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容許我發表下意見.....
  ?" P* B5 m" K6 e' a0 U
% \  E! Q& a! s睇完e個post後...4 h3 D1 k8 Z+ i  N* A/ A. D! c8 ?
& u' ~. K: K: N/ B8 r! I- k0 j
總覺得佢.....
+ Y/ w8 Q) z% C* r% _4 M分享太多,意見太少
26FUN頭號周麗淇FANS
祖雲達斯多年忠實球迷
打法勁似恩沙基,球場上ge通天老棺!! @@

廟號‧謚號‧年號

自從先秦以來實行皇帝和大臣的謚號以來,除了秦代例外,其他的都是按照這一思路展開的,現在,我就自己的心得來簡單談一談,不當之處,請指正之。4 n- y: \  L. v8 E: ^, Q! b
. R" h$ Y/ v) H, F# q
秦始皇認為皇帝的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所以,廢止不行,這個典型的獨夫民賊連自己的兒子都信不過,就是死後還要鉗制天下人的口舌,所以,不免二世而亡。劉邦雖然是無賴出身,但是,權謀遠在始皇帝之上,所以,漢朝恢復了謚法制度,
3 Z! X2 S! Q; H5 b! H9 Y不僅如此,劉邦還給死的不明不白的楚隱王陳勝祭掃墳墓。開立" R# i) x: P/ U6 _
了一個很好的先例,至少讓人看到這位君臨萬國的天子的氣度,1 {9 O( @1 z. n7 w
所以,後人以為史遷敢于給項羽列為本紀是史家的第一勇氣,其實,劉邦的力度也不在太史公之下呢。
& N4 c3 l" D1 f2 \$ O3 ~
# a4 f) n, a  i. D. A先說說廟號。皇帝的廟號不是隨便就給予的,而是有相當的講究, X7 z1 {% I# R# J) O
,雖則昭穆制度的制約,但是,更是封建禮法的必須,所以,西漢十二個皇帝有廟號的不過是六七人而已。特別搞笑的是身膺中國第一個封建治世大名“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居然也沒有身後的9 c5 |1 X1 F# f. U( r
廟號,究其原因也是情有可原的,漢景帝誤殺晁錯、激殺周亞夫0 k, v0 |: F$ x' q  s
、廢殺劉榮,如果上面沒有個好爹漢文帝,下面沒有好兒子漢武帝,漢家的江山最初的斷送者就一定不是漢元帝而是這位仁兄了
+ ?& q( U) e$ r1 L5 z" z。但是,為什麼漢景帝沒有廟號,歷史也沒有做明確的交待。不過,最為熱鬧與滑稽的是三國時代,魏國的有司不知道是喝多了
0 b) T! T0 b- Q7 ?; s1 X還是睡過了,居然在曹叡活著的時候就給他上廟號,而曹叡也居然受之不疑,成為有史以來唯一在皇帝本人健在的情況下知道自己廟號的君主。
1 r3 p" M: O7 W! y5 ?4 W
# o- p8 i; I- v2 B3 M; c7 n/ N2 c1.高祖。0 I$ K# ?, d4 o+ z' O  C$ N

% V6 ]5 k% T2 r* s" @; D$ R; t這個廟號通常給開國皇帝,比如劉邦,比如李淵、比如楊堅等3 }) B2 r, Q; n! P. f; s
,特別是劉邦,稱呼為漢高祖,但是,廟號又作太祖,為什麼呢
, V6 r$ [3 Y+ D: d?其實,只要看過《漢書詳解》一書就知道內里了,書中介紹說
! A- L: ~3 a$ A6 H, Q︰“蓋邦配天地,是為高祖,而尊號加之于上,雖昭穆之太祖廟
: Y/ O) a! D1 ^/ C0 T0 P5 m' w,此亦高祖之廟也。”換言之,就是劉邦既是漢高祖,也是漢太祖,太祖之于高祖同義。(我在論文《劉邦到底是漢高祖還是漢太祖》中多有論及,這里不贅)但是,在五代十國時期,連兒皇帝石敬瑭這樣的也得配高祖廟,顯得有點子滑稽了。而且,這期間是高祖廟號大盛的季節,像劉知遠等死後一律是高祖,連割據
/ x2 b: R& ?7 q' J# C& i3 f一隅的爾小國創建者也頻頻使用高祖的榮譽。當然,廟號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買賣,和大小以及疆土並沒有直接的關系。
) C  W: G* L  O
( k* l0 o% ^1 f+ @1 N2.太祖。
; S, i3 I0 w6 c9 C" v' o3 V- U! w- P3 ?' {+ d! r
這是自從宋元以後開始大規模使用的開國皇帝的廟號,雖則在此之前皇帝開國立功也曾配以此號,但沒有後來那樣的規模。% O+ e& w' J9 V: ?8 }
3 u( F# s+ `7 T
3.太宗。8 I4 {- p/ R4 U. L; _1 s) @3 }
( e( K# I# r5 Q8 o$ O( ]
這是僅次于太祖的所謂昭穆制度最為重要的環節。歷史上謚號太宗的從漢太宗算起,總計大小十余幾,晉太宗(司馬昭)、北魏的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南梁的簡文帝、唐太宗、宋太宗、遼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了個別的如宋明帝
* o+ y9 Q1 L- Q$ C; P1 e, ^( L0 S、梁簡文帝不能有所作為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開創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稱得上千古一帝了。而明太宗朱棣之于明王朝也是一個最大的分水嶺,從他開始算起,明朝開始著力經營北方,政治中心北移,形成了後來幾百年的政治格局。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比較值得一提的荒唐事就是西晉、東晉雖然是一個祖宗,竟然有兩個太宗,西晉的太宗是司馬昭,而東晉的  B; n. |% M- U' l6 f% S" c: F
太宗則是簡文帝司馬昱,禮制之糊涂由此可見。! o( E9 }& b$ ]! K2 T2 P& x9 K
. M) Y( E% D  c, x1 ]
4.世宗。) h  W. _( d* \- |0 d

- ^* O1 E7 T" }: l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說就是統緒自此開始,自此開世的意思,漢武帝死後就是廟號世宗,而漢家的統緒也是從漢武帝開始發生新的轉移,我們都知道漢景帝本來是準備傳位給長子劉榮的,只是因為長公主的離間,才使得一個普通的膠東王得以繼承大位。接下來的晉世宗司馬師也是這樣一個道理,司馬昭活著的時候經常說
- n* \7 o/ \5 {5 b! T6 y︰天下是景王(指的是司馬師)的天下,我之後此座就是桃符的
) D' F% n, z9 `! J5 p(指的是自己的幼子司馬攸)。可見,沒有司馬師,西晉還不可能完成司馬懿的遺志的。西晉之後五胡十六國,北魏統一北方,
+ _8 x- @8 `; a) T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這個人是使得孝文帝改革功虧一簣的
: J& ?: p5 M" ~8 B9 t, O& j重要人物,也是北魏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本來也是沒有什麼可能成為太子的,只是原來的太子元恂死于非命,才讓他撿了
8 Q2 m) l( t) m便宜。唐朝因為要避諱李世民的名字,所以,既沒有世祖,也沒有世宗,宋朝延襲了唐朝,所以,也沒有世宗。不過,宋朝要是嚴格上說,宋英宗應該是宋朝的世宗,因為從他開始仁宗一系斷絕,帝系從新轉為真宗以下的子孫。就南宋來說,孝宗也是世宗
3 d, S+ Y$ ~# q& \' Y" E的規格,因為從他開始太宗一系轉為太祖一系,更為重要。明世宗和清世宗,大家想來都很熟悉了,也就不多說了,原因大抵同上。另外周世宗柴榮的故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故而不贅。金世宗、遼世宗也都是類似的意思,遼世宗是遼國帝系重新回到東
6 d6 C5 U  \1 T  o丹王耶律倍一脈上來的關鍵人物,而金世宗則是自太祖以來帝系回到宗輔一系的關鍵人物。/ K% Z+ ]% J" x$ h6 H/ A* _. L

  U1 j$ m1 S  g$ R( I; x5.世祖。& z4 o/ @; H$ W" p+ s2 t' s
9 q: f  [8 j! p5 U/ y  _
一般作為斷代史開創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啟下的人物的特定廟號,) \* k& `# |2 y7 R6 k- Z& y* x
也有作為開基者的,例如三國的曹丕和西晉的司馬炎、元朝的忽必烈等都是世祖的廟號。
  {& z1 `# H% e  B* `大抵上因為他們都不是王朝的建立者。劉秀是漢世祖,此後,北魏的世祖太武帝、南朝宋孝武帝、南齊武帝、北齊武成帝、元世
" @/ H' b! E8 _/ H祖、清世祖等基本都是這樣的由來。
8 D# R: D) U) [! \/ G7 V+ _; O/ r& H) E* ?6 u/ V2 @: ~8 m
6.高宗。
4 W3 ~" b, I/ j; Q6 J: w; ]* V0 s+ k5 N' j1 Y# g: I  V
歷史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謚法為高宗的一般都是王朝中衰的制造者,要麼就是陰險毒辣的代名詞,比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窩囊廢唐高宗和北魏高宗文成帝是個例外,其實他應該是唐世祖才對)漢朝的高宗漢元帝昏聵不堪,是其父漢宣帝預言的靈驗的實際證明,南齊的高宗齊明帝上台除了大殺高武子孫以外,沒做過什麼像樣的事情,連史書都說他唯嗜殺戮。: X& |; Z7 f8 H
: L  b) s& q" G% w7 |
上述是比較重要的廟號,下面再簡單說一下其他常見的廟號和歷史巧合。
) p3 e7 E. |: Y6 n( c
, X' J7 a# l/ i% ]7.仁宗。
7 F+ g) P3 f. J
+ d( ~- R3 q9 D( G  s# y正統王朝中有四個仁宗,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總體說來都是他們各自王朝中中等以上的皇帝,像元仁宗居然恢復了科舉制度,這在元朝只有世祖時期才有過的事情。明仁宗和清仁宗我都有文章介紹,也不贅。# Y9 t, p( U9 c6 f2 \1 S

8 R8 i1 X& H! V9 x# V  F2 u8.英宗和穆宗
; u5 J- ~2 y! a' T3 M( Y5 i2 y7 [) |: x6 T: V0 x5 |2 s# f# b& a% ?
這是一個多內訌和多麻煩的廟號,而且多是短命,歷史上宋英宗+ K6 G: V8 M  b, @; ^
、元英宗只在位三四年,其中宋英宗鬧了一場大禮議,元英宗鬧了一場南坡之變,連命都丟了,明英宗還有兩場,一個是土木堡
! P! t8 J. z. W之變,一個奪門之變。其實明英宗在位時間雖然長,死的時候也才34歲,和宋英宗差不多的年齡。所以,異常迷信的滿清從來不選英宗作為先帝爺的廟號的。穆宗多數是短命的,唐穆宗、明穆宗、清穆宗無一不是短命。$ I3 {1 v0 M2 \" K5 j; s7 t, Z

