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9
- 精華
- 0
- 威望
- 0
- 魅力
- 0
- 讚好
- 0
- 性別
- 男
|
1#
發表於 2010-12-26 11:20 AM
| 只看該作者
结局的疑问 让子弹飞 (转)
去电影院看了让子弹飞,不错,姜文果然没让我失望。不过片子前后分界明显,前面一个一个的包袱,忙着兜钱;后面才是姜文想赤裸裸表达的东西,分界就从老汤死开始。
* W3 x4 r/ v% P' q" G, y% }
) i2 r- p4 a4 R9 y8 ` 从电影看,姜文应该很崇拜毛泽东,有很深的文革情结,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厚重。片中的人物代表了他对不同人群的认知。
3 P* ? }) S% g* C' H l) M
. L- l7 P% D1 z' y6 @+ U 老汤是那种头脑清楚的随波逐流者,他们的头脑为屁股服务的,只为让自己坐得更舒服。当他们觉醒的时候,就是头脑和屁股分离的时候,也是最痛苦和涅槃的时候。而武举人就是觉醒前的老汤,他们永远跟在时代的浪头后,抢夺最舒服的那个位置,他们最怕屁股痛。片中的民众形象既清晰又模糊,基本就是鲁迅笔下的愚民们,谁胜利就跟谁,麻木的活着。) n! Z0 m$ U( b9 O2 D+ C- [, y, z& q! U
7 f. L, z* P9 [% I7 @3 ^* q 而片中的张麻子是疑惑的,充满了问号。他很清楚将要发生什么,却不知道路在哪儿?当他让手下在黄家大门上打下惊叹号的时候,很清楚黄四郎的灭亡。可当他自己打下那个问号,问得却是然后又该怎样呢?最后他借花姐之口问出了那个问题:“都已经分银子给他们啦,还要怎样?”。当黄四郎问出那个黄炎培似的问题“你会是下一个我吗?”,他很清楚“没有你才是我的追求”,可最后骑在白马上的时候,却不知道路在何方。' O- s1 J8 f6 L9 ~
$ n x' r! j$ p3 f: H 片中的康城,我认为暗指的是共产主义(Communism),而鹅城指得是俄罗斯,代表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浦东代表了中国的现实路线,而白马代表了姜文自己理想主义的彷徨。可姜文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主义,所以手下告诉他跟着他太累的时候,他仍然说双手拿枪的花姐是最美的。
5 ]4 t8 r | y6 ^3 |: y4 @
# ?7 Z6 G# E; y' ]: u! L! E* u/ i7 b& o
% w. A( b- [* d7 Y! f9 @7 m姜还是老的辣,让子弹飞比他的前三部作品都要好。画面刺激,情节节奏快得让人跟不上,笑料颇多,葛大爷娇而不嗔(蒋方舟博文语),周润发的双面人,姜文霸气外露,姜夫人机灵体面。所谓“淫者见淫”,在我眼中,这是一部十足的灰色电影、“应景之作”,我猜想电影得以通过,得力于导演处理得滴水不漏,不像鬼子来了那么直接了当。电影里的隐喻一个接一个,会慢慢地被挖掘出来,被人解读、发挥。. T6 H# Q8 `3 G% K8 o
给县长下跪。“皇上都没了,你们还给谁跪!”,县长都这么说了,屁民们还是齐刷刷地跪下。他们骨子里根本就没想要站起来,非得枪逼着才站得起来!! R$ e, E7 \; k
张牧之or张麻子。“人们更愿意相信麻匪头子脸上长着麻子,而不愿相信他有牧之这样的名字。”这是为什么?因为张牧之被黄四爷妖魔化地宣传了,(当年蒋匪不也污蔑我们英明伟大的挡为“赤ABC匪”、“共EFG匪”么?),鹅城的百姓不去深究麻匪是谁、做过什么、为什么做,而是简单地被妖魔化宣传牵着鼻子走,给人贴上标签,装上麻子。例如,有人破口大骂空凳子洋奴、卖国贼,却只听过三百年一句话,额,这是九十年以后的事情了,还是回到鹅城吧。
* g. j6 A- O# _6 u* u! C “这可是老天爷干的事情啊!”,麻匪县长从豪强那里骗来银子,要分发给穷人,有人感慨了这么一句。其实这银子本来就是他们的,只不过他们不去争、不去抢,非得等着老天爷睁眼,窗户里能飞进来银子。8 X2 H: v# j& l" e$ h; R, m) t
荒诞的革命。满地的真金白银,老百姓拿走;黄四爷一来,老百姓又只得上缴。满地的枪支子弹,老百姓把枪拿走,可姜文去鼓动革命时,各个又成了缩头乌龟。直到老百姓看到黄四爷被砍了头,胜利已在囊中,他们才一哄而上,抄家抢钱去。他们是经济学说里的理性人,时时想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心中有怒,没有去拼命的勇气,却只想坐享其成。还说明了另一点,枪支比银子靠谱,钱可以被收走、可以被通胀,只有靠枪才能挣来真正的目田。 o8 q& V. \ M; q" L1 d& ~/ r' F
团练踢球。画面太过暴力,不过至少说明,枪支也比印章靠谱,能给人有安全感,没有枪随时可能被黄四爷的爪牙当球踢。法律神马的只不过是个橡皮图章。
/ ?( \' m( p+ d “公平,公平,还是公平!”在《让子弹飞》里,有人喊了这么三嗓子,群众报以热烈的掌声,纷纷表示灰常支持;在《罗宾汉前传》里,有人喊了三嗓子目田,群众纷纷提枪跨马,要决一死战,一代不行拼两代!
