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素 增長菩提心
問:受在家菩薩戒,但因工作、家庭關係,及自己也認為應該沒關係,所以並沒有完全茹素,不知是否有違戒律,若真有違戒律,當如何補救?福報禪師答:修習菩薩戒時最重要的是要能「發菩提心」,且必須升起對一切有情眾生的慈悲,及必須培養要為一切有情眾生與樂拔苦的願行。對在家菩薩而言,因工作、家庭因素要馬上完全茹素,確有困難,然因緣並非永遠不變,當我們確立目標、發大願心,慢慢淨除障礙,積聚修道的福慧資糧,漸漸會逆緣轉為善緣,「吃素」就不再是件困難的事了。
我們應不斷思維「吃素」的好處,及無法斷除吃肉的壞處。一報還一報,造下殺生的業,得到是多病、短壽的果報,沒有理由為了貪口腹之欲,就任意殘害生命。依菩薩戒律的根本精神,吃素是建立讓我們身心得到解脫、遠離殺害生靈的因緣,並增長菩提善根。
建議可依環境作判斷,若日常生活中有不得不參加的應酬,可以食肉邊菜,然而這只是權宜之計,可能有短程效益與長程利益間的差異,而長程利益通常較為重要,因為菩薩是要世世度眾生,若食彼眾生肉,世世結怨,失彼受化因緣,所以說食肉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
你尚有障難,心中要經常懺悔發願,念佛修持淨業,祈求加被早日遠離惡因緣。
往生善道 隨重、隨習、隨憶念
問:意外死亡的人能往生善道嗎?福報禪師答:對往生後投生到那裡,佛教有「隨重、隨習、隨憶念」三個關鍵,「隨重」指的是隨著生前所做的重大善惡業,往生時業相現前,而投生到相應的地方;「隨習」是指一生沒有大善大惡,往生時就依照平常養成的習慣而投生;「隨憶念」指的是往生前那一念,如果念的是阿彌陀佛,自然往生極樂,念的是藥師佛,自然往生藥師琉璃淨土,往生前起的是瞋心,就有可能往生畜生道。意外往生的人,是處在極度驚嚇的狀態中,這三個升沉樞紐就特別重要。
另外,如果能在往生時能妥善處理,也可及時「補救」,例如往生時的助念、七七四十九內的誦經回向等,都可幫助神志迷惘的亡者安心,有一條可遵循的道路。民間有許多孝子賢孫,為往生的親人舉辦喪禮而大肆宴請、三牲五禮祭拜鬼神,以為這樣可以護佑往生者,殊不知這正是為迷茫於黃泉路上的親人,再添一椿殺業,《地藏菩薩本願經》說:「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據本業,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為增業。」提供以上作為參考。
難忍能忍 難行能行
問:我自認脾氣不好,我也想要改掉壞脾氣,但卻常遇到令人不得不生氣的事,難道要繼續壞脾氣下去嗎?福報禪師答:不要以為罵人就表示很有力量,其實打人、罵人是匹夫之勇,是怯弱者的行為;不要以為颱風的風力很大,洪水的水力很大,地震的震力很大,甚至刀兵、槍砲的威力最大,其實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耐」。
「忍」字心上一把刀,一把刀在心上要能不說苦,這種功夫才是忍耐,才算是有力的人。佛經說:「布施和持戒的功德力量,都沒有忍耐的功德力量大。」
諸佛菩薩所以成諸佛菩薩,就是能「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沒有忍耐的毅力,怎能通過菩薩道?無論是做人、做事、教育小孩,甚至學佛,最要緊是養成忍耐的精神。如何改壞脾氣?當遇到不愉快的事時,首先要學會脾氣慢半拍,要生氣之前離開現場,或慢五分鐘才發脾氣,久而久之就可逐漸改變脾氣了。 [color=Blue][size=5][b]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b][/size][/color]
[b]印順導師[/b]---在善導寺共修會講---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依照農曆的習慣說。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個星期日,也是我們第一次為佛法而聚會,第一次宣講佛學。首先,在三寶的威德加被中,為諸位發願,祝大家福慧增長,身心安樂!
