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吹水版 » 【空間靈幻異次元】 » 佛學文章、故事分享站(不斷加料)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推尋因果話肺炎

推尋因果話肺炎     觀成法師

      最近有朋友提問:「現今肺炎肆虐,感染者與日俱增,令到人心惶惶,百業頹萎。我們不知種下了甚麼因,得此惡果?應該怎樣去補救呢?」

      誠然,萬法不離於業因與果報的規律,即所謂因果報應。大凡瘟疫流行,都是當地眾生共業所招感的!首先我們要推尋疾疫的因果關係,然後對症下藥,斷滅惡緣,增長善緣,方能消減這共業所帶來的災難。

共業所招

      甚麼是共業呢?業是梵語Karma的音譯,意指眾生的一切身、口、意行為所產生和延續的力量。眾生若造善惡業因,其後必招愆相應的苦樂果報。《地藏菩薩本願經》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業力是涉及三世的: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的業因感生現在的果報;現在的業因又成為牽引未來的果報。如是輾轉相生,互為緣起,形成強大無比的業力輪。《有部毘奈耶卷四十六》說:「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      

      同時,業有共業與不共業兩種:共業指眾生共受的果報,比如大家無論貧富,皆同處一社會,同時享用它的繁榮(基建、醫療、教育等設施),或遭受它的蕭條(瘟疫、戰亂、天災等);不共業是指各人個別的業報(如身體、建康、財富、智慧各自不同)。

      瘟疫雖是共業,但感染與否,會因各人個別的業力優劣而有所不同,所以共業中亦有不共的業。換言之,當大家處於惡劣的共業時,祇要各自懂得努力去淨化自己的不共業,必會安然渡過困境。     

殺業深重

      根據眾多佛教經論所述 — 如《俱舍論》、《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阿含經》、《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等 — 凡嗜殺眾生者,會遭受三災惡報:刀兵災(戰爭延綿)、疾疫災(瘟疫流行)、饑饉災(餓莩遍地)。所謂殺生,是指將人類或動物,直接或間接加以屠殺、刑打、虐待、鎖械或禁錮等行為。這種惡行會招愆疾病、殘障、壽短、禍殃和骨肉分離等果報。

      現今肺炎流行是屬於「疾疫災」。推尋其因,是由於殺業所造成的。《楞嚴經卷四》說:「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汝負我命,我還汝債,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殘殺眾生,食噉其肉,切勿以為是理所當然的事。須知「今日喫牠八兩,明日要還牠半斤」。當這殺孽的勢力愈來愈深重時,惡報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明朝願雲禪師寫有一首戒殺詩,頗能道出殺業的禍害:

      「千百年來碗裏羹,冤深如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自古以來,世人每天屠宰牲畜,以供食用。這種習非成是的殺業深如大海;它所翻起的冤恨波濤,是很難平復的。你想知道為甚麼世間不斷發生戰亂摧毀人類嗎?請君在深夜時,傾聽畜生被殺時的痛苦呻吟與慘厲嘶叫,你就會理解到:這是人與畜在輪迴中,冤冤相報的循環殺孽啊!

      社會愈文明,經濟愈發達,殺戮動物的現象就會愈趨嚴重,因為人們比以前更講究享受,不僅屠宰畜生作為食料,還獵捕動物作為皮草、馬戲團、藥物、動物園和科學研究實驗等用途。

      在人類所屠殺的動物中,以牲畜的情況最為慘厲,因為飼養的環境狹窄污濁,飼料含有不少「催肥」的化學物;而且每年所宰殺的數量不斷在增加。根據「慈悲莫殺會」(C.O.K.,Compassion over Killing)發表的資料:單以美國合法屠房的數據去計算,全國每年屠宰的牛羊豬馬總計有155,000,000頭,其中並未包括其他家畜及魚類。又根據美國農業部屠場審查組(USDA Audit Section)的報告:在1996至1997年間,有527宗屠場違返「人道宰畜規則」〔Humane Slaughter Regulations〕:例如未經電擊而生劊、先用沸水溺斃、屠夫新手至令畜生受苦時間延長等〔註一〕。

      其他較落後的國家,或不受「人道宰畜規則」管制的國家,其屠殺牲畜的殘酷手法,則不敢想像了!

