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姓氏來源~~看看自己的祖宗來源?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姓氏來源~~看看自己的祖宗來源?

【姓氏來源】 $ ^; @' U: w3 `2 v; Y
  後世之姓,大約有以下幾種來源:
: g, ]7 C9 Y* f. Q  1、以氏為姓。氏族社會晚期以至夏、商時代,分支氏族的標號有的也成為後起之姓,如:姬、姜、姒、風、己、子、任、伊、嬴、姚。
9 ]+ }1 E# T" G  2、以國名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賜地,西周初年更是實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遍布九州,這些國名便成為其國子孫後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鄭、吳、秦等。周文王封少子於狄域,其子孫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無極縣建立鼓國,後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漢以後外邦人帶來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國,安姓出自安息。
* U0 o  _/ s/ i, r  3、以邑名為姓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忿生採邑於蘇,忿生後代因此姓蘇。
2 E' w4 |7 Q5 C7 T# D3 d; ^! _& b  4、以鄉、亭名為氏。如嬴姓秦國的始祖非子的支孫封在邑鄉,得邑氏;至六世孫被周禧王封為邑侯,採食解州。
* P" w/ ?; e5 U7 s, y* g% j+ u  5、以居住地為姓氏。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
7 h6 a% f$ t* y0 s7 {  {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姓林。又如齊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
% F: q5 v$ Q$ _8 b3 l7 X  7、以排行為姓氏。如春秋魯國有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
1 C8 {" ?2 r: W+ Q! M  8、以官職為姓氏。如西周的職官司、司馬、司空後來均成為姓。又如漢代有治粟都尉,後代便姓粟。 " L9 M% P9 y7 H# \
  9、以技藝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創始者,後世便以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藝為氏。 # J3 ~& \- g: I! u, ^: f' u& s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 C4 n7 z3 x; a8 M  11、以謚號為氏。如莊氏原為楚莊王之後,康氏原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後。
! ]* X; g. U- L, M! p- S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國姓“朱”賜給了鄭成功,閩台百姓稱鄭成功為“國姓爺”。又如漢文帝名劉恆,恆氏因而改為常氏。 ' d$ E" t2 b" I9 M: R' I1 l
' D  S5 U  k# H4 K6 S8 O
0 i  G* ?' j2 a1 s
【蔡】 - ?6 @& b3 p' t. ^+ S
1、出自姞姓,乃黃帝之後。據《國語。晉語四》所載,"黃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又據《潛夫論。志氏姓》所載,"姞氏封於燕┄┄姞氏之別有闞、嚴、蔡、光、魯、雍、斷、須密氏。"古時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 R. h2 w( g; W* {/ {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得後裔。周滅商後,封文王第5子叔度於蔡,讓他與管叔、霍叔一起監管殷得遺民,稱為"三監"。武王死後,周成王年紀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稱周公)因此臨朝攝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攝政,便聯合武庚反叛,周公討伐武庚,事後處死管叔,並將蔡叔放逐。後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兒子胡於蔡,稱蔡仲。春秋時,因受楚的逼迫,多次遷移。蔡平侯時遷新蔡(今屬河南),稱上蔡;昭侯遷州來(今安徽鳳台),稱為下蔡。蔡國傳23代,曆24君,立國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國攻滅,子孫散居楚(今屬湖北)、秦(今屬陝西)、晉(今屬山西)、齊(今屬山東)等各國,以國為姓氏,稱蔡氏。
. x1 a- b# M# E; N3 }% {* t- N
. Z; }8 T. `( f" z, b
* ?& W5 P2 ~9 w: N* _+ Y【許】 : U1 E7 w& a/ C# {# |
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後。"四岳"(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是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跟"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為主的盟軍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姬姓國--西周。周成王時,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也稱為許文叔。春秋時,許國稱為楚國的附庸,戰國初期被楚所滅。許國亡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6 V: g2 H* V  U/ o
2、傳說堯帝時許由的後代也稱許氏。許由相傳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後被葬在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動於穎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 8 ]9 C. x; B5 ]$ e# I& l8 t
/ _1 I! V1 m% E: N  i$ j

9 q% t# b6 ^; I6 Z, Q. p3 p【陳】
! l7 @' Y* c/ N/ {  [) X& V% d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後裔。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媯滿於陳,媯滿 為陳侯,稱胡公滿,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厲公的兒子出奔到齊國,以國為氏,稱陳氏。 + U: _! a" ^4 L
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 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是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是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寔 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0 W- n6 B( O- C  G% C, g1 u3、出自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是為萬年之陳氏。 " r  P4 ^0 T9 t4 I: n! y
4、劉矯的後裔也有改陳姓的。
1 c9 P, ?/ b% l& D: t5、南北朝時,鮮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復姓為中文字單姓,稱陳氏。 % q( A2 ~1 s+ E+ V# Z7 X# A! x7 H9 \

/ a0 R$ E9 o% g- C6 f8 r
8 ^7 @) ~/ [3 s2 [! z! j3 v  \【黃】
1 ^  }; y, `( I& W, `. M8 x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黃國(今河南信陽地區潢川縣),黃姓起源有三支。 0 P  D6 H% j0 ?' ^+ \
1、出自嬴姓。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 ! u3 u) D- j4 k+ W% k  t
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 k- N. t% I/ h0 m2、出自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 e: M: F' W- H, A4 d
3、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後裔。 & u7 n$ h* i7 b5 ?) ?8 D2 h& c" F
! r; P" f- D# F: d
' b1 F3 B% w' E5 G( [4 [
【李】 ! n1 N. V! r* K4 N& d2 L1 r' ~; d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曆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 B& N, N2 T8 I' D) A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中文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 p+ D9 U+ O" h. W: f! M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G7 K5 P$ n& T  q: j
$ ~; |& z) f& K$ m7 H
* c; \/ N- H8 _* S4 R# @/ i) y% `
【林】 9 L) }* U" D, d5 q; d3 ]
林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的姓氏,相傳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來。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員,在商紂王時擔任少師之職,以忠正敢言知。紂王昏庸無道,他多次進言匡諫,後來因此獲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陳氏為躲避官兵追殺,逃難於長林石室,生子名堅,因生於林被周武王賜以林為姓,史稱林堅,被林姓人尊為受姓始祖。 $ l( i- \: }  H. u$ \4 }) s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還有其他來源。相傳東周時,周平王有庶子名開,字林。子孫以他的字為姓,姓林。後來,他又生子英,英生茂、慶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陽,這支林姓也起源於今洛陽所在的南郡,譜書也因此稱他們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時,鮮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運動中也改姓林,並注籍為河南洛陽人。以上三支林姓是當今林姓的主要血統所出。 ( |: f% M( e9 {) A2 g
3 F; W# d1 c, o& j% z9 m* x

2 q! ~2 g' r, n7 ]( E1 O+ \" O【慕容】 9 `- J, J, [2 J; c1 G6 ~
1、出自漢代,以寺廟名稱命姓,稱慕容氏。
6 c" @' ?5 S: t2、慕容氏是鮮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領族人遷居遼西,曾隨同司馬懿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立下戰功,被封為率義王。莫護跋在荊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縣境內)建立國家。據說當時北方的漢人流行戴步搖冠(一種帶有懸垂裝飾物的帽子),莫護跋見了也很喜歡,也做了一頂,整天戴在頭上。鮮卑人見了他這種打扮,都稱他為"步搖",因當地語言"步搖"同"慕容"讀音相近,所以傳到後來就成了"慕容"。莫護跋的後人便干脆以此作為部落的名稱。西晉時,慕容廆占領燕北、遼東一帶,自稱鮮卑大單於,他的兒子慕容皝後來建立前燕國,從此正式以慕容為姓。東晉十六國時,慕容氏在北方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等國,前後曆時七十多年。   i; _' b; t* _8 F
! E1 N" s1 E' M) l: [
5 _4 z2 ?! {0 n2 F
【南宮】
$ M+ b* X. N6 a7 y. g/ W1、周文王"八士"之一有南宮氏,其後以南宮為姓,稱南宮氏。 4 _. T9 j/ S) N, G
2、春秋時,魯國大夫孟僖子的兒子叫作仲孫閔,他居住在南宮,他的後代遂以其居住地命姓,稱南宮氏。
+ D) s, n9 V, r# R3、春秋時,魯國有個叫闕的人,因居住在南宮,遂以"南宮"命姓,稱南宮闕,他的後人遂以南宮為姓。
5 j; u, Q% x: o9 u' A7 G
4 P6 M2 x1 i) [% y9 o# P2 s/ Z# F" j; l( L+ T
【孟】
& h4 S7 Y# d' |4 R9 I+ V( w; T  孟氏,發源於春秋的魯國公族。魯國的開國君主是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麼孟氏應該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孫。 ; u1 B% Z. I; r% x: E) u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魯桓公的庶子慶父。慶父是個品行極坏的人,與其嫂、魯莊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沒有子嗣,他與哀姜密謀,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開為魯君繼承人。莊公死後,其小弟季友按照莊公的意願立莊公之子開,就是緡公。後來,慶父又派人殺死緡公,欲自立。因此,魯國人非常恨他,都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國。季友用賄賂求莒送歸慶父,慶父在歸國途中自殺。這時任魯相的季友,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慶父欺君,其子孫改姓,都發生在魯國,魯國建都於曲阜(今屬山東),所以這支孟姓出自山東。 & C+ k0 Z$ R! D0 t) w
  另外,春秋時期的衛國,也曾出現過一支孟氏。衛國,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約在今天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衛靈公之兄孟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孟,這樣推溯起來,其始祖同樣是周文王。換句話說,這兩支孟氏分別起源於山東和河南兩地;魯國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衛國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與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統統是一家。 3 I* R4 \1 i7 O* e  F$ f' t3 l1 T

  f4 C( W% h; l
5 Q: Y- w  Q/ K/ |( B【彭】 ) n: K" ]0 |* X9 s
1、火神祝融之後,以國為氏。相傳陸終為古祝融之後,生有六子,三曰彭祖帝堯封彭祖於彭(今江蘇徐州市),為大彭氏國。大彭氏國於商朝被滅後,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彭氏。彭祖原姓篯名鏗。據說他年輕時做了一碗野雞肉羹獻給上帝,上帝吃得高興,就賜他長壽。他經曆夏商兩代,活了八百多歲,所以人們稱他彭祖。商朝時,商王派人向他討教長壽的祕訣,他卻回答說:"我幼年時父母雙亡,從小就身體不好。長大後,又碰上犬戎入侵,流落西域一百多年。我從年輕時到現在,已經死了四十九個妻子,失去了五十四個兒子,經曆的人生憂患實在太多,精神上大受影響。象我這樣的人,本來就先天不足,後天又保養不好,所以現在身體弄得如此干瘦枯槁,恐怕快要不久於人世了,哪里還談得上什麼延年益壽的方法呢?"說完就長嘆一聲,飄然而去。
6 c8 _9 q) c+ p+ h: Y2、祝融之後有八姓己、董、彭、禿、妘、斟、曹、芊。周滅之。彭為八姓之一。
9 A5 R+ A! c- |) N/ Z4 V' a& g% ~. j" I

