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2168
- 精華
- 0
- 威望
- 111
- 魅力
- 0
- 讚好
- 0
- 性別
- 男
|
5#
發表於 2005-6-12 04:32 PM
| 只看該作者
Originally posted by 史艷文2 at 2005-6-12 04:18 PM:
五月中,佛聯會開菩薩戒大會,是否美孚,九華徑的,天台精舍?
菩蕯戒幾佰條戒律..........好難守,你太太的這位同事真本事. 不是天台精舍,是在會展,佛聯會60周年特別開的。 但今天天台精舍也有開。
在家菩薩戒在港的戒本通常是有四種:
菩薩戒的本質是在使人發起無上菩提心,提昇人的品質,讓人格有更偉大的特質,讓你的人生更尊貴。因菩薩戒讓你的生命中沒有恐懼,讓你的人生有一個光明偉大安定的方向。它是一個重重無盡、萬德莊嚴的圓滿境界。因受持菩薩戒,讓你的正報依報更殊勝更莊嚴。
這是一部無上的微妙戒法,是一切眾生樂欲學習的戒法。經典上說到菩薩戒的相當廣泛,我們無法一一詳談,今先從目前大家常提到的幾部戒本條文約略觀覽,並例出重戒條文,讓未看過的人略為了解一點內容:
(一)《菩薩地持經》:經上說菩薩應受三聚淨戒,並立四重四十三犯事的戒條,無論出家眾或在家眾都應受持。四重戒的條文與後面論到的瑜伽戒相同,此戒本內容包含六度四攝。唐代道倫大師所著《瑜伽論記》將四十三條文,分作前後兩類,而謂「初犯三十二輕,障於六度攝善法戒。後犯十一種輕,障於四攝利眾生戒。」其四重四十三輕戒的內容是著重於出家眾的菩薩比丘。
(二)《優婆塞戒經》:此經舉六重二十八失意罪,是以在家眾為對機。近來我們中國傳授在家菩薩戒時,都摘錄此本的戒條,做為受持的戒本。其六重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酤酒。六、不說四眾過。是在五戒的基礎上第五條不僅不飲酒亦不酤酒,以免影響他人。加上第六不說四眾過,增長慈悲平等心,去除是非心,去除只見他人過、不見自己非的心態。保持對佛法四眾的愛護之心,就如印光大師所說:「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的謙恭心懷。佛法就在於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受用。十分恭敬、十分受用。讓初皈依時的勝境永潔不污,不僅利益大眾,亦利益自己道業的成就。
(三)《梵網經》菩薩戒本:立十重四十八輕的戒相條文,大都為出家眾及淨行優婆塞、優婆夷所受持。十重戒的戒相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酤酒。六、不說四眾過。七、不自讚毀他。八、不慳。九、不瞋。十、不謗三寶。古德大師為此戒本註釋者甚多,皆指出此戒是自修化他。以律儀及善法自行,再轉將律儀及善法勸化他人照著實踐,便是利益眾生。
(四)《瑜伽論》:主要是四重戒及九種戒相。九種中之第二種「一切戒」裡說:持菩薩戒分為二種: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雖有二眾皆是受持三聚淨戒。如論上說:「又依此在家出家二分淨戒,略說三種: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在受菩薩戒之前須先授四種他勝處法,即是《地持經》所說的四重禁戒。一、自讚毀他。二、慳財法不施。三、忿恨不捨怨結。四、謗菩薩藏。此四種他勝處法即是四重禁戒,不得犯,若隨犯一條,則名為捨。
通常我們在家都是受《優婆塞戒經》的戒本,沒有幾百條那麼多。 至於是否很難持?我又覺得不是,如暢懷法師所講,大乘根器者持大乘菩薩戒比持小乘戒容易。
況且,我朋友是經歷生死者,又受三寶的逆加持及救護,如何會不精進?
如下有更多資料:
持戒的難易
依諸戒本的提示,向學的在家菩薩應不難持守,我們知道持菩薩戒即是持三聚淨戒。三聚淨戒即是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三聚淨戒得擇淺、擇深而行。登地菩薩的三聚淨戒境界,我們凡夫很難做到。初機凡夫只要不忘失三寶,能少多供養不拘,乃至一日中一念於菩薩戒法,即是不忘失菩提心,持守菩薩法。如《地持經》卷五云:「若菩薩住律儀戒,於一日一夜中,若佛在世、若佛塔廟、若法、若經卷、若菩薩修多羅藏、若菩薩摩得勒伽藏、若比丘僧、若十方世界大菩薩眾,若不少多供養,乃至一禮,乃至不以一偈讚歎三寶功德,乃至不能一念淨心者,是名為犯,眾多犯。」
這是說受菩薩戒的人,要發清淨心,對三寶永存恭敬、供養之心,在心裏永遠保持那份心,永不被外境迷惑動搖的聖潔的心。乃至一日一夜中,只要能起一念淨心、恭敬,多少供養,就算是持菩薩戒了。
只要你是向學的菩薩都很容易持的。譬如佛弟子飯食時,合掌供養三寶畢,先吃三口飯:第一口則默念願斷一切惡,即是攝律儀戒。第二口則念願修一切善,即是攝善法戒。第三口則念誓度一切眾生,即是饒益有情戒。就是持念菩薩三聚淨戒,可以說已是日日三時持戒。
大乘菩薩戒的基本精神是求無上菩提,無論多廣泛,總以利益眾生為重。故《大般若經》說:「若諸菩薩,捨本誓願,應知是為菩薩犯戒。」即是說不捨本誓願即不犯戒。又說:「若諸菩薩雖處居家而受三皈,深信三寶,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諸菩薩雖復受用五欲樂具,而於菩薩所行淨戒波羅蜜多,常不遠離,亦名真實持淨戒者。」即是說在家菩薩雖受五欲樂具,而能心念菩薩淨戒波羅蜜,常不遠離,即是真實持淨戒。
受持菩薩戒可度四魔越三界,生生世世不失戒體。《瓔珞經》云:「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是說有受菩薩戒的人犯了戒,還勝過沒受菩薩戒的人,雖然他沒做犯戒的事。受菩薩戒的人犯了戒還是菩薩,沒受戒的人雖沒做犯戒的事,還是外道。經又說:「有犯不失。」因菩薩戒是盡未來際,直至成佛,戒體不失的。若犯重戒「得使重受戒。」所以菩薩常知慚愧,常懷懺悔,可以重受戒而還復清淨的。不像五戒、十戒、具足戒若犯重戒,則棄於佛法大海邊外,不得重受。 |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