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gcat 發表於 2005-12-13 08:52 PM
最近因為學校要我睇
]vRN)k
6?0Z~}(a%s$dNlg
買左本書...
L;k9O)V?9a8JR.Q
&yd5W m"x1o
叫 中國文化常識
FP;q p \PFA
作者係 王爾齡
BA~xDAE
M
裏面有關好多中國各方面既歷史...
eKY0qETc `
社會ar...科技...文學...宗教..學術等等...
;[9Aq9A*ciF-G O
佢對呢d野都有簡單既介紹...
1fUN jO
咁一本書有咁多野當然唔會深入啦
9N#qyQHO"[
不過我覺得可以作為一個目錄..
/u4x
DHd-]rM A6b
睇下自己對邊方面既歷史有興趣..
(RJ hJpfkG
可以再搵下相關既睇下...
4Pm\/C#j3w9P u
真係唔錯的!
CHECSS 發表於 2005-12-13 08:58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pigcat[/i] at 2005/12/13 20:52:
3R2{:oN8g.O(W/|-E
最近因為學校要我睇
QH+`;tJ+it
3Y7Y]+drW
~A
買左本書...
.my
B-w;V+k
... [/quote]
H^(}0p5Q#K*i
wor .................... thank you and wellcome:D
151515 發表於 2005-12-15 03:17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151515 發表於 2005-12-15 03:21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BOYDWAN 發表於 2005-12-15 05:32 PM
[color=red][b]已評分 (15-Dec-2005)[/color][b]
151515 發表於 2005-12-15 05:59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155220 發表於 2005-12-16 12:01 PM
三國
!S`\*Q7u&?
漢末州牧割據
OjKS n7S%R
5L'z}"E*pd+GW
2|^h:D$H
JC^/ZVR
-z4cdp
q?n.i
東漢末年,由於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終於激起大規模的民變──黃巾起事。黃巾雖沒有直接滅亡東漢,卻造成州牧割據,加速東漢的滅亡。
q3y{_ys8s
K~/V`T
7yg`)EI
Xp;b!M
黃巾起事後,全國大亂,地方豪強及州郡都乘機擴充自己的勢力。當時東漢王室自身無力平亂,不得不依靠地方政府和豪強的武裝來鎮壓黃巾起事。後來黃巾主力雖然消滅,但餘部仍很活躍,漢室只好繼續借重於地方勢力。原來漢代自武帝時起,即分全國為十三州部,設刺史,屬於監察官性質,州本身還不是正式的行政區。在鎮壓黃巾主力之後,靈帝把刺史改為州牧,而使州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域,賦予州牧以軍務、政務大權,因而造成地方勢力坐大及州郡割據的局面。
d+VW/S Ut2cr9~*`
e
!{PB'@.Sp
黃巾之亂後,先後有董卓挾持獻帝、各州牧聯兵討董卓及李傕、郭氾之亂等。地方州牧各自擁兵,發展勢力,甚至互相攻伐,形成全國性的軍閥混戰。當時的主要割據勢力有袁紹、曹操、袁術、劉表、孫堅、呂布等。自此,東漢的一統江山陷入四分五裂,漢室已名存實亡。
L8u`+O9T*[
7N]${8]"\
中國有「飲鴆止渴」的成語,意謂亂用方法解決眼前的緊急問題,卻因而帶來更大的禍害。鴆相傳為一種雀鳥,其羽毛有毒,混入飲品之中,喝之即死。東漢朝廷為蕩平黃巾,是為了止渴,卻不思改革弊政,反而利用地方力量鎮壓,實在無異於「飲鴆」,滅亡自是勢所必然。
155220 發表於 2005-12-16 12:02 PM
州牧
Y2sfP[}K
3DFu.k:}
東漢末州一級的行政長官,即州刺史。東漢靈帝時,宗室劉焉提出建議,設立州一級的行政長官,一改過去郡縣兩級的行政體制。長官即州牧,掌握州中財、政、軍大權。靈帝採納此議,派朝中重臣出任州牧。此制對漢末地方割據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M&O&RC0w
z-m0_Rg b'r|8x
刺史
d!v!u)Y"v)u
`5B
1be3r
?yX^8b/h