佛教新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禮讚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這是過去大陸上大小廟宇共同舉行的。因此,有以為年初一是彌勒佛的誕辰。其實彌勒還是菩薩,還是「當來下生」;彌勒佛尚未下生,那裏來的生日呢?那末,為什麼中國的佛教徒,都在除夕晚上,舉行彌勒普佛;初一早上,又稱念彌勒的聖號呢?要知道,這就是表示學佛人新年第一件大事---共同發願:祝彌勒佛早日下生到此世界來。雖然經裏說彌勒佛要經過若干時劫饞下生到這個世間,可是佛弟子卻希望彌勒佛早日下生。這是學佛人的深切願望,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因為彌勒菩薩下生成佛,有二種好處:一、彌勒下生成佛時候的世界,和我們現在所住的五濁惡世不同,那時候的世界是清淨幸福的。依據經文所說,那時世界和平,人口眾多,財富無量,沒有苦痛與困難,真是快樂極了。所以佛弟子希望彌勒早早下生到這個世界來,大家好同享和平自由的幸福。二、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佛法昌隆,所謂龍華三會,有眾多眾生發出離心了生死,眾多眾生發菩提心志願成佛。從世間方面看,那時的世界是繁榮幸福的;從佛法方面看,是充滿了真理與自由的。必須這二方面具足,才可稱為快樂幸福的世界。如佛法昌隆,而世人卻生活在苦痛之中,這當然是不夠圓滿的。如世界繁榮,而沒有佛法,如天上一樣,大家不向上求進步了生死,成佛,那也是不夠理想的。彌勒菩薩降生的世界,這二個問題同時解決。世界既安樂幸福,人們也知道依佛法了生死,發菩提心。這是太好了!所以佛弟子新年第一件大事,就是為彌勒菩薩早日下生而發願,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世人每謂佛教徒只求自了,不間世界的福樂,可說是完全誤會。真實的佛弟子,希望世界和平,國家富強,佛法昌隆,決不是比不上別人,這可以由佛弟子新年的祝願中看出。
知道了佛弟子在年初一的希願,然後我們要進一步說,僅是發願是不夠的, 必要有一種方法,使這願心獲得成就。其方法可有兩種:一、看彌勒菩薩在釋迦 牟尼佛法會中是怎樣的。經裏說:彌勒菩薩是「具凡夫身,不斷諸漏」。又說: 「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彌勒菩薩的員實功德,不是我們所知道的 ,但他在這世間,為引導我們所表現的風格說,彌勒菩薩還是一個凡夫。他不但 不是佛,也沒有斷除煩惱,成為四果羅漢。他雖是出家人,然並不攝意山林,專 修禪定。不修禪定,也不斷煩惱,好像是一位沒有修行的,其實卻不是這樣。彌 勒菩薩之所以表現這種風格,因為在五濁惡世,菩薩的修行,應該重在布施,持 戒、忍辱、精進、慈悲、智慧丶丶。如不修習這些功德,福德不足,慈悲不足, 專門去修定斷煩惱,是一定要落入小乘的。彌勒菩薩表現了菩薩的精神,為末世 眾生作模範,所以並不專修禪定,斷頂惱,而為了利益他人,多作布施、持戒、 忍辱、慈悲、精進等功德。經裏曾有人發問:像彌勒菩薩的這樣不修禪定,不斷 煩惱,何以能成佛呢?而釋迦牟尼佛卻說,唯有他才能當來成佛。因為行菩薩道 的人。多重於利他,是於利他中去完成自利的。
二、不但要學習彌勒在釋迦法會中所表現的,為我們作榜樣的風格;我們希 望彌勒菩薩早日下生,那要怎樣去修行,才可以實現此一希有的願望?最可靠的 方法,就是彌勒菩薩在那裏,我們也去那裏。等到彌勒菩薩下生的時候,我們也 跟著一齊來,在龍華三會中,見佛,聞法,斷煩惱,了生死,發菩提心,修菩薩 行。彌勒菩薩現在上升兜率天內院,學佛的應該求生兜率;將來彌勒菩薩下生成 佛,三會說法,就可以參預法會,增益功德,自行化他。要達到此一目的,就要 與彌勒菩薩結法緣。彌勒菩薩的特德,可以從他的姓名中看出。梵語彌勒,譯為 中國語就是慈。他最初發心,是從慈心出發的。一般人每合稱慈悲,其實悲是悲 憫心,著重在拔救他人的苦痛。慈是與樂心,眾生沒有快樂與幸福,要設法給與 他。菩薩,慈與悲都是具足的,不過彌勒菩薩的特德,側重在修習慈心。經裏說 彌勒菩薩最初發心時,即不殺生,不食眾生肉;從此以來,都以慈為姓。