$ W# y9 {* I6 k; Z9 v! Y& @1 ?1 x 九种死法。那个武师,主子得势时一副奴才相,主子落难后则极尽污辱,在所有造反的人里头显得最残暴,还说有九种办法弄死黄四爷(剽窃自温老师的围脖评论)。倒戈的不止这个武师团练,还有黄四爷的管家,都快和抄家队伍撞上了,突然就掉头说“你们跟我来”。也许有人会说,这几个当奴才的是平时敢怒不敢言,黄四爷倒台了自然要去挣会自尊;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东风强就跟着东风走。
2 x" k/ \7 S e$ \2 Y+ e 上海浦东。“浦东就是上海,上海就是浦东”,有没有搞错?麻匪的部下要去浦东,拜托还没改革开放呢!有人说这是在影射,表明故事的时间并非发生在民国,或许有吧。我理解的上海和浦东,是钱和生活的象征,跟着英雄爽,却一点不轻松,干过一票就不愿再坚持理想,英雄的部下也会趋利避害。而罗宾汉呢,打完正面战争,皇帝出尔反尔要通缉他,那就干游击,坚持到底。
5 y6 c6 e* ]' ] 列车。英雄的部下坐着他们当年截下的列车回城,这是在暗示历史循环律么?川话版马上就要来了,是不是再去凑个热闹?
+ u) D# R2 O! T$ k, G0 ]1 s% H4 o7 y' {$ P% C/ t8 I$ M
: B4 L Y' v; d# m8 }; |$ I' u/ m& x5 u
( g5 r. P+ E( T2 R4 @0 X
+ |- v2 {1 b; @" z) h
姜文拍电影,也图个被认同。他的四部风格各异的电影,都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每一个片中的“我”,包括夏雨演的,都是他内心的部分投射。其前三部电影表现出来的选本、选角的眼光,节奏、镜头的把握,讲故事谈思想的水平等硬实力,在吾等小青年心中已然封神入圣。但姜文不满足,他追求更广阔的认同。《鬼来》被禁,《太阳》票房不佳,这些不认同的声音在姜文心里絮絮叨叨挥之不去。7 C% o; a: L! @. m$ Z* Y# f
两年多后,姜文射出来的,是经过精心构化,寻求破局的子弹。他的野心是得到同行,大众,小青年,大神和官府共同的认同。一言以蔽之:2 Y% B: A; Y; b, }$ ?6 Z
我姜文,“站着”也能把钱赚了。4 J& ~+ |& B/ t9 d
我从没见过国产导演有如此之大的野心,这野心听起来又如此的不可实现。同行是冤家,小青年想脱离大众,大神要高于小青年。 最重要的是,官府认同的,小青年和大神就不认同。大众同行还算容易同时取悦。但小青年,大神和官府这三群,在态度上冰炭不容。( ]0 y( u! t6 A5 r! k
现实正是如此,在官府放行,喉舌大赞之后,电影自身素质迅速赢得了同行和大众的青睐。 广大小装青年们在短暂的观望后,看到宁财神同学的一句“姜文王朝来了!”后立即拜倒投诚。罗永浩,今何在等大神迫不及待地跟跳出来,“日,评价这么高,不至于吧。(这电影没啥思想啊)”,“下次拍个更有追求的电影”,“你们到底为什么激动啊”。 更极端一些的人开始咒骂,“姜文背叛了我们背叛了理想,腐化了拜金了追求票房了”。“站着,也能挣钱”这种事在他们眼里是没门的。 “你媚俗了大众,让大家都看的懂,你就已经跪下了。”“你媚俗了官府,不玩政治讽刺了,你就已经跪下了!”。
3 i# [ Y$ v4 y: C0 { 连我这个不合群的小装青年,看完后也充满了疑惑。前两小时被导演带着高速狂飙,爽透了,结尾的节奏变化却让我无所适从。张麻子打倒了黄四郎, 最后却一无所得,兄弟女人也离他远去。他骑着白马缓缓离去的场景让我十分落寞。虽然最后的那场“起义”倾向危险…但这就是姜文电影里想说的么?
