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滿紛 26FUN's Archiver

pigcat 發表於 2005-12-13 08:52 PM

最近因為學校要我睇]vRN)k
6?0Z~}(a%s$dNlg
買左本書...
L;k9O)V?9a8JR.Q
&yd5W m"x1o 叫   中國文化常識
FP;qp\PFA 作者係 王爾齡
BA~xDAE M 裏面有關好多中國各方面既歷史...
eKY0qETc ` 社會ar...科技...文學...宗教..學術等等...
;[9Aq9A*ciF-G O 佢對呢d野都有簡單既介紹...
1fUN jO 咁一本書有咁多野當然唔會深入啦
9N#qyQHO"[ 不過我覺得可以作為一個目錄..
/u4x DHd-]rM A6b 睇下自己對邊方面既歷史有興趣..(RJ hJpf kG
可以再搵下相關既睇下...
4Pm\/C#j3w9P u 真係唔錯的!

CHECSS 發表於 2005-12-13 08:58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pigcat[/i] at 2005/12/13 20:52:3R2{:oN8g.O(W/|-E
最近因為學校要我睇
QH+`;tJ+it
3Y7Y]+drW ~A 買左本書...
.my B-w;V+k ... [/quote]H^(}0p5Q#K*i
wor .................... thank you and wellcome:D

151515 發表於 2005-12-15 03:17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151515 發表於 2005-12-15 03:21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BOYDWAN 發表於 2005-12-15 05:32 PM

[color=red][b]已評分 (15-Dec-2005)[/color][b]

151515 發表於 2005-12-15 05:59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155220 發表於 2005-12-16 12:01 PM

三國
!S`\*Q7u&? 漢末州牧割據OjKS n7S%R

5L'z}"E*pd+GW 2|^h:D$H
JC^/ZVR

-z4cdp q?n.i 東漢末年,由於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終於激起大規模的民變──黃巾起事。黃巾雖沒有直接滅亡東漢,卻造成州牧割據,加速東漢的滅亡。 q3y { _ys8s K~/V ` T

7yg`)EI Xp;b!M 黃巾起事後,全國大亂,地方豪強及州郡都乘機擴充自己的勢力。當時東漢王室自身無力平亂,不得不依靠地方政府和豪強的武裝來鎮壓黃巾起事。後來黃巾主力雖然消滅,但餘部仍很活躍,漢室只好繼續借重於地方勢力。原來漢代自武帝時起,即分全國為十三州部,設刺史,屬於監察官性質,州本身還不是正式的行政區。在鎮壓黃巾主力之後,靈帝把刺史改為州牧,而使州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域,賦予州牧以軍務、政務大權,因而造成地方勢力坐大及州郡割據的局面。
d+VW/S Ut2cr9~*` e
!{P B'@.S p 黃巾之亂後,先後有董卓挾持獻帝、各州牧聯兵討董卓及李傕、郭氾之亂等。地方州牧各自擁兵,發展勢力,甚至互相攻伐,形成全國性的軍閥混戰。當時的主要割據勢力有袁紹、曹操、袁術、劉表、孫堅、呂布等。自此,東漢的一統江山陷入四分五裂,漢室已名存實亡。 L8u`+O9T*[
7N]${8]"\
中國有「飲鴆止渴」的成語,意謂亂用方法解決眼前的緊急問題,卻因而帶來更大的禍害。鴆相傳為一種雀鳥,其羽毛有毒,混入飲品之中,喝之即死。東漢朝廷為蕩平黃巾,是為了止渴,卻不思改革弊政,反而利用地方力量鎮壓,實在無異於「飲鴆」,滅亡自是勢所必然。

