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16584
- 精華
- 1
- 威望
- 520
- 魅力
- 389
- 讚好
- 4
- 性別
- 男
|
131#
發表於 2006-4-14 08:59 AM
| 顯示全部帖子
[轉載] 珍妃 : 得寵招慈禧疑心
" s* P/ Y. K7 }0 J9 q6 y- { S. V9 ?7 s8 P: |5 v
珍妃,滿洲鑲紅旗人,他他拉氏。祖父裕泰,當過陝甘總督。父親長敘,官至戶部右侍郎。1880年12月14日,她的姐姐出嫁給護理山西巡撫布政司葆亨之子,此日恰為康熙帝的忌辰,因而長敘為「清流」鄧承修彈劾而革職,從此家居,不再做官。1888年她12歲,與另一位姐姐一起被選入宮中,分別被封為珍嬪和瑾嬪。以後又被晉封為妃。 : d& m5 U; K, t: s! L" p( |- [4 |
* E) M; n7 }5 G1 S. `
珍妃聰明伶俐,因伯父長善曾任廣州將軍,她從小隨伯父住在廣州,見過點兒世面,故喜愛新奇玩藝兒,諸如奇裝異服和攝影。從傳世的照片上看,她長得胖嘟嘟的,雖然算不得娉婷靚麗,但比那個胸部平平,相貌又很男性化的隆裕皇后,顯然漂亮得多。
8 P% N) o) }- A" w
" e w1 d, {5 M) P% |# E7 d9 x 光緒的生母醇親王福晉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光緒的皇后隆裕是慈禧太后弟弟桂祥的女兒,也就是說,是光緒的姐姐。姐弟怎麼會被慈禧太后指定為夫妻?所以光緒接受不了。他感情上的鬱悶沮喪,顯然給珍妃帶來了機會。她愛光緒,是皇帝孤獨寂寞生涯中的一支芳菲的花朵。她不僅協助羸弱的光緒料理政務,連慈禧太后批覽奏章時,居然也在一旁觀察,以體會懿旨的深意。 4 A8 R. J4 F& V$ O: y/ F" H
3 m' b; O4 a( _2 J- h9 w
5 y* e& a6 k9 @6 D$ K% J- s得寵召致慈禧的疑心
; g- a9 Q+ @4 I% U+ Q
7 }9 g9 I, [" J) }8 C6 j9 I2 x; X3 V( s
& k# E+ Y6 v, P/ v' Z5 b
珍妃與李蓮英競相收賄鬻官而鬧矛盾,還向皇帝舉薦私人,一個是自己的堂兄志銳,一個是自己的蒙師文廷式。
% L; [, W; ]& \1 H; ^% }
. @2 P! X3 {5 F2 ~, k$ \+ ^ 關於志銳,許多書上說他是珍妃的胞兄,其實不對。裕泰共有三子:長善、長敬、長敘。長善官至廣州將軍和杭州將軍,以好結納名士而著稱。長敬曾任四川綬定府知府,死得較早,有二子即志銳和志鈞。志鈞過繼給伯父長善,志銳則在1880年考取進士,與於式枚、王懿榮、李慈銘、梁鼎芬皆是同年。雖說志銳本來就是「高干」子弟、此時已成「國舅」,文廷式也是當朝名士,極得帝師翁同龢的青睞,但畢竟是通過珍妃的裙帶而加強了「帝黨」的圈子,頗為時人側目。清朝政治不同於以前任何朝代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外戚權勢一直不盛。慈禧以垂簾聽政方式監國,又將自己的妹妹嫁給醇親王,但她娘家的人物並不在政治前台活動。志銳、文廷式卻不同,他們已是「後清流」的重要角色,一舉一動都有人關注。1890年殿試,翁同龢不顧文廷式明顯的卷面錯誤,硬將他拔擢為榜眼,頗遭物議,而翁在日記中則透露過光緒對文的評價:「此人有名,作得好。」光緒從哪裡知道文廷式的名氣?1894年大考翰詹,皇帝又面諭閱卷大臣,擢文廷式列一等第一。所以有人諷刺說:「玉皇大帝召試十二生肖,兔子當首選,月裡嫦娥為通關節」,形容得極為刻薄。 a" d/ M8 }- V& {* r
# w. Z0 V7 d& p3 O/ i
珍妃的得寵,自然召致了疑心極重的慈禧太后的大忌。珍妃的殺身之禍,便由此種下。
- h. {- X6 Y- C; K2 W$ {' l; N, g! r8 m/ d
" `+ N( j7 J3 J( J- W0 C5 v% f" G代帝黨受過二次罹禍 $ @% Q+ R9 Y2 G2 r% i' N
" M/ x$ `, b# T, t0 h* z7 m# S$ [. t( ?