      前年在東南亞旅行時,偶然經過某市場;裏面除了有家家戶戶每天食用的雞、鵝、鴨、鴿、羊、豬、魚、蝦、蟹等畜類外,還有數以萬計活捕來的所謂「野味」:蛇、穿山甲、果子貍、田鼠、貓頭鷹、禾花雀、禿鷹、蝙幅,甚至貓狗等家畜亦可以公開售賣,以餮嗜食「野味」者的口腹。目睹牠們被縛繫和禁錮在侷促污穢的鐵籠內,等待宰殺的情況,我的脈搏頓感跳動不已,心神難以自持,彷彿身處地獄一樣!人類自稱為萬物之靈,但這靈性在這裏所表示的竟是殘酷、貪婪與無知。走出市場時,我不禁怔忪地想:「這殺業必會招愆苦不堪言的浩劫啊!」

回頭是岸

      古德有云:「災必有其因,救必有其道」。解鈴還須繫鈴人,浩劫既是由眾生的貪殺心所積成,解救的方法亦必須從消除貪殺心開始。那麼,怎樣去改變人類殘殺動物這習非成是的心態呢?

培養慈悲心

       教育是第一步。我們應該宣揚保護動物的慈悲心。一切眾生都有靈性,都可以成佛。畜生的靈性不遜於人類,所以牠們有親情、孝悌、忠義、貞烈、慈愛等德性;亦有痛苦、悲哀、驚怖等感受。《大乘入楞伽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輪迴不息,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易生而受鳥獸等身。云何於中取之而食?…..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皆是親屬,乃至慈念如子想,是故不應食一切肉。」

戒殺放生

       學佛者必先要戒殺:例如停止狩獵、釣魚等娛樂活動;亦不應在家廚中生劊家畜魚類等。一切活捕的野味,必須戒絕,以免獵者繼續捕捉。凡慈善團體舉辦放生活動,應隨緣捐助或積極參與。

(三) 學習食素

       除了戒殺放生之外,還要學習食素。食肉是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一時甚難改變,所以學人應先從食「三淨肉」開始:即是祇食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的肉。千萬不可為了要食肉而再殺害生命。

      行者然後再接再厲,學習於每月十齋日斷絕葷肉,受持素食。漸漸慈悲心長養成熟時,就能受持長素了。     

(四)懺悔宿業

       對於往昔已做的殺業,將來必會受報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消減宿業呢?懺悔是消業最佳的方法。譬如衣服髒了,只要用清水努力洗滌,自然潔淨如新。懺悔猶如法水,可以洗淨我們的罪業。

       懺悔有「事懺」和「理懺」兩種;初機者應先從前者落手。須知「事懺」要按照儀規及典籍進行:例如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大悲懺等。以上必須親自參訪善知識查詢,非本文廖綴數語所能闡述其梗概者。

(五)祈求佛菩薩的加庇

       佛菩薩和凡夫所處的境界不同。他門已經覺悟了,安住於常寂光中,非凡夫的六根所能見聞覺知,是超越眾生意識的不可思議境界。佛菩薩的法身,譬喻一無量大的播音電台,慈音遍布宇宙。假若我們有一台清淨的心靈收音機,無論相隔多遙,立刻就有音聲的感應了。

       所以行者必須每天規定時間作淨心的修持:如誦經、念佛菩薩聖號、靜坐或持咒等。尤其是在疾疫肆虐期間,應至誠禮拜和念誦「觀世音菩薩」或「地藏王菩薩」聖號。這兩尊菩薩與此界眾生特別有緣。他們於無量劫前曾立下弘願,尋聲救苦。祇要我們信念堅固,每日禮拜誦念,致誠懇切,自然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

茹素 增長菩提心

問:受在家菩薩戒,但因工作、家庭關係,及自己也認為應該沒關係,所以並沒有完全茹素,不知是否有違戒律,若真有違戒律,當如何補救?

福報禪師答:修習菩薩戒時最重要的是要能「發菩提心」,且必須升起對一切有情眾生的慈悲,及必須培養要為一切有情眾生與樂拔苦的願行。對在家菩薩而言,因工作、家庭因素要馬上完全茹素,確有困難,然因緣並非永遠不變,當我們確立目標、發大願心,慢慢淨除障礙,積聚修道的福慧資糧,漸漸會逆緣轉為善緣,「吃素」就不再是件困難的事了。

我們應不斷思維「吃素」的好處,及無法斷除吃肉的壞處。一報還一報,造下殺生的業,得到是多病、短壽的果報,沒有理由為了貪口腹之欲,就任意殘害生命。依菩薩戒律的根本精神,吃素是建立讓我們身心得到解脫、遠離殺害生靈的因緣,並增長菩提善根。

建議可依環境作判斷,若日常生活中有不得不參加的應酬,可以食肉邊菜,然而這只是權宜之計,可能有短程效益與長程利益間的差異,而長程利益通常較為重要,因為菩薩是要世世度眾生,若食彼眾生肉,世世結怨,失彼受化因緣,所以說食肉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

你尚有障難,心中要經常懺悔發願,念佛修持淨業,祈求加被早日遠離惡因緣。

往生善道 隨重、隨習、隨憶念

問:意外死亡的人能往生善道嗎?