1 T9 o! z9 S) t. x4 u; b【潘】 0 `9 C9 ~8 _! E( g4 t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子畢公高後。畢公高封其子季孫於潘,附庸於畢國。據說其地在今陝西省北部,子孫以採邑命氏。 % x$ X3 w- G$ X5 _
2.出自羋姓,春秋時楚國有潘氏,見於家傳者始租為潘崇。
4 G, [1 K+ N8 q; t3。出自北方鮮卑族,後魏時,代北鮮卑有姓破多羅者,後改潘氏。 ) U- y7 g# Q7 ?/ F
! {9 U9 S6 ~, h% b- k9 A. A
& L- T. `& b" Z6 T/ H
【歐】
4 E" Q+ }/ i+ c$ D/ `& L! `+ |1 出自歐冶氏,與區同出於一個源流。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歐姓。有的去掉欠字為區姓。歐與區音同。 * e6 d3 S( D2 {" A( t
2 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余,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鉤踐又復國。到鉤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一支。
! c! p/ e2 _% F) b. L. g& ^- v( u" P! M  a1 A4 h- c
  【馬】 3 m! G- n' i0 |0 V6 @/ Y
1、出自嬴姓,為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其始祖為趙奢。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生子大業。大業之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賜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傳至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趙城),稱為趙氏。後建立趙國。戰國時趙王有子叫趙奢,以善於用兵著稱。因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稱為馬服君,死後便葬於封邑,其子孫最初以"馬服"兩字為其姓氏,後省去"服"字,遂有馬氏。世居邯鄲。史稱馬姓正宗。 0 d; v+ m# K! I' C6 {
2、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
; x- W8 V; B9 `# E" q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馬慶祥,人居臨洮狄道(今甘肅省境內),遂以馬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亦為馬氏。金元以後,為回族大姓。
: N$ x, i- j  k' B- j6 k3 s
) K5 w$ w6 d  E1 V8 V0 W3 R0 U$ y5 i* V4 }

0 J5 Q6 H, a% ~1 l: C: s【廖】
! G; W+ Y. D' j" x0 G1、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後裔。相傳帝顓頊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廖國,故稱廖叔安,其後代以國為氏,稱廖氏。
* v* S% E. Q: B. p; u, S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後裔。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受封於廖,其後裔也有以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巨鹿。
2 o* H. R: Z4 ]. T- X$ c6 Z4 K3、出自偃姓,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滅英、六二國,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廖氏。 9 w' d- R8 K  D- F3 [( g2 b
4、為繆、顏二姓所改。繆、顏二姓皆皇帝所賜,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繆、顏二姓有隱居於黃河西北,改姓為廖。 3 m- D& S/ |' E6 J: k
. e" E: N0 \: _2 v

$ K8 h/ l4 u" t- u  x" }【蒲】 # U. U+ s: }& P, c2 f6 T
1 來源於一種稱為蒲草的植物。東晉時期怔北大將軍、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個水池,里面長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後都感到奇異,於是人們就把他家稱為蒲家。得到蒲姓。 ! s: p1 @! s1 Y9 @3 ?. @
2 同樣源於蒲草。傳說古時西羌族的酋長的家中有一個池子,其中生長的蒲草長約五尺,節子象竹節一樣,人們於是把酋長一家稱為蒲家,後來他們家也以蒲為姓。
! M. W/ r% i5 [/ {9 F3 來源於封邑名。相傳夏朝時舜帝的子孫被封在蒲阪,於是他的子孫就把蒲作為自己的姓氏。
) H7 `" v, G; x3 `: G# q, F/ J6 d2 T5 y# @$ [) f1 R% v3 Y7 ^

  K/ X, ?  A9 T- R8 i$ ~$ M【濮】
* c2 N3 J8 X' {3 Q0 k1、出自有虞姓,是舜的後代。虞舜為炎黃部落首領時,其子孫散封於濮地,其後代遂以地名為姓,形成濮姓。 , n; M) Z) V" b0 R
2、出自高陽氏,是顓頊的後代。顓頊帝裔孫陸終之後,有另居於濮者,其後以地名為姓。
) d" b% u* T5 L1 U- L8 L1 `3、出自姬姓,是衛國康叔的後代。春秋時,衛國有大夫封於濮(今河南濮陽市東濮城),其後以封地為姓,稱濮氏。
# j$ D8 [8 b2 f4、以國為姓,周朝時,有百濮國(在今湖北石首縣南),國人以濮為姓,亦稱濮氏。這支濮姓,也出自熊姓。 3 u; ?! C. ~. w4 J
& K( p$ G8 ]6 z+ ^
  v+ z+ b7 u4 I' L" O) C+ ~
【仇】
' f5 ^- G1 S5 ~6 r& f" L1、出自九吾氏。夏代時,九吾氏為諸侯,商代立國號九,商末,紂王殺九侯。其族人避居各地,不少人加入人字為仇姓。
+ k: ~2 a, h' r4 G2、為春秋時宋國大夫仇牧之後。仇牧為在蒙澤(在今河南商丘東北)被殺的宋緡公報仇而討伐宋萬。宋萬在自家宅門外與仇牧展開一場惡斗,仇牧被宋萬摔死。仇牧的後代便以他的名字仇為姓,稱仇氏。 * S& a6 V6 t4 k: M9 z" r, O2 {
3、出自侯姓。後魏時有中山人侯洛齊,本為侯姓,後為仇氏養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時,他以平涼州功高,拜為內都大官,其後漸成望族,成為中原仇姓一支。
) _7 y2 C# S) p% @! w! S( A- j) A6 c6 R; I# u
4 {: e9 ]) D$ f) i, G; G" H: x
【孔】 8 q% g7 T  D! g4 c$ B  U/ x
  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曆史傳說時期。遠古皇帝時代已經有孔姓,因當時有個史官,叫孔甲,曾經作《盤盂》一書,但是因為孔甲之後沒有孔姓世系資料,所以一般認為孔姓源於子姓,而源於子姓之孔又有三種說法:
5 S* x( n# G+ T) V# ?" O$ S7 W  第一、 跟據宋代的《廣韻》記載,契是商族的始祖,為子姓,曆經十四代,傳到成湯,滅下桀,建都於亳。成湯是一個聖明的君主,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組合起來定為姓氏就是孔氏。
2 M( N; O0 h" I; Q6 z  第二、 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篡》所說,西周初期,由殷縐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的宋國,為子姓。微子啟死後,其弟衍繼位。其曾孫的玄孫正考父,是宋國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稱孔父嘉。春秋時期孔父嘉的後代,以孔為氏,就形成了這支孔氏。 : d1 `2 o% {- o. i2 ~
  第三、 另據《姓考》等書的記載,春秋時期鄭國(今河南新鄭)有出自姬姓的孔氏,衛國(今河南滑縣東)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陳國(今河南淮陽)有出自媯姓的孔氏。 / z- o3 u6 j, i3 I7 o% e) B! s' `9 U

& x3 d  \4 I: `  v. M- f
1 U8 @! z+ T" |" z3 j- \' i) i【姜】
3 ~4 [. ^, w2 Q7 I6 P  1、姜姓來源於遠古的炎帝神農氏。關於這種說法,在許多文獻如《元和姓氏》、《說文解字》、《新唐書》中都有記載。《水經注》:“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身為我國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農氏,出生於陝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於是他就於是以姜作為自己的姓,子孫世代相傳。姜姓與姬、媙等20個古姓均起源於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 k* b( a; n- ]
與姜同為神農氏後裔的還有以“齊、甫申、呂、紀、許、向”等8氏為姓的。而作為神農氏嫡系的姜氏後裔,國七雄之一。 & d; d. x4 M& }# v8 m* z% N
  2、 出自亙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亙庭昌唐上元中準制改為姜氏。” $ P0 G* s6 y- c$ u% p3 ~5 [9 h3 q

! e3 L; H% I0 q5 }3 n5 c/ p4 E
/ `+ N9 ?2 K2 y' g6 r【錢】 * k( {4 t$ u& z3 S9 C+ T
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將錢氏列入"以官為氏"類,說:顓帝曾孫陸終生彭祖,裔孫孚,周錢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據《史記。楚世家 》記載,陸終是顓頊的曾孫,他的妻子懷孕三年,剖腹產,生出6個兒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壽星,《世本》說他"姓箋,名鏗,在商為守藏史,在周為柱下史,年八百歲。"他的後裔彭孚,在西周任錢府上士(錢府,掌管錢財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職為姓氏,就是錢氏。 4 d. }6 F! ~) ]
因西周建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彭孚必在京為官,故錢姓形成於陝西。
# j% a3 Q7 {7 g/ V
9 b/ l# V! u: w2 R. @5 ?; A
# E' F) X9 s% M* M# K【孫】 / e2 H+ {; n. G% H7 z+ X$ [
1、出自姬姓,為衛國國君康叔的後代。拒《元和姓篡》所載,周文王弟8子康叔為衛國國君,其九世孫叫惠孫,惠孫有個孫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孫氏。因此他又叫孫仲。孫仲的子孫世居汲郡,是為河南孫氏。 ( r; r0 R! }# {/ l+ l0 E0 ]! e
2、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孫叔敖時楚國 期思人,字孫叔,在他任楚令尹時,因教化民眾,曾在期思開發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擁護,其子孫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稱孫氏。 $ m0 K2 [0 O3 X: y; a
3、出自媯姓。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因事逃到齊國後,改姓田,田完的5世孫無宇次子田書,為齊國大夫,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後來齊國內亂,孫書的後人出奔吳國。吳將孫武,其後也。是為山東孫氏。
9 ~7 D9 J8 D6 R4 S1 c
/ W( y6 @5 ^' [
9 w" n+ B! ?( S2 [% v& }  ?6 P- v【周】
' I+ x! ?6 c! ^1、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 x* |: v( _9 J! b9 i
2、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黃帝的兒子後稷,姓姬。後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如周平王之後,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後。周公旦之後。 ' T( k3 [1 O9 v$ q0 `1 c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為周的。如唐玄宗時,有姬氏因避帝名諱,故而改姓周。元時,有蘇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納的,後梁時賜姓周。北魏時有鮮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時,代北復姓賀魯氏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中文字單姓周氏。
$ J8 V, Z! L9 n* O$ e$ |% N2 N. m8 P5 ~# e6 z' c9 V
& C$ n5 n  n8 F8 K; _
【王】   ?( G  n1 x* S, @; ~% P2 ?
  1、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使王上大怒,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王家”,就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
: x4 V: r' u1 M/ }6 X8 M3 W" V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源出古君王後裔,世為王姓。
' o0 w0 S- F9 V6 _  @1 }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7 W" N1 D& R. y; s3 e* W! q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 u$ F4 \' e3 T0 |+ B  5、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後業魏亡於秦,其王族避難於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 e& _. X- n# E  6、出自燕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曆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 H! t" O2 m* ]: ~+ L  h$ e$ t# {
  7、出自少數民族。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 }4 {) w4 ~; w) ~! L  8、出於自改姓為王氏的。舉如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後自改姓王;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0 Q) ^# d: m8 y3 s9 J0 X1 ]$ i! `9 y, n

