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姓氏來源~~看看自己的祖宗來源?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姓氏來源~~看看自己的祖宗來源?

【姓氏來源】 1 g! W3 Q" u$ H% @
  後世之姓,大約有以下幾種來源: ( d1 @3 k% f7 _% {9 W) ^/ y
  1、以氏為姓。氏族社會晚期以至夏、商時代,分支氏族的標號有的也成為後起之姓,如:姬、姜、姒、風、己、子、任、伊、嬴、姚。 3 k( n3 l5 y8 [1 p8 N
  2、以國名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賜地,西周初年更是實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遍布九州,這些國名便成為其國子孫後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鄭、吳、秦等。周文王封少子於狄域,其子孫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無極縣建立鼓國,後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漢以後外邦人帶來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國,安姓出自安息。 2 j! w& k* P6 o! ?0 o/ b% N( u
  3、以邑名為姓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忿生採邑於蘇,忿生後代因此姓蘇。
$ }& f0 Q( t8 a7 i$ h  4、以鄉、亭名為氏。如嬴姓秦國的始祖非子的支孫封在邑鄉,得邑氏;至六世孫被周禧王封為邑侯,採食解州。 / v( w/ J5 n3 P& [; O! j6 `
  5、以居住地為姓氏。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
$ n! q4 N: f$ a' u- e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姓林。又如齊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 7 I% G6 w6 o) z6 S! `/ k
  7、以排行為姓氏。如春秋魯國有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
, j: S- L/ K# d6 d, k' A  8、以官職為姓氏。如西周的職官司、司馬、司空後來均成為姓。又如漢代有治粟都尉,後代便姓粟。 ' u0 G2 {) e1 I
  9、以技藝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創始者,後世便以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藝為氏。 5 R' Z6 y/ x% a" {; m# j( `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 G* {/ J# f3 H" ?+ K% ]5 O  11、以謚號為氏。如莊氏原為楚莊王之後,康氏原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後。
& z0 s( j- n7 ^; C& i( Z. `$ x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國姓“朱”賜給了鄭成功,閩台百姓稱鄭成功為“國姓爺”。又如漢文帝名劉恆,恆氏因而改為常氏。
4 S, T& h8 ]* y2 r: z. q% f: U, u& l- Y8 |" s4 m/ y+ X0 a& @

2 o7 S# Z  z+ u6 _" G' @【蔡】 " {/ }1 n. p, C/ ?* v. s9 v1 q
1、出自姞姓,乃黃帝之後。據《國語。晉語四》所載,"黃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又據《潛夫論。志氏姓》所載,"姞氏封於燕┄┄姞氏之別有闞、嚴、蔡、光、魯、雍、斷、須密氏。"古時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5 a& K2 v& [0 }$ E- j1 d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得後裔。周滅商後,封文王第5子叔度於蔡,讓他與管叔、霍叔一起監管殷得遺民,稱為"三監"。武王死後,周成王年紀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稱周公)因此臨朝攝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攝政,便聯合武庚反叛,周公討伐武庚,事後處死管叔,並將蔡叔放逐。後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兒子胡於蔡,稱蔡仲。春秋時,因受楚的逼迫,多次遷移。蔡平侯時遷新蔡(今屬河南),稱上蔡;昭侯遷州來(今安徽鳳台),稱為下蔡。蔡國傳23代,曆24君,立國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國攻滅,子孫散居楚(今屬湖北)、秦(今屬陝西)、晉(今屬山西)、齊(今屬山東)等各國,以國為姓氏,稱蔡氏。
0 X  e2 I2 M8 o$ \
+ e& z/ Q; f' u
- S0 m" a' X6 S& Z& W0 \【許】 % H8 q: _+ O7 n% q! x' ^  {
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後。"四岳"(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是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跟"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為主的盟軍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姬姓國--西周。周成王時,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也稱為許文叔。春秋時,許國稱為楚國的附庸,戰國初期被楚所滅。許國亡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 M7 V3 }, G4 b0 e7 I
2、傳說堯帝時許由的後代也稱許氏。許由相傳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後被葬在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動於穎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 5 m( \" v, `/ ^1 i  y- Z+ }5 U
6 w4 n* _$ X7 R

, k  S9 v2 @$ U3 x【陳】
1 ~  U1 V* @. _: c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後裔。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媯滿於陳,媯滿 為陳侯,稱胡公滿,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厲公的兒子出奔到齊國,以國為氏,稱陳氏。
( s0 q. d) B; V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 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是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是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寔 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0 ?8 R1 R# K: y+ C
3、出自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是為萬年之陳氏。
/ A- G1 t0 K) B1 Q7 m4、劉矯的後裔也有改陳姓的。 ' {2 Q( G- r. z$ a
5、南北朝時,鮮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復姓為中文字單姓,稱陳氏。
) W4 }% \6 \0 y1 E* c8 I
2 e! I5 j  o. G! }; l9 _) j6 g5 I4 L9 Y
【黃】 2 L, V% z+ f# _! e7 P# [5 x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黃國(今河南信陽地區潢川縣),黃姓起源有三支。 % ?) M5 P9 f' Z( h
1、出自嬴姓。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 7 o3 f: f# S6 Y9 R
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4 S) _+ B( @, b3 o; \0 B: K: d
2、出自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 R. E& Y1 G8 B# \' j/ I* R. @
3、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後裔。
) F1 y/ [2 e; `4 {
$ T, X5 p5 @, Z" o7 E' R1 m  _  a, q$ z( n) i( M* @, i7 V
【李】 * N/ D- @: q7 \; B. @+ e, E8 b2 w  {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曆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0 W+ S1 t4 ]. ^7 b# g1 b* Z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中文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0 E6 i* ^# y4 L3 o. C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2 O* A0 j% O! i! T  L5 l
' ^1 O, d' |- Z" g0 }* j7 `- d" ~+ b) G- q1 D0 w) G6 _9 c
【林】
2 S) w( ~: X, p& U林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的姓氏,相傳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來。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員,在商紂王時擔任少師之職,以忠正敢言知。紂王昏庸無道,他多次進言匡諫,後來因此獲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陳氏為躲避官兵追殺,逃難於長林石室,生子名堅,因生於林被周武王賜以林為姓,史稱林堅,被林姓人尊為受姓始祖。 * k: Q' j, \* }7 A+ X' l# O- e$ H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還有其他來源。相傳東周時,周平王有庶子名開,字林。子孫以他的字為姓,姓林。後來,他又生子英,英生茂、慶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陽,這支林姓也起源於今洛陽所在的南郡,譜書也因此稱他們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時,鮮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運動中也改姓林,並注籍為河南洛陽人。以上三支林姓是當今林姓的主要血統所出。
, y) g7 J0 P; K) }2 E% _
% ?' Y# F! c  U. l3 L; o
2 K( b0 D1 I0 Z【慕容】 0 q1 P8 Z+ F; v( x. \+ k9 D; s- B- a
1、出自漢代,以寺廟名稱命姓,稱慕容氏。 2 Q9 T: u) O3 G% p$ U0 f
2、慕容氏是鮮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領族人遷居遼西,曾隨同司馬懿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立下戰功,被封為率義王。莫護跋在荊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縣境內)建立國家。據說當時北方的漢人流行戴步搖冠(一種帶有懸垂裝飾物的帽子),莫護跋見了也很喜歡,也做了一頂,整天戴在頭上。鮮卑人見了他這種打扮,都稱他為"步搖",因當地語言"步搖"同"慕容"讀音相近,所以傳到後來就成了"慕容"。莫護跋的後人便干脆以此作為部落的名稱。西晉時,慕容廆占領燕北、遼東一帶,自稱鮮卑大單於,他的兒子慕容皝後來建立前燕國,從此正式以慕容為姓。東晉十六國時,慕容氏在北方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等國,前後曆時七十多年。 ( \4 e; L' g. E4 ^* \* @

- q7 e' C# U$ w6 M; B/ j1 p- i" X4 \8 w3 w
【南宮】 8 V, k2 ~* g- r5 }
1、周文王"八士"之一有南宮氏,其後以南宮為姓,稱南宮氏。
6 \1 A# \* {: P/ _* W4 `6 w  @2、春秋時,魯國大夫孟僖子的兒子叫作仲孫閔,他居住在南宮,他的後代遂以其居住地命姓,稱南宮氏。 ; E- a) q" i. n3 d
3、春秋時,魯國有個叫闕的人,因居住在南宮,遂以"南宮"命姓,稱南宮闕,他的後人遂以南宮為姓。
9 U/ H8 m: B! s6 X) V0 F
6 Z2 x) W/ b" _4 S8 {* Y5 Z6 O/ b$ n
【孟】 1 Y0 j1 m4 r  N& F' I9 m1 c
  孟氏,發源於春秋的魯國公族。魯國的開國君主是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麼孟氏應該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孫。 + R3 p* r$ |  _" O3 ]+ U/ s0 K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魯桓公的庶子慶父。慶父是個品行極坏的人,與其嫂、魯莊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沒有子嗣,他與哀姜密謀,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開為魯君繼承人。莊公死後,其小弟季友按照莊公的意願立莊公之子開,就是緡公。後來,慶父又派人殺死緡公,欲自立。因此,魯國人非常恨他,都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國。季友用賄賂求莒送歸慶父,慶父在歸國途中自殺。這時任魯相的季友,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慶父欺君,其子孫改姓,都發生在魯國,魯國建都於曲阜(今屬山東),所以這支孟姓出自山東。
( e; ?9 e3 Z3 t; ?  另外,春秋時期的衛國,也曾出現過一支孟氏。衛國,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約在今天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衛靈公之兄孟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孟,這樣推溯起來,其始祖同樣是周文王。換句話說,這兩支孟氏分別起源於山東和河南兩地;魯國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衛國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與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統統是一家。
2 Q6 q% t4 e# h4 |  g5 {1 Y, ^- u- [' |* l$ r

. N/ G; n. K! N【彭】
8 F- [3 O! p. R- v7 {% o1、火神祝融之後,以國為氏。相傳陸終為古祝融之後,生有六子,三曰彭祖帝堯封彭祖於彭(今江蘇徐州市),為大彭氏國。大彭氏國於商朝被滅後,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彭氏。彭祖原姓篯名鏗。據說他年輕時做了一碗野雞肉羹獻給上帝,上帝吃得高興,就賜他長壽。他經曆夏商兩代,活了八百多歲,所以人們稱他彭祖。商朝時,商王派人向他討教長壽的祕訣,他卻回答說:"我幼年時父母雙亡,從小就身體不好。長大後,又碰上犬戎入侵,流落西域一百多年。我從年輕時到現在,已經死了四十九個妻子,失去了五十四個兒子,經曆的人生憂患實在太多,精神上大受影響。象我這樣的人,本來就先天不足,後天又保養不好,所以現在身體弄得如此干瘦枯槁,恐怕快要不久於人世了,哪里還談得上什麼延年益壽的方法呢?"說完就長嘆一聲,飄然而去。
2 ?3 c6 q2 l' S2、祝融之後有八姓己、董、彭、禿、妘、斟、曹、芊。周滅之。彭為八姓之一。 4 ~: [( E: D2 a) ?) q# S
, \, A; I' z  K* _( G5 s: H