155220 發表於 2005-12-16 12:02 PM

州牧
Y2s fP [}K 3DFu.k:}
東漢末州一級的行政長官,即州刺史。東漢靈帝時,宗室劉焉提出建議,設立州一級的行政長官,一改過去郡縣兩級的行政體制。長官即州牧,掌握州中財、政、軍大權。靈帝採納此議,派朝中重臣出任州牧。此制對漢末地方割據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M&O&RC0w
z-m0_Rg b'r|8x 刺史
d!v!u)Y"v)u `5B 1be3r ?yX^8b/h
中央派至地方的監察官。刺史受御史中丞統轄。設立刺史的目的是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督察和控制。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除三輔、三河、弘農外,將全國劃分成十三州部,每部設刺史一人,分管幾個郡國,稱部刺史或州刺史。刺史的主要職務是督察諸侯王、郡守和地方豪族。刺史每年秋冬需到所管的郡國巡察,當時人稱為「行部」,他們通過行部以瞭解下情,年底回京奏事。刺史之秩僅六百石,而所監察的守、相為二千石,成帝時為使其權位及其品秩相符,遂將刺史之秩提高到二千石。東漢時,刺史不必再親自回京報告;有了屬吏,屬吏有從事史、假佐;也有了固定治所。實際上,州成為一行政區域;刺史也成為比郡守高一級的行政官員,權責比西漢時有很大的增加。東漢末年,也有些刺史成了地方割據勢力的首領。 )u4}i0eSL]1VE
E r*uP_r,x2c
州牧割據
b;e3TM+e7y P OE.XZPk6l/]0I
東漢末年,為了鎮壓黃巾起事,朝廷不得不借助地方力量,令各地州牧掌握兵權。董卓進京,靠的就是他在涼州刺史任內擁有的兵權;袁紹、韓馥興兵討伐董卓,也是聯合各地擁兵的州牧。此後各州牧又互相兼併,已形成州牧割據局面。建安元年(196年)主要的割據州牧有曹操據兗州,公孫度據遼東,劉虞、公孫瓚據幽州,袁紹據冀、青、并三州,袁術據揚、豫二州,陶謙據徐州,劉表據荊州,劉焉據益州。還有些雖非州牧,也據地自雄,如孫策據江東,韓遂、馬騰據涼州,張魯據漢中。各個割據勢力彼此互相攻伐兼併,造成天下大亂的局面。在州牧割據的情況下,東漢已名存實亡。

155220 發表於 2005-12-16 12:03 PM

荊州
w-Dy6U;?#^^y
8W;y^um 包括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武陵、桂陽、長沙七郡,約相當於湖北、湖南兩省,廣西、貴州、河南的一部分,以及陝西山陽縣。治所在漢壽,東漢時即今湖南常德市東北。東漢末,曹操、劉備、孫權各佔一部分,且時有變動,各家所設治所也不相同。至吳奪得蜀所佔的那部分荊州後,蜀的治所在新野,即今河南省新野縣;吳的治所在江陵,即今湖北江陵縣。 2y.f9Oh Z(VN N
1L}s},QVA
兗州 Qv,a0OF2e#jeT6C
uk!d8Exu#O U
包括陳留、東郡、泰山、山陽、濟陰五郡,約相當於山東西南部及河南東部。治所在昌邑縣,即今山東金鄉縣西北。漢末曹操以兗州為根據地,不斷向外擴張。
ysUG,b+QvQ )~*Rj(T1X#eo
冀州
k4PE,D)CI'l VIOo5KH3Z6d
包括魏郡、鉅鹿、渤海三郡,約相當於今河北省大清河北、天津市海河以南,東至渤海,包括河北中南部、山東西部和河南北部。治所在鄴,即今河北臨漳縣西南的鄴鎮東。東漢末為袁紹的根據地,後為曹操攻佔。
b+jR{8W8f*I |fi!E7j0q1Msb
徐州
@-\%C q s:O+e5n j \GA ol5uW
包括瑯琊、東海、北海等郡,約相當於今江蘇長江以北和山東東南部地區。東漢的治所在郯,即今山東三郯縣;魏移治所於彭城,即今江蘇徐州市。漢末陶謙領徐州牧,後為呂布所得,再後曹操敗呂布,殺之,佔此地。
jcd gUW
H2~+^]d-`(A8VgS 益州
|;u3D$L;A:FZz 6oWJ A8|;O8N|1^
包括漢中、巴郡、廣漢、蜀郡、汶山、犍為、牂牁、越嶲、益州、永昌等郡,約相當於今四川省及雲南省的一部分。東漢末劉璋據益州,鎮成都。後劉備奪佔益州,稱帝後也以成都為蜀漢國都。
r"Vg$LV rC8\&DL*CefN$H $FA*\Ew#~._
江東 !V$Y8V Gn t