4 L2 T( [6 h. Y8 p5 A+ ]' t9.神宗和德宗。, u+ R. X2 ]' V, {: l9 w
2 C& C7 h: g, G" a
這兩個廟號也不是什麼好家伙,雖則當時上廟號的時候一定是深思熟慮的,但是,從歷史巧合來看,也是麻煩多多,宋神宗的王安石變法不僅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反而加劇了黨爭,明神宗萬歷的所作所為大家更是清楚了。所以,滿清也不選神宗作為廟號。德宗其實也不是什麼好的廟號,唐德宗、清德宗都是一生遭遇離亂
) x8 D( d7 f. b) z,當然,這些和廟號本身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系,重要的還是王朝和皇帝本身的作為。
9 `* x" r/ y6 F4 A+ Y; I( L$ @+ r+ i, q, ?- @9 T  S( g
10.中宗。
. ^! B. a3 w) ^! D9 T9 @9 J
" h  Z- ?6 V) `/ F知道中宗廟號的一般都是從唐中宗那里得來的,中宗,顧名思義就是中興之宗。最早起于漢朝的漢宣帝,而後正統王朝中分別是+ `, l1 F/ B. I8 n/ V4 i
晉中宗(東晉元帝)、唐中宗。三位中除了漢宣帝還當得起中興之名以外,其他二位都是尸位素餐,晉中宗是被王敦氣死的;唐中宗是被老婆給滅了的。
( c8 |) O5 x" [+ q4 b+ Z! K% ]
- w5 t  l$ j% }& Z" e5 M& [& ?4 K封建王朝之所以成為封建,從意識形態上說是非常迷信的,這也是封建禮法的一個重要內容,比如宋徽宗這個廟號,宋欽宗這個廟號不能說有什麼貶義,但是,後代沒有再使用這樣的廟號送給
; i$ k/ K6 X- Q4 S他們的先帝的。特別是明清兩代尤其嚴重,所以,宋明清以來,+ `% [1 q7 {% x7 ?* ?* z3 i
再也沒有皇帝的廟號叫做中宗了。宋高宗可以說是中興宋朝的皇帝,但是,兒子也沒敢送給他中宗的廟號。康熙稱得上滿清的救命皇帝,但是,也沒有得到中宗的廟號,而是抬高一格,升為祖6 B' W. E& ^$ ]/ a" A
,這也是清朝自己特有的禮法,一個王朝出了三個祖(太祖、世祖、聖祖。嚴格的說,其實還是兩個祖,因為太祖的時候還是後金呢)。明成祖的廟號是後來嘉靖皇帝自認為自己的外藩地位和( i- ^8 \" [' E% L! E8 u2 E7 D5 u
明太宗朱棣類同,所以,追尊為成祖,成為非常有名的明人口中的二祖列宗。
. [8 U3 @. b; B" n5 u. |( F3 g1 x+ Z( e6 ~" g+ t4 Y, W
3 ]  b# V- R* p
, \# G  }6 x- {' Z$ Z7 G

& K* r; U+ z9 F! z- P$ M7 J. J& ]此外,像孝宗、宣宗號稱是小治(東晉孝宗、宋孝宗、明孝宗、唐宣宗、明宣宗,清宣宗就不行了)文宗號稱小亂(唐文宗、元文宗、清文宗)等就不一一介紹了。& }. h3 P: k" k0 d; O7 a

# ^: w" R& C. [" a9 k% j8 m0 A1 X. `4 g
謚號是皇帝老兒死後,子孫後代給他的綜合評價,所以,歷代帝王都自己死後的謚號的關注不見得差于陵寢。但是,自從兩漢以後,謚號的本來意義也變了味道,一些明顯是庸劣的皇帝也經常得到美好的謚號,比如明朝的短命的昏聵的皇帝光宗,居然得到
0 _, r! ~1 K- ^2 I貞皇帝這樣的謚號。而在西漢,漢宣帝自己即位,連自己的祖父, U9 m2 a2 \; F! x% }. A( {: W. I8 V
都不能獲得正常一點的謚號,其嚴格是不同一般的。(漢宣帝的
8 d+ d) \1 j3 P祖父就是戾太子)
8 T8 e3 H) u% Z/ d" b) M* n. n" F" c7 K" Q2 W
下面就具體的把皇帝的謚號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 N! ?; p2 y1 t4 }& y# g
) R) _- {6 H& m3 _) l% a; l+ Z1.高皇帝。, c. m( o9 |+ n
4 O7 z+ e3 U0 u
這是一個非常完美的謚號,在他的六個解讀中,沒有一個涵義是帶有貶義的,而且,充滿了對開國皇帝的無往的尊重,所以,也只有劉邦、蕭道成、朱元璋、努爾哈赤等這些建功立業的不世出的人物才得以享受這樣的美名。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努爾哈赤是. o2 K/ p: k+ s7 E
兩個謚號,前者是太祖武皇帝,後者是太祖高皇帝。7 j4 I8 n* v0 y# S5 M, T

4 R2 N0 d' v  y0 e2 B( g2.武皇帝。
# _9 I5 M" x! A  z+ E! M4 ]) L8 X; S4 Z- m# a+ p5 S
古人說︰乃文乃武,乃神乃聖。武這個謚號一般以為是非常好的謚號,這可能和漢武帝有關,但是,武除了包涵“功肇睿強”的意思之外,還有“窮兵黷武”的通俗意思。所以,用在漢武帝身上是比較合適的。而且,漢朝時期對皇帝的謚號還是很重視的,* }' e( ^* [" Z) l2 k  V5 ^6 ~
像平帝、哀帝、靈帝這幾個中等偏下的謚號居然加之于皇帝,雖然這其中有王莽這類權臣的干預,但是,也說明了那時候的謚號
# s  @# H: j. T( r制度還是健全的。
3 w' n/ H/ s5 P0 F7 b, n2 v/ o7 _! X! b
歷史上謚為武帝的包括五胡十六國在內,一般都是和開基立業、征伐討平有關,其中不乏開國皇帝。比如魏武帝、晉武帝、後趙武帝(石虎)、北魏- c7 S0 R* C1 d$ ^! z
道武帝、太武帝、南朝宋孝武帝、南齊武帝、梁武帝、陳武帝、北齊武成帝、北周武帝,而到了以中華大一統自居的明清兩代除了努爾哈赤一度謚為武帝以外,再也沒有這樣的謚號了。( q  o% W" k0 D& R8 T) b

( M8 O  x9 D, |9 R: k. A' C3.文帝。
/ m, y/ R2 w2 b* c7 f9 i, P/ u: c- g! {" N  E# i
這是一個重要的謚號,從漢朝開始,這個謚號似乎成了王朝第二代的專用名詞,而且,還是太宗這個廟號專配的謚號,明太宗、; b% P2 t! T  Y# j2 m$ E
清太宗本身都是馬背上的皇帝,謚為武帝也不見得差,可是,都視作文帝,因為,文帝中有經天緯地的含義。歷史上謚為文帝包括漢文帝、晉文帝、晉簡文帝、魏文帝、北魏文成帝、獻文帝、* w) D7 s4 I* h* c1 P% P
孝文帝(只有孝文帝當得起這個謚號,因為孝文帝的廟號是高祖)、南朝宋文帝、南梁簡文帝、南陳文帝、北周文帝、隋文帝、明文帝、
- h, D. ?& b# n6 G9 s清文帝等。即使是在唐宋時代皇帝的謚號沒有那麼明確的一字定義的時候,太宗的謚號都有這個文的字眼。$ S; U/ {9 X% @! w+ m

' J3 ^! ~6 L+ ]6 S+ Q: T3 {4.明帝。
; t1 m! G8 T9 |9 c' T% }& I+ k0 Y- a( R
古人經常批評以察察為名的君主,偏偏明帝的謚號取得者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這樣的人物,真是歷史的作弄和巧合。歷史上謚為明帝的大致有︰漢明帝、魏明帝、晉明帝、後趙明帝(石勒)、北魏明元帝
) N2 m* G6 U/ P5 p( Z、孝明帝、南朝宋明帝、南齊明帝、北周明帝等,因為明朝國號: U# \: J6 F, m' Z9 z5 `& L" m
是明,所以不會有明帝,而滿清最為忌諱明,所以,更不會有明帝的謚號。這里,漢明帝親自動手追打大臣,甚至追到了床底下3 @7 k3 V! X, m- b
,史書都是有明證的,而晉明帝也是明察秋毫的主兒,權臣王敦
. g; o+ X/ j* R% T5 x活著的時候最恐懼這個皇帝,可惜,他也只活了二十幾歲。後趙
6 z/ C% x1 o! m# q6 }明帝石勒其實不應該謚做明帝,這主要是石虎在作祟。石勒是一個很開明的皇帝,這點倒是和明帝的本來意義比較接近。南朝宋明帝、齊明帝是最為混 蛋的兩個明帝,一個喜歡殺人,另一個喜歡迫害人,都差不多。北魏的明元帝是好玩弄權術的皇帝,因此錯殺了公孫表。而孝明帝也是一個類似的皇帝,只不過最後被5 H* c) _! O  y
母親給宰了。北周明帝是一個神明儼然的皇帝,被權臣宇文護所' X9 W. Z. b$ h1 @
嫉恨,所以,難免死于人手。0 a$ R8 k3 ], B8 w6 k$ I
) P" v* P& ]! j$ `
5.宣帝。9 B! b$ }" S  d, ]
7 \5 L7 S  M; t' [3 T
包括漢宣帝、晉宣帝(司馬懿)、北齊文宣帝、陳宣帝、北周宣帝等,其中1 v! q5 b+ D7 N! I; ^
不乏有開創一個王朝的始作俑者,比如司馬懿和高洋(此人和孫權類似,借助父兄的力量多一些),但也不乏昏庸之輩,比如周宣帝。宣字是一個漂亮的字眼,但是,明清都沒有謚做宣帝的,主要是前代宣帝的名聲都不是非常好,包括漢宣中興的漢宣帝。而且,都是來路不正的皇帝,這對這些正統自命的皇帝是一個諷刺。(按︰漢宣帝也是外藩入主、晉宣帝盡人皆知是篡位、陳宣帝也是,北周宣帝是荒淫的典範)
1 a4 Q( W  H7 y2 f  g' j) `( z3 H$ c1 e2 H- W' `. g
6.元帝。8 y* D% |5 q* ?7 _, W8 Z* C
5 ^. d- W$ [+ A0 P, J
俗話說,一元肇始。元帝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字眼,但是,謚做元帝的都不是很令史家滿意的,比如漢元帝、晉元帝(東晉中宗); g/ j5 e) d) _# d
、南梁元帝等,要麼昏聵,要麼嗜殺。所以,明清兩代沒有元帝
  A2 f. v, m" c4 v" k, N% X的謚號,而明朝滅亡元朝,根本就不會用元帝這個字眼。
3 C1 }# B! ^0 c4 N9 d7 @" U1 M1 j0 J. y* P2 p& I+ T
7.昭帝。
; N8 X9 t. Y/ a
& h$ G. o, @% y( l  \這是一個治世皇帝應得的謚號,歷史上謚做昭帝的一般都不錯,' y- S. D3 E" m* ?, V7 O" u
像漢昭帝、漢昭烈帝、北齊孝昭帝(北齊最難得的一位皇帝,可喜只在位兩年而死),但是,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在位時間很短7 x% Q$ ]) I- ]! m( P/ s8 M
,最能說明的還有明昭帝(明仁宗),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
4 j) _; }1 }& A- w5 ?% o$ [! s% b- G7 V3 S/ b! U: a
8.景帝。
0 r& E  ^, P/ U3 o' k6 L! `. `; A( z' ?' A) q
雖則有文景之治,但是,景帝的謚號並不是太好的字眼,這不是9 Y, |% ?! K/ U2 \+ t: G
從字眼本身的涵義上說,而是從謚做景帝的作為和為人來說,比如漢景帝,本人並不是一個治世的能人,晉景帝司馬師也不是什麼良輩,以致于他的孫子晉明帝听了他的事跡以後對王導說,這能是真的嗎?明朝的景帝、清朝的景帝(光緒)也都是命運很糟糕的皇帝,這和謚號本身沒關聯,可是,景帝從歷史長河來看,
, a& p6 o, ]3 s# l' Z5 y% H實在不是什麼上等的謚號。
0 I( Y3 j. T% t; y, i/ ^9 Q2 Z) M$ c1 `
9.成帝。
" Q. y0 ~# U) E4 Q3 {" S; D5 {, _  L2 X
這真是一個糟糕的謚號,漢朝的成帝最後死在趙合德的床上,清朝的宣宗成皇帝道光是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創造者。
# P) m' l, b5 _; M1 T其他的像晉成帝(先後有王敦之亂末聲、甦峻之亂)也是命運多舛。
. e2 O1 R) e4 v( K# \10.章帝。, S/ l! M1 A$ k. T
& {" C/ [( l- S
奇怪的是這個字眼都是留給了王朝的第三代,比如漢章帝、明章帝(明宣宗)、清章帝(清世祖),也算是不錯的字眼。但是,這三個皇帝本身的缺陷都是非常明顯的,而且,都是導致後來某些弊政的先兆。1 F+ D/ d' a; v  \4 k9 T