9 B* I9 \1 u, O# Z% ~" t! x【潘】
4 W0 j. p5 L3 ]  _'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子畢公高後。畢公高封其子季孫於潘,附庸於畢國。據說其地在今陝西省北部,子孫以採邑命氏。
0 e0 p5 [3 L# r, j2 i/ y3 r$ B( X2.出自羋姓,春秋時楚國有潘氏,見於家傳者始租為潘崇。
1 _7 O6 D1 ?5 P' X( H7 I: j3。出自北方鮮卑族,後魏時,代北鮮卑有姓破多羅者,後改潘氏。 8 ?: |1 K0 G* b. m1 c9 o* X% a& m* f
* h+ V0 `, }, M! u& A. O, `0 U9 t
; S& a  U# f0 B9 }4 Z, g, R' v% a
【歐】 3 J9 Z/ Z+ h& q- x5 M, K
1 出自歐冶氏,與區同出於一個源流。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歐姓。有的去掉欠字為區姓。歐與區音同。 : j& ~6 v( P  J; {* r
2 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余,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鉤踐又復國。到鉤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一支。8 D1 E6 m9 t4 ^# y9 }4 R
7 N2 A/ C/ L! Z- P
  【馬】
3 Y# i2 i$ K# ]1、出自嬴姓,為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其始祖為趙奢。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生子大業。大業之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賜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傳至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趙城),稱為趙氏。後建立趙國。戰國時趙王有子叫趙奢,以善於用兵著稱。因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稱為馬服君,死後便葬於封邑,其子孫最初以"馬服"兩字為其姓氏,後省去"服"字,遂有馬氏。世居邯鄲。史稱馬姓正宗。 , u8 x; {5 ^. Q* o) J
2、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
- Y- K! y* x; B$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馬慶祥,人居臨洮狄道(今甘肅省境內),遂以馬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亦為馬氏。金元以後,為回族大姓。 1 ?9 }, k5 K5 |
  J: ]( h" e. |) i# f

' }. ^9 u$ i  B! E/ `1 y2 A
5 g1 m- ^. d$ H2 f【廖】 % w6 v! D; @$ D- |% @' X
1、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後裔。相傳帝顓頊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廖國,故稱廖叔安,其後代以國為氏,稱廖氏。 " u' {# H! ^( |# o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後裔。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受封於廖,其後裔也有以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巨鹿。
1 v5 L! e( A! a* E$ Z" J3、出自偃姓,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滅英、六二國,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廖氏。 6 i, v+ r: e* U' g9 N- o
4、為繆、顏二姓所改。繆、顏二姓皆皇帝所賜,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繆、顏二姓有隱居於黃河西北,改姓為廖。 % o3 R. L" b# N  t. r+ J* ?5 D
- J3 C2 V) |  K, B4 g

* z/ U8 {" ]! X6 U3 o【蒲】 5 C& T2 n6 n  P* J- u
1 來源於一種稱為蒲草的植物。東晉時期怔北大將軍、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個水池,里面長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後都感到奇異,於是人們就把他家稱為蒲家。得到蒲姓。 + C$ D9 ~) H, S: {8 N8 `
2 同樣源於蒲草。傳說古時西羌族的酋長的家中有一個池子,其中生長的蒲草長約五尺,節子象竹節一樣,人們於是把酋長一家稱為蒲家,後來他們家也以蒲為姓。
$ P# N3 s: t" a3 Q3 來源於封邑名。相傳夏朝時舜帝的子孫被封在蒲阪,於是他的子孫就把蒲作為自己的姓氏。 , V; F2 w4 t/ S' I6 L) R) C

$ ]: Z8 ]" m0 e; E3 ^2 Y0 C( e. Y+ M* \" K1 A9 f
【濮】
6 v% A, j; D' z6 R5 Y2 l% _" E1、出自有虞姓,是舜的後代。虞舜為炎黃部落首領時,其子孫散封於濮地,其後代遂以地名為姓,形成濮姓。 & Y; I- V7 w8 N" `8 O. o
2、出自高陽氏,是顓頊的後代。顓頊帝裔孫陸終之後,有另居於濮者,其後以地名為姓。 ! f: T, U1 C. o3 n5 x
3、出自姬姓,是衛國康叔的後代。春秋時,衛國有大夫封於濮(今河南濮陽市東濮城),其後以封地為姓,稱濮氏。
; [+ c/ N# k% w/ J2 x+ O* Y4、以國為姓,周朝時,有百濮國(在今湖北石首縣南),國人以濮為姓,亦稱濮氏。這支濮姓,也出自熊姓。 4 P/ e( q2 P" B
2 M9 v, X' _0 K1 k2 o7 M7 \

8 G6 h; c. b1 {; k9 h$ B【仇】
, z7 ^. }9 V1 P) n( O$ c1、出自九吾氏。夏代時,九吾氏為諸侯,商代立國號九,商末,紂王殺九侯。其族人避居各地,不少人加入人字為仇姓。 , R# U3 @$ t; n4 _& ^3 m4 p
2、為春秋時宋國大夫仇牧之後。仇牧為在蒙澤(在今河南商丘東北)被殺的宋緡公報仇而討伐宋萬。宋萬在自家宅門外與仇牧展開一場惡斗,仇牧被宋萬摔死。仇牧的後代便以他的名字仇為姓,稱仇氏。 - y4 i' d' o8 a7 K% Y0 k
3、出自侯姓。後魏時有中山人侯洛齊,本為侯姓,後為仇氏養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時,他以平涼州功高,拜為內都大官,其後漸成望族,成為中原仇姓一支。 % d6 B5 U8 B+ v: w1 v6 t, O
  f: y& j% T. y! p
% h# E1 x% u; N5 L
【孔】 : Z3 J# v# O* N$ k
  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曆史傳說時期。遠古皇帝時代已經有孔姓,因當時有個史官,叫孔甲,曾經作《盤盂》一書,但是因為孔甲之後沒有孔姓世系資料,所以一般認為孔姓源於子姓,而源於子姓之孔又有三種說法: " H8 z+ ]0 u' W( ]$ P  T
  第一、 跟據宋代的《廣韻》記載,契是商族的始祖,為子姓,曆經十四代,傳到成湯,滅下桀,建都於亳。成湯是一個聖明的君主,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組合起來定為姓氏就是孔氏。 5 v9 a) A: G  x
  第二、 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篡》所說,西周初期,由殷縐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的宋國,為子姓。微子啟死後,其弟衍繼位。其曾孫的玄孫正考父,是宋國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稱孔父嘉。春秋時期孔父嘉的後代,以孔為氏,就形成了這支孔氏。 ( B3 z' A! a( Z: O+ [
  第三、 另據《姓考》等書的記載,春秋時期鄭國(今河南新鄭)有出自姬姓的孔氏,衛國(今河南滑縣東)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陳國(今河南淮陽)有出自媯姓的孔氏。
# @/ F1 E) h) n( y1 [* F# R2 r  i2 D6 E5 C0 n
# g# U1 i- O# g* t
【姜】
5 E! T6 G9 C) O7 S: m  1、姜姓來源於遠古的炎帝神農氏。關於這種說法,在許多文獻如《元和姓氏》、《說文解字》、《新唐書》中都有記載。《水經注》:“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身為我國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農氏,出生於陝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於是他就於是以姜作為自己的姓,子孫世代相傳。姜姓與姬、媙等20個古姓均起源於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8 w2 A- P6 V( t與姜同為神農氏後裔的還有以“齊、甫申、呂、紀、許、向”等8氏為姓的。而作為神農氏嫡系的姜氏後裔,國七雄之一。
  C" m9 Y: |+ p  2、 出自亙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亙庭昌唐上元中準制改為姜氏。”
/ V1 \5 }5 u+ ^1 Z4 H" P5 Q( m0 N
1 d& G' S9 y$ ?7 t( W) w( z( M/ n
7 {* K+ Q- p$ z【錢】
0 c+ \4 q. Q0 z. l/ X2 O/ q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將錢氏列入"以官為氏"類,說:顓帝曾孫陸終生彭祖,裔孫孚,周錢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據《史記。楚世家 》記載,陸終是顓頊的曾孫,他的妻子懷孕三年,剖腹產,生出6個兒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壽星,《世本》說他"姓箋,名鏗,在商為守藏史,在周為柱下史,年八百歲。"他的後裔彭孚,在西周任錢府上士(錢府,掌管錢財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職為姓氏,就是錢氏。 . Z' T. G5 `  q' L/ _
因西周建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彭孚必在京為官,故錢姓形成於陝西。 , D9 _# f$ V  _  W+ b
: X3 n9 e3 d' |
' u  u2 o# R2 I0 w9 t8 D$ ]
【孫】
. H# `  e% A" d+ }: E0 Y& v4 h1、出自姬姓,為衛國國君康叔的後代。拒《元和姓篡》所載,周文王弟8子康叔為衛國國君,其九世孫叫惠孫,惠孫有個孫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孫氏。因此他又叫孫仲。孫仲的子孫世居汲郡,是為河南孫氏。 1 F  C, H8 V' V! v
2、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孫叔敖時楚國 期思人,字孫叔,在他任楚令尹時,因教化民眾,曾在期思開發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擁護,其子孫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稱孫氏。 8 x# d( X/ {4 C% x9 d  U  u2 Y6 T
3、出自媯姓。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因事逃到齊國後,改姓田,田完的5世孫無宇次子田書,為齊國大夫,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後來齊國內亂,孫書的後人出奔吳國。吳將孫武,其後也。是為山東孫氏。
: n" g3 g8 s  T" e6 Y' [$ A# I+ u' G, M
8 D5 v+ A. U7 K' O7 w% @- V2 {. \$ }" V
【周】
* F: _, _8 R9 I/ Q9 Q) f1 l0 _' i# M1、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 ~5 `; z1 V4 L( W2、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黃帝的兒子後稷,姓姬。後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如周平王之後,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後。周公旦之後。
7 S) G; v8 X7 o1 ~& n" W! A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為周的。如唐玄宗時,有姬氏因避帝名諱,故而改姓周。元時,有蘇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納的,後梁時賜姓周。北魏時有鮮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時,代北復姓賀魯氏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中文字單姓周氏。
' q+ }" a3 z1 n( A
  x$ D) H. k1 J$ ]6 u2 B& f
% X5 Q+ _8 }  Y( Q! |; |【王】
9 i, y. J0 @/ d  1、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使王上大怒,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王家”,就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 % p7 n7 q$ r1 K0 v- k8 I  T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源出古君王後裔,世為王姓。 " c+ H: A9 A, E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 Z2 _  B# w- q" M  ?" P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 Q7 ?) a  C7 I
  5、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後業魏亡於秦,其王族避難於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7 S+ K& \9 n6 ~0 I2 V8 K$ i/ U1 L+ H) W
  6、出自燕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曆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 Z) C' z' w# y
  7、出自少數民族。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0 L( s( m7 p, G  ~
  8、出於自改姓為王氏的。舉如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後自改姓王;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b1 A' j* h6 k7 T* \1 c$ j6 X
$ ?1 ]. u$ i7 ], s$ g1 r+ m# f6 u' ^5 k* b. x, {9 ]) s
【趙】 . L  A2 O4 t7 w
1、出自嬴姓,形成於西周,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為顓頊帝裔孫,被舜賜姓嬴。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侖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周穆王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到戰國初年,叔帶的12世孫趙襄自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公元前 】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其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
) C$ }( {3 x0 w, U1 g7 b, f4 R2、出自他族改姓。   d& ?! [, C" B
; @, R) ^/ R+ e+ C

