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魏晉南北朝的九品官人法6 |" C9 \: u3 `$ G2 M0 v/ s6 f
+ _2 Y: `2 E3 [# b' }
  c! O+ w% U1 r' F; ?' U* n

' `) d2 j) Z. W. I* q一.施行期:自建安廿五年十月,曹丕受漢禪改元黃初至隋代開皇中廢止,歷時三百六十餘年。6 @7 |# u* _& i' x- |/ K& Z
# w3 P5 ]& M5 C

9 u+ M/ J) a+ J( j- {1 a: J5 G2 C  ^) E
二.創設者:魏尚書令陳群7 b* K% @$ e+ y( }' I) F

  n/ ^6 `1 r: J4 i: B % N! K' d" R# P; b

) ^4 e2 M) l* Z+ x三.創設動機:# G( n/ H9 z2 F- h+ V
# T. b6 J, I4 ?1 i6 B3 ?* y
% k1 [/ ^. I' i5 w, @; g
* w& J6 N! @2 k6 v. \
1.由於鄉舉里選因士人之流徙而不行:
* b" s4 \& H  S; ~3 i2 h- E5 Q0 }8 @
鄉舉里選基於事實,孝子須有孝行,廉吏須有廉蹟。是事實形成個人在鄉里的聲望,稱為鄉論、鄉評,如同現在的社會輿論,是優是劣,難以假藉。鄉評是地方公意,必須受評者久居斯土,無形中養成,在社會安定時才可做到。反之,可受推舉者,若居所不定,鄉人未見其事蹟,鄉論則難以下論。而漢末大亂,人口流徙,戶籍紊亂,鄉論不能建立,鄉舉里選也不能實行了。於是以該地之賢有識者,出而評論當地之人少優劣,以代鄉論於是有九品中正制之產生。" H5 w0 Q) Q* v  K# I. W- {2 q

5 J/ m2 ?' K6 i3 F5 g# V) a杜佑通典:「九品之制,初因後漢建安中,天下興兵,衣冠士族,多離本土,欲徵原流,遽難委悉。」1 y6 M8 ~" `$ k/ b) _( c- X

5 k+ x0 {/ a) ?2.改進漢末察舉之頹風:因後漢察舉流弊叢生,選舉為郡國官吏把持,至曹操秉政,唯才是用,不求德性,社會風氣敗壞,鄉舉里選己不可行。7 O6 _  D; F  d$ K: n3 A
( q6 N* j/ i* H! M
3.抑制後漢浮華標榜之風氣:東漢時士人為急功求名,不務實學,競浮虛名,自難發掘真正人才。再者漢未用人,只重才能,忽視品德,曹操總攬大權,用人惟才,只要有才能,不論有任何污點惡蹟,均可獲得任用。這種措施,更使以德行為主的鄉舉里選,摧毀無遺。故不得不以新制度來選士,遂有九品中正制之產生。2 ^; Z; D5 I9 n) g. B

  ?/ v  x; {2 P" j/ C0 `4.鞏固曹魏權:後漢的選舉制度,長官對察舉與辟召負很大的責任,但長官與皇 帝的關係和長官與門生、故吏的關係構成二重的君臣觀念。但曹氏父子掌握政權後,對於皇帝的統制大下內涵著長官與門生故吏的結合關係,自然不能容忍。中正設立於地方,但中央有司徒和尚書吏部主任免之事,中央收回地方官之用人權。
$ r0 Y0 Y1 M8 s% q, u; p: I) X
1 x& L( y  U8 N7 O% U9 L7 `0 E$ v; W
+ A+ ^: r6 G0 x4 y- ?5 W1 ~* a4 H9 b) d* F0 x
四.推行內容:
) Z, {+ K$ `% D8 r" l% H( H" g' F! m5 o8 {
+ |# {  m) j4 l4 o

7 w6 t! h- b- J6 d* D3 m1.唐杜佑通典選舉二:「九品之制,州郡各置大小中正以本處人仕,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盛者為之區別。所管人物,定為九品,其有言行修著則升進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倘有道義虧缺,則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是以吏部不能審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銓第級,憑之授受。」1 v0 h, l( m# d# z

3 U8 O" B  x) Q; M- s& N2.清趙翼甘二史劄記九品中正條:「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之法,郡邑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實,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後付尚書選用,此陳群所建也。」0 s9 s% u9 g7 ~7 R

( g$ B8 M' N+ p; n' E  w3.魏時郡中正由各長官推選,至晉代,大小中正例由司徒選任,而大中正亦可推荐小中正。中正必須是二品現任中央官,亦有司徒兼任大中正。大小中正,俱有屬員,稱為訪問,替中正到各地調查。
6 v6 |- b+ d3 P' q
0 `) T3 }' |* Q7 z4.評審的標準:簿世、狀、鄉品
7 q& C" J; P7 p, o
' O* O% R0 x8 \# [! ?4 d5 Ba)簿世:指譜牒家世。六朝重門第家世,譜牒成為專門之學問,用人必須看其家世。如陶侃出身孤貧,後多次得世家名人接見,聲名大增,才得被用。; A# V% h8 V' |) O, F
! f& Y: _& N5 m8 {* r: F0 Z6 S
b)狀:是個人行狀,其來源本於東漢之清議,是針個人的行為而言。中正官據個人的才能、道德,甚至他人的評價而定狀。, J; f" l0 V2 |( I8 s

2 c9 y8 B* h3 {) y4 c6 m7 @# Mc)鄉品:是中正根據狀和簿世而給予的品級評定。
1 m$ L3 u/ n: L0 @
1 A. C' D6 a% n/ _7 n' q5 P  q   W' f' t; x7 a& v* a0 ~
) f8 ], L' n" Y# y
五.施行方法:
0 q' c7 u3 O5 k0 F* d, @& g7 U: A& A, r
0 h1 M* X8 y: D, l
, F* J/ t% `5 R0 n* E7 k0 H
1.地方設中正:
+ F. I$ r) O/ {. S8 P( k: I: V& R9 U. \. B; I
政府選擇賢而有能的朝官,兼任其原籍的中正官,負責察訪本地的士人,郡為小中正,州稱大中正。中正以現任官員充任,不拘年齡大小,有時辭官之人,亦可任中正,例如陶侃便是一例。大中正由司徒或吏部尚書任免,大中正可以荐舉及監督小中正。
- b0 E2 m/ o+ p/ W; q8 x5 Q5 @& e8 i) k0 q. y
2.中正只能品評人才,無權任免:
; n7 K, \; {2 r, x  a; e
. }( \- s- @1 j/ g* Y3 J中正把品級評定後送有關機構決定,無權任免。任免之權則在尚書,尚書據中正所之品級,量人授職。8 M8 N  v( |8 p

