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5396
- 精華
- 1
- 威望
- 5051
- 魅力
- 68
- 讚好
- 0
- 性別
- 男
|
1#
發表於 2006-12-25 01:39 AM
| 只看該作者
.........勿信[[[何文匯]]]]的正音.....
最近睇星矢,發覺無線將"冥"字讀做"正音""鳴",當所有人都讀做"皿"王的時候,包括各個電視電台的新聞部,無線就去講"正音",真係* V* A! t1 d" k3 ] T X3 D
2 h e/ M4 L( Q& T+ l所以特別集合o左一o的王亭之先生的文章,以正視聽,希望TVB及大家唔好再被某幾個人蠱惑9 U4 B9 h$ S* c& |5 ~
5 _) z# w) P7 ]* H' x勿信[[[ 何文匯 ]]]]的正音...邪音避粗口
# @' z$ A! }( B& y- x% }6 t" X8 X/ Z/ `7 m2 p6 l( m) d
7 u0 ^/ s3 c' P8 o; G3 I0 V
邪音避粗口
1 f8 F- \5 G z% w7 U「金學專家」潘國森電郵王亭之一篇文章,指責何文匯大博士教授的「正讀」犯雙重標準。潘老弟是「英國語言專業學會會員」,憑他的語言專業知識,一眼就看中何大博士教授的死穴。# ~6 M1 c- w; t* C8 T
8 p- v5 I" \+ D8 a# p0 H& z/ U
購與構,依《廣韻》是「古候切」,即gou ,陰去聲,讀如「救」。所以邪音霸主就認為廣府話的「扣」音不合。因為他根本漠視廣府話的傳統,將中州的g聲轉為k聲。; X, H& u( K2 m8 T- b8 J
* c: J7 ?& f0 _1 p# ]* w5 p
好吧,就拿著這原則來看「溝」字。
* W6 O. f: K5 q7 W3 B1 U% F; i. k0 T
0 p. |. r) g0 ^+ B. c1 }+ h依《廣韻》,是「古侯切」,即gou 的陰平聲,讀起來便是廣府話的粗口(男性器官),所以在處理「溝」字時,他又容許g轉為k 了。說gou 是古音,kou 是今音,既是今音當然可以照讀。& ~3 L* R" n0 {. i4 o5 L
& B# J, s8 |5 l2 E. \: s8 j2 [同是g聲轉為k 聲,他可以准許,亦可以不准許,霸道到極,於是累到報新聞的人,「救物」、「結救」、「救造」,成天喊救,真的恐怕有一日累到電視台要人救。
D; t4 i5 y- @( P% X" h' f6 G
2 ?1 h* U ~7 v& ]其實何大博士教授還有一個字不敢依《廣韻》,即是「鳥」字。依《廣韻》讀「都了切」,那更加是廣府話粗口,是為性侵犯動作,亦即看新聞的人每聞邪音便在暗罵的那個字。 . U; Q) A! p9 I e2 m6 y: ~! y
4 v$ t% N P* r) C) Y) P) n 打電話 [[[ 轉貼 ]]]* M8 _5 F& g% N2 O7 \
. \) i) e: t' `' X, q( R k% i
前由「打」之一詞,談到「二打六」、「九唔搭八」,於是聯想到「打電話」。5 R8 [7 {6 K. n
; L. X6 B9 V! M1 {2 Q6 N昔年陳子鈞做議員時,在電視節目中提及,不應說「打電話」,應該說「撥電話」,因為「打」字不通,電話只受撥,不受打,如是云云,似乎言之成理,他後來持此說以問王亭之,王亭之哂之,此猶之乎何大教授要將「時間」讀為「時奸」,好似好有學問,其實是破壞方言。
6 T" x: ]. z2 Q& S
- x0 I9 ]2 _! r, Q「打電話」者,當然即是「搭電話」。電話初興時要靠電話公司搭線,因此就叫「搭電話」矣 只是此語傳至廣府,普通話的「搭」字音與廣府話的「打」字音相同,廣府人照音讀,那就變成「打電話」。
# d3 a+ t% c7 q; ~3 L% M& k( w( o; I! h! ~8 y8 d( u' N4 p- d
「打電話」既然已變成方言,那就任何人都無權更正,只須指出它應該即是「搭電話」,那就夠了,倘若企圖更正,是即蛋頭之所為,蛋頭喜賣弄,而且以賣弄為權威,根本不尊重方言,只能胡弄一些怕讀錯字音的傳媒。
