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滿紛 26FUN's Archiver

derek23 發表於 2005-12-4 06:17 PM

[size=4]三國演義的'出生'歷程[/size]
M&x$T+qMLcQ:s -T?N KL G

%htjo9]Q%I Zd0` 演義這種體裁的歷史小說,是從宋代的'講史'演進而來.當時,有很多人從事'說書'這種'行業'.說書這風氣相信是在宋仁宗時期開始的.人們因為生活閒逸,於是便開始出現這種'講故事'的行業.這些'說書先生'以'話本'作為基礎.但可惜有關三國的話本,現在己經看不到了/U'vs:EZ1ScOx
$x|E&?s&\Ge/D
到了元朝,雜劇十分流行,其中有關三國的故事就十分多.根據元人鍾嗣成和明人朱權的考究的雜劇名目中,至少有十九種之多.其中現存<單刀會>、<襄陽會>、<戰呂布>、<隔江鬥智>、<千里獨行>、<博望燒屯>、<連環計>等,情節都和三國演義相去不遠.可見在三國演義面世之前,孔明、關羽等已被'聖人化',並非全因三國演義造成.
4xIonE7[ 8F8^&O TO
除了上面所說的戲本之外,最近發現的新安虞氏所<全相三國志平話>,是元朝至治年間(1321-1323)所行的,可說是三國演義的雛型.全書三卷,分上下兩欄,上欄是畫,下欄是文.平話的本文,就是由黃巾之亂始,至晉一統終.這格式為後來的三國演義定下模子.但平話的文字拙劣,文化不高,別字甚多,如'糜竺'寫作'梅竹','街亭'寫作'皆亭'.因此,<平話>沒有文學價值可言,也不為上流士大夫階層所接受.
n+pf%c Q ]?R |RN#g
把<三國志平話>加以改編,而寫成一本雅俗共賞的歷史小說,是羅貫中.羅氏是元末明初的人.本名羅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太原人.他把那些言辭鄙謬,上流社會看不起的平話,改編成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文字.一方面保留了大量正史史料,又加入了不少野史故事,使<三國演義>生色不少.既使中下階層人士明白,也為上流社會接受.Nb'ZM,CDA
$J)j;u IQbC
現存<三國志通俗演義>即,<三國演義>最早的版本,是明孝宗弘治甲寅年(1494)的本,一共有24卷,每卷10節.現行的三國演義,是清初毛宗岡重行編訂的.毛宗岡字序始,是金聖嘆的門徒.和父親毛綸合力評改<三國演義>.於康熙初年間(1666-1686)成書,就是現時流通的120回<三國演義>.

derek23 發表於 2005-12-4 06:19 PM

[size=4]劉備這奸人!!![/size]
XN-zdV~&D
{"p~r@4N:kSl 所謂的歷史建立在證據之上,文學創作依據歷史題材,並不表示創作內容必定符合史實,以金庸小說為例,背景從天龍八部的北宋到射雕三部曲的南宋、元末,或是延續某歷史人物後代發揮故事,但是前提在結果不變。文學和史學是不同的,文學主要在抒發情感,古人說「文以在道」,但不能引起人們感情上共鳴的還是文學嗎?而史學要求的根本是天秤的另一端,可以平衡文學發展,但不能限制文學。h g6YK*F4h(W1w%y*Ua+e0y

wu+|*i9MY'[ 黃易寫大唐為什麼難以收尾、草草收場,原因在於不能背離史實的結局,而又要入情入理。我在武俠小說討論版看到很多人以為南宋末年守襄陽的是郭靖咧,基本上,這在文學的成就上是非常成功的,但並不表示背離了史實。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在意的不是守襄陽的是誰,而是描寫這樣一個架構在歷史上的虛構人物心理、經歷、和遭遇,引起認同。
8?@,@k X.Dt"IX k.v%_'s4d%Hn
在歷史版上,有位前輩說的很好。
`!Mi(T$Oo -- si%V0t?y j/I`Y
《三國演義》是藝術小說,用「記載」語不很恰當;「這樣誤虛為實,視假為真,不僅不能看作是缺陷,恰恰相反,是文學創作成功的表現,正是《三國演義》的作者充分發揮文學特點所取得的效果的表現。」所謂被「騙」不僅不公平,還反而凸顯身為文學讀者的智慧不足。「我們知道,文學與史學,是兩門不同的學科」,「拋開文學的特點,用史學的尺度去要求文學,這樣的文學批評對於人們閱讀和欣賞《三國演義》有害無益。它才是真正會混淆視聽。」,f [[#_ oZ,{KW;da

k!v3S+P){\/EL 書海浩瀚難以遍讀,很建議熟悉《三國演義》的各位朋友走趟貴校圖書館,找找丘振聲先生《三國演義縱橫談》(曉園出版社),不僅能由此了解文學與史實出入,更能保持對於《三國演義》的健康情感。

derek23 發表於 2005-12-4 06:21 PM

[size=4]三國演義 不是羅貫中寫的? [/size]E jW%j`5g5c
1s6\sk5ZAd!|

X!{:Z^bii.E
A$uz(H+LE  本報特約撰述張晨/上海特稿 U1?C$gbs0}
長久以來,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中一般都認為: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開山之作-「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明末清初人羅貫中,明朝嘉靖元年修髯子張尚德刊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是該書最早的刻本。然而,北京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張志和博士經過十四年的研究,最近以大量的證據材料首次提出:「三國演義」的真正作者並非出生於北方的羅貫中,而是從北宋到明朝中葉約五百年間的「演義家(即說書藝人)」,最初的寫定者也是南方人。而「三國演義」最早的刻本是比嘉靖刻本早二十多年的黃正甫刊本。馮其庸、啟功等大陸著名學者對張志和的觀點表示了初步的肯定。&[ p5x`C$b3U
  張志和介紹說,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的說法來自於明嘉靖刻本,上有「後學羅本貫中編次」的字樣。海內外現存三十餘種各類刻本的「三國演義」,學術界公認嘉靖刊本是「三國演義」最早的刻本。但事實上,嘉靖刻本並非是「三國演義」最早的刻本。 nt1D I;sW,v,X4o+MB
 張志和對「三國演義」的研究始於一九八六年。一九九二年起又對留存在大陸各圖書館內的所有「三國演義」版本進行了全面調查,取得大量的第一手證據材料。調查的關鍵突破口是在北京國家圖書館查到了一部明代插圖孤本黃正甫刊二十卷「三國演義」。通過詳細的考校,並從書中的詩詞、注釋、故事敘述、文字運用等各個方面與嘉靖本進行了對勘比較,發現並證明這個黃正甫刊本的刊刻時間實際上比嘉靖本早二十多年。這就是說,根據張志和的研究,「三國演義」的最早的版本是黃正甫刊本,而非原來學術界所公認的嘉精刻本。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黃正甫刊本中,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到該書的作者為何許人。
2~9H4R|])H'p(r  張志和說,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而「三國演義」的最早刻本出現在明朝中葉,這近二百年間該書竟未見於任何記載,這小說史上的空白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張志和說他考察了自元末明初到明中期近二百年間小說的發展,並從「永樂大典」等有關文獻中找到了大量證據,可以證明羅貫中生活的那個年代還無法產生「三國演義」這樣的作品。張志和說在元末明初,三國故事還不夠成熟,許多故事還沒有定型,與明中葉以後的三國故事相去甚遠。憑羅貫中一個人的智慧是無論如何也編寫不出「三國演義」那麼多精彩的故事的。k8NB$]3^'^],Z
 張志和認為,嘉靖刻本說「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所編次,完全有可能是書商為了售書獲利而偽託的。假若偽託本朝作家,明眼人一眼便能看穿,所以便偽託近二百年前的前朝作家。不過,細心考察,還是可以發現破綻。嘉靖本「三國演義」前面有一篇蔣大器的「序」,但序中卻將羅貫中的籍貫「太原」誤寫為「東原」;此外,又將三國所敘的史事的時間搞錯,由一一三年錯寫為九十七年,可見作序者對羅貫中也並不十分了解。明初「錄鬼簿續編」的作者與羅貫中有過交往,據該書記載,羅貫中「樂府隱語極為清新」,寫過二種雜劇。但是根本沒有提到他創作「三國演義」等小說。怎麼到了近二百年後的明中葉,羅貫中竟成了一個天才的小說家?p(E,{K x ]]
 張志和認為,「三國演義」是從北宋到明中葉的一代又一代說書藝人在口耳相傳過程中豐富和完善起來的。到了明朝中葉,整個三國故事基本完善定型,有眼光的書商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便與某個熟悉三國故事的文人連手,參閱「資治通鑑」等史書,對這些三國故事進行系統的整理,寫成了這部「通俗演義」式的「三國志傳」,然後付梓刊印。但是,最初的寫定者是南方人而不是像羅貫中這樣的北方人。這可以從黃正甫刊本中的語言風格中看出。
z-~4pH:dop  張志和透露,目前他已經寫作和發表了有關「三國演義」的十多篇長篇學術論文(包括博士論文),對「三國演義」的研究不斷在深化。黃正甫刊本「三國演義」經他整理校訂,已於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首次出版,這就為學術界今後進一步研究「三國演義」及其作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版本。-------中時電子報.90.01.20

derek23 發表於 2005-12-4 06:22 PM

[size=5]三國演義中有哪些內容和人物是虛構的[/size]&fUpH3^3U
Er`#uum/mg

3eyE(a6u{{2z? @7C"\
[&I,J,p(v 1張飛字益德,非翼德
?rt*g/{ZS )w#Aa7PRq'A#G
2華雄被孫堅所斬殺,非關羽溫酒斬華雄
[@;h k,GI8Xv
+gT@6q7f4b 3馬超為報父仇而反曹? A6Hc}m?3kJ!W
馬超起兵反曹,馬騰﹝當時在長安任官﹞因此被曹操所殺,非曹操殺馬騰,馬超為報父仇而起兵。兩者因果顛倒。馬超不顧爹娘死活而起兵?請看詳細的前因後果:
w @K)O5I5C%S 西元208年曹操欲南征﹝即討伐劉表等,十一月在赤壁
7@^:u,]/Y Y'fL4q 大敗而回﹞。為了怕馬騰搗亂,於是勸誘他到中央任官﹝衛尉﹞。長子馬超被任命為偏將軍,留在關中的槐里﹝陜西興平市﹞繼續帶領父親的舊部屬,馬騰家族則全部遷到鄴城。
)|3AL5d8Q ]W 西元211年曹操派鍾繇討伐漢中張魯,命令夏侯淵率軍0P _'Rnf
會師。這極可能是曹操的計謀,因為攻伐漢中,大軍須經過關中,關中諸侯必疑心而起兵反抗,高柔曾勸告曹操,曹操的智商也不可能不明瞭,所以曹操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以伐漢中為名,激誘關中起兵反抗﹞”。關中諸侯基本上受到朝廷冊封,曹操不能平白無故出兵征討。所以關中的馬超、韓遂等一如曹操所願的出兵反抗時,曹操也就名正言順的“討伐逆賊”。9月,操以離間計大敗馬、韓聯軍。
8_X3D+e:Y#kW 西元212年五月,曹操殺馬騰,屠三族﹝三族:父族、 vewj_[
母族、妻族﹞﹝此舉是為了報復馬超在去年起兵抗曹。三國演義說馬騰奉衣帶詔欲謀刺曹操被殺,不合史實﹞。X i Z9AC+MnS
西元213年馬超再度兵敗投靠張魯。張魯欲把女兒嫁給XP[i/^7G
他,有人警告說:「有一種人連爹娘都不愛,怎能愛別人?」張魯打消念頭。*lF$@[#R F^!@#U5q
總結:馬超會起兵可說是曹操一手策劃的陰謀,所以評定馬超「不愛爹娘」實在有失公平。馬騰在正史上是一個投機份子,東漢末年時就一直叛服無常,常趁亂攻擊地方。曹操明裏推舉他到中央任官,實際上是挾持掌控他,並牽制馬超。所以馬騰將全族內遷到到曹操的地盤,就注定是悲劇上演的開始。
M)\1Y0B3K~VA$?/v.bP 曹操先激起馬超的反抗,再藉此誅殺馬騰三族,所以悲劇的幕後超級大導演為曹操,副導演為無知的馬騰,馬超只能算是可憐的配角。
W:{;M:F$r A4O;i(r 4 曹操逃亡時被捉,結果中牟縣令放他走,此縣令並非陳宮。
Y%P%m]:h*U%Z ;s)u!U8`5s:O~y/d_
5 被醜化的周瑜、魯肅
%`'yJE*K]'E N[)~c 很多人認為三國演義中曹操被醜化得最厲害,其實周瑜所受的委屈不亞於曹操。周瑜在正史中是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人才,甚至連相貌也一表人才;赤壁之大捷可說是他一手導演的傑作。可是三國演義為了強化孔明的智慧,把周瑜描寫成心眼狹小、工於心計的武將,把魯肅刻劃成唯唯諾諾,魯鈍且耳根軟的人物。孔明三氣周瑜在正史並沒有提到,周瑜面臨曹操數十萬大軍,非常需要劉備的二萬兵力幫助,不可能動不動就要謀殺孔明。我們在欣賞三國演義精采的情節時,也要了解歷史真實的面貌。!TB6H.rZS
6 趙雲當陽救幼主 W5p^ \c(F&h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字子龍﹞在當陽縣長阪﹝阪字應該為土字旁,念ㄅㄢˇ。因為細明體沒這個字,所以我用阪字代替。長阪為地名,不是山丘名,三國演義說成長阪坡,是不正確的。﹞單騎衝入曹操數十萬大軍中,在懷抱阿斗﹝劉禪﹞的情況下,不但殺出重圍,還幹掉了曹軍五十多員大將,連曹操都看得目瞪口呆。這被公認為三國演義最精采的片段之一。趙子龍因為單騎救幼主這場驚天動地的個人秀,經常蟬聯三國最具魅力的英雄榜首。城主台南老家附近就有一個地方叫作子龍里,路旁有趙子龍手拿長槍、腰掛青虹劍、懷抱阿斗的騎馬大雕像,每次上下學都要看上幾眼,腦中想到「連地方都以他的名字為名」,簡直是酷的讓人忌妒。 N H!P\+ZG([9?fO
現在讓我們看看正史的描述:
I#B&P#h6`!\ 「先主﹝劉備﹞為曹公﹝曹操﹞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劉禪﹞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昇﹞為牙門將軍。」﹝三國志趙雲傳﹞。
/f k1m6N'Qj;c-t 資治通鑑只提到:f"R4d;cPd
有人告訴劉備說:「趙雲已經向北逃走﹝意思就是降曹﹞」劉備把手戟擲過去,說:「趙雲絕對不會拋棄我。」不久,趙雲抱著劉禪歸來。﹝柏陽版資治通鑑﹞kKpqB
兩本書對這一段經過都寫得很簡略,這並不令人意外,正史連決定三國鼎立的赤壁之戰經過也只是寥寥數語帶過,﹝中國史書一般都不詳述戰爭經過﹞陳壽的三國志更是以“內容簡略”出名。;VB3pk2b
三國志提到趙雲因此被昇為牙門將軍,這證明他在當時的表現值得讚揚。當然,單槍匹馬衝入敵方陣營中,在重重包圍下,不但救出嬰孩,還殺了五十多名大將,似乎浪漫過了頭。三國演義的確用誇張的寫法描述這段英雄史,不過很多人包括城主在內,卻不忌諱把它當真,理由如下:9AO"zx3{bz;^^T#I
1. 趙雲武藝過人,人盡皆知﹝正史提到:孔明第一次北伐失利撤退,趙雲在子午谷走在部隊後面親自斷後,軍資因此幾乎沒有任何損失﹞。即使在懷抱阿斗的情況下,殺了五十幾員魏將並不誇張。
;O1g*Y9i/\`2S 2. 曹操率數十萬大軍南征,但是只以五千輕騎日夜追殺劉備部隊,兩軍相遇,劉備潰逃,曹操軍隊掠奪被丟棄的軍資和俘虜隨軍南逃的百姓,所以各部隊各自為政,亂成一團。趙雲如果是衝入數十萬軍容嚴整的敵軍,又能安然逃脫,那三國演義百分之百會被城主歸類為科幻小說。如果對方是有如土匪到處掠奪,散成一片的五千兵馬,趙雲單騎救主,又能轟轟烈烈地安返,就一點也不誇張了。Ar&[5MW J"@$@$a
順便提一提此段劇情的相關人物:;^#W#[#Y`?P'R/r
7 徐庶降曹的原因'G)Lr5lz'`8D
徐庶的母親在當陽也被俘虜,於是指著心向劉備說:「我和將軍共建霸業,全靠此方寸之地。而今娘親失蹤,方寸已亂﹝成語:方寸大亂﹝形容內心或腦袋一團亂﹞的由來﹞,留在這裡對你沒有幫助,請就此別去。」於是投奔曹操。三國演義說徐庶因為曹操在南征之前就捉了徐庶的母親,並且偽造書信,誘騙他到曹營。這和正史不合。劉備陣營似乎很體諒徐庶的離去,諸葛亮在益州時就公開稱讚過徐庶。4_:J8B9kU
8 糜夫人傷重跳井自殺?趙雲推倒土牆蓋井?q9jK.~XQ Rk%?
三國演義提到:糜夫人因為傷重不想連累別人,把阿斗託付給趙雲後,就投井自殺。趙雲悲傷之餘,推倒土牆掩蓋水井,以免糜夫人的屍體受辱。正史記載劉備兩個老婆﹝指甘夫人和糜夫人,孫權之妹是在赤壁戰後才過門﹞在當陽皆安然無恙。所以也沒有趙雲推倒土牆蓋井之事。 {}+~ o+Ho.h!L5i
9 張飛在長阪橋揚威?
)K gk2c"~5bD)QJ+L 張飛在長阪據水斷橋﹝拆除橋樑,據守河岸﹞,曹操大軍因畏懼而不敢前進。這一段在正史有記載。不過三國演義提到:張飛在橋上大吼,曹軍夏候傑因此肝膽俱裂被嚇死。這當然是小說的誇張寫法,以常理來推斷是不太可能。現在的長阪並沒有叫做長阪橋的橋樑,所以張飛據守的橋梁應該是座名不見經傳的小橋樑。Z,hOK*bF0\
10 小丑蔣幹的真面目&d)\_V2uw
蔣幹絕非三國演義所描述的那樣痴呆,還被周瑜耍的團團轉。正史中的蔣幹以辯才聞名當時,是個人才,又和周瑜是老友,所以曹操派他過江當說客。周瑜明瞭他的來意,於是展示美麗的侍女,珍貴的的寶物給他看,並且說:「大丈夫處事,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若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蔣幹一直微笑,不說一句和政治有關的話。回去後報告曹操,說周瑜志向遠大,不是言語所能動搖。演義描述蔣幹當說客不成,反而中計,使得曹操誤殺蔡瑁、張允。這不合史實。
,c8XJ/c(}#@I 11 張飛怒鞭督郵?7m7G#|&S/W&y9v{C^ f
張飛怒鞭督郵?其實真正的肇事者是劉備。讓我們看看正史的描述:先主(劉備)討黃巾賊有功,除(授與官職)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兩百,解綬﹝繫印章的絲帶﹞繫其頸,著馬柳(下民服裝)棄官亡命。(三國志‧先主傳)1r?bf n8U j:n
為什麼劉備要杖打督郵,最後棄官潛逃?典略有記載這件事的原因:朝廷下詔書要州郡淘汰一些因軍功而當官的小吏,劉備在黑名單裡頭。督郵到安喜縣要遣散劉備,劉備知道了便前去求見。督郵稱病不見,劉備大怒,把督郵綑綁於樹上,鞭杖百餘下,最後劉備逃亡。三國演義描寫督郵求賄不成處處刁難劉備,惹得張飛怒鞭督郵。把官場的醜、張飛的魯莽,劉備的正直,描述得絲絲入扣。雖不符合史實,不過情節舖設相當精采,生動刻劃了老實人在醜陋官場的為難和無奈。
cTf.I2A:f"cS'uS 12 關羽刮骨療傷﹝兼論華佗身亡年代﹞
;k$w;gg$c|\ 關羽刮骨療傷時面不改色的事蹟,在正史裡頭有記載。正史並未言明是誰幫他刮骨療傷,也沒說關羽何時中毒箭使手臂受傷。如果依三國演義情節,關羽是在北伐攻打樊城時受傷,那肯定不是華佗幫他刮骨療傷,因為那個時候華佗已經不在人世間。三國志正史記載:曹操的愛子曹沖病危時,曹操一直懊惱不該殺死華佗,使愛子無人可救。曹沖死於西元208年,所以華佗早在西元208年以前就不在人世間了。關羽是在西元219年北伐,華佗至少已死了十幾年。同樣的道理,曹操死於西元220年,三國演義說曹操在病危時殺了華佗。也不符合史實。
5[e JJ!Wn 另據程喜霖【華陀之死及其生卒年】,華佗死於西元208年,享年六十七。 rt7]|\c@)T
13 蜀漢有五虎將嗎 ?﹝再次評論趙雲﹞
%z&y,}2C*i8F4g`["?2BP 正史從未提到蜀漢有五虎將。劉備打敗曹操,佔有漢中後,封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各為前、右、左、後將軍,魏延為漢中太守,趙雲並未並列其中。三國演義說趙雲也被任命為中將軍,與關、張、馬、黃合稱為五虎將,並不符合史實。趙雲的地位類似曹操的許褚,皆為君王的侍衛官和禁軍的隊長,這種職位當然是受到君王極端信賴的人才足以擔任,不過也由於職位性質,統領大軍出外打仗的機率自然大為減少,更不用談立戰功升官了。趙雲少有統領大軍的機會,所以也就難以評論他的領兵作戰才能。不過從正史和野史來推斷,趙雲的政治思維相當不錯,打仗有勇有謀,個性上又沒有關、張 二人令人不敢恭維的缺陷,劉備非常信賴他也是無庸置疑的,劉備臨終時,趙雲是極少數被扥孤的人選之一。MZ.PK!l6u!P!A
這樣一位好人才,難怪三國演義會極力美化他,還幫他升官實際上趙雲官位並不高,年紀也比劉備還大﹝項羽和劉邦也有同樣的情況。劉邦比項羽老了幾十歲,但是在戲劇中,項羽反而成為滿臉鬍子的老生,劉邦變成白面小生﹞,都無損中國人對他的敬仰。
+PY+|2yJu 順帶一提,雖然蜀國沒有五虎將,但魏國反而是有的。 是哪五位?答案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被列為五虎將之中,可說是武將至高的榮譽,曹操也藉此攏絡這些人才的向心力。至於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等人,才高功高官大,與前五位相比毫不遜色,不過他們皆是曹操族人,所以曹操用不著拿五虎將之名攏絡他們。
J8b r8[!QnbF 14 曹真的真面目!?+R$W&sU&W{'F
還記得那個老是打敗仗,而且看到孔明寫的信就被氣死的曹真嗎?三國演義為了突顯孔明和曹真的接班人司馬懿的智慧,把曹真寫的一無長處。曹真果真那麼沒用嗎?實際上剛好相反,正史的曹真不但戰功彪炳,更讓諸葛亮吃了不少苦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曹真的部將張郃在街亭大敗馬謖,使情勢逆轉。曹真更精確算準了諸葛亮下次會攻陳倉,所以先派郝昭防守。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大軍就是因為屢攻不下陳倉,只好撤兵。曹真還主動率大軍想要大舉攻蜀,結果因為連續大雨造成路斷而班師。他最後是病死於洛陽,並非被諸葛亮寫信罵死。曹真的長子曹爽就真的是無能,他因為專權,最後司馬懿發動政變,曹爽兄弟慌張不知所措,他的謀士桓範因此大哭說:曹真乃一世英雄,沒想到卻生了一群蠢豬。
%A$BFE0Q2jj
w{nK9I 以下為武將死因和正史不合者
{5B4eC.byUy2]0k&{ 9X9DP%?y|/U m
  三國演義    史書 $E:b[5y$cE Z#TU\
黃忠 夷陵之役時戰死 病死﹝未參加此役﹞
P| h!c$cpeK G 張遼 曹丕攻吳時戰死 病死 '|%Q Q5G9oG3x n ]
張苞 北伐時跌落溪澗而死 早夭 v u#h;RfQ,}%Y{/mt9r

