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滿紛 26FUN's Archiver

151515 發表於 2005-12-19 01:47 PM

三國之流星---田豐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155220 發表於 2006-1-3 07:25 AM

悲哀!義兄孫策早死!否則能攻破曹操,統一天下. 
9Fm/`9A(L
*|{*zKTt"o 孙策(175一200),字伯符,孙坚长子。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少居江淮间,颇有声望。坚死,依附袁术,不得志。兴平二年(195年),率其父所部千余人渡江,攻扬州刺史刘繇、会稽太守王朗诸部。孙策善用兵,军纪严明,得周瑜等地方豪族支持,先后攻占吴、会稽等郡,在江东地区建立了孙氏政权。建安二年(197年),袁术称帝,策奉汉帝诏讨之。拜“讨逆将军”,封吴侯。四年(199年)术死,策攻败庐江太守刘勋,得术、勋兵两万余,遂统一江东,割据东南。建安五年(200年),曹袁相拒官渡,孙策密谋欲袭许昌,迎献帝。兵未发,遇刺死,临终嘱弟权继承其事业。公元229年,弟孙权称帝,尊父坚为武烈皇帝,追谥兄策为长沙桓王。孙策,卒时仅二十六岁。先从袁术,以兵千余起家,旋霸江南。曹操曰:狮儿难于争锋。
s8VfjJ \    三国志记: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
tQ{A!\    或曰: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B.]3tu"Xxw
   策临终前,正逢官渡之战,史记: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I7L??/N
   评:策有平定天下的大志和素质,当不亚操、备。策极具军事才能,攻城拔营有霸王之风。策谋略更胜霸王,趁曹袁决战,迎献帝,居大义,在战机、战略把握上均为当时要所。策具领袖才能和魅力,能以极短的时间评定江东,除正确的战略战术外,深得军民拥戴也是一个必要条件。倘使孙策不死,以当时操面对袁绍大军,自顾不暇,策袭于后……历史当改写矣!为之一叹。

155220 發表於 2006-1-5 08:51 AM

中 共 宣 傳 圖 片 集

精華I: 珍贵图片—— 孙中山先生下葬全过程6qb?J`CD
[url]http://www.filter-004.com.hk/viewth[/url] ... ge=1&highlight=5b_U/H*@0m0N\OJr
Zz!zI6aej
精華II: 從10億光年到0.1 Fermi的距離w*zp8a]e
[url]http://www1.filter-004.com.hk/viewt[/url] ... ge=1&highlight=
2h e%~Z["\gS\0`:G .Xy-G(x&M0u
精華I: 经典照片&},G5g J`A1AM
[url]http://www.filter-004.com.hk/viewthread.php?tid=597416&extra=[/url] ifx,F+iu U?
"T!FcmM9y)o6yO
精華II: 回憶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逝世50年 - 全圖及生平
L)U p5Z]E [url]http://www1.filter-004.com.hk/viewt[/url] ... ge=1&highlight=
hl wES5av1_)`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bas02.jpg[/img]I _}OG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bas04.jpg[/img],z8mj$A2wS3x'x!~X
In Deng's opinion, these principles were basic prerequisites for achieving modernization, while at the same time ensuring that the Party had measures to fall back on when undesired developments took place in the course of the reforms. In 1982, the second of the principles was changed to "upholding 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3yUw#U*~ V3I$P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bas01.jpg[/img]3n`)|?%v6qxc5Rw)F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bas03.jpg[/img]
}5C:i*[(Wv;a}a The principles were written into the "Preamble"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RC, which was adopted in December 1982. They remain in force until the present day. Conservatives still find great comfort in the pinciples' ability to stifle reforms that may be a threat to the Party's power. Eve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principles are emphasized to dispell any doubts that may exist about the Party's basic nature.
\L+l5S*n4V ^6H6b`1W\zj
D2`7y|e3B
1N ]j5en

(rr)NDr;D.^
] z9x4y*G-Gf0c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was a mass campaign of enormous dimensions. Aside from the general revolutionary high-tide that swept China, the period was marked by a large number of sub-campaigns. Indeed, whenever the situation called for a shift in orientation within the larger framework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is was engineered by setting in motion a new campaign. Factional struggles within the leadership also functioned as catalysts for campaigns. Often, these sub-campaigns came so hard and fast that propaganda posters had to serve as the main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the people. With the country in complete chaos, these images which contained clear and unambiguous indications of what behavior and slogans were acceptable at that particular moment, were seen as more dependable than the media. This was in particular the case in those localities where the "excellent revolutionary" situation that prevailed—according to the media, that is—had become completely unintelligible to the innocent bystander.+c"bK9v|2H0wZ O+V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cr01.jpg[/img]
w#?!Yc+F6_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cr03.jpg[/img];O#V6~{f8N:w't5f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cr04.jpg[/img]
5y Z&B&|~_'u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wj03.jpg[/img]r1{ zVV%B;k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wj01.jpg[/img]B @&O7Qr2A,Y%j u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lsq04.jpg[/img]
rI2@6ZW(?dVU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maotryp.jpg[/img](b|$ZbC;|+n&j j'^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pla51.jpg[/img]
,o|HZ? sQ:U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g406.jpg[/img]
%V'J.j3KN([ a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c04.jpg[/img] I:bD']-l"p\.a8b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zbr01.jpg[/img]-OD6~&TW Rs N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cult02.jpg[/img]
p s*lOS2R3L&rF6z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c05.jpg[/img]
)R!]$A&u5vFH)F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tailib07.jpg[/img] @6@@bX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tailib05.jpg[/img]
xa&]8hM Q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tailib01.jpg[/img]7ru!r!h:GT#I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tailib04.jpg[/img]+|%u3s:]ol \x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tailib02.jpg[/img]
"[6`cj J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tailib06.jpg[/img]
r+J6i]b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hgf13.jpg[/img]5u?H6{5e{ Y1S8m,A%}A
[img]http://www.iisg.nl/~landsberger/images/tailib08.jpg[/img] };ZU3T8mo'[*kZ
文革时期的宣传画  IJHM4C:v/\&D
[img]http://cul.news.tom.com/img/assets/200504/05042615303312.jpg[/img]
,\u"aD1]!A;QG [img]http://cul.news.tom.com/img/assets/200504/05042615302611.jpg[/img]
U$_ j P.p a [img]http://cul.news.tom.com/img/assets/200504/05042615301810.jpg[/img] \[ R'e~
[img]http://cul.news.tom.com/img/assets/200504/0504261530099.jpg[/img]
-n,a8]:T%S [img]http://cul.news.tom.com/img/assets/200504/0504261530008.jpg[/img]
i&{4ZZR [img]http://cul.news.tom.com/img/assets/200504/0504261529517.jpg[/img]
t\s y qg [img]http://cul.news.tom.com/img/assets/200504/0504261529315.jpg[/img]
,q\?8a6[*~"b [ [img]http://cul.news.tom.com/img/assets/200504/0504261529244.jpg[/img]&c&U f3T;Hz!p#z|
[img]http://cul.news.tom.com/img/assets/200504/0504261529163.jpg[/img]
c3q:`EP1MD [img]http://cul.news.tom.com/img/assets/200504/0504261528531.jpg[/img]

155220 發表於 2006-1-5 08:59 AM

共和国50年宣传画a;?7zaV7wlx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01.jpg[/img]W3~M BwK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02.jpg[/img]z$DUq2o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03.jpg[/img]+h@@^$~*t)Ru4~+B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04.jpg[/img]
.b\3\(m:IX6p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05.jpg[/img]
j.m!J3T/J.|H3{ ]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06.jpg[/img]&g+_cQ @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07.jpg[/img]"a9z-mS9llz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08.jpg[/img]
G4uVE4xn']u i(l.Z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09.jpg[/img]w dX1hh+D!Y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10.jpg[/img]M;_T2o+C$Y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11.jpg[/img]*[7lG`E'k@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12.jpg[/img] i:H:Iq7M*P R?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13.jpg[/img]+j&JeW)kP q*Ah&l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13.jpg[/img]
M&ucMu9N2bH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14.jpg[/img]
8buS&q.x8}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15.jpg[/img]
,h"t.AkfmH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16.jpg[/img]
E2TnT,B.uL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17.jpg[/img]j(C0akO3b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18.jpg[/img]
@.u3m$az0Q"h:D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19.jpg[/img]C$wj+U&|1Z\,B,WC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20.jpg[/img]
]|3RuN5E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21.jpg[/img]
2dP$P@(|` z c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22.jpg[/img]$AU@C8R*^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23.jpg[/img]
U e$}%ye1A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24.jpg[/img]
(PsO$vDTo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25.jpg[/img]
F#|{!CUJ3O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26.jpg[/img]
#?kLq'`0d%p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27.jpg[/img]
?cDxQ4g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28.jpg[/img]#R"rv e'}[-X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29.jpg[/img] ]'_1ci$` R*p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30.jpg[/img]l HPW_M+j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31.jpg[/img]
F}xH$n Pb%]/G$A6v-Np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33.jpg[/img]g/t(hY8_0[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34.jpg[/img]
:m0U3k1`Gz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35.jpg[/img]+E;G m@3[ ] hrC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36.jpg[/img]
ta+G"c2oDfKa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38.jpg[/img]$j }(S y]"J$lv&V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39.jpg[/img]!tySr4cEU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40.jpg[/img]
9Z9i%qq hs}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41.jpg[/img]$X,]eA#`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42.jpg[/img]
Z)q H%v,Bf#_o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43.jpg[/img]
h3~`UuR?"Yz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44.jpg[/img]P4D2Q9\{p8e
[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12/23/gnyhl20041222wallpaper045.jpg[/img]

CHECSS 發表於 2006-1-5 12:47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xthmkn[/i] at 2005/12/17 19:23:
J-M;Z"d;kg'}A9` 呢度似copy大本營多過研討站 -.- [/quote]
4C!a y)I4I+Y [size=99]版友們 , 請post最多一星期4篇[/size]

CclioO 發表於 2006-1-8 03:04 AM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和曆史變化  1j#@!\ z%E)t

Mh5sK:RU ^I
:xX|5Gh5ejP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爲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0?7Br)Ji6}L4e

{hZ['o)vV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爲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MA1`_5Z7F'n#s`)f-U
)c4_:jJd c+N6z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爲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NqCW0n-Z.q{N*O%u
z+YbP!P,[@/Kp%P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爲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d+~ebm z +nN$iU@n4k vL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爲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爲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Mgo9~.JHI!O8h

PG)Fa])h,pvA a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爲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爲省爲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k"{ F/N R)X:e$Z

$b`KN/t8p'mX9u+c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爲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SpnVy$A0H m:H
[F0e/wS.[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爲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 r8R s&f$m u'\,a#@ |-L5vHj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軍置黑龍江将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v0J.g(^6\}TI

X~9PuIE*]"a   遼甯:以遼河流域永久安甯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爲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将軍,後改奉天将軍,再改盛京将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國改遼甯省,爲遼甯得名的開始;僞滿複改奉天省,1945收複後仍改遼甯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并恢複遼甯省,省名至今未變。 7XEv.^*^g)?,i4F
OU9?H;pe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爲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kx,`.d ] w \

+T c@UN O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爲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爲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并恢複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o7Dt0@vS
)qu R.x rt sG-J   江蘇:以江甯、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爲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爲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并恢複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MC{+}9E"~q D6Rmv3?aW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爲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6m4J%d)j:d#n2N YyL s2e
b%R6{u~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内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爲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爲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甯夏行省爲甘肅行省;明爲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複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6p*a^B8]Y1C
Q0}?"QY Y2Wm:c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爲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uf*a#Pw Pc Q"AP&hJ O*t
  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漢即設雲南縣,爲雲南得名的開始。唐爲六诏,後爲南诏;宋爲大理國;元置雲南行省及雲南諸路道;明置雲南省,後改雲南布政使司;清改雲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h!Z0kE[[
o;R2c(O\)s9r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爲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爲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jmm'qL JUO8[ 1@4u!eK0dm? E8v8Z"Ht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爲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爲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爲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爲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爲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爲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爲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并恢複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XwDMZ s8~ C N,m#xm~K V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爲衛藏地,後分設西甯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爲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甯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s$V1W"yO4oB:G*V#[

a x/A/Z6CjK   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内道;宋初設陝西路,爲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延、?甯、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o!gv4|&U
K^F,m\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爲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幹都司;清設吉林将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S c&L9Gvo M!L9?R3x
  甯夏:以西夏安甯得名。唐屬關内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甯夏行省,治所爲甯夏路,爲甯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爲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陝西省,改甯夏路爲甯夏衛;清改甯夏府,屬甘肅省,并設甯夏将軍;民國初設甘邊甯夏護軍使,後置甯夏省;建國後撤消并入甘肅省,後設甯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rk,b:t#\6Xk!A8|)L8q
d$a$`Rl4q#I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爲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爲海南島;民國仍之,後設海南特别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後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Nf*jiZ @`~~

