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kaixinren雪仔的『軍事版』- 歡迎交流~[+左, BOY]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Originally posted by CHECSS at 2005-12-1 19:02:1 t) X9 `8 j& N4 k0 ~7 ]# A
" T; ]* j0 u" K/ k9 ~( q
好似係劉曄發明
8 K3 T; `: L1 H

, j' H: v# Z0 L1 G/ ]! I是嗎?

三國時期的武器

鎧甲,普通士兵是熟牛皮製成的護住前胸背部的皮甲;高級一點是魚鱗鎧,幾千片鐵片密密麻麻的,而且是漢代士兵的最好裝備,因為鐵黑色,所以又叫「玄甲」 ( d  ]( v$ [) k- m; n" g

% ~; D' e+ a* v0 P' D    文學作品中有時也用做鎧的代名詞。還記得丞相破魏?玄甲數千是極大斬獲,而且說明魏出動的是相當精銳的部隊而且損失慘重。
9 A; C! m5 ~. y, M( }6 t/ X- L7 Z8 g! m4 Y
    說甲就不能不說盾,盾在當時更接近防禦工事而不是兵器,盾小櫓大,都是一東西,一般是木製,出土的漆盾記得兩厘米厚。蒙皮鐵盾幾乎不存在
3 J( }% |- ~( t& P" c7 Z7 g  F. r+ V  W( f
    太重。小盾也有,叫啥「鉤鑲」之類的,據說是前面帶有鉤子的小盾,能鎖拿敵人兵器,而且本身也有一定攻擊力。不過使用要相當技術才可以。環首刀配合鉤鑲就是長兵器的剋星。不過想來這種兵也不容易訓練。
3 f) e& ^# F2 U3 c8 J8 ?+ j/ [  L0 A9 Z# w  p
    至於大盾,是先秦時吳地的比較有名,所以也叫「吳科」,屈原楚辭裡有句「……操吳戈」有人認為就是「吳科」之誤。 - S! X& r5 u+ k1 X& `1 s  C0 ]
( n& g: _. T" q5 \
    關於刀劍說,環首刀的環是纏布綁在胳膊上避免掉落的。越長環首刀越難使。出土文物顯示孫吳士兵環首刀平均長度是70多CM。而蜀漢是120CM可見兩國士兵戰鬥力和鍛冶水平。長刀外還有隨身短刀,因為貼大腿掛叫「拍髀」應該算是長匕首吧。
  c- L% }4 \" t
  q. J% N" `7 U4 u" h5 O    戟,三國的重頭兵刃,長短都有,規格不同,步兵的一人高,騎兵的越長越厲害,不過也越不容易使。形制簡單的戟就是一橫一豎如「卜」形。三國出現「雄戟」橫上翹,豎加了個彎鉤。典韋死前發威使戟「一叉入十餘矛摧」就是用的這種雄戟。 + `% z/ z% J5 r, G' k2 Y

8 r( y' A1 G* c2 r$ m( L    另外三國人多以短戟護身,孫權投虎,劉備砸說趙雲壞話的,董卓砸呂布,都是它,可見其廣泛應用。而且用短戟還是高超的武藝「余少曉持復,自謂無對;俗名雙戟為坐鐵室,鑲楯為蔽木戶;後從陳國袁敏學,以單攻復,每為若神,對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於狹路,直決耳」——《曹丕傳》矛槊,和戟長度啥的差不多,就是一木棍插上各種頭。最長的矛是東夷傳裡記載的三丈的矛,估計是用來破騎兵的,騎兵列陣平矛衝鋒威不可當,散戰戟有利。
& l: w6 {. |3 K+ h' E& _9 Q
& `0 u: j6 B7 B, I    弓弩,計量單位分斤(0。2228公斤),鈞(三十斤),石(120斤與普通度量衡不同)三級,一般弓用斤,弩用鈞,石。一般弩是三十弦一弓,諸葛弩失傳,大殘念。騎兵也有專用弩,實物已經出土。後漢三國善於弩射的就陳王劉寵一個,左右開弓的象董卓之類的也是猛人。便弓馬的就忒多了。最重視造弩的當然是蜀漢連製造人都要刻上名字以追查責任。 7 F4 N1 h8 d5 t7 Z' W' D! {

! h# f% f  c  e% H7 C: `    至於劍當時基本不算兵器了,就是無聊文人裝風雅的東西,也就是曹丕、魯肅有錢有閒的才練。至於練好了好像也是門技術。 0 S0 q& L4 N. E/ x* ]5 g
5 a2 }- y: O: Z# G2 E5 l1 K) Y: U
    拋石裝置,曹操在官渡之戰使用一種拋石車,因拋石時聲音很大,所以命名為"霹靂車"。為史書中最早有記載的拋石裝置(資治通鑒:袁紹在營
$ y: f+ n& w# h/ t# c
$ d7 X4 v: K! [6 ?) j    中堆土成山,建立高樓,向曹營射箭…曹操建霹靂車,用巨石
. r/ Q" Q- Y. [; V
9 M' ~! A/ m) b1 S2 }' e    攻高樓,一一摧毀)。其原理是利用槓桿原理拋石來攻擊敵方城池或城防設施和人員。南北朝後期發展成一種艦用水上拍竿。隋滅陳的荊門水戰中,隋艦在前後左右裝有六座巨大的拍竿,高可達五十尺,擊沉陳軍戰艦十餘艘,威力驚人。
  ~7 d, W% l7 [$ k$ }" B; r4 f$ k2 ^4 f- q* M  s
    騎兵,三國時代騎兵已大量被使用。北方人習馬,曹操嫻熟的騎兵部隊常成為吳、蜀兩國的惡夢。不過三國時並未成熟發展出重騎兵﹝重騎兵定義:馬匹和騎士皆披覆鎧甲﹞,當時雖有少數重騎兵但不多,一直到南北朝時,才被普遍使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kaixinren at 2005-12-2 19:35:
8 y3 [3 I% F% a6 m
6 F6 x$ `" `1 z! G" b/ P( i3 B+ d8 A, Y$ J+ t8 T  V
得你们两个太少了。可能现在没麽人对历史知识感兴趣。
'/ t+ j$ I* f/ B5 D
$ Q% c3 Z- h4 m
My brother 155220 want too, \( M$ m# P5 I; |# F( R* D

' l( x& m' f9 ~1 z+ v" n- aSo can u ......
" n8 ]* q; y; a$ X7 A" [: w5 O4 Y* E- G; t! m
I want there has 历史
What is 衝車?
Originally posted by CHECSS at 2005-12-3 14:36:  x* T/ s; H# P6 K! L% V# S, U

8 m5 Q4 P6 f% u1 _3 S! q: ~9 a打飛機
6 K! b; c  S5 b3 X) G. F' D5 Z3 U6 Q1 e
In Iraq,a man 試過打飛機(美國的飛機)
劍最早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距今約六千年﹞出現,當時是以石或玉製成,一件保存最精美的出土玉劍就是用整塊岫岩玉磨成的。7 B$ e" f2 ]+ F& Y9 p/ W
: H! e& q+ o  k8 h2 p, m
青銅鑄劍最遲出現於商代中期﹝距今約三千五百年﹞,最初是曲柄短劍;商代晚期演變成直柄短劍,形狀也有很多變化。現今最常見的是吳越地帶的形制。青銅劍的鑄造技術非常高超,劍身是銅,而劍刃是銅和鋅、鉻的合金。劍上的紋飾和塗劑亦很先進,塗劑有非常好的保護作用,令青銅劍埋在土裡,依然能好好保存。青銅劍到秦漢時代,由短劍變成長劍,最長的竟超過 90 厘米,表示易折斷的弱點已能基本克服。青銅劍之後接著有鐵劍,在過渡期間出現的是銅柄鐵刃劍,鑄鐵煉鋼的技術正不斷發展。
3 t7 ]7 l6 y6 Q# e
2 J4 d' `; ^- W% W ←商代銅羊首劍
$ j) y1 S& V9 C; u8 V$ G1 w0 A/ e! K$ ^3 r* M! Y* O+ L, V" V% r
←春秋銅短劍
5 O: C; `' |& u. R, r9 ?# s
! Q/ w) Z, T0 X ←春秋越王勾踐銅劍8 ]' }2 ~. ~% m& }) x! h
2 d/ a1 ?; d) g7 l% h: \
中國人懂得利用鐵在商代已經開始,當時的人利用非常稀有的天然隕鐵打製劍的鋒刃。在戰國時期,楚國的冶鐵業較為發達,製鐵劍的數目也較多。1979-1981年在湖南益陽赫山廟戰國早期墓中出土的一把長鋼劍(78厘米),經金相檢測後,發覺它是以塊煉鐵滲碳,而反覆鍛打而成。這標誌鋼劍的出現。
4 \8 z! ^. F. _7 |: R9 p- x9 z6 ^* H8 w3 x( o& f; F
劍在戰場上的使用到西漢時已漸漸被刀取代;當時出現的是環首直刀。晉朝時,雖然冶鐵煉鋼技術已相當發達,但用於製劍不多;而劍只用作禮儀和裝飾。當時甚至時尚佩鑲寶石的木劍。總而言之,劍作為戰場兵器已演變成禮儀、權位象徵及民間武器。+ j. |- k8 Y4 d8 x, h! e" w3 x