Vy ? kc)gz;Eg 歷史上習慣稱自蕪湖、南京間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為江東。因三國時江東一帶為孫吳根據地,故又稱吳的全部轄治區域為江東。
^v!qq.K\xT!Ih
I;W&|+p~,t 漢中 6xS(}W BIw
A@j iMR-q
郡名,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置,治所在南鄭(今陝西漢中東)。西漢時移治西城(今陝西安康西北),東漢時復還舊治。東漢末張魯曾據漢中,於其地傳五斗米道,後劉備與曹操亦曾為爭奪漢中而戰。

155220 發表於 2005-12-16 12:06 PM

《另觀曹操》(不是我的) u2Q&Tb8C7D

7j:QsN9Cl         我一直喜歡曹操。平時聽到別人說曹操篡漢,卑鄙什麼的,我一聽就光火。說實在,為什麼曹操能雄霸中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漢末政府敗壞,皇帝無能,宦官當道,以致民變四起,演變至後來的州牧割據。曹操在當中只不過是扮演著成功的角色而已,為什麼卻要受後人所非議?他能站在權力的高峰,除了天時,全都是靠著本身的智慧、膽色,以血汗換取回來的,試問有哪點不對?中國歷史經歷過多次的改朝換代,造就了多個的開國者,英雄,他們都廣受後世讚揚,連秦始皇都有人讚為千古一帝(註:本人對此評價其實是十分認同的),為什麼卻遺下了曹操不提?請不要說人民那時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是曹操的錯,我可以肯定,這情況早在漢末發生,不是曹操的責任。更重要的是,人民生活在曹魏的管治下,怎樣也好過生活在漢末。行屯田,興水利,他哪一項措施不是為人民好?
m\8^Py^K 9z M,V8hG w~t B*^ mJ
        或許又有人認為曹操令戰火不斷,我卻不認同。大家何曾見過改朝換代之際沒有人流過血?這絕對不是曹操一人所能造成的,歷史巨輪是這樣行走,誰也改變不了。大家倒可以嘗試找出一個不流血的解決方法,但我相信大家抓破頭也想不到。從來爭天下只有通過戰爭(歷史說的),說什麼王道,為什麼只向曹操說?為什麼不向諸葛亮說,叫他放棄六出祁山?難道孔明發動的戰爭就不會流血,不會死人,蜀漢做的事就永遠是對的?當大家不斷貶抑曹操的時候,請撫心自問,自己會怎樣回答以上問題。vS4`E.aR$k
c-f.y|,w6cs f j G8a
        人人都說曹操奸,是梟雄,人格上有問題,真是豈有此理。亂世之中,還要扮演爭天下的角色,竟然會有人提出仁義先行,簡直不通之至。我不是說仁義不好,但大家要明白一點,爭天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就算不奸的人都有必要擺出一副爾虞我詐的臉孔,不然就應該像孔明所說「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否則就註定失敗。況且君見曹操所謂的「奸」有用在人民身上嗎?這實在比其他自稱是「堯舜再生,功蓋萬世」,但實際是荒淫無道、橫徵暴歛的皇帝好得多。
a3m6A i7Y N5U
_h$vxA}Y6{UA         一想起劉備,就更加替曹操不值。同樣是爭天下,劉備永遠的受到歌頌,說什麼他是哪個王的皇孫,什麼拯救漢室,惟全都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若大家照著《三國演義》那些資料,配合歷史,就會發現劉皇叔是十分含糊,站不住腳的。一如司馬光所說,劉備雖自稱是漢室中山靖王的後裔,但年代久遠,已不可考。相反,曹魏政權是承漢而來,怎樣看也比蜀漢來得有說服力。或許這就是錢穆所說般,中國人看人重立德多於立功。但曹操的功業就這樣被人忽視,卻是太可惜了!怎麼說,他對推動歷史也有功勞,怎可一筆抹煞呢? I$D2fA"I

#NY6cw"K4b$}         我以上所說或許有點偏激,但也不打緊,反正一直以來人們只從負面處偏激地批評曹操,現在我從正面處偏激一下,平衡一點也未嘗不可。諸位看官大可看完此文後,說一句:「滿紙荒唐言」,我亦是無所謂也。)t%Yi ^D_IO
                        (徐德釗 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Y6KA?u{;p

4R7z/mVuM lD 評語
K$?#yd*e"gU%\@         一篇為曹操平反的作品,富有作者的個人情感,可見作者對曹操的喜愛。但觀點尚算簡單,仍未具獨特性,故難切合題目之「另觀」一詞。

