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滿紛 26FUN's Archiver

derek23 發表於 2005-12-6 08:07 PM

[size=5]何謂歷史:[/size]
S1Zh%k:H!^2tFv %Y(~ PEJ
^J;SJXx;Um
7s$ond9z

xS/K/Z B 有關中國歷史,一般歷史書籍都會以夏朝為開端,而以中國近代為終結。以夏朝為始之原因,是因為於
.CaP5J.Y0` td0t-y6~Xn'~'F
夏朝之前的歷史,甚無根據,而有關夏朝之事,大部份亦只因商朝之記載,所以一般研究中國歷史,都會以
$LG8Sf}f6|]
'DxlE#k+U 商朝為信史之開端。
7r P(\8z2zk(c v
h8cP[Q'N   所謂「信史」,顧名思義,就是值得相信、可靠的歷史。而這些值得相信而可靠的歷史,大部份源自於,q/Y3|1} W)cJ"\
0t1X-GT`
一些文字圖畫的記載,或者是有一些遺物給後人所發現。例如:於1966年在北京周口店的龍骨山發現了數具5{UmP;?yE.S5E

],B_k z7UzZ 遠古人類骨頭化石,從而推斷於遠古時代已有人定居於現今的北京。再如於1921年在黃河流域附近的仰韶村
8B`,Pf#VxJ N1[P YM M+O(q
發掘出大量彩色陶器,從而推斷出當時的人類已經懂得用火製成陶器;而從陶器中的圖案花紋中所得知,他
Eg(F-hf'sfu M
)|Yq;y)z\ 們當時是以捕魚為主。這些例子,均值得相信。`A t3{#~"H/hE
,g AgI6Hi,S_y*v
  但有一些歷史,沒有正式的文字記載,又沒有文物所證,只是靠人傳人,未能盡信。這些歷史,一般人
HT6o:i WM:W_ 4v/J[*W4PS
均稱為「野史」。例如「孟母三遷」一說深入民間,但卻沒有正式的文字記載流傳;又如三國時期諸葛亮借i.Z3d$[&I#gy9l w|

h4pX;Z/j \T 東風而擊敗曹軍之事,世人亦聽得津津有味,但後世而有人證實了只是季候風的轉變而已。所以,果真要研
|GW:a:o|.i2Y J)J )n ZL5?s)nr)A J
究歷史,首務要分辨甚麼是「信史」甚麼是「野史」。
bT O(r(\!F ,\%SRj)l&tu:R

-r2Tr*fo@;i;p
Ud@+M3a 親屬的稱謂:
4z!o,X}?
AuEWf   有很多人對於親屬關係以及其稱謂常有混淆或迷糊,往往不知如何稱呼。但在遠古時代,對於親屬關係
~ ]'^0{8Q L.`0n|9BZy
甚為著重,特別在著重宗法制度的周朝。對於索法制度的定義,在此不作詳盡解釋,因本頁之主要內容是想^g'DF9|iR

C3m_#Y:{1UW 重言一些主要親屬稱謂,有關此內容,可詳見下列附表:UH7D-p8M o)Y x

w\,[ubJ
H.d'U)O2L$|P .h/].x3V3P4kB

vvM&z)n.U%sCG [url=http://img106.imagevenue.com/img.php?loc=loc146&image=3db_name1.jpg][img=http://img106.imagevenue.com/loc146/th_3db_name1.jpg][/url]
C\]1xW_^U2d;@;e )u9x3x*MDd&M-hu
[[i] Last edited by derek23 on 2005-12-6 at 08:12 PM [/i]]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8:55 PM

黑臉猛將周德威}z;XA3I0^8T

W"OS7HH L N?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y4NbY4[ScY |
周德威,字鎮遠,小名陽五,五代時朔州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周德威最初跟隨李克用,驍勇而擅騎射。周德威不但勇猛過人,而且智謀和膽略也非常出衆。因爲長期在邊塞地區,所以軍事經驗非常豐富,他僅憑觀看煙塵便可以判斷出敵人的數量。
3P8F5gd kJ ^1g&z^ XJ j$BKQ
周德威長得人高馬大,面皮黝黑,平時表情就很嚴肅,即使在笑的時候也不改變。在殺敵的陣前更是凜凜然充滿肅殺之色。出衆的膽識和智謀使周德威在五代成爲一員猛將、一員名將。後來,周德威隨李克用討伐王行瑜,立下戰功,升爲檢校左僕射,任內衙軍副。在和後梁的戰爭中,周德威又以周陽五的雅號名震敵軍。 m/iHC[ J

P\S6hG"gYe.p0Kw 一次,後梁大將氏叔琮領兵進逼太原,屬將中有一個叫陳章的也以驍勇善戰聞名,在和南方軍閥作戰時屢立戰功,這次又想再立新功。當時後梁爲了鼓勵將士的士氣,傳令三軍:「凡能生擒周陽五的賞給刺史之職。」陳章有一個外號叫「夜叉」,爲立功爭賞,陳章便在陣前找機會和周德威交戰。他身披紅甲,胯下騎著白色駿馬,非常自負,絲毫沒有把周德威放在眼裏,好像周德威已是他的掌中之物。隔天,兩軍又一次交戰時,周德威告誡部下:「如果陣上見到陳夜叉,你們只管假裝逃走,我來對付他!」周德威當時已經換上了士兵的軍裝,他讓部下上前挑戰,等陳章領兵追來時,部下依計佯裝敗退,將陳章引誘過來。還未等陳章回過味兒來,周德威已經從背後殺過來,只一錘便將這個陳夜叉打下馬來。生擒活捉。這一仗,使周德威的威名更大了。 V P0_n.[Y,Q&K0n$UC0N,F

c*q/|}7mj?-a,mY.b 後來,晉軍和後梁又一次交戰時,晉軍寡不敵衆,被迫撤退,周德威在後來和李嗣昭一起聯合幽州兵會攻潞州(今山西長治)時,使梁將丁會投降,又因功升爲檢校太保、代州(今山西代縣)刺史。
p/I:xH)_:G2aT.Cv0Ok,j
M ne$g2y 報主恩,救潞州
Sq i'T0Z
gu+Xk+]X P2M 潞州是後梁進攻李克用的戰略基地。朱溫對潞州的失守非常惱火,立即命大將李思安領兵十萬去收復。李思安到達潞州週邊,便在四周修築城牆將潞州整個圍困起來,然後內攻潞州,外防晉方援兵。這一圈城牆就叫夾城。李思安這次志在必得,所以進攻得也很猛烈。 tV0Q|o.ZM
+tHy~ fAX-@o
周德威奉命救援潞州,以精銳騎兵衝擊梁軍,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但由於兵力相差太大,無法擊退梁軍。周德威只好命騎兵不斷騷擾敵軍,並尋機劫持梁軍的糧草,以動搖其軍心,等候援軍到來再和梁軍決戰。梁軍則堅壁不出,而且在東南面的山口修築了一條甬道,建寨保護以打通和外面的聯繫。周德威在強敵面前毫不示弱,摧寨拔營,有時一天竟有大小幾十次戰鬥。雙方爲爭奪這個戰略要地,前後苦戰達一年之久,也未分勝負。恰在這時,李克用病重身亡,戰爭到了勝負的關鍵時刻。 ow%a9]#q-Kj y