1 [, O9 x+ x; `1 a) u自鐵劍和鋼劍取代銅劍,製劍由鑄造改成為鍛打;反覆鍛打除令鐵塊成形外,還能使組織致密、成份均勻、雜物減少并細化而提高鋼鐵質量。, L2 }4 s. _) T2 x# `8 w1 Y
9 j/ b& Q9 i! V2 }3 h
最早的鍛打製鐵劍出現於西周,是將整塊煉鐵直接鍛打而成,質量普通。戰國末期,塊煉鐵滲碳鍛製鋼劍出現,到西漢時,這種技術已普遍用於製劍。塊煉鐵滲碳後反覆折疊鍛打,令雜質減少、細化,組織更均勻。
) S6 [; I2 _9 I3 M2 C8 f8 u" Y5 g0 [" s2 S
西漢後期,出現了炒鋼技術,將生鐵裡的碳氧化掉,變為熟鐵,再滲碳反覆加熱折疊鍛打成劍。同時出現的技術還有鑄鐵脫碳,加熱局部滲碳鍛打。& T4 H* ^% h1 y3 {1 ~1 f
( J% I+ `" Z$ N1 h; e. e/ r
炒鋼折疊鍛打技術運用的同時,還有淬火。經科學檢測,出土的戰國末期鋼劍曾經加熱至攝氏九百度以上進行淬火。劍刃淬火令硬度提高,更加鋒利。7 c8 o5 I( p2 U: [# y$ y, ]& ]
4 v& y( j5 b( l4 B: t  V
將鋼材折疊鍛打的次數愈多,劍的組織更均勻,質量更高。當時折疊鍛打的次數簡稱為"煉"。出土的東漢鋼劍有銘記"五十湅﹝煉﹞"、"三十湅﹝煉﹞",科學檢測即為折疊鍛打的次數。今所謂"百煉鋼",表示鋼器折疊鍛打的次數很多。4 x+ D/ K8 A; a

& q4 C+ t, |( G+ W, t( e4 P兩漢之後,以上的製刀劍技術不斷發展、提升和普及。可是隨著劍的用途改變,晉以至元朝期間劍大量減少,直至明清時期劍才復趨普遍。
5 [4 Y' N: _4 n
# s( {$ m- L% n% d6 t  t中國素來不大重視劍的保留,導致中國劍大量流失和毀滅,使劍文化與整體中國文化比較,完全失去平衡。

goathead.jpg

goathead.jpg (8.1 KB)
295 x 94 PIXEL下載

long1.jpg

long1.jpg (7.7 KB)
570 x 93 PIXEL下載

short1.jpg

short1.jpg (6.5 KB)
344 x 69 PIXEL下載

古代是如何行軍打仗的
$ W' Z" i/ I9 J2 }1 ]( j) z7 Z2 f; d
  我們知道,由於自然條件的制約,一般的國家有餘糧調出區和非餘糧調出區之分,餘糧調出區的糧食產量是比較大的,能夠供給額外人口,因此軍隊行軍一般是在餘糧調出區之內。當然,因作戰需要而不得不在非餘糧調出區行軍的情況是非常多的。但大體上是把在餘糧調出區行軍視為正常。在這樣的地區內行軍比較省力,如果是在本國領域內或友好國家行軍,則依靠後勤隊提供糧食和依靠派員徵發、購買當地百姓的糧食。如果軍隊紀律不好,徵發往往成為掠奪,掠奪本國居民一向被認為是令人不齒的行為。但紀律不好的軍隊經常這樣做。比如明末官軍,被稱為:“強盜好比梳子,士兵好比篩子,軍官好比剃刀”。這樣的軍隊想打勝仗,除非天神幫忙。紀律良好的軍隊不會掠奪本國人民。有一個小故事是:一個軍團的羅馬軍隊在一個蘋果園中駐紮,當他們離開的時候,連一個蘋果都沒有減少。如果因故不在餘糧調出區行軍,那麼有好幾種辦法:一是掠奪。人民遭到掠奪,固然悲慘,但軍隊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二是派兵打獵和採集食物;三是依靠隨行給養和牲畜。如阿拉伯軍進攻東羅馬的敘利亞的時候就是這樣;四就是依靠補給隊了。當到了敵國境內的時候,軍隊的補給就會遭到極大挑戰。因為不僅補給距離變長了,而且還要面臨敵人的堅壁清野和騷擾。在各個地區,收割糧食的時候不同,在熱帶是一年三熟,暖溫帶是一年兩熟,溫帶是一年一熟,除了收割季節外,其餘時候必須從敵國人民那裏獲得糧食。在古代,掠奪敵國居民是天經地義的。這種掠奪往往非常殘酷。焚燒、掠奪、強姦是家常便飯。凱撒進攻別都裏及斯人的時候,因為沒有焚燒村落而使後者猝不及防。可見當時羅馬軍隊是把焚燒村落視為慣例的。其實沒人任何頭腦正常的將官會限制軍隊在敵國境內的掠奪。只有在內戰中,掠奪才有可能得到限制。比如完顏亮進攻南宋的時候,嚴格約束紀律,士兵失火燒燬民房,都被斬首。於是金軍與百姓“親如一家人”。其實即使在現代,國際法也認為帝國的人民和財產具有“敵性”,允許限制其自由和進行徵發。當然,無節制的掠奪是被禁止的了。在掠奪時,一般大部隊是不出動的。只出動散兵進行。除了掠奪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從自己國家獲得補給。但在敵國境內,補給隊容易遭到襲擊,因此補給隊本身也需要護衛。中國進攻匈人的前119年漠北決戰中,主力騎兵10萬,而保護後勤隊的步兵卻有數十萬。這些步兵當然也要消耗糧食,因此運到目的地的糧食有限,當時就有一種說法,對匈人作戰:運輸三十石糧食才能到達一鐘。由此可見如果對擁有大量騎兵的敵人作戰,後勤壓力是多麼大。 , s- E) T6 O0 U# q. s
) ?4 c) T( b9 }6 f& c, s& \) t
  在敵國境內行軍,遭到襲擊的危險比較大,所以行軍的時候要有所防範。在國內行軍時只需要成一字長蛇陣沿重要道路行軍即可,如果軍隊數量太多,沿幾條道路前進就是了,但在敵國內,要避免敵軍的突襲,所以一般避免在狹隘的地形,如山谷、沼澤行軍,因為一旦遭到敵人襲擊,很難展開。行軍時,一般把軍隊放在前面,指揮中樞及其衛隊放在中間,後勤隊和其他非戰鬥人員放在後面。行軍隊伍兩翼是機動性好的輕裝部隊和騎兵,以便照應前後。軍隊按建制分成若干部分,當遭到襲擊時,先頭部隊在原地堅守,第二部分向左前方展開,第三部分向右前方展開,以後部分單數向左前方更遠處,雙數向右前方更遠處展開。迅速從行軍狀態轉變為戰鬥狀態。如果非要從狹隘地區行軍不可,為了安全,一般要先佔領前方高地。如在水網地帶,一般要多路並進,每路都保持在臨近的另一路能夠看得到的距離內。只有經過嚴格訓練的軍隊,才能夠迅速而有序的從行軍狀態變換到戰鬥狀態,或者進行相反變換。 ' I( K% s9 ^3 F' r5 L

5 u+ f' z6 N1 z, w9 \- \5 X/ T# U
  古代軍隊的行軍速度,依敵方的抵抗和我方的戰略需要而有所不同。羅馬重步兵的標準是負荷23公斤(有說15公斤,這似乎太“輕鬆”了;有說50公斤,這又太重了)在5小時內行軍31到39公里。劉徹時代之前,中國人在談到中匈邊界的時候,說邊界距長安僅三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可至。西方的例子是漢尼拔在扎馬之戰失敗後,據說兩人兩馬在一天一夜間跑了200多公里。為了出奇制勝,輕騎兵長途快速行軍是有可能的。但不能持久。這是要注意的。因為輕騎兵如果快速機動,必然要拋下後勤隊、重裝部隊和一切不能快速機動的人和物,而且,馬匹本身將十分疲勞(儘管騎兵一般有備用馬,但為了節省馬力,備用馬一般是不隨快速部隊前進的,否則所有的馬匹都無法休息)。這樣,輕騎兵自己的戰鬥力和持久能力必然大大下降。基本上只能出奇制勝。一旦制不了勝,就只有失敗一途了。不過快速機動確實能夠為統帥帶來巨大的機會。歷史上,用輕騎兵快速進擊獲得大勝的例子很多,最有名的就是蒙古軍隊的勝利。總的來說,古代軍隊的進軍速度,取決於牛車或馬車的速度。也就是一天至多40公里。如果是輕騎兵的快速突進,那麼在三天之內前進240公里是可能的。 + a9 _/ v/ t8 f6 d, ^3 E