155220 發表於 2005-12-16 12:07 PM

Go to
ry QRB M;\a%\I.m
H1?9gAb [url]http://www.ymca-coll.edu.hk/chist/knowledge.htm[/url]7a6iDZo l6?
7I.\`,tPt ps0uqk)M
Many knopwledge about Chinese history

155220 發表於 2005-12-16 12:09 PM

早在漢武帝執政期間,為了有效統治日益龐大的大漢帝國,便將全國分成十三個州,州置刺使,由皇帝直接交付監察郡縣地方行政長官的任務,無兵權也無治民之權,也就是說原先州並不屬於地方級的機構。但隨著時間演變,州刺使的力量愈來愈大,不但掌握了民政權,也逐漸掌握了地方兵權。特別是黃巾黨人事件以後,地方民變不斷。為了加強招撫及討剿的方便,中平五年三月,朝廷接受江夏太守劉焉建議,擴大部分嚴重動亂地區刺使的權限,正式付予軍權及行政權,並改稱「牧」。劉焉為益州牧,黃琬為豫州牧,劉虞為幽州牧。《資治通鑑》記載:「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但沒多久,為改稱牧的刺使,也有樣學樣的自己掌握軍政及民政,使「州」正式成為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並且在中央逐漸無力控制地方的情勢下,州牧及刺使便成為獨霸一方的「土皇帝」了。

155220 發表於 2005-12-16 12:09 PM

九品中正制7i*g0Pl2p)_A
j#P ^ g{
1.產生背景v*A}Jz@+s P)x

?hjs(M q;eQI (1)察舉不公:原為從各地排選人才是一種理想的方式,唯後生「矯情虛飾,沽名釣譽」的毛病,察舉制選賢與能的精神漸失。
,x0ZvL%` I J !sh[S-x i7n
(2)戶籍散失:東漢末三國時代,因天下動亂,人口大量流移,戶藉散失,原本的鄉舉里選無法實行。 w{i$d?E"c
:ylqC A R3o:K
2.創始:(曹)魏文帝時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行「九品中正制」。
!`t7l8d hBA iw U
(r6g jhAvoU     九品官人法 B;y&i OT9k
郡小中正
?.U Y&r ]1}.[9w 察訪、評定 T5LV&K#vU8g!ds

? g#o6T7\Cj kzM 依據家世、才德
S{+\/gzk9l
I3N^2G5O {#~:^7h (`$a6[{n oo hn
/w__NJ!_F5m4t'C]

:NM~ I ht6of5Z 州大中正 zH:a!UR`3Q|
核實議定小中正+Xx[H0]0v}z;W!e.M
|*t6l4q|
所定人物之品第4~aH6G-~&_-re
Dm;z|O6Lk8t\P
;b\^K M

rt}SeJAt
] BA6MQ 司徒府 ["bc1|`W(w:HP
複核州中正之審定I6X,w;c,}7I k y@(|w/Bw

5~.c:J P9j mP!g9x.X1['g-[1W

NK)w#T `E8S
}N_qb0[)lO 吏部尚書 *XW.z t(e7[.`\B
專管吏任免、罷黜?yzx{vZ

vvZe!N;h 決定官品,授予官職
?R,bug1Uq)t HD
+s7j G9z/V4g.ta*P !{*H(@Hkn4M9n eA
 3gL x5L*w7w

wm#h%pFe 3.辦法:用品評的方式,以層層的挑選來選拔適當的人才,供政府取用。E cI8Mn?$k

cDP{Bhg%l 4.沿襲:魏、晉、宋、齊、梁、陳各代,均是「九品中正制」盛行的時代。 m z'Md,m}+G5tb6x9L
L[(^!F&y:Y e
5.流弊:選舉權掌握在官吏及世族的領袖手中,他們為了維護本身的權益,自然會偏袒豪門世族子弟,故行之不久便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勢)族」的流弊。

155220 發表於 2005-12-16 12:11 PM

三國地圖
2\W nT eNV*Z [img]http://home.pchome.com.tw/life/hao321/images/Map.jpg[/img]

