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casey24 於 2014-5-24 12:19 PM 編輯
158# casey24
續上...
3. 導彈施放誘餌
在進入大氣層前的這段時間,東風-21D能做的工作是施放誘餌。誘餌可以是鍍了金屬的氣球,也可以是角反射器(進入大氣層後),譬如每秒一個,形成每四公里一個的一串珠子。
標準3型導彈雖然是紅外線導引但是決定發射「標準3」與它的攔截點的是神盾雷達系統。東風-21D在這個時候連續釋放角反射器神盾系統是無法分辨真假的,導致標準3發射後在攔截點找不到真目標。
4. 目標從絕對位置到相對位置
只要導彈在第一次雷達開機的時候看到目標,導彈與目標的相對位置就被確定了,從這時候起,所有的定位問題(絕對位置)已不再重要,剩下的問題是如何追蹤與機動。
這時候導彈的優勢就完全顯露出來了,因為水面船艦的速度相對而言太慢了。導彈的速度是水面船隻的兩百倍,這不是貓捉老鼠的遊戲而是老鷹捉小雞的遊戲。
東風-21D裝備有燃氣舵和空氣舵,所以無論在大氣層外或是大氣層內都可以進行機動。
5. 黑障問題
進入大氣層後最大的問題是黑障。黑障是一種物理現象,當任何航天器返回大氣層時由於摩擦產生的熱量使航天器的表面產生離子層,這個離子層會嚴重阻礙甚至隔絕電波的接收與傳送,導致航天器通訊系統的失效。
但係隨著高度下降、空氣的密度增加,電離層的現象就會消失,黑障現象也就跟著消失了。
所以黑障問題是一個暫時性的問題,通常發生在離開地面35~80公里的大氣層中。
對東風-21D而言,黑障不過是10多秒的事情,航空母艦在這段時間頂多移動400公尺,不會逃離導彈感應器的視界。
倒是攻擊導彈在黑障期間可以做各種機動使海面軍艦的神盾系統早先計算的攔截點發生錯誤,因為這段時間「神盾系統」也看不到攻擊導彈,不可能做出修正。
但是東風-21D的慣性導航系統知道自己機動了多少距離,所以一出了黑障雷達立刻就可以捕捉到目標。
6. 資料融合與瞄準點的選擇
最後的30公里是沒有黑障的,這時候東風-21D幾乎是垂直下降,速度也略有降低,根據在大氣層內是否有做水平機動,可以合理地猜測這段時期的速度至少是音速的四倍有可能高達八倍,這時候距離碰撞的時間大約只剩下20秒。
出了黑障區,東風21-D的雙感應器應該同時在工作,導彈的計算機會比較雷達和紅外線探測的結果而作出適當的選擇,美國的軍事術語叫“資料融合”(data fusion)。
個人認為如果天氣好或是當距離足夠接近時紅外線的圖像一定是最終選擇,因為熱成像的解析度非常高,可以用作瞄準點的選擇(aim point select),導彈將選擇瞄準軍艦最脆弱的部位來達到最大的殺傷力。
選擇瞄準點在軍事上早就得到成功的應用,並不是什麼新技術,中國既科學家不可能不知道,如果連這點技術都辦不到就不要出來混了。
7. 最後誤差的估計
我只係一個普通軍迷,當然不可能知道東風-21D返回大氣層後是如何機動的,尤其各種機動的數據是極高的機密,連二炮的軍官都不會知道,這是導彈的系統工程師中非常小的圈內資料。
但是基礎原理是大家都知道的,科技的成熟度也可以相當準確地估計到,憑這兩點就可以做出合理的評估。
這是為什麼俄國科學家有信心估計東風-21D最後撞擊的誤差大約是10公尺。
還記得中國在2007年01月11日發射一枚彈道導彈擊毀一個運行在867公里高的衛星嗎?
這顆衛星很小,長寬兩米、高2.2米,體積像大一點的冰箱。
攻擊運行中的衛星與攻擊運動中的航空母艦原理是完全一樣的,而且攻擊衛星的相對速度要比攻擊航空母艦高得多,中國的控制技術能夠做到誤差小於兩米。
唯一不同的是衛星不能機動,但是在至少四倍音速的攻擊下,航空母艦的機動幾乎可以看成是靜止的。
在現代的追蹤技術與控制能力下,我認為誤差不會超過10公尺。
8. 東風-21D被攔截的機率
東風-21D的彈頭與彈身在推進階段完成後就分離了,只有彈頭進入大氣層進行攻擊。
彈頭是圓錐型(直徑1.4米,長2.5米,重600公斤),圓錐形的雷達截面非常小,尤其是它的正面,彈頭也許有雷達吸波塗料。
美國海軍有標準導彈(Standard missile)可以對東風導彈進行攔截,根據蒐集到的情報,攻守雙方都可以輸入各種參數值將整個攔截的過程進行電腦模擬,這樣就可以得到攔截率了。
所以攔截率有多少雙方雖然不敢十分確定但是心中都有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