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16584
- 精華
- 1
- 威望
- 520
- 魅力
- 389
- 讚好
- 4
- 性別
- 男
|
318#
發表於 2006-4-8 07:53 AM
| 只看該作者
波士尼亞合戰回顧5 m8 {) J& D0 ]5 A+ w, }
5 c3 N# ~; f4 m0 \
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波士尼亞內戰相關各造在美國俄亥俄州達頓市達成歷史性協議,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歐洲最長的一場軍事衝突畫上休止符,距離前南斯拉夫的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境內傳出第一聲槍響,足足有一千六百零六天。7 ^8 d# [2 n( ^" A1 h
W6 B5 b5 Q1 a! j% [ 這場造成二十多萬人喪生或失蹤,三百多萬人流離失所的戰爭改變了前南斯拉夫的版圖與面貌,奪走了許多南國民眾的親人、土地與生計;以濟弱扶傾為己任的聯合國和平部隊在這場衝突中受盡了屈辱,最後只能黯然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失去了敵人蘇聯之後,卻在後冷戰時代的巴爾幹半島初次出擊,遏止波士尼亞境內塞爾維亞裔部隊的攻勢,繼而以六萬大軍進駐波國,協助執行和平協定。和平暫且澆熄了烽火,但恐難化解歷史的恩怨情仇。
& N8 l& J. C2 Z+ Y1 E+ Z7 h- i
歷史的南斯拉夫 ── 一個國家、兩種字母、三種語言、四種宗教、五大族群、六個共和國的糾結分合。 1 Z& T$ m3 l) e9 s3 b
! \6 y5 T1 ?+ w
t9 ^/ f/ c/ G9 c Z: o 分裂前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境內有兩種字母,其一是拉丁字母,其二是斯拉夫字母;三種官方語言則分別是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斯洛維尼亞語、以及馬其頓語;四種主要宗教是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回教與猶太教;五大族群則為塞爾維亞族、克羅埃西亞族、斯洛維尼亞族、馬其頓族與回族。這些不同族群散居在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馬其頓、蒙特尼哥羅及波士尼亞等六個共和國境內。
& `$ }9 [( Y9 l+ q4 R! W+ e2 D1 y6 n" |0 \8 K1 S# L
雖然南斯拉夫不同族群在內戰中相互攻伐,若依近代民族學的標準畫分,這些族群實際上都是同一民族。從血統上來說,南斯拉夫百分之八十八的人口都屬於所謂的「南方系斯拉夫人」,不同族群之間的差異實際上只在宗教信仰與書寫字母有所不同罷了。事實上,南斯拉夫境內人數最多的塞爾維亞族與克羅埃西亞族都講同一種語言,只是克羅埃西亞文是用拉丁字母拼寫,而塞爾維亞文則是用斯拉夫字母拼寫。至於在南國內戰中衝突最烈的塞爾維亞人與回教徒兩者的差異更只限於宗教,前者信仰東正教,而後者則一度被稱為「信仰回教的塞爾維亞人」。
9 D' V9 {2 ^. q* Q
! y7 R4 y1 u& S9 e8 H. k8 q# d: f 南斯拉夫主要族群同族同宗,卻攻伐不斷,主要原因是各族群把宗教認同置於民族認同之上,把本是同根生的同胞視為「異族」,甚至不惜進行令人髮指的「種族淨絕」。為何勸人為善的宗教會成為仇恨的根源?這要從南斯拉夫人千年來的恩怨溯源。
