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515 發表於 2005-12-5 08:10 PM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CHECSS 發表於 2005-12-5 08:39 PM
[size=99]傳說中的三皇五帝
#P'{V? o0g
F%j.U
WmX4b
x$WwN^
三皇五帝傳說是中國夏代以前的帝王,在戰國至漢代文獻中有很多說法。三皇:一說指燧人、伏羲、神農;一說為伏羲、女媧、神農。五帝:一說指黃帝、顓頊、 帝嚳、堯、舜;一說為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常見的說法是:三皇指燧人、伏羲、神農,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size]
CHECSS 發表於 2005-12-5 08:41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CHECSS[/i] at 2005/12/5 20:39:
h*v4O#^]\[
[size=99]傳說中的三皇五帝
4ce"ub;z
fWK v*J8Vu(n^J"L
&_tZOyE7Oy
三皇... [/quote]
.Dc9~%eBHR
[size=99]i watch the book and the book say 神農 = 炎帝[/size]
CHECSS 發表於 2005-12-5 08:42 PM
誰是三皇五帝?
R.u/w8xf ~
4b^p4F*Mg2M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
!m Ey,Z/E_lCX
誰是三皇?誰是五帝?古來並無定說。後漢,應邵之風俗通皇霸篇,列舉諸書之三皇說,如下:
Z m,IR~3zOUXH
尚書大傳:遂人﹙遂皇﹚、伏羲﹙戲皇﹚、神農﹙農皇﹚。
r t"nBGS
春秋運斗樞:伏羲、女媧、神農。
b%g%r`)N1[~
m;s
春秋元命苞:同上。
;P2a1RzA)r~
禮記諡記:伏羲、祝融、神農。
XZoqyb+[x
禮含文嘉:虙戲、遂人、神農。
z4w1b'`}8k/d9Sq
含文嘉的說法說與尚書大傳的說法相同,應邵也贊同此說。
~6{X4LlZ;g9q8~%^ j
班固等之白虎通云:『三皇者何?伏羲、神農、遂人也。或曰:伏羲、神農、祝 融,三皇也』。唐司馬貞補撰之史記三皇本紀,採用庖羲、女媧、神農之說。偽古文尚書,孔安國序中云:『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其意以此三者謂之三皇。
-R4~*MUDn$V1Ol
由此可見,古來三皇之說並無定說。
'h&`"Cj)Lf6_Y
?E}}~)hC1sSB
五帝之說,亦不一定。易之繫辭傳中,並未用五帝之名,僅列包犧、神農、黃帝、堯、舜。國語亦然,列舉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人,而未用五帝之名。 史記五帝本紀,則以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為五帝。
CHECSS 發表於 2005-12-5 08:45 PM
太昊大帝
e hm9R!K_{
伏羲氏
[;e5iC,U\
"Vd_mA0Cd8}1h
&SI gNw"z'dB
r,p p
([url]http://www.epochtimes.com)[/url]
Cr+d9B#N.u?
相傳在七千年左右,帝太昊伏羲生於成紀(甘肅天水)常年活動在中原地區,以木德王建都于宛丘(河南淮陽)。
*ImA$X
^RK5TEI#f
2z_\H"@g6tpHg
伏羲智勇雙全、力大無比在中原地區征服了許多部落,他集中了當時人們喜愛的幾種動物特徵創造了馬的頭、蛇的身、雞的爪待許多動物的綜合體,自稱“龍師”並將龍作爲華夏族的族徽——圖騰,爲此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
}F!dG;vnp
_ \*u y
JxGxM
伏羲的另一功績在於,他正姓氏,自姓爲風,;制嫁娶,男婚女嫁;做網罟,教民漁獵;畫八卦,代替結繩;造琴瑟,功成作樂;定官職,分理海內……從此,我們的先人從荒蠻轉入了早期文明。
CHECSS 發表於 2005-12-5 08:46 PM
[size=99]by 151515 :
G ZB N4vQ$i
N3?*S%y
古代是如何行軍打仗的
}:{*i&aH3t4eY
)_ zjh']4j"C
U
我們知道,由於自然條件的制約,一般的國家有餘糧調出區和非餘糧調出區之分,餘糧調出區的糧食產量是比較大的,能夠供給額外人口,因此軍隊行軍一般是在餘糧調出區之內。當然,因作戰需要而不得不在非餘糧調出區行軍的情況是非常多的。但大體上是把在餘糧調出區行軍視為正常。在這樣的地區內行軍比較省力,如果是在本國領域內或友好國家行軍,則依靠後勤隊提供糧食和依靠派員徵發、購買當地百姓的糧食。如果軍隊紀律不好,徵發往往成為掠奪,掠奪本國居民一向被認為是令人不齒的行為。但紀律不好的軍隊經常這樣做。比如明末官軍,被稱為:“強盜好比梳子,士兵好比篩子,軍官好比剃刀”。這樣的軍隊想打勝仗,除非天神幫忙。紀律良好的軍隊不會掠奪本國人民。有一個小故事是:一個軍團的羅馬軍隊在一個蘋果園中駐紮,當他們離開的時候,連一個蘋果都沒有減少。如果因故不在餘糧調出區行軍,那麼有好幾種辦法:一是掠奪。人民遭到掠奪,固然悲慘,但軍隊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二是派兵打獵和採集食物;三是依靠隨行給養和牲畜。如阿拉伯軍進攻東羅馬的敘利亞的時候就是這樣;四就是依靠補給隊了。當到了敵國境內的時候,軍隊的補給就會遭到極大挑戰。因為不僅補給距離變長了,而且還要面臨敵人的堅壁清野和騷擾。在各個地區,收割糧食的時候不同,在熱帶是一年三熟,暖溫帶是一年兩熟,溫帶是一年一熟,除了收割季節外,其餘時候必須從敵國人民那裏獲得糧食。在古代,掠奪敵國居民是天經地義的。這種掠奪往往非常殘酷。焚燒、掠奪、強姦是家常便飯。凱撒進攻別都裏及斯人的時候,因為沒有焚燒村落而使後者猝不及防。可見當時羅馬軍隊是把焚燒村落視為慣例的。其實沒人任何頭腦正常的將官會限制軍隊在敵國境內的掠奪。只有在內戰中,掠奪才有可能得到限制。比如完顏亮進攻南宋的時候,嚴格約束紀律,士兵失火燒燬民房,都被斬首。於是金軍與百姓“親如一家人”。其實即使在現代,國際法也認為帝國的人民和財產具有“敵性”,允許限制其自由和進行徵發。當然,無節制的掠奪是被禁止的了。在掠奪時,一般大部隊是不出動的。只出動散兵進行。除了掠奪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從自己國家獲得補給。但在敵國境內,補給隊容易遭到襲擊,因此補給隊本身也需要護衛。中國進攻匈人的前119年漠北決戰中,主力騎兵10萬,而保護後勤隊的步兵卻有數十萬。這些步兵當然也要消耗糧食,因此運到目的地的糧食有限,當時就有一種說法,對匈人作戰:運輸三十石糧食才能到達一鐘。由此可見如果對擁有大量騎兵的敵人作戰,後勤壓力是多麼大。
,h2{c]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