9 U$ q) Q- G4 K 子弹呼啸而来,透体而过,我却没一点感觉,好像没打中一样。搞的我连影评都不想写了。- `+ F) |$ e2 v) d% f& u. R: q
姜文说:“让子弹飞一会儿”。
* {% F/ k7 |" O B 电影的开头,张麻子对着白马开了一枪,这枪瞄准绳结,打中却不打断。白马继续跑,绳索已不能吃力。让“子弹飞了一会”,绳索终于断裂,白马才四散跑开。电影的结尾,姜文对我开了一枪。 白马在我脑中奔驰一夜一天,绳索终于断裂, 我才舒服了。
2 D5 P g" Z( `) {6 F8 q5 z 如果你看见了那思绪拖出来的暗线,就会明白宁财神说错了。“姜文的王朝,永远不会到来”
: c: g5 e# q8 P9 { 影评这么多,吐槽点最多的就是周润发饰演的黄四郎了。这个地主恶霸,说单词,玩“介错”,还总要拽拽文,钱也多的离谱。这些特质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开暗线的线索,就在于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线,几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 W& ]! r3 y/ P0 c1 K: S
问题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1920., w7 e2 a6 V$ R! D, p/ g
葛优演的马县长,在刚进鹅城不久就说:“不好,我们来晚了,前任县长已经把税预征到90年后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发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1 M; j/ ] m+ D+ \2 P, E 问题2:黄四郎只是个地主恶霸么? 没那么简单% Q8 ?, i @0 R
黄四郎交给假麻子(胡军)地雷时,说了很多:“北中国我不知道,但这种限量版地雷,整个南国只有两个”;“第一个在辛亥革命时炸了第一响”;“惊天,动地,还泣鬼神”;“1910,made in U.S”
" T& `) [+ z* w5 f$ M$ y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这1910年才生产。 黄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么型号,还拥有唯一一颗双胞胎地雷。 请问,黄四郎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x) A9 G1 a+ M7 o# O% i/ g. E
黄四郎参与了在武昌起义的核心策划,是辛亥革命的老资格革命党!不信?下面还有佐证2 m+ k- L# [, {8 [
* p9 Y+ J* J% l0 D: I1 |* i
问题3:张麻子只是个土匪么? 当然不是( o6 q7 J9 E% |
电影里很明白的说了, 张牧之,早年追随松坡将军(蔡锷),17岁时即为其麾下手枪队长。是讲武堂出来的(考虑到蔡锷,应为1909年成立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蔡锷在日本死后(1916),张牧之回国,落草。
# H. G$ e1 q% |6 F, S- _# V7 M 蔡锷何人?梁启超高徒,民国开国元勋,护国军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20日,蔡锷就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响应革命。1915年又发动护国讨袁并取得胜利。张牧之早年即追随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党对老资格。
' _8 d. x2 k& G* V! J1 s9 | 张牧之和黄四郎还曾是革命战友? 影片给出了明显的线索, C' \" m& s5 a" V d
问题4:1900的一面之缘?
: a3 Z0 i: U9 Z" M* Y- { 张牧之与马邦德赴黄四郎的鸿门宴时, 黄四郎说。“20年前,我和张麻子曾有一面之缘”。从影片可以看出,黄四郎一开始就知道假县长就是张牧之就是张麻子。这句一面之缘,是他刻意点开的敲山震虎。影片确凿的发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 B( f% h2 ~8 V k- X 黄四郎和张牧之在这一年见过面? 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我们继续从张17岁当上蔡锷手枪队长入手。
4 g& L, f3 B# u 问题是,张牧之现在多少岁,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锷的呢?
& L; h0 o8 R( [3 J 蔡锷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时务学堂的老师唐才常德资助下赴日本留学,190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回国后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练兵。0 m: F# v' ]- k7 i' q! _7 u) l
如果张是1904年后见到的蔡锷,那么1900年时张牧之不超过13岁。 这样的孩子不应引起黄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时33岁,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锷活到此时也不过三十七岁。 1899年之前的蔡锷不过是个16岁不到的学生,虽然已经声名不弱,但也不至于配个手枪队长吧。 张蔡相逢,应为1899-1904年蔡锷留学时发生。17岁的张牧之,又为何会给一个留学生作手枪队长呢?
