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hk搞「正音」是歷史醜劇 !!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hk搞「正音」是歷史醜劇 !!

.[[[.轉貼]]]..  U: m8 C3 ]/ R
...[[[「正音」是歷史醜劇 ]]].....
% C- ?4 S2 \6 o3 {* c「正音」可以說是復古,而且只復宋代的古,除宋代外,其餘時代傳入廣府的音都不准讀。其橫蠻霸道,可謂無以尚之矣。, h2 e, ~( n- m) `
) Z# a. @/ O/ Q' z  }: b
王亭之那組《請勿謀殺廣府話》的文章發表後,反應不俗,即是因為王亭之根據音韻專家羅常培、趙元任等人的粵音研究,提出質疑──例如,廣府話有六個時代傳入的中原音,由秦漢至明末。如「盎」( 即是「罌」字),是奏漢音,要不要跟正音寡頭,依《廣韻》,讀為「央」呢?如果要,就要講「沙烋央罉」了。
" k2 H- e( c2 i( B" B. v# q# U; V. f/ E  j' E) ]/ V" G) L
有一個傳媒告訴王亭之的徒弟:我們實在不知道「正音」有那麼多問題,不過,近幾年已經出街了,點收返轉頭?
: H* W5 m8 I$ M, q' S" w5 D" W! s- v; \  G4 ~  v; M: V; {
此傳媒有點「知恥近乎勇」。比起本地一味「握太華」、「微敦道」的人,面皮已經薄許多。
) \4 a4 X4 y5 r1 B
5 g3 L) E. n1 P2 I  k0 f6 y所以如今正音寡頭的成就,只在於當初有無知的傳媒頭頭跟風,其餘傳媒成員,在頭頭的壓力下盲從,於是一時成為風氣,至今雖有人悔不當初,但實在放不下那面子。既然如此,寡頭就謀殺廣府話成功。 ! f% b- v) ^7 n
. c  A- v% E/ X: U6 h; H
不過歷史始終是邪不勝正者。目前香港教育部門施壓力於教師,將來歷史評價,無非只是醜劇而已。
: v+ o, f' X2 j+ H2 o# R.......................................................................................................................
/ i5 D0 N( K, p2 A! x# q[[[對粵語妖音有四問 ]]]: n( k  F4 K1 T1 ~: N& W& _* S: Q
對於粵語妖音,王亭之公開向何文匯博士教授質詢四個問題──
: M3 n8 `; X5 |, z. L0 o" P
+ w* T5 k, s5 y# ~& L第一,有六個時期的中原音傳入廣府,所以如今廣府話還保存著《詩經》時代的中原音,是則豈能專用宋代的《廣韻》來規範廣府話,其餘五個時期傳入來的語音怎麼辦?
6 d: v# y6 t8 I% r( i. F6 ]5 A4 L
第二,廣府話有九聲,《廣韻》只有五聲,那麼,其餘的四個聲調是否要作廢?(夾硬將「刊」字讀為「看」,看更的「看」便是取消廣府話的聲調變化。)
- W' W' [2 P( \
+ n/ @& k7 f# [6 N' `0 a6 e8 I第三,如果要一律依《廣韻》發音,所以任劍輝的「任姐」(讀為「飲遮」),要改音為「淫者」,那麼,姓蘇的人為甚麼不依之改音為「衰」?此是否雙重標準?
, H( e' x) w# L* ^* \3 q* x" b8 x" x  y, k4 J3 R3 u: X3 \
第四,過往研究粵音的音韻學家,是先承認既存的廣府音,然後才去研究它的音變規律。這工作,趙元任做過兩次粵音調查,有詳細報告。為甚麼現在卻可以反其道而行,認為傳統的粵音讀錯,要跟宋代的中原音來改正,那就是不承認方言音的存在,嚴重違背音韻學的原則。
6 M& {0 q+ C. r& \- [% i* j
4 d; v8 D( j5 X2 o1 ]! a: I除此之外,王亭之還可以根據趙元任、羅常培、馬宗霍、王力等專家的研究,向何博士教授請教至少一百個問題。對於音韻學,王亭之可算不是個外行。- s# N3 O9 R. W% b& R; |