: w5 D! ^  a6 L【白】
7 [4 _/ o+ R' l1、出自顓頊帝羋姓後裔。相傳顓頊帝的後裔陸終娶鬼方氏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後裔熊繹在荊山一帶建諸侯國,定都丹陽。公元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689年遷都郢,改國號楚。楚平王時,太子建因做晉軍襲鄭國的內應而被殺,太子建的兒子熊勝便逃到吳,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孫子惠王即位後,楚令子西把熊勝招回國,任巢大夫,封在白邑,稱為白公勝。可晉國伐鄭,子西出兵救鄭,白公勝因子西言而無信,發動政變,殺死子西,囚禁惠王,並著手改革朝政以爭取民心,但以失敗告終。他自殺後,其子孫便以祖輩封邑為氏,稱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為氏的。 : h' E# o* }& n9 t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孫虞仲的後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視。他有二子,一曰西乞術,一曰白乙丙。白乙丙官拜秦國大夫,其後人以字為氏,就是秦國的白氏。
; ^9 H2 U: @- _9 V2 J7 j9 J5 e3、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 \$ c, @+ _# S  B& N* m# p7 A4、遠古時期,我國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領炎帝有一個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脈,為疏通水道做出了貢獻。其子孫便以"白"為姓,稱白氏。
【曹】
# D. n# l7 H* N7 L- _  根據《元和姓篡》的記載,中國的曹姓,最初是顓頊嬴姓的後代。綜合各種史料,曹氏的源流有三: * E0 J6 G. J- `
  第一、 起於黃帝姬姓的後代。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振鐸被封於曹,建都陶丘,成為始封之君,也就成為曹氏的始祖。 * s- t! h4 Z5 q7 W8 ]# I- F9 R
  第二、 由邾姓改姓為曹。提起曹氏姓源,往往同朱氏聯系起來。這是因為朱姓源於周時的邾國,而邾國本來是曹姓所建。顓頊帝的玄孫陸終生有六子,其中第五子安被周武王封在邾國。古代邾國貴族一直以國為氏。後來邾被為楚所滅,安的子孫,一部分改姓朱,一部分則改姓曹。這兩支曹姓子孫都發源於山東省境內,所以,早期的中國曹姓人都來自山東。 4 \) ~; G/ M4 f( e
  第三、 古代曹國人來中國後以曹為姓。古代的曹國,大約在今烏玆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的北方和東北方一帶。《北史》、《隋書》等書記為昭武諸國之一。當時,有曹國人來中國,有的以曹為姓,傳之後世。
2 F8 e! k& X. F9 n5 e. C
& q. Q6 a: T( ?% T4 U【丁】 % i9 X9 c& W. g) O4 v5 m( C
1、出自丁侯的後裔。丁侯為殷商諸侯。周武王討伐殷紂時丁侯因不從而被周所滅,其祖孫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為氏。
/ }: s/ @8 W! i, ?2 a2、出自姜姓,為姜太公的後裔,其始祖為姜伋。
* e! M: N. H+ m; V! g( C& |3、為孫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江表傳》雲:"孫權因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所以,後世的丁姓中國人之中,特別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因為孫氏傳自周文王第8子康叔。
7 w! S% h' E! E- t5 D% o, S4、出自子姓。春秋時宋國有大夫宋丁公,死後,其子孫以謚號為姓氏,稱丁氏。 ; u" f$ P  J( b1 v! g
5、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區)人名中,最後一個字是"丁"的很多,進入中原漢化以後往往改姓丁。如《靈山房集高士傳》雲:"鶴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為烏祿丁,又有從兄士雅漠丁,鶴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義,後世遂以鶴年為丁姓。" 6 d) @4 l$ _/ m* A+ m8 ]
6、出自於氏所改。據《楓窗小牘》所載:"宋有無賴子於慶,欲依丁謂,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後果得意。"
' |4 K4 `4 U* X" W9 E+ ~3 o
. m( [; k# h) X6 @5 S
8 b- ?. l5 m, ?- n【晁】 , Z6 R' ?& U1 O9 x
1 源於姬姓。是一個以祖上名字命名的姓氏。是周景王小兒子朝的後代。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崇愛小兒子王子朝,於是打算將他立為太子。但是事情還沒有辦完的時候景帝就心臟病突發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個兒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於是他乘這個機會暗中勾結晉國的君臣作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爭奪王位。這時,執政的卿士單氏和劉氏擁立了另一個王子猛作為國君,稱為周悼王。王子朝發動周都部分貴族和失去官位的舊貴族的子弟起兵,趕走了悼王。這時晉國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歸國復位。不久以後,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繼位,稱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貴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趕走了敬王,自立為王。三年以後,周敬王在晉軍的幫助下復位。王子朝帶著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國。王子朝的子孫後代後來並以朝為姓,稱為朝氏。晁是朝的古字,因而又寫做晁氏。晁與朝古代的時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 b1 B& z' d- o8 z2 ^% K2 q" P9 @
2 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為姓。春秋時期,衛國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孫後代便以晁作為他們的姓氏。
' O, A  W4 `4 W, p# E( O
8 v2 ^* H2 a5 u9 C1 w- P2 |/ S
, B! R! V  x. u4 T( M【鄧】
1 w, z  R: n3 L, H+ i3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鄧州一帶),鄧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國為氏,稱鄧氏。
  `  U% q3 b, Q) b, k9 C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 y0 k& J, C! N; u5 b3、出自李氏。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8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公元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後,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以父親封地為氏,其後世子孫遂稱鄧氏。 ; T9 a4 R* J5 O# G( U) q. N# p

; ~2 c8 u( {5 ^  ?+ l; D/ E& L; r/ ]2 O4 `/ ~
【崔】
$ b/ N+ c1 `, n' @) }0 o6 K% o. h! B/ \  崔姓出自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三千年的曆史,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中國著姓。根據多種古籍的記載,崔氏出自姜姓。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於臨淄(今山東淄博市),開國君主是呂尚。呂尚本來姓姜,因為他的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的兒子丁公佶,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來應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而自己則住到食採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後來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 F) Z0 Z, w& y* m; S  而這位丁公佶,相傳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兒子。由此可見,崔氏中國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後代,追本溯源還是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的子孫。他們的得姓,算起來大約有三千年的曆史了。
3 W& V6 o7 g3 A5 z, u/ |7 P
) ^" l0 y, R2 H  I
  W4 Q4 j0 v2 j. Q+ E& X【戴】
9 r6 W2 @6 \% H1、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謚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 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謚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謚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 w( f: @3 D5 I$ E. O( W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 。隱公十年(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
7 R8 B3 M$ `6 U. ^3、據《鼠璞》載,殷氏有改戴姓的。武王滅商後,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 D5 G/ {: N* e# F2 w: O% o* e8 D& N6 n' t% [4 l3 x

8 y9 z6 m2 E0 @; A【柴】
/ g  ?/ x4 b2 k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學生叫高柴,高柴的孫子以祖父的名字為姓,叫柴舉。柴舉的後代就以柴為姓,世代相傳。
( H% h+ ]% c7 \1 f
, C. H/ r) V% a" B. u# I2 E9 y; {% \; v5 S5 p
【程】
) p- Y- P. }/ m& d7 k1、出自風姓,以國為氏,為重黎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廣韻》等所載,相傳上古時高陽氏委派其孫重 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 靈;封重弟黎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其子孫世襲該職。商時封重黎之裔孫於程(今河南洛陽市東,一說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建立程國 ,稱程伯。其子孫後以國為氏,稱程氏。即河南或陝西程氏。 0 a. {% w% z7 Q# N" B9 Q) _
2、出自商、周之際的伯符之後。伯符乃重黎之後,曾向周王獻“三異之端”,即“泰山之車、井中之玉和雙 穗之禾”,遂被封於廣平 的程地,後世子孫以邑為氏,是為河北程氏。
+ }: L: T& a9 ?* r0 ]  K3、以地為氏。據《萬姓統譜》、《元和姓纂》等所載,周宣王時有重黎的裔孫程伯休父失其官守,入朝為大 司馬,又因克平徐方(即 周之薛城,故址在今山東滕縣東南薛故城)之地,立有軍功,被封於程邑(今陝西咸陽市東,一說今河南洛陽市東),其後子孫有以官名為氏,稱司馬氏;又有以地為氏,稱程氏。 ! d1 k4 G# P+ T. i, K- ?
4、出自姬姓,為荀氏後裔所改,以邑為氏。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公元前11世紀時,周公 旦公封諸侯,周文王第10子(一說第17子)受封於郇(近山東臨猗縣),史稱郇侯、郇伯。春秋時,郇國為晉國所並,其子孫以原國名“郇”為氏,後去邑旁,加草頭為“荀”氏,春秋時,晉國公族叔受封於荀邑(今山西省正平縣西),其後以邑名“荀”為氏。又據《左傳杜預注》所載,春秋時,晉國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食採於程邑(今山西新絳縣
0 @9 v0 X( G! W' s' }, u( }. Y東北),其後以邑為氏,稱程氏,是為山西程氏。
1 _) u" L4 P' B0 P1 t; ]( ~# ]+ ~$ h

+ ^: q, G* H  ^1 G* G+ R【東方】
% ]) T7 F+ a2 `2 `' z. a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孫中有個叫羲仲的,出於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東方),世代執掌東方青陽令。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 方命姓,稱東方氏。
& g. X2 u1 r1 g4 k: ^2、出自張姓,是漢代文學家東方朔的後代。東方朔本姓張,他的父親張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親田氏生下他三天後也死了, 他右鄰居撫養成人。因為他出生時正值東方天亮,所以起名叫東方朔。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方為姓,稱東方氏。 6 ^$ Z# B9 s: {/ q; ^( ]
5 C8 X8 h( ^$ p- G7 X! y( _* h4 q
4 y4 v) r# F' F& B
【狄姓】 + f7 a/ g1 H6 P9 c0 [' U, Q
1、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於周代。周代的時候狄族活動於齊、魯、晉、衛之間。後世的子孫於是以族名為自己的姓氏,稱為狄氏。
2 R- x+ H( m9 \' `  u2、是以國為氏的姓氏。出自參盧氏,為炎帝的後裔。他們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發源於山東省境內。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後裔,因為在參盧居住,所以又叫做參盧氏。周成王封他於狄成(今天的山東省高青縣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國。這個國家滅亡以後,國人便以國為氏,姓狄。 4 T. W0 ~/ C% g2 s9 V
3、出自高車氏》據《北史》記載,中國的西北部有回鶻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車氏的,後來分化出來改叫狄姓。 + ?4 ]4 z- k0 t6 |7 }0 n* N: u2 d( t
4、唐昭宗賜姓。根據《五代史》的記載,唐昭宗的時候,曾經捕獲契丹族的首領楊隱, " i+ `# x# ~5 K! b1 H5 B5 A

: @- q0 g/ C9 x6 j% e/ |3 _9 O- u劉】 & L- I# L. }2 `( l* ~3 I
1 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 h, `. w6 L2 f, {9 ~: U+ ]2 P4 J
2 出自姬姓,為周太後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 c, ]' X5 Q6 b, o" k: c. s* {3 d3 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一、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二、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後,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中文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6 I+ B/ c8 x8 h$ t0 h- v" ^1 |2 f$ D( w

$ N# x* h) G0 s3 \【杜】
6 ~9 P8 W0 g# r; O9 t! D  據傳,黃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4 _: B  D& a" S: N
  還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曆史了。 7 T8 }3 u% ^/ G; s( K
  另外,後魏時代北人獨孤渾氏有的也改為杜氏。 % x4 S" I& ^' M# a, y- {  I

; h. ]$ W/ y- w【鞏】
# n! I  G% ~/ v1 E$ K. L1、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姓的姓氏。周朝周敬王有個同族卿士簡公收封於鞏(今河南鞏縣),稱為鞏簡公。鞏簡公一度執掌朝政,他鑒於周王室的曆次內亂,大多因為貴族掌權而引起的。於是他便錄用從各諸侯來的人士,而不再任用王族子弟為官。這項措施,引起了王族子弟的不滿。後來王子朝作亂,將他殺害了。他的子孫便原封邑名"鞏"命姓,稱鞏氏。
3 l. t* ?+ N0 x, i5 v7 [2、古代羌族姓氏。古代羌族姓氏中有鞏姓,如鞏廉玉。 ! A6 h) y+ Z; P5 g5 f$ M2 m0 i# w! s
3、出自春秋時晉國大夫鞏朔的後代。 $ w$ B0 Y2 E3 G8 C6 }& S
3 r, Y+ D3 p! X0 A