7 }! R& T* ]8 c( _0 F3.人材分九品:
) {' C4 L3 r" Z: ?* s6 J% `6 ^, ^& G) [0 G' U  h
評的方法是,先由小中正把本郡的人材分成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登記成冊呈報大中正。大中正核實後,轉呈吏部選用,以便依品授官。2 V& K4 D: ^5 a

; J; I4 O: w  L9 z% c, h8 c4.人品有升降,三年一清之:* M( `) r; ~; Z1 _5 c" q
& o! x3 W2 f" o! H) t" n) b
人材分品後,凡言行有修著則升進之,如五升四、以六升五;倘道義虧缺則降下之,如自五退六、自六退七。每隔三年清理調整一次。
7 s: `) Z" z5 k( w8 i1 T
% B+ v- C! M4 j- H- x9 P+ V5.品材三標準,由中正申報:8 F6 u* H# s% U) \2 ^# G# j
$ `7 b5 N  j5 o' U1 i' H
品評人材的標準有三:a.簿世(家世出身),b.行狀(個人才德),c.鄉品(中正鑑定)。中正負責提供此三項材料,先由小中正列入記錄,再報大中正轉呈司徒,銓敘之權則在吏部尚書。
+ T# C, u4 D% w2 Y
: V/ U, S/ x0 n- N% _- o: R6.評定現職官員:* h/ ]: U! p( X. A. I: y3 t
5 ~( m5 `# _/ ]* a, [' ~( E
中正鑑人才,不限白衣平民,現職人員也在內。; a+ u* K9 E. T- ]) M; q

" M$ w3 w% {" e4 q$ u3 v+ J7.品級與官階並不相等:* u' I) H7 `/ k2 w9 U9 w

" L+ j6 h( v! ?! u4 n" L1 f九品中正的品,是人品,論人才的高低,自一品至九品。而官階亦分九品,但並不相等於人品。一品人才,並不一定能任一品大官。如溫嶠,他被評為二品人才,但卻只被委任為七品官階的東閣祭酒一職,又如有廉吏仇勃和尚書令史郭貞二人,雖各被評定為四品人才,但只能任七品官階的縣令。依此推論,不管人品是何等級,大概只能充任六七品的官。至於人品中的一品,只有貴門閥可以被推。
4 u& K/ M2 }* ]
  {9 A* J, X7 V- C4 \3 [/ |7 i3 y8 a
, n' ]9 S! p' l2 I, Y2 H
9 _1 Y; p4 i9 U: d3 Z3 P* A% u, A8 Z六.評價
( }) k+ G0 D! |' L
. y! p, \0 n7 |) k* e7 D/ b9 q優點:
4 F1 Q2 A, m/ ^' }% }8 N: h
' }" u, @/ m4 V( _$ A' G3 L1.為一時之救弊措施: g& g# l( U- F/ L% C$ Y
* ?3 \- T- e; w
陳群建議創立九品中正制的用意,實因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一切制度完全廢棄,鄉舉里選無從進行。朝廷用人無標準,尤其是武人在行伍內濫用人員,不依制度,故不能沒有一項可循的法則,以資依據,曹魏初行此制的,總比以前漫無標準,各自援引私人的陋習好得多。大中正定由中央大官兼任,此因為當時地方與中央失卻聯繫,故只就中央官來兼任,好由他推選本鄉人士而流亡在中央者,供備中央之任用。中正定要連在任官員一併登記品評,因如此做法,可把當時己經濫用不稱職的一批人澄清除出。故九品中正制實為一救時弊之選拔人才制度。; w' u+ U: D& I2 T9 y0 i& _$ [
( W' L- A5 X% b- i: t1 N
2.矯正東漢末察舉之流弊
5 D1 m9 T) {' X2 w* O" h3 S4 E% x3 h7 v- v9 x% B7 n
漢代察舉人才之權握在郡守,並無嚴格的客觀標準,因此易於營私舞弊,東漢末年濫舉成風,所舉者多名不符實,徒負虛名,負虛名者不必有才,即德行亦多出於虛矯。而士人為求博取被舉為孝廉,不惜巴結地方高官,訶諛奉承,造成社會不良風氣。以九品中制取人,吏部可根據人才調查冊內記載之等第評語來斟酌任用人才,分別黜陟,由是官吏之任命與升降,比較有一客觀之標準,銓定方法亦較謹慎。而此項標準,則依然是依據各地方之群眾輿論與公眾意見,仍保留漢代鄉舉里選之遺意。中正之設其所論惟在德行、重清議,據行實而登下其品策,因此能立名教之防。此制度初設立之時,頗能矯一時之失。
4 x) ]" @  d% w( e, @& c- \
* ~* ]* @- z2 R: h  E; `( t& N3.士人的清議被政府有效的控制3 W5 T4 i$ e. d% Y1 x
: i& T  V; a! L6 X: |& T
九品中正制建立後,中正由政府任命,把漢末大族名士操縱的評議,變為官家的品第,遂使士人的清議被政府有效的控制,同時這個制度本意是用來品第人才優劣,不是用以品第門閥高卑的,所以在制度初立的時侯,並沒有把家世列為選舉唯一的條件,曹魏時代便是用此制度鞏固其統治基礎,以遂行集權中央的目的,曹家得天下,與此制度實亦有密切的關係。
( u' Y* T1 V( L! C  A; G3 c1 o! z5 }" Z9 z! m, V

6 c$ ~: c" Q& {/ @$ v; j  f* F" g
缺點:
; B/ Q$ K& q! [; t0 L: p/ @4 n: h- [8 s5 V
1.三難:a.人物難知 b.愛憎難防 c.情偽難明! J# M3 ^2 Z5 K* H# L
% q& a! T3 C/ H5 \
2.晉人劉毅有八損之議:, D! f* f7 [, W  {, C- j8 O* u" a
- S7 Q! f" X4 ^- @1 ], o
a.不顧才實,務隨愛憎,容易徇私,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慢主罔時,實為亂源,損政之道一也。8 Q0 E# _' r# Q5 w
. ], C0 z. g+ l
b.使是非之論,橫於州里,嫌仇之隙,給於大臣。2 X4 u3 F# @8 _- Z- k