"x"|#bk Sg"c/E)A0]9d 聽到李克用病重的消息,周德威只好退兵再紮營固守,李存勖繼任晉王之位後,命周德威班師返回晉陽。等周德威回到晉陽時,李克用已經去世。李克用在臨死時對守在病床邊的兒子李存勖說:「李嗣昭忠孝沒有二心,不會負我,但他與周德威有點矛盾,等周德威回來後告訴他,希望他和李嗣昭共同破敵,如果這次不能解潞州之圍,我死有遺恨!」:[!{8_A^-A mwu+X
E hb3Y*L5XUN
在周德威回晉陽之前,由於他在外掌握兵權,而李存勖又剛剛繼位,所以人們擔心他和李存勖不能很好地合作破敵。周德威早就料到會有這些謠言了。後來,他讓軍隊駐守城外,自己一人騎馬進城奔喪。伏在李克用的靈柩前慟哭不止,悲痛欲絕,李克用生前對他有知遇之恩,他爲沒有見到李克用最後一面而傷心不已。衆人見了,也都跟著落淚,再沒人議論什麽。
:pg+~ i'e6Ai J0DTS"eJF-Aq(c'I S
李存勖勸住周德威,又將父親臨終時的話轉告他,周德威更是感動異常,決心不惜死戰以報李克用的重望。其實周德威和李嗣昭也沒什麽大仇,一點矛盾也是在潞州爭奪戰中爲戰略戰術而産生的一些分歧。周德威這時聽李存勖轉告的李克用臨終的肺腑之言,也就有了和李嗣昭和解的意願。
9E ztx2ALc:t [p}6q)c\
在李存勖決定趁梁軍毫無戒備,以爲李存勖服喪期間根本不會發兵的有利時機,襲擊梁軍一舉解潞州之圍時,周德威極爲贊同。出兵時周德威擔任先鋒,他和其他部隊利用大霧的有利天氣,在前一天埋伏在三垂崗,後領兵直撲梁軍的夾城,斬關奪寨,如入無人之境,終於一鼓作氣解了潞州之圍,也了結了李克用臨死時的心願。戰爭結束了,他和李嗣昭又和好如初,關係更加密切。周德威也因此次大功而加升爲檢校太保、同平章事,並兼任振武節度使。E\4nFV7e7d&h"`#x_;v
[Q{ m$r0}9dKw@$D
智高一籌勝劉尋 UPQ8s~ |#FW$q
幾年後,在爭奪魏州的戰役中,梁將劉尋出兵奇襲晉陽,在魏州的李存勖急忙調兵緊追,又讓李嗣恩領兵火速趕回晉陽加強防守。周德威當時在幽州,得到消息後,親率一千騎兵救援晉陽,到達土門(今河北獲鹿)時,準備搶佔臨清(今河北臨西),想截斷晉軍的供應線。周德威看出了劉尋的企圖,馬上領兵繞過去搶佔,中途抓獲敵軍幾十人,用刀劃傷他們的背部後放他們回去,這些人見到劉尋後,說周德威已經佔領了臨清,其實這都是周德威的計謀,劉尋不辯真僞,在遲疑的時候,周德威已經趁黑夜搶先佔領了臨清。周德威最終擊敗了劉尋和梁軍。 p:D3I$B$Le9vq
周德威也並非常勝將軍,在又一次契丹入侵時,敵衆我寡,周德威領兵與契丹的三十萬軍隊決戰於居庸關,損失了三萬兵馬退入幽州城,契丹兵攻城長達二百天,也未攻下。周德威團結將士,撫慰鼓勵士兵日夜守城,終於取得了幽州保衛戰的勝利。 F"[(K3Aj!H!OD8?
u"y@`&L:oa
爲保主不幸捐軀 5?c9Dzz`x
I%A^HkS$GO;ui
在後梁末年,李存勖又發兵與後梁爭奪黃河沿岸的各個據點,想南下一舉滅掉後梁。李存勖在戰場上非常輕敵,總是親自領少數騎兵到敵營前去挑戰,幾次被圍攻時都是部將拼死相救才得以脫險,李存勖不吸取教訓,反而更加急躁,不聽周德威的勸說,終使一員大將白白送命。
.J'U%PLN;|1rG/W!So 8T^6t6Q]f/ya
當時,梁軍內部將領因爭權而産生內訌,騎兵將領謝彥章被殺,李存勖認爲時機已到,想率兵直搗後梁首都。周德威認爲梁軍主力沒有受任何影響,不宜倉促出兵,應認真謀劃,尋機再動,他分析道:「這次敵人急速追來,還未建好營寨,而我軍營寨已很穩固,守備有餘。我們既然深入敵人領地,就應該有萬全之策。此地離敵人首都很近,敵兵的家屬都在那裏,以家國爲重這是人之常情,所以用我們深入敵境的孤軍和爲保衛國家和親屬的激憤之軍決戰,如果再沒有什麽好的作戰謀略,就難以獲勝。我們應督兵先保營寨,我再領騎兵騷擾敵軍,使之疲于應付無法安營紮寨,到了晚上他們饑餓困乏而又進退兩難的時候,我們再趁機衝殺,便可以破賊取勝了。」李存勖卻說:「先前在黃河岸邊屢次挑戰,總是不能與賊決戰,現在敵人到了,反而退縮不戰,時機難得,還等什麽,你怎麽害怕起他們來了?」
b~ F1R9?`V J {2z Ko$wk![H'FE
李存勖不聽周德威的勸告,命令輜重部隊先行,自己親自率領部隊跟進出擊。無奈周德威只好隨行保護,但他似乎有了不祥的預感,對他的兒子說:「我不知道今天要死在何處了!」交戰開始後,李存勖親自衝鋒,取得了初步勝利。但周德威的部隊卻遭到敵兵主力的圍攻,再加上晉軍的輜重部隊在敵人衝擊之下慌忙中退入了周德威陣中,造成一片混亂,梁軍趁機掩殺過來,晉軍自相踐踏,無法整隊迎敵,周德威父子苦戰多時,最後雙雙死在戰場之上。胡柳陂一戰,李存勖雖然聽從李嗣昭等將領的建議,趁黃昏梁軍將要收兵之時衝殺過去,殲敵三萬,取得最後勝利,但周德威這員大將卻再難生還。夜裏收兵時,見周德威父子沒有回營,才知道已戰死,李存勖慟哭不止,對衆將說:「喪此良將,都是我的過錯啊!」
^ AU3D"B$r&N } ]5{4Wh)xg iX
胡柳陂一戰,晉軍雖然取得勝利,但代價也很沈重,兵力和梁軍一樣損失了三分之二,兩敗俱傷。因此,晉軍再無力南下去滅後梁了。李存勖不聽周德威的謀略,致使損兵折將,雖勝猶敗,大大推遲了滅後梁的時間。到滅後梁的同光元年(西元923年),將近五年的時間過去了,雖然中間北上擊退契丹耽誤了許多時間,畢竟喪失了一次大好的滅梁時機。假如李存勖聽從了周德威的謀略,既取得勝利又保存了主力,那滅梁的時間也許會提前兩三年。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8:56 PM

時世毀英雄--後梁大將王彥章S"s5UAQ*NG/O+U6w

t(Ygr6m%efS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
NY${2UF4]+H 勇將王鐵槍 2~ aDy$mL"}D U%?

