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空可以看一下 8 l/ ]* x$ C) L5 n9 c6 N8 y有顏色的部份我認為是本人心聲# o t u2 ?9 L% v8 y
down down internet﹕網絡癱瘓 不方便的真相% G* B7 H0 g- D9 o# v7 F$ R
(明報) 12月 31日 星期日 05:05AM 5 z" k3 j, A( _* C【明報專訊】這次台灣地震,不僅破壞了區域內多條海底通訊光纖電纜,本來「四通八達」的互聯網瞬即退化、還原成局限於本地的內聯網,將我們從虛空、抽象的網絡世界拖回比較真實比較真實、重物理連結的地理環境之中,也向那股為新一代網絡發展(所謂「Web 2.0」現象)而歡呼高鳴的興奮情緒——特別是早前《時代》雜誌將你我大小網民選為本年度最重要人物之類的聲音——兜口兜面、毫不留情的潑了一盤最冰凍的冷水。 3 _4 n/ ~# l. L n6 a/ o- r- u w$ r
坊間輿論大都認為,這次的網絡事故敲響了「警號」,電訊管理局(相關新聞 - 網站)更形容事件為一次「小型災難」。有說,我們的電訊部門對事件的反應太遲緩,應盡快檢討同類型事故發生後的通報機制和緊急應變方案,不再讓香港變成「孤島」——修辭上恍如荷李活《明日之後》式的末日災難片段,唯一的分別之處,大概是這次我們實實在在的擔演了受害者角色,不再是安坐在銀幕前、影片完結散場後全身而退的觀眾。& [7 p9 }6 e! {, F) n2 y& @3 G
$ ^. n* D' C# v1 S R8 D無「網」之災反應迥異 " v3 p' X, U2 `# h6 B7 G8 i5 ]. p. d' s) B
在眾多的受害者中,雖然有點事後孔明的味道,有人非常冷靜的分析了本港對外通訊電纜系統的地理分佈,並質疑為何那麼多的光纖電纜主幹大都集中放置在相鄰的地震帶範圍內,光纜「走線」是否應該走得分散一點、再聰明一點。有比較關注財經發展的評論則指出,在全球信息化的大環境下,金融買賣愈來愈依賴數據傳輸,業界應該保存其他交易途徑。這種說法的潛台詞聽來非常耳熟能詳:管他什麼互聯網,光纖銅纜癱不癱瘓,股永遠照炒,錢依舊照搵,秒秒鐘幾千萬上落,買賣不可停。然而,最廣為人稱的說法還是,電訊癱瘓為一般市民大眾帶來「不便」。其實,所謂「不便」,究竟是什麼形式的「不便」呢?, h, J& j: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