( W* Q" i+ Z5 ]$ `' v6 z @$ a+ h* w+ \( `2 P' z+ A
南方系斯拉夫人在西元七世紀左右,遷移至今天的南斯拉夫境內,當時基督教在此地已流行了數百年,所以這些南方系斯拉夫人很快皈依了基督教。不過,就在此際,基督教大分裂開始,形成以羅馬為中心的天主教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教會。這兩大教派在一0五四年正式分庭抗禮,在今南斯拉夫東半部地區的多數斯拉夫人由於曾受東羅馬帝國統治,因而選擇了東正教,成為塞爾維亞人,而生活在西北部的同胞則因受到法蘭克、奧地利與匈牙利統治,則選擇了天主教,成為斯洛維尼亞人與克羅埃西亞人。由於天主教與東正教都把對方視為異端,分隸兩個陣營的南斯拉夫族群不但彼此口誅筆伐,更常以刀槍相向,同胞成為讎寇。
% U( l2 L, V, `- @& l& i. O7 q4 U5 H! G2 J
信仰回教的土耳其奧圖曼帝國一四九五年征服塞爾維亞,土耳其統治者使用懷柔與同化政策使大批塞爾維亞人變成回教徒,但不肯改信回教的塞爾維亞人則慘遭鎮壓,種下南斯拉夫境內族群對抗的另一種子。 [. z4 J5 H; @( G2 i
( j$ I: o0 w: w- I6 i6 n* H 十八世紀後,奧圖曼帝國衰落,塞爾維亞在一八七八年獨立,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和波士尼亞則成為奧匈帝國屬地。由於奧匈帝國統治者歧視信仰東正教與回教的人民,使這些人民的怨恨日益加深。一九一四年六月,波士尼亞境內的塞爾維亞裔青年在塞拉耶佛行刺奧國皇太子斐迪南,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直到戰爭結束後,這些地區才又重新統一,成為南斯拉夫王國。! r; [1 R) z; `# f/ r0 [; n z
' ?4 s5 Y$ `7 P* D9 v7 ?$ h5 }
一九四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德國為首的軸心國佔領並瓜分南國,同時在克羅埃西亞及波士尼亞扶植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南斯拉夫在獲得統一僅二十三年後,遂告亡國。由於這些侵略者主要是來自與塞族人有歷史仇怨的天主教國家,並且利用克羅埃西亞族中的激進天主教徒作為屠殺塞族人的幫凶,許多塞爾維亞人認為,軸心國帶來的災難不啻是當年十字軍東征的翻版。; X$ J4 ~; u; i$ k
$ `- r) A3 E5 h3 W: z) Y- i% Q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狄托在盟軍幫助下,解放了南斯拉夫,建立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並且以鐵腕統治壓制南國各族群之間的衝突,使各族群尚能處於和平與和諧的狀態。不過,南斯拉夫新當權者大多出身於克羅埃西亞及斯洛維尼亞族,他們對於最大的教群團體塞爾維亞族依然戒慎恐懼,並且採取許多措施削弱塞族。其中之一是在建立聯邦內各民族自治的共和國時,把許多塞族人為主的地區劃到塞爾維亞共和國之外,使他們在其他共和國中成為少數;在此同時,又把人數眾多的非斯拉夫裔少數民族劃到塞爾維亞共和國境內,使塞人受到牽制。
" @! l, j' n1 F; f, ?1 E& x