: @- O- I0 W6 F! K1 q' c& H2 d* F" M5 R
如今的電話廣告,將「打電話」當成打鬥,所以出動武俠。打遍天下無敵手,那就實在是誤解了「打」字的意思。「二打六」,豈是阿二打阿六耶?「你打我一齊去」,豈是叫人打自己耶?是故方言之音不必改(不必改為「二搭六」),但其本意則必須清楚。 9 M2 o6 B, [. b
5 l' H: D2 L. J- V& G: `何大博士..「還原」讀音云云
; M( Q4 h7 A W3 n, W& I「還原」讀音云云
0 f& ]7 \! R S+ {% r" [3 F! s
. D. B. O% T; W$ {. e6 A4 g何大博士教授的「統讀」,雖然說是「以古今音變為脈絡」,實際上他真的是取捨隨心。
! i' H$ ^) a/ }1 d2 @% J& _
9 n! f H9 {" {5 a: b5 B以「陽上陽入的變化」一節為例,他在文章中說:「粵音陽上聲往往因口語變調作陰入聲而不知還原,久而久之,便以陰上讀法為流讀」。他舉出「紐」字等為例,即是說,「紐」應該讀如「柳」,紐約變成「柳約」。
% a) |6 E: Y: e0 G2 G
( Z3 j- Z$ P4 v% P" F" N此外他又說,「陽入聲更有上移到中入聲和陰入聲的現象」,所「絡」字,非還原為陽入聲不可,「脈絡」,要將「絡」讀洛近乎「脈樂」,一讀高點聲就錯。
' c! N( Z8 r: x4 j( Q0 y
' p& h7 h' L0 m' O3 C) W" R1 e他怎樣對付這些口語的變讀呢?; x4 {& Y% h$ K8 X; {) ]8 U
" L, _, y. j$ i* W1 L# }* s; X
他說:「鑑於口語變調的影響,本字彙對誤作陰上的陽上聲比較容忍,而絕不承認陽入聲作中入的誤讀。」) e- X! R0 ~+ t
- \5 G( d( g' g4 c) ~/ }: \ x& i為甚麼同樣是「口語變調」,他卻可以「比較容忍」或「絕不承認」呢?他沒有說明取捨的原則,因為即使他承認的變讀,亦只是「容忍」而已。大恩大德,網開一面。* L2 q$ V. h' c% s
, o9 c1 n( r7 [+ Y. `4 K
這就是高高在上「統讀」方言的立場了。
* M$ [: Y/ H. w/ _6 C6 k/ x4 ^# f4 e3 c' ~, [
傳媒可能懾於大博士教授的頭銜,於是盲從附和,卻沒有留意到他這種取捨隨心的態度,更沒有留意到他視方言為偏差,痛恨其「不能還原」的基本立場。他們不知道,如果一律「還原」,方言就會給消滅掉。 & m, e( v2 I/ ~. H$ V" G% w" g: L9 b: B* p- A9 Q何文匯博士....hahahaha... 0 D& A4 v B' w( G* C8 v
「出位」與「人氣」
8 y y! N3 z+ j0 n時代興出位,一出位就有「人氣」。" J* h' k: Q- f5 K9 R
「出位」者,無非即是嘩眾取寵,或名之為「灑狗血」。江湖人士為之尚須講分寸,何況平民老百姓者焉。......
- P" i/ i% c* f9 t+ F% ~4 p+ I
|: w R6 j6 R3 Q9 T閣下千祈不要以為出位者唯娛樂界。5 T+ O+ U3 K4 v" B2 b, f
在學府中,靠出位來博取人氣者亦比比皆是。
" X( c% f' k( O' h7 b- a最成功的是何文匯。( Y/ z. Y7 b+ P, U5 B1 H! {/ X/ e
他的博士學位一定不是由研究粵語音韻而來,可是他卻可以拿著一本宋代韻書來出位,指責廣府方言這個音錯,那個音錯。
) I5 T7 y4 x# i2 C5 D1 k I傳媒震於博士與教授的銜頭,就成為他的人氣了。: K# m/ v$ F4 f r% m
如果牛津、哈佛有一個博士教授,拿著一本莎士比亞時代的字典,來教英美人士發音,你以為此博士教授可以像何大博士教授那般也文也武否?