2 t! g4 D/ ]0 z/ E【趙】 * f0 n: X8 t3 v( e" o
1、出自嬴姓,形成於西周,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為顓頊帝裔孫,被舜賜姓嬴。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侖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周穆王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到戰國初年,叔帶的12世孫趙襄自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公元前 】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其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
9 b( b# m* {  e8 i4 [+ U+ B2、出自他族改姓。 # ~: v5 h$ v0 J" _5 l
  h4 r( ?( [  D
9 b) [4 ?7 N0 t) p  e4 r
【白】 * ?; Q+ C; p. @, |/ v' r% `& j& T9 x
1、出自顓頊帝羋姓後裔。相傳顓頊帝的後裔陸終娶鬼方氏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後裔熊繹在荊山一帶建諸侯國,定都丹陽。公元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689年遷都郢,改國號楚。楚平王時,太子建因做晉軍襲鄭國的內應而被殺,太子建的兒子熊勝便逃到吳,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孫子惠王即位後,楚令子西把熊勝招回國,任巢大夫,封在白邑,稱為白公勝。可晉國伐鄭,子西出兵救鄭,白公勝因子西言而無信,發動政變,殺死子西,囚禁惠王,並著手改革朝政以爭取民心,但以失敗告終。他自殺後,其子孫便以祖輩封邑為氏,稱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為氏的。 - \/ W8 i9 [. Y" X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孫虞仲的後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視。他有二子,一曰西乞術,一曰白乙丙。白乙丙官拜秦國大夫,其後人以字為氏,就是秦國的白氏。 & B/ X" D$ w. j. d6 d+ k
3、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0 B2 I0 r4 j: T1 X. l7 Q9 W4、遠古時期,我國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領炎帝有一個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脈,為疏通水道做出了貢獻。其子孫便以"白"為姓,稱白氏。
【曹】
" A& u& r% B& G" ]! ^5 V$ Y; O. M5 y  根據《元和姓篡》的記載,中國的曹姓,最初是顓頊嬴姓的後代。綜合各種史料,曹氏的源流有三:
: k7 d+ z8 M& z- o$ v: C. H  第一、 起於黃帝姬姓的後代。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振鐸被封於曹,建都陶丘,成為始封之君,也就成為曹氏的始祖。
( I& M$ j! H3 M& L: g0 i2 J8 q  第二、 由邾姓改姓為曹。提起曹氏姓源,往往同朱氏聯系起來。這是因為朱姓源於周時的邾國,而邾國本來是曹姓所建。顓頊帝的玄孫陸終生有六子,其中第五子安被周武王封在邾國。古代邾國貴族一直以國為氏。後來邾被為楚所滅,安的子孫,一部分改姓朱,一部分則改姓曹。這兩支曹姓子孫都發源於山東省境內,所以,早期的中國曹姓人都來自山東。 ) g! w% p8 i' }0 m2 h
  第三、 古代曹國人來中國後以曹為姓。古代的曹國,大約在今烏玆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的北方和東北方一帶。《北史》、《隋書》等書記為昭武諸國之一。當時,有曹國人來中國,有的以曹為姓,傳之後世。
0 g) F3 @: r5 i- g& [
9 }2 i" X2 r5 a【丁】
$ z6 U& y) I6 F0 t5 f4 A: F1、出自丁侯的後裔。丁侯為殷商諸侯。周武王討伐殷紂時丁侯因不從而被周所滅,其祖孫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為氏。 $ e% h9 }9 ?& ~7 [! A8 B4 k
2、出自姜姓,為姜太公的後裔,其始祖為姜伋。
, L/ y; }8 }; p( \3、為孫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江表傳》雲:"孫權因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所以,後世的丁姓中國人之中,特別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因為孫氏傳自周文王第8子康叔。
3 x; {6 O0 f7 O4 S4、出自子姓。春秋時宋國有大夫宋丁公,死後,其子孫以謚號為姓氏,稱丁氏。
/ F! X( b# ^" I' |5、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區)人名中,最後一個字是"丁"的很多,進入中原漢化以後往往改姓丁。如《靈山房集高士傳》雲:"鶴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為烏祿丁,又有從兄士雅漠丁,鶴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義,後世遂以鶴年為丁姓。"
9 F+ @3 M/ z: j0 L& O3 p- K6、出自於氏所改。據《楓窗小牘》所載:"宋有無賴子於慶,欲依丁謂,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後果得意。"
5 ~4 |: {8 g- z8 y- c7 G
1 {& C" b0 ^- f8 \% {- f# F: y/ K/ t" V4 f
【晁】 1 ?" A9 f7 T" ^( p; e; P8 x! [& a
1 源於姬姓。是一個以祖上名字命名的姓氏。是周景王小兒子朝的後代。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崇愛小兒子王子朝,於是打算將他立為太子。但是事情還沒有辦完的時候景帝就心臟病突發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個兒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於是他乘這個機會暗中勾結晉國的君臣作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爭奪王位。這時,執政的卿士單氏和劉氏擁立了另一個王子猛作為國君,稱為周悼王。王子朝發動周都部分貴族和失去官位的舊貴族的子弟起兵,趕走了悼王。這時晉國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歸國復位。不久以後,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繼位,稱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貴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趕走了敬王,自立為王。三年以後,周敬王在晉軍的幫助下復位。王子朝帶著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國。王子朝的子孫後代後來並以朝為姓,稱為朝氏。晁是朝的古字,因而又寫做晁氏。晁與朝古代的時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i) |+ V* P3 f3 O
2 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為姓。春秋時期,衛國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孫後代便以晁作為他們的姓氏。
* x; g# r" \  ?
6 O0 n- H& S% T$ P/ q
' a5 q/ y- H2 P" _% j【鄧】 + B" _' ~: \! i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鄧州一帶),鄧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國為氏,稱鄧氏。 : \1 A& @7 ^0 s+ y+ g0 ]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0 C! |9 M6 @0 O& Z. X3、出自李氏。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8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公元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後,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以父親封地為氏,其後世子孫遂稱鄧氏。
  c% U5 D* D+ A: F( o. g
% x8 s) t. `8 l. M6 q1 v6 y4 P2 H! h# m; _0 y6 v- }' @6 V9 P
【崔】
+ B' U% z9 ]7 P+ h( u2 G' z5 V4 N  崔姓出自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三千年的曆史,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中國著姓。根據多種古籍的記載,崔氏出自姜姓。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於臨淄(今山東淄博市),開國君主是呂尚。呂尚本來姓姜,因為他的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的兒子丁公佶,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來應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而自己則住到食採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後來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 o* g& z/ Z. J# E2 ?' {$ O& ~  而這位丁公佶,相傳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兒子。由此可見,崔氏中國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後代,追本溯源還是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的子孫。他們的得姓,算起來大約有三千年的曆史了。 " f7 t: j, b9 m, ?$ `

" ^# T2 j5 }# n# |6 r' I
0 \) b$ K5 y6 `$ D; S- K【戴】 " Q3 S$ u. r- O2 N% S; u; M
1、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謚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 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謚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謚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4 ^5 ?2 `3 J' h/ J5 l; v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 。隱公十年(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 6 K/ f% L- [$ P; J$ ?& B7 Y% l) U
3、據《鼠璞》載,殷氏有改戴姓的。武王滅商後,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9 a; j% `9 M3 U' V
" X/ i. H$ k, R$ ?+ z; q
/ R$ k4 G! U( k  `. _
【柴】 " Q" h0 p. ^3 n) S3 b; }- l1 R1 e
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學生叫高柴,高柴的孫子以祖父的名字為姓,叫柴舉。柴舉的後代就以柴為姓,世代相傳。 6 j  n6 Z4 Y+ X% L, O

" S7 x; W" v2 M+ N1 f/ l; y- ?; B) Y3 I0 ?, V
【程】
" g& e9 }! Y+ t* J8 R1、出自風姓,以國為氏,為重黎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廣韻》等所載,相傳上古時高陽氏委派其孫重 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 靈;封重弟黎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其子孫世襲該職。商時封重黎之裔孫於程(今河南洛陽市東,一說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建立程國 ,稱程伯。其子孫後以國為氏,稱程氏。即河南或陝西程氏。 8 z' Z% L: M- D4 M- O0 {, v2 ~
2、出自商、周之際的伯符之後。伯符乃重黎之後,曾向周王獻“三異之端”,即“泰山之車、井中之玉和雙 穗之禾”,遂被封於廣平 的程地,後世子孫以邑為氏,是為河北程氏。 2 _( Y. ^) J- E# i' O
3、以地為氏。據《萬姓統譜》、《元和姓纂》等所載,周宣王時有重黎的裔孫程伯休父失其官守,入朝為大 司馬,又因克平徐方(即 周之薛城,故址在今山東滕縣東南薛故城)之地,立有軍功,被封於程邑(今陝西咸陽市東,一說今河南洛陽市東),其後子孫有以官名為氏,稱司馬氏;又有以地為氏,稱程氏。 4 }3 K: K2 L0 X$ O
4、出自姬姓,為荀氏後裔所改,以邑為氏。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公元前11世紀時,周公 旦公封諸侯,周文王第10子(一說第17子)受封於郇(近山東臨猗縣),史稱郇侯、郇伯。春秋時,郇國為晉國所並,其子孫以原國名“郇”為氏,後去邑旁,加草頭為“荀”氏,春秋時,晉國公族叔受封於荀邑(今山西省正平縣西),其後以邑名“荀”為氏。又據《左傳杜預注》所載,春秋時,晉國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食採於程邑(今山西新絳縣 ! x1 W. k. D: _$ S4 k8 U. }
東北),其後以邑為氏,稱程氏,是為山西程氏。 9 |$ G" P6 h- x) J, Z0 a$ O

4 @- m' c- F' p" o: g* i4 i+ C9 G/ n* v1 {+ |. o+ `/ a
【東方】 ! a' T( Y0 D* z1 s5 D+ d, e0 ~) r$ g
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孫中有個叫羲仲的,出於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東方),世代執掌東方青陽令。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 方命姓,稱東方氏。 . D& K' M) u& E5 d
2、出自張姓,是漢代文學家東方朔的後代。東方朔本姓張,他的父親張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親田氏生下他三天後也死了, 他右鄰居撫養成人。因為他出生時正值東方天亮,所以起名叫東方朔。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方為姓,稱東方氏。 & T1 e# d6 ^3 @) j. h2 Y  D
: U7 J7 C$ E$ I+ E

$ \, n6 b. }& x% ?# A; y【狄姓】 - m( t" Y/ w" j. k8 p# y# V: P
1、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於周代。周代的時候狄族活動於齊、魯、晉、衛之間。後世的子孫於是以族名為自己的姓氏,稱為狄氏。   u9 `7 h8 d1 E" ?! `2 A
2、是以國為氏的姓氏。出自參盧氏,為炎帝的後裔。他們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發源於山東省境內。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後裔,因為在參盧居住,所以又叫做參盧氏。周成王封他於狄成(今天的山東省高青縣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國。這個國家滅亡以後,國人便以國為氏,姓狄。 7 k9 l! h! x/ N# H# u* f5 X
3、出自高車氏》據《北史》記載,中國的西北部有回鶻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車氏的,後來分化出來改叫狄姓。
" L5 Q: ]. _- N5 }# H4、唐昭宗賜姓。根據《五代史》的記載,唐昭宗的時候,曾經捕獲契丹族的首領楊隱,
8 N  d. Q( H/ f# R3 v1 b5 R4 O7 {8 ?6 X0 N
劉】 9 M% }+ L& a- k' ]. W
1 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5 V: h, Z+ h' \( |
2 出自姬姓,為周太後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Z9 c1 c1 v8 W& E+ }
3 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一、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二、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後,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中文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4 J) B& l7 m; {1 W  g) m0 @' y6 H: R8 i/ D1 _  C4 J5 F5 ^* B( v

7 ]  y4 @- N6 j8 H7 Z4 Z" c1 V【杜】 # r) K) l: w3 W3 [6 o6 Z
  據傳,黃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6 a3 e" n, q7 C6 K' D( t  還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曆史了。 & @% m- u6 [5 a: N) \/ ?$ r$ H, d3 Z6 K
  另外,後魏時代北人獨孤渾氏有的也改為杜氏。 # r) c; Q+ X4 C

5 X# V' T# x& b$ q) E& ?) Z. J【鞏】 9 V, V6 S& z, C& {
1、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姓的姓氏。周朝周敬王有個同族卿士簡公收封於鞏(今河南鞏縣),稱為鞏簡公。鞏簡公一度執掌朝政,他鑒於周王室的曆次內亂,大多因為貴族掌權而引起的。於是他便錄用從各諸侯來的人士,而不再任用王族子弟為官。這項措施,引起了王族子弟的不滿。後來王子朝作亂,將他殺害了。他的子孫便原封邑名"鞏"命姓,稱鞏氏。
3 A, K( Q1 |  s: I- K5 M2、古代羌族姓氏。古代羌族姓氏中有鞏姓,如鞏廉玉。 ! @+ y/ n, ?2 q2 Q& @% ?0 g2 Z
3、出自春秋時晉國大夫鞏朔的後代。 ! t$ G3 Q, \$ l- D