I|N`T9P 以下人事物正史未提到或模陵兩可地記載﹝此並不表示這些人、事、物為虛構。或許是漏記、沒必要記,也許真的沒有﹞ O0A8[A9mB} k
三國演義 正 史 bTV5K:R%[?"V y
三英戰呂布 未提到
,L-A_ Os:wy 貂蟬 呂布和董卓的美麗侍女私通,因此幾
+`*@ O T/`4c 乎被殺,布因此叛卓。正史未提到貂蟬之meO Vpq+D
名。
NdZ$Sl$b,cyh{ 赤兔馬 三國志呂布傳:「布有良馬曰赤兔」 O+G3{ q6M0V/q
方天畫戟、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 皆未提到 R9W:{7O/l)V }
孔明草船借箭 未提到。不過正史有提到類似的情節:孫
8Q \J&KID 權攻打合肥時座艦與曹兵相遇,船一舷受-\&IGnLsZrp
箭過多重心不穩,船將要翻覆。孫權令士
$P'J2Y}$o+z 兵將船倒轉使另一側亦受箭,如此兩舷受V2Gt6L"u
力平衡,於是化危為安。
)I [&Hb#w} 顏良、文醜之死 顏良確實被關羽所殺,文醜在亂軍中被 csn8x~/NP$t
曹操率軍攻擊而死,應該不是被關羽所
b _0VqxS P7B A 殺。 5g"E ]7[ e2L
孔明空城計 未提到。應該是趙雲的空營計之改版。2LS:`8e]"_6U Pb6|$z
趙雲在漢中之戰用空營計嚇跑曹操大 #{}MJ B`*j I
軍。
Nu Q0Giw a!s 木牛、流馬 正史有提到,但未詳細說明為何物。
iiwb&fW 借東風 未提到。純虛構。長江地區在冬天的某
w+~-I M#I1\Pgo 個時間吹東南風是常有的現象。
K.Z3Cn{*}4l4e\k 八陣圖 有提到,但此乃優異的行軍佈陣之法,
p2X9w,`\Z 絕非演義所描述的奇門遁甲之術。 S/xv#S4AW
曹操謀刺董卓 卓徵召曹操為官,操不願意而逃亡。 3h(p7D%cfc FW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 未提到 %v)R8}b2L(Fn8m
劉備娶孫權之妹 正史有記載
QN*HR$I {yK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 正史有記載

derek23 發表於 2005-12-4 06:37 PM

官渡之戰
8b/[z@Bp
,f(Nb'R;H0z}9[ T9_ wMfvj
建安五年,西元200年--官渡之戰
(X$]/n`N`8SY+f
#B@TSq1iZ 官渡之戰是曹操在北方奠定期統一基礎的決定性一役,也是中國歷史上由切斷敵方補給線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 1s-}:j1B{6m5R
董卓被消滅後,北方處於軍閥混亂的局面中。興平二年,曹操消滅呂布,建安元年,曹操將獻帝迎至許都, " 挾天子以令諸侯 "控制了兗ˋ豫ˋ徐州和司隸校尉部。建安四年,袁紹滅了公孫瓚,擁有青ˋ冀ˋ幽ˋ並四州,勢力為當時最強。這兩大集團終於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爆發了大規模的兼併戰爭。
pD4JP%x Pd G b Fz\b l8Qo5_
建安四年(公元199)春,袁紹調兵十萬,進軍黎陽,妄圖一舉攻下許昌,消滅曹操。曹操只有兩萬左右的兵力,他抓住時機,先佔領一些戰略要地,並把主力佈置在許昌北面得官渡,以阻袁軍。接著又派兵東進,擊敗了與袁紹聯合得劉備,解除了後顧之憂。建安五年 ( 公元200年 ) 二月,袁紹派顏良進軍白馬,自己親自率大軍駐黎陽,準備渡黃河,攻許昌。四月,曹操採納謀士荀攸的建議,率兵先到延津,偽裝要渡黃河襲袁紹得後方,然後突然突襲白馬,斬殺了顏良,解了白馬之圍,然後沿河向官渡撤退。袁紹派文醜渡河追趕,又被曹操設計擊殺。八月,袁紹進逼關渡,屯營幾十里。曹操也力營相據,雙方互有勝負。但時間一長,曹軍兵少糧缺,軍心有些動搖。十月,袁紹派淳于瓊押送軍糧智故市ˋ烏巢。袁紹得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向其獻計燒袁紹得軍糧。曹操當即親率五千輕騎假冒袁軍突擊烏巢,焚燒了袁軍糧草。袁紹聞訊,派兵進攻曹操的大本營,但沒能成功。曹操乘勝追擊,大敗袁軍。袁紹僅帶八百騎兵逃回河北。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t~.O@ S-h&n n
,| W!]h4q4|@j.f 官渡之戰使袁紹一蹶不振,兩年後死去。曹操趁勢消滅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j b;|4B:U}:n)D
+kS6T p@,q(Z Z

yYo,C{,^CQ#b6i Q{z2|.U?] a*{
[2O])PKP1A
長阪坡之戰$f^6fXgw}

PeP&i)z3~;r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領三十萬大軍攻擊劉表荊州領地,劉表病危,託孤於劉備,劉備屯樊城,而表病卒,表子劉琮、劉琦爭立,劉琮自領荊州牧,以“成武侯”印給劉琦,劉琦不忿,將趁奔喪時興兵問罪;適時曹操兵鋒將至,蒯越和傅巽勸劉琮降操,劉琮答應了卻不告訴劉備,當曹操到達宛城時,劉備向劉琮討救兵時,劉琮派遣王忠告訴已降曹操的決定,劉備才率眾南歸,過襄陽奠祭劉表墓後,繼續南行欲往江陵,等到到達當陽長阪坡時,眾已達十餘萬人,輜重車數千輛,當時時序應該是九月了。以上大概就是長阪坡的時空背景。]5].D6Yzi;X k"Z8g/` yU \

5xMR'MN6V{ m-u 話說諸葛亮是儒家,想來是無疑義才對,因為《隋書‧經籍志》在集部〈丙部〉,《諸葛武侯集誡》是分類在儒家中。儒家講五經,禮樂詩書易也,其中易經是占卜書。占卜之道遠可溯及商代的甲骨占卜,從戰爭到收成無不可占,而婚姻到榮辱無不可卜,這是儒家的文化,也是中國的生活哲學。諸葛亮既是大儒家,對占卜之事應是通曉無礙,從另一個討論串中,那馬前課想來印象深刻,這種東西毋庸多表,大家知道就好。現在拉回故事,卻說劉備帶著一堆反曹義士,走向江陵的路途,免不了會擔心,於是悄悄靠向諸葛亮,要諸葛亮卜一下未來,諸葛亮當下抽出五枚銅錢;這是很有名的占卜術,現在稱之為〝孔明神卦〞,方法是向天禱告,默唸要卜何事,然後擲下銅錢,看其陰陽變化,據以推估吉凶。當下孔明一擲,得了陰陽陰陽陰,這叫〝上進卦〞其辭云:「進取多隨意,寒儒衣錦歸,有人占此卦,凡事任意為」。這下一聽〝凡事任意為〞,心情暢快無比,於是帶著這堆反曹義士,沿途觀賞風景,賞花弄月任意而行,所以一日只行二十餘里;如果認真算一算,一小時慢慢走可走四公里,一天走八小時,也有三十二公里,以這樣推估,就可以想像劉備是怎樣的賞花吟月,附會風雅了。古諺有云:「樂極生悲。」劉備正和一堆文士閒聊,觀看長阪坡地勢和風景,驀然一堆寒鴉驚起,遠處塵埃飛揚,霎時間行伍混亂,黑甲黑盔的皂雕像猛禽一樣,追逐獵物,劉備只好棄其妻子和那堆謀士狂奔,逃到漢津,回顧手下,只有寥寥數人,張飛自告奮勇去斷後,徐庶又因老母緣故告辭,真是前顧白水茫一片,後顧皂雕逐鷹來,正再恨孔明占卜不準,但又不敢出聲,只好自個生悶氣,這時趙雲風塵僕僕抱著阿斗來到,阿斗這時正好夢方酣,劉備接來一看,只當死了,就把阿斗當作出氣筒,摔在地上。很多大大都誤會了,劉備只是因為孔明沒卜準,害他又出了糗,藉機拿阿斗出氣,並不是表演,他又沒上藝校,怎會表演出色呢? ZnA5M-v#]1Vu5Y y
6FLbu2g6g5Fx
其實孔明是卜準了,是劉備解錯了,知道原因嗎?多多參詳參詳,就知道了,不多廢話,文末題詩一首讚孔明:8[c#U.T4U4Z/D

$?$eC7at!J R-I*c 原是南陽一野耕,日上三尺臥不眠,若非三顧茅廬義,焉肯赤膽鼎足三。
2gz*Xu_.I E*?O X'nE y

W o8N4wAIv]3Y !lW4Iw.Gb@$@

|NE4z&W:k:L
2v.|/hM&@:[%q 赤壁之戰 ?-[ Y"VN+se2i s

3Vt8ThP
,F#{ Q!e ? hXj 關於赤壁,三國志記載的非常簡略,現今所知的赤壁一戰,大多人的印象從三國演義而來,雖然無比誇大,為了孔明的粉墨登場而盡神化孔明,就通俗文學的效果雖然取得了耀眼的影響,但就史實而言,則失去歷史人物本來面目。但是別忘了,記載三國時事的不只是三國志一本而已。
0GtMM.g5\ m]kO*B "nmY jD| N
曹操南下,如果劉備被滅、孔明不出,以孫權江東之力,可不可能擋的住曹操?以曹操當時之盛,雖然周瑜和魯肅主戰,但如果劉備當時被滅了,周瑜和魯肅會不會還是一力主戰?你們在議論赤壁之戰,光只會看三國志所記載而已嗎?有沒有真正的設想過當時的情況?
5Hr[ qEV(T7I rT-{0y2?n?Q N
曹操要對付當時的孫權可以說易如反掌,孫權的下場絕對不會比劉倧好。如果當時劉備被滅、孔明沒有東聯孫吳,這是很有可能發生的,當時孫吳之中的文武主張投降的可是遠多於主戰一派。
xcL {@u 0].e%oW#h@,ci A
周瑜和魯肅看中劉備什麼?為什麼希望和劉備聯手?請好好仔細思考,不要以為這些歷史人物只會靠運氣,隨隨便便賭一舖就開打。
K UH#uB:^d
n v&e2gE5Wp 另外,三國志作者為曹操和其後包括司馬家做了太多隱者諱言。赤壁之戰的過度省略,就是一個例子,遠比官渡之戰還不如,原因就是因為這是曹操的唯一敗績。另外,曹操殺崔琰、孔融等紀錄,也都不記載再曹操本紀,而是不得已的寫在其他人物傳記中,很難令人相信陳壽寫三國志是不受當時朝廷的壓力左右。9q|7Q#Y:[{Q7nq

)v)C(\ASa9[ 以下節錄一段歷史版某位歷史學家的言論,提供給有心研究歷史的朋友參考。1U |;h*rd4n8L@ \J
2hG%MC"b c:fDR
----
X'EM-SK)t eZ[0d "D i},E1F1W
 在歷史解析中,最忌諱以「一面之詞」,去臧丕人物,這樣易「失之於偏」。很多人忽略的,是歷史現象的呈現背後,有著極複雜的關係,不把和此事的關連搞清,就發議論,讓人看來,主觀意識太強,就成為是「因討厭而批評」,失去了參考價值。y\ U3hR6b ir1t#y zef

|:?:raxH  人物的解釋,本就在史學中,是極複雜的問題。其實,歸結到自己如何看待「歷史人物」。任何的解釋,都受其時代背景的限制,而且,真要看清,還必須做一件事,就是熟讀儒家經典,以儒家的觀念,來看歷史。因為中國古代,是以儒家思想去看事,因此,在評估人物時,是應以「其時代」思想去看,而不是以「現代」思想。
n u5_:FoU hD H|
6K+V8{V7d']
3l DR|^{5L
9[Lf SI| e%[ 東漢建安13年(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 6?-uc!]?8~ dhQ
大敗曹操80萬大軍,使得曹操的統一全國計畫為之受挫。在
gt7k.\~ 『三國演義』中,把這場戰役的功勞全歸在諸葛亮身上,書中
6v1F;Jt5N!`} 描述孔明設七星壇求得東風助孫劉聯軍打贏這場仗…等文其實
+Ba m/Z XY*C 是嚴重的扭曲了歷史的真相。
,{;t Wv6zxh5\ r@ x W1U!O#LKkr
「赤壁之戰」中真正的主角其實是東吳軍的主將‧周瑜。周瑜, !y`8[Z~0q3{;L
字公瑾,文武兼備,不管政治、軍事都有非常傑出的能力,容貌 8mT5Nt`"y8X;[4g
優美清秀,熱愛書畫樂曲,是當世著名的風流人物,外號「美周郎」。
^-SA[:a`@
-]4f~X%u J 建安13年秋,曹操消滅袁紹,統一北方,準備一舉統一天下,遂
!H,w ?U4b@7u 率領大軍50萬,兵分五路展開南征,先後擊敗劉備、佔領荊州, 'SK4gBq c(Y
威逼江東。曹軍由於再加上新歸降的荊州兵,兵力高達87萬。當時,
mO:^e] 東吳朝野上下瀰漫著濃厚的恐曹氣氛。孫權問計於群臣,以張昭為
YvoXA-bZ$D 首,多數官員主降;周瑜卻為孫權分析現今曹軍的諸多弱點,力勸
3U*m6T{;] O3G6\!Ne9_ 孫權不可投降。此時,正值劉備在當陽一帶遭曹軍大敗,也同時往
&j,NX-lB'K 東吳方向敗退,這造成了孫劉聯盟的契機。劉備派諸葛亮為使,而 ;P2F0M6X [!J
東吳方面則是派出魯肅聯手促成兩家聯盟抗曹之約。
6D5s.X B?n
Z(lBg-a 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三萬精銳水師聯合屯駐於樊口的 ;](l\ vLvu9P
劉備軍溯長江西進,迎擊曹軍。11月,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於赤壁。 :S9apufT6y
當時,曹軍因水土不服,已普遍生病,曹操為防戰船搖晃,便將戰
i)@D U'M,X.Q}L 船用鐵鍊首尾相連。周瑜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的火攻計,並令其致書 +o;Ohd+@Kv"]
曹操詐降,曹操中計。黃蓋擇時率小艇衝入曹軍水寨放火;曹軍船 ;d'RYhj Nb
陣被燒,軍隊人心浮動,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因此大敗。但曹
SJ&{$L0v8n1W:T7Y 軍真正的總崩潰並非在赤壁此地,而是在「烏林」。烏林在長江北 PEQ Ld2Bd ]it
岸,赤壁在長江南岸,兩地遙遙相對,曹操的大營即設在此地,總 aUYHd\G
崩潰也是在此。
K f w(zc4D
2R \#v/[-xH2tM&P 縱觀整個戰役過程,全由周瑜全權指揮調度,劉備軍在整場戰中所
Fb Ww#~(`0E%z]&C^ 發揮的影響力並不大。致於諸葛亮對此戰的貢獻程度,從正史中來看, -o(\Qk.p:^'JI
除了充當劉備軍使者促成孫劉聯盟之功外,看不出他有何活躍之處。
D Y sg_p2b 關於「草船借箭」「設七星壇求東風」「三氣周公瑾」等劇情則是 I4JL/H+e
『三國演義』作者憑空撰寫的虛擬劇情,歷史上並無此事。 9l.M-FA:H$F