& h3 x/ H. N! {# U; c另外,元朝皇帝的謚號比較特殊,比如叫什麼格堅皇帝、曲律皇帝、完澤篤皇帝等等,還保持著蒙古的風格。3 j+ ?6 O- {/ x) ^5 J) q, z7 x
4 `8 k$ Y% F5 B& j4 }
比較有意思的和巧合的一件事是︰清朝的忌諱最多,可是,清文宗咸豐可能是糊涂了,給皇後一個貞的字眼,這就是慈安太後後來謚號為孝貞顯皇後的來由;而給貴妃的則為一個欽字,這就是
' p" s/ a1 ~" Y5 N- y. P慈禧太後後來謚做孝欽顯皇後的來由。但是,他忘了,明朝的光宗就是貞皇帝的字眼,也是暴卒。(慈安也是暴卒),而慈禧太後的孝欽則和宋朝的欽宗暗合,也是一個亡國的字眼。至于清文宗本人的謚號是顯皇帝,這和明朝滅亡天下的萬歷神宗是一個謚號,而滿清也正是從咸豐開始,四代而亡。(明朝從神宗算起也是四代而亡), K0 b) q( @# d8 Y' u9 L3 u
/ M) v( \( I" x% p1 q
自從漢代除了桓帝、靈帝、獻帝以後,歷代皇帝中再也沒有這樣2 E" W' y+ r8 z4 O3 C
不正經的字眼了,除了一些死于非命的皇帝和太後,比如北魏的
2 d3 z' r  W* w/ \- R( }5 t# h$ C靈太後,屬于惡謚,當然,不要忘了隋煬帝,也是巧合的是,隋煬帝的這個字眼居然和楊廣當年親自平滅的南朝陳國的陳後主的謚號是一個字眼,楊廣生前曾經絕望的對蕭後說,奈不作長城公. s9 B0 z% i& u8 w
(陳叔寶的封號),最後也只有這點和陳後主類似。當然,這又是唐朝給他的惡作劇。另一個謚做煬的就是金國的廢帝完顏亮。( ~1 A( J( O% k+ c7 B$ l, z- m
( X, c' `" r' d5 F1 ^  {% D
明清兩代還使用了一些前代沒有的皇帝的謚號,比如肅皇帝、純/ h% ~6 o$ d6 F+ n" C  S6 d: X
皇帝(明朝憲宗、清朝高宗)、顯皇帝、睿皇帝、仁皇帝、憲皇帝等。
* K8 M, e' B2 L% `" k
# f, N9 [- ~# D9 L9 A* |% s$ H$ S0 w

3 {# g# n7 d/ o; Q7 K$ G4 Z/ @( Q( Q# M

( H' b2 e9 P' H9 c  @9 o) Z自從漢武帝首建建元年號之後,年號就成為皇帝的直接附屬品。/ b; Q8 E' B+ t
到了明清,甚至用年號來稱呼皇帝,而一些比較利益百姓的政策" o9 \, X. ^6 Z8 e: c0 \
也直接反映到年號上來,比如乾隆初政很得人心,于是,當時老百姓就流傳這樣一句話︰乾隆寶,增壽考;乾隆錢,萬萬年。反之亦然,比如海瑞上書中所說︰嘉靖者,實乃家家皆淨也。所以
) a  D* \) W, i& L0 n& G% E7 i1 C,自古以來皇帝對年號就非常重視。. w5 }3 y) D% w" J) n/ P

3 b  }6 Z# T1 E0 ~  j& ^0 O當然,凡是年號都要挑選最好的字眼和最為講究的解釋,但是,( a! R7 B6 q7 b* X. i' R
事物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年號起的好,不等于政治抓的好,相反,很多時候,好的年號也未必能給昏暗的王朝帶來一絲曙光。例如漢光武帝的年號建武多次被後人延襲,目的就是希望光武中興也能再度出現,然而,比較諷刺的是歷史沒有重演。西晉惠帝、東晉元帝都是使用了建武的年號,可是,他們自己都被權臣挾持,行政一塌糊涂,本人也庸劣不堪。由此可見,年號不等于救命的菩薩。( l) W+ B2 S! S( H$ {7 Z
$ T, S- [8 n4 S; s/ [
一般來說,帝王忌諱前朝死于非命或者被短期顛覆的王朝皇帝的年號,就是平庸的年號一般也被屏蔽。然而,自漢武帝以降,中國封建史一共有近千個年號,很少有人能夠把他們完全、準確的; E5 J  W0 z% S8 B; [1 B
復述出來,所以,雷同的笑話還是層出不窮。比如東晉末年桓玄
" x0 D8 ~9 |* R$ X: Q" R7 G6 l篡位,自號大楚,定年號為永始,後來一查,竟然是西晉篡位者
- }/ y9 e2 y) F5 f: T* W趙王司馬倫的年號,而此前這個年號就是漢成帝這個荒淫無度的
% z3 _/ U- M6 L家伙的年號,所以,桓玄那個時候,人們就說他的“朝廷”長久不了,果然,最後很快垮台。
9 e/ J+ V1 l, c4 t8 j8 B7 j% x2 |* C4 V4 r  v
還有一件事也很有意思,宋太祖定立年號曰︰乾德。太祖本人沒有多少文化,這件事就是交給宰相趙普等人去辦理,趙普他們擬定的就是乾德,可是不久就有人指出,這個乾德是五代十國前蜀/ D5 v3 [1 V. }  o
後主王衍曾經使用過的。如果說桓玄和司馬倫相距一百多年還能夠用無可考證這樣的話來搪塞,那麼,王衍距離宋朝立國不過二三十年的光景,這是無論如何說不過去的大笑話,而且,真像是
6 N  G* N5 L) T2 S. d太祖在年號公開頒布之後才知道的,雖則,不能對趙普過多的責備,但是,宋太祖卻感嘆道︰宰相一定要用讀書人啊。6 t7 d; }- Z9 Q# x; g, J

1 v  ^8 C. y" B; z: Y3 N北宋末年,蔡京當權,蔡本人是書法家,而且,喜歡標新立異,
1 z# R8 K9 Y( l8 q- X8 o頒布年號崇寧的時候,蔡京獨出心裁,把崇字一筆寫到底,這是南北朝時期庫狄干發明的粗人寫法,叫做︰穿錘。蔡京這一穿錘5 B, x' f: p4 L
可不要緊,卻壞了宋家的江山,當時迷信的人說,崇字是一個山
/ |& Y  j' H, w" |) u* ?下面一個宗,蔡京一筆下來,把宗的一點給破了,所以,宋朝很快宗室離亂、厄運當頭了。當然,這是因循附會,不能作為信史考證的,但是,新近出土的宋朝崇寧通寶確實是崇字一筆帶下的! o; C/ U' [5 V. R+ f
,這也是事實。
& m$ Z/ A9 m! A# w& ^; q4 O5 e- p: `, I
- c/ ]) i& _+ ~/ Z( I0 R2 T: ~年號的另一作用是宣明政治方針,例如宋徽宗即位之初,選定年號為︰建中靖國。目的在于平息日益嚴重的黨爭,然而,正如建中靖國年號本身只有一年的短命一樣,徽宗的願望隨即很快破滅
" F0 x7 @4 S' G  c4 P: x0 t" R。崇禎即位的時候,下面送選四個年號給崇禎挑,朱由檢選定了/ u3 H3 i5 s, k# s
崇禎,意思是希望天下粗安,但是,當時就有人指出,崇禎年號7 [5 S1 ]" q2 J- P& ?7 Q) a& F
和宋末崇寧年號接近,是一個不祥的年號。其實,滿清皇太極大清國建立時用的年號還是崇德呢,也不見得不祥。再有,明成祖- c. C8 f/ j; U9 e
永樂年號是非常有名的,殊不知這是幾百年前反賊方臘使用過的
6 O0 p, X0 r6 s# T,但是,朱棣豈能是方臘可以比得了的呢?可見,事在人為,關% [& j+ o* t& v$ v" m
年號何?
: c3 `9 X8 s0 ~2 {2 f6 H- P2 K1 ~
6 v4 J! W$ P! W有的年號還有點讖語,清末的同治也是類似這個意思,一方面希望兩宮垂簾、親王秉政
3 m9 h' q+ N  o! O6 D( x達到順治時期的光榮,另一方面順治之後是康熙,希望同治之後
: Z  @/ a4 R: @盛世再現。可是,這兩個目的一個都沒有達到,反而是同治皇帝: I! \) I" _) g- X3 o3 ^
和他的祖宗一樣暴卒而且死因不明,再者,順治之前滿清是兩代
; l/ \, \9 c& \- T+ h. [,而同治之後滿清也是兩代,可謂始終相系。另則元順帝的年號" j7 O: W- k0 F
叫至元(史稱︰後至元,有別于至元),和他的祖宗忽必烈的年號相同,而元朝起于至元,也亡于至元。可謂巧矣。8 L- U; x# G% f( H
6 r" B3 ?1 h! m( U* _. y
[ Last edited by 151515 on 2005-12-12 at 03:16 PM ]
Originally posted by 151515 at 2005-12-11 21:33:3 V+ a) t  ~6 Y4 |' l% e7 o

/ u6 M9 ~* j' i' C! o" x
+ k" C6 c) t/ J4 p錯誤不少
/ J2 K% d9 }& B3 n6 n3 G3 B6 Y$ @4 ~. m  n0 m( E
吳帝:  `8 P  r, `( z, N( v

" h& ^, F' Y5 M$ |* z/ N' ~8 f孫權(大帝...
3 x4 r9 I7 U! T7 _; s
+ Z5 k) E) c: W% @/ \8 [3 `為何會扣我2分?是否我製造了麻煩?. }  O. K0 N0 k) ]3 g. g" v
請各位解答o
Originally posted by 151515 at 2005-12-12 15:14:! C5 t: p/ V) @$ x3 g+ B

+ E/ p; b" X. Z( ^8 A5 e' R2 Y: ~: h# ?# D1 R( ^, T( Q
為何會扣我2分?是否我製造了麻煩?
! M8 ]3 @& @: o請各位解答o
) e+ Q) B; _5 a& j' y; [
# y" x# `" }4 l5 G3 P/ o; B* D. f- {3 |) D4 R' q; @

/ E. z& @- m/ d; X9 D" M
; D( o4 v3 {( V) b& L; e由於閣下疏忽而胡亂批評別人,引起無謂事端及混亂,為令新加入版友pigcat可以繼續安心發表於此post,以此為例...............往後請慎言,多謝合作。
Originally posted by BOYDWAN at 2005-12-12 16:03:1 n; S) |: R+ C: j" v0 V

1 [1 y8 r4 j8 q9 ?$ f% n. f" \" E9 I3 ?
. i7 W/ z1 `4 v$ b( I

  c9 I8 Q/ b; a: u* o9 ?4 q+ g( F7 m
1 y0 P1 T: v) S% d* k由於閣下疏忽而胡亂批評別人,引起無謂事端,為令新加入版友pigcat可以繼續安心發表於此post,以此為例...............往後請慎言,多謝合作。
" e- |2 E- f+ ^. T7 d6 h. p
  u% w- p- F+ X" rThx for ur 解釋