9 X1 W, {) [! S) L0 t0 ^ 查了一下,1900年时,唐才常策划在武汉发动“自立军起义”。 蔡锷闻讯即回国响应老师。但唐看他年纪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后来唐才常被张之洞拍平, 蔡锷身在湖南躲过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实这时候他才改名叫蔡锷,才去学军事)。我以为,张牧之当上蔡锷手枪队长,正是这一年。 估计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锷一个人走,派了张牧之这个同龄毛头小伙子,给他当的保镖--”手枪队长”(估计是光头小队长)。 这样算,1920年影片发生时张牧之37岁,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W( G$ K( e/ O6 l3 R. Z6 V
黄四郎会在1900年认识张牧之,两种可能。1是黄也参与了自立军起义,在武汉或者湖南见过蔡锷与张牧之。 2是蔡锷把这个手枪小战士一起带到了日本,然后在日本和黄有过一面之缘。; ~- V% X v, O$ V
我更倾向于后者, 因为黄四郎和张牧之,显然都在日本混过不短地时间。
3 p8 x. T6 z- J! `4 T$ ~7 @ 问题5:张牧之黄四郎都混过日本? 应该是,他们都对介错很熟 d- f5 f) r+ Q/ V7 J$ y& q8 |2 j
先来介绍一下介错:, p+ R/ M* c% _
日本人不爱上吊爱切腹,他们觉得切死自己挺光荣的。 但切腹挺难操作,一刀捅进去,一时死不了还特别疼。身体倒得七扭八歪,挣扎起来满地的血,死相难看,特别不体面。故很多时候切腹者会让一个信赖的朋友当「介错」。介错人手持长刀站在其身后,在自杀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间砍下他的脑袋。
8 o7 j, E) P! S+ z8 l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错就相对冷僻。 更别说在没网络和电视的1920年, 如果不是对日本文化相当熟悉的人,根本说不出这俩字吧。* N A/ m3 S, F. B! U, E' x3 O2 a
黄四郎在鸿门宴上说“要是这三个人供出我来,我就切腹,请兄台当我的介错”。 张牧之说“你搞错了,介错人用的是长刀”。两个人应该都在日本待过相当长的时间。 尤其是黄四郎,好端端的中国人没事谁能扯到切腹去。张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为1904年蔡锷回国后就没怎么去日本(其实我也不熟,蒙的),作为蔡锷的手枪队长,张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锷病重去日本治病,当时张牧之一定跟着去了日本,但估计这段时间他可没兴趣研究什么切腹。何况11月初蔡锷就病逝了。
% V' d9 a5 b$ U 2 _0 B, n& y- w9 ~) M# L6 b+ @0 K
回答了这5个问题后, 我们重新看黄四郎这个人。 他留过西洋,也留过东洋。说话爱拽文,冒成语,国学功底算不错。你若把他看作一个土财主,这些设定显然有很蹩脚;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 那些设定就很恰当。
/ o" a3 a& V7 ~! l+ E" y7 `; ~ 黄四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土财主。 他是一个腐化的前革命者,现当权派。 在鹅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g1 {2 T7 m6 l% N W
我总结一下暗线:8 u; f1 Z m6 P; P5 ^9 d+ a
1900年,张牧之追随蔡锷到日本,并与黄四郎有一面之缘。
1 G, V$ e9 |7 [) X- `( o4 o 1900-1911年,张牧之和黄四郎在同一个革命阵营,但无交集。
5 r9 J* _7 ?; T! S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义,黄四郎为核心成员。 10月30日,蔡锷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张牧之也算核心成员。
8 B' [) W: P7 X9 N 1911年-1920年.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黄四郎,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利敛财。他投靠了实力军阀张敬尧(还是张宗昌? 其实我没听清楚。 总不能是张孝准吧)这座靠山后,愈发肆无忌惮,横征暴敛,更以故乡鹅城为根本苦心经营,控制了民国小半的烟土交易,大发其财。
5 {6 @0 e* g8 F. h) n& Y: Q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张牧之,不求权钱,继续追随蔡锷。 1916年蔡锷死于日本,此后张牧之对时局失望,干脆落草为寇。, x' d8 ~5 d2 b0 V$ S
1920年, 张牧之马邦德来到鹅城,电影开始。张黄斗法,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鹅城起义,胜利后张牧之分文不得,心爱的女人和他的兄弟们一起走了。这场“革命”,正如当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么也没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别的man抗走了。3 v4 u; k; i: f# o* A