V,Fu;c5l,M HUwd 赤壁戰後,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兼南郡太守,屯江陵。之後,周瑜
#Gc W,mP{*A 到建業面見孫權,建議攻取益州,孫權同意。周瑜回到江陵,帶大軍 &aF#f*vaFM w Z
西行至巴丘時,身染重病,藥石罔效,死時僅36歲,實在令人腕惜。 )NQ~y$r;F
在『三國演義』中對周瑜的敘述有嚴重的錯誤,文中將其描寫成忌妒
mD b(M/lIz5c ` @ 孔明才華的心胸陝小之人,造成後世人們普遍對他的誤解,這實是 Aj$w0JQpi SLo
一件有欠公平之事。

derek23 發表於 2005-12-4 06:39 PM

漢中攻防戰
?h(V&];|-\e"O
4];w.v5v] ~*I~E7w7lHD

d4tsRqR1Mu 一、前言及動機:
X8I}1r:J G 在下近日與阿啡兄及Faust666兄因探討雲別傳空營計之真偽,遂對此戰的時空背景及前因後果產生極大興趣,而此背景當在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所發生的戰爭。在下不才多所搜羅相關資料記載,欲憑己之力解釋評析曹劉漢中之戰,故此還望諸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教,感激不盡!!lxM|[i

%P_'yg5UF^4gB/I 二、研究方法:
]U vUa'Ub"] 在與阿啡兄及Faust666兄探討過程中,深覺資料頗需大量且交叉比對,才能有所釐清疑點,且欲解釋探討當事人之作為,須以其前因所影響之動機與所處環境下各種作為之合理性來評析,故在下的研究方法採探討事情背景之前因後果為基,時序為主,敘事輔之,最後則是分析其事件發生時當事人之作為。
sPP&Vu+\v
DI`,L5k@1W\ 三、資料來源:3z%t&t4BEt Q
三國志(陳壽著)、三國志注(裴松之注)、資治通鑑(司馬光編撰)、中國歷代戰爭史第四冊(三軍大學編撰,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三國新紀(陳建夫編著,新儒家雜誌社出版)、戰略研究及戰略思想(紐先鍾著,軍事譯粹社出版)、戰爭藝術(約米尼著)、晉書之晉宣帝紀、孫子兵法(孫武著)、阿啡兄所贈之後漢地圖、與阿啡兄及Faust666兄即時訊息之交談內容。
s)f#~Fg(@H (Iu%odV? QV
四、主文:
\+{7U#afD2n 第一章 前哨戰
$b;^O3V;P)J6y9O*d (x/P-lb%L7Mw
第1節 曹魏取漢中之局勢發展與背景
Nq4j#I)k"TZ 6n9Nu uM)XU
時間 :建安二十年(西元215年,春三月)B] n3@7O-v_
GRD*Kk-D
曹魏方面的作為:曹操西征張魯,以劉曄為主簿。秋七月曹操進軍至陽平(今陜西沔線西北),乃因曹操走武都入氐,途中經過一番征討,於七月才進軍至陽平。張魯遣其弟張衛率數萬人據關拒之。操軍攻之不能拔,乃引軍退(八月孫權率軍十萬攻合肥),衛等因懈守備,操乃密遣部將解標、高祚等乘險夜襲之,大破張衛軍。而劉曄傳對於此戰有較詳細的記載:『太祖曰:「此妖妄之國耳,何能為有無?吾軍少食,不如速還.」便自引歸,令曄督後軍,使以次出.曄策魯可克, 加糧道不繼,雖出,軍猶不能皆全,馳白太祖:「不如致攻.」遂進兵,多出弩以射其營.魯奔走,漢中遂平.』6}-xmhp \|
x H_&yE |,F T/B y
張魯聞陽平關已經失陷,欲降。魯功曹巴西閻圃勸諫他,記載如下:『魯聞陽平已陷,將稽顙[歸 降],圃又曰:「今以迫往,功必輕;不如依(杜 灌)[杜 濩]赴朴胡相拒,然後委質,功必多.」於是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燒寶貨倉庫,魯曰:「本欲歸命國家,而意未達.今之走,避銳鋒,非有惡意,寶貨倉庫,國家之有.」 遂封藏而去.』曹操乃不戰而進入南鄭,甚嘉之;又以魯本有善意,乃遣使慰喻魯。九月,巴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等舉巴夷、賨民來附,於是分巴郡,以 胡為巴東太守,濩為巴西太守,皆封列侯.天子命公承制封拜諸侯守相。冬十月, 始置名號侯至五大夫,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以賞軍功.十一月,張魯亦自巴中出降。於是拜魯為鎮南將軍,待以客禮,封闐中侯,邑萬戶,封魯五子及閻圃為列侯。復置漢寧郡為漢中郡,分漢中之安陽、西城為西城郡,置太守,分錫上庸郡,置都尉。又分巴郡分賞巴夷酋長,如上所述。
z*n)Q i/^0X6q/Ur
?1Me0]A rG 十二月,操乃以夏侯淵為征西將軍都張郃徐晃等屯漢中,自引大軍還鄴。按夏侯淵傳及徐晃、張郃傳載,當時夏侯淵留鎮漢中,徐晃至陽平關,張郃別將諸軍下巴東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今四川省渠縣東北)。5fKz`3W pT r w
a3c_-g2Hm*EQ
評析:建安十九年劉備拿取益州,隱約已經威脅曹魏在西邊的情勢,又同時期馬超與胡人之亂在建安十九年發生於關中等地,使曹操率軍經營此區,也在建安二十年決定攻打漢中。從曹操攻打漢中路線可知,曹操並非強渡秦嶺,乃是走隴西經祁山一帶西入陽平,除避過秦嶺補給不便的因素外,徹底解決此處氐羌民族的長期為亂也是重要動機之一,不過補給線太長的缺點還是困擾著曹軍,若非劉曄之策略,曹操有可能放下漢中就回師了,而奪取漢中後,曹操沒有繼續南下攻打益州,這也是間接造成日後曹劉漢中之戰時曹軍不利的遠因之一。
I#TX8WJ%KP7h @6m'{M5U.d7r~R
當曹操拿下漢中與巴郡一帶時,司馬懿(時任丞相主簿)與劉曄都曾獻計勸曹操趁勢攻擊益州,資引文如下:『司馬懿曰:「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 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 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劉曄傳的記載則是提到:『曄進曰:「明公以步卒五千, 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勢慴海外. 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 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 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 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太祖不從,大軍遂還』。
+{:o+{b7P \s)s HQ /r8_] V$X8Mm
從兩人的建議可看出,當時劉備與孫權為了爭奪荊州所有權而對峙的情況,的確是曹軍趁勢拿下益州的好機會,不過曹操拒絕了這兩位參謀的建議而率軍回師。一般論者大都會說這是曹操很大的疏失,但是從相關記載可知,曹操不繼續攻打下去大致有以下幾點原因:
RG5E.Ns [ *KODKnt*[ O
1、孫權的侵擾:曹操大軍前腳才往關中各地準備討伐張魯(秋七月),孫權後腳就意圖侵犯合肥等地(八月),雖有張遼等人力戰退敵,但是究其根本,張遼軍難以支撐長久,從後續曹操的行為可知(建安22年),調派夏侯惇等人駐紮居巢與增加張遼等人的兵力來看,孫權的牽制的確是讓曹操引為芒刺良久。
Zn l'L^ZN8_T 8DbIn Ui,N T
2、補給線的不方便:曹操攻打張魯時,尚且以祁山一帶為補給路線(避開了直接運糧通過秦嶺的困難),都還會因為補給困難而意圖撤軍,若非劉曄之建議,曹軍恐真的沒有攻打張魯而回,這也証明了補給線的問題困擾曹操很深,雖說拿下漢中,但若繼續發兵攻打益州,剛拿下的漢中之補給是否真能完全支撐曹操大軍是很有疑問的,若不幸發展成長期戰,則補給線的過長更是曹軍的致命傷,因此若是此一動機也是使曹操不欲繼續南下的原因之一。
"L4F$u5F}1B ].Kf*Vq-R !u.b|/y)b(G
劉孫方面的作為:自劉備建安十九年夏取得益州之後,孫權即於建安二十年派遣諸葛謹就荊州問題與劉備談判,但劉備的談話讓孫權憤怒,遂派呂蒙等人出兵攻打荊州。記載如下:『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 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 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禦關羽.』可以看出在曹操準備攻打張魯前,劉孫兩人已經為了荊州打起來了,後劉備得知曹操攻打漢中,張魯退至巴中一事,乃急於與孫權謀和,後率兵回至江州。蜀書先主傳記載如下:『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 陵西屬,引軍還江州.』kL M)U-Cc&I

RNs~ d iO]3^ 以孫權方來說,算是暫時得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之前雖是因為憤怒而派兵攻擊荊州,但是卻有了奇襲的效果,也迫使劉備在對峙一段時間後為了避免兩面受敵而割地求和。另外孫權也頗深闇當時國際情勢,曹操當時大軍已經在漢中等地,短期間不可能回到許昌,因此孫權趁機攻打合肥,這在戰略層面上沒有什麼錯誤,不過孫權軍的行動曝露出輕敵的狀況,使張遼等人藉此攻擊吳軍,使吳軍士氣大失下被迫撤軍。
:I\G8Z:Z@t kQo~"EV i4tB&z&K0Q*Vhm
而劉備軍得知曹操奪下漢中後,回師江州,欲鞏固益州等地,而劉備採黃權建議原欲迎張魯,不料張魯已經投降曹操,而黃權就攻擊巴夷各酋長並破之而回,劉備亦回成都。接下來即是曹劉因為漢中一事所最先接觸的戰役。
q_ec0bVF#A
}6P0yAg;S 第二節 爭奪巴郡之戰
iz,@5g)E7GW :?k kj&x0s-wB7p,NV@
時間:建安二十年十一月至十二月1n;D/Yh;K[Cg

4P v)_2}+D 曹劉兩方的發展情況:劉備在與吳國和談之後,聽從黃權的建議派兵爭奪巴中。先主傳記載如下:『…遣黃權將兵迎張魯,張魯已降曹公. 曹公使夏侯淵﹑張郃屯漢中,數數犯暴巴界.先主令巴西太守張飛進兵宕渠,與郃等戰於 瓦口,破郃等,[郃]收兵還南鄭.先主亦還成都.而黃權傳的記載則是:及曹公破張魯,魯走入巴中,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 之股臂也.」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魯已還南鄭,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FI4[9D O

7lt)\wj+W"u 而曹操方面則是命夏侯淵、張郃、徐晃留鎮漢中等地,而張郃是被派去巴東巴西二郡負責遷徙兩地人民於漢中,後屯駐在宕渠,並因此和劉備的軍隊為了爭奪巴中的控制權而產生衝突。劉備派遣巴西太守張飛和張郃相距五十餘日。『張飛率領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 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問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而張郃傳的記載則是:『郃別督諸軍,降巴東﹑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為備將張 飛所拒,引還南鄭.』而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率大軍進駐居巢,攻濡須,孫權請降。q"pKQ D Ys
&RJ%k^ v
評析:從此斷記載可知,三國之間彼此牽制,曹操在劉孫對峙時趁機攻打漢中,而孫權趁劉備回益州抵禦曹操時攻打合肥,劉備趁曹操僅留下夏侯淵等人駐紮漢中東去攻打孫權時,趁隙攻打張郃並擊退張郃,奪取了巴中的控制權,有效的抵禦曹軍,使曹魏僅以漢水以北為主要的活動範圍。這段期間可說是表現了三國鼎立的狀況,誰都不能忽略第三者的動向而擅自攻擊另外一方,局勢就在如此混屯的狀況下持續。1IB$W7~.ne
Y3@HZ\`V F k
另外張飛的表現也的確非凡,若依照地圖記載,瓦口在宕渠與巴中之間,若瓦口被張飛奪走,則張郃與巴中乃至漢中的聯繫就會被切斷,因此張郃被迫要回師救援,在急促之中陷入地形的不利狀態下被張飛軍攻擊,導致大敗而回,張飛有效利用了兵法原則「地有所不由」、「攻敵所必救」,使張郃設立三個要塞的優勢無力化(宕渠、蒙頭、盪石),要離開對自己有利的地方攻擊擁有地利的張飛,導致大敗而回,這是蜀漢正面單獨對抗曹魏時,少見的戰術勝利,也使劉備軍在益州的勢力更加穩固。8I&J[a+h$V4Ct$g1Z
AEr2\+n BM

DX5g Q D ※漢中之戰前言E$[*yV8PJ C(H(F3q
Y9G7~j}.B)@
在建安十九年劉備定益州後(1),曹操於隔年三月終於也開始併吞漢中的計劃,以不到八個月的時間平定了漢中的張魯,並令張郃、夏侯淵以漢中為根據地,伺機攻擊據有四川大部份領土的劉備(2),此時劉備與孫權關於荊州部份的領土紛爭也開始表面化,劉備以政治手腕割讓二郡,暫時安撫了孫權(3),以著聯合北伐的戰略(荊州部份關羽,合肥部份孫權),牽制了曹操,使其無法傾全力進攻益州,事實上這樣的策略是成功的。劉備在解決了孫權的意向問題後,同時遣張飛抵擋進攻意圖強烈的張郃,終於在相持約莫二個月後,由張飛取得戰役的優勢,使得張郃進攻劉備的計劃宣告流產,漢中的形勢轉為膠著。(4)ml;r(q+zf]
而同時間,孫權因接受了劉備割讓二郡的後,轉而將矛頭指向了曹操,因此有了合肥的逍遙津之役,在張遼、李典幸運的以少部兵力抵擋孫權十萬大軍突出合肥的逍遙津之役後(5),曹操似乎被孫權惹的惱怒,因此親率大軍下合肥對付孫權(6),於建安二十二年,在曹操親征的履次進攻之下,終於孫權先受不了,於是向曹操請和(7)。而法正認為應趁曹操主力軍隊尚集中在合肥、襄陽一帶,且鎮守漢中的將領(指張郃、夏侯淵)無法與目前正集中於四川的劉備陣營精銳相比的情況下,為進取漢中是最佳良機(8),劉備聽從法正建議,漢中之戰序幕於焉展開。
N?W"d {W1N 5c$T |4s1D

s*c1W*t*M ※漢中之戰序幕\ p8e2rMX%h
T!y:sWm
建安二十三年劉備陣營爭奪漢中的先遣部隊吳蘭、雷銅為皆為曹操部將曹洪、曹休所敗,劉備於是親帥大軍進攻漢中陽平關,夏侯淵率兵抵擋,無奈關隘易守難攻,因此雙方相守連年,情勢再度陷入膠著(9)。
(gV S7F.Vy|QY "yI$pd.S _
※漢中之戰中期
b ]?f {(fb{ 8C%?;W@J IqP
因著戰況陷入膠著,建安二十四年一月劉備大舉把軍隊南調渡過漢水,以有漢水作為天然屏障的定軍山為雙方持久戰的前線基地。實行以退為進之策,引誘夏侯淵放棄有著天險的陽平關,出兵攻擊(10)。夏侯淵在放棄地利出兵的情況下,情勢漸漸處於下風,劉備不挑夏侯淵本軍作戰,施行聲東擊西之策,先攻擊張郃,夏侯淵在張郃戰況不利、分兵欲助張郃之時,本軍卻反遭劉備部將黃忠的襲擊,而兵敗於定軍山,一代名將便此殞落(11)。因著曹軍漢中指揮官的本部軍隊潰敗,於漢中的曹軍陷入一片混亂,劉備軍本想乘勝追擊,但終因曹將郭淮的遠水之陣,劉備軍在考慮渡過漢水時,可能被「半渡而擊」的風險下,終告作罷了,郭淮的策略是成功的,使得曹操能從容的由長安發救兵,軍臨漢中。(12))Y#R)F E*Zy2{
)g;H1L3T sUK4@-O
MFz7[1Zg$I9C7V eW
※漢中之戰末期e sWV%Jv'lF
&Am{}"_(Z!B2d?
在曹操親帥大軍兵臨漢中後,劉備不再輕易與曹軍交戰,反而持著固守策略,終不交鋒(13),此時孫權更觀利而動,趁曹操軍隊大舉西調時,出兵合肥(14),終於在曹操認為據有漢中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撤退。漢中遂為劉備所有。+RMHPxv&A Js

/hJ1Q)h+T? 6?;^(p|wk
※結論"B-G"Z.E?u'ot f5}

d~a#AB(B3KT 細觀曹操退兵的原因,除了「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先主傳)之外,另外曹操更考量的魏國腹地尚有孫權(合肥北伐路線)、關羽(荊州北伐路線)的威脅,劉備與孫權共同合作的聯合北伐戰略不能不說起了一定的效用。另外,又考慮秦嶺之於魏國上的補給困難,且大量軍隊被牽制在秦嶺以南回援不易,終是很危險的一件事,萬一魏國內地有變,或荊州戰況,甚至合肥戰況失利,都有可能釀成不可收拾的覆國巨災,於是宣告撤兵是很明智的。A?0g0HF,S9Q9H

o~N?(^a 問題:t F3d,?#A w6{
f%lzS$?\
雖然如此詮釋這段史料,但其中問題恐怕仍是多多,例如地名上,魏書以劉備屯於陽平拒張郃,言之劉備軍戰于陽平不利,但蜀書卻言,陽平為曹軍夏侯淵所有,地名紛錯,分辯不易,其中時序上尚有許多有待釐清之處,僅以拋磚引玉之心試撰漢中之役解析一文,諸君若有認為其中存有誤謬或時序紛錯之處、或有更精研者,亦請不吝指教!

derek23 發表於 2005-12-4 06:41 PM

夷陵之戰+Y!MX[ g]e

Wd:r]T:r(_{ leR!f&\\
公元221年,劉備為替關羽報仇及奪回荊州, 拒不聽從臣下勸阻,親統廿萬大軍東征,以白帝城為大本營沿三峽推進,前鋒兵力達四萬人。
a p,I/t.hmXda e ]i6BQ&NV
孫權得知蜀軍大舉來犯,急促部署抵抗。吳國一方面為防兩面受敵而早於是年八月便遣使向曹魏稱臣; 另一方面,沿長江兩岸佈置重兵,以陸遜為大都督駐守巫峽至彝陵一線,諸葛瑾屯公安,孫權留守武昌(洞庭湖北)為後援, 三線兵力僅足十萬人。 yAJ!Al X

