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3012
- 精華
- 1
- 威望
- 538
- 魅力
- 5
- 讚好
- 0
|
3#
發表於 2005-6-21 05:10 AM
| 只看該作者
陜西省的旅遊景點:
華清池
華清池位於西安市臨潼區驪區北麓,建地唐華清宮故址上。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東距西安30公里。是一處飲譽中外的遊覽勝地,已被列為臨驪山國家重點名勝區的重點景點。緊依京畿的地理優勢,旖旎秀美的驪山風光,自然造化的天然溫泉,使歷代在西安建都的帝王都特別鍾情於這一風光寶地。史載西周幽王曾在此建有 “驪宮”,泰時砌石起於取名“驪山湯”,漢武帝擴建成“離宮”,唐代幾經營建,先後稱“湯泉宮”、“溫泉宮”。當年唐玄宗李隆基和貴妃的羅曼史而著稱,從公元745年-755年每年農曆十月,唐玄宗都要偕貴妃姐姐和親信大臣來華清池"避寒",直至翌年暮春才返回京師長安。“安史之亂”後,歷代雖有修葺和振興之舉,但終未能使盛唐恢弘再現。
驪山風光,芳流無竭的天然溫泉,“姜寨”原始先民生息繁衍的足跡,女媧補天以濟蒼生的功德,周幽王舉烽火戲煽諸侯的典故,秦始皇溫泉遇神女的傳說,唐明皇與楊貴妃纏綿悱惻的風流的韻事,唐事家禦湯遺址的重見天日,梨園再現黃鐘鏗鏘,大呂齊鳴的盛唐輝煌,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構成了華清池豐富的旅遊資源。
霍去病墓
在陜西興平縣茂陵東500米處。漢武帝劉徹茂陵的陪葬墓之一。霍去病十八歲隨衛青出征匈奴,曾先後六次出擊,打通河西走廊與西域之間的交通。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死,年僅二十四歲。墓為一座倣祁連山形狀的土冢,墓前陳列著大型圓雕石刻,是漢武帝為了表彰霍去病的戰功而立的墓飾。
楊貴妃墓
在陜西興平縣的馬嵬坡。楊貴妃,名玉環。唐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安祿山佔據長安,玄宗倉皇出逃,途經馬嵬,六軍不進,殺死楊國忠,又脅迫玄宗賜死楊貴妃。
至德二年(757年)玄宗密令中官將貴妃遷葬。墓為一個陵園,面積3,000平方米,墓磚砌圓形,立“楊貴妃之墓”碑,大門橫書“唐楊氏貴妃之墓”七字。內有歷代名人遊後題詠碑刻。
茂 陵
茂陵地處西安以東約40公里處的興平縣境內,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規模居兩漢帝王陵墓之首。據史籍記載,漢武帝入葬時,“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衣”。
茂陵所在的咸陽原上還有9處西漢皇陵,李白詞中所寫的“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茂陵及其附近的陪葬墓均以石刻精美聞名,李夫人墓、衛青墓、霍去病墓環峙周圍,其中尤以霍去病墓的大型動物石刻最為雄渾壯美,今多已被收藏在茂陵博物館內。
乾 陵
乾陵位於西安以西80公里的梁山之上,是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的合葬墓。武則天又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因此,乾陵可稱為與眾不同的“二帝陵”。
陵前有無字碑一塊,默然對天,對於其為何不刻一字,至今眾說紛紜。對於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面對無字碑,總有自己的話可說。乾陵地面石刻以與真人等身的61尊蕃酋石像最有代表性,分列兩排,極具特色,相傳雕刻的是當年參加唐高宗葬禮的61位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者。
法門寺
在陜西扶風縣,有一座法門寺,其原名阿育王寺,相傳釋迦牟尼死後,印度阿育王為弘揚佛法送舍利於各地,凡得舍利處皆建塔供養。這座寺不但年代久遠(足有1700多年的來頭),而且名氣也大。一是因為有出古戲叫《法門寺》,推出一位叫宋巧姣能言善辯的小女子,在中國民間廣有口碑。二是因正史和野史都有記載,說法門寺內藏有無價的寶物,但在何處?眾說紛紜。
300多年前,遇關中大地震,寺內的寶塔傾斜又裂縫,鄉間便傳說,寶物可能藏於塔下,天公要揭謎呢!15年前的一場天雨中,半邊磚塔轟然倒塌,鄉間父老更是竊竊私語:寶物將重見天光了。過了6年,即是1987年4月3日,人們推倒了半邊殘塔,在清理塔基是,發現了一個裂縫,用手電筒一照,竟有金銀寶器的反光,於是即刻掩上裂口,並悄悄地組織人馬,在夜深人靜時,小心翼翼地撬開地宮一看,儘是些珠光寶氣的精美器皿。埋藏千年的寶藏終於被發現了。人們又挑燈夜戰,細細地清查,那年5月5日(農曆四月初八)恰值佛誕日,竟在地宮後室的一個唐帝供奉的八重寶盒內,發現了第一枚如來的佛指舍利,接著,又相繼在三個寶盒內發現3枚佛骨舍利。
法門寺塔地宮寶藏重見天日後,即刻在中外引起轟動,有內行人說,這4枚舍利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佛身舍利呢
昭 陵
昭陵是唐代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的陵墓,位於西安西北部的禮泉縣內,依山而起,雄偉壯觀,其規模居唐代帝陵之首,其陪葬墓多達167處。
唐太宗的六匹坐騎被雕刻於墓旁,即為著名的“昭陵六駿”,其刻工精美,造型生動,神完氣足,堪稱絕品。六駿中除兩匹被盜運至美國外,今天存四駿,均被珍藏西安碑林博物館內。
