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匈奴起源之謎
5 q! j5 G7 O" A% y" Q: p5 Y! J8 L; \' F3 X  t, z% F. k2 {! b$ l
(http://www.epochtimes.com)
" U* e9 v: u) |2 @, |匈奴是我國古代民族。戰國時分佈于燕、趙、秦以北地區,秦漢之際勢力強盛,統治大漠南北,建立奴隸制軍事政權,屢次與中原王朝征戰,為中原一大外患。漢高祖七年(前200),匈奴大敗漢軍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迫使劉邦締結和親之約。漢武帝即位後,多次進軍漠北,扭轉了屈辱忍讓的局面。後匈奴內部紛爭,于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分裂爲南、北兩支。南匈奴人居內地,南北朝時成爲逐鹿中原的“五胡”之一,曾先後建立前趙、北涼、夏等國。北匈奴屢爲東漢和南匈奴所敗,部分西遷,引起歐洲民族大遷徙,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崩潰。% c3 W  o. w8 T7 i
8 Y0 R9 s& K% u
  然而,這樣一個對於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都産生過巨大影響的民族,學術界尚未能確論其起源和來歷,從漢魏以來,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見解。《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一部分學者據這段文字的前半部分認爲,匈奴是夏之後代。《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說:“淳維以殷時奔北邊。”意即夏的後裔淳維,在商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還有一說認爲,移居北地的夏之後裔,是夏桀的兒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
/ x: Y; i! G) N$ {! J3 M3 Z. M+ h6 _6 \0 y8 ?  l- P0 v
  另一部分學者根據《史記》記載的後半段文字,認爲匈奴原是山戎、獫狁、葷粥。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爲商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余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爲匈奴。上述看法,在近現代學者中並未取得統一。還有人認爲匈奴與先秦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不可混爲一談,匈奴應是西方草原的一個遊牧民族,秦始皇之前,還未遊牧至中國北部。由於匈奴的起源問題不能解決,匈奴的族屬與匈奴的語系也都成爲懸案。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秦漢三國——史學宗師——司馬遷
" Y& `1 T* P) C4 p$ ]; H2 E) \" G2 e7 g, y& {* @
歷史是民族精神的命脈,有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民族才能在優美的傳統裡,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凡是撰寫偉大歷史著作的,都是啟迪民族精神的賢哲,在中國歷史上,稱得上史學宗師的,除孔子以外,以司馬遷為翹楚。司馬遷編寫了一部紀傳體的史書,名為史記,在二十五史中排名第一,該書有系統地介紹中國從黃帝開國一直到西漢初年的史事,對民族文化的根源提供正確的知識,並陶治個人對歷史傳統的深刻情懷。
4 O1 i1 E  k  J$ ?9 }! |0 @; f) G6 X* z2 `& s4 |* d; b
司馬遷,漢朝左馮翊夏陽縣人,縣內有著名的龍門山,所以後世常以「龍門」作為司馬遷的代稱。出身於史官家庭,他的父親司馬談,是當時著名的歷史學家,曾任太史公達三十年之久,精通天文、曆算、易經和道家之學,希望能繼承孔子作春秋的精神,撰寫一部史書。受到家學淵源的影響,司馬遷從小就非常勤學,到了十歲,已能誦讀古篆文字體的書籍。後來遷居到長安,有機會向董仲舒、孔安國等大學者問學,更奠定了紮實的學識基礎。 + ?2 B2 D9 K) d3 i5 A

! W* ~& E# g4 a6 G6 H% e: T# O6 N0 q: o0 X+ j9 r3 D
司馬遷認為求學只靠閉戶苦讀是不夠的,所謂「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必須知識與生活經驗相結合,才能提昇人生的境界。到了二十歲,司馬遷離開家鄉,到處遊覽,曾經上會稽山,探視夏禹王所葬的禹穴,接著漫遊到湘桂邊境的九疑山,順著湘江、沅水,經過汶水、泗河,前往山東曲阜,瞻仰孔子故里的遺風。這一次的旅行,使他的眼界大開,對人生有更深一層的體驗回到故鄉後,開始擔任公職,成為皇帝的侍從。漢朝平定西南夷,司馬遷奉命擔任特使,前往巡視,由四川到雲南,順利達成任務,對於沿途的山川地勢,物產民俗,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年,當他回到中原時,武帝正在出巡,準備登泰山「封禪」,那是千載難逢的大典,司馬談卻因年老病重滯留在洛陽,臨死時,司馬遷剛好趕到,司馬談握住兒子的手,流著眼淚說:「我死後,皇上一定會任命你為太史,記住,你一定要完成我的遺志,修一部史記,接續孔子作春秋的精神。」
# F6 F- U$ i: J/ P9 V% i# Z! d- a6 h  k! o
父親死後不久,司馬遷果然接掌太史的工作,能夠讀到國家典藏的各種檔案、史籍。到了太初元年,政府採納司馬遷的建議,改正開國以來所沿用的秦曆,頒行太初曆。也從這一年起,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 " j* i% j  |9 e9 F

4 ]) _. g2 ~2 ~2 V# D+ K$ E7 d過了七年,也就是天漢三年,因為李陵事件,司馬遷遭到大禍。原來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文武全才,是漢朝的名將;天漢二年,武帝所寵愛的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大軍討伐匈奴,李陵自請帶五千步兵從別路出發,呼應作戰,不料李廣利兵敗,先行撤退。李陵卻深入敵境,跟匈奴的主力相遇,激戰十幾天,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無奈而投降。消息傳回長安,武帝大為震怒,滿朝文武百官,都順著武帝的心意,說李陵的壞話。司馬遷力排眾意,向武帝陳述:「李陵在家是孝子,帶兵是好將領,一向有國士之風,肯為國犧牲,這次以少敵眾,以弱對強,殲滅敵軍甚多;不幸兵敗,想必是等待機會起事,好立功報國,並不是真正投降匈奴。」不料這一番話,更觸怒了皇帝,以為司馬遷罔顧國家立場,竟然替叛將李陵遊說,而且還稱揚李陵的戰績;於是將他下獄治罪,處以宮刑。 1 z' C9 p, M& S- Q( z. Z
+ [& e/ N# }2 R9 M& B
其實司馬遷和李陵並沒有深厚的交情,他只是根據事實,說公道話而已,想不到竟遭到大禍。後來武帝因為愛惜他的的才學,升任他為中書令,職務重要,地位更高;但是,對於一位有志節的君子,遭受宮刑,實在是奇恥大辱。幾度想自殺,以了此殘生;然而一想到史記尚未完成,父親的遺命,歷史學家對民族文化的責任感,不容許他逃避;於是只得隱忍苟活,更加發憤,努力編寫史記。 7 Q! p' A( m0 C3 |8 ^% ^

5 f; Z5 x, L  y6 T史記是我國第一部體例最完整,內容最充實,立場最客觀,文筆最鮮活的史書,也是後代歷史著戶的最佳典範。全書共分為五部份;第一是「本紀」,記載上古以來各朝代的帝王事蹟,只有項羽本紀是例外,因為特別推崇項羽推翻暴政的功勞。第二是「世家」,記載先秦和漢初各諸侯國的勳業,只有孔子世家是例外,因為特別禮敬孔子在學術教育的偉大貢獻。第三是「列傳」,共七十篇,是記敘在各行各業最有特色,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第四是「書」,共八篇,分敘歷代禮、樂、兵制、歷史、天文、封禪祭天,河渠水利和農工商業的制度沿革。第五是「表」,共十篇,紀錄夏代以後各國的大事及王侯將相的任免生卒。末了還有一篇「自述」,說明自己的家世生平,寫作動機以及全書宗旨等,共計一百三十篇。的確如司馬遷的自我期許,這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劃時代巨著。 7 w9 a9 |+ ~/ S4 Y
/ E1 c6 P' S9 K5 p4 e+ H7 n
史記不僅是一部優秀的歷史著作,也是最成功的傳記文學,除了帝王將相外,公侯賢哲、文人雅士、英雄豪傑、富商巨賈……等都包括在內,甚至連遊俠刺客、滑稽優伶也不遺漏,這些動人的記載,今天讀起來,仍覺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我們會為聖哲的救世理想感到敬佩,我們也為智者的深謀遠慮感到歎服,為悲劇的英雄深深惋惜,為慷慨赴義的俠客激動不已,感同身受。司馬遷不僅寫下了第一部中華民族規模壯闊,千年縱貫的史詩,也創造了千百位歷史人物栩栩如生、永不凋謝的生命。凡是讀中國書的人,如果忽略了史記,實在是莫大的遺憾。
8 w8 B- p7 [) J1 O% [1 g0 Z7 k
7 _. E( _2 w9 t3 J司馬遷在文史上的成就,固然令人敬佩;他的人格風範,更值得效法。人生在世,難免遭遇挫折,絕不可因此而灰心喪志,更應該忍苦自勵,百折不回,完成一生的理想,這輩子才不會白活。
王昭君千載琵琶作胡語9 T; G  Z8 W2 A6 S9 O5 i

) H: @$ K* E4 ^4 M* b( ]0 s自古「和親」的人不少,獨王昭君的事跡,代代相傳,婦孺皆知,這是什麼原因呢?漢高祖時,婁敬提出和親的建議,但呂後只有一女,不忍心將她遠嫁番邦,因此和親的計劃並沒有付諸實際的行動。   {7 q6 h+ a# y& I- n2 v% d% H
這中間還鬧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由於當時的匈奴單于對和親大感興趣,漢高祖劉邦死後,冒頓單于居然向呂後求婚,說什麼「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城,數至邊境,願游中國。孤僨獨居,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這儘管5 n5 a6 f9 a- N: R  i4 a% m4 J
褻瀆得不成體統,可由於漢政權的力量還趕不上匈奴,呂後無奈,只好以宗室女喬裝成公主嫁給冒頓,正式走上和親之路。
) u* r9 D9 P. V. h0 i. S* W% a6 A6 T7 U7 Z" b  [
以後,西漢對匈奴和西域各國多漢和親,都以宗室郡主冒充公主下嫁番王,而王昭君卻是以民女的身份擔任和親的任務,事情便顯得非常突出,格外引起一般民眾的同情與關切,成為家喻戶曉的一件大事,文人墨客也便多對她進行描述、吟詠、讚歎,使王
- C5 I& J7 c/ y昭君的事跡廣為流傳。
# [* c, q, y) f
& n# H  N/ P, D# E除了《漢書》、《琴操》、《西京雜記》、《樂府古題要解》等典籍,對王昭君的事跡有詳細的記載外,歷代詩人詞客為王昭君寫的詩詞,就有五百零三首之多,另外還有不計其數的小說、戲劇等等。2 K0 W+ w/ o7 }) s! p+ q' Z