`y2N2a"H/m4RJ 王彥章,字賢明,鄆州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人,祖父王秀,父親王慶宗,都沒有做官,在王彥章任官以後,祖父被贈左散騎常侍,父親被贈右武衛將軍。王彥章少時就從軍,隸屬朱溫帳下,以驍勇善戰而著稱。當初王彥章應募從軍時,同時有數百人一同參軍,王彥章請求自己做隊長,衆人都不同意,恨恨地對他說:「你王彥章是什麽人,剛從山野草莽之中出來,就想跳到我們的上面做隊長,你也真是太不自量力了吧!」王彥章聽了,根本沒有搭理他們,卻徑直對當時在場的主將說:「我天生的一身雄壯之氣,覺得你們確實比不上,所以請求做你們的隊長,以後一起殺敵立功。沒想到你們這樣不領情,反而咄咄亂說。看來不給你們開開眼分個勝負,你們就不會心服口服。大凡健兒開口便言生死,但今天沒有在兩軍陣前,我就先給你們看看我腳上的功夫,光腳在有蒺藜的地上走上三五趟,再看看你們有誰也能來試試?」大家開始以爲他在說大話戲弄衆人,沒想到王彥章真的走了幾趟,腳上一點事兒也沒有。衆人不禁大驚失色,沒有人敢上前效仿,都暗暗佩服不已。朱溫聽說之後,視王彥章爲神人,因此提拔重用了他。8L6CH-G0ga%G
Pmo}F
從此,王彥章就隨朱溫轉戰各地,屢立戰功,軍職也隨之升遷,開始率領侍衛親軍。王彥章作戰常使兩條鐵槍,一條挂在馬鞍上,一條握於手中,衝鋒陷陣的時候馬跑如飛,一條鐵槍也舞得如飛一樣,斬關破壘,所向無敵。據說王彥章的一條鐵槍有一百斤重。由於戰功卓著,王彥章的官職屢次上升。從開封府押牙、左監門衛上將軍,到行營左先鋒馬軍使,再加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梁末帝朱友貞繼位後,先任王彥章爲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鄄音倦)刺史。後來朱友貞又調他任澶州(今河南濮陽)刺史,還進封他爲開國伯,以嘉獎他輔佐朱溫的建國之功。
(Y%Z!xc jY(\R1P ~Of+tQ%Ti-CV
朱友貞在魏博節度使楊師厚死後,想趁機將魏博鎮一分爲二,消除其對朝廷的威脅。他聽信親信趙岩的建議,下詔之後,又怕發生兵亂,就派王彥章率領精銳騎兵五百先到鄴都(魏州所改的名稱)附近的金波亭駐守,進行防備。後來魏州軍在二十九日夜裏果然不聽調遣,發生兵變。首先進攻王彥章的館舍,王彥章倉促南逃。晉軍爲奪取魏州,也派兵救援,攻克了澶州,王彥章的全家被俘。澶州夜間被襲擊時,王彥章正在劉尋軍營中,所以被晉軍突襲成功。晉王李存勖將他的全家送到了晉陽(今山西太原),待遇優厚,又派人秘密去見王彥章,誘他歸降河東,王彥章就將這人殺死,以絕晉王李存勖招降的念頭,但李存勖並沒有放棄,直到幾年之後,看王彥章確實不肯歸降才下令殺掉他的全家。
2\`3I3Cd `8TGO
z_%u^4z t!m 黃河岸邊抗擊後唐軍
8rk|F9y
)dgYyz?` oJ 後梁末年,梁末帝朱友貞任王彥章爲許州(今河南許昌)匡國軍節度使,並進封爲開國侯。不久之後,朱友貞調他任北面行營副招討使。不久又讓他到滑州(今河南滑縣),抵抗晉軍的攻擊。但這時的朱友貞已經處於滅亡的前夜,寵信奸臣,不用敬翔等老臣,政局日漸衰落。 5{@ kg_,v
]({K7Z3r)j6b7g
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建立後唐時,後梁也到了彌留之際。緊接著,李存勖派李嗣源率領五千精銳騎兵襲取了重鎮鄆州,在東面給後梁造成致命威脅,使後梁朝廷上下一片恐慌。已不受重用的敬翔這時出來聲淚俱下地極力推薦王彥章領兵抗敵,說戰事緊急,非王彥章不能挽救危亡局勢。梁末帝只得讓王彥章擔任北面行營招討使,讓段凝爲副職,對唐軍做最後一搏。
2yC*N+R `o t9oa _EPYU:_g
受任之時梁末帝就催促王彥章趕緊出兵,王彥章立即領兵從楊村砦順黃河東下,水陸並進,阻擊唐軍。突襲截斷了唐軍建在黃河上面聯接德勝(今河南濮陽)南北兩城的浮橋,並攻佔了南城。然後,王彥章下令拆掉南城,用所得木料做成筏子,讓軍士站立其上,順黃河繼續東進,去爭奪楊劉城。李存勖得知德勝南城被占後,也命唐軍放棄北城,像王彥章那樣也命令拆民房紮木筏順黃河而下,救援楊劉城。王彥章率軍東進,一路上與唐軍各行黃河兩岸,每到河道轉彎之處,兩軍就交戰不止,飛箭如雨一般,等到楊劉時竟交戰達一百次之多。T#C5E/ko!f'c6[4Y

kz~J1~'r:k 王彥章馬不停蹄,督率軍隊立即攻城,晝夜不停。因爲王彥章也很清楚,楊劉雖然是個小城,但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如果唐軍站穩腳跟,就會從這裏出兵直搗後梁的首都。所以王彥章急攻楊劉,打得唐軍沒有絲毫還手之力,只能拼死堅守。有幾次幾乎被王彥章攻克,最後在李存勖的援軍到達之後才保住不失。但王彥章已將楊劉城用深溝重壘圍困住,李存勖的軍隊也無法進入。無奈,李存勖只好採納郭崇韜的建議,在東面博州附近的黃河南岸再築一個渡口,建城固守,並以此牽制王彥章攻楊劉的軍隊。王彥章幾天後才得知消息,趕忙去拔掉這個據點。從早晨一直到中午,在就要攻陷的時候,李存勖的援兵到了,王彥章只得撤退。 N2[v:c'G0i