Q2cJ&g,sE   台灣:以台灣府得名。唐宋均爲化外地;元在澎湖設巡檢司,兼管台灣漁民;明爲荷蘭所占,明末鄭成功收複,設東甯省及承天府;清鄭氏,設台灣府及台廈道,是爲台灣得名的開始,并正式稱台灣島,後改台廈道爲台灣道;清末設台灣省,後爲日占,仍稱台灣;民國收複,恢複台灣省,省名至今未變。
'`!ha DpZ#N:H9t
:h/|lDn&u9S5kI4b3@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爲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爲西藏,爲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後仍之,後改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T8zd'ohG
B6yI vBo'pS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爲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鞑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稱内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并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别區,後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内蒙古東部設内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f6coM}-{.e
e%z_"R6q1{J6{'z
  新疆:以其爲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唐宋爲西域;元明爲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地;清統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準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将軍,又以其爲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辟疆土亦稱新疆);清未設新疆省,是爲新疆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後改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CclioO 發表於 2006-1-8 03:06 AM

明朝東西廠與錦衣衛H#ZE\;H)rp4G
作者:forgauss
1M`m A/FqFT 0kkg KjG-h
    談到明朝,可能大家記憶最深的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了,而作爲恐怖政治的代言人—
,v \ A/Wd,U d n —錦衣衛與東西廠,則更是大大的有名。但長久以來,人們對這三個機構的曆史、職能
MP2g6OMrIh`X!}f 等都不太清楚,在很多小說、電視劇中常常把它們當作幕後黑手、特務組織等随便地搬
y Y[Q#V,x9s%p 來搬去。其實東廠和錦衣衛是有較大區别的,而西廠更是前後隻存在了不到十年。本文
l{;B(xR} `OB4a 将簡要介紹一下這三大特務機構,力求給大家一個較爲清晰的印象。 [S bOPN*~?
r)}.r/EJ(\
一、錦衣衛。
E }9[;yY
!Ttb;R)q     按照時間順序,先談談由朱元璋建立的錦衣衛。明初的軍制比較簡單,其基層單位n,i/sF4Z X9q9S
是“衛”和“所”,每衛轄正規軍士約5000人,其下設所,分爲千戶所和百戶所,京城
0n6?7]h(qK,E 的禁衛軍所轄衛所爲48處。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決定改革禁衛軍,建立了十二個親軍t8~4V2`*s1qg
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t.v @S*\#ZA

+EV2\s:`#_9Kl     錦衣衛的首領稱爲指揮使(或指揮同知、指揮佥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将擔任
YZL)h g n ,很少由太監擔任。其職能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一個頓号,基本上把錦衣"{!}aU2_T?'f
衛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部門。負責執掌侍衛、展列儀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錦衣衛,基本k`'A j C;M
上與傳統的禁衛軍沒什麽兩樣,其中比較著名的爲“大漢将軍”。這些人雖名位“将軍!]8da+_e:oy*T
”,其實隻負責在殿中侍立,傳遞皇帝的命令,兼做保衛工作,說白了,就是是在皇宮
il&tR }m[A2I 大殿上的樁子。當然,這些“樁子”也非等閑之輩,一般都是牛高馬大,虎背熊腰,而d ?%}h9p P'k K.? ^
且中氣十足,聲音宏亮,從外表上看頗有威嚴,對不了解明廷底細的人有一定震懾作用W-JvDG0Y)WFb-y;CP
。大漢将軍在錦衣衛中自成一營,初期約有1500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機構的膨脹,大6as H%oO,Wj.y
漢将軍也一度增加到5000餘人。,L-~ U5|)`9A+BF
$IiO M/|;P*j
    至于“巡查緝捕”,則是錦衣衛區别于其他各朝禁衛軍的特殊之處,也是它爲什麽 \"E AY1PB.T
能爲人們牢牢記住的原因。其實朱元璋建立錦衣衛的初衷也隻是用來鹵簿儀仗,但後來
9p1u;K/@,|O 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覺傳統的司法機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來不太順手,
I0f+Bab;T 于是将錦衣衛的保衛功能提升起來,使其成爲皇帝的私人警察。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
c G8a!y/o8d 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傳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擁有自己的監獄(诏獄),可V BYSAV#oG#q9Z
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
K?s"b"@9Vf,|
t*`A4C[?j,joZ     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衛所,其統領官稱爲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爲PdK5{GNs9z Q
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執行緝盜拿奸任務時,被稱爲“缇騎”(大家對這個名詞一 Z-Y9K T'bIS
定很熟悉)。缇騎的數量,最少時爲1000,最多時多達60000之衆。錦衣衛官校一般從民L;sDKT Y
間選拔孔武有力,無不良記錄的良民入充,之後憑能力和資曆逐級升遷。同時,錦衣衛
-qm%nws(h 的官職也允許世襲。
d?l|9OKN     明朝前兩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于其出身的特殊性,對皇權的維護有其他朝代所
LV!o[g6s1i'XS` 沒有的強烈欲望。這就使得錦衣衛“巡查緝捕”的職能無限度的擴大了。一般來講,錦%Z3|R J-^-fox
衣衛的工作隻限于偵察各種情報、處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一旦适逢一個野心大、心腸
l#Zl%o/B B2ZJ 狠的指揮使掌權,就會利用職務之便不遺餘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擊異己,也可以作
s(_/b&p"jy:[*g9Jq 爲自己升遷的資本。如成祖時的紀綱、英宗時的逯杲、武宗時的錢甯等,在他們掌權時
8\!AL]2yS&K ,缇騎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處于他們的監視之下,對他們的命令隻&C%w9p ht
要稍有拂逆,就會家破人亡,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恐怖氣氛中。臭名昭著的北鎮撫司大z.c_"{#q!}R E
牢中更是關滿了各種各樣無辜的人們,死于錦衣衛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計其數。]R S$bU"?
更爲可怕的是,這種恐怖的氛圍,與唐武則天時期的短期出現不同,終明一朝幾乎是綿
5?@ E%]g 綿不絕,這種無節制的濫捕極大地影響了皇帝與官僚機構之間的關系,使百官、民衆、XR9sq&}$V]2B_,Z;Q\
軍隊與皇帝離心離德,難怪有人說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廠衛。
"Hu8@9E"kO
-x'c*cecF2{v]m8S     錦衣衛另一項著名的職能就是“執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來教訓
V jq'zx 不聽話的士大夫的 d:q@ wjHM*^U9^
一項酷刑。一旦哪位倒黴官員觸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q/S+to@J8W
綁雙手,押至行刑地點午門。在那裏,司禮監掌印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一左一右早已嚴 hZ(m8u#T S}p'JC
陣以待。受刑者裹在一個大布裏,随着一聲“打”字,棍棒就如雨點般落在他的大腿和
3{~#x0n,Iq]#^ 屁股上。行刑者爲錦衣衛校尉,他們都受過嚴格訓練,技藝純熟,能夠準确根據司禮太
'_L?K/t3Z*K 監和錦衣衛指揮使的暗示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這兩人兩腳象八字形張開,表示可S C0[ W6`}zDv:{
留杖下人一條活命;反之,如果腳尖向内靠攏,則杖下人就隻有死路一條了。杖完之後
V2s$GlKu G ,還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擡起後再重重摔下,此時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
x8W~n4LV6| 條命。廷杖之刑對士大夫的肉體和心靈都是極大的損害,但明朝的皇帝卻樂此不疲,錦l6wP;EB#R P
衣衛将校對它也是情有獨鍾。
\)N0HAWC#|ED 9G{kFz,u#C X o
    縱觀有明一朝的錦衣衛,盡管也出過袁彬、牟斌這樣比較正直的指揮使,但總的來
5b"i+{YU;T 說,其職能主要還是爲明朝的極端專制制度充當幫兇。有了錦衣衛這樣高效率的工具,
%GUngQlr 明朝的皇帝壓制起士大夫階層、下層民衆就顯得更加得心應手,但爲此付出的代價卻是
j%Cl[0h luM2m K:O 社會活力的極大降低,這也是爲什麽明朝雖有200多年曆史,但在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上
d'dZ!`hb 卻無所進展甚至還有所倒退的主要原因。 eA ~p.b5w

dvn0U:F)a#gp%R 二、東廠sF1i-Y.Si xX,p

(\ f!r7iA     東廠的發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的皇位後,朱棣的精
Z:CTD;Wd dn 神一直處在高度緊張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是出現,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
1L*dQ@3mE,W 多大臣對新政權并不十分支持。爲了鞏固政權,朱棣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專制機構,
CD0Irx(T&N 但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衛使用起來并不是很方便,于是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在朱
#pXH4htO(G$Mr 棣起兵的過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過很大力(如著名的鄭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
;R#l\!ti7v7A E3X,U 中,還是覺得宦官比較可靠,而且他們身處皇宮,聯系起來也比較方便。
.\5R#x&Q]a3_;p
"V7Q4O1zrto     就這樣,在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建立了一個由宦官掌領的偵緝機構,由于其地址
q%R)p~:^/s 位于東安門北側(今王府井大街北部東廠胡同),因此被命名爲東廠。東廠的職能是“ q~,k.iYmFQ]
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起初,東廠隻負責偵緝、抓人,并沒有審1fd}r%@*l1J
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
q G2?}{ O W&y 己的監獄。東廠的首領稱爲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主和廠督,是宦官中僅次于司禮監掌印.m%x-\#K O7[W(b
太監的第二号人物。除此以外,東廠中設千戶一名,百戶一名,掌班、領班、司房若幹
HX6p*a1N5gK ,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于小隊長,也稱檔頭,番役就是我們俗
?6zw_y"UT T#|ao 稱的番子。 k+R$g{nV,@N
{XM9B"p
    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廣,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
];w G9u%ZE'^,F2x!H 聽審;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一些重要衙門的文
N&C xR1J+h |}-dt 件,如兵部的各種邊報、塘報,東廠都要派人查看;甚至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9r:h-T8m)Lz!['@
油鹽的價格,也在東廠的偵察範圍之内。東廠獲得的情報,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相比'V Q+xS0I{*a
錦衣衛必須采用奏章的形式進行彙報,要方便的多。0I!O-Z4q6eE0O&_
3A$cl3SR(M3nO3h
    東廠府衙的布置比較搞笑,大廳旁邊的小廳,供着嶽飛的雕像,廳右的影壁上,刻$E,]'^%g2~-p~V)g
着狄仁傑斷案的故事。曆屆東廠廠主的牌位,供奉在大廳西側的祠堂裏,堂前還有一座
]Y4cyf _.B “百世流芳”的牌坊。
xF@ R)}@]4N
L/p)],? o     可惜東廠人員的所作所爲與他們這些偶像實在相差太遠,東廠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
8Qz3la'z8w(dc 小巷裏面活動,并非完全爲朝廷辦事,更多的是爲自己謀私利。他們常常羅織罪名,誣
$[U Z:t w ]n 賴良民,之後就屈打成招,趁機敲詐勒索。到了明中後期,東廠的偵緝範圍甚至擴大到
~] g8|)D? i ] 了全國,連遠州僻壤,也出現了“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搞的舉國上下人人自危,民x;UV&X/k[&]
不聊生。v&BxV]tU-vM#Z
.X;x,`D`"aE
    在與錦衣衛的關系上,東廠則是後來居上。由于東廠廠主與皇帝的關系密切,又身K&^Q#{5qQ0p[
處皇宮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東廠和錦衣衛的關系,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
%FJ,pK#MhN/f.jP/{ 關系,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 baaY0W(Y%\e@
*\?W s0Ve3t+uG.m
三、西廠與内行廠。 TX T5Ln&bW P
    西廠在明朝曆史上隻短期存在過,明憲宗成化年間,先是京城内出現了“妖狐夜出
-JvZj|R ”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個妖道李子龍用旁門左道蠱惑人心,甚至網羅了很多太監,~'zz"dc"U
意圖不軌。雖然李子龍和他的黨徒最終被錦衣衛一網打盡,但憲宗由此深感偵刺力量的
}hx/L||(?Q#efq 不足。于是他身邊機靈的小太監汪直被選中,派往宮外打探消息。汪直抓住了這個機會
A I.Q+twSX Q!] ,到處捕風捉影,搜羅了不少所謂的“秘密消息”報告給了憲宗。憲宗認爲這些消息很
:R\Pa1u Q9i,x]2z 有價值,對汪直的表現也十分滿意,要他繼續做下去。 t.g'u}@"PE5G
lcktWq1i+M&l5R
    幾個月後,憲宗成立了一個新的内廷機構——西廠,首領便是汪直。西廠廠址設在wct m wRDj7T `]
靈濟宮前,以舊灰廠爲廠署總部。西廠的軍官主要從禁衛軍中選拔,這些人再自行選置/wB6R? c }W
部下,短短幾個月内,西廠人員極度擴充,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
T?XT"DM&q'G AAY i'_(g]A
    西廠成立,本來隻是爲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爲了升官發财,拼命的構置大案
1{\(wP@-s| 、要案,其辦案數量之多、速度之快、牽扯人員之衆都遠遠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西廠6Qst)iJ y N0k
在全國布下偵緝網,主要打擊對象是京内外官員,一旦懷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
3`8o!u%IX fl?f0Q8[!Ew 先不必經由皇帝同意,之後當然就是嚴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對一般百姓;d'Oz!P1o%p#T
,其一言一行隻要稍有不甚,就會被西廠以妖言罪從重處置。
)lE!B2O.] } `Yq H f)X;H F%v3^X?&f1u
    在這種情況下,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學士商辂(就 mBbByVi v7I
是那個連中三元的人才)爲首的輔臣集體上書,向憲宗痛陳西廠之危害,并将汪直辦下
ZYzk5n 的不法之事一一舉報。憲宗收到奏章後爲之震驚,于是撤銷西廠,遣散了西廠的人員。e)z Q6m7G'_9k
B.f5N4FF
    但沒有西廠的日子總讓憲宗覺得沒有安全感,一個奸臣戴缙在得知皇帝心思後,主
x~ p NC 動上書,大肆吹捧汪直。憲宗大喜,立刻恢複西廠,廢與開之間,隻相隔一個月。汪直7d4hq9kCk
複出後,更加嚴酷地辦案,戴缙也得以升職。
!_o.tT$CO4xk A
~P#L;i3i7sQ]     在此後的五年裏,汪直領導西廠又辦下了無數“大案”,将反對自己的朝臣如商辂
B9o8yj0wV`3Q 、項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權勢也達到了極點。但俗話說:“物極必反”,汪直極度膨脹
"A:H9z\*S}| 的權力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覺,在其後的權力角逐中,汪直失敗,被調出京城,西廠也
7]5}`-R@H%W Q 随之解散。幾年以後,汪直在失意中死去。
9j,koY(B0m6mm:`aY v )z.VF9B R;R9poU1_6{
    到了憲宗的孫子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西廠複開,由
.o Fg#J+^ 太監谷大用領導。好笑的是,西廠與東廠雖然都受劉瑾的指揮,但兩者之間不是互相合)|le&In%k!tu\
作,而是争權奪利,互相拆台。爲了改變這種情況,劉瑾又自建了一個内行廠,由本人FnB? hhv3{
直接統領,其職能與東西廠一樣,但偵緝範圍更大,甚至包括東西廠和錦衣衛。一時間
7I z-O.C gF B2V t ,錦衣衛、東西廠、内行廠四大特務機構并存,缇騎四處,天下騷動。直到五年後,劉 d&A$Oo` r
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銷西廠和内行廠。
-Bu"d`V{5K 1p8Dd-J!g)o+mU
    西廠作爲一個臨時産品,就這樣在曆史上永遠地消失了。wQ;?$HwXm4O
@\A4X9U&N
    最後談一個題外話:皇帝與宦官的關系。大家一定對曆史上爲什麽那麽多皇帝都要9[,q4\;J4qr)o%]
重用宦官感到不解。其實從廣義上講,宦官這個群體也可以算作官僚機構的一部分,而
D4K6f/I7V!b8d 且他具有很多士大夫階層所不具備的優點:
~i3G7}:T @ KE M7NaT`3R6viF
    首先,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身處内宮,和皇帝溝通起來更加方便,也更能揣摩皇帝
0l9L2Wc xf _
;r'bk{(T:e\L @vK&oBm2n.b-g7O+i
的心事。!A;c Q$GD0i

