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三國演義的'出生'歷程; t! X7 w) c, T  u, Q7 C; N* u2 u

  n! Y- x( ~/ \4 L" j9 A" ]! \$ p$ R& @# k# e- f/ b
演義這種體裁的歷史小說,是從宋代的'講史'演進而來.當時,有很多人從事'說書'這種'行業'.說書這風氣相信是在宋仁宗時期開始的.人們因為生活閒逸,於是便開始出現這種'講故事'的行業.這些'說書先生'以'話本'作為基礎.但可惜有關三國的話本,現在己經看不到了
$ B  G  R6 |* c1 f% B
; `6 h/ n: h1 K9 b1 Q# k到了元朝,雜劇十分流行,其中有關三國的故事就十分多.根據元人鍾嗣成和明人朱權的考究的雜劇名目中,至少有十九種之多.其中現存<單刀會>、<襄陽會>、<戰呂布>、<隔江鬥智>、<千里獨行>、<博望燒屯>、<連環計>等,情節都和三國演義相去不遠.可見在三國演義面世之前,孔明、關羽等已被'聖人化',並非全因三國演義造成., h6 m" V$ R% t/ C7 S

- F! Z' v8 k; ]% E' |" V! f除了上面所說的戲本之外,最近發現的新安虞氏所<全相三國志平話>,是元朝至治年間(1321-1323)所行的,可說是三國演義的雛型.全書三卷,分上下兩欄,上欄是畫,下欄是文.平話的本文,就是由黃巾之亂始,至晉一統終.這格式為後來的三國演義定下模子.但平話的文字拙劣,文化不高,別字甚多,如'糜竺'寫作'梅竹','街亭'寫作'皆亭'.因此,<平話>沒有文學價值可言,也不為上流士大夫階層所接受.2 b8 D6 n- `8 {4 I" i
2 i! X7 z7 S# y
把<三國志平話>加以改編,而寫成一本雅俗共賞的歷史小說,是羅貫中.羅氏是元末明初的人.本名羅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太原人.他把那些言辭鄙謬,上流社會看不起的平話,改編成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文字.一方面保留了大量正史史料,又加入了不少野史故事,使<三國演義>生色不少.既使中下階層人士明白,也為上流社會接受.
4 N8 H7 @" R" \' v/ J) C$ I/ X
8 m3 s9 n& V! p( W6 N3 n$ G現存<三國志通俗演義>即,<三國演義>最早的版本,是明孝宗弘治甲寅年(1494)的本,一共有24卷,每卷10節.現行的三國演義,是清初毛宗岡重行編訂的.毛宗岡字序始,是金聖嘆的門徒.和父親毛綸合力評改<三國演義>.於康熙初年間(1666-1686)成書,就是現時流通的120回<三國演義>.
劉備這奸人!!!
/ u) b' j" B$ ^4 B) ~4 c3 e# w  g; c
所謂的歷史建立在證據之上,文學創作依據歷史題材,並不表示創作內容必定符合史實,以金庸小說為例,背景從天龍八部的北宋到射雕三部曲的南宋、元末,或是延續某歷史人物後代發揮故事,但是前提在結果不變。文學和史學是不同的,文學主要在抒發情感,古人說「文以在道」,但不能引起人們感情上共鳴的還是文學嗎?而史學要求的根本是天秤的另一端,可以平衡文學發展,但不能限制文學。
6 n5 L  u  f3 t3 o$ s+ C4 n+ v1 m0 R9 ]% }8 |5 l( f) d! ?
黃易寫大唐為什麼難以收尾、草草收場,原因在於不能背離史實的結局,而又要入情入理。我在武俠小說討論版看到很多人以為南宋末年守襄陽的是郭靖咧,基本上,這在文學的成就上是非常成功的,但並不表示背離了史實。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在意的不是守襄陽的是誰,而是描寫這樣一個架構在歷史上的虛構人物心理、經歷、和遭遇,引起認同。
  J( O& W- m& V! \; k  G1 @4 ?; I& X1 Z! t; _5 j
在歷史版上,有位前輩說的很好。
0 c( {( V9 j/ L" W1 v4 Q) z-- " \2 K* S8 H( i2 S2 V6 {! L
《三國演義》是藝術小說,用「記載」語不很恰當;「這樣誤虛為實,視假為真,不僅不能看作是缺陷,恰恰相反,是文學創作成功的表現,正是《三國演義》的作者充分發揮文學特點所取得的效果的表現。」所謂被「騙」不僅不公平,還反而凸顯身為文學讀者的智慧不足。「我們知道,文學與史學,是兩門不同的學科」,「拋開文學的特點,用史學的尺度去要求文學,這樣的文學批評對於人們閱讀和欣賞《三國演義》有害無益。它才是真正會混淆視聽。」, z1 L# s$ m9 t0 i5 S

- V$ r, S. f& l/ `9 C3 o4 ^書海浩瀚難以遍讀,很建議熟悉《三國演義》的各位朋友走趟貴校圖書館,找找丘振聲先生《三國演義縱橫談》(曉園出版社),不僅能由此了解文學與史實出入,更能保持對於《三國演義》的健康情感。
三國演義 不是羅貫中寫的? : S% d% G# x7 }  |6 u

