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的意義是甚麼?說紀念甚麼偉人誕生又好、死忌又好,講到尾還是一個跟親朋好友「借啲意」相聚的好時機,一個可以有齊動機去盡興的日子。經過大約三年的籌劃,曾兩度被爵士樂權威雜誌《JazzTimes》譽為「全球最佳爵士音樂節」的北海爵士音樂節(North Sea Jazz Festival,NSJF)將於今年11月正式引入香港。我們率先走入剛於荷蘭鹿特丹舉行的NSJF,親身體驗現場氣氛,一連三天與音樂探戈,看看有沒有足夠魅力讓港人忘情搖擺!
記者:胡靜雯
攝影:林栢鈞
爵士樂是一種即興音樂,樂手之間即席用音符說話,所需造詣甚高,他們所灌注的不單是熱情,更是多年的歷練。聽眾不能只用聽覺享受,還要心領神會,怪不得著名爵士樂手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曾作過一首歌,名字叫《甚麼也不做,直到你聽見我(Do nothing till you hear from me)》。七月的荷蘭天氣清涼,但在活動場地Ahoy裏,每天有超過三、四十場表演,作為全球最大的室內音樂節,不斷遊走於13個場館和音樂台之間,已經讓體溫沸騰,加上不同的音樂節奏,身體不期然跟着起動,這時便想起同樣對爵士狂熱的村上春樹,他有一本書叫《給我搖擺,其餘免談》,在音樂包圍下,說話真的是多餘。
一個音樂節可以舉辦將近四十年之久,樂迷的素養絕對是關鍵的元素。歐洲每年舉辦的音樂節多不勝數,種類廣泛,由古典、搖滾再到爵士樂都一應俱全,諸如「歐洲青年古典音樂節」乃至全球著名的Glastonbury Festival及Copenhagen Jazz Festival等戶外音樂節,它們大多在夏天舉行,長期生活在嚴寒天氣下的歐洲人,都會乘機享受陽光,並與親友相聚。音樂節文化可謂植根在歐洲人的血裏,所以好多歐洲人都視其為一年一度的盛事,而不是單純的一場show。在荷蘭本土,爵士也融入本地人的血液裏,二十年代荷蘭傳奇爵士組合The Ramblers已經與美國次中音saxophone之父Coleman Hawkins同台演出。雖然在二戰期間,荷蘭被德國入侵,令爵士樂發展一度受創,幸好政府在戰後支持音樂發展,並給予資助,讓爵士樂在舊城阿姆斯特丹及港口重鎮鹿特丹得以成長,風格由傳統的爵士樂慢慢走到具備濃厚實驗性質及曲式自由的爵士類型。荷蘭也漸漸吸引了不少海外爵士樂手前往發展個人事業,當中著名樂手包括saxophone手Sean Bergin、爵士音樂家Cab Kaye及近代的Michael Moore。
走入Live House繼續搖擺 北海音樂節於2006年由海牙轉移到鹿特丹舉行,更讓越來越多的Live House出現,今次順道探訪其中兩間。我問當地人有甚麼好推介,大家都不約而同介紹「Bird」,這間就像舊火車站的餐廳,紅磚牆上掛滿爵士樂手的畫像,他們定期舉辦各類型與Jazz相關的音樂會。採訪當日剛是NSJF的最後一天,場裏為了呼應和慶祝,特別舉行after party,當晚主題是即興的拉丁爵士,邀請場內懂得樂器的人上台一起耍樂。想不到台下高手雲集,好像年紀輕輕的非洲籍女孩經已生得一副巨肺,一出聲便震懾全場。這夜大家都非常盡興,完全貫徹了爵士樂互相包容、即興的精神,深深體會音樂可以瞬間讓一個空間變得大同,也突然想起Bob Marley的一段歌詞「One love, one heart,let's get together and feel all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