0 g/ l, v s) s; A 珍妃的第一次罹禍是在1894年11月26日,中日甲午戰爭中方一敗塗地之時。那天,慈禧太后在儀鑾殿單獨召見樞臣,討論完北洋海軍基地旅順口失守後的局勢,太后突然宣佈,將瑾妃珍妃降為貴人。 * O. t3 `# x0 ~
7 u6 l+ \7 s0 B0 @) ^
事情的起因,是河南巡撫裕寬為謀福州將軍一職,通過太監高萬枝走珍妃的門路,而為李蓮英告密於慈禧。據說慈禧召珍妃面詢,珍妃坦承此事,並謂:「上行下效,不是老佛爺開端,誰敢如此?」使得慈禧大怒。王照《德宗遺事》說:「慈禧賣各種肥缺為常事,珍妃曾一效之,遂立敗。」但更深層次的原因,顯然是太后看到朝中支持皇帝主戰,公然彈劾軍機大臣孫毓汶、北洋大臣李鴻章的文人士大夫宛然已成勢力,連皇帝也大有主張,這使得她必須先下斷然措施,剪除皇帝的羽翼。接著又將志銳外放烏裡雅蘇台參贊大臣,免裕寬職,撲殺高萬枝,都是發出的同一種警告。慈禧還頒布懿旨,製成禁牌,挾制二妃:「妃嬪等如有不遵家法,在皇帝前干預國政,顛倒是非,著皇后嚴加訪查,據實陳奏,從重懲辦,決不寬貸。」這表面上侮辱二妃,其實卻是侮辱皇帝。但從小在太后羽翼下長大的皇帝也實在窩囊,師傅翁同龢為此前去看望光緒,居然發現他「意極坦坦」。 # T( V6 x9 q; }. w/ Z
( `7 Z4 n6 |' }' K
珍瑾二貴人於1895年恢復「妃」的名位。三年後,光緒帝戊戌變法失敗,被慈禧幽禁於瀛台涵元殿,珍妃也第二次罹禍,被施以杖刑,撤去簪珥,打入景琪閣後的冷宮,與皇帝分開。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太后離京逃難前,下令將珍妃投進井中處死,更顯示出這個老婦人的刻毒。 5 L* a" G) Q7 e8 L5 j1 V, H8 @
. {; J" D" l; }. n
8 M. S% C; a2 c7 O, Q! z0 v7 u" S. `臨危心繫光緒識大體
; t+ o, V( q3 X
7 y1 K+ J6 l8 k+ l) d2 b, n$ ~) I. ?5 B; E6 M" b I: A
/ r: |; l% M: H3 v, X# d 關於珍妃之死,野史中有許多記載,但多為道聽途說。
- h- K3 K% l. ?* B1 c) l& o% N" g y+ ?9 R: }! s, t
今讀金易先生的《宮女談往錄》,記錄了慈禧太后貼身宮女榮子的晚年追憶,似更富參考價值。
, m9 C# i7 e) ?+ [$ @' T6 L5 g" N4 M, T7 k
據榮子說,珍妃之死是在慈禧逃跑的前一日: & a/ Q. s9 G. L! t: e
- K7 Z7 F* j9 ~% j
那一天下午,我和往常一樣,陪侍在寢宮裡,背靠寢宮的西牆坐在金磚的地上。……突然,老太后坐起來了,撩開帳子。平常撩帳子的事是侍女干的,今天很意外,嚇了我一跳。我趕緊拍暗號,招呼其它的人。老太后匆匆洗完臉,煙也沒吸,一杯奉上的冰鎮菠蘿也沒吃,一聲沒吩咐,逕自走出了樂壽堂,就往北走。我匆忙地跟著。我心裡有點發毛,急忙暗地裡去通知小娟子(慈禧的另一貼身宮女)。小娟子也跑來了,我們跟隨太后走到西廊子中間,老太后說:「你們不用伺候。」這是老太后午睡醒來的第一句話。我們眼看著老太后自個往北走,快下台階的時候,見有個太監請跪安,和老太后說話。這個太監陪著老太后走,他背向我們,瞧著老太后單身進了頤和軒。