; R" F4 a3 _0 z0 V6 n. J
- @# h  I) _1 E! Q0 X% ~, L! ]/ g$ `3 z; _1 q
 本報特約撰述張晨/上海特稿 ; E* ^2 f  m' V" y! W9 Z) H. I, }
長久以來,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中一般都認為: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開山之作-「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明末清初人羅貫中,明朝嘉靖元年修髯子張尚德刊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是該書最早的刻本。然而,北京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張志和博士經過十四年的研究,最近以大量的證據材料首次提出:「三國演義」的真正作者並非出生於北方的羅貫中,而是從北宋到明朝中葉約五百年間的「演義家(即說書藝人)」,最初的寫定者也是南方人。而「三國演義」最早的刻本是比嘉靖刻本早二十多年的黃正甫刊本。馮其庸、啟功等大陸著名學者對張志和的觀點表示了初步的肯定。: h6 h+ _# ^: G- Z* G
  張志和介紹說,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的說法來自於明嘉靖刻本,上有「後學羅本貫中編次」的字樣。海內外現存三十餘種各類刻本的「三國演義」,學術界公認嘉靖刊本是「三國演義」最早的刻本。但事實上,嘉靖刻本並非是「三國演義」最早的刻本。
$ m( o3 g& y. b1 q 張志和對「三國演義」的研究始於一九八六年。一九九二年起又對留存在大陸各圖書館內的所有「三國演義」版本進行了全面調查,取得大量的第一手證據材料。調查的關鍵突破口是在北京國家圖書館查到了一部明代插圖孤本黃正甫刊二十卷「三國演義」。通過詳細的考校,並從書中的詩詞、注釋、故事敘述、文字運用等各個方面與嘉靖本進行了對勘比較,發現並證明這個黃正甫刊本的刊刻時間實際上比嘉靖本早二十多年。這就是說,根據張志和的研究,「三國演義」的最早的版本是黃正甫刊本,而非原來學術界所公認的嘉精刻本。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黃正甫刊本中,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到該書的作者為何許人。; U  D" Q9 g+ s. B
 張志和說,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而「三國演義」的最早刻本出現在明朝中葉,這近二百年間該書竟未見於任何記載,這小說史上的空白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張志和說他考察了自元末明初到明中期近二百年間小說的發展,並從「永樂大典」等有關文獻中找到了大量證據,可以證明羅貫中生活的那個年代還無法產生「三國演義」這樣的作品。張志和說在元末明初,三國故事還不夠成熟,許多故事還沒有定型,與明中葉以後的三國故事相去甚遠。憑羅貫中一個人的智慧是無論如何也編寫不出「三國演義」那麼多精彩的故事的。
. F! F! v$ s+ m 張志和認為,嘉靖刻本說「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所編次,完全有可能是書商為了售書獲利而偽託的。假若偽託本朝作家,明眼人一眼便能看穿,所以便偽託近二百年前的前朝作家。不過,細心考察,還是可以發現破綻。嘉靖本「三國演義」前面有一篇蔣大器的「序」,但序中卻將羅貫中的籍貫「太原」誤寫為「東原」;此外,又將三國所敘的史事的時間搞錯,由一一三年錯寫為九十七年,可見作序者對羅貫中也並不十分了解。明初「錄鬼簿續編」的作者與羅貫中有過交往,據該書記載,羅貫中「樂府隱語極為清新」,寫過二種雜劇。但是根本沒有提到他創作「三國演義」等小說。怎麼到了近二百年後的明中葉,羅貫中竟成了一個天才的小說家?' }, @* {5 h) ~9 `4 V( j
 張志和認為,「三國演義」是從北宋到明中葉的一代又一代說書藝人在口耳相傳過程中豐富和完善起來的。到了明朝中葉,整個三國故事基本完善定型,有眼光的書商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便與某個熟悉三國故事的文人連手,參閱「資治通鑑」等史書,對這些三國故事進行系統的整理,寫成了這部「通俗演義」式的「三國志傳」,然後付梓刊印。但是,最初的寫定者是南方人而不是像羅貫中這樣的北方人。這可以從黃正甫刊本中的語言風格中看出。0 U; M9 N2 L/ X0 v
 張志和透露,目前他已經寫作和發表了有關「三國演義」的十多篇長篇學術論文(包括博士論文),對「三國演義」的研究不斷在深化。黃正甫刊本「三國演義」經他整理校訂,已於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首次出版,這就為學術界今後進一步研究「三國演義」及其作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版本。-------中時電子報.90.01.20
三國演義中有哪些內容和人物是虛構的
$ K1 e  K3 A; ?+ B4 i/ E
$ Z% x0 ^. o* @' C0 ]: E1 b
5 t- `  p) A( u) G  L- F6 J0 x
6 V& m% h* @4 D. l6 `, s; Q! n1張飛字益德,非翼德
+ _9 i' W: x$ k+ x7 Y# [' o" s
, R; {* a/ i6 K5 ^3 l2華雄被孫堅所斬殺,非關羽溫酒斬華雄
% A' z, o' ^! x$ J4 o4 O& u  E( ]- O: _
3馬超為報父仇而反曹?
; F0 i, @! m8 {. Q4 ~" D, E  M2 p/ D馬超起兵反曹,馬騰﹝當時在長安任官﹞因此被曹操所殺,非曹操殺馬騰,馬超為報父仇而起兵。兩者因果顛倒。馬超不顧爹娘死活而起兵?請看詳細的前因後果:
/ ~: d) B. ^  Y" s西元208年曹操欲南征﹝即討伐劉表等,十一月在赤壁
+ i% }4 u) E) {! F大敗而回﹞。為了怕馬騰搗亂,於是勸誘他到中央任官﹝衛尉﹞。長子馬超被任命為偏將軍,留在關中的槐里﹝陜西興平市﹞繼續帶領父親的舊部屬,馬騰家族則全部遷到鄴城。9 o: y, \- t5 f8 K: y4 S
西元211年曹操派鍾繇討伐漢中張魯,命令夏侯淵率軍
  b& `0 O1 u- @) Y" a) B" R. ]) ]會師。這極可能是曹操的計謀,因為攻伐漢中,大軍須經過關中,關中諸侯必疑心而起兵反抗,高柔曾勸告曹操,曹操的智商也不可能不明瞭,所以曹操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以伐漢中為名,激誘關中起兵反抗﹞”。關中諸侯基本上受到朝廷冊封,曹操不能平白無故出兵征討。所以關中的馬超、韓遂等一如曹操所願的出兵反抗時,曹操也就名正言順的“討伐逆賊”。9月,操以離間計大敗馬、韓聯軍。" x5 a0 [7 |' l& R/ i3 |
西元212年五月,曹操殺馬騰,屠三族﹝三族:父族、
, ^5 G  _6 r3 n母族、妻族﹞﹝此舉是為了報復馬超在去年起兵抗曹。三國演義說馬騰奉衣帶詔欲謀刺曹操被殺,不合史實﹞。3 C( |+ \# L$ y! t7 r3 m( p
西元213年馬超再度兵敗投靠張魯。張魯欲把女兒嫁給% A% o0 Q, x& q$ {% f
他,有人警告說:「有一種人連爹娘都不愛,怎能愛別人?」張魯打消念頭。9 v* B' G* {: }; B% c
總結:馬超會起兵可說是曹操一手策劃的陰謀,所以評定馬超「不愛爹娘」實在有失公平。馬騰在正史上是一個投機份子,東漢末年時就一直叛服無常,常趁亂攻擊地方。曹操明裏推舉他到中央任官,實際上是挾持掌控他,並牽制馬超。所以馬騰將全族內遷到到曹操的地盤,就注定是悲劇上演的開始。
0 c1 S' d2 D& ]/ D' W曹操先激起馬超的反抗,再藉此誅殺馬騰三族,所以悲劇的幕後超級大導演為曹操,副導演為無知的馬騰,馬超只能算是可憐的配角。
/ ~0 M( x1 _. Z2 r4 曹操逃亡時被捉,結果中牟縣令放他走,此縣令並非陳宮。' Q% M7 \& w- k* Z! G, W
, m' t7 Q$ J8 B  N6 S
5 被醜化的周瑜、魯肅
* d( k7 o( O7 T: A8 |很多人認為三國演義中曹操被醜化得最厲害,其實周瑜所受的委屈不亞於曹操。周瑜在正史中是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人才,甚至連相貌也一表人才;赤壁之大捷可說是他一手導演的傑作。可是三國演義為了強化孔明的智慧,把周瑜描寫成心眼狹小、工於心計的武將,把魯肅刻劃成唯唯諾諾,魯鈍且耳根軟的人物。孔明三氣周瑜在正史並沒有提到,周瑜面臨曹操數十萬大軍,非常需要劉備的二萬兵力幫助,不可能動不動就要謀殺孔明。我們在欣賞三國演義精采的情節時,也要了解歷史真實的面貌。7 m, G8 }# |2 m8 T$ d8 l
6 趙雲當陽救幼主 1 n4 y6 Z2 `1 w' p- r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字子龍﹞在當陽縣長阪﹝阪字應該為土字旁,念ㄅㄢˇ。因為細明體沒這個字,所以我用阪字代替。長阪為地名,不是山丘名,三國演義說成長阪坡,是不正確的。﹞單騎衝入曹操數十萬大軍中,在懷抱阿斗﹝劉禪﹞的情況下,不但殺出重圍,還幹掉了曹軍五十多員大將,連曹操都看得目瞪口呆。這被公認為三國演義最精采的片段之一。趙子龍因為單騎救幼主這場驚天動地的個人秀,經常蟬聯三國最具魅力的英雄榜首。城主台南老家附近就有一個地方叫作子龍里,路旁有趙子龍手拿長槍、腰掛青虹劍、懷抱阿斗的騎馬大雕像,每次上下學都要看上幾眼,腦中想到「連地方都以他的名字為名」,簡直是酷的讓人忌妒。% e- ?: t0 |5 L: b
現在讓我們看看正史的描述:
- g! m# `4 G5 N6 C1 X  z「先主﹝劉備﹞為曹公﹝曹操﹞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劉禪﹞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昇﹞為牙門將軍。」﹝三國志趙雲傳﹞。( g0 w& R5 r* ~5 z0 d$ J
資治通鑑只提到:
2 O: q& G0 L% N7 _) A& Y, x8 |有人告訴劉備說:「趙雲已經向北逃走﹝意思就是降曹﹞」劉備把手戟擲過去,說:「趙雲絕對不會拋棄我。」不久,趙雲抱著劉禪歸來。﹝柏陽版資治通鑑﹞4 I* [( y0 m3 l2 e% D, a
兩本書對這一段經過都寫得很簡略,這並不令人意外,正史連決定三國鼎立的赤壁之戰經過也只是寥寥數語帶過,﹝中國史書一般都不詳述戰爭經過﹞陳壽的三國志更是以“內容簡略”出名。5 t4 [( u; w% |3 `' M4 W2 p$ J/ B
三國志提到趙雲因此被昇為牙門將軍,這證明他在當時的表現值得讚揚。當然,單槍匹馬衝入敵方陣營中,在重重包圍下,不但救出嬰孩,還殺了五十多名大將,似乎浪漫過了頭。三國演義的確用誇張的寫法描述這段英雄史,不過很多人包括城主在內,卻不忌諱把它當真,理由如下:( Y+ h1 b4 R2 b' W6 h5 [
1. 趙雲武藝過人,人盡皆知﹝正史提到:孔明第一次北伐失利撤退,趙雲在子午谷走在部隊後面親自斷後,軍資因此幾乎沒有任何損失﹞。即使在懷抱阿斗的情況下,殺了五十幾員魏將並不誇張。' g6 [3 G0 ]/ ^* R; f
2. 曹操率數十萬大軍南征,但是只以五千輕騎日夜追殺劉備部隊,兩軍相遇,劉備潰逃,曹操軍隊掠奪被丟棄的軍資和俘虜隨軍南逃的百姓,所以各部隊各自為政,亂成一團。趙雲如果是衝入數十萬軍容嚴整的敵軍,又能安然逃脫,那三國演義百分之百會被城主歸類為科幻小說。如果對方是有如土匪到處掠奪,散成一片的五千兵馬,趙雲單騎救主,又能轟轟烈烈地安返,就一點也不誇張了。
4 _' B+ U! V$ H" F順便提一提此段劇情的相關人物:
, o7 x/ y8 s  d/ G4 ?7 徐庶降曹的原因) m" R2 j' Y" x8 P1 s
徐庶的母親在當陽也被俘虜,於是指著心向劉備說:「我和將軍共建霸業,全靠此方寸之地。而今娘親失蹤,方寸已亂﹝成語:方寸大亂﹝形容內心或腦袋一團亂﹞的由來﹞,留在這裡對你沒有幫助,請就此別去。」於是投奔曹操。三國演義說徐庶因為曹操在南征之前就捉了徐庶的母親,並且偽造書信,誘騙他到曹營。這和正史不合。劉備陣營似乎很體諒徐庶的離去,諸葛亮在益州時就公開稱讚過徐庶。
" z4 D, ~- Q$ k/ p  ^) I4 Q8 糜夫人傷重跳井自殺?趙雲推倒土牆蓋井?
3 Q" z. A, E7 V: O三國演義提到:糜夫人因為傷重不想連累別人,把阿斗託付給趙雲後,就投井自殺。趙雲悲傷之餘,推倒土牆掩蓋水井,以免糜夫人的屍體受辱。正史記載劉備兩個老婆﹝指甘夫人和糜夫人,孫權之妹是在赤壁戰後才過門﹞在當陽皆安然無恙。所以也沒有趙雲推倒土牆蓋井之事。
( @. e% D0 P7 j( m1 c0 y; Y; @9 張飛在長阪橋揚威?5 Y# x: @3 a9 Z! Q0 `/ \  u
張飛在長阪據水斷橋﹝拆除橋樑,據守河岸﹞,曹操大軍因畏懼而不敢前進。這一段在正史有記載。不過三國演義提到:張飛在橋上大吼,曹軍夏候傑因此肝膽俱裂被嚇死。這當然是小說的誇張寫法,以常理來推斷是不太可能。現在的長阪並沒有叫做長阪橋的橋樑,所以張飛據守的橋梁應該是座名不見經傳的小橋樑。
* i- u% ?: C$ L4 C10 小丑蔣幹的真面目" ]$ P! J: _% P: Z1 M
蔣幹絕非三國演義所描述的那樣痴呆,還被周瑜耍的團團轉。正史中的蔣幹以辯才聞名當時,是個人才,又和周瑜是老友,所以曹操派他過江當說客。周瑜明瞭他的來意,於是展示美麗的侍女,珍貴的的寶物給他看,並且說:「大丈夫處事,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若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蔣幹一直微笑,不說一句和政治有關的話。回去後報告曹操,說周瑜志向遠大,不是言語所能動搖。演義描述蔣幹當說客不成,反而中計,使得曹操誤殺蔡瑁、張允。這不合史實。
4 \3 [* t& R9 n9 a+ o11 張飛怒鞭督郵?: M6 [% \8 R5 g  z" Y- C; }
張飛怒鞭督郵?其實真正的肇事者是劉備。讓我們看看正史的描述:先主(劉備)討黃巾賊有功,除(授與官職)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兩百,解綬﹝繫印章的絲帶﹞繫其頸,著馬柳(下民服裝)棄官亡命。(三國志‧先主傳)
2 C+ B- Z3 t8 a3 X% L! Y4 r為什麼劉備要杖打督郵,最後棄官潛逃?典略有記載這件事的原因:朝廷下詔書要州郡淘汰一些因軍功而當官的小吏,劉備在黑名單裡頭。督郵到安喜縣要遣散劉備,劉備知道了便前去求見。督郵稱病不見,劉備大怒,把督郵綑綁於樹上,鞭杖百餘下,最後劉備逃亡。三國演義描寫督郵求賄不成處處刁難劉備,惹得張飛怒鞭督郵。把官場的醜、張飛的魯莽,劉備的正直,描述得絲絲入扣。雖不符合史實,不過情節舖設相當精采,生動刻劃了老實人在醜陋官場的為難和無奈。+ w* l- `; v$ y0 }; V
12 關羽刮骨療傷﹝兼論華佗身亡年代﹞
( u' ^1 b3 s) Y+ J/ ^/ [關羽刮骨療傷時面不改色的事蹟,在正史裡頭有記載。正史並未言明是誰幫他刮骨療傷,也沒說關羽何時中毒箭使手臂受傷。如果依三國演義情節,關羽是在北伐攻打樊城時受傷,那肯定不是華佗幫他刮骨療傷,因為那個時候華佗已經不在人世間。三國志正史記載:曹操的愛子曹沖病危時,曹操一直懊惱不該殺死華佗,使愛子無人可救。曹沖死於西元208年,所以華佗早在西元208年以前就不在人世間了。關羽是在西元219年北伐,華佗至少已死了十幾年。同樣的道理,曹操死於西元220年,三國演義說曹操在病危時殺了華佗。也不符合史實。
( R9 P# J7 s7 X, g3 A2 S5 c另據程喜霖【華陀之死及其生卒年】,華佗死於西元208年,享年六十七。
( c" T3 v9 v" s1 B$ _13 蜀漢有五虎將嗎 ?﹝再次評論趙雲﹞' ~6 r7 @! L% F( V5 @2 Z
正史從未提到蜀漢有五虎將。劉備打敗曹操,佔有漢中後,封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各為前、右、左、後將軍,魏延為漢中太守,趙雲並未並列其中。三國演義說趙雲也被任命為中將軍,與關、張、馬、黃合稱為五虎將,並不符合史實。趙雲的地位類似曹操的許褚,皆為君王的侍衛官和禁軍的隊長,這種職位當然是受到君王極端信賴的人才足以擔任,不過也由於職位性質,統領大軍出外打仗的機率自然大為減少,更不用談立戰功升官了。趙雲少有統領大軍的機會,所以也就難以評論他的領兵作戰才能。不過從正史和野史來推斷,趙雲的政治思維相當不錯,打仗有勇有謀,個性上又沒有關、張 二人令人不敢恭維的缺陷,劉備非常信賴他也是無庸置疑的,劉備臨終時,趙雲是極少數被扥孤的人選之一。) u& y3 ]  W# r) Q; v& R' O
這樣一位好人才,難怪三國演義會極力美化他,還幫他升官實際上趙雲官位並不高,年紀也比劉備還大﹝項羽和劉邦也有同樣的情況。劉邦比項羽老了幾十歲,但是在戲劇中,項羽反而成為滿臉鬍子的老生,劉邦變成白面小生﹞,都無損中國人對他的敬仰。8 H% T- F4 o$ \% G% ]- i
順帶一提,雖然蜀國沒有五虎將,但魏國反而是有的。 是哪五位?答案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被列為五虎將之中,可說是武將至高的榮譽,曹操也藉此攏絡這些人才的向心力。至於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等人,才高功高官大,與前五位相比毫不遜色,不過他們皆是曹操族人,所以曹操用不著拿五虎將之名攏絡他們。
' F$ T1 G( j* m1 E: W' u5 j( n14 曹真的真面目, Z  _1 L) C) \. I
還記得那個老是打敗仗,而且看到孔明寫的信就被氣死的曹真嗎?三國演義為了突顯孔明和曹真的接班人司馬懿的智慧,把曹真寫的一無長處。曹真果真那麼沒用嗎?實際上剛好相反,正史的曹真不但戰功彪炳,更讓諸葛亮吃了不少苦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曹真的部將張郃在街亭大敗馬謖,使情勢逆轉。曹真更精確算準了諸葛亮下次會攻陳倉,所以先派郝昭防守。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大軍就是因為屢攻不下陳倉,只好撤兵。曹真還主動率大軍想要大舉攻蜀,結果因為連續大雨造成路斷而班師。他最後是病死於洛陽,並非被諸葛亮寫信罵死。曹真的長子曹爽就真的是無能,他因為專權,最後司馬懿發動政變,曹爽兄弟慌張不知所措,他的謀士桓範因此大哭說:曹真乃一世英雄,沒想到卻生了一群蠢豬。 ; s: m, Q5 Z; C$ \