! e% Q# Q3 e5 w3 H& h7 J; g/ R2 q0 \4 }% c" Q8 l5 F, u
【馮】 & \0 j- L" R# S7 e, _4 D% ]( z  X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 J( D% u1 h7 K1 g6 c
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8 P- k, G7 N2 r$ l7 o* B% e' r0 M3 D- M7 G5 {! X1 H8 G/ l
' @3 |# O( z3 ^2 A: |0 `" u6 @3 J
【房】
  W1 x" v% r' X7 p- h& v房氏出自陶唐氏,是堯的後代。堯有個兒子開始被封於丹水,人們稱他為丹朱。因為他沒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堯就把帝位讓給舜了。舜又把丹朱封到房(今河南遂平縣),建立房國,為房侯。丹朱的兒子陵,以父封地為姓,稱房陵,其後遂為房姓。
7 I6 a0 v( F1 f, r) X房姓望族居清河(今河北清河縣東)。堯之子丹朱,舜封為房邑侯,其子陵,以父封地為氏,其裔孫雅為清河太守,始居焉,今房姓稱清河郡,本此。 8 W, G; P  P7 d' }: V2 O

  b6 A6 t1 S& d3 ^5 D! `
# w" I! U8 b5 ]8 Y4 Q# F6 U【公孫】
' U& N  T6 C, I3 z5 C* D5 X# B  \公孫復姓起源很多。春秋時,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按照周朝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太子 ,其他的兒子便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他們的後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孫為姓,因此,公孫並非一族一姓的後人。最初出現的公孫氏是在上古時期。《路史》載:"神農用母弟勗,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軒轅帝初名公孫,後改姬。"《廣韻》載 :"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通志》載:"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或眼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
6 x- X/ u5 N, V% `. L9 {. X
/ X$ w) _  z4 v8 d% o' P5 Z% Z& s: B- R0 K0 Q" O1 j
【範】
7 B4 r* v% `# f6 a8 B出自祁姓,為杜氏後裔。舜時,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在傳至堯裔孫劉累,後劉累遷居魯縣,稱系韋氏,商末,遷於唐。周成王時,唐被滅。唐貴族遷到杜,為伯爵國,稱唐杜氏。周宣王時,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桓因宣王一寵妃誣告被屈殺後,其兒子隰叔投奔晉,為士師,他的兒子士蒍以官名為氏,子孫稱為士氏。士蒍的孫子士會任晉中軍元帥,執掌國政。士會先得到封邑隨,後得到範邑,所以又稱隨會、範會,他死後,又稱範武子。他的子孫後分為士氏、範氏和隨氏。後有範文子、範宣子、範獻之,世代為晉國上卿。晉靜公二年,範氏或遷入魏國或遷入秦,或遷至南陽。
9 t# B1 g1 {8 m8 u. @6 o範氏又有外族一系。晉時,,南蠻有林邑王範文,初為夷師範椎之奴,後為林邑王範逸輔佐,後因林邑王無子,範文自立為王,使這一支範氏不斷繁衍壯大。
; ~; w' e& x, F
. k9 E2 ?$ f+ I! y6 ^5 D' V+ T" G' v8 D! o$ y
【管】
8 J; u$ ^1 H2 t* K, |1、來源於周文王的第三子。武王滅商以後建立了周朝,把叔鮮封在管,建立了管國,讓他與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遺民。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為成王年紀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認為周公旦的統治不利於周王朝,於是聯合發動了叛亂,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於是被殺,管叔死後,他的後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為姓氏。
5 p5 F4 j! K. N2 k; A2、來源於管仲。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是周穆王的後代,後來在齊國作了宰相,幫助齊桓公治理國家。管仲的後代也姓管,稱為管氏。 , w2 Q( X% F3 ]

: I. D* V9 E* R# a( z* ^, _3 _6 F4 ]( F* V5 t6 F3 a3 h# J
【獨孤】 7 D4 D# x8 I# H" S+ y! Z( V
起源於北魏時代北鮮卑部落,本姓劉,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後代。劉秀之子劉輔的裔孫劉進伯官度遼將軍,在攻打匈奴時失敗,被囚禁於獨山(今遼寧海城境內)之下,他的後代有屍利單於,為谷蠡王,號獨孤部,傳至六世孫羅辰時,隨北魏孝文帝遷居洛陽,遂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稱獨孤氏。
2 K9 W" g  T0 }2 f9 b
3 C: O2 h4 R. D& S$ E* ?7 `
' e4 T: p6 ^; [" K【谷】
' @' j4 g" ?: d' i& @4 Y1、以國為姓,戰國時期齊國的公子尾孫被封於夾谷,他的後代於是以國為姓,稱為谷氏。
3 A9 k8 Y" j* K- J/ ^2、出自嬴姓,與趙、秦同一個源流。他們都是黃帝的後裔,傳至舜的時候,被賜姓為嬴。嬴氏的後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於秦谷,後來成為秦國和谷國(在今天的湖北谷城),秦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時谷國的後代開始以谷為氏。
- d, `7 h+ D/ }2 x, O  [* t3、為其他的姓氏改過來的。北魏的時候,代北復姓有谷合氏,為鮮卑族,進入中原後改為單姓谷;唐代有“九經書庫”之稱的谷那律,復姓谷那,本來是東夷人,後來他的後代都改姓單姓谷。
* u- ~3 v4 v9 I0 @9 @% Z1 n- F2 g' l% ~3 T9 a
9 _* L1 |) P: n' G8 @$ S
【關】
) o( i) O2 t4 }4 j$ ~- y0 y1、顓頊德後裔董父為帝舜養龍,被封為豢龍氏。上古豢、關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後來又寫作關龍氏。夏帝桀暴虐荒淫,用酒作池。酒槽堆成小山,他在旁邊通曉暢飲,不理政事。有個賢臣叫關龍蓬的前去勸諫,触怒了夏桀,結果被囚禁起來殺死。關龍蓬的後代後來改姓關,稱關氏。 9 W7 S2 R9 [  b' L: A" A
2、以官名為姓。春秋時期,周大夫尹喜在函谷關任關令。相傳老子西游出關時,為尹喜寫下《道德經》五千言,尹喜將此書傳播於世以後,也追隨老子成仙了。尹喜的後人以他的官名為姓,也稱關氏。 : C  N6 {' t  e$ v4 a. @

; I8 F; ~1 ?( ~/ X2 d3 s
2 ?. t1 b6 s4 k6 _; |% Q【傅】 $ g' I/ P& C6 M
1、出於殷商名相傅說的後裔,也即商王武丁發現大臣的地方命名的姓氏。相傳自從盤庚將商都遷至殷墟以後,商朝只是興旺了一個很短的時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時,國勢衰微,武丁決心振興朝綱,可是舉目朝中,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他改革國政的大臣,一直為此憂慮。後來武丁有一晚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叫說的聖人,那人的背有點駝,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著繩索,狀如囚徒。神人說:"這就是你要找的聖人。"武丁醒後,令人按夢中說的模樣畫成圖像,命群臣四處尋訪夢中的聖賢,結果在虞、虢之界一個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了一個叫說(音同越)的奴隸,便將說帶到朝中。後來,說果然幫助武丁治理朝政,使武丁在位時期成為商朝後期的極盛時期,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而說因居於傅岩,"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傅說的後代遂以地為氏,稱傅氏。史稱傅姓正宗。
5 o9 O+ u) Z* D7 {2、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封於傅邑,故其子孫便以地為氏,也稱傅氏。 7 ?! _. J/ K( p' L" K9 y' A$ E0 R
3、出自賴氏改傅姓。賴氏族人有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 7 N* ^  i& Q$ J+ w
4、清代,有部分滿洲貴族也改姓傅。如傅恆,滿洲鑲黃旗人,本姓富察氏;傅開,滿洲正白旗人,本姓郎佳氏;傅臘塔,滿洲鑲黃旗人,本姓伊爾根覺羅氏。
! O& G4 C6 K/ P7 \  z/ b) A8 J" |. M. R$ v; b* n4 l$ f. S1 y

( W) [% ~3 q3 Y- @" B【段】 4 N. U" L, S' s8 ~( @7 H1 V0 b1 K9 t
1、出自姬姓,是春秋時期政武公的兒子共叔段的後代。春秋時,鄭武公的妻子武姜生大兒子莊公的時候難產,生二兒子叔段的時候卻很順利,因此她喜歡叔段而不喜歡莊公。鄭武公病重時她請求鄭武公廢長立幼,讓段叔繼承王位,鄭武公沒有答應。莊公當了鄭國國君後武姜又請求把制作為段叔的封地,莊公不答應,而把京城封給了段叔,段叔與姜氏勾結,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並準備襲擊莊公,莊公知道後立即派兵討伐段叔。段叔大敗,逃到共,稱為共段叔。他的子孫後來四處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還有的以共作為姓氏。這就是所說的河南段氏。
/ z) h+ K, ~8 [) i% {8 f2、出自復姓段干木的後代。戰國時期有復姓段干木,原是晉國人,後到魏國,他的後代有以單姓段為姓氏的。這就是山西段氏。 ( q2 N* q, B) S5 P$ i3 h: i
3、出自遼西鮮卑族後裔。西晉時有個部落首領段務目塵,被封為遼西公。他的領地有三萬家,分布在遼寧西部。後來與漢人雜居後多以段作為姓氏。是為遼西段姓。
( ], B1 M6 z6 u, O" u4、雲南蠻段氏。魏末短延末蠻代為酋帥,裔孫憑到朝廷作官後被拜為雲南刺史,後傳下這支段姓。 6 {) U; y( N( a; P0 Q# u  V

9 A. g' E- g9 T; _/ |4 o) V( y1 F/ Y: o( a" L5 ^: q, k
【耿】   S4 V) Y# `' q) l0 C$ j, E
1、以地名為姓。商代有君王名祖乙,他的國都從相遷到邢,後來的盤庚又把都城遷到毫。邢,在今天的河南省溫縣東。邢的讀音,古代讀做耿。盤庚遷都後,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沒有跟隨他南遷,仍然留在了邢。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為了與讀做xing的邢姓相區別,將這個姓的寫法改做耿。
% b8 }$ G+ Y4 f9 q7 d0 B5 ^- H6 X2、出自姬姓。商代末年有耿國,在今天的陝西省龍門縣南,周朝建立後耿國滅亡。周室封同姓人於耿,又為諸侯國,春秋時又被晉國滅。原晉國公族多以原國名“耿”作為自己的姓氏,成為耿氏的一支。 # ?+ u7 P/ r9 N* r& \$ R; v