155220 發表於 2005-12-16 12:13 PM

李氏朝鮮,朝鮮半島歷史上的王朝之一。又稱朝鮮王朝(조선),簡稱李朝。(1392年-1910年),開國始祖為高麗大將李成桂,建都於漢陽(現漢城漢江以北地區)。歷經27代國王和皇帝共五百餘年(曾一度是中國明朝時期的附屬國)。1896年,朝鮮宣佈獨立,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日本侵吞朝鮮,李氏王朝滅亡。不過李氏朝鮮被朝鮮和南韓的一些學者認為是日本殖民時創造出來羞辱朝鮮王朝的用語。
A9w SKK1z| Z%Z0os+r4gb0^ag8g

,uj/r!Y4O(Rc[~ 李氏朝鮮的國土大體上相當於今天朝鮮和南韓的總和,北方以鴨綠江和圖們江同中國為界。王朝的首都初在高麗王朝的故都開京(今開城。又稱「松都」),1395年定都於漢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後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後最終定都漢城,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併。J;Rw$?1Y4W

NYd&p.B
i d#IM1jF1[ t 政治制度rH$e ]-bi$j l
dmo0gu5R(`1y/d{
李朝的政治結構採用中央集權制。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以後雖然官職的名稱存廢有一定的變動,但是整個李朝時期的官職制度總體上都遵循了《經國大典》的規定。
)\^4js(PInC
gl6Ut&G q4[
.~*{ P8ag 李朝的官職仿照中國,分為正從九品,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十八品。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
'M~3fTe;}t G'D/TRm-n0{
^P$Ca4O$n6F+O
在國王下面,有輔佐機關——議政府,其首領稱「領議政」,相當於中國的內閣首輔。領議政之下為左右議政,與領議政同為正一品。再下為從一品左右贊成、正二品左右參贊。再下有舍人等職官。
BU2PaJJ
w[ v#e,]H\B2w gA
W{/?1J-Nd ? 議政府之下有吏、戶、禮、兵、工、刑六曹,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其首長稱判書,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尚書。檢察諫議機構為司憲府和司諫院(兩府)。此外還有承政院,為國王起草旨意。\3D%M*\ mE/O:{dP i
:ptb%yJzi8x!z
"~TE&J2Z1@4Nl [
宗親、忠勛機構有宗親府、忠勛府、儀賓(相當於駙馬)府、敦寧府等。國學為成均館(相當於中國的國子監)。其他機構有奎章閣、經筵廳、弘文館、藝文館等。史館稱春秋館。內廷供奉機構有內醫院、尚衣院、司僕寺、內資寺、內贍寺、禮賓寺、濟用監、內侍院等。此外還有宗廟署、社稷署、長興庫、義盈庫、冰庫、平市署、圖畫署、惠民署、造紙署、瓦署、歸厚署、典獄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養賢庫等機構。X"\@B F!M9I&s

BtO J.m2h'oT
6|v%f(X_^y\ 武職機構有五軍營、內三廳、訓練院、世子翊衛司、扈衛廳、捕盜廳、鎮撫營、管理營、龍虎營等。首長稱大將、中軍、使等。[I]N4Ew

k;KN ?n&W4R 4R*C%A:A~
外職分八道,道下為州、府、郡、縣。漢城府判尹為正二品。四都(開城府、江華府、水原府、廣州府)長官稱留守,為正、從二品。地方官職為從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護府使、牧使、從四品郡守、從五品縣令等等。
RT9jqoSv
_ KDGc:{{
d R hF Svf;?A 李朝實行兵將分離制度,無定將、無定卒,類似輪流服役的預備役軍隊,而非常備軍。武官外職包括兵馬節度使、三道水軍統御使(均為從二品)、兵馬/水軍節制使、兵馬虞侯、水軍虞侯、兵馬/水軍僉節制使、兵馬/水軍同僉節制使、兵馬萬戶、水軍萬戶等品級。中央外派官職有觀察使、中軍、察訪等。iUN,rz} ?
QfZT A3h7VL.u

