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1283
- 精華
- 0
- 威望
- 94
- 魅力
- 1233
- 讚好
- 0
|
1#
發表於 2008-11-26 07:49 PM
| 只看該作者
農曆廿四節氣介紹
01.立春—是農曆廿四節氣的首位,表示春天降臨大地,一切有創造性活動即將展開,每人都為這一天的來臨而充滿喜悅和希望。
5 U6 b) @0 c) j1 K) f) s0 }
' X4 `* p. s8 T02.雨水—是在立春後的第十四或十五天,排名第二,也是農作上的一個很重要的節氣,這時大地解凍,雨水充沛,是農作全面展開的季節。' B6 T ]% _# \' r/ }
0 {' M1 [5 ]+ u
03.驚蟄—是仲春二月的節氣。游蟄在雨水之後,隨「春雷」鳴動起來。在古人的觀念中,是春雷驚醒了冬眠墊伏的蟲類,「驚蟄」意指要提醒農民適時種植,注意蟲害。
5 Y. Z5 h" v7 z) i- j4 ^+ l
* a: ^9 y3 m+ Y8 w5 J7 J8 N04.春分—是二月的中氣。春分這一天,在天文學上是一個關鍵的日子,太陽正好在黃道與赤道的相交點,晝夜一樣長。春分也是人間的一個大日子,正是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季節,草長鶯飛,無限春光多明媚。* |& N3 C; q/ J7 y
1 Z' }; P. j$ G6 r' f( t5 Z05.清明—節氣與民俗兼顧的「清明」,在意義上不同,節氣的「清明」,是在春分之後半個月,這時春季已過去一大半,在華南是個多雨的季節,故詩人便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嘆詩。民俗中的清明,是一個祭祖掃墓的日子,代表我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種慎終追遠的精神。
+ P( ]- f8 y7 D/ B" L+ r4 w' o" ^! I; c& s9 W
06.穀雨—清明後的十五天是穀雨,乃「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氣候非常清爽,田裡的農作物欣欣向榮,有充沛的雨水量,正好切合穀物成長的需要。" q5 R/ j) n7 @; i# g
, X& Q$ m( ?0 @2 x
07.立夏—表示夏季已經開始,是虛夏四月的節氣,「夏」是「大」的意思,到了農歷四月,春天播種的植物都已長大,所以叫「立夏」。5 B# [0 S9 e2 B0 A y
) @( y y# P. a) X8 p8 L/ v" c X1 A
08.小滿—是指田裡的稻子和小麥雖後未全熟卻已經盈滿了的意思。農作物距收成尚有一段時日,未來還有可能遭受乾旱、蟲害、雷雨的災害,仍然不敢滿心歡喜。
" k* B' W; n% [ q3 _2 M. [# X# p1 T' M2 m: k- t# [* r) K2 r
09.芒種—是農歷五月的節氣,乃是穀物生芒結種的季節而稱之。: ^: C+ ], _% \4 u0 h/ s
: c; o6 |2 ~ T
10.夏至—表示夏天到了。此日白天最長,是因地球不是正圓形,且以廿三度傾斜角繞日轉;而繞日的軌道又是橢弧形的,因而每天日夜的長度不一致。夏至時。地球繞到夏至點,我們在北半球,球,晝最長,南半球則正好相反。' Y8 \! ?4 C4 f) g( R6 ], |
( s; m6 V* L7 C' g) i H9 Z* ^
11.小暑—是農歷六月的節氣,暑是熱的意思,小暑氣溫雖高,但未達炎熱的極點,所以叫「小暑」。4 g; t4 U: K+ Y* A k/ o; N
1 Y. u3 x! j9 S% Y' f# @ Z12.大暑—小暑和大老是夏季的最後兩個節氣。小者半個月後,氣溫慢慢爬升,一天比一天熱,酷熱至極,即是大暑。/ s* [( o+ e0 D# Y+ v& {
8 M/ {* x3 O% X( x% m5 j8 B0 k13.立秋—是下半年的第一個節氣,此時正是金風送爽的秋季來臨之際。在「立秋」節氣中,古代皇帝有所謂「迎秋」的儀式;而民間,立秋之日也有「嚐新」和「祭祖」的習俗。
( z" h9 \, M! _/ K6 I8 @3 q5 ~& P4 G' ?