像釋迦牟尼佛,發願在五濁惡忙裏成佛,拔濟苦痛的眾生,象徵著釋迦佛的 悲心殷重。彌勒菩薩當來下生的世界是淨土,發願在淨土成佛,人人得享快樂幸 福,這象徵著彌勒佛的慈心弘溥。我們了解這點,就要與彌勒菩薩一樣的發心, 隨時隨地,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人,使他人得安樂,得利益。素食,不殺生,都 是增長慈心的方法,彌勒菩薩因修習慈心法門而稱為慈氏。大家能這樣做去,就 可以與彌勒菩薩的慈心相應,不難上生兜率天了。彌勒菩薩將來下生,要在清淨 世界中,這可以用淺近的此喻來說。如一國的總統,要到某處去,那個地方總是 先為整齊潔淨一番。如這個世界不使它逐漸地轉向清淨,彌勒菩薩是不會下生到 此世界來的。如這個人間,逐漸地轉向清淨,到那時輪王出世,專以道德化人, 社會繁榮,世界和平,彌勒菩薩下生的時間也就到了。假使要世間逐漸地清淨, 應修習「和樂善生」的法門。人與人間,要和諧相親,彼此和合共處,減少鬥爭 ,摩擦;苦痛與困難,也就會合理的解決。世間怎樣纔算是幸福?彼此和樂共處 就是幸福;彼此不和不樂,就沒有幸福可言。如不能和樂,就是有金錢,有高樓 大廈,也是充滿痛苦的。又如目前的大陸,進行恐怖政策,到處鬥爭清算,鐵幕 活像地獄,更有何幸福可說?如彼此能諒解,和樂相處,就是生活在苦難中,也 是充滿歡喜與信心的,一定會一天天走向光明的。所以佛法淨化人間的根本,重 在和樂互助;要達到彼此和樂互助的目的,要修習善生的法門。甚麼是善生的法 門?簡單地說,即修習五戒十善。大家能作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 ,不貪,不瞋,不癡,世界就可以達到繁榮和平與自由。人間的苦痛解除,世間 才有真正的進步。如不照此和樂善生的法門去修行,你殺我害,你搶我奪,互相 淫亂,欺詐,這個世界就永遠談不到和樂善生。經裏告訴我們,要親近彌勒菩薩 ,要想龍華三會有我們參加的分,就要勵行此善生法門。大家這樣做了,世間自 然清淨,彌勒菩薩也自然下生了。
中國佛教徒大年初一的大家發願,裏面含有佛教徒的真正願望。要想使此一 願望實現,增長我們的慈心,是根本的問題。一般人過年,彼此見面,都道一聲 恭喜,間一句:你好?這也是希望別人喜樂的意思。大家能維持此新年的心境, 真能做到願意別人好。人人能這樣想,這樣去做,社會自然的就進步,人人有幸 福可享。如大家不這樣做,見他人有好處,快樂,幸福,而心生障礙,嫉妒,破 壞,社會自然也就難得和樂清淨了。學佛的人,處處希望他人好;雖然希望自己 好,但希望他人比我更好,這才是佛教徒的存心。再加上奉持五戒,修習十善, 自利利他,讀大乘經,念彌勒名,發願往生兜率淨土,將來彌勒下生時,一定會 共享世界清淨佛法昌隆的幸福,一定會從龍華三會中,得解脫,成正覺。太虛大 師一生提倡往生兜率淨土的法門;凡是大師創立的道場,每曰早上,皆誦持彌勒 上生經,和稱念彌勒菩薩名,就是這個意思。總之,我們要念彌勒菩薩的聖號, 還要同彌勒菩薩一樣慈念一切眾生,廣行一切和樂善生的法門。
平常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今年我們來修學佛法,大家要從此新年做起,發 願立志。無論是修學何種法門,都要將此祝望彌勒早日下生和世間早得安樂為根 本。由於願望一切人得到快樂幸福,而自己勵行五戒,奉持十善。