.i1H"f!DC"b 同年七月, 蜀軍水陸並進, 攻克巫峽, 先鋒直逼猇亭. 陸遜為了避敵鋒芒, 且戰且退, 故意誘敵深入, 結果蜀軍深入三峽500多哩拉長了戰線.兩軍相恃於彝陵。其後, 劉備曾百般設計, 誘吳軍出戰, 但吳軍堅守不出. 劉備無奈, 只好撤水軍於岸上結營. 從巫峽至彝陵, 共結營700多哩, 欲固守已得之高地以求變.次年閏六月陸遜乘東風入峽之機, 用火攻盡燒蜀軍營區, 並集中兵力攻擊分散的蜀軍, 連勝數仗, 俘獲數萬蜀軍於馬鞍山,彝陵一區. 劉備見主力全失, 只好逃過孫垣追擊, 經巫峽逃向白帝城.f&Ix)`k*vNb z9]2T9j
D"c2ega j;y-mR7h
彝陵之戰從221年七月劉備出兵起至次年八月吳軍停止追
LQ1Oilo'LJ 擊止, 前後歷時15月, 是三國時代持續最久的戰爭。Bdu?-t^ k
l].OhVB3S(d/\
Irv3_e6{'i S+E

L i8OH Y;B's~Y&F 覺得歷史事件都是由許多巧合組成的..
K fr;^&TcZ
7J:eL(KWG 若曹操不那麼心急想除掉劉備,o7H?-l Z cj;rg
若曹操沒有展現天才的想法自已結連環船,
@X0Z.T9@U 若曹操的士兵不是剛好多疾疫
(X v!K'cM 若....
1pV }_ H![ 赤壁就不會敗0? Q0y:nN)z WH
ta9r6m8Q8O9t;M%}+@w
若法正沒剛好死..
0W3}+T E4Q [I:]|w"c 若劉備讓黃權這個至少還具有智略的人當前部..#nt xC j
(黃權還自薦,只是劉備沒採納)
b)P-a KX3Df)f 若劉備沒有將水陸並進的方式,改為純陸地進軍的方式..i)G(f W3u
若...
.H d^Fo-G~'WgD-o0z(H 就不會有夷陵之敗..
[#lwMd;t4P#X J0Rv3Y'@r h
縱觀三國的許多著名戰役,我都覺得有些失敗,甚至都可說是冥冥的註定..LN*ZDgH5DN&m5W
f8C,O zk:s;_ [+J
我個人認為陸遜應該是精於易算之法的,因為懂得見微知著的人,不可能沒研究,不過他如果碰到像法正這樣一號人物,精於布算情勢的謀略者,蜀軍不會有不利的情況出現倒也是可信的,法正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在於捨掉一些劉備沒帶出來的人,馬良又被遣去安撫蠻夷作嚮應事宜,他是劉備陣營裡惟一能跟在劉備身邊隨時提供計謀的人,至於其它人未必能有這個機會都一直和劉備在一起。
9Q4Ar6B3Rm
dv Q/Ey9]fl 馬謖就不用說了,劉備對他評價不高→「言過其實」,就算被帶著,提出什麼建議,也只會被劉備當耳邊風。{4o/eK"N8M.Vm0j

Dr ];}6j7?Y,?T?(Hn/g 就算帶趙雲,身份也僅是禁衛長,該說的話也早在未出征前說完了。o}|tCN'GW-wm
] r0a"Ve}m
至於諸葛亮要留著以防魏國突然進軍,或蜀中有變時,要有一個能全權處理事宜的人,自然不可能分身。
2z9y"vh%G9Z @&B d^y6KlaJ_
黃權我覺得他不錯,沒有用黃權我認為那是劉備的一個錯誤,不過劉備也是被報仇的意志衝昏頭了,竟只讓他去防範魏國。黃權曾有謂「水軍順流,進易退難」,可能是指蜀軍有這方面的退兵隱憂,就算法正不在,黃權固已知之己方進軍不利之處,所以應會特別謹慎小心行事,另外,試探敵人實力更不在話下,至少由黃權作為前部,陸遜要贏也絕對贏的不容易。
Z Y8K/^J 也許許多人知道了,但我還是提一下,漢中之戰法正雖然有功勞,但史載:殺夏侯淵、據漢中,這些出色的謀略,都是源於黃權的構思喔,可見他的智略如何了。
,T7i$YV Xw|
CB!Ay0tNV K%` Eg 其它的人,....我覺得都很難讓東征的情況樂觀..&^9xi"AV:m*{f%x7X
p5{d$pW Y!MRQ
這次出征,出現了許多不知名的人,另外被提拔上來的馮習,由於夷陵皆沒,所以看不到劉備提拔他有何作用,可能是劉備作為總帥,事事咸出己意,手下較難有表現空間吧。 o`Af9v7r1W
.~ s%iK*zY;IB@\
總之這次的損失算是很慘重的,包括大部份的蜀國人才,幾乎所有帶出去的東西都LOSE了,除了劉備及少數人能逃回蜀國,可見當時的情況一定很可怕,我也很想知道劉備到底是排出什麼致命的陣形,怎會一下子就全軍覆沒了?
,v]?^PJ ?C U0Hr
關於這點還是多多去參詳羅先生的想像好了,看看能不能博取一點靈感。
&pH'E \"Ae 不過就我個人來看夷陵之戰,陸遜破劉備的方法顯然是火攻,蜀軍的戰力雖強,各營互相照應,牢不可催,但只要蜀軍處於逆風的情況下,一把火通常也就能造成這種陣形的大亂,在大亂的情況下,軍隊失去秩序,且撤退整頓不易,依此來看,才會被吳軍殺的亂七八糟吧!?M&h5S)i
陸遜所謂「犄角此寇,正在今日。」應不單只是因為蜀軍久駐疲憊,很有可能那天在風向上有很大的轉變也說不定!

derek23 發表於 2005-12-4 06:45 PM

陳倉之役
OhQyo$hJ1R 2kdf-Y?Gt%oYL+Q
東吳的進攻和蠻族的叛魏﹐諸葛亮認為此時正是伐曹魏的好時機﹐於是再度上書請求北伐。蜀漢朝中人仕多不以為然﹐諸葛亮於是做 <後出師陳述 "不能坐而待亡﹐惟有伐之" 。蜀建興六年底﹐諸葛亮率數萬軍由漢中出散關 (今寶雞西南)﹐圍陳倉 (今寶雞東)。武侯率軍為前鋒﹐循山崖陡峭﹑谷水奔流的綏陽小徑 (在散關與陳倉之間) 前進。陳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為兵家必爭之地 (楚漢之爭時﹐劉邦曾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諸葛亮不想耗費太大兵力和時間在此﹐於是派守將郝昭的同鄉人靳詳去勸降。郝昭自恃城高堅厚﹐拒絕武侯的招降。武侯領兵數萬﹐而陳倉守軍數千﹐又估計援軍不可能那麼早到﹐於是開始攻城。諸葛亮用雲梯翻越城牆﹑衝車攻擊城門﹐郝昭即命 人以火箭射雲梯﹑以繩子綁石磨砸衝車。諸葛亮又命人造百尺高架 (井欄)﹐以箭射入城中﹐再運土填護城河﹐想要直接攀援而上。郝昭即命人在城牆內再築一道內城牆來應付。諸葛亮又想掘地道潛入城﹐郝昭就命人挖掘橫向壕溝來阻擋。如此晝夜相攻拒二十餘日。在諸葛亮出兵圍陳倉的消息傳到曹魏朝中後﹐曹真派將軍費曜領援軍救陳倉的郝昭與王生﹐而魏明帝曹叡也命隨司馬懿征吳的張郃﹐迅速自方城趕回京師洛陽﹐並親自到河南城 (洛陽縣西) 設筵為張郃餞行席中﹐明帝問張郃:等你的部隊到了﹐諸葛亮該不會以取下陳倉了吧? 張郃知道諸葛亮深入敵境﹐必定軍糧不繼﹐於是胸有成足的說:還不用等我到達﹐諸葛亮就已經走了﹐臣屈指算算他的糧剩不到十天。VvZ:^)s Ic
y"Vx!u)_?fds+U&T
果然﹐諸葛亮聞聽援軍將至﹐而且軍糧不足﹐在費曜與張郃的援軍到達前﹐就退回了漢中。不過這已是下一年的事了。在退兵的過程中﹐郝昭派將軍王雙追擊蜀軍﹐諸葛亮知道曹魏必派追兵﹐於是在退路上設伏﹐王雙因而中伏戰死。郝昭因守城有功﹐賜爵列侯。魏明帝正準備重用他﹐結果患病死了。
5y-CD7Ls\ tDa)GzAG$b;^ P

lcXB4v q0["a%x:n i4`(\1{-jz["m i.X\9a L-m9T
得失檢討︰ h Avo[:Ul

5C~+g8lc*e 諸葛亮此次北伐若能配合東吳誘敵之計﹐而在東西兩邊大開戰線﹐戰果應該會更好。可惜周魴斷髮誘敵之計在東吳內部是高度機密﹐根本不可能事先知會蜀漢﹐而冒洩密的危險。再者﹐曹魏陳倉守將郝昭忠勇善謀﹐陳倉才能在數倍之敵的進攻下屹立不搖。如果郝昭舉城而降﹐曹魏少了二十日的應變時間﹐局面不知會會變成如何。諸葛亮此行唯一的收穫就是退兵時斬了王雙。鑑諸歷史﹐我們可以知道通常退兵都比進兵難﹐因為進兵時士氣高漲﹐退兵時士氣低沉﹐人心惶惶﹐部隊很容易因謠言或一點驚動而潰散。在諸葛亮的戰術應用上﹐退兵用得非常成功﹐我們可以在後面的戰史中發現﹐武侯退兵時還斬了曹魏名將張郃﹐連曹魏擅謀的司馬懿在聞聽諸葛亮死後﹐還是不敢
BJ+e&~9m\&dAh"|/U 追擊退兵的蜀軍。
i!Y/PwM;i"D%o
8p8PVX pT-X
(Ei$q A X*@
U3_ a?e.oR $K hTd)\ ? bJ(d([
街亭之役yu yfXJ&p

ww(RN%TY4ZM7Fn 武侯此次北伐兵分兩路﹐一路以趙雲﹑鄧芝為疑軍﹐自褒城北上﹐揚言要自斜谷進軍﹐並派兵修斜谷道以為出兵態勢﹐吸引曹魏注意。另一路由諸葛亮親率主力向西北祁山前進﹐準備在取得隴右後﹐直指關中。自劉備死後﹐曹魏看蜀漢數年無動靜﹐對隴西關中並無禦敵的準備﹐武侯出師後﹐南安﹑天水﹑安定三縣相繼叛魏﹐朝野大驚。魏明帝曹叡迅速派大將軍曹真率關右諸軍屯將士﹐守住郿縣以抗趙雲﹐命右將軍張郃督步騎五萬﹐過雍 (陝西鳳翔)﹑洴 (陝西洴陽)﹐往西拒堵蜀軍。曹叡並親自移駕至長安坐鎮﹐節度諸將。諸葛亮軍在西城 (祁山附近) ﹐得知曹叡派張郃前來﹐乃命參軍馬謖﹑裨將王平督將軍李盛﹑黃襲﹑張休前往街亭拒敵﹐另派將軍高詳屯駐柳城﹐以
HC8vR:XH]c!f 為側翼。街亭為隴山旁側進隴右的咽喉要地﹐多數將領都以為必定派魏延或吳懿等沙場老將擔此重任﹐沒想到諸葛亮憑自己對馬謖能力的信任﹐" 違眾拔謖 "﹐卻也種下了後來兵敗的因子。張郃快馬加鞭﹐在街亭 (屬天水郡﹐今甘肅秦安縣東北) 與蜀軍先鋒交會。馬謖乃一介書生﹐向來只是紙上談兵﹐連劉備在病故前都曾告誡武侯︰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諸葛亮卻一直頗欣賞他。由於馬謖不聽王平等人的勸告﹐捨水上山﹐而不據城﹐同時舉措煩擾﹐張郃一到﹐斷蜀軍汲道﹐蜀軍大亂﹐因而被曹軍大破。蜀軍大敗﹐將士離散﹐王平率其所部千餘人﹐鳴鼓作勢﹐張郃以為有伏兵﹐不敢進逼﹐王平遂收集殘部﹐率將士而返。街亭兵敗﹐柳城的高詳也為郭淮擊破。而東面的趙雲﹑鄧芝因為曹真優勢兵力攻擊﹐亦告失利﹐乃自箕山之谷 (褒斜道太白嶺西坡) 徐徐撤退﹐趙雲親自斷後﹐"軍資物什﹐略無所棄 "﹐兵將亦" 無緣相失 "。諸葛亮見東西兩線皆敗﹐曹軍已據險而守﹐恐曹軍反守為攻﹐於是帶領西城千餘戶民家﹑並冀縣數千人撤還漢中整頓。曹真見諸葛亮已撤﹐遂命張郃攻回三郡﹐三郡人民並受通敵重罰。魏明帝曹叡鎮長安兩個月﹐確定戰爭結束﹐才返回洛陽。 sq1P[~+P B[

_.w&c#db iny:ApJk
x,d"B0Bs$?Zn [ 曹魏方面 ]
$JU p*S-_:^iZ5v ?:H8S"HM_,iS
一﹐應變處理快﹐終獲大勝。魏明帝雖喜歡大起工程﹐但並非酒囊飯袋﹐在一聞武侯出兵立刻作出決斷﹐而且親自坐鎮長安以定人心。觀後來吳蜀連合進兵之役﹐ 其能與司馬懿各守一方﹐各個擊破吳﹑蜀兩軍﹐可以知道他並非完全不懂武略。
XFah Q~2a H.qu
;I1CsJp7fk)@+@ 二﹐錯估蜀復漢的決心﹐導致武侯出師朝野震驚。諸葛亮在北伐的一年前就已在漢 中整軍經武﹐是連曹魏朝中都知道的事。而曹魏竟沒有重視此事加強關中隴右的準備﹐以致諸葛亮起兵﹐三郡人民相繼叛魏 (人民也會看誰的勝算大)。 徒 以天險不可渡而放鬆了戒備﹐街亭不勝﹐天下之勢恐難預料。
3p s#s3_U f}1p
M7j2AK1nBR(K']\
.?t%D zco*q 作戰檢討︰
K!SJM Pf5Z
.L#o-T&M$lQ [ 蜀漢方面 ] } gL}uAez0L#y&P
c cy ^Y5L$S
一﹐武侯的疑兵策略奏效﹐使曹魏方面誤以為蜀之主力在東﹐於是將主力定於郿縣﹐ 若不是街亭兵敗﹐隴右地帶可能不復為魏所有。 4eF/DM o&EG
,ak ],P'vIQ
二﹐事前的策反工作得宜﹐三郡人民響應復漢而叛魏﹐天水﹑南安太守委城逃亡。 可惜武侯兵敗﹐使得三郡遭曹魏鎮壓﹐日後武侯出兵﹐竟無人敢響應!!武侯病逝五丈原時﹐老百姓主動跑來通知司馬懿﹐可見後來的數次北伐﹐無法再向第 一次一樣獲得老百姓的踴躍支持﹐" 簞食壺江以迎王師 "成了幻想﹐這是蜀漢的一大損失。 g8u [9Z-E.L){s W%v]
&yCKg2r
三﹐錯用馬謖是整個北伐失利的關鍵因素。馬謖言過其實﹐連劉備都看得出﹐他比較有名的地方是在武侯征南中前﹐勸武侯要以仁德平服南蠻。他那麼器重馬謖 可能與他的長兄--馬良有關﹐馬良與諸葛亮兄弟相稱﹐在隨劉備討東吳時陣亡。諸葛亮照顧其幼弟馬謖有如兒子﹐所以無形中高估了馬謖的能力。 oL3Bh(K
t3WR x0gmx m
四﹐得姜維算是諸葛亮的一點收穫。所謂千兵易得﹐一將難求﹐姜維在蜀漢末期的歷史上伴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BOYDWAN 發表於 2005-12-4 06:54 PM

derek23
K-Y``coK+Y q 再+5~:lol:
-lU_AsT
z"fpjj'h8\ }4SmO (努力加油呀~:D )

151515 發表於 2005-12-4 07:01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151515 發表於 2005-12-4 07:02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151515 發表於 2005-12-4 07:07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151515 發表於 2005-12-4 07:11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151515 發表於 2005-12-4 07:12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151515 發表於 2005-12-4 07:13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derek23 發表於 2005-12-4 07:22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BOYDWAN[/i] at 2005-12-4 06:54 PM:
s| tbD derek23
0G%^5F2i.x#\ 再+5~:lol:]*K D&MPOTW
V(SM#UL;D1KF
(努力加油呀~:D ) [/quote]
0S'om z(vI4ZcJ }8`+I
R Yytqz] :lol::lol::lol:xhR6\lLSUd'j~/S'H

j1R4vW8S @O5F6a{2u;}
魏國有五虎大將嗎?
g2l H X8eiy.B
'c5g2]5t J6G
qq Fs^h
YK&N7ZS 《三國演義》第73回寫到劉備奪取漢中以後,進位漢中王,「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於是有《三國》愛好者寫信來問﹕曹魏方面有沒有「五虎大將」﹖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E h{Bj3qk*j
C-k ?Fp%S p%jgi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歷史上的東漢三國時期,根本不存在「五虎大將」這樣的官職或稱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奪得漢中,自稱漢中王,立即封賞文武群臣,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此前為盪寇將軍、漢壽亭侯﹚﹔張飛為右將軍,假節﹙此前為征虜將軍、新亭侯﹚﹔馬超為左將軍,假節﹙此前為平西將軍、都亭侯﹚﹔黃忠為後將軍,賜爵關內侯﹙此前為征西將軍﹚﹔唯趙雲未陞官爵,仍為翊軍將軍。五位大將的身份等級並不一致,其中關羽、張飛、馬超基本為一個等級,黃忠地位略次,趙雲則明顯差了一截﹙前後左右將軍係常設將軍,其下為征東、征西、鎮東、鎮西等將軍,翊軍將軍則係地位更低的「雜號將軍」﹚。但《三國志˙蜀書》中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人合為一傳﹙《三國志》卷三十六﹚,緊接在《諸葛亮傳》之後,這就表明他們都是劉蜀集團的重要將領,同為蜀漢的開國元勳。F)]$v}F.ij{|&r&X
4j8a2|x[6M6G4N
宋元以來的通俗文藝家在講唱三國故事時,歷來以劉蜀集團的英雄為中心,大概是受到《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的啟示,他們按照自己的習慣,把這五位大將視為「五虎將」。元代的《三國志平話》卷下就有一節題為《皇叔封五虎將》,說「關公封壽亭侯,張飛封西長侯、馬超封定遠侯,黃忠封定亂侯,趙雲封立國侯」。到了《三國演義》,羅貫中超越史書記載,樹立起趙雲勇冠三軍的虎將形象,明顯提高了他在劉蜀集團中的地位,並把他排在馬超、黃忠的前面。於是,《演義》中的「五虎大將」便成了「關張趙馬黃」。這一排序,從此便廣泛傳播開來。
!o%Ri6mP%U-I Dm.t0Z+RW1B7b
不過,只要認真辨析一下,就可以看出,在《三國演義》中,「五虎大將」並非正式官銜,而是一種美稱。你看,第73回中費詩剛對關羽說劉備封他為「五虎大將」之首,緊接著劉備就派使者前來,「拜雲長為前將軍,假節鉞,都督荊襄九郡事」﹔劉備稱帝以後,張飛陞遷為車騎將軍,馬超陞遷為驃騎將軍﹙第81回﹚,但繼張飛被刺後,第83回寫到黃忠因箭傷而死﹙歷史上的黃忠死於劉備伐吳之前一年,即220年﹚,劉備嘆曰﹕「五虎大將,已亡三人。」由此可見,「五虎大將」只是一種榮譽性的稱號。e a&V5t l.Ts
&vFJ~8gpf!u8}
至於曹魏方面,歷史上當然沒有「五虎大將」之稱。不過,既然《三國演義》寫了劉蜀方面有「五虎大將」,讀者猜想猛將如雲的曹魏方面也應該有「五虎大將」,便是一種並非奇怪的聯想了。那麼,曹魏方面哪些人夠得上「五虎大將」的資格呢﹖《三國演義》沒有說,只好由讀者自己來評選。這就需要明確評選的標準﹕能夠入選「五虎大將」者,必須是曹魏集團中地位和功業都比較突出,足以獨當一面的重要將領。像典韋、許褚這兩員猛將,雖然武藝過人,但主要是擔任曹操的貼身護衛,基本上沒有統兵打仗,更未鎮守方面,便不應入選。正好,《三國志˙魏書》中有一篇《張樂于張徐傳》,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這五員大將合為一傳﹙《三國志》卷十七﹚。這情形,似乎與《蜀書》中的《關張馬黃趙傳》相當。其中的《于禁傳》說﹕「是時,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合傳的末尾又「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看來,他們有資格稱為曹魏的「五虎大將」了。然而,在《三國演義》中,樂進的地位與李典相近,其功業不夠突出﹔于禁後來戰敗而降,向關羽乞哀告憐,可謂晚節不保﹕他們似乎不應與張遼、張郃、徐晃三人並列。另一方面,與曹操有宗族關係的夏侯氏、曹氏諸將中,夏侯惇一直極受倚重,總是獨當一面﹔夏侯淵多年鎮守關西,戰功赫赫,地位均在張郃、徐晃之上﹕他們兩人大概可以取代樂進、于禁,與張遼、張郃、徐晃合稱「五虎大將」。此外,曹仁先後鎮守南郡、襄陽,勇猛善戰,功業與夏侯淵不相上下,好像也有資格入選「五虎大將」。由於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的特殊身份,他們的生平業績均被載入《魏書˙諸夏侯曹傳》﹙《三國志》卷九﹚,置於《張樂于張徐傳》之前。這是陳壽為了記事方便而作的安排﹙史家體例﹚,並不代表各人功業的高低。如果要評選「五虎大將」,就應把他們放在一起進行綜合評比。這樣一來,很可能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SLX'kVkP