豐臣秀吉小傳

出身低微 在眾多日本人的眼中,豐臣秀吉(Toyotomi Hideyoshi,1536~1598年)的誕生充滿神奇色彩。最膾炙人口的傳說如下:天文五(1536)年丙申(猴年)一月一日,尾張國愛知郡中村(現名古屋市中村區)的農民木下彌右衛門的家中,在這喜氣洋洋的元旦氣氛中,誕生了一個男孩。彌右衛門的妻子平日篤信日吉權現(太陽神),經常向日吉權現祈禱能夠生一個男孩。有一天晚上,她夢見太陽進入她身體,之後,她懷了身孕。十三個月後,這個小孩誕生了。由於是日吉權現所賜之子,因此命名為日吉丸(Hiyoshimaru)。這個小孩,臉長得像猴子一樣,所以大家都叫他猴子。古今中外,英雄偉人的誕生難免染上神話色彩。上述的這則傳說自然也不例外,疑點甚多。譬如說,後來秀吉用來自我宣傳的《關白任官記》裡,就記載他的生日是天文六(1537)年丁酉二月六日。關於他母親因夢見太陽神而懷孕的故事,在後來豐臣秀吉寫給朝鮮國、中國、台灣國等的正式外交文書中也有提及。其實,當秀吉受封「關白」(相當於朝廷中宰相的地位,通常由地位最高的貴族擔任)一職時,他曾說他的祖父是朝廷的公卿,因受小人的陷害而至鄉下生活。有一次,他母親至京都探訪親戚時,與公卿貴族發生關係而生下他。後來他又改口說是他母親與天皇發生關係而生下他,最後,終於發展成他是「太陽神之子」的神話。豐臣秀吉的父親木下彌右衛門曾經在織田家擔任「鐵砲足輕」(火槍步兵),受傷後回到老家當農民。在豐臣秀吉一統天下後,或許他認為必須誇張自己的背景,使自己更具有權威性,另一方面,或許只是他自己的自卑感作祟而已。不過當他從替織田信長拿拖鞋的身份,搖身一變成為天下霸主時,連當時的知識份子也覺得不可思議,認為他似乎不只是個凡人。因此,對於當時的一般民眾而言,或許「太陽神之子」是個能夠讓人接受的說法。8 r% A# T/ n8 V! X
7 |' x7 _6 W* D3 y% y& }' O# [
沒沒無聞的童年 根據比較可靠的史料《太閣素生記》,以及其他傳記的記載,秀吉確實長得像隻猴子,因此他的綽號叫猴子。這並不只是個謠傳而已,現存的織田信長的信中留有證據。此外,織田信長的信中還透露,秀吉還有個外號,叫做「禿鼠」。秀吉中年以後,毛髮逐漸稀疏,晚年出征的時候,為了使自己更有威嚴,經常要畫眉毛,裝假鬍鬚。不管是猴子還是禿鼠,總之豐臣秀吉的外貌極為不揚。秀吉在八歲時與父親死別,沒多久,一個名叫筑阿彌的茶藝師當了他的繼父。在繼父的眼中,秀吉不管外表或個性方面,一點都不可愛,而且家裡又貧窮,因此就叫秀吉出去當幫傭。秀吉不管到哪裡幫傭,都不受歡迎,每個地方都待不久。最後,在十六歲那年,秀吉拿著生父留給他的永樂錢一貫文離家出走,獨自尋找幫傭的主人。秀吉的出生地尾張(現愛知縣),介於京都與偏僻的東國之間,是塊肥沃的平原,可說是僅次於京都的先進地帶。這個地方商人熙來攘往,因此可以接觸各地來的訊息。在這種環境下,秀吉當然也得到一些商業的資訊,而且他天生聰慧,在旅途中,他將永樂錢換成便於攜帶的商品「木綿縫針」,然後再將縫針賣掉,獲取利潤成為旅費。最後,秀吉終於如願以償,進入遠江國(今靜岡縣)的松下嘉兵衛家中幫傭。秀吉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幫主人拿拖鞋。由於至武士家庭工作是他的最大願望,因此秀吉工作勤奮,沒多久即受到嘉兵衛的重視,將他提拔為出納管理員。然而好景不常,秀吉的能幹與勤奮受到同事的嫉妒,一大群人經常在嘉兵衛的面前中傷秀吉,儘管嘉兵衛再三保護他,但阻止不了眾人的誹謗,終於在嘉兵衛善意的說明原委之後遭到解雇。秀吉在松下嘉兵衛家裡工作四年,雖然遭受解雇,但是他仍然感謝嘉兵衛對他的提拔與呵護。後來,豐臣秀吉稱霸天下之後,他派人去尋找松下嘉兵衛,在遠江國久能地方賜給他三萬一千石的領地,並任他為大名(諸侯)。
# m2 h% X* R" m* B
  f' A, n! }/ ?8 n8 w& j/ k侍奉織田信長 回到尾張之後,秀吉想盡種種辦法接近織田信長。在織田家中,他的第一份工作仍是替信長拿拖鞋。雖然同樣是拿拖鞋的工作,但秀吉比從前更加用心。譬如說在寒冬的清晨,他將信長的拖鞋放進懷裡溫暖,信長對於這種用心當然會有所回報。在六年後,也就是永祿二(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發動奇襲,打倒今川義元,一躍而成為天下出名的武將。此時,秀吉擔任雜物採購官,發揮了開源節流的長才,他將支出減少了三分之二,當清洲城城牆破損而沒錢修理時,他又毛遂自薦擔任營繕官,將城牆修補完畢。就在桶狹間之戰的那一年,秀吉與織田家的淺野又左衛門長勝的養女Nene(後來尊稱為北政所Kita no Mandokoro)結婚。由於他是從步兵之子入贅於武士之家,所以改名為藤吉郎(Toukichirou),另一名字為秀吉。此時秀吉二十五歲。後來約在秀吉三十八歲時,他又從織田家的大老丹羽長秀與柴田勝家兩人的姓中各取一字,改姓為羽柴(Hashiba)。永祿九(1566)年九月,當織田信長攻打美濃的齋藤氏時,織田軍最重要的戰術工作就是於墨俁(Sunomata,現岐阜縣安八郡)建築堡壘。織田信長派遣三分之二的軍隊去建築堡壘,剩下的三分之一用來防衛敵人的攻擊。這建築堡壘的工作就由秀吉來負責。秀吉先將建築堡壘的木材運往木曾川的上游,然後用木筏沿著河流運送下來。建材運到之後,才二、三天,堡壘就建好了。之後,秀吉又建議借用當地土豪的野武士力量,夜襲敵陣,結果獲得大勝。這次大捷,秀吉成為信長麾下的一名大將。
7 z1 {2 s9 \) r) z8 |
+ z  i% Q2 ~5 H, Q: E本能寺之變 1682年6月2日拂曉,明智光秀舉兵叛變,織田信長在本能寺自殺身亡。這一個事件改變了秀吉的命運。根據《川角太閣記》(Kawazumi Taikouki)的記載,明智光秀在事變之後,立刻派密使去向毛利氏報告。沒想到這密使在暗夜中迷失方向,誤入羽柴秀吉的兵營中。此時正好是本能寺之變的第二天。秀吉知道此事後大吃一驚,同時他也預感到他的一生的命運將會有巨大的轉變。羽柴秀吉不敢張揚此事,翌日(4日)立刻與毛利(Mouri)軍的高松城城主清水宗治達成和談協議。6月5日清晨,秀吉從高松城撤退,揮兵討伐明智光秀。秀吉的軍隊在滂陀大雨中,日以繼夜的強行軍,奔馳了約一百零八公里的路途,終於在七日的傍晚抵達自己的居城姬路城。秀吉一回到姬路城,立刻跳進澡池裡泡熱水澡。他在澡池裡面,發布出兵的順序,並命令將城中所有的資金與兵糧完全分發給將士,毫不保留。從這裡可以看出,羽柴秀吉為了這一戰,將他一生的命運孤注一擲。
; ~7 E) v& e4 F6 C( j3 E/ P. ?( [; a6 a" E% g* _% c' E
山崎之戰,此時秀吉心中應早有勝算。因為明智光秀背負著反叛主君的罪名,事實上連光秀以為一定會來援助他的細川父子都剃掉頭髮,與他絕交。表面上看起來,明智光秀似乎太過盲動了,其實本能寺之變時,織田信長的主要將領都在遠方與強敵作戰,而織田信長最忠實的盟友──德川家康也正在京都大阪觀光,幾乎不帶一兵一卒。因此明智光秀舉兵叛變的時機並沒有錯誤,只是他的運氣太差了,真可謂人算不如天算。現代日語中,有「天王山(Tennouzan)」一詞,意為決定勝負的重要關鍵。這是指明智光秀聽到秀吉率領快軍往京都來時,他立刻帶兵前往自古有要塞之稱的山崎(Yamazaki,位於京都大山崎町),並欲控制山崎後方的天王山。沒想到秀吉已經早他一步佔領了天王山。此時,秀吉的軍隊約四萬人,光秀一萬六千人,勝負早已揭曉。光秀在逃亡中被土民殺死,他的軍隊也四分五裂。
: h9 L5 _% O- s8 o7 y0 f$ @) q: K  ]" }" i
山崎之戰後,秀吉的聲望扶搖直上。6月24日織田君的主要將領聚集在尾張的清洲,討論信長的後繼人選,以及分配領地的會議,這就是所謂的清洲會議。在會議中,大老柴田勝家推出信長的三男信孝當後繼者,但是秀吉卻決定由信長的年僅三歲的孫子三法師來繼承。柴田勝家的不滿可想而知,織田軍的內戰已不可避免,翌年(1583)終於發生賤嶽(Shizu ga Take,位於滋賀縣北部)之戰。在賤嶽之戰中,秀吉的陣營中傳來前線已經敗北而撤退的消息,但是秀吉卻對部下高喊:「我們打勝了!」秀吉判斷敵軍雖然戰勝,但一定已經精疲力竭,當天晚上將會在大岩山附近過夜。於是秀吉指揮軍隊,連趕十三里的道路,來到退守的前線陣營。到了晚上,當柴田軍的佐久間勢站在大岩山,看到山下一大群火把在移動時,他嚇了一大跳,他作夢也沒想到秀吉那麼快就趕回來。賤嶽之戰,就在秀吉迅速果敢的行動中獲得大勝。) C* k+ R& U3 S& P! J' x
2 c: A, l' K  @  q
大阪築城,在山崎之戰與賤嶽之戰獲得大勝之後,秀吉於1584年與德川家康(Tokugawa Ieyasu)、織田信雄(Oda Nobukatsu)的聯軍大戰於小牧(Komaki)、長久手(Nagakute)。遇到驍勇善戰的德川家康,士氣如虹的秀吉首次碰到釘子,但是他非常聰明,立刻與家康和談,並收家康的次子於義丸為養子。其餘的戰爭,如1585年攻打紀州與四國,1587年征討九州,1590年出征小田原,秀吉的軍隊都勢如破竹,邁向統一日本之大道。 1583年,秀吉在大阪著手建築一座超越安土城的城堡。其天守閣外觀五層,內部八至十層,於1585年完成,其動員的人數,據史料記載,「超過六萬人」,「如同螞蟻進入蟻穴般」。秀吉為了向大家炫耀大阪城的豪華壯麗,經常招待訪客去參觀,其中還包括外國的傳教士。秀吉向傳教士說:「現在你們看到的房間,到處都是金、銀、生絲、綢緞、高級茶器,另一間房間則都是長短刀,以及其他的武器。」換言之,大阪城比安土城更像一座寶山。此外更令參觀者驚訝的是,秀吉還製造了一間活動式的黃金茶室,牆壁、天花板、地板都是由黃金製造的,甚至連紙門的骨架也是黃金打造。他的寢室也是極為華麗,棉被是鮮紅色的高級布料,床頭以黃金雕刻裝飾。這大阪城在1615年被德川軍燒毀,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大阪城天守閣是在1931年11月以鋼筋混凝土重建而成的。傳教士佛洛伊斯於1593年的報告書中介紹秀吉的夜生活如下:「關白(秀吉)極為好色而不知廉恥,經常沈迷於動物性的肉慾中,在他的宮廷內,擁有二百名以上的女人。這不幸的暴君年齡已經超過六十歲(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老),但是他還派人出外搜尋美女,不管是商人或是工人的女兒,也不管是未婚或是寡婦,只要是容貌美麗,都被他召進城內。而且他都只留一二天,就讓那些婦女回家,只有讓他滿意的,才長久留在城內。」他的側室為數眾多,比較有名的有:淀殿(Yododono,也就是淺井長政的長女茶茶)、加賀局(Kaga no Tsubone,她是前田利家的三女摩阿)、松丸殿(Matsunomarudono,京極高吉長女龍子)、三條局(Sanjou no Tsubone,蒲生氏鄉的妹妹阿虎)、三丸殿(Sannomarudono,織田信長的五女)、姬路殿(Himejidono,信長的弟弟信包的女兒)等。有人說,秀吉出身低微,所以喜歡蒐集名門閨秀當側室。
" C8 s3 t' v1 _, _# D- ?2 u4 x( H- ^  n$ L; z. g
藤原秀吉與豐臣秀吉 就在大阪城完成的1585年,也就是秀吉五十歲那一年,他改姓藤原,升任代表朝廷最高權勢的「關白」一職。這「關白」一職,自古以來,都由藤原氏所獨佔,特別是藤原家的近衛、鷹司、九條、二條、一條,稱為「五攝家」。因此秀吉乃先認前關白近衛前久為乾爹(近衛亦為藤原一族),然後才晉升關白。至於,為何秀吉不擔任「征夷大將軍」而去當朝廷的「關白」一職,雖然有種種說法,但其實當時的戰國武將,一聽到朝廷要賜給他們虛有其名的官位,都會感動得流淚。所以秀吉晉升「關白」,自然會感到無限的光榮。晉升關白後的翌(1586)年,就在後陽成天皇即位的那一天,秀吉晉升律令制度下的最高官位「太政大臣」。「關白」一職雖然代表最高權勢,但從正統的律令制度來看,仍屬「令外之官」,從此看來,秀吉擬依律令制度的官位重建天下秩序。另一方面,或許秀吉認為藤原這個姓太過老舊,無法顯現出他是歷史上最大的偉人,因此秀吉又獲得天皇的許可改姓豐臣,象徵日本統治者的豐臣秀吉於焉誕生。+ C' {8 g# f' _. [' l& f* m
) [- a6 C6 U6 o) q! W
「刀狩令」與「太閣檢地」 戰國時代,人民擁有大量的武器,動不動就以武力來抗爭,因此連戰國武將都感到害怕。1588年,秀吉下達一道命令,禁止百姓擁有長短刀、長槍、火槍等武器,這就是有名的「刀狩令」。雖然在這之前,也有其他的武將實施刀狩令,但不像秀吉的刀狩令那麼徹底,而且是屬於全國性的。當時的農村究竟擁有多少武器,我們從加賀國江沼郡所沒收的武器即可一窺端倪:武士刀一千七百零三支、腰刀一千五百四十支、長槍一百六十支、耙刀五百支、小刀七百支。另外出羽國仙北郡則沒收武士刀二百五十支、腰刀二千七百三十支、長槍三百三十六支、火槍二十六支、弓七十六把、盔甲十二具、頭盔五頂。農民的暴動固然可以用「造反有理」來解釋,但反過來說,一個農村擁有這麼多的武器,不造反也很難。在秀吉的「刀狩令」實施之後,農民的武力可以說遭到去勢。在日本史上,有所謂的「太閣檢地」,這太閣當然是指豐臣秀吉,而所謂的「檢地」就是重新測量土地的面積,並調查作物生產量的意思。秀吉在1591年12月辭去「關白」,由他的養子秀次繼承「關白」,自己則成為「太閣」。「太閣」是「關白」禪讓之後的稱呼。就在秀吉成為「太閣」這一年,開始作全國性的檢地,因此稱為「太閣檢地」。其實,秀吉從1583年起就開始檢地,在這之前,其他的戰國武將為了想要重建業已崩潰的土地制度,因此也曾經做過檢地的工作。「太閣檢地」之所以具有特別的重要性,那是代表豐臣秀吉已經完成了日本的統一工作,同時,也表示他為了將來出兵朝鮮而預先作國力調查。此外,經過秀吉的嚴格檢地之後,每塊田地的收穫量都統計得很清楚,農民具有耕作權,同時必須擔負繳納年貢的義務,農民與政府之間的剝削階級(豪農)從此消失。
1 Y/ b4 @* z4 ^  _/ K. {
6 o5 N, J' O# _! u禁止基督教與出兵朝鮮 基督教是於1549年隨傳教士沙必略傳到日本的,三十三年後的1582年,日本的基督徒已經到達十五萬人,可以說是一百個日本人當中就有一個基督徒,可見基督教的傳播速度非常快速。然而在1587年,豐臣秀吉卻發出一道命令,禁止基督教傳教士進入日本。其最大的原因是,豐臣秀吉唯恐基督教大名(諸侯)將領地捐獻給教會,再度出現類似一向宗信徒暴動的局勢。在禁令中的第一條提到,日本是神國,這表示日本開始吸收歐洲的文明,已經不在印度、中國的圈子裡。有人說,這是最早的「脫亞論」。就在長久的戰亂接近尾聲,人們歡欣鼓舞地迎接和平的日子來臨時,1592(文祿元年)正月,豐臣秀吉突然發佈出兵朝鮮的命令。秀吉的野心不止於朝鮮,他最終的目的是要征服明朝,甚至想要將帝國的版圖擴大到印度、東南亞。雖然有人說秀吉出兵朝鮮的動機,是由於他喪失了最心愛的三歲大的兒子鶴松(1591年),但是在這之前,他已經向傳教士說過要出兵朝鮮,所以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比較可靠的說法是,沒有一個封建領主不想擴大自己的領土,而且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之後,已經沒有領地可以犒賞有功的將領。如果佔領了中國,當然不愁沒有領地可以分發。就在出兵朝鮮的前後,秀吉分別寫信給琉球(1590年)、菲律賓(1591年)、高山國(台灣,1593年),要求服從朝貢。當時的台灣正是中國等海盜的根據地,是軍事、貿易、交通的要衝。秀吉的軍隊在攻打朝鮮二十天後,已經攻陷漢城,可謂勢如破竹,日軍的致勝關鍵在於擁有先進的歐式火槍。就在秀吉得意忘形之際,朝鮮的游擊隊開始在各地反擊,名將李舜臣更率領朝鮮的水軍,以龜甲船及船砲震天雷大破日本的軍隊,控制了制海權。進入嚴寒的冬天之後,明朝的救援軍隊又趕到朝鮮,日軍在飢寒交迫中犧牲慘重,厭戰氣氛瀰漫。秀吉本來想要談和,但是1596年9月1日看到明使的國書,上面寫著要封秀吉為日本國王,並將日本當作明朝的屬國。秀吉看了之後暴跳如雷,當天晚上發佈命令,再度出征朝鮮。這次的出兵軍隊只有十四萬,而且僅能佔據朝鮮的最南端。在第二次出兵的前後,日軍隊朝鮮民眾的殘害更加激烈,而且日軍為了爭取戰功,將戰死的朝鮮軍隊的鼻子、耳朵割下,用鹽醋防腐寄回日本給豐臣秀吉,由於以數量記功,所以很多無辜的老弱婦孺都受到殘害。這些鼻子與耳朵埋葬在京都方廣寺大佛的西側,今日則稱為「鼻塚」。至今,韓國人一提到豐臣秀吉,莫不咬牙切齒。秀吉的軍隊除了殺害朝鮮軍民之外,又強行押解五、六萬朝鮮俘虜到日本耕作。除了農民之外,日軍還強押大量的陶藝、印刷、刺繡等師匠到日本來,使得日本的陶藝水準大舉提高。銅活字的傳來,更帶動了日後江戶時代的出版風潮。朱子學者姜沆則帶給日本的朱子學莫大的影響。這是侵略戰爭無意中的文化產物。$ j  y2 f# _* f2 O- u