5 u7 {$ E$ f, W7 Q1 N8 \c.使在凡品以下...負戴不肖,越在成人之首。
; M6 a+ u/ l8 M' H1 q* a9 B; p7 D2 P
5 Z; Z7 H: E/ s, m$ \d.使上明不下照,下情不上聞。& k* z" t$ \* H# l) K4 |# b% h
2 C/ N$ B! x; d5 |% s3 f
e.愛憎奪其平,人事亂其度。中正又無賞罰之制,致怨訟者眾。& b# s% b1 x0 |+ d; ]. o
8 \0 E7 }" {. Y- a. H
f.況今九品,所疏則削其長,所親則飾其短,徒結白論,以為虛譽。2 f& m$ C& U" E; s. C
5 o' J% A0 q) k  b' f4 a3 V
g.抑功實而隆虛名也,上奪天朝考績之分,下長浮華朋党之士。. a& Q+ X, U$ r3 M. p' q

$ {- ]4 u4 D' l& T3 H) nh.今之九品,所下不彰其罪,所上不列其善,廢褒貶之義,任愛憎之斷,清濁同流,以植其私。
4 Q, j- @# u* t. w3 `/ G0 l9 H; s
7 M: i. G- g) `) r1 g9 F" v* i3.實施之弊病:! G0 F( V5 R: t8 _; Q/ Z% }' M1 _5 u

4 y  p# J5 T0 ]" t0 g& ^# ^a.士庶求出身,皆須奔集中央,專候品第,不能返鄉,致失時機。3 n. u- K5 a% a
$ C! d( v7 U3 G9 Z$ e9 h3 `
b.此制初意,本欲使官人之權不操於下,但各郡中正皆操管轄區域人物之品狀,失中央集權之效。
6 X6 V0 I; p3 z! x* K) J; [; W0 q
4 K& F* i! n- j' ]0 ]6 F8 Hc.憑手下陳報各人之才能績效,何足為憑﹖( k+ `. u6 I5 G
: P  \7 Z3 l5 I& b8 Q% @; P0 S& j
d.僅憑在籍之履行和在官的績行,學術方面和其他,一概置之不聞不問。
! Y: z; ?4 w5 |+ g2 ~3 y& V
3 X; ]' e& j5 @. }) F5 v. F9 B$ be.中正持論不正。
! w2 E6 G3 I8 l
1 F3 E8 {9 A3 K# pf.吏部憑中正的考核升黜,因此官吏升降,其權操在中正,而不操於該官的上司手上,這樣便把考課銓敘與選舉混淆了。: I9 [3 q2 P& L1 h$ [
4 e1 d3 U$ [* `8 {
  A) U6 z7 R; T0 a1 c( C* `

1 [7 _+ {/ q6 G1 t2 k' W七.九品中正制的影響% L% a! ~" Z0 A) q2 q0 x

, W) `" T0 U8 r4 ~ 5 N7 [4 d: r' G/ p* K
+ q( M: C# g1 U: O2 I6 M# Z
1.鞏固曹魏政權:; B! x8 j" Y, J
! O! ^0 F& V* r- ]. N# V! |
中正制度建立後,把漢末大族名士操縱的評議變為官家的品第,遂使士大夫的清議被政府有效的控制。曹魏時代便是用此制度,鞏固其統治基礎;而且初行此制度時,亦扭轉了漢末漫無標準,各自援用私人的流弊,得以澄清吏治。曹家得天下,與此制度實有密切的關係。; O3 z/ [' Y% g$ R" F4 Y, _8 P

+ L) E! b3 n' O: G( m% V  }7 X2導致門閥政治的出現:
! Y3 K1 q8 w. ?7 t1 Y) [. [2 }; {3 w, G' a) |- k6 k: p. P! [
中正制只重家世,不問賢愚,造成高門士族有世及之榮,庶姓寒門無寸進之路。魏晉南北朝的門閥政治由是形成,高門大族長期壟斷政治,以致出現世族政治的局面。
; A! D+ n0 |$ X5 |9 |
7 L7 n- C4 l; f2 X: u! w3.人材不振社會風氣浮靡:1 _# J8 a' O) `; X5 x% }

" d  k. s; U3 _/ T) G高門子弟在政治及社會上享有特權,然彼輩盡多互相標榜浮誇虛飾之士。除少數傑出之士在佛教及文學方面較有貢獻外,就治國人才而論,兩晉南北朝可謂是一個人才凋零的時代。世族以其優越地位,無須建功立業,多以文雅自況而不尚習武事,體嬴氣弱,終日崇尚清談,縱情聲色,生活腐化助長了社會浮靡風氣。: \  j, z9 L' V& S! j! \  @1 ~
: h' A5 b$ H8 q6 `
4.士庶天隔,界限森嚴:
8 y% j6 i% K7 a) S$ n- U  `* h1 M+ g' l& ^$ q* \8 D
世家豪族在社會上有特殊地位,於是士庶對立。不相坐語,不通婚姻。世族為維持門第血統固定性,婚姻必擇門當戶對之家。而寒門欲高攀門第,往往以財賄賂求婚,士族士庶之嚴分,形成社會上的矛盾鬥爭。
9 A7 V4 J' E& c3 D1 Q$ |
- T/ i* o3 _. C, A' ?3 V3 v5.譜牒之學興起:. s& {2 d" k/ P  j2 \
, l: D: |8 ]8 ]9 k& N2 \0 I
九品制最重家世,世族最重視的問題;便為防止家世血統混淆。於是辨別姓族和編寫譜牒的風氣達到顛峰。為防止庶族假冒士族,世家大族便編寫家譜,記載世系源流。而政府亦派人選姓氏譜以為用人的根據。宋齊以後,政府甚至設專人負責掌管士族的家譜,譜牒之學便發展成為一種專門學問。' G$ ?4 a# r. j) F- f  e

, M5 p) L$ W/ W* `7.世族壟斷經濟利益:
, w" P" O6 Z- N- O$ a8 J+ \  V. Y. G2 ^$ ^
高門大族世居顯要地位,因而土地與財產集中。他們享有免徭役的特權,經濟力量非常雄厚。豪族尚得蔭民,以為衣食客和佣客。凡蔭附於豪族者可以除政府力役,平民爭相賣身投靠。於是貴勢之家擁有無數私附勞動戶口。
1 _: R1 d4 {5 e! |$ B. A5 H
. W, W6 ?3 t4 H2 F( R
7 z, _; [0 [& N+ M; a( P: q' t! c+ l1 E; {: L! @+ V# q
八.破壞原因
9 A& t" A& }, H
' V/ V" M$ V& L# L  H% m
, p* N8 Z3 l+ P1 F
! l# C7 a. a* @" f: t- f1.不利於中央集權:9 v' t6 T1 l: q+ N% A0 U% P