' b* r% p" H& ?' {! s' v7 U- I以下為武將死因和正史不合者
- T- g- n# z- N  d- g$ K
6 J' v2 I$ C' Y- V8 R  三國演義    史書
2 f7 u& E$ I/ H: ?. k黃忠 夷陵之役時戰死 病死﹝未參加此役﹞ 6 }- N) N8 G, P. @. t: @
張遼 曹丕攻吳時戰死 病死 ( d8 y0 S, Y0 `& d& C& I
張苞 北伐時跌落溪澗而死 早夭 - W$ O- w" z0 @: b; {- L
8 i0 k; m: V, t, ?3 v" M
以下人事物正史未提到或模陵兩可地記載﹝此並不表示這些人、事、物為虛構。或許是漏記、沒必要記,也許真的沒有﹞
; M. x5 `" ^# J8 U三國演義 正 史 5 h! Z' U( l1 r/ R" b2 T& s
三英戰呂布 未提到
3 c+ g9 x% d" T/ S貂蟬 呂布和董卓的美麗侍女私通,因此幾
; M7 H5 Q' Y. T# K. P# v乎被殺,布因此叛卓。正史未提到貂蟬之
8 [% ?& K0 j- `8 ]名。
4 ~) x$ \: o6 `3 g% r赤兔馬 三國志呂布傳:「布有良馬曰赤兔」
( Q6 |1 V& _, k  Z# C方天畫戟、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 皆未提到 . l: w' i+ L1 y( d6 k& x2 I1 \
孔明草船借箭 未提到。不過正史有提到類似的情節:孫0 S& o$ M7 w6 y! p4 f: k
權攻打合肥時座艦與曹兵相遇,船一舷受
2 a+ e" T8 M- H9 ]箭過多重心不穩,船將要翻覆。孫權令士
; I- h4 `7 ~. ^) {% o1 H兵將船倒轉使另一側亦受箭,如此兩舷受
+ z+ [& V, \/ L) _- R力平衡,於是化危為安。
! c+ ?! C: x) b顏良、文醜之死 顏良確實被關羽所殺,文醜在亂軍中被* x0 U4 }/ }9 m* ]9 E
曹操率軍攻擊而死,應該不是被關羽所
6 \; A# a5 B& T2 t' P4 K( H殺。
/ I( @7 a( N1 d- c( `3 h孔明空城計 未提到。應該是趙雲的空營計之改版。  h2 R/ \. [% f
趙雲在漢中之戰用空營計嚇跑曹操大 " E, @+ s8 M3 B! q/ X8 }
軍。
; W$ @+ W6 ?. W, |4 K5 S2 b8 {% h木牛、流馬 正史有提到,但未詳細說明為何物。
4 X' K  o9 A* j  a" E# ]/ F, `借東風 未提到。純虛構。長江地區在冬天的某
- ^6 P( K& |% `個時間吹東南風是常有的現象。
$ v- D' L/ ?$ D八陣圖 有提到,但此乃優異的行軍佈陣之法,+ y5 G2 `3 ]7 g
絕非演義所描述的奇門遁甲之術。
0 J* U. z% j- o( b: n, ]曹操謀刺董卓 卓徵召曹操為官,操不願意而逃亡。 5 t/ e1 v) [* x2 a7 b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 未提到 , ]" t4 C, ^2 Z
劉備娶孫權之妹 正史有記載
7 d: h& v4 o/ b- P+ Q; a# `, C死諸葛嚇跑活仲達 正史有記載
官渡之戰  E9 v  j  a8 Y' \2 w

  D* {! d% y0 P2 h" v: C
3 d- {; _4 B: q' z" {建安五年,西元200年--官渡之戰 8 V0 s3 b/ F; a! s/ a
' o/ \; N/ R" J# Q% i% D
官渡之戰是曹操在北方奠定期統一基礎的決定性一役,也是中國歷史上由切斷敵方補給線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
% Y" T& R* G' C! d董卓被消滅後,北方處於軍閥混亂的局面中。興平二年,曹操消滅呂布,建安元年,曹操將獻帝迎至許都, " 挾天子以令諸侯 "控制了兗ˋ豫ˋ徐州和司隸校尉部。建安四年,袁紹滅了公孫瓚,擁有青ˋ冀ˋ幽ˋ並四州,勢力為當時最強。這兩大集團終於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爆發了大規模的兼併戰爭。1 H3 a$ O" c9 n
: u' E% R" U" w8 m
建安四年(公元199)春,袁紹調兵十萬,進軍黎陽,妄圖一舉攻下許昌,消滅曹操。曹操只有兩萬左右的兵力,他抓住時機,先佔領一些戰略要地,並把主力佈置在許昌北面得官渡,以阻袁軍。接著又派兵東進,擊敗了與袁紹聯合得劉備,解除了後顧之憂。建安五年 ( 公元200年 ) 二月,袁紹派顏良進軍白馬,自己親自率大軍駐黎陽,準備渡黃河,攻許昌。四月,曹操採納謀士荀攸的建議,率兵先到延津,偽裝要渡黃河襲袁紹得後方,然後突然突襲白馬,斬殺了顏良,解了白馬之圍,然後沿河向官渡撤退。袁紹派文醜渡河追趕,又被曹操設計擊殺。八月,袁紹進逼關渡,屯營幾十里。曹操也力營相據,雙方互有勝負。但時間一長,曹軍兵少糧缺,軍心有些動搖。十月,袁紹派淳于瓊押送軍糧智故市ˋ烏巢。袁紹得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向其獻計燒袁紹得軍糧。曹操當即親率五千輕騎假冒袁軍突擊烏巢,焚燒了袁軍糧草。袁紹聞訊,派兵進攻曹操的大本營,但沒能成功。曹操乘勝追擊,大敗袁軍。袁紹僅帶八百騎兵逃回河北。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P& ]0 c+ f8 a8 ?

& f) p6 o' f' @- \4 A官渡之戰使袁紹一蹶不振,兩年後死去。曹操趁勢消滅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
  N8 ^- Z9 @; g: r! h0 o* Z* j4 v) N" O$ }
) P8 L- @& R# y0 k& z* Y$ N. K) l

2 a+ P: ^  ~5 d; q  q" V% {- F$ \. O2 l& j9 p8 O# Z
長阪坡之戰
/ l" r$ B2 u- T, M3 F) i6 {( {, s/ s1 F- `! g* K) t; y3 |* v1 x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領三十萬大軍攻擊劉表荊州領地,劉表病危,託孤於劉備,劉備屯樊城,而表病卒,表子劉琮、劉琦爭立,劉琮自領荊州牧,以“成武侯”印給劉琦,劉琦不忿,將趁奔喪時興兵問罪;適時曹操兵鋒將至,蒯越和傅巽勸劉琮降操,劉琮答應了卻不告訴劉備,當曹操到達宛城時,劉備向劉琮討救兵時,劉琮派遣王忠告訴已降曹操的決定,劉備才率眾南歸,過襄陽奠祭劉表墓後,繼續南行欲往江陵,等到到達當陽長阪坡時,眾已達十餘萬人,輜重車數千輛,當時時序應該是九月了。以上大概就是長阪坡的時空背景。
" Y/ J/ O  O" |6 |* R' z; O
! C/ R! o4 [  n& K( ]話說諸葛亮是儒家,想來是無疑義才對,因為《隋書‧經籍志》在集部〈丙部〉,《諸葛武侯集誡》是分類在儒家中。儒家講五經,禮樂詩書易也,其中易經是占卜書。占卜之道遠可溯及商代的甲骨占卜,從戰爭到收成無不可占,而婚姻到榮辱無不可卜,這是儒家的文化,也是中國的生活哲學。諸葛亮既是大儒家,對占卜之事應是通曉無礙,從另一個討論串中,那馬前課想來印象深刻,這種東西毋庸多表,大家知道就好。現在拉回故事,卻說劉備帶著一堆反曹義士,走向江陵的路途,免不了會擔心,於是悄悄靠向諸葛亮,要諸葛亮卜一下未來,諸葛亮當下抽出五枚銅錢;這是很有名的占卜術,現在稱之為〝孔明神卦〞,方法是向天禱告,默唸要卜何事,然後擲下銅錢,看其陰陽變化,據以推估吉凶。當下孔明一擲,得了陰陽陰陽陰,這叫〝上進卦〞其辭云:「進取多隨意,寒儒衣錦歸,有人占此卦,凡事任意為」。這下一聽〝凡事任意為〞,心情暢快無比,於是帶著這堆反曹義士,沿途觀賞風景,賞花弄月任意而行,所以一日只行二十餘里;如果認真算一算,一小時慢慢走可走四公里,一天走八小時,也有三十二公里,以這樣推估,就可以想像劉備是怎樣的賞花吟月,附會風雅了。古諺有云:「樂極生悲。」劉備正和一堆文士閒聊,觀看長阪坡地勢和風景,驀然一堆寒鴉驚起,遠處塵埃飛揚,霎時間行伍混亂,黑甲黑盔的皂雕像猛禽一樣,追逐獵物,劉備只好棄其妻子和那堆謀士狂奔,逃到漢津,回顧手下,只有寥寥數人,張飛自告奮勇去斷後,徐庶又因老母緣故告辭,真是前顧白水茫一片,後顧皂雕逐鷹來,正再恨孔明占卜不準,但又不敢出聲,只好自個生悶氣,這時趙雲風塵僕僕抱著阿斗來到,阿斗這時正好夢方酣,劉備接來一看,只當死了,就把阿斗當作出氣筒,摔在地上。很多大大都誤會了,劉備只是因為孔明沒卜準,害他又出了糗,藉機拿阿斗出氣,並不是表演,他又沒上藝校,怎會表演出色呢?
9 f# H; N6 @6 O" k+ A/ Y- N0 D( l; J8 `( G- j/ K0 `
其實孔明是卜準了,是劉備解錯了,知道原因嗎?多多參詳參詳,就知道了,不多廢話,文末題詩一首讚孔明:' z0 H) V2 M# F1 G1 V1 V3 p