$ C" L$ K5 I  f' z) ]4 i【馮】 * j: ?+ M2 F1 ^: h5 W9 g3 o5 f  J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 L% j3 }  s8 P' H; ~% T
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 Y: S+ K- G* Y% @# g' i' a4 ~. E2 _- \
3 B, S! D! k: ^
【房】 + R# ]$ F& t- q' X  R3 {
房氏出自陶唐氏,是堯的後代。堯有個兒子開始被封於丹水,人們稱他為丹朱。因為他沒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堯就把帝位讓給舜了。舜又把丹朱封到房(今河南遂平縣),建立房國,為房侯。丹朱的兒子陵,以父封地為姓,稱房陵,其後遂為房姓。 ! ~4 R7 S7 K3 v7 U; T% E0 z
房姓望族居清河(今河北清河縣東)。堯之子丹朱,舜封為房邑侯,其子陵,以父封地為氏,其裔孫雅為清河太守,始居焉,今房姓稱清河郡,本此。 3 D; N0 C5 D5 f, h3 S
3 G% r- l" V* @0 t4 O

& W2 Y  N5 S; P  R. L" ]【公孫】
1 T8 o+ h3 b) t( [公孫復姓起源很多。春秋時,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按照周朝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太子 ,其他的兒子便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他們的後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孫為姓,因此,公孫並非一族一姓的後人。最初出現的公孫氏是在上古時期。《路史》載:"神農用母弟勗,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軒轅帝初名公孫,後改姬。"《廣韻》載 :"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通志》載:"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或眼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 5 Z4 R" p2 g8 r+ P( Y2 @

* g& z: p! K2 S7 i5 h! P8 X4 n+ k' T: Y
【範】
+ s9 S% p, l# Y& s& @出自祁姓,為杜氏後裔。舜時,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在傳至堯裔孫劉累,後劉累遷居魯縣,稱系韋氏,商末,遷於唐。周成王時,唐被滅。唐貴族遷到杜,為伯爵國,稱唐杜氏。周宣王時,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桓因宣王一寵妃誣告被屈殺後,其兒子隰叔投奔晉,為士師,他的兒子士蒍以官名為氏,子孫稱為士氏。士蒍的孫子士會任晉中軍元帥,執掌國政。士會先得到封邑隨,後得到範邑,所以又稱隨會、範會,他死後,又稱範武子。他的子孫後分為士氏、範氏和隨氏。後有範文子、範宣子、範獻之,世代為晉國上卿。晉靜公二年,範氏或遷入魏國或遷入秦,或遷至南陽。 5 d6 y0 s0 _( S6 p8 [- A
範氏又有外族一系。晉時,,南蠻有林邑王範文,初為夷師範椎之奴,後為林邑王範逸輔佐,後因林邑王無子,範文自立為王,使這一支範氏不斷繁衍壯大。
4 J9 w* N( Q6 T4 u$ `  S2 x- [6 w: F$ _& h1 K3 [+ ~. ]. J5 w- i# D  }

% m* ]8 C& O4 q9 j【管】
( ~5 ^8 M1 T5 c' q" N- @1、來源於周文王的第三子。武王滅商以後建立了周朝,把叔鮮封在管,建立了管國,讓他與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遺民。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為成王年紀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認為周公旦的統治不利於周王朝,於是聯合發動了叛亂,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於是被殺,管叔死後,他的後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為姓氏。 $ u+ ?' }2 s( h* ]# u* x8 x
2、來源於管仲。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是周穆王的後代,後來在齊國作了宰相,幫助齊桓公治理國家。管仲的後代也姓管,稱為管氏。 # Y2 {& |- m, b# J
6 P' h0 ^3 q( ?2 x  s0 r' u
( `0 G# ?/ x) M% C' B( z1 b+ K  C$ ~5 B  K
【獨孤】
& @- `3 Y& G- N, e起源於北魏時代北鮮卑部落,本姓劉,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後代。劉秀之子劉輔的裔孫劉進伯官度遼將軍,在攻打匈奴時失敗,被囚禁於獨山(今遼寧海城境內)之下,他的後代有屍利單於,為谷蠡王,號獨孤部,傳至六世孫羅辰時,隨北魏孝文帝遷居洛陽,遂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稱獨孤氏。 ! L4 P5 }7 Y: m1 B( _* l

( O, H; ?; Y0 P& n% Y4 x5 Z) |; |  k/ s) k
【谷】
$ h5 F8 q! e, x: _1、以國為姓,戰國時期齊國的公子尾孫被封於夾谷,他的後代於是以國為姓,稱為谷氏。
9 J( f0 M1 Y) Q6 V9 l+ b- a2、出自嬴姓,與趙、秦同一個源流。他們都是黃帝的後裔,傳至舜的時候,被賜姓為嬴。嬴氏的後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於秦谷,後來成為秦國和谷國(在今天的湖北谷城),秦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時谷國的後代開始以谷為氏。
* \. W$ h+ v: O3、為其他的姓氏改過來的。北魏的時候,代北復姓有谷合氏,為鮮卑族,進入中原後改為單姓谷;唐代有“九經書庫”之稱的谷那律,復姓谷那,本來是東夷人,後來他的後代都改姓單姓谷。
/ R$ z3 v  B1 r( I% }. l$ s: z) K9 i4 f# M8 v" ?) i! C* F/ _

7 @  O9 R1 @% X; g【關】 8 B6 S3 m! d1 i" W
1、顓頊德後裔董父為帝舜養龍,被封為豢龍氏。上古豢、關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後來又寫作關龍氏。夏帝桀暴虐荒淫,用酒作池。酒槽堆成小山,他在旁邊通曉暢飲,不理政事。有個賢臣叫關龍蓬的前去勸諫,触怒了夏桀,結果被囚禁起來殺死。關龍蓬的後代後來改姓關,稱關氏。 7 E0 p. d+ X' Z" @! l4 L$ {
2、以官名為姓。春秋時期,周大夫尹喜在函谷關任關令。相傳老子西游出關時,為尹喜寫下《道德經》五千言,尹喜將此書傳播於世以後,也追隨老子成仙了。尹喜的後人以他的官名為姓,也稱關氏。 5 A3 ^0 G' V8 I! k' W" G

/ h7 r* n( c, y8 J9 t2 F7 P: u3 ~( h+ a2 p
【傅】
4 L7 j3 E+ F$ m; J+ ?1、出於殷商名相傅說的後裔,也即商王武丁發現大臣的地方命名的姓氏。相傳自從盤庚將商都遷至殷墟以後,商朝只是興旺了一個很短的時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時,國勢衰微,武丁決心振興朝綱,可是舉目朝中,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他改革國政的大臣,一直為此憂慮。後來武丁有一晚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叫說的聖人,那人的背有點駝,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著繩索,狀如囚徒。神人說:"這就是你要找的聖人。"武丁醒後,令人按夢中說的模樣畫成圖像,命群臣四處尋訪夢中的聖賢,結果在虞、虢之界一個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了一個叫說(音同越)的奴隸,便將說帶到朝中。後來,說果然幫助武丁治理朝政,使武丁在位時期成為商朝後期的極盛時期,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而說因居於傅岩,"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傅說的後代遂以地為氏,稱傅氏。史稱傅姓正宗。 ' |3 S! p$ v. }( [# a
2、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封於傅邑,故其子孫便以地為氏,也稱傅氏。 2 b* T  R. s/ N3 Y. Y7 Z) d
3、出自賴氏改傅姓。賴氏族人有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 " v% c; @$ g" h/ w& g% k2 v
4、清代,有部分滿洲貴族也改姓傅。如傅恆,滿洲鑲黃旗人,本姓富察氏;傅開,滿洲正白旗人,本姓郎佳氏;傅臘塔,滿洲鑲黃旗人,本姓伊爾根覺羅氏。 * W' k  n) S) ]" ^
4 j1 j: l. }% ^8 h2 M
- `& C* r: @* s, t. H8 d2 t9 |
【段】 6 |- e6 n. @! D! s
1、出自姬姓,是春秋時期政武公的兒子共叔段的後代。春秋時,鄭武公的妻子武姜生大兒子莊公的時候難產,生二兒子叔段的時候卻很順利,因此她喜歡叔段而不喜歡莊公。鄭武公病重時她請求鄭武公廢長立幼,讓段叔繼承王位,鄭武公沒有答應。莊公當了鄭國國君後武姜又請求把制作為段叔的封地,莊公不答應,而把京城封給了段叔,段叔與姜氏勾結,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並準備襲擊莊公,莊公知道後立即派兵討伐段叔。段叔大敗,逃到共,稱為共段叔。他的子孫後來四處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還有的以共作為姓氏。這就是所說的河南段氏。
- S  {9 Z6 ]# f6 f+ c0 _2、出自復姓段干木的後代。戰國時期有復姓段干木,原是晉國人,後到魏國,他的後代有以單姓段為姓氏的。這就是山西段氏。
* _9 p: m: M# J3 y% w3、出自遼西鮮卑族後裔。西晉時有個部落首領段務目塵,被封為遼西公。他的領地有三萬家,分布在遼寧西部。後來與漢人雜居後多以段作為姓氏。是為遼西段姓。
4 u) U& C3 T- W9 ?- d; J8 R4、雲南蠻段氏。魏末短延末蠻代為酋帥,裔孫憑到朝廷作官後被拜為雲南刺史,後傳下這支段姓。
3 ~7 r2 e  Z; Q3 Q- P7 _7 j+ h5 l' y! F0 L4 C% [6 ~
+ D: ]! R! G& Z0 l! Y1 H4 v3 a
【耿】 ) H$ U# \4 ^/ X: n/ h+ d; P$ _
1、以地名為姓。商代有君王名祖乙,他的國都從相遷到邢,後來的盤庚又把都城遷到毫。邢,在今天的河南省溫縣東。邢的讀音,古代讀做耿。盤庚遷都後,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沒有跟隨他南遷,仍然留在了邢。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為了與讀做xing的邢姓相區別,將這個姓的寫法改做耿。 1 I" g. h8 f- \$ |. g3 C" E- [# q
2、出自姬姓。商代末年有耿國,在今天的陝西省龍門縣南,周朝建立後耿國滅亡。周室封同姓人於耿,又為諸侯國,春秋時又被晉國滅。原晉國公族多以原國名“耿”作為自己的姓氏,成為耿氏的一支。
) a# W, l  D' o. H' S
; g( P% z+ |* B2 q  M+ y; s1 n3 M+ e9 a* n# @
【蔣】 : Q; B  D# p/ z' U
出自姬姓,以國名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後來蔣國被楚國所滅,伯齡的後代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稱蔣姓。《元和姓纂》中記載:"周公第三子伯齡封蔣,子孫氏焉,國在汝南期思縣。"期思縣因期思公復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濱縣城東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鄰死河,系春秋時楚滅蔣後所置,屬於汝南郡,魏、晉時改屬弋陽郡。因此,蔣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濱。 9 b5 n4 N3 d7 T$ |+ |
2 n8 t# @" k1 {6 b/ D$ \3 E0 o; X- X) J
5 x( d, i, [% Q  A0 h4 N2 d
【胡】 * i$ V$ R- f5 M0 q$ w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6 j# @0 c# u0 v; C$ l( \  [! i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胡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並了胡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胡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 P! n/ P% `/ M0 F9 b' P6 f1 t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復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復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曆史。胡氏復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復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0 d& s% V6 q5 i$ {' T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何】
) {* ~# k0 q0 [7 b( `9 r4 _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相傳黃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孫,因居於姬水之濱,故而改為姬姓,其後裔後稷被周人尊為始祖。後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避難逃亡到江淮一帶,當地人因"韓"、"何"音不分,後誤寫為何,子孫沿用。
6 |$ N2 X4 X* p9 \2 S2 w2、唐代"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各氏族統稱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
! j+ |; k, J0 p: [6 g7 j, X3、出自冒姓或賜姓。如漢時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鮮卑復姓賀拔氏為單姓何氏。五代吐谷渾亦有何氏,吐谷渾亦作吐渾,為鮮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撫使鎖南之子銘入明,被朝廷賜姓何氏,其後也有以何為姓的。
2 b, ?% c! F4 I2 _  o0 p) F+ ?4 |) {7 ^
( m* f) H- w4 T* P
1 I8 S: G$ W5 \$ S. [$ M) s【郭】
( c% X5 f7 v7 m  l1、出自夏、商時代郭支與郭崇的後代。據《姓氏考略》記載:"夏有郭支,見《抱朴子》。商有郭崇,見《三一經》,此郭氏之始。"看來,郭姓早在我國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3 d' ^6 c1 R. s' A2、以居處為氏。拒《風俗通》上記載:"氏於居者,城、郭、園、池是也。"郭,字義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為氏。在我國大多數的姓氏起源中,這種現象是比較少的。   J0 U6 f. \* I( P$ N$ x' Z
3、出自姬姓,古代"郭"與"虢"兩字相通,郭氏即為虢氏,為黃帝姬姓後裔。周武王時封文王弟虢叔(一說虢仲)於西虢,虢仲(一說虢叔)於東虢。周平王時,鄭武公功滅鄶和東虢,建立鄭國,都今河南新鄭,此時平王也不得不認可,並名正言順地將虢叔之地分封給鄭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諸侯王的不滿,於是,位於南方的楚國,從楚莊王時起不斷發動對周的戰爭,兼並了周圍許多國家。被分封給鄭國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將東虢叔的裔孫序封於陽曲作為補救。由此,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其後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稱成虢,在西周滅亡之後,也向東遷移,建都上陽,史稱南虢。後被晉國所滅。西虢東遷時,還有虢國支族留居原地,史稱小虢。後被秦所滅。這些虢國的後代,均以郭為姓。 0 t5 N8 S8 ?1 P* S/ r* m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後梁有成納,後冒姓郭氏;後晉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漢姓;後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隨母適郭氏,故改姓郭。 ( I' I1 k" U4 ?