, g  L0 m, i/ N" C" y, E" P王昭君出生在著名的長江三峽中,一個叫秭歸的地方,這裡江水湍急,日夜咆哮,兩岸懸崖峭壁,怪石磷峋.戰國時這裡曾出過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4 Y+ j& E" H2 y. `) ^' h( @) |
4 n4 d6 A8 t9 b& _( W
王昭君出生時正值漢朝的輝煌盛世,百姓豐衣足食,但秭歸這裡比較荒僻,王昭君的父親,帶著兩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種小得可憐的幾塊山坡地,種些雜糧維持生計,仍然過著勉強溫飽的艱苦生活。有時還要替溯江而上的船隻拉縴貼補家用。
! B8 x0 D7 ~: c) g, ]
* p$ B8 r4 L; ]& q, t3 d; c生活雖然清苦,但全家和樂,與世無爭,更重要的是能夠始終保持先人的傳統,沒有忘記她們也曾是受人尊敬的詩禮門第。王昭君有一個哥哥叫王新,有一個弟弟叫王颯,出力的活兒輪不到她,她除了跟著母親嫻習女紅之外,更在父親的督促下讀書習字,雖然生長在窮鄉僻壤,卻饒有大家閨秀的風範。
0 V6 D5 k; V% C4 t6 c; z0 y1 t, M) e9 C: W% P
漢元帝建昭元年,下詔徵集天下美女補充後宮,王昭君年當二八,仿如空谷幽蘭,自然被選入宮。
: f" J: f, P0 o  d: B. s2 E& ~" k( s. Z- n8 ]2 v
從全國各地挑選人宮的美女數以千計,皇帝無法—一見面,首先由畫工毛延壽各畫肖像一幅呈奉御覽。出身富貴人家,或京城有親友支援的,莫不運用各種管道賄賂畫工,惟獨王昭君家境寒愫,更自恃美冠群芳,既無力賄賂,也不屑於欺瞞天子,使毛延壽心中十分不是滋味,不但把她畫得十分平庸,而且更在面頰上點了一顆碩大的黑德,等到漢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畫像時,嫌惡之餘,更以為她是個不實在的女人,因此,五年過去了,她仍是個待詔的宮女身份。
7 y8 A! R" ]$ C3 M! M( f9 L3 F! N& j7 r! n
五年的時間不算短,與現在讀一個大學本科的時間還要長一點。王昭君除了擔負一些宮中的輕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餘暇來讀書寫字,唱歌跳舞,研習音律與繪畫,不斷充實自己,磨練自己。然而午夜夢迴,不免倍感淒清與孤寂,花樣的年華一寸一寸地消, t# ~/ ]# x$ r. g8 |: x7 m9 s4 b
逝,不知究竟何時才有出頭之日,又如何上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呢?7 \0 }$ E! z& }1 e
3 b9 q9 X: @( p" V& X
又是落葉迷徑,秋蟲哀鳴的深秋季節,冷雨敲窗,孤燈寒衾最易惹人遐思。想起西陵峽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五日歡樂團聚的時光,愁思如麻。信手拿過琵琶,邊彈邊哼,唱不盡的是鄉愁:
! g& M9 P! R: L, l4 `2 g* H+ _3 e% @  {
一更天,最心傷,爹娘愛我如珍寶,在家和樂世難尋;如今樣樣有,珍珠綺羅新,羊羔美酒享不盡,憶起家園淚滿襟。
/ I! X1 Q5 z! E二更裡,細思量,忍拋親思三千里,爹娘年邁靠何人?宮中無音訊,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進京見朝廷。
: G! T9 L, n) `8 t2 [三更裡,夜半天。黃昏月夜苦憂煎,帳底孤單不成眠;相思情無已,薄命斷姻緣,春夏秋冬人虛度,癡心一片亦堪憐。
1 |, |8 T- r9 z4 V! X6 m四更裡,苦難當,淒淒慘慘淚汪汪,妾身命苦人斷腸;可恨毛延壽,畫筆欺君王,未蒙召幸作鳳凰,冷落宮中受淒涼。8 B. V+ t/ |0 P, G

1 v2 K* _/ D% l) P3 ~五更裡,夢難成,深宮內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虛拋擲,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親,命裡如此可奈何,自歎人生皆有定。+ G) \2 w, x; n" f1 j6 O

. `; w/ m+ w* q8 H, V$ k- x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滿腔幽怨,無限感傷,混合著濃重的鄉愁與一絲絲的憧憬。
5 D7 N" J2 S; ^% [# I3 ], h! F! b7 O7 Y8 u& s4 X% K
王昭君無聲無息地打發著漫漫的長夜和日復一日的白晝,意志消沉,「自歎人生皆有定。」然而,事實上命運總是在「有定」中包含著「無定」,漢元帝竟寧元年,南匈奴單于呼韓邪前來朝覲,王昭君的命運無意間起了突破性的變化。8 \  S* ?' N; Y! v* y1 o: ^5 Y# ?

/ y  J/ A0 a0 }" s6 Q7 q' h匈奴與漢朝的關係時好時壞,這年匈奴內亂,分為兩支,那單于領導北匈奴,呼韓邪單于領導南匈奴。利用這個機會,漢朝西域都護甘延壽擊敗北匈奴,並將那支單于誅殺,南匈奴呼韓邪單于且喜且懼,連忙上書請求前來長安朝覲,以盡藩臣之禮。) H5 }5 \! w4 p& a. ?0 m: g1 T
1 b$ d* N' M1 Z" R$ @; g, u
呼韓邪攜帶大批皮毛及駿馬作為貢品來到長安,對漢元帝執禮甚恭,漢元帝大為高興,大排筵席,招待這位遠道而來的「貴賓」,席中呼韓邪提出「願為天朝之婿」的請求。漢元帝樂得以此羈系呼韓邪,更為高興,興之所至,決定在未把公主出嫁之前,先# e7 m4 O; e7 ]# z3 \1 O
讓他見見朝佳麗,唬一唬他,於是下旨由那些後宮未曾臨幸的美女前來侑酒。5 H6 l% B# }9 l" d/ U( Q
* D( `$ g8 |( \( t& G2 [
聰明的姑娘馬上意識到這事的重要性,這是個引起皇帝注意的好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一個個濃裝淡抹,希望借此獲得皇帝的青睞。* X3 l2 ~6 r1 [, J
% u' C+ n8 x4 k' d5 K$ Y
來了,宮女們一隊隊魚貫而入,果然是花枝招展,嬌嬈婀娜,彩袖在桌上來去,香氣在席間飄散。匈奴番王哪裡見過如此多彩多姿的場面,不禁心醉神馳,渾然忘我。突然他看到了出牆紅杏,猶如那萬綠叢中的一點紅,是那麼突出,他震驚於她的美艷。聰+ z! Q# A" F0 s" Q" j" r' P
明的呼韓邪立即向漢元帝提出:「願為天朝之婿,不一定硬要公主,就在這些美女中選一名可以。」漢元帝心想:原本要物色一位宗室郡主,如今要在待詔宮女中挑選,豈不是省卻了許多麻煩。於是漫不經意地答:「你看中了那一位,那一位就歸你。」呼韓邪太高興了啦,喊道:「就是她!」漢元帝順著他的手看去,但見一個風華絕代的美女盈盈為禮。漢元帝眼前的這位待詔宮女,雲鬟霧鬢,光彩照人,兩道黛眉輕顰微蹙,微露一絲幽怨。太美了.但皇帝金口玉牙,不能反悔。( n1 O7 Q9 S1 R. P% L5 C/ L
" w! [& Z; K. Y  v; i% F0 Y' f
筵席結束了,呼韓邪意興遄飛地回到驛館。準備擇吉迎娶漢宮美人,漢元帝卻心中快快地回到後宮,找出了待詔宮女圖冊,翻到王昭君的畫像,只見畫像與本人有天壤之別,而粉頰秀靨上,何曾有什麼黑痣。剎那間,漢元帝把失去王昭君的懊悔心理,轉化
( }, h* y) L) A: a5 M, [2 r成對畫工毛延壽的憤怒,當即傳命有司徹底追查,才知道都是毛延壽的索賄不成,故意將王昭君的花容月貌,繪成泥塑木雕的平庸女人,於是將毛延壽以欺君之罪斬首,對這件事,後人自有評說。: D. N1 e/ g' S2 d/ G/ Z9 e( x% p( `

1 o: `1 j4 _+ Q- a0 d0 B5 |: _曾聞漢主斬畫師,何由畫師定妍媸?" x# ]& a, f, X2 I1 ^( }9 I1 p
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
; U; {* ]3 d* f( Z5 I' W& k2 B% V/ f) n& H- N2 P* ~1 U5 `
意思是毛延壽雖然胡作非為,而漢元帝也太過糊塗。正像王安石所講:「耳目聽見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
! v" s. y: Q( g: t7 {
$ u" K: ^' `; {8 x7 C2 ?無論如何,漢元帝心中對王昭君的歉疚、悔恨、憐惜與不忍割捨的情緒一齊湧上心頭,他要設法加以彌補,於是誆稱:「妝奩尚未齊備,後三日即行。」他既然已無法留住王昭君,他必須好好利用這寶貴的三天時間來享受王昭君,這就是才智平庸的漢元帝
/ I  ]4 m2 q' c! e的想法自然與歷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之間有顯著區別。
  u. p" v% S  r4 l+ p( D6 ^* P2 l" F: \; o2 b# M
漢元帝在未夫殿中召見王昭君,目睹一個冠絕古今的絕色美女,即將落入他人懷抱.心中那份窩囊勁就甭提了。他假惺惺地先說了許多安慰和鼓勵的話,等到王昭君飽孕淚光的大眼睛,含情脈脈地向漢元帝凝視時,漢元帝終於無法自恃,瘋狂般地離開御座,餓虎撲羊般地抱住王昭君,踉踉蹌蹌地走向殿角的暖閣,像一個虐待狂一樣地把王昭君折磨了三天三夜。1 h; F6 o5 }7 L! [4 W

; x  h+ [4 F# @) m( k& G臨行之日,王昭君戎裝打扮,嫵媚中更見英爽之氣,面向未央宮拜別了天子,帶著一種異樣的感情,看了最後一眼長安,懷抱著琵琶上馬而去。匈奴人馬和朝廷派出的衛護組成的隊伍,浩浩蕩蕩地經過長安大街,沿途萬人空巷,爭睹昭君風采;眼看如此風/ d, i, ~* V( V8 q% f
情萬種的美人兒,離開繁華的帝京,前往荒涼的胡地,陪伴一個垂垂老矣的匈奴單于,無不為之嗟歎不已。
( z+ c+ d- i7 F$ [0 c
% ^) m) L) c, _: z4 Q王昭君出了長安北門,一路曉行夜宿,漸行漸遠,黯然神傷,隨行的樂師們,一路上彈奏著琵琶,以慰王昭君的離愁別恨,聲聲令人肝腸寸斷,回望長安已經了無蹤影,王昭君手彈琵琶,吟出一首「怨詞」。
: H6 |6 x& F! l* R' A- m4 P& I
9 I3 |8 h& \* N& d6 s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芭桑。
$ z6 c1 s% H" [9 h4 S& y+ f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游曲房。
  ]* ], Z; u' w! V4 |  G$ R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
  u! D% \; Y9 t- b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9 C1 Y& p5 d. c5 G$ `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0 [9 L1 Y* S4 t* A; Z+ b4 \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 Z  P; F6 }8 H2 Y* |4 @! C$ y
2 H3 ]  q3 `3 Q中原正是春暖花開的三月,塞外猶是寒風凜冽的季節,真個是「馬後桃花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頭。」王昭君終於在漫漫長路中病倒了,只得暫時停止前進,養病期間,她想起了父母兄弟,也想到了曾和她纏綿三天三夜的大漢皇帝,於是挑燈披衣,儒淚和0 ?; m8 M9 Y! f( ?+ M4 ~2 W$ _2 I
墨,向漢元帝寫信:
" T/ I5 ]9 X' s9 b/ ]: Q; a, z( I4 X5 ?4 `) e' x
臣妾有幸得備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餘芳,而失意丹青,遠適異域。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惟惜國家黜陟,移於賤工.南望漢闕,徒增愴絕耳。有父母有兄弟,惟陛下少憐之!# r5 F$ S! d" P9 f- `0 B
) S9 R; E3 C7 @5 I) U& D
出了雁門關,匈奴大隊騎士、氈車、胡姬前來迎迓,抵達王庭之日,但見平沙雁落,黃塵滾滾,牛羊遍地,無邊青草。一座座帳蓬中,張燈結綵,歡騰達旦,呼韓邪單于封她為寧胡閼氏(亦即安寧胡地的皇后),百般遷就,以博取她的歡心。然而胡笳悲鳴,% ]% y$ W. f, w6 d. a