; K% ^9 l! F' {: H3 @& W& |( q! J: }8 z1 h" R6 w2 O3 v( {+ P8 K
  接下來談談軍隊需要的補給品。古代軍隊所需要的補給品有糧食、柴禾、衣物、備用武器、備用武器部件、一次性射擊武器、帳篷、挖掘和建築工具、備用樂器,等等。軍隊攜帶糧食根據不同的戰術需求,其備量不一。有的為了輕裝前進,僅備三日糧;有的又帶上夠吃三個月的糧食。有的情況下,軍隊帶著大批牲畜作為肉食來源。如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都曾如此作。前面提到的進攻敘利亞的阿拉伯軍在沙漠中曾吃駱駝肉(不知滋味如何)。特別要提到的是:戰馬需要飼料。雖然在補給不暢的情況下,馬匹也可以只吃青草,但這會導致氣力的衰減——自然,粗放飼養的馬匹,習慣了吃青草,但這樣的馬匹體力是不及那些精心培育的馬匹的。而到了冬天則非準備乾草不可。一般來說,軍隊只攜帶最基本的衣服和衣料,以供衣物磨損了的士兵更換,以及及時修復損壞了的旗子。加上沒有洗澡的條件,所以古代軍隊幾乎都是臭不可聞的,全身爬滿了跳蚤。備用武器也只有少量,而武器部件則供那些較易損壞的武器使用,如弓弩的弦等。至於一次性消耗的射擊武器,則是箭,古代歐洲還有標槍、石塊等。一般一名射擊兵攜帶箭數從30枝到50枝不等。挖掘和建築工具,因國別而異,羅馬軍隊的工事世界聞名,自然它的建築工具是非常完善的。而較落後的軍隊一般沒有什麼建築工具,如凱爾特和日耳曼軍隊。 ( z1 ^; c9 j# c% K" S) W5 s* q, l
9 o$ Q( A4 e" ]% R/ L
) H& ?/ [* Q! ~* o/ F2 o
  軍隊所需非戰鬥人員則因國別而異。斯巴達軍一人需要七名軍奴,但其他希臘軍隊一般一名重步兵僅有一名軍奴、羅馬軍隊也有大量軍奴、東羅馬軍隊有軍醫、中國軍隊基本上沒有非戰鬥人員,一些雜務也由士兵完成、中世紀的歐洲騎士有背負其盔甲的奴僕。。。總之,各國的情況很不一樣。另外,隨軍商販、軍妓、高層人物的隨員等情況也不一樣,不過這跟戰術沒有多大關係,故而從略。有的軍隊,如希波戰爭時的波斯軍隊,帶著龐大的屬員隊伍,這樣的軍隊戰鬥裏一般是不強的。 ' {& E( t2 |* @" u/ u7 t9 W/ N1 w

8 R' b5 a- u. r+ P, H0 K! ?& w# c) k; p
  軍隊的工事和營盤是防止敵人襲擊的保障和軍隊失敗時依託的屏障。一個修建良好的工事體系,是難以攻破的,敵人的一切詭計在它面前也難以得逞。這裡可以以凱撒在包圍阿來西亞市修建的工事為例,寬近7米的第一道壕溝,5米寬的第二道和第三道壕溝,第三道壕溝中灌滿了水。後面是4米高的護堤,上面再加上胸墻和雉堞,胸墻和護堤銜接的地方,向外斜列著削尖的木樁。護堤上每隔27米修建一座木塔。並佈置弩炮。護堤和第一道壕溝之間相距130米。為了增加敵人穿越的難度,在這130米內很快又增加了如下防禦設施:採伐了許多樹榦和堅韌的樹枝,把樹枝頂端的皮剝去以後再削尖,在挖掘了一道1.7米深的連亙不斷的壕溝之後,把這些木樁直立著排在溝內,把它們的底部釘牢(可能用了鐵釘,也可能是埋在土裏夯實),使敵人無法拔掉,只有樹榦的尖端伸出在地面上。它們一共有五行,一層一層地連在一起,互相銜接,又互相穿插,任何人衝進它們,必然會使自己被這些極尖銳的木樁戳穿。在這前面,又挖有象梅花形似的斜對角的坑,深一米,逐漸向坑底收縮傾斜。裏面安放著人腿粗細的圓木樁,頂上削尖,用火熏硬,有一部分伸出地面,高度不超過四指。為了使它們堅韌和牢固,在它們底下墊有33釐米厚,夯實的土。坑的其餘部分放著樹枝和柴草,用以掩蓋這些暗器。一共挖了八行這樣的坑穴,相距各一米。在所有這些工程前面,又有33釐米長的木材,頂上釘著堅固的鐵鉤,彼此相隔不遠地整個埋在土中,佈滿各地。整個工事分對內(對著阿來西亞城)、對外(對凱爾特援軍可能來襲的方向)兩部分,對外部分周長達21公里。在講述了這樣堅固的工事之後,羅馬營盤似乎就沒什麼講頭了,只是井井有條而已。 & \; K+ m8 A1 S- U: _7 _- T

! M) E3 ]: {: W7 h; ^8 h8 w4 R: _
$ \* H+ d6 M$ x  Q3 Q  I  下面講作戰。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在戰鬥開始之前,任何軍隊都需要進行偵察。除了在內戰中,間諜會發揮較大的作用外,在外戰中,在一定的政治環境下,間諜也有其大作用。但在具體的戰鬥中,間諜一般是用不上的,因為古代沒有電報和無線電。當獲悉軍隊內部情報之後發送出去往往有其困難,時效性也不好。這樣,偵察兵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偵察兵就由輕騎兵擔任。為了保證快速,偵察騎兵都是輕裝,甚至不穿任何防護用具的。因此馬力是決定偵察兵能否擺脫敵人的追擊,及時將情報送回的唯一保障。在這方面西方的馬匹表現要好得多。因為它們身材高大,速度快。 / w$ x; l& j' x3 y9 ?

, u* }. L* D) J- `
3 d* ?& u/ ?7 b4 j7 T6 ~; z  一般來說,軍隊只有在確知敵人所在的情況下才會離開營壘,有時候則是因為攻擊敵人必救的某個據點而出動。無論哪一種,當軍隊離開營壘的時候,戰鬥多半就要來臨了。這時候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雙方的裝備、訓練和人數(在戰略篇中將要講到)。在這一切已經確定的情況下,軍隊要作戰,就必須排成陣型。
7 G4 u8 U/ h' m" ^/ ?3 F) N1 f) z! {# L4 J

. \1 m2 z/ S* q' P2 i  古代基本的陣型,是方陣和圓陣。方陣適用於進攻,而圓陣適用於防禦,這在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的。不過一些國家對於陣法有其獨特見解。如中國和印度就有很多陣法的名稱。有的是確實有用的,有的則只是一些吸引眼球的名字而已。下面是一些比較有用的陣法: ) w- n. d' `/ P5 D
& x# z( A1 a+ P! ?8 I! y
  S+ v' c. Y* Y/ e! R
  華夏國家的陣法,依《孫臏兵法》,有方,圓,錐行,雁行,鉤行,玄襄,疏陣,數陣,及火陣,水陣八種陣法,後兩種是特殊的,主要使用的是進攻時的錐行陣、方陣和防禦時的圓陣,這些陣勢無需多說。疏陣適合散兵作戰;雁行陣適合發揮弩兵的射擊力量。
# z; L! m) b3 ^1 l* ~7 [8 \$ R1 q, U0 @8 n/ o4 S5 _: A
# r% u( ]2 d" V$ }# v) w- `% f
  馬其頓的陣法,以方陣為核心,貫徹輕重結合、步騎結合的原則。大體上將重裝步兵作為中堅,縱深16列;作戰時視情況可以排成橫隊(寬度大於縱深)、縱隊(縱深大於寬度)、楔形或菱形,如果受到圍攻,則可收縮為凸半圓形,要圍攻敵人則成凹半圓形。右翼為作戰主力(這是借鑒了伊巴密農達的斜陣),集中重裝騎兵和輕裝兵。左翼一般為輕騎兵。戰線後有時還有少數輕裝步、騎兵。主力陣形前方則為射擊兵。用以攪亂對方和遮蔽我方主要陣形。
" P! a* M/ ]$ W
- j8 m" r7 \7 G: s! S2 X% w5 d! f! P: d* J/ e
  羅馬三列陣,古代最優秀的步兵戰陣,從前3世紀成熟,到3世紀衰落。可以敘述如下:早期的羅馬方陣(西元前4世紀開始),每個羅馬軍團重裝和輕裝的步兵大約4200人,騎兵300人,每個軍團分成30個中隊另2個百人隊,每個百人隊30——60人,其他兵種中隊的編制有所不同。按照士兵的年齡、訓練程度、戰鬥經驗,重裝步兵分成三列,第一列是最年輕和沒有什麼戰鬥經驗的士兵(槍兵),第二列是有成年的有一定戰鬥經驗的士兵組成(主力兵),第三列是年長且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被稱為後備兵。第一列、二列各有10個中隊,每個中隊120人,第三列也是10個中隊,但人數卻只有60人。每列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於兩列之間的退後或者前進,前2列是主要的戰鬥陣列,所以稍微的靠近點,第三列最遠。另外還有1200名輕步兵和300名騎兵,他們兩列於陣列的最前方或者兩翼。羅馬軍團三列隊法最小戰術單位是中隊,每一中隊為一個小方陣,排成6列,每列20人,兩人之間相隔是1.8米。後來發生的變化主要是取消了軍團中的騎兵。馬略改革之後,三列兵的訓練程度和裝備大體相等,沒有了青年兵、老兵和後備兵的區別。 , j* O. _- z. S9 m: Q1 O% }) M

