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港男俱樂部 » [真‧頑童俱樂部]之延續篇2007-2008 ~ 快啲入嚟繼續呱呱嘈啦 ~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Originally posted by mhkk at 2007-12-27 02:24 AM:

現代人常以”羅生門”來形容一件事,有很多板本但不知那才是對的,這種用法就由電影”羅生門”而來的.電影”羅生門”是講述一件凶殺案,當中包括死者武士,武士妻子和凶手強盜.他們三人都說了自己的板本,令當時當地社會一時震撼.而見到事發經過的伐木人,也因為自己偷了短刀,而不敢把事實說出來.最後才在”羅生門”那裡,和避雨人及和尚說出事實.

強盜承認了他見武士妻子而起了色心,強暴了她,最後在決鬥中把武士殺了.他說到自己武藝如何厲害,又豪氣的以劍換酒喝.而武士妻子卻說,她被受欺負後,丈夫竟鄙視的看著她,她因而崩潰昏了過去,醒來己見短刀插在武士身上.電影一個最諷刺的部份,就是連死了的武士,也要出來說謊話.他把自己的妻子,說成被強暴後,竟想跟著那個強盜,而且非置自己於死地不可.對於死去的武士也說謊,和尚說了一句”我不相信人會這麼壞”,而那本來的避雨人,則說出了一個事實--人總是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東西.他說的的確沒錯,其實世界上的確有很多不平事,只是人們選擇了不去聽不去看.

雖說案件的三個主要人物,都在當中有說謊,不過如果就因此說,此三人是一樣的壞,我覺得還是不公平.在真正的板本中,武士的妻子解開了武士的繩子,強盜說她是想讓他們決鬥,我則不明白,解開繩子就一定是要他決鬥嗎?不可以是讓他走嗎?即使是想讓他們決鬥,那又有甚麼問題?妻子被欺負,想丈夫修理那強盜,難道也是錯嗎?就算她的心裡,是誰勝了就跟誰,那又怎樣?正如在強盜的板本,說她被欺負了,再回到武士身邊也不會和睦.所以在當時女性被動的生活處境下,她用他們決鬥的方式作測試,的確是較能為自己找歸宿.為自己的生活打算,這其實是無可口非的.

如果武士肯為她而決鬥的話,證明武士仍然是要她的;如果強盜肯為她而決鬥,也能代表他是真心的,可以依附.但結果上卻是令她非常失望,武士因為嫌棄她被欺負和貪生怕死,而不肯決鬥,而那強盜竟然也因此不要她了.從她的眼神看,她當時是多麼的絕望.之後她煽動他們決鬥,應該是出自一種報復心理.事實上,他們亦的確如她所說的,他們根本都不是甚麼好漢,他們的決鬥,只是因為不肯承認這點而已.可惜,在當時封建的日本社會,甚至現代也好,結果都會說成全是武士妻子的不是,這就是女性的悲哀吧!

另外,我覺得有一點是非常奇怪的,就是三人都把殺人者說成自己.這是一種怎樣的邏輯?他們說的是自己的板本,都說成自己是對的,全都是別人的錯,既然這樣,有必要主動說人是自己殺的嗎?這算是一種逞強嗎?這是否也反映了,日本的一種文化?這點大概是未能斷定的.

避雨人代表的,是完全否定人性的人,所以他說”人都是把自己說成對的”,而且更無掩飾避忌的,想拿走棄嬰的衣衫,更說出伐木人自身也是因自私,而沒說出真相.當伐木人想去抱孩子,因為飽經這些事實真相,而對人的信心幾乎崩潰的和尚,就誤以為他是想脫去棄嬰的貼身衣.後來那伐木砍柴人說,他自己有六個孩子,再多一個也不會怎樣,想把她領養.和尚知道是怪錯他,就把棄嬰交給了砍柴人,亦多謝伐木人,挽救了他對人性的信心.一直下的大雨,也在這個時候停了,這是一種象徵.大雨是代表他們的那件事,正正是人的黑暗面,而雨後的陽光,則代表著人性還是有光明的一面.
Originally posted by SWK at 2007-12-27 10:47 AM:
hihihihihihihihihihihi
Originally posted by 怪人米不多 at 2007-12-27 11:43 AM:

中華民國對外關係
在美國的立場,美國應否改變一個中國政策?