  j/ y' M6 J) u- _4 g0 J- {夢中之夢 在征服朝鮮的軍隊陷入苦戰之下,如同前面所述,豐臣秀吉將自己的「關白」一職讓給外甥秀次,自己則引退,成為退休的「太閣」。可是在1593年8月,也就是秀吉五十八歲那年,愛妾淀殿又再生下一子,秀吉欣喜若狂,取名為「拾」,亦即後來的「秀賴」。就在秀吉為如何替兒子的未來鋪路而傷腦筋時,秀次為了討好朝廷,獻上大量的金銀財寶。秀吉得知之後,即以謀反的罪名命他切腹,並將秀次的妻妾子女三十餘人斬首,據說當時鮮血染紅了京都的鴨川。 1594年,秀吉五十九歲時,關白秀次的文書官在日記中記載,秀吉在晚上睡覺時尿床而不自覺。為了防止肉體老化,秀吉乃命令朝鮮的將士捕捉老虎給他進補。儘管吃了大量的虎肉與老虎的內臟,然而秀吉的健康狀況仍然沒有好轉。到了1598年,秀吉的身體情況稍好,乃於3月15日在山城的醍醐(位於京都市伏見區)舉行盛大的賞花大會。其規模遠比十一年前在北野(位於京都市上京區)舉行的茶道大會還盛大。然而與北野的茶道大會不同的是,當年的茶道大會,販夫走卒都可以自由參加,而這次的賞花大會卻是戒備森嚴,彷彿暗示著世人對豐臣政權的不滿。到了七月一日,秀吉夢到織田信長來對他說:「藤吉郎,你的時候差不多到了,我來迎接你。」秀吉回答說:「藤吉郎替主君報仇,是為了報答主君的恩惠。請主君再稍等一段時間。」信長猛拉著秀吉說:「不!我的孩子被你害得很慘,一想到這件事,我就等不下去了,快點過來!」秀吉醒來,發覺自己已經爬離床位了。自從作了這個夢之後,秀吉自己知道來日不多,他最擔心的仍是愛子秀賴的未來。八月五日,秀吉將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上杉景勝)叫到床邊,不停地說:「拜託各位一定要照顧秀賴。」八月十八日,秀吉終於在伏見城內結束他那波濤洶湧的一生,享年六十三歲。他留下一首辭世歌:「隨露珠凋零,隨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的往事,宛如夢中之夢。」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Originally posted by pigcat at 2005-12-11 12:54:
( ~& P3 u9 T0 }8 C歷代皇帝(中英)8 Y# i9 u1 @. W6 s4 z
7 m' F% N2 n1 o

/ N5 D8 J$ n" ~( t/ M- G•        炎 黃 子 孫  ...
3 G) v3 e5 I+ b; Q- H- K: ^非常好....................

好.jpg

好.jpg (10.6 KB)
352 x 288 PIXEL下載

Originally posted by 打狗棒 at 2005-12-12 16:53:, x$ C+ l; d6 `9 L8 R( F0 c$ e
# E+ O" v: b1 M1 n& @* |$ n1 y
非常好....................
, n7 t$ J) ?; f0 K2 o& o! w- g8 ?5 a
. }/ e, N/ j5 h, M叔叔,您也可以在這裏發表一些對中共,日本和美帝等等的意見例如您對他們從前做的事的感想等等,無任歡迎
Originally posted by 151515 at 2005-12-12 16:58:
5 _+ x1 b4 y. i$ G1 m0 B* E) g; C' |- U# x( z
6 e9 O9 f9 @2 V; w1 x- r
叔叔,您也可以在這裏發表一些對中共,日本和美帝等等的意見例如您對他們從前做的事的感想等等,無任歡迎
當然要是歷史 la
; ?2 ^0 C) b1 C3 j# U1 X4 p
Originally posted by 151515 at 2005-12-12 16:58:2 w4 |3 I! D* u6 ~' e& n

+ B1 D! {" a* s, d: j, ~% i( H# i" D; M
叔叔,您也可以在這裏發表一些對中共,日本和美帝等等的意見例如您對他們從前做的事的感想等等,無任歡迎
9 Q  P# L% c2 Q0 n* a8 _
<人民共和國繫年>. _+ w$ r" L1 {1 u1 T, N
(原文作者不詳,方潤修飾) 3 L: w4 D% Y$ V0 }- l0 p& \
高祖武帝開國元年 (1949)
" c8 ]" j  q2 i; a4 T3 Z/ N: V9 P  P8 \" G* j  M: J
二月,王師入京,吏民欣喜。北土悉平。帝遣六軍征南朝,號百萬。
8 Q: ]$ }" `  o3 b四月,六軍涉江,滅南朝。南酋蔣氏遁,入海,據澎湖以抗聖化。+ e  q: I& k4 j1 e
            遷九鼎於京。江南諸道初定。& v& l( {+ ?5 t- b  X
十月,帝登基於天安門。入太廟,誓,立政,改元「開國」。. Q2 {2 ^& T* Q) y
            周文正公相,封六輔政親王。帝曰:「華夏諸民今日立矣﹗」& K$ i/ J; n, E
十一月,大將軍劉、西路招撫使鄧統王師十萬入蜀,前朝餘孽星散,蜀、滇、黔傳徼而定。
, m$ E$ U7 V3 {) d7 H                鄧平公封西南節度使,坐鎮西南以圖吐蕃。
0 I; Z% G1 e2 K是年,帝下《別了,司徒雷登》等三詔,用賜西夷美利堅使,夷使慚去。史稱「三詔去西夷」。, |7 V' h/ f! c6 W# \: r

