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2168
- 精華
- 0
- 威望
- 111
- 魅力
- 0
- 讚好
- 0
- 性別
- 男
|
3#
發表於 2005-6-10 10:42 AM
| 只看該作者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因果問題,屬於佛教的基礎理論,也是佛法的核心。不明白因果,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所以,弄清因果問題,示學佛的一個重要前提。下面分四個問題談:
6 e( k5 {+ m- ^5 \( W% R6 e [9 O3 y+ w
一、因果規律和它的重要性 : E3 m2 G) N5 J
2 f' s, x" A# J3 t3 n
因果,又叫業、因、果、報。業:梵文譯音,意爲造作、活動。指一切身心活動,包括身、口、意“三業”。包括善業、惡業、無記業(不受果報的)。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業,卻有很大的力量。可以說,我們人生示受著業力的支配的。業就是因。因,就是原因,也叫業因。果,是結果。報,是報應,是回報。緣,就是條件,因緣結合,才産生果報。佛經偈語已說得明白:“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亡失,消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 W' Z: y7 x+ `
! @7 B5 }: m$ N! a6 F 我們凡做一件事,說一句話,甚至起一個念頭,都是在種因,在造業。根據所種的善因或惡因,即造得善業或惡業的不同,都會受到不同的惡報。概括得善,就有什麽樣的福報。具體地說,具有什麽樣得善,就有什麽樣的福報;什麽樣的惡,就有什麽樣的苦報,這都是有一定的,這是客觀的規律,稱爲因果規律。 . L# A& u# Q8 p: ~
" D$ x& @" s( g& f+ k1 d5 T 業因果報與生死輪回是密切相關的。我們人生,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就是由因到果,有果到因,相續不斷,形成輪回不停的現象。我們這個人“生從哪里來,死往哪里去”,都是受業力支配的。業力好象是一個種子,資訊,它儲存在第八識裏面。第八識又叫“含藏識”,就是儲藏資訊的東西,好象是“精神磁帶”,它把一個人前世做的善,惡業帶到現世來,又把今生所造的善、惡業帶到後世去,就這樣輪回不息。我們的身體叫報身,接受報果的主體就是第八識。《八識規矩頌》說,第八識是“去後來先作主公”。父母生我之前,是它來投胎,所以是“來先”。人死後,脈搏、呼吸都是停止了,第八識還沒離開,要到全身冷透時才說明它離開了,所以是“去後”。“作主公”,說明它支配一切,大腦皮質也是屬於它支配的工具。它一旦離開人體後,大腦皮質雖然完好,也不起作用了。美國醫生穆迪著的《死後見聞》一書(1989念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記錄150名死後複生的病員的自述,一般的是自己站在軀殼旁邊,看見親人在啼哭;他們講話,親人聽不到,去拉,親人也沒有感覺。這證明佛教說的第八識能離開軀殼成爲中陰身去投生的觀點是可信的。 3 p J Z) R! z! ~. j6 Y
0 G6 E3 F2 u/ I# D1 k7 Y$ ]4 P- M3 s) k
死了以後往哪里走?這是由業力支配。什麽叫業力?就是善、餓的業力。所以,小善小惡是六道輪回形成的業因,六道輪回是十善十惡應受的果報。 & o' e* t+ M4 o$ I/ H5 n
1 s4 e1 w- G9 T, A; r6 F: _; b 什麽是善?利人是善。利人,其實是人已兩利,也可以說,利就是利己。
3 ]! \5 I; M# m( W1 L+ P
. c& h; R( y+ @ 什麽是惡?害人是惡。害人是人己具害,害人終害己,以害人開始必然以害己告終。 * k6 Y& Q0 m/ ?+ X
% u2 L9 [! o: I
% r' J8 B! i6 _7 K! A* I H 二、因果貫通三世
& i$ g1 n: R; }6 t$ |7 l
% ~) f- q3 v0 v" L" x @
( i& ^" N9 B8 G5 v2 l' C 《涅磐經》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迴圈不失(不會中斷,失誤)。”可是,有些人認爲:“人生一切都是偶然,沒有什麽前因後果。”有人看見好人受惡報,惡人受善報,便懷疑因果。有人說:“死了死了,死了便了。”如果一死便了,人生就沒有價值;學佛修行,就無意義;而一貫作惡的人,就太便宜了。歸根到底失由於不懂因果貫通三世的道理。佛教說得好: 2 Y3 |4 z2 n0 M: o6 P& ~" K/ \
