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從佛法看待器官移植捐贈者記憶、情感
[打印本頁]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9-15 02:52 AM
標題:
從佛法看待器官移植捐贈者記憶、情感
從佛法看待器官移植捐贈者記憶、情感
釋見晉
報章刊載一則新聞,南非57歲的瑞塔一年前接收印度人捐的活體心臟並進行移植手術後,原本挑食不愛吃肉、不吃咖哩的她,手術後竟然開始喜歡吃肉,並愛上咖哩……。
這樣的案例不禁令人懷疑:移植他人的器官,難道人格特質也會跟著來嗎?從佛法的觀點,屬於「色法」範疇的身體器官或種種物質現象,與屬於「心法」範疇的認知、感受、性格等心理現象,二者間到底有何交涉?
在佛法中,心法與色法不但是構成有情生命的兩大成分,它們的狀態還影響個人當下生活的品質,左右生命未來的善惡、苦樂等趣向;對它們掌握的程度,更是迷與悟的關鍵。因此,心法與色法一向是修行佛法者觀照的對象,了解它們,才能了解緣起;了解心法與色法都在無常破壞中,才能放下愛、無明等煩惱,體證涅槃。
心法與色法等身心現象,彼此交互影響著。二者中,唯識學派尤強調心法的特勝,認為「色法」只不過是「心法」所現影而成。在心法方面,除了傳統的六識說外,唯識學派又提出末那識以及阿賴耶識,將傳統的意識加以細分,成立獨特的八識說。唯識學派認為:體悟境不離識,而滅除視外界事物為實在的錯誤認識,以及伴隨這個錯誤認識的種種苦惱,淨化身口意三業,是修行的要旨。
唯識中的色法與心法
色法
色法,類似現代所稱的物質,但並非完全等同。色法是修行者觀察的對象,因此,佛法對色法的分類,除了地、水、火、風等構成色法的基本元素特質外,又從五種感覺器官(五根)及其各別接收的物質現象(五境)來區分。
據安慧論師所著的《大乘廣五蘊論》中的色法,有四大種—地界(堅性)、水界(濕性)、火界(煖性)、風界(輕性),及由四大所造色—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以及這五種感官各自所對的境—色、聲、香、味及觸等五境,再加上無表色,總共11種。
其中,眼根所對的境—色,專指青、黃、紅、白等顏色(顯色)、長短等形狀(形色)及行住坐臥等動作形態(表色)這三類視覺的對象。這是狹義的「色」,也稱為「色境」,而非上述廣義的色法。在科學上看來,色境只是各種不同波長的光波所呈現的現象,屬物理世界的現象。
耳根所對的境是聲音;鼻根所對的境是香味、臭味;舌根所對的境是酸、甜、苦、辣、鹹、淡等味道。而身根所對的境—觸,指滑澀、輕重、冷熱等觸覺的對象。
唯識學派為了說明行為所留下的業力,還提出第十一種所造色—「無表色」。行住坐臥等動作,除了作為視覺的對象—表色外,這些身體動作還會生起另一種稱為「無表色」的色法。無表—未顯現出來的、潛在的意思。因此「無表色」是一種不可見的色法,它主要指由身體的動作(身業)及表達的語言(語業)二者所造作的善業、不善業所生成的種子。種子譬喻「業力」有感果的力量:過去的業潛伏而延續著,待因緣具足時才產生果報。
修行者須觀察色法(如身體的呼吸、行住坐臥、飲食便利等活動)是地水火風等四大不斷變化、破壞的過程。而能觀這個破壞過程的「心法」,也是連續不斷變化、破壞的過程。
心法
佛法認為色法沒有認知、感受的能力,也沒有主動的意志力,必定還要具有「識」,才有這些能力,才算是有情生命。眼根好比一台相機,它可以攝取人物風景的影像,但無法認知內容,沒有好惡的感受,也不會生起愛憎等感情,乃至經過一番思考抉擇後採取行動。而心理活動必然包括「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等三大不可或缺的成分。
一般所謂的「心、心理」,在佛法中屬於「心法」,也稱為「心」或「意」或「識」。識,就是了別,是對境的認識作用。我們的心透過眼根而能看,能了別色法,就叫眼識;這個識透過耳根而能聽,能了別聲音,就叫耳識……。六識分別以六根為所依,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產生見、聞、嗅、嚐、觸、知等六種了別作用。隨著認識的根門不同,而分識為六識。
