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J#I!l1r!`
狗叔認為曹操是英雄還是狗雄? [/quote]
成者英雄敗者寇, 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終其一生亦不敢稱帝, 不算英雄矣......(但亦不是狗熊, 只能說是一方梟雄是也)
:cool: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155220[/i] at 2006-1-13 20:27:di ]bqz*k1c a ow
`8\H{.kNpt
致狗叔:4SxN$TW ]0En
2WJRC7A Kq.i
晚輩應稱你為狗叔還是九兄? [/quote]
都係一句啫...........:P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CHECSS[/i] at 2006-1-13 20:25:*X bPg?-g;o
S1~g%CB k?"AI
:mad:九兄:mad: [/quote]^m9?v5F%U(m
h*_Wj:qFkE
#322:D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打狗棒[/i] at 2006-1-13 20:34:1lwK&d!Y
w;UhYcw X}7^/u
都係一句啫...........:P [/quote]l_"dQ,yGI({o4N
8F#c4VH3S9_.Ru
ok;) 滿清三大以疑案之一: 太后是否下嫁?)q9PfAW7p(V"X
順治親母, 康熙祖母之孝莊皇太后有否下嫁皇父攝政王多爾袞? 各位有何意見?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打狗棒[/i] at 2006/1/15 15:34:.\1t4}L,S
滿清三大以疑案之一: 太后是否下嫁?
順治親母, 康熙祖母之孝莊皇太后有否下嫁皇父攝政王多爾袞? 各位有何意見? [/quote]
:o:o:o:o:o:o:o:o:o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打狗棒[/i] at 2006-1-15 15:34:
滿清三大以疑案之一: 太后是否下嫁?0U7^ Q @0`\
順治親母, 康熙祖母之孝莊皇太后有否下嫁皇父攝政王多爾袞? 各位有何意見? [/quote];y fX2qHA
對清朝的認識不多,故.......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155220[/i] at 2006/1/15 15:39:d(n @4^*K*@@.p
qm c"K1eU
對清朝的認識不多,故....... [/quote]
x2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打狗棒[/i] at 2006-1-15 03:34 PM:
滿清三大以疑案之一: 太后是否下嫁?#i]n4gO
順治親母, 康熙祖母之孝莊皇太后有否下嫁皇父攝政王多爾袞? 各位有何意見? [/quote]
冇....f&`1Xw5z8oB \
多爾袞娶既係豪格既既老婆1DtD p I3@+Ofq\
唔係皇太極既老婆K MKT%}V/m
有本書咁講... 曹操和張飛是親戚 [轉貼]
F6@ W?-^3T,h
看到這個題目,有的讀者可能會啞然失笑:曹操、張飛這兩個死對頭,怎麼會沾上親戚關係?然而,這並非海外奇談,而是實實在在的史實。
e1i+W4UP-y(tTK^ w
曹操和張飛的親戚關係,是通過夏侯淵一家搭起來的。J&q#fK'taGM4A4e
cW ^*tDLA&N
