元性,特別是美食。在這裡吃到南非風味的羊扒,大快朵頤。

手田水 發表於 2005-10-28 11:34 PM

若從克魯格國家公園出發,車程約四十分鐘。  
  
在布萊德河峽谷中央,是流速極快的布萊德河及其眾多支流。
布萊德河峽谷(Blyde River Canyon)位於南非東北,屬北部的Mpumalanga省(過去是川斯華省東部,East Transvaal,川斯華省是一九一0年至一九九四年的名稱,是南非第一金礦產地)。這裡分佈的,既有南非的高草原(highveld),也有低草原(lowveld)。

在布萊德河峽谷中央,是流速極快的布萊德河及其眾多支流。布萊德河起源於Graskop鎮附近,然後向北奔流,最後與Mica鎮的Olifants河匯合。著名的克魯格國家公園就在這個峽谷東部。

  

布萊德河的命名,始於一八四四年,一群開拓者自好望角出發,以牛車長途跋涉探險,在這條不知名的河流紮營。由於其領隊Hendrik Potgieter帶同幾位伙伴往附近探險,在原定的日子沒有返回,眾人等了幾個星期,估計他們遇險身亡,因而將原來紮營地的河流命名 Treur河,意思是「悲傷之河」。怎知數日後在另一條河對岸,竟然發現領隊等人仍然生存,「悲傷之河」馬上再改名為「布萊德河」,「布萊德」的意思是「歡樂」也。

  
整個布萊德河峽谷野生動物群集,包括羚羊、長頸鹿等。
布萊德河峽谷堪稱是南非自然奇景之一,因河水切穿高山陡坡而形成,深約二十六米。由此眺望懸崖峭壁及綿延不盡的密林山區,景觀絕佳。

整個布萊德河峽谷,群峰高聳,山澗縱深,急流穿越翠谷,野生動物群集,包括非洲五霸,羚羊、長頸鹿及河馬等,因此近年已成為旅遊熱點,受投資者青睞。

  
非洲河流的河馬,皮膚光滑,幾乎無毛,頭大嘴大腿短。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於非洲河流的河馬,皮膚光滑,幾乎無毛,頭大嘴大腿短,時常全身投入水中,只見眼睛和鼻孔露出水面。河馬吃水生植物,若食物不足才到陸地覓食,喜結群生活,而目前也是瀕臨絕種的動物。

手田水 發表於 2005-10-28 11:35 PM

南非總統曼德拉介紹其祖國家的名言乃是:「我是個非洲人,屬於這塊土地的山脈與山谷,高山與沼澤,河流與沙漠,樹木與花朵,海洋與變遷的季節……」  
  
東部斷崖相信是與河蝕平原中的層階平原有關。
遊布萊德河峽谷,走在Mpumalanga省,從高草原往低草原的途上,東部斷崖的氣勢迫人,非筆墨所能形容。

所謂「斷崖」(escarpment),指的是因風化作用或地殼上的斷層作用,將兩個高度相若的斜坡裂開,甚至似是劈開,形成崩裂的驚險地形。

「斷崖」的形成,多受地殼板塊運動的影響,若岩層脆弱,或有斷層、褶皺等地質構造,變質作用會促使岩石劈理、片理格外明顯,同時也大大降低岩層抗風化的能力,因而形成許多崩崖或斷崖的地形。

「斷崖」因沉積岩層而來,與地殼岩石有關。地殼岩石的形成,是由於地球體內溫度上升,軟流體中所含溶岩,入侵到地殼岩塊,產生化學作用造成沉澱。這些沉澱物質,會結晶成為礦物岩體,包括火成岩、變質岩等,經過地殼運動,又被搬出暴露在地底面上,由於受到風吹雨打等侵蝕,即風化作用,剝落成碎塊,再經水或風吹等搬運而沉積一處。

  

另一方面,火山噴出的物料在空中飛揚,由空氣吹動,再落下沉積,稱為「空氣搬運」。時日越久沉積物質越積越厚,再經化學反應,形成堅硬的地質岩層,也就造成所謂沉積岩層了。

如今我所看到的「斷崖」,真是畢生難忘。這裡的「斷崖」,相信是與河蝕平原中的層階平原有關,源於古老的沉積岩層傾斜和緩,經過河流長期侵蝕,產生層階狀地形。又因為抵抗力較弱的岩層被流水侵蝕,形成低地;較強的岩層露出地面,形成小山脊,而低地與小山脊交互排列,叫做層階(Cuesta),又叫「單斜脊」。小山脊較陡的一坡,即岩層斷面所形成的山坡,就成為「斷崖」了。

「單斜脊」總是一邊較平緩,一邊陡峭。陡峭的那一邊由易崩落的頁岩構成,平緩的一邊則為硬砂岩所構成,偶而可見排列平整的豆腐岩分布於其上。

手田水 發表於 2005-10-28 11:36 PM

那種似是「上帝」的感覺,因為有如望穿時空直到永恒,平望是延伸穿過森林茂密的高原,下望是低地草原以及鬼斧神工的急流峽谷。  
  
上帝之窗又名「天堂之景」,是觀察地貌的絕佳地點。
讀地理書上所說的「斷崖」,不如來到布萊德河峽谷看看壯觀的斷崖實景,而附近的一個景點叫「上帝之窗」(God's Window),又名「天堂之景」,更是觀察地貌的絕佳地點,簡直是上帝的享受!

從「上帝之窗」可以看到南非低草原的美景。但地形險峻之極,雖有車路送我至最高點,走下台階,只要向前走幾步,就要掉下萬丈深淵。幸好設有欄杆阻擋,但心理上仍是捏一把冷汗。

  
羊齒類植物早在四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了。
而且身在高原區,視野非常開闊。極目四望,萬丈斷崖,覆蓋著崩落的風化片岩,加上風勢強勁,雲霧以萬馬奔騰之勢撲來,稍一不慎,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在高原區上徘徊,山之敦厚,顯露於熱帶雨林植物的茂盛,長著天然樹木和繁花,特別多的是蕨類植物,葉片上下對稱排列如羊齒,是介於苔蘚植物與種子植物之間的一類多年生草本及木本植物,也是最古老的維管束植物群之一。

  
布萊德河上的布爾克幸運壺穴,是河水侵蝕的最佳實例。
這也許是上帝所熟悉的植物之一,是伊甸園的植物,因為在進化史上最早登陸的維管束植物便是羊齒類植物,早在四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了。它們雖是構造簡單,卻位居植物演化史中承先啟後的地位。因為具有了維管束,就可以支撐植物體並輸送水與養分,使得植物體可以長得較高大,並進而可以佔據較大地生活空間,成為陸生植被中的重要角色。

其實不只是「上帝之窗」,整個高原附近的景觀都極為壯麗,例如布爾克幸運壺穴(Bourke's Luck Potholes ),此地形是河水侵蝕的最佳實例,深奧的筒狀洞穴是由於洪水般的水潮漩渦所造成的奇異彩石,是千萬年風化的結果。

  
山頂岩是自密林峽谷崛起的花崗岩柱群的其中一塊大獨石。
又如山頂岩(Pinnacle ),是自密林峽谷崛起的花崗岩柱群的其中一塊大獨石,巍然矗立,雄偉之極。

再如三圓峰(The Three Rondavels),三個充滿魅力的奇特圓山峰,可以從布萊德河水壩窺見,而附近則是從凝灰岩流下的瀑布,山水相兼。

這些,全都可以名為「天堂之景」。

鳴謝South African Tourism提供照片。
資料供由:香港電台

[[i] Last edited by 手田水 on 2005-10-28 at 11:37 PM [/i]]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