" X% }1 S, l% f1 D1 u5 h7 k/ E駿馬奔馳,飲腥食膻,異邦風月,使王昭君總是對故國充滿思念之情。所謂:, J- R) J  \: l7 P0 H6 ~
; Y5 p: \% R6 U7 F/ Y
漢使回朝頻寄語,黃金何日贖娥眉?
( S/ h. W' n( ?4 j$ c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裡時。- I  D* S( F/ d  u

; Y/ \- d% ]/ Y/ C% H6 I王昭君出塞以後,漢元帝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兄弟一齊接到長安,賜宅賜田,妥善安置。而呼韓邪自得漢廷絕色美人之後,心中大為高興,整天置酒作樂.並遣使致送大批玉器,珠寶及駿馬,以報答漢天子的特別恩遇,甚至上書願保境安民,請罷邊卒,以休天子之民。漢宣帝在看了郎中侯應上奏的「十不可」之後,謝絕了他的這一好意。就在王昭君抵達匈奴王庭三個月後,漢元帝在思念與懊惱的前提下,懨懨病榻,拖到初夏時節,竟在榴花耀眼中崩逝。9 Q0 [* R: [$ ^: k

  X6 r9 U) K+ V6 c* T1 x第二年,即漢成帝建始元年,王昭君為呼韓邪單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師,封為右日逐王,又過了一年,老邁的呼韓邪去世,這年王昭君二十四歲。
' D1 I% s* [! |6 ?2 O6 b
: F: q1 d. x0 _/ B1 Y( T1 Y6 i$ j一個美艷的少婦,三年的異地生活,逐漸習慣了喝羊奶,住氈帳,騎馬射豬,也學會了一些胡語。
3 p# ~1 j* @: S3 Y. S8 H* Q( y! b0 _3 K* k; W6 ?5 B% o5 s+ J4 Z$ ~
大閼氏的長子雕陶莫皋繼承了單于的職位,依照匈奴的禮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輕的單于對王昭君更加憐愛,夫妻生活十分恩愛甜蜜,接連生下兩個女兒,長女叫雲,次女叫當,後來分別嫁給匈奴貴族。
2 W, d: m6 ?3 o4 j8 D. K
- z1 ~/ P$ ~! d7 W, \& g雕陶莫皋與王昭君過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這時是漢成帝鴻嘉元年,王昭君已經三十五歲,正是絢爛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絆系,好整以暇地參予匈奴的政治活動,對於匈奴與漢廷的友好關係,著實產生了不少溝通與調和的作用!
& o. y/ k) D" l% k- O( G1 P/ A( ?' ^/ d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與妹妹見面,王昭君的兩個女兒也曾到長安還入宮侍候過太皇太后,這位太皇太后就是漢元帝的皇后,她有個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謙躬下士博取虛名,後玩了一套所謂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奪取' P# X$ B6 l6 U3 @
西漢政權,建立「新」。可惜匈奴單于認為「不是劉氏子孫,何以可為中國皇帝?」於是邊疆迭起,禍亂無窮。& m+ d/ a  W2 `- E, `1 \) t
8 s  A: |+ }. w$ v# @+ z7 c
眼看自己創造的和平歲月毀於一旦,王昭君在幽怨淒清絕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內蒙古包頭西南五十里的黃河岸邊,據說入秋以後塞外草色枯黃,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一片,所以叫「青家」。/ Q0 b6 ~$ i: w
6 g$ w2 m* ]0 @8 o/ W; y- k/ h4 e
關於「青家」也另有解釋:《筠廓偶筆》:「王昭君墓無草木,遠而望之,冥濛作青色,故雲青家。」《塞北紀游》上也說:「塞外多白沙,空氣映之,凡山林村阜,無不黛色橫空,若潑濃墨,昭君墓煙垓朦朧,遠見數十里外,故曰青家。」
  \' L) ~! r3 i( ?2 [+ ]( l! w+ W/ w" A( Z3 Q
歷來提到「青家」的詩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見青家上,行人為澆酒。」杜牧的「青家前頭隴水流,燕支山下暮雲秋。」9 s' l, |# V; [) Z. l& _

% H$ s# t) h* f1 q5 s+ l7 G6 [王昭君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明妃」,系西晉時,為避司馬昭的諱,改稱「昭君」為「明君」,後漸漸有「明妃」一說。
/ D: ?. x, T8 D7 o* |( `# k
- {% u$ ~& h! S0 r7 N對昭君出塞歷來評價頗多,評價各異,如:
0 z1 c) [& t- l- U3 ]8 N0 ]. C& J* Q/ L& U5 h" v% |: S  ?  v* q$ f
杜甫:
" }1 |0 }- D: w0 B! \3 Y% f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8 F* W9 r0 `5 z  p9 `$ a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家向黃昏。
5 w5 k5 Y) `. e3 a. }% A$ e3 j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
  l1 A* P, q1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 I& Y6 g: X& k0 a6 m  m* E, w5 @, P6 o6 N% C/ L3 ?
李白:
& I5 D8 n* {& M3 y  H8 G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0 P" G0 |, B& D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5 Q6 k9 O* e4 t7 Z8 \. u" s
! S+ N8 v% G: W( [3 |; F
兩人都對昭君出塞,牆予無限的憐惜與感歎。另外還有:
  f6 D# g  O. `2 k( Z.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 [# J% I9 T%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 w7 \2 A4 Q' \) h6 k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家使人嗟。- d! Z* Q8 D* z& T( N* E" t
6 K# F$ z3 q$ Q. J5 P; R
王安石也有吟詠王昭君的詩,他另創新意,不落俗套,認為王昭君未必就是一件壞事,如:
  o# T; Y5 E6 T0 d1 p  n' A$ F
1 _, X& H2 x3 v% f3 k" M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 Z: Q1 u. Y+ p  s+ M含情慾說無語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f$ ?' `, [. B' o$ p, W& H$ \3 U" J
黃金植拔春風手,彈著飛鴻勸胡酒;8 m1 W$ {  X* E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6 d9 }$ N1 T6 Y9 _4 p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6 ~% ~& N8 E# s; T" |可憐青家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1 Z4 V" b& B; f. D2 \, s8 s  k; A( ^2 a+ A; ^/ n) ~
此外歐陽修的「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也與王安石的意思相同,前後輝映,以理度情,從人性角度著墨,使人更能瞭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後的悲苦之余,也未嘗沒有另一種迷離心情,也未嘗不是人生價值的另一種實現。「青家」墓碑上2 i6 K- M) j% @$ D5 E) A4 Y
也刻有:
) o9 Y: A# r& u( n8 Y
3 l1 G: j& ~5 r6 W7 i1 ~* q一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 \9 w/ e/ v: m" S9 m
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
5 k' I9 M. ^4 Y, w6 N2 ^* Y; u" j
這首詩,包括「和親果使邊烽消,鹿閣何人許共論。」總算對王昭君出塞和親,有了公允的論斷。
% |& Z+ ?# x9 w9 b( @3 b" A3 w
; F2 k5 M8 `* \0 P) ^) L$ K$ ]3 ?王昭君的兒子右逐日王一系後來日益強盛,與東漢交惡,被竇憲追擊,一路西竄,越過蔥嶺進入歐洲,佔領哥特人的地盤引起羅馬帝國的崩潰,在歐洲大陸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也就是後來的匈牙利和塞爾維亞等國。
甄妃與曹植的奈何情8 u" Z; n5 C+ Q! }! K

" G6 T; _# o* D  U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是中國古代的繪畫名作,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繪是曹植與洛神相逢並與洛神無奈離去的情景。畫中洛神已經在慢慢地離去,她回過頭來,凝神幽思地望著曹植,是那麼地萬般無奈,帶有深重的哀怨的歎息;而曹植則靜靜地坐在那裡,
3 `( X1 t! S+ [# s他的侍從也都默默地站著,連同周圍的草木也一動不動,似乎曹植是無動於衷,然而透過他那平視的眼神,分明表現出一種「相見爭如不見,多情還似無情」的落寞來,周圍的靜更烘托出他的孤獨,他的無奈。畫中這兩人是「憑君莫語傷心事,盡在含睛不語中。」
9 z! D# Q0 K# y* W& N2 e: i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是根據曹植的《洛神賦》畫的,曹植的《洛神賦》原名就是《感甄賦》。文中曹植這樣描述甄妃的美貌:「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容耀秋菊,華茂春松,若輕雲之蔽月,似流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望峨峨,修眉9 a9 Y- [! Q% M% A+ d7 s5 x
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面輔承權,環姿艷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從抽像到具體,從神韻、風儀、情態、姿貌,到明眸、朱唇、細腰、滑膚,描繪得淋漓盡致,使人如聞其聲,如睹其形。# l4 N/ r/ ?. [% C1 t3 a. _
8 l( J! N3 g. g- ~; n
此外曹植還寫下面的詞句描繪甄妃的動態美:「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坐。轉盼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靜態的美加上動態的美,怎不使人意亂情迷呢?還有在形容甄妃服飾美方面曹植寫道:「披羅衣之璀璨,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手飾,綴明珠以耀軀。」- t4 y4 {1 k% S6 X% |! u
# ]& U0 j3 n2 I& G
總之,曹植借飄忽的夢境,活生生把他夢中情人幻化出來,一點癡念,萬縷相思,凝聚成一篇千古不朽的文學作品。那麼曹植對甄妃的這種刻骨銘心的愛戀是怎樣產生的呢?與其說曹植魂牽夢索甄妃,不如說甄妃魂牽夢索曹植。
+ Y0 O3 W) E+ L& R9 }' V9 X# \; W) Z- v
據《文昭甄皇后傳載》:甄氏乃中山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生於光和五年十二月了酉日。其母張氏常夢見一仙人,手執玉如意,立於其側;臨產之時,只見仙人入房,玉衣蓋體,遂生甄氏。甄氏三歲喪父。曾有相士劉良看了她的相之後說:「此女之貴,乃不可言。」甄氏自小至大,並不好戲弄。八歲時,門外有立騎馬戲看,家中人及諸姊都上閣觀之,甄氏獨不行。姊姊覺得奇怪,問她:「門外走馬為戲,老幼競觀,汝獨不觀,何也?」甄氏回答:「豈女子之所觀耶?」年九歲,常讀書寫字,借諸兄筆硯使用。兄說:「汝當習女工,何用讀書寫字。欲作女博士耶?」甄氏回答:「古之賢者,未有不學前世成敗,以為己試。不知書,何由見之?」後來天下兵亂,加上饑饉,百姓皆賣金銀珠玉寶物。那時甄氏家巨富,盡收買藏之。甄氏就對她母親說:「今世亂,何多買寶物?此取禍亂之端也。匹夫無罪,懷壁其罪。又兼左右皆饑乏,不如以谷賑給親族鄰裡,廣為恩惠也。」舉家皆稱其賢。十四歲時,二哥死去,甄妃悲哀過制。甄氏事嫂極盡其勞,撫養兄子,慈愛篤甚。」
7 i& l, |- a1 c& N: Z
* t$ W/ C# B) _5 Z5 a建安年間,她嫁給袁紹的兒子袁熙。可以想像的是當時的甄逸女在袁家作媳婦時,生活過得並不快樂,袁熙似乎不太懂得憐香惜玉」因此她才有閨怨一類的作品傳揚出來。《古詩源》中收錄了她所作的《塘上行》詩,工力絕不稍遜於建安七子的水平。詩是這樣的:
3 n& Y+ r2 S6 c5 W$ M' ~! J( |浦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果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眾品鑠黃金,使君生別離;
8 _  H) K' z/ w: `' p& U+ w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感結傷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 B+ X0 i/ ~0 ~; A莫以賢豪故,捐棄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捐棄蔥與薤;莫以麻?賤,捐棄菅與蒯; # S# @7 T8 Z  t" P
出亦復愁苦,人亦更苦愁。邊地多悲風,樹木何蓊蓊;從軍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 l& s+ A' d0 h2 g2 b& C$ l
7 ^9 W1 A: B; V$ q3 M這首詩有濃烈的悒鬱及愁苦,代表著女性多愁善感的心靈狀態,也說明她作為袁家媳婦時期的不滿情緒,以及尋求突破的「叛逆」心理。3 b. ^; e6 g- W8 x6 y6 w