9d,W!K|2H Q     其次,宦官本身是閹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他們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皇帝,所以
0?e ^x|;u5` 他們在爲皇帝辦事的時候往往更忠心,更替皇帝着想,不象士大夫階層,往往以拯救天ZO,I7|6C3{hE]t
下蒼生爲己任,有時不太買皇帝的帳。6i:bl{&h6C B

6OCU@3Ey     第三,宦官并非目不識丁的粗人,相當數量的宦官文化水平并不抵,他們作爲皇帝
n~GtVy5JE 的私人秘書完全可以勝任,也不會向一般文人那樣有那麽多異議。
%T:g#p3m2[ ;\*vN&b}F
    最後,宦官是後妃與外界溝通的主要途徑,後妃如果想對朝政施加影響,就必須與tH;x5R btN$hwl
宦官聯合。
tX/u7v!\oTp jY
SG5q&`*F:|     總之,出于專制政權的内部需要,皇帝需要一個獨立于官僚機構之外的勢力供自己/dq!Rz ^+Ef4I
使用,而最爲方便的就是宦官。所以,隻要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存在一天,宦官們就有*i n UA/U UMP
他們的用武之地,雖然他們經常給朝政制造混亂,但任何一個聰明的皇帝都不會輕易舍
'ln+i0f%E D(H 棄這個有力的工具,這就是爲什麽宦官能夠區别于外戚,在中國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
/N'Ah:x Pu4aY 角色的原因。

CclioO 發表於 2006-1-8 03:17 AM

中國古代著名的女将軍 - 秦良玉 R'W T2lEa rr
      作者 忽蘭#\'JQSO@Z

?/j6h'feg(R3Yk       提起曆史上的巾帼英雄,人人都會想到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而中國曆史上,正式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将軍,實際上隻有秦良玉一位,這位确有其實的巾帼英雄的事迹,卻被歲月的洪流淹沒不傳了。
"Jm ~0{ S9q   
%Z{? J-mw i,C'X^       秦良玉是一位苗族女子,她的家族雖因深受漢文化的影響而漢化,卻仍保持着苗族強悍崇武的特點。明神宗萬曆元年,秦良玉出生在四川忠州城西樂天鎮郊的鳴玉溪邊,這裏山環水繞,地勢雄奇,風光峻秀,是秦家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父親秦葵飽讀詩書,見多識廣,算得上是一方名士,育有三男一女,良玉居于第三,上有哥哥秦邦屏,秦邦翰,下有弟弟秦民屏。
Op GGb7~-] f*M K Eo1X"u} @8l
      秦良玉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從小生得如花似玉,聰慧伶俐,深受父母寵愛。父親不僅依漢族大家的風範,教良玉詩書字畫,也不忘苗家傳統,從小訓練她舞槍弄棒、騎馬射箭。良玉與兄弟們一起長大,不但詩書造詣上倍出于兄弟,就是論起武功,也決不會輸給他們,父親常誇她是一個奇女子。 .R cNu(t6n#s z
jZ;U rj6ob,b2O#P^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剛滿二十歲的秦良玉嫁給了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爲妻。石柱也屬忠州,離秦良玉的娘家不遠,是一個苗族人爲主的郡縣,朝廷設置宣撫使統轄這些歸順了大明的苗人。馬千乘并不是苗人,他祖籍是陝西撫風,因祖上建立了戰功,被封爲石柱宣撫使,官職世代沿襲,最後傳到了馬千乘身上。因石柱地處偏遠,民風慓悍,時有叛亂興起;所以宣撫使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訓練兵馬,維護安定。秦良玉嫁到馬家,可謂是英雄找到了用武之地,她一身文韬武略派上了用場,幾年時間,她就幫着丈夫訓練了一支骁勇善戰的"白杆兵"。 ^4h]c K*~ x;S$i
0C-K0m H Q!T
      所謂"白杆兵",就是以持白杆長矛爲主的部隊,這種白杆長矛是秦良玉根據當地的地勢特點而創制的武器,它用結實的白木做成長杆,上配帶刃的鈎,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鈎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必要時,數十杆長矛鈎環相接,便可作爲越山攀牆的工具,懸崖峭壁瞬間可攀,非常适宜于山地作戰。馬千乘就靠着這支數千人馬的白杆兵,威鎮周遭四方,使石柱一帶長年太平無事。婚後,夫唱婦随,生活十分甜蜜,不久秦良玉生下一子,取名祥麟。 \ mXaf&_4R
o"e+r5?6E{
      萬曆二十六年,播州宣撫使楊應龍勾結當地九個生苗部落舉旗反叛,他們四處攻擊,燒殺搶掠,殘暴至極。播州在現在貴州省遵義一帶,地勢險峻,山高水險,叛軍依仗着天然屏障,猖撅一時。朝廷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地方軍,合力進剿叛匪,馬千乘與秦良玉率領三千白杆兵也在其中。由于白杆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争中十分得心應手,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不論怎樣山峻嶺高,白杆軍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從天而降,令叛軍聞風喪膽。 !R^a] b&s'J

"rAz{p:r/e|4h       最後,叛軍調集所有兵力,固守在播州城裏,城外則設下五道關卡,分别是鄧坎、桑木、烏江、河渡和婁山關,每道關卡上都有精兵防守,楊應龍想以此作爲自己的護身符。攻打鄧坎,是由秦良玉帶領五百白杆兵爲主力。鄧坎守将楊朝棟見對方兵力單薄,便準備一舉吞滅,于是把手下五千精兵全部拉到陣地上,排下密密麻麻的陣式。秦良玉面對十倍于己的敵軍毫不畏懼,騎一匹桃花馬,握一杆長槍,威風凜凜地殺入敵陣,隻見她左挑右砍,東突西沖,所過之處敵軍兵士紛紛損命。敵軍潮水般湧向她把她層層包住,不料她越戰越勇,長槍掄得象飛族舞輪,所向披靡。陷入敵陣中的秦良玉方寸不亂,一邊砍殺周圍的敵兵,一邊慢慢向敵将楊朝棟靠攏,将到近前時,她一頓猛殺之後,忽地縱馬騰躍,還沒待四周的人看清,她己把楊朝棟抓在了自己的馬背上,右手揮舞着長矛,左手牢牢制住了敵将。衆敵兵見頭領被擒,頓時亂了陣腳,秦良玉的白杆兵乘勝追殺,沒一頓飯的功夫,敵兵就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五千人馬潰散無遺。
-muMMm]V
`tz:}BI1Xn       攻下鄧坎後,剿匪大軍接着又順利地拿下了桑木、烏江、河渡三關,直達播州外圍的婁山關。婁山關是播州城外的一道天然屏障,山勢高峻險要,僅一條小路通過關口,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地。攻打婁山關的主要任務又落到了白杆兵頭上,限于道路狹窄,無法通過大批兵馬,秦良玉便幫丈夫定下了一個巧取的方案。這天淩晨,秦良玉與丈夫馬千乘雙騎并馳,沿正路攻向關口,隻見兩杆長矛上下翻飛,擋關的敵兵一一倒下,而後上的援兵也無法一湧而上。而當秦良玉夫婦兩人并肩血戰,而敵兵越聚越多時,幾千白杆軍突然從關口兩側包圍過來,敵兵防不勝防,落荒而逃。原來,趁秦良玉夫婦正面進攻,牽引了敵軍注意力的時機,其他白杆兵将士從關卡兩側的懸崖處,憑着白杆長矛首尾相聯,攀越上關,給了敵軍出乎意料的打擊。攻下婁山關後,叛軍失去了護身符,剿匪大軍一鼓作氣,攻陷了叛軍據點播州城,楊應龍全家自焚而死,叛亂徹底平息下來。 nq @!b-v"W V#E Z,x'l
ikj~-p6O c
      論功行賞時,石柱白杆兵戰功卓著,被列爲川南路第一有功之軍,秦良玉初次參加大戰,立下汗馬功勞,除受到重獎外,"女将軍"的英名遠播四方。
By4pv)Ku(V ^A m)RV8W2qb
      班師凱旋的路上,由于天氣炎熱,馬千乘染上了暑疫;回到石柱後,又因接待不恭,得罪了内監邱乘雲,被邱乘雲設罪投入獄中。在獄中,得不到治療調養,馬千乘病重而死。 .\7e7|'U+Y V`v:v8i

j4h-e~ys$IAA*Xp       馬千乘死後,朝廷覺得他并無大罪,所以仍保留了他家石砫宣撫史的世襲職位。而這時馬家的繼承人馬祥麟年齡尚幼,朝延鑒于秦良玉作戰有功,文武兼長,所以授命她繼任了丈夫的官職。 gpw M|f&I.l'uB

l4x}0q9SEp       秦良玉是個堅強的女人,她強忍住失夫的悲痛,毅然接過丈夫遺留下來的幹斤重擔,繼續訓練白杆兵,管理石砫民衆,盡心盡力,保住了石柱的安谧昌平。 Z&j^{,X