5 L( y* @: ^4 t4 }. R: e$ ~4 O- v9 M! [9 w4 A
農曆七月的天氣,
& }6 r* L% n( m! M G午後悶熱悶熱的。大約有半個多時辰,老太后由頤和軒出來了,鐵青的臉皮,一句話也不說。我們是在廊子上迎老太后回來的。
% G% C O& J# P4 _6 [2 E
8 k% @ G: g3 _0 F 其實,就在這一天,這個時候,這個地點,老太后賜死了珍妃。她讓人把珍妃推到頤和軒後邊井裡去了。榮子的這段回憶,清楚地顯示了西太后在處死珍妃這件事上,是考慮許久的,不是一時性起,而是蓄意謀殺。 ' y+ S) ~ E1 \. q3 K+ H
1 K* E. m2 X* F2 h( W8 I
榮子還轉述了太監二總管崔玉貴親口告訴她處死珍妃的情節。崔玉貴說,14日午膳的時候,慈禧命他傳旨,要在未正時刻在頤和軒召見珍妃。他是與頤和軒管事太監王德環一起去傳旨的。珍妃穿著淡青色的綢子長旗袍,腳著墨綠色緞鞋,頭上兩把頭摘去了兩邊的絡子。到了頤和軒,太后已坐在那裡了。軒裡空落落的,一個宮女也沒有,安靜得連一根針掉地上都能聽得出來。
2 ]3 G, D: Z5 G2 g" ?5 d" D' n* q( e; r' ^
太后直截了當地說:洋人要打進城裡來了,外頭亂糟糟的,誰也保不定怎麼樣,萬一受到了污辱,那就丟盡了皇家的臉,也對不起列祖列宗。 & W( g; W% p. u0 k8 y3 c3 \8 k
$ Y! T8 z. n5 a$ u% K
珍妃愣了一下,說:我明白,不會給祖宗丟人。
4 l) `& r" w k; B& {) g' b$ o C1 i
太后說:你年輕,容易惹事!我們要避一避,帶你走不方便。 ; m1 f! X8 M$ a3 V6 t2 b& J1 g' |
% F- H1 h) U( K
珍妃說: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鎮京師,維持大局。
# h& d/ c- v. e# V5 R! p2 g9 a3 x( m# X* U9 h6 E9 @/ f
這句話戳到太后的要害,她馬上把臉一翻,大聲呵斥:你死到臨頭,還敢胡說。 7 x, N( D+ q4 O* `/ r
1 r8 P0 U5 P5 q8 b$ I 珍妃說:我沒有該死的罪! 6 g) J% f3 E$ ^7 H" o
, }9 f$ P) x1 _+ i) }4 E4 ?& y& z 太后說:不管你有罪沒罪,也得死! ! s2 a1 v+ U0 ^7 `6 q
6 G6 p( F) j" P
珍妃說:我要見皇上一面,皇上沒讓我死! * }0 N F. W# m& r& u
6 V$ Z( R) W& ~7 w2 V, i
太后說: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裡頭去,來人哪!