s k8|P)I 李朝時期朝鮮全國分八道,道下設州、府、郡、縣。其中,慶尚、全羅、忠清、黃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兩道。寧安道(咸鏡道)分南北兩道。平安道分東西兩道。江原道分嶺東、嶺西兩部。n H#Ab$M2z X g
u ~ k]n)i"nx
yd%m;n@~7rd g
八道:
%Lh&UlQO 京畿道,含漢城府、開城府。首府在漢城府。{#t~s&lH6y^._
慶尚道,含慶州府、尚州牧、晉州牧;設左兵營、右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慶州府。
\j-L2f%w,eVC-Az!\j 全羅道,含全州牧、羅州牧;設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全州。
5nmwi,R2K&w3d%P 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設水營。首府在清州。P4a:`8D.T T]v*O%Q+m
黃海道,含黃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黃州。
Anwi(H? L,Q1b 平安道,含平壤府、寧邊大都護府、義州牧。首府在平壤府。%EXLk;_ s3JH$f)E
江原道,含江陵大都護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
A,sK mEO0Qp 寧安道(咸鏡道),含咸興府、鏡城都護府、北清都護府。首府在咸興府。OP"m&eTW R
c)|g&cq+~O
G H-`$GRf
在日據時代,將漢城府廢為京城,漢城府轄區降為京畿道的一個郡。同時,日本將平安、慶尚、咸鏡、全羅、忠清五道劃分為南北兩道,成為十三道,一直到日本投降。其時朝鮮行政區為十三道,二百一十八個郡,兩千二百零二個面、兩萬八千四百九十八個里。
s!c(Dc*c;`5})|)i Y8W9h*W}Yj
T.lF^}g?g
政治歷史 d2|*[~H~*MU.M hu
LdU Vg;Be
從十五世紀後半葉的成宗時代開始,朝鮮的統治結構逐漸擴張。官僚階層日益增多。俗稱「兩班」的文武官僚階層人數增多。以協助世祖篡位的武將勛貴權臣為主的勛舊派,同與儒生和士大夫為主的「士林派」首先發生黨爭。燕山君被廢黜後,士林派取得了勝利。士林派隨後又不斷發生內訌和分裂,包括明宗時期的大尹派和小尹派,以及宣祖時的東人黨(嶺南學派)和西人黨(畿湖學派)。東人黨在政治鬥爭中得勢後又分裂為以李滉(李退溪)為首領的南人派和曹植為首領的北人派。北人派由於擁立光海君即位而在後來的一段時間內得勢。朝廷中的北人黨又分裂為以李爾瞻為首、主張擁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柳永慶為首、主張擁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後受到打擊,柳永慶被賜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和濁小北,而大北派則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南人則分裂為清南和濁南。西人派在仁祖反正、廢黜光海君的政變中得勢,又在顯宗時期分裂為老論派(元老派)和少論派(少壯派)。南人派在肅宗時因依附張禧嬪而得勢。總之,李朝的中期和後期,是在混亂而無休止的黨爭中度過的。Wo+u(^T {!d

)S[,O's:H;A4B1x}'{ @.`i2Fm
除了兩班和士林的黨爭外,李朝的王位更迭也令人眼花繚亂。先後發生過第一次王子之亂(太祖退位)、第二次王子之亂(定宗退位)、乙亥靖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廢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廢黜光海君)等多次政治變動。每一次政變都會帶來被成為「士禍」的誅戮和貶斥。!Oa4@8SQP