上學期上過張亞中教授的國際關係,都會知道一個霸權能否持續,是要看它身為霸權的收入和支出的.而事實上,霸權之所以要成為霸權,其目的籍著這個身份,為國家帶來最大的利益.所以,霸權的維持和目的,是要靠著其身為霸權的身份,從中得到的利益.如果一旦一味只為爭取霸權的更大影響力,令身為霸權的支出大於收入,則其霸權難以繼續支撐,甚至會拖累國內的整體經濟負擔,同時也和霸權的原本存在目的相違背.因此,討論也為為此作出發點看.

在支持美國改變一個中國政策的角度看,會認為如果繼續維持一個中國的模糊政策,有可能會令中國懷疑美國防衛台灣的決心,會做成中國更容易賞試對台灣吞併.假設中國真的賞試吞併台灣,無論美國會不會出兵幫助台灣,那都不會是美國想見到的.如果台灣一旦被中國吞併的話,那因為失去台灣這重要的一塊,美國原本和東亞進行圍堵的第一島鏈就會破功,失去牽制中國的作用.即使說,美國把防線退到關島等第二島鏈,但因為第二島鏈比第一島鏈分散很多,而且少了日本 南韓 菲律賓等國的支援和協防,其功用就會大打節扣,而其花費也是多到難以想像的.更進一步的,如果中國可以突破第一島鏈的話,那對美國在東亞的盟國,也會做成極大的不安全感.

這些盟國為了自身安全考慮,不是不可能和中國建立親密的關係,這樣美國就不只損失牽制中國的能力,更會失去這些東亞的盟國.即使未至於這樣,但它們失去了對美國的信心,也會影響到美國在它們的影響力.再遠一步的想,如果美國完全失去圍堵中國的能力,那代表中國可以自由出入太平洋.

而美國現在本身的霸權,本來就是建基於它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由此鞏固它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和控制.自前蘇聯解體後,俄國己不像以前有全球報防的能力,而它的有效影響和控制力,可以說只縮減到前加盟國之上.美國自始成了世界上唯一的霸權,而到了現在,最有可能挑戰其霸權地位的,就只有中國.所以美國更應該防範中國的崛起,尤其是在海上的圍堵政策,因為一旦中國可以自由進出太平洋,那它就可以把其影響力,進一步的在世界各國進行鞏固,這樣會嚴重影響到美國的影響力,以及從中得來的重大利益.雖然說,中國到現時為止,或者未有這個能力,但就是最有機會挑戰美國霸權的國家,現在保住這條防線,就是可以防止這個有可能發生的機會.如果現在就失去,那當中國真的這個能力的時候,美國還可以拿甚麼去阻止中國?

如果從反對的一方看,會認為美國現在對中國採取的模糊政策,一方面能令中國不敢對台灣怎麼樣,一方面又能中國進行經濟合作.而且美國現在就中台問題的中介角色,由美國自身或迫令台灣政府的妥協,也可以讓自己在中國那裡得到好處,而且算是又一種的牽制作用.美國當然是希望由此取得最大的利益,不過這個做法,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如果中國趁模糊政策的空間,成功對台灣進行吞併,那美國的整個第一島鏈防線就要報消,美國在東亞的駐軍和軍事花費意義就會大減,更重要的是,在世界的影響力面臨挑戰,這損失恐怕是比和中國合作的利益還大.另一方面,反對一方也認為,如果中國是對世界有野心的,不論是不是改變成兩個中國政策,都對台灣或第一島鏈,會有吞併或衝擊的賞試.但是這點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保住台灣不是為了它不會有野心和衝擊行動,而是要令它的野心和衝擊行動得不到成功.

在我個人而言,會認為把東西說清楚,雖然是會少了中間混水摸魚的得益,但也同時可以保障本來就擁有的利益.就美國立場而言,現在一個中國政策,應該還是可以為美國帶來最大的利益.但我覺得它在未來,即中國國力到一定程度後,對台灣或第一島鏈做成嚴重威脅時,美國是不可能在台灣問題上,再採取模糊政策.那時候美國就只有改變一個中國政策,來鞏固自己在東亞,甚至在全球的勢力.

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其實是建基於它認為只要維持現狀,中國就不會進攻台灣.不過,因為中國近二十年的經濟上升,國力日益強大,往後是否會如美國的假設發展,也是未知之數.如果不是自李登輝總統到現在的台灣政府,有計劃的把台灣問題帶到國際社會上,現在可能絕大多數的外國人,會簡單的認為台灣就是中國現政權的一部份.這樣的話,中國再以內政為由吞併台灣,就會在國際社會上得到較大的認同,即使美國仍會出手,但面對國際壓力也會不少.改變一個中國政策,就是進一步把台灣放在國際社會上,讓台灣得到國際社會認知,這樣即使中國不會因少了國際社會認同而放棄出手,也可以增加美國自己出手的合理性.