漢 陵
在陜西咸陽市北原(亦稱五陵原)上。西漢共有十一個帝王陵墓,除文帝劉恒霸陵和宣帝劉詢杜陵在西安郊區處,其餘九陵都分佈在渭河以北咸陽北原,自西而東為武帝劉徹的茂陵,漢陵形式均為覆鬥形狀,全部用夯土築成,上小下大,顯得穩重。漢陵因為其規模宏偉,故稱為“山陵”,漢陵均有城垣和祭祀建築遺跡。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兵馬俑(坑),現為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簡稱秦俑、秦俑館。位於西安市臨潼縣秦始皇陵園外城東門外,是秦始皇的從葬坑,距秦始皇陵1.5公里,距西安31.5公里,這是1974年3月晏塞西楊村農民在農田打井時發現的。因為坑中發現的俑像都是兵馬俑,因此稱“秦始皇兵馬俑”。
1974年,當地農民打井時在陵東1500米處發現秦始皇兵馬俑從葬坑,即現在的1號坑。1976年,在1號坑的北面20米處又相繼發現了2、3號坑,三個坑共有700餘件陶俑、100餘乘戰車、400餘匹陶馬和10萬件兵器。
1號坑深5米,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萬平方米,是以戰車、步兵相間排列而成的軍陣。目前已發掘了2000多米,修復陶俑700餘件、戰車6乘、拖有戰車的大型陶馬24匹等。坑底夯築約50厘米,青磚鋪地,上面布三列面東的戰袍武士俑,陶俑身高1.75至1.86米不等,神態各具特色,整個坑內兵馬陶近6000件,列38路縱隊,隊伍整肅,裝備齊全,威風凜凜,生動地再現了兩千年前的秦軍“帶甲百萬、車千乘、跨萬匹馬”,兵強馬壯,氣勢磅薄的陣容,顯示了秦始皇統帥的百萬大軍叱吒風雲,“橫打六國”、“北卻匈奴”、“南平吳越”統一中國的宏大業績。
2號坑在1號坑的北側,兩坑相距20米,坑東西長96米,南北寬84米,由四個單元組合而成。第一單元由持弓弩的徒兵組成的方陣,第二單元是由戰車組成的方陣,第三單元是車徒組合的長方形軍陣,第四單元是由騎兵組成的長方形軍陣。有戰車89輛、車士261件、陶馬356件、騎士116件、鞍馬116件、步俑596件,以及大批金屬兵器等,是一座面朝東南,以戰車、騎兵和步兵混後編隊的大型軍陣。
3號坑位於1號坑西端北側,兩坑相距25米,為兵馬俑的最高指揮機關,是統帥一、二號兵馬俑軍陣的“最高司令部”,古代稱其為“軍墓”。3號坑東西長1716米,南北寬21.4米,深5.2-5.4米,面積520平方米,坑內有陶俑64個,駟馬戰車一乘。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側出土的兩組銅車馬,一車四馬,車、馬和禦手均為青銅製作,大致相當實物的一半,均按比例縮小製作,造型精美、工藝細緻。
為使國內外遊人能夠目睹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國家在這裡建起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把1號俑坑完全複蓋起來,複蓋面積達1.5萬平方米,每年有三四百萬的國內外遊客到這裡參觀,盛讚這是“世界第八奇跡”、“二十世紀最壯觀的考古發現”,可見兵馬俑在世界旅遊市場上的獨特地位。
秦始皇陵是一座巨大的地下博物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臨潼在隴海線(鐵路)上,西安到臨潼兵馬俑館,火車站有旅遊公共汽車往返,西(安)臨(潼)高速公路已通,交通極為方便。
半坡遺址博物館
西安半坡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位於西安市東部半坡遺址上。半坡遺址是一處規模宏大,蘊藏豐富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距今六千多年。
1954年至1957年先後進行了五次考古發掘,面積達到1萬平方米,約佔遺址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其中發掘出房屋遺址45座,家畜圈欄2座,燒陶窯址6座,儲藏窯穴200多個,成人墓葬和小孩翁棺葬250座,生產工具、生活用具10000餘件,另有果核、獸骨和腐爛的穀子。1957年在半坡遺址的基礎上建成了我國第一座遺址博物館。1958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至今已接待中外遊客2000多萬人次。196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半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半坡博物館陳列展覽面積約4500平方米,分為出土文物陳列、遺址大廳和輔助陳列三部分。出土文物陳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組成,主要展出半坡先民當年用過的生產工具和藝術品等,包括石斧、石鏟、石刀、刮割器、敲砸器、箭頭等,此外還有陶哨、人頭、鳥頭、獸頭等藝術品和一些裝飾品,在半坡遺址出土的二十二種刻劃符號也展示在陳列室中。遺址大廳是就地發現原貌保存的半坡先民居住區的一部分,面積約為3000平方米,包括半坡先民們居住過的房屋,使用過的窯穴陶窟,墓葬等先民遺址,具體地展現了半坡先民開拓人類史前文明的艱難足跡。輔助陳列室主要舉辦一些與史前文化相關的民族學、民俗學、藝術史、古人類史等方面的專題性展覽。
參觀完半坡遺址,您千萬別急著走,反映原始社會生產、生活狀況的半坡母系民族村更值得一看。