9 }& M6 u9 y" d原是南陽一野耕,日上三尺臥不眠,若非三顧茅廬義,焉肯赤膽鼎足三。8 V, S5 M' f2 o4 ~4 R- w& g, H
( H# G( D6 `+ m" G
- P& u- A  I; w  g( e+ I
6 K9 z* A" q2 N5 f  @

  D2 `# z' |, ^
5 A& F/ _+ a# c赤壁之戰
& s# p( B. `3 l9 d0 F+ r3 X* Y0 A( J
& s9 [; h* P" X, {/ ?+ v
關於赤壁,三國志記載的非常簡略,現今所知的赤壁一戰,大多人的印象從三國演義而來,雖然無比誇大,為了孔明的粉墨登場而盡神化孔明,就通俗文學的效果雖然取得了耀眼的影響,但就史實而言,則失去歷史人物本來面目。但是別忘了,記載三國時事的不只是三國志一本而已。
& ?' M% {, I3 }5 n, K8 d
' K" b$ d2 r+ Y* W' W" E曹操南下,如果劉備被滅、孔明不出,以孫權江東之力,可不可能擋的住曹操?以曹操當時之盛,雖然周瑜和魯肅主戰,但如果劉備當時被滅了,周瑜和魯肅會不會還是一力主戰?你們在議論赤壁之戰,光只會看三國志所記載而已嗎?有沒有真正的設想過當時的情況?
4 n$ T8 K) g/ R+ k  N# I; T
8 s3 `9 q5 P2 S, U/ ]" [曹操要對付當時的孫權可以說易如反掌,孫權的下場絕對不會比劉倧好。如果當時劉備被滅、孔明沒有東聯孫吳,這是很有可能發生的,當時孫吳之中的文武主張投降的可是遠多於主戰一派。- a0 o4 I6 E7 X3 U
* g* \* {8 g9 w/ ]+ E! N: v2 s
周瑜和魯肅看中劉備什麼?為什麼希望和劉備聯手?請好好仔細思考,不要以為這些歷史人物只會靠運氣,隨隨便便賭一舖就開打。
2 i4 h+ _  O% z/ Y* ]& f( p0 m3 i* q, h0 q# M# [
另外,三國志作者為曹操和其後包括司馬家做了太多隱者諱言。赤壁之戰的過度省略,就是一個例子,遠比官渡之戰還不如,原因就是因為這是曹操的唯一敗績。另外,曹操殺崔琰、孔融等紀錄,也都不記載再曹操本紀,而是不得已的寫在其他人物傳記中,很難令人相信陳壽寫三國志是不受當時朝廷的壓力左右。. j! i; @- a& P: k
5 ?- U2 D) e5 r3 y# [5 |+ o, D
以下節錄一段歷史版某位歷史學家的言論,提供給有心研究歷史的朋友參考。
$ {; _6 _2 |# V9 c, i0 Y* I9 l- p
----, i8 H" O' H/ B9 A7 H# ?

9 e# W9 W) R# w0 z, Y# b% t* ~ 在歷史解析中,最忌諱以「一面之詞」,去臧丕人物,這樣易「失之於偏」。很多人忽略的,是歷史現象的呈現背後,有著極複雜的關係,不把和此事的關連搞清,就發議論,讓人看來,主觀意識太強,就成為是「因討厭而批評」,失去了參考價值。/ ]! D! J- e/ u+ e  j

& Q; r! g2 ^$ N! i$ A9 p 人物的解釋,本就在史學中,是極複雜的問題。其實,歸結到自己如何看待「歷史人物」。任何的解釋,都受其時代背景的限制,而且,真要看清,還必須做一件事,就是熟讀儒家經典,以儒家的觀念,來看歷史。因為中國古代,是以儒家思想去看事,因此,在評估人物時,是應以「其時代」思想去看,而不是以「現代」思想。
- h8 h2 m- I7 o$ L, @' f$ c7 N1 D2 k! K" N
, p- [. v: P' Q; q

' S* x! q- f3 a8 y6 u; f! f東漢建安13年(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
: O: B% D8 l# }  t7 L大敗曹操80萬大軍,使得曹操的統一全國計畫為之受挫。在
: i! i; q: z5 D: w& `7 U『三國演義』中,把這場戰役的功勞全歸在諸葛亮身上,書中 7 k. {# M/ @9 e2 [6 f" ?5 x
描述孔明設七星壇求得東風助孫劉聯軍打贏這場仗…等文其實
4 R1 l+ j3 F4 T6 u是嚴重的扭曲了歷史的真相。
# i* F' {9 n8 H  X& [6 N  O/ ]( J( \9 _+ L( l. r
「赤壁之戰」中真正的主角其實是東吳軍的主將‧周瑜。周瑜, 9 x3 D+ l1 M$ J- l% T
字公瑾,文武兼備,不管政治、軍事都有非常傑出的能力,容貌
) m7 w! w0 j# p$ U0 G9 H優美清秀,熱愛書畫樂曲,是當世著名的風流人物,外號「美周郎」。
7 g1 U4 Y+ o* S  q: @  Z* H9 m8 k) F. S$ S$ m# N6 e; m  h
建安13年秋,曹操消滅袁紹,統一北方,準備一舉統一天下,遂 : ]* J4 _: z) r1 S
率領大軍50萬,兵分五路展開南征,先後擊敗劉備、佔領荊州,
+ I0 O$ o& ]8 j$ j5 Z/ i* p# e% o威逼江東。曹軍由於再加上新歸降的荊州兵,兵力高達87萬。當時,
' N$ y% z. x5 Q4 ]東吳朝野上下瀰漫著濃厚的恐曹氣氛。孫權問計於群臣,以張昭為
1 R4 Y, s: l7 X  t5 r9 Z; o首,多數官員主降;周瑜卻為孫權分析現今曹軍的諸多弱點,力勸 % i# m! ~/ r3 p' L1 m' j# b
孫權不可投降。此時,正值劉備在當陽一帶遭曹軍大敗,也同時往
& H9 G3 r, s% S東吳方向敗退,這造成了孫劉聯盟的契機。劉備派諸葛亮為使,而
6 \" E3 V& y% ]) `8 e# m東吳方面則是派出魯肅聯手促成兩家聯盟抗曹之約。 . d: j: A- j4 h! M
! {4 q; a: T: E% g) _! O3 R
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三萬精銳水師聯合屯駐於樊口的 8 r# }9 T+ L; R6 E: e
劉備軍溯長江西進,迎擊曹軍。11月,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於赤壁。
' f1 R3 M7 r  O* {& o  q; g當時,曹軍因水土不服,已普遍生病,曹操為防戰船搖晃,便將戰 ( C! ~' M6 _3 y7 b2 E% H7 O# @' o
船用鐵鍊首尾相連。周瑜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的火攻計,並令其致書
! d; G+ o# s* q0 J( q5 Y% U& Q曹操詐降,曹操中計。黃蓋擇時率小艇衝入曹軍水寨放火;曹軍船
7 B1 @& ~' X8 ^9 n; x2 s陣被燒,軍隊人心浮動,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因此大敗。但曹
3 }3 Y0 y5 P1 K) z* W( k軍真正的總崩潰並非在赤壁此地,而是在「烏林」。烏林在長江北 # {4 `6 x5 ?/ E( i! _  k
岸,赤壁在長江南岸,兩地遙遙相對,曹操的大營即設在此地,總
7 z4 M$ q. k! g3 Z) U, i: x) w崩潰也是在此。 + m' D) f; r8 f' ~1 ?$ {; m
- ?" A* y/ [$ ~9 {: ]/ ]1 d# r3 I
縱觀整個戰役過程,全由周瑜全權指揮調度,劉備軍在整場戰中所 : m8 j# q4 i1 j
發揮的影響力並不大。致於諸葛亮對此戰的貢獻程度,從正史中來看,
( A3 ~5 y' r* A- u除了充當劉備軍使者促成孫劉聯盟之功外,看不出他有何活躍之處。
( o& q1 m& Z- Y4 }2 P# l關於「草船借箭」「設七星壇求東風」「三氣周公瑾」等劇情則是
. W/ R3 {3 O' m. m/ ]( C『三國演義』作者憑空撰寫的虛擬劇情,歷史上並無此事。
0 W. ^! ]' h4 _9 Q5 }) s6 z5 P& ^% F( W: b0 D1 ^
赤壁戰後,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兼南郡太守,屯江陵。之後,周瑜
: _3 w$ W0 o; Q" @- i" g: O到建業面見孫權,建議攻取益州,孫權同意。周瑜回到江陵,帶大軍 8 L# y5 W! G) s# w8 T1 J7 d
西行至巴丘時,身染重病,藥石罔效,死時僅36歲,實在令人腕惜。
4 o2 ~+ `8 p, _" c在『三國演義』中對周瑜的敘述有嚴重的錯誤,文中將其描寫成忌妒
# o. O. }0 _; `% Y+ {孔明才華的心胸陝小之人,造成後世人們普遍對他的誤解,這實是 5 G* u7 W0 n9 W+ p) G
一件有欠公平之事。
漢中攻防戰$ g9 a) R5 P1 U0 ^- M- P" E" Q
1 F  d0 N' W- Y5 U
. Z5 R# @" Q) G+ x$ B1 q( L, E