; w6 {3 q, m2 t 狄托一九八0年五月四日去世死後,南斯拉夫實行集體領導,由各共和國合組成弱勢的執政團,各國之間的嫌隙日深。冷戰結束,東西方在東歐與中歐的對峙解除,南斯拉夫在國內及國際政治出現權力真空的情況下,開始分裂,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與波士尼亞相繼在一九九一年與一九九二年宣告獨立,打破狄托統治帶來的和平寧靜,並且揭開了南國血腥內戰的序幕。: S- n. W" f# f$ U6 k- O1 _: l
& @$ v" e6 y. V4 j( T7 \& e戰爭的南斯拉夫 ── 烽火燎原
3 e& \) ]) m6 Y& E
: I( x, h7 H9 U" N h5 r5 s ( q. w* M) C# U9 ]
斯洛維尼亞雖然與克羅埃西亞同時率先在一九九一年六月高舉獨立之旗,由於斯洛維尼亞境內的塞爾維亞裔人數極少,塞爾維亞人主控的南國聯邦部隊鎮壓十日後,即無功而退,使斯國迅速贏得獨立之戰。因此,南斯拉夫內戰鏖戰四年,戰火主要是集中在兩場戰爭上,一是克羅埃西亞與塞爾維亞兩國之間的衝突,二是波士尼亞境內不同族群之間的征戰。南斯拉夫各族群參戰的動機容有不同,追求的目標則一致──避免在南斯拉夫或是任何從南斯拉夫分裂出來的新國家中淪入少數地位。各方互不相讓,終於造成燎原的烽火。3 |& [+ s N! B8 |$ i7 }% {
& e: s7 T# o! i4 W# M0 N ^
一九九一年六月,克羅埃西亞宣布脫離由塞爾維亞主控的南斯拉夫聯邦,自行獨立建國後,克國境內的塞爾維亞裔立即展開武裝叛亂,並進而演成全面戰爭。克國塞裔在塞爾維亞軍隊的強力援助下,發動一波強大攻勢,佔領了克國三分之一的領土,並且建立了「克拉吉納共和國」。這波戰事造成一萬人喪生,數十萬人無家可歸。在聯合國居間協調及監督之下,克羅埃西亞境內的戰事在一九九二年一月宣告停火,但零星衝突依然不斷。
; Q. w- L- K; S7 m9 J7 f5 J# W3 m( C$ z9 { M- E1 G$ e
塞爾維亞介入克羅埃西亞境內戰事,主因之一是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謝維契力倡所謂「大塞爾維亞主義」,主張建立「大塞爾維亞」,也就是聯合前南斯拉夫境內所有塞爾維亞人,組成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塞爾維亞民族國家」。此外,第二次世界期間由納粹德國扶植建立的「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當局曾對境內塞裔人民進行殘酷迫害,亦是亟思報復的塞爾維亞積極介入克羅埃西亞戰事的原因。
* G# f3 k P0 s8 u, Z- K. v' |) i$ G- ]
克羅埃西亞政府並未因為停火而放棄收復失土的決心,而克國境內的塞裔與塞爾維亞亦是藕斷絲連。聯合國雖然對南斯拉夫境內所有交戰各方實施武器禁運,克羅埃西亞政府仍然成功重整了一支十萬大軍,並於九五年七月與波士尼亞的回教徒政府達成協議,繞道波國,於八月對克國境內塞裔部隊發動絕地大反攻,收回塞裔「克拉吉納共和國」佔走的土地。遠比克羅埃西亞戰事牽連更廣,規模更大,更為殘酷的則是波士尼亞內戰。
[6 h/ G( x3 ?( z5 j
5 ?* I' U* {2 P. C" N2 Y 波士尼亞九二年三月宣布脫離南斯拉夫聯邦獨立,並且得到聯合國及大多數國家承認。不過,佔境內人口不到三分之一的塞爾維亞裔人唯恐受到回教徒主導的波國政府歧視及迫害,起而反抗,並且得到塞爾維亞政府支援,一路擊潰兵力居於劣勢的回教徒政府軍,佔領了波國境內三分之二的土地,並且在控制區域內,大量屠殺及強制驅離回教徒與克羅埃西亞裔,進行所謂「種族淨絕」。塞爾維亞裔部隊並且從一九九二年四月開始,對波士尼亞首都塞拉耶佛展開包圍封鎖,塞拉耶佛居民在聯合國和平部隊援助物資救濟之下,才免於饑荒。