H#`q$O3Y$m ,]3q)T o-Fy
在與政治有關的宗教政策方面,除了世祖和燕山君等幾位國王在位時外,歷代國王通常採取崇儒廢佛的政策,在國內拆毀佛教寺院。寺院的土地予以沒收,對僧侶征收重稅。高麗時期僧院的飲茶傳統也被禁止,茶道從此在朝鮮失傳,民間則以麥茶作為替代飲料。nbj#@E
(O"A5t6e6I
]6LJ!B-U6ig0D
在正祖時期,天主教開始傳入朝鮮。在中國的天主教傳教士利用朝鮮政府對西洋天文曆法和天文儀器感興趣的機會,同來京的朝鮮使臣交往,傳教士的博學多聞、教堂的莊嚴崇高、基督教教義表述的新奇觀念,也隨著這些交往傳給了朝鮮使臣。正祖八年(1784年),朝鮮使臣李承薰在北京天主教南堂領洗為天主教徒,教名伯多祿(彼得)。他回國之後開始了秘密傳教活動,朝鮮的天主教徒組織的地下教會、信徒迅速增加。但是朝鮮的教會屬於自發性質,沒有經過教會任命的神職人員,教徒為教徒受洗,不符合天主教教義。由於朝鮮嚴格禁止西洋人入境,所以北京教區主教決定派遣相貌與朝鮮人相同的中國傳教士進入朝鮮。1791年12月23日,周文謨教士歷盡艱辛,潛入朝鮮國境,隨即開始了傳教活動,入教信徒有兩班顯貴,也有卑賤的士卒。朝鮮政府將天主教視為邪教,不斷逮捕處決教徒,在得知有中國傳教士潛入之後,更是加緊了搜捕,逮捕、拷打教徒。為了保護廣大朝鮮教徒的安全,周文謨決定向朝鮮政府自首,于1801年4月19日在漢城英勇就義。此案被稱作「辛酉邪獄」,眾多教徒和進步思想家如李承薰、丁若鏞等人被處刑和流放。樸趾源、樸齊家等與天主教無直接關聯的北學論者也被降職、革職。南韓學者認為,周文謨在朝鮮的活動已經超出了宗教的範疇,通過他的活動,十八世紀末的朝鮮社會在瞭解和吸收歐洲外來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直到19世紀末開國時為止,李朝的統治者都一直對其採取打擊和壓迫的政策。
hB/o#IS$f(G!I
p+s P#x)_J ;B(rIYU
由於李氏朝鮮是中國的藩屬國,所以在1896年獨立之前,其國王不能自稱皇帝。其配偶相當於中國的皇后,但是稱為王妃。皇太子稱為世子,皇太后稱為王大妃,太皇太后稱為大王大妃。在王妃之下,還有嬪、淑儀、淑容、貴人這些等級。按照李朝的傳統,年幼的國王在不能親自處理政務前,由王大妃攝政,稱為「垂簾聽政」。成宗、明宗、憲宗、高宗時的王大妃都曾經垂簾。此外,中宗時的樸敬嬪、肅宗時的張禧嬪都曾經用自身的影響干預朝政。
3Le}9{X3c c"^QGb

O#TWZ8['~ `9p 隨著女人掌握政權而來的,是王朝後期的外戚門閥勢道政治。清州韓氏、青松沈氏、安東金氏、豐壤趙氏、驪興閔氏都是因外戚政治而得勢的家族。!I g:D`/y

hP0Q F_$m;] )B4o}%]4kFz1v
李朝歷代國王 F iA!vI~ x4J e

A.}2?1T QYwC 太祖 李成桂 1335年—1408年,在位期間1392年-1398年
2[ }4_c2o9\6P
:G!x A4l{*t!Gr 定宗 李芳果 1357年—1419年,在位期間1398年-1400年 太祖嫡次子
3n+R]^O"r xtW'rY Y
太宗 李芳遠 1367年—1422年,在位期間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
'YJ4f]W` P
*[j~ q-k9B 世宗 李祹 1397年—1450年,在位期間1418年-1450年 太宗嫡四子 k};j fVw+l+WRB{
6\ q{}~
文宗 李珦 1414年-1452年,在位期間1450年-1452年 世宗嫡長子
:IKSY%h3Kw nDK(j:D D|/z%zx k
端宗 李弘暐 1441年-1457年,在位期間1452年-1455年 文宗嫡子 #F;_"H&X3R(o ZS
7L(lG+tw(~
世祖 李瑈 1417年-1468年,在位期間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tA rWn/^ i"B#Gft*Sq'z
睿宗 李晄 1450年-1469年,在位期間1468年-1469年 世祖嫡次子 ]qO,tc+j S

y| zEo`&m 成宗 李娎 1457年-1494年,在位期間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長子德宗李暲嫡次子,睿宗侄子(王大妃曾垂簾) g(r{+B9s.Dor

O9pW5pH"mNs&A0_+O-E 燕山君 李隆 1476年-1506年,在位期間1494年-1506年 成宗長子 GVo1oSz

%F;?7Wn#T-ny(y s 中宗 李懌 1488年-1544年,在位期間1506年-1544年 成宗嫡長子,燕山君之弟 (樸敬嬪曾干政) VY,e?(TT-y