一個更極端的想法是,正因為中國是美國霸權的潛在對手,所以美國在台灣問題上表現得強硬的話,中國顯示得退讓,那美國固然可以肯定第一島鏈防線的安全;但如果中國真的發難,美國也可以趁機把這個潛在的對手拔掉,讓它承受重大損失,徹底打消它在台灣和突破第一島鏈防線的野心,來個一勞永逸.
現代人常以”羅生門”來形容一件事,有很多板本但不知那才是對的,這種用法就由電影”羅生門”而來的.電影”羅生門”是講述一件凶殺案,當中包括死者武士,武士妻子和凶手強盜.他們三人都說了自己的板本,令當時當地社會一時震撼.而見到事發經過的伐木人,也因為自己偷了短刀,而不敢把事實說出來.最後才在”羅生門”那裡,和避雨人及和尚說出事實.

強盜承認了他見武士妻子而起了色心,強暴了她,最後在決鬥中把武士殺了.他說到自己武藝如何厲害,又豪氣的以劍換酒喝.而武士妻子卻說,她被受欺負後,丈夫竟鄙視的看著她,她因而崩潰昏了過去,醒來己見短刀插在武士身上.電影一個最諷刺的部份,就是連死了的武士,也要出來說謊話.他把自己的妻子,說成被強暴後,竟想跟著那個強盜,而且非置自己於死地不可.對於死去的武士也說謊,和尚說了一句”我不相信人會這麼壞”,而那本來的避雨人,則說出了一個事實--人總是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東西.他說的的確沒錯,其實世界上的確有很多不平事,只是人們選擇了不去聽不去看,這是從古至今不變的.

故事中,強盜除了強暴了武士妻子,他還搶了武士的馬 弓和長箭,這些在當時來說,應該都是些貴重的東西,反映出當時的武士,還是屬於社會上,較為富有的階層.而武士在自己的板本中,說是自己是自殺的,我想這也代表著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這個板本的內容,是代表著一般人對武士的理想型像.同理,武士妻子在自己的板本,因丈夫的鄙視,受不住刺激而昏了,甚至寧願丈夫殺死她,都是對當時女性的理想化型像.另外,死去的武士是借女巫的的口,說出自己板本的經過.在公堂這個正式審理案件的場合,竟然用到女巫的這種方法作供,也反映出在日本古代,女巫是受到一定的尊重和信任的.

雖說案件的三個主要人物,都在當中有說謊,不過如果就因此說,此三人是一樣的壞,我覺得還是不公平.在真正的板本中,武士的妻子解開了武士的繩子,強盜說她是想讓他們決鬥,我則不明白,解開繩子就一定是要他決鬥嗎?不可以是讓他走嗎?即使是想讓他們決鬥,那又有甚麼問題?妻子被欺負,想丈夫修理那強盜,難道也是錯嗎?就算她的心裡,是誰勝了就跟誰,那又怎樣?正如在強盜的板本,說她被欺負了,再回到武士身邊也不會和睦.所以在當時女性被動的生活處境下,她用他們決鬥的方式作測試,的確是較能為自己找歸宿.為自己的生活打算,這其實是無可口非的.

如果武士肯為她而決鬥的話,證明武士仍然是要她的;如果強盜肯為她而決鬥,也能代表他是真心的,可以依附.但結果上卻是令她非常失望,武士因為嫌棄她被欺負和貪生怕死,而不肯決鬥,而那強盜竟然也因此不要她了.從她的眼神看,她當時是多麼的絕望.之後她煽動他們決鬥,應該是出自一種報復心理.事實上,他們亦的確如她所說的,他們根本都不是甚麼好漢,他們的決鬥,只是因為不肯承認這點而已.可惜,在當時封建的日本社會(甚至現代也好),尤其和上面所說的當時女性的理想化型像,相去那麼遠的時候,結果都會說成全是武士妻子的不是,這就是女性的悲哀吧!

另外,我覺得有一點是非常奇怪的,就是三人都把殺人者說成自己.這是一種怎樣的邏輯?他們說的是自己的板本,都說成自己是對的,全都是別人的錯,既然這樣,有必要主動說人是自己殺的嗎?這算是一種逞強嗎?這是否也反映了日本的決鬥文化?這點大概是未能斷定的.