5 w. w1 ~" @' D2 d. V% ^2 p東漢獻帝七年,擁有冀、並、幽、青四州而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打得慘敗的袁紹病死。曹操乘機出兵,身為幽州刺史的袁熙帶著殘兵敗將逃往遼西,大約根本就不想攜帶甄逸女一同出逃;或者甄逸女寧願留下等待不可知的命運,而不願隨夫逃出危城。甄逸/ X. R# Q5 }( _. Y, M, O2 [- _8 `
女成了曹軍的俘虜,成為曹丕的妻子。
# i' D5 [7 P& O9 X
+ D2 I- c* i+ X/ ]當甄逸女以戰俘身份,接觸到蓋世梟雄曹操虎視耽耽的目光時,內心迅即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悸動與震撼;而比她少五歲的大男生曹丕對她流露出傾心相愛的眼神時,她靈魂深處有著莫名的欣喜和幻想;當幾乎與她小一半的曹植以稚嫩的童心,掬捧出天真無
( N* B/ N0 e+ p% s邪的情意時,不知不覺中使甄逸女陶醉在虛無飄涉的快意之中,於是毫無顧忌地施展出母性的光輝與姐姐般的愛意,這是十分自然的感情流露。一般人認為年齡懸殊,怎會發生情感,其實都是欠缺對人性及心理學認知的理論。$ w+ a, q% d$ d
* G* U( ?) R/ f7 o1 E$ ~% E
曹植天賦異稟,博聞強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贏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讚賞。當時曹操正醉心於他的霸業,曹丕也援有官職,只有曹植可以好整以暇地陪著這位多情而又美艷的少婦,消磨許多風晨雨夕與花前月下的辰光;耳鬢廝磨,了無嫌猜,當父兄折
0 C% H7 Q% S# F4 b" |沖樽俎地為天下大事奔忙時,曹植與甄妃的濃如蜜糖的情意,已經快速升高到難捨難分的地步。% T. H, d; E) A/ [

* K/ R5 q7 Y( Q" }( L3 E七八年過去了,曹操已經穩穩地掌握了北方的局勢,漢獻帝以冀州十郡劃為魏國,封曹操為魏公,定都於鄴;接著漢獻帝又以曹操的女兒為皇后,這位皇帝的岳父大人遂又晉陞為魏王;於是建社稷宗廟.並於漳河岸旁建築了一座壯麗巍峨的銅雀台。曹植作- H8 s+ F, v/ K, I7 d7 p2 n9 p
了一篇《銅雀台賦》,曹操大為高興而封其為平原侯,並勉勵說:「吾昔為頓丘令,正值二十初度,思當時所行,無愧於今。今汝已長成,可不勉哉!」寄望之殷切,溢於言表,以當時的情形而論,大有立曹植為繼承人之勢,雖然曹植毫不熱中,一旁卻急壞了他的大哥曹丕。5 D% N3 T3 v5 s* e9 k

4 n- ^+ J9 w0 o$ K: u& q曹植已處處感受到大哥曹丕所施加的壓力,索性不治威儀,放蕩恣肆,而且三番兩次耽誤大事,擅自開啟司馬門,使得曹操對他失望透頂,而甄妃則為這位小情人的淒苦心情惋惜不已。9 V- R8 x) K0 n# T7 Q$ ?

( [( e* X& y2 M3 E+ J曹丕順利地當上了太子,也順利地嗣位為魏王,曹操死後,在漢獻帝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229年,以天下眾望所歸,終於登上帝位,是為魏文帝,定都洛陽,三國時代的魏國建立。魏文帝即位之後積極營建洛陽宮殿。畢竟曹丕,也就是魏文帝對於甄妃和曹植錯綜複雜的關係難以釋懷,因此僅封她為妃,所以甄逸女始終未能得到母儀天下的皇后地位。甄妃此時已經年逾四旬,而曹丕正值三十四歲的鼎盛年紀,後宮佳麗眾多,甄妃逐漸色衰而失寵,在曹丕當上皇帝之後的第二年便鬱鬱而死。* N9 V& p# j' k/ q0 y
2 ^0 c& s4 r1 Y
曹丕即帝位後的第二年,曹植由封地甄城入京陛見,曹丕大概對這位小兄弟有一些歉意,竟將甄妃經常使用的一個盤金鑲玉枕頭賜給了他作為紀念;這是一項十分奇特的賜贈,簡直有些不倫不類,但是曹植卻如獲至寶,歡天喜地的接受了賞賜,大感皇恩浩
3 }/ s* [; w+ L' a: J& m& n蕩。7 \. M1 `% Y8 a7 ]4 |8 k4 A6 `$ [

7 G& F. F. y2 C$ w! O2 `* }雖然兄弟至親,但卻義屬君臣,金鑾殿上威儀無比的皇帝,居然以閨房之中的枕頭相贈,在禮儀上是很難說得通的。一個是溫語有加,一個則睹物思人,不管怎麼說,贈枕一幕是十分尷尬而荒唐!曹植抱著甄妃的盤金鑲玉枕,滿懷淒楚而又充實的情債返回% S  y1 d$ Y3 I9 T/ f. j
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並說出「我本有心相托」等語,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便就著蓬窗微弱的燈光,寫出了一篇傳頌不衰,即我們前面提到的《感甄妃》。- l$ I% ~9 Z3 }4 g! ~
, N. c+ t9 J3 v1 L' u) S
這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一般人欣賞其文字的優美,到處傳抄,幾乎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曹丕似乎不曾加以追究,但是四年以後他的兒子曹睿繼位為魏明帝時,反而臉上有些掛不住了,遂下令改《感甄妃》為《洛神賦》,欲借溺死於洛水的寵妃,以轉
- d; x; j( c8 M' K9 V6 [+ Q. d) V移讀者的思路,然而這一切都不重要了。  f$ ]1 A- _7 O2 c7 o