+ m3 z; ~# ?5 }2 J: O一、前言及動機:0 }7 B  v4 u/ Q
在下近日與阿啡兄及Faust666兄因探討雲別傳空營計之真偽,遂對此戰的時空背景及前因後果產生極大興趣,而此背景當在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所發生的戰爭。在下不才多所搜羅相關資料記載,欲憑己之力解釋評析曹劉漢中之戰,故此還望諸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教,感激不盡!
2 Q) S# b" h1 A8 C  A; J; P" ]& }% e% L8 F  N7 o0 U: e
二、研究方法:
% \4 I8 B" f: g3 v4 t3 X在與阿啡兄及Faust666兄探討過程中,深覺資料頗需大量且交叉比對,才能有所釐清疑點,且欲解釋探討當事人之作為,須以其前因所影響之動機與所處環境下各種作為之合理性來評析,故在下的研究方法採探討事情背景之前因後果為基,時序為主,敘事輔之,最後則是分析其事件發生時當事人之作為。
; w3 I1 P8 u( o1 J4 d, i7 Q. ~3 g$ a* ^5 L0 Q5 J
三、資料來源:
) O/ Q3 h, e3 Y+ R8 a0 ~% j三國志(陳壽著)、三國志注(裴松之注)、資治通鑑(司馬光編撰)、中國歷代戰爭史第四冊(三軍大學編撰,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三國新紀(陳建夫編著,新儒家雜誌社出版)、戰略研究及戰略思想(紐先鍾著,軍事譯粹社出版)、戰爭藝術(約米尼著)、晉書之晉宣帝紀、孫子兵法(孫武著)、阿啡兄所贈之後漢地圖、與阿啡兄及Faust666兄即時訊息之交談內容。
* _9 H% q9 R4 ^$ x4 _  M: P: I# r6 C% `8 g+ n/ [* c- u
四、主文:. k& Y4 u2 K4 W7 X- B2 |
第一章 前哨戰
1 d" s; k; v1 T4 U
" M" C3 v1 d8 |; q+ D" R. n第1節 曹魏取漢中之局勢發展與背景
6 ~1 D0 K1 @( G0 Q& T! @$ O1 n! u7 j/ C! h9 Z
時間 :建安二十年(西元215年,春三月)
3 A+ L6 Q' _6 P3 T8 A
: Y9 {2 x0 x2 s* a! a曹魏方面的作為:曹操西征張魯,以劉曄為主簿。秋七月曹操進軍至陽平(今陜西沔線西北),乃因曹操走武都入氐,途中經過一番征討,於七月才進軍至陽平。張魯遣其弟張衛率數萬人據關拒之。操軍攻之不能拔,乃引軍退(八月孫權率軍十萬攻合肥),衛等因懈守備,操乃密遣部將解標、高祚等乘險夜襲之,大破張衛軍。而劉曄傳對於此戰有較詳細的記載:『太祖曰:「此妖妄之國耳,何能為有無?吾軍少食,不如速還.」便自引歸,令曄督後軍,使以次出.曄策魯可克, 加糧道不繼,雖出,軍猶不能皆全,馳白太祖:「不如致攻.」遂進兵,多出弩以射其營.魯奔走,漢中遂平.』
$ A6 i4 m. @6 @: y6 W: ~3 y: \6 X" U/ h  q' B
張魯聞陽平關已經失陷,欲降。魯功曹巴西閻圃勸諫他,記載如下:『魯聞陽平已陷,將稽顙[歸 降],圃又曰:「今以迫往,功必輕;不如依(杜 灌)[杜 濩]赴朴胡相拒,然後委質,功必多.」於是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燒寶貨倉庫,魯曰:「本欲歸命國家,而意未達.今之走,避銳鋒,非有惡意,寶貨倉庫,國家之有.」 遂封藏而去.』曹操乃不戰而進入南鄭,甚嘉之;又以魯本有善意,乃遣使慰喻魯。九月,巴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等舉巴夷、賨民來附,於是分巴郡,以 胡為巴東太守,濩為巴西太守,皆封列侯.天子命公承制封拜諸侯守相。冬十月, 始置名號侯至五大夫,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以賞軍功.十一月,張魯亦自巴中出降。於是拜魯為鎮南將軍,待以客禮,封闐中侯,邑萬戶,封魯五子及閻圃為列侯。復置漢寧郡為漢中郡,分漢中之安陽、西城為西城郡,置太守,分錫上庸郡,置都尉。又分巴郡分賞巴夷酋長,如上所述。
1 C4 Q8 A+ b/ |% U  E" x# L
+ \3 H; t7 P: J十二月,操乃以夏侯淵為征西將軍都張郃徐晃等屯漢中,自引大軍還鄴。按夏侯淵傳及徐晃、張郃傳載,當時夏侯淵留鎮漢中,徐晃至陽平關,張郃別將諸軍下巴東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今四川省渠縣東北)。0 C4 Q% m# k+ T& ^
% ~- j5 u% G3 \6 M
評析:建安十九年劉備拿取益州,隱約已經威脅曹魏在西邊的情勢,又同時期馬超與胡人之亂在建安十九年發生於關中等地,使曹操率軍經營此區,也在建安二十年決定攻打漢中。從曹操攻打漢中路線可知,曹操並非強渡秦嶺,乃是走隴西經祁山一帶西入陽平,除避過秦嶺補給不便的因素外,徹底解決此處氐羌民族的長期為亂也是重要動機之一,不過補給線太長的缺點還是困擾著曹軍,若非劉曄之策略,曹操有可能放下漢中就回師了,而奪取漢中後,曹操沒有繼續南下攻打益州,這也是間接造成日後曹劉漢中之戰時曹軍不利的遠因之一。
, U2 x* c$ K& E; N' X8 l0 z0 ?4 J2 z$ w& H# ]
當曹操拿下漢中與巴郡一帶時,司馬懿(時任丞相主簿)與劉曄都曾獻計勸曹操趁勢攻擊益州,資引文如下:『司馬懿曰:「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 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 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劉曄傳的記載則是提到:『曄進曰:「明公以步卒五千, 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勢慴海外. 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 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 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 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太祖不從,大軍遂還』。$ C8 E8 C# X3 }5 \; v
# u. t' @3 `6 Z, }
從兩人的建議可看出,當時劉備與孫權為了爭奪荊州所有權而對峙的情況,的確是曹軍趁勢拿下益州的好機會,不過曹操拒絕了這兩位參謀的建議而率軍回師。一般論者大都會說這是曹操很大的疏失,但是從相關記載可知,曹操不繼續攻打下去大致有以下幾點原因:' T- S. N. i' f5 P+ q9 \* {1 \

8 W, z  W+ W' L% n% N1、孫權的侵擾:曹操大軍前腳才往關中各地準備討伐張魯(秋七月),孫權後腳就意圖侵犯合肥等地(八月),雖有張遼等人力戰退敵,但是究其根本,張遼軍難以支撐長久,從後續曹操的行為可知(建安22年),調派夏侯惇等人駐紮居巢與增加張遼等人的兵力來看,孫權的牽制的確是讓曹操引為芒刺良久。' U, W2 n  m% K7 H# N  }
, e( s; z; [9 q, `& \$ g
2、補給線的不方便:曹操攻打張魯時,尚且以祁山一帶為補給路線(避開了直接運糧通過秦嶺的困難),都還會因為補給困難而意圖撤軍,若非劉曄之建議,曹軍恐真的沒有攻打張魯而回,這也証明了補給線的問題困擾曹操很深,雖說拿下漢中,但若繼續發兵攻打益州,剛拿下的漢中之補給是否真能完全支撐曹操大軍是很有疑問的,若不幸發展成長期戰,則補給線的過長更是曹軍的致命傷,因此若是此一動機也是使曹操不欲繼續南下的原因之一。! u/ }: ?6 Y1 ]. B

* n# K: a/ r, U* D7 w% V劉孫方面的作為:自劉備建安十九年夏取得益州之後,孫權即於建安二十年派遣諸葛謹就荊州問題與劉備談判,但劉備的談話讓孫權憤怒,遂派呂蒙等人出兵攻打荊州。記載如下:『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 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 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禦關羽.』可以看出在曹操準備攻打張魯前,劉孫兩人已經為了荊州打起來了,後劉備得知曹操攻打漢中,張魯退至巴中一事,乃急於與孫權謀和,後率兵回至江州。蜀書先主傳記載如下:『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 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9 Q1 ?: S. A2 O8 p, A$ J, S9 J9 A9 r# I2 M* d. L4 R' j) C
以孫權方來說,算是暫時得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之前雖是因為憤怒而派兵攻擊荊州,但是卻有了奇襲的效果,也迫使劉備在對峙一段時間後為了避免兩面受敵而割地求和。另外孫權也頗深闇當時國際情勢,曹操當時大軍已經在漢中等地,短期間不可能回到許昌,因此孫權趁機攻打合肥,這在戰略層面上沒有什麼錯誤,不過孫權軍的行動曝露出輕敵的狀況,使張遼等人藉此攻擊吳軍,使吳軍士氣大失下被迫撤軍。
- j4 \2 n$ y8 C- P0 A+ g6 u7 ^) x0 v8 l8 Y' h; b5 }
而劉備軍得知曹操奪下漢中後,回師江州,欲鞏固益州等地,而劉備採黃權建議原欲迎張魯,不料張魯已經投降曹操,而黃權就攻擊巴夷各酋長並破之而回,劉備亦回成都。接下來即是曹劉因為漢中一事所最先接觸的戰役。( e2 r& l2 X% \' F$ p$ }1 n5 R
6 C6 }5 \2 Q, L' M- M2 v% F% `
第二節 爭奪巴郡之戰
, y, `3 ~% x+ c- c: j! V3 a5 I- b* z+ C- I, R
時間:建安二十年十一月至十二月" u  w0 X' C. i
% r* Z& O% n+ z
曹劉兩方的發展情況:劉備在與吳國和談之後,聽從黃權的建議派兵爭奪巴中。先主傳記載如下:『…遣黃權將兵迎張魯,張魯已降曹公. 曹公使夏侯淵﹑張郃屯漢中,數數犯暴巴界.先主令巴西太守張飛進兵宕渠,與郃等戰於 瓦口,破郃等,[郃]收兵還南鄭.先主亦還成都.而黃權傳的記載則是:及曹公破張魯,魯走入巴中,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 之股臂也.」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魯已還南鄭,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 r$ N7 s$ F1 b$ n) q/ }& v
6 j+ {9 [4 ]3 n6 x: W+ J8 k8 s
而曹操方面則是命夏侯淵、張郃、徐晃留鎮漢中等地,而張郃是被派去巴東巴西二郡負責遷徙兩地人民於漢中,後屯駐在宕渠,並因此和劉備的軍隊為了爭奪巴中的控制權而產生衝突。劉備派遣巴西太守張飛和張郃相距五十餘日。『張飛率領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 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問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而張郃傳的記載則是:『郃別督諸軍,降巴東﹑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為備將張 飛所拒,引還南鄭.』而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率大軍進駐居巢,攻濡須,孫權請降。
. e- O4 |. u8 f$ w" G9 A3 {* T, f& y. X- [+ f
評析:從此斷記載可知,三國之間彼此牽制,曹操在劉孫對峙時趁機攻打漢中,而孫權趁劉備回益州抵禦曹操時攻打合肥,劉備趁曹操僅留下夏侯淵等人駐紮漢中東去攻打孫權時,趁隙攻打張郃並擊退張郃,奪取了巴中的控制權,有效的抵禦曹軍,使曹魏僅以漢水以北為主要的活動範圍。這段期間可說是表現了三國鼎立的狀況,誰都不能忽略第三者的動向而擅自攻擊另外一方,局勢就在如此混屯的狀況下持續。
+ R4 L7 O% s: d" I- Q
" G3 c# a/ w" C! \另外張飛的表現也的確非凡,若依照地圖記載,瓦口在宕渠與巴中之間,若瓦口被張飛奪走,則張郃與巴中乃至漢中的聯繫就會被切斷,因此張郃被迫要回師救援,在急促之中陷入地形的不利狀態下被張飛軍攻擊,導致大敗而回,張飛有效利用了兵法原則「地有所不由」、「攻敵所必救」,使張郃設立三個要塞的優勢無力化(宕渠、蒙頭、盪石),要離開對自己有利的地方攻擊擁有地利的張飛,導致大敗而回,這是蜀漢正面單獨對抗曹魏時,少見的戰術勝利,也使劉備軍在益州的勢力更加穩固。
" o! x6 c3 Y# `1 O9 E8 B9 H" K. P. ]: ^