这就是姜文在此电影里内藏的政治隐喻。 谁会投入革命?蔡锷这样的英雄会,袁世凯这样的枭雄会,但最后得权的一定是袁世凯;张牧之这样的爷们会,黄四郎这样的投机者会,但最后得利的一定是黄四郎。 当张牧之再次掀起鹅城革命,他不为财也不为权,不为女人也不为大众。他对黄四郎说:“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1 @4 D) c. N2 ^) R3 C" Q! ` 如果你们觉得这个隐喻还不够过瘾, 鸿门宴上还有句台词。“彼时彼刻?” “恰如此时此刻”(谢绝联想,请勿跨省)。
3 T; O* d W: V2 ]
0 P5 O2 M; x- N, L 问题6:姜文要干什么? “让子弹飞一会”: e0 A5 u9 W$ X) f1 [6 l2 z6 ~
9 M# ^" e6 f3 ^3 I3 f
解决了前5个问题,我们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时取悦小装,大神和官府三个群体了。 那就是打时间差。这是一部让子弹飞一会儿才能被解读出的电影,子弹中的火药藏在喜剧和商业的外壳之下,躲过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无误的指出黄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统治阶级的恶棍,配合最后的“鹅城运动”,那这片死的绝对比宁浩的《无人区》还惨烈。等子弹飞完,官府醒过神儿来,影片都下映了。
5 D4 i, [9 i! m
4 _, t2 e, f5 x/ [ 从技术手段来说,姜文为追求这个飞一会儿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将每一条重要的线索后埋一个包袱以转移注意力。 比如张牧之刚刚自陈身份,说自己跟松坡将军混过。 观众还没转过筋想清楚松坡是谁,葛优就跳出来插科打诨:“那一年,我十七岁,她也十七岁...”。在逗笑大家之余,将观众的注意力从“松坡”,“十七岁” 这样的线索上转移开。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7 d4 n5 t3 ~4 _
" X7 h+ l6 M( g8 y2 I. W: w4 {+ V$ [
姜文的电影爱悄悄的牵扯些政治,但要把子弹对着官府打,未免自讨死路。他准备打向谁? 这就是本文最后要讨论的问题,也是姜文更大的野心所在。 看官们可以把他野心想的特别不怕死,但我可不敢胡写。我觉得他把枪口对准时下电影界,对准某位电影界的官府代言人。
' G& |+ W2 }6 a: ^ k$ U, V9 w ! u, m Y" [1 V, _0 i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着,也能把钱挣了”。这点野心,观众都看的出来,也不难理解这句有点揶揄闷头挣钱的冯小刚。冯导岂是在于这点揶揄的人?还主动客串了汤师爷,和葛优联袂出演赚钱众。(冯导不但拍片赚钱发挥稳定,客串也是稳定的头五分钟就死。)汤师爷落水而死, 葛优演的马邦德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汤师爷。 可以说,在电影里,葛优代表了冯小刚。马邦德说的,就是汤师爷说的。也是冯小刚说的。7 K: I9 [& K2 `& V& V: p
4 H' o; A# h- G& [ + s$ d& y0 W( \
" |( ?, e; I( n" w# S3 K# e
汤师爷要赚钱,他向谁跪? 官府代言人“黄四爷”。 他怎么着挣钱? 黄四爷带头出钱,其他人就得跟着出钱,回头把钱还给黄四爷,得利三七开。$ V* ]2 F& T4 y+ l$ G. C0 ]
: o- _! [& j& y- _ W1 B' G4 E$ O2 @
张牧之要站着挣钱,也得在汤师爷的配合下,先忽悠“黄四爷”先出了一百八十万两银子才行。
3 z2 Y" Y* a3 ~0 Q1 E2 t3 Y
7 D4 ]: T6 q0 k3 s8 M4 p
9 R. s" Q9 N7 D# o/ g
$ }( d2 s3 X& T) ^/ x 关键问题来了,汤师爷想赚钱得跪官府代言人黄四爷,冯导演想赚钱得跪那位爷?8 Y3 ~2 I1 N2 F. W
- ?1 B$ X1 {9 {, J
1 o* Z& ?5 l& C* W4 R ( b) V9 r% |) Q
时下电影圈里, 有没有一个“爷”,是公认的官府代言人呢。这位爷,如果像黄四爷一样恶劣,已成中国电影的毒瘤,就够好了。这位爷,如果像黄四爷一样发家,先投身于“导”,一步步的向官府靠拢,终究成“爷”,就再好不过了。2 o3 d1 I: |& K) t
* ~+ F# Q2 V2 s# ^% A' Z0 N 有没有这样的一位爷,让姜文这种爷们电影人觉得。“X爷,没有你,对我很重要”。线索还在电影里8 z# ?2 G! G2 x0 v( H0 h
8 J: N7 r! n- j# Q6 T3 x z
理解子弹的政治隐喻,突破点在于姜文相对于原著,对故事发生时间的改动。
: ?" w& T, `' U; _# E# y
8 w J' S2 o- y l 理解子弹的现实所指,突破点在于姜文相对于原著,对角色姓名的改动。
9 P1 W4 b3 T- \" n0 H 在原著里,黄财主的原名叫黄天榜,”黄天棒”. 在电影里,叫作黄四郎,“黄四爷”。, @6 u7 _. X9 D( i1 D3 d
0 u, k/ |! W& Q3 [ , a( b: ~# C( L7 x5 G+ ?' l
. A3 S1 c4 D: s- _( ~! U) ~. { 韩三爷,您得多么的无知无畏,才敢于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这片儿的出品人上? 您被忽悠给这电影投了多少钱来着, 别是一千八百万0 F# b: a- y! v' w9 W% W
$ X6 X. N" Q' ]# T. m4 {6 d& C
(原著师爷姓陈,没县长这人。 电影里分别安上汤,马二名。将将是个“冯”字,有点附会,放括号里图个好玩吧)/ J8 p7 Z$ K3 d# @" ?