6 f* `& P1 ^  c6 i, L! ]
5 W# |# S+ u3 u" i5 _6 o6 u【蔣】
& _1 e" w* s2 S出自姬姓,以國名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後來蔣國被楚國所滅,伯齡的後代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稱蔣姓。《元和姓纂》中記載:"周公第三子伯齡封蔣,子孫氏焉,國在汝南期思縣。"期思縣因期思公復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濱縣城東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鄰死河,系春秋時楚滅蔣後所置,屬於汝南郡,魏、晉時改屬弋陽郡。因此,蔣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濱。
& O: t! k6 Z, a8 v/ I5 K( y3 X" U  n; w  a
- ]' I" o/ Y& o5 X- W$ h
【胡】
( z7 Q3 D. o9 _$ O. w+ m, b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 q! P% {# {9 X% {' K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胡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並了胡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胡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 V4 {( I: n* q7 C3 B3 _, l7 |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復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復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曆史。胡氏復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復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7 @0 }1 K2 X$ O7 g7 a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何】 # e" T' Q: c! h; N' c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相傳黃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孫,因居於姬水之濱,故而改為姬姓,其後裔後稷被周人尊為始祖。後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避難逃亡到江淮一帶,當地人因"韓"、"何"音不分,後誤寫為何,子孫沿用。 . B/ }% z: n4 s! E- m! H1 x6 p) S6 {
2、唐代"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各氏族統稱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
8 Z& H1 C: j' _8 K: u; U3、出自冒姓或賜姓。如漢時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鮮卑復姓賀拔氏為單姓何氏。五代吐谷渾亦有何氏,吐谷渾亦作吐渾,為鮮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撫使鎖南之子銘入明,被朝廷賜姓何氏,其後也有以何為姓的。
- [: `) Y# b: Q  Z0 g8 A# r- @' ]6 S% y& g& `

) B6 u9 G, Q0 P- ~; Z) D( d【郭】 : J% ^/ t' U# g% H7 \. {" s6 x5 j- P
1、出自夏、商時代郭支與郭崇的後代。據《姓氏考略》記載:"夏有郭支,見《抱朴子》。商有郭崇,見《三一經》,此郭氏之始。"看來,郭姓早在我國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 G$ T& `" Z3 m  B
2、以居處為氏。拒《風俗通》上記載:"氏於居者,城、郭、園、池是也。"郭,字義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為氏。在我國大多數的姓氏起源中,這種現象是比較少的。
! w8 }# N1 g- i: \8 j3、出自姬姓,古代"郭"與"虢"兩字相通,郭氏即為虢氏,為黃帝姬姓後裔。周武王時封文王弟虢叔(一說虢仲)於西虢,虢仲(一說虢叔)於東虢。周平王時,鄭武公功滅鄶和東虢,建立鄭國,都今河南新鄭,此時平王也不得不認可,並名正言順地將虢叔之地分封給鄭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諸侯王的不滿,於是,位於南方的楚國,從楚莊王時起不斷發動對周的戰爭,兼並了周圍許多國家。被分封給鄭國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將東虢叔的裔孫序封於陽曲作為補救。由此,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其後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稱成虢,在西周滅亡之後,也向東遷移,建都上陽,史稱南虢。後被晉國所滅。西虢東遷時,還有虢國支族留居原地,史稱小虢。後被秦所滅。這些虢國的後代,均以郭為姓。 6 s' e4 c0 _* k& O' ^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後梁有成納,後冒姓郭氏;後晉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漢姓;後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隨母適郭氏,故改姓郭。 : B' G" j7 t9 M- x

; ?: H) A/ l) {+ ~9 Y
4 o7 b. U% I6 Q5 w& B/ ^1 y【江】 0 o: v4 v; M# z7 C0 u
1、出自嬴姓,為顓頊裔孫伯益之後。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後就懷孕了,生下兒子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時就賜他嬴姓,這樣,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傳至十幾代,經夏、商,至西周時,伯益的後裔受封於江,春秋時被出國所滅,子孫就以國名為氏而姓江。
9 k" c. g0 K, Q/ p$ A2、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餓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今廣東省翁源縣東),後以邑名"翁"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個兒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其子孫也姓江。 , M: q& P4 r7 u/ Z
7 w% v+ M- i/ U- X- K6 A

) \  R* T7 b" m. X# ]9 ^【霍】
6 w0 L; n4 Y8 ~  Q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後代。周文王第八子,周武王的弟弟叔處,是武王的同母兄弟。武王臨朝執政後,封叔處於霍(今山西霍縣南),建立了霍國,人稱霍叔。周武王滅商後,既想讓商代的貴族得到安居,但又提防他們叛亂,就將商代的一部分貴族遷居到山東、山西一帶,並封自己的親族到那里,以便監督,霍叔就負有這種責任。當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負責監督之責,被稱為"三監"。到周成王時,霍叔隨同管叔和蔡叔勾結武庚叛亂,失敗後被廢為庶人,由他的兒子繼任霍君。霍國於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滅掉。霍君的後人遂以原國名為姓,稱霍姓。 2 K5 h2 c6 j5 |0 _3 J

+ p+ [: o4 l$ B4 z* ?3 S! S6 [6 y* Z. O/ C! E$ z5 P
【簡】
8 s- y3 W$ N* A: K$ @0 i6 L* S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以謚號為姓。春秋時,晉國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經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與太傅陽處父不和,鞫居為他刺殺陽處父,結果被趙盾處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續,死後謚為續簡子,世稱續簡伯,他的子孫後代便以其謚號為姓,稱簡姓。
, S# X1 l9 Z* H2、出自耿姓,為三國時蜀國簡雍之後。簡雍本姓耿,幽州人讀"耿"與"簡"同音,遂變為簡姓。 ) O! W3 X$ Q, T" ?+ d, `; m6 {
3、出自檢姓。漢代時有句章尉檢其明,因避諱而改姓簡。
4 |, z/ A. X! O" F! N& o1 H' }2 K& X. E9 S- r7 W6 J8 E' ]
6 E+ d6 Y1 G3 t/ R# v
【紀】 2 v( v  `5 c2 D; v5 n, _
  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後,追念先聖先王的功德, 封炎帝的一個後代於紀(在今山東壽光縣東南),建立了紀國,到古代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所滅,紀國王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紀。
- J  l: ~  C+ i; v; G  c4 @" S9 p5 p
3 N+ l7 h1 V: E& v
0 @* ]2 X8 j+ J; h【季】 4 c$ }/ A( Z4 {! P; X3 C& d; \
1、出自姬姓。春秋時,魯莊公的弟弟季友平定了慶父之亂,子孫以他的字命氏,稱為季孫氏,在魯國執政。季友的孫子季孫行父執政時,舉賢任能,分財濟貧,受到國人愛戴,謚號季文子。季孫氏後來簡稱季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執掌國政,當時幾代魯君都昏庸無能,以致出現了人民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魯君的情況。季氏後人以季為姓。
5 ?" g# Y5 c; V8 o, k5 c( B2、出自羋姓,是顓頊帝的後代。顓頊帝裔孫有陸終,生六子,有子叫季連,因排行為"季",他的後代子孫就以單姓"季"作為姓氏,有的以復姓"季連"作為姓氏。 5 j$ Q% P4 y0 z2 n
3 c3 q% X4 L  z6 |

9 k: v6 T5 s; \  D- g2 U* Z! `【賀】
# I6 b9 r; O$ _9 ?1、出自姜姓,是為避帝王名諱所改的姓氏。春秋時,齊桓公(姜姓)有個孫子叫公孫慶克,她的兒子慶封以父名命氏,稱為慶氏。慶封在齊靈公時任大夫,在莊公時與崔杼曾為上卿,執掌國政。後兩人再昇為左右相國。因崔杼家內發生內亂,慶封以弒君罪滅掉崔氏,獨霸朝政。於是慶封把政事交給兒子慶舍處理,自己只管吃喝玩樂,引起了朝上朝下對慶氏的不滿,後慶封的親信盧蒲癸和王何,趁慶封外出之機,殺死了慶舍,慶封見勢不妙,便逃到了吳國。吳王噶朱方封給慶封,慶氏宗族聞訊趕來相聚,從此,慶氏比在齊國時還要富裕。至西漢末,子孫徙會稽山陰,東漢時傳至慶儀為汝陰令,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為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字改為同義的"賀"字。慶純改為賀純。史稱賀姓正宗。是為江蘇賀氏。
8 z  y5 L7 H4 t7 |* Z2、出自他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等所載,南北朝時後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將鮮卑族復姓賀蘭氏、賀拔氏、賀狄氏、賀賴氏、賀敦氏皆改為中文字單姓賀氏。是為河南賀氏。 : x( R9 {$ U( f- {% j* O
3 |) g, f/ j4 J6 U9 m

2 R& x3 X& q. \0 p$ I1 o【羅】
* i' [* E, ]6 A0 ]& J  @7 H1、出自妘姓,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妘"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據《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鄢、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後人尊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羅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遂以國名"羅"為氏。
% \* t5 N3 ~; o& r2、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實行漢化,將原鮮卑族復姓多羅氏、叱羅氏皆改為中文字單姓羅。二是,唐代,西突厥(游牧於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亞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可汗斛瑟羅歸附長安,留居中國,其子孫以"斛瑟羅"為氏,後簡為羅氏。三是,賴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戰國之時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的。四是,清代愛新覺羅氏中有的也改姓羅。 7 q! G7 a( `* ]- X0 z1 y6 z+ W* p3 x
% G4 N9 r6 P: Y( x  o9 V. n) }
* T& P8 z2 ?+ G
【盧】
: j( _, Z9 z2 ], @( S1、出自姜姓,為炎帝(傳說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領。因居於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四岳,他們與姬姓周族結成聯盟,最後終於打敗了商紂王,滅了商朝)神農氏之後裔。西周時,有炎帝的後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名尚。 # H! f( _4 C$ [8 N; M
2、出自復姓改單姓盧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以"盧蒲"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傳自"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齊桓公,到後來,紛紛改了單字的盧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代北(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復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蘆氏改為中文字單姓盧氏。 : X8 w: W6 |" n8 U( A+ S8 N/ w
3、出自他姓賜盧氏。隋煬帝時,河間人章仇(復姓)太翼,善天文,賜姓盧氏。 , v( D: m* v" y' H. G( a
4、出自他姓改盧姓。如範陽有雷氏,以盧氏為著,又以雷、盧音相近,所以在後周初改姓盧氏。   A+ L4 T+ `7 ]0 Q

! a2 g' M& U9 X3 ~  ?4 Q* G
8 h/ L1 w% Q! v5 k0 V* c【方】
2 E" Y) ~) ]/ @/ G; @3 _7 `% ~1、出自姬姓,以字為氏。西周後期宣王時有大夫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於洛(今河南洛陽),他的子孫以他的字為氏稱方氏。史稱方姓正宗。 * W5 l/ b6 R* n. K, n
2、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後裔。傳說神農有後裔開始得雷姓〈???代孫帝榆罔之子雷,黃帝伐蚩尤時,因功被封於方山(大致為今河南葉縣南),其後子孫有以地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黃帝時嫫母之後。亦為河南方氏。 - d; J3 l3 W- S$ O' p
3、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後以邑名為氏姓"翁"。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孫也姓方。 / c8 t7 o# |) h' {5 _- b4 B

4 B: b4 w; Y% V7 Q3 Q# M1 C, R
3 [6 q# C, L; ]7 Z7 X; X# B【焦】 9 [7 Y( w% Z1 m6 R
. m) N4 f) o! G! s
1、出自上古神農氏,以國為姓。周武王立國之後,封神農氏後代裔孫於焦(今河南陝縣焦城),建立焦國,其後以國為姓,遂為焦氏。 ( Z2 _; g7 {9 @+ v* l/ \  u$ f/ V  I$ V
2、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周朝時,有王室同姓諸侯國焦國,後被晉國所滅,原焦國王族遂以國名摻箶為姓。 2 S9 r3 f! e/ U& x, r0 \9 V) }% z9 f
3、古代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少數民族中有焦姓。" U4 ~( Y- A& {7 N; J8 [* @
6 f& [% ]& H9 E# I, \; \
【金】 $ |0 P- z& b' a/ j* o; d
1、出自少昊金天氏。相傳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黃帝的己姓子孫,少昊死後被尊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學說,西方屬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稱號。他的後裔就有以金為姓的,稱金氏。 3 d6 t/ x* @6 \! U. \
2、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後。漢代,匈奴休屠王的兒子叫日磾,在漢武帝時,歸順於漢室。由於他曾鑄銅人像(又稱金人)以祭天,遂被賜姓"金"氏,稱金日磾,從此他的子孫就統統姓了金。 / k/ l" l2 ?: B' f, ~4 Y. m
3、為劉姓改姓為金氏。唐末五代時,吳越國(十國之一)開國之王錢鏐的"鏐"與"劉"為同音字,為了避嫌,便將吳越國中的劉氏改為金氏。
! u1 z9 f: `2 _$ I- w4、除上述三支外,還有六個來源:一是南北朝時羌族中有金姓;二是唐時新羅國有金姓。新羅國(今朝鮮半島)王姓金;三是明永樂年間,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來降,賜姓金氏;四是元時有金覆祥,其先本為劉氏,後改為金氏;五是清代文學評論家金聖嘆,本姓張,後改姓金氏;六是清代愛新覺羅子孫中多有姓金的。
' W" ]0 P7 t. q# \% O" k: ~. W. z9 R2 C4 U0 S# }