佛弟子祝願彌勒淨土的早日實現,從宋朝以後,歷元、明、清,有些外道, 都利用人類的希望,假說彌勒菩薩下生了,說王某或張某即是彌勒菩薩。像過去 白蓮教等,都有此話。這些外道,想借此作號召而造反,爭權利,其實他們所行 ,是完全不合佛法的。他們假借彌勒降世的名目,而來殺人放火打天下;不是增 加人人的快樂幸福,而是增加社會的苦難,與彌勒菩薩的願行,是絕對相反的。 彌勒菩薩那裏會在這樣擾亂的世界降生呢?真正學佛的,要從淨化自己的身心作 起,人人都能這樣作,清淨安樂的世界,自然可以到達。今天希望大家,在這新 年開始的時候,共同發願:願人人得到快樂幸福,世界和平自由,佛法昌隆,人 人走上學菩薩成佛的大路,以求實現與彌勒菩薩同生一處,親逢龍華三會。(法 增記)
[佛經故事] 金財比丘之福德因緣
文章出處:賢愚經金財因緣品第九昔日舍衛國城中,住有一位大富長者,其妻產下一位妙相兒,神彩煥然,宛若天人。
這孩子出生時,有一瑞相:他一出生,便手握雙拳,父母都很驚怖,以為是不祥之兆。其父把小兒雙拳打開,只見每一手掌,各握著一枚金錢,他父母這才轉憂為喜。於是將金錢收起來,奇怪的是,錢才拿走,又生錢出來,一再試驗把錢拿走,錢生不輟。由此因緣,這小兒取名金財。
這小兒漸漸長大,志願出家,一再請求父母,雙親見他志意堅定,終於答應所求。
這時如來在祇樹給孤獨園(即祇洹精舍)中,與千二百弟子說法。金財童子來到佛前,頂禮佛足,求為弟子,如來納受,即時金財,剃除鬚髮,身著袈裟,便成沙彌。
金財至年滿二十,堪受大戒,遂登戒壇,遍向諸大僧眾,次第作禮。
他作禮時,雙手撲地,而手所觸之地,即現兩枚金錢,如是次第一一禮畢,隨所禮處,都有金錢。頃刻之間,金錢布滿大眾面前。行禮既畢,退至末位,恭敬聽講,虔恭受戒。受戒已畢,退歸靜室,精勤修習,速證阿羅漢果。
阿難尊者合掌問佛:「世尊,金財比丘,夙生植何善因,自生以來,手握金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真是人間稀有,惟願世尊,明白開示。」
佛告阿難:「在過去九十一劫時,有佛出世,名毗婆尸,正法教化,度脫眾生,不可計數。彼佛與僧,遊行國境,攝化一切有緣眾生。時諸豪富長者子等,施設飯食,供佛及僧。
這時有一位貧苦的鄉下人,平日常於山野採柴販賣,藉以餬口。這天賣柴得了兩文錢,正要回家,見到佛及僧眾,接受王家的供養,心生歡喜,立刻拿出僅有的兩文錢,供養佛僧。毗婆尸佛,憫念此人,鄭重收受。」
佛說:「這貧人,因持此二錢施佛及僧,所以九十一劫當中,手掌中常握有金錢,未曾一日缺乏,任他恣情行善,無有窮盡。當時那貧人即是金財比丘,在此之前雖未得道,已受無量福報,今日機緣成熟,得逢正法,略一精修,即成羅漢果。所以一切眾生,都應勤修布施波羅蜜,廣植善因,圓滿菩提。」
阿難及諸弟子聞佛所說,隨根機之淺深,咸受法益,有的得須陀洹果,有的得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有的發無上正真道意,更有證入菩薩不退轉地,正如甘霖一降,天地萬物,皆得滋潤。一切與會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FWD: 結大善業 阻惡業生
問:有位法師曾在電視上說,將店面租給海產店或餐廳,等於是自己和經營者共業殺生,真是如此嗎?我因不忍兄長的小吃攤經營困難,影響生活品質,而資助兄長,是否也會有此共業?福報禪師答:佛教說共業(群我性)中也有別業(個別性)存在,例如大震災仍有生還者,有人因塞車而耽誤班機,逃過飛機失事,這就是別業的證明。別業是福與是禍,有賴於個人在生活中心念所散發、累積的因緣而感召。
布施是一種給予,也是一種美德,因為施與受的地位是平等的,不會因布施就高人一等,接受給予也不會低了半截,因此在佛門裡,打齋供眾仍需要拜齋,請大眾接受。在商業社會中的布施行為,是讓資源能重新平均分配,讓擁有的人願意付出,讓有需要的人也可享有。
你對兄長的付出,要看著眼點在那裡?如果主要是為了改善他們的生活,那麼心念就不要一直放在會助長他殺生上,我們對不相識的苦難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了,何況是自己的手足呢?難道看他人受苦而不伸出援手,就沒有共業了嗎?你雖助長了兄長的殺業,但可另外結更多善緣,或日後有因緣時協助兄長轉業,以廣大的善業因緣,讓小惡業無法生起。FW