中央派至地方的監察官。刺史受御史中丞統轄。設立刺史的目的是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督察和控制。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除三輔、三河、弘農外,將全國劃分成十三州部,每部設刺史一人,分管幾個郡國,稱部刺史或州刺史。刺史的主要職務是督察諸侯王、郡守和地方豪族。刺史每年秋冬需到所管的郡國巡察,當時人稱為「行部」,他們通過行部以瞭解下情,年底回京奏事。刺史之秩僅六百石,而所監察的守、相為二千石,成帝時為使其權位及其品秩相符,遂將刺史之秩提高到二千石。東漢時,刺史不必再親自回京報告;有了屬吏,屬吏有從事史、假佐;也有了固定治所。實際上,州成為一行政區域;刺史也成為比郡守高一級的行政官員,權責比西漢時有很大的增加。東漢末年,也有些刺史成了地方割據勢力的首領。
)u4}i0eSL]1VE
E
r*uP_r,x2c
州牧割據
b;e3TM+e7yP
OE.XZPk6l/]0I
東漢末年,為了鎮壓黃巾起事,朝廷不得不借助地方力量,令各地州牧掌握兵權。董卓進京,靠的就是他在涼州刺史任內擁有的兵權;袁紹、韓馥興兵討伐董卓,也是聯合各地擁兵的州牧。此後各州牧又互相兼併,已形成州牧割據局面。建安元年(196年)主要的割據州牧有曹操據兗州,公孫度據遼東,劉虞、公孫瓚據幽州,袁紹據冀、青、并三州,袁術據揚、豫二州,陶謙據徐州,劉表據荊州,劉焉據益州。還有些雖非州牧,也據地自雄,如孫策據江東,韓遂、馬騰據涼州,張魯據漢中。各個割據勢力彼此互相攻伐兼併,造成天下大亂的局面。在州牧割據的情況下,東漢已名存實亡。
155220 發表於 2005-12-16 12:03 PM
荊州
w-Dy6U;?#^^y
8W;y^um
包括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武陵、桂陽、長沙七郡,約相當於湖北、湖南兩省,廣西、貴州、河南的一部分,以及陝西山陽縣。治所在漢壽,東漢時即今湖南常德市東北。東漢末,曹操、劉備、孫權各佔一部分,且時有變動,各家所設治所也不相同。至吳奪得蜀所佔的那部分荊州後,蜀的治所在新野,即今河南省新野縣;吳的治所在江陵,即今湖北江陵縣。
2y.f9OhZ(VN N
1L}s},QVA
兗州
Qv,a0OF2e#je T6C
uk!d8Exu#OU
包括陳留、東郡、泰山、山陽、濟陰五郡,約相當於山東西南部及河南東部。治所在昌邑縣,即今山東金鄉縣西北。漢末曹操以兗州為根據地,不斷向外擴張。
ysUG,b+QvQ
)~*R j(T1X#eo
冀州
k4PE,D)CI'l
VIOo5KH3Z6d
包括魏郡、鉅鹿、渤海三郡,約相當於今河北省大清河北、天津市海河以南,東至渤海,包括河北中南部、山東西部和河南北部。治所在鄴,即今河北臨漳縣西南的鄴鎮東。東漢末為袁紹的根據地,後為曹操攻佔。
b+jR{8W8f*I
|fi!E7j0q1Msb
徐州
@-\%C
q
s:O+e5n
j\GAo l5uW
包括瑯琊、東海、北海等郡,約相當於今江蘇長江以北和山東東南部地區。東漢的治所在郯,即今山東三郯縣;魏移治所於彭城,即今江蘇徐州市。漢末陶謙領徐州牧,後為呂布所得,再後曹操敗呂布,殺之,佔此地。
jcdgUW
H2~+^]d-`(A8VgS
益州
|;u3D$L;A:FZz
6oWJ
A8|;O8N|1^
包括漢中、巴郡、廣漢、蜀郡、汶山、犍為、牂牁、越嶲、益州、永昌等郡,約相當於今四川省及雲南省的一部分。東漢末劉璋據益州,鎮成都。後劉備奪佔益州,稱帝後也以成都為蜀漢國都。
r"Vg$LV rC8\&DL*CefN$H
$FA*\Ew#~._
江東
!V$Y8V Gn
t
Vy?kc)gz;Eg
歷史上習慣稱自蕪湖、南京間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為江東。因三國時江東一帶為孫吳根據地,故又稱吳的全部轄治區域為江東。
^v!qq.K\xT!Ih
I;W&|+p~,t
漢中
6xS(}W BIw
A@j
iMR-q
郡名,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置,治所在南鄭(今陝西漢中東)。西漢時移治西城(今陝西安康西北),東漢時復還舊治。東漢末張魯曾據漢中,於其地傳五斗米道,後劉備與曹操亦曾為爭奪漢中而戰。
155220 發表於 2005-12-16 12:06 PM
《另觀曹操》(不是我的)
u2Q&Tb8C7D
7j:Q sN9Cl
我一直喜歡曹操。平時聽到別人說曹操篡漢,卑鄙什麼的,我一聽就光火。說實在,為什麼曹操能雄霸中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漢末政府敗壞,皇帝無能,宦官當道,以致民變四起,演變至後來的州牧割據。曹操在當中只不過是扮演著成功的角色而已,為什麼卻要受後人所非議?他能站在權力的高峰,除了天時,全都是靠著本身的智慧、膽色,以血汗換取回來的,試問有哪點不對?中國歷史經歷過多次的改朝換代,造就了多個的開國者,英雄,他們都廣受後世讚揚,連秦始皇都有人讚為千古一帝(註:本人對此評價其實是十分認同的),為什麼卻遺下了曹操不提?請不要說人民那時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是曹操的錯,我可以肯定,這情況早在漢末發生,不是曹操的責任。更重要的是,人民生活在曹魏的管治下,怎樣也好過生活在漢末。行屯田,興水利,他哪一項措施不是為人民好?