2 m2 ~* j7 y) ?  R9 d; T九品官人法由魏晉經宋齊梁陳推行到隋,愈來愈變為變相世襲制。凡百官族姓為備中正選報稽考,而特意編修的家譜家狀,己經成為他們子孫世代為公卿之依据,這不利於皇帝憑任用權而實行中央集權的目的。
4 y$ q8 N1 l- y! s7 h( [* m+ O2 S" d4 ]/ e% U5 z+ |9 I' c1 I2 M( j
2.不能選賢任能:9 w0 i7 H+ x% {8 A% W' E* V

9 v; C" g; ~7 M2 l高門大族子孫世代為官,上進的志向及盡心,以求治績表現的努力,自然沒有了。人主遂不能藉以治國,於是不得不用寒人,而且人寒則力勤,便於驅策。
/ ^+ i& @6 j. x2 U3 z' j. ]4 _2 Y" g* E1 |
3.不能適應社會:  r$ t; W; G) r% _+ {/ @

; g# g6 i3 Y9 ]當社會經濟向前發展,文化傳播接觸較為頻繁,有較多人民得到教育的機會,更須把封鎖的仕途開於一些,藉以沖淡官民之間的對立情緒,更須把統制思想與統制社會仕途的方法打成一片,藉以成就教化與治化的統一功能。
, [! B5 {0 D1 N- j$ G1 y: O
" K" G& c% o- [) n9 ?& `What do u think about that???
武則天的一生2 ^7 N( ^% ^0 Y, R

3 u; u! Y, A" _% n9 f7 r) W武則天(624~705)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後改唐為周,自己做了皇帝。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握政權達幾十年,為維護唐朝的強盛和統一、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和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武氏14歲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號「武媚」。太宗死後,則天入感業寺為尼。
: K4 B$ ^/ k; t# z, `. P4 p8 {! D0 a& f4 F
唐高宗即位,復召武氏入宮,拜昭儀。她與當時的王皇后、蕭淑妃產生後宮矛盾。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后。+ m0 J9 ]6 z. A* Q* d) Q2 j9 r3 h
+ J8 G: Y4 Y- C/ L$ J
武則天資質聰慧,廣涉文史,富有智謀。武則天做為皇后之後不久,由於高宗體弱多病,有時便委託她處理某些政事,因而威勢日盛。上元元年(674),高宗稱「天皇」,武后稱「天后」,宮中並稱「二聖」。
# o" e. @( U- l) y$ w8 n1 M
) ]9 q1 D1 f  Y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太子李顯即位,武則天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二月,武則天廢李顯為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皇帝,繼續臨朝稱制。同年九月,她將旗幟改為金色,東都洛陽改稱神都。天授元年(690)九月初九,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降李旦為皇嗣。0 _$ F/ b  S% D1 _

- o" T, T: M! O8 C5 B1 i5 I! S! u武氏晚年寵愛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神龍元年(705)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殺二張,逼武則天退位,李顯重新即位,給武則天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後人因而稱她為「武則天」。其於同年十一月去世。
Originally posted by CHECSS at 2005-12-3 20:15:5 p0 d& H9 s( U# x

' U" m' q" o' f. p% c; X9 i4 Ki know
) Q7 f& K& v1 h( K) g& _
: S: @. e! P( b" [  l2 ?7 XI and my brother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him so can u tell me?
Originally posted by kaixinren at 2005-12-3 21:10:$ e; ?. V: e$ ?$ h5 r5 w
CHECSS,为左贺你新区开张,我都来发一...
' a& t0 |; R% A2 g% U! \
; J8 l' ^0 d1 U4 P( b9 ]1 SI hate him very much
Originally posted by kaixinren at 2005-12-4 01:24:
  p3 b# y& g, g' Q* I6 ]6 d, L4 c- c$ U- r