`: u( m% l' J4 u+ t0 O" z ~1 r/ U( E& Q8 J
波國境內戰火爆發後,境內的克羅埃西亞裔亦起而爭奪天下,並與回教徒、塞爾維亞裔在波國成鼎立之局。不過,克羅埃西亞裔九四年已與回教徒合組邦聯,聯合對抗塞裔攻勢,使波國政府軍斷斷續續奪回部分塞裔控制的土地。) K2 f* T# h! v1 y
9 y9 l! U4 j* l' \& e. d6 g, a" A
和平的南斯拉夫 ── 脆弱的花朵 3 k% k8 R. j3 r) ^$ q& ]
. I& J) o( u. v- ]3 i; d8 p4 K
% F' A" Z# L" G4 j+ x 南斯拉夫內戰持續擴大,無辜平民遭到迫害殘殺的消息不斷傳出後,原本袖手旁觀的西方國家態度逐漸轉趨積極,除了透過聯合國對戰爭難民進行人道救援之外,亦展開和平斡旋,希望弭平戰火。在長達四年的戰爭期間,南國內戰先後出現五套和平方案,這些方案的主要目標都是解決波士尼亞境內的戰事
% q- x1 N: ]# _0 j N6 a+ }/ b: W: c. N0 w; U4 W- p& V# T% O9 m$ k
第一套和平方案是由歐洲聯盟在一九九二年三月提出,方案建議波士尼亞依照當時交戰三方回教徒、克羅埃西亞裔及塞爾維亞裔的勢力大小,把波國畫分為三個省分分治,三省之上置一中央政府,由三省共享權力。
+ Q. z4 @* D% L' z3 C* F7 I
) g1 @1 Z. S \ 歐盟上述斡旋行動未能獲得突破後,一九九三年一月,歐盟特使歐文及前美國國務卿范錫提出第二套和平方案,把波士尼亞畫分為十個自治省,交戰三派各自治理三個省,而首都塞拉耶佛自成一省,並且維持中立地位。由於回教徒反對依族群畫分省分,這項方案亦遭到拒絕。范錫及歐文兩人再接再勵,於一九九三年九月提出第三套方案,提議在波國境內建立三個自治共和國。波國交戰各方對此亦興趣缺缺,這項謀和行動亦告失敗。7 y* Z. c+ y/ A, t# Y% z D
5 g" W: r! [) s. z( s' `
九四年五月,由美國、法國、英國、德國與俄羅斯組成的「接觸集團」提出波國內戰的第四套和平方案,提議已經結盟的回教徒及克羅埃西亞裔控有波國百分之五十一的土地,而已佔領波國百分之七十領土的塞裔則必須交出部分土地,只能佔有百分之四十九的領土。對於這項方案,回教徒與克羅埃西亞裔都表示同意,但塞裔卻斷然拒絕。
0 t* N/ `9 F1 s: L( v& ~4 q0 \5 q& W, N! B
不過,「接觸集團」的和平方案並未因此壽終正寢,反倒成為美國轉變態度,積極介入波國和談後,提出的和平方案藍本,最後並且成為波國和平協定的大要。協定除了維持百分之四十九及百分之五十一的土地分配架構之外,同時允許互換部分土地,並且強調波國應在現有疆界之下,保有合法存在的權利。不過,協定亦言明波士尼亞將由兩個政治實體組成,分別是波國塞裔組成的「史巴斯卡共和國」及波國回教徒與克羅埃西亞裔合組的聯邦。雙方將在一段緩衝期後,合組統一的國會與中央政府,以維持波國主權完整與領土統一。
7 x/ K6 v. r4 [6 H' C
; w% d) V! L/ J1 V/ {: J 波士尼亞和平協定雖然使波國免於分裂,卻又允許回教與克裔合組的聯邦及塞裔自組的史巴斯卡共和國存在,兩者並且有權與鄰國發展特別關係。這種「國中有國」的設計是西方國家強調民族自決與主權國家領土完整的兩項原則妥協下的產物,日後仍可能成為波國永久分裂的因子;此外,協定使「種族淨絕」政策造成的土地及人口變化得到合法地位,無異鼓勵優勢族群未來進一步迫害弱勢族群,波國人民的苦難恐怕仍未到盡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