.p2mSA[ 昏君當政害良將
egn^*N ] +c LCI/nKJ"w2s'yv
正當兩軍在黃河兩岸僵持不下時,朱友貞卻罷免了王彥章的兵權,任命段凝爲帥,自毀長城,將後梁和他自己送上了不歸之路。王彥章被罷職後,回到了京城,當著梁末帝的面用笏在地上畫地形圖,向梁末帝陳述軍事形勢,分析退敵取勝的策略。趙岩又指使人彈劾他對皇帝不恭,被強令退下。
p7V(s,v x+a ;zH]2oG g3GKT
段凝沒有將才,卻會行賄爭權,不過他最後投降後唐,也沒有好結果,被明宗李嗣源賜死。後梁朝廷當中,掌權的是朱溫的女婿趙岩和張漢傑,王彥章對他們深惡痛絕,加上王彥章行伍出身,性情耿直,不知說話避諱,在即將出征時對親隨說:「等我退敵立功之後,回師之日,一定要殺盡奸臣,以謝天下。」趙岩和張漢傑知道後私下商議道:「我們寧願死於沙陀人(指李存勖等人)之手,也不能讓他王彥章殺了我們。」於是就想盡一切辦法誣陷王彥章,並聯合早有異心的段凝一起在朱友貞的面前詆毀王彥章,他們知道王彥章說到做到,萬一他擊退唐軍得勝還朝,那他們就死無葬身之地了。所以在王彥章作戰沒取得勝利的時候,就誣陷王彥章輕敵喝酒才致使戰勢沒有好轉,以致敗于唐軍。
V8w Z/m5i7w9{
O { v'Hhk\ L3d'@ 朱友貞聽信讒言,就罷免了王彥章,由那個只會鑽營行賄不懂用兵的段凝取代了他。段凝本人和王彥章平時也有矛盾,王彥章看不起他這種喜歡投機取巧的人,所以爲求兵權,段凝也主動和趙岩等人勾結,共進讒言,等他掌握了兵權,不到一百天,後梁就完了。而他卻又耍弄擅長的行賄手段,不但沒被殺,還在後唐做了官,但最後也沒保住性命。 2q0S%u|sI;ud
,S,N)b&Ez.X7fM
這年的九月,正是秋天的時候,後梁朝廷聽說唐軍將要從兗州出兵,梁末帝急忙派王彥章領兵從汴州東進阻擊。王彥章率領幾千宮廷的侍衛騎兵向東開拔,但已經起不到什麽大的作用了。梁末帝還派了張漢傑作爲監軍隨軍而行,這又等於牽制王彥章,因爲張漢傑是趙岩的同黨,監軍對軍隊的調動有一定的權力,可見後來王彥章的兵敗負傷被俘,張漢傑不能說沒有一點責任。在末世,在小人和昏君的環境裏,王彥章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再往後只能是悲劇了。pOQ|p gk

)P1|j)gA BvI 王彥章進軍之後,想拿下唐軍佔據的鄆州,因此他領兵北上進攻,卻被唐軍所襲。只好退守到中都(今山東汶上)。不久李存勖率大部隊來攻,王彥章寡不敵衆,率領他的百名親軍做殊死抵抗,終於受傷被俘。唐將夏魯奇原是朱溫的舊將,和王彥章關係很好,等到王彥章兵敗時,他聽到了王彥章熟悉的聲音說:「這是王鐵槍。」然後乘王彥章不備揮槊刺去,將王彥章刺成重傷,馬也跌倒了,王彥章因而被夏魯奇俘獲。
2I&?Ss,~r;d$O+o b m,n6~Jc,z:Z
李存勖見到王彥章,對他說:「你經常把我當成小孩子來輕看,今日還服氣嗎?」看王彥章沒有說話,他又問道:「我素聞你善於領兵,爲何不堅守兗州?中都這個小城沒有城壘,怎麽能固守呢?」王彥章回答道:「大勢已去,國家局勢不是臣一人的智力所能扭轉的。」李存勖聽了,有些替王彥章傷心。親自賜藥給他包紮傷口。李存勖知道王彥章勇武善戰,想讓他歸降,爲他效力。於是命人去撫慰王彥章,用話試探他,王彥章說:「我出身平民,在本朝屢受提拔重用,而且和你們對峙作戰達十五年之久,今天兵敗被俘,死也很正常。皇帝(指李存勖)縱然看重我,寬恕我,我又有何面目見人!哪有爲臣爲將,朝事梁而暮事晉的道理!死也很榮幸了。」*u1kA IE V,A7c

+\9v|`;aiDY0ch 李存勖又對李嗣源說:「你再去親自說說他,或許能聽。」當時王彥章由於受傷不能走路,李嗣源就到他的床前去見他。王彥章指著李嗣源說:「你是不是邈佶烈呀?」邈佶烈就是李嗣源的小名,王彥章原來也看不起李嗣源,就以他的小名稱呼,以示輕蔑。其實,王彥章這樣也是不讓李嗣源說話。不久,李存勖命人用轎子擡著王彥章隨軍而行,到了興城,王彥章說傷口痛楚難忍,堅請留下,李存勖見已經無法說服他歸順,只好下令將王彥章殺死。王彥章死時六十一歲。 *~7dfE9c#k

"ON;s'U[,U 王彥章本性異常忠勇,臂力超人,臨陣對敵時,經常奮不顧身,身先士卒地衝殺。他看不起李存勖沒有任何計謀的冒險行動,常對人說:「李亞子乃是一個鬥雞小兒,沒什麽可怕的!」王彥章的勇武讓李存勖對他也很害怕。當初,李存勖聽說王彥章被任命爲招討使,就趕忙領兵從魏州往黃河沿岸去準備迎擊王彥章。到時德勝南城已經被王彥章攻陷。可見王彥章用兵速度之快。李存勖曾經說:「此人可畏,應該避其鋒芒。」有一天,李存勖領兵進逼潘張寨,由於軍隊隔著黃河,不能救援,王彥章就抄起鐵槍上了船,大聲命令船夫解纜繩立即開船,賀瑰拉他也沒有攔住。王彥章一人過了河,單獨去救援。李存勖聽說王彥章來了,領兵就退走了。王彥章的驍勇善戰由此可見一斑。
T L1~4I,D3p"[
G b;Zo2B 後晉高祖石敬瑭稱帝後,爲嘉獎王彥章的忠勇,下詔贈太師榮譽之職。又派人尋找王彥章的子孫錄用爲官。
nE h@b1?/ZO2A
P:Bmu XCn]DT 時世造英雄,但時世也能毀掉英雄,王彥章就是很典型的一個例子。朝廷有奸臣敗政誤國,軍中又有監軍掣肘干涉作戰,加上其他將領不以國事爲重,反而爲私欲排擠忠臣良將。在這種環境裏,即使諸葛亮再世,恐怕也未必能力挽狂瀾,最終也只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襟」,落個讓人惋惜、扼腕于路的悲劇結局。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8:58 PM