當我們張開眼睛,看到一朵白蓮,而覺得「看到」、「看到一朵白蓮花」。這時,眼根、色境(蓮花的白色、花瓣的弧形)都只是沒有知覺的色法,視覺之所以產生,一定要具備的重要因素就是「眼識」與「意識」。「視覺」是眼根、色境與眼識共同作用的結果。直覺地看到(知道)花的形狀、色澤,這是透過眼根,並由眼識所認知的;若知道花名、顏色的名稱,生起喜愛或討厭之情感,想起與白蓮花相關的種種經驗,乃至想要伸手取花供佛,那就是屬於意識的層次了。
大小乘佛教都提到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唯識學派則另外提出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成立八識說。
潛伏在六識深處,相續的阿賴耶識,如冰山廣大的基部,是生命最底層的基礎,也是生死流轉的擔當者。它是由過去的善業、惡業為因,而感召來世的苦果、樂果(異熟果),所以阿賴耶識也名為「異熟」。另一方面,一切法的種子依阿賴耶識為住處,所以阿賴耶識又名為「一切種子識」。異熟,是就前生的善、惡業已形成目前存在的生命體的角度而言;一切種,是就阿賴耶識的內容結構而言。
末那識夾帶著生命底層最幽微的煩惱—一種不由自主的,對生命產生恆常、獨一、可主宰的錯覺(我癡、我見)與深切的渴愛(我愛),及自以為是的傲慢(我慢)。它依止著阿賴耶識而相續生起。
與末那識相應的煩惱,形成最深層的我執,是生死的根本。但透過修習「無我」,末那的煩惱終究有完全淨化的一天。煩惱既然斷盡了,依靠煩惱作為助緣,而感召未來生命苦果的舊業不再有效,又不會再造新業,所以,將永不再受生死輪迴之苦。
心法與色法的關聯
在唯識中,心法與色法並非二元對立,它們相互的影響。如果一定要說誰為主導,那麼唯識學派相當強調心法的特勝。唯識學派否定「唯物論」的觀點,但也不同於西洋哲學家柏克來提出的「唯心論」。
世親論師所著的《百法明門論》中,將世間、出世間一切的存在分成:心法、心所、色法、心不相應行法,與無為法五大類。世親論師並說明「心法」是這五大類中最特勝者,「心所」只是與「心法」相應的附屬心理狀態;而「色法」,更只不過是「心法」、「心所」二者所現影出來的,色法並不具有存在的第一真實義。若加以對照世親論師早年在部派佛教一切有部的思想體系下,所完成的鉅著《俱舍論》,其曾將「色法」排列在這五大類之初,如此更可以看出唯識學派對「心法」的特重。
意識與色法
意識與色法之間互動的情況又是如何呢?我們不妨先從一些科學研究報告及現象來談。
在2001年,美國科學家實驗發現,進入人類視野的東西不一定全都被「看到」,大腦對於看到的事物應該是什麼樣子,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成見,因此只讓我們看到部分的事物。科學家認為,大腦是從輸入的一大堆零散雜亂的視覺信號中,選擇部分資訊來組織成圖像,過程中大腦有時會剔除某些資訊。
又比如說,同樣一位歌手的歌聲,同樣的音波,為什麼有些人聞而為之癡狂,有人厭惡如聞噪音?人的喜好為什麼如此不同?那是因為每個人對它的「感覺」不同。「感覺」是人體的中樞神經接受刺激之後,所引起身心上的主觀反應,因為是主觀而不是客觀的,所以每個各人會有感覺的差異,有些人對某些聲音甚至可能完全沒有感覺!
聲音是來自物體或分子的振動而產生的壓力變化,經由水、空氣,或其他介質的傳播,而能被人耳所偵測到的機械能。人耳的頻率響應範圍大約在20~20000赫茲(Hz)之間。有人用一種叫做犬笛的口哨來呼喚愛犬,犬笛吹出的是超過20000赫茲的超音波,周圍的行人茫然無所知,而小狗已經按照犬笛中傳出的密碼行動。蚊子、蝙蝠、貓和家畜也能聽到超音波。
再以嗅覺為例,同樣是榴槤,同樣的氣味分子,有些人敬謝不敏,有人卻嗜吃如命?所以,如果我們說「分子本身有味道」、「振動波本身有聲音」,其實是不太恰當的。應該說,這些分子、振動波被感官接收後,會轉換成神經傳導來刺激我們的大腦「感受」到某個味道、某種聲音!