[禪宗故事] 低頭看得破
在禪宗裡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廟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著找接班人。一日,他將兩個得意弟子叫到面前,這兩個弟子一個叫慧明,一個叫塵元。高僧對他們說:「你們倆誰能憑自己的力量,從寺院後面懸崖的下面攀爬上來,誰將是我的接班人。」慧明和塵元一同來到懸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懸崖,崖壁極其險峻陡峭。身體健壯的慧明,信心百倍地開始攀爬。但是不一會兒他就從上面滑了下來。慧明爬起來重新開始,儘管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還是從山坡上面滾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了後又開始攀爬,儘管摔得鼻青臉腫,他也絕不放棄……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慧明屢爬屢摔,最後一次他拼盡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時,因氣力已盡,又無處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塊大石頭上,當場昏了過去。高僧不得不讓幾個僧人用繩索,將他救了回去。
接著輪到塵元了,他一開始也是和慧明一樣,竭盡全力地向崖頂攀爬,結果也屢爬屢摔。塵元緊握繩索站在一塊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試一次,但是當他不經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後,突然放下了用來攀上崖頂的繩索。然後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頭向著山下走去。
旁觀的眾僧都十分不解,難道塵元就這麼輕易的放棄了?大家對此議論紛紛。只有高僧默然無語地看著塵元的去向。
塵元到了山下,沿著一條小溪流順水而上,穿過樹林,越過山谷……最後沒費什麼力氣就到達了崖頂。
當塵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時,眾人還以為高僧會痛罵他貪生怕死,膽小怯弱,甚至會將他逐出寺門。誰知高僧卻微笑著宣佈將塵元定為新一任住持。
眾僧皆面面相覷,不知所以。
塵元向同修們解釋:「寺後懸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於山腰處低頭下看,便可見一條上山之路。師父經常對我們說"[color=Blue]明者因境而變,智者隨情而行[/color]",就是教導我們要知伸縮退變的啊。」
高僧滿意地點了點頭說:「[color=Blue]若為名利所誘,心中則只有面前的懸崖絕壁。天不設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籠之內,徒勞苦爭,輕者苦惱傷心,重者傷身損肢,極重者粉身碎骨。」[/color]然後高僧將衣缽錫杖傳塵元。
是葛藤即非葛藤
「咚、咚、咚」三槌止靜木魚,所有聲響頓然止息,禪堂歸於一片寧靜。雖收攝六根,但「心」仍浮動不已。過去曾經與我有過因緣的人、事、物,一一浮現;未發生的人、事、物,也在心中隨之起舞,當下深體「一念三千」,所有善的、惡的、非善非惡,於剎時中展現。用「心」單純的看著,即使出現可愛境,也以單純的覺知將它降伏。