先說曹操。曹操之父曹嵩,是東漢末期大宦官曹騰的養子,但他的本家卻是夏侯氏。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曹瞞傳》及《世語》二書:「(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指曹操)於惇為從父兄弟。」這就是說,從血緣關係來看,曹操其實應該說是夏侯氏的後代;他手下的頭號大將夏侯惇 就是他的堂弟,另一員大將夏侯淵也是他的族弟。夏侯惇長期獨當一面,「特見親重,出入臥內,諸將莫得比也」(《三國志.魏書.夏侯惇傳》);夏侯淵多次領兵出征,「虎步關右,所向無前」,也極受信任;除了他們自身的才幹勳業之外,與曹操的親族關係乃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不僅如此,曹操還有意識地與夏侯楙、夏侯淵親上加親。夏侯惇之子夏侯楙(按:三國演義》說夏侯楙原是夏侯淵之子,自幼過繼給夏侯惇,誤),娶曹操之女清河公主為妻,封列侯,「歷位侍中、尚書、安西、鎮東將軍,假節」(《三國志.魏書.夏侯惇傳》),可謂官高爵顯;夏侯淵的長子夏侯衡,也「尚太祖弟海陽哀侯女,恩寵特隆。」(《三國志.魏書.夏侯淵傳》)總之,在曹魏集團內,夏侯惇、夏侯淵家族真是尊榮無比。所以,陳壽在寫《三國志》時,乾脆把夏侯惇、夏侯淵與曹仁、曹洪等曹氏宗親合為一傳,標名《諸夏侯曹傳》。 `5?w?'S5j3|G
+D`WC%I3C~ v1PVsQ
至於張飛,作為劉備的心腹大將,無論就其家世出身還是政治觀點來看,本來是很難與夏侯氏家族產生什麼瓜葛的;然而,在那天下大亂,人的命運變幻無常的年代裏,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卻成了夏侯氏的女婿。據《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注引《魏略》,事情是這樣的:「建安五年(200年),時(夏侯)霸從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採,為張飛所得。飛知其良家女,遂以為妻,產息女,為劉禪皇后。」這就是說,張飛的妻子是夏侯霸( 夏侯淵次子)的「從妹」,也就是夏侯淵的堂侄女。論起輩分來,張飛還得算是夏侯淵的堂侄女婿哩!0W*?"K#j`
U|"]r2E*a
通過這樣兩方面的說明,事情已經很清楚了:既然曹操是夏侯淵的族兄,而張飛是夏侯淵的堂侄女婿,那麼,張飛也可以說是曹操的堂侄女婿。不僅如此,就連蜀漢後主劉禪(張飛的女兒是他的皇后),也得算曹操的隔房侄孫女婿!
自從建安五年元月曹操親自率軍擊敗劉備,重佔徐州以後,曹、劉兩大集團一直處於尖銳對立的態勢。所以,曹操和張飛雖然成了親戚,卻沒有機會互相走動,互敘親戚之誼。不過,即使在雙方兵戎相見之時,也還沒有完全忘記這一層親戚關係。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兵爭奪漢中地區,從建安二十年(215年)以來一直鎮守漢中的夏侯淵與之相拒,在定軍山被劉備部下勇將黃忠所殺。張飛之妻聞訊後,便「請而葬之」,算是對這位堂叔盡一點孝道。再過二十年,魏、蜀兩國的開創者們均已謝世,兩國的對峙態勢雖然如故,但這種對峙和彼此攻伐主要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而雙方--曹操、夏侯淵的子孫和劉備、張飛的子孫--在感情上的仇恨心理卻有所淡化,這一層親戚關係更成了急難時的一張王牌。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滅曹爽集團,獨攬曹魏大權。當時任右將軍、「征徵蜀護軍」的夏侯霸害怕株連,惶惶然投奔蜀國,在陰平道上迷了路,因糧食盡絕,殺馬充飢,步行又打破了腳,真是狼狽不堪。蜀漢方面聞報,急忙派人迎接。夏侯霸到了成都,劉禪親自接見,特地向他解釋道:「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劉禪還指著自己的兒子說:「此夏侯氏之甥也。」看來,劉禪這位庸主並不像人們想像中那麼昏聵糊塗,還多少懂得籠絡感情的重要性。從此,劉禪對夏侯霸「厚加爵寵」,一直讓他做到車騎將軍。就這樣,夏侯霸成了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之一。