0i,y;m_C!T.P       二十年時光匆匆流過,轉眼到了明神宗萬曆未年,滿人崛起于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以努爾哈赤爲帝,公然向大明邊境挑釁。明神宗調集八萬大軍征邊應敵,卻不料出師不利,八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遼東情勢危急,朝延重調全國兵馬赴援,秦良玉此已經四十六歲了,仍然親自率領三千白杆兵,連同自己的哥哥、弟弟、兒子,兼程北上衛邊。 B&`/^ c,B,L.F
,jz:J:]1t)wU
      萬曆四十八年,秦良玉的白杆兵已與滿清軍隊打了幾場硬仗,挫傷了清兵的一些銳氣。這時,明神宗駕崩,明光宗繼位,光宗在位僅一個月就崩逝,又由明嘉宗登上了皇帝寶座。 5xs L$p#c\0{|
5u"W'l T s'B A4y;n
      前後幾個月時間,換了幾個皇帝,明朝廷一時無人主事,清兵乘虛而進,攻占了沈陽,勢頭更加猖撅,秦良玉的大哥邦屏和弟弟民屏,爲了挽回大明的損失,強渡渾河與清兵激戰,無奈因寡不敵衆,邦屏戰死疆場,民屏身陷重圍;秦良玉聞訊後,親自率領百名白杆兵,渡河殺入重圍,拼死救出了弟弟,搶回了哥哥的屍體。其後,因秦良玉智勇雙全,朝廷任命她爲把守山海關的主将。山海關是東北通向内地的必經之路,清軍屢次派重兵前來叩關挑戰,秦良玉不爲所激,隻命部下加固防守,終使清兵無法得逞。一次,秦良玉的兒了馬祥麟帶兵巡關時,被敵軍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簇,援弓搭箭向遠處的敵人射去,連發三箭,射死三個敵人,清将大力震懼,從此不敢輕易再來山海關挑釁了。
!l(yv6z0U*K)u` Jn
1H,f\+RaaXl"?o|       兄亡子傷,秦良玉悲怒交集,于是上書皇帝,陳述了自家軍隊作戰及傷亡情況,嘉宗深爲感動,下诏賜予秦良玉二品官服,并封爲诰命夫人,任命其子馬祥麟爲指揮吏,追封秦邦屏爲都督佥事,授民屏都司金事之職,還重賞了白杆兵衆将士。 'v[/~%v\j:}
8s%f T N!g#DB~
      後來,清兵暫時放棄了騷擾邊境的舉措,于是秦良玉率部返回石柱。返回之時,正赴上永甯宣撫使猓猡族的奢崇明起兵叛亂,奢崇明的黨羽樊龍占據了重慶,聽說秦良玉帶兵回到了石柱,馬上派人攜金銀厚禮去與她聯絡,想請她共同舉兵;秦良玉大怒道;"我受朝延厚恩,正思報效國家,豈能與叛賊爲伍!"當即斬了賊使,火速發兵,溯江西上趕到重慶,出其不意地打敗了樊龍的部隊,攻下重慶。緊接着,她又率兵直赴成都,趕走了圍攻成都的奢崇明部衆,先後拿下紅崖墩、觀音寺、青山墩等幾個大寨,徹底擊毀了叛軍勢力。朝延聞報後,授秦良玉爲都督佥事,拜爲石砫總兵官,以嘉獎她的血戰功績。 C1y8b*Q#C
+j-A'J DS v-_^(f#[+P
      當解除了成都之圍,秦良玉率領白杆兵騎馬進城時,成都的市民紛紛湧上街頭,扶老攜幼,争睹女将軍的風采。這時秦良玉已是五十開外,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不但沒催她衰老,反而把她磨煉得愈加英姿飒爽。隻見她端騎桃花馬上,面頰紅潤飽滿,兩眼炯炯有神,身姿挺拔,氣宇軒昂,一派大将風範,卻又不失成熟女性的醇美。成都民衆簡直把她視爲神明,紛紛在她走過的路上焚香跪拜。 (Yez*{j*`.w/O

8cDWzS3A!n T       巡撫朱燮元設盛宴爲秦良玉及部衆慶功,秦良玉毫爽海量,與當地高層官員同坐一桌,開杯暢飲。酒酣耳熱之時,一位臨座的巡撫署官員,也許是被秦良玉酒酣面紅的神态迷住了,竟忘乎所以地從桌下伸過一隻手來,拉住她的衣角撫弄不放;秦良玉很覺煩心,悄悄抽出佩刀,猛地割下被牽的衣角。在座的人大驚失色,秦良玉卻絲毫不動聲色,依舊舉起酒杯,談笑風聲,倒是那位失态的官員羞愧地離開了席位。
I?.^'V's9~
3h2n#XV3o9J6TLK       數年之後,貴州水西一帶,有一個叫安邦彥的匪首,自立爲羅甸王,招兵買馬,很快占據了貴陽以西的千裏之地。朝廷又诏命秦良玉率白杆軍人黔平亂,秦良玉義無反顧,很快就平定了叛亂,消滅了安邦彥,但爲此也喪失了弟弟秦民屏。 U|cz!]mTv&o
:AG{K~[A)e Q
      天啓七年,明熹宗駕崩,明思宗入承大統。清兵趁朝廷改帝之機,由蒙古人作向導,從龍井關越過長城,直奔向通州,京師形勢十分急迫。明朝廷再次诏今天下諸軍鎮邊勤王,當然忘不了調遣上次抗清有功的女将軍秦良玉。秦良玉接旨後,帶領她的白杆兵,日夜兼程趕往京師,并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産作爲軍饷,以補朝廷因連年應戰而造成的軍需不足。
,lG]:f5K^ t
7zU3g0][#x i       秦良玉的部隊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紮寨,就開始了全面進攻。年己五十五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杆長矛,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家;所有白杆兵将士,無不以一當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連收複了泺州、永平,解救了京城之圍。
;U;HWuVR7y6H
)P`d.c,g7_"z       明思宗聽到捷報後,派特使攜帶大批賞賜前來犒軍,并在平台召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将軍秦良玉。見過女将軍後,明思宗感慨萬千,寫下了四首詩,誇贊她的功迹,并禦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 7m!y _ O#N
m*cS1P6M
      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裏握兵符; 0M'O/{ w3{l'xu'^
      由來巾帼甘心受,何必将軍是丈夫。
,SQ ^`R+s)\m F z \u8QHaav6fT
      蜀錦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s-ss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上萬裏行。
*{ qu9~5F?
W ]{*lI       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将鮮血代胭脂;
J K"J$Q|ph6^u       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7@+`\ E}"^%KMe4z
zH#ciLgR!T       憑将箕帚掃匈奴,一片歡聲動地呼;
-T9Mjq5t7A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N Bt zBCwG

}/\o W/ur C       皇帝親題的四首贊美詩,給予了秦良玉極高的評價,這實在是一件難得的殊榮,秦良玉叩謝聖恩後,班師回石砫。
PX'} n&vFO
$JG M[)B3MPW7s       又過了十來年,起義軍張獻忠進入四川一帶,年過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挂上陣,風采不減當年。她率領白杆兵,連戰連捷,解除太平之圍,扼反将羅汝才于巫山,斬叛帥東山虎于譚家坪,使張獻忠的軍隊在川地吃盡了苦頭。然而,由于川地屢經兵災,府庫空乏,損耗的兵力和糧饷無法補充;而起義軍部隊勢力強大,潮水般湧進川蜀,在整個戰局上,官兵是無法取勝的。秦玉良萬般無奈,隻有退保石柱一地。
a4`X"k x$k ]w/Zb,X`
9m"B {X2^X       這時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領的義軍攻破,明思宗自缢于煤山,大明皇朝在風雨飄搖中終于徹底倒塌,李自成入主京城,張獻忠則想牢牢控制住川蜀,以作爲自己的據點。張獻忠東征西戰,幾乎囊括了全蜀,卻唯對石砫彈丸之地無可奈何。己六十八歲高齡的秦良玉,帶着她手下曆經百戰的白杆兵,不畏強暴,誓死抗拒,一直到張獻忠敗亡,起義軍終沒能踏入石柱半步。 -Rh2bM!D"O,rM%C
\F'FS+c
      清順治五年端陽節過後,七十五歲的秦良玉,在一次檢閱過白杆兵後,剛剛邁下桃花馬,身子突然一歪,溢然離開了人世,結束了她戎馬倥惚,馳騁疆場的豪邁生涯。 3k0fF#R3Qhoyk'?/VMy
1aQ%~z+],H-t$H m'R
      據說,至今四川石柱縣還保留着秦良玉的故居和她用過的盔甲兵器,當地百姓提起她的事仍然如數家珍,無不爲家鄉曾經出了這樣一位"鴛鴦袖時握兵符"的女将軍而驕傲。

CclioO 發表於 2006-1-8 04:49 AM

『煮酒論史』生逢亂世 幸或不幸---記蘭陵王  K%XaQ0w
%~Cx ^n.I
作者:暗夜刀光   
]aoep/]
PixDf@H+M#n k Y7m"L(G+r9M6ty7WY
蘭陵王,一個非常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傳說他俊美非常,又勇冠三軍,唯恐上戰場時敵人輕視,故每次出陣都戴一個極兇惡的面具,所向無敵。世傳《蘭陵王入陣曲》,與後世的《秦王破陣樂》并稱。其面具據考證爲唐代歌舞戲乃至後世京劇臉譜的源流。詞牌裏也有《蘭陵王》一曲。關于蘭陵王的傳說與故事非常多,或香豔,或武勇,不一而足。今天我來說說曆史上的蘭陵王---高長恭。
}$a0TC[o uRGM
%v/^X6p7jP   南北朝的北魏末年,分裂爲東魏和西魏,都爲權臣所奪。東魏執政的是高歡。高歡傳位給長子高澄,高澄後遇刺而死,弟弟高洋繼位,奪了東魏的天下,開創了北齊。高長恭是高澄的第四個兒子。他生于何時,曆史上并沒有記載。但高家是個短命的家族,據記載除了高歡,所有男子沒有能活過四十歲的,而且高長恭還死在他幾個哥哥的前面,以此推算,他死時在三十歲左右,也就是說,他父親死的時候,未來的蘭陵王還是個小孩子。高長恭長大後,被封爲蘭陵王---這個稱号後來比他的本名還要響亮的多。6_/jNC'A \$qe
hNT5wH
  北齊始祖高歡,号稱神武,用兵如神,與西魏宇文泰長期鏖戰,大占上風。到了第三位皇帝高湛時,已是主昏國亂,國勢大衰。以前每年到了冬天,黃河封凍,是西魏人(後來的北周)把冰鑿開,以免東魏(也就是北齊)人踏冰進犯。現在已經輪到每年北齊人去鑿冰了。 D6N[ o:VI

4cA|x8Wt8_$_   公元564年正月,北周聯合突厥,進攻北齊。兵鋒直達晉陽(當時北齊都城在邺郡,但傳統上精兵強将都在晉陽,皇帝每年總有一半時間在這裏)城下。當時天降大雪,北齊軍以段韶爲主帥,依托堅城對周軍進行了兇猛的反擊,獲得大勝。突厥軍被齊軍的氣勢吓倒,沒敢參加戰鬥。最終在城外大掠而去,退軍途中困于大雪,損失慘重。這一戰應該是蘭陵王的初陣。史載:“周軍與突厥寇晉陽,(蘭陵王)盡力擊之”。這時的蘭陵王還不是軍中的主将。但在戰鬥中嶄露頭角是肯定的,因爲他很快就獨領一軍,成了北齊的方面大将了。C T"Q s0[C
_ct&C;Q V-R~2^
  同年十二月,周軍再次起兵二十萬,大舉攻齊。這次的戰役焦點在洛陽---周軍以全軍圍攻洛陽将近兩個月而不克。北齊以段韶、斛律光、高長恭爲帥領兵救洛陽。總兵力大約八萬。齊軍從晉陽疾馳而來,很快就到了洛陽城下,兩軍在洛陽的邙山遭遇并就此開始戰鬥。當時齊軍搶占了山坡的高處,段韶在左,斛律光在右,蘭陵王領中軍。戰役開始,周軍以步軍爲前鋒,向前猛攻,齊軍步步收縮,向山上退去。等周軍的戰線逐漸拉長,勢頭開始衰退的時候,齊軍陣後的精銳從兩翼開始了猛烈的反攻,周軍頓時支持不住,潰敗下來。這時蘭陵王獨領五百精騎殺入敵陣,穿透重重敵軍,直抵洛陽城下。洛陽城中守軍不知來者爲誰,不敢開城,蘭陵王脫下頭盔(即兜鍪),仰面示之。城中認出是蘭陵王,歡呼聲震天,遂開城與城外的援軍共擊周軍。在内外夾擊下,周軍十幾萬大軍全部崩潰,不可收拾。洛陽邙山之戰,以北齊的大勝而告終。蘭陵王一戰成名,威名遠揚。“武士共歌謠之,爲《蘭陵王入陣之曲》。”
t%Nl9@DfR@
5_V.cIN ~:h[#kY   其實,傳說中蘭陵王入陣之時,總帶一個面具,我看未必是真。因爲那時的大将披甲上陣,頭盔能将大半個臉全部遮去,似乎沒什麽必要再帶個面具了。舉個例子:唐朝薛仁貴征西,以三箭定天山,威名震于天山腳下。後來鐵勒諸部複叛,薛仁貴再次來讨,敵軍說:“我們聽說薛将軍早就死了!”薛仁貴免胄示之面,敵軍上前一看,果是薛仁貴,一時驚散。要看清面目,不摘下頭盔是不行的。不過,傳說如此更富有傳奇色彩,試想:當蘭陵王在洛陽城下脫下那兇惡以極的面具的一刹那,姿容絕世,前面是高峻的城牆,身後是無邊的大軍,疾風吹來,那一頭長發随風飛舞,美豔勇武集于一身,是多麽令人神往呀。
H4@v^s#G_
sL&y[K)C   公元571年,北齊和北周反複拉鋸于河南沿黃河一帶,周軍奪取了北齊好幾座城池。蘭陵王和段韶共同領兵赴援。段韶于軍中得病,蘭陵王總督大軍,所向克捷,取得了柏谷、定陽等地圍攻戰的勝利。在回軍的途中,段韶病死。蘭陵王一生的武功也就到此爲止了。uucyM,C
T'~V Zba:B4vkX|
  蘭陵王爲将,愛護士卒,“雖一瓜數果必與将士共之”,在軍中有很高的威望。但他後來做官卻以貪财聞名。豈不奇怪?有個部将就來問他:“是不是想以此避免皇帝的猜疑?”果然言中!在蘭陵王邙山大捷後的一天,皇帝問他:“你當時隻領五百人就敢如此深入敵陣,豈不危險?”蘭陵王道“家事親切,不覺遂然”---我要保衛家園!皇帝立刻變了臉色!蘭陵王是皇帝的堂兄,以天下得失爲“家事”,是不是有奪位之心?蘭陵王估計也看出皇帝的疑忌來了。但這一招秦朝的王翦、漢朝的蕭何用來都可以,他高長恭用卻不行,因爲他姓高!正如部将分析的:“皇帝要是想殺你,你貪财正是一個借口!”蘭陵王聞言不覺流下了眼淚。他聽從部将的建議,從此稱病,有病也不醫,大概病死對他來說,已經是莫大的幸運了。過了一年,江南陳朝北征,蘭陵王唯恐朝廷又派自己爲将,感歎道:“我去年臉腫,今年怎麽不發病?”多麽悲哀!他絕不是害怕上戰場,而是害怕凱旋歸來呀!
*nF3dE T K$[8N/dA
  蘭陵王這樣的人生在如此亂世,究竟是他的幸運或是不幸?天下多故,幹戈四起,正是武士縱馬馳騁,留名千秋之時。鹞子經天飛,群雀兩相波,可當小雀占據了王座的時候,那雄鷹又該如何自處呢?也許象蘭陵王這樣的武士,隻該屬于戰場吧。戰士從沙場歸來,欲求一容身之處尚不可得!4k f.|Qb