& s6 m* G# o' N- w" p曹丕死後,群臣本來想迎立當時為雍丘王的曹植為帝,因此曹睿即位後,對於他這位才華橫溢而又深得人心的叔叔,產生了莫大的戒心,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曹植恍如飄萍,不堪顛沛之苦,遂寂寂無歡而死。後人有詩說:「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年賦洛神。」皇家事難以常情揣摸,誰又能瞭解曹植真正的心情呢?
中國歷代帝王之最% b5 t3 |" T' S- m, W! d
歷代王朝中,帝王最多的是商朝,自湯至紂,共歷30帝。. n4 v: @" Z" R4 l/ s
歷代王朝中,帝王最少的是王莽的新朝、北朝的東魏,均僅歷1帝。
, _  G2 ?( L  \- ^) A歷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壽命最長的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平均每帝享年54歲。
/ W6 R8 a! {6 M% `1 e9 _0 p歷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壽命最短的,是北朝時的北周,平均每帝僅享年22歲。
' p1 F' r! N1 w. `+ Q1 d歷代王朝中,延續最久的朝代是周朝,共800餘年(西周300餘年,東周515年)。
: i) ~) D! F9 _0 Y3 Y歷代王朝中,存在時間最短暫的朝代的是北遼,均僅一年多。9 r9 @6 A8 ?. a
歷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在位年數最長的是清朝,自公元1644年統治全中國至公元1911年滅亡,歷267年,傳10帝,平均每帝在位近27年。6 A! N2 A7 z; V; ~
歷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在位年數最短促的是北遼,自公元1122年3月立國至公元1123年滅亡,僅歷19個月,傳4帝,平均每帝在位不足5個月。
, R; W2 N. H* ?5 }歷代帝王中,壽命最長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享年89歲。(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計年不準確,故不計)。$ U3 z% C' M2 t+ ?9 T! K3 g
歷代帝王中,壽命最短的帝王是東漢殤帝劉隆,2歲即亡。8 Y4 z( p8 m6 w- Z- N, V
歷代帝王中,即位時年齡最大的是武則天,時年已67歲,其次是南朝宋武帝劉裕,時年已65歲。6 ~- d. ~. D! f5 j
歷代帝王中,即位時年齡最小的是東漢殤帝劉隆,出生僅百餘日。0 _5 O: O; s5 {6 Z8 u
歷代帝王中,在位最長的是清朝聖祖(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享位61年。
6 h, z8 w* W+ l0 P# b7 e歷代帝王中,在位最短促的是鑫朝末帝完顏承麟,在位僅半日。  C' w/ v. v! y0 Y. m0 c5 \5 j. ^; M
歷代王朝中,帝王結局最慘的是十六國時期的西燕、南朝的梁、隋朝。西燕的7個帝王、梁朝的8個帝王,隋朝的5個帝王,全部被殺,無一善終。
& T$ |2 E3 p& x8 ^+ Q) R2 {歷代王朝中,帝王結局最幸運的要算南朝的陳朝,5個帝王全部病死,無一橫死。, K! y3 |* P# ~1 I
歷代帝王中,經歷最奇特的是南宋的恭帝,他幼時在臨安(今杭州市)為南宋的帝王,青年被元軍俘往大都(今北京),降為元朝的臣子,又被遷居於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北),中老年被遣入西藏為僧,成為佛門高僧和翻譯家,最後因文字獄被冤殺。3 r* C' B/ l; b. T
歷代帝王中,結局最荒唐的是東晉武帝司馬曜,因酒後一句戲言,為愛妃命婢女將他悶死。. R; i. j4 z0 F& D5 y( L1 H3 ]
歷代帝王中,對文藝最有貢獻的是唐明皇(玄宗)李隆基,他對戲劇、歌舞、音樂都深有研究,創建過戲劇活動中心---梨園,被歷來的戲曲藝人尊為梨園祖師。- q  V" S3 c! \: n
歷代帝王中,最能賦詩的是三國時期的魏文帝曹丕,他賦詩甚多,後人收編成《魏文帝集》,其詩語言通俗,描寫細緻。
! U( ]7 h. \  f) m, z0 I0 g歷代帝王中,最有文采,善於作文填詞的是南唐後主李煜。他的詞多以白描手法和貼切的比喻,前朝之作多寫宮廷靡華生活,後期之作多反映亡國之君的衰痛,留傳至今有《南唐二主詞》。
9 p: F; p0 D/ K7 A% x0 p& _歷代帝王中,最精於書畫的是北宋微宗趙佶,他的書法自成一派,稱瘦金書,繪畫擅長花鳥,作品流傳至今。
* _3 J' e- f" i) T/ i6 n歷代帝王中,最善於木工的是明熹宗朱由校,他曾製成一座乾清宮的模型和蹴圓堂模型五間,都小巧玲瓏。6 s% g5 k( J; s+ o, B4 S
歷代帝王中,最愛旅遊的是西周穆王,據出土的《穆天子傳》記載他最遠西遊到大曠原(今中亞細亞的吉爾吉斯草原)。
; h" V% J" d, q  m' f) Y歷代帝王中,最荒唐的是西漢昌邑王劉賀,此君在位27天,卻干了1127年荒唐事,被大臣們所廢。; `8 U: t5 N5 ~! E
歷代帝王中,最熱衷於科學的皇帝是新朝王莽,他曾命醫生進行過最早的人體解剖,也間支持過最早的飛行實驗,他還是最早的人工食品的研究者,進行過人造乳酷的實驗。
# {" A% b( {6 f, Q( M歷代帝王中,最好色的當數後梁朱溫,他酷愛女色,淫亂如禽獸,連兒媳們都不放過。" d5 }5 z+ s. L
歷代帝王中,最無恥的是後晉高祖石敬瑭,為了能當皇帝,竟稱比自己小11歲的契丹耶律德光為父,並將國家屏障燕雲十六州於契丹。
6 s# l4 E2 D; Q歷代帝王中,最懶惰的是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此君在位48年間,竟有28年不上朝聽政。
/ f) _+ Q+ b+ l1 ~$ F5 _+ f1 n歷代帝王中,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於公元690年改國號為周,稱聖神皇帝,為帝16年。
! e3 v- n9 k5 d+ G3 M中國十大帝王(中國歷史上十個最有作為的皇帝)) {& K$ j+ P/ \. w( c" }  p) K
(一) 秦始皇贏政:(前259-前210),秦朝建立者,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始稱皇帝,被稱為千古一帝。
8 ^* Q2 o/ y% _) R2 \' @(二) 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西漢皇帝,在位期間是漢朝的鼎盛時期。派遣張騫等人通西域,取得了反擊匈奴的決定性勝利。/ |# r/ [2 p" {* q
(三) 漢光武帝劉秀:(前6-後57),東漢的建立者,以柔治天下,死後實際薄葬。
/ I0 |4 g, _4 [# m( o& y(四) 魏孝文帝元宏:北魏有作為的皇帝(467-499),拋棄民族偏見,實行漢化改革。促進了北方的民族融合。9 ~( A5 y* A: L4 T& }5 X7 Y
(五) 隋文帝楊豎(541-604)隋朝開國皇帝,重新統一了中國,確立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體制,締造了開皇之治。
( Q2 k7 M# T1 K(六)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王朝的實際締造者,,大力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能接受直諫,知人善任,締造了貞觀之治。9 Y- K) q0 j! k7 X/ ^1 W" `1 \  S% G5 l
(七)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北宋開國皇帝,大權集中,以文治國,結束了五代十國戰亂紛爭的局面,生性孝友節儉。
, d* U4 g$ }4 \5 C  _- w(八)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元朝立國皇帝,成吉思汗之孫。滅亡南宋,統一了天下。7 B" R1 ~& G) s+ [3 Y
(九)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王朝建立者,出身貧寒,曾投身皇覺寺為僧,後克元,統一中國。死後謚高皇帝,廟號太祖。* n5 J  d& k1 M  ~* j6 f8 g( y0 _
(十) 清聖祖玄燁:(1654-1722),清代康熙皇帝,姓愛新覺羅,清世祖福臨第三子,在位61年,廟號清聖祖。
6 X" D" B+ v6 m7 ?3 o
8 |' j% I0 D' f- u$ ~$ x. @中國十大亡國之君(十個有名的末代君王,不過並非全是殘暴荒淫之徒)0 m  }. m/ I9 d% X% S- x# E
(一) 夏桀:(?-?),重用佞臣,排拆忠良,奢侈無度,嗜殺成性,寵愛妹喜,被商湯放逐後餓死。
, ~' Z; _/ ]6 e1 ?! O(二) 商紂:(?-?),荒淫殘暴,寵幸妲已,殺害忠良,被周武王戰敗後自焚於朝歌鹿台。3 j/ F/ D$ R% \! u
(三) 周幽王姬宮涅:(?-前771年), 典型的不愛江山愛美人,為博取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以至國破身亡。
% y" o7 L& f8 @# g3 h/ P3 Y(四) 秦二世胡亥:(前230-前207),殘暴凶狠遠勝秦始皇,但卻無始皇帝的雄才大略,被趙高所逼自刎而死。8 J) F, ^" ^0 m3 M0 n' B3 g4 o. z, |! E
(五) 漢獻帝劉協:(181-234),繼位時東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最終成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工具,後被曹丕廢黜後病死。
5 o# ]0 ^: w/ O+ z(六) 隋煬帝楊廣:(569-618),弒父殺兄,荒淫奢侈,殘虐人民,遊玩不息,致使天下大亂,為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所縊殺。+ r5 T% W& U2 z1 K
(七) 南唐後主李煜:(937-978),善於作文填詞,又工書畫,精音律,但卻怠於朝政,縱情聲色。投降北宋後被宋太宗毒死。& O4 C* k: R8 Z; m- Y: y+ v
(八) 宋微宗趙佶:(1082-1135),喜好書畫和奇花異石,擅長畫花鳥畫,自創瘦金體,金兵攻入開封後被俘,後死於金邦五國城。
* Z' j4 ^( l: o9 Q(九) 元順帝:(1320-1370),繼位後政務腐敗,奢侈揮霍,大舉開河,激起農民大起義,後在明軍攻擊下退歸大漠。患痢疾病死。. i( L( |% z  m! _8 R9 I
(十) 明思宗朱由檢:(1611-1644),即崇禎皇帝,繼位後大有勵精圖治之志,但生性多疑,終未能挽明朝於危亡,最後吊死煤山。
抗金女傑——梁紅玉
4 J" J+ C; Z6 H5 z5 l8 M2 z6 _/ k5 B# M
梁紅玉是宋朝名將韓世忠的妻子,也是歷史上唯一親身參與宋末抵抗金兵戰役的女子。梁紅玉生於淮安的北辰坊,自小聰明穎慧,善於織蒲。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梁紅玉隨母避亂京口(鎮江),淪落為妓女,遭人虐待,為韓世忠所救。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當時年輕勇武的韓世忠只是一名小軍官,不敢答應,後來韓世忠屢建奇功,被升為浙西制置使,駐守秀州後,才正式迎娶梁紅玉為妻。在韓世忠的眼中,梁紅玉並不是一般的風塵女子,她應有過人之處。 # E  `/ A  ?" O2 Q2 \# c5 L
1129年冬,金兀朮渡江南侵。次年3月,韓世忠率兵乘海船至鎮江,扼長江,絕其歸路,在江中金山、焦山一帶截擊金兵。兩軍約期大戰。當時,金兵有戰艦數百,精兵數萬,宋軍僅有7000餘人。但梁紅玉韓世忠毫不畏懼,他們對防務作了周密部署。梁紅玉想出了一個 主意,就是以戰鼓的鼓聲為信號。鼓聲響起時,表示士兵可以前進;鼓聲停止時,則表示軍隊應原地防守,旗幟指向的位置,表示金兵前進的方向。韓世忠將把敵軍的戰船引到宋軍的埋伏地點,然後宋軍將根據信號放火箭,消滅敵軍。 % Y4 }/ S# Y/ R: Z3 ?. J" P* l

+ O+ Y6 Y" K: q: y3月15日兩軍會戰,梁紅玉身先士卒,身著戎裝,登上金頂上擂鼓台,冒著流矢,親操桴鼓,指揮戰鬥。韓世忠聽取梁紅玉的計策,由韓率領小隊宋兵艦誘金兵深入葦蕩,再命大隊宋兵埋伏,以梁紅玉的鼓聲為命,以燈為引,用火箭石矢焚燒敵船。宋軍鼓起則進,鼓住則守,戰陣嚴密,士氣高昂。金兵果然中計,被韓世忠引入黃天蕩,梁紅玉三通鼓響,埋伏的宋軍萬箭齊發,頓時火光衝天,金兵紛紛落水,棄船逃命,死傷無數。金兀朮進退維谷,最後挖開淤塞的河道,才得以從老鸛河逃脫。' Q5 b3 W+ t5 Z0 V. t% [
. |# m1 G# b* q6 r: Z0 m- S" J  ?
金兵敗北之後,梁紅玉不但不居功請賞,反而因金兵突破江防,上疏丈夫韓世忠「失機縱敵」,請朝廷「加罪」。這一義舉,使舉國上下,人人感佩,傳為美談。朝廷為此加封她為「楊國夫人」。
8 P; |6 |, N3 ?5 Y1 C' z
7 ]0 p- H9 X" j公元1136年,韓世忠被任命為武寧安化軍節度使,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駐寧楚州。梁紅玉隨韓世忠率領將士以淮水為界,舊城之外又築新城,以抗擊金兵。經過戰亂的浩劫,楚州當時已遍地荊榛,軍民食無糧,居無屋,梁紅玉親自用蘆葦「織蒲為屋」。在尋找野菜充飢時,在文通塔下的勺湖岸畔,發現馬吃蒲莖,便親自嘗食,並發動軍民采蒲莖充飢。淮人食用「蒲兒菜」,相傳即從梁紅玉始。蒲兒菜因此稱作「抗金菜」。由於韓世忠、梁紅玉與士卒同勞役,共甘苦,士卒都樂於效命。經過苦心經營,楚州恢復了生機,又成為一方重鎮。梁紅玉韓世忠駐守楚州十多年,「兵僅三萬,而金人不敢犯」,楚州人民得到了短時間的休養生息。
/ k! @+ y/ D4 J) |0 C! h9 W; W( h% M9 G( T
奸相秦檜掌權後,力主和議,韓世忠多次上疏反對,被解除兵權。岳飛被以「莫須有」罪名誣陷下獄,韓世忠當面責問秦檜:「『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韓世忠、梁紅玉力爭不得,憤然自請解職,隱居於杭州西湖。後梁紅玉含恨離世,葬於蘇州靈巖山下。
哈哈,有個跟我姓既  N+ g. ]  ]) |( }

5 a6 O# R5 J8 I6 r2 @- b1 @5 L
! i  i4 X( J# n6 k2 d2 I1 M7 s; G  _* ~, D* h* E3 F
  g, l+ _! `* O

- e" Q) X6 v, O: h  W, ?  E& a0 R; G. s1 {* ^; @
黃石公三略
' U; x" G) P) [$ F# F- Z, ~! L
5 J2 }: l/ d; q6 a5 v: ^
# G7 O3 S% R$ Q1 \. `7 l/ H' L  N0 D$ k7 R7 [# p1 d
上略
5 `, o2 D) ?3 g: l6 ~) o4 O, ~  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于眾,故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含氣之類,咸願得其志。 3 m  V# s: }4 b1 M3 @