福報禪師答:對往生後投生到那裡,佛教有「隨重、隨習、隨憶念」三個關鍵,「隨重」指的是隨著生前所做的重大善惡業,往生時業相現前,而投生到相應的地方;「隨習」是指一生沒有大善大惡,往生時就依照平常養成的習慣而投生;「隨憶念」指的是往生前那一念,如果念的是阿彌陀佛,自然往生極樂,念的是藥師佛,自然往生藥師琉璃淨土,往生前起的是瞋心,就有可能往生畜生道。意外往生的人,是處在極度驚嚇的狀態中,這三個升沉樞紐就特別重要。

另外,如果能在往生時能妥善處理,也可及時「補救」,例如往生時的助念、七七四十九內的誦經回向等,都可幫助神志迷惘的亡者安心,有一條可遵循的道路。民間有許多孝子賢孫,為往生的親人舉辦喪禮而大肆宴請、三牲五禮祭拜鬼神,以為這樣可以護佑往生者,殊不知這正是為迷茫於黃泉路上的親人,再添一椿殺業,《地藏菩薩本願經》說:「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據本業,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為增業。」提供以上作為參考。

難忍能忍 難行能行

問:我自認脾氣不好,我也想要改掉壞脾氣,但卻常遇到令人不得不生氣的事,難道要繼續壞脾氣下去嗎?

福報禪師答:不要以為罵人就表示很有力量,其實打人、罵人是匹夫之勇,是怯弱者的行為;不要以為颱風的風力很大,洪水的水力很大,地震的震力很大,甚至刀兵、槍砲的威力最大,其實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耐」。

「忍」字心上一把刀,一把刀在心上要能不說苦,這種功夫才是忍耐,才算是有力的人。佛經說:「布施和持戒的功德力量,都沒有忍耐的功德力量大。」

諸佛菩薩所以成諸佛菩薩,就是能「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沒有忍耐的毅力,怎能通過菩薩道?無論是做人、做事、教育小孩,甚至學佛,最要緊是養成忍耐的精神。如何改壞脾氣?當遇到不愉快的事時,首先要學會脾氣慢半拍,要生氣之前離開現場,或慢五分鐘才發脾氣,久而久之就可逐漸改變脾氣了。

[佛經故事] 金財比丘之福德因緣

文章出處:賢愚經金財因緣品第九
   
        昔日舍衛國城中,住有一位大富長者,其妻產下一位妙相兒,神彩煥然,宛若天人。
        這孩子出生時,有一瑞相:他一出生,便手握雙拳,父母都很驚怖,以為是不祥之兆。其父把小兒雙拳打開,只見每一手掌,各握著一枚金錢,他父母這才轉憂為喜。於是將金錢收起來,奇怪的是,錢才拿走,又生錢出來,一再試驗把錢拿走,錢生不輟。由此因緣,這小兒取名金財。

        這小兒漸漸長大,志願出家,一再請求父母,雙親見他志意堅定,終於答應所求。
        這時如來在祇樹給孤獨園(即祇洹精舍)中,與千二百弟子說法。金財童子來到佛前,頂禮佛足,求為弟子,如來納受,即時金財,剃除鬚髮,身著袈裟,便成沙彌。
        金財至年滿二十,堪受大戒,遂登戒壇,遍向諸大僧眾,次第作禮。
        他作禮時,雙手撲地,而手所觸之地,即現兩枚金錢,如是次第一一禮畢,隨所禮處,都有金錢。頃刻之間,金錢布滿大眾面前。行禮既畢,退至末位,恭敬聽講,虔恭受戒。受戒已畢,退歸靜室,精勤修習,速證阿羅漢果。

        阿難尊者合掌問佛:「世尊,金財比丘,夙生植何善因,自生以來,手握金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真是人間稀有,惟願世尊,明白開示。」

        佛告阿難:「在過去九十一劫時,有佛出世,名毗婆尸,正法教化,度脫眾生,不可計數。彼佛與僧,遊行國境,攝化一切有緣眾生。時諸豪富長者子等,施設飯食,供佛及僧。

        這時有一位貧苦的鄉下人,平日常於山野採柴販賣,藉以餬口。這天賣柴得了兩文錢,正要回家,見到佛及僧眾,接受王家的供養,心生歡喜,立刻拿出僅有的兩文錢,供養佛僧。毗婆尸佛,憫念此人,鄭重收受。」