, ~1 N# N! A' f' h& N7 N一定不能。
3 ~$ h, \; U$ c- g1 @+ G$ h3 E( Y' k所以,何博士教授好彩,有許多人能受其蠱惑而已。
) o; X1 B4 Y* E9 f- }; u+ d5 R8 p" R5 s' ]# C& n1 _
報新聞的人亦學出位,你留意一下,當他們發出邪音時,一定特別叮著把聲來發音,好像怕聽眾不留意到那個音。不過他們攞不到人氣,不妨做個調查,看有多少人認同邪音。 + O& m- y; j0 ~5 N! G. K, d" Q
$ p; Z0 ~' B- n1 N4 `1 O吐蕃與「吐播」 # R3 L7 @2 X- m( o- V
吐蕃與「吐播」 今人喜歡附和,一有標奇立異之說出籠,便必有附和者,這些附和者又多為傳媒,於是標奇立異之說立刻變成「正」,傳統則自然是「負」。
& O: Z. y6 ?2 N8 z0 O
' B3 G) ~$ Z0 t最明顯的例子是「吐蕃」,此乃西藏的「唐名」,一向讀為「吐凡」,從無異說。然而大陸忽然有兩個所謂專家,認為「蕃」字要讀「播」,此說一出,香港傳媒立刻跟進,居然找出個理由,說「吐播」的音與tibet相近云。稍有學問者,則謂藏人自稱為brod,故當然是「播」音。
, ?, ?( |" T' \( [& h7 I4 d8 f) r1 ~( ~& `- J. Q5 G, `
其實若由頭說到,便知道這些人一直是在發謬論。首倡「吐播」的大陸出位專家,說「蕃」字在唐代無「番」音,他連《唐韻》都懶查,就一口咬定。加上發表文章的編輯也照例不核對資料,於是就人「播」你「播」,冤枉唐代人。
- i. s9 g; C( E! U) S( Q& z- s
! q: }1 \4 o% S$ \* V) D6 {: c在黑水城發現的文書,乃唐宋元三朝的文物,許多文書直用「吐番」來稱呼西藏,這「吐番」當然即是「吐蕃」,因為有些文書即用「吐蕃」之名。足見當時,「土番」與「吐蕃」二名通用,此乃強烈的證據,證明「蕃」字應音為「番」,轉讀為「凡」音可以,但卻一定不能夠讀「播」。
2 ^% V0 R/ ]% d8 i$ _ `& Q
X C$ l0 f* H這即是一個「以訛為正」的實例,此例無可辯駁,除非恃著面皮厚。 7 z9 l+ u: _. c! X; K5 p% b- \( @
. {/ T- k3 w4 w Q「歷」字 廣府音的轉讀
8 q$ p3 Q7 N- u& \7 T9 K! {4 J[[[[[[[[ 轉貼 ]]]]]]]]]
. C1 L, T; D4 a( Y) F+ t8 C
, ^2 x$ ]5 t3 L: H) r7 c- P, c' s' w8 [6 o4 S0 }5 W6 [9 T" X
考考個「歷」字 廣府音的轉讀,至今為止,未有一位音韻學家敢說全部弄清。即如大師王力,半生用功於研究廣府話音韻,亦說自己只是研究的起步。可是何大博士教授卻敢拿著一本《廣韻》來規範廣州音,此正因其所知愈少,是故膽子愈大,他唯一的成就,是鼓勵到傳媒附和。
3 [. G: `) H1 r6 t7 m* K+ W \7 T% Y& q1 d
可以舉一個何大博士教授一定不以為然的例。「歷」字,怎樣讀?附和他的傳媒亦可以試試來讀。
+ j( H0 a: k7 v' n% d8 B
1 r& n8 H b0 l6 t8 H' {6 `8 [如果只有一個「力」音,那就是對廣府話的無知。王力當年曾特別提出這個字來教學生,因為此字另有「立」音。是廣府話音韻的特別重要例子。( }' \# S( w$ Z/ m/ t' j) \1 d
7 [. _/ A; W. U# k「歷亂」一詞,見於漢樂府詩,如「黃絲歷亂不可治」,廣府人對「歷亂」一詞,一點就明,因為即是口語中的「立亂」、「立立亂」,只不過說的人不知本字為「歷亂」耳。 j o! d; Z k5 m8 {
2 ~' E$ k5 e0 e/ s
「歷」字何以會有立音?王力的解釋是,「歷」「立」在中州音為同音,可是廣府話卻有不同的變讀,一變為「力」,一則變如「納」。可是,「歷亂」一詞卻由秦漢時期傳入,廣府話對此音接受已久,所以就不讀為「力亂」,而跟著先輩相傳,仍讀為「立亂」。# u6 `9 i) j$ @* |! E
! N' C' {6 }$ s( c: D
由此可見對於語言,須尊重前輩的傳統。往日廣府人沒如今的廣府人那麼大膽。 + X5 e# G8 I) \& g+ g |1 S. }% L
; ^! L6 h4 o0 G- k0 G$ q 由宋詞看「莖」音
& `: \' [7 v* C; b: f[[轉貼]]]
1 B. E0 ?1 q: a3 z由宋詞看「莖」音& S5 d" W7 }9 g8 C* Y3 G4 q
- l3 K" A4 G$ s
; W/ y% t: p# G' _關於「莖」字,早於邪音盛行之前,即有人讀之為「亨」音,否定了傳統的「敬」音,當時曾令許多中小學教師迷惘。: P; ^/ a1 j. E8 z