/tZ8NOD8P*q"D   饒是如此退避,皇帝仍然不放過他。公元573年五月,齊後主派人送毒藥給蘭陵王。蘭陵王的妻子還要去見皇帝訴冤,蘭陵王長歎道:“天顔何由可見!”遂仰藥而薨。就在前一年,斛律光,那舉弓能射落大雕、揚鞭能拓地千裏的大将,父子兄弟全家都被誅滅了。L*J!f;dG{
9fer4o-H [+IEL"M6lQ)@u
  4年後,北齊亡國,高氏全族被北周殺光。蘭陵王沒有活到那時候,大概也能算是一種幸運吧。
%Ea2api9Z4N/ru   蘭陵王死前,将家裏别人欠錢的借據全部燒掉,同時化成灰燼的也許還有他全部的希望和熱情以及他燦爛卻短暫的一生。
+N!dJ"NZ#R&Lj $D,a0~?Z8e4k
  秦朝丞相李斯臨刑前,想的是做一個匹夫,和兒子牽着黃狗自在逍遙地走出上蔡東門;東晉名士陸機被殺前,想的是年輕時在松江華亭臨風舉杯,聽天上飛鶴清遠的叫聲。而蘭陵王在走向他生命終點的最後時刻,不知在想些什麽?是不是那在邙山下領着五百鐵騎躍馬沖向敵人如林般槍尖時的刹那?
2A,SJ Rpl1K,mq
WdfU#od,E   北宋最有才華的文人蘇轼在晚年寫詩道:人生憂患識字始。對于蘭陵王高長恭---這天生的武士來說,也許他父親将他抱上馬背,馳騁在疾風鼓蕩的晉陽城郊的時刻,就是他人生憂患的開始吧。

151515 發表於 2006-1-8 08:31 A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pigcat 發表於 2006-1-9 12:18 AM

呢度變左唔係「研討站」...d Z*d z+b*fQ ?9a
唔知樓主有冇興趣另外topic la...??
J k,?(Vi 我會參與ga~!

CHECSS 發表於 2006-1-9 12:27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pigcat[/i] at 2006/1/9 00:18:r1k#_D|x*f
呢度變左唔係「研討站」...1P;W3oC,fitM(J
唔知樓主有冇興趣另外topic la...??n'@Q YcqC
我會參與ga~! [/quote] Pb Wc o~ `#DQ{
有 but need to talk to 版主 :D

kakeidevil 發表於 2006-1-9 12:31 PM

入黎踩場先~

CHECSS 發表於 2006-1-9 12:32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kakeidevil[/i] at 2006/1/9 12:31:5mdu!lV\V.x
入黎踩場先~ [/quote]%]6?,o5qr!u6f.t
:lol:

155220 發表於 2006-1-11 04:11 PM

分享]正史上襄樊之戰流程

從建安二十二年(西元217年)開始,曹操就沒有一天舒坦過。如果說建安二十年“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鎮逍遙津”是輝煌的戰績,那麼從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稱魏王起,曹魏真的開始運交華蓋了。
#x0I cM Xwq'N 建安二十一年冬曹操到居巢,攻濡須不克。
1B5dN"m@6Y/j.Y 建安二十二年,曹魏境內遭遇罕見的瘟疫,也就是在這一年的元月,曹操主力屯巢湖,三月才走,留夏侯敦、曹仁、張遼在此。
O3E1s.jx A.D 冬,劉備派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屯下辯。;t C&c0v$T3gj
建安二十三年,正月,耿紀、韋晃謀反,被鎮壓。
;?4s:H FK|f7i| 四月,代郡、上谷烏丸無臣氐等反叛,遣曹彰征討。)S t.H4t:Da,c)y
秋七月,起兵,西征漢中,九月,大軍到長安。
? Ga)t;_9b;d'Z 冬十月,宛城侯音等謀反,派曹仁征討。也正是在這一年,陸渾孫狼起義,關羽授予其印綬。
9_j#|I$f!eI 二十四年春正月,夏侯淵戰死。三月到漢中,不克。g+TY[y`4l+w|
五月放棄漢中,回軍長安。
7N ~"[f#Z FH3c'r3jS 與此同時,孫權在合肥蠢蠢欲動。6\%rd.Xzg~3V
秋七月庚子,劉備稱漢中王,授予關羽假節鉞,關羽攻曹仁于樊城,曹操立刻派遣于禁增援曹仁。 S/j/lI3@h
八月,大雨,漢水氾濫,於禁“七軍盡沒”,關羽威鎮華夏,曹操甚至要遷都避其鋒芒。
zm6|M*Lp-}#Q7e/c0P;d 九月,魏諷反。
K[re)nZ!^j/a 此時如果劉備北出關中,孫權再出合肥,天下事未可知,遺憾的是,兩個沒有一個實現的,後者更是反其道而行之,於是關羽的失敗幾乎成為必然。dV$|%E[A,K[
十月,孫權向曹操“稱藩”求和,曹操命徐晃屯宛,親自率大軍屯摩坡,召集天下兵馬到此作為後援。
q0k4oZ`,fY 閏十月到十一月期間,徐晃破關羽,樊城圍解,呂蒙率領吳軍偷襲公安、南郡,守將糜芳、傅士仁投降,劉封孟達未發一兵,關羽無家可歸,只有西走川中。
i\$h-hMwx 孫權派遣陸遜破夷陵,潘璋、朱然斷關羽西走之路,關羽在麥城偽降,被識破。
6h8IrmX 十二月,走臨沮,被吳將馬忠擒獲,父子歸神,孫權將其首傳至洛陽,身首異處。
4j[:u%}ak 此時曹操可以緩一口氣了,可惜只到第二年(建安二十五年,西元220年)的元月,他就死了,同年曹丕篡漢。+G2gYqH-@
從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到十二月初,前後五個月,就是襄樊戰役階段,此次戰役三方直接參戰兵力十余萬,是全部三國戰役中情節最為曲折,勾心鬥角最為嚴重,其爭論也最多的一次戰役,從七月到十月是關羽主動進攻階段;從閏十月徐晃反攻,呂蒙偷襲荊州,是魏吳聯合進攻階段;十一月,關羽被困當陽麥城,到十二月初敗亡,是戰役收官階段,時間不久。m;?/yF^