8 |" B+ w% `8 I2 c- `8 ?※漢中之戰前言1 \  y/ d2 J$ Z5 Y+ @" {

9 `4 J: _- ^; A" Y% ~$ {" K/ I在建安十九年劉備定益州後(1),曹操於隔年三月終於也開始併吞漢中的計劃,以不到八個月的時間平定了漢中的張魯,並令張郃、夏侯淵以漢中為根據地,伺機攻擊據有四川大部份領土的劉備(2),此時劉備與孫權關於荊州部份的領土紛爭也開始表面化,劉備以政治手腕割讓二郡,暫時安撫了孫權(3),以著聯合北伐的戰略(荊州部份關羽,合肥部份孫權),牽制了曹操,使其無法傾全力進攻益州,事實上這樣的策略是成功的。劉備在解決了孫權的意向問題後,同時遣張飛抵擋進攻意圖強烈的張郃,終於在相持約莫二個月後,由張飛取得戰役的優勢,使得張郃進攻劉備的計劃宣告流產,漢中的形勢轉為膠著。(4)
4 X. E; b; C, A) k9 m7 Z/ t0 r而同時間,孫權因接受了劉備割讓二郡的後,轉而將矛頭指向了曹操,因此有了合肥的逍遙津之役,在張遼、李典幸運的以少部兵力抵擋孫權十萬大軍突出合肥的逍遙津之役後(5),曹操似乎被孫權惹的惱怒,因此親率大軍下合肥對付孫權(6),於建安二十二年,在曹操親征的履次進攻之下,終於孫權先受不了,於是向曹操請和(7)。而法正認為應趁曹操主力軍隊尚集中在合肥、襄陽一帶,且鎮守漢中的將領(指張郃、夏侯淵)無法與目前正集中於四川的劉備陣營精銳相比的情況下,為進取漢中是最佳良機(8),劉備聽從法正建議,漢中之戰序幕於焉展開。9 |' L- H8 o1 s/ O
. T6 n5 G& |, W0 c! S( E7 c! {) c
: A! k4 k$ v5 j) k3 l
※漢中之戰序幕  c3 f0 j: S% X6 z
: X0 X/ v4 _$ ?- h! n
建安二十三年劉備陣營爭奪漢中的先遣部隊吳蘭、雷銅為皆為曹操部將曹洪、曹休所敗,劉備於是親帥大軍進攻漢中陽平關,夏侯淵率兵抵擋,無奈關隘易守難攻,因此雙方相守連年,情勢再度陷入膠著(9)。
  r* s8 P3 n4 g2 k- N6 v8 y$ Z' @1 t; c6 F+ H& [* T9 i, O& v
※漢中之戰中期
( ~) `4 \$ L  O/ @+ D  c/ Z# {6 M, E' r; W! Y; _* n/ d4 |
因著戰況陷入膠著,建安二十四年一月劉備大舉把軍隊南調渡過漢水,以有漢水作為天然屏障的定軍山為雙方持久戰的前線基地。實行以退為進之策,引誘夏侯淵放棄有著天險的陽平關,出兵攻擊(10)。夏侯淵在放棄地利出兵的情況下,情勢漸漸處於下風,劉備不挑夏侯淵本軍作戰,施行聲東擊西之策,先攻擊張郃,夏侯淵在張郃戰況不利、分兵欲助張郃之時,本軍卻反遭劉備部將黃忠的襲擊,而兵敗於定軍山,一代名將便此殞落(11)。因著曹軍漢中指揮官的本部軍隊潰敗,於漢中的曹軍陷入一片混亂,劉備軍本想乘勝追擊,但終因曹將郭淮的遠水之陣,劉備軍在考慮渡過漢水時,可能被「半渡而擊」的風險下,終告作罷了,郭淮的策略是成功的,使得曹操能從容的由長安發救兵,軍臨漢中。(12)
- e& d# {. \* f1 Z' T' i. E3 o# w" s3 h+ ?$ r% }* b

0 V1 [) }: H1 S% @4 [2 ~! M※漢中之戰末期0 Z( y3 {8 ^" q, U" j& V6 G
1 [1 x, |/ o6 g: O' M5 A
在曹操親帥大軍兵臨漢中後,劉備不再輕易與曹軍交戰,反而持著固守策略,終不交鋒(13),此時孫權更觀利而動,趁曹操軍隊大舉西調時,出兵合肥(14),終於在曹操認為據有漢中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撤退。漢中遂為劉備所有。0 c+ h  E4 x: x- f% _$ A

. M& I+ X1 T6 O6 H: P% _$ {9 n- @  B# A* Z. \, O( n
※結論6 Y  E9 d9 ]  K+ @+ w

: f& q+ M) l3 l3 h" i) }細觀曹操退兵的原因,除了「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先主傳)之外,另外曹操更考量的魏國腹地尚有孫權(合肥北伐路線)、關羽(荊州北伐路線)的威脅,劉備與孫權共同合作的聯合北伐戰略不能不說起了一定的效用。另外,又考慮秦嶺之於魏國上的補給困難,且大量軍隊被牽制在秦嶺以南回援不易,終是很危險的一件事,萬一魏國內地有變,或荊州戰況,甚至合肥戰況失利,都有可能釀成不可收拾的覆國巨災,於是宣告撤兵是很明智的。
# t1 T5 j! B* ]: v' _, p! B. ~* q1 r
問題:  P. E, l& p2 o2 N

* c! Q9 a0 H6 t- b: O  m4 I雖然如此詮釋這段史料,但其中問題恐怕仍是多多,例如地名上,魏書以劉備屯於陽平拒張郃,言之劉備軍戰于陽平不利,但蜀書卻言,陽平為曹軍夏侯淵所有,地名紛錯,分辯不易,其中時序上尚有許多有待釐清之處,僅以拋磚引玉之心試撰漢中之役解析一文,諸君若有認為其中存有誤謬或時序紛錯之處、或有更精研者,亦請不吝指教!
夷陵之戰5 F+ f( B7 I/ w7 x& _
  D7 ?9 T" ~- F8 k! R7 {: ?
% n+ e% [$ b. G1 E8 T  J4 u
公元221年,劉備為替關羽報仇及奪回荊州, 拒不聽從臣下勸阻,親統廿萬大軍東征,以白帝城為大本營沿三峽推進,前鋒兵力達四萬人。
# w  f! T2 e0 ?" _1 v3 E4 N4 T7 W
- p$ C9 \7 R/ J; R, g5 r4 Q孫權得知蜀軍大舉來犯,急促部署抵抗。吳國一方面為防兩面受敵而早於是年八月便遣使向曹魏稱臣; 另一方面,沿長江兩岸佈置重兵,以陸遜為大都督駐守巫峽至彝陵一線,諸葛瑾屯公安,孫權留守武昌(洞庭湖北)為後援, 三線兵力僅足十萬人。
0 P9 d5 o* N( y) w& p- C
! b. z- M1 |+ {- l同年七月, 蜀軍水陸並進, 攻克巫峽, 先鋒直逼猇亭. 陸遜為了避敵鋒芒, 且戰且退, 故意誘敵深入, 結果蜀軍深入三峽500多哩拉長了戰線.兩軍相恃於彝陵。其後, 劉備曾百般設計, 誘吳軍出戰, 但吳軍堅守不出. 劉備無奈, 只好撤水軍於岸上結營. 從巫峽至彝陵, 共結營700多哩, 欲固守已得之高地以求變.次年閏六月陸遜乘東風入峽之機, 用火攻盡燒蜀軍營區, 並集中兵力攻擊分散的蜀軍, 連勝數仗, 俘獲數萬蜀軍於馬鞍山,彝陵一區. 劉備見主力全失, 只好逃過孫垣追擊, 經巫峽逃向白帝城." \  t) j2 @7 ^
4 E" Q; t9 ?  _. I" P
彝陵之戰從221年七月劉備出兵起至次年八月吳軍停止追+ `/ e' E. L9 @
擊止, 前後歷時15月, 是三國時代持續最久的戰爭。
' _$ f" \+ j+ a3 ]: A& D$ L- }3 `8 d: r
' r1 f  ^' c  ?) a( f

* e; a- Y" D, g1 K; o覺得歷史事件都是由許多巧合組成的..
8 c) m6 ]: _# K# |. x* P, t
( f/ E4 Z0 G$ D, G若曹操不那麼心急想除掉劉備,
! f: t$ F. @4 g1 l3 K& ~; Z若曹操沒有展現天才的想法自已結連環船,, I$ b2 [8 l& q4 t) \! ?
若曹操的士兵不是剛好多疾疫
) s! X* v' B$ J2 v, c- B% \7 w0 b若....( e" x5 k, D) _
赤壁就不會敗+ P2 t+ f* d2 z6 \

  v+ N$ f$ c1 ~* m若法正沒剛好死..
# a* g. U: e& g% z! w4 }若劉備讓黃權這個至少還具有智略的人當前部..
3 a* i8 J1 x7 J6 E  B(黃權還自薦,只是劉備沒採納), e5 G- z) A: x( A3 S
若劉備沒有將水陸並進的方式,改為純陸地進軍的方式..3 q/ H" p! ^; [+ e  x" Q5 g# \
若...
2 V: O8 t* m: [& E  [% z就不會有夷陵之敗..
! [7 U* W- x$ q* @9 b9 h0 j: e- g
7 }$ ~, ?+ Y5 s縱觀三國的許多著名戰役,我都覺得有些失敗,甚至都可說是冥冥的註定..# g4 R4 K) V5 N4 ]& g
5 `: S9 W! z( c5 T# h
我個人認為陸遜應該是精於易算之法的,因為懂得見微知著的人,不可能沒研究,不過他如果碰到像法正這樣一號人物,精於布算情勢的謀略者,蜀軍不會有不利的情況出現倒也是可信的,法正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在於捨掉一些劉備沒帶出來的人,馬良又被遣去安撫蠻夷作嚮應事宜,他是劉備陣營裡惟一能跟在劉備身邊隨時提供計謀的人,至於其它人未必能有這個機會都一直和劉備在一起。
6 n8 b1 [. T3 e5 f, m( O2 Z  b, F$ U1 O4 X+ {5 J
馬謖就不用說了,劉備對他評價不高→「言過其實」,就算被帶著,提出什麼建議,也只會被劉備當耳邊風。+ d$ I+ Q$ z; I# u& W
! B8 v& r& P0 ~/ B! I; U0 U: o
就算帶趙雲,身份也僅是禁衛長,該說的話也早在未出征前說完了。
! Z9 E/ L* N: X. S: L% \
& ?6 B( e2 D( n$ ?$ Q至於諸葛亮要留著以防魏國突然進軍,或蜀中有變時,要有一個能全權處理事宜的人,自然不可能分身。. b  e! `- p4 m