. g- j6 Q! L. L" l王亭之當時撰文,說一段舊事──於解放前,廣州市長為「李楊敬」,時人笑之,因為其名與「陽莖」同音。於是乃有人在報上作打油詩,有句云:「賓州移入五羊城」,市長大怒,然亦無可如何。
' D% ~5 a2 s/ q; T$ t$ \# u$ @2 T* b* V
由此舊事,足證廣州人一向讀「莖」為「敬」。如今讀為「亨」,乃不知音變耳。「莖」字在《廣韻》歸「十三耕」,戶耕切,死讀韻書的人,耕音不照廣府話的讀法,仍然讀之為ung,於是就切出個「亨」音出來了。依此例,櫻花要叫做「yung花」;鸚鵡要叫做「yung鵡」。語音大亂,不能若無其事。
9 ~/ y4 R0 D; A# V: Y; E
3 D5 f, ~8 p9 o$ M' U其實「莖」讀為「敬」,尚有宋詞為據。《墨客揮犀》卷八,載一皇族太尉夫人的《極相思令》云:「柳煙霽色方春,花露逼金莖。鞦韆院落,海棠漸老,繞過清明。嫩玉腕托香脂臉,相傅粉,更與誰情。秋波綻處,相思淚迸,天阻深誠。」詞中以莖、明、情、誠為韻,請問怎能說「亨」音得與明、情、誠相押?故知在宋時,此等字已有ing 音,而《廣韻》則未收錄耳。由是知「莖」音為nging ,只不過平聲又轉為去聲。 : U+ f c3 j; ^- ?# j3 Q) Z1 w' p9 N「粵語協會」的網站 .... 0 g" D1 a6 v2 A- E9 `: Y
「粵語協會」的網站 + E6 q: Y# s, I; Q1 X# J
3 ^5 l$ E* B, I# n) {
$ P4 ?0 H. F+ R# I5 E2 y7 z1 q香港及廣州一批對音韻有認識的學人,組成一個「粵語協會」,宗旨有二,一是反對「痕身銀行」之類的「懶音」,另一更重大的目標,是推翻何大博士教授推出的邪音。他們有一個網站,網址是www.cantonese.org.cn。) |1 f z: D4 I, N5 u. \/ s
$ W% E+ a4 A0 H2 x0 ^+ ]7 A在網上,他們全部轉載王亭之談邪音的文章,同時備有「在線字典」,可供人查讀粵音。讀者可以上網查字,即免受何大博士教授之誤導。他們編此字典編得有根有據,不同邪音派,規定廣府人只能依一千年前的《廣韻》來變讀,而且連聲調變化都不容許。
9 a/ N; |% [" V7 ^3 u# C4 j2 V, n" x5 T+ i$ i4 L
如今許多人受蒙騙,包括電視台的蘇凌峰先生,總以為邪音是「新事物」,適合語言發展的規律。其實反對邪音才是維護語言的變遷與發展。因為邪音的依據,不但老,而且荒謬──荒謬在於何大博士教授用雙重標準,加上個人好惡來釐訂轉讀規律,此明見於他的文章,他在文章,聲明「可以容忍」甚麼變讀,卻絕不容忍甚麼變讀,儼然語音寡頭的架勢,可以稱為學閥。
& Y8 g+ A6 B8 V$ C2 G- S$ l6 @
( q c3 Q3 v- _* L" a粵語協會的網站,應該可以澄清這重迷霧,閱網者可以藉此知道廣府話的語音變化。王亭之奉勸傳媒不妨一看這個網站,不必盲目依從實際上是外行的何大博士教授。說他外行,因為他絕非由粵語音韻研究取得博士學位。 " d4 v0 x# V: F! l
+ a6 F) } T& Z5 i/ ]& d* r- |" m關於邪音充正音的討論
& @$ m1 m8 x. n" f/ R# a( X1 K& u7 V( U7 W
) R U& y# j( w8 Q) L& n! { v
一 問題的提出* C ^- _( f) N
/ ]( a9 v- C7 q o# z' u# z i' ~. N" V* g$ }. Y# M \
王亭之近年致力於佛經的繙譯,少問世事,連專欄也沒時間寫,所以雖曾將一些指責所謂正音的舊文上網,算是盡一點廣府人的責任之外,對此事其實已經不甚積極過問。, r4 D# L+ S7 W1 ?5 f q
0 ?) b( u( E5 z4 g3 j
文章上網兩年,頗有一些反應,唯反應者一如王亭之,無拳無勇,無非只是退休的老教師,退休的廣播人,王亭之深感「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之道,是故更心灰意冷,即使邪音橫行冒充正音,也就由得它罷,在網頁上,已將這些文章收回。
$ A' I( A# X# G7 A: c
$ N; ]2 U! S5 ]$ R0 S' N碰巧,王亭之據梵文原本重譯《楞伽經》與《寶性論》事竣,即忽地得到一個消息,香港電台居然利用電視來搞「正音問題比賽」。這個電台,頗多王亭之的相識,竟然無知一至於此,未免有些傷感,為他們受人蠱惑而不自覺而感到失望,譯事既暫時告一段落,因此索性重新積極面對邪音,決定較系統地寫幾篇文章上網,以求能正香港人的視聽,當然更希望電台電視有關人士,給點耐心,細讀這些文章,對問題重新思考,以免廣府話受到侮辱。
1 H+ W/ y! ^9 E