! j5 Q. U9 O3 _高祖武帝開國二年 (1950)& f) e! Z1 z! {. y5 F" J+ m8 G

, D9 m( B6 Z- e+ N! f二月,北狄俄羅斯遣使來朝,盟,世世代代約為兄弟之邦。
7 C) D5 l. U1 E5 G六月,高麗內亂。帝詔命停戰,不聽。
; {$ j1 P! d" i) M: n. ?7 W/ N九月,高麗北朝勝。同月,西夷美利堅糾合西夷數十邦侵高麗,號「聯合國軍」。
  {- @# G( P. g) D" \" S. m十月,高麗北朝潰,美夷之師次於鴨綠水。
$ R% h+ J! Q# t1 l7 ]& v, f4 `2 s            帝以大將軍彭桓公為東征元帥,加太子少保,太子岸英為監軍,統精銳二十萬入高麗。, h- P9 _$ [& ]# h2 j) P- T0 {# z
            戰於長津,夷師敗績,精銳白虎鐵騎覆滅,遺屍數萬。山林溪澗邊,虜血幾灑遍。
2 M" l+ x9 a4 Y, ]4 S. x            征西將軍王震統兵入西域,設西域都護府,立「生產建設兵團」屯田。西域歸王化。
$ u: D& x9 O: m* o0 W& ]2 j$ V8 n" X& L# i) U% r+ H& ]2 C! D% x/ i
 
2 Y( o: M* T+ ]$ w高祖武帝開國三年 (1951)
. x/ h! `0 ]0 g  O/ B
, b' {% Q9 S" s$ j十一月,行「三反」。
* O6 }  F, {- `是年,王師戰美夷於高麗。美夷懼,求和,帝不許。
0 D4 \7 w8 t6 k! W: w+ j9 r            吐蕃歸王化。自是,天下幾一統。7 e5 V7 }% m  w- {2 g" M# N
            太子戰死沙場,天下悲慟。8 A5 Z! K7 u. [; T5 W0 b
 # V; c* [6 D1 u6 t4 q4 E
高祖武帝開國四年 (1952)
1 {5 f# [5 F0 C4 k( f! y0 e6 j" R5 C2 V
一月,行「五反」。- s( ~7 W5 h0 _+ y& M9 C$ s
八月,帝下削藩令,令東北節度使高崗王(開國輔政六親王之一)、華東節度使饒石公、: U, {2 ~: e; A  A9 ]
            西南節度使鄧 平公、中南節度使鄧恢公、西北節度使習勛公進京。0 \6 [$ ^6 o: q! v: c+ a* c
            時人謂之:「五馬進京,一馬當先」。1 I3 d7 x+ I6 U, R* e: b, X" t# c
是年,王師再戰美夷於高麗。王師據上甘嶺,敵糾兵數萬以攻,王師逆擊之,夷終潰。6 H( j7 \( E: w2 }0 i
0 r( @& @- G3 _; C4 d! `
 
' N  n  j7 C  P2 K8 h6 N7 o3 [; d高祖武帝開國五年 (1953)
/ i6 A* d  a* H, k* D6 {
7 [7 X8 V7 ]+ r8 p3 z1 H; a' t一月,行「新三反」。3 Y" @3 u5 a$ x7 B- Q
三月,俄狄王斯大林死。(注:狄王死不曰崩。); B4 j8 x+ X/ ?% Z1 ?% z
五月,與俄狄盟。/ P& ^1 H' d! _- m& x* n; w
六月,始料民。口六億又一百九十又三萬八千又三十又五,為前所未有之盛世。! X8 p9 J9 s! X- \2 ]- P. x
九月,彭桓公平美夷於高麗。高麗中分,北號朝鮮,南號韓國。
) a) u/ J) [  g, |5 v8 z& [' K5 }' B8 U8 a2 T3 Z% ?: a$ Q/ O4 p( G
 
8 Z. ~) A. q2 i0 l高祖武帝開國六年 (1954)1 \6 C2 g9 n0 L# e# }/ w& u* g; P
$ @+ o& u2 p$ p: H( j) ]6 a4 _
帝使使日內瓦,安南中分。* b8 Z9 I# r" _. V" W1 Y* u4 D; M( H
五月,故東北節度使高崗王自裁於北京,天下震驚。
  w# c* s& C* @/ g. Z: a& e            謚「幽」,謚法曰﹕「動祭亂常曰幽」。
* {- v2 J4 b1 c) b; c八月,江淮大水,平地洶涌不見寸土。, b9 a7 `' E9 p* y. [. J
九月,行布票。天下幣制革新由是始。
9 _8 O' X1 F. i7 l十二月,御史劾故東北王高、華東王饒懷不臣之心陰謀亂上。帝令有司查辦。
% F4 q3 L* ^' h! H- a) B5 d
' K. q9 N. T) }7 w( Y ( t/ q; v& o* ~; W7 ^! l# a
高祖武帝開國七年 (1955)
  K  w* j! q% s" H( |" Z$ g" }2 [- w; W
五月,帝使周文正公盟諸王於萬隆。
& v7 S4 \" K3 c七月,行「肅反」。帝下《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詔。8 B9 Z2 D- `* d8 J
            安南來朝,賜貝八億。
2 L* S3 c7 f' ^& {. ?1 B5 f4 J+ G十月,帝下《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階級鬥爭》詔。( S: ]. t: J. Y3 G3 m9 U
是年,帝大封開國諸將。計元帥十,大將十,上將若干。滿朝文武,人才濟濟。) s+ J' Y1 A3 S" a- ]& P

3 L, ?( x+ x% I' ^ 
! B: U; Q) W$ }7 d" p
% }' |" a  r' P+ z高祖武帝開國八年 (1956)
) m* L' V2 A7 s
& K/ k! H7 p4 b. i五月,帝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右黨擾亂朝綱自是起。
. o: q* r$ U3 y" O3 o% r6 a) c2 }七月,帝曰:「美夷是紙老虎焉」。
7 e6 d9 k) x! K* Z4 @* g' e3 t是年,埃及來賓,匈奴來盟。八方萬國,皆慕我中華聖化。& g4 F- P, l( b$ s, J
; `8 P) w) I" o; H6 w5 R# b
 
- n) h8 j" f! c, M$ A
' n2 U* U/ V) ?! ?高祖武帝開國九年、高祖反右元年 (1957): M' C2 j3 z$ @
1 Z1 F4 V# z" T( Q& W0 ?
五月,帝逐右黨。改元:「反右」。
) G( a! P0 a2 V十月,帝曰:「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6 W( I# p7 F7 |9 l
十一月,帝西巡俄狄,曰:「東風壓倒西風矣」。: I& p5 b: f3 m. n

6 I; _5 D' @8 s, ^8 Q7 u8 B$ B 
/ G# V4 z, M( m3 v( k/ ]1 [, f. ]0 n+ u
高祖武帝反右二年 (1958)
) e  K1 Q$ P; z: D' {
! F. K( V* `/ _' J6 B2 u% h+ A+ B二月,詔告天下,命滅「四害」。四害者,蚊、蠅、鼠、雀也。& A3 R+ L1 [9 n( r# a4 z! ?8 Q
六月,左丞相薄作《兩年超越英國》上疏,帝大悅,嘉之。6 S; W* x6 E2 H8 b
七月,俄狄王赫魯曉夫來朝。
' V+ R& o( I: _* U九月,桂人上告有田可畝產十三萬餘斤者。1 @/ [: p8 L' A9 s4 b
十一月,滇民有饑色。3 w; y8 Y9 u) U' [0 a( S
是年行「大躍進」,萬民煉鋼,衛星紛飛。
9 T  ]- m0 F. U            東征大軍自高麗還。2 \$ t& l* h: q
+ _# Z7 h/ v: t# F9 m5 }6 {
 - S2 Q0 N" E4 B# d/ X1 u% d* _! X
3 w/ M7 T( I9 ?5 n4 {. l
高祖武帝反右三年 (1959)3 a/ m2 a9 D5 {7 ~: L  b" c( N0 O1 G$ ~
, @# v2 i1 O( N" `6 ~
吐蕃叛,帝命征之。王師勢如破竹,吐蕃達賴逃竄天竺。吐蕃乃定。
( B: v2 u5 }  N: H+ A5 |9 \6 i一月,帝下《反瞞產私分》詔,令天下百姓不得隱瞞糧食。
. A6 P. k6 l( L2 ^/ J3 h, @0 M* }) A3 S+ ?二月,諸侯朝帝於鄭。
8 ]7 Y8 w, X" _0 \1 X七月,帝大會諸侯於廬山。彭桓公上《萬言書》,以軍人干政事。帝怒。
$ F* W) H1 r8 U八月,下彭桓公於詔獄,盡逐右黨。野有「功高震主,鳥盡弓藏」之議。
, g% [2 Y( ~4 [7 F. l" N+ O- _( r" C是年,民有饑色。6 g- S6 n6 [5 K- @+ \- Z8 N
  T; O! [1 {5 A6 y# F
 
2 l- A: r/ w3 |9 J* M1 u1 M/ O, [# u' Q5 ]! {
高祖武帝反右四年 (1960)
) C8 {4 T3 b6 n5 P) g+ L& {) n( q. o, m, k- o% [8 @7 C" Y$ p
民大饑,赤地千里,野有餓莩,豫桂尤甚。賑饑民。
+ G: @: B. I9 Y: f3 f6 `: h6 s四月,帝命周文正公巡信陽。帝不食肉。" J; {4 |9 p% G7 Z4 {# b: W* O
六月,帝至滬上。
& d; S, X9 ?! T8 ^2 o3 x七月,俄狄背盟。
4 ?+ x0 n2 ^! x9 e6 w0 {# [* T十一月,詔令六軍將士「兩憶三查」。
. m% U8 A! j8 D! Z* N            兩憶三查者,憶階級苦、憶民族苦、查立場、查鬥志、查工作也。* s5 u: u7 u# v

/ I% C+ n+ Z6 ~ ' I' ?! V/ g( F* ?

4 G) ~# r7 M) ^/ J. w1 {高祖武帝反右五年 (1961)
+ p! ^# E2 P3 \9 x0 A) m  S* Q
) i$ U( I( P* C: a- D大饑。賑饑民。. \; r- J9 j' b  D3 |
帝以「天道不常」傳位予哀宗。哀宗始攝政,未改元。+ M0 n, d$ E* N2 P) S
是年,高祖再會諸侯於廬山。  J( `7 r. a9 }0 y$ t: u
6 E" O. p( U3 ]7 o: D0 o
 ; I( B2 x- G  \) M

" u. ^5 ^, |. a8 ~0 V哀宗反右六年 (1962)6 A7 k3 j& Q+ u  h3 i

7 V' K- J( j- x/ K民饑。
* T- p3 H2 k+ U' j四月,伊犁饑民亂。
! D; J- l+ {2 s六月,彭桓公以「八萬言書」諫,高祖怒。  l2 c% y$ }7 Q, b$ S% N+ a) c
七月,諸侯朝高祖於北戴河。高祖曰:「階級鬥爭必須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焉」。
2 T$ W  q, S3 V; a十月,王師破天竺兵於藏南。$ U" `5 w2 Q8 e8 e! f+ ^* N, D  X% \2 D
            周文正公以外事方劇,西南夷可為助力,宜少示懷柔。
& X) D4 U' U! U            詔從周文正公議,王師棄地而還。天朝聲威遠播。
! B9 O  U  K$ L! u! Z0 H9 t$ W  g3 }( X2 a+ [  M
 
& t! ]3 r" Q# @( }9 m# |
  f- k. p# J# S& ]/ s哀宗反右七年 (1963)
" x- c* z2 w; c" S1 |! D5 L
( R4 {4 i0 q6 T/ H二月,高祖曰:「階級鬥爭,一抓就靈」。, g! i8 q4 Y1 K0 x; a. r% D. `9 u* R
三月,高祖大誥天下曰:「向雷鋒同志學習」。
  L; o+ p% P/ K, S九月,錫蘭來賓。2 _0 ], _% P; T. t) b7 I8 B( ^6 w
十二月,周文正公出使亞非拉十四國。天下萬國,競相慕我中華上國之風采。
: f- J) J3 m) Z; I" C, u2 w. B1 ?是年,我朝石油自給。/ Q7 i' Q+ J1 _! y
0 S1 P- t3 O6 X( M3 K) l; C, b, }
 