m\8^P y^K
9z
M,V8hG w~tB*^mJ
或許又有人認為曹操令戰火不斷,我卻不認同。大家何曾見過改朝換代之際沒有人流過血?這絕對不是曹操一人所能造成的,歷史巨輪是這樣行走,誰也改變不了。大家倒可以嘗試找出一個不流血的解決方法,但我相信大家抓破頭也想不到。從來爭天下只有通過戰爭(歷史說的),說什麼王道,為什麼只向曹操說?為什麼不向諸葛亮說,叫他放棄六出祁山?難道孔明發動的戰爭就不會流血,不會死人,蜀漢做的事就永遠是對的?當大家不斷貶抑曹操的時候,請撫心自問,自己會怎樣回答以上問題。
vS4`E.aR$k
c-f.y|,w6csfj
G8a
人人都說曹操奸,是梟雄,人格上有問題,真是豈有此理。亂世之中,還要扮演爭天下的角色,竟然會有人提出仁義先行,簡直不通之至。我不是說仁義不好,但大家要明白一點,爭天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就算不奸的人都有必要擺出一副爾虞我詐的臉孔,不然就應該像孔明所說「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否則就註定失敗。況且君見曹操所謂的「奸」有用在人民身上嗎?這實在比其他自稱是「堯舜再生,功蓋萬世」,但實際是荒淫無道、橫徵暴歛的皇帝好得多。
a3m6A i7YN5U
_h$vxA}Y6{ UA
一想起劉備,就更加替曹操不值。同樣是爭天下,劉備永遠的受到歌頌,說什麼他是哪個王的皇孫,什麼拯救漢室,惟全都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若大家照著《三國演義》那些資料,配合歷史,就會發現劉皇叔是十分含糊,站不住腳的。一如司馬光所說,劉備雖自稱是漢室中山靖王的後裔,但年代久遠,已不可考。相反,曹魏政權是承漢而來,怎樣看也比蜀漢來得有說服力。或許這就是錢穆所說般,中國人看人重立德多於立功。但曹操的功業就這樣被人忽視,卻是太可惜了!怎麼說,他對推動歷史也有功勞,怎可一筆抹煞呢?
I$D2fA"I
#NY6cw"K4b$}
我以上所說或許有點偏激,但也不打緊,反正一直以來人們只從負面處偏激地批評曹操,現在我從正面處偏激一下,平衡一點也未嘗不可。諸位看官大可看完此文後,說一句:「滿紙荒唐言」,我亦是無所謂也。
)t%Yi^D_IO
(徐德釗 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
'}Y6KA?u{;p
4R7z/mVuM
lD
評語
K$?#yd*e"gU%\@
一篇為曹操平反的作品,富有作者的個人情感,可見作者對曹操的喜愛。但觀點尚算簡單,仍未具獨特性,故難切合題目之「另觀」一詞。
155220 發表於 2005-12-16 12:07 PM
Go to
ry
QRB
M;\a%\I.m
H1?9gAb
[url]http://www.ymca-coll.edu.hk/chist/knowledge.htm[/url]
7a6iDZo l6?
7I.\`,tPt ps0uqk)M
Many knopwledge about Chinese history
155220 發表於 2005-12-16 12:09 PM
早在漢武帝執政期間,為了有效統治日益龐大的大漢帝國,便將全國分成十三個州,州置刺使,由皇帝直接交付監察郡縣地方行政長官的任務,無兵權也無治民之權,也就是說原先州並不屬於地方級的機構。但隨著時間演變,州刺使的力量愈來愈大,不但掌握了民政權,也逐漸掌握了地方兵權。特別是黃巾黨人事件以後,地方民變不斷。為了加強招撫及討剿的方便,中平五年三月,朝廷接受江夏太守劉焉建議,擴大部分嚴重動亂地區刺使的權限,正式付予軍權及行政權,並改稱「牧」。劉焉為益州牧,黃琬為豫州牧,劉虞為幽州牧。《資治通鑑》記載:「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但沒多久,為改稱牧的刺使,也有樣學樣的自己掌握軍政及民政,使「州」正式成為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並且在中央逐漸無力控制地方的情勢下,州牧及刺使便成為獨霸一方的「土皇帝」了。
155220 發表於 2005-12-16 12:09 PM
九品中正制
7i*g0Pl2p)_A
j#P
^ g{
1.產生背景
v*A}Jz@+s
P)x
?hjs(M q;eQI
(1)察舉不公:原為從各地排選人才是一種理想的方式,唯後生「矯情虛飾,沽名釣譽」的毛病,察舉制選賢與能的精神漸失。
,x0ZvL%` I
J
!sh[S-x i7n
(2)戶籍散失:東漢末三國時代,因天下動亂,人口大量流移,戶藉散失,原本的鄉舉里選無法實行。
w{i$d?E"c
:y lqC
AR3o:K
2.創始:(曹)魏文帝時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行「九品中正制」。
!`t7l8d hBAiwU
(r6g
jhAvoU
九品官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