_F*l EZ-W2q
曹操和張飛是親戚,這本來是很好的小說材料,其中有多少矛盾衝突可以展開,有多少悲歡離合值得渲染呵!但是,羅貫中寫作《三國演義》時,卻完全沒有涉及這一點,不僅張飛之妻根本不曾露面,就是寫到夏侯霸投奔蜀漢時,也沒有順便略作交代。不知羅貫中是沒有注意到這一層親戚關係,還是因為不想描寫家庭生活而有意捨棄這一事實,抑或是擔心寫了這一點會模糊作品「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這是一個難以索解的謎。不管謎底如何,我對此都感到惋惜。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 魏軍,蜀軍還是吳軍最精銳?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155220[/i] at 2006-1-28 15:13:;ZC"u"^J$A.S)eu
魏軍,蜀軍還是吳軍最精銳? [/quote]`!Ja#qrOKk
三國互有勝負, 很難說哪一支軍隊最勁;~;G&mo.n"W D
但最後三國盡歸司馬氏, 所以晉軍最精銳.........:P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151515[/i] at 2006-1-28 21:06:PN;~:~j9gav
人數的比例又如何? [/quote]
赤壁之戰前魏軍應較蜀, 吳數以倍計;4s3j&PTyaz/?^
赤壁戰之後, 三國拉成均勢......:)
三国军制及武器发展和演变
三国军制及武器发展和演变 一、三国军制谈三国的军事制度必然要先了解中外军制度和世兵制。vl0])P"Z*Pd
曹魏是首先建立中外军制度的国家。其军队主要分中央军和地方军。中央军包括中军和外军;中军屯驻(防卫京城,也叫禁军,外军屯驻(防卫外地。中央军由都督统辖。地方军是守备各个州郡的军队,由各刺史郡太守统辖。孙吴和曹魏大致相同。NXO3]]%s,sD[
H0L.QK"~0[S
蜀汉基本类似,但有明显的区别。蜀汉军队也基本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地方军由刺史郡太守镇守州郡,这与孙吴和曹魏是相同的。主要是蜀汉的中央军划分更细。中央军分五军,既中军和外军。中军由护军将军统辖镇守成都(京城);外军共分前后左右四军,分别由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统辖镇守在重要战略位置。
I8} m)S&Z7y
东汉以募兵制为主,一旦入伍便长期为兵,成为职业军人。汉末连年大战,人口锐减,募兵制维持不下去。东汉末年以来,军阀的部属叛服无常,为防止官兵叛逃,常将将领甚至士兵的家属作为人质。士兵的家属被集中管理严加控制,形成了军户。军户被强制为父死子代、兄终弟及,世代为兵。曹魏实施世兵制,既某些家庭须世代为兵的制度。
世兵制有利于奖励战功,但是弊端也不少。比如曹操实行军户和民户分离。军户既要打战又要耕作,还可被任意集体迁移。为保障兵源,曹操规定军户女子不得外嫁(只能嫁给军户。可见军户地位卑微、劳役多、限制多。&n1v&M0t4vkj`6q
因为疆域和人口最小,蜀汉实行征兵制。世兵制虽然也有,但非主流。主要在部曲和少数民族中实行,作为征兵制的补充。蜀汉末期时,蜀国当时加载户籍的有28万户,计男女94万人口,而将士官吏有14万2千,平均二户就要负担一个官兵。老百姓的负担很大。? C#|;T8B.g$F
`;E@h3mR
孙吴士卒家属一般跟随军队,由将领安排住地集中控制。孙吴政权是由江南本地和南迁的大族所支持而建立,所以不得不给他们好处。因此形成了东吴特有的世袭领兵权。将军死
后由儿子带领旧部属。军队变成私产,某些将领因此压榨士兵差使繁重劳役或派到外地赚钱。军户家庭不堪劳役、聚少离多,时有逃亡或反抗。吴国因士兵或百姓引起的内乱远远超过于魏、蜀两国,可见基层的不满很严重。 二、武器发展及演变
yP0H;GX;WY"[V
1.格斗兵器:戟相当流行,长矛逐渐被重视