+ y' ~* C+ x' G- M$ R9 e$ Z
1 ~. z- F: B6 e3 v- T  騎兵由於其機動性,難以排列較複雜的陣型。在重視衝鋒的歐洲,採取“野豬頭陣型”,其實也就是錐形陣。這種陣勢非常密集,有一種說法是向隊形中拋一個蘋果,都會打中一個人或馬。在輕裝騎射手隊形中,最成功的莫過於蒙古的戰術了。在這種戰術中,輕裝騎射手在敵陣外射箭,不與敵人接觸。而重裝騎兵在遠離戰場的地方,直到敵人崩潰或者忍不住胡亂衝鋒,他們才投入戰鬥,一舉成功。 ' [' F) G& i2 q, o" ~4 A
( q) e3 q) C4 H1 t

( T. E8 C# e3 r- S+ I; U  古代所有的陣型,都有若干共同點: $ n5 @# ]8 @! q6 m! i" w6 }$ S- ]/ ~0 q
8 W! L# x1 ?% m  }. D8 F
: |" A3 A2 O: q: `
 1.方陣或錐形陣用於進攻,圓陣用於防禦。
$ Q2 i# a( D# M* b0 i0 D( C2 B: Q+ ]+ `6 A; {

. g; u8 @5 B, P5 M; v7 V. R& L 2.射擊兵在戰陣前方,以遮蔽本方隊形和攪亂對手。但注意,有的軍隊是所有士兵都有射擊兵器的!如唐代的中國軍隊,每人都有弓——令人不解的是有若干士兵還有弩,東羅馬的甲胄騎兵,除了長矛之外還有弓——在射箭的情況下怎麼放置長矛是個令人困惑的問題。 : ~- V1 t; W, a) A+ ]
2 Q) ]3 c! ^1 F' o' f
6 O3 _# Z' R9 ]7 B" S, n( g
 3.如果我方少於敵方,一般都拉大單兵之間的距離,減少縱深而增加戰陣寬度。避免被敵人合圍。 9 M  x9 w5 E( m: Q/ H/ n# k- [! T

% M" z% {  @" Z9 z1 a( Q% v4 b2 p7 i+ q9 I* I8 a- E
 4.一般把輕裝兵置於兩翼,以重裝兵為核心。
. |! b; `& K& O& x6 [4 y& X2 b6 y8 S3 P3 R' \8 Q3 M0 p

1 I6 U+ H& y1 a8 ]8 ~; o  在冷兵器時代,作戰的過程大體上是這樣的:
" |( W: r0 i$ f1 H4 h
: k' y6 l/ L- _# G& g
0 x+ P. U. m0 \8 w2 T8 O( }  首先,當得知敵人的所在的時候,軍隊離開營壘。在接近敵人或者有遇到敵人襲擊的危險的時候,從行軍狀態變換為作戰狀態——如果營壘離敵人很近,則一開始就列陣。在一般情況下,兩軍會大致相同時間發現對手,因此列陣時間大致也相當。所以古代作戰的典型場面是兩軍面對面的對壘。在這種狀態下,軍隊密度會很大,有的在一平方公里內會有10萬名士兵。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一方沒有及時列好陣型,就遭到了敵人的進攻,往往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但一般的情況是雙方逐步逼近,然後射擊兵發射武器,然後雙方的肉搏戰就開始了。在某些情況下——通常是一方急於求戰——不經過射擊戰就進入了肉搏戰。這種戰鬥模式一直保留到19世紀初。肉搏戰直接決定著戰鬥的勝負。通常,訓練和裝備較好的軍隊會獲勝。勇敢也是決定勝負重要的因素。一方突破敵方的陣型,切斷其戰陣之後,通常敵人的崩潰就開始了。因為這就意味著軍隊的一部分得不到指揮,作戰力度大減,造成相鄰的另一部分軍隊受到敵人更大的壓力,如此累加,全軍崩潰。古代軍隊戰鬥失敗後,大多數的傷亡發生在崩潰和逃跑階段。一般來說,勝者的傷亡要遠遠少於敗者——儘管古代戰爭真正的傷亡很難確定。由於勞累,勝者往往不會窮追敗者,即使追擊,也往往針對敵方的指揮中樞。所以很少會發生“連一個人都沒有剩下”的情況,即使是殲滅戰也如此。
- r8 a+ v5 y: V" _+ S( m. I. ~& L% A

: r. |1 a% ?+ c, c& r  由於主要通過偵察兵了解敵情,傳令兵傳達命令,要及時掌握敵情,並及時下發命令非常困難。因此古代軍隊一般集合成巨大的隊伍,戰爭一般通過大會戰來決定勝負。下面是兩次經典的戰鬥:
$ [( O. C: |4 X! J. o+ o9 B6 v

* ^8 g, v0 S( m5 H6 Z+ T" z  坎尼會戰,前216年8月2日,在坎尼城外的平原上,羅馬軍8萬步兵、6千騎兵和迦太基的4萬步兵,1.4萬騎兵作戰。指揮者,羅馬方面為保盧斯,迦太基方面為漢尼拔。羅馬步兵在中央,騎兵分在兩翼。步兵排成70列,分左、中、右三路,以重裝步兵放在陣形中心,每列之間有一定距離。騎兵放在步兵的的左右兩翼:右翼是羅馬公民組成的少數騎兵,左翼為義大利聯盟的騎兵。在左、中、右各保留一千騎兵作為預備隊。羅馬軍隊以中央戰線為核心,軍隊密度較大,企圖進行中央突破。迦太基軍隊中央戰線為較弱的步兵,兩翼為較強的步兵和騎兵。並保留三千名騎兵作為預備隊。迦太基整個隊形呈凸新月形。上午九時戰鬥開始。首先是射擊兵的對射,很快開始肉搏。迦太基軍中央向後退去,戰線由凸新月形變成凹新月形。迦太基重騎兵很快擊垮羅馬騎兵,開始包抄羅馬軍兩翼。漢尼拔並派出5百名輕步兵詐降。中午,戰場颳起東南風,沙粒飛入羅馬軍士兵眼裏,使他們的作戰變得困難。那五百名詐降的軍人開始大肆砍殺他們周圍的羅馬軍,由於是在戰線後方,羅馬軍隊無法弄清實際情況,大起恐慌。此時迦太基重騎兵已經完成合圍,由於戰線中央的羅馬軍隊密度很大,在被合圍的情況下無法自如的行動,戰鬥持續到日落。據說有五萬四千名羅馬軍戰死,一萬八千名被俘。迦太基死亡六千人。
0 v: |6 c# K+ s! s! `0 y# o  t; J
& T' H- F- o* V" F
 紹約河之戰,此戰是蒙古軍對歐洲騎兵經典的勝利。據《武器和戰爭的演變》,戰鬥的經過是這樣的:1241年,蒙古蘇布臺和拔都分率大軍進攻東歐,強行越過喀爾巴阡山脈,準備於匈牙利平原會師,在兩支部隊遙遠的側翼還有兩個小規模的騎兵部隊,沿途橫掃波蘭、西裏西亞和東普魯士,掩護主力部隊的戰略意圖。匈牙利國王貝拉在蒙古軍隊進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軍的意圖,立即組織了10萬人的軍隊尋求與蒙古軍隊決戰,蒙古近六萬人的主力則避開匈軍的攻擊稍稍後撤。四月,雙方最終則在紹約河畔對峙。匈牙利判明對岸是蒙古主力後,迅速地搶佔了一個巨大的橋頭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馬車連成堅固的兵營,等待蒙古軍隊的攻擊。蒙古軍在後續的工兵到達後,立即在黎明用拋石機和火箭向守衛橋頭堡的匈牙利軍隊射擊,守備部隊在前所未見的攻擊下瞬間潰敗,蒙古騎兵迅速穿橋而過,向剛剛醒來的匈牙利軍隊主力發起攻擊。當匈牙利人滿懷信心地列隊殺向數量處絕對劣勢的蒙古軍時,很快發現這並不是主力!蒙古軍約三萬人的主力在近百里遠的南方早已乘夜渡過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從背後殺向匈牙利軍隊,隊形混亂的匈牙利軍隊立即撤回堅固的兵營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營裏發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記載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產生強烈的毒煙)、燃燒油。蒙古人採用了“圍城必闕”的戰術,匈牙利人迅速崩潰從缺口逃亡。但是,身著輕裝的蒙古軍隊速度和耐力遠遠高於逃跑者,可以不停頓地換馬四處截殺。紹約河之戰,匈牙利軍隊陣亡七萬餘人。
: O( a( R" ]+ c( f6 p1 h
9 ?$ f9 i8 c6 G  F! S4 @
5 X: H3 e; |) x0 r, ]: d3 ~8 T0 E  上面兩個戰鬥的經過就是這樣的。前者是步兵作戰的典型戰例,後者是騎兵作戰的典型戰例。勝者都打得很精彩。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一些不同之處:羅馬和迦太基軍隊主要依靠的是訓練、勇敢、裝備。蒙古軍隊主要依靠的是機動性。
9 I7 z& U$ U1 [8 R5 w: o  ?
# F5 u" f; E' ^- f9 ]3 \: n
; [1 n$ A  l; g7 T- m  古代是否有戰役呢?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大體上歐美軍事學界認為19世紀前不存在戰役。但從長平之戰來看,古代中國在巨大規模軍隊作戰的情況下,有的作戰過程確實可以稱為戰役了。戰役的定義是:“敵對雙方軍隊為達成戰爭的局部目的或帶全局性的目的,根據各自的企圖,在統一指揮下,在戰爭的一個方向或區域,於一定的時間內,按照一定的計劃進行的一系列戰鬥的總和。”因此參戰人數眾多,作戰地域大,作戰時間久的古代戰鬥,似乎也可以稱為戰役。
; w% r, e  ?( z
& t2 r, N- `, F5 B* _) O- B9 Q) ]- @' u0 s( Y
  以上是對一般戰鬥的介紹。下面介紹攻守城市的戰鬥。 0 J. R: \, [( M