Jm&bNnZ _a;yB 仁宗 李岹 1515年-1545年,在位期間1544年-1545年 中宗嫡長子 F q[ q+]J+n-s:KH

sFkfu$wErS+X 明宗 李峘 1534年-1567年,在位期間1545年-1567年 中宗嫡次子 (王大妃曾垂簾) :Im7o*SL}

.``8qb(fb#f 宣祖 李昖 1552年-1608年,在位期間1567年-1608年 中宗庶七子德興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明宗庶侄 8V|5LXMp
V&F aY@8H#A#L
光海君 李琿 1575年-1641年,在位期間1608年-1623年 宣祖庶次子 }.S5]wH}

a,{vk)z,j 仁祖 李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間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長子,光海君庶侄 %IBoc:^5L4w'c#N:]

-~"wa3l;aUv3e 孝宗 李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間1649年-1659年 仁祖嫡次子
NZ4j%cz'eD u %F8J)ptzj"~e
顯宗 李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間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DP;c _

g%E3nh8j0y8c.t2On 肅宗 李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間1674年-1720年 顯宗嫡子 (張禧嬪曾干政) n7[pL\ f0n&?5?
"e }4b-OK4n&]8e5\ ^#T.fU
景宗 李昀 1688年-1724年,在位期間1720年-1724年 肅宗庶長子
[B.ya+d}'s'K@-U 2g|*rZS Ie YYy
英祖(英宗) 李昑 1694年-1776年,在位期間1724年-1776年 肅宗庶四子 fC#J D;_P)a%{A\x(e

e6c [ Y5E.? 正祖(正宗) 李祘 1752年-1800年,在位期間1776年-1800年 英祖次子莊獻世子李愃之次子 ` X*v|2`%b*_8x

8a,W0o,eYFR 純祖(純宗) 李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間1800年-1834年 正祖庶長子 l0^ i7i*G8Z L5o#\
W0k?)R^
憲宗 李奐 1827年-1849年,在位期間1834年-1849年 純祖嫡長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的嫡子(王大妃曾垂簾) n tn(Sb

?'wr)E@j~ 哲宗 李昇 1831年-1863年,在位期間1849年-1863年 莊獻世子第三子恩彥君李裀之孫,父為恩彥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壙 g ^oB R$UobxzU3t

9kp K.V*KeI:K&Jzv 高宗 李熙 1852年-1919年,在位期間1863年-1907年 莊獻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孫,祖父南延君李球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孫,父為南延君第四子興宣大院君李昰應 (王大妃曾垂簾,閔妃即明成皇后亦曾參政)
H lo0^6p,l)` i
VW;FsBB UY 純宗 李坧 1874年-1926年,在位期間1907年-1910年 高宗嫡長子 G7E7_1G9@6BG#B9S
vY#}H7R*L
注:*G*bJ D'j_*},lt w,s
/DK7F5T#H

|,hlRP5^9k*[piV%Bz 1896年朝鮮脫離中國的影響,建立大韓帝國,年號為建陽,次年改元光武。1907年改元隆熙。 7bg%ZY7m"Y

1uo fE8^ 宣祖為明宗的嗣子,正祖為英祖長子孝章世子(真宗)李緈的嗣子,哲宗為純祖的嗣子,高宗為純祖嫡長子孝明世子的嗣子。 0\2`TF;_h+l-i

a1v/F#M1I#Mq 高宗稱帝後,追上祖先的帝號,追尊太祖康獻大王為太祖高皇帝,孝章世子為真宗昭皇帝,莊獻世子為莊祖懿皇帝,正宗為正祖宣皇帝,純宗為純祖肅皇帝,孝明世子為文祖翼皇帝。之後的兩代南韓皇帝為高宗太皇帝、純宗孝皇帝。 &fKK2f w7`)uN l

c4p]YA"?6|-D ?iH l 1910年南韓被日本吞併後,日本封純宗為昌德宮李王,退位的高宗太上皇為德壽宮李太王,均列入日本皇族。昌德宮李王的王位後被李坧之弟皇太子英親王李垠繼承,1945年日本廢除皇族、華族身份時一併被廢。 3fE(s5j!t6`B,e
參考資料8HR;]1|_*b+T VA@X
百科全書

xthmkn 發表於 2005-12-17 07:23 PM

呢度似copy大本營多過研討站 -.-

CHECSS 發表於 2005-12-18 09:42 AM

[size=99][color=Blue]希望大家多多支持-----26FUN車仔大聯盟[/color]

151515 發表於 2005-12-19 01:43 PM

(正史)三國小人物---華歆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151515 發表於 2005-12-19 01:45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151515 發表於 2005-12-19 01:45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頁: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