0 d! K3 k5 B+ Q9 J) }# a' w4 L黃權我覺得他不錯,沒有用黃權我認為那是劉備的一個錯誤,不過劉備也是被報仇的意志衝昏頭了,竟只讓他去防範魏國。黃權曾有謂「水軍順流,進易退難」,可能是指蜀軍有這方面的退兵隱憂,就算法正不在,黃權固已知之己方進軍不利之處,所以應會特別謹慎小心行事,另外,試探敵人實力更不在話下,至少由黃權作為前部,陸遜要贏也絕對贏的不容易。
: E. o, u. e( y也許許多人知道了,但我還是提一下,漢中之戰法正雖然有功勞,但史載:殺夏侯淵、據漢中,這些出色的謀略,都是源於黃權的構思喔,可見他的智略如何了。
" a& ]6 q  y- K9 I7 S; F! U/ e) ?1 L1 v. q
其它的人,....我覺得都很難讓東征的情況樂觀..& L( L8 h. O( w( F* i: J5 \
' }' W) U( v7 I" N
這次出征,出現了許多不知名的人,另外被提拔上來的馮習,由於夷陵皆沒,所以看不到劉備提拔他有何作用,可能是劉備作為總帥,事事咸出己意,手下較難有表現空間吧。5 m% d4 ~* {  n- W) h

& v2 s1 P" v3 e' w+ d- a+ o& ]總之這次的損失算是很慘重的,包括大部份的蜀國人才,幾乎所有帶出去的東西都LOSE了,除了劉備及少數人能逃回蜀國,可見當時的情況一定很可怕,我也很想知道劉備到底是排出什麼致命的陣形,怎會一下子就全軍覆沒了?- {* Z" }) M6 h$ F9 w3 s+ i

* L9 a1 a& g$ B. m- I/ j- o關於這點還是多多去參詳羅先生的想像好了,看看能不能博取一點靈感。& U: W  s: D+ ?
不過就我個人來看夷陵之戰,陸遜破劉備的方法顯然是火攻,蜀軍的戰力雖強,各營互相照應,牢不可催,但只要蜀軍處於逆風的情況下,一把火通常也就能造成這種陣形的大亂,在大亂的情況下,軍隊失去秩序,且撤退整頓不易,依此來看,才會被吳軍殺的亂七八糟吧!, I7 Z# V' r) ^& q- r
陸遜所謂「犄角此寇,正在今日。」應不單只是因為蜀軍久駐疲憊,很有可能那天在風向上有很大的轉變也說不定!
陳倉之役& y: I9 k1 V3 ~0 l( G

, d9 p) U0 p  k9 f+ N7 a東吳的進攻和蠻族的叛魏﹐諸葛亮認為此時正是伐曹魏的好時機﹐於是再度上書請求北伐。蜀漢朝中人仕多不以為然﹐諸葛亮於是做 <後出師陳述 "不能坐而待亡﹐惟有伐之" 。蜀建興六年底﹐諸葛亮率數萬軍由漢中出散關 (今寶雞西南)﹐圍陳倉 (今寶雞東)。武侯率軍為前鋒﹐循山崖陡峭﹑谷水奔流的綏陽小徑 (在散關與陳倉之間) 前進。陳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為兵家必爭之地 (楚漢之爭時﹐劉邦曾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諸葛亮不想耗費太大兵力和時間在此﹐於是派守將郝昭的同鄉人靳詳去勸降。郝昭自恃城高堅厚﹐拒絕武侯的招降。武侯領兵數萬﹐而陳倉守軍數千﹐又估計援軍不可能那麼早到﹐於是開始攻城。諸葛亮用雲梯翻越城牆﹑衝車攻擊城門﹐郝昭即命 人以火箭射雲梯﹑以繩子綁石磨砸衝車。諸葛亮又命人造百尺高架 (井欄)﹐以箭射入城中﹐再運土填護城河﹐想要直接攀援而上。郝昭即命人在城牆內再築一道內城牆來應付。諸葛亮又想掘地道潛入城﹐郝昭就命人挖掘橫向壕溝來阻擋。如此晝夜相攻拒二十餘日。在諸葛亮出兵圍陳倉的消息傳到曹魏朝中後﹐曹真派將軍費曜領援軍救陳倉的郝昭與王生﹐而魏明帝曹叡也命隨司馬懿征吳的張郃﹐迅速自方城趕回京師洛陽﹐並親自到河南城 (洛陽縣西) 設筵為張郃餞行席中﹐明帝問張郃:等你的部隊到了﹐諸葛亮該不會以取下陳倉了吧? 張郃知道諸葛亮深入敵境﹐必定軍糧不繼﹐於是胸有成足的說:還不用等我到達﹐諸葛亮就已經走了﹐臣屈指算算他的糧剩不到十天。/ r3 ~, K! ~3 T7 S, g; O( u' s3 Z9 W

3 B! R6 ]/ `" `6 q. \5 A- B果然﹐諸葛亮聞聽援軍將至﹐而且軍糧不足﹐在費曜與張郃的援軍到達前﹐就退回了漢中。不過這已是下一年的事了。在退兵的過程中﹐郝昭派將軍王雙追擊蜀軍﹐諸葛亮知道曹魏必派追兵﹐於是在退路上設伏﹐王雙因而中伏戰死。郝昭因守城有功﹐賜爵列侯。魏明帝正準備重用他﹐結果患病死了。
3 a) J4 }9 [1 B7 Z9 j7 W
* q+ C; j. L$ Q' d  j6 t2 Z# A, f

& ?+ m8 m1 Z5 [7 t6 x% C得失檢討︰ ! n( _+ l2 P# B0 R
  T4 M1 Z% q7 O" c. {% `* }- r8 X
諸葛亮此次北伐若能配合東吳誘敵之計﹐而在東西兩邊大開戰線﹐戰果應該會更好。可惜周魴斷髮誘敵之計在東吳內部是高度機密﹐根本不可能事先知會蜀漢﹐而冒洩密的危險。再者﹐曹魏陳倉守將郝昭忠勇善謀﹐陳倉才能在數倍之敵的進攻下屹立不搖。如果郝昭舉城而降﹐曹魏少了二十日的應變時間﹐局面不知會會變成如何。諸葛亮此行唯一的收穫就是退兵時斬了王雙。鑑諸歷史﹐我們可以知道通常退兵都比進兵難﹐因為進兵時士氣高漲﹐退兵時士氣低沉﹐人心惶惶﹐部隊很容易因謠言或一點驚動而潰散。在諸葛亮的戰術應用上﹐退兵用得非常成功﹐我們可以在後面的戰史中發現﹐武侯退兵時還斬了曹魏名將張郃﹐連曹魏擅謀的司馬懿在聞聽諸葛亮死後﹐還是不敢
! M# N3 L7 }! V) ^追擊退兵的蜀軍。 # X2 b  j1 W/ o- ?  C
& q2 l* u+ m) h# E, \/ L9 Q
+ y5 T& I" v, d& z

: L- S0 F9 v9 J4 M* `
8 @, \- E- s) j& `: w/ l+ `街亭之役
0 n4 I1 s. ^/ x! p: T
6 s7 d, s0 h6 n( j: u5 f1 G( z武侯此次北伐兵分兩路﹐一路以趙雲﹑鄧芝為疑軍﹐自褒城北上﹐揚言要自斜谷進軍﹐並派兵修斜谷道以為出兵態勢﹐吸引曹魏注意。另一路由諸葛亮親率主力向西北祁山前進﹐準備在取得隴右後﹐直指關中。自劉備死後﹐曹魏看蜀漢數年無動靜﹐對隴西關中並無禦敵的準備﹐武侯出師後﹐南安﹑天水﹑安定三縣相繼叛魏﹐朝野大驚。魏明帝曹叡迅速派大將軍曹真率關右諸軍屯將士﹐守住郿縣以抗趙雲﹐命右將軍張郃督步騎五萬﹐過雍 (陝西鳳翔)﹑洴 (陝西洴陽)﹐往西拒堵蜀軍。曹叡並親自移駕至長安坐鎮﹐節度諸將。諸葛亮軍在西城 (祁山附近) ﹐得知曹叡派張郃前來﹐乃命參軍馬謖﹑裨將王平督將軍李盛﹑黃襲﹑張休前往街亭拒敵﹐另派將軍高詳屯駐柳城﹐以 # W2 U4 z0 C8 M% L( c; P& I
為側翼。街亭為隴山旁側進隴右的咽喉要地﹐多數將領都以為必定派魏延或吳懿等沙場老將擔此重任﹐沒想到諸葛亮憑自己對馬謖能力的信任﹐" 違眾拔謖 "﹐卻也種下了後來兵敗的因子。張郃快馬加鞭﹐在街亭 (屬天水郡﹐今甘肅秦安縣東北) 與蜀軍先鋒交會。馬謖乃一介書生﹐向來只是紙上談兵﹐連劉備在病故前都曾告誡武侯︰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諸葛亮卻一直頗欣賞他。由於馬謖不聽王平等人的勸告﹐捨水上山﹐而不據城﹐同時舉措煩擾﹐張郃一到﹐斷蜀軍汲道﹐蜀軍大亂﹐因而被曹軍大破。蜀軍大敗﹐將士離散﹐王平率其所部千餘人﹐鳴鼓作勢﹐張郃以為有伏兵﹐不敢進逼﹐王平遂收集殘部﹐率將士而返。街亭兵敗﹐柳城的高詳也為郭淮擊破。而東面的趙雲﹑鄧芝因為曹真優勢兵力攻擊﹐亦告失利﹐乃自箕山之谷 (褒斜道太白嶺西坡) 徐徐撤退﹐趙雲親自斷後﹐"軍資物什﹐略無所棄 "﹐兵將亦" 無緣相失 "。諸葛亮見東西兩線皆敗﹐曹軍已據險而守﹐恐曹軍反守為攻﹐於是帶領西城千餘戶民家﹑並冀縣數千人撤還漢中整頓。曹真見諸葛亮已撤﹐遂命張郃攻回三郡﹐三郡人民並受通敵重罰。魏明帝曹叡鎮長安兩個月﹐確定戰爭結束﹐才返回洛陽。 3 b- m% D" l! t8 f& |- g! c. k
: X6 x5 S: C9 L5 N9 H