這樣的結果不只是五種感官組織上的差異造成,還包括意識將人的經驗、觀念、學識、訓練、感情等諸多主觀因素,參與到認識過程中,融入所認識的結果。每個人的主觀因素不同,對外界的感受和所得的印象自會有所差別。
例如,有研究發現「詞語」會影響我們對氣味的感覺。今年五月份《神經元》雜誌報導:專家向受測者送上裝有某種氣味的容器,並用磁共振成像技術來確定大腦中的那些區域被激活。結果發現,聞著標有乾酪味的容器,大腦會激活嗅覺的部位。聞過相同氣味但標有體臭味容器的大腦,嗅覺部位就沒被激活。這表示,氣味令人愉快還是不愉快,詞語提示能產生重要影響,這種效果會延伸到大腦,影響人們的反應。詞語,是意識經過思惟而產生的。
從唯識學的角度來看,凡是呈現成為我們知識的東西,都經過我們兩次主觀的重新塑造,第一層是透過五種感官的組織,而現起不同的樣子。例如:人的感官現起是一個樣子,狗的感官現起又是一個樣子,蜜蜂的又是另一個樣子。同一個東西,透過感官而感知時,已經過一次的改變,再經由我們意識去思惟、判斷它是什麼東西,這已經是第二次的重新塑造了。
唯識學派強調境不離識,客觀事物的存在,不能離開主體的識。認識的結果(內境),不同於純粹客觀的存在(外境)。也就是說客觀外境在被主觀的識製造或剪裁一番後,才變現為認識的結果。客觀的對象原來並不獨存於精神領域(識)之外。
由於「意識」的作用,我們對境會有主觀的認識,及苦、樂或不苦不樂的感受,並可能繼續發展出喜、怒、哀、樂等強烈的情緒,然後驅使自己有所行動。情緒亦會影響身體肌肉、神經及內分泌的反應。而所採取的行動,會留下經驗及善惡業種子,再影響之後對境所採取的反應。
佛法認為,任何一個心念、行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將留下影響力。身、口、意的行為不只影響到當下相關的人、事、物,也給自己多一次的薰習,加深了那項行為的慣性,甚至還會影響到今後所受的善、惡果報。
阿賴耶識與色法
生命最底層的心—阿賴耶識,代表由過去的善業、惡業為因,而感召此世苦、樂的異熟果。這異熟果報,決定了一期生命出生為人、天、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牲等六趣,同時也執受這一期生命的色根—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對外則了別「器世間」。
一期生命的最初,由阿賴耶識結合父精母卵,形成「名色」。生命的維持,尤賴阿賴耶識執受根身,支持身體的基本機能。即使在熟睡中,或重度昏迷不醒人事時,以及進入無想定、滅盡定等禪定中,前六識雖已停止作用,阿賴耶識卻依舊活動著,維持著身體器官、循環系統的基本運作。即使是投生於無色界的眾生,雖然沒有色身,依然有阿賴耶識。直到一期生命的最後,當阿賴耶識不再執受此根身時,就是死亡,即這一期生命的結束,再待開啟下一期生命的相續。
佛法認為死是一期生命的最後結束。經上說:「壽、暖及與識,三法捨身時,所捨身僵仆,如木無思覺。」「壽」也稱為「命根」,指因業力而決定的生存期限。「暖」是體溫。死亡後由於火大分解,身體的溫度會逐漸消失,四肢漸漸發硬、變冷,乃至非常僵硬。人是溫血動物,當體溫漸漸下降至全身冷透,就是死。「識」捨身時,不但前六識無法再依此根身生起作用,連阿賴耶識也不再執受此根身。心靈與這一期生命的肉體與漸漸失去聯繫。沒有壽、暖及識這三者,就是死亡,倒在地上的身體與砍斷了的樹木一樣,沒有知覺,沒有「識」的心理活動。
「器世間」是一切有情眾生所依存的山川草木、江河大地等生活環境,相當於現代所謂的世界。「器世間」也是由阿賴耶識的轉變而呈現出來的,這是唯識學派對心法與色法關係的獨特見解。