b+]`g5?.J 二、荊州糾紛(V h3F nh0s]
(1)剪不斷,理還亂3w5r@:GZ
東漢末年,劉表有荊州,帶甲十萬。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投降曹操,曹操遂有荊州。緊接著,曹操失利於赤壁,引軍北還。建安十四年,周瑜破曹仁,佔據江陵,劉備只有江南四郡,於是提出“借荊州”,孫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答允,並將妹妹嫁給劉備,兩家聯姻。5n6RH8}vwCZ3u
結果“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建安十六年,劉備入西川,建安二十年得蜀地,“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劉備說:等我得了涼州再給你荊州。孫權如何不惱?“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兩家眼看就要翻臉。dB'~{nCd4uO
這時,曹操破張魯占漢中,劉備連忙將三郡交給孫權,自己回到西川抵禦曹操。孫劉聯盟算是暫時得以保全。但從此以後,兩家對荊州的注意力就沒有減弱過。5l`a(ua:T#t
而曹操方面,他佔據的是襄陽、樊城、宛一代的荊北地區,對於孫劉的威脅他當然不會無視,在建安十六年到建安二十年期間,由於劉備致力於蜀中,而曹操破關中,稱魏公,下江南,沒有空閒對荊州有動作,所以在荊州地區這四年間曹劉沒有很大的衝突。這很大程度上是馬超和孫權的牽制導致的。*}!`.Z {-]/B9J
但正如孫劉的關係在建安二十年發生變化一樣,曹操占漢中,漢中爭奪戰成了焦點,荊州也由曹劉對峙變成了曹孫關的三方對壘,表面是孫劉聯盟。}_*f m+Ir"f9]
建安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間,曹魏在漢中和合肥兩面受敵,疲於奔命,荊州似乎被大家遺忘了,但大家心知肚明,這種表面平靜的狀態就象一個火藥桶,不能有一點火星。,kau SOl+R9d^
建安二十三年,當漢中爭奪呈膠著時,曹操決定親征漢中,與此同時,由於荊北出現“侯音、張狼”之類的反叛,而且關羽已經有所動作(注一),曹操把他手中唯一可以用來抵擋關羽穩定局勢的棋子安在了襄陽背後的樊城,他就是曹仁。
R#p/X,_-M&@)yG#[ 於是,建安二十四年的那場大戲的三個主要人物到齊:“荊州關羽、樊城曹仁、陸口呂蒙”。t ab6iaM?
(2)樞紐江漢,砥柱江南 h wY JA,La8s
饒勝文先生所著《佈局天下》,對湖北的形式有詳盡的論述,“湖北居長江中游上通巴蜀,下達東南,在上下游之間居樞紐性地位”。)QPT|)qF._S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
USUc6t 簡單說就是,佔據蜀的一方要佔據荊州,這樣才能保證巫山之險;佔據東南的一方更要佔據荊州,這樣才能“全據長江”;而曹魏也希望佔據荊州,尤其是襄陽,這樣才能保證許都的安全。
y"F;B,F$pyU 而關羽所攻的襄樊,被魏國稱為“國之巨防”,可見其重要性。《佈局天下》說:“襄陽所處的南陽盆地具有東西伸展、南北交彙的特點。無論是東西之爭,還是南北之爭,南陽盆地都是必爭之地。襄陽地處南陽盆地的南部,依託湖北,通過漢水和長江,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由南陽盆地,可以北出中原,可以西入關中,還可經漢中而聯絡隴西。南北對抗時,南方的軍事防禦線東西延綿三四千里,襄陽便處在這條漫長戰線的東南段與西北段之間的連接點上。因此,襄陽作為湖北境內的一大重心,實已超出了局部地域性而具有了全局性的意義”。 S:A"r^U#AT
對於另一個重要據點江陵則說:“若就兩湖盆地的內部形勢而論,其重心則在江陵。江陵地處江漢平原,交通便利,經由長江可以連通東西萬里。以江陵為中心,北據襄陽,南控湖湘,東連武昌,西守西陵,足以撐開兩湖形勢,足以應接四方”。
!^/|i(M"}Np 於是,襄陽和江陵便成了孫劉曹三家爭奪的關鍵。l3Nj2[Mr |Y
d:NX:Z e(E(Q Z
三、關羽北進和曹操的增援9`'S0iwJ/I-N^9SC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劉備斬夏侯淵,三月曹操到漢中,五月放棄漢中回長安。秋七月,劉備稱漢中王,授關羽假節鉞,關羽攻樊城,曹操派遣于禁增援曹仁。與此同時,孫權圖謀攻合肥(注二)。
s;ST.`&Q`Pu+Vn]g 關羽南圍呂常於襄陽,北攻曹仁于樊城,於禁到,屯于樊城北,按常理,於禁的三萬步騎足以解樊城圍,因為關羽兵多不過三萬,但天不做美,曹魏運交華蓋。Lm M9Y!ya'q(Y
八月,“大霖雨,漢水汎溢”,關羽究竟用了什麼辦法沒有詳細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大水來時,關羽軍皆有船坐,而且善於水戰,於禁軍只有跑到高崗上躲避(注三),而根據溫恢所說:“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曹仁的“縣軍”應該是從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曹仁到襄樊時所領人馬,期間又經歷平侯音,曹仁可以準備的時間遠遠不如關羽,而於禁所領“七軍”看來是沒有水戰鬥具和經驗的,否則也不會大水一來全慌神,沒淹死幾個而全成了關羽水軍的俘虜(注四)。 KM,ZU~3E@5dOdi
於禁所領“七軍盡沒”,又有“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而且關羽派遣小分隊深入到曹魏境內(注五)。伴隨著“左將軍,假節鉞,曹魏外姓第一將于禁同志”的兵敗投降,魏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投降關羽,九月,魏諷反,關羽“威鎮華夏”,曹操開始考慮遷都避其鋒芒。
(x;F'R1STQV!Q"U 幸虧司馬宣王和蔣濟勸說曹操:“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原也。可遣人勸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於是,曹操停議遷都,派遣徐晃屯宛,隨時準備再次增援樊城。
dk.^CMb 在建安二十四年十月之前,關羽取得了大大出人意料的戰果,而這與關羽多年的精心準備和正確的戰術是分不開的,這些在後面會有詳細論述。
*B [ K p;KN"G3Sm 但“人苦於不知足”,尤其是被突如其來的巨大勝利衝擊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利令智昏”的情況。關羽就是這樣,他忽視了背後曾經在益陽對峙過的“盟友”。
4{3b#|0JxG&h jH]
0y7V&T'|q/{|og `i3M}7r[[S
四、東吳襲荊州和徐晃逐關羽
tczp7pm[0wJ 關羽“威鎮華夏”,孫權的臉是越拉越長,心也是越來越癢。臉長是因為妒忌關羽的戰果,心癢是因為沒有關羽的荊州就在眼前。
U*q9j|%fn5Q8s'U A)v$g 孫權這頭一“長”一“癢”,那邊都督呂蒙則是如坐針氈,他也想“為主盡力”,奈何關老二臨走前在江邊弄了一堆江防崗哨,數年來又苦心經營江陵,其城堅固,他沒有一舉成功的把握(注六)。要知道“在朋友背後捅刀子”這事怎麼說也不光彩,即使這個“朋友”很強橫很令人討厭,而如果“背後捅刀”還沒能成功,再讓關老二察覺了趕回來,落個無功而返甚至損兵折將,那東吳這臉就不用要了。
3l L X j[q] D9\V`T 所以孫權和呂蒙在偷襲荊州這件事上是反復權衡,考慮再三,慎重而再慎重才下的決心。"[I/v0cJV
見《三國志•呂蒙傳》:“蒙乃密陳計策曰:‘(今)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複陳力,其可得邪?’權深納其策”
!Z6`+EEkNG,w 又有:“蒙上疏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KX[*_;q
又見《三國志•陸遜傳》:“呂蒙稱疾詣建業,遜往見之,謂曰:‘關羽接境,如何遠下,後不當可憂也?’蒙曰:‘誠如來言,然我病篤。’遜曰:‘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但務北進,未嫌於我,有相聞病,必益無備。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見至尊,宜好為計。’蒙曰:‘羽素勇猛,既難為敵,且已據荊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膽勢益盛,未易圖也。’蒙至都,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複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權乃召遜,拜偏將車右部督代蒙。”
SZRT T)P/h1m hu 而且孫權君臣對於這件事是屬於絕密文件,除了陸遜和虞翻幾個人外,不敢有絲毫洩露,《三國志•全琮傳》說:全琮看關羽北進,對孫權說是襲擊荊州的好時機,但孫權裝傻充愣,愣是說沒這事,直到偷襲成功,孫權才親自來對全琮解釋“君前陳此,孤雖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這樣做就是怕“事泄”。(注七)
.B[i hO 但是,如此機密的事情,對親近大臣都不說,卻對曹操說了(注八)。't[Oa2U$x-^!O)_ C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孫權向曹操“稱藩”,兩家結成秘密同盟,孫權矛頭指向荊州。
0X]o;JI Vu 孫權這麼相信這位“新盟友”?當然不是,他是想先讓曹操出兵攻擊關羽的北進部隊,讓兩家鬥個兩敗俱傷自己再出兵,勾心鬥角可見一斑。
;Z\6sf"~;ti
.acm e!~6R^A
V]3IBFbR5?7K 孫權這頭與曹操一通氣,曹操是幹什麼的?在風口浪尖滾打的幾十年,孫權這點花花腸子他還看不透?董昭說得好:“這事原本咱們不應該說出去,畢竟是新盟友的機密,可事情在這擺著,把這個消息散佈出去給關羽知道,則可以穩定樊城軍心,又可動搖關羽,但以關羽的性格,他又不會輕易回軍”(注九)。曹操一聽正中下懷,只說一個字:“善!”其實心裏指不定在說董昭這傢伙說了我沒法說的話。%}m,mNse @OY
爾虞我詐,總之都不是善男信女,可憐就把關聖帝君蒙在鼓裏。%W7@~J t#K:} x+Epk.q
但是散佈消息歸散佈消息,萬一樊城在這幾天失守了,那可非同小可,所以還是要派大將去解圍,而這員將非屯兵陽陵坡的徐晃不可。 SBl3s m
曹操已經把立刻可以調撥的精銳部隊給了於禁,導致徐晃所“所將多新卒,以羽難與爭鋒”,曹操命徐商、呂建告訴徐晃:“須兵馬集至,乃俱前。”
D A|-J0}%jQ&X-E[ dH 其實就算沒有曹操的命令,徐晃也不會輕易造次,“(於)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有于禁全軍覆沒的前車之鑒,徐晃怎能不小心?&R'`2D7^4f|s#l(`
徐晃看關羽把阻援部隊安排在偃城,就耍了個心眼,他“詭道作都塹”,揚言要斷關羽的歸路,關羽中計,“燒屯走,(徐)晃得偃城”,徐晃連營稍前,迫近關羽圍。
;LS$p2V%tqR0z*D 但由於沒有曹操調撥的部隊,他不敢用“新卒”立刻去攻關羽解救曹仁,《三國志•趙儼傳》記載:“晃所督不足解圍,而諸將呵責晃促救”,趙儼說:關羽的包圍圈十分牢固,我們兵少,難以解救,要與圍內的曹仁取得聯繫之後,再內外夾擊。於是把裏應外合的消息用弓箭射入樊城,同時把孫權將要襲擊江陵的消息也散佈給關羽,這一招只能說真“損”。2hmC9_wSX
此時曹仁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三國志•曹仁傳》記載:“(曹)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羽乘船臨城,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欲盡,救兵不至”。曹仁一度考慮放棄樊城,滿寵制止了他,於是曹仁、滿寵“沈白馬”,誓死守城。
1]7_DYKG 終於,徐晃等到了曹操調撥的正規軍:“殷署、硃蓋等凡十二營詣晃”,一營最多不超過一千人,十二營充其量萬把人,再加上原有的新卒,也就是兩萬人,但對於徐晃已經足夠了。徐公明長驅直入,破關羽“鹿角十重”,又擊退關羽的阻擊部隊五千人,城內曹仁也殺出,樊城圍解。.@Ab V'a;? x
後來曹操視察戰地,稱讚徐晃說:“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T?c.v#Nw
可見與徐晃“名將並稱”的於禁如果與關羽一刀一槍的陸戰對峙,勝算不小,可惜時運不濟,趕上了大水,旱鴨子遇上大水只完蛋了。
#oiz'm&d 就在徐公明大戰沔水的同時,曹操大軍屯摩坡,並召集張遼、裴潛等天下兵馬會集(注十),他怕徐晃兵少,救不了曹仁,一度要親自去戰關羽,被桓階勸阻(注十一)。hb(D$kD X)qw"@
關羽被逐回漢水南,用戰船在漢水阻止曹軍追擊,同時,曹操勒令各軍不得追擊關羽,為什麼?因為東吳呂蒙已經偷襲了荊州,關羽此去,必然凶多吉少。3p+cv@@-^1B ^ \z N

F Q(e Ai9M#F
.N!\D V+Te%Xw Pv
+h}~}Vqf-S 一枝筆寫不了兩家事,就在徐晃解樊城圍的同時,呂蒙已經率領東吳兵“白衣渡江”,破了老二的江防崗哨,並兵不血刃的取得公安、江陵。,R"YI-F'UOH;E
關羽留麋芳、傅士仁守此二地,包括潘濬在內的數人都與關羽不睦(注十二),《三國志•關羽傳》記載:“ 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
3I] N}$K1M2t9k:B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才讓孫權下定決心佔據荊州的,而之前陸遜的一封“忽悠信”更是讓關老二飄飄然。 VY ZX[E
呂蒙為了使關羽疏於戒備,自稱身體不適,回建業治病,將陸口防務交給當時還籍籍無名的陸遜,陸遜上任伊始就大大忽悠了關羽一番,關羽看後很可能已經象上次諸葛亮誇他那樣把信“以示賓客”了,隨即,我們的關老爺就把荊州守軍再次抽調到樊城前線,因為他認為區區東吳早就被他威鎮華夏的氣勢鎮住了。2~4Vi S }
可惜,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關羽太小看吳人了。
)g-N S us8@^!I 建安二十四年閏十月,孫權命呂蒙、陸遜為前部,溯江而上,佔據空虛的江陵,同時派遣蔣欽率領水軍萬人出漢水,封鎖關羽“水軍精甲”(注十三)的退路。
Z zU6V,L|[ 並于十一月,命陸遜佔據夷陵,潘璋、朱然臨沮斷關羽西走之路。#rh0G3L2] Yh9w kdb
#g8}|9z3a
~@|#X v"m

N7eI'Z^1G d/Q.` 五、走麥城 t ^ liR.x|FI
關羽敗走到麥城一線時已經是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了,面對他曾經親手修築的城池成為他人之地不知關二爺做何感想(注十四),而實際此時關羽完全有能力複奪荊州或是西走川中,因為荊州主力部隊還控制在他手中。9f?N @"]
但是,這時呂子明用了一招釜底抽薪,關羽軍徹底崩潰,《三國志•呂蒙傳》記載:“蒙入據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憮慰,約令軍中不得幹曆人家,有所求取。......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訊,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羽吏士無鬥心。會權尋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眾皆委羽而降”。 %w"D*}(^$y9I+x/rd7f:X
關羽在當陽麥城一帶徘徊近一月,士卒離散,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孫權派人招降關羽,關羽偽降,被吳人識破。走臨沮夾石之地,被吳將潘璋部將馬忠擒獲,落馬受誅。~&pgO"E)p&d
陸遜等人經過相當一段時間才徹底穩定荊州,看來陸遜說關羽“已據荊州,恩信大行”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只是“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導致地方守將有不降的人(注十五),而一方大員卻都背叛了他。
9Y2]`%PZ5ub/Q4W+M#` 此時“曹征南”也終於可以意氣風發的去見曹操了(注十六)。
h!Ujv [ 總之,魏吳都挺高興,惟獨苦了劉備。9B4?y*} a
建安二十六年,劉備稱帝,隨後發動夷陵戰役,結果兵敗將亡,這都是後話。
y:ZzC4cn9K lsH
)y3cU dq,|Gg5x 而建安二十四年底的曹操是既喜又悲,喜的是曹魏集團從建安二十二年以來的陰霾終於一掃而光,悲的是他的身體已經不行了,而且孫權把他曾經的大將關羽的首級送到了他的面前。第二年元月,曹操病逝,臨死前命令:“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
W7@ WG$jHR
yfKA%W6@c p}VOH|#W8Em"C
t{7BWT
六、曹(A)、劉(B)、孫(C)三家在襄樊戰役各時期的兵力探討/fQ7F*A]G*@Wn
(1)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到十月
$^N7M9Z6H4h#|1X-?*v A.關羽兵力史書沒有記載,再聯繫他可以將於禁的三萬俘虜押解荊州的同時包圍樊城,那麼關羽首批投入樊城的兵力已經在數萬人,究竟是幾萬,只能說個大概了,也許是四萬,也許是兩萬,而曹操與桓介的對話說徐晃兵太少似乎可以作為一個佐證,多於兩萬。只是在後期關羽又調的一次江陵兵到前線,那關羽首批投入的兵力是兩萬多到三萬多人之間也就比較合理。dR7B yk a
而在對峙益陽時,關羽已經可以帶三萬人馬,但是別忘了,建安二十年劉備帶五萬兵下益陽,臨走時是不是把一部分原荊州兵留給關羽了呢?更何況這是在四年前的的時候。
IC7m S(_gq 所以,關羽在威鎮華夏階段,手中的總兵力大概有四萬到五萬人比較合理,投入到樊城前線的大概有兩萬多到三萬,有相當一部分兵力是留在後方防止東吳的。
6|E"Y!Y&o!_:f B.曹仁的兵力倒是說了一點“數千”,從戰役進程看襄陽呂常的兵力不會超過曹仁的兵力,曹魏在襄樊一帶的防禦兵力也就是一萬多人。
#{'o1KmR5H6G Fw 但這樣計算有一個問題,龐德的兵算在哪?《三國志•龐德傳》記載:“侯音、衛開等以宛叛,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音、開,遂南屯樊,討關羽。......仁使德屯樊北十裏,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很明顯,龐德一開始並沒有說隸屬于於禁,等於禁到了之後,龐德安排在了於禁附近,後來人們就把龐德的部隊也算進於禁的部隊。4V Ih K:n8eIg\ \
龐德是帶著曹仁的主力駐紮城外嗎?如果是,那於禁失敗的責任就不大了,要怪龐德這個“指揮官”,如果不是,龐德只是帶很少一部分人馬跟隨於禁到在城外駐紮,那對於曹仁總兵力的記載就說得通了。 w\ F:U7qR
《華陽國志》記載:“魏王遣左將軍於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漢水暴長,皆為羽所獲”。
Ys2H#FZ9Ky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m#R W7yE@
《晉書•宣帝紀》記載:“及蜀將羽圍曹仁于樊,於禁等七軍皆沒”。-FzZ}a*x3UzFz
一目了然,“七軍”的統帥是于禁,龐德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以。可見曹魏在早期在襄樊地區安排的兵力並不多,只是在附近留有大量機動兵力隨時準備增援,所以關羽進攻樊城,於禁馬上就趕到支援了。
%h5Dq U6]l C.討論這個階段呂蒙的兵力沒有很大意義,他不可能把主力安排在陸口打草驚蛇,也就是幾千人做做樣子而已,東吳的主力在中東部地區,直到關羽看陸遜接班,調兵北上,“(孫)權乃潛軍而上(陸口)”。8DN%MK'I0xv|MK+k:H
;TX;mW_*S.I+\!E&V