# [5 }6 h$ h* l0 P5 Z; b加拿大多倫多星島日報4 q& n; y4 W1 t* u7 y; e
2005年12月20日
8 n. B* i  H- V3 _0 e6 L& A.....................................................................................................................
; I0 F+ l2 Y+ H, C[[[[[妖音開始受反擊 ]]]]]
$ o- l* T* C1 A  q/ ~看電視新聞的朋友,最近不知有沒有留意,在新聞中同一個字,無線電視記者的讀音,不同圖麟都新聞報告員的發音。
% y: s* s+ F/ z
9 q4 F, e* K- O( S% P8 p例如報告煤礦大火,無線記者已講返人話,將礦字讀回「抗」音,可是我們本地,卻依然堅持要kwong,妖音依舊。
/ V" k0 C& D3 I7 z: g  W; Q3 \1 ]: w' x9 i! Z
何以如此?只因為香港人對何文匯博士大教授的妖音已開始反擊,此事由學校而起,何博士大教授糾集港台的朱台長,連同十幾個中學校長,組織起來強銷妖音,企圖謀殺廣府話,要學校老師逼學生改姓,姓韋要改姓「圍」、姓任要改姓「淫」、姓樊要改姓「煩」……,於是招來學生家長的抗議,由此引起傳媒的注意,雖然低調反應,但一些明顯的妖音已然改邪歸正,例如姓「鄺」的人,已經恢復其「抗」音,「礦」字因此亦蒙特赦。
/ Y0 P: z- W& f5 H: F* M/ G
5 T" H; O' j; p一家報紙,轉載了王亭之一組反妖音的舊文;一家出版社,搜集了王亭之百餘篇談廣府音的文章,準備出書;另一家出版社,建議王亭之編一本粵音字典,報紙專欄亦開始有支持王亭之的聲音,不再像從前那樣,怪王亭之「理埋晒的閒事」,因為知道這已經不是閒事了。2 G# L/ E/ Z8 s" Q1 a  Y1 r- @

7 }3 j$ d3 W+ a4 ~2 Z/ R圖麟都眼看就有兩三家中文電視開台,王亭之希望他們不可跟用妖音,用人話來報新聞,便不致害人子弟,好過食長齋。; v/ u; u1 G7 O& j# e
( u, ?5 p' k  l( U6 T
加拿大多倫多星島日報
' Z, }7 e7 e# s: H  S- w2005年12月19日+ L1 W- {) s! @$ {" f* A" F
...............................................................................................................................
. D* U/ }9 V- ^0 f; o請勿謀殺廣府話 - 關於邪音充正音的討論. @# j; c; D* O0 l

+ X' V, [' y" D/ M0 s
7 K1 ^6 p! f1 K" z/ y一 問題的提出
1 e& e$ @0 j2 ?7 I* P: l
) d3 B" B4 z4 B  }
6 n; ?/ }4 L! E: m( G7 a2 Z文章上網兩年,頗有一些反應,唯反應者無拳無勇,無非只是退休的老教師退休的廣播人,王亭之深感「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之道,是故心灰意冷,即使邪音橫行也就由得它罷,在網頁上已將這些文章收回。
( ~+ u1 {) Z. T9 k4 P/ ^
5 a- ^6 \* K9 k" W3 i! n9 O, x碰巧,即忽地得到一個消息,香港電台居然利用電視來搞「正音問題比賽」。這個電台,頗多王亭之的相識,竟然無知一至於此,未免有些傷感,為他們受人蠱惑而不自覺而感到失望,譯事既暫時告一段落,因此索性重新積極面對邪音,決定較系統地寫幾篇文章上網,以求能正香港人的視聽,當然更希望電台電視有關人士,給點耐心,細讀這些文章,對問題重新思考,以免廣府話受到侮辱。
6 I! T2 S6 B0 m) `1 \' y
, f8 f# a2 I0 a+ F9 Q. \, s! e/ Z, e& R對邪音推波助瀾,亦顯示出特區政府的處事作風不當,官員只重視一兩個所謂權威的意見,根本不從大原則去考慮問題,由是一度變成跛腳鴨政府。最近,由於自由行帶活香港的經濟,窮怕了的香港人鬆一口氣,民怨稍減,但即使董建華下台,亦不等如政府已懂得處事要看原則。倘若這種處事作風不改,遊行上街示威,一定依然是社會現象。說老實話,王亭之如果在香港,必定參加七一示威,不是為了爭取普選,而是為了不忿邪音可以充正音來強姦廣府話。# k9 m0 |5 |+ D6 Y5 Q. {( C# B
7 T1 Q7 {0 D6 N
表態已畢,下來即入正題。
; I' ^6 p3 r( Z3 _9 f+ r/ U7 S+ o& L* o7 M! \) m# l$ D  f
5 {! j9 B7 j9 a3 z+ d" u! }: e  [( K# A# }
二  限用《廣韻》不合理
5 x. T& C7 x% C9 Y3 F* M$ _
2 O" a% D4 |1 I4 [
2 W4 s( K; u9 B4 f根據羅常培先生的意見,古今音韻變遷可以分為六個時期:周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現代。這個分期雖未必可以成為定論,例如清代學者即有認為漢末的音韻不同西漢,但就音韻變遷應該分期來認識這一點來說,實已更不能爭論。) j* ?# f1 B/ h0 u: ^$ |  M$ A% ?
. R% Y* ^7 u/ M5 R  G4 d
廣府話音韻複雜,原因就是,六個時期的音韻變遷,對廣府話都有影響。因為六個時期都有中原移民來到嶺南。
, d1 [$ H' s- ~3 U$ G8 t
2 J( f# P  y; k2 \; D於秦代,曾徙五十萬人入南越,其後,南越要求秦始皇徙三萬女子來「縫紉」,秦始皇答應徙一萬五千人。這即是說,於秦代,以廣州為中心,即接納了五十多萬中原移民。所以有些廣府話實由秦代傳來,只不過稍為變讀。. u4 Y( ^* V9 J. @