" B/ ?$ ~" Q3 m0 F/ ~) C6 y5 \; g: G: R
  大體上粉碎了敵人的野戰軍之後,就可以進行攻城戰了。攻城戰的戰法,在軍隊不擁有有效的攻城武器的情況下,一般是用多架雲梯強行登城;或者衝撞城門;或者在敵城下強行構築土堆,直到土堆跟城齊平,然後士兵蜂擁登城。這些是《孫子兵法》上講述的攻城法。這些攻城法效率很低,而且士兵傷亡大。 % J5 [& X8 q# L3 ?5 e7 o

9 A- a, H* E5 y& D
5 {: [, D  x2 z3 ~4 x) M  如果擁有完善的攻城武器,那麼攻城戰將是對守城部隊巨大的考驗。一般的攻城武器有如下幾類: 5 z; k5 ?' {; n( k+ m) M9 Z9 R
( d+ j. M! [& P' \" x; e

% P+ G4 P4 I) p) h$ E  衝車:最簡單的是在車上設置吊架,吊著一根首部包鐵或銅的木頭,以士兵來回推動,衝撞敵城城門或城墻。比較完善的形式是在車上設置人字形屋頂,防止上方矢石的撞擊。
: g4 u5 t) O! c: P0 m/ |
9 V8 L0 X/ A& ~, O0 p& T( @) `7 `: W) B
  雲梯:沒什麼可說的。有的在登梯處有保護屋。
. @8 ^( Y6 J& c
4 m, z, ~" w8 E3 r
9 {( A8 `& U" \4 ~0 f9 F3 W  攻城塔:在前面有吊梯,可以回避較窄的護城河,直接讓士兵登城。馬其頓曾經製造過50米高的攻城塔。
( D; t* i$ ?* n( B4 k" o; ], O" _7 l- C' F- {+ b; x6 [: j. O
5 ^9 U; c  P. }5 a$ E3 k
  拋石機:最早出現於亞述軍隊中,其作用原理,有西方式的利用毛髮絞力或者利用重物的杠桿式拋石機,以及中國式的多人拽拉式杠桿式拋石機。就性能而論,當以重物杠桿式為最好。所以元朝引入了這種拋石機,稱為回回炮。 2 H( h+ L$ f8 z' L+ M8 t: r
& Y- _/ h+ k( ~. `
# _' _9 e/ J) i- r- O5 ^: H6 t6 F
  弩炮:有的弩炮跟拋石機有類似之處。既可以發射矛箭,也可以發射石塊。   U& K# Q' R/ ~- }

) W& _$ F, f# J2 J- X2 K
8 j& D9 @, S6 Y: t9 r  以上就是一般的攻城武器,比較少見的還有亞述的夾鉗,據說這種東西可以夾出城墻的石塊;還有馬其頓的撬棍吊箱,其樣式是在一個三角架上設置一根杠桿,杠桿一頭有大無蓋箱子,盛放士兵。另一端由多人拉拽,使杠桿移動,箱子就可以被吊到敵城墻上。這種武器僅馬其頓裝備過,可見它並不可靠。 ! l7 w: @' e3 X
! ]" s, q0 H. y8 B3 M+ u) [
- d: J* }. \7 C. @+ P
  守城武器除了一般的矢石、燃燒罐外,拋石機和弩炮也可以運用。著名的阿基米德同樣設計了夾鉗,據說曾經把羅馬戰艦夾出水面再讓它落下,使之沉沒(對此我是有懷疑的)。
* x4 F* k: d9 h1 \) S" U: }# C+ ?& U
! u+ U& Y( E8 I/ |
  在裝備了完善的攻城武器以後,攻城戰就再也不是令攻方統帥害怕得要死的不得已的戰法了。相反的,對於守方來說,城市也再不是安全的了。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的攻城流程,以羅馬軍隊為例如下: ' H6 r* t( h6 U2 I  S

! z1 M1 H& N% j6 k+ X# Q" {5 `* \4 h2 W1 w  j1 ~: t; q* k
  圍困戰:首先逼近敵城,然後挖掘環繞整個城市的壕溝工事體系。以斷絕敵城與外界的聯繫(對於過於巨大的城市,修建這樣的工事體系是很困難的,但攻巨城一般也要出動大軍,因此仍然適用)。這種體系包括壕溝、護堤和高塔,以及護堤上的弩炮。為防止敵人使用燃燒兵器焚燒土木工事,高塔跟敵城的城墻往往保持一定距離。一般這樣的工事體系要修建內外兩重,內層面對城內敵軍,外層面對敵援軍可能來襲的方向。軍隊在工事內駐紮,防止敵軍突圍,如敵援軍趕到,則與之戰鬥。經過長期圍困,迫使敵人投降或攻入城內。 " i( J2 Z, w8 z% i# h6 m, r5 B, j

( A# m0 |  k3 b: Z4 w: Z9 X' }2 z- n. \* d  G! \! s1 @; o! K
  攻城戰:如果認為敵人的防守能力不強,或者需要趕快攻破城市,則強行攻城。這時,大量工兵挖掘伸向敵城的壕溝,工兵在護城河上游切斷水源,使護城河干涸。在填平若干段護城河之後。攻城塔前進到敵城墻下;或者挖掘地道,伸展到敵城墻下,使敵城墻坍塌;或者用衝車撞擊城墻或城門。在進行這種迫近作戰時,由大量拋石機和弩炮提供掩護。也可以單純依靠拋石機集中投擲石塊,損壞敵方一段城墻後,士兵蜂擁登城。在此過程中,守城方也會極力破壞攻城方的攻城器械,由於攻城器械主要為木制,所以經常大量使用燃燒罐,為了不使敵方攻城武器發揮效用,常常出城門突擊攻城軍,對於迫近的工程機械和地道,守方可以使用地道來陷沒、破壞之。在耶路撒冷守城戰中,以色列人就幹得不錯。
9 y' P2 K6 M: s& P0 \
! A9 ?$ j, |# G6 t0 t/ _9 g
; P  a! M& d8 ~9 i  在特殊情況下,使用雲梯強行攻城,也是一種戰法。在印度亞歷山大大帝就曾經使用這種戰法,從而孤身處於險境中。
) G$ ~7 v, N8 Q4 m. \* i3 T2 J  U* l% x1 Q

) g! g! E/ _1 C& W. X* F  從羅馬時代的攻城戰情況來看,攻城戰對攻方是非常有利的。僅從這個事實就可以看出:任何一座進行圍攻的城市,羅馬軍隊都攻破了。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攻方的傷亡要小於守方。羅馬攻城戰的情況,可以看攻迦太基、耶路撒冷、紐曼細阿三城的戰況。前兩個是大城市,後一個是小城市,三城的防禦戰都打得非常悲壯,就攻防過程來說,也是十分典型的。 9 Q4 R; X! B) l! v, N% M

2 ]: M: @+ i  C( W# A
( V9 k% k* X+ J0 K  封建時代的攻城戰發生了變化,由於築城技術的發展和攻城武器體系的衰退(這跟羅馬帝國的衰落有關),西方的城市,甚至小小的城堡,都變得難以攻克了。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從617年到1453年,曾受到25次圍攻,除兩次十字軍用詐術進入之外,真正被敵軍攻破的只有一次。直到大炮出現,攻城才重新變得容易。在東方,中國的攻守戰術卻有了很大的發展,關於這方面情況,《古代兵器史話》(楊泓編著)中有很有趣的描寫,推薦大家觀看。大體上除了拋石機,封建時代的中國攻城戰術是超過同期的世界其他地區的。中國著名的攻城戰,有南北朝時北魏進攻南方宋朝時的攻城戰,這些攻城戰表明如果沒有有效的攻城武器,攻城將會給攻方帶來多麼大的災難;645年安市攻防戰;以及北宋進攻遼國的979年幽州保衛戰;還有1270-1273年襄陽保衛戰。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著名的攻城戰的結局大多對攻方不利。 % V& w6 U- O) _8 n& R