( c) S) c8 g( [0 E& a f+ t6 W" {! C' O$ m0 G0 i
這時,崔玉貴和王德環連揪帶推,把珍妃推到貞順門內的井裡。珍妃最後大聲喊道:皇上,來世再報恩啦! ! _5 A0 `2 F* k! j9 M
/ ~5 p3 t# \4 @ ^ 多麼慘烈的訣別。多麼卑鄙的宮廷陰謀。而珍妃的臨終話語,又顯示出這個在冷宮中關了兩年的青年女子,是何等的剛烈。對於國事,珍妃顯然是有自己見解的。最簡單地說來,宮外是中國農民的傳統宗教對基督教勢力廣泛滲透入侵造成農村社會動盪變遷做出的直接反抗;宮內是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及上層保守勢力試圖廢黜光緒帝位。而廢帝,又遭到駐京外交團的反對,上層政治需要借用底層民眾的街頭政治力量。在這兩種需求以扭曲的形式相結合,而將北京折騰得天翻地覆沒有方向的當口,珍妃力主皇帝留京,主持大局,焉能不踩住太后的痛腳? 1 |% f% Z8 [) A" W' _
/ X, V' ]% i3 V+ X " v* C# |7 e4 ]
落選秀女才是「幸運者」 2 H4 t0 X0 y9 W2 l& f
4 a2 w0 M6 n* T9 Y5 ^, Y; b
. P% i% N" L6 h* m8 x7 a9 b
( ^/ p# Z& I6 P: N( ~( ? 自古以來,宮廷政治就是危險的遊戲。凌駕於天子之上的慈禧太后,也做不到無所畏懼。直接的壓力來自北京的外交團。在各公使夫人面前,推兒媳婦下井的兇惡相,有多麼不好?必須扮成慈祥和善的老國母,才能見外國人。 : q4 }( X4 v0 b5 X
+ M" | i: f P 慈禧西狩迴鑾後第三天,便宣稱她當時無意處死珍妃,只是說說氣話。是崔玉貴逞能,硬把珍妃扔下井的。為了欺騙輿論,安慰自己,西太后還追封珍妃為「恪順皇貴妃」。 * O, M3 d& X( y
- ~& G- \0 N$ E
珍妃無疑是光緒身邊唯一能談點政治的女人,但她的政治主張究竟是什麼,恐怕並沒有人知道而只能猜測。因為真正屬於光緒自己的政治主張,也是含混不清的。在甲午戰爭前,洋務派發起的持續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其實質是「中體西用」。這場運動的真正舵主,應當歸於慈禧太后。至於戊戌變法中,究竟哪些政治理念屬於皇帝,哪些屬於康、梁維新派,完全還可由學術界再作討論,但在我看來,光緒的總體思路,並沒有跳出「中體西用」的窠臼。
% ^4 H1 ]3 Z1 |5 @: t* x0 c/ m1 V. S) V, F1 y0 x( c2 {
另外說來,慈禧與光緒間的宮廷鬥爭,固然是一種殘酷的政治行為,但並非都是是非之爭和新舊之爭。即便在戊戌政變的重大關頭,這種鬥爭也仍然包含著母子之間的權力糾葛,如同慈禧與珍妃之爭,包含著民間家庭古今常見的婦姑勃谿,這裡的道理,其實是無需多作解釋和論證的。
4 W3 i3 I& Q/ D" `% m) S" \) M$ D
% s6 p2 v& V) w% S' B 珍妃確是不幸。她的不幸,自然始於她的入宮,始於她做了慈禧太后的兒媳婦。據說當初光緒選后妃時,最中意的其實是江西巡撫德馨的女兒。他走到德家小姐面前,正想遞出表示中選的如意,慈禧在一旁忍不住大喊了一聲「皇帝!」光緒不得已,才改選隆裕後。酷愛聽戲的德家小姐,失去了母儀天下的機會,和其他入圍決賽圈的秀女一樣,僅獲賞賜四匹大緞。後來她嫁給內務府某郎中,應當說,她是最幸運的。8 V6 p3 k+ a0 W& Z! n1 H
! A: S$ u* w' s& M9 {+ x$ t
* t3 Y/ t* W4 j: G4 N
摘自《天公不語對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