7 Y& e2 `7 c+ L- e, g! ~you hate me? why? what did i do ??
  y0 @* E8 Q) B" n8 I9 ^4 f2 v, i8 A# Q' [* }7 a" k% |+ `7 Y
I hate 汉灵帝,no u
東吳武將表
, G5 ~! b; p; \5 b孫吳年號 西歷 大司馬 上大將軍 大將軍 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 衛將軍 武衛大將軍 鎮軍大將軍 鎮北大將軍 鎮南大將軍 鎮西大將軍 輔國將軍 前將軍 左將軍 右將軍 後將軍 鎮軍將軍 撫軍將軍 征西將軍 征北將軍 鎮東將軍 鎮西將軍 鎮南將軍 鎮北將軍 安東將軍 平北將軍 安南將軍 威北將軍 1 Q. q9 _( J3 f( J) I" K5 {
黃武元年 222      士燮      陸遜 呂範 諸葛瑾 步騭 賀齊    朱然     徐盛 潘璋 呂岱  / v6 c. ~3 f0 l, z* H
黃武5年 226            陸遜 呂範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徐盛 潘璋 呂岱  
( a# |1 W4 I8 z  k4 u0 i黃武6年 227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呂岱   潘璋   
" p2 S& J+ h, F; F黃龍元年 229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全琮       朱桓 朱據 潘璋        呂岱 孫韶     
  y: {8 s7 [0 ]5 S* R7 F8 B黃龍3年 231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全琮  孫慮     朱桓 朱據 潘璋        呂岱 孫韶       K# {$ s: t& o+ ^
嘉禾元年 232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全琮       朱桓 朱據 潘璋        呂岱 孫韶     2 a1 G: O; j7 o% E  g5 m
嘉禾3年 234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全琮       朱桓 朱據         呂岱 孫韶     7 I* d- p/ y' ~
嘉禾6年 237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全琮       朱桓 朱據         呂岱 孫韶    諸葛恪
, g( F, V# L" U4 l- A赤鳥元年 238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全琮        朱據         呂岱 孫韶    諸葛恪
1 C% S+ G& V8 n9 l/ a赤鳥4年 241  陸遜  步騭 朱然 全琮        朱據         呂岱     諸葛恪
8 S' @4 u; ~* Q6 G, g赤鳥9年 246 朱然(左) 呂岱 諸葛恪 朱據                        
! x" F1 w+ j# M" `6 E3 [* X" A赤鳥9年 246 全琮(右)                            1 P: b, ^# _' p7 c; @
赤鳥10年 247 朱然(左) 呂岱 諸葛恪 朱據              步協           5 u0 k$ Z# q7 t& q! X7 D
赤鳥12年 249  呂岱 諸葛恪 朱據              步協           
9 J9 D# y, I# R5 p. @赤鳥13年 250  呂岱 諸葛恪 呂據              步協           
  [" Z) m% [% @/ C( c2 q1 R! C太元元年 251  呂岱 諸葛恪 呂據              步協     孫懿      
! L( c$ I- c4 t* \! Z, y( _) @建興元年 252 呂岱  諸葛恪 呂據 劉纂 滕胤       唐咨 留贊   孫懿 步協   施績  朱異 全緒     ! k1 F3 L0 b1 R" N  {2 N
建興2年 253 呂岱  孫峻 呂據 劉纂 滕胤       唐咨 留贊   孫懿 步協   施績  朱異 全緒     
  h9 D0 F" G3 ~4 g' Z# ]五鳳2年 255 呂岱  孫峻 呂據 劉纂 滕胤   文欽    唐咨 華融 孫憲  孫懿 步協   施績  朱異      4 \/ k7 c5 o% _3 P
五鳳3年 256 滕胤   呂據 劉纂    文欽    唐咨 華融 孫憲  孫懿 步協   施績  朱異      
. ]8 t" S  c$ A  ]太平元年 256   孫綝  劉纂 全尚   文欽    唐咨 華融   孫懿 步協   施績  朱異        L0 j- j! {3 w& [; h6 R5 l- r
太平2年 257   孫綝 諸葛誕 劉纂 全尚   文欽    唐咨 丁奉   孫懿 步協           
, @7 t; Z+ n8 `5 h5 h2 J. V! e* j太平3年 258   孫綝 諸葛誕 劉纂 全尚   文欽    唐咨 丁奉 孫越   步協  陸抗         
0 e2 ~, {7 k" X. J5 T% R永安元年 258   孫綝 施績 劉纂 孫恩        丁奉 孫越   步協  陸抗         4 P* D/ H! b4 J2 g2 v( I5 I) T. \
永安元年 258  施績 丁奉  劉纂 濮陽興        張布 孫越  陸抗 步協  陸凱           B! Z& S: A* g2 Q( \
永安3年 261  施績 丁奉  劉纂 濮陽興        張布   陸抗 步協  陸凱         5 R6 w8 l& P3 R2 i! }# I: {4 i
永安5年 263  施績 丁奉  劉纂 濮陽興        張布   陸抗 步協  陸凱         ; r& G9 R! R/ S  f* c( v
永安6年 264  施績 丁奉  劉纂 濮陽興        張布   陸抗 步協 留平 陸凱         
1 k/ e9 `7 i" y9 d元興元年 264 施績(左)   張布 劉纂   陸抗   陸凱  鍾離牧      留平          + ^4 D7 ]" t- {( m+ P+ }; A
元興元年 264 丁奉(右)                           
3 w% L4 b" r7 h( E' ?元興元年 264 施績(左)    劉纂 滕牧  陸抗   陸凱  鍾離牧      留平         
) T* C$ i% d8 O! Q' L1 }$ }0 v5 r元興元年 264 丁奉(右)                            7 q% y. F: y9 M' L/ F
甘露元年 265 施績(左)    劉纂 滕牧  陸抗   陸凱  孫秀  諸葛靚    留平         
& r. K$ T! {, T% b+ P甘露元年 265 丁奉(右)                           
8 y/ c+ |# [  G5 M/ }5 J% @寶鼎元年 266 施績(左)    劉纂   陸抗     孫秀 留平 諸葛靚              
9 r4 {3 B0 P8 N寶鼎元年 266 丁奉(右)                           
/ x) K0 J. z- L, u寶鼎2年 267 施績(左)    劉纂   陸抗     孫秀 留平 諸葛靚              . F  f' R! o. V- M) u- M5 p) v
寶鼎2年 267 丁奉(右)                            # M* ^* B* E2 Z+ F, n
建衡2年 270 丁奉(右)       陸抗      留平 諸葛靚              & Q$ g: U& G7 x" }
建衡3年 271        陸抗       諸葛靚              1 j+ I- E, n4 D* ]6 ]9 i9 O
鳳凰2年 273 陸抗              諸葛靚      朱琬        ' J: U) M9 [: J3 L$ j
鳳凰3年 274               諸葛靚              7 j/ D" _( L7 F1 n+ z  F3 Q* N! m
天冊元年 275       孫楷        諸葛靚              8 x9 k: a6 @7 T/ s: W
天璽元年 276               諸葛靚              
3 [! H7 X9 y- t& b) K% m# f天紀元年 277    朱宣           諸葛靚              9 z- B- ?' v" v2 |
天紀3年 279 諸葛靚                      滕循
曹魏武將表
% p) Z/ ]( M8 ^
8 Z; F! I" ?& l2 z曹魏年號 西歷 大司馬 大將軍 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 衛將軍 中軍大將軍 上軍大將軍 鎮軍大將軍 輔國大將軍 撫軍大將軍 征東大將軍 征南大將軍 鎮東大將軍
1 S* M1 Q+ P. Y建安21年 216              9 v% K- U+ |. i
建安23年 218              : X/ Q" S. G" G4 g
延康元年 220              4 c' b7 s( F( q* I/ z2 G
黃初元年 220  夏侯惇  曹仁 曹洪         
' i- F8 |; m8 r1 J$ F4 Z4 t. @黃初元年 220   曹洪 曹仁          & v) R# G) g" t/ c4 ^9 x# t
黃初2年 221  曹仁 曹洪 公孫恭   曹真      
8 ^2 P( i! H% ?. g7 `8 I! [黃初2年 221 曹仁 孫權 曹洪 公孫恭   曹真     夏侯尚  
* M' ~; y" A" r黃初3年 222 曹仁  曹洪 公孫恭   曹真    曹休 夏侯尚  
- u6 j/ R( L! ~4 p0 }+ X黃初4年 223   曹洪 公孫恭  曹真     曹休 夏侯尚  
- ?: f" i) Q8 ^9 k黃初5年 224   曹洪 公孫恭  曹真     曹休 夏侯尚  . {3 E) w; c7 |( z& |! t
黃初6年 225   曹洪 公孫恭  曹真  陳群  司馬懿 曹休 夏侯尚  
) p! y( G7 W3 G4 c$ b! a黃初7年 226 曹休 曹真 司馬懿 公孫恭         
  b6 S# U; k! k$ e0 h2 R太和元年 227 曹休 曹真 司馬懿 公孫恭          7 r+ G& |! b+ r
太和2年 228  曹真 司馬懿 公孫恭          * I9 w. K' i( |
太和3年 229  曹真 司馬懿 公孫恭         
* ?& G+ H( `8 L% b0 P  `, G: n太和4年 230 曹真 司馬懿 曹洪 張郃          " ^, {6 I# g5 E3 p
太和5年 231  司馬懿 曹洪           
/ P0 ^2 T" ~" _/ J9 B% f太和6年 232  司馬懿            
: B5 C" t, u3 g  e2 G# P( U黃龍元年 233 公孫淵 司馬懿            
- H9 L7 k/ D% o5 y黃龍2年 234 公孫淵 司馬懿              y. |) `7 R8 m8 Z. ^- v
黃龍3年 235 公孫淵             ( ]  }. g# {$ T
景初元年 237              ; X7 n9 T5 r; `. T8 }4 a3 e: K
景初2年 238  曹宇            6 Q3 u+ \) W3 Z8 U! O2 o5 M7 K
景初2年 238  曹爽            7 v+ F7 m0 n" O9 l
景初3年 239  曹爽  黃權          : H9 V+ ]% m9 C( O
正始元年 240  曹爽            
( F: C; C% i5 t! t: }正始2年 241  曹爽  王淩         
6 p1 P& Q( g5 [, e, M1 I/ R正始3年 242  曹爽  王淩          4 b- E4 Y7 `- u0 f
正始4年 243  曹爽 趙儼 王淩          ; [! D" T7 z1 S7 E2 ^- I/ K: K
正始5年 244  曹爽 趙儼 王淩         
8 y4 I3 v, z/ p/ w- i2 p2 A正始6年 245  曹爽 劉放 王淩 孫資         & V% W( {2 }+ T) L5 h
正始7年 245  曹爽 劉放 王淩 孫資         ( R8 J( o& I8 d0 P' U& _. @! D
正始9年 248  曹爽            
/ w0 T; Q) s5 n+ \$ r+ q; r( ]嘉平元年 249              0 X# [- a: n$ K) q6 g& w
嘉平2年 250   孫資 郭淮 司馬師         
. j# n% k* L* o6 p2 k1 Q嘉平3年 251   孫資 郭淮      司馬師  王昶  & @; N; A; [$ L7 R' P
嘉平4年 252  司馬師  郭淮        王昶  
2 \( b/ k+ g1 Q9 {( X( }, [8 j( N嘉平5年 253  司馬師  郭淮        王昶  
4 F/ R3 P* n0 H7 o9 C# Y嘉平6年 254  司馬師  郭淮 司馬昭         
5 ~# V. h8 C7 m# G正元2年 255  司馬昭 王昶  胡遵        諸葛誕
3 Y: z& M! p$ s( J正元2年 255  司馬昭 王昶  胡遵      諸葛誕   + j; k$ q! A3 P1 Q
甘露元年 256  司馬昭 王昶        諸葛誕   ' Q( X  y* ?% G$ I
甘露2年 257  司馬昭 王昶 孫懿          ) d6 l8 ^3 V6 z' G; }% j& D
甘露3年 258  司馬昭  孫懿          . N* d2 N; \5 G. A6 ^$ ^
甘露4年 259  司馬昭            $ Y5 ]8 s# M- @1 ^4 d
景元2年 261  司馬昭         石苞   % n" W1 [+ F$ i9 S0 S; S, ]  K
景元3年 262  司馬昭              {8 X$ x' F% k3 m: {5 N
景元4年 263  司馬昭 趙酆  司馬望         
" A/ c  k$ f5 k( D& I# w5 [咸熙元年 264  司馬昭 司馬望     甄德 甄溫 司馬炎   
, s) p9 j! N& \# O4 R4 b咸熙2年 265  司馬昭 石苞 陳鶱 司馬攸   甄德 甄溫     2 x4 q. O5 j' Q. u/ k2 C
8 C- Q8 s+ n' l' J! z