0 `! e# S" B9 Z6 p: }: o$ ~- D! o" A! r+ \* h1 F6 E
【江】
  d4 T6 f. {* g% u! U/ C+ j% L. `1、出自嬴姓,為顓頊裔孫伯益之後。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後就懷孕了,生下兒子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時就賜他嬴姓,這樣,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傳至十幾代,經夏、商,至西周時,伯益的後裔受封於江,春秋時被出國所滅,子孫就以國名為氏而姓江。
* T- t* ?# R. }7 e" r0 @2、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餓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今廣東省翁源縣東),後以邑名"翁"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個兒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其子孫也姓江。
' L  A( [1 L+ P
4 V" P1 {  i2 b( h7 }9 u$ O* _' d2 w4 g' G8 n  v0 u$ ~- h" D
【霍】 4 B9 k' V+ @3 a; r: N3 v8 v
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後代。周文王第八子,周武王的弟弟叔處,是武王的同母兄弟。武王臨朝執政後,封叔處於霍(今山西霍縣南),建立了霍國,人稱霍叔。周武王滅商後,既想讓商代的貴族得到安居,但又提防他們叛亂,就將商代的一部分貴族遷居到山東、山西一帶,並封自己的親族到那里,以便監督,霍叔就負有這種責任。當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負責監督之責,被稱為"三監"。到周成王時,霍叔隨同管叔和蔡叔勾結武庚叛亂,失敗後被廢為庶人,由他的兒子繼任霍君。霍國於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滅掉。霍君的後人遂以原國名為姓,稱霍姓。
! o. c* d7 q4 e7 C$ Q: `
) f. [! Z" {/ x+ m
! M! t9 O% c) w4 x  W+ R2 y$ A【簡】
4 Z: O/ m0 e; W- G, S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以謚號為姓。春秋時,晉國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經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與太傅陽處父不和,鞫居為他刺殺陽處父,結果被趙盾處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續,死後謚為續簡子,世稱續簡伯,他的子孫後代便以其謚號為姓,稱簡姓。 5 O2 I: ^% t$ r- O  Z
2、出自耿姓,為三國時蜀國簡雍之後。簡雍本姓耿,幽州人讀"耿"與"簡"同音,遂變為簡姓。 - q5 q/ R; k! i" {9 n
3、出自檢姓。漢代時有句章尉檢其明,因避諱而改姓簡。
* `! Z: y8 T3 k
+ p9 m# W5 A- `* U
2 y3 K1 P$ o# c/ ^* Y9 a8 C【紀】
* d5 Q! E* l6 i' U1 j) Y  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後,追念先聖先王的功德, 封炎帝的一個後代於紀(在今山東壽光縣東南),建立了紀國,到古代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所滅,紀國王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紀。
! ?* g* N+ N2 P1 q" H% I; m8 T& P& ?/ t* @! t8 q3 _8 F$ |' S; I2 r

9 N: W0 Q" V) g' Z4 r8 `【季】 6 x* p/ r8 b$ {7 `1 m
1、出自姬姓。春秋時,魯莊公的弟弟季友平定了慶父之亂,子孫以他的字命氏,稱為季孫氏,在魯國執政。季友的孫子季孫行父執政時,舉賢任能,分財濟貧,受到國人愛戴,謚號季文子。季孫氏後來簡稱季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執掌國政,當時幾代魯君都昏庸無能,以致出現了人民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魯君的情況。季氏後人以季為姓。
& u( f- V; B/ N; h9 Y, e, ]2、出自羋姓,是顓頊帝的後代。顓頊帝裔孫有陸終,生六子,有子叫季連,因排行為"季",他的後代子孫就以單姓"季"作為姓氏,有的以復姓"季連"作為姓氏。 & E3 x% t% o% ?6 D6 `

8 O: L$ @0 ~3 ?8 N" h7 c% B6 z2 N; E1 B/ c: y& |
【賀】 % p( N8 L: Z# R$ T2 _7 q1 L; |
1、出自姜姓,是為避帝王名諱所改的姓氏。春秋時,齊桓公(姜姓)有個孫子叫公孫慶克,她的兒子慶封以父名命氏,稱為慶氏。慶封在齊靈公時任大夫,在莊公時與崔杼曾為上卿,執掌國政。後兩人再昇為左右相國。因崔杼家內發生內亂,慶封以弒君罪滅掉崔氏,獨霸朝政。於是慶封把政事交給兒子慶舍處理,自己只管吃喝玩樂,引起了朝上朝下對慶氏的不滿,後慶封的親信盧蒲癸和王何,趁慶封外出之機,殺死了慶舍,慶封見勢不妙,便逃到了吳國。吳王噶朱方封給慶封,慶氏宗族聞訊趕來相聚,從此,慶氏比在齊國時還要富裕。至西漢末,子孫徙會稽山陰,東漢時傳至慶儀為汝陰令,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為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字改為同義的"賀"字。慶純改為賀純。史稱賀姓正宗。是為江蘇賀氏。 % ~2 C5 I- c3 k" ~* B! c
2、出自他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等所載,南北朝時後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將鮮卑族復姓賀蘭氏、賀拔氏、賀狄氏、賀賴氏、賀敦氏皆改為中文字單姓賀氏。是為河南賀氏。
6 Q, t, U* ?# H+ t' Y0 \3 [3 X- n: f# M* P% j8 M! e
) Z+ Y+ J4 o  R# k9 S" q7 U# K
【羅】 % H% f& p) F; y7 u/ M
1、出自妘姓,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妘"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據《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鄢、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後人尊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羅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遂以國名"羅"為氏。 : h1 v, e8 q( V& f
2、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實行漢化,將原鮮卑族復姓多羅氏、叱羅氏皆改為中文字單姓羅。二是,唐代,西突厥(游牧於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亞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可汗斛瑟羅歸附長安,留居中國,其子孫以"斛瑟羅"為氏,後簡為羅氏。三是,賴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戰國之時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的。四是,清代愛新覺羅氏中有的也改姓羅。 3 z1 E) z. u; d6 U0 u3 r/ H" j
4 v! P4 d  p* K, h0 L, \' k
6 T* e- t" e' I1 n  `
【盧】 & e: U; N( t  E' e
1、出自姜姓,為炎帝(傳說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領。因居於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四岳,他們與姬姓周族結成聯盟,最後終於打敗了商紂王,滅了商朝)神農氏之後裔。西周時,有炎帝的後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名尚。 0 ]3 \( g- g) z' ^9 d$ F+ ?" u
2、出自復姓改單姓盧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以"盧蒲"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傳自"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齊桓公,到後來,紛紛改了單字的盧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代北(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復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蘆氏改為中文字單姓盧氏。
& t7 \" ^1 Z0 O7 W2 b+ y3、出自他姓賜盧氏。隋煬帝時,河間人章仇(復姓)太翼,善天文,賜姓盧氏。   X9 z8 V- q& q; y% a3 b- R5 m
4、出自他姓改盧姓。如範陽有雷氏,以盧氏為著,又以雷、盧音相近,所以在後周初改姓盧氏。 ( T7 x( y) M) b
/ I7 K& c7 V' i3 F

* T) Q4 }3 L& O% X5 ^; I5 t【方】 6 a  ]5 M: R" N: X2 j
1、出自姬姓,以字為氏。西周後期宣王時有大夫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於洛(今河南洛陽),他的子孫以他的字為氏稱方氏。史稱方姓正宗。 & [( S2 `; f, o- P4 R9 _
2、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後裔。傳說神農有後裔開始得雷姓〈???代孫帝榆罔之子雷,黃帝伐蚩尤時,因功被封於方山(大致為今河南葉縣南),其後子孫有以地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黃帝時嫫母之後。亦為河南方氏。 ' `; w( C& C4 n) j! W' g' |8 c
3、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後以邑名為氏姓"翁"。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孫也姓方。 3 H1 ?7 F2 p: S

  N' R1 s# v& B, Z3 q# M: V1 M$ q  r% l0 y; J9 {
【焦】
8 F5 [  W" V; e: K' l/ I. S8 |) B+ ], B
1、出自上古神農氏,以國為姓。周武王立國之後,封神農氏後代裔孫於焦(今河南陝縣焦城),建立焦國,其後以國為姓,遂為焦氏。 # W! c. m8 C& n' e2 Q) q7 R
2、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周朝時,有王室同姓諸侯國焦國,後被晉國所滅,原焦國王族遂以國名摻箶為姓。
3 }4 M" v! Z! }; Y, w: N! c3、古代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少數民族中有焦姓。
4 f$ F4 o) b* r; u" r
; d  l) U& w) y【金】
; Q% U  Z7 o# t9 d; C* x1、出自少昊金天氏。相傳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黃帝的己姓子孫,少昊死後被尊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學說,西方屬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稱號。他的後裔就有以金為姓的,稱金氏。 , k$ f; l9 U7 I' V, y
2、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後。漢代,匈奴休屠王的兒子叫日磾,在漢武帝時,歸順於漢室。由於他曾鑄銅人像(又稱金人)以祭天,遂被賜姓"金"氏,稱金日磾,從此他的子孫就統統姓了金。 4 t0 Q+ t! s- h4 O0 C! ?
3、為劉姓改姓為金氏。唐末五代時,吳越國(十國之一)開國之王錢鏐的"鏐"與"劉"為同音字,為了避嫌,便將吳越國中的劉氏改為金氏。 - ?7 m, y5 |0 J! q4 F9 A
4、除上述三支外,還有六個來源:一是南北朝時羌族中有金姓;二是唐時新羅國有金姓。新羅國(今朝鮮半島)王姓金;三是明永樂年間,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來降,賜姓金氏;四是元時有金覆祥,其先本為劉氏,後改為金氏;五是清代文學評論家金聖嘆,本姓張,後改姓金氏;六是清代愛新覺羅子孫中多有姓金的。 - D+ O8 D* y. {; i0 L- p+ r8 E% r
& P% O9 n/ |* K, }