4 C' D- T7 u1 A! o* s( W; ^$ e+ g6 a  D; ?+ s' x5 F! O" h3 E6 ?, @
  下面介紹一些比較特殊的戰鬥: / u+ q+ L$ P6 s3 P' ?) ~+ M
. e& A8 P; _% o+ v( w  P5 j
3 G& l. W4 z/ H1 s+ P4 F8 l
  弓箭戰:在騎兵沒有馬鐙的時代,騎兵作戰往往成為弓箭戰,在馬鐙發明之後,這種情況就很少見了,比較著名的戰例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克雷西之戰,由於地面泥濘,法軍行動不便,在熱那亞弩手和英格蘭長弓手作戰時,遭到了潰敗。
1 z, P% h! t. ?1 v# i& e' Z0 P, q* ]

" I5 e. x2 ?  H' ^$ `  追擊作戰:在戰鬥勝利之後,如果勝方尚有餘力,就會進行追擊戰。大體上這種追擊只會進行一小段距離,除非敵人確實已經徹底潰敗而且沒有援軍。但英明大膽的統帥,往往可以窮追敵人而不遭到失敗。如亞歷山大大帝追擊大流士三世的過程。
: M& i# H+ [. j1 O2 Y5 L
, C! u+ R" Y5 ]& W, M- p
2 y5 K0 z* j( o. M0 [  撤退:一般成功的撤退發生在戰鬥還沒有開始的時候,一旦戰鬥開始,要想全身而退就很難了。最有效的撤退是交替撤退法。即在離敵人最近的軍隊撤退的時候,他們身後的軍隊保持作戰狀態。待撤退軍隊撤過作戰軍隊後方,變換為作戰隊形之後,作戰軍隊向後撤退。如此反復。 $ X( z+ D$ d6 B7 G$ I
2 h6 f  m' }* G
# S5 p- g4 [6 D1 `( Z
  夜戰:夜戰非常危險,對於承受者和發動者來說都是如此。因為憑旗幟和樂器指揮的古代軍隊在夜間難以有效指揮。在漆黑一片的戰場上,士兵們很難得到確切的消息,容易驚慌失措。在高加米拉之戰前夜,曾有人向亞歷山大建議進行夜襲,但被他否定了,連大膽著稱的亞歷山大都如此,可見夜戰的不確定性帶來的危險有多大。訓練不佳的軍隊即使在沒有發生夜間戰鬥的情況下,都會潰散。中國古代軍隊就曾多次發生夜驚,術語稱為“營嘯”。直到太平天國,仍有嚴格制裁營嘯始作俑者的法律。只有訓練嚴格的軍隊才能在夜戰中佔據上風。羅馬的營盤保證了其不會受到夜襲的危害。不過羅馬軍也很少夜襲敵軍,與敘利亞王國的溫泉關戰鬥可以算是個例外。羅馬軍隊在夜間抄小路繞到敘利亞軍隊後方,擊潰了對手(敘利亞軍明明已經守住了那條著名的小路,可羅馬人繞了另一條)
$ C' @( w' \3 s9 |) k$ \* v2 W% M
$ V( U+ L5 x# G) J7 C/ y/ Z" C% g" _1 E
  迂迴:迂迴有大小之分。戰場上機動性好的部隊常常企圖繞到敵軍後方。但回避敵軍大部隊,而打擊其脆弱卻致命的後方,被利德爾—哈特稱之為“間接戰略”。在古代最成功的大迂迴有西庇阿攻取西班牙,直逼迦太基的戰例和韓信的中原迂迴戰。 $ @# S/ s4 H8 }4 N/ s6 t0 t
, u& D7 P8 W. v3 _, N# K
' J! b& z# K# \
  水攻:利用河流,用速成堤製造人造洪水,使之淹沒敵陣或城市,是一種方法。但這種方法受自然條件制約很大。比較著名的戰例是決定三家分晉局面的智家攻趙家晉陽之戰,再有就是悲慘的明順第三次開封之戰。因為攔河工程出險造成使計者反而被淹的例子也有。據我所知西方水攻的戰例比較少。波斯曾在幼發拉底河上大修工程,以防止敵軍沿河而上攻打兩河流域,但沒有任何效果。 " L& e) ]% {$ |7 p3 K- D8 W8 l

- D" b0 y* G, I+ Y2 ]
. v% Z+ O& F- V7 M, c  火攻:這種戰例很多。前面說過在羅馬時代的攻城戰中,守方幾乎肯定會向攻方工程器具投擲燃燒物。這並不是典型的火攻。典型的火攻制勝的戰例有赤壁大戰,以及希臘火揚名的717年9月東羅馬與阿拉伯的君士坦丁堡海戰。 + X: `! U- ~5 M4 v

7 }  {0 ?3 j3 H; \3 K
! M; J7 ?% a3 s1 D( t" Z5 }4 Z% }  海戰:雖然在地中海沿岸,制海權常常決定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但是總的來說,海軍在古代是不受重視的。一般的海戰戰術是雙方軍艦在槳手和風帆的作用下,全力衝向敵軍,投擲射擊兵器,設法用船頭的撞角撞擊敵船。但最經常的是接舷戰,從薩拉米到勒班多,接舷戰都是造成人員和船隻損失的主要原因。還為此發展了某些特殊武器,如羅馬的“烏鴉”和戰國的鉤拒。 
6 E" y3 P# ]( S1 S9 \* T- |
- j( y. F* K" E: i; d! m" t6 B/ _; ~3 ]# n; J
  關於古代戰爭中使用的詐術,福隆提納的《謀略》仲介紹和舉例,在這裡把他的書的小節列舉如下,就能大致弄清(雖然其中並不都是詐術):
4 R" I3 ~; ?: E& G* E
- s. g' a; Z9 r. O- C
' c( X& O- v7 J, r2 O: ~. s 1.論隱蔽我方的計劃。
' g0 L+ ^2 }% m9 S: Z& y; n, g6 i( p0 v& p6 r9 o
' J$ p) [( |2 g* c$ l- D' i
 2.論發現地方的計劃。
/ _" d5 @4 R, j2 F& ?1 H) m2 W4 b: J# h

, ^! {5 r/ |" s& e4 \7 y 3.論決定戰爭的性質。 , p) q5 j7 M- h2 a8 ]1 `
. v+ |; D# S& l1 h- I

* b1 k# F8 ~& ]! E$ L 4.論領軍通過敵軍騷擾的地區。 . U8 T  V: k$ R  C: H- {% f
% W9 ^/ K2 q2 b+ f
  L) v) W5 @7 X
 5.論逃出困難情況。
8 p2 h, [6 U3 A+ \( E2 X5 d$ d4 I6 a4 z- M# ?; s# u
  z7 n: a9 \! |( @% O0 \
 6.論行軍時的設伏和預伏。
# R; u! B3 P$ a% X0 N+ j* V3 }3 `6 G+ S  O# R1 S

3 r# e# U3 N  F' N: j 7.論如何掩飾我軍缺乏的物資,並找到代用品。
; f; C1 O3 ~/ N* H* M
  W8 X3 o0 ^1 C7 y/ q2 M. w! l& A: V0 l( a
 8.論如何迷惑敵人的注意。 + Y6 v% p7 c3 O8 a8 n
) {% Z* g7 T5 x! |

0 N9 U# V+ h9 {6 H, k 9.論平定軍隊的叛變。
# H* t. s% p- `* k7 l) P6 j/ M# F  y4 d$ ?5 f' C* c

& D) ?5 W2 c! ]) T 10.論如何制止季節不適當的求戰。 3 l! g! f* S2 B3 k# m

5 V1 H% i2 r/ I
3 {4 Y! O0 H% W6 W1 i9 _ 11.論如何激起軍隊的求戰熱心。
' {7 X5 z7 i2 K: g6 @- }5 I6 r% o" n' ~# W% S  {: c
3 q9 d1 a! O/ ^  N% k2 m7 S
 12.論如何消除凶兆在部隊中產生的恐懼。 5 i3 v( M9 E) l5 j
; |! e7 Z; ?# C$ y' c, U0 B' D  C& Q+ i9 n
5 O: g7 d" u7 z( T
 13.論選擇會戰的時間。 . h9 a& [" R$ S. Y

% p3 {1 T+ w2 d
+ _6 q. K) q- s8 k9 o 14.論選擇會戰的地點。
# N! E- T7 g" c: \! N
$ L9 v9 u6 d6 p+ ]6 Y( L( r2 W8 ?
! s2 L4 ~9 H: v  D5 N# \ 15.論會戰中的兵力部署。
1 }4 W5 ?+ K  Y7 O, o
7 A6 @9 C2 Y  g  s/ V0 [7 Z3 `/ M& e* P& C/ W- k0 h
 16.論在敵軍中製造恐怖。
) v, O+ J+ ]" X# m4 B
+ t1 V% Y' T3 P/ h* _  O
8 H5 ]$ A1 q$ u$ q6 l 17.論伏擊。 ( W1 T/ c: Q' M9 c: _
# ^0 O4 E: ^$ Q; Q" j

2 I5 `1 D, m) | 18.論縱敵逃走以免困獸之鬥。 1 l& g, s& E$ a  c; Y& L2 ~- W

' g& E: L0 E9 ?7 u6 ?, E. p. I- }% t1 m& r6 m
 19.論掩飾挫敗。
$ A. ?  A0 W/ ~+ N7 H3 d. k5 ]; I* t9 s! h  o) P
# T2 Z0 A! M# G" P
 20.論用堅定重整士氣。 4 I; _8 h1 N: c; g6 I2 h