% t# J/ c6 F3 c4 D  軍讖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5 z" B0 ]- K2 x
4 M  O& f4 x' T0 m. F
  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故能圖制無疆,扶成天威。康正八極,密定九夷。如此謀者,為帝王師。
. j5 X+ x  [" Z% R! D0 A: h
$ n8 g+ }' [4 A& D# I4 {7 z  故曰: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聖人存之,以應事機。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杯,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敵國服。
0 u9 a, ~9 U7 N
1 C1 Y. M7 A. X7 S# E: Z& _+ K9 A  軍讖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
  u7 m* ]6 j9 D1 |, B/ G& M, H
) E' X" {0 n7 h4 H& C  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策無遣。所適如肢體相隨,骨節相救,天道自然,其巧無間。
& T1 a0 g* B+ G7 ?3 a; Y$ z0 y% h: l3 _6 D( t
  軍國之要,察眾心,施百務;危者,安之。懼者,歡之。叛者,還之。冤者,原之:訴者,察之。卑者,貴之。強者,抑之。敵者,殘之。貪者,豐之。欲者,使之。畏者,隱之。謀者,近之。讒者,覆之。毀者,復之。反者,廢之。橫者,挫之。滿者,損之。歸者,招之。服者,活之。降者,脫之。獲固,守之。獲阨,塞之。獲難,屯之。獲城.割之。獲地,裂之。獲財,散之。敵動,伺之。敵近,備之。敵強,下之。敵佚,去之。敵陵,待之。敵暴,緩之。敵悖,義之。敵睦,攜之。順舉挫之。因勢破之。放言過之。四網羅之。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為者則己.有者則士,焉知利之所在。彼為諸侯,己為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處。
" ]! e3 v* D& f$ R; q; @( m( ]
% J$ O4 R" E' t; I! F' t8 e  世能祖祖,鮮能下下,祖祖為親,下下為君。下下者,務耕桑.不奪其時;薄賦斂,不匱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則國富而家娛,然後選士以司牧之。
+ n% ~9 Y( ^+ t3 E4 x9 _( `/ K/ f# S
  夫所謂士者,英雄也。故曰羅其英雄,則敵國窮。英雄者,國之幹。庶民者,國之本。得其幹,收其本,則政行而無怨。 9 ]; G; Y6 U4 l- z% [

" e0 ?4 [& k5 X' `& {, I- k) H  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故祿賢不愛財,賞功不瑜時,則下力并,敵國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睹以財,則士自來。接以禮,勵以義,則士死之。 : [  H- B& G  y. O7 S9 O

7 d/ O) e( B. O% {  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故兵有全勝,敵有全因。昔者,良將之用,有饋簞醪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飲。夫一簞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
7 b( e4 Z* j: I( L7 j$ B2 D5 o2 I) [* c0 f. E+ }! _3 v0 k  J
  軍讖曰: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炊,將不言飢。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是謂將禮。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謀素合也。故曰:蓄恩不倦,以一取萬。 4 f% D( O- A$ {0 J. W) c) U! U& p

$ a* X$ X; z4 H  軍讖曰:將之所以為威者,號令也。戰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士之所以輕死者,用命也。故將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使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
+ G- m% G4 Y7 @% K2 X7 F
# P4 g+ t0 F" @# v# [$ z  夫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敗敵者,眾也。故亂將不可使保軍,乘眾不可使伐人。攻城不可拔,圍邑則不廢。二者無功,則士力疲憊,士力疲憊,則將孤眾悖,以守則不固,以戰則奔北,是謂老兵。兵老,則將威不行。將無威,則士卒輕刑。士卒輕刑,則軍失伍。軍失伍,則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則敵乘利。敵乘利,則軍必喪。
+ N$ _. p( X/ c% _; T3 _- K9 {# P" I' l) b( y/ Y
  軍讖曰:良將之統軍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戰如風發,攻如河決,故其眾可望而不可當,可下而不可勝。以身先人,故其兵為天下雄。軍讖曰:軍以賞為表,以罰為裹。賞罰明,則將威行。官人得,則士卒服。所任賢,則敵國畏。
4 |3 u6 c& l; P. t
9 X1 ]8 ?" e% j1 V) i6 x! z. T/ e& v1 i  軍讖曰:賢者所適,其前無敵。故士可下而不可驕,將可樂而不可憂,謀可深而不可疑。士驕,則下不順。將憂,則內外不相信。謀疑,則敵國奮,以此攻伐,則致亂。夫將者,國之命也,將能制勝,則國家安定。
/ m; H) |1 l2 y3 s& e2 E% ]! \2 ^1 O2 Y7 s6 A- v
  軍讖曰:將能清,能靜,能平,能整,能受諫,能聽訟,能納人,能採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表險難,能制軍權。故曰:仁賢之智,聖明之慮,負薪之言,廊廟之語,興衰之事,將所宜聞。將者,能思士如渴,則策從焉。夫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善惡同,則功臣倦。專己,則下歸咎。自伐,則下少功。信讒,則眾離心。貪財,則奸不禁。內顧,則士卒淫。將有一,則眾不服。有二,則軍無式。有三,則下奔北。有四,則禍及國。 & z" E1 {2 Q$ F# C  y
6 x9 h( y$ w4 A1 @1 c& ?! K: f( F
  軍讖曰;將謀欲密,士眾欲一,攻敵欲疾。將謀密,則姦心閉。士眾一,則軍心結。攻敵疾,則備不及設。軍有此三者,則計不奪。將謀泄,則軍無勢。外窺內,則禍不制。財入營,則眾奸會。將有此三者,軍必敗。將無慮,則謀士去。將無勇,則士卒恐。將妄動,則軍不重,將遷怒,則一軍懼。 3 [. z9 E" F5 ~$ ^

' |; f6 {0 a( j/ x  O$ O  軍讖曰:慮也,勇也,將之所重。動也,怒也,將之所用。此四者,將之盯誡也。 $ ]+ J9 Y4 [1 L. H& u) t

. |& y" ?" E6 ?, G" F  軍讖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
7 ?/ y  ^7 [$ g( N* ~+ P  C  l, F; C! c1 q* C
  軍讖曰:香餌之下,必有死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故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招其所歸,示其所死,則所求者至。故禮而後悔者,士不止,賞而後悔者,士不使。禮賞不倦,則士爭死。 0 F* a% F- C+ d8 K' q  @
1 c% F& e$ L4 ]) X/ L5 v
  軍讖曰: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民。以寡勝眾者,恩也。以弱勝強者,民也。故良將之養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
. i  R  a* ]" [/ Y9 P* D. d5 [+ A1 [; a+ Q5 i
  軍讖曰: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視其倉庫,度其糧食,卜其強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故國無軍旅之難,而運糧者,虛也。民菜色者,窮也。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夫運糧千里,無一年之食,二千里,無二年之食,三千里,無三年之食,是謂國虛。國虛,則民貧:民貧,則上下不親。敵攻其外,民盜其內,是謂必潰。
$ Y  Z& P$ y, w% e
$ C$ K* ^* h! s6 v& x  軍讖曰:上行虐,則下急刻。賦重斂數,刑罰無極,民相殘賊,是謂亡國。 5 ?' N7 K- N: ~: S. T

1 {/ [3 L' w$ [8 Y# K4 c- a4 F  軍讖曰:內貪外廉,詐譽取名,竊公為恩,令上下昏,飾躬正顏,以獲高官,是謂盜端。 # u3 I' D- G7 r
' E1 j5 d. C: M& S' m
  軍讖曰:群吏朋黨,各進所親。招舉姦枉,抑挫仁賢,背公立私,同位相訕,是謂亂源。 5 l7 d- d1 P% I: K$ y" [

) u% @7 _8 Y# p' Q3 X& A% c+ G  軍讖曰:強宗聚姦,無位而尊,威而不震,葛藟相連,種德立恩,奪在位權,侵侮下民,國內諠譁,臣蔽不言,是謂亂根。
  d2 B2 @0 W  L
8 x+ K. P* M& D) `7 Y. i  軍讖曰:世世作姦,侵盜縣官,進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謂國姦。
/ n; ]$ L  w2 c* {; _8 f6 S/ Q/ ?6 J' V0 Y; X( S# W
  軍讖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強弱相虜,莫適禁禦,延及君子,國受其咎。
( f6 \  j2 _7 t5 M0 u% C: ]4 l0 ^
  軍讖曰:善善不進,惡惡不退,賢者隱蔽,不肖在位,國受其害。 & I+ s& @- t$ m: O

1 c4 R3 K5 }3 h3 W5 r: ]4 V  軍讖曰:枝葉強大,比周居勢,卑賤陵貴,久而益大,上不忍廢,國受其敗。
: |" D* b/ Z4 {3 N- R) l  L/ E
9 C  ]$ k6 T- J2 n4 F$ S  軍讖曰:佞臣在上,一軍皆訟。引威自與,動違于眾。無進無退,苟然取容。專任自己,舉措伐功。誹謗盛德,誣述庸庸。無善無惡,皆與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苛政,變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禍殃。 2 h+ |) v+ e/ d4 J  F* w, D
* @1 }3 J  Q" o- a+ ^
  軍讖曰:姦雄相稱,障蔽主明。毀譽並興,壅塞主聰,各阿所私,令主失忠。故主察異言,乃觀其萌。主聘儒賢,姦雄乃遯。主任舊齒,萬事乃理。主聘巖穴,士乃得實。謀及負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益。
1 ]; A8 \7 _; e, Q; l, K9 u7 l: U, v2 z9 ~# c! B9 W4 w9 F/ j+ Q
 
8 \/ O2 y$ T3 U/ b$ \/ ^  
% {: O+ z/ y  ?  g5 U4 r  
  j- g" A1 y8 W# ?& @: {! D1 d1 z( _
中略, i' I7 G% C% j2 U, {! M- u) W
  夫三皇無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無所歸功。帝者,體天則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讓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禮賞,有功美而無害。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設矩備衰,四海會同,王職不廢,雖有甲兵之備,而無戰鬥之患;君無疑于臣,臣無疑于主,國定民安,臣以義退,亦能美而無害。霸者,制士以權,結士以信,使士以賞:信衰則士疏,賞虧則士不用命。 % `+ G* |7 j! u; n, s. |2 B$ h
- V  t# P2 f; o$ L0 `+ p1 ^
  軍勢曰:出軍行師,將在自專。進退內御,則功難成。 $ t! g5 Y" S8 x- r

) q/ V+ Z( T6 r9 |5 p  軍勢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
2 [1 h! Y8 M1 N. d9 P/ ~
6 J: M6 E) ]2 Q! c( u  軍勢曰:無使辯士談說敵美,為其惑眾。勿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于下。
8 l7 g8 _7 _- b4 u* {4 O% W
) ?: h$ b; s% z( ?9 I5 w1 V1 F  軍勢曰:禁巫祝,不得為吏士卜問軍之吉凶。
: P( S  Q- o$ p) z* M" {. J2 t" \
  軍勢曰:使義士,不以財。故義者,不為不仁者死。智者,不為闇主謀。   C1 g% f& |. j! t+ Q5 x: v# E$ C
4 e/ ?2 z: _5 Z9 j: O
  主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失權。臣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以事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國弱,威多則身蹶。
4 _7 \$ u; B/ n- W! Y5 m
& b4 |$ P9 K3 B& f- i3 u7 i% f  故聖王御世,觀盛衰,度得失,而為之制。故諸侯二師,方伯三師,天子六師。世亂則叛逆生,王澤竭則盟誓相誅伐。
+ L, G# C8 f- F3 _/ H1 W' ?
& l6 s1 ^" D2 G/ N. S4 |  德同勢敵,無以相傾,乃攬英雄之心,與眾同好惡,然後加之以權變。故非計策,無以決嫌定疑。非譎奇無以破姦息寇,非陰謀無以成功。
0 i' K( x% u& X4 u$ P+ m; V
& z! F' O  H$ n' r* r+ ~  聖人體天,賢人法地,智者師古。是故三略為衰世作:上略設禮賞,別姦雄,著成敗。中略差德行,審權變。下略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故人主深曉上略,則能任賢擒敵。深曉中略,則能御將統眾。深曉下略,則能明盛衰之源,審治國之紀。 8 S0 H7 z9 m6 k. K2 Y6 L% J, S