想起曾經在遊樂區玩過的一種遊戲,一個約三十度的平台,上面約有十個洞,每個洞中有個橢圓形頭。遊戲開始時,人頭不按順序的冒出來,玩者手握一根槌子,見到頭冒出來,馬上打下去;動作太慢來不及打,頭就會縮回去,就無法得分。冒出來的速度會愈來愈快,手的反應也要自然加快。
「頭」如妄念,「槌子」如所緣,如何以正念伏斷思慮與妄想,是修學過程中最困難的。反之,如果無這些分別妄想,心也不會想要求得寧靜,也不須費時於此端身正坐,修止修觀。
止觀修學必須超越表相上的思慮,讓心回歸平靜,逐漸轉迷為悟,就如忙碌了一天,回到家,舒服的窩在沙發上看報紙、閉目養神,心中空索索,心單純的住於此刻,此時的平靜即是。《金剛經》中須菩提問佛陀:「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答:「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心」定於當下的一念專注與清明即是,但凡夫愚迷眾生總是陷於自我的分別意識中,無法出離。
常言:「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百千萬劫的妄念、習染,只在當下一念清明即除。然而,善護此清淨念是多麼不易,但也不應為了得到此清淨念,而妄加追逐,增添我執。只要在此時了知過去、現在、未來,不論是善、惡、非善非惡,皆非真實,皆不可得,而不生起一念執取與分別;如此,是葛藤即非葛藤。
清心
專注當下 習得度眾技能
問:弟子在沒有一技之長下,領悟到出世善法,也體悟到出家行菩薩道,是生生世世最值得做的事,但在還未出家前,在家居士需要有工作為生,請問在沒有一技之長與必須負擔家計下,該如何面對工作?弟子能選一個可利用閒暇充實技能的工作嗎?這樣是為己嗎?與行菩薩道有違嗎?福報禪師答:一個人對佛教產生了信仰後,必須將佛法實踐於日常生活中,過正覺的道德生活、合理的經濟生活,佛法准許在家弟子做各種事業與習得一技之長為生,但不准許做危害身命、迷惑人性的事業。
在八正道中有「正業」和「正命」兩種,告訴我們做為佛教徒,必須從事正當職業,過正當生活。
你以在家居士身,為工作要習得一技之長,是否為他人帶來利益或有害,大都決定於你運用的方式,如果能領悟「在工作中學習」,何愁沒有一技之長呢?禪宗所謂的搬水運柴無非是禪,就是要我們將心放在當下。
菩薩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是要在合理、合法下,學得世間、出世間技能,佛門裡舉凡講演、寫作、編輯、寺務、行政、策畫、建築,甚至布置、辦活動、制定典章制度等,凡是對人有用,能讓人利益、受用的,都是人間佛教,也就是度眾的技能。
發心奉獻 求生命意義
問:我今年三十四歲,外形姣好、孝順,又有正當職業,卻遇不到好姻緣,常是我不喜歡的人喜歡我,但我喜歡的人對我沒感覺,是因累世因果關係,讓我今生無法結婚嗎?常想到最疼愛我的父母,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只剩我一人,因此懷疑今生來到這個世上的意義為何?福報禪師答:佛法有所謂的八苦,其中之一是「求不得苦」,你看到的是沒有得到的部分,以為沒有婚姻就沒有溫暖,但婚姻不是人生的全部,沒有走入婚姻,不會理解婚姻的難題與煩惱,如果婚姻是「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那麼報紙上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社會新聞,建議妳先對婚姻建立正確的認識。
這個世間是一半一半的,有白天有黑夜、有男有女、有結婚的有單身的等,如果嚮往婚姻的話,也許不要那麼去分別,也許在您認為不喜歡的人中,會有理想的對象,因為人性是認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妳不會在意追求妳的人,卻在意不喜歡妳的人。
再者,孤獨的生命課題是不分已婚或未婚的,也不代表生命全部的意義,許多單身的人把生命和熱情奉獻給社會,這不是更深遠的意義嗎?