- N" v, @$ U) Z& n' A4 n: e對邪音推波助瀾,亦顯示出特區政府的處事作風不當,官員只重視一兩個所謂權威的意見,根本不從大原則去考慮問題,由是一度變成跛腳鴨政府。最近,由於自由行帶活香港的經濟,窮怕了的香港人鬆一口氣,民怨稍減,但即使董建華下台,亦不等如政府已懂得處事要看原則。倘若這種處事作風不改,遊行上街示威,一定依然是社會現象。說老實話,王亭之如果在香港,必定參加七一示威,不是為了爭取普選,而是為了不忿邪音可以充正音來強姦廣府話。7 \% w; Z# h' N( h! Y0 z8 ~, z" ?( V6 q
3 u+ W+ y6 Q$ w) c7 _9 b表態已畢,下來即入正題。
( w0 K. V. Y. c* o( c' E* D8 a* ?. p( Y5 Y5 H/ P
% K+ U% q- x2 @+ z1 }; Q二 限用《廣韻》不合理
4 V# I2 }; Q; r' b5 \* g9 Y. v# O8 h
& `" k$ b4 n. s* { ?8 {根據羅常培先生的意見,古今音韻變遷可以分為六個時期:周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現代。這個分期雖未必可以成為定論,例如清代學者即有認為漢末的音韻不同西漢,但就音韻變遷應該分期來認識這一點來說,實已更不能爭論。
! L& b% M% t5 {. g) V, c7 }/ Y& p
6 T' c5 p: ]2 y廣府話音韻複雜,原因就是,六個時期的音韻變遷,對廣府話都有影響。因為六個時期都有中原移民來到嶺南。
; X* @6 O2 Q( K' V5 u. E$ V/ m; w$ I
於秦代,曾徙五十萬人入南越,其後,南越要求秦始皇徙三萬女子來「縫紉」,秦始皇答應徙一萬五千人。這即是說,於秦代,以廣州為中心,即接納了五十多萬中原移民。所以有些廣府話實由秦代傳來,只不過稍為變讀。5 S* e5 x' y$ p0 x5 F' |- h" d
. Z2 _3 e1 ~% D. `5 [7 L( }例如「缹」字,後代都讀為「缶」,只廣府人讀之為「煲」── 這「煲」字,實是廣府人後來創製的字,不見於唐宋韻書,亦不見於字書(例如《康熙字典》),創製這個字,即是用來代替「缹」字,這即是秦代音韻傳入廣府的一例。
5 v5 p; g/ M: c9 R+ V- b3 G, I. g! x) L0 k0 I [+ R
又如李白的《俠客行》,有句云「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用廣府話讀,「人」、「行」叶韻,假如用國語來讀,就不叶韻了。這即是因為廣府話吸取了唐代的音韻,「行」字讀為「胡庚切」(畧如「恆」hung。本文無法排出音韻符號,只好用英文拼音勉強代替,讀者只須意會)。
8 [+ A! n; N$ N# `2 s* V
' ^% g; g5 x# r7 w! p7 ]可是同一個「行」字,廣府話又有「戶剛切」(畧如吭hang,即是「行街」的「行」)。所以《樂府》:「行行重行行」,用廣府話即應讀為「吭吭仲吭吭」。這應該是魏晉時傳入廣府的音韻,甚至可能是漢代。
: Z9 G! @# G+ ]/ r$ f0 l; R/ x9 A4 a2 \5 h9 V: p5 E2 x9 z' E
舉這些例,只畧明廣府話音韻的複雜。這些例子,還只涉及音與韻,完全未涉及音韻學家之所謂「頭頸腹尾神」。如果涉及,讀者可能悶死,但只須談及音(如hang字的h,即稱為音),韻(如hang 字的ang ,即稱為韻),已經知道,研究廣府話,絕不可能限定一個時期來研究。
' l. \( N' a( q! k1 x
7 D+ ~3 m! J0 ~# K' m6 U1 Y; w可是,如今的邪音冒充正音,卻限定用宋代的《廣韻》來轉讀廣府音。這樣一來,廣府人便只能「缶」飯,不能「煲」飯,真的豈有此理。+ ` x {' F( p# ]+ `7 f
) f) J9 I. K0 E8 h( T: b6 Z6 c9 t
3 J8 a0 K1 f4 z; z3 n三 違反音韻原則3 c. o' u5 ^7 G. j% X( V9 V
# t+ {. ?8 l4 ?' P
. Y: o* E. r% u5 A. W( G語言是生動的,因為它有生命力。廣府話明明是方言,方言每多變讀,亦正由於變讀,才能顯出它的生動。
! a3 f* r5 i# B+ T, x3 U4 _7 F% Z0 h {! f
因此,音韻學家才要做方言調查。趙元任先生於一九二七年即曾調查兩廣方言。所謂調查,即是先承認方言的音韻,然後根據這些音韻來模索出它的規律。所以羅常培、馬宗霍、王力等音韻學家,於研究廣府話音韻時,都是先承認這些音韻,然後研究其與古代音韻的開合。從來沒有一個專家會拿著一本韻書,來批評廣府話的音韻。
8 d, \* @1 y2 M4 n/ ~5 ^5 Y
$ `& G* e4 r+ g/ O- O$ A, o可是,如今提倡邪音的人,卻拿著一千年前的《廣韻》,來訂正廣府話。這真是一件違背音韻學原則的大笑話。如果照這樣來「訂正」,不只廣府話,其實潮州話、閩南話的音韻,都要給他們弄到翻天覆地。! O. A2 v$ _% P