9 u% u7 S3 m) P5 j6 T1 Y+ a% h( Z【侯】 / M' j+ S1 l- g% x: ]+ {8 [0 ?9 i
1、 出自姒姓。是夏禹的後代,相傳夏後氏的後裔有的被封於侯,子孫以地為氏,稱為侯氏。
% z: \& G2 P' L. u% [2、直接傳自黃帝至軒轅氏姬姓的後代。我國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晉國,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國。而侯氏正是出自晉國的公族。春秋時期晉國的公族晉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晉武公所殺,他們的子孫便遷居他國,而且以祖先的爵位為姓,是為侯姓。 : C' t3 [$ `( H& d
3、來自叔段。春秋時,鄭國的叔段因要謀反的動機被哥哥莊公發覺而討伐他,他逃到共這個地方,被稱做共叔段,他死後,鄭莊公賜其子孫共仲為侯氏。
( |& @- R, K6 U' C  u4、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將復姓改為侯姓。北魏代北鮮卑族復姓古口引氏、侯奴氏、古引氏等姓氏改姓為侯氏;北魏有侯植,先賜姓侯伏,繼而姓賀屯,最後改姓侯;隨魏文帝南遷洛陽的少數民族中,有侯莫陳氏改為單姓侯氏。
* Q/ B; M8 b$ i+ z4 M; Q2 z9 u8 U3 Q
% Z, c+ E2 F9 E2 d, s8 ?
【洪】
# _# H2 X! g# x# ?1、為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的後代。共工本姓共氏,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後失敗。傳說他失敗後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時,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鎮壓了他們後,就把他們放逐到了江南蠻荒之地,共工氏的後人在江南定居後,為了讓後世子孫記住他們的祖先作過水神,就給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形成了洪姓。 8 M% C' g* }) h7 g- E
2、以國為姓。西周時,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國,稱為共伯。春秋時,共國被衛國所滅。共伯的後代就用國名"共"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因為避仇改為洪姓。
# q; e0 e* D( Z9 d3 M5 S3、為避諱改姓洪。如豫章宏氏,為避唐明皇忌諱,改姓洪。五代時參知政事劉弘昌、劉弘果二人,為避宋太祖之父趙弘殷之諱,遂改"弘"為"洪",並改劉姓為洪姓。
0 k) t9 B/ t7 K3 v' E( U! E3 C2 l+ C6 P' K( |

7 M' y7 y1 n; i" D【柯】 " c& u. _, j0 J/ j
1、出自姬姓,始成於春秋。吳國有個叫柯虜(盧)的人,是吳王的兒子。他的後代就用他名字中的"柯"字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 y+ j% l1 R: K; c
2、出自姜姓,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為姜子牙的嫡系子孫,源出齊國。
2 @# B) g+ S) {8 w+ Z+ e5 }3、北魏柯拔氏改姓柯,其後世子孫稱柯氏。
0 Y+ K2 w0 B( g: |4、古代羌族、鮮卑族中都有柯姓,其後代子孫亦稱柯氏。 0 k4 M$ V# O& I+ p
2 v6 G! y; U1 h6 u. k: @
7 Z# k6 L5 k4 C5 U5 O0 |
【屈】
/ F6 T% l! [0 c7 G1、夏代時有屈驁,曾經被夏王啟討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 l) {, B+ x: U9 K5 Z# B) ]2、以封地命姓,出於羋姓,其始祖是春秋時楚國莫敖。春秋時,楚武王的兒子瑕,官至莫敖,位於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於屈地(今湖北秭歸),把屈作為瑕的食採之邑,故史稱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後代以封地命姓,遂稱屈氏。戰國時,屈氏、景氏、昭氏成為楚國公族中有勢力的大宗。 ; c' J+ }4 y9 @
3、北魏孝文帝時,有代北復姓屈男氏、屈突氏改為屈姓。其後子孫亦稱屈氏。
+ k2 C9 |: N7 v2 v6 Z; ^
. W% \/ k0 a6 _' {
& i0 V) {7 |4 d【連】 6 I9 D3 \) v4 l7 N
1、出自遠古顓頊高辛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於是形成連姓。 5 Z  f1 f$ G6 ]  D% g. V; G5 L2 |
2、從官職而得來。出自春秋時期的羋姓。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的官職,後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 {) z" [5 e/ I* y" [# T3、出自姜姓。是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後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   O; s' g: G# h- s4 y" x
) g+ n! t: w# Z! [. k; P% P
% K/ j8 }" q1 _$ ~! v7 _# P; W
【呂】 : t# @' t; G- v
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後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 4 n2 a% N3 o$ C. v5 i" i
2、出自魏氏。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 ) s8 E# C0 V) d" U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原鮮卑族之代北復姓叱呂氏、叱丘氏改為中文字單姓呂氏。五代後周時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呂陵氏為中文字單姓呂氏。
& n# @0 a3 R7 J3 d3 i/ P
& q& G: m2 }  f$ U9 j" [
  P8 W0 M! I  x! }( `6 z9 y# ?0 _【任】
5 G: t0 d; S( ^! G; G# p1、由遠古妊姓衍傳。人之所以得生,在於母親妊娠。因生得姓,從母從女,為妊姓,後傳為任姓。可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產生的古姓之一。 - r  l" j  i! V, t( A. h, I
2、出自黃帝的後代,為天子賜姓。相傳黃帝有25子,其得姓者14人,為12姓。其中被賜以任姓者,其後裔就以任為氏,即為任氏。 * c0 B' R1 }' h* s
3、出自黃帝少子禹陽後裔,以國為氏。相傳黃帝少子禹陽被封在任國,其後裔以國為氏,姓任。
" k* A5 K. E& W3 F/ q4、出自風姓。任,為風姓之國,實太皞氏(即上古的伏羲氏)之後,戰國時滅亡,居者以國為氏。
* y. V  _* I6 _! E5、曆史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中有腥任的,其後代亦姓任氏。 9 {0 l: o5 r  p) H
6、元代王信之子宣,為避難改姓任,其後代亦稱任氏。 ' X. K! A: T, C1 I' |$ Z* T' D( c

; [0 ]7 I# U) Z8 I; }3 I# ?
. R% B4 R  f2 u  a  C" B( n+ F2 Q【邱/丘】 ) n% B$ E8 T$ e$ e* Y$ a
1、出自姜姓,為姜太公的後裔。西周初年,太師呂尚(姜姓,呂氏,名望)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建齊國,都營丘(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舊臨淄),號稱齊太公,俗稱姜太公。其子孫中後有以地為氏的,稱為丘氏。史稱丘姓正宗。
+ x$ m5 u7 g$ i% g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時,封其小兒子曲烈於鄫(今河南省柘城縣北),至周靈王時,為莒國所滅,其子孫去邑為曾氏,其後分支中就有以丘為氏。此為曾、丘聯宗之說。 2 I: z, v: a2 A% s# h0 s% R  q
3、出自媯姓,以地為氏。春秋時,陳國(開國君主是胡公滿)有宛丘,邾國(傳為顓頊後裔挾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為氏。
6 P8 }8 R; q& q  O/ b$ \0 T% o  M4、出自他族改姓。如漢代少數民族烏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鮮卑族復姓丘林氏、丘敦氏改為中文字單姓丘氏。
& p/ ^) c- I$ h$ R9 }' Q3 P2 v這幾支以丘為姓的宗族,後來大多數都改了邱姓。滿清入關以前,這個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時的"丘"與"邱"通用)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時,才由於避諱孔子的名號,而下令把"丘"一律改為"邱"姓。民國初,晉代詩人邱逢甲倡議復丘姓本字,他首先將本人姓名寫 ) H% s- Q6 Q- [7 o' x# x) j+ H
作丘逢甲,閩、粵邱姓族人也紛紛響應改邱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繼續沿用邱字。結果現在的邱姓人士隨處可見,而以丘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 s+ d7 d* O5 S- w/ q
7 T2 b: @* Z2 y0 x

! U- V/ A. M5 P7 @1 K# S0 M  R8 u7 u- @1 X2 S7 ]

, T' J- T5 _: p' s' L% G. t3 V: _5 s【朱】
; \" v( r8 v6 m5 N$ a, B' E1、出自曹姓,是顓頊帝的後裔。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子叫陸終,生有6個兒子。其中,第5個兒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東定陶縣西南)。周武王滅商後封弟弟振鐸在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稱邾子挾,附庸於魯國鄒縣。春秋時,傳至儀父,見齊桓公稱霸諸侯,便附從於齊,進為子爵之國,亦稱邾婁。戰國時,邾國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邾"為氏,後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稱朱氏。 1 O- f# i) I! q8 S# ~6 c# o
2、朱虎是舜帝時的大臣,他的後代有以朱為姓的。
* {$ f) E' l5 U3 a7 u  G+ N# p. ~3、宋國的開國君主宋微子啟(商紂王的庶兄)有裔孫朱暉,原以國名為氏,稱宋氏。春秋時,諸侯滅宋,其後裔逃至碭(今江蘇碭山縣),改宋氏為朱氏。 , B  k& r' g0 t: ]
4、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有鮮卑族復姓濁渾氏、朱可渾氏改為中文字單姓朱氏。
& e, g4 Y' T& q6 b7 \3 s$ l/ L
5 P$ Q/ \$ {7 s) M% Z1 m( `3 K; {+ R$ R
【秦】 1 K# p3 ~0 ~! Z" C" j  |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後就懷孕了,生下了兒子大業。大業之子大費(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姓嬴。伯益的後人有個叫大駱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隴西秦亭 9 i4 h3 ]& `6 Q& W
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秦國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並進一步統一了全國。秦滅後,王族子孫以國名作為姓氏,稱為秦氏。 : Z9 ?- r( ?* X! P! b, s  a( V
2、出自姬姓,為文王的後裔,以邑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後裔食採於秦邑,其後有以邑為姓,稱秦氏,史稱秦姓正宗。 / a" S$ {& z. y+ Y6 |) g% u$ L
3、古代大秦人來中國,有的就以"秦"為氏。大秦即羅馬帝國。東漢、晉朝時大秦皆曾遣使來中國通好,有留居不歸者,以"秦"姓傳也。古時西域稱中國為秦,後來西方國家通稱中國為支那,即"秦"音之變。
( u" `/ L- a. |5 B% k3 i% i1 I* G/ o9 a5 ?1 o  @3 p) B" s