RT8h6cE (2)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到十一月
.T"v/O4sT`z,x t A.這一階段關羽部隊的變化不大,雖然有流寇的投靠,但其總數量不會多太多,只不過他又把一部分荊州守軍調到了樊城前線,調多少我們不知道,《三國志•呂蒙傳》記載:“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或許是萬人,或許是幾千,關羽前線部隊的數量達到三萬以上。0QLi(g"jB+_
B.曹魏的兵力調動則很大,首先於禁“七軍”完蛋了,不得不把新兵派給徐晃去宛屯紮,數量也很少,直到曹操把十二營給徐晃,徐晃才有了不足兩萬人,再加上曹仁的部隊,魏軍在襄樊地區的兵力並不占優,只是,真正的大軍在摩坡。7J"Cvz JG0[eB-AQ
摩坡在今天平頂山附近,南陽位於襄樊到平頂山的中間。曹操接到孫權的“稱藩”書,立刻命夏侯敦、張遼、裴潛等人率領“二十六軍”的一部分聚集摩坡,只是這披部隊沒有直接參加襄樊戰役。而且魏吳雙方在合肥一帶都留有相當兵力(注十七)。u}U6Z:KLzn&q\h
此時曹操準備用來抵擋關羽的兵力幾乎是他的半數軍力。[*rn9Y-G+aH
C.孫吳用多少兵偷襲荊州于史不載,但我們可以做個大概統計。0@1Kt/e-U } eJ
《三國志•陸遜傳》記載:“遣將軍李異、謝旌等將三千人,攻蜀將詹晏、陳鳳。......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等合夷兵數千人,首尾西方。遜複部旌討破布、凱。布、凱脫走,蜀以為將。遜令人誘之,布帥眾還降。前後斬獲招納,凡數萬計”。9?8yC U ` a5tPy
《三國志•潘璋傳》記載:“權征關羽,璋與硃然斷羽走道,到臨沮,住夾石。”z _.m*c2I [`
《三國志•諸葛瑾傳》記載:“後從討關羽,封宣城侯,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住公安”。o:YXb[c?
《三國志•朱然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從討關羽,別與潘璋到臨沮禽羽,遷昭武將軍,封西安鄉侯”。
T/v!ueA!h]%s 《三國志•丁奉傳》記載:“少以驍勇為小將,屬甘甯、陸遜、潘璋等。數隨征伐,戰鬥常冠軍。每斬將搴旗,身被創夷”。Vw_!oJ
《三國志•孫皎傳》記載:“後呂蒙當襲南郡,權欲令皎與蒙為左右部大督......禽關羽,定荊州,皎有力焉”。
#qT#@ \3~ C@ 雖然甘寧沒有記載,但從《丁奉傳》來看,這位大將也應該到了荊州,只是由於沒有大戰事,沒有記載,或是甘寧當時的身體已經不行了。~/[o x*n l5\]/Kf
可見東吳其實精銳盡出,期在必克,正如前面所說,“如果‘背後捅刀’還沒能成功,再讓關老二察覺了趕回來,落個無功而返甚至損兵折將,那東吳這臉就不用要了”。其兵力單陸遜一部就有萬人的數量級,其餘將校就算比他少,可還有呂蒙的精銳部隊呀!
O8@9b h#w!t-l 《三國志•呂蒙傳》記載:“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冓鹿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
J5aH%B kh7O-z 《江表傳》記載:“武陵部從事樊伷誘導諸夷,圖以武陵屬劉備,外白差督督萬人往討之。權不聽,特召問濬......即遣濬將五千往,果斬平之。”_#FmjHL
可見孫權是動轍上萬的調動兵力,再聯繫夷陵之戰陸遜所督兵五萬可知,此次行動主攻方向孫權很可能動用了四到五的主力部隊。
Z!lTF9Qekn 但是,這還不是孫權動用的全部兵力,因為還有蔣欽的一萬水軍去漢水夾擊關羽水軍。
k*D7jd(H[)O 《三國志•蔣欽傳》記載:“權討關羽,欽督水軍入沔”。 rV~*Z(qv
為什麼說他是一萬水軍?《三國志•呂蒙傳》記載呂蒙語:“(今)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
mm|0T[b.l.x)z/G 可見,東吳幾乎動用了可以動用全部兵力進攻荊州。關羽是在用三、四萬人對抗孫曹的大半精銳,即使糜芳等人不投降,其結局也未必好到哪去。
pI+F8{VY%T
T&IA7M]x (3)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到十二月
2S n6q$IJ V0z-^ A.關羽的軍心由於呂蒙的釜底抽薪開始崩潰,士卒四散,只有保麥城而已。最後偽降被識破,只有“十餘騎”走,被“硃然、潘璋斷其徑路”,遭擒。 A/eCL,zft`j"Z
B.曹操一面命令部隊不准追擊關羽,一面將眾將召集到摩坡慰勞。Tl}5zh1IS"eIA
C.孫權一面佔據宜都,當川口,一面肅清關羽在荊州的殘餘勢力,估計那三萬俘虜也都遣返回北方了。q9yQO*^JU
o|{;\&V6nquS:|

\~;^Y1n.V/~ 七、小節關羽的成敗M*x0@6G_@/rS4U&X
關羽被劉備委以重任,董督一方並不是偶然的,曹魏認為整個劉備軍“名將唯羽”也不是空穴來風。;IF~n/W[H
關羽鎮守荊州數年,築城、造船、練兵,積極備戰(注十八),這從軍事角度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外交的角度看,一個國家太過張揚很容易引起友臨的警惕,更何況是在火藥味十足的荊州地區?所以也怨不得人家孫權提心吊膽的。P'pBuZbM
我在《蜀漢上將軍》一文中說“關羽具備俠素質”,是因為關羽這個人的性格,“剛而自矜”,看看他與同僚的關係,與孫權的關係就可見一斑。所以他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HSjt^t
關羽如果僅僅是帶兵打仗,有人為他料理後方事物,那他是所向無前:H2pA%f0a.` Xmu"d
a.他不打堅城襄陽,用水軍隔斷漢水監視襄陽,北攻城郭不堅但卻屯紮魏軍襄樊主力的樊城。避免攻堅戰,尋求消滅魏軍的有生力量,這樣做明顯就比諸葛亮“十全必克”一步一個腳印的走高明。
%[d&o;r'Tv$| j b.合理的分配兵力,單看關羽對於前線兵力和後方兵力的比例,是很合理的。也正是這個原因,使關羽在戰役初期能夠在前線取得優異戰果的同時,保障後方的安全。具體到前線兵力的部署同樣十分合理,關羽的部隊是屬於水陸兩栖作戰,所以在漢水邊上靈活性很大,也正是這個原因,關羽在漢水附近對抗曹魏主力時是沒有很大風險的,進退自如,可攻可守。
+l o;j5Tz c.關羽威名素著,張遼和徐晃都很敬佩他,而那些嘯聚山林的綠林人物對關羽更是理敬有加,所以關羽舉兵,許昌以南很多地方迎接關羽,成全了關羽“威鎮華夏”。
n2V:ad*n,tP1p 軍事能力是強的,但作為一方統帥,其外交和人事能力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e4j].B"u&XAkN7k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孫)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 {O!Ae C H 即使說孫權取荊州是戰略需要,關羽的這一舉動也起到了刺激作用。:Jk3`S/i{ M\h1U
而當面對曹魏、孫吳的策士團時,其智謀不足也就暴露無遺了。
;b k$aQD#I J M guTB,_yP s
U2{p!E$|-l
八、曹魏是如何度過這艱難的半年的)F1t*hL#u_Bpe
建安二十三年,劉備對漢中發動總攻,曹操一面要留二十六軍在居巢,一面要趕奔漢中增援,這時襄樊一線出現數次叛亂,關羽磨刀霍霍,怎麼辦?不可能放著夏侯淵不管把主力留在襄樊,也不能把襄樊當成真空地帶,最好的辦法就是派一員上將率一部分兵力守襄樊,同時還要準備增援他,於是曹仁被安排在此。
d/c:V(D0E*I 曹子孝是建安二十三年十月之前到任,此時曹操兵到長安。
Q kdyDtj 建安二十四年元月,曹仁和龐德破侯音,還屯樊。五月,曹操從漢中退回長安。七月,劉備稱漢中王,關羽假節鉞。
vUL B S 於是襄樊戰役爆發,曹仁從一開始就沒有把全部兵力屯紮在襄陽,而是在樊城(注十九),原因恐怕是他怕自己兵少,一旦關羽斷了漢水,曹仁將進退不得,魏軍連增援無法增援,所以曹仁的這個部署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8?lu _%`:Kf
陸渾孫狼叛亂,關羽乘利而進,曹仁“縣軍”難以抵擋,此時在長安的曹操一道命令就把原有的機動部隊交給於禁投入到襄樊戰場。J8W}lu Mu
正如前面所說,按名望和功績,於禁只在徐晃之上不在徐晃之下,但同樣是名將,其結局差距怎麼這麼大呢?只能說於禁的運氣實在不好。人們總說關羽“水淹七軍”,可很遺憾,這只是《演義》才有的,各類歷史記載沒有一字提到是關羽策劃的這場行動。我們要怪於禁就怪他為什麼在雨季不把部隊安排在高地呢?從記載可知,魏軍被淹死的並不多,可見其水不是突然來的,正如蔣濟所說:“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如果於禁警惕一點,也就不用等大水來時再往高地上跑了。
@ Qg%J${Zy 于禁失敗後,曹魏在襄樊一線原有的防禦體系已經開始崩潰。所以曹仁考慮放棄樊城,所以魏諷看准這個時機謀反,所以曹操打算遷都,所以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投降關羽,所以所以說關羽“威鎮華夏”。
_1K9n-A] @ 這時曹操手下的謀士們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三國志》和《資治通鑒》中明文記載這幾個月中為曹魏出謀劃策的人多達七人,他們是:蔣濟、司馬懿、滿寵、溫恢、趙儼、董昭、桓階。
0v H*Pn|{ 一場戰役一方就有七人出謀劃策,可見襄樊戰役的意義和曲折程度。
BkE7GrJhf 阻止曹操遷都、激勵曹仁守樊城固然重要,聯合東吳這步棋也同樣關鍵了,三國鼎立就是一個均勢問題,其平衡一旦被打破,孤立的一方就很被動。8s:H7G+m*i Q
而徐公明嚴守陣地,在沒有勝算情況下不急於救援,等到拔除關羽週邊據點後再裏應外合,總攻關羽,終於破“鹿角十重”,把關羽逐回漢水以南,無愧名將之稱。
x d\_ h7Q@p6as 剩下的事情就交給東吳去做了。s7J)zHX)P1c QwI
`+X:Byw[.V

p)w%tld1c!u)s8Iw 九、小節東吳
`mW d3c(_+e xr 早在孫策時期東吳就對荊州垂涎三尺,而魯肅更是把取荊州當成國策,只是劉備賴著不走才沒有實現。
+VM4Ba3B]&` 關羽鎮守荊州一直是積極備戰,孫權由於合肥方面牽制不敢得罪關羽,於是兩家暫時和緩。但是,當關羽北進時,孫權的目光就已經移到了荊州,直到關羽威鎮華夏,孫權再也坐不住了。
i6I2HN\E;S Zu1lG 在十月與曹操結成秘密同盟之後,孫權開始一步步籌畫偷襲荊州。m N`$CT{'f,~.m
首先,從陸口召回呂蒙,用陸遜代替,麻痹關羽。(M:F [0T6Ms
其次,充分掌握江陵守將的情況,做到萬無一失,《三國志•虞翻傳》記載:“後蒙舉軍西上,南郡太守麋芳開城出降。蒙未據郡城而作樂沙上,翻謂蒙曰:‘今區區一心者麋將軍也,城中之人豈可盡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籥乎?’蒙即從之。時城中有伏計,賴翻謀不行”。:|A`X~v
另外,在偷襲時用水軍封鎖漢水,迫使關羽主力從陸路南撤,同時佔據通向川中的道路,把關羽困死在麥城。
i;c$p4g s\ 在精銳盡出的情況下,呂蒙還玩了一招“殺雞儆猴”、“釜底抽薪”,真是非要把關某致于死敵而後快,所以說“曾經的朋友成為敵人,這才是最可怕的敵人”。5]&be*C:xF/IK:tb
這或許也是很多人對東吳不感冒的原因吧。 f!g4VL"O8}Bg;G3TV
es'S3i8yqS'rke