& W/ ?0 x6 [7 R( M5 s8 Z+ F/ e! x3 ^. ^/ @" c
哀宗反右八年 (1964)
$ z4 |" S' a1 W2 i. k' h( J) U% a, `  |8 v2 V
五月,《高祖語錄》始頒行。
5 O; E% t, r" q$ }$ ~( r3 l六月,行「樣板戲」。京津滬,民有奇裝異服者。
( ~0 _# u+ @! e* o! W十月,原子彈爆,震懾西夷諸邦。5 a  k& c9 d$ y5 G  v! ^+ ^# J
十二月,行「四清」。- }! _5 f  [+ @3 p+ a
% D( m0 O1 F: O* y3 L7 n' w+ y
 
% x# g& v+ @; B" g9 x( H
( M  k+ p' w0 o% R5 u& K6 V哀宗反右九年 (1965)
" m: r% A( b$ x
- _3 f9 w& a# Y一月,高祖頒《二十三條》。
. }7 |& Z9 C+ l3 ?* O6 w; R8 U七月,前朝代宗李宗仁自海外歸降。高祖攜帝慰之。
  a9 Y# D# _# f# u九月,結晶牛胰島素成。% ^  n( m$ E0 c  U; G
十月,高祖曰:「毋怕造反焉」。' X* \: q# ^* |0 Y2 ]# [
十一月,大學士姚作《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文革遂始。
6 v/ J. W/ Z! F
+ K0 O7 _/ k: S2 h0 _ $ d1 C- h: d* V" Z

- [+ G2 a- o) F- r1 s4 S, W+ R哀宗反右十年、哀宗文革元年 (1966)1 ~4 _  I4 G3 H4 W% Y1 G8 m1 E

2 }8 r2 L( P3 Q8 Y* y+ r1 V) K' g高祖命改元:「文革」。
" |$ t. n9 E9 I+ l三月,邢臺地震。2 H5 y, W5 i$ b, s# E2 T5 b
五月,文革始行。罷科舉。& _4 Q7 G) G) k/ e; {4 [3 o7 l
七月,高祖泅水於江,遂至於京師。: J* i# S. V( M3 H& x, ?
八月,百萬紅衛兵朝高祖於天安門。天下始大亂。
5 e! `$ b8 [! V* R3 e3 b6 e6 r
 
* v& p7 ]9 R9 z. G5 S, y& N
$ N6 D6 I& G8 z高祖武帝文革二年 (1967)0 W5 X( f) B, j) @5 }8 Z8 |* s. o2 h" \
0 O; R( F8 [, Y& J# G
一月,上皇廢哀宗,哀宗請骸骨,帝不許。- F9 Q2 r' e/ S6 N- a3 @
            高祖重秉政,頒《公安六條》、《六軍支左》詔。( I$ x+ r7 b3 t+ w/ T( S) f
二月,「二月逆流」。
) C, I+ L7 O$ H& Y# O三月,黜左丞相薄。+ u% g( a3 c2 }, B  y* x. y
五月,天下始行「忠字舞」、「早請示,晚匯報」、「語錄歌」、「語錄操」。3 x# e. J! J9 \+ a
八月,英夷使館火。& x' W$ p/ \0 B0 q/ M' d0 t) g) V
是年,頒《高祖語錄》八千六百餘萬。
$ }/ ?: Y' ~1 z9 f7 O! d2 o0 A, Y9 _& p/ ]2 L
 
# v% h6 m$ D7 b6 U5 i
5 l. R% j. X3 I4 ]8 P高祖武帝文革三年 (1968)8 x& h8 @0 q8 n- ?, h
8 P9 ^! \, u" B. J) R
黜哀宗劉、右丞相鄧。/ e4 E3 j, W/ H
是年,吐蕃、西域革委會立。
! h, M$ ~; U) K  K2 m
  v7 l, ]% t3 Z" Q; w ) ^- b; Z2 A  W4 b4 U
7 c9 W/ i3 u9 z/ y: ]9 V" n0 @, g
高祖武帝文革四年 (1969)! L5 ?7 D+ c: e. H# ?$ t
8 d  d9 t5 e+ h! u% ~, R
林莊公贊曰:「大海航行靠舵手,幹革命要靠當今聖上!」7 O, O5 U* {5 a& s; z# y$ G
三月,王師敗俄狄於珍寶洲。
( t- @; s; ?, F# l) [4 m1 B- p四月,九大,封林莊公為親王,加九錫。賜林親王天子旌旗,出入免跪拜。  v% m3 \5 e0 W# A
十一月,殺哀帝於開封。其卒不赴告。; [! o  [9 {+ \
$ q) }5 V2 n/ G4 e
 & L1 r+ J( \2 f9 k  `, }8 i& Q% l! o

: c8 e4 c% G/ I9 \, ^& Y* Q: u高祖武帝文革五年 (1970)
; g2 M$ g- w0 O' i, H- Z  k: r+ X. H7 M) }/ n
春,林莊親王欲上帝尊號,帝不悅。# G2 i# h  ]4 k- P1 w
四月,衛星上天,紅旗未落地。
/ }$ B/ U3 T( h八月,帝會諸侯於廬山。
( `' f, ?3 ^* L十二月,帝會夷人斯諾。周文正公修葛洲壩。; E& j% g' {" _+ y
# y+ B5 W2 ^1 F
 - i% V$ F; y$ y  \# E

( X' {; `0 G0 T- e9 q6 @高祖武帝文革六年 (1971)
' j5 h' t+ K: {! m0 Q+ Z
& q3 s; R# Y( H+ L, j8 f' r一月,陳懿公薨。帝往悼之,曰:「陳毅是好同志焉。」
! o* h( x8 Y7 ~2 i4 W            加封王,謚「懿」,謚法曰:「溫柔賢善曰懿」。
0 I4 a3 R8 ]  ^1 H# H( D$ c八月,帝南巡。
6 b/ h; s# H% ]! `4 c九月,林莊親王叛,欲弒帝。帝察,林莊親王北奔,死於漠北。; u2 S. V+ W" S! q! I8 L( C4 Q* ~- G
            謚「莊」,謚法曰:「死於原野曰莊」。
6 w  M1 K- P0 I* V3 E/ [% N            臣而作亂,貶爵號為伯,厥死不言薨。
; {! t0 Q4 _0 {8 N3 u
4 Y' t% U! `3 V& i$ @5 ^; d0 B5 U* z * y# t+ r' C2 ?. g8 t

% K" i; b0 _* d8 e5 R2 _3 Y高祖武帝文革七年 (1972)# @- t1 `7 q  u( [8 E- V

. p  o+ F& J# _% t% F+ v( P* S7 @2 E美夷、倭奴來盟。, {2 S1 T4 R5 j" s

# Y3 N4 E) u& t$ h) K 4 @: [  F1 N: `& |) ^! ]5 t
, {+ {: Y0 Y, \
高祖武帝文革八年 (1973)
& F  M) C3 Y: x4 M2 a3 U3 ~
! a6 W5 a, p5 {: j一月,安南平。+ S( f9 Z8 A" M2 O$ N
三月,重起鄧平公為右丞相。
# g& F) p+ |& G! S( ~七月,皇孫遠新封張鐵生「白卷英雄」。' x7 l" Z% y4 W; @% f: ~/ S& Q
十二月,帝令六軍提督對調。( `/ o% s" V% E+ P

& i4 w* ^1 p, C, W  y0 ?1 U , b2 z9 P; T) Y* e
4 Q1 f9 d* p8 ]
高祖武帝文革九年 (1974)
1 h" m9 d; \+ n0 r/ }
) R* v) y; m: q: U+ L二月,贊比亞王來朝,帝有世界三分之議。5 [- `+ R# Z9 T
十一月,大元帥彭桓公薨。謚「桓」,謚法曰:「辟土服遠曰桓」。! e$ n% a4 W4 U3 H! v$ k; U
是年,掘得秦始皇陵。
0 i9 o, S& y: n5 |4 t: z2 D/ l, a7 ^
 
  R& d& t4 d' u
" Y" z, E: }8 \. ~# P( s+ e: k& P3 b高祖武帝文革十年 (1975)% M3 X  c/ d* H) y# [* [

0 \8 ~8 y" p0 m6 l$ k是年,前朝思帝死於東海夷洲。謚法曰:「追悔前過曰思」。' e1 s& d5 W- u7 Q
            王而失國,厥死不言崩。
8 U( B: F9 c* E# X8 `6 a$ n: h5 e. B5 C7 N* p) e7 p" S  V+ B9 @
 
& `2 U* d4 J) }. \: T8 L5 Q& V
" s) B& f2 i, ~高祖武帝文革十一年、惠帝凡是元年 (1976)$ X& g/ ^- |+ T" z7 M3 N' `' X0 w* n" t
3 Z* H8 ]; t$ e4 a
帝病,道揚末命於公子華,曰:「汝辦事,朕放心」,公子華嗣訓。
' i5 f8 A5 p9 a# V: [一月,周文正公薨。謚法曰:「慈惠愛民曰文」、「剛直不阿曰正」。% N0 n3 s+ T& o! ^, s' n5 v: V
            國人悲之,執手泣別。% f" Y" u: ~8 u) q; ?
四月,國人益悲,集於天安門。+ t$ {; r' n. s4 ?7 l0 d$ d
七月,地大震,死傷無數,喪丁二十八萬餘口,帝驚。
7 t1 k  V1 d3 h( {/ r, K            是月,大元帥朱武公薨。謚法曰:「剛強直理曰武」。
3 m  j/ k& p8 d! B+ r八月,帝崩。天崩地坼,萬民震慟,如喪考妣。謚武。謚法曰:「克定禍亂曰武」。3 Q# |8 T' ?2 u
            公子華立,是為惠帝。惠帝命「兩個凡是」,改元:凡是。2 B# l( B: B# A1 n4 E! _1 k
十月,四兇作亂,葉定公執四兇。
' Q/ G: h* |9 w" a% ]8 |" s) Q* p$ G$ h
 
* I3 f0 p, p: P* r6 j' J
$ m& O% G. o) G6 a+ H/ N6 D4 C惠帝凡是二年 (1977)
, E- a- `" {( c/ g2 N& u- s( V
: @  K, x) ]3 O- Y$ w' M八月,文革罷,天下初定。重開科舉取士。南斯拉夫王鐵托來朝。$ A0 a! j& \9 B$ H: c3 N5 k
是年,鄧平公攝政。惠帝畏之。
5 a& O# p. m' \8 S2 D. N' G$ a6 l: ^, |& y  P2 W& k/ b9 T
 4 {4 @& a/ P( A1 _; j7 }
# R0 ^! T" v! a/ K1 y
惠帝凡是三年 (1978)
- E3 j( ^" n5 K3 O
: }: h6 X( Z8 h* P; g/ l& ?& q一月,安南背盟。# q/ k8 p) S$ X$ ~, C5 M( v
十一月,鄧平公使美夷。& p) `  x$ a4 m0 @  F! W
是年,撥亂反正。
1 B0 c& V' U# k- f- @6 |& E# A5 X# M! G  D9 @; |( X6 g% @0 Q: E( F+ {
 ( y3 x' W* Z1 l: H; h6 z5 J
7 Y; L1 e/ o0 B0 u; w% k
惠帝凡是四年 (1979)3 L. Y7 P" s/ V! b8 J- }
7 d- x* d$ }4 w( `
二月,安南背我,鄧平公命六軍伐之。% R3 c+ ]3 \, Y) @# w# _+ I1 f9 r
是年,始行「計劃生育」。
9 g) l5 w$ F! M4 y& |6 G( T, e! ~8 F0 P% V( E
 % }1 z0 @: f7 ]5 K