後梁的常勝將軍葛從周
o$j'C1k+q
"S+mX a } jB IN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
P] T h1dfE 朱溫的一員闖將 &v7p4bMWk.k
1[3g-S4R'V`+{Z
葛從周,字通美,濮州鄄城(今山東鄄城北)人,祖父葛阮,父親葛遇賢,曾被授兵部尚書之職。葛從周少年時就很豁達,而且極有智謀,最初參加了黃巢的起義軍,在軍中逐漸升至軍校。朱溫在王滿渡(今河南中牟北)大敗黃巢軍隊後,葛從周便和霍存、張歸霸等人一同投降了朱溫,此後就一直爲朱溫的霸業四處征討,成爲朱溫一員常勝的大將。葛從周是個百分之百的武將,從來不參與政治鬥爭,只知如何完成作戰任務,建功立業。所以他深受朱溫的器重,雖然是個降將,但他的忠誠朱溫一點也不猜疑,即使在朱溫的晚年昏庸荒淫之時,他也能得以善終,沒有在政治鬥爭中喪命。
;Zt.@ };I}3I
*T M1z:J8a^A#D4K!CId2O 在朱溫親自領兵攻打蔡州(今河南汝南)時朱溫的馬在交戰中突然跌倒,敵人紛紛前來追趕,想活捉朱溫,葛從周見狀,急忙扶朱溫上馬,然後奮力抵擋,掩護朱溫撤退,最後臉部受傷,大腿也被箭射中,身上也多處受傷,爲了朱溫的安全,葛從周拼命廝殺,幸好關鍵時刻張延壽看見了,回馬來救,這才使得朱溫和葛從周脫離危險,朱溫下令退兵。這一仗朱溫失利,戰後,只有葛從周和張延壽被升爲大將,其他參與作戰的將領們都被不同程度地削職或降級。從此葛從周開始被朱溫重用,一些大的戰役都派葛從周參加助戰。葛從周也沒有辜負朱溫的厚望,在連年的征戰中,葛從周不知疲勞地爲朱溫的霸業東擋西殺,立下了一系列的戰功。身經百戰的葛從周可以說是朱溫建立後梁的開國功臣。 T:I3^$P:}!oR!c
}YEp;}7K#YH"R)G
說葛從周身經百戰一點也不誇張,下面就是他輝煌的戰功記錄: j8A0k qWR+OT
lFGz&`kD
朱溫命郭言到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一帶去募兵,黃花子據守在溫谷阻擊,葛從周領兵征討,一舉攻克。 '{%?I_;XfOH

w~%T}7`-~[$_@ 破秦賢軍隊于滎陽(今河南滎陽),不久又助朱珍攻克淄州(今山東淄川)和青州(今山東益都)。
Z;g]-]6oE
w#i#jq1} 兗州(今山東兗州)的齊克讓領兵駐守任城,和梁兵對抗,葛從周率軍大敗齊軍,活捉屬將呂全真。 ]N8F d-E1S

'E'QQ2{|$@~3DO 淄州兵在被攻克降伏之後,不服管制,再次起兵做亂,葛從周又出兵與之交戰,擒獲驍將鞏約。 3_8L5|Bw'Oz8z

"n6MpB$fO L 青州兵和淄州一樣,也反叛作亂,以步騎兵上萬人扼守要害抵抗,葛從周和朱珍大破敵兵,擒獲楊昭範等五員大將得勝而回,又立戰功。回到汴州,馬不停蹄,人不卸甲,直奔板橋擊蔡州兵,攻破盧瑭大營,盧瑭跳水溺死。然後又在赤崗斃傷蔡州軍兩萬餘衆。 +v"m&r2{#So ^O
;n$hx'b*er
討伐亳州(今安徽亳縣)的謝殷,將他活捉。然後回師奔襲曹州(今山東曹縣)擄刺史丘弘禮而回。 '}zB;F%U t

4ln-x'\A4w U_ W 和兗州、鄆州軍遭遇在臨濮的劉橋一帶,揮師猛攻,殺敵萬余人,朱瑾兄弟勉強逃脫。擒其都將鄒務卿以下將校達五十多人。這一仗,爲朱溫往東面擴充勢力掃清了最大的障礙。 Qqx)v Q P
2p6v9y&C%r^#i
隨朱溫同朱宣再戰,拿獲屬將尹萬榮等三人,平定了濮州。不久,又和朱珍在陳州(今河南淮陽)、亳州之間大戰蔡州兵,獲全勝,並活捉都將一名。 $R:bAe;R4@C1V+G$v0N4Z
#A X1H^(bR4Xz5{2|])|
在魏博軍叛亂時,樂從訓告急求援,葛從周隨朱溫一起北上支援,連拔數鎮,擊破魏軍上萬人,活捉將校周儒等十餘人。
#A6C |N9l#J(_5dS
P`+~O&e4z 李罕之搬河東軍隊圍攻河陽(今河南孟縣)的張全義,葛從周奉命和丁會、張存敬、牛存節一起增援,大破河東軍隊,殺蕃漢兵共兩萬多人,徹底解除了河陽之圍。葛從周因立大功而被授予檢校工部尚書。
;F1}r ] r,]/o%w#U
{s%B9m'fT@!UaAh 和朱珍一起討伐徐州(今江蘇徐州),在吳康大敗時溥,繳獲其輜重,因功加授檢校刑部尚書。
4Jy(c(S1z+q}s&Z
i(D\'XfkQS 後來,幫助龐師古討伐孫儒,攻城略地,一路到達了壽州和廬州,攻佔高郵等地後回師攻濠州,殺死刺史魏勳,繳獲十艘運餉船。 q+Q2N"`8TP[5IT