d A-O L~xQA)eY 十、襄樊戰役時劉備在幹什麼?(H/^snu0o
這個問題歷來爭議頗多,深糾其原因是還因為三國時期蜀國史料多遺漏和記載不詳,導致整個蜀在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到十二月間沒有任何明確行動記載。
V+z%{ b e$q 於是大家開始猜想:是不是關羽根本就已經脫離了劉備獨自行動?9K(b:r+tW] M!n
如果單看襄樊戰役時蜀的“沉寂”,似乎這個說法可以說通,但是,聯繫正史的記載,這種假設顯然又說不通(注二十),那到底劉備在幹什麼?
)X6a2]W|2G 按照“隆中對”的說法:“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可我們只見上將關羽將荊州之軍向宛洛,卻沒有看到劉備率益州之眾出秦川,豈不怪哉?+?~)v;CdKWo#J"r
《三國志•劉備傳》在記載劉備稱漢中王后就用了一句話概括:“還治成都。拔魏延為都督,鎮漢中”。'\.}F|lBWgOC
而翻便《三國志》、《資治通鑒》也沒有看到建安二十四年下半年蜀有什麼大的軍事動作,只是在《三國志•廖立傳》中有一點記載:“昔先(主)不取漢中,走與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吏士,無益而還。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于巴,幾喪一州。後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後數喪師眾也”。
7u(q9M!P)j “後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這句就是說劉備因為到漢中太晚導致關羽敗亡。5l [ GU^wWv
劉備是什麼時候到的漢中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八、九月時劉備不可能在漢中,因為他“還治成都”了呀,而在建安二十五年七月之後他也不可能在漢中,因為那一年七月劉封跑到成都向劉備請罪,在此之後他就開使準備稱帝伐吳了。
nI)n*s{ 時間縮短到了一年的範圍,但這個範圍對於只有五個月的襄樊戰役來說還是太寬泛,那我們就再縮短一下。1Pf$v.J8Pn
劉備回成都幹什麼去了?《典略》記載:“備於是起館舍,築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四百餘區”,劉備造這些幹什麼?呵呵,目的很明顯呀,改善北上的運輸問題。這四百區的管舍也許要等建造完劉備再北上,也許是在建設中劉備就北上了,我們無法得知,我們只能知道,在八月後十月之前不會在漢中。
d-S]N/zdTB 《資治通鑒》記載:(建安二十五年五月),麹演反叛,“將軍郝昭、魏平先屯金城,受詔不得西度”。為什麼不讓“西度”?會不會是因為那段時間之前劉備在漢中威脅關隴?算是一種假設吧,後來郝昭等人還是發兵解決了這個問題,說明劉備即使在漢中也不會有什麼動作,當然更有可能是因為劉備當時剛剛離開漢中而朝廷不知道,所以郝昭才會出兵而能解決問題。但是我們不能把這個不算證據的假設當作證據。
c g}kf"X 所以,劉備可能再出漢中的時間還是卡在建安二十四年閏十月到建安二十五年七月之間。A)io1W1bL$_
而在《裴注引魏書》以及《典略》有段很有意思的記載:《魏書》“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吊,並致賻贈之禮。文帝惡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典略》“備遣軍謀掾韓冉齎書吊,並貢錦布。冉稱疾,住上庸。上庸致其書,適會受終,有詔報答以引致之。備得報書,遂稱制。”rk4pV^g/x|9u
記載是說:劉備聽說曹操死了,立刻派韓冉去弔喪。sA$UR(@$[
按常理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考慮孫權殺關羽,曹操厚葬關羽頭顱或許可以看出一點蛛絲馬跡:劉備有可能在試探著與曹魏結好,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為關羽報仇攻孫權。只不過曹丕反映不是很友好。如果按《魏書》:當時魏荊州刺史是夏侯尚,韓冉沒有到洛陽,否則也不用荊州刺史去殺他。按《典略》韓冉能“住上庸”則是在建安二十五年七月之前(此時孟達未反),而又說“適會受終”,則在四月左右。 F)I7noEp L9o v
總之對於無法明白的疑問我們不討論,只是韓冉在這個時候到上庸不禁讓人要問:劉備在哪?l:yI\(aH
無論劉備是在漢中還是在成都,由於東吳已經佔據夷陵,韓冉要到上庸只有從漢中去,劉備當時也許就在漢中,當然,僅僅是也許。 \0o$j_\9M
說了半天,我們還是只能把劉備再入漢中的時間縮短到建安二十四年閏十月到建安二十五年四、五月間。]&Q`8}3rfEF]

`1w!PfF ,C*pJJjM
如果我們假設劉備真想出關中或沿漢水東下,他是不太可能在隆冬即將來臨的年底出兵的,古代出兵講究季節和時令,還要擇良辰吉日,看《三國志》中記載的出兵時間,絕大多數是在春秋季節,也有夏季,但隆冬開始用兵的現象幾乎沒有。於是乎,劉備再出漢中的時間昭然若揭:建安二十五年春。當然,他也可能是在更早一些的時間趕到漢中,但不會早在關羽失利前。
Y'Ks$d5jlz 劉備如果是要救關羽奪荊州才到漢中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他應該是從川口沿江東下,而不是從漢中沿漢水而下。由於通訊條件的限制和孫吳對消息的封鎖,劉備得知的其實是一兩個月以前的事情,孫權是在閏十月到十一月才拿下荊州,劉備得知消息的時間差與前面論述吻合。
Pev6S}$L .l9loa:k5f
.h~:D aN,gh&Jt
只是這個假設還是缺乏史料依據,也許在一些“郡志”或“縣誌”或“碑文”中會有蛛絲馬跡。
i;p ~ K a$iG1v~k1c N0Vj7E ZS&h-`1ZG

FLTm)?#q GT,Q 那劉備最佳的出漢中時間是什麼時候?我們都是“事後諸葛亮”,我們可以大膽的說: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到十月期間,此時關羽威鎮華夏,魏諷反,孫權還沒有與曹操結盟,雖然張合、曹休、曹洪、郭淮等人在關中,但劉備乘勝出戰,勝算不小。
S u]0scc*m G} 我們能怪劉備嗎?不能。因為四年漢中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蜀中百姓負擔已經到了極限,必須休整,同時,蜀道難行,攻漢中因為路線短還好辦,可如果攻關中就是另外一個概念了,所以劉備要先造“四百區館舍”,解決運輸問題。\:Xt+Cs"d&\
其實僅僅半年的休息時間對於蜀漢是很短暫的,但對於瞬息萬變的襄樊戰役卻是漫長的。
y0H~ D:B&K q$w&gc8A 只能說整個事情太巧了。襄樊戰役變數太大,誰也沒有把握預測將來,關羽七月攻樊,八月破於禁,九月威鎮華夏,取得了令人預想不到的戰績,劉備希望關羽再打一打,進一步吸引曹操主力是很正常的想法,更何況既使關羽打不贏退守江陵也還是起到吸引曹操主力的作用,誰也不知道孫權會在這時突然翻臉,弄得關羽無家可回。 VcLv+a1T\
另外,劉備也許沒想到曹魏折騰了這麼幾年,剛在漢中失利卻還能這麼頑強和迅速對關羽做出反映。
s'hw%X }hn7u 由於通訊條件的限制和孫吳對消息的封鎖,劉備得知的其實是一兩個月以前的事情,得知失荊州和關羽死訊不會早于建安二十四年底甚至二十五年初。
.n q,qh-D3f 劉備在建安二十四年底到建安二十五年初再出漢中顯然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前不能出關中呼應關羽,後不能制孟達保守上庸,正如廖立所說:“後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
_+@5qa+b 只不過廖立是在罵娘,把誰也無法把握的局面全都怪罪到了劉備身上,所以諸葛亮說他“誹謗先帝”也不是沒有道理。:W%} u5~Jo

FG~Y#I9A y:\ 最後補充一下,劉備在得知孫權佔據荊州關羽失敗後,肯定是馬上漢中回成都,所以他即使出漢中,時間也一定很短,甚至連應有的準備都沒有齊全就回來了,也許正是如此,各類歷史記載才沒有提到這一點。
3SI{r;e 2d'].x-r6Qx-x"b2i L,I
當然,如果劉備壓根就沒有再出過漢中,那麼以上論述就沒有意義了。(那豈不是寫了一堆廢話?)
0D_$HDh*V%ey"\:f/MQ 5t {+`0H*V$\E-Yi
十一、結局e9\4h(j'^'~M2FS
關羽死了,孫權得了荊州,但獲利最大的是曹操。 v3Q F T(C*M(O8`
《三國志•趙儼傳》:“仁會諸將議,鹹曰:‘今因羽危懼,必可追禽也。’......太祖聞羽走,恐諸將追之,果疾敕仁”。
m^([q Yan.O q 建安二十四年冬天就已經開始了夷陵之戰......
Q*|BqI3yW@{5p ------------------------------------------------------------------
]$b,A7G(q*gZA (注一)《三輔決錄注》曰:(建安二十三年)時關羽強盛,而王在鄴,留必典兵督許中事。
vN!pBT uEw (注二)《三國志•溫恢傳》: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攻合肥,是時諸州皆屯戍。
Qx(SV%b0K (注三)《三國志•於禁傳》: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
Bt)g7Zi#_Z (注四)《三國志•孫權傳》: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
v?"Hbr PW (注五)《三國志•滿寵傳》:聞羽遣別將已在郟下,自許以南,百姓擾擾,羽所以不敢遂進者,恐吾軍掎其後耳。
^Q2aF;|6s/c_ (注六)《三國志•呂蒙傳》:“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b0Z!h%q"N J)zc3R8H(E0V
(注七)《三國志•全琮傳》: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將關羽圍樊、襄陽,琮上疏陳羽可討之計,權時已與呂蒙陰議襲之,恐事泄,故寢琮表不答。及禽羽,權置酒公安,顧謂琮曰:“君前陳此,孤雖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於是封陽華亭侯。
h8[ j;LV`[ (注八)《三國志•董昭傳》:及關羽圍曹仁於樊,孫權遣使辭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軍之圍,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備。”
)E$z!L^!?u&Yi (注九)《三國志•董昭傳》:昭曰:“軍事尚權,期於合宜。宜應權以密,而內露之。羽聞權上,若還自護,圍則速解,便獲其利。可使兩賊相對銜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權得志,非計之上。又,圍中將吏不知有救,計糧怖懼,儻有他意,為難不小。露之為便。且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
+r q-Zb HO8}(k (注十)《三國志•張遼傳》: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籓,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遼未至,徐晃已破關羽,仁圍解。遼與太祖會摩陂。 《三國志•裴潛傳》:太祖次摩陂,歎其軍陳齊整,特加賞賜。
2s'hK)W-eV&^"J)B| (注十一)《三國志•桓階傳》: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太祖欲自南征,以問群下。群下皆謂:“王不亟行,今敗矣。”階獨曰:“大王以仁等為足以料事勢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遺力邪?”曰:“不。”“然則何為自往?”曰:“吾恐虜眾多,而晃等勢不便耳。”階曰:“今仁等處重圍之中而守死無貳者,誠以大王遠為之勢也。夫居萬死之地,必有死爭之心;內懷死爭,外有強救,大王案六軍以示餘力,何憂於敗而欲自往?”太祖善其言,駐軍於摩陂。賊遂退。8{K&k Ok\[
(注十二)《三國志•楊戲傳》:糜芳字子方,東海人也,為南郡太守。士仁字君義,廣陽人也,為將軍,住公安,統屬關羽;與羽有隙,叛迎孫權。郝普字子太,義陽人。先主自荊州入蜀,以普為零陵太守。為吳將呂蒙所譎,開城詣蒙。潘濬字承明,武陵人也。先主入蜀,以為荊州治中,典留州事,亦與關羽不穆。
HI6tU(M,^q (注十三)《三國志•諸葛亮傳》: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M$\R3f#REm8j
(注十四)關羽鎮守江陵廢棄舊城,築新城,後來東晉桓溫在此基礎上擴建,形成了今荊州市的雛形,《水經注》說:“舊城,關羽所築”,《城邑考》說:“相傳關羽所築,晉桓溫增修之”。《元和郡縣誌》記載:“城本有中閣,以北為舊城也,以南為關羽所築。”h(`8B8d D:@-W
(注十五)《三國志•陸遜傳》: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等合夷兵數千人,首尾西方。遜複部旌討破布、凱。布、凱脫走,蜀以為將。
w9L0a`6[6k (注十六)《三國志•許褚傳》:曹仁自荊州來朝謁,太祖未出,入與褚相見於殿外。+v:~4_,[Qk%}S
(注十七)《三國志•呂範傳》:權討關羽,過範館,謂曰:“昔早從卿言,無此勞也。今當上取之,卿為我守建業。”又有溫恢沒有離開河肥知雙方各自防備。
]:? Y1p;CxKW3? (注十八)《三國志•呂蒙傳》:與關羽分土接境,知羽驍雄,有並兼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8V0K4n9{F`f fM){'Iv
(注十九)《三國志•曹仁傳》:複以仁行征南將軍,假節,屯樊,鎮荊州。+l m] [8F
(注二十)《三國志•劉封傳》:“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又見《三國志•劉備傳》: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又有《三國志•關羽傳》: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151515 發表於 2006-1-11 07:39 PM

演義十一大醜化人物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singleung1956 發表於 2006-1-11 07:50 PM

218
*S0_;ZD5G U E 張飛大敗魏大將張郃於巴西。
LY*xdp${^
9FqW$@Tz b qYN;T P3S
點解打打下走左去南美洲

151515 發表於 2006-1-11 07:56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CHECSS 發表於 2006-1-11 09:34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151515[/i] at 2006/1/11 19:56:
)I$a R3t5[ k@.v bftAn y

u Fi;|)o 當時蜀中有一地名叫巴西,不是南美洲的巴西. [/quote]j2oQMi6v)UI
i know :cool:

151515 發表於 2006-1-11 09:37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頁: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