! |- U$ t2 \3 F& F( }! a
& `' a3 X- N) u9 U
6 t: ]! I9 Q' l0 s" ^7 [ 9 `& n. q# ~! b% u+ D) a2 \! M) N8 P
+ `2 S3 K# q+ o* T
, X2 g- T8 z& o5 G+ H) H . T+ E0 h+ T; l; m$ g. j
在电影后半, 张麻子对着黄四爷派出来的马车,虚射一枪,“让子弹飞一会”。 片刻,枪声四起。0 p5 I% c' Y' R
; G6 }; z- R# s* O+ `: B+ W
《让子弹飞》上映一会后,终会成燎原之势。其它手里有枪的导演,编剧,演员,杂志,评论家们,都会迫不及待的把肚子里藏了多年的子弹打出去。
: a( ~. T9 c; Q) [8 b% J, }- L # o! e1 Q r% }
姜文必将瓦解一个“三爷的王朝”,“剪刀手的王朝”。让黑马们倒下,白马们得以挣脱沉重的束缚。但”姜文的王朝”,永远不会来临。他会从容的从椅子上站起来,让别人搬走。自己骑上白马,悠然的离开我们的视线,化为一个传说。2 }7 Z) L" P4 g* R2 Y
0 Y+ K& ^9 G3 s" l9 ^" | U
- x. L' [ L% M1 H
, Z' p+ J) d8 y) g1 Y/ C
) ~1 m/ R3 `: P4 C) J# b; m3 n& Y) e. z! P* O |: j+ F
' O6 u! e+ E/ I. a; L+ `+ I
d7 U2 S* M1 V, m* M; _) [2 L# Z' n姜文确是鬼才,真不知这次《让子弹飞》是如何通过电影局审查的,里面暗喻实在太多。随便摘选几个
9 E* m& i( ~ i. Y6 ?$ a; L. k7 t“开始马拉火车”
* ~: k( X5 I7 ^- B B! g% B: h5 s! w将本片已经定位于戏说,后面怎么暗喻,讽刺,也不为过。; C0 J9 f5 U( a7 B
“张牧之”$ M4 |: D/ I* n0 P, I( h
姜文饰演张牧之也是有典故的
* @/ S3 [( e0 P张是中国最大的姓之一,代表百姓2 r8 N) r' r& q4 A* s1 n! u( R
牧之隐喻杜牧,杜牧字牧之,生在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的很多诗是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如《过华清宫三绝句》中的两首:2 J$ {. B5 o% s( z3 O
+ }+ B7 u1 A% h, G, F7 }9 F5 M9 R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o7 \" A" Y4 P( l
" j+ E: g- H* a' H8 w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 d+ m+ L a- ]" B1 J8 O杜牧最有名的当属《阿房宫赋》。是借秦警唐之作,目的在于通过写阿房宫事总结亡秦教训,使唐敬宗李湛引为鉴戒: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无度,其结果只能是民怨沸腾,国亡族灭。 《让子弹飞》或许就是姜文的《阿房宫赋》
% W/ l# b$ p" I- Q I
4 @' I! M" j% g' ~, {7 A“黄四爷”
6 [$ L9 n* p) h) d7 @0 [“黄”:炎黄子孙。“四爷”:第四代领导人。
% s( f0 U* j% Q% g+ |2 \“黄四爷”代表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4 j+ r' a6 p) G7 f8 \( P“鹅城”
( x! D2 i8 z5 D9 Q2 k9 C为什么是鹅?
- x+ a' D$ q+ ?- @7 H( \& O因为鹅是驯化的家禽,只会从众。
& `' k- [* d/ `% @6 v方言里“鹅”读起来“我”。3 h! \" L! B+ ?
鹅的英文是goose,有“傻瓜”的意思
2 ?! d3 m) K* r5 D4 v) m“鹅”就是“我”与“鸟”,“城”代表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国家”4 B8 ~1 i- [7 `; _) J
“鹅城”就是“我的鸟国”。" F6 e D) M6 i
“姜文动员老百姓起义之前,恶霸让马拉几辆空车上街,老百姓把钱全交了。姜文说胜算是六成”; f3 I. t; _" _
喜悦和拥有往往构不成动力,只有喜悦和拥有之后的“失去”,才最有力量。
$ X5 m5 r0 d0 _7 j* {6 ?+ I) p& n百姓把钱交了,但民怨与积怒在增长,积蓄才是最可怕,最颠覆的力量。
' _; Z4 w9 w( }) @& b% A V“别着急,让子弹飞一会儿”' C' e7 g2 t) O6 R& }, f: M0 |
子弹:民怨。民怨久聚必生革命,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_; v5 k- q0 G# O: f/ _+ l
+ [* N, i- p- c8 y O
“站着也能挣钱”/ w d7 \0 D/ ]% J7 c% B9 Y6 q
不用解读也都明白何意" v9 Y5 m; [! q7 `6 t3 [4 Z
“马邦德被炸成两截死在钱堆里”0 s" l$ c+ B& D9 R8 T1 R
腐败官员最终下场。
% [" R3 U Q1 x L& Z# v0 x腐败官员也是有两面性的,在社会的腐败风气下,这种人不得不靠买官卖官以谋求生路。8 y3 P$ Z9 c. R# G3 j5 M0 g
“一驾由六匹马拉的火车葬送在子弹之下”
% m0 n5 w5 A: p A; h轨道:为时代进程;
( I$ L# p) h& b5 B4 L8 B火车:一个朝代;8 U5 h9 q0 ]5 {! M+ Y/ U, f
马:朝代领导人;
2 S- `1 m6 S& N子弹:民怨;! o5 E* v, n1 e9 h8 v; R2 m
六匹马:六位ZX(毛、刘、李、杨、江、胡)。* @3 e. Z3 Z1 K) n! I
“结尾去上海”
$ q9 d3 y0 f- q/ B) X1 f结尾时是1920年,那1921年上海有过什么事件?