  N, Y% [4 M0 d% u% c例如「缹」字,後代都讀為「缶」,只廣府人讀之為「煲」── 這「煲」字,實是廣府人後來創製的字,不見於唐宋韻書,亦不見於字書(例如《康熙字典》),創製這個字,即是用來代替「缹」字,這即是秦代音韻傳入廣府的一例。; o3 k+ N8 I: h- P/ n2 D

/ a! m3 N9 r+ q又如李白的《俠客行》,有句云「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用廣府話讀,「人」、「行」叶韻,假如用國語來讀,就不叶韻了。這即是因為廣府話吸取了唐代的音韻,「行」字讀為「胡庚切」(畧如「恆」hung。本文無法排出音韻符號,只好用英文拼音勉強代替,讀者只須意會)。
7 k- |* I0 q* y% E: }0 u5 t& ?" ?) l. b' z; u* P1 O- @. O
可是同一個「行」字,廣府話又有「戶剛切」(畧如吭hang,即是「行街」的「行」)。所以《樂府》:「行行重行行」,用廣府話即應讀為「吭吭仲吭吭」。這應該是魏晉時傳入廣府的音韻,甚至可能是漢代。" g+ d2 \5 \2 u8 L

/ d; U  A5 E: d9 l3 ?& L4 C6 R4 G% d舉這些例,只畧明廣府話音韻的複雜。這些例子,還只涉及音與韻,完全未涉及音韻學家之所謂「頭頸腹尾神」。如果涉及,讀者可能悶死,但只須談及音(如hang字的h,即稱為音),韻(如hang 字的ang ,即稱為韻),已經知道,研究廣府話,絕不可能限定一個時期來研究。
9 @) D  Q: @( G4 w/ b) _, {
3 G4 ?2 z2 ^1 q, o7 g, |5 A可是,如今的邪音冒充正音,卻限定用宋代的《廣韻》來轉讀廣府音。這樣一來,廣府人便只能「缶」飯,不能「煲」飯,真的豈有此理。2 L: R- _" i- k
. X. \. W- K8 l2 k* N

! F* T- a5 R6 T1 @6 f9 n- w* D三 違反音韻原則4 M, p4 J+ `/ d5 i; W8 B
1 z8 `6 S+ a6 S- d0 e