        佛說:「這貧人,因持此二錢施佛及僧,所以九十一劫當中,手掌中常握有金錢,未曾一日缺乏,任他恣情行善,無有窮盡。當時那貧人即是金財比丘,在此之前雖未得道,已受無量福報,今日機緣成熟,得逢正法,略一精修,即成羅漢果。所以一切眾生,都應勤修布施波羅蜜,廣植善因,圓滿菩提。」

        阿難及諸弟子聞佛所說,隨根機之淺深,咸受法益,有的得須陀洹果,有的得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有的發無上正真道意,更有證入菩薩不退轉地,正如甘霖一降,天地萬物,皆得滋潤。一切與會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FWD: 結大善業 阻惡業生

問:有位法師曾在電視上說,將店面租給海產店或餐廳,等於是自己和經營者共業殺生,真是如此嗎?我因不忍兄長的小吃攤經營困難,影響生活品質,而資助兄長,是否也會有此共業?

福報禪師答:佛教說共業(群我性)中也有別業(個別性)存在,例如大震災仍有生還者,有人因塞車而耽誤班機,逃過飛機失事,這就是別業的證明。別業是福與是禍,有賴於個人在生活中心念所散發、累積的因緣而感召。

布施是一種給予,也是一種美德,因為施與受的地位是平等的,不會因布施就高人一等,接受給予也不會低了半截,因此在佛門裡,打齋供眾仍需要拜齋,請大眾接受。在商業社會中的布施行為,是讓資源能重新平均分配,讓擁有的人願意付出,讓有需要的人也可享有。

你對兄長的付出,要看著眼點在那裡?如果主要是為了改善他們的生活,那麼心念就不要一直放在會助長他殺生上,我們對不相識的苦難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了,何況是自己的手足呢?難道看他人受苦而不伸出援手,就沒有共業了嗎?你雖助長了兄長的殺業,但可另外結更多善緣,或日後有因緣時協助兄長轉業,以廣大的善業因緣,讓小惡業無法生起。FW

[禪宗故事] 低頭看得破

在禪宗裡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廟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著找接班人。一日,他將兩個得意弟子叫到面前,這兩個弟子一個叫慧明,一個叫塵元。高僧對他們說:「你們倆誰能憑自己的力量,從寺院後面懸崖的下面攀爬上來,誰將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塵元一同來到懸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懸崖,崖壁極其險峻陡峭。身體健壯的慧明,信心百倍地開始攀爬。但是不一會兒他就從上面滑了下來。慧明爬起來重新開始,儘管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還是從山坡上面滾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了後又開始攀爬,儘管摔得鼻青臉腫,他也絕不放棄……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慧明屢爬屢摔,最後一次他拼盡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時,因氣力已盡,又無處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塊大石頭上,當場昏了過去。高僧不得不讓幾個僧人用繩索,將他救了回去。

接著輪到塵元了,他一開始也是和慧明一樣,竭盡全力地向崖頂攀爬,結果也屢爬屢摔。塵元緊握繩索站在一塊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試一次,但是當他不經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後,突然放下了用來攀上崖頂的繩索。然後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頭向著山下走去。

旁觀的眾僧都十分不解,難道塵元就這麼輕易的放棄了?大家對此議論紛紛。只有高僧默然無語地看著塵元的去向。

塵元到了山下,沿著一條小溪流順水而上,穿過樹林,越過山谷……最後沒費什麼力氣就到達了崖頂。

當塵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時,眾人還以為高僧會痛罵他貪生怕死,膽小怯弱,甚至會將他逐出寺門。誰知高僧卻微笑著宣佈將塵元定為新一任住持。

眾僧皆面面相覷,不知所以。

塵元向同修們解釋:「寺後懸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於山腰處低頭下看,便可見一條上山之路。師父經常對我們說"明者因境而變,智者隨情而行",就是教導我們要知伸縮退變的啊。」

高僧滿意地點了點頭說:「若為名利所誘,心中則只有面前的懸崖絕壁。天不設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籠之內,徒勞苦爭,輕者苦惱傷心,重者傷身損肢,極重者粉身碎骨。」然後高僧將衣缽錫杖傳塵元。