:_q0h0~3P&o cn 看樣子,要為曹魏方面評選出「五虎大將」,並不容易,這實際上是一次小小的三國知識競賽。讀者諸君,不妨一試。
-M\)Hq0L+|^
Ev L(Z0P#t,z$m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將由遠流集結出版)
?s t4iR S#I#s*g
7\"yQh CDY#U+{#d
j2F'|/E'n8`:\
,poDx&M(N3VX f#Zu :~@3X{Y&o+D9Xct\
4TFD"Ue u.Sm{

Q8BOfuFvk4Ry%s
7Y.GS;E^ d8hTmk"y6e E
h6CiO#IG~ Q!f]
8H&h3p5p~&r?
三國時代著名的女性
t!?#Ig%H
`3cX*FO%f
| a OR!K:N_e cu;jJs3n
在下不得不多言,若是說列出女子,倒還可以接受,若要列出女兒名字,在下認為對那位兄臺太過刁難了,在下雖無法列出許多女子之名,不過儘可能將其姓氏寫出,以下為其相互關係,至於來源是靠在下多年頭腦的記憶,若有錯誤還請各位指正與原諒,而女子芳名由您自行決定:【這些確實是在下的記憶,但以在下腦中記憶人物3000多人看來,這些人物的確不是很多,不過應該可以讓人把30個女性武將人像用完,若覺得不錯,就為在下送個"GP"!謝謝!】
!W3stSxU+[ QQ8c5q[ BMp
曹操:丁氏。(丁夫人) h`~O7m&I
【曹操少時之元配,後因曹昂之死而使得丁氏對曹操的態度逐漸冷淡,後與曹操分居,然而曹操仍非常尊重她。】 X:``fh{6QH
NI+dPJ)P
曹操:劉氏。(劉夫人)
SM(YmX&BiRG 【丁氏的侍女,隨丁氏陪嫁至曹家,後亦為曹操之愛妾,不久病亡,生有曹昂、曹鑠二子。】
}4QQp2F\p)qXq
)T"@p+e8Tz1j 曹操:卞氏。(武宣卞皇后) R"^]$[(c Q1C O.X I
【本為娼家,後為曹操所喜愛,之後又因丁氏的離異、劉氏之亡,與卞氏遂成連理,生有曹丕、曹植、曹彰、曹熊四子。】
2m"l\(v:^s#P/x cTj{Cv Al
曹操:環氏。(環夫人) .d.z7gQ!Xmh
【曹操之妾,生有曹沖、曹據、曹宇三子。】 W1Q.~ Z0} rNd

u1{D1XSLBP 曹操:杜氏。(杜夫人)
7\4E2v A[&HC 【曹操之妾,生有曹林、曹袞二子。】
6qiH{bg
M fY9bgxWF 曹操:秦氏。(秦夫人) ;@~0q+}1E)P
【曹操之妾,生有曹琁、曹峻二子。】 -})]~2}|8qT

C-I#AE(riJD 曹操:尹氏。(尹夫人) Lv6a"~(wbD5j
【曹操之妾,生有曹矩一子。】 %S4o4xBP['O6Gd

@.]3N;HK-S[Da%GC 曹操:王氏。(王昭儀) 'b+B-Y8R j1`V
【曹操之妾,生有曹幹一子。】
&?haA!N7C6j+QS3fD ,{Z%clL7dk_
曹操:孫姬。 GPR9a ~j1Yt
【曹操之妾,生有曹子上、曹彪、曹子勤三子。】 ~lI*hm*C6d
x`%u5n)\o }~
曹操:李姬。
lr#J.f*d5pb 【曹操之妾,生有曹子乘、曹子整、曹子京三子。】 8J'kMn!Vv

yAz#` | 曹操:周姬。
.?e.F-F:j 【曹操之妾,生有曹均一子。】
6N d{v(p0JT2l"M q@0P%U)_j4L
曹操:劉姬。 }2i~s9g3s U
【曹操之妾,生有曹子棘一子。】 O1[ r2XC C

5y3BY OhFav7b r 曹操:宋姬。
RvRV5I6d 【曹操之妾,生有曹徽一子。】 0`z|'v#a#CJ$J)W

*D_ C'|EMk9dQG 曹操:趙姬。 Ha:XcBv?X3E
【曹操之妾,生有曹茂一子。】
a a8Tf L1Jo:T {6c W,d9b8v*PD@fr
曹操:來鶯兒。 4j3WG&^s*?#P!o5K
【東漢洛陽之名妓,後得到曹操賞識而伴隨曹操身旁,然而曹操時常征戰,最後竟愛上曹操的侍衛王圖,只是一場延誤軍機而押赴刑場,當時來鶯兒奮不顧身欲以己命換王圖一死,反而得到曹操的內心激盪,竟饒恕王圖並讓來鶯兒與之離去,是唯一讓曹操流淚之人。】
*r~L5c azz ;o h5J]:v0q4J
曹操:曹秀。 $f(b4[ X9fV
【曹操之妹,不過也只限於民間傳說,在下只知曹操尚有兩位弟弟。】 _b6\V:d+ka

r7^`/MXA 曹操:曹憲、曹節、曹華。
7?6LGIv 【曹憲為長女,時與二妹入宮服侍獻帝;曹節為漢獻帝時所立之皇后,亦是獻帝最後一位妻子;曹華,是為曹操么女,時年未十五,尚未受召正式入宮。】 %knk6oT+I(np#B.S6N
ZsJYg;C
劉備:劉氏、劉氏。 N P]?o4_h
【姊妹,據說當陽一役失散。】 $O~7H_X+K P
{~yK;|(B.L9t]T
劉備:甘氏。(甘皇后) x*@ I.ix2C
【劉備未成名前,與之同患難的元配。】 +qL)c4P.Z J.Vt

0K-XM ^X&KLm\*? 劉備:糜氏。 1VvY:f$|)O-l
【正史上未出現,糜竺與糜芳之妹,演義中於當陽一役,為免拖累趙雲救劉禪而自投枯井身亡。】
+GY O~ _Px
\O N'TY?'nM| 劉備:吳氏。(穆皇后) 1z {A8f6c|
【吳壹之妹。(演義中稱『吳懿』,可能作者筆誤!)】 0pu)a {{~

.{L9f;SF/_[ 袁紹:劉氏。
\6O1Y`3{ I 【袁紹之妻,為人頗為惡毒,為受到寵愛而逼死五位受袁紹喜愛之寵妾,並將她們毀容。】
u}f7pw d V pg
Io?8I/tT9Y 袁術:袁氏。(袁夫人)
3\B w ac 【袁術之獨生女,後因袁術敗亡而流落至孫吳,為孫權所收留,雖然孫權想得到她的心,但始終無法達到,還屢次受到潘夫人的加害。】
|Q-m8dh /hQ[*Q q:V\}
周瑜:周氏。
/H^:?"y;vM 【孫權之子‧孫登之妻,而周瑜當時有兩男一女。】
z,N\(eQc q taA:L'N
關羽:關氏。 y$X"Et*b
【民間稱『關銀屏』,日本動畫稱『關鳳姬』;在當時孫權曾派人要與關家結為姻親,未料關羽以『吾虎女安嫁犬子』一語駁斥,而拒絕此段婚姻。民間傳聞其成為李恢之子‧李蔚之妻,嫁至南蠻並與丈夫同理南蠻事理。】
1?4Cm C8U{%uo
nUc*H;lL 張飛:張氏、張氏。(敬哀張皇后、張皇后) &}$Ts3t*|?V O
【姊妹,皆為劉禪之妻,姊姊死後才又召妹妹入宮,亦立為皇后。】
+[$Qf8PRGU/R
*Lxgg,BqN3Q 趙雲:孫乳兒。 0lR`|,hF
【民間傳說,是趙雲的結髮妻。更離譜的是,聽說趙雲的病死就是因為她的不小心,將繡花針刺到趙雲,造成血流不止,使得趙雲一命嗚呼,這是民間傳說的講法,在下當時也覺得這編得太鬼扯了!】
kr9b0i$X9W)d^ JE_8H5|9Xh
馬超:馬氏。 nY xbis9t
【劉備之子‧劉理之妻,時劉理為安平王。】
%o9Ua5[)|z!k/vU x r]:|@7dM?
張濟:鄒氏。
-M1M SRNqVo(b6Fk 【張濟之妻,為曹操所愛慕,為此讓曹操惹來幾近殺身之禍,也讓姪子曹安民與長子曹昂殉死。】 $hqH J q-b.Y
VHA d3B0i5E5J
曹丕:甄氏。(文昭甄皇后) -{/SIT"[$l
【民間稱『甄宓』或洛神賦之關係,而稱為『甄洛』,其父親甄逸,育有三男五女;袁紹次子‧袁熙之妻,後為曹丕之妻,生有曹叡一子、東鄉公主一女,不過有人猜測當時甄宓尚未嫁給曹丕時早有身孕,因此曹叡也有可能不是曹丕的骨肉。】
Q+sI8}:^Da
M?~kV"S*d f 曹丕:郭氏。(文德郭皇后)
J bH[4} RAs"D 【字『女王』,父為郭永;曹丕之妻,無子。間接害死甄氏,亦頗為惡毒,在甄氏死後,以米糠堵住甄氏之口,並將其披髮跣足。】
Au `{lG~@ v P8~d t0u(i9h/uj
曹丕:薛靈芸。 S)Z&r:_1l~8|.h
【據說為江南女紅,在刺繡方面極為出神入化,當時民間稱其『針神』,後為曹丕召入宮中,於曹丕死後又被逐回江南,後無音訊。】 7r:A%n._ f!G

p b'x$o&CuF^m 曹丕:李氏。(李貴人)
!YSm,cj:Ym 【曹丕之妾,生有曹協一子。】 b3nOgB7@\'_
o!G8|-v Ph
曹丕:潘氏。(潘淑媛) .uG*eH_H&L$S
【曹丕之妾,生有曹蕤一子。蕤,音『ㄖㄨㄟˊ』。】 vfJpNkiX
7E1D3{:GO0V1jqD`
曹丕:朱氏。(朱淑媛) -`E7X"e`-@9I].F~p
【曹丕之妾,生有曹鑒一子。】
`1O$y Q+d]
dx s vB!_X)m&I$x 曹丕:仇氏。(仇昭儀,『仇』為姓氏,音『ㄑㄧㄡˊ』) HC'G8V@&D8e
【曹丕之妾,生有曹霖一子。】 !y?XC"Klds
*Tj4K#q2X G uD!F
曹丕:徐姬。 :]sf sE
【曹丕之妾,生有曹禮一子。】 B/ec` Xr0Yw
.GB9p&A,S8y
曹丕:蘇姬。 *~,W9N;X m `
【曹丕之妾,生有曹邕一子。】
5TroDr2b)AC2{-Z%c
ha2k[:h V 曹丕:張姬。 n9xhk&k0yno
【曹丕之妾,生有曹貢一子。】
*U!~%n+w HB,Sm@
;P$Fd{r?w 曹丕:宋姬。
-I+k*Kz@n2z7T:V 【曹丕之妾,生有曹儼一子。儼,音『一ㄢˇ』。】
u#W3p t4^:YuqaM b
'^g/T t_n 曹植:崔氏。
]TY_J:Pa 【曹植之妻,崔琰兄長之女。世說新語記載,因一次的觀禮中,突然的一陣風吹起了崔氏的裙擺,當時曹操認為有失禮法與家族顏面,因而觸怒曹操,並立即遭遣返家中賜死。】
AC4h+Z.b)UOu 2]DLrBN
曹植:曹金瓠。 z-z({U#T5n&Q*ZU
【曹植唯一的女兒,不過出生約半年就夭折,因此少有人知道,其名字曾出現在曹植的作品中。】 6Ix8zcLW0Ov2E

U1u le8c"uO 曹叡:毛氏。(明悼毛皇后)
7o)e+S)Y#rTF Z 【曹叡之妻,後立為皇后,只因與未立為皇后之郭氏出遊花園,而和曹叡鬧翻天,後遭賜死。】 &}4M` Qm

mD ]I_,b 曹叡:虞氏。 %R+^^[ b@,O
【河內人,出為曹叡之皇妃,然不得立為皇后。】 Fn,Qyq7[|*N5O.X

m\VGeL]5t"? 曹叡:郭氏。(明元郭皇后) {c!E;yZC"A0k
【就是與曹叡出遊的那位郭氏,在曹叡病急之時,才立為皇后,後齊王曹芳繼位又尊其『皇太后』。】
T:e)Y[!E qu {!W _dx5ld
孫堅:吳氏。(孫破虜吳夫人)
:bQK:Act Fn 【孫堅之元配,亦是孫權之生母。生有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四男,孫仁一女。】 &~IY G5b0m
孫堅:孫仁。 孫堅育有四男一女,因時常腰懸雕弓與兵刃,時人稱『弓腰姬』,戲劇上稱『孫尚香』或『孫安』,後許配予劉備。】
8y6C K\.d5^ek G3R@ evnq$y7T
孫權:謝氏。(謝夫人) UD3{ {2s`(k h
【孫權之妻。】
Wf ?"M4l?0P-l"W $m(E"@ y@X"x!K
孫權:徐氏。(徐夫人) 3hpUT3B#g
【孫權之妻。祖父徐真與孫堅有交情,孫堅將妹妹嫁給徐真,後生了徐琨,也就是徐夫人之父。】 e[/_pj!d}9[|p&m_
-C4m2Q]F']1m2fQ qz
孫權:步氏。(步夫人) L(Q8pd%a"d
【孫權之妻,與當時丞相步騭(音:ㄓˋ)為同宗族,生有孫魯班、孫魯育二女。】 $xo7H!?"P,F$|zH
Aic9[3[/w`
孫權:王氏。(王夫人,追封『大懿皇后』)
r_g db4EH \6R(_f 【孫權之妻,生有孫和一子,受孫權寵幸僅次於步夫人。】 +i"ndO|8wI

,d5g1lDTG(mJ 孫權:王氏。(王夫人,追封『敬懷皇后』) +fdc)r3D_+Jp,kgT
【孫權之妻,生有孫休一子。】
)uurr&h P q0a "i9htr0u
孫權:潘氏。(潘夫人)
'DOzBPu \2Q 【孫權之妻,生性險妒容媚,暗中加害多位孫權的寵妾,生有孫亮一子。】
@^ Oph4P;}1\C C'tbs-FW2t?
孫亮:全氏。(全夫人) #R(zmy&n)I fbN"zr
【孫權之妻,全尚之女。】 D8E&HL$hr Lm v
%q*^'I*`~ Y
孫休:朱氏。(朱夫人) +R\.S:L`HvX
【孫權之妻,朱據之女。】 0j1t;q8x/q

#o }$r'K/^ R|)zZ 孫和:何姬。(孫皓封其『昭獻皇后』)
a$th's(V 【孫和之妾,父為何遂。生有孫皓一子。】 /rfebk

y&Q9Xf\qK 孫皓:滕氏。(滕夫人,滕,音『ㄊㄥˊ』) J2R Z1A.O2`/p
【孫皓之妻,當時已故太常滕胤之族女。】
2L.y0Rj7}%xI gk
kgB4bn^Y~Ee 董卓:舞陽君。
e/c$[^R:n 【董卓之生母,只知封號,未知其姓氏。】 G2gHJ1o5eQsAY
A5o&s)F`![eu%M&e
董卓:白。 FT$}_h&W&E
【只知孫女名『白』而未知其姓,未成年即封『渭陽君』,授印綬。】
g_Y |UK-c
8]0ng YC)w 秦宜祿:杜氏。
S#] T-CM8CU 【秦宜祿未為曹操部將,杜氏時為秦宜祿妻,傳聞曹操得之,關羽曾請求賜與,但曹操並未答應。】
1Ojm6^GyS'q
pGkg%f9Y 蔡邕:蔡氏。
%U l n5P6or6L1m1K6wG2E 【蔡邕之妻,蔡琰之生母。與劉表之妻‧蔡夫人(妹)同為姊妹,皆為蔡諷之女。】
3Y"q D$I}"G {#@*ga9B7q/]0v(^ C(Z
蔡邕:蔡琰。
]9ba Dj_-jy({ 【琰,音『ㄧㄢˇ』。蔡邕之獨生女,字『文姬』,時為多才多藝之才女,少時嫁給衛仲道,後衛仲道病亡,於戰亂中受擄至匈奴,成為左賢王之妻,後曹操愛慕其才而將之贖回,並許配給部將董祀,曾經因董祀入罪而淚灑殿前,讓曹操動心,並撤回重刑罪狀。成名文章有『悲憤詩』、『胡笳十八拍』..等。】
H-` sJBDKZ
(i DN%e\O1a%jz L 劉表:蔡氏。(蔡夫人)
"cy$r"u$}+J`$?X3L/C1E 【劉表之後妻,劉琮之生母,偏愛劉琮而厭惡劉琦,欲立劉琮為荊州繼承者,後皆遭曹操殺害。】 1SP1hf5oW