人生有沒有意義,不能是別人幫你安排,也無法在經典中求得,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如果照經典所教示發心助人,養成慈悲心懷,生命便有深度和廣度,所謂的「意義」也會在無形中累積成就。
往生誦經 部部皆可
問:我母親剛往生,請問每個月的初一、十五要誦那部經典,滿百日又適合誦什麼經?福報禪師答:佛教相信人死後投胎轉世的好壞,要依過去作為的好壞決定,未來輪迴六道的去向,要看本身過去造業的因果而定。如果你母親往生仍在七七四十九天內,可以依不同的七,為她誦經作佛事,或到寺院參加隨堂超薦,及在家裡由家人早晚誦經、念佛,母親可仗此功德,罪障消除、得生善道,如果她生前多植善業,則可蓮品增上。
若已滿七七四十九天,初一、十五可由陽上眷屬早晚誦經念佛回向,百日也是依此照辦,並沒有特別規定要誦什麼經典,《阿彌陀經》最普遍,《金剛經》、《地藏經》亦是常被誦念的經典,《藥師經》也有人誦持回向;而其他經典都可以持誦給往生的親人,端視往生者與陽上眷屬修行的因緣,譬如與淨土宗契機者,念佛號就是最好回向功德,喜歡觀世音菩薩法門者,一聲一聲的觀世音菩薩聖號,回向的功德一樣非常殊勝。如果你母親生前學佛,可依她生前趣向的法門或喜愛的經典回向,如此更是圓滿,冥陽兩利。
其實,陽上眷屬為親人超度、誦經、祭祀,都是祈求親人安寧及慎終追遠,而依佛教輪迴觀念而言,往生不是結束消滅,而是生的轉機,是另一生命的開始,因此對往生者盡心盡力即好。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問:親戚說話刺傷我,導致我吃藥自殺,雖獲救但餘恨未消,事隔幾年這位親戚和她女兒相繼洗腎,這是現世報嗎?我不忍心看她們病魔纏身,該怎麼補救?福報禪師答:「禍福無門,唯人自召」,我們日常行為、意志等身心活動,無論是好是壞,都會形成記憶存在識田中,成為一股隱形的力量,這稱為「業力」,業力好壞跟他人無關,關鍵在自己的想法與作為。
親戚惡口傷了你,自有她的業力,妳用最嚴厲的方法應對,看似報復對方,其實是傷了自己,更何況事隔數年,還餘恨未消,那種忿恨的煎熬,及以為親戚生病是因妳而起所產生的不安,日子過得不安穩、快樂,何嘗不是另一種「現世報」呢?
所以,先讓自己放下仇恨,所謂「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唯有如此,妳才能從自設的心靈牢房中解脫自在。
親戚和女兒相繼洗腎,應該要先探討的是「前因」,是遺傳?日常食物有問題?沒及時就醫?找出原因才能尋求改善之道,而不是忙著去尋找「前世因」。
妳可以誠心誦持《藥師經》回向給親戚母女,一方面可讓自己心開意解、解冤釋結,一方面可仗佛慈力,讓親戚能在病痛中體會人生無常,長養善根。
為何放生?如何放生?
