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午餐盒裏的國民教育
[打印本頁]
作者:
tlkwan
時間:
2011-5-16 10:03 AM
標題:
午餐盒裏的國民教育
上課我常常提醒學生,香港有幾種特徵是現代社會的典型:城市化、工業化、經濟發展主導、自由經濟主導、全球化。很多社會現象,歸根結底其實都和這些特徵相關。再加上文憑社會這個概念和對香港的發展有點認識,基本上,應付所有考試會問到的議題綽綽有餘。
寫上一篇文章,我嘗試說明國民教育只是肥腫架構尸位素餐的證據,而坦白說,這個政策單從這裏看到的,或許是一個前線員工如何藐視管理層。KURSK兄擔心洗腦問題,評估白痴。我更想說的,是即使課程設計得多好,單從上段通識學生也懂的概念和觀察,說明無論花多少資源,無論前線員工多用心,社會的發展和形勢如何吞滅這些「良好意願」。
一、愛國教育也不過是一種價值教育
價值教育是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向下一代宣揚某種價值觀。然而,官員只要問問所有有宗教背景的辦學團體,他們花多少資源在宗教上,他們有多少學生在就學期間皈依他們的宗教,官員就會明白,在這個經濟高度發展的社會,一種抽象的情意在這一代心目中扎根是多麼困難。
對他們唯物論者,宗教的力量本來就嗤之以鼻。說說環保教育吧。這幾年天災頻仍,愛護和珍惜自然其實都有切身的利害關係,為甚麼一講「開發」,還是老子發達才是最要緊?經濟社會向來短視,NEED 和 DESIRE意義不分,所有概念都講究市場價值。我們需要保護環境,但我們更渴望GDP要提升再提升,庫房收入增多再增多。為甚麼一種對大自然的關懷有市場價值?除非閣下搞的是環保工業。
同理,在經濟發展的社會裏,愛國情操除非有市場價值,否則難以推行。別告訴這種市儈想法不是教育主流,你猜猜這個社會大部份時間用甚麼動機告訴學生勤勞和守時是美德?難道勤勞和守時沒有市場價值?再者,曾德成的愛國理論,也不過是國家進步,所以要愛國,而國家的進步,這幾年講的,還不是經濟?
二、國家是個工作間
愛國當然有價,因為越來越多人認為北上工作是出路,這是了解內地人想法的途徑。教學生扮愛國固然悲哀,但教他們真心,也不是出路。
香港人在中國發展,不啻是一個冒險之旅。長久在稍為可靠的制度下生活過,回到內地閣下無論原本對祖國多麼熱情,也許會被城管、真假食物、交通等等的生活小節弄得頭痛。而如果閣下在內地做生意,多少你會明白你的肝功能如何影響你的生意,你的對法規的丁點害怕和信心如何讓你蝕錢,你的前下屬如何將你的一套帶走山寨去。你得發現,你教得越ROSY,落差越大。
對對對,祖國不斷進步,這些問題總會解決,愛國本來就應該樂觀。
愛國教育另一個定義,當然就是希望國民看重自己的國家身份。只是,對很多人來說,國家才不過是一個工作間。越來越多的香港人在內地工作,背靠祖國其實是一個經濟口號,而很多人的所謂「內地經驗」,其實不過是在內地工作的經驗。從辦公室裏看到的中國,從金融商業區裏看到的中國,固然是富麗堂皇,值得憧憬。更進深的問題是,一個人有可能愛上自己的工作間嗎?
有兩班人會告訴香港人「不」。第一批是講全球化的人。
在全球化的討論裏,很多人相信國家體制將會轉弱。當全球的資本和人才都不斷繞著地球跑到合適的地方時,愛國主義將死在國與國之間的軟實力比拼之上。一方面,各國利誘人才,國家與這些新國民之間的關係純粹建立在經濟之上;另一方面,雖然當資本流動性越強的時候,個人和社區的經濟盛衰不再掌握在政府手中,但由於勞工多少仍相信政府對經濟的影響力,越多國家體制受到質疑。 而北上香港人即使自己不信,他們供職的企業也會認為,他們在中國出現的原因,不過是看中中國的發展潛力,而不是政府或社會體制的認受性。如果經濟誘因會誘出愛國情操,自由行政策應該早已收復香港人;而且,現在香港的物價樓價,則更讓愛國教育推向另一個極端。
另一批,正是內地人。第一,現代中國人的文化中,在工作間裏,誰會講公司的壞話?第二,在城鄉遷移和經濟高速發展之下,內地人同樣面對的身份認同問題。城市居民固然發現城市的變遷,老北京和老上海自有他們的懷緬;鄉鎮入城的農民工即使多成功,也會發覺他們其實鄉鎮發展底下無退路。以往愛國講愛我山河,但山河已變成高樓,城市的性格也急速改變。從鄉情導出的國家身份無從建立,這本來就不是一個政治效忠的問題。對我們香港人來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他們更會問的是放工之後,他們的家是哪裏?
香港本來也不是經歷過這個「無根」階段嗎?尤其是從身份認同的角度,五十年代被認為是對政治冷感的年代,因為不少人認為自己是落難香港,以過客心態在香港生活。得到英國人的保護,他們卻不愛英國,恐懼洋人或有之,愛香港也不行。透過經濟發展籠絡人心,本來就違反了情感的基本條件。再者,在移民潮裏,哪個人(包括官二代三代)誰未唱過外國的國歌?
歡迎光臨 娛樂滿紛 26FUN (http://26f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