# e4 Q2 A9 \$ f; k) x! `1 ?9 G
“欲知前世世因,今生受者是;
! x/ I' u$ L% s; O2 A: \/ X+ B) ^5 @# _: O4 r8 x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5 l6 j8 S1 }# ]5 n i/ z0 `) ]
B9 Z5 j) u; k% I( b) |
這說明我們今生所受得善惡果報,都是自己前世所種得業因,比如今生病苦多,那肯定是過去生中殺業太重,而今生所作所爲,又該來世去受果報。
8 C y& A9 u. h% m5 |6 o6 p) e% D" O
種下業因,必受果報,但有早遲的不同。大體上,有三種情況: 5 U, N+ D7 N/ D2 [
, |0 [0 I/ M2 T7 \2 Y2 J, M, ^, G 1.現報:今生做善事,今生享福報;今生做惡事,今生受惡報。 : I6 z9 q" B: h; e% d% r
例如,去年川報登載一件事情,萬縣市一個公司副經理,平時愛幫別人的忙,幾次跳下水救人。一天,他坐計程車辦事返家,經過一條路,平時愛堵車,今天卻很順利的通過了。到了江邊,聽說有小孩,掉進水裏了,他立即停車,跳入水中,抓起一個女孩,竟是他的親生女兒,覺得腳下還有人,抓起一看,是他的侄女,他把這兩個女孩子都救上岸來,自己昏倒了。女孩的媽媽、婆婆聞訊敢來,看見小孩還活著,想感謝救命恩人,回頭一看,才是他們的親人。報紙這樣評說:“無巧不成書。”佛教的觀點來看,不是這樣,而是受業力的支配。
9 \3 U& Y2 ?) [5 J E$ p, L* \( v7 P
另外一個例子,《新民晚報》登載的:江蘇某縣一個中年婦女,同一個男的走到江邊,聽見有人喊“救命!”男的準備去救人。而這個婦女竟說:“少管閒事,我們走路要緊,過一會他會自己浮起來。”旁邊一人生氣地說:“這女人的心腸太壞了!”後來那位男的還是去把人救了起來,是一個十三歲的初中女生,騎自行車掉入水中,因下水時間過長,已經死了。這女生是誰?原來是那位婦女的親生女兒。圍觀的人都說:“這真是現眼現報!”這是惡業的支配,平時種的惡因,必然招來惡報。 ' P1 }- m# `$ [+ ]
1 N. p5 c4 ~3 U7 n6 _ 2.生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享福、受苦。父母積陰德,子孫享福報,也屬於這類。用同仁堂的例子來說明。同仁堂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的主先信佛,求功名不成便想做救世活人的事,就開中藥店,很認真做藥品。一種中成藥,需要黃金高溫後做原料。他把家中婦人的金首飾集中起來用。親友笑他:“像你這樣做生意,本錢都要蝕光。你就在廣告寫出,用得有黃金就行了,買主又看不見。”他卻說:“我們每做一件事情都在種因,種了善因,不會得惡報。”仍堅持用了黃金。果然,這種藥品療效好,生意興隆。他家兩百多年來,又發財又發人。解放後,公私合營,最後一任老闆叫了松生,把全部財産交給國家,被結合爲北京市副市長。他並未蝕本,同仁堂總號主要負責人仍然是他的親屬。他還把秘方全部捐出來。家人勸他要留一點作後路,他不同意,說:“政府的力量大,可以就成千上萬的人,這就是種善因,自然會得好報,不會沒有吃的。”結果,政府給他分紅,經濟上並未吃虧。說明這個資本家懂得因果報應。
" m" Q7 w) U8 \% c% p: x1 D5 t0 o& w) w
3.後報:現在作善作惡,到第二,第三世,甚至百千劫後才能受報。
* h4 x) j) Q( L% U例如,塘代悟達國師,四川人,年輕時出家。一次,在西安一個廟子挂單,當時一位僧人害病,身體很臭,許多人都感到嚴惡,他卻去護理。那位僧人病癒,分手時對他說:“你以後有什麽災難,可以到四川彭縣一個山上來找我。”後來,外國人進貢一把沈香木椅,皇帝都不敢用,供養給悟達國師。他便驕傲自滿,放鬆修持,馬上就遭到惡報,生了一個人面瘡,很痛苦。於是,他去彭縣找那個僧人。僧人說:他幾百年前在漢朝曾種下一個惡因,現在才受報。原來,他是西漢時代得一個大官,叫袁盎。他的一個同事叫晁錯。當時皇帝要削減諸侯的力量,晁錯建議,削減諸侯兵權,致使諸侯聯合起來圍攻中央政府,皇帝嚇慌了。袁盎乘機進言,就說不是皇帝的意思,而是晁錯的主意,把晁錯殺了。晁的冤魂一直想報復。可是,袁死後下一世出家,十世都是高僧,晁無機會報復,直到袁當了國師,坐在沈香木椅而驕傲時,他的修行一退轉,護法神便離開了。這樣,晁錯才找到了報復機會。這時,悟達國師找到了彭縣這位高僧,把他的冤業解了才得救。後來,悟達國師留下一個著作《三昧水懺》,序言上,他把三昧水治好人面瘡的事敍述了出來。這說明,幾百年前種的因,緣法(條件)成熟了,必然受報。