對同樣的東西,人眼所見與其他生物所見(如有複眼的昆蟲),有極大的不同。如狗能分辨深淺不同的藍、靛和紫色,但對紅綠等高彩度的色彩沒有感受力,因此綠色草坪從狗眼來看,是一片白色草地!又如鷹眼的敏銳度約為人眼的八倍,可以從數百呎的高空看到地面的小動物,牠們視覺暫留的時間為二百分之一秒,遠短於人眼視覺暫留的二十四分之一秒。
不同的物種,天生具有不同的器官、不同的感官能力、不同的習性。唯識學派認為,這是每一個有情眾生,由於異熟果報不同,而感得不同的「色根」及展現出不同的「器世間」的風貌。
「一境四心」是一個相當有名的例子,它以器世間的水為例,說明不同類的有情眾生對同一種色法,會產生本質上不同的心理、生理反應。《玄攝釋》卷四:「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等者。謂於餓鬼自業變異增上力故,所見江河皆悉充滿膿血等處;魚等傍生即見舍宅,遊從道路;天見種種寶莊嚴地;人見是處有清冷水,波浪湍洄;若入虛空無邊處定,即於是處唯見虛空。……若許外物都無實性,一切皆從內心變現,眾事皆成。」
同樣是水,在天人眼裡,會覺得這是晶瑩剔透的琉璃;人所見的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水,可以解渴、洗滌;而對魚蝦等水族而言,水是牠的家,是牠所居住的地方,也是它的空氣;如果換成餓鬼所看到的水,就成了可怕的膿血,甚至如火燄般會燒傷餓鬼的身體,完全沒有滋潤、解渴的功效。
那麼,水的本質究竟是同一種,還是四種?看來似乎同樣是「水」,其實會因為各各眾生的業報不同,而有不同的作用。器世間的色法,在每個個體生命中的定位,源自天生的果報,並不是後天轉個念頭,或身體動個小手術,就可以輕易改變的。
因此,唯識則主張「外境無、內識有」,外境並沒有第一義的存在性,因為它們的存在都根源於阿賴耶識,一切事相皆唯識所現。
移植器官舊記憶跟著來?
器官移植簡史
中國《列子.湯問篇》記載西元前300年的心臟移植,扁鵲為兩位心臟陰陽失調的病患互換心臟。1900年,人類掌握了輸血技術。1905年,世界上第一例角膜移植術誕生。近代器官移植的發展以腎臟移植最早,1954年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腎臟移植手術在美國波士頓進行。1981年完成第一例成功的人體心肺移植。
器官移植術已經成功進行了50年,醫生把各種至關重要的器官如腎、肝、肺、胰腺、腸和心臟等移植到人們體內。心臟移植患者一年及五年的存活率已達90%及75%。
醫學界的研究
最近,部分科學家提出人類的記憶不單儲存在腦,其他器官亦可儲存記憶,以致於一個病人接受其他人捐贈的器官後,可能同時接收捐贈者的性格和愛好。
除了瑞塔移植心臟後嗜食咖哩的案例,另有諸如70歲的奧德曼在移植了一個14歲男孩的心臟後,開始喜歡買糖果;58歲的比爾·沃爾在接受好萊塢特技演員的心臟後,開始迷戀越野滑雪等運動;謝爾曼在移植了喜歡吃墨西哥食品的人的心臟後,也突然變得愛吃這些辛辣食物……。
目前大多數醫生認為器官移植後明顯的性格變化,原因來自將健康狀態徹底改善所帶來的轉變、藥物影響(移植需使用超劑量麻醉藥物和防排斥藥物),還有心理因素。
少數人鼓吹「細胞記憶」的說法,認為人的部分記憶儲存在細胞或DNA序列中,如消化器官的細胞中儲存著一個人對食物的記憶,DNA序列中儲存著祖先或前生的記憶等。儘管至今仍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有些科學家,如亞利桑那大學的心理學家加里·施瓦茲,主張細胞的記憶能改變行為模式和習慣,移植器官由於繼承了捐贈者的基因,因此可能部分改變接受器官者的思想、行為和飲食習慣。
記憶的機制是當前神經生物學的一個熱門課題,目前科學界主張人的記憶是主要儲存在大腦皮層中,不過許多細節還沒有研究清楚。
從佛法看待器官移植
在接受新的心臟、肺或肝的同時,接受者是否可能也接受了捐贈者的喜好、憎惡、記憶、情感特徵和性格傾向呢?