' u$ G& B2 W; a$ s- K4 e4 {3 p14.處暑—立秋半個月後,會出現一陣秋後的暑熱,令人有替「秋老虎」逼人的悶熱感,即為「處暑」。此時的炎熱,有人戲說是夏天的「迴光反照」,是夏之神不願遽然離去,所封起餘熱,加深人們對它的懷念。
: X% {& r5 H6 w8 g* s3 o# P1 o+ j; \2 U: @) H
15.白露—是農曆八月的節氣,白露以後,陰氣漸漸地重了,清晨的露水一天比一天的厚,凝結成一團團的白白的水滴,所以叫「白露」。
& \3 O/ @' g6 d8 t( d8 k: { Q2 B8 P2 L
16.秋分—是農曆八月的中氣。「秋分」之日,是秋季的中心點,過了這一天,即為秋的下半季,晝漸漸短夜漸漸長。5 t, C B6 M$ w1 \. P1 I
2 i7 v7 ?) ]: s8 n4 o
17.寒露—通常出現在農曆的九月上旬,這時天氣由涼轉寒,人在早晚接觸晨露和夜霧,常覺寒意沁心,故名「寒露」。) J7 \+ S, z. \ A1 t- w3 C% Y3 O
9 F2 P2 ]- E. s7 g" b* f
18.霜降—是農曆九月的中氣,形容深秋時天寒地凍、露結為霜的情景。此時處處是一片蕭條之氣,不過一般收成已接近尾聲,農民臉上總是綻著笑容,辛勞了三季,看著穀物入倉,是他們最大的滿足。
) v& w: R, L' L2 k5 W o) d9 I( x9 v- S2 {
19.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冬是終了的意思,一年時序到了立冬時,一切生物的活動即將告個終了,準備藏伏避寒,所以叫立冬。+ X% M+ l7 V J) q
& z. S- G/ f2 T6 l' ]
20.小雪—是農曆十月的中氣。在小雪天裡,灰暗的天空陰霾地籠罩著大地,天氣開始寒冷,但還不太冷,雪也不大,所以叫「小雪」。& i E+ M u) [# W4 d. H
3 T2 K; J- ~& Z# l( V# I7 C) R21.大雪—小雪之後十五日,是「大雪」,兩者雖相距不過短短半個月,氣溫的差落卻很大,我國長江以北地區均已進入嚴冬,由蒙古南下的強大寒流,籠罩整個黃河流域,由大雪紛飛,天地皆白,謂之「大雪」。在台灣,降雪的地方如玉山、合歡山等地,大雪的節氣,通常要在「冬至」以後,至翌年一、二月之間,受大陸高氣壓的寒流來襲,才會降雪。( |& w( d% ^. t4 a0 R9 X
# S4 {9 H9 {4 n$ s; k1 q3 f22.冬至—通常在農曆十一月間,陽曆則是十二月廿二或廿三日。冬至這一天,北半球畫最短,夜最長,陰森寒冷的天氣到了最盛的極點,在傳統習俗中,冬至之曰,家家戶戶準備一鍋「甜湯圓」,一家大小分著吃,吃了湯圓又增加一歲;民間又有「補冬」的風氣。3 N9 B$ y3 F; F4 [: Z
3 v; k9 f8 o! W& x2 I
23.小寒—小寒是農曆十二月初旬的節氣,由於天氣寒冷而得名。此時我國大陸一大半都是冰天雪地,而台灣只有大陸冷氣團來襲時,天氣才漸覺寒冷,高山上如合歡山、阿里山、玉山等才飄著雪花、積下很薄的雪而已。
5 C. a B8 Z* Q# M* c4 `; [
8 v5 V" p: L- h5 g3 g24.大寒—是一年廿四節氣的殿後,雖距「立春」不遠,氣溫之低卻一年之最。這時華北及華中地區,河面結冰,山頭積雪,極目是一片蕭殺景象。從小寒到大寒之日子裡,若是歉收之年,農民的日子很難捱,嚴重時,一定會有不少人凍死餓死,但是,這慘況,在台灣是很難見到的,只是寒流來襲時,凍死少數流浪漢而已。6 t' O! s- |) \% l y5 a3 N
6 g6 T0 }6 U0 _. c$ i+ C農曆的廿四節氣,一年四季週而復始的循環,是我國農曆的一大特色,我國自古即以農立國,所以對季節的更替與氣候變化,都必須加以了解與掌握,否則,絕難期望有好收成,在毫無天體觀測儀器的古代,我們的祖先僅憑智慧與耐心,創下了這舉世獨有的「廿四節氣」曆法,提供後代準確的農作氣候信息,使我們受用無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