' p) q0 `( o5 P( ~語言是生動的,因為它有生命力。廣府話明明是方言,方言每多變讀,亦正由於變讀,才能顯出它的生動。
/ B& ^# ^7 K& @# v; C& v. g1 x/ w+ I$ K! o: W
因此,音韻學家才要做方言調查。趙元任先生於一九二七年即曾調查兩廣方言。所謂調查,即是先承認方言的音韻,然後根據這些音韻來模索出它的規律。所以羅常培、馬宗霍、王力等音韻學家,於研究廣府話音韻時,都是先承認這些音韻,然後研究其與古代音韻的開合。從來沒有一個專家會拿著一本韻書,來批評廣府話的音韻。
) D8 _& P7 _) g) F- H2 i: i9 i' a% X7 s/ k
可是,如今提倡邪音的人,卻拿著一千年前的《廣韻》,來訂正廣府話。這真是一件違背音韻學原則的大笑話。如果照這樣來「訂正」,不只廣府話,其實潮州話、閩南話的音韻,都要給他們弄到翻天覆地。/ s/ D) _& ?; d# `: z
% U! V5 k7 N- u: P* C
這些人的辯解是:凡轉讀都有規律,因此由《廣韻》變讀為廣府話,亦應該根據規律來正音。
% }6 P) c2 N- ~; U5 S* F1 ?) F5 |3 `: t1 w6 x1 e2 h- R5 g1 c( Y
這個辯解犯了三點錯誤:第一、沒有一位專家可以確定轉讀的規律,因為轉讀時有音變,音變即超出規律以外(下文將就此情形舉一些例)。) O- r- ?/ j2 L" h& d
- }5 ~. P. z3 V; n6 g& ]# `
第二;廣府話的轉讀,受到六個時期中原音韻的影響,若只根據《廣韻》,那麼,許多不同時期音韻的轉讀就要作廢。% A. P/ I2 i9 J! e# Y! E7 B

% Y  u7 }0 L* n3 @. F1 g第三,先否定方言的音韻,然後將《廣韻》依自定的規律,依未受音韻學家共同認可的規律來轉讀,那是對方言最大的侮辱。
. a1 j' Q9 r8 G; K! d
' l+ q. q6 @! d5 j, f! W現在,許多廣府人世代口口相傳的音韻,遭到「訂正」,即是說,廣府人世世代代都讀錯音,這不是侮辱是甚麼?/ g' R& b$ R8 [% i& |
4 y  K) V. S$ h
而且,生動的語言,每隨時代而變化(要不然,古今音韻變遷就不會有六個時期了),那麼,有甚麼理由要廣府話千年不變,一定要依著一本《廣韻》來轉讀。
& y, r, p' q7 g* A% g) C# W) I! r% u: _( E% u0 X. h2 J& [+ K  u
所以,提倡邪音的人,打著「正音」的招牌來嚇人,實際上只顯出他們對音韻的無知。不幸的是,香港的傳媒居然給此一二人嚇倒,那就造成邪音泛濫的社會現象。特區政府又給這社會現象嚇倒,居然以官方身份來提倡,甚至要政務官考拼音,足見其無能、無知,而且可以說是出賣廣府方言。  o0 j& }# l8 n* ]: E% w

7 p9 F: y/ R3 x% D2 u
* P  e: w3 E# Z, {. R" A1 u# R4 f; x& e8 B& p四 舉一些變讀為例
4 [5 L. X) l7 x1 `( h' a; `+ t+ L
! r4 _4 j$ v7 P; V% D廣府音韻有九聲,《廣韻》只有五聲,是故若完全依《廣韻》來轉讀,那麼,廣府話有四個聲調就要作廢。
+ c0 F  ?9 F" c7 C, j
' b' H! e6 z" V5 s所謂聲調,即是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粵曲界稱為「尖沈」),是即八聲,加上一個中入聲(或稱「中陰入聲」),是即廣府話的九聲。要由五聲轉讀為九聲,其中自然就少不了變讀的因素。: n+ q4 J& K7 S' h  Z
. e6 T8 u9 N( e( r2 g5 H
所以「刊」字,《廣韻》讀陰平聲,如看更的「看」,廣府話就可以變讀為「罕」,陰上聲。不過廣府話的變讀並非沒有作用,「刊登」、「刊載」,帶動詞意味者讀如「看」,可是「刊物」、「周刊」等名詞則讀為「罕」。此如「在刊物刊登一段廣告」,就成「在罕物看登一段廣告」,你看多生動、多清楚。: R$ v6 t9 i  @4 @; k$ p/ u
0 Y" [+ h6 _) n2 S) S
同樣是「間」字。邪音領袖一定就將之讀為「奸」音,是根據《廣韻》上平二十八山韻,廣府音韻多一個「諫」音,是將上平(陰平)讀為陰去聲,因此,時間讀為「時諫」,空間讀為「空奸」,這亦即是聲調的變讀,可以諫,何必一定奸。9 \0 `, o5 i6 N& P& G0 p' s0 L. m