是葛藤即非葛藤

「咚、咚、咚」三槌止靜木魚,所有聲響頓然止息,禪堂歸於一片寧靜。

雖收攝六根,但「心」仍浮動不已。過去曾經與我有過因緣的人、事、物,一一浮現;未發生的人、事、物,也在心中隨之起舞,當下深體「一念三千」,所有善的、惡的、非善非惡,於剎時中展現。用「心」單純的看著,即使出現可愛境,也以單純的覺知將它降伏。

想起曾經在遊樂區玩過的一種遊戲,一個約三十度的平台,上面約有十個洞,每個洞中有個橢圓形頭。遊戲開始時,人頭不按順序的冒出來,玩者手握一根槌子,見到頭冒出來,馬上打下去;動作太慢來不及打,頭就會縮回去,就無法得分。冒出來的速度會愈來愈快,手的反應也要自然加快。

「頭」如妄念,「槌子」如所緣,如何以正念伏斷思慮與妄想,是修學過程中最困難的。反之,如果無這些分別妄想,心也不會想要求得寧靜,也不須費時於此端身正坐,修止修觀。

止觀修學必須超越表相上的思慮,讓心回歸平靜,逐漸轉迷為悟,就如忙碌了一天,回到家,舒服的窩在沙發上看報紙、閉目養神,心中空索索,心單純的住於此刻,此時的平靜即是。《金剛經》中須菩提問佛陀:「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答:「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心」定於當下的一念專注與清明即是,但凡夫愚迷眾生總是陷於自我的分別意識中,無法出離。

常言:「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百千萬劫的妄念、習染,只在當下一念清明即除。然而,善護此清淨念是多麼不易,但也不應為了得到此清淨念,而妄加追逐,增添我執。只要在此時了知過去、現在、未來,不論是善、惡、非善非惡,皆非真實,皆不可得,而不生起一念執取與分別;如此,是葛藤即非葛藤。

清心

專注當下 習得度眾技能

問:弟子在沒有一技之長下,領悟到出世善法,也體悟到出家行菩薩道,是生生世世最值得做的事,但在還未出家前,在家居士需要有工作為生,請問在沒有一技之長與必須負擔家計下,該如何面對工作?弟子能選一個可利用閒暇充實技能的工作嗎?這樣是為己嗎?與行菩薩道有違嗎?

福報禪師答:一個人對佛教產生了信仰後,必須將佛法實踐於日常生活中,過正覺的道德生活、合理的經濟生活,佛法准許在家弟子做各種事業與習得一技之長為生,但不准許做危害身命、迷惑人性的事業。

在八正道中有「正業」和「正命」兩種,告訴我們做為佛教徒,必須從事正當職業,過正當生活。

你以在家居士身,為工作要習得一技之長,是否為他人帶來利益或有害,大都決定於你運用的方式,如果能領悟「在工作中學習」,何愁沒有一技之長呢?禪宗所謂的搬水運柴無非是禪,就是要我們將心放在當下。

菩薩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是要在合理、合法下,學得世間、出世間技能,佛門裡舉凡講演、寫作、編輯、寺務、行政、策畫、建築,甚至布置、辦活動、制定典章制度等,凡是對人有用,能讓人利益、受用的,都是人間佛教,也就是度眾的技能。

發心奉獻 求生命意義

問:我今年三十四歲,外形姣好、孝順,又有正當職業,卻遇不到好姻緣,常是我不喜歡的人喜歡我,但我喜歡的人對我沒感覺,是因累世因果關係,讓我今生無法結婚嗎?常想到最疼愛我的父母,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只剩我一人,因此懷疑今生來到這個世上的意義為何?

福報禪師答:佛法有所謂的八苦,其中之一是「求不得苦」,你看到的是沒有得到的部分,以為沒有婚姻就沒有溫暖,但婚姻不是人生的全部,沒有走入婚姻,不會理解婚姻的難題與煩惱,如果婚姻是「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那麼報紙上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社會新聞,建議妳先對婚姻建立正確的認識。

這個世間是一半一半的,有白天有黑夜、有男有女、有結婚的有單身的等,如果嚮往婚姻的話,也許不要那麼去分別,也許在您認為不喜歡的人中,會有理想的對象,因為人性是認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妳不會在意追求妳的人,卻在意不喜歡妳的人。

再者,孤獨的生命課題是不分已婚或未婚的,也不代表生命全部的意義,許多單身的人把生命和熱情奉獻給社會,這不是更深遠的意義嗎?

人生有沒有意義,不能是別人幫你安排,也無法在經典中求得,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如果照經典所教示發心助人,養成慈悲心懷,生命便有深度和廣度,所謂的「意義」也會在無形中累積成就。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吹水版 » 【空間靈幻異次元】 » 佛學文章、故事分享站(不斷加料)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