Z"? ?7}h;O O7~a d 胡華:胡氏。
f.e ]3x]5LQo 【胡華,胡家莊之莊主,其女胡氏後為關羽之妻。】 E"P x(FF#L&A
2vF$C~ w;Q5e
夏侯霸:夏侯氏。
&?f6o9p_p 【夏侯霸之堂妹‧夏侯氏,亦是張飛之妻。於少時山谷中工作,後為張飛所獲,知其為良家女,而與之結為夫妻。】
;H]]f P!o0p{
*A#L0U0E6cb O 曹文叔:夏侯令女。 %abB;]H-X-g
【夏侯令之女,曹文叔之妻。後曹文叔病亡,家人屢次要將她改嫁,不但遭到拒絕,還以利刃毀壞五官容貌,時人稱其貞節。】 &`j"T_z
4R| iT#Tz![&DSu
喬羽:大喬、小喬。 ramif.G
【喬玄之子‧喬羽,世多稱『喬國公』,鮮少知其名。二喬乃其女,大喬嫁給孫策,小喬嫁給周瑜。】 %q1_T!fYrC,^
b6k7[ ~H N'{0\
辛毗:辛憲英。 bD`0o w:pQF^.Z
【辛毗育友一女一男,男為『辛敞』,是為辛憲英之弟。後以義理之論勸其弟當忠心衛主,而使其弟免於死難,後又為自己的兒子羊琇出策,而免於災難,時人稱有謀略,享年 79 歲病卒。】
C!G A m)f.r
G}&D6C9Is 呂布:嚴氏。
!D(dru4~y;t1Q] 【呂布之元配,與呂布育有一女,呂布死後並無消息。】 (B&uxw&G:HGF

"t e:a t]~:^}} 呂布:呂氏。 Y8UB"K;J4P8?4Wh,o
【呂布與嚴氏所育之女,曾應婚約赴袁術陣營,後袁術反悔而解約,呂布死後亦無消息。】 J6]+O} a)l

`(j Q"c7y _e 趙範:樊氏。 )g?N qY&CX!P#c
【演義中稱趙範之兄嫂,後趙範與趙雲結為兄弟,趙範欲以兄嫂許配之,遭趙雲拒絕,趙雲認為既為趙範之結拜兄弟,則趙範之兄長亦如同自己之兄長,若與兄嫂成連理則是亂倫。】
,CIuH n6q
#P&md0R"^-d 伏完:伏壽。(伏皇后)
g/|7R Ua2CdL 【伏完之女,伏德之妹,是為漢獻帝之皇后。後因董承衣帶詔事件而遭到全族夷滅,因此伏皇后也遭殺害。】
1bZrbPc I!} H#L Q!W!h.\ U9y
劉琰:胡氏。
%h$Iw#?R 【蜀漢大臣‧劉琰之妻,當時與太后相處極為融洽,並常常入宮陪伴太后,劉琰以為胡氏長久以來入宮是與後主劉禪偷情,因而出手打她,後來事件傳到劉禪耳中,劉禪極為震怒並將劉琰斬殺。】 !v5ax@u5[

BpX d^;FZ-b 黃承彥:黃綬。 Nn1H |-e
【黃承彥之獨生女,原名『黃壽』,後與伏皇后之名相同,恐犯其諱,因而改名『綬』,後為諸葛亮之妻,傳說木牛流馬即為其木人搗米之原理所作,其精通數述、天文、兵法...。】 f GD/Bb"R"DPe)x)v
u(Xf6|Q]4M
諸葛亮:諸葛氏(大姊)、諸葛氏(二姊)。
8V nL W$@5l\&` 【正史中並未言明,不過其他史料倒是有提到,諸葛亮有兩位姊姊,因此依排行來看,諸葛瑾(1)→大姊(2)→二姊(3)→諸葛亮(4)→諸葛均(5),家中共有五個兄弟姊妹。其中大姊嫁給裴頠(頠,音『ㄨㄟˇ』);二姐嫁給龐德公之子‧龐山民,生有龐渙一子。】
8C4m e3\ Wk(F
]#D9V Nm'T}7L 董承:董氏。(董貴妃) Kk*WS'l-u]E d:d
【董承之女,當然也是在謀反一事中遭曹操殺害。】
L)k/z5P\ ?T~,s.W(]9N%C
董承:雲英。
%K2\?d,Fk;^~ 【演義中,稱董承之侍妾,與家僕秦慶童私下偷情,後被董承撞見,董承將秦慶童痛毆一頓並趕出家門,後秦慶童懷恨在心而向曹操密告董承謀反一事,待董承被入罪後,秦慶童曾向曹操要求將雲英許配給他,但曹操素來厭惡貳心之人,在董家夷滅後,曹操將他與雲英一同處死。】
~2Z`6XB _|`z@ "qi*O+T;B F
黃琬:苗氏。 U/X9GC*q#U
【黃琬之妻,演義中,苗氏有個弟弟『苗澤』,因陰錯陽差之下將謀反一事洩漏而渾然不知,使得黃琬全家慘遭曹操殺害。】
ofFX? PC
%K l%u }`!{|5p_ 黃琬:李春香。 8N.YA-^1i]f8Q? @
【黃琬的小妾,演義中,也是因為苗澤的闖禍而腦袋搬家。】 ,\8f-hJw Oq&Y
-x+{0u0~:m"B%j2H
孟獲:祝融夫人。
H%Y ~o7RW c K 【孟獲之妻,演義中,是極為驍勇善戰的女子,連敗數名蜀漢名將,不過正史並未提及。】
nIP-@1Y{ .{|,tgi,M:`(Lrk*E
孟獲:花鬘。(鬘,因『ㄇㄢˊ』) mn])D q6M
【在戲劇中,『花關索詞話』曾提到此女子,孟獲之獨生女。因關索遠征南蠻,混戰中與此女交戰,後來擊敗花鬘,不過卻因不忍心取她性命而將之驅離,最後卻因緣巧合之下,由諸葛亮促成夫妻。】
cf3^,n FY8gPT
Ax$EZ{5Utk-h 關索:鮑三娘。 #e.bF2wDB
【民間傳說,因排行第三,而稱之『三娘』。因一次的意外,關索於鮑家莊搭救了與盜賊苦戰的鮑三娘,因此鮑家莊才讓他們成為結髮夫妻,不過與戲劇中似乎差得一段距離。】 o!S5@Pe}2Z1E"w{K%Ni
m^}I |%Ly ?Ef
毌丘儉:毌丘芝。(毌丘,複姓。毌,音『ㄍㄨㄢˋ』,與『毋』字不同}【毌丘儉之獨生女,後來並不知其消息】 o-I:{8CqW3A-E|k
~ |1U;Nn4l)P
徐邈:徐氏。
;G3ac iT L*S&ju 【徐邈之獨生女。極有才華。】 %[;y1J"BM:}
t*^[~3Hi%P
甄逸:甄姜、甄脫、甄道、甄榮、甄宓。(甄宓在上面已介紹過)【皆為甄逸之女,而甄逸尚有甄豫(早死)、甄儼、甄堯三男。其三男五女中,只有甄宓才華極高,其他只算還好,並無出色之人。】 7q"F+aZ.z
*Vb)O Sy mu$z

%fr s {,I
hh;_:J:V-RRGH3Xa 4D;J.l2A!aZ:r3b*`S9U

7Y5Q$}oG$x%a
QK0}O f+fs2h0r uj#QQC0}.L\ X
談呂布
~n2a F\Mv.QrD5y
"]$S h:Q4J$y0B 武將名:呂布xb!eFR~1h
1\-P q%E;g+TJ/\r [0C
活動年代:???~???
1ep(? u [$M'U 1L*W w3a1Q!a9Vz1c
事蹟概要:
L o%GF:i9l2u 「呂布是否有勇無謀?」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個歷史懸案。 記得多年前,我曾在『聯合報』的副版中看過有一位學者寫過一篇名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免』的文章,文中對這位人們口中「有勇無謀」的將軍做出了"翻案"的推論。 B&T c5{$rve%^e ?!I2D$N
DMF/Q k,j
這位學者首先以呂布的造型穿著來研究,發現一個足以推翻呂布「有勇無謀」形象的證據,不論是『三國演義』也好,或是目前坊間任何有關呂布的畫像,一致的特色便是他那頂「束髮金冠」。「帽子」在古代中國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馬虎不得的;以關羽、張飛來看,畫像中
Hm1A!Z3z s6i,h og4R 他們兩個都是「布帽」,而不是頭盔,這是因為他們兩個都是「布衣」出身,因此不能配帶頭盔。!Fl%Vy_kTl
_)|ZPc$n
而「束髮金冠」則是「儒將」的代表裝扮,在中國大陸呂布的家鄉「九原」還有呂布的廟,廟中所供奉的呂布神像則是呂布一手持方天畫戟一手握著書卷,完全是一副儒將模樣。丁原本是并州刺史,呂布則是他的主簿,「主簿」其實就是軍師職。從這裡,各位就不難發現呂布的真正形象了。
)xa"M#F^K~ O
{)}jb%}L&YF7F 為何長久以來,人們總是認為呂布缺乏遠見、見利忘義、反覆無常呢?這主要是因為呂布先後投靠了丁原、董卓、袁紹、劉備等人卻又反叛的事蹟有關,這種行徑在當時是絕對為人所不恥的,因此張飛罵他「三姓家奴」。ETB o t
@ }5gClOw
但是,『三國演義』中所陳述的情節不能當作事實看待。呂布何以反覆的投靠他人,這必須視當年他所面臨的情勢來探討。關於「丁原」的部分,我找不到史料來了解當年呂布為何會背叛他;但是關於「袁紹」與「劉備」部分,則有不少史料可供佐證,袁紹自始自終皆在猜忌呂布,而劉備方面則是張飛與其水火不容,因此呂布皆無法見容於這兩個陣營,雙方離異是遲早的事。而董卓就更不用說了,董卓性格殘暴任性,心中有氣就不能自制。有一次不如意,伸手就拿戟擲刺呂布,呂布閃開了投來的手戟,卻得向董卓道謝,在這種人底下做事如何會有安全感。 L]b7Fci$uD6~H(t+W~

;p] F+z,k-W@-A x8sH 呂布誅殺了董卓之後,本想與王允共輔漢帝,不料董卓的部將李傕等人反撲京師,呂布號召當時在長安城內的人民起來抗敵,但是局勢混亂,老百姓四處逃難,所號召來的民兵根本無法與李傕等人抗衡,呂布就這樣率領殘餘的手下逃出長安,展開他的「錯失王道」之旅.如果當時長安的局勢能穩住的話,輔國大將軍一職就非他莫屬了。,r:juoa%Z7}8q
~`6aA c/[g J
當呂布被曹劉聯軍圍困於下邳城時,河內太守張揚帶兵增援呂布,不料在行軍途中被其部將楊醜所殺。張揚的忠義之名一向為人所熟知,為何他會想援助呂布?各位可以想想『三國演義』究竟蒙敝了多少歷史真相。d{DA J$O0y

/T%f5Y-S(d*gu.Mi 另外,這位學者還舉證了一件關於「赤兔馬」的趣事。公元189年,赤兔馬隨著呂布而登場,那時牠便是隻成馬,呂布在公元198年被曹操所殺,『三國演義』中描述曹操把赤兔馬轉贈給關羽,而關羽在公元219年兵敗而亡,『三國演義』中描述說赤兔馬在關羽死後,極度悲傷,數日不食而死,好一隻靈馬啊。從這裡,各位有看出一項矛盾之處嗎?從呂布登場,到關羽死亡,這隻赤兔馬一共活了30年!這位學者把馬的年紀換算成人類實際年紀,結果這隻赤兔馬死前相當於人類的二百多歲。
G*E#F,J tt})kq 4R8d*E*lTe8Y:^
呂布死後,赤兔馬為曹操所得,這點可信度應該很高,但是曹操將其轉贈於關羽,這點頗讓人懷疑。這應與中國人長久以來「駿馬配英雄」的觀念有關,以致羅貫中隨性便把這兩個毫不相關的人與物配在一起了。更有甚者,還有野史寫了一段關羽與貂蟬的風流事,簡直是胡說八道。
Z(p-h,oS3b$y X!J
x2C?5yz 在呂布死後,貂蟬的去向已成謎,沒有任何史料明確的交待她的去向,如今已成歷史懸案。
2s}v/I {6Ao5S
3\]9G,GZK2M b w|x,u9q ~8s

QDE-`Zm/xep.uDD 8[Q;I1lg

4?'T6b*M+pA 6H"Q!?&h4L\m E
*I$c1xh-}qY6fj1v

i&C7FP{?da|T0]#D*h[ 漢獻帝劉協
5d,U Ub3Y :A-T%W"D6]Z7E
S&|,EP/[-[ I*s'Le
曹操對中國人而言,可以說是奸雄的代名詞,為何會有這樣的評語?追究原因,那是因為曹操挾制漢帝劉協,並利用它來鉗制諸侯。我們可以發現,在曹操尚未迎立漢帝之前,也是打者"討罰國賊(董卓、李確等人)、以興漢氏"的口號。在曹操就出漢帝劉協並掌握政權之後,漢獻帝卻不斷召集諸侯與公卿想推翻曹操(曹操就變成國賊了),我不禁質疑起獻帝劉協真正的心態起來。
2P8s#sm| [{
Zw3LPN4`yv 從史而觀,劉協應該是個聰明的孩子,這從董卓立他為帝的態度可見一般,那時候董卓說:劉辯無能,劉協聰慧,應廢劉辯、立劉協,如果連劉協都不行,那漢朝天命就已經完了,我將會取代他!我們從許多事例上可以觀察到劉協聰明,因此我們推論「一個聰明的孩子是不會甘於受別人保護與控制的,當他認為他的保護者變的十分礙眼,他想再一次奪取執政實權時,我們會忽然發現,漢獻帝變的沒這麼可憐,而曹操也變的沒這麼可厭。」實際上兩人都是現實的產物,漢獻帝對曹操根本沒有愛臣之心,而曹操同樣沒有忠君之心,他們兩個人的爭鬥可視為公卿大臣對曹操一派的對抗。(當然我們可以假設有野心的不是漢帝而是外戚董承以及漢帝身邊公卿,但他們本身試圖消滅曹操拿回自身政權卻是事實。)6r q+n/WU`]w+MS

k*W\R9V8?n1pS(S 漢朝政府最嚴重的問題分別是外戚與宦官,宦官與外戚之間的鬥爭,是東漢王朝快速衰弱的主因,但是,這兩個鬥爭的團體,爭的只是很單純的權利而已。以漢靈帝的情況而論,其實宦官系統並不是非常殘暴,只是因為與何進的外戚系統有了爭執,所以才被屠殺,就本身罪惡而言,外戚所造成的傷害要大的多。董承的行為,可以假設為「外戚勢力的反撲」,這在東漢歷史上是非常常見的。#aVW6q-O$k*? d

$vs,M0p}RB 回到主題,漢獻帝這樣心態同樣發生於室汀幕府最後一代將軍足立義昭與織田信長身上,織田信長擁互足利義昭上洛,足利益昭後來卻不斷打擊織田信長,為的是認為信長已經成為他掌權的絆腳石,甚至將取代自己建立新幕府成為天下人,這對舊勢力而言是無法認同的,反撲已經是不可避免的過程,於是史上著名的信長包圍網就開始運轉。事實上,當兩人出現利益上的衝突時,兩人之間就不具備感情與情意的因素存在,我們無法論述對錯,但是在這個事件中,請問究竟是足利義昭背叛信長、或是信長背叛足立義昭呢?
D u(Q3mgx\&T
f$X Gm _ k PM 足利義昭一生當過許多諸侯的食客,織田、三好、毛利、淺井等諸侯國的庇蔭下過活,他本身已經沒有實力,從他由信長擁互上洛,上洛成為大將軍之後又對抗信長,被信長擊潰之後他逃往毛利,並組織由武田、上杉、毛利、本願寺為主的信長包圍網來看,他是在利用各大諸侯在為的野心做事,織田信長可以說是他的大恩人,但他對信長本身並不具備任何的感情,純粹把它當成一顆棋子。0A9S\"N Ff1V#{
5vi(TX!F*P~O3y%Z
在這個例子之中,足立義昭自己缺乏公信力與實力,但他卻又希望建立幕府成為大將軍(日本國王),他利用諸侯成為他的棋子,這是多麼愚不可亟的事情阿,對諸侯而言,他有的只是利用價值,以他為名增強自己勢力的工具,但足立居然想利用諸侯本身為自己開陸,這種對擁互自己的諸侯採取"利用"心態的人,不管到哪裡都是會被人家唾棄的,擁互他的如果不是織田信長而是武田信玄或者上杉景虎的話,事實上情況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這些英雄並不是會被利用的人。
~7gd1b5Cl*^N P.h]B%Gs8z$A
現在我們將主題拉回漢獻帝劉協,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了解,如果活在別人庇蔭下,卻又忘圖消滅對方取得實權,得到的絕對不是善果。如果漢帝抱者這種心態,就算擁立他的是劉備,他恐怕也必須乖乖的將大位『名正言順』傳位與『漢王叔』劉備。;b8{N(S{ g:\c
7u{b'Y^
漢獻帝這樣的君王實在很悲哀,實際上,就義理而言他所作所為並沒有錯,漢朝本來就是他家的,政權本來就應該是他掌握的。但是事實確往往確是很現實的,你不能寄望權力立擁有者乖乖交已經獲得的權力出來還你,你也不用寄望其他的諸侯會忠肝義膽的殺進洛陽營救聖駕,然後不求名利的把大權交給你,因為就算其他諸侯打進來了,那不過是換了一個操偶師,繼續操縱一個名叫漢獻帝的傀儡,演者一初名為擁護漢朝的搞笑劇而已。
$z}3J+CD?
^j4n@ c x Ge0gai4gt0L*`'L*s&W
eS_~g#mm1z
w2],Y4P\;Z
k"{mh ufp a9AI&[
8~`s(]I I
;u1^!Sv Z x B`E

$JVy_*l4~"u D
V*fvAs pTZ 如果劉封沒死的話~蜀國的君主~應該是他當嗎?他當會比劉禪當的好嗎?劉封的死是因為諸葛亮?? u/f2t!|9\!yh#{0X
n7K.z0K Bm)C-| J
1OZ5n!? Sz3PBwj
有幾個誤會,在此澄清....
'P6Zs7bt%k;K *K@I5z?*S]j
首先,劉封只是劉備的養子。也就是說,劉封非但不是嫡
k7j,Wc5Z/R/BW 系,甚至連血緣關係都沒有,當然也就沒有繼承權。
5?;Un deZYU3d6QP [!K%\ `,B
《三國志˙蜀書十》:「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9K'\g'D[1X/^XX m
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
S q*MOtB.QH
o;q3f:~&d0H1L 其次,姑且不論劉封是否有能力救關羽,但在荊州失守之
(Y,hHz"B8u8yR~;|1] 後,劉備怒火除了對江東勢力發作,劉封不肯發兵救援的0j"b?9{7~5K
態度,也正好成了一個代罪、發洩的出口,於是形成劉封
w/R/aPxxa&r-u7S]Z 招致禍害的一個「遠因」。
3O2W/}]I
WM&m&LRR 再加上,劉封與孟達失和,孟達一方面擔心因為沒有救援
A}N^ G 荊州,而招到劉備處罰,一方面又害怕和劉封的鬥爭,因4['c9^ keRL2|
為劉封的身分特殊,自己處於劣勢,所以心一橫就投降了
q;C)T/R3k7o8z+Jm 曹魏方。這一叛變,讓劉備勢力丟了不少領土,成為「劉
'f2S&^2M*{5ek f 封該死」的「導火線」。q*?w`k V