3 S# q5 w. ] Y6 Z0 I" l) |5 y( N4 z$ e$ q" ?
後兩種果報,凡夫雖然看不見,但應知道,有因必有果。從今生所受的,可推知前因;從現在所作的,可以預測後果。必須相信:“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0 B3 \& C+ @) I' o0 `4 O
v7 e+ h X( w u* G4 n 爲什麽惡人回有善報?這是由於他過去生活中培植的善根深厚,現在善因又先成熟,因此先享福報;如果他今生不作惡事,福報就更好。至於他今生所種的因果,也不會自行消失,因緣成熟時,必受應得的果報。 4 ~" q" Y7 R; g
! v0 Q4 D' w" l. j6 q, w5 V 爲什麽善人會受惡報?這是由於他過去生活中培植的惡根深厚,現在惡因又先成熟,所以先受惡報。這好似果園裏種了幾批水果,第一批品種雖然不好,但先成熟,當然先結果,先受報;第二批雖是良種,但後成熟,還沒有結果,自然以後才受報。如果今生不行善,惡報會更嚴重;另一方面,他今生所種的善因,也沒有白種,將來必受相應的福報。臺灣高僧煮雲法師,寫了一篇報道:《一樁奇怪的兇殺案》。受害者陳美月是福建人,23歲隨夫去台謀生。不幾年,丈夫病逝,留下一兒一女,無法生活,被迫與本地青年黃石良結婚。當時,法律禁止台民與大陸人通婚。黃十分苦惱,在一天晚上,執刀向陳腹部猛刺三刀,腸斷糞流,又在陳背、膊等處狂刺十三刀。接著,又追殺了陳十四歲的女兒。兒子被救未傷。後黃被判刑十五年。陳因臨死前在太平間至誠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蒙觀世音菩薩帶很了多陌生人給她念佛,並給了一張芭蕉扇與她。她,竟然大難不死!又蒙基隆市審判廳長捐資治療。出院後,她常在觀世音面前痛哭悲號:爲什麽要受如此慘絕遭遇?一天念佛時,她忽然暈倒,似夢非夢,見一個公子帶了一個僕人打獵。一隻猩猩走來,公子舉箭射倒,僕人上前,一刀殺死了猩猩。過了一會,她象在花園中,一隻猩猩向她撲來,她跳到池子裏,追來的猩猩卡住她的脖子,要扼死她。情急中,她一句觀世音菩薩聖號剛出口,菩薩忽然現前,大喝:“畜生,不許害人!帶回去關它8年,悔改就放它。”她終於明白了:她前生是那公子,那僕人便是她今生的女兒,那被她射殺的猩猩,便是今生一心要殺死她的黃石良!奇怪呀,黃石良後遇赦,剛剛關8年。故事發人深省,陳美月今生雖善,卻因百千年的惡業緣以熟,故先見惡報。 % `/ A; M+ f6 S" F
' D! ? X' s1 T5 L% T
- g* d( V) V9 ^( Q( T* t# n/ E三、轉變全由心念
+ @5 }, V$ S# N) @- v
& V# e/ t6 z& Y3 w+ { 因果既是有一定規律,可以認識的,但又不是刻板的。這和算命、看相的“鐵板數”不同,那個是庸俗的“宿命論”,認爲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不能改。從佛法因果觀來看,我們現在所受的是過去種的因,又必感未來的果。種的因即可以改變,結的果怎麽不能改變?因變了,果一定會變。
" G3 g; a) t. A& p/ _
6 x9 V: }) ?1 ^" I* w) U" | 我們的身體是根據果報産生的。自己種的善業、惡業是:“因”,父母是“緣”,色身是“果”。我們在六道中投生,是受業力支配的,是來善惡業報的,所以叫“報身”或“果報身”。果報分爲正報、依報。一個人的相好醜、壽命長短、命運窮通等,屬於正報;社會環境好壞,家庭環境好壞,親屬子女的好壞等,屬於依報。正報有福氣,依報自然圓滿;正報無福氣,依報也會惡劣。因此,“命”、從根本上揭示命相的原理由來,但並不主張看相算命。因爲這是捨本逐末,徒勞無意的事。一個人的相和命,算也是這樣,不算也是這樣。只有從根本上改變現在的“因”,才能轉變未來的“果”。明代袁了凡,由一位叫先生的給他算命,算的很准,他哪一年考上秀才、舉人,哪一年當上知縣,哪一年該死,等等。後來遇上雲谷禪師,給他講了:改變命運,全由心念,必須多做善事。從此孔先生算他的完全不靈了。算他能當知縣,結果調到中央機構工作;算他能活50多歲,結果活到70多歲;算他沒有兒子。結果有兩個兒子。他把這些事總結後,寫成《了凡四訓》。佛教界高度評價此書說明了命運是可以轉變的。 0 } q* c2 W5 y1 X3 F