4 f* y$ E$ j  J* f
3 A* u, h$ Z. Z  S/ G& V1 _/ ? 21.論在戰鬥成功之後如何結束戰爭。
3 T1 r! Q5 i# T1 s
) z6 z( a: b% q# \, j, t
( g1 I% J0 B# e! |1 \ 22.論在挫敗之後如何彌補損失。 ( C; b) f0 A$ f) ^

- y. T2 o' O% X% V% z% P
% W- ]+ |  s- {$ ~, f  t, f$ h. V 23.論如何保證不守信用者的效忠。 / H$ x( Y( R) r2 m# c; @3 O
% {; n" \3 W& o  E4 K' G% x, J
& l+ D* `% P; E; I) H" D
 24.論指揮官在兵力不足情況下如何保衛營地。
: A' |- w* X$ w. }: q+ u0 M5 D3 R
% J& p( k# K; @" u$ F7 B$ I4 d# o" n6 R* X% Q) @" d0 |; A/ ^- y
 25.論退卻。 8 ]  J1 J4 Q; T) q2 v

6 S' y/ `5 }' P0 J0 X
$ ]+ b6 v1 m( L& j, s 26.論奇襲。 ' w4 k. J$ V3 L) p
3 T" q3 P$ {( d4 {
% V9 N7 ?* T  f# T8 t/ Z/ E1 e
 27.論欺騙被圍者。 & }# S' O. z( j/ I' i0 |+ u

' Y7 D! L# [# a4 w$ w/ p- u2 m! v( c6 n  c1 O
 28.論揭發陰謀。
$ Y* n- E" t, P7 f9 w+ V( p( U: F$ X* ^+ l

% [- k, h0 Q5 |# Y. w+ }8 a+ U/ L 29.論用何種手段使敵人匱乏。 " U+ k- F# t3 Q' f/ ~% i2 n' X

# {) ^6 D! f' u$ D2 Q( W7 m# d+ @, T: ~4 @+ s) _
 30.論如何引誘敵人繼續對其不利的攻城戰。
2 C, ^' a! a9 h+ k* q6 C
8 e0 b& C0 T) G* \3 J. U* j! a4 J2 x: \/ L* H
 31.論分散敵方守軍的注意力。 ( [$ J5 t7 I/ Z# p/ F& ]& e

7 V5 _" j# w6 U+ N0 B; G/ J  f8 y$ f+ T. x! `
 32.論使河川改道和污染水源。 + Y% N4 X4 J" R

- n+ l6 Q+ ^" K& F
$ N5 q& o# U0 R 33.論用恐怖手段打擊被圍者。
8 N! ~8 c. q4 X0 M1 W( G* D
* l4 d3 ]7 ^8 E1 T  y( _6 e  G4 t) N/ h' B
 34.論從以外的地區發動攻擊。 - J( g- ^6 Y/ ?

! ]9 d" b7 |8 u, j8 U# H: M
! Z1 e# e6 x) g  P1 q7 N 35.論佈置陷阱以誘被圍守軍出擊。
$ C+ p: y. I/ u" c" m7 d; ~' S# Z3 m/ i/ h
1 E% Q& M1 c' ~- r# ^$ E
 36.論偽裝撤退。 $ y% ^5 u2 l! D. d

+ V& q: k5 Z2 `8 i3 u( K+ b9 W
: V* b" n$ p+ ]: B% r4 \ 37.論如何提高我軍的警覺。 + n  I8 x9 ]& v& ?6 q7 o
) g$ ?/ H/ K% Y, O/ R

3 P$ |; W/ Y: {) E' N6 a) e 38.論收發通信。
' {7 Z( E: @$ O+ P7 a( O! R2 M3 L. b) |* J  ?5 D1 i
4 G0 `. x7 K0 W9 z' m2 Y
 39.論增援與補給。
. F" a  p8 @8 C' g; S) e6 M
$ v, L3 s5 \0 f! W4 n: s* V/ a5 m+ V' H& o  Y: S" P
 40.論如何掩飾匱乏和製造補給充足的假像。
0 N, A3 a7 \- `5 d! x& K) a' A$ P7 F: X0 |5 s  N# k0 ]

/ W9 B  O3 j4 k3 p; A; ? 41.論如何應付降敵和逃亡的威脅。 - i# \1 g+ F8 {/ ^
8 f- C/ m# [5 q/ |% [. l
: t4 X6 `9 L3 n1 ]: C4 \  X
 42.論突擊。
0 C2 Q* \) @; Y1 h- o# l% x5 A" [& ?
# T' ^! e9 [% X; z  M
 43.論被圍守軍的堅持。 - B% ]0 v8 u. Z' F
. f0 @& ~2 f: K# f

  w8 H& W7 `3 `+ H" D' [) `  以上基本上涵蓋了古代戰爭中使用的詐術。對於詐術,訓練良好,士氣高漲的軍隊不會依賴它,訓練不佳和士氣低落的軍隊則相反。戰國時最終統一六國的秦國,不是靠詐術,而是靠勇敢摧毀了對手。“左挾生俘,右挂人頭”。是它的寫照,當這種勇敢消失的時候,面對勇敢的對手,秦軍就失敗了。凱撒說得好:“那些詭計,對付沒文化的蠻族,或許還行。用來對付我們的軍隊,他們就是想也不敢想。”在戰爭中,良好的軍事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優秀裝備、體力、技巧和勇敢,永遠是壓倒了小聰明的。
小型核彈 威力不小# h0 u; P9 ~6 R  O
4 p' Q" z1 ]3 {# D
 - g9 C, z/ w8 T

' `6 T' D; F( f( l+ {2 i7 M& {近來報章雜誌時有美國調整核武政策的消息,一是臺海軍事衝突成為有可能成為動用核武的狀況之一,二是發展小型核武及鑽地彈。其實這件事對你我的影響,遠遠超過大官的手鐲和外套,絕對值得重視。4 \7 N" Z" D! R, b  G! b' m3 k
( v. o4 D+ @+ w; W, \
與一般人想像相反,近年核武技術發展的重點並不是製造「超級氫彈」,反而是致力於突破小型或特殊用途核彈種種在技術和理論上的限制。而小型核彈之所以引起爭議,乃是它整個撼動了過去核戰略的基礎。2 }* n& x, P+ X8 Y/ ^1 v* }

8 D6 l- [5 }4 E7 T. L3 v談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介紹對核彈「大小」的一些基礎認識:目前核武當量是以千噸黃色炸藥(kT)作為單位,投擲於長崎的「胖子」當量為20 kT,美國目前裝備的B-61,W80等彈頭為六萬噸甚至十七萬噸,蘇聯過去計畫製造的巨無霸氫彈則在六千八百萬噸以上。最小的核彈是特種部隊所使用的SADM,僅有○.一kT,儘管如此,其威力仍相當於一百一十枚二千磅炸彈的威力,或是五十五架F-15E攻擊機的滿載投彈量。而引起爭議的小型核武,泛指兩萬噸以下的戰術核武。如果用所謂的「鑽地」方式引爆,雖然火球與暴風半徑較小,但揚起的輻射塵卻最多,可說是最「髒」的一種引爆方式。6 P1 t7 L8 E; R6 r
# p! l2 h% A% O( \9 r! R
在冷戰的前期,所有北約指揮官腦中都有一幅惡夢般的既定作戰計畫:開戰兩星期後,由於蘇聯的數量優勢,必須以戰術核彈挽回戰局。面對隨之而來的反擊,則以更大當量的核武轟擊對方的重要設施或城市,使用的核彈越來越大;地點一步步接近華盛頓與莫斯科,直到有一方受不了被逼上談判桌為止。將這構想加以強化,便衍生出所謂的「相互毀滅保證」。正因為此種計畫對雙方都同樣的可怖,綜觀整個冷戰年代,核武都被視為「不可動用的武器」。
" r# y" o, O% U: J3 {, {2 T% r3 u. J" I; ~7 v- X4 p' F
然而隨著引爆技術的進步,核彈的質量下限不斷被突破,核武「一旦使用必然升級相互毀滅」的循環遭受到了挑戰,加上蘇聯的解體,使得世界獨強的美國,似乎得到了使用核武的機會︰如果使用威力略大於常規武器的核武,美國的敵人並沒有對等的武器回應,除了全面核戰外,只能選擇屈服。因此一方面可以規避大規模毀滅的道德責難,一方面仍保有核彈毀滅性的威嚇力,對美國而言,「毀滅保證」已經不是「相互」的了。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於一九九四年立法禁止五萬噸以下小型核武的開發與研究,因為「此種武器破壞了一般戰爭與核武的分界」。如果真發展與部署小型核彈,可被視為對過去「相互保證毀滅」戰略的公然顛覆,核武有可能自潘朵拉盒子中被釋放出來。
6 `, L+ L. @2 M+ K/ J* Z6 \. N1 s' o$ w$ ?9 L4 ]  r1 A" @6 R2 X
人類對於核子武器,已經到了偏執程度,從一九四五到一九九六年,平均全世界每十天就有一次核子試爆。各式各樣的莫名其妙武器被開發出來︰核子迫擊砲,核子地雷,甚至還有核子手榴彈的構想!此次洛杉磯時報披露的「單一整合作戰計畫」,有個惡名昭彰的外號叫做「扣殺」,就是整合陸海空三軍於最短時間向敵方使用核武的作戰規畫。從美國總統不離身的「足球公事包」,到電影「赤色風暴」裡的核能潛艦,都在這份包含所有核子武力的戰時計畫中,其地位相當於我國的「核子版固安作戰計畫」。如果披露內容為實,那代表一旦臺海開戰,馳來赴援的除了航艦以外,還有可能包括威力略小於廣島的高熱與火球!8 n. g7 `" Y+ u& m9 }  f
6 O1 S6 I0 Z! M! U2 l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規避回答臺灣是否在其核子保護傘之下,但在冷戰兩極架構崩解的新世紀,對臺海雙邊政府而言,前述新聞無疑是一個明確的訊息︰「和平是臺海的唯一選項」。
Originally posted by kaixinren at 2005-12-9 22:27:
; ^# J4 y) P' ?各位,我明天將會返香...
4 h' a! P* A& y9 a( l: e