* Q: k0 h" s6 R8 }  人臣深曉中略,則能全功保身。夫高鳥死,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亡者,非喪其身也。謂奪其威,廢其權也。封之于朝,極人臣之位,以顯其功。中州善國,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悅其心。
0 X3 U. B8 s+ t9 ]; E0 V3 D
$ m0 o% g8 U# t3 }( ~  夫人眾一合而不可卒離。權威一與而不可卒移。還師罷軍,存亡之階。故弱之以位,奪之以國,是謂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論駁也。 6 R% R, F, u$ U& [, ~

( a' u+ S: b& A5 d  存社稜,羅英雄者,中略之勢也,故勢秘焉。 9 H3 X9 ~2 ]: q2 K
/ \" k, v1 l; i+ a5 c
  7 {$ G. n7 z3 @) O8 d3 t+ r" @
  ' f& R4 ?( E! ~  {; k7 A5 b
  
1 H0 \5 {: M" @& ^% A. Q
0 O* K* a. w7 b, N9 J: d5 i6 e下略# ~) y2 s: i7 i* l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能救天下之禍者,則獲天下之福。故澤及于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則聖人歸之。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六合同。求賢以德、致聖以道。賢去則國微,聖去則國乖。微者危之階,乖者亡之徵。 $ w. \% k: f6 ]
# V: X; W, }# b( i1 U
  賢人之政,降人以體,聖人之政,降人以心。體降可以圖始,心降可以保終。降體以禮,降心以樂。所謂樂者,非金,石,絲,竹也,謂人樂其家,謂人樂其俗,謂人樂其業,謂人樂其都邑,謂人樂其政令,謂人樂其道德;加此君人者,乃作樂以節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樂樂身。樂人者,久而長,樂身者不久而亡。 4 A  ~! [: [- {3 n5 T2 N- V# d

6 y" Q( i, x# ]4 z7 n: J' U+ z* O  釋近謀近者,勞而無功。釋遠謀者,佚而有終。佚政多忠臣,勞政多怨民。故曰;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能有其有者安,真人之有者殘。殘滅之政,累世受患。造作過制,雖成必敗。
; y  c$ B, j6 ?' h& a9 G( V  E7 F: H6 Y7 l3 Y2 ?2 [
  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亂之招,順者治之要。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親,義者人之所宜,禮者人之所體,不可無一焉。故夙興夜寐,禮之制也。討賊報讎,義之決也。惻隱之心,仁之發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 Z" J7 |5 K" Y& T# P0 o6 _  O
. V  w- k+ o# P5 A4 g- D/ V
  出君下臣,名曰命。施于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命失,則令不行,令不行,則政不立。政不立,則道不通。道不通,則邪臣勝,邪臣勝,則主威傷。
/ V* ^8 M) M  _' V0 v$ Y5 p3 a; ?
  千里迎賢其路遠,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君舍近而收遠,故能全功尚人,而下盡力。
/ d% \2 O" j) Z$ G* \) K. ]' y  z- Y/ |7 l( a
  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掃。善者得其佑,惡者受其誅,則國安而眾善至。眾疑無定國,眾惑無治民,疑定惑還,國乃可安。一令逆則百令失,一惡失則百惡結。故善施于順民,惡加于凶,則令行而無怨。
  E$ g7 V9 T! v0 t' s) `# m) o6 Q9 j, @9 y0 n+ B$ e
  使怨治怨,是謂逆天。使讎治讎,其禍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則民得其所,而天下寧。 ' q) G- i: }8 }

4 o2 b6 s9 ~9 Y) W7 Z/ N# w  犯上者尊,貪鄙者富,雖有聖主,不能致其治。犯上者誅,貪鄙者拘,則化行而眾惡消。 5 W) u6 X; B3 p& n9 M2 h

% `- I5 v7 g; U& z& d  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祿得。節義之士,不可以威刑脅。故明君求賢,必觀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禮;致節義之士,修其道。然後士可致,而名可保。
! J+ _: {4 u+ S  z% ~1 o" c" r
( Q" c% I! X, A6 E9 g  夫聖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敗之端,審治亂之機,知去就之節。
& Q, L8 P: y4 I$ U/ X
' D2 d3 ?0 t; `# y  雖窮不處亡國之位,雖貧不食亂邦之祿。潛名抱道者,時至而動,則極人臣之位。德合于己,則建殊絕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揚于後世。 # w  z" d) N# T6 J
; u  R) s+ a3 H0 }' q
  聖王之用兵,非樂之也;將以誅暴討亂也。夫以義誅不義,若決江河而溉爝火,臨不測而擠欲墜,其克必矣。所以優游恬淡而不進者,重傷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
3 L0 `5 }/ |2 }0 ^5 Z
3 u* U  |' T7 ?1 }" f3 J7 Q" p  夫人之在道,若魚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常懼而不敢失道。
: r4 p4 ]% n, `  W. r3 Y* a) j5 F/ f9 B6 w( _  }* L" |& q
  豪傑秉職,國威乃弱,殺生在豪傑,國勢乃竭。豪傑低首,國乃可久。殺生在君,國乃可安。四民用虛,國乃無儲。四民用足,國乃安樂。 6 y; {% c; `& e" Z! B9 q- _

: ~1 _  z( G* K& [$ {; v  賢臣內,則邪臣外。邪臣內,則賢臣斃。內外失宜,禍亂傳世。 ! {- x2 G" R( \# K6 f$ d0 ~
5 w" F3 T% b. g' T
  大臣疑主,眾姦集聚。臣當君尊,上下乃昏。君當臣處,上下失序。 4 ~8 p- M  B- Q

: }, }" D) @  a" [  傷賢者,殃及三世。蔽賢者,身受其害。嫉賢者,其名不全。進賢者,福流子孫。故君子急于進賢,而美名彰焉。 ) ^4 [1 V: ?9 l

# w' ~% z3 u* O) ]/ n0 g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萬,國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澤。去一利萬,政乃不亂。# ]2 r, L8 y2 D0 ^9 j" {
4 Z- F0 }1 Z- K& _( _% n* Y
[ Last edited by derek23 on 2005-12-6 at 08:03 PM ]
六韜》是我國古代著名兵書,宋代頒定的「武經」之一。舊題「周文王師呂望撰」,呂望即助周武王伐紂的姜子牙,民間通稱為「姜太公」,他是殷末周初的軍事家、謀略家。然而,自北宋何去非對《六韜》作者提出懷疑後,歷代有關學者都對這一問題進行過認真考証和研究。但由於無具體史料証實,多數學者只能從書中內容和文字結構來分析,認定該書絕非殷周之際的作品。所以相傳其為呂望撰,只是由於此書是以周文王、周武王與姜太公的對話形式寫成的而已。  
9 U4 E" y" K) g9 y0 n% l1 C6 `* F( n' ?( {$ n) k9 C
關於《六韜》的成書年代,由於原書作者姓氏失傳,現已無法具體認定。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此書的成書年代有三種說法:「惠襄之間(公元前676年-前619年),或曰顯王時(公元前368年-前321年),或曰孔子問焉(公元前551年-前479年)。」經過歷代學者研究、分析,現在一般認為,該書應成書於周顯王時,因為該書中《均兵》、《武騎士》兩篇都談到了騎兵的使用問題,而據史籍所載,騎兵作為一個獨立兵種大量出現在戰場上,是在趙武靈王(公元前325年-前299年)胡服騎射之後。趙武靈王與周顯王又幾乎是同一時代的人。直到本世紀70年代初山東沂銀雀山漢墓與河北定縣漢墓分別出土了竹簡本《六韜》和《太公》。而這兩座漢墓的埋葬時間,據專家考証。前者最遲在漢文帝即位前(公元前179年),也可能是在秦楚之際(公元前209年-前203年);後者為漢宣帝五風三年(公元前58年)。很顯然該書的成書年代應在埋葬之前。因此,我們說《六韜》的成書年代,最早不早於周顯王時,最遲不遲於秦末漢初。
- z1 x+ S7 Z( ~  Y9 a# F
3 W) }! X3 K6 `! n% P; `+ v4 {3 p" K《六韜》分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故稱為《六韜》。全書六卷,六十篇。其中《文韜》十一篇,主要講的是天下是可以取得的,要取天下必須收攬人心,而收攬人心,在於愛民。也闡述了為君之道,君臣關係,對外關係,人事、經濟決策等,强調戰爭本於道義,政治先於軍事,所以名為《文韜》。《武韜》六篇,主要闡述了用兵不可輕舉妄動,要察明敵情,看準時機,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在論述修德安民等問題上,從戰略決策的角度展開論述,比重很大,所以名為《武韜》;《龍韜》十三篇主要論述軍隊的統御和指揮問題,包括統帥部的編成,選將、立將的方法,將帥威信的樹立,通訊手段等,兼及談到了如何造成有利的態勢,如何預見勝負以及兵農合一等問題;《虎韜》十二篇,主要論述了兵器、器材,以及各種戰術問題;《豹韜》八篇,主要論述了各種具體地形上的作戰方法,以及特殊情況下的戰法;《犬韜》十篇,主要論述軍隊集中、約期決戰、挑選士兵、訓練軍隊以及車、騎、步兵軍種及性能、戰鬥力、陣法、戰法等。
6 {8 k, a% G# J! O  A" W* P) v3 U  u* h4 o% i8 P" p% I: b- o/ s: c
《六韜》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兵書,一直深受兵家重視。書中某些軍事規律,至今仍有現實意義,這對於研究中國軍事思想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啟迪作用。
你班友仔,睇到我眼都花、加到我手都軟.......................$ l- i* g& R! A

3 a3 w% p7 D9 k' v0 H7 J+ `( ] 繼續努力啦~!/ f! n; ]6 T& M( [# v& a7 w
生平
: H- z4 }# e3 n+ k6 o: g
5 A5 n! n9 A" X4 Q+ J  h6 L/ R% \4 H, T
  姜太公,原名姜尚,又稱望,所以有「太公望」之稱。武王滅紂後,國封於呂,所以又稱呂尚。此外,可能基於他是軍師,又是周文王的「顧命大臣」,武王有時稱他為師尚。父他的生卒年不詳,大確是商未周初的人物。0 M7 h4 _& _( E& u% S  h
6 N0 S+ P' \3 a! R7 D
9 P, `) z8 F& [# |
  從太公名稱之多可見其傳奇色彩。的確,他是一個被我國民間傳說神化的人物。不過,無論如何,正如《史記》記載,他是為文、武二王建立周朝的大功臣。
6 B  a; u1 z% P6 D8 F1 b9 T* u# n, d# n! K/ l) [4 ~7 w/ y

9 Z" Y% n, {2 _: X* ]6 {6 {! w" ]  據《史記》記載,他是一個前半生潦倒的人,直至老年也不得志。但聽聞周文王姬昌求賢,便到他打獵的必經之路附近垂釣,他到河邊垂釣,連魚也不食其餌,郤仍自得其樂,這時獨具慧眼的文王打獵經過,想起當天卜師說他會求得大賢,便與之交談,一見如故,逐以他為謀士,協助他處理政務和軍事。- L9 R$ h2 n( a3 ^) d0 S2 m
4 G: ^0 }5 Q, h* d

, c; ]2 E6 U/ o+ F- a  文王死後,繼位的武王姬發續用他的政策,養精蓄銳,看準時機,聯合八百諸侯大舉討伐商暴君紂。牧野之戰,在太公出色的戰術領導下,周大敗商,滅了紂。從此周朝建立,武王推封建,封太公於呂,後改為齊,便春秋時稱霸的齊國,太公助武王滅紂的事蹟散見各歷史名著。而相傳他有著作《太公兵法》傳世。. y; r/ N, q5 J5 m6 m$ L
) @! z. Y. M4 U) k* v8 C% _
            