.BB"OQ2XFd 文武兼備
O-G5pH1g}
[{,V??T'Y&Y#}r 葛從周作戰不是只知用武力解決,有時他也用計謀,而且用得很機智。和丁會一起攻宿州(今安徽宿縣)時,他就用了水攻,放水灌城,以最小的傷亡爲代價,迫使刺史張筠投降。在一次攻打兗州時,兗州兵閉門不出,葛從周便用計智取。他讓人到處傳遞消息,說救援兗州的河東軍隊就要到了。當時兗州城內確實曾派人到河東去搬救兵,但河東軍隊還沒有消息,葛從周便將計就計,先放風說救兵將到,然後就領兵急忙出了大營,做出去阻擊河東援兵的樣子,以此來迷惑城內的軍隊。到了夜裏,葛從周又領兵悄悄回到了大營,設下埋伏等兗州兵來。兗州軍盼救兵心切,根本沒有想到這是葛從周的計謀。看到葛從周領大部人馬走了,以爲大營空虛,有機可乘,在朱瑾的率領下傾巢出動來劫葛從周的大營,結果中了葛從周的埋伏,葛從周率軍突然出現,圍攻兗州軍,殲滅千餘人,生擒都將孫漢筠。葛從周屢立戰功,官職逐漸從刺史升遷至檢校左仆射。 $jk"GZ2p E1J"w5s"Xm
Y9YQ(j-J_ W d
在和河東的戰爭中葛從周也是個常勝將軍,在河東軍隊進攻魏州時,領兩千步騎兵和河東的兩千騎兵決戰,最後將河東軍殺戮殆盡,擒其主帥之子,主帥嚎哭而退。
"L koL7n~3v%]L O {p L? koH
葛從周所立戰功,比較大的要數和幽州(今北京)劉仁恭的那次大戰。這年春天,劉仁恭率領重兵十萬進攻和朱溫聯盟的魏州。葛從周領兵急救,先行進入了魏州城。在劉仁恭軍隊到達之後,葛從周和賀德倫率領五百精騎兵出城門迎戰,出去後就對守城的軍校說:「前面有敵人,不可返顧!」下令關閉城門,然後領兵和幽州兵死戰拼殺。五百名騎兵見主帥身先士卒,士氣大振,以一當十,緊跟在葛從周後面衝殺,將幽州兵殺得紛紛逃命,葛從周生擒敵將薛突厥等人。第二天又乘勝出擊,連破敵人八座營寨,將劉仁恭趕得逃奔滄州(今河北滄縣)去了。葛從周功績卓著,被授予宣義軍行軍司馬。
$C*W2d?,H G7x xhB8N6a^
第二年,葛從周又奉命繼續北上討伐劉仁恭,進攻滄州,先攻下德州(今山東陵縣),再往北進時,劉仁恭率大部隊來阻擊。隨軍的都監蔣玄暉卻對衆將說:「我王命我來監護軍隊,志在破敵取勝,現在劉仁恭來增援,那就不能再與之冒險決戰,應當放他進入營地,等他們士氣低落,力屈糧盡時,我們再進攻,到時必然取勝。」葛從周反對說:「用兵重在戰機,而戰機的有無和預料主要看主將的決斷。都監所言並不正確。」於是葛從周命令張存敬和氏叔琮守衛營寨,他親自領兵出擊,大破幽州兵,斬首三萬多,擒獲敵將校馬慎交以下百餘人,得馬三千匹。幾個月後,又跟隨朱溫進攻河東軍,一直追擊到了青山口,殺敵五千餘人,擒獲敵將多人,得馬千匹。葛從周被授予檢校太保並兼徐州兩使留後,不久又任兗州節度使。 i^ kWPn
a{ |v*Boc.| L
葛從周以他的勇武善戰在黃河以北地區聲名大振,河北有句諺語就是說葛從周的:「山東一條葛,無事莫撩撥。」
1qD"Ya \ Uy*II 9L$l P4@?0E ?'Y
勝多謀將軍劉尋 o'{NJ*\(I
z7?D+S(|
在葛從周患病時依然領兵打仗,這一次是和有名的智謀之將劉尋交鋒,葛從周也沒有敗給他,劉尋最後反而投降了。
^A+n S!W 6xn6v)e [7t B a
在朱溫去長安一帶用兵對付李茂貞時,東面的王師範就趁機派劉尋攻佔了兗州,兗州本是葛從周的轄地,所以朱溫命葛從周去擊退劉尋收回兗州。這個劉尋確實很有智謀,王師範共派了幾路人馬來進攻朱溫的地界,但只有劉尋取勝攻佔了兗州。劉尋先派奸細扮成賣油的小販,到兗州城裏去偵察虛實。最後看到有一個水洞可以出入。於是就派人從水洞裏泅渡而進,就這樣攻佔了兗州城。
Iu%kh5vS
H"T.uIb)h(_ 葛從周發兵之後,將兗州城圍困起來。但他的母親和其他家屬因爲都在兗州城裏住,所以被劉尋俘獲。但劉尋並沒有加害他的親屬,而是更加照顧,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照料葛從周的母親。等葛從周到了城下,劉尋就讓人將葛從周的母親攙扶到城牆上,說劉尋對她很好。葛從周見狀左右爲難,哭著先收兵回營去了。和衆將商議用什麽計策攻城,救下母親和親屬。但都沒什麽良策,只好繼續圍困,等待時機。
FbW6~L
5e;[R#evX 被圍時間一長,城內的百姓和將士有的就想投降歸順。劉尋將老弱和婦人這些不能一起守城的人放出去,然後自己和將士及百姓堅守兗州城,抵抗葛從周。節度副使王彥溫越城投奔葛從周去了,其他將士和一些百姓也紛紛出城投降。守城的士兵也無法阻攔。劉尋又急中生智,趕忙派人去告訴王彥溫,對他說:「請副使少帶人出降,不是選派的請別帶走。」然後又放言對衆人說:「原來派去跟副使一塊走的不要阻攔,擅自出去的人就要誅滅全族!」守城的軍民聽了迷惑不解,但再沒有隨意出城的了。葛從周的將士聽到這些話後,果然認爲王彥溫投降有詐,沒有盤問就將王彥溫殺死在城下。這一計使兗州城穩固如初。最後,在王師範敗局已定時,葛從周又勸降劉尋,劉尋說如果王師範投降,那他也會歸順。王師範投降後,說劉尋攻佔兗州城是他所派,請恕其罪。3b.`d[p,A.bL)J
_g-ttA,R2A.s)i
劉尋聽說後,這才獻城投降。葛從周爲他準備了行裝馬匹去首都見朱溫,劉尋卻說:「還沒有得到梁王恕罪之命,不敢穿錦衣騎駿馬。」說完,他就穿著布衣騎著毛驢去見朱溫。朱溫對劉尋很器重,此後劉尋也是屢立戰功。但朱溫死後,劉尋卻被趙岩之流排擠誣陷,不懂軍事,強令劉尋決戰,兵敗後又降罪貶官。後來,劉尋出征去討伐反叛投降河東的朱友謙,由於劉尋和朱友謙有姻親關係,劉尋就寫信想招降朱友謙,因此一個月沒有開戰。劉尋被段凝等人誣陷有叛心,最終喝了梁末帝聽信讒言所賜的毒酒身亡。和王彥章一樣是個悲劇的結局。
3hZQGz\2h
Fu&I"K8S,tZ?X 享榮貴善始善終
+w6h/{!QG%`}
1@t.{\h 劉尋獻城投降後,葛從周因功授檢校太傅。由於他有病,朱溫便讓康懷英代替了他的職務,授予他左金吾上將軍,照顧他可以不經常上朝拜見,不久又改任右衛上將軍退休。當時把退休叫做致仕,意思就是將官職還給朝廷。葛從周退休後,住進了鄉間的一棟別墅裏養老去了。後又授他太子太師的榮譽稱號。梁末帝繼位後對他也很好,授潞州節度使之職,不必上任,在家裏只管享受其俸祿。再加授檢校太師、兼侍中,進封爲陳留郡王,命侍臣持旌節去他的別墅裏賜給他,以表其卓著功勳。最後葛從周卒於家中,又被贈太尉的榮譽官銜。在秦漢時期,太尉是中央的最高武官,後來和太師太傅太保一樣都成了虛銜、榮譽稱號,沒有了實權。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8:58 PM

