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怒江峽谷 人神共居 [打印本頁]

作者: ellen520    時間: 2014-7-11 08:20 PM     標題: 怒江峽谷 人神共居

周日,瑪麗抱着襁褓中的女兒跨上丈夫的車,車子在山道間盤旋,一如既往的開往鄰村的重丁教堂。那是丈夫從小參加彌撒的地方,也是女兒受洗獲名之地。教堂的鐘仍未敲響,人們已疏疏落落的聚在門前。這時,瑪麗的妹妹海倫也來了。瑪麗跟妹妹聊些家常事,然後輕拍女兒的背,輕聲合唱着聖詩。瑪麗和海倫都是藏族姑娘,是聚居此地的少數民族之一。這裏是多神護佑的丙中洛,雲南怒江的最北端、西藏疆界的邊緣位置。
記者、攝影:周榕榕                                                                        
                           
                        
                    
                                                                                                                                                                                                                                                                                                                                                                                                                                                                                                                                                                                                                    雲南怒江峽谷群山環繞,唯一的公路開鑿在半山腰。沿江水走到盡頭,十座神山層層圍繞,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像雙掌合攏,留下了掌心的肥沃高原平地——丙中洛。十九世紀末,法國傳教士翻過雪山,從越南跨入這塊土地。天主教和基督教在此處遍地開花,少數民族放棄了原有的宗教信仰。至今這片峽谷仍保留大部份教堂,村子亦以此為中心,村民們堅持每周彌撒,神就像與他們共同住在這片土地上。
重丁村是丙中洛周邊再尋常不過的村子,藏族、怒族和傈僳族等少數民族雜居於此。大部份村民剛出生幾天就到教堂受洗,然後由神父取名,名字一般為約翰和瑪利亞等聖經人物。鐘聲在十一點響起,瑪麗和海倫掩上歌譜,往教堂裏走。聚集的人多了,村民便搬板凳坐在長椅後頭,直排到敞開的大門外。神父不在,兩個多小時的儀式就由三五名教眾帶領,以藏語和漢語交替進行。「神父今天到上面一條村子做彌撒。」若望是代神父進行儀式的教徒之一。他是藏人,一口生硬的普通話,未說話先露出一口白牙。「他是轉,村子裏,輪流轉。」若望說。從四川神學院畢業的神父是附近好幾座村莊的彌撒主持者,而近年信奉天主教的年輕人也漸漸多了。好奇地追問他原因是甚麽,若望搔搔後腦勺笑起來,「我也不知道,反正是靠自己信仰吧。」

天籟之音 老姆登四聲部合唱                                                                                                                                        從怒江峽谷盡頭的丙中洛往外走,去到峽谷中部的匹河鄉,再上到海拔1,800米的碧羅雪山高坡,那裏有一座老姆登村。村子裏仍保留着被譽為「天籟」的四聲部聖詩合唱。逢周三、六、日,天色暗下,基督教堂的燈便亮了。鐘聲敲在暮色裏,剛吃過晚飯的村民們帶着手電筒和家裏的聖經歌謠魚貫而來,像到哪個長輩家似的。教堂門口,一家人自自然然分開,母親帶着女兒在左邊入座,父親和兒子坐在右邊。有人開了個頭,歌聲冉冉便起,沒有鋼琴、也沒有手風琴,只是純人聲。先是女聲,一高一低,漸漸加入了男高、低音。聽不懂的語言,但聽得出聲部錯落配合,像幾條溪流滙入大江,激蕩起來,遠遠傳遞開去。
怒族林郁芳是住得最近教堂的人家之一,他說:「教堂裏用的是傈僳語,我們怒族沒有文字,外國傳教士也只替傈僳族創造了文字,所以聖經和詩歌都是傈僳文,聖詩也用傈僳語唱。」於是,學習多種語言在這個以怒族為主的村落成了常事。孩子們日常在學校學的是漢語和漢文,寒暑假一到,則在教堂學傈僳語、傈僳文和唱歌的技巧。「唱詩在外地基本上都是一個聲部,我們這裏就分成四個,大概是為了好聽,我們傳統歌唱也有重唱,二、三、四聲部合唱的歌很多。」確實,怒族和傈僳族本來就是擅長唱歌的少數民族,尤其以怒族的情歌最馳名。

                                                                                                                                                                                                                依照林郁芳的說法,怒族人比誰都注重家庭。他說:「現在年輕人出去打工的多,但只要一成家立室,一般都在家做傳統耕種,不再出去闖。與別的民族不一樣,我們很少一個人在家,一個人出去打工。」怒族的林郁芳和獨龍族的太太,都住在怒江峽谷地帶,卻是在千里之外的上海中華民族園因打工而相識。他們代表着各自的少數民族在上海園內表演歌舞,直到九九年,才雙雙回到老姆登村結婚,並以耕田維生。那時的老姆登教堂附近除了水田,就只有他們一戶人家。近年來教堂盛名在外,周邊倒是建起了幾間客棧,包括林郁芳一家。
合唱一結束,教堂裏的燈便關了,村民們打着電筒回家。黑夜裏身後一晃一晃跟着兩團光,回身一看,是林郁芳的基督教徒太太和小女兒。「以前我們特別好酒,收來的穀子大都花在煮酒上;小時候村裏每家每戶門前都種了一大片罌粟田,抽煙一上癮便把家裏的東西都拿去換煙。多得外國傳教士定下了一些原則,像這裏的基督教信徒都不可喝酒抽煙,這些情況才有改善,所以我們特別贊成這些規定。」他說着,頓了頓,「但傳教士還有其他規定,就是不可唱本民族的歌、跳本民族的舞,還有不可有第二個神。」
                                                                                                        
                           
                        
                    
                    
虔誠感恩 時刻敬畏神山                                                                                                                                        林郁芳從小跟隨大伯和姑姑學習怒族的樂器歌舞,多多少少繼承了他們的多神觀念。當基督教傳入老姆登村時,他大伯是極少數保持原有信仰的人,抽煙依然,喝酒、跳舞、祭祀依然。因此,縱然舅舅是村裏的牧師、太太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林郁芳卻很少到教堂的合唱去。「怒族的原始宗教裏主張萬物有靈,天地、山水和樹木都有靈性。天地不消說,山也有山神、水也有水神,我們有很多傳統祭祀,一些傳統祭禮我都能背下來,這些都是口傳的。」林郁芳家裏還是放着聖經和詩歌譜,妻子和兒女每周到教堂他也沒有意見,只是特意提醒我們,背景一樣襯托着教堂的皇冠山是怒族的神山,而村子背後的碧羅雪山裏有神樹和聖湖,當中的一草一木請不要隨意亂動。在這片人神共居的峽谷,或許惟有如此,眾生才能和平共處。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travel/art/20140708/18787103




歡迎光臨 娛樂滿紛 26FUN (http://26f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