& p" k1 W2 Q: B9 O: y1 o" [+ d这个组织起初的模式跟土匪头子们打乡霸、均贫富、分银两、鼓动革命,看起来是多么相似。早年的革命志士,哪一个最初不是这样意气风发,生意盎然的呢?曾经的反抗者又坐上了同样的火车,走上了同样的路。等待的是什么?鹅城的世界本来不就是一个角色随时转换的世界吗?
: F2 a0 Z% L9 B4 w. Y: t- v/ g' w片头片尾音乐故意采用《太阳照常升起》的音乐' `! v2 o6 C7 y, ^+ r# U
" B1 j3 b2 h2 G" Z( r' }
- h7 |) J* z7 h
* `" g& R9 z& q, v" l6 r
0 k2 M. r$ E4 F) {7 B l
p7 {/ x# Z* S
土匪和恶霸的故事里可能还藏着一些隐喻,就像一则严肃政治的寓言或一个历史轮回的预言。
! v" p1 A t1 a! k5 b5 z 在看过太阳和鬼子之后,尝试着猜测导演还想表达什么。1 m3 L: Z( m: l* R1 S u, w
+ c/ P! i! G9 a1 e, v 以下言论,纯属瞎猜,如有同感,不胜荣幸……5 [$ y2 y. m2 ]
' w+ ?& P X% t4 }8 d
电影中故事的应该发生在1920年(鹅城已收税到90年后的西历2010年);" m, |1 D% R1 F4 e" Y( a. L
1. 鹅城——“我鸟”城,可以理解为我国, m, V. E0 y1 z& Z: J6 v' I( k; L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城一国家。: M' Y! `0 F* k% |- @4 n) u$ M
- d5 S7 r u4 F) A9 K9 F 2. 黄四郎——通过革命上台统治阶级8 B7 Y- Z( e+ R" Z
从他的举止话语和台词,可以猜测他不是之前的那一类“恶霸”,可能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前任革命者,后成为实际统治者,又蜕变成恶的代表。缺乏监督的权利在“中兴”的过程中肯定会逐步腐败和溃烂,彼时如此时。
) s: }7 X0 ~# H9 f9 D" W
: _7 G, Q+ ~( u/ }/ i" s/ ~ 3. 马县长——统治阶级管理百姓的工具
7 P, D; c7 H8 C' W- ]0 V' V9 T/ w “大骗子”,因为能看清关系又足够聪明,被选为统治工具,巧立名目苛捐杂税与黄四郎三七分账,负责压迫百姓,号称“100年都没有冤情了”。每一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一个群体,就像今天的“李刚”们。
" R# V3 T# S' h9 \/ A# D% h2 x i
$ ~( d. `9 R! o: X8 H) d 4. 张麻子——革命的领导者或者打土豪为百姓的英雄或者“青天大老爷”
: C$ k8 k" K9 D: r n2 x5 R 张牧之为了百姓的公平在鹅城推翻了黄四郎。如果把饿城看做中国,最近的一个“张牧之”可能是“毛爷爷”。只可惜人们“不愿意相信……更愿意相信……”,在“胜利”之后,权利和职位还是被后来的黄五郎、黄六郎们霸占,只是又回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人们”思想的真正启蒙也许才是希望。
1 }. ?" Y) U# r y" t$ L0 R9 w* t% J4 J$ ]/ Q
5. 光膀子的——“人们”普通老百姓& |& W& Y4 t; b& l% h! e( Q- U
导演在骂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光着膀子的人们,是杀害六子的帮凶,是夜里拿钱的小偷,是白天还钱的胆小鬼,是被马县长们骗来骗去的傻瓜,是被黄四郎们吆来喝去的奴隶;就连最后的暴动也是在“替身”被砍下脑袋的骗局之后。其中的代表就是那个可怜可悲又可气的“卖凉粉的”。
8 @7 r) h! _6 H7 ?, Y4 i8 D% T
1 I& M: B9 \, i7 e+ G3 l 6. 礼帽和椅子——权力和职位5 |+ c7 B; N% w! x, o7 c
礼帽在轿子里端坐着,端坐着的就是权力。黄四爷最后扔出来的礼帽也是权力,黄四爷被炸飞了,但权力没有被张麻子或者百姓们拿到,最后终究还会落到黄五爷、黄六爷手中。还记得把张麻子的椅子扛走的打麻将的某人么?他就是代表。