: L: R, V8 {" a【汪】
+ N# J. y2 l# \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後。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防風所改,防風是夏朝諸侯之一。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為晚到,而被禹殺頭。進入商朝,防風氏的後代就改為單字汪氏。汪 4 g" O7 x/ }: D4 {: J
氏子孫即是商代汪罔氏後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諸侯,所以汪氏的淵源可謂悠久異常,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曆史;同時汪氏也必是貴冑之後。 1 W7 n  i+ _% \4 I& H
  商、周後的春秋時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孫出現。魯國國君成公的支庶兒子被封到汪邑,其後世子孫有的就以邑為氏而姓了汪。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直系子孫。 $ z( ^0 l; d# u' W+ W% X
  還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來的。據史料記載,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六子處休分姓汪。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曆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
【上官】
0 w: H" V( o) ]/ t1 t1、出自羋姓。春秋時,楚莊王封他的小兒子蘭為上官邑大夫,蘭的後代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上官氏。 3 S4 R5 L/ l2 P9 X' G8 y0 p$ h! ]
2、亦出自羋姓。戰國時,楚國公族子弟靳尚任上官大夫,他的後代子孫以職官命姓,稱上官氏。
3 e0 _  a' G7 s; N; ?  t* W
1 r+ D7 v) M; D7 c/ h" S& G! O. t& h5 b3 J  q, b- ]; ?
【唐】 ; W3 l& s0 Z% ~) @" g
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以上這4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 \2 u/ y3 P9 u' A
& [) F( X* g% j1 G% B/ X& @& n

: b6 c& ~5 W$ s6 y' c3 M【孫】
5 s9 ~# n8 I( K0 }3 B1、出自姬姓,為衛國國君康叔的後代。拒《元和姓篡》所載,周文王弟8子康叔為衛國國君,其九世孫叫惠孫,惠孫有個孫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孫氏。因此他又叫孫仲。孫仲的子孫世居汲郡,是為河南孫氏。 # K: u9 o) Y6 U3 w0 N: _
2、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孫叔敖時楚國 期思人,字孫叔,在他任楚令尹時,因教化民眾,曾在期思開發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擁護,其子孫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稱孫氏。 # k; l/ A; f) [0 u0 u# \
3、出自媯姓。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因事逃到齊國後,改姓田,田完的5世孫無宇次子田書,為齊國大夫,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後來齊國內亂,孫書的後人出奔吳國。吳將孫武,其後也。是為山東孫氏。
" A- @1 }" f! L9 a7 @# F9 g, V6 V, K. \$ M6 }, f. @( a

2 ^( K! H1 h; X4 R& E【張】
( o4 B* }: b& `1、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 h, Q7 i& m3 I5 {8 W. a  `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 |+ u* i0 S! k( ?# X5 t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 C: `+ v, M* a5 d8 {: L& X) S
4 l4 S1 q$ v1 g, n/ c4 M
8 _7 ^" U9 |) I. s! u; Q
【周】
7 I3 }% ?# W. W! C1、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 B* E- f/ |5 d9 e6 D! s
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如周平王之後,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後。周公旦之後。 - L2 `/ e* _, ~  T( F3 \7 D+ E! K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為周的。如唐玄宗時,有姬氏因避帝名諱,故而改姓周。元時,有蘇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納的,後梁時賜姓周。北魏時有鮮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時,代北復姓賀魯氏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中文字單姓周氏。 * w& n5 v4 s1 W& j: `& q
" x( P. d/ C* R% Y  Z; e5 G

  G) M* ~. T/ A【尉遲】   r4 Z6 `( @, S; r# M) b' I: \( W
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時期苻堅攻滅鮮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國。後來拓跋邽復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與此同時,鮮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遲部落,號尉遲部,如同中華之諸侯國。後來尉遲部隨孝文帝進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遲為姓,稱尉遲氏。
9 ~2 N& ?$ U6 y
" R, Q7 C, O6 ~5 N! X1 s6 v: x
' Q3 Q" |( _" e% j5 U  G【葉】 & T$ x! s1 Z2 Z+ Q4 v8 v4 }* x
1、出自羋姓沈氏,為帝顓頊的後代。據史書所載,帝顓頊的後裔陸終有一子名季連,賜姓羋。他的後裔鬻熊很有學問,作過文王的老師。後成王便追封其曾孫熊繹於荊山(今湖北西部)一帶建立荊國,定國號為楚。春秋時,楚莊王有一曾孫叫戌,任沈縣尹,有稱沈尹戌。其後代就有人以沈為姓。沈尹戌後來任楚國左司馬,他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深得楚人敬重。楚昭王十八年戰死沙場,昭王封他的兒子沈諸梁在葉(今河南葉縣南舊城),稱為葉公。葉公曾平定白公勝的叛亂以復惠王,有功於楚,得封南陽,更獲賜為公,後委其事於子,而退休於葉。其後人便以邑地為姓氏,稱為葉氏。由上可見,沈、葉本為同宗。是為河南葉氏。   N4 p9 ]. c8 D. ^/ T/ B8 t. X
2、據《姓氏考略》所載,在我國古代的所謂南蠻之中,也有以葉為姓的。如春秋時吳國的葉雄是也。
$ _1 t- Y! o9 |/ R) h- S2 E( g; z) b1 R

7 w$ K/ }5 y- F9 Q$ b" e% t【姚】
) ^  C* D" d) r( t- ]1、出自媯姓。相傳五帝之一的舜有生於若水,居於地丘的後代,因生在姚墟,其後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又相傳舜在當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堯推薦過陶唐氏,舜繼承王位後曾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武王滅商後,找到了帝舜的後裔媯滿,武王把他的大女兒嫁給媯滿,並且封他於陳。傳至年仲敬氏時因避王莽亂居於吳郡,改姓為媯。傳五世後,復改為姚姓。 * Q) p7 r2 [' K2 q3 L
2、出自子姓。據路史記載,春秋時有姚國,為商族的後代,他的子孫便以國為氏,稱位姚氏。 ' k% M& j, L* ~; D  o! M
3、他族改為姚姓。據有關史料所載,西晉時有羌族首領姚戈重,本是漢時西羌燒當氏的後人,他們自稱是帝舜的後代,故而改姓姚。 & j0 L/ n  R0 s8 w+ z

9 [# X4 j0 N: x1 n  ~1 j9 y$ c  B3 ^- N: z9 \+ ~% m! x& W9 ^
【曾】
' r  K* Z" z! r  曾姓來源比較純正,據有關史料查證,主要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後裔。相傳帝舜時,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據《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載,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後,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一個叫“鄫”的地方,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曆經夏、商、週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就此世時代代承襲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現在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太子巫,系出上古聖君夏禹,名副其實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對於同姓聯婚,曾氏家族一向嚴格禁止。
5 _7 L& ?0 ]+ a
* ^1 l- u2 l( P3 f2 i6 Y4 N7 W9 F" B  a& U) T) v- |2 m, y4 A
【袁】
4 |, F1 Q7 I/ d. T, z袁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媯姓,即為虞舜之後。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封為陳侯(建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
0 i, T9 V5 Q- |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雲"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
: Y: {5 C( C$ s! r& R
6 \& t( a7 _! V2 W! O& z& _: i3 z- Q9 S* q6 ^+ l' B
【謝】
3 L, _$ M8 H1 ^- h* Y3 V  W* b6 ~; e1 a1、謝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後裔申伯的後代。相傳炎帝居於姜水畔,便以姜為姓。至商代有後裔孤竹君的長子伯夷與叔齊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後反對武王伐商,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到首陽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們的後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繼位後封伯夷的後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字為宣王,宣王繼位後,封母舅申伯於謝國,後來這儀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國滅掉申國。其子孫按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姓,稱謝氏。望出陳留、會稽,史稱謝氏正宗。是為河南謝氏。 9 w3 U! f5 K# J2 A- i4 R1 u0 W
2、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相傳黃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為12姓,其中第7姓為任姓。任姓有10個小車,其中第一為謝國,因周宣王時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亡散,以國為姓。是為河南謝氏。 7 |6 y8 U5 o# [6 m4 q; M$ B% G
3、為他姓改謝姓。據《舊唐書不文苑傳》,衛州人謝偃之本為鮮卑族人,姓直勒氏,後改為謝氏。亦為河南謝氏。; z( H! Z  a9 z" X

4 m# `  j: j5 ?4 K: Y. n; H【蘇】 ) N6 c: ^3 P' ?7 w) ~' G% ?
蘇氏姓源有兩支: 8 J0 M+ i4 w0 n- x  E. O/ d9 T- ~
1 出自高陽。《蘇洵族譜》雲:“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為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後為蘇、顧、溫、董。”後蘇氏繁衍於河南、河內,逐漸成為人數眾多的一姓。 4 `+ n8 z6 Y! {1 e4 T
2 另一支蘇姓出自少數民族。漢代遼東烏垣有蘇姓。又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拔略氏改蘇姓。
. P4 f' S' {8 S% ]
2 d6 m3 r, q5 X  m5 @2 k# P' x) Q8 f- U6 F# X
【宋】
7 Y2 X1 [- J( o5 I% Y$ X1 s1 [  宋氏,是中國古老而又輝煌的姓氏之一。起源於三千一百多年前的周代。周代的開國之主周武王,是一位以仁德著稱的聖君。他舉兵功伐嗜酒好色、暴虐無道的殷商紂王,紂王兵敗自焚而死,他就代有天下,開啟了周朝八百七十四年的皇祚。 $ k9 |( x) g6 Z, ?
  周武王之所以被奉為仁德聖君,自有他的過人之處。在他許許多多為後世塑立典範的德行中,又以他得國之後的念念不忘與湯祚的延續一事,最受後世敬仰。
7 s) Q* m) k. T( x. ?7 |  周武王在君臨天下之後,以仁德為懷,不但沒有對前朝的王室"趕盡殺絕",免貽後患,反而為了奉祀商湯,把一大片土地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其爵位還是整個封建制度中最高的一級--公,地位尊貴而崇高。這就是春秋時代宋國的由來,也是此後中國宋氏的起源。
" |9 d8 O! W! \5 j) _# q  不過,宋氏固然是源自以國為姓的宋國公族,但卻不是紂王的直系血脈,而是紂王的長兄微子啟的苗裔。微子啟是殷商帝乙的長子,商的始祖契,又是帝嚳高辛氏之子,帝嚳又是黃帝的曾孫,這樣追溯下去,宋氏應該是光榮的黃帝直系子孫。 4 J1 y0 h1 q5 l" a
2 q& s% `4 a. a$ a: Q( B9 k& ?