' B: y" C$ G% L' F8 S1 V! B* f) ]' c- l3 W; A' Z3 S
《太公兵法》,是真的出自太公之手?
2 ?0 p2 Z- Y! `  現時不少人認為《太公兵法》即《六韜》;但近來又有一些殘簡出土,證實是《太公兵法》一部份,但前者有一定分別。究竟那個才是真正自太公之手的兵書呢?( O' v  M6 V5 Q& u8 [; N# \/ ?- M$ d
  其實這是有待考證的。不過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其異同,來推斷出其大概成書年份。2 E0 y! A9 |+ f$ q% }
  首先,在殘簡中,有數段文字,與《六韜》中的數篇完全一樣。如《王音》篇,《軍勢》篇等,一字不漏;而六韜中的句子也散見於殘簡中;「將以謀士為威,以賞小為明,以罰審為禁止而今行。故殺一人而六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民悅賞之。」是出自《龍韜.將威》篇。此外,還有一些字義相近之句,更是多不勝數。
; @6 S8 }& i$ l  不過,《六韜》似是經過詳細分類整理,將不同之篇章作有條理的鋪排,讀來較殘簡中的完整。在太公之世,這似乎不可能。就算是到了春秋時期,文章多仍停留在簡短語錄体,並沒有按其題意作出整理,另外,《六韜》中用大量排偶及對答体,舉例如「文王曰:「何謂其有似也?」太公曰:「釣有三權;祿等以權;死等以權;官等以權。去釣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觀士矣。」」官兩种形式編排,首見於《孟子》;但孟子之世與太公之世相去甚遠,超過五百年;所以,《六韜》看來應出自後人之手編纂而成的。
3 `$ I) D! T  T! D: ~  而殘簡中,編幅較散亂,較近似春秋時的語錄体;但其語言仍沒及周初時的簡略深奧,所以也不似是太公當時之作。
" G0 ]% O7 O# O: |. i3 ?( m/ k) F+ ^  那為什麼會出現《六韜》及殘《太公兵法》呢?歷代以來,中國古代是個重名聲的社會,假託別人,特別是有名氣的人,將自己的著作發表,是很普遍的事;像太公這類「人氣」之人,自然成為「目標」。可能有一些學者,研究過或讀過太公的太公的事蹟,或言語,因而寫下《六韜》這部書,後來他的原始資料,可能因戰亂或种种原因而散佚了,所以其作品便無從證明來處,只道是太公傳世;或許是真有其書,不過散佚了,後人唯有重寫,但郤已難復當年。/ u# {4 g* N4 n, c. v/ y8 K* @
  不過,無論其出處如何,我們也不太需要計較。反正,研究學問的重點,在於其內在价值,是否經得起時間考驗,而不是出處如何?誰人編寫?何時編寫?所以,在我的角度看來,《六韜》及殘簡仍有其研究价值;但因前者較完整及有條理,其以下的描述,皆以其為基礎。
7 S- Q( e# n; E$ y2 M0 t8 h  J0 w% H4 r6 B4 F
            7 Y0 y8 N% h  _) T; Y$ y

* W7 N: b! j. I, m% l3 B太公看用兵9 n8 }7 K3 X2 |5 [/ m, y
  太公是一位軍事家,在先秦諸子中,屬「兵家」而《太公兵法》,當然是主要論述國家與軍事的關係。書中由治國之道入手,進而提出建軍治軍技巧,再詳細論述戰略與戰術和練兵之法。為了方便閱讀及掌握,全書共分為六部份,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及《犬韜》,逐層相扣,由宏觀到微觀,層次分明。
" s  J7 u& x, M7 n- |6 K6 q  先說《文韜》。一共包含了《文師》、《盈虛》、《國務》等十二篇文章,闡述太公的政治主張,他提出「仁、義、德、道」,作為治國之原則;延伸至治軍,也是相同道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文師》太公認為能順應天下人之意願,助他們解決困難與他們憂患,便是「王道」。這也指出,政冶活動是基於軍事的,這和去塞勞什茲《戰爭論》的「軍事活動為政冶之延伸」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後各篇分述「治亂」,國務大事、君臣禮節、繼承、保護國土、用人以賢、賞罰之道及用兵。其大意是「國君先修身,以仁義冶國,以謹慎來用人,以禮以信服人,這樣才可以保家衛國,奠定基業。」《文韜》可試是以下各韜的理論基礎。
' Q0 N. {' R# k  《文韜》過後,便是《武韜》。武韜凡為《發啟》、《文啟》、《文伐》、《順啟》及《三疑》五篇。有如其名,此韜是以治國眾多的事項下,詳述抽出軍事來。以當今之角度看,便是國家總体戰略。先道出戰爭的目的──「吊民伐罪」,即愛護百姓,討伐暴君。太公建議文王,要出師有名,順應天下人的意願,作出正義的戰爭。如殘簡《太公兵法》所述,文王接納太公之議。討伐殘暴不仁及不守禮法的密須和崇二國,便佐證。復指出應先用「文伐」即瓦解敵國的防衛,然後才用武力征討,減少傷亡,以收人心,只要用道,戰爭就會變得理所當然。最後,提到用兵規律,在於「因勢利導」,謹慎策劃和巧用錢財,統一其意志,隱其意圖,再攻其不備。以便為自己製造有利的形勢,人而得勝。
( ^$ M, \( U" d! M' O4 D  《龍韜》再一步闡述決策者如何指導戰爭。本韜十三篇以將帥角度出發主要,闡述如何指揮軍隊。內容包括指揮機關(現代之參謀部門)的組織,指出將帥本人與其助手之作用。「凡舉兵帥師,以將為命,命在通過,不守一朮」,這是將帥的職份,縱觀通局戰局,下過命令;而各人要「因能授職,各取所長,隨機應變,以為綱紀」因各人的專長,授與任務,靈活運用,是將帥用人的標準。之後討論將帥應符合的標準,即「五材」(勇、智、仁、信、忠)和「十過」及觀將之方法「八徵」,然後是將帥機寸立威信的方法,在於不階級,信賞必罰,復是如何運用秘密通訊,如「陰符」,「陰書」;再是鼓勵我軍士氣,如與士兵同甘共苦;還有如何指揮作戰,令自己的意圖隱密,和無去觀察敵人;最後便是如何充實後勤。這些這些,雖難免有一些不科學之處,但仍有借鑒之用。; R; y# Z0 O, E5 L+ J( y
  《虎韜》是再深一層,論述如何布陣對敵,即現代的「戰術教範」。先述各種武器裝備如何及在什么還境下運用;之後是因天時,地利和人和因素去佈陣。再提出在不同情況下,如快速突圍(攻城略地火攻及被敵阻絕),兩軍相持等情況的應變策略,說出完善訓練和整備的重要。此外,再深入分析如何觀察敵軍虛實,活動來推斷其意圖,所謂「料敵機先」,「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再應用在前述的不同情況,從而作出適當的應變。, [( I- U: c4 L5 b2 _7 E
  對於特殊地形或臨危應變,敵強我弱的情況,《豹韜》提供了若干解答,屬應變之策。如遇叢林,太公主張以手執了拏,戢盾的步兵為主「勀草除木,極廣吾道,以便戢所」,便於建立据點,又能掃清埋伏;在密林不要使用騎兵,間中在「林間木疏」處以之輔助,因叢林不適合騎兵馳騁。引申到現,代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二次大戢時攻佔熱帶小島時,便以步兵清除敵軍為主,就算兵器已完全不同,又有坦克大炮支援,這傳統戰術仍然受指揮官採用,可見其理論价值。此外,在山地,沼澤,太公也有應變之策,利用地形,徹底警戒,並在隱處埋伏,据險構陣据守,就是山地作戢之訣,至於沼澤,要將主力盡徹離,並在附近埋下伏兵,待敵軍至,來個反包圍。另外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必須挑選精銳為攻擊,什要在夜間發動作;假若遭到敵軍先猛攻,亦要善用埋伏,誘敵深入,一網打盡。說到底,將帥的判斷和軍隊的機動靈活才是戰勝之關鍵。9 \3 ]: G& }4 ~; |8 p
  有了戰法,但怎去挑選士兵,確保士兵的素質呢?《犬韜》就是主要闡述這方面的問題。《犬韜》共9篇,除了挑選士兵外,還有分析各兵種的長短,各兵種編制的配撘及練兵之法。其實,都是一個道理:「因其材而用之。」定立入伍的基本要求後,就要視他們的出身,長處作專業訓練,再編入不同兵種中。而各兵種間也要互相配合,才能發揮出最大戰力。如在山區,以步兵為主力;在平原上,則以車騎為先。若要突襲或對敵騷擾,使用騎兵就最適合。此外《犬韜》也在戰術運用方面作了補充,一是大型會戰,同時集結大量部隊合圍敵軍;二是衝鋒要訣列舉了我軍可以發動衝鋒的十四種戰場上的變化。
3 D1 T- {, t8 X9 ~  c, ^" q
2 J* O9 e1 `6 e1 F( R; ]5 A7 _9 a            
$ j, `( M3 B6 U2 i# i" B
, \: z  W( X1 q. X" ?& J) P: H1 S我如何看《太公兵法》
& N1 B; t# B6 U5 p# V* m  說來著實慚愧,我「研究」了軍事差不多十年了,但《太公兵法》只是我第一本完全看完的軍事理論著作!難以置信吧!不過,「爛船還有三分釘」,我看《太公》時,腦內戰史資料,相片,還有戰場的假想意象,一一浮現,掠過,並與《太公》的理論不知不覺地融合了……; Z+ Q4 @6 @- [6 s- ^6 o2 s
  兵家雖然是中國先秦諸子的哲學之一,但其實求是的作風,與一般學者,讀書人談至高理想截然不同。一向以來,作戰是實實在在的事務,有其理論支持,還要有實際經驗的磿練,才是有根有据。我很欣賞《太公兵法》書中的對各種目標,難題的解決方法,不單只有大理論,還有技術細節的描述,不會流於空泛,這也是一種較科學的論證法。不過,美中不足處,在於通篇立論僅建基於假設,然後隨之擴展,卻沒有實戰戰例的加以論證。或許,當時的人聽到這是太公傳世之作,因其大名而不去計較這項缺失,已經「心悅誠服」了。
( H  J3 _7 h% Q: B7 ?; X  另外,《太公兵法》/《六韜》雖經整理,但很多不太相關的篇章卻混集在一起,讀起來仍覺分散。如《六韜》中的《分合》篇及《武鋒》,應收編入戰書總論為主的《龍韜》。前者述會戰戰法,後者述再衝鋒要旨勢,收入《龍韜》較會適。若然重新校訂,編排,會增加可讀性。. [* w  m' H& N0 Q' R* G& c
  儘管如此,《太公兵法》所闡述的,對後也仍具有借鑒的作用。如「兵貴乎神速」,「攻其不備」,抓緊時機,充足的情報獨取及指揮/統帥部機制等,即使是數千年後的今天,其存在價值是可以肯定的。人類史上多數戰例,都是證明上述理論的正確,就算是隨著科技的進步,鐵定法則仍絲毫不變。例如二次大戰初,德國裝甲部隊「閃擊攻勢」所創造出的驚人戰果,就是「兵貴乎神速」的絕佳反映。而現代美軍動用大量先進偵察儀器,什或特戰部隊,間諜潛入敵境,連旅遊書籍,雜誌也不放過,這些都是各種獲得情報之手段,目的也是能作出準確的判斷。7 D8 _9 V4 L" ?# m
  總之,縱使年代久遠,能流傳下來的也有其參考價值,看來,本人也要繼續努力,繼續博覽群書了!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