中國歷代狀元知多少
eD:|B/IM
0QD1n9K7Dg+Cq1P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Z|8j&U(M)N;oR
中國科舉時代究竟有多少狀元(不含武狀元和女狀元)呢?據史籍記載,有唐一代,共有狀元139人,五代十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沿唐制,有狀元11人。宋代有狀元118人。元代的蒙、漢狀元共32人。明朝有狀元90人。清代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制時,其間有狀元114人。總計由唐初到清末,共有狀元504人。
4`E6DC9k$R ~6?6~~ e'v{w!~a0F6Wn
遼金兩代,實以名列榜首的進士為狀元,此外,則遼代的狀元為18人,金代的狀元為15人。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有狀元1人。太平天國的狀元有14人。若上述狀元可與唐、五代、宋、元、明、清狀元同列,則中國歷代狀元共計552人。
S a4] eZ
}5G eZ5q8J6~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為唐高祖武德五年(西元622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為清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甲辰科的劉春霖。

151515 發表於 2005-12-6 09:04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151515 發表於 2005-12-6 09:06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151515 發表於 2005-12-6 09:08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151515 發表於 2005-12-6 09:18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CHECSS 發表於 2005-12-6 09:19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151515[/i] at 2005/12/6 21:18:T}p)du t+y o
傾國傾城——陳圓圓紅顏傾倒[大順國」
/a u&Y{(hz7R&` ... [/quote]
c ?Z}.}Z khQd you just want to + POINT

151515 發表於 2005-12-6 10:03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暴走 發表於 2005-12-7 02:04 AM

正係講中國歷史架咋?

打狗棒 發表於 2005-12-7 04:47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CHECSS[/i] at 2005-12-6 20:58:%\zmK"X$?
中國歷代狀元知多少
a*H:gJ u"Q [color=Red]太平天國的狀元有14人。[/color].q*X8_-E4W |?$l
([url]http://... [/quote]
k+o3uld$W(qL q2d 其中一人為女子狀元, 名叫傅善祥, 才貌雙全, 後被東王楊秀清納為"王娘"...;)

CHECSS 發表於 2005-12-7 07:17 PM

古風悠悠 秦穆公以德厚人.VG1T/E BV
p0h9yPlEeN

,tWn@#Gn Y2e 史柯 整理
(Z ~Z(Pu"X*X5I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
.g$Y*ex UD4^` 古代的賢德之君均對其子民呵護有加,秦穆公即是其中的一個見証。 _i.xGwBm
*}hA1RpL&l
秦穆公十二年,晉國旱災,派人來秦國請求米糧。臣子丕豹說別給,並勸說穆公趁著飢荒攻打晉國。穆公問公孫支,公孫支說:“哪個國家會不鬧荒災歉收啊,哪能不給!”問百里傒,百里傒說:“晉國國君夷吾(晉惠公)得罪了你,可是他們的百姓有何罪?”於是秦穆公就撥糧救濟了晉國。長長的運糧隊伍,從秦國都城一直晉國都城都接連相望。&z/qIpHb

5dD-Qm(sX!uI 秦穆公十四年,秦國飢荒,派人去晉國請求糧食支援。晉君不但拒絕了,過了年還趁火打劫興兵攻秦。 i0R3g(MPDem

LO_ @t?zc5a 秦穆公十五年九月壬戌,秦穆公與晉惠公都親自參戰,二人合戰於韓地(今山西省東部和河南省西北部)。穆公被晉軍所包圍,穆公受傷了,面臨生命危險。這時住在歧山腳下的三百多鄉民飛騎衝擊晉軍解秦軍之圍,皆推鋒爭死,不僅使穆公得以逃脫,反而還活捉了晉君夷吾。 ^%Y%Y-Q$i0I

VbNH3KGxP2[ 早些年,秦穆公走失了幾匹好馬,被生活在歧山之下的三百多個鄉人捉住吃了。官吏抓住這些人准備嚴懲。穆公說:“君子哪能因為幾個牲畜去懲治人呢!我聽說吃了好馬肉的人不喝酒會傷身體。”於是穆公賜酒請他們大喝一頓,並赦免了他們。
N~)h*Z;M J8G Y!D"SnqEu6Zx_+t
於是岐下食馬者三百人冒死救穆公,以報食馬之德。

CHECSS 發表於 2005-12-7 07:19 PM

文姬歸漢的故事
s|jI'v#C[
9?:x2il~ :uN$[ }1g r5yW-x
水心 整理
{5@ E3q3@DcW\E,mV6E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R/Z;hn0H{g
蔡文姬,名琰,是東漢名士蔡邕的女兒。蔡邕是曹操的朋友,早年因爲得罪了宦官,被放逐到朔方(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去。董卓掌權的時候,蔡邕已回到洛陽。那時候,董卓正想籠絡人心。他聽到蔡邕名氣大,就把他請來,封他做官,對他十分敬重,三天裏連升三級。\uK0]}
1P.zW~~X*p2E9yN#?
董卓被殺後,蔡邕想起董卓待他不錯,歎了口氣。這一來惹惱了司徒王允,認爲他是董卓一黨的人,把他抓了起來。儘管朝廷裏有許多大臣都替他說情,王允還是不同意,結果死在監獄裏。
s$K.K7j D]dE ]a"Y#{|%^s*K9v
蔡文姬跟她父親一樣博學多才。她父親死後,關中地區發生李傕、郭汜的混戰,長安一帶百姓到處逃難。蔡文姬也跟著難民到處流亡。那時候,匈奴兵趁火打劫,擄掠百姓。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們搶走。匈奴兵見她年輕美貌,就把她獻給了匈奴的左賢王。此後,她就成了左賢王的夫人,左賢王很愛她。她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雖然過慣了匈奴的生活,還是十分想念故國。 UL sr6[7u:u2L
5SkDa7Ft b
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經過幾年整頓,重振君威,自封為魏公,後又晉為魏王。在北方他的威望很高,連南匈奴的呼廚泉單于也特地到鄴城來拜賀。曹操把呼廚泉單于留在鄴城,像貴賓一樣招待他,讓匈奴的右賢王回去替單于監理國家。f9Sp}6Jq