6 o- L9 ~- b6 i( _* Q1 b& U1 P曹魏年號 西歷 征東將軍 征西將軍 征南將軍 征北將軍 鎮東將軍 鎮西將軍 鎮南將軍 鎮北將軍 前將軍 左將軍 右將軍 後將軍
( `$ C9 x4 Y0 Z  F0 U' x9 C5 Z建安21年 216  夏侯淵 曹仁    張魯   于禁 樂進  
2 }0 i! z+ t% ^9 ^+ i建安23年 218             0 q7 Q! X  ~, O& v: \, f4 Q
延康元年 220         張遼 張郃 徐晃  ; y' W6 L' c0 t5 a
黃初元年 220   夏侯尚  臧霸 曹真   張遼 張郃 徐晃 朱靈
- @7 A% k' |9 G$ C. G黃初元年 220   夏侯尚  臧霸 曹真   張遼 張郃 徐晃 朱靈
; ^1 D; ]) [4 X1 I  K* u黃初2年 221 曹休  夏侯尚  臧霸    張遼 張郃 徐晃 朱靈
1 @, Q+ N9 j: e& r黃初2年 221 曹休    臧霸    張遼 張郃 徐晃 朱靈   d! ^# m7 |* g1 O" J4 h3 h
黃初3年 222       黃權   張郃 徐晃 朱靈 # y- \# e! ^* o+ y1 O/ R' Q' M
黃初4年 223       黃權   張郃 徐晃 文聘
+ e' y2 ]7 W8 c- q黃初5年 224       黃權  滿寵 張郃 徐晃 文聘 / g+ s  r, t+ R* C5 j
黃初6年 225       黃權  滿寵 張郃 徐晃 文聘 9 X' F. f9 w0 `  @! \$ k* c& f
黃初7年 226       黃權  滿寵 張郃 徐晃 曹洪 . f/ i- S* ]  K. d, E* O
太和元年 227       黃權  滿寵 張郃  曹洪 3 M" |- z3 ?7 E( |! W0 X! w
太和2年 228       黃權  滿寵 張郃  曹洪
- }1 V; u+ p  o& |, f4 v太和3年 229  張郃     黃權  滿寵   曹洪 3 i- R$ @* N. D7 u, ^! H
太和4年 230 滿寵 張郃   夏侯楙  黃權 呂昭    費曤
4 q, w5 Z$ \7 p- |# ]太和5年 231 滿寵      黃權 呂昭    費曤
2 b  n& W/ h4 _太和6年 232 滿寵      黃權 呂昭     , d% L3 _! h7 L/ B! v
黃龍元年 233 滿寵      黃權 呂昭     
" m' s5 o) w) {5 y2 t$ ~黃龍2年 234 滿寵      黃權 呂昭     
0 K7 b- f% R0 f; F黃龍3年 235 滿寵      黃權 呂昭     7 N8 c/ V/ [8 m% }& g" |0 F4 e  z
景初元年 237 滿寵      黃權 呂昭     ) }; R+ n3 E8 c" w
景初2年 238 王淩      黃權 呂昭    牛金
1 ?. t6 d3 Y3 r7 W* N9 ^5 H景初2年 238 王淩      黃權 呂昭    牛金 ( `; d5 B+ h  @/ {6 S& b
景初3年 239 王淩       呂昭   夏侯霸  
2 ?  Q+ ^" U2 L& l9 r0 i* x正始元年 240 王淩         郭淮 夏侯霸  
& q4 p3 {2 e; Y" A5 \; q) X# d正始2年 241  趙儼        郭淮 夏侯霸  
: [. t  o1 d$ S2 |  k: u正始3年 242  趙儼  程喜      郭淮 夏侯霸  
) A" \5 U1 D- U9 \- ~3 C正始4年 243  夏侯玄  程喜      郭淮 夏侯霸  1 l% T4 u& [* s/ V7 E2 [8 V
正始5年 244  夏侯玄  程喜     郭淮  夏侯霸  % `' X, c% ?2 G' A/ S6 g( U) V/ K
正始6年 245 胡質 夏侯玄 王昶 程喜     郭淮  夏侯霸  2 H1 |& x+ R* r* @5 r* P4 y
正始7年 245 胡質 夏侯玄 王昶 程喜     郭淮 毋丘儉 夏侯霸  * x  ]8 J4 ~0 k% D2 S  v
正始9年 248 胡質 夏侯玄 王昶 程喜   毌丘儉  郭淮  夏侯霸  
) j& M6 s+ o; l/ H嘉平元年 249 胡質 郭淮 王昶 程喜   毌丘儉  文欽      T. {+ _6 }- B1 n
嘉平2年 250 胡遵  王昶 程喜   毌丘儉  文欽   
6 ?7 b' k) d( p3 Q% }. N! ]2 w# R嘉平3年 251 胡遵    諸葛誕  毌丘儉 陳本 文欽    8 Q7 _7 K# S, {* p- @1 ]
嘉平4年 252 胡遵    諸葛誕  毌丘儉 劉靖 文欽   
3 A, p0 F% q) j& j' m/ o嘉平5年 253 胡遵    毌丘儉  諸葛誕 劉靖 文欽    1 i5 @4 ^' C. P5 `; p8 k, q
嘉平6年 254 胡遵   何曾     文欽   
4 t- d% C9 ~. x& j; \. c正元2年 255  陳泰  何曾         
6 F/ T7 D$ b# A5 I% {正元2年 255  陳泰  何曾         
9 P# a; v1 i9 D- h, K- U4 h甘露元年 256  司馬望  何曾  鄧艾 王基      
# ^. k2 f0 `! y甘露2年 257 州泰 司馬望  何曾 王基 鄧艾       & l7 O0 Y. l" i& S. T! i6 e
甘露3年 258 州泰 司馬望  何曾 王基 鄧艾    司馬亮  鐘毓 ' n$ ^3 @) ~- d, ?5 h  ?7 m
甘露4年 259 州泰 司馬望 王基 何曾 石苞 鄧艾    司馬亮  鐘毓
  h# D' v) D& P% d+ m& b" m% p" @景元2年 261  司馬望 陳鶱 何曾  鄧艾    司馬亮  鐘毓 - I* v, F8 O" L% ~( S3 _$ U
景元3年 262  司馬望 陳鶱 何曾  鄧艾    司馬亮 司馬由 鐘毓 + P' ~; d( K% V3 c
景元4年 263   陳鶱 何曾  鄧艾   李輔  司馬由  
: Y* i% W/ J( J+ n" t  n- k咸熙元年 264   陳鶱    王沈  李輔  司馬由  * D' ?1 A1 |0 W- v# ]
咸熙2年 265     衛瓘    李輔  司馬由
蜀漢武將表
' _& [  I+ E- w, t# S# @蜀漢年號 西歷 大司馬 大將軍 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 衛將軍 輔國大將軍 鎮西大將軍 鎮北大將軍 鎮南大將軍 鎮軍大將軍 征西大將軍 前將軍 左將軍 右將軍 後將軍 輔漢將軍 鎮東將軍 鎮南將軍 鎮北將軍 鎮軍將軍 征西將軍 征南將軍 征北將軍 8 p5 q% e2 {. s- }$ Y
建安24年 219            關羽 馬超 張飛 黃忠 李嚴       申耽 8 {, e: c3 B5 u( ~6 r6 D/ x