0 l2 ~4 K0 d% Y) h「間一間房」,說成「諫一奸房」,多清楚。一定要「奸」,那就是「奸一奸房」,看有那一個人會接受這句話。
% Q3 Z) I1 h7 H, T) W; F( e' E  B
此外,邪音領袖又失學者風範,他只提「奸」音,卻故意不提《廣韻》一句話:「又、閑、澗二音」,即是說,《廣韻》其實亦承認有一個「澗」音,澗與諫,在廣府話二字同音,然則「時諫」倒底有何不可?明明已依《廣韻》的「又音」,為甚麼偏偏要將這資訊隱瞞,堅持一味「奸」。
& L3 e8 e# ?) l6 z3 P
* q+ o1 ~) F1 h! a. J7 L又如「綜」字,廣府音韻有兩音,一為「宗」,一為「眾」。綜合讀為「宗合」;「錯綜」別讀為「錯眾」,這兩個字音,一為平聲,一為去聲,只是聲調的變化。如今一定要依《廣韻》讀為去聲,不准平聲,那就令廣府音韻頓時變得死板。因此將「綜援」讀作「眾援」,簡直是謀殺廣府話,弄到它毫無生氣。
. W& l/ F) @9 c+ M' K; M6 Z
+ e* ~% l- u' f. i/ i& o若是連聲調的變讀都不許可(姑勿論這些變讀於古音韻尚有根據),那麼「閩南」就要依《廣韻》讀為「蚊南」或「文南」,其可乎?「生」字就只能讀為小生的生,不准讀為先生的生、生死的生,其又烏可乎?
: X" [5 ~9 R; m+ h+ D3 [4 S% @! t% k; I* P' r4 v
: }" u" j0 D0 U& ?$ D) V8 f
五 「規律」云乎哉" |* p5 }2 \) p3 Z8 Y. K

0 ]# c, z/ f7 t' [  N好吧,就算我們退一萬步,要廣府音韻依《廣韻》變讀,那麼,我們就要請教,這些變讀,真的已釐訂出一套規律出來了嗎?1 j/ r( i2 m5 [$ B8 p/ R
7 S2 r. W) c$ s" k2 v2 o
提倡邪音的人說有規律,那麼,《廣韻》下平十三耕,將罌、鶯、嚶、櫻、鸚、莖等字,列為同音同韻,請問,「罌粟」是否要讀「櫻粟」、「黃鶯」是否要讀「黃櫻」?抑或「櫻花」要讀「鶯花」、「鸚鵡」要讀「鶯鵡」。
4 I: E" a* O9 b3 i, }" N% y5 i' o  Q% n5 k/ y
十三耕的字,廣府音韻變讀甚為複雜,根本不可能定出一個統一的規律。「丁」,《廣韻》音為「登」,我們已不採此音,但同音的「」字,我們卻依足《廣韻》,「將幅布直」,根本不作任何變讀。+ E2 c  Q$ g* G0 [! U0 h% R5 _

5 h# V; L0 U0 ]7 f  |0 k可是「莖」字,變讀為「敬」;「櫻」變讀如「英」,但「鶯」、「罌」二字又不變讀。怎能說有一個規律呢?! m$ ?5 N9 U6 b- ]
9 `4 O) b6 D. l* j1 I6 P) F" E4 {" B
其實,他們根本不講規律。例如「擴」字,廣府話明明是依《廣韻》來變讀,《廣韻》作「乎曠切」,可是,如今要讀「廓」,那就是依《正韻》的「苦郭切」了。影響之下,姓鄺的人要改姓,寃哉枉也。( j9 T* u. P" J& `
3 E% ?. B: k# }
談到「規律」,就姑且舉這一些字為例,邪音派不知何以自圓其說。
' Y% j% A/ H6 D/ r# t) \* ?6 L) j7 e$ `3 p7 Z5 T% [/ i
6 ]5 m( P2 J3 o/ _' @
六  小結2 D0 g7 r3 C4 o* t$ p