避雨人代表的,是完全否定人性的人,所以他說”人都是把自己說成對的”,而且更無掩飾避忌的,想拿走棄嬰的衣衫,更說出伐木人自身也是因自私,而沒說出真相.當伐木人想去抱孩子,因為飽經這些事實真相,而對人的信心幾乎崩潰的和尚,就誤以為他是想脫去棄嬰的貼身衣.後來那伐木砍柴人說,他自己有六個孩子,再多一個也不會怎樣,想把她領養.和尚知道是怪錯他,就把棄嬰交給了砍柴人,亦多謝伐木人,挽救了他對人性的信心.一直下的大雨,也在這個時候停了,這是一種象徵.大雨是代表他們的那件事,正正是人的黑暗面,而雨後的陽光,則代表著人性還是有光明的一面.
“裨海紀遊”一文是主人翁到台灣時,把所見所聞紀錄下來的手稿.在開始時候,作者己經交待了,他是為“硫”而要到台灣的淡水和雞籠.作者到了當地就和很多官員見面,這反映了台灣那時的漢文人圈子不大.當時有不少人也有勸過作者,說淡水和雞籠的水土,能令人易病,甚至因而死亡的,少多人都是去了就不能回來的,但作者仍是堅持.後來,有一位顧君,以海行一忌近山,二忌水淺,而且又不好舶岸為由,才把原先的的海上行程,改為陸上行程.

在行程之中,作者一行人經常因為大雨而不能前進,而他們所住的地方,其實很多時都是蕃社.去到目的地後,他們也是要借著和土著的交易,才能得到所需要的源料.就是說,當時台灣的大多數地區,漢人或清朝政府都未有深入或作出有效的統治,甚至把其視為九死一生之地,其統治是需要和土著合作的.

之前,作者不信的兩樣事件,結果後來都出現在者作眼前.其中,第一個是他的一位朋友王君,本來坐船先去淡水,但因在海遇上風浪,而差一點就遇險了,只有棄船而逃,才幸好保得住性命;而第二樣就是,雞籠的水土的而且確令很多人病倒,之前差點遇險的王君,又病倒了,而其他各人,病倒的也是十之八九.以作者所見,這是因為其地區久未開發,“瘴癘所積”,一旦吸入肺內,就會令人病倒.作者在回想的時候,想起這幾日來的樊山涉水,草竟高至可沒人頂,又有“蚊蚋蒼蠅”,烈日時又足可曬傷皮膚,甚至試過有人放箭襲擊,真可是非常艱苦且也十分危險.夜半又有猿猴啼叫,而當眾人病的時候,自己又不能與土著溝通,自己就好像既聾又啞的.

從這些內容所描述的環境,我們可以見到,當時台灣的開發程度其實是相當低的.正如上述所說的,他們一行人多次因為大雨,而不能再作前進.這種情況,相信在經過一定程度開發的地區,是不會出現的.對於當時的各社土著,作者除了在“初十日”時所見到的,覺得其觀感還算不錯之外,多數都是以“貌不類人”“人貌益陃”等詞作形容.這也表示他們漢化的程度不深,不過從他們住在蕃社又和土著交易,可見他們的關係是非常不錯的.

另外,也可以見到西方列強己作全球性航行的時候,中國的航海仍是非常的落後,就如要到台灣,竟也用上四五日的時間,而且要到淡水一帶的時候,其遇險比率亦是很高的.雖然說,中國真正在台灣實行統治的,是到清朝的時候,但中國人到台灣逗留或生活的例子,則就在明中期左右己經出現.再雖然說,航行是需要有風的,但是只是要到台灣,真的有這麼難把握風勢嗎?這樣的話,荷蘭以台灣作為對中國貿易的中轉站的事實,就變得非常不合理了.

總而言之,“裨海紀遊”一文寫的是作者由中國到台灣時,把所見到的記了下來,當中包括作者的一些觀感.從中,我們可以見到,當時中國在台灣的統治,很集中於縣城地區,其他地方,尤其文中的淡水和雞籠,都被漢人認為是非常危險.之不過,他們一路上是由土蕃引路,住又是住在蕃社,可見漢蕃的合作亦非常緊密.另外一點是,由文中說到中國由海路到台灣的諸種限制,不禁令人懷疑當時中國的航海能力,這也可能是當時中國對台灣多數地區,未能有效統治的原因之一.
Originally posted by ckyckk at 2007-12-27 08:32 PM:

HIHIHI
Originally posted by SCM at 2007-12-27 09:47 PM:
BACK.....
你不如名叫BACK拉~~
Originally posted by SCM at 2007-12-27 09:51 PM:

方便呀麻
唔想用中文打招呼
我體重回升到77kg拉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港男俱樂部 » [真‧頑童俱樂部]之延續篇2007-2008 ~ 快啲入嚟繼續呱呱嘈啦 ~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