'_Y^ yhtk`4Pi3\ 南匈奴跟漢朝的關係和好後,曹操想起了昔日好友蔡邕的女兒還在匈奴,就派使者帶著禮物到南匈奴,把她接回來。 n#St)pP&oO
+m }1U!r| @D]
左賢王當然捨不得把蔡文姬放走,但是不敢違抗曹操的意志,只好讓蔡文姬回去。蔡文姬能回到日夜想念的故國,當然十分願意;但是要她離開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覺得悲傷。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下,她寫下了著名詩歌《胡笳十八拍》。
1V#F.p;bk/k-h&lx
9q7A0gS7_9R4^ 蔡文姬到了鄴城,曹操看她一個人孤苦伶仃,便讓她再嫁給一個屯田都尉(官名)董祀。
xyJ P5bZ3|j_]h
*A;`Y6J6^#Q]+peg 時隔不久,董祀犯了法,被曹操的手下人抓了去,判了死罪,眼看快要執行了。蔡文姬急得不得了,連忙跑到魏王府裏去求情。正好曹操在舉行宴會。朝廷裏的一些公卿大臣、名流學士,都聚集在魏王府裏。侍從把蔡文姬求見的情況報告曹操。 V3~T)}q U H
.e[ fr7\
曹操知道在座的大臣名士中不少人都跟蔡邕相識,就對大家說:"蔡邕的女兒在外流落了多年,這次回來了。今天讓她來跟大家見見面,怎麽樣?"大夥兒當然都表示願意相見。曹操就命令侍從把蔡文姬帶進來。蔡文姬披散頭髮,赤著雙腳,一進來就跪在曹操面前,替她丈夫請罪。她的嗓音清脆,話又說得十分傷心。座上有好些人原來是蔡邕的朋友,看到蔡文姬的傷心勁兒,不禁想起蔡邕,感動得連鼻子也酸了。
(g$?,N9LRpI &K [\Q;?[nW1O8m e
曹操聽完了她的申訴,說:"你說的情形的確值得同情,但是判罪的文書已經發出去了,有什麽辦法呢?"蔡文姬苦苦央告說:"大王馬房裏的馬成千上萬,手下的武士多得像樹林,只要您派出一個武士,一匹快馬,把文書追回,董祀就有救了。"
)zq]6a6{WH VF,AQ _'X2L
於是曹操親自批了赦免令,派了一名騎兵追上去,宣佈免了董祀的死罪。那時候,正是數九寒天。曹操見她穿得單薄,就送給她一頂頭巾和一雙鞋襪,叫她穿戴起來。曹操問她:"聽說夫人家有不少書籍文稿,現在還保存著嗎?"蔡文姬感慨地說:"我父親生前給我四千多卷書,但是經過大亂,散失得一卷都沒留下來。不過我還能背出四百多篇。"
6a!u3J]aI
4t6osl3C(G*_3\ 曹操聽她還能背出那麽多,就說:"我想派十個人到夫人家,讓他們把你背出來的文章記下,你看怎樣?"蔡文姬說:"用不著。只要大王賞我一些紙筆,我回家就把它寫下來。"後來,蔡文姬果然把她記住的幾百篇文章都默寫下來,送給曹操。曹操看了,十分滿意。
T6kEB;g!y8FJ R^7BK0{VxkW7|
這段歷史,我們稱為"文姬歸漢"。

CHECSS 發表於 2005-12-7 07:42 PM

三顧茅廬
#Cr3Kb!Y\0H"c@ k ^n1vD0p;w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
7YW\o~;w T
;u*e8kMQF_ En fp8C
_7z0g7y0B(^"h:b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州長社人,爲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洲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
nJ;C9|H (Vn4_u2F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U&}*t6t&s*E
6O,xJ"D[M%k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C2CNS t'T#f@@9w
3Z_xK{1}5a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Z o[ { Nc6VO
f1{0}/jg C8z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爲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CHECSS 發表於 2005-12-7 07:42 PM

治世能臣曹孟德2fr0aKu*[&}Y.dZ j~

!mHd Ga9Z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
kLyn A T];r(L)qm 曹操是漢末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還是傑出的文學家,建安文學局面的開拓者。在中國歷史上,集上述三個傑出家於一身者,恐怕只有曹操了。
IV/caB8Z5I,y;k
vDDLMing E/w 一、治世能臣,亂世奸雄當年許劭對曹操的評語是:治世能臣,亂世奸雄。曹操在治世方面,十分出色:a*G"p(QJ/z0D

etb [oX5wc ` 在擔任洛陽北部尉時,曹操不畏權貴豪強,對違反禁令的一律用五色棒大死,令京城震動,豪強斂跡,沒人敢再犯禁令。
"X!R5r g | &S&Dq { vX"o,u3EC
後來曹操因鎮壓黃巾起義有功,被提昇為濟南相。他上任後,罷免了八名依附權貴,貪贓枉法的縣級官吏,又下令拆毀祠堂,禁絕祭祀。一時使濟南的社會風氣改變不少。*O%[&~$[ u eQ3I
!kG;K+msU"DO
遷都許昌後,曹操立即招募流亡農民,利用荒地屯田,後來又讓軍士屯田。曹操還大修水利,推廣種稻,使中原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P ^5k4x4Pq

(AM"I Oc-ra8G 以上表明,曹操確稱得上一個治世能臣。
9p5CM8S9X$w
a9\.W:p~g 二、唯才是舉,勵精圖治
T#Ht-F q_
7|t$s1O'z:J B:E 赤壁之戰慘敗後,曹操退回北方,決計選拔人才,勵精圖治。在用人方面他不重個人的門第出身,唯才是舉,很有眼光。曹操首先重用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其次重用文人。文官郭嘉、滿寵等,武官張遼、徐晃、於禁等都為曹操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著名的“建安七子”與才女蔡文姬都是曹操的幕僚。
\]/oy.@
4hGB'AWQ'A 曹操的雄才大略及豪邁進取深深透入他的詩中:“老驥伏櫪,志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y i q4uq s/s7\$r#e$M Z:?f B i
曹操雖有一統天下的決心,但並沒有做皇帝的野心,他說:“天命若對我開眼,我就做周文王”。後來曹丕果然代漢稱帝。8`"Gn`c!\.[8PWE

LK"wVBK@1P 公元220年,這位中國歷史上罕有的偉才逝世,享年65歲

151515 發表於 2005-12-7 08:57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151515 發表於 2005-12-7 09:02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CHECSS 發表於 2005-12-7 09:33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151515[/i] at 2005/12/7 20:57:S6CNv||/b
I hate them......十字軍/?:E+Kc8Alr
bg+ljx9b
十字軍東... [/quote]
({E0C e0d!iJ:o.W6{ hate hate hate , what thing you like :mad::mad::mad: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