7 d) V0 \8 O7 f5 `9 U【侯】 6 z6 V5 C. y3 A, @# ]6 \4 M
1、 出自姒姓。是夏禹的後代,相傳夏後氏的後裔有的被封於侯,子孫以地為氏,稱為侯氏。
$ W8 U. J; S6 Y2、直接傳自黃帝至軒轅氏姬姓的後代。我國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晉國,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國。而侯氏正是出自晉國的公族。春秋時期晉國的公族晉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晉武公所殺,他們的子孫便遷居他國,而且以祖先的爵位為姓,是為侯姓。 1 K7 C0 l$ ~7 A. m; w
3、來自叔段。春秋時,鄭國的叔段因要謀反的動機被哥哥莊公發覺而討伐他,他逃到共這個地方,被稱做共叔段,他死後,鄭莊公賜其子孫共仲為侯氏。 $ J0 D% ~6 J; G2 n8 w: Z+ ^
4、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將復姓改為侯姓。北魏代北鮮卑族復姓古口引氏、侯奴氏、古引氏等姓氏改姓為侯氏;北魏有侯植,先賜姓侯伏,繼而姓賀屯,最後改姓侯;隨魏文帝南遷洛陽的少數民族中,有侯莫陳氏改為單姓侯氏。
( h# W( N$ \* S+ ^1 z/ Z9 Y5 c; m- r; M/ @2 b7 ]8 B

. l; O  d  @" ~2 p) D* ?5 r( s【洪】 - x- t/ W# Y$ \$ t! x
1、為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的後代。共工本姓共氏,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後失敗。傳說他失敗後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時,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鎮壓了他們後,就把他們放逐到了江南蠻荒之地,共工氏的後人在江南定居後,為了讓後世子孫記住他們的祖先作過水神,就給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形成了洪姓。 1 c3 q5 j# n1 P' d0 _
2、以國為姓。西周時,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國,稱為共伯。春秋時,共國被衛國所滅。共伯的後代就用國名"共"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因為避仇改為洪姓。 * Q! O. }4 f8 g% u% `/ w
3、為避諱改姓洪。如豫章宏氏,為避唐明皇忌諱,改姓洪。五代時參知政事劉弘昌、劉弘果二人,為避宋太祖之父趙弘殷之諱,遂改"弘"為"洪",並改劉姓為洪姓。
. b, W7 U$ Z- g5 w1 X
( j3 d# K! c, d; p. E1 h% I
8 E6 g, j% Y4 v) N1 j* D, |" |6 s【柯】
; X: b3 O! G; G; h1、出自姬姓,始成於春秋。吳國有個叫柯虜(盧)的人,是吳王的兒子。他的後代就用他名字中的"柯"字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1 j, S9 b' M3 R8 t( D  ~2、出自姜姓,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為姜子牙的嫡系子孫,源出齊國。
3 _1 W, b, i( R3、北魏柯拔氏改姓柯,其後世子孫稱柯氏。 , N& B3 ]1 a, ^# h
4、古代羌族、鮮卑族中都有柯姓,其後代子孫亦稱柯氏。 + b0 A) Y, O5 J! O. k
& Y1 P/ w1 M1 p

% Z8 K; J) e9 |, V【屈】 4 Y1 L/ O; W- c
1、夏代時有屈驁,曾經被夏王啟討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4 X( h. t* |5 o3 d$ |4 e% D2、以封地命姓,出於羋姓,其始祖是春秋時楚國莫敖。春秋時,楚武王的兒子瑕,官至莫敖,位於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於屈地(今湖北秭歸),把屈作為瑕的食採之邑,故史稱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後代以封地命姓,遂稱屈氏。戰國時,屈氏、景氏、昭氏成為楚國公族中有勢力的大宗。 $ `* H2 x5 }2 X6 O% `9 e' W2 P' e
3、北魏孝文帝時,有代北復姓屈男氏、屈突氏改為屈姓。其後子孫亦稱屈氏。 + E+ i: [$ I3 d
4 s8 Z# U4 K' {  h  h

. j' j1 o# Q- j' G. m【連】
2 x+ J' ^; A9 N* v! B1、出自遠古顓頊高辛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於是形成連姓。 ! {1 T' g+ u- u- }! F
2、從官職而得來。出自春秋時期的羋姓。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的官職,後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7 T$ \$ N/ t5 t& s1 m* ~3、出自姜姓。是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後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
: }' H- t9 _0 O' j. G' D: l* @8 W, W0 i5 [! _- Q3 @& g
' j) \' o+ B9 V* A6 I
【呂】 9 h0 n% ~  a" h
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後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
; ^/ `" L6 Y& v8 N2、出自魏氏。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
% r. P1 P5 D# T2 ?5 M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原鮮卑族之代北復姓叱呂氏、叱丘氏改為中文字單姓呂氏。五代後周時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呂陵氏為中文字單姓呂氏。
2 ^; `& d4 [8 J' Y7 _& [9 a2 z) K( n9 r2 X# x* o0 J
) g4 p7 B( A4 G- u) y: f5 f& i7 u
【任】 2 R* q& k& ]# |+ r( j, e4 ^
1、由遠古妊姓衍傳。人之所以得生,在於母親妊娠。因生得姓,從母從女,為妊姓,後傳為任姓。可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產生的古姓之一。 ' I* F( Q  b4 w# U7 N5 @0 Z. [
2、出自黃帝的後代,為天子賜姓。相傳黃帝有25子,其得姓者14人,為12姓。其中被賜以任姓者,其後裔就以任為氏,即為任氏。 * }# H) N) a0 F, R( U
3、出自黃帝少子禹陽後裔,以國為氏。相傳黃帝少子禹陽被封在任國,其後裔以國為氏,姓任。 8 M9 `4 x' z3 C/ _* O( F. i' r8 A
4、出自風姓。任,為風姓之國,實太皞氏(即上古的伏羲氏)之後,戰國時滅亡,居者以國為氏。
! ?) y% W. M( o" W' a: X  Y: e' O5、曆史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中有腥任的,其後代亦姓任氏。 4 R' y( K9 M$ _8 e/ y" c) y
6、元代王信之子宣,為避難改姓任,其後代亦稱任氏。
2 K! i: H! {: x4 m6 R
# s0 B# C$ `  \4 R( q1 f) j2 H( ^' w# j- Y. E& R" |4 V) f% r
【邱/丘】
/ p2 u; k8 V- f. U8 V1、出自姜姓,為姜太公的後裔。西周初年,太師呂尚(姜姓,呂氏,名望)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建齊國,都營丘(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舊臨淄),號稱齊太公,俗稱姜太公。其子孫中後有以地為氏的,稱為丘氏。史稱丘姓正宗。
: L* C6 E$ l4 ?+ G6 d6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時,封其小兒子曲烈於鄫(今河南省柘城縣北),至周靈王時,為莒國所滅,其子孫去邑為曾氏,其後分支中就有以丘為氏。此為曾、丘聯宗之說。
* q  x8 N% b* x: `3、出自媯姓,以地為氏。春秋時,陳國(開國君主是胡公滿)有宛丘,邾國(傳為顓頊後裔挾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為氏。
* u. V/ _& i& |! ?" k6 _4 `; o4、出自他族改姓。如漢代少數民族烏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鮮卑族復姓丘林氏、丘敦氏改為中文字單姓丘氏。 % s2 M  \. K: f& N! K) {
這幾支以丘為姓的宗族,後來大多數都改了邱姓。滿清入關以前,這個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時的"丘"與"邱"通用)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時,才由於避諱孔子的名號,而下令把"丘"一律改為"邱"姓。民國初,晉代詩人邱逢甲倡議復丘姓本字,他首先將本人姓名寫 5 X; R  b) F1 M& n, I
作丘逢甲,閩、粵邱姓族人也紛紛響應改邱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繼續沿用邱字。結果現在的邱姓人士隨處可見,而以丘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 j/ c2 ^" @1 h  u, `
$ R% Z# {2 {7 I% z* C
1 x7 U% V0 }8 a- _
- t+ F% x7 R8 T* T# _: {6 B1 N+ B, j' x
【朱】
# D0 _9 g; Q1 P2 ]' Z( K1、出自曹姓,是顓頊帝的後裔。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子叫陸終,生有6個兒子。其中,第5個兒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東定陶縣西南)。周武王滅商後封弟弟振鐸在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稱邾子挾,附庸於魯國鄒縣。春秋時,傳至儀父,見齊桓公稱霸諸侯,便附從於齊,進為子爵之國,亦稱邾婁。戰國時,邾國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邾"為氏,後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稱朱氏。 + U/ ~5 Q7 O& q: t' v
2、朱虎是舜帝時的大臣,他的後代有以朱為姓的。 0 |7 ^1 J) b/ M- _, R! Z& {" G1 A
3、宋國的開國君主宋微子啟(商紂王的庶兄)有裔孫朱暉,原以國名為氏,稱宋氏。春秋時,諸侯滅宋,其後裔逃至碭(今江蘇碭山縣),改宋氏為朱氏。
" q- q& e, B# `; [- w) [4、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有鮮卑族復姓濁渾氏、朱可渾氏改為中文字單姓朱氏。 6 Q& n" C  U: ^; B9 S4 t0 E1 `" e

; a+ @( I5 n# W# Y% m4 f8 [: H
5 q, P% L7 X, Q' b( i! b【秦】
/ @/ w; _. d* \0 z" t2 t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後就懷孕了,生下了兒子大業。大業之子大費(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姓嬴。伯益的後人有個叫大駱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隴西秦亭 : y! w+ `) _/ ^5 ^, y+ h4 \  v) f3 a; N; w
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秦國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並進一步統一了全國。秦滅後,王族子孫以國名作為姓氏,稱為秦氏。 0 q* W2 `" J) N5 w
2、出自姬姓,為文王的後裔,以邑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後裔食採於秦邑,其後有以邑為姓,稱秦氏,史稱秦姓正宗。 9 M  E, p0 S3 R, V6 f7 [; f
3、古代大秦人來中國,有的就以"秦"為氏。大秦即羅馬帝國。東漢、晉朝時大秦皆曾遣使來中國通好,有留居不歸者,以"秦"姓傳也。古時西域稱中國為秦,後來西方國家通稱中國為支那,即"秦"音之變。
. @+ q& }# _6 f
( Y5 O3 K$ ~3 v6 r3 ~- o' x- x! o& C
4 \% Y$ G2 h- X& f3 Q+ y- X【汪】 3 O- ~+ f8 o) v* u1 \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後。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防風所改,防風是夏朝諸侯之一。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為晚到,而被禹殺頭。進入商朝,防風氏的後代就改為單字汪氏。汪 ; T0 L& Z1 q0 ~
氏子孫即是商代汪罔氏後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諸侯,所以汪氏的淵源可謂悠久異常,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曆史;同時汪氏也必是貴冑之後。
; p5 K+ R" F, E- H  商、周後的春秋時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孫出現。魯國國君成公的支庶兒子被封到汪邑,其後世子孫有的就以邑為氏而姓了汪。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直系子孫。
8 E; U7 U1 S2 {, t% K  h& R  還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來的。據史料記載,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六子處休分姓汪。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曆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
【上官】 + c; V3 x' R2 O# t' y0 [! \4 B/ \! K
1、出自羋姓。春秋時,楚莊王封他的小兒子蘭為上官邑大夫,蘭的後代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上官氏。
- m" L% `- c2 N8 P# `" j0 y2、亦出自羋姓。戰國時,楚國公族子弟靳尚任上官大夫,他的後代子孫以職官命姓,稱上官氏。 . S1 [+ u9 A+ R8 I* B( ^6 ]. m0 i9 N
; Y( C. h0 j& o8 b, }