三国时代很流行用戟。戟分长戟和短戟(手戟),见下例。
例子:Kj&b x ~.c`
1.张辽被甲执戟,先登限阵???孙权大惊,以长戟自守。(三国志张辽传
2.魏猛将典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军中有语: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三国志典韦传
3. (董卓)拔手戟掷布(吕布) (三国志吕布传
4.布(吕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 (三国志吕布传)$e0hpS u,} e
5.李肃举戟直刺董卓前胸(柏阳版资治通鉴)
6.有人告诉刘备说:「赵云已经向北逃走﹝义思就是降曹﹞」刘备把手戟掷过去,说:「赵云绝对不会拋弃我。」不久,赵云抱着刘禅归来。﹝柏阳版资治通鉴﹞
7.﹝典﹞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三国志典韦传)okxIX/A6^A%I5v
由第3和第6项例子来看:董卓和刘备都是在极端愤怒下,拿兵器掷人。既然非常生气,必是随手拿起身旁兵器,而非特地挑选,可见手戟似乎成了三国时代武将随身配备的护身短兵器,再不然就是贴身侍卫的标准配备。第7项更加表现出戟﹝尤其是手戟﹞在战场上的妙用。典韦手拿十几根戟,点明了是用戟来掷人,而且应该是拿手戟。手戟﹝短戟﹞重心在前端的形状,就可明了戟比刀剑更适合用作投射武器。也就是说戟不但可以用来作近身防卫和攻击,也非常适合在中程距离杀敌。尤其是像典韦这种大力士,戟就成了恐怖的投射杀人武器。我想这就是三国时代的武将对戟这么捧场的原因吧。
长矛展露锋芒
长矛展露锋芒,使用者比前朝还多,尤其是北疆地带。(至西晋胡人大量入华后,长矛变成骑兵武器主流,因为鲜卑民族多用长矛,骑兵冲刺时用矛最方便)。东汉末年常年动乱,人口大减,曹操等北方武将就征用了相当多的匈奴、鲜卑等北方民族作战,也使长矛有经常表现的机会。
例子:V_VZl4R4Z kq
1.曹操欲西征,议者多言: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不可以挡也。(三国志武帝纪魏书注)2t(z+Y'B2i9\/b&QK%k
2.张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 (三国志张飞传)
3.公孙瓒出塞遇鲜卑骑兵,乃自持矛,两头施刃,持出刺敌杀伤数十人。 (三国志公孙瓒传)-A6Dv*Y#ja.s,G
$B!^.hS.h1y
用钢铁制钢兵器"m4K/uM _BB:H
三国时代承袭汉代钢铁技术,用将生熟铁合炼而得钢,因生产技术简单,使钢铁兵器产能大为提高。制成的钢铁兵器也常出现。c8p$x1O1BVL%R
2.远射兵器W8JiX)A9_Y
弓与弩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弩(用机关发射箭的弓,威力和射程远胜过一般弓)
原因:三国时代骑兵大量被使用,弓弩是步兵用来对付骑兵的主要兵器。特别频繁的水战(主要是魏和吴),也是原因“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最好用)。,i4D4idt6h,y|DF
例子:
1. 魏晋时期有用脚踏张之弩﹝必须用脚抵住才能拉弦定位,可见威力相当惊人﹞。Bul4v3|u
2. 诸葛亮曾制造出连弩:具有简单自弹性能, 拋石装置&i7~4r&T$j P
曹操在官渡之战使用一种拋石车,因拋石时声音很大,所以命名为“霹雳车”。为史书中最早有记载的拋石装置(资治通鉴:袁绍在营中堆土成山,建立高楼,向曹营射箭???曹操建霹雳车,用巨石攻高楼,一一摧毁。其原理是利用杠杆原理拋石来攻击敌方城池或#[#@ s6\m
城防设施和人员。南北朝后期发展成一种舰用水上拍竿。隋灭陈的荆门水战中,隋舰在前后左右装有六座巨大的拍竿,高可达五十尺,击沉陈军战舰十余艘,威力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