0 K& G6 Q7 J6 A7 Y- Y% ~
這些人的辯解是:凡轉讀都有規律,因此由《廣韻》變讀為廣府話,亦應該根據規律來正音。
) y, K& k6 _+ S; o% ]9 v
6 G r G# g- I7 w) B% d% C8 a這個辯解犯了三點錯誤:第一、沒有一位專家可以確定轉讀的規律,因為轉讀時有音變,音變即超出規律以外(下文將就此情形舉一些例)。
% L& J# C$ |& P$ {' c/ x) o$ a7 S. d7 z; e3 P2 y1 o
第二;廣府話的轉讀,受到六個時期中原音韻的影響,若只根據《廣韻》,那麼,許多不同時期音韻的轉讀就要作廢。+ f; ~4 r! s, t% c* e# q) I
9 R/ w# q, i5 p4 s! R' M# M# P1 }第三,先否定方言的音韻,然後將《廣韻》依自定的規律,依未受音韻學家共同認可的規律來轉讀,那是對方言最大的侮辱。8 e* j% Z/ {2 [4 u
0 V6 L; {, y9 e$ J8 N
現在,許多廣府人世代口口相傳的音韻,遭到「訂正」,即是說,廣府人世世代代都讀錯音,這不是侮辱是甚麼?1 S! {4 y7 K# C! v0 m5 G: H
2 {7 S5 I2 b! \$ W/ U
而且,生動的語言,每隨時代而變化(要不然,古今音韻變遷就不會有六個時期了),那麼,有甚麼理由要廣府話千年不變,一定要依著一本《廣韻》來轉讀。& q; P/ C& U0 P6 J
) T- ^! f2 J# z
所以,提倡邪音的人,打著「正音」的招牌來嚇人,實際上只顯出他們對音韻的無知。不幸的是,香港的傳媒居然給此一二人嚇倒,那就造成邪音泛濫的社會現象。特區政府又給這社會現象嚇倒,居然以官方身份來提倡,甚至要政務官考拼音,足見其無能、無知,而且可以說是出賣廣府方言。
5 L' \ X' f9 }+ y( q0 @
& t/ ?. \5 N9 a- e; Z! f
# }4 E, h q6 _( f2 u四 舉一些變讀為例
; q, P/ u. i! B% }& y
' r6 v! e3 E8 p5 Y1 ]- k廣府音韻有九聲,《廣韻》只有五聲,是故若完全依《廣韻》來轉讀,那麼,廣府話有四個聲調就要作廢。
. Q6 X7 ]+ n. W% k. _; a; ]8 h, x( s+ K8 e9 p
所謂聲調,即是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粵曲界稱為「尖沈」),是即八聲,加上一個中入聲(或稱「中陰入聲」),是即廣府話的九聲。要由五聲轉讀為九聲,其中自然就少不了變讀的因素。+ \5 Z* x: ^. |- q! q2 x
. V. S' ^ I0 @) ^$ l0 \所以「刊」字,《廣韻》讀陰平聲,如看更的「看」,廣府話就可以變讀為「罕」,陰上聲。不過廣府話的變讀並非沒有作用,「刊登」、「刊載」,帶動詞意味者讀如「看」,可是「刊物」、「周刊」等名詞則讀為「罕」。此如「在刊物刊登一段廣告」,就成「在罕物看登一段廣告」,你看多生動、多清楚。- @0 h9 ]2 u: A: j) F/ ]
8 L% F1 F! B+ K9 q* \同樣是「間」字。邪音領袖一定就將之讀為「奸」音,是根據《廣韻》上平二十八山韻,廣府音韻多一個「諫」音,是將上平(陰平)讀為陰去聲,因此,時間讀為「時諫」,空間讀為「空奸」,這亦即是聲調的變讀,可以諫,何必一定奸。8 x8 d) T+ q6 |/ J& X; H) v4 i
" k0 m0 x* D5 ~ J; h: a「間一間房」,說成「諫一奸房」,多清楚。一定要「奸」,那就是「奸一奸房」,看有那一個人會接受這句話。
9 G" O: S$ d# h, ^0 l" M2 u' M- b* @. z- k2 ?
此外,邪音領袖又失學者風範,他只提「奸」音,卻故意不提《廣韻》一句話:「又、閑、澗二音」,即是說,《廣韻》其實亦承認有一個「澗」音,澗與諫,在廣府話二字同音,然則「時諫」倒底有何不可?明明已依《廣韻》的「又音」,為甚麼偏偏要將這資訊隱瞞,堅持一味「奸」。
7 n+ l0 w P+ G1 O. K. j. v
/ u% F9 H! _( C- N2 w又如「綜」字,廣府音韻有兩音,一為「宗」,一為「眾」。綜合讀為「宗合」;「錯綜」別讀為「錯眾」,這兩個字音,一為平聲,一為去聲,只是聲調的變化。如今一定要依《廣韻》讀為去聲,不准平聲,那就令廣府音韻頓時變得死板。因此將「綜援」讀作「眾援」,簡直是謀殺廣府話,弄到它毫無生氣。) s; J- u3 O. c, z
8 v$ T) B" n# g
若是連聲調的變讀都不許可(姑勿論這些變讀於古音韻尚有根據),那麼「閩南」就要依《廣韻》讀為「蚊南」或「文南」,其可乎?「生」字就只能讀為小生的生,不准讀為先生的生、生死的生,其又烏可乎?