章武元年 221   馬超 張飛            李嚴   魏延    黃權 0 ~) t. P& a7 j6 ]0 p9 G
建興元年 223               劉琰 李嚴   魏延   趙雲  
- ~) s8 r- A, i0 d2 ^0 E建興4年 226            李嚴 吳懿  劉琰  趙雲  魏延  陳到   
' G' u0 r1 J: G- u( A$ r; x建興6年 228            李嚴 吳懿  劉琰 張裔   魏延 趙雲 陳到   ) ~+ b1 t5 O3 t% ]. p1 _3 q
建興7年 229            李嚴 吳懿 高翔 劉琰 張裔   魏延  陳到   : ^" V4 q' b8 a/ a# \' A
建興8年 230   李嚴 劉琰       魏延 袁綝 吳懿 高翔 吳班      姜維 劉巴  + i! p/ |+ _: B4 ^/ i, K
建興9年 231    劉琰       魏延 袁綝 吳懿 高翔 吳班      姜維 劉巴  + a1 v! F/ U) p+ U
建興10年 232    劉琰       魏延 袁綝 吳懿 高翔 吳班   輔匡   姜維 劉巴  
% k. Y  p7 O; I* U9 W/ ]" s+ w  x建興11年 233    劉琰       魏延 袁綝 吳懿 輔匡 吳班      姜維   
! Z, b5 ^# f3 g2 y0 M0 O' u建興12年 234    吳懿        鄧芝 向朗 輔匡 吳班 姜維        
8 Q& R, u* o  ~$ q" q建興13年 235  蔣琬  吳懿        鄧芝 向朗 輔匡 吳班 姜維        1 a: e6 g  R) f5 D
建興15年 237  蔣琬  吳班        鄧芝 向朗  劉邕 姜維        
, F8 D6 ~; h: V! q延熙元年 238  蔣琬  吳班        鄧芝 向朗  劉邕 姜維        : r( R9 [& D5 V  m9 F& C
延熙2年 239 蔣琬   吳班        鄧芝 向朗   姜維        
( S. j1 J; A4 y0 M延熙6年 243 蔣琬 費禕  鄧芝   姜維 王平 馬忠   胡濟 向朗           9 x& \' V+ J' K: a3 V% f/ d
延熙10年 247  費禕  鄧芝 姜維   王平 馬忠  張翼 胡濟 句扶           
- Q$ E4 }* }/ C% M延熙11年 248  費禕  鄧芝 姜維    馬忠  張翼 胡濟 句扶           
* g0 G% F& B& ?; Y3 g延熙12年 249  費禕  夏侯霸 姜維      張翼 胡濟 句扶           ( {4 v9 Y8 L) N
延熙13年 250  費禕  夏侯霸 姜維      張翼 胡濟 郭循  宗預         ; O4 v0 J: ^( c) w
延熙14年 251  費禕  夏侯霸 姜維      張翼 胡濟 郭循  宗預     陳祇    # s. Q4 i) s& m/ K! m; `3 r  h
延熙16年 253    夏侯霸 姜維      張翼 胡濟 郭循  宗預     陳祇    4 X4 O- S& ~! n2 P/ x9 q+ \
延熙18年 255       胡濟  張翼      宗預     陳祇    3 ?; Y6 ~" }8 M# Q% d# B* \
延熙19年 256  姜維     胡濟  張翼  宗預         陳祇    ) X! s+ A6 ^2 t0 z, y$ a& B
延熙19年 256       胡濟  張翼  宗預    姜維     陳祇    5 V2 _( G+ b  Y' _
景耀元年 258  姜維     胡濟  張翼  宗預   閻宇 張表     陳祇   
9 K7 R; m; F% d) {景耀2年 259  姜維  張翼(左)  董厥    宗預    閻宇 張表         
6 n5 |& {" m# Q" {    胡濟(右) 廖化(右)                    % G) b2 V8 f2 f: }, b" I8 ^
景耀4年 261  姜維  張翼(左) 諸葛瞻 董厥    宗預    閻宇         
# F0 g. V. p" d( K4 \8 \     廖化(右)                    
  K0 H# Q$ y+ C$ h+ H景耀5年 262  姜維(左)  張翼(左) 諸葛瞻 董厥    宗預              . {' q7 G, L! L3 b- L0 |
   閻宇(右)  廖化(右)
三國照片
* z% @4 D  B" u* B0 ]$ M1 \
! h- E8 A- c, Y+ p6 O1. 斜谷
- A4 _& O2 I" z) c1 H! M' D% A  T% e: f/ {: y
從這照片來看,斜谷水應該可以用於水運。2 M, |3 W. f# W/ O) N4 P
--------------------------------------------------------------------------------
2 P( T: r- X: v5 a  W7 M2. 西漢水廣元部分. b+ ^: W1 g- r) E. Y
- z' k' O* J% p
照片當中的棧道和三國時代的應該相差不大,從圖中的船隻可見西漢水(今嘉陵江)也適合用於水運。
0 B1 t" r' ~! P2 _- U$ d--------------------------------------------------------------------------------
6 ~; C, u0 q. H8 m: y6 x3. 廣元棧道
4 m7 k% g2 g% E--------------------------------------------------------------------------------
) `3 h, y. b5 x' i! ]$ t0 \! k4. 棧道0 ?5 d6 ?0 k. Z! D3 f$ H! l
--------------------------------------------------------------------------------+ R2 f1 ^5 |, O$ g8 D/ R
5. 三峽棧道
& P" c, I9 O' W, j  B
3 u4 c4 f2 K0 h, D: U, y4 O- I8 V這棧道是建於清代光緒年間,所以與圖3和圖4是有明顯的不同。 9 M! P1 v  ^! G: _
--------------------------------------------------------------------------------! b, a9 r0 C. @' {. f" e, _! Y5 ~  B
6. 祁山
4 a3 m1 w2 E5 |7 c/ W--------------------------------------------------------------------------------