$ \$ A3 J. I# w0 ^/ m/ t* K& E& @
轉變的關鍵是什麽?就是自己的心念,因爲“一切唯心造。”心能造業,也能轉業,即“轉變由心”之理。唐代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一切福田。離不開自己的心。能從自己的心田去尋找,是沒有得不到感通的。”所以,相隨心轉,境隨心轉,命自己立。孔子說:“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也說明這個道理。
2 G! H7 M G1 s* ^, H, G8 F7 B0 n$ c* N" U
有一首《心地與命運之歌》,說明命運與心地密切相關,命運由心造,命運也由心轉。現在舉兩件事來說明:
) G$ w+ C4 F9 S9 l' r* c8 A
, J: @& L! c. _8 r# ~0 O: y “心好命不好,禍轉爲福報。”臺灣徐良泗,是個叫花子,又是殘疾人,下肢癱瘓。當時,一個叫林登章的人,遭冤枉入獄,縣官要收賄銀四十兩銀子才放人。林妻設法湊足銀兩,急急忙忙去送給縣官,但是在路上遺失了。徐泗良拾得這四十兩銀子,看來滿可以解決他們的窮困了。而他卻很了不起,首先想到的是,這個失主必然會尋死。這一念就是菩提心腸!他便寸步不移,守在那裏,等著失主找來後,全部把拾得得銀子還給了失主。女人說了許多感激的話。此事傳到縣官耳裏,縣官自感慚愧:叫花子都能拾金不昧,我怎麽能收賄賂呢?便分文不要,無條件地釋放了她的丈夫。兩夫婦回家開了個五金店,時時想念救命恩人。徐良泗在一個清明節前,去農村向掃墓人要剩菜剩飯吃。由於離城很遠,當晚借宿在附近的地藏奄內。睡到半夜,他慘叫了一聲,驚醒了香燈師,問他什麽事,他沒有回答。第二天早上,他竟然覺得腳上有力了,一下子站起來。香燈師十分驚異,又問他,他說:“我昨晚上夢到兩個人,一人抱住我的身子,一人扯我的腳,痛的要命,結果又睡著了,現在腳有力了,可以走路了。”從此,他不討口了,替人挑水維生。一天,挑水挑到林家五金店,林妻一看,有點象他們的救命恩人,但他是癱瘓的呀,不敢去認。不久,徐又挑水到五金店,林妻再詳細一看,完全看那個叫花子,忍不住又問,果然是他們的大恩人,叫他不在挑水了,要供他一輩子,徐就留下來了。林的叔父是福建人,富翁,漆下無子,寫信叫林回去繼承遺産。林走時,把他再臺灣的全部産業贈給徐。這個叫花子變成了富翁。到了晚年,他把大部分財産給當地醫院。這個故事說明了徐良泗的一個至誠善念,就消了他多生累劫深重的罪業,種下了未來的福報,所以後半世變成了富翁。 4 G; K- b" O( K; Q. m# Q
3 } A9 a( o% y2 C! s
另一種是:“命好心不好,福便爲禍兆。”唐代的李林甫,很有本事、才華、身爲宰相,但心腸很壞,歷史上稱他爲:“口蜜腹劍”的人物,生怕別人奪他的權,害了很多人。而且盡情享受。他愛吃鴨舌羹和烤鵝掌。把活鵝弄到燒紅的鐵板上去跳,血液墜到鵝掌上,腫大了,烤來吃。這殺了好多生呀!相府家人生活享受,比一般富翁害高。他年輕時,一位相士算他的命,說他未來可以當10念的太平宰相。結果,沒當幾年就垮臺了。他很不服氣,去質問相士。相士回答道:‘這幾年你把十年的福報都支完了,而且早用過頭了,不但你沒福報了,災禍還要留給你的後代。“果然不出所料,後來,李林甫七孔出血而亡,被檢舉揭發,弄出來碎屍萬段,他的子女發配爲奴婢。這證明:福報再好,如果心地不好,也會遭到悲慘結局。 |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佛聯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