+ t7 i% P) r# X1 }6 r% j1 \
1 c& ?" {; v4 L7 ]/ S! h# ~0 ]. X" B. y
五 「規律」云乎哉
/ r7 a8 n( k3 o; `* _5 q4 X( F! G* u; W) ~! R6 Q
好吧,就算我們退一萬步,要廣府音韻依《廣韻》變讀,那麼,我們就要請教,這些變讀,真的已釐訂出一套規律出來了嗎?! `8 g1 E J F" b! Z
. b6 a S4 B- D6 ~% q' A3 u提倡邪音的人說有規律,那麼,《廣韻》下平十三耕,將罌、鶯、嚶、櫻、鸚、莖等字,列為同音同韻,請問,「罌粟」是否要讀「櫻粟」、「黃鶯」是否要讀「黃櫻」?抑或「櫻花」要讀「鶯花」、「鸚鵡」要讀「鶯鵡」。8 H6 c3 B2 C9 n) R" ~$ T4 u
% ]) ^8 ]8 m$ \' I# Z6 p
十三耕的字,廣府音韻變讀甚為複雜,根本不可能定出一個統一的規律。「丁」,《廣韻》音為「登」,我們已不採此音,但同音的「」字,我們卻依足《廣韻》,「將幅布直」,根本不作任何變讀。
4 M0 \8 k6 S r" W* y; p& O% I; p M4 \2 a: y
可是「莖」字,變讀為「敬」;「櫻」變讀如「英」,但「鶯」、「罌」二字又不變讀。怎能說有一個規律呢?
$ X1 k3 h/ Q7 s7 }' ~0 L# l8 I
& W G1 N% S/ U: U其實,他們根本不講規律。例如「擴」字,廣府話明明是依《廣韻》來變讀,《廣韻》作「乎曠切」,可是,如今要讀「廓」,那就是依《正韻》的「苦郭切」了。影響之下,姓鄺的人要改姓,寃哉枉也。6 b1 U- _! e1 H, Z/ a
e* S9 d# Q; {7 z2 r) Q) h1 ]0 r談到「規律」,就姑且舉這一些字為例,邪音派不知何以自圓其說。+ C7 q! X" A! R! u
) ]+ j+ z, x2 Z: ^
* L w& D2 g' p! H六 小結* C5 i, u" E, W0 S* f
/ l3 x/ j4 U7 Y/ Y$ Y& B! `! X* m+ q暫時小結,王亭之的意見如下─2 L! F7 ^% G% I+ L2 a9 Y" ~' ]
+ ^0 u- u+ K2 q, m* [/ o% V2 Q0 ^0 k( s
1. 為甚麼只能依《廣韻》來轉讀廣府音?其他時期傳入廣府的音韻,是否完全要廢掉?- G4 c, J3 o- ~+ Y% t* H
* m; V( V7 {5 o1 x4 Q3 {9 y, K3 v2. 根據甚麼規律來轉讀廣府音韻?這些規律由誰釐訂?意見是否已經統一?
+ p K# Y( V" W+ m
, g! f x4 P/ I4 Z1 @3. 是否廣府音韻一定要依據一千年前的古音韻,連聲調都不許改變?例如平聲的「刊」(看)不能變為仄聲的「刊」(罕)
7 x! I0 ?( ?7 x' {5 m {* g
% I; }3 l \' E( @8 A4 W4. 是否應該先否定傳統的廣府音韻,然後根據一千年前的古音韻來重新釐訂其音韻與聲調?抑或是像從前的音韻學家那樣,先承認傳統的廣府音韻,然後找尋其與古音韻的流變關係?. {) M+ C# o4 w% }0 k I
& m1 `1 F8 ]6 q; C& k% e傳媒人士最好能思考這幾個問題。一經思考,就當發覺自己已受人愚。
: P0 _. u& o7 {. c7 S2 c. u k: g" G+ r0 F
傳媒有面子問題,此關難過。像在多倫多,有一位蘇先生帶頭讀邪音,還說「聲音五十年一變」,所以王亭之反對這些邪音,就是反對聲音隨時而變。
; o! d3 D8 j9 j$ E( i4 o) L t) I- Z
王亭之哭笑不得,明明是他老人家提倡讀一千年前的古音韻,卻反而說自己是「五十年一變」的新事物。王亭之於是據古音韻,指出「蘇」古音「須」,據「新事物」是否可以稱他老人家為「須先生」?他老人家當然很生氣,叫王亭之「正面的好」,即是千祈不可反諷,一反諷就是罵人。
( m+ I9 M/ f2 z+ Y; F; E! \
* \, ?$ s$ t7 F+ ~4 u% N5 U這件事,證明傳媒人面子第一,第一到可以不分青紅皂白。但香港的傳媒人應該比較持平,因為不是兩三個人就掌握了天下。然則,王亭之的拙見,是否值得平心靜氣地參考呢?王亭之在此合十頂禮。 8 `( Q# W0 C- P' E. C
2 M9 ?, X1 t c+ P1 M每一個字音,最主要有三個要素:音、韻、聲。例如「何」音,可以拼成ho,h就是音、o是韻,讀下平聲(跟之相應的上平聲則是「呵」)。