3 {5 P3 T. |+ N2 y) R9 [暫時小結,王亭之的意見如下─0 b( E7 l8 X2 x, i* s( g& q
9 b5 [! P) ]( k9 y* W
1. 為甚麼只能依《廣韻》來轉讀廣府音?其他時期傳入廣府的音韻,是否完全要廢掉?
# M. V8 L9 @$ F( L. A0 Z
$ y- q' ]. j7 W  G. V  a2. 根據甚麼規律來轉讀廣府音韻?這些規律由誰釐訂?意見是否已經統一?
/ f! ~* K, Q' e( a. l; y6 j- f! h' H
( R7 t5 ~+ j0 U% x. c: t6 b3. 是否廣府音韻一定要依據一千年前的古音韻,連聲調都不許改變?例如平聲的「刊」(看)不能變為仄聲的「刊」(罕)3 F/ w8 P4 v# P, K" d- |; J( \
0 c- b2 e7 s: Y: ?% M
4. 是否應該先否定傳統的廣府音韻,然後根據一千年前的古音韻來重新釐訂其音韻與聲調?抑或是像從前的音韻學家那樣,先承認傳統的廣府音韻,然後找尋其與古音韻的流變關係?
8 f; B% N4 C. a/ H+ h4 Y- z* i' I6 @- G! O) n; j4 f! Y% r
傳媒人士最好能思考這幾個問題。一經思考,就當發覺自己已受人愚。
$ D% e+ w5 O6 u2 V7 e
8 j. ~4 W9 g9 K1 W- Z$ r傳媒有面子問題,此關難過。像在多倫多,有一位蘇先生帶頭讀邪音,還說「聲音五十年一變」,所以王亭之反對這些邪音,就是反對聲音隨時而變。
/ t# |6 W3 @, x# h& u5 V, C! F- r! P- K
王亭之哭笑不得,明明是他老人家提倡讀一千年前的古音韻,卻反而說自己是「五十年一變」的新事物。王亭之於是據古音韻,指出「蘇」古音「須」,據「新事物」是否可以稱他老人家為「須先生」?他老人家當然很生氣,叫王亭之「正面的好」,即是千祈不可反諷,一反諷就是罵人。
; U: d* Y1 f# |7 I
/ Y# l0 b! x  u  |9 k這件事,證明傳媒人面子第一,第一到可以不分青紅皂白。但香港的傳媒人應該比較持平,因為不是兩三個人就掌握了天下。
$ T, V! A- ]" g
. P) L; I  r( Q% d2 ^/ L, {[ Last edited by magic on 2005-12-31 at 04:01 AM ]
除了發音外,字詞上也很多時會矯枉過正;好像"跳蝨市場"這個名詞,我記得小時所有人都是叫""跳蝨市場"的,不過不知何時,無端端有人改口叫做"跳蚤市場",明明"跳蝨市場"的"蝨"字是存在的,而且廣東人一般都是用個"蝨"字,但是扁扁有些人要跟從北方的叫法,他們跟本不知道什麼是方言
好讚成這篇文。
6 D% U# h& R& s6 J' P* ~5 V' A作為一個學者,是否應該在影響多數人及下一代教育上,先向大部份同科學者取得共識,當大部份學者都認同時,才可以權威性地發表。佢這種做法,豈非間接影響這幾年的學生,對某些詞語發音都學壞了。好像中國的蝮蛇科,各地專家都有些不同見解,用了廿年才去將蝮蛇定義下來。何況教育下一代更要謹慎。怎可以輕率。
nil
問題正宗漢語無了,現在所謂普通話,都不是正宗的,所以用普通話讀古詩有時個韻不對。
宇宙海盜李素冰把心張你偷
Originally posted by 金魚佬 at 2006-1-3 03:34 AM:: C: z% r1 H6 x) s
好讚成這篇文。/ x; l8 N4 V* d, d8 F7 c  v9 b
作為一個學者,是否...
" `9 t7 [- Y( B+ ]5 p' V3 w, b; v....輕率...是因可以快快向政府爭支助搞活動...從中掠水!!!!
Originally posted by lv123 at 2006-1-3 11:57 AM:
) N$ {; J- \  W/ l. C% `5 w問題正宗漢語無了,現在所謂普通話,都不是正宗的,所以用普通話讀古詩有時個韻不對。
古詩用廣東話讀會準些..因現在的國語其實是古代再北方的方言..
. }- q$ p& |$ V: C後來北人南下,而中原人又南下..
6 Z3 A# V; e& v4 d7 X本來在北方關外的人大量搬入才形成現[明清到民國]的北京話..
9 i- _3 i" w" K: j9 \所以要找最近似的漢語..就在廣東了..
+ l! I9 I7 f. O, p$ a; b" N9 D古詩詞[[明代以前的作品]]用廣東話讀..會合韻得多
- J) w- U" |- ]% U+ v& @( r
* i7 O9 f( g/ r& L/ V3 [[ Last edited by magic on 2006-1-6 at 02:02 AM ]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hk搞「正音」是歷史醜劇 !!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