5 y. B/ Y0 V# d- p) K0 r【唐】 . ]0 i3 H2 f1 [3 L- b3 o6 \
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以上這4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 H& \( A/ Q* C4 {
- b/ e3 L7 L: p) p) Q& i
7 z* I/ X6 x/ M+ V5 p% G& q# d$ q【孫】
# n) h( v# v' H7 x0 u1、出自姬姓,為衛國國君康叔的後代。拒《元和姓篡》所載,周文王弟8子康叔為衛國國君,其九世孫叫惠孫,惠孫有個孫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孫氏。因此他又叫孫仲。孫仲的子孫世居汲郡,是為河南孫氏。 1 G7 L. u6 _1 S! @3 G; X) x
2、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孫叔敖時楚國 期思人,字孫叔,在他任楚令尹時,因教化民眾,曾在期思開發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擁護,其子孫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稱孫氏。   v5 r# \: y* Y, n  M
3、出自媯姓。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因事逃到齊國後,改姓田,田完的5世孫無宇次子田書,為齊國大夫,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後來齊國內亂,孫書的後人出奔吳國。吳將孫武,其後也。是為山東孫氏。
3 e/ J- K% q/ B% _( R1 y, b9 W+ ?0 i7 T/ F% y% \7 [  k4 B
2 B# R4 ?: Z+ a& U+ Z9 R
【張】
" w3 L( v" C0 N# r+ x9 |; Q0 G, Z1、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 P% c5 h- b3 M; F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0 i- r/ O; R$ L9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 ]9 M7 S6 T  `) i4 ^5 M2 N
8 A5 r+ B, L+ C# K

2 h/ y( g+ i! i' `- ~0 p【周】
0 ]0 |# V; `# s4 k% Q: e0 M. Z4 l1、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 G  ]5 }  F( `" M6 h6 {0 G2 y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如周平王之後,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後。周公旦之後。
8 c" r  R+ z# N, T7 c3 v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為周的。如唐玄宗時,有姬氏因避帝名諱,故而改姓周。元時,有蘇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納的,後梁時賜姓周。北魏時有鮮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時,代北復姓賀魯氏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中文字單姓周氏。
6 K) {' F; e. V& I) e& e
; y4 U1 Z+ @: ?
- o- K# a- X# m【尉遲】
+ u* }2 \7 {6 |5 b( x" m! n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時期苻堅攻滅鮮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國。後來拓跋邽復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與此同時,鮮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遲部落,號尉遲部,如同中華之諸侯國。後來尉遲部隨孝文帝進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遲為姓,稱尉遲氏。
4 t9 n. p, I* M2 t+ Y( K* T0 k+ T! G! J# T) K! @0 k
; ?: y' @% z  F
【葉】 . W' L# R1 V: H  t/ i7 T, d' x7 n6 k
1、出自羋姓沈氏,為帝顓頊的後代。據史書所載,帝顓頊的後裔陸終有一子名季連,賜姓羋。他的後裔鬻熊很有學問,作過文王的老師。後成王便追封其曾孫熊繹於荊山(今湖北西部)一帶建立荊國,定國號為楚。春秋時,楚莊王有一曾孫叫戌,任沈縣尹,有稱沈尹戌。其後代就有人以沈為姓。沈尹戌後來任楚國左司馬,他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深得楚人敬重。楚昭王十八年戰死沙場,昭王封他的兒子沈諸梁在葉(今河南葉縣南舊城),稱為葉公。葉公曾平定白公勝的叛亂以復惠王,有功於楚,得封南陽,更獲賜為公,後委其事於子,而退休於葉。其後人便以邑地為姓氏,稱為葉氏。由上可見,沈、葉本為同宗。是為河南葉氏。 - o( I9 J" B: |" o5 l) b- K
2、據《姓氏考略》所載,在我國古代的所謂南蠻之中,也有以葉為姓的。如春秋時吳國的葉雄是也。 ! ~, S9 i8 t& V5 t
- i5 f6 J3 P0 C

2 M2 u* E5 X$ ]& m3 y7 G* ~【姚】 3 E, N5 a' m% J: {4 s
1、出自媯姓。相傳五帝之一的舜有生於若水,居於地丘的後代,因生在姚墟,其後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又相傳舜在當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堯推薦過陶唐氏,舜繼承王位後曾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武王滅商後,找到了帝舜的後裔媯滿,武王把他的大女兒嫁給媯滿,並且封他於陳。傳至年仲敬氏時因避王莽亂居於吳郡,改姓為媯。傳五世後,復改為姚姓。
3 F# n9 d: Y$ v9 c2、出自子姓。據路史記載,春秋時有姚國,為商族的後代,他的子孫便以國為氏,稱位姚氏。 6 n+ `# G; L1 v7 r/ h
3、他族改為姚姓。據有關史料所載,西晉時有羌族首領姚戈重,本是漢時西羌燒當氏的後人,他們自稱是帝舜的後代,故而改姓姚。
/ ^4 {) g/ k$ D5 r5 t8 c
6 X3 ^5 E6 @- `1 l3 d
9 [0 B( E) ^! T) f/ Z" @' p【曾】
5 {& o+ G! s$ \; p, a' @, T  曾姓來源比較純正,據有關史料查證,主要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後裔。相傳帝舜時,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據《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載,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後,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一個叫“鄫”的地方,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曆經夏、商、週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就此世時代代承襲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現在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太子巫,系出上古聖君夏禹,名副其實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對於同姓聯婚,曾氏家族一向嚴格禁止。
3 P$ x! B! V9 Q! ]* b& o
) ]" N* \/ T2 \5 N2 `  G
- {& k: a# r5 E1 `! i【袁】 0 w7 h9 [% N1 o0 S% s/ T9 L/ ]
袁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媯姓,即為虞舜之後。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封為陳侯(建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
5 Z- C+ t# `4 a" U7 P7 j/ P' H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雲"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 * w8 @+ G6 [1 J4 h1 i; \
( t" q8 b6 S3 h7 c/ i6 a
' \& j7 Q: q# Z) \$ ?7 K, U5 O
【謝】
9 S8 \* j% t% o) f# M1 e% Z1、謝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後裔申伯的後代。相傳炎帝居於姜水畔,便以姜為姓。至商代有後裔孤竹君的長子伯夷與叔齊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後反對武王伐商,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到首陽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們的後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繼位後封伯夷的後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字為宣王,宣王繼位後,封母舅申伯於謝國,後來這儀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國滅掉申國。其子孫按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姓,稱謝氏。望出陳留、會稽,史稱謝氏正宗。是為河南謝氏。
/ [: q/ P. {! {7 [; Y2、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相傳黃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為12姓,其中第7姓為任姓。任姓有10個小車,其中第一為謝國,因周宣王時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亡散,以國為姓。是為河南謝氏。 5 G4 x! d! ]+ Z3 a8 O; R1 j$ |: x
3、為他姓改謝姓。據《舊唐書不文苑傳》,衛州人謝偃之本為鮮卑族人,姓直勒氏,後改為謝氏。亦為河南謝氏。: ^8 P4 b  B: n: b; N) a: d; Q

* M  m) N* S! {1 A% [5 ~【蘇】
1 V" U' W2 A, X: ?1 K6 B! @蘇氏姓源有兩支: 5 v0 Z& @" N: N2 V
1 出自高陽。《蘇洵族譜》雲:“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為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後為蘇、顧、溫、董。”後蘇氏繁衍於河南、河內,逐漸成為人數眾多的一姓。 7 D" g+ _; ^# g  u% D
2 另一支蘇姓出自少數民族。漢代遼東烏垣有蘇姓。又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拔略氏改蘇姓。
9 g4 u3 F  Q- `' Q/ e# P5 j& ^; {% l) C8 d0 f
, v8 {: f7 K7 h# \, S+ y( _
【宋】 . P/ p) E( q* T- u' V& A
  宋氏,是中國古老而又輝煌的姓氏之一。起源於三千一百多年前的周代。周代的開國之主周武王,是一位以仁德著稱的聖君。他舉兵功伐嗜酒好色、暴虐無道的殷商紂王,紂王兵敗自焚而死,他就代有天下,開啟了周朝八百七十四年的皇祚。 7 s2 r) U8 b2 m/ O6 ^2 [7 h2 ~& \
  周武王之所以被奉為仁德聖君,自有他的過人之處。在他許許多多為後世塑立典範的德行中,又以他得國之後的念念不忘與湯祚的延續一事,最受後世敬仰。 & A5 v( B1 O% J! R: N6 @1 u
  周武王在君臨天下之後,以仁德為懷,不但沒有對前朝的王室"趕盡殺絕",免貽後患,反而為了奉祀商湯,把一大片土地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其爵位還是整個封建制度中最高的一級--公,地位尊貴而崇高。這就是春秋時代宋國的由來,也是此後中國宋氏的起源。
/ z: a- [5 R+ y1 M, M# [7 c  不過,宋氏固然是源自以國為姓的宋國公族,但卻不是紂王的直系血脈,而是紂王的長兄微子啟的苗裔。微子啟是殷商帝乙的長子,商的始祖契,又是帝嚳高辛氏之子,帝嚳又是黃帝的曾孫,這樣追溯下去,宋氏應該是光榮的黃帝直系子孫。
7 P9 G" N" W# R, j, m0 M/ |6 G% b& s

4 l, _. V$ }! E) {1 Y【石】 ( |! T; a6 Y% A
1、出自姬姓,為石碏後裔。春秋時康叔的6世孫衛靖伯有個孫子叫公孫碏,字石,又稱石碏,是衛國的賢臣。衛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驕奢,被桓公撤去將軍之職,出奔國外。十幾年後,州吁領著黨徒潛回國內,刺死桓公,自立為君。石碏之子厚也參與了密謀,被拜為大夫。後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騙到陳國,又暗中給陳桓公寫了一封密信,信上說:"衛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所以,州吁到陳國後,立即被抓了起來,後來,石碏命人殺州吁、石厚於陳,然後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晉為國君。《春秋》稱贊石碏說:"石碏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厚的兒子駘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石氏。史稱石姓正宗。
+ J) ?4 S, S/ Y8 t3 w2、出自姬姓和子姓。鄭國(姬姓)又大夫石癸,宋國(子姓)又公子段,字子石,他們的後代都稱為石氏。
+ a0 |4 b9 P5 g3 w4 A5 f) H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如,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之一:當時西域石國(故址在今烏玆別克塔什干一帶)有人遷居中原,遂以"石"為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鮮卑族代北三字姓烏石蘭氏改為中文字單姓石氏;十六國時有張氏、冉氏改為石氏;據《北史》載,有婁氏改為石氏者。
* C; x# Z6 V2 `" y6 A/ Z# D$ f/ t
7 Y$ T6 P0 U8 |4 o; h9 s0 z$ E# x% B# l$ ~8 l( A( B
【湯】 : F6 D. @+ p3 [7 v
湯氏系出子姓有二,其始祖均為成湯。 2 O# k5 Q4 o& s7 G2 M
1、成湯,帝嚳(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之子契的14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他在夏朝末年一舉成為商族的首領,由於愛護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眾得擁護,以至於周圍的一些小國也前來慕名歸附,其勢力便迅速強大起來。他本居於毫,是夏朝的方伯,專管征伐之事。夏末時,帝桀為君,殘暴無道,國內日趨動蕩不安,他見其形勢,便產生了代夏的雄心。於是開始實行滅夏的計划。他先滅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國葛國,接著不久,經過11次的出征,滅掉了夏王朝的三個重要同盟國家豕韋、顧、昆吾,之後再一舉滅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這樣,履就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棗商朝,定都於毫,死後被謚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謚號命氏,成為湯氏。是為河南湯氏。
0 T7 I' g2 [) G, k2、公元前11世紀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畏禍及,於是又改子姓為湯姓。 * X# F/ V% J4 `5 ~9 X