!V hxE8lnm^1I 《三國志˙蜀書十》:「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又封與達)Ni1_1t v
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Ru9b/b.N
先主,率所領降魏。」
,aby }3M'f*nA:y 'i]twf#X!cv[
當「遠因」和「導火線」交錯一起,劉備和劉封的關係也
^WdgrtE)oi 就呈現爆發的狀態,不過,劉備並非真心想要弄死劉封,P H7l2W3nA
可能就只是「重責」一番罷了。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劉封
R?AR~8{)u @ 的性格剛烈,和昏懦的劉禪相比,若當劉禪執政之後,劉Q0Y!gp{|
封的存在,必然會對蜀漢政權的傳遞和維持,形成一大隱
8I8?x UV;_a;R 憂。所以,就建議劉備趁機拔除劉封這個「可能的不安定#XcUDx0r,wMo pD wC
元素」,以絕後患。1s!] R!esv9_
E!l$yz)A
《三國志˙蜀書十》:「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
&ZR:mI:Yp?w+q6G 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8Y2xGQQ J
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封歎曰:『恨不用孟子度{8Z.L:fT.XP
之言!』先主為之流涕。」$pxhP6[9l7a?wk
$^?"W#S'o4J1q)h2g8|
其實,由上述兩點來看,「賜死劉封」一事,並非只是單SIU3\wB
純「沒有出兵救援荊州」這麼簡單,其中也牽扯到劉備集 jl6k5SG3Pq\\Gd
團對於「政權繼承」問題的處理手段,而「荊州救援」和
/y4R AT$Bd 「孟達叛變」,都不過是個藉口罷了。 v5J$k@}wUS
-B)i)H-P,p:|t

3\db2t1J n3z TGu X_?
3Cc1Zh0jx Z`Pm
q9H"MC.R.c
K0Z o%e+~T2m M

,lDb zZ8v
OnV#b mu$h!g!~ !c8TE ~OL&d
談貂蟬(非正史)
jBP`m |C/d:L|e5F{8A.o

\!Jvrk.d 武將名:貂蟬wka&yn4N8z

^L2PWx] 活動年代:???~???
O;v Mv X_C's
W$Q8GqHrD ~ uJ8s 事蹟概要:
^V~!`-F!k C,gN'? 貂蟬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三國演義》說她善歌舞,色伎俱佳。又形容她的容貌舞姿:「紅牙摧拍燕飛忙,一片行雲到畫堂。眉黛促成遊子恨,臉容初斷故人腸。榆錢不買千金笑,柳帶何須百寶妝。舞罷隔簾偷目送,不知誰是楚襄王。」貂蟬的美,素有「閉月」之稱;她的膽識,如《三國演義》所載,也絕不亞於昭君、西施。只是歷史上的貂蟬,是否真如羅貫中所描繪的?史籍沒有明確記載,因此這位傾倒眾多英雄豪傑的美人的真實身份,至今尚無定論。
xZ@_3ws *F+Z~g+r9p
由於三國故事家喻戶曉,故貂蟬是王允家中的歌妓這一說法流傳最廣。王允是漢獻帝時的司徒,因不滿於太師董卓的跋扈,一心想除之,但苦無良策,終日茶飯無心。他視為親女兒的歌妓貂蟬窺知情由,表示「如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於是王允精心設計了個「連環美人計」,先將貂蟬許給董卓義子呂布,未及迎娶又獻於太師董卓,挑起董、呂兩人的矛盾。貂蟬對王允的意圖心領神會,一會兒在呂布面前扮成早已以心相許,卻被董卓霸佔的癡情人,一會兒又在董卓面前裝作受呂布調戲的無辜者,使董、呂彼此恨之人骨,終於反目成仇,最後呂布殺董卓,夷其三族。貂蟬的出色表演,使王允的計劃實施得天衣無縫,順利地剷除了當時朝中一大禍害,後人歎日:「司徒妙算托紅裙,不用於戈不用兵。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ew6P q Z0q {P

"B/?M }i)h7P j 另有「董卓婢女」一說。據《後漢書.呂布傳》載,董卓任呂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兩人誓為父子。有一次,呂布因小事不如董卓之意,董卓大怒之下持戟向呂布擲去,幸虧呂布手腳輕健方得避開,從此昂布對董卓暗懷怨憤。後董卓派呂布守中(宮中的小門),這是對他的信任,呂布卻趁機與侍婢私通,兩情相許,又惟恐董卓識破,由此生出許多矛盾。由於這段記載與三國故事中貂蟬約呂布在鳳儀亭相會,董卓明畫如刺呂布的情節相合,人們認為使董、呂反目的貂蟬,實際上是董卓的婢女。{q/m ~W}

Z'H&Q jfT\+CE,E 還有人認為,貂蟬是呂布部將秦宜祿之妻。(三國誌.關羽傳)注引《蜀記》曰,曹操與劉備圍呂佈於下邳,關羽向曹操請求說,呂布派部將秦宜祿外出求救,城破之後,請把秦之妻賜我為妻。曹操答允了。後關羽又多次提及此事,使曹操產生好奇心:那秦宜祿之妻是否乃絕色之人?於是,在城破之日派人先將秦妻送入自己營帳,隨後便「自留之」,關羽因此「心不自安」。元代雜劇就在此基礎上附會出一個《關公月下斬貂蟬》的故事來,說曹操欲以美色迷惑關羽,使其為自己效力,遣貂蟬前往引誘。貂蟬使出千種柔情,百般挑逗,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殺死貂蟬,以示心跡。這裡,貂蟬與秦宜祿之妻便合二為一了。
*l'`d`X7v(u r c8Ys,iS
此外,徽劇、川劇、紹劇、京劇都有《斬貂》劇目,寫呂布在白門樓殞命後,其愛妾貂蟬為張飛所獲,送至關羽處。關羽甚愛憐之,但念及古今英雄豪傑往往以迷戀女色而身敗名裂,便逼令貂蟬自刎。因而,又有「貂蟬為呂布之妻說」。如果貂蟬成為呂布妻(或妾),是在呂布殺董卓之後,那麼此說與一、二說不矛盾,有人據此認為此說不能自成一說。
$e'kL7NnV/e5Q S
!T(H:LKrfpb.G 總之,貂蟬的故事,或出於小說,或出於戲劇,文人的渲染與演繹使她越來越不可捉摸。由於這些故事或多或少與史實有關,真真假假,更為難辨,以致歷史上的貂蟬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就成為難解的懸案了。-hR"t!kn*w-n5[`
5ATx2[@,?,F0F

Gm'So,H~-Gt 5E;g:_$i d5r
^K,oW d#yr{Mi
$C nwVCWt(kp%J
正史中沒貂蟬? M NtQO6V k7sy

L6l}M4RQ 的確,正史中只說是某位侍女而已....
-Puzs/G;y"A[l\-R 不過其他有記載「貂蟬」這位女性的資料我就還沒找到過了^_^"
!R;V%@,W6YY ;c@H-O6R(S4d/T,O0g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呂布:
VR3eZ3x/h,o   …卓又使布守中閤,而私與傅婢情通,益不自安。~sJ5aqE'm)tn@
三國志‧卷七‧魏書七‧呂布: c{9e$P'p
  …卓常使布守中閤,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0eH?1z ?W nA
通鑑‧西曆一九二年:(Ug%@9Q*^} O1T
  …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於傅婢,益不自安。
+`(E&|eR5Y]/X 5d6fh*`%U$vd X
另外,在後漢書跟三國志裡的董卓的傳當中,%Sc8_q(F"]}u
並沒有記載上述之事。
.UUq KK
4u.}-^c fV3dPe{ 至於那個侍女的詳細資料嘛....
?Hx ]#R1}:l6q"Cy%ZR 如果呂布有鬧到像演義那樣「我可以為了妳去殺掉那傢伙-_-@m」的情況的話,
dA c5P~_.H 那說不定就會稍微寫一些些了吧?.A#W wX&OV3f*V8b)l
光從史書上看來,呂布與董卓的侍女私通只是影響董呂關係的一個小插曲,U.or:\$VSy_!{}
而這比起最初董卓為了小事而暴怒到拿起手戟丟向呂布,造成呂布怨恨的開始,"\?7{qgL8|9m
影響並沒有那麼大。﹝王允後來也是藉由董執手戟之事說服呂布殺董的﹞
] NvFF 所以當時記載歷史的人,NbVI2p T gR!^
可能也不覺得私通這個情節在殺董之事上佔有很重要的分量,
7MkYYG-_R 所以就詳加記載了。

1688dickson 發表於 2005-12-4 07:23 PM

你打死我都唔信趙雲係女人~

151515 發表於 2005-12-4 07:24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derek23 發表於 2005-12-4 08:06 PM

略談陳壽之蒙冤^ tb0@8u5e[4J'Gre0r
Q$k_mV d3bUK

sj.I bQ(M;` 陳壽因評諸葛亮「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一語,而被評為「壽非良史」,早在北魏時期就已經有跡可考了。劉宋時期,大將毛修之兵敗投北,與崔浩結為好友,毛修之曾致書崔浩言:「昔在蜀中,聞長老言,陳壽曾爲諸葛門下書佐,得撻百下,故其論武侯云: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這件「謗壽」的事情本身實在是件無稽之談,諸葛亮死時,陳壽尚只是兩歲的幼童,何來「門下書佐」、「得撻百下」之說呢? :`2q)t n5K{g`
*V1}$mc@SO&e#O
到唐的時候,官修的【晉書】跟私修的【史通】不約而同的提出「陳壽非良史說」。【晉書】除載錄「壽父說」外,尚引了「丁儀、丁廙說」來證明陳壽非良史。可是到清時,考據大家趙翼、王鳴盛、張燴俱對此事情提出辯駁,如【二十二史劄記】稱此為「無識之論」,而王氏在「陳壽史皆實錄」(摘自【十七史商榷】)一文中則稱,「(陳壽)撰次亮集表上之,推許甚至,本傳特附其目錄並上書表,創史家未有之例,尊亮極矣」,並批「(【晉書】)好引雜說,固多蕪穢,此亦其一也」,而在張燴的【讀史舉正】一書中,則直接將此事歸類為【晉書】四百多個錯誤之一。:O:h,T$L.C&g\&a

d'h%n!e&AH ` 而劉知幾則在【史通曲筆篇】中提到「蜀老猶存,知諸葛亮之多枉」,以此來指責陳壽之議諸葛亮為「記言之奸賊,載筆之凶人」,誠非良史。撇開劉知幾本身重蜀輕魏的立場,劉知幾引蜀地之口語耳傳當成證據來批陳壽的述史可信度,這對陳壽無疑是相當的中傷,也違反了劉知幾自己在【史通采撰篇】中所提到的「訛言難信,傳聞多失。如曾參殺人,不疑盜嫂,翟義不死,諸葛猶存 ,此皆得之于行路,傳之於衆口。倘無明白,其誰曰然」之理。
5s)F0Lv6A:`el
,d_[[Gc A2H 平心而論,對諸葛亮,陳壽用盡了褒揚之詞,只以討論性的態度留下了唯一的「疑惑」,也正因爲這短短十個字,他不幸被蒙上不白之冤。從毛、房、劉的事例 (類似的事例還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可以發現,只要諸葛亮穩坐神像的一天,人們就不能容忍陳壽之于諸葛亮才華的一點點「質疑」——哪怕它是經過了陳壽冷靜的思考,哪怕它也許是更接近於客觀真相的評價,哪怕用語中只包含了微小慎謹的試探性感情。人們所期待的諸葛亮絕不能僅只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雖然他在這方面的成就尤其高明),他同時也必須是個出類拔萃、舉世無雙的軍事家與智謀家!任何與此不合的話語或想法,都將遭到衆人的猛烈抨擊。個人以為,北魏崔浩在「答毛修之書」一文中為陳壽申冤之所謂,或許稱的上是比較中肯的評價了,「承祚(陳壽字)之評亮,乃有故義過美之譽,按其迹也,不爲負之,非挾恨之矣。」
+nJlZ+S#s]2Ku[
n8l'x#Y&P9C pex![~
-K4h\ AH(W
不只是【丁儀、丁廙說】和【壽父說】尚有【孫盛異同記】也講述了關於陳壽的一段事,特引文如下,以咨共賞:8zn:|p/UV f

I0p1v7{*i{*n
Ot7pR#c&y2T(^:G"Cu 三國志‧諸葛亮傳 裴注 孫盛異同記
6cATH,MR_\&K
"F/jU^U/Z#@ 孫盛異同記曰: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蜀長老猶有瞻表以閻宇代維故事。晉永和三年,蜀史常璩說蜀長老云:「陳壽嘗為瞻吏,為瞻所辱,故因此事歸惡黃皓,而云瞻不能匡矯也。」Fk:]!N:mU\|1^

g D]fd%U o? *v5j)wE?N
尊君所提「陳壽曾為諸葛門下書佐」此句之「諸葛」,不知是意指「諸葛亮」或是「諸葛瞻」,或是「諸葛一家」,敝人見識淺薄,不知毛修所言意指,若指的是「諸葛瞻」或「諸葛一家」,那麼毛修所言非但不是悖論,而是和【孫盛異同記】相互佐證的,黃皓就不提了,若因此諸葛瞻未被立傳也豈不冤枉,而且蜀志僅15卷是三國志中最少的,這些總都不容否認吧。
llH:F9T(D,f \
/|$\!j-Wg6j-_b 其實我並非要「謗壽」,我對上述言論也僅是以參考心理待之,「謗壽」的包袱太重了,就算言之有理,我也不敢真正確認自已的所言,又其實敝人對陳壽所言對武候的評論「將略非其所長」沒什麼感覺,雖然有一點點偏見,但大致上都還好,也因為與其看評語,不如看史料描述來的直接,而我比較有興趣的部份在於陳壽「評語」的意指,也因此,若就算當成是陳壽個人對於武候北伐於「成果」上的詮釋與結語,並非是對於「作戰方法」、「行軍用兵」及」北伐策略」、「戰略目標與目地」的認識,我覺得這樣的看法也並不為過,只端看詮釋者以何者心理或角度視之。
*}"cs2~"_'k^P
isB5\tn3w 照晉書‧陳壽傳:「元康七年(西元297年)病卒,時年六十五。」推算,諸葛亮逝世時(西元234年),陳壽確實年約二歲,但這也代表陳壽未曾見過武候領兵作戰,未曾目睹蜀軍以弱勢兵力與魏軍交戰之險惡情況,戰勢有危有安,而轉危為安不也是一種軍事才能的表現嗎?不也是一種應變、將略的表現嗎?而陳壽又有否注意到這點否?
&l&Z srAh#ODM @S,J3{S7Sg
我到網路上查ㄌ一些資料發覺真ㄉ實在是...不得不說..羅大大請看是否有誤
h4yKPd aV7Y ---------------------陳壽傳(晉書)「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被髡(ㄎㄨㄣ,刑罰,剃髮也),故壽為亮傳,謂將略非所長。」此真無識之論也!%oQIN_9?&V0z'f
PMG KO'{8J
亮之不可及處,原不必以用兵見長。
*RF&aYCW[Y )~/X WdZ
觀壽校定諸葛集表,言「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至今梁、益之民,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過也。」rLbqe)j

ee'xR mT] 又亮傳後評曰「亮之為治也,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db.p1iO
p L b1Mw+f-jX
其頌孔明,可謂獨見其大矣!
b4J/NS!f%Tm ~8LZ2T#I |5W5O j
又於楊洪傳,謂「西土咸服亮之能盡時人之器能也。」
[pMl*]
3YV yA*N 廖立傳,謂「亮廢立為民。及亮卒,立泣曰『吾終為左衽矣!』」&]V} m1w p

j;xV*S3`*o 李平傳,亦謂「平為亮所廢。及亮卒,平遂發病死。平常冀亮在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故也。」
)u3lE,x WC h I R/D r0T(J
壽又引孟子之言,以為「佚道使民,雖勞不怨;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此真能述王佐心事。aJ@m7@m#Zv

:cZ m1? V-v 至於用兵不能克捷,亦明言「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以眾寡不侔,攻守異體,又時無名將,故使功業陵遲,且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1_vJ"~(`'j2t7jP$Y

r_(g/u$_7t8z 壽於司馬氏最多迴護,故亮遺懿巾幗,及死諸葛走生仲達等事,傳中皆不敢書。而持論獨如此,固知其折服於諸葛深矣!而謂其以父被髡之故,以此寓貶,真不識輕重者!
7i\4G'Zm D+N3~s -----------------------------------------
"P7T LPXdNr!H 1LM1BG^G
春秋書「天王狩於河陽」,不言晉侯所召,而以為天子巡狩,既以開掩護之法,然此特為尊者諱也。至於弒君、弒父之事,則大書以正之。如許止、趙盾之類,皆一字不肯假借,所以垂誡,義至嚴也。
8gBU a+v;w!X
/J+]6Xj+s z3PXS:g 自陳壽作魏本紀,多所迴護,凡兩朝革易之際,進爵、封國、賜劍履、加九錫以及禪位,有詔、有策,竟成一定書法。以後宋、齊、梁、陳諸書,悉奉為成式。直以為作史之法,固應如是。然壽迴護過甚之處,究有未安者。di|c{N
q6`2~!Sl:y
漢獻帝遜位,魏封為山陽公,及薨,追謚為漢孝獻皇帝。魏紀即稱之為獻帝,不曰山陽公也。魏常道鄉公遜位,晉封為陳留王,及薨,亦追謚為元皇帝,則魏紀亦應稱為元帝,乃僅以陳留王紀事,而絕無元帝之稱。則已異於山陽書法矣。
9d^%K%]|u!j
V M:\X9[6w^6e(tM 司馬師之廢齊王芳也,據魏略云「師遣郭芝入宮,太后方與帝對奕。芝奏曰『大將軍欲廢陛下。』帝乃起去,太后不悅,芝曰『大將軍意已定,太后但當順旨。』太后曰『我欲見大將軍。』芝曰『大將軍何可見耶?』太后乃付以璽綬。」是齊王之廢,全出於師,而太后不知也。魏紀反載「太后之令,極言齊王無道不孝。」以見其當廢。其誣齊王而黨司馬氏,亦太甚矣!
Dl n4s]j+]
n%}+^r'twV 至高貴鄉公之被弒也,帝以威權日去,心不能甘,發甲於凌雲臺,親討司馬昭。昭令賈充拒之,時相府兵尚不敢動,充即諭成倅、成濟曰:「公畜養汝等,正為今日。」濟乃抽戈犯帝,刃出於背而崩。此事見漢晉春秋、魏氏春秋及世語、魏末傳,是司馬昭實為弒君之首。乃魏志但書「高貴鄉公卒,年二十。」絕不見被弒之跡。反載太后之令,言「高貴鄉公之當誅,欲以庶人禮葬之。」并載昭奏稱「公率兵向臣,臣即敕將士不得傷害。騎督成倅弟成濟,橫入兵陣,傷公,進至殞命。臣輒收濟付廷尉,結正其罪。」等語。轉似不知弒君之事,而反有討賊之功。本紀如此,又無列傳散見其事,此尤曲筆之甚者矣!然此猶曰「身仕於晉,不敢不為晉諱也。」 W YGaa$MG,F1Y
(sR| e)[
至曹魏則隔朝之事,何必亦為之諱?乃曹操之征陶謙,
hs z$jY6D ?&Qt8q0cB9ON0@
據世語謂「操父嵩在泰山華縣。操令泰山太守應劭資送兗州,謙密遣數十騎,掩殺操弟德於門下,嵩穿後垣欲遁,先出其妾,妾肥不能出,嵩與妾遂皆被害。」是嵩之被難,實謙使人殺之也。 Z@ AR|$_O x"L
曹騰傳亦謂「嵩子操起兵,嵩不肯從,與少子避難琅邪,為陶謙所殺。」應劭傳亦謂「嵩與少子德避難琅邪。應劭遣兵迎之。未到,而陶謙素怨操,使輕騎追殺嵩、德。」
/m#Pdl#~*c 韋曜吳書則謂「謙本遣張闓護送,闓見嵩輜重多,乃殺嵩,取其貲奔淮南。」是嵩之被殺,由闓之利其財,而非謙本意也。
g R+D9Jf q9i 案謙生平非嗜利忘害者,且嵩未被害之前,操未嘗加兵於徐州,則劭傳所謂謙怨操數擊之者,殊非實事。而吳書所記,必係闓南奔後自言其事,當屬可信。o6Zr)|)KRu4R4x
後漢書謙傳亦謂「別將守陰平者,利其貲貨,遂襲殺嵩。」而壽作陶謙傳,則專據世語,謂「嵩為謙所害,故操志在復讎。」此則因操之征謙,所過無不屠戮,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故坐謙以殺嵩致討之罪,而不暇辯其主名也。
:Q-w k\ i1v ------------------------------------------
z"L0[G9P b5~,] `!m q3A$NNt o9Q
劉辟死年#Z-P8?[s

c;? P.h9Df 魏武紀「建安二年,汝南黃巾賊何儀、劉辟、黃邵、何曼等眾各數萬,操進軍討破之,斬辟、邵等。」是辟已就戮矣。而「建安五年,操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降賊劉辟等叛應紹,略許下。紹使劉備助辟。」是辟初未嘗死,但降於操,至此又叛應紹也。一紀中已岐互若此。而於禁傳「禁從征黃巾劉辟、黃邵等,夜襲操營,禁擊破之,斬辟、邵等。」此事敘在從戰官渡之前,即建安二年事也,則辟實已死也。蜀先主傳「操與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應紹,紹遣先主與辟等略許下。」則又是建安五年事,而辟尚在也。何以紀、傳又適相符耶?豈其時有兩劉辟耶?O7@/LH*V

s9c9ZV9{ 明帝時尚稱權、備
I'zHM;}3` X(t8y1B p
高堂隆傳「魏明帝大營宮室。隆疏諫曰『今吳、蜀二賊稱帝,若有人來告,權、備並修德政,陛下聞之,豈不惕然!』」案蜀先主崩於魏文帝黃初四年,何得於明帝時尚稱權、備?此必有誤字也。#MR(t(u:fxi