1 M. y% m: B5 V) u" M& E5 t5 @# W4 w0 u& U
我國語言複雜,因此,若以中原音為標準,沒有一種方言可以完全跟中原音一樣,音韻聲三者絕對相同。亦正因為它與中原音不同,所以才稱之為「方言」。* l4 o* f$ W: T' H' m- Q& }3 a
/ o% D6 k L! }& w% O+ e( C
廣府話的音,其分部已與中原音不同;韻部亦不同,至於聲調,相差更大,廣府話有九聲,中原音只有五聲。
( T7 N4 ?& ~/ j$ H$ H5 e" n
# T3 Q' n8 {: Y6 x因此,根本沒可能拿著紀錄宋代中原音的《廣韻》,來要求廣府話照足它的發音,音韻聲三者皆不許變。這樣做,是學術上的強横霸道。2 \. ]- D9 A( _4 b
( B2 q8 [: h* b2 C- e如今的音霸,要姓衛的人改讀為「圍」;姓樊的人改讀為「煩」;姓蒲的人改讀為「普」;姓任的人改讀為「吟」(他不敢改為「淫」);即是霸道到拿著一本《廣韻》就不尊重別人的姓氏傳統。其實跟《廣韻》比較,無非只是聲調的變化而已,(如圍是平聲,衛是去聲,這即是聲調變化)。! a8 z' T4 \+ E& m, P8 h
# y) y; g' I# t) L$ k$ G最不幸是姓鄺。多倫多新時代電視報新聞的人,有讀之為「放」,有讀之為kwong,此外還有一些異讀。總之永不肯讀之為「抗」音。查《廣韻》,「鄺」字取上聲「三十七蕩」韻部,與「廣」字同音,古晃切。那麼,如果照足《廣韻》,就應該大膽一些讀之為「廣」,如今則讀得鬼鬼祟祟。
" k m9 \. C" U- M
9 N! u5 q$ S7 ~再說,如果連聲調都不准變的話,則亦沒有理由讀之為「放」,放是去聲,與《廣韻》的上聲不同。
% ?. Q. m. I, x" _% \3 B$ @2 A( s. C4 n* X U) Q1 L Y
由此可見,音霸想將一系列邪音標準化,實際上卻標準不來。他們便只好用雙重標準來欺負人。 z: T8 E1 d# `8 C8 f- x
- T) A# i6 q: a; H5 P& r
廣府話中有許多字是音霸輩不敢改的,因為太過通行,一改就自暴其醜。* p& { N' E3 t p" J
! K! o" e, T, S例如「趯」字(走趯),這個字音凡廣府人都一定識讀,而且一定讀為去聲。可是《廣韻》這個字,收「入聲、二十三錫」部,他歷切,即是與倜、剔、惕、踢、摘字等同音同韻同聲。
6 q6 S1 N$ Y- k' V
% s: m9 V* m7 x- x, l" W& k+ A# l王亭之未見妖音音霸改這個音,如果要改,「走趯」就要讀為「走剔」、或者「走踢」。不敢改,即是雙重標準一例。2 y6 w8 a0 T7 f6 I- v: T
! W1 L. J8 e. M& \( U' h0 _雙重標準的例子,舉不勝舉,如今只再舉兩個例。
( }: E0 b! N5 o# D, { d) ^5 @ U: F/ N6 X2 Y7 x
「摑」字,《廣韻》收「入聲、二十一麥」,古獲切,與蟈、幗等字同音同韻同聲。那麼,是否「摑侮辱廣府人的人一巴掌」,要讀為「幗」甚麼甚麼呢?恐怕一提出「摑」應正音為「幗」,一定會給人摑。
" h, F, {0 V( l% [$ u7 W* }" G l0 {% M3 \% C
同部的還有個「擘」字。這個字《廣韻》讀為博厄切,與檗字同音同韻同聲,如果依足它,廣府人的「擘大個口」,就要讀為「檗大個口」(略如「北大個口」)。 6 ]! A6 E* B9 K4 j
/ X* t, f _9 m8 r7 I
既然自己雙重標準,為甚麼不對人的姓氏寛容一點,不去改它也就罷了。王亭之懷疑,音霸自己可能還不知道自己是雙重標準,即是說,他對「摑」等字根本沒有興趣,因為覺得是俗字,於是全神貫注於翻查一些「雅字」,結果一分雅俗,就變成雙重標準。
7 X* c; a% w2 ^! G: Y. R8 n+ i; t, {" B$ B+ W, P
所以,「梵」,他要讀為「飯」,依足《廣韻》讀去聲,變讀為平聲都不准,此無他,因為「梵」是雅字也。 1 F; P2 R$ j+ E
% D* T5 k' z3 c3 }4 `0 g
[ Last edited by 阿感 on 2006-12-25 at 02:05 A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