9 R% [5 ?+ X' I7 C3 }! v, R& H, \9 b[ 曹魏方面 ]
1 D% E( T' N8 S! g% k1 u
, V9 ^: `: r, w! p1 B一﹐應變處理快﹐終獲大勝。魏明帝雖喜歡大起工程﹐但並非酒囊飯袋﹐在一聞武侯出兵立刻作出決斷﹐而且親自坐鎮長安以定人心。觀後來吳蜀連合進兵之役﹐ 其能與司馬懿各守一方﹐各個擊破吳﹑蜀兩軍﹐可以知道他並非完全不懂武略。
7 ^4 X. r9 v: k! {6 r
* H, m7 U. \6 t/ O( d! t  }) v- `二﹐錯估蜀復漢的決心﹐導致武侯出師朝野震驚。諸葛亮在北伐的一年前就已在漢 中整軍經武﹐是連曹魏朝中都知道的事。而曹魏竟沒有重視此事加強關中隴右的準備﹐以致諸葛亮起兵﹐三郡人民相繼叛魏 (人民也會看誰的勝算大)。 徒 以天險不可渡而放鬆了戒備﹐街亭不勝﹐天下之勢恐難預料。
  j) D! v8 }$ Y% e, Y
" T. j4 r2 V- g
1 _! m3 X1 [4 P8 B, W; a5 b% {3 _作戰檢討︰ 9 N+ F! h/ T0 H, k7 i
  H9 t! {$ v/ G
[ 蜀漢方面 ]
5 k  r9 v' A% ^" m$ _
# A6 ?% A, C& ^8 V一﹐武侯的疑兵策略奏效﹐使曹魏方面誤以為蜀之主力在東﹐於是將主力定於郿縣﹐ 若不是街亭兵敗﹐隴右地帶可能不復為魏所有。
! h& O- `, R: |. Y+ V4 [; Y# a2 D5 r6 h: N- B7 \3 w' ?% M
二﹐事前的策反工作得宜﹐三郡人民響應復漢而叛魏﹐天水﹑南安太守委城逃亡。 可惜武侯兵敗﹐使得三郡遭曹魏鎮壓﹐日後武侯出兵﹐竟無人敢響應!!武侯病逝五丈原時﹐老百姓主動跑來通知司馬懿﹐可見後來的數次北伐﹐無法再向第 一次一樣獲得老百姓的踴躍支持﹐" 簞食壺江以迎王師 "成了幻想﹐這是蜀漢的一大損失。 6 o) [3 ]0 U  U0 M- v- b$ V

; }6 H( B: }" G$ u* j三﹐錯用馬謖是整個北伐失利的關鍵因素。馬謖言過其實﹐連劉備都看得出﹐他比較有名的地方是在武侯征南中前﹐勸武侯要以仁德平服南蠻。他那麼器重馬謖 可能與他的長兄--馬良有關﹐馬良與諸葛亮兄弟相稱﹐在隨劉備討東吳時陣亡。諸葛亮照顧其幼弟馬謖有如兒子﹐所以無形中高估了馬謖的能力。 $ y4 c! U7 s- e( V) P: ?2 M

3 K' C0 S$ i% Y四﹐得姜維算是諸葛亮的一點收穫。所謂千兵易得﹐一將難求﹐姜維在蜀漢末期的歷史上伴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derek23% B7 R  c! U  T4 R
再+5~
) O% E' D* z! r' \0 e
9 ~1 O- J' \6 {5 g(努力加油呀~ )
趙雲是女人 ?!
+ p! C7 A! I6 K* c6 Q8 i; s3 O! g3 b6 z
一九九九年三月,中央政府的一支考古隊伍將劉備墓出土,發現了一大批東漢未年的文物。當中最叫人咋舌的,是發現了漢先主劉備的手稿,揭開了二千年來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三國名將趙雲,竟然是.....3 [& {& b+ l  M2 u3 Q

0 ?2 Z1 i: @( \% R3 e) N0 P一九九九年三月,中央政府的一支考古隊伍將劉備墓出土,發現了一大批東漢未年的文物。當中最叫人咋舌的,是發現了漢先主劉備的手稿,
, V' h: w; Q- z: A揭開了二千年來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三國名將趙雲,竟然是女扮男裝的花木蘭,而且與劉備有著不只是君臣的關係!
! ^. L  x# h; {, d手稿中劉備多次提到與諸葛亮討論趙雲的名份問題。可惜因為內部政策關係,官方只公開了部分的手稿內容,且不多提到關鍵內容。% |9 t: d" {  u3 C6 l9 i2 z
可是有學者就本身三國廣為人知的故事作出分析,提出多點指出本身趙雲的性別也是有跡可尋的,且看以下分析。 1 j* ^$ W- N. T6 n6 I
2 J+ {1 d8 u) A$ s; g" O

7 t. |* y2 i" Y. v5 [一、趙雲廿十歲出頭便跟著劉備,從界橋到長阪坡的時候十八年,後來還跟著劉備、諸葛亮幾次出訪東吳,但照樣年輕貌美,面孔白晰,5 j, T# R5 |; E! I
不象別的那些男人,鬍子拉碴的。
( T. n9 Z8 T5 y7 T* P$ y+ f. C, j  G1 S/ A9 v
二、長阪坡一戰,劉備自己也把妻兒老小都丟了,自個兒逃命。反倒是趙雲,單槍匹馬七進七出,把小阿斗 救了出來,! y) d& B2 y  j- @. j& T; }  l* I1 C6 S
這不是女人的母性是什么?而且惡戰當中,小阿斗不但不哭,反而睡得香甜,試問哪個大男人有這樣的本事?
; l" _" w4 ]: x3 e5 @: o
  ^% }' p9 f" g. u* c三,趙雲救出了小阿斗,回到劉備陣?。劉備居然說出“小娃兒險折吾大將!”的說話,再扔低自己的孩子?調趙雲的重要性。
! E  A; T, x2 k) K8 B: }這分明是劉備無法用言語表?趙雲對自己所奉獻的感激,只好扔阿斗表示趙雲的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   * W' z( \6 m7 ^. a2 y" N2 x$ Z! x  n

; p3 m1 S, X/ _6 w* i' A! G四,趙雲本身跟從公孫瓚,在北海救孔融一役中與劉備懈逅,根據陳壽三國志的說法,劉備與趙雲臨別時“執雲之手依依不捨”。! Y8 J8 f' F. m- T/ _- e8 S
男人見到男人,頂多是識英雄重英雄,互相尊重,何來依依不捨?可見趙雲是一個清麗脫俗的美女。
( B/ V) a, _% r% j- J3 l/ y2 s0 s6 k4 s) v% c8 t
五,趙雲不願意結婚,趙範要把守寡的嫂子介紹給趙雲。按照常理,趙雲不願意也就算了,但他竟然和和趙範翻臉,逼得趙範再次反對劉備。8 t- c0 D3 K: X. E+ t9 G+ o
一個男人為甚麼會對娶一個女子那麼厭惡?這一點也是十分可疑的。 . s, O; L& ]6 a9 _' `  _4 W

/ v" V) n# ^/ O. F% p& j六、趙雲是女扮男裝,劉備、諸葛亮肯定是知道的,所以劉備安排趙雲保護家小,換了別人,關羽憋得紅著臉,既不忍心也不放心,
- `$ \' ?) ~3 G  X2 S9 ~" ?1 ?張飛又是粗人,不夠細心,別的人就更信不過了。 9 L( Y" c. }: m0 B/ o4 o* t
8 A' E9 a! i! J$ G1 A  ?
七、趙雲本領高強,對劉備這么忠心耿耿,劉備、諸葛亮卻一直不肯重用趙雲,極少給予趙雲獨領三軍的機會。趙雲從未試過當一城太守,5 M9 y7 A' b, ]: q( b/ Z
每次也只是跟隨劉備當私人保鑣。如果說門第之見,那關、張不也是出身低微?如果說是不信任,那也不會把一家老小的性命托付給趙雲;
( B3 H/ V9 r. Y' H如果說不知道他的膽略,劉備自己不也說過“子龍一身都是膽”。一個一身都是膽的武將為其麼會不被重用?原因很簡單,  m: x, c7 ?6 d8 T- h1 W: Y2 E
就是劉備不太願意自己的女人冒太多的險。 * ^* Z9 `) p- p9 |* @; V( V! U
3 M1 C6 J& \% l; o! s$ L8 q$ k
八、曹操在長阪坡為什么下令不准放箭,只要活捉趙雲?如果說愛惜人才,文的如審配、 陳宮,武的有?良、文醜,還有活捉的呂布,
* A- h) w, ]. [: P0 y他都照殺可也,毫不在乎,為什么這么在乎趙雲?只要想想曹操是個花心的老色鬼,就該知道答案了。曹操怎么會知道這個秘密呢?5 w% o- D+ A8 Q( q$ \; h+ y
最大的可能該是徐庶告訴他的。 $ Z% a$ O0 o, ^- J

2 H1 Q: f9 `& J6 e9 ^九,劉備在策封五虎將時,關羽曾大發雷霆,表示不與黃忠等老將為伍。可是關羽在效力曹操時曾謙虛地說自己不如張飛勇猛,# L1 N0 _: Y; j: ~5 I: f
試問一個如此謙虛的人為甚麼會為與老將為伍發怒?可見事實的真相是關羽根本不是為與老將為伍發怒,而是為與女子為伍而發怒。   + L1 O& w" h& |

  d1 [$ l+ s3 R# o' ^6 x十、正因為趙雲是女扮男裝,又長期跟隨劉備,所以和劉備的幾個夫人也有恩恩怨怨。麋夫人跳井自殺,只是趙雲一面之詞,
$ b/ J; Y+ i" G/ e) e" F4 {# h, a, x死無對證,難保這不是爭風吃醋,趁亂加害的一起謀殺。+ r$ n/ v3 [+ i! g7 L; o) N, x% {' o- {
. Q2 V3 `* P6 C( X4 X
十一、趙雲和劉備的特殊關係,使他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跨江截阿斗,趙雲作為一個武將,卻能管劉備的家事,還能對孫夫人拔劍相向,' w; A+ o- |: B8 |/ q
差一點把孫夫人逼得跳江,連張飛這個結義的大老粗都覺得過分了,趙雲卻做得出,這完全由趙雲在劉家的特殊地位所決定的。 6 {8 l, z- ?! S. Z: _
( O6 P8 Z: M1 i7 Q' L; K( [, f
十一、劉備去東吳娶親,帶著趙雲去,諸葛亮給趙雲三個錦囊,過去的密信有蠟丸,或者象曹操那樣送個盒子,偏偏諸葛亮給趙雲的卻是
2 s+ {: W% h$ N1 a3 t8 {女人用的錦囊,本來送給別人女人的東西會惹得別人不高興的,諸葛亮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在五丈原把女人的衣服送給司馬懿,' p$ G- z# H- V' Y, O& F* X
目的是為了激怒他。可他送趙雲錦囊,一個送得,一個收得,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 L5 L* k& m& s% F& N
+ s% G# ]8 C. ~十二、趙雲之死,是給趙夫人用針紮死的,趙夫人為什么這么深仇大恨?分析起來,一定是趙雲為了掩人耳目,假意娶了親,
# [, h: K) C0 f0 k還領養了兩個孩子,但趙夫人肯定是知道真相的,想到一輩子就這么給騙了,能不生氣嗎?
7 V; N( }2 q& _1 J4 Q0 K* U0 u* L+ E
所以說,趙雲其實和聖女貞德一樣,是個在亂世年頭,敢於在男權社會中,以自己本領和膽量展示自己才華的獨特女性。5 W' S! _& [" F+ U8 G+ [" b
只是在那個封建社會裏,她們只能喬裝改扮,扮演了一個扭曲的男性形象以逃避社會的排斥。聖女貞德阻止了英國人的南侵,$ Y  s- ^2 W& m) Q) f1 V
歷史性地拯救了整個法蘭西。趙雲雖然沒有聖女貞德般的影響力,可是兩千年過去了,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