8]] vo[k6SOB{ 子喬何人2b?[?3I}

a_ E&q U-G7P 吳孫輔傳「其子松為射聲校尉都鄉侯,黃龍三年卒。蜀丞相諸葛亮與兄瑾書曰『既受東朝厚遇,依依於子弟,又子喬良器,為之惻愴,其所與亮器物,感用流涕。』其悼松如此,由亮養子喬咨述云。」此段文字最不可解。子喬乃瑾子,出繼亮為後者。蓋子喬嘗為亮述松之為人也。然所謂「依依於子弟」及「與亮器物」,果何謂也?豈亮前奉使至吳時,與松相識。其後松又託喬,附致器物於亮耶?然文義究不明新。9R&`{9[C?)f2}

2x8or/s7Y yD 建安二十四年呂布尚存
6T8M2[ P w3V
&J _1m+_Z [e4w\$} 陸抗傳「抗都督西陵,自關羽至白帝。」白帝,夔州城也。關羽或亦地名。蓋羽守荊州,後人遂以其名名其地耳。此尚非有誤。夏侯惇傳「建安二十一年,從征孫權。二十四年,曹操擊破呂布軍於摩陂,召惇同載,以寵異之。」案操擒布在建安二年,距建安二十四年,已二十餘載,何得尚有破布之事?考是時,關羽圍曹仁,操遣徐晃救之。操自洛陽親往應接,未至而晃破羽,羽已走,操遂軍摩陂。則惇傳所云呂布,必關羽之訛也。4g4sp4q2i4|+a w

)K;P go#m6QUo5SD'A? 孫壹死年GJn E wdg4W7d
yJ,J6]7dC)d
又吳志孫壹傳「孫綝遣朱異潛兵襲壹,壹奔魏,魏以為車騎將軍,封吳侯,以故主齊王芳貴人邢氏妻之。魏黃初三年死。」案黃初係魏文帝年號,文帝至齊王芳被廢,已二十餘年,何得妻芳妃?後又死於黃初也?魏志:壹之來降,在高貴鄉公甘露二年,則其死當在景元、咸熙閒,今曰黃初三年死,亦必誤也。`&jp F"D:R
-_MWKOo&O \
8Z2?M2}uq,fR&H,C J
三國志》1MC-P(XQL&sL

f"q u9pf,W0E 《三國志》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及范曄的《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考其著作年代。實在《後漢書》之前,作者為陳壽。^ ^j\fK
@'c)v`"g2^ C5{
1)作者生平及撰述經過:
"QM#U2WVOyH 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生於蜀漢後主劉禪建興十一年(223年) ,卒於晉惠帝元康七年(297年) ,終年六十五歲,陳壽少時受學於當時著名的史學家譙周, 「聰警敏 ,屬文富 」,並熱衷於研讀古代歷史名著《尚書》、《春秋》三傳及《史記》等書。 在蜀漢政權下,陳壽任東觀秘書郎。當時宦者黃皓專權,許多朝臣都爭相諂附,惟陳壽獨不然,故屢遭譴黜。炎興元年(263年),蜀漢為曹魏所滅。兩年後,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在晉朝的政權下,陳壽的才華因得張華的賞識,故得以推舉為孝廉,任佐著作郎。在任佐著作郎期間,曾受中書監荀 ,中書令和岕的委託,定諸葛亮故事,關於秦始十年(274年)編成《諸葛亮集》二十四卷。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滅吳,中國復歸統一,乃整理三國史事,成《三國志》。在陳壽之前,對於三國的歷史著述,己有不少,但都限於一個地區,或只寫曹魏,或專記吳事,像陳壽定樣合三國歷史而為一書,而此在紀傳體史上,亦可說是個創舉了。
^6F1lEx sNUF}
AV f5ik:v 《三國志》 得獲朝廷認可行世,實在陳壽死後,當陳壽於元康七年(297年)病故於洛陽時,梁州大中正.尚書郎范頠等上表日 等按故治書侍御史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之耙不若相如,而質實過之。願垂采錄。後來.詔下河南手,洛陽令就家寫其書,因而陳壽私著的《三國志》遂正式得到西晉王朝的官方認可。%V-iaS]$e"X

3M5D!~#u4U 2)體例及內容特色
[&Fqc}U.C:`S
Nu2m3n&bK0[P 《三國志》乃私修紀傳體斷化分國史,全書六十五卷,分為魏、蜀、吳三書,計<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書之間,亙有聯系,主要記載了魏文帝 初元年(220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間魏、蜀、吳三國史事。7V5BN/]q!v
4w WuH/e DXT
《三國志》一書的體例仿《國語》,列國分立,而參乎《史記》、《漢書》之法,可說是紀傳體斷代國別史。《三國志》一書,雖名為志,但書中無表無志,名稱上亦無本紀,但《魏書》前四卷──武帝操、文帝丕、明帝叡及三少帝(齊王芳、高貴鄉公髦、陳留三 )實即本紀。大抵而言,陳壽是以曹魏的數篇帝紀作為全書的綱領,提挈三國時期的歷史大事,而後六十一卷為傳,是對綱領的充實。
'c:DZm O:dt4S 7OTh"P"{#d-ix'rT.]
三國國序: 《魏書》首四卷提挈三國時期的歷史大事,為全書綱目所在,六、七、八卷記群雄事蹟,表明東漢未年州牧割據之勢,用以烘托曹操勢力由小變大,統一北方的經過,又繼之為參與曹氏集團軍國大計的內幕 策人物二荀,而其餘二十卷分寫宗王、謀臣、將帥、邊族等。pa0~J Ye
8y-vusC f*C(a$B
《蜀書》先立《二牧傳》(劉焉、劉璋) ,以明蜀漢奠基由來,繼立《先主備》、《後主襌》及后妃傳,又繼之為《諸葛亮傳》,表明諸葛亮身後系蜀漢興衰的重大作用,其餘各卷則分寫將帥、謀臣等人的事蹟。CW/a5G'{f-I)s J

kj)N Q] @Yz;h9} 《吳書》先立孫堅、孫策傳,表明孫吳政權建立的原因和條件,從而襯托出孫權承父兄之業而雄據東南,繼之為《孫權傳》及著重介紹江東主持軍國大計的重臣如周瑜、魯肅、呂蒙及陸遜等人的事蹟。此外、《吳書》亦分別記述了文臣、武將、忠良、清名、文學及術數等。d;PZgMxfvmW

4Gi!^2n.?"E 綜觀而言,《三國志》雖國別記事,然能把握關鍵敘述,所述黃巾興亡,董卓之亂與群雄混戰,官渡、赤壁、 陵三大戰役的發生與魏、蜀、吳三分天下形勢的奠定,魏明帝傳位稚子,司馬懿除曹爽而為魏晉興替的轉折,諸葛亮之死與蜀漢衰落,孫權晚年猜而 敗亡之機等等,不但清晰地勾劃出三國興亡的脈絡,而且更保存了當時各國大量的史料。
4IuiH0[Bp9i }
,qR4\3C&T!X` 3)《三國志》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
&d"}}`0^&l$_)~v #m'f5L o&Y?
《三國志》三國關書,創新了紀傳體史書的寫作形式,陳壽為魏、蜀、吳三國各寫一書,這在紀傳體史書中可說是一種創新。陳壽以”三國”`瞻名書,即表現了三國鼎立的歷史事實。同時,全書採用三國並敘的方法。各書雖紀,傳名目有異,但蜀、吳諸主傳皆與紀基本相同,而這種編纂體例頗能反映三國歷史的實況。陳壽三國並書的先例一開,影響後世甚大.唐初李延壽撰《北史》《南史》實仿其體例而稍加變革,元修遼、宋、金三史,亦是仿陳,李之意而定其體例。
"s"BqE d!? (\2e:A%a$q
此外,陳壽在兇險的政治、環境下創立了以迴護,曲筆等方法撰史。而這在其寫漢、魏、晉交替之際的。”襌讓”表現得最為突出。如漢獻帝被迫襌位於曹丕, 《魏書.文帝紀》將獻帝襌位寫成完全出於自願主動.埋沒了被脅迫的形跡。!o]/I f+M

.M@5l hUN9P{ x 由晉至五代,西朝統治者多以”襌讓”方式達到篡位目的,而陳壽所創始的迴護之法.遂成各朝國史寫鼎革的程式,清人趙翼於《廿二史劄記》指出: 「自陳壽所創始的迴護之法,凡兩朝革易之際,進爵、封國、賜劍履、加九錫,以及襌位.,有詔有策,竟成一定書法。以後宋、齊、梁、陳諸書悉奉為成式。」陳壽的迴護筆法,雖備受後世史家非議,但在史書編纂上,不能不說是一種新的發展,並且深遠影響了後世官方修史編寫手法。/?g4|\JW2_&hP K

` KeFv'`9@ 再者,陳壽《三國志》引起了史家對正統問題的重視和爭論。在《三國志》一書中, 陳壽以曹魏為正統,而其正魏,是承《史記》。《漢書》以來提倡政治上正統所在的撰史傳統,但卻引起了後世史家對正統問題的重視,特別是三國的正統論更一直是中國歷史和史學史的重要爭論問題。
u3U+N8F!Qe Kc&KU-E1A&a u
東晉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對《三國志》之以魏為正統,開始提出異議,主張以蜀漢為正統。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卻仍以魏為正統。南宋朱熹《通鑑綱目》則贊同習鑿齒而非難陳壽。此外,南宋肅常《續後漢書》、元郝經《續後漢書》等都為劉蜀爭正統。這些著作實際是為各自成書時的政治服務。《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以理而論,壽之謬萬萬無辭,以勢而論,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帝漢順逆而難。蓋鑿齒時晉已南渡,其事有類乎蜀,為偏安者爭正統,此孚於魏當代之論者也。壽則身為晉武之臣,而晉武承魏之統,偽魏是偽晉矣,其能行於當代哉!此猶宋太袓篡立近,於魏,而北漢,南唐跡近於蜀,故此宋諸儒皆有所避而不偽魏,高宗以後,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諸儒乃紛紛起而帝蜀。此皆當論其世,未可以一 繩也。
1E\c3Y [
f-b:|#M1W 誠然,陳壽之所以以魏為正統,實有其難言之苦衷,是受到其當時政治環境的制肘。誠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言,陳壽既為”晉武之臣”,而晉武帝是承魏之統,故陳壽若不以正統歸魏,而晉亦白必非正統,此自然是陳壽所不能為的。至於東晉與南宋都是偏安江左,僅剩半壁山河,情況與蜀漢相似,故其時史家都以蜀漢為正統。無論如何,在政治權分立的局勢下,以史書倡立正統而啟後世紛爭,實由陳壽的《三國志》開其端。
){,?lC_ d;M?u9H S5O ih7pJ/Zr
最後,魏晉南北朝的史籍保存至今的,為數不多,故《三國志》敘錄了自公元184年至280年這一歷史階段的故實,便有典籍下的史料價值。如《魏書.張魯傳》、《蜀書.劉焉傳》,保存了五斗米道的原始材料, 《魏書.華陀傳》保存了古代醫學的事跡, 《魏書.張燕傳》保存了黃巾起事後,張角餘黨繼續叛亂的史實, 《魏書》的《外國傳》,具體敘述了烏 ,鮮卑,高句麗及倭人之社會生活狀況,此皆極其珍貴之史料。再者,陳壽所作諸傳,照顧層面很廣,凡是三國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上有關係的人物,以及在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上有貢獻者,陳壽幾乎都綱羅其事跡,寫在書中,又根據其重要程度的不同,或立專傳,或用附見,其間雖難免偶有遺漏,但《三國志》一書,實伙後世研究三國史事、人物不可或缺的典籍。lgS3lb

&T!GjMiEJ     總括而言,陳壽的《三國志》既創新了紀傳體史書的寫作形式,又發展了其編寫手法。這對鞏固紀傳體史作在中國史學上的地位,曾起著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官修的正史,或沿其列國並書的體製;或襲其寫篡朝換代程式的手法,可見《三國志》對史學發展的推動意義也不可忽視。《晉書.陳壽傳》論言:“丘明既沒,班馬 興,奮鴻筆於西京,騁直詞於東觀,自斯己降,分明競爽,可以繼明先典者,陳壽得之乎!”b0zK1BAH v3}4s

A+f]*`q:f     誠然,陳壽的《三國志》雖較《史記》、《漢書》略為遜色,但卻實是研究三國歷史不可載缺的史籍,且亦不愧是繼史、漢以後出現的一部良史,為後世素材來推重的「前四史」之一。

CHECSS 發表於 2005-12-5 07:37 PM

年輕的戰略家——李世民w's/x*[.y*}2g"k

q JW G$K7q5l~S;l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
EX.Y_0k b 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於西元599年1月(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去世。終年僅五十歲,他是一個在隋末亂世中成長起來的成熟早、功績高、壽命也短的封建名君,受到歷代帝王將相和百姓的推崇與讚美。太宗是死後的廟號,諡號爲「文皇帝」,但後人稱呼最多的是「唐太宗」,有時也稱「文皇帝」。「世民」的含義是「濟世安民」。
^ p6eKS@@3N*Z
"E w c:I] I_ 李氏家族是關隴地區的貴族集團之一。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在西魏時官拜太尉,這是當時最高武官。後來因輔佐北周代替西魏有功,被封爲八柱國之一,死後追封爲唐國公。祖父也任北周的柱國大將軍,父親李淵還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姨侄。母親竇氏,聰明而善於書法,模仿起丈夫李淵的筆迹,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李世民兄弟四人,哥哥建成,弟弟玄霸、元吉和智雲,玄霸幼年早亡,智雲在太原起兵後被隋朝官吏殺死,年僅十四歲。 Pc?P&r4`:D
];l \alQ
李世民十六歲時和十三歲的長孫氏結婚,就是後來賢明的長孫皇后。少年時期的李世民雖然也讀書,但他最喜歡的還是練武。m8_2v`O@i$xOoU
/CVM)S&Bb
西元615年(隋大業十一年),隋煬帝巡查北方要塞時,遭突厥始畢可汗幾十萬騎兵襲擊,雁門一帶四十一座城失陷三十九座,隋煬帝困守雁門城內,將求救的詔書捆在木板上放進南流的汾水中,命令各地募兵救援。李世民就在這時應募入伍,隸屬屯衛將軍雲定興部下。李世民向雲定興獻出疑兵之計:「始畢膽敢領兵圍困天子,一定是估計到我們倉促應戰無法增援解圍,我們應當在白天遍設旌旗幾十裏,在夜裏則擂鼓相應,敵人必定會以爲大隊救兵已到,便會聞風而逃。若不然,現在敵衆我寡,萬一敵軍傾巢出擊,我們就難以支撐了。」雲定興立即依計行事,突厥人果然中計,匆忙引兵退去。 ,En[` [y udN ~
p"~YR1k9a'JH)ca
在太原隨父親李淵起兵後,李世民和李建成領兵首戰西河郡,西河郡在太原的西南面,是以後進兵長安的必經之路。兄弟二人治軍嚴明,長驅直入,攻下西河並生俘郡丞貪官高德儒,李世民怒斥道:「興義兵,正爲誅佞人爾!」而後將其斬首。西河首戰大捷,李世民兄弟往返只用了九天,李淵迎接凱旋而來的兩個兒子時興奮地說:「以此行兵,雖橫行天下可也。」$fb0j:E*hQg

(]&T9umf9c~oM7M7Ce 此後,在南下攻霍邑時,李世民又哭勸父親放棄回撤太原的打算,下決心攻佔霍邑,取得騎兵戰勝步兵的勝利。當時,李淵留李元吉守太原,自己率李建成和李世民等將士三萬人南進到賈胡堡,離霍邑五十裏。霍邑有隋兵兩萬固守,這時李淵糧草將盡,又逢陰雨連綿,背後則傳來突厥將要趁虛襲擊太原的消息,李淵決定先回太原從長計議。李世民則分析形勢,說守軍並不可怕,應攻下後直搗鹹陽號令天下,才能爭取戰略上的主動與優勢。 cw8r+y+w#N

GlN;n&@$F'my 李淵不睬李世民的意見,下令班師。李世民急切之下放聲大哭,帳中的李淵聽到了,出來問他,李世民說:「現在我們起兵是正義之師,前進則戰無不勝,後退必將潰散。潰散在前,敵人乘虛攻擊於後,兵敗身亡在所難免,所以如此悲痛而哭泣。」
[6J3dMC q:R
KER#MO/}R 李淵終於醒悟,下令追回已經回撤的軍隊。不久,糧草也運到了,李淵父子領兵直搗霍邑。李世民和李建成各領幾千精騎兵去挑戰。守將貿然出城迎戰,先被騎兵挫敗,後又被騎兵截斷退路,受到夾擊的守軍很快潰散,霍邑終於落入李淵父子之手。
me,u}-L0bz
5~\j5r},T9Q 在圍攻關中門戶河東時久攻不克,李世民主張先入關直取長安,長安一下則河東不戰自降。李淵採納了他的意見,兵分兩路,一路取長安,一路繼續圍困河東。果然在長安攻陷之後,河東守將見大勢已去,開城投降。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