$ f* M/ V7 ]+ n惠帝凡是五年、宣帝改革元年 (1980)
8 P' t' E7 _, v* {) P7 Q) K
: [- [! u7 L. j' P3 G2 p五月,葬劉哀帝。謚法曰:「恭仁短折曰哀」。
: L& A+ U1 r, r9 j            鄧平公悼曰:「偉大的無產階級…永垂不朽。」
( K2 t' `+ _2 t" _4 J; ^: b十一月,鄧平公與諸大臣共廢惠帝,鄧平公立,是為宣帝。! }+ [: `6 z! m8 b
是年,改革開放。/ U3 M* a+ ]& V, E' \7 b

! X& a4 r7 J1 a; O, n 3 y$ S  ^9 m9 q6 _, ^2 |7 L1 M

7 A3 ^  |* d4 c  {! q宣帝改革二年 (1981)
/ ]' e$ M$ T& Q
' F; E0 Z- s  X+ d  o9 Q五月,開國女親王宋薨。
" b. n/ b5 S$ }4 t% d/ b維新立政,率巡大汴,用變和天下。
: g6 U$ N4 c/ `; `
/ o! U9 [. U, S9 O8 f 
6 q0 f) g. k+ k0 {& ?7 q3 `8 _' r7 d; p, ?
0 u' Z& E8 `% z3 k6 Y2 k4 z5 Z宣帝改革三年、德帝耀邦元年 (1982)( [4 v/ d) V8 I/ g8 z- x* H8 t

) S/ D# ]& Y( a1 a2 o七月,料民,口十億。) q6 `9 s/ U: i+ o/ j7 a' k$ ^
是年,胡德公攝政。) m7 y! c; s- P- T4 t

! o- T+ v2 S. b# b+ W& S9 F 8 a0 [  a! @, h( e7 _

4 a6 H; ]. k% b0 N' s* E1 G# t德帝耀邦二年 (1983)
+ ^6 C; @' x7 T4 z  I1 q* ?- ?& T+ q! w/ i3 f9 Z% c# `
是年,設六軍行署於京師。; Y- A" ~% `2 q+ @

4 o! e! e2 s8 q# ^0 U2 ~9 u 
2 H0 K! T5 r5 O6 G2 M1 ^8 |, C
$ @2 D2 A0 r' k' K2 P德帝耀邦三年 (1984)4 T/ }# O' {5 x9 u
6 ?0 m0 v4 Y0 D  b$ }1 G' ~. v* }! }3 }
王師肆伐安南。
* Z8 A- b/ |" L, r$ r% `9 B0 ?
# }9 j8 W! s/ m7 r8 Y4 @+ O7 d 
, X1 ]3 P9 C. U0 R4 T7 h/ @! t0 E8 `, N( P  `
德帝耀邦四年 (1985)
5 q- V4 B' \, `3 |8 m8 Q! Z1 G4 t! k" D
是年,裁甲士四分一。& {/ U; I& F# e" M8 H- ]
( l5 N4 l5 c7 p# Z6 n( @0 Y
 4 x0 q8 ~4 i; q+ {

' W5 {! R( t# \& D德帝耀邦五年 (1986)
( D  U0 T! ?. B+ R$ g
8 }6 O& o4 X+ I) O5 g葉定公薨。謚法曰:「安民大慮曰定」。$ Q1 Z( r( L2 M% ^4 ]) r  q
十二月,眾翰林大學士上書斥污吏。
; @! R0 k3 u/ T. l  G9 g. P+ H( z3 M2 g3 q2 i6 t: q$ f# C" [8 j; }
 
) m! z& ~! m3 |" M& s4 w& s6 A8 j) W+ C; h) g' \8 b; {2 w  R
德帝耀邦六年、仁宗紫陽元年 (1987)
& V- L6 k, k+ Q+ n/ d
) J+ p$ {4 \$ N4 I+ A- {1 }4 ?一月,立親王趙,是為仁宗。改元:紫陽。+ p6 V  K$ }. b
3 G& P- i' j& i) J5 w
 * d. X9 T* N$ V8 v

# J& C, ~8 s$ p* G, Q仁宗紫陽二年 (1988)
$ w7 Q) N* W: J4 V5 \
8 e. @" c/ S  P" }5 r5 W( Q1 D是年,物價飛漲。
# e' S1 ~( o6 Y4 ?( f8 z  }            王舟破安南於南海。2 {# t8 |$ p1 G, M, x

! n2 l% Z$ S: H0 l9 q. W% I 
, }, C% o  [. ]) N% x
9 r+ [  C0 e5 o1 C( r( j  |; g仁宗紫陽三年、孝帝整頓元年 (1989)" z6 Q$ ~% a4 a" j  t

% m2 B- Y& u, n4 s9 H2 p9 q二月,美夷來賓。
& [& A& g. g: T0 }. S; Z% z三月,吐蕃亂。. G' e: A, e6 S3 p/ O7 [0 I1 {
四月,德親王耀邦薨,謚法曰:「綏柔士民曰德」。
4 u7 l; ?9 j1 q            京師大亂,暴民起於蕭牆,波及天下。+ _& F( ~5 @% |8 P' ~
            唯兩江總督江治滬上,安民伐亂,一時東南平定,萬民悅服。1 R2 T6 ]0 h0 H9 H& P% J/ x# V
五月,兩江總督江入京。
% E+ q& y3 n8 X: _- J  u六月乙酉,國人暴動,李丞相鵬奉上皇旨平京師亂,廢仁宗。
5 y+ {9 g: D* `  J, d! L. X- ?        壬辰,立江總督為帝,登基。改元:「整頓」。$ w0 }. T' _. C; _5 E/ K4 A- c6 A
九月,上皇始退而不朝。
8 L2 ?, h9 `( V  N3 e/ M2 Y5 Y& F5 E2 C. y% A9 M
 " L% w# P# b, a& y" E0 p: b" A4 ~
3 H% @% r' _- _3 Z% l! c' M
孝帝整頓四年、孝宗市場元年 (1992)
: }) @8 ~% Y4 J1 w. S( n, q7 K
" z8 o2 F! B/ K( ?' O3 c& d7 d$ \二月,太上巡狩,百越南海諸民迎之,吏民歡欣。2 v7 h* g" r% T: x/ p+ [) ]( g
            太上喜,下南巡旨,乃改元:「市場」。/ m0 N9 p' }, s; o& @, n! E

+ q6 f2 D7 r- p, |$ \: Y/ p 
' n2 D6 o1 e- e. N3 N
/ X# g' I. ^0 ?7 }0 b: @孝帝市場四年 (1995)
  A! r% R. H& J7 M, F% Q, Q6 {6 i. ~, Q6 S+ s
黜順天府尹陳、九門提督王。王自縊以謝罪,陳交部議處。京師百姓喜而奔走。' [5 {% k' u: z5 X" I% s

$ z) ^7 Q8 |0 ^# I  I: n- ^ 
4 v) R* s2 Y% }2 X0 R& p2 R
0 B- {. `7 x/ p! @孝帝市場五年 (1996)
" |1 q; v& G# x+ L) C- F: i
, Q5 F8 v: }$ y1 M帝觀兵於東海臺灣海峽。百萬將士三呼萬歲,足為一時之觀。
) L$ ]8 H3 h4 m# n有西夷兵臨東海窺之,帝鎮定不為動,夷乃去。, R. s& ^/ A- M: S. H
5 }, M& I; h5 w+ Q
 ) @4 a/ s9 p# |
- H, G5 ?0 ]  U: K% q
孝帝市場六年 (1997)
% F/ |+ C% T9 q, A/ v, A6 ~0 v3 _: x% q6 C9 K; j3 R, x: h
二月,太上崩,天下舉哀七日。謚法曰:「聖善周聞曰宣」。
7 A* |2 @" Y5 }! |" ~1 a1 X" |七月,逐英夷於九龍。8 H1 [" r5 a% U) ]/ v
$ \) n5 h$ \5 q' E
 " D+ `$ k$ U" z( b) N- a
0 E0 }  ?" Z% z6 _. ], X
孝帝市場七年 (1998); G% w% A/ }& N! {

9 }8 ?& Y: U9 m! ^三月,朱公鎔基相。4 q% n/ d" s! d, z& H
是年夏,洪甚。湖廣、兩江受其害,嘉魚平地水深一丈。% j' ?3 a/ ?6 W( C* h9 @; u! s5 j
            廣州、金陵、濟南各府均出兵數萬解民於倒懸。軍民魚水,堪為千古佳話。
9 V7 }# f& {3 T+ E/ g            各地大開官倉賑災。上詔免災地三年錢糧。
& C6 G* A. y% e# Q是歲,倉廩實,民生無礙。
' s3 @% b& Q' M! \1 L( X& k: `+ p' J& p% m
 
7 U2 n, z9 n# |" @) _
: a/ C. [9 [7 X* W+ l( O! P4 a1 g孝帝市場八年 (1999)
+ H2 W' O( C- C8 f7 ~1 v  Y4 O4 N+ n, W4 Y. d, s
元月,帝登京師世紀壇。! S* K3 C8 r$ s! j+ S. G% i
五月,美夷炸我駐南使館。帝斥之,夷惶恐,獻布帛錢糧若干。) [* m, J! a; d' `- z1 g% i
            太學生群起於宮門。帝詔曰:不為已甚。
) m& E7 |7 ~4 Q7 t) _十二月,逐葡夷於澳門。自是盡逐西夷,唯前朝餘孽尚據澎湖以抗聖化。
9 K6 S# W: V% p6 E& f+ _( P$ o7 }是年,再裁甲士五十萬。
, M: i# I7 Y+ ^- D# f- {% W- ~            另有邪教口口口,始於市場元年,今作亂,帝下詔除之。教主遁於西夷美利堅。
5 g2 Y% m9 u! |4 S  S6 [* {# {) i+ r: r$ e
 
5 R  K* }& t# m: |: p! U8 g" H
' K7 Z2 \* V9 S孝帝市場九年 (2000)5 t- w9 g% \8 C. H' h# I
/ R! p! D! f9 @) E
四月,邪教口口口造亂於宮門。七月,帝再下詔﹕「反邪教」。
1 _+ Q/ }- ]5 j3 I; T7 |8 B是年,帝銳意吏治,誅廣西巡撫加大學士成克杰、江西布政使胡長清。* b# k9 X- q! J
            廈門大賈賴昌星賄亂朝綱,閩浙官員,多有暗通者。值御史劾之,乃命有司稽查。
5 U( R1 `0 w) }  e            賴懼,遁於西戎。黨羽多被查辦,吏治為之一振。
8 M8 N4 ]2 g8 B  F; N# s0 ~0 D; C5 g- t  c
   B* F0 G5 [% g9 n

/ L$ E/ x: G5 i8 Y6 q" M0 S7 T( J孝帝市場十年、孝帝德治元年 (2001)
# k& g% b/ [" X3 ^4 C6 s0 Y
& N: z; p4 h8 ~$ ~$ I正月,帝再登蘭吞。下詔以德為治國之本,乃改元:「德治」。
8 l" b/ K2 Y4 h! y! o& |            是月,邪教亂民自焚於宮門。( h" s7 H) i+ H1 c* r& a
二月,京師西五十里地震,大風沙。2 O0 _  C( s# z" k) K: \* o& i! M
四月,西夷美利堅遣兵窺境,盡為我所擒。帝詔諭夷使,嚴詞責備。
3 J2 ^6 u# o) F            夷酋布殊大懼,頓首泣血而為書,謝罪殿前。6 [0 m3 y% |" ~
            上寬仁,念彼夷兵家小亦有倚門之苦,皆予開釋,令其團聚。
! w( n0 m* d6 I: ]. ~4 C) D/ Q            八方萬國,由是遍讚中華上邦之厚德。
+ l' I3 b- Q' k, Y, i五月,京師再地震。國子監亦不免,太學生惶惶。
. q. C  A, Z: E: ?2 v+ [6 h七月,上派重臣赴沙俄申奧。邪教餘孽欲阻於俄都,盡為沙俄禁軍所囚。
3 b' F  e, A+ y. @            天朝示萬國以實力,大獲全勝迎奧運歸,舉國歡顏。) Y- f6 h4 i' i8 E2 ~* O, ?9 g
            是年,孝宗始倡「三講」,朝野無不雀躍。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