& a$ V8 `8 A- b, m4 h一定一定,請放心
悲哀中國14
5 p  s9 H- C! w8 u2 Q( t3 a# k- x4 O4 K% |# ?, E) Q
綜觀當今世界各國和地區,按照各國軍隊的現代化武器裝備,戰略思想,戰朮戰役運用,先進的作戰理念,軍隊領導才能,軍隊在國家的重視程度,科學修煉水平,軍費開支,軍隊的國際交流合作,跨國間的合作演習,軍人的素質和訓練程度,單兵實戰能力及一對一實際作戰能力,軍人的待遇,軍隊的實際作戰經驗,與外軍聯軍的經驗,國際實際的影響力和軍隊總體正規化現代化的總體水平來排出世界軍力水平 (除去核子武器)到2004排名如下: * U9 I0 _7 y1 w: G% G# D+ w+ |
4 n0 p: h/ J" k/ U7 d
1.美國
: I1 e( p; E' B$ z! v4 V(全球戰略進攻型軍隊,唯一具有全球投送兵力能力的軍隊,無論各方面都遠遠領先與其他國家,其作戰理念受其他國家學習,是名副其實的NO.1)
+ ]/ G6 p  J& K+ X. m( ~& C! d- J. ?
2.俄羅斯
* c" p! R# E9 M' ?(洲際戰略進攻型軍隊,雖然軍力不如甦聯,但繼承了甦軍大部分精華,武器較先進,現代化武器數量龐大,曆史正規化作戰經驗丰富,國防工業發達,軍人素質優良,軍風強悍,是任何國家都不可小視的北极熊) ! T% f/ n; H; D+ `9 p# F+ D  T

1 a4 J1 `1 t3 L$ \4 X, T( k3.法國
, i3 n! p* e1 u4 a. J( i! u(洲際進攻型軍隊,其國防工業發達,能自主研制和建造先進武器,不用受制與別的國家,這一點十分值得中國學習,武器十分先進,軍人訓練有素,技朮先進,有獨立的戰略思想和戰朮方針,總體實力排名第3)【轉自鐵血 http://www.tiexue.net
0 b  D( Y/ S% V" L* J! m) t: a2 v( J/ E7 ?
4.英國 * N& @7 k" R% d7 |" h
(地區進攻型軍隊,與美國合作密切,有先進的技朮和武器及戰朮思想,其海軍可以獨立航行,並有能力進行本土外的遠距離作戰,實戰經驗丰富,但略遜與法國) / |  q: h  d% F2 r' a

8 c  n- C% E' A7 q/ A5.日本
% Z8 s6 w- {! @8 G9 [+ O% c(地區進攻型軍隊,總體實力與英國相當,長期與美國合作,戰朮方針先進,武器先進,軍人戰斗力強,其海軍十分強大,在亞洲無人能敵,C4I建設完備,后勤體制發達,擁有世界第2的軍費開支,實力亞洲首屈一指)
9 Y5 }" l" B- v7 T
( R9 m: z. Y1 s  }. u2 I6.印度
8 n4 r+ z' x  Q(進攻型軍隊,雖然國家不富裕,但軍人地位高,軍費開支龐大,與俄羅斯是忠實盟友,有大批俄羅斯先進的武器,是俄羅斯武器第一大進口國,另外還擁有西方國家的大量武器,軍隊武器數量龐大,空軍擁有亞洲地區最先進的SU-30MKI戰斗机和伊爾-78加油机,
2 w- Z# y3 Y! n) @) T+ _常年與俄軍和美國等西方國家交流演習,作戰和實戰經驗丰富,實力亞洲一流) 8 U! _& s; F3 ~" ]6 H9 D
4 Z) y5 w: D4 }. f& L8 J; u
7.德國 / X$ K' y9 M( r
(進攻型軍隊,其軍事技朮,武器裝備絕對世界一流,軍人素質不容置疑,擁有日耳曼民族優良的傳統,其特種部隊響譽世界,常年與先進國家軍事演習,作戰和實戰經驗丰富。是歐洲的傳統強國。)   u% j% {) T3 S9 D  k1 o5 o
# i9 D: {  Q3 L1 v% p' V) B9 \
8.意大利
- O5 F. ]9 T4 P) u8 i8 R& p& k(進攻型軍隊,有強大的國防工業和軍事基礎,武器先進,歐洲的傳統強國。)
, d& W/ m' C% y7 k% a
' Y8 F2 f8 q: g5 e9.西班牙
8 \- o* s5 x  f& {5 m(進攻型軍隊,與意大利相當,軍隊素質剽悍) 0 ]4 d" Z8 O' W& y

' ^0 q* D2 y# w' o& w10.以色列
$ ?4 K. z! o& i5 m3 q0 b4 F  a(進攻型軍隊,擁有尤太民族的優秀智慧,不到1000萬的人口能研制出和制造出世界先進的武器和戰朮,讓人尊敬,常年戰爭,軍人素質優良,實戰經驗极為丰富,可以得到美國的強力軍事支持,技朮先進,中東地區頭把交椅。) # ~( O  b7 t- R' s

+ E6 p5 l" L/ a8 b3 P. a- [11.烏克蘭 6 p# S& |* W+ d+ B5 h3 @
(積极防御型軍隊,是前甦聯第2大軍事繼承國,擁有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軍人強悍,近年加入北約組織,得到美國軍事和技朮支持,常與先進國家交流和演習,作戰思想前衛,其戰斗力不可小視)
1 d: H( e! y# H3 A4 w- G' w5 T( l4 u% j
12.澳大利亞 3 v, [, r" X( s& Z. Q/ [  {
(積极防御型軍隊,戰朮思想,士兵素質與武器質量都是一流,與美國合作密切,經驗較為丰富。澳洲排名第一。) ! N. D* n$ {! b$ m
6 c/ ?/ R' q" b/ k8 ]
13.台灣 / E7 R0 Q+ k' d# t6 h. ?1 o
(防御型軍隊,武器裝備先進,得到美國的大力支持,軍事思想和訓練基本美式化,經常參與美日的演戲,經驗丰富,對現代化武器掌握時間較長,但軍人素質有待提高,陸軍數量一般,海空軍的建設有顯著成效,制空能力和海軍亞洲一流。)
/ F8 a, j# L8 L# ?& W  P8 u$ `1 E
8 u, B! q5 M0 K) D14.中國大陸解放軍 9 G+ Q6 d5 V1 p, e
(防御型軍隊,軍人地位低下,在國家的重視程度落后于其他國家,軍人收入微薄,士氣普遍不高,軍隊專業程度偏低,政治訓練占全部訓練的30%,雖然傳統的正規化軍隊作戰經驗少,士兵大都來自農村文化普遍不高,對現代化裝備理解一般導致無法發揮威力,但軍隊規模和數量世界第一,擁有200萬以上的軍隊,今年裁軍10萬,但戰斗力在提高,武器裝備比較落后,戰朮戰法脫離國際趨勢,軍隊訓練不足,士兵素質普遍低下,無獨立自主的軍工單位和制造企業,武器全靠仿制,無自主知識產權,現代化武器大都來自俄羅斯,有一部分以色列和西方技朮,但並不先進,曆史上陸軍擁有作戰經驗,空軍經驗較少,海軍最差,几乎沒有作戰經驗,軍事演習大都獨立進行,缺少和發達國家合作交流的机會,戰略思想不成熟,但在逐漸改變,陸軍有一定的現代化作戰能力,達到或接近91年海灣戰爭時期的伊拉克陸軍水平。其典型的“人海戰朮”多少會給敵人帶來些麻煩,也不可小視。但軍內腐敗成風,領導水平有限,內部間諜不斷,是阻止解放軍進步的主要問題。)
' @7 Q/ `) h6 ?  @2 A  G! r& z# F
+ @7 x2 B- E; l, V6 ?) ^' Q. q$ V15.加拿大 0 g0 H) R9 h/ f. p, [. ]1 A
(防御型軍隊,武器先進,軍人素質優良,與美國合作密切,技朮一流,但軍隊數量明顯騙少,有一定的作戰實力。)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kaixinren雪仔的『軍事版』- 歡迎交流~[+左, BOY]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