; \" [8 N. v( g! u5 F【石】
- R0 G0 R# r4 `4 b3 F  l  ^1、出自姬姓,為石碏後裔。春秋時康叔的6世孫衛靖伯有個孫子叫公孫碏,字石,又稱石碏,是衛國的賢臣。衛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驕奢,被桓公撤去將軍之職,出奔國外。十幾年後,州吁領著黨徒潛回國內,刺死桓公,自立為君。石碏之子厚也參與了密謀,被拜為大夫。後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騙到陳國,又暗中給陳桓公寫了一封密信,信上說:"衛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所以,州吁到陳國後,立即被抓了起來,後來,石碏命人殺州吁、石厚於陳,然後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晉為國君。《春秋》稱贊石碏說:"石碏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厚的兒子駘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石氏。史稱石姓正宗。
% j' x& N: G- }2、出自姬姓和子姓。鄭國(姬姓)又大夫石癸,宋國(子姓)又公子段,字子石,他們的後代都稱為石氏。 0 q: G- O4 [& h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如,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之一:當時西域石國(故址在今烏玆別克塔什干一帶)有人遷居中原,遂以"石"為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鮮卑族代北三字姓烏石蘭氏改為中文字單姓石氏;十六國時有張氏、冉氏改為石氏;據《北史》載,有婁氏改為石氏者。 , m- h# J( o6 w
2 E7 A! k: H; a! u6 x% `% k4 y4 t
3 v! D! L+ z& N' C
【湯】 + @! W, P# Q9 R4 _: w
湯氏系出子姓有二,其始祖均為成湯。 , r! V$ {' {; q
1、成湯,帝嚳(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之子契的14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他在夏朝末年一舉成為商族的首領,由於愛護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眾得擁護,以至於周圍的一些小國也前來慕名歸附,其勢力便迅速強大起來。他本居於毫,是夏朝的方伯,專管征伐之事。夏末時,帝桀為君,殘暴無道,國內日趨動蕩不安,他見其形勢,便產生了代夏的雄心。於是開始實行滅夏的計划。他先滅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國葛國,接著不久,經過11次的出征,滅掉了夏王朝的三個重要同盟國家豕韋、顧、昆吾,之後再一舉滅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這樣,履就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棗商朝,定都於毫,死後被謚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謚號命氏,成為湯氏。是為河南湯氏。
; {9 H7 r7 c6 Q2、公元前11世紀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畏禍及,於是又改子姓為湯姓。 ! p. r9 X1 F5 S0 F1 u/ w% c3 F

* w8 w$ g6 |6 E) |1 }
+ K. M3 S+ ]( l/ W. D【屠】 0 O( I9 f8 o1 F1 C+ m
1、出自九黎族,是蚩尤的後代。相傳,上古時代,黃帝與炎帝 兩個部族聯合起來,在涿鹿與九黎族大戰,擒殺了九黎族的首領蚩尤。遂將其部族人收入自己的部落。其中一部分人願意歸順的,就遷到鄒、屠兩地定居,形成鄒、屠二姓,均以居住地名為姓。鄒、屠二地均在今山東境內。 . S: r! z6 F5 M' n6 |2 R' j, N
2、出自子姓,是商朝王族的後裔。商朝建立之後,分封同姓諸侯,其中一支封於絃國。絃國滅亡後,其族人遂以國名命姓,為絃姓,後來又去邑為屠,稱屠氏。 + ]: ~: I/ P3 e* m1 s- B
3、以職業技術命姓。古人有屠宰為業者,其後便姓屠,稱屠氏。6 D) M2 B& n6 C0 ^/ J* J4 L
/ ?' d' b; d( L$ u( P

: x8 _! _7 [' Q【司徒】 1 d' x9 _, h1 \% W" ?
1、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後代。堯帝為炎黃部落首領時,舜為堯的司徒官,執掌和管理土地事務,故又名土司。舜的後代子孫有的以其職官命姓,稱司徒氏。
0 r* q. F# z- H2、春秋時,衛國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兒子期任司徒,其後也稱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傳堯、舜時已經設置,主管教化民眾和行政事務。夏、商、周時期,朝廷都設有司徒官,為六卿之一,稱為地官大司徒,職位相當於宰相。春秋時列國也多設有這個職位,有以官職命氏的,就成為司徒氏。 1 p' d7 e# H& M' W" N, x* n

& F# `4 C  x- Z; B# R: ~. {8 ?5 S7 ^- y* }. `: b
【施】
4 p/ \7 i& R7 x  B  1、是上古夏朝時,有個諸侯國叫施國(在今湖北恩施縣境),國亡以後,其公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施;
, I( R* n- N! U2 S+ [, X8 Z( A* X  o2、是古代春秋時,魯國有個大夫叫施父,他的後代便以施為姓,世代相傳。 / d( I2 `# Y6 v6 @
$ A) C. Y! g, {9 i5 r7 z
) d7 D  D' _2 {" h" D
【徐】
: I3 k8 g2 @/ l徐氏的姓氏來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孫伯益之子若木的後裔。相傳陷帝有一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有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後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因為他的父親有功,所以封他於徐,建立徐國。徐國曆經了夏、商、週三個朝代,都是作為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時候傳到了徐國的32世孫徐君偃,他很聰明,對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愛戴,國力不斷強大。當時周穆王喜歡雲游四方而經常不問國家大事,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於是產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於是他自稱為徐偃王,率領各國聯軍向周國進軍,周穆王知道這個消息後馬上返回京城,調兵前去鎮壓。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進了彭城一帶的山中。由於他得得民心,跟著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這座山後來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兒子宗於徐,稱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春秋時期,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從此日漸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時候,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後裔就稱為徐氏,以國為姓,代代相傳。
, }+ q4 Z7 n: \- J: ?  |7 ?! z, s" x& ]  r, Z: b7 U
8 t* p" h+ ~5 k9 G
【軒轅】 % C9 V; E2 P5 L4 V( w4 `
軒轅復姓為黃帝嫡孫,出自有熊氏,亦稱為帝鴻氏。黃帝曾居於軒轅之丘,故而得姓軒轅,黃帝的後代子孫遂稱軒轅氏。一說黃帝作軒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謂軒轅。又據古代傳說,軒轅即天黿,天黿變為龍,龍為軒轅部落的圖騰,因以得氏。
9 Q: u/ K) X- C% E( x& s7 Z/ r4 V/ s

2 X" s0 a* x0 M  _【西門】 6 q+ v* }. F, q+ Q% R4 r* _
1、春秋時,鄭國有個大夫居住在鄭國都城的西門,他的後代子孫就以"西門"命姓,稱西門氏。
% E# ~+ u' H+ a; @* j2、戰國時,有魏國鄴(今河北鄰漳縣西南鄴鎮)令西門豹,他的後代子孫有個以其名命姓,稱西門氏。後來有的改西門復姓為單姓西氏。
% W0 i; t- ]2 \. J
2 ^' t# ^7 D" U" V; c1 y3 l, C
* i2 j3 M& F# |& n4 Z" @2 Y$ l* |【吳】 * J" }- k6 W. `! ]
1、上古已有吳姓。一是舜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 |3 X1 N" m. J& L+ R' x" r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曆頗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曆,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扎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扎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5 Q% S% ?: R% u) p

: q: T+ \6 s, i! Q7 D# h3 {$ A
0 l$ Z) G/ J* N- x( X" ^( d- l【翁】
; i) u! |# b# K$ ~+ C/ F- G1、來源於周朝時期的姬姓。屬於西周昭王的後代。相傳周昭王的小兒子生下來的時候雙手緊握,別人都掰不開,周昭王去掰,卻是應手而開。只見他的小兒子的左手掌的紋路像是篆書的“公”字,右手的掌紋像一個篆書的“羽”字。周昭王於是就給他的小兒子起名叫做“翁”。翁的子孫後代也以翁作為自己的姓氏。
/ L" z. x. q4 T* N/ {4 P0 ], \" n6 A( @2、根據史料記載,周昭王的庶子食採於翁山(在今天的浙江省定海縣東,也有說是廣東省翁源縣的)。他的子孫後來就以邑名為姓,世代相襲,形成了翁姓。
2 R* A) [! g! P, y! X+ o9 \3、上古夏朝初建時期,啟為夏王,當時有一位貴族叫翁難乙,相傳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史】
3 F" ?4 r) Y0 v1 P1、出自黃帝時創造文字的"史皇"倉頡。倉頡之後,衍生了倉氏、史氏、侯氏、侯岡氏、夷門氏、倉頡氏。倉頡為史官,人稱史皇氏,其後有一支以官為氏,稱史氏。 / V. m& v5 W' n8 W; _
2、出自周太史佚之後。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為氏。見於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當屬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為人嚴正,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由於他終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孫便以官名為氏。春秋時期,列國史官多以官為氏。
/ h* W7 I: ]  R! C3、隋唐時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國支系有史國,居史城,為"昭武諸國"之一,史國有人來中原居住,遂以國名為氏。 6 {2 P6 _5 |! ^0 H% ]# t
4、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歸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2 z8 n3 o# k0 L2 l/ D& ~6 t
5、史氏還混化了他族血統。如唐有史思明,本寧夷州突厥種。 , t! g. v) F$ {! N' {
& Q; y5 o+ K; l2 l( g
& N9 N; ~) W5 ^/ f4 ~% G
【魏】 " a4 L. L; z5 R! `
1、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名為氏。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於畢,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功滅後,投奔到晉國,成為大夫。因功,被賜魏地為邑,其後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建立魏國,公元前】5年被秦所滅後,亡國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姓正宗。 * R( X' j0 u3 [
2、外姓改姓魏。戰國秦昭襄王時有國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後異父弟魏冉,本楚人,羋姓,後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慶元進士,本高氏,後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進士,後改姓魏。
- P1 \- S$ v* t: R. M0 X& R
1 l6 l0 |, H9 M
/ F! e5 P" {8 m/ _9 r" a" e8 ]) |【楊】
; U) b6 l3 C% J  a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 5 p/ X/ z  i& m! a) d$ Q
祖。伯僑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3 g0 N6 ~! o: e0 {& V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 ^9 c" k% ^7 |# i; P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8 T/ j6 p3 M4 M- Z( y: v) s) V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為楊氏。 + |5 {! p3 ~, U! q) G+ |
- l; Q7 r* P& G; _
& E1 m% |3 y' m4 f
【夏侯】
( U' R: f. E9 D出自姒姓。周武王封夏禹的後裔東樓公於杞,春秋時建立杞國。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魯悼公因為他是夏禹的後代,周初祖先又封為侯爵,於是稱他為夏侯氏,其後代子孫因以夏侯為氏,稱夏侯氏。 - I* L" U, v6 h3 Z: Z. b, g4 K  S
/ E  e, i) O0 W0 m5 i
) w3 @4 F' ^+ }7 h+ k
【武】 - Y; L3 g( W. Z
1、出自姬姓。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殺,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兒子宜臼受申、許、魯等部分諸侯擁戴,在申即位,後遷到雒邑,曆史上稱東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狀紋路,被賜為武氏,為周朝大夫,後來他的子孫,因而以武為氏,史稱武姓正宗。是為河南武氏。
3 l2 C" ]) A0 Y2、據《世本》所載,"出夏臣武羅",其後子孫也稱武氏。
! r- X# n) D0 R! E% f8 B3、出自子姓。(1)據《武班碑》所載,為商王武丁之後,漢代武班即是。(2)據《風俗通義》所載,春秋時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後謚號為"武",史稱宋武公,其子孫以其謚號為氏,亦稱武氏。
0 Q, j1 Y6 h& X7 f3 p' P0 Z4、又據《風俗通義》所載,漢朝有武強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強縣,其後代因封地"武強"簡為武氏。
( |+ G9 \! \/ `+ k5、出自以武字開頭的復姓--武安氏和武疆氏。(1)為秦大將白起之後。戰國時,白起因功封為武安君,其後子孫以封爵"武安"為氏,稱武安氏。(2)為周頃王之孫姬滿的後裔。因姬滿的後裔曾被封於武疆,因而以地為氏,稱武疆氏。 ) L3 K) T; s! F% [
6、出自唐代的冒姓或被賜姓為武姓的
umm
! I7 T& R( p( o% every interesting+ U) S" G& `8 ?+ A
thank you for your information
又無小弟個姓!!
Originally posted by 自由神 at 2006-7-15 15:05:
4 k2 e. g* w/ c又無小弟個姓!!
0 ^3 A3 N8 g2 N  q0 k姓"自"的很少有........
非常詳細,令小弟知道自己的姓從何來
最愛劉綽琪 & 陳妙英^^
Originally posted by 打狗棒 at 2006-7-15 15:35:# {1 E0 o4 t# N- W. z0 A

/ {6 n2 a7 V. E3 R! m/ u姓"自"的很少有........
7 p5 I9 v7 \0 A4 R/ g. ~; ?1 O0 s: F
無阮
.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姓氏來源~~看看自己的祖宗來源?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