photo1-r.jpg

photo1-r.jpg (2.8 KB)
129 x 90 PIXEL下載

photo2-r.jpg

photo2-r.jpg (3 KB)
113 x 81 PIXEL下載

r2-r.jpg

r2-r.jpg (3 KB)
116 x 104 PIXEL下載

r3-r.jpg

r3-r.jpg (3.8 KB)
109 x 115 PIXEL下載

r4-r.jpg

r4-r.jpg (4.5 KB)
180 x 103 PIXEL下載

kh1-r.jpg

kh1-r.jpg (7.6 KB)
236 x 177 PIXEL下載

三國照片
" V7 ^3 P8 r5 g, h+ f" Z  q% _1 k( v+ s. z6 k
照片七和八是huang兄提供的,攝于台北的三國演義文物展$ m- }# c5 M% I% W9 g; }: P  Y9 {  ~
7. 劍門關
% `2 R+ Y3 {) K3 N) K4 h" j6 i1 G" V8.蒙衝的復原模型
5 N) c5 j5 d- s' a! J, m4 k  }--------------------------------------------------------------------------------
& b: @& b4 U0 g+ S照片九至十三來自江蘇美術出版社的《老西安》$ L( Y% J* @1 g  Z" y
9. 灞橋, x- w+ i4 g! M
--------------------------------------------------------------------------------
% y+ K, \7 n& G. o  A6 H+ l/ g10. 五丈原& b; z/ V$ u5 }
--------------------------------------------------------------------------------
) ]8 L2 S# i+ s( p6 a11. 潼關東門9 y8 H2 |6 E: f% v* D1 l
--------------------------------------------------------------------------------3 o' I- r7 Y7 T4 N3 u! U5 _
12. 潼關

km1-r.jpg

km1-r.jpg (5.2 KB)
160 x 137 PIXEL下載

mc1-r.jpg

mc1-r.jpg (8.8 KB)
240 x 180 PIXEL下載

ba1-r.jpg

ba1-r.jpg (8.4 KB)
305 x 164 PIXEL下載

five1-r.jpg

five1-r.jpg (9.6 KB)
292 x 174 PIXEL下載

tong1-r.jpg

tong1-r.jpg (8.5 KB)
172 x 245 PIXEL下載

tong2-r.jpg

tong2-r.jpg (10.8 KB)
306 x 215 PIXEL下載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