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k: 6](images/default/star_level1.gif) ![Rank: 6](images/default/star_level1.gif) ![Rank: 6](images/default/star_level1.gif) ![Rank: 6](images/default/star_level1.gif) ![Rank: 6](images/default/star_level1.gif) ![Rank: 6](images/default/star_level1.gif)
- 帖子
- 47768
- 精華
- 0
- 威望
- 352
- 魅力
- 47970
- 讚好
- 197
|
145020#
發表於 2018-11-12 10:55 AM
| 只看該作者
唐朝的戶口到了武則天退位 , 己經到達610萬戶 , 但支出也在漲 ,
唐太宗時 , 長安中央政府定員730人 , 到了唐玄宗宮女就有四萬 ,
帶品級的宦官三千人 , 官員有一萬多人 , 再加上皇族 官員的子弟
長安城就負擔不起
當時中國的經濟中心已往南移 , 唐太宗時只需往長安運20萬石就夠
但是現在每年幾百萬石也不夠 ... 陸路運費比糧價還貴 ;
走水路又有三門峽又天險 , 不可能運那麼多糧食
唐初逼出了一个办法 : 皇帝搬家
唐高宗就帶著武則天 , 七次搬家到洛陽 , 就是因為洛陽運糧方便 ,
武則天當皇帝之後 , 乾脆把洛陽改為 "神都" 變成首都
即使在開元天寶年間 , 唐玄宗在洛陽居時間合計不下十年 ...
過去總是說 , 唐玄宗在早期是個明君 , 天寶年間就昏庸糊塗了 ,
其實是他一直面對的根本性的財政困境
唐玄宗上台任用了一批賢相 , 如姚崇 宋璟 張說 張九齡 ,
都是本著儒家理想 , 為政清廉 輕徭薄賦 ...
但站在財政角度 , 這批賢相可以節省開支 , 但是不會增加收入 ,
節省开支 , 無非就是精簡架構 減少軍事行動 杜絕奢侈 ,
這些都賢相願意做的 , 但一旦提到增加收入 , 他們就覺得剝削民間
和儒家的理想相悖
宋代司馬光和王安石有一段著名辯論 , 王安石希望 "不加賦而國用足"
不增加民間負擔還是能增加財政收入 ; 但司馬光認為財富就這麼多 ,
不在官就在民 , 就是動别的歪腦筋搶老百姓 ...
但不開源錢真不夠用 ... 所以唐玄宗身邊 , 出現了搜刮聚斂的官员 ,
包括李林甫和楊國忠 , 書裡分别稱兩者為 "賢相集團" "聚斂集團"
前期唐玄宗能在兩個集團之間搞平衡 , 賢相集團治理國家 撫慰人民
聚斂集團專門搞錢 ... 但是時間一長 , 財政壓力越來越大 ,
遲早要一頭扎進聚斂集團
早期聚斂集團的宇文融當了宰相 , 一年就加了80萬戶口 ...
但是賢相們就看不慣了 , 所以宇文融個宰相當了只一百天就給哄下去
唐玄宗後來問 : "已經把宇文融給治罪 , 但是他一走國家錢就不夠用
誰能幫我???" 就無人支聲了
其實, , 鹽鐵論大辯論中也一樣 ... 桑弘羊是漢代聚斂集團骨干 ,
國營企業 鹽鐵專賣 與民爭利 , 但桑弘羊的一句反问 :
"國家這麼多事要辦 , 你們說的這些問題都存在 , 但是如果不這麼幹
錢從那兒呢???" 儒生們拿不出建設性的方案
後世評價李林甫和楊國忠是大奸臣 , 但在當时是解決財政問題的人 ,
在皇帝的眼里是能臣 ...
李林甫擔任宰相19年 , 把行政 軍事 財政權力全部下放给節度使 ,
尤其是胡人節度使如安禄山 , 朝廷不管了 , 卸下朝廷的財政負擔
楊國忠身兼大小四十多個職務 , 辦事效率奇高 , 國庫維護得井井有條
決不讓國庫短缺 ... 即使安史之亂爆發 , 勤王軍紛紛趕到長安 ,
楊國忠首先考慮的不是加強軍隊的戰鬥力 , 是心痛為軍隊花那麼多錢 ,
他做的最後一件事 , 賣僧尼道士的度牒 , 就是出家人獲得國家執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