; _. B# D& m( H) x- E1 w$ }" p  q
【屠】 % o  f! p2 }3 M- _1 Z* L
1、出自九黎族,是蚩尤的後代。相傳,上古時代,黃帝與炎帝 兩個部族聯合起來,在涿鹿與九黎族大戰,擒殺了九黎族的首領蚩尤。遂將其部族人收入自己的部落。其中一部分人願意歸順的,就遷到鄒、屠兩地定居,形成鄒、屠二姓,均以居住地名為姓。鄒、屠二地均在今山東境內。
  j4 m/ c1 M3 k$ u! h8 \2、出自子姓,是商朝王族的後裔。商朝建立之後,分封同姓諸侯,其中一支封於絃國。絃國滅亡後,其族人遂以國名命姓,為絃姓,後來又去邑為屠,稱屠氏。
% Q. ?9 g1 v; \3、以職業技術命姓。古人有屠宰為業者,其後便姓屠,稱屠氏。' r. u, v3 U0 U4 d
: Z  ?% T% h% w! r& s8 i

4 W  d+ |, ]# [& _$ H" G【司徒】 : j/ M, ^; i  G, G- e
1、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後代。堯帝為炎黃部落首領時,舜為堯的司徒官,執掌和管理土地事務,故又名土司。舜的後代子孫有的以其職官命姓,稱司徒氏。 & X0 F1 D, e+ I9 ^& ]3 }4 \
2、春秋時,衛國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兒子期任司徒,其後也稱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傳堯、舜時已經設置,主管教化民眾和行政事務。夏、商、周時期,朝廷都設有司徒官,為六卿之一,稱為地官大司徒,職位相當於宰相。春秋時列國也多設有這個職位,有以官職命氏的,就成為司徒氏。 ) {% y5 y3 N! W
: a) H( a4 n; T6 B
. ]' Q5 o" w9 v
【施】
. R2 N( @# _% D  1、是上古夏朝時,有個諸侯國叫施國(在今湖北恩施縣境),國亡以後,其公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施; - K; ?/ ~& }( g: u
2、是古代春秋時,魯國有個大夫叫施父,他的後代便以施為姓,世代相傳。 " h4 b6 I7 l% W9 a4 ~
3 @7 G; ~& \1 |
: N. j4 X$ `" i4 Z6 `
【徐】
& c1 H$ D. l4 d8 {$ Y7 r, o徐氏的姓氏來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孫伯益之子若木的後裔。相傳陷帝有一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有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後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因為他的父親有功,所以封他於徐,建立徐國。徐國曆經了夏、商、週三個朝代,都是作為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時候傳到了徐國的32世孫徐君偃,他很聰明,對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愛戴,國力不斷強大。當時周穆王喜歡雲游四方而經常不問國家大事,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於是產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於是他自稱為徐偃王,率領各國聯軍向周國進軍,周穆王知道這個消息後馬上返回京城,調兵前去鎮壓。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進了彭城一帶的山中。由於他得得民心,跟著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這座山後來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兒子宗於徐,稱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春秋時期,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從此日漸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時候,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後裔就稱為徐氏,以國為姓,代代相傳。
4 U8 V: m4 t: @- @, F1 ^
7 Z' Z  M: Y0 [3 d- J! `% N' N! J9 S  B
【軒轅】 - Y+ U3 ?  ~; O" s0 X* c
軒轅復姓為黃帝嫡孫,出自有熊氏,亦稱為帝鴻氏。黃帝曾居於軒轅之丘,故而得姓軒轅,黃帝的後代子孫遂稱軒轅氏。一說黃帝作軒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謂軒轅。又據古代傳說,軒轅即天黿,天黿變為龍,龍為軒轅部落的圖騰,因以得氏。 ! d3 X! O' J; r% \: S+ J4 i

( l" ^8 b) t- S  k; n4 y) `
- D; `( N: g3 {【西門】 ' O6 w( s7 K2 s4 C
1、春秋時,鄭國有個大夫居住在鄭國都城的西門,他的後代子孫就以"西門"命姓,稱西門氏。 # {; P% w, l5 z7 c
2、戰國時,有魏國鄴(今河北鄰漳縣西南鄴鎮)令西門豹,他的後代子孫有個以其名命姓,稱西門氏。後來有的改西門復姓為單姓西氏。 9 ^3 s( z  y4 c# d4 {- _/ e
, k) z$ {/ ~0 {) ~& x0 S& X! G+ r4 v
6 a' q( ]3 l* `
【吳】
8 [8 o" t: J. C1 b- Q1、上古已有吳姓。一是舜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 Q- i. K4 C# D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曆頗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曆,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扎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扎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 n) M# t9 e  D7 y+ f( g. O7 e. `" S2 U: ~$ I# `4 u

4 v4 i& S  m( f& W/ S' G% @# d+ D【翁】 # N+ o$ Q6 S  }% s- h9 d( S  f
1、來源於周朝時期的姬姓。屬於西周昭王的後代。相傳周昭王的小兒子生下來的時候雙手緊握,別人都掰不開,周昭王去掰,卻是應手而開。只見他的小兒子的左手掌的紋路像是篆書的“公”字,右手的掌紋像一個篆書的“羽”字。周昭王於是就給他的小兒子起名叫做“翁”。翁的子孫後代也以翁作為自己的姓氏。
% T8 L3 _1 }' H2、根據史料記載,周昭王的庶子食採於翁山(在今天的浙江省定海縣東,也有說是廣東省翁源縣的)。他的子孫後來就以邑名為姓,世代相襲,形成了翁姓。 * H0 m1 K5 @" p6 S7 \
3、上古夏朝初建時期,啟為夏王,當時有一位貴族叫翁難乙,相傳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史】 ' I% L& A; r! a# J6 L, Z: Y
1、出自黃帝時創造文字的"史皇"倉頡。倉頡之後,衍生了倉氏、史氏、侯氏、侯岡氏、夷門氏、倉頡氏。倉頡為史官,人稱史皇氏,其後有一支以官為氏,稱史氏。
8 P4 K8 n' f" k) P( [! n2、出自周太史佚之後。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為氏。見於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當屬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為人嚴正,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由於他終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孫便以官名為氏。春秋時期,列國史官多以官為氏。
2 I+ }2 s2 v. g7 O3、隋唐時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國支系有史國,居史城,為"昭武諸國"之一,史國有人來中原居住,遂以國名為氏。 9 h8 s! Y7 g; l0 |1 B- s
4、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歸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 b" f$ x# B& y+ x% G0 S5、史氏還混化了他族血統。如唐有史思明,本寧夷州突厥種。 9 u# O' M2 [7 ?6 M$ J& i& \

- c2 P0 n$ @0 y; ~; [% J) c9 T0 N8 ~( b+ I1 @$ s
【魏】 & \& C" J0 k, R" _$ Y1 d& w6 r
1、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名為氏。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於畢,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功滅後,投奔到晉國,成為大夫。因功,被賜魏地為邑,其後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建立魏國,公元前】5年被秦所滅後,亡國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姓正宗。
. [/ n% H! k: v7 w1 y3 g$ }4 u2、外姓改姓魏。戰國秦昭襄王時有國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後異父弟魏冉,本楚人,羋姓,後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慶元進士,本高氏,後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進士,後改姓魏。 ' @5 {* }" u& n9 \3 V

5 u3 k2 F' f% V5 ]4 k1 Y" _
- C3 ?) ]6 K% V( \& G0 L# ?& B! d【楊】 2 u2 O, J- g2 Q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 $ W2 U4 K  w6 B2 n/ L2 G7 u
祖。伯僑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3 h  [1 L) y8 Y+ E( a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 R: k* e+ E6 P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7 P, Q7 ^- k0 f- v; N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為楊氏。
( M8 y3 t; Z! M5 R9 W3 s& w! ]. J, g0 p$ o: \! ]
# P: t7 b+ O0 Y2 G$ b! ~8 C
【夏侯】 , ]5 N" R) a& x9 o( X
出自姒姓。周武王封夏禹的後裔東樓公於杞,春秋時建立杞國。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魯悼公因為他是夏禹的後代,周初祖先又封為侯爵,於是稱他為夏侯氏,其後代子孫因以夏侯為氏,稱夏侯氏。
% _9 t) q) \1 S
5 D( W" x3 o1 m* @! [4 }; D# e' F! |& K( H, c. T7 ~
【武】
, Q! ^9 \; [* R! a# F: w* u1、出自姬姓。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殺,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兒子宜臼受申、許、魯等部分諸侯擁戴,在申即位,後遷到雒邑,曆史上稱東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狀紋路,被賜為武氏,為周朝大夫,後來他的子孫,因而以武為氏,史稱武姓正宗。是為河南武氏。 . K0 J: k' K6 _/ D6 r$ i6 e
2、據《世本》所載,"出夏臣武羅",其後子孫也稱武氏。 % v! Q5 \9 k1 A
3、出自子姓。(1)據《武班碑》所載,為商王武丁之後,漢代武班即是。(2)據《風俗通義》所載,春秋時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後謚號為"武",史稱宋武公,其子孫以其謚號為氏,亦稱武氏。
. R  A# n3 t: }; v2 V6 U1 {2 h4、又據《風俗通義》所載,漢朝有武強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強縣,其後代因封地"武強"簡為武氏。
& k! [% ^: s6 B1 [5、出自以武字開頭的復姓--武安氏和武疆氏。(1)為秦大將白起之後。戰國時,白起因功封為武安君,其後子孫以封爵"武安"為氏,稱武安氏。(2)為周頃王之孫姬滿的後裔。因姬滿的後裔曾被封於武疆,因而以地為氏,稱武疆氏。 " g/ e& a5 \& |& I5 B
6、出自唐代的冒姓或被賜姓為武姓的
umm+ }) m" L6 j# R% n* u! z
very interesting
0 y, |# A$ h, ]* @3 fthank you for your information
又無小弟個姓!!
Originally posted by 自由神 at 2006-7-15 15:05:) T$ c; N( @8 d! |
又無小弟個姓!!
$ D( |# I: @2 J. |. K
姓"自"的很少有........
非常詳細,令小弟知道自己的姓從何來
最愛劉綽琪 & 陳妙英^^
Originally posted by 打狗棒 at 2006-7-15 15:35:
; O0 ]* K: L2 {. L/ k8 z* a8 _! ]% |
姓"自"的很少有........
" N6 o% M4 N& E8 W9 c
( U+ b; Z3 M: d' g$ ~( \
無阮
.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姓氏來源~~看看自己的祖宗來源?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