8 S8 g5 M* J, A4 U" b1 E- K, B1 i+ d, Q, Q
7. 打麻将的人——黄四爷和马县长的替补们
7 M/ C* s5 p8 {# Y 六子死之前,他们肯定在旁边装腔作势充公平;六子从肚子里掏出一碗凉粉,用死亡换来真相之后,他们就像丧家之犬一哄而散。发给穷人的钱和枪他们都会拿,然后继续打麻将;暴动的时候藏起来,抢财物的时候,最积极也最大胆。他们中必然会产生新的黄四郎和马县长。
9 l/ L$ d& m+ p% y
, y) W' F0 m7 M; d 8. 武举人——没有立场为人所用的盲目的民间暴力
3 P' x! n4 h0 u; L 当权者的轿夫,强权的奴仆,欺压百姓的恶棍,暴动的先锋,惩凶的炸弹;无所谓正邪,分不清对错,只是趋炎附势甘为人用的暴力工具。“谁赢了,就跟谁”。& N7 y9 }- d7 ~ j' y6 {2 b$ M
; @7 E4 ? p5 H+ T8 J
9. 花姐——被统治阶级胁迫的商业阶层& z' y6 o, h1 t% K5 L
被买来做生意再交钱给黄四郎,抛开其他情节可以牵强的这样联想。因为突然想到了房地产开发商,也许还不如开窑子的花姐们。花姐们当中还有惜英雄爱英雄的“小凤仙”。
, p( J6 z; `4 ?6 S) ^" s! a& x K* S4 e
10. 县长夫人——被统治工具欺骗的中产阶层
8 W/ t! N& O$ M( T# Z& I4 @ 窑姐可能是被推倒火坑里的穷人的孩子,靠自己的努力攒了二十万,眼看也算中产了,却被马邦德骗了去买官,做了五次县长夫人,到头来却是折了银子赔了身子还送了命。今天交税给“李刚们”花,也好不到哪里去。
' R1 N0 f j( M( }, x8 A [- Q& ?
( M0 t* g9 K; N! p 11. 替身——权利和统治者的另一面
, P. c6 T# G* k3 Q 替身就是黄四爷的另一面,临死之前的黄四爷跟替身的发型和样子几乎一样。统治阶级和权力者就是这样的两面性,一面嚣张跋扈一面唯唯诺诺;当张麻子手起刀落人头落地血溅当场的时候,做为统治者的黄四郎已经死了,只是替身和真身死有先后罢了。
% N1 X1 T* c# c# ^4 ^2 b* e* E8 K- b5 z# ]- N' n n# M1 r% w
12. 打成蜂窝的铁门——纸糊一般的阶层和权利的隔断
4 X5 @( a# M0 f1 r 不要去想黄四郎的什么护卫队和家丁之类的。当弹孔在门上留下惊叹号和问号,当铁门被子弹打成马蜂窝的时候,铁门就已经成了一层纸。问题只是谁敢带50只鹅去开第一枪。# {- n: Q7 c, u& g1 P
2 x! d) T% Z- B$ ^; {
13. 火车轨道——历史的轮回
1 _0 e) F5 L: D, v+ I" c
4 E! C, g/ D* n( G. ] 14. 上海和浦东——新的时代
- y3 V% Z |, O( L' } 今天的浦东几乎是上海的名片,1920年的浦东却很少人知道,但电影中却说“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这里也许是一种时间的穿越,火车载着麻匪兄弟们和花姐去了新的时代;而片尾和片头同样的火车同样的音乐也许是告诉我们,这些故事本就是个轮回,历史本就是这样轮回的。都统的大军马上要到,张麻子也许会跟随火车去新的时代。
# j0 R$ @0 l+ c: I7 Z3 `5 f2 h% h6 N9 c6 p, X6 M# Y. z( Q8 K7 ?" O$ H
15. 一碗凉粉——把人逼到自杀的不公平,逼民反的原罪。
$ Y: l- b" f. h- v) `4 S “是不是只有一碗!?”争的不是凉粉,而是公平,至少是一个有希望的公平。代表权力张牙舞爪的管家冒充着法律,围观的各色人等怀揣着假道义甘愿沦为陪审的帮凶,卖凉粉的和武举人只是权力安排的证据和工具;于是,真相被扭曲和践踏,用生命作为代价都无法换回公平的时候,就只能期待张麻子的复仇了。
$ I9 x' w; {( I1 [; v! p- k . X& P1 r$ O5 k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光着膀子写了这些字还是光着膀子的,无用的YY罢了,呵呵,让子弹飞一会儿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