民族村在半坡博物館的最東邊,佔地面積50畝,是一座集原始生活演示,舞蹈、打鬥、陶塤及大祭祀表演,原始遊藝活動和餐飲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景點。在村落裏遊客可以倣古獵奇,娛樂休息,欣賞參與祭祀歌舞節目,目睹古器具和工藝紀念品製作表演。在古樸的飲食村,可以品嘗別具特色的半坡景宴、獵宴和野味快餐,遊客可以盡興體驗史前社會粗獷的風土人情和濃厚的原始韻味,充分的領略中國民族淵源流長,多姿多彩的文化底蘊。
陜西歷史博物館
陜西歷史博物館,位於西安市小寨東路與翠華路交差口的西北側,為國家級博物館。該館佔地約7萬平方米,工程總規模5.6萬平方米,為一倣唐建築群,規模宏大,古樸典雅,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施先進,功能齊全,是我國迄今最大型的,最現代化的歷史博物館。
全館陳列面積1.1萬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廳,臨時陳列廳和專題陳列廳三大部分,展出文物約3000餘件,突出展示了周、秦、漢、唐等朝代極盛時期陜西的歷史,文化面貌。展出的眾多文物都是從陜西出土的幾十萬件文物中精選出來的,大多為稀世珍品,其中有40餘幅唐墓壁畫珍品是首次與觀眾見面,壁畫構圖精美,色彩絢麗,實為難得的藝術瑰寶。
西安古文化街
位於碑林與南城門之間的書院門街頭,是一處古色古香的古文化街,風格與北京琉璃廠和天津古文化街相近,街道中佰有原關中書院,街道的東側有原文廟。一條青石板路將鬧市和古跡連接為一體,別具象徵意味。
鐘鼓樓廣場
地處西安市中心的鐘樓和鼓樓均為明代所建,兩樓相距約100餘米,分別置有銅鐘,大鼓,用以報時,現已成為西安標誌建築之一。鐘鼓樓之間為寬敞整潔的城市廣場,花團錦簇,碧草如茵,廣場下為現代化商場,廣場北側的同盛祥牛羊肉泡饃館和德發長餃子館氣派豪華,為西安著名食府。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以東37公里處的驪山北麓,整個陵區佔地50多平方公里,墓冢南北長500多米,東西寬480餘米,高約55米,巍然如山,氣勢宏大。據《史記》記載,其動用人力70萬,建造用時達37年,墓穴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
限於現在科技條件,至今尚未開墓,但僅其陪葬的兵馬俑的發現即已震驚天下,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已發掘的三個兵馬俑陪葬坑呈品字形分佈,共有真人大小的陶制兵馬俑1萬餘件,併發現了大量金屬兵器和銅制車馬,現已建為秦兵馬俑博物館。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以收藏石碑數量最多而聞名,是廣大書法愛好者嚮往的勝地,被譽為“中國最大的石刻圖書館”。館藏各類碑石墓誌多達2500多件,分為7座大型陳列室,8座碑廊和一座碑亭,現已建為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古城墻
與悠久的古城歷史相比,西安現存的明代城墻還顯得太年輕,但作為古城最醒目的目標,登城一遊還是很有意義的。現在的西安城墻是80年代重新整修過的,城外是寬闊的護城河,整個城墻區已形成巨大的環城公園,在南城門等處可以登城墻參觀。
大雁塔與大慈恩寺
大雁塔位於西安市南郊和平門外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內,距城4公里。
“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面面風。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天中”。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2年)。初建時只有五層,後增為十層,經戰火破壞,重修為七層。在民間大雁塔的來歷和傳說很多,有人說它是一群大雁落下來留下的;有說它是仙人點化而成的;也有說唐玄奘西域取經途中曾困沙漠後得一大雁引飲,才找到水源,得以還生,並完成取經之事,為報大雁之恩,因而建造此塔。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分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到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塔的底層四面都有石門,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
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為太子時,為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於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修建的,唐時慈恩寺南與風光綺麗的曲江池、芙蓉苑杏園相接,是唐長安城內最吸引人的景區。寺內遊客如雲,騷客雅士唱和吟誦留下許多動人的詩篇。唐末以後,寺院屢遭兵火,殿宇焚燬,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今日的慈恩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