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會影響身體,這是一般人都認同的經驗。即使只是吃下了某種食物、藥材(段食),接觸到某種氣味、聲音,或身體的運動、按摩(觸食),都會影響身體的狀況、食慾……,進而影響心理。那麼,移植一個有機能的器官,進入體內與全身的生理系統共同運作,新器官必然挾帶著原先某些生理特質(例如,移植的心臟會傳遞新的神經傳導分泌到腦中),或多或少影響到新宿主的身體,或對食物口味的偏好,甚至性格。
生命體原本就是心法、色法不斷交互作用,不斷生滅所顯出的生命現象,其中沒有常、一、主宰的「我」,受到新移植器官的影響而表現有異於過去的我,是很自然的結果。不過問題是:不同的器官可能造成哪些層面、何種程度的影響?
阿賴耶識維持記憶及業力相續
唯識學派雖然承認身體會影響心理,但強調因意識主導而造作業力的重要,更特別重視心理對見聞覺知的影響,乃至異熟果報對生命本身及器世間的影響。佛法認為,直到所有的煩惱盡淨之前,生命處於輪迴不已的狀態。從尚未解脫煩惱的凡夫觀點來看,輪迴中一期生命的死亡到另一期生命的開始,不也類似生命經過一場全身器官的大移植,只是這場大移植的動力乃業力使然,材料因來自父精母血;而非一般器官移植手術是由醫療團隊執行,材料因來自捐贈器官者。
歷經輪迴的生命,已經無法再執受過去生中已經死亡腐敗的肉體,這足以說明記憶、業力絕非單只儲藏在身體裡。唯識學派甚至認為有間斷的前六識,不可能保持記憶及業力。記憶、業力是以潛在的狀態,含藏在阿賴耶識裡。
阿賴耶識執持一期生命的身、心,一旦離開色身,此生也就結束了。但即使這期生命結束,阿賴耶識依舊生滅而相續地流轉,再生起下一期生命的異熟果。就像瀑流的水,前段、後段相續不斷地奔流。阿賴耶識,貫通「無我論」與「業果輪迴觀」,解答了部派佛教對「輪迴主體」的追求。另一方面,阿賴耶識含藏一切法的種子,作為一切現象的根源,種子並不會因一期生命結束而消失斷滅,這也交代了記憶及業力相續的理由。
新業的重要
佛法認為人與其他物種間的差異,乃至人與人之間形體、智力、性格、品德……的差異,其生理、心理除了受到父母基因的遺傳及生長環境的影響,還受到兩股力量的影響—過去累積的業力之流,以及現在所造作的新業。
生生世世累積而成的業力之流,承接過去生所有的經歷,在肉體和心智性格的構造方面,有時比起父母的遺傳以及教導,具有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每個當下,基於個人自由意志所造作的身口意新業,深切地影響個人未來的升沉,更是佛陀極力重視、倡導的業論,它絕對有別於唯物論、宿命論、尊祐論或無因論。有情眾生因「業」與「煩惱」流轉生死,而非由神所創造及決定(尊祐論),亦非由咒術乃至外界任何力量所決定,更非無因無緣的偶然發生(無因論)。
因此,目前已存在的身心狀況是既成事實,無論它是由於過去種種業力、環境、命運……造成,甚至是因為重大器官的移植手術,而造成異於往常的嗜好、性格,真正重要的是藉由現在的努力,行善去惡,淨化身心,改善生活品質,以創造更光明的人生。
生命本就沒有常、一、主宰的「我」,而只是心法、色法不斷交互作用,不斷生滅所顯出的生命現象。要進入解脫煩惱的境界,一定要勤修戒、定、慧,就能洞察心法與色法,徹悟生命存在的實相,以及世界存在的真相。
歡迎光臨 娛樂滿紛 26FUN (http://26f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