[color=Blue]Q: 為何放生?如何放生? [/color]「放生」典出於大乘佛經,盛行於中國內地,西藏亦然,也流傳於日本和鄰近的韓國與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動是基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輪迴生死的因果觀念。所謂「吃牠半斤,還牠八兩」;如果能夠既戒殺又放生,當然功德倍增,此等感應靈驗的事例,史不絕書。
在《雜寶藏經》卷四記載︰有一沙彌的師父見他七日之內壽命將終,要沙彌返回俗家,七天之後再來,但沒有說明原因。他在返家的路上,看到一處池塘缺口,池水灌入池邊的蟻巢,眾蟻慌張奪路逃生。但是螞蟻逃生的速度那有池塘決堤那麼快速?眼看無數螞蟻即將淹死,沙彌就用自己的袈裟包上土,把池塘缺口 堵住,救活了所有的螞蟻。過了七天,沙彌在俗家玩得無聊,又回到他師父跟前。師父一見,覺得驚奇,問他這幾天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沙彌以為師父說他犯了戒做了壞事,非常恐懼,答說什麼也沒做。師父是羅漢,即用天眼觀察,知他是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那就是救起被淹的螞蟻。後來這位沙彌轉夭為壽,得以長命終老。
放生的根據,最為佛教徒所熟悉的,有兩部經。一是《梵網經》,其中提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是故六道眾生皆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世人見殺畜牲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
另一部《金光明經》卷四〈流水長者子品〉,也提到有關釋迦世尊往昔行菩薩道的一段記載︰當時世尊名叫流水長者子,有一天他經過一個很大的池沼,時逢天旱,而且有人為了捕魚,把上游懸崖處的水源堵塞,使得池中水位急速下降。長者子眼見上萬大小魚類瀕臨死亡邊緣,又無法從其上游決堤引水,於是為了救活魚群,不得已向當時國王請求派二十隻大象,用皮囊盛水運到池中,直到池水滿足,並且飼以食料,方才救活這些魚群。
摘自《學佛群疑》
夜夜抱佛眠 朝朝共佛起
問:有佛友說,若睡、躺著念佛號,是對佛不敬,來世將是個矮人,還有人說,在床上念佛來世會變成蛇?這是真的嗎?真的不可以睡著念佛號嗎?若睡不著,可以念佛號來幫助入睡嗎?福報禪師答:《因果十來偈》云:「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高住者,禮拜中來;低下者,驕慢中來;瘖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這對我們此生的窮通禍福說得很詳細。
《地藏經.觀眾生業緣品》也提到:「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污梵誣僧者,說永在畜牲道報…。」經典中只提到地位低下、身形短小者,是因為過去生太傲慢,墮入畜牲道,則是因為惡意污衊、毀謗僧人,並沒提到念佛會有如此惡報。《梁皇寶懺》中雖提到皇后郗氏死後墮入蛇道,但那是因為嫉妒瞋心所致。
念佛的用意是攝受心念,讓心處在最精進、與佛最接近的狀態,怎麼可能因為睡前念佛而招致惡果呢?佛陀連五濁惡世都願意去,那會不願意加持希望得到幫助的人呢?淨土的念佛法門,是鼓勵人們每分每秒都能在心裡佛號不斷,佛門裡有句話:「夜夜抱佛眠,朝朝共佛起。」正是念佛淨念的寫照,你毋須掛罣,也希望能將正確的觀念轉告你的「佛友」。
抄寫經文 為求安心
問:有人教我把抄寫完的經文拿到清淨的地方焚化,但又聽人說這是在燒燬經文,要怎麼處理較妥當?講經的錄音帶、佛卡壞掉,該怎麼處理?報紙上的佛像可以和其他報紙一起回收嗎?福報禪師答:人類對文字的尊敬,在於一切文明的起源、文化的傳承、思想的發揚等都有賴文字,由於古時候百姓讀書識字不易,加上印刷不普及,文章的流傳全靠傳抄,但即便要傳抄,也要有門路,即便有門路,也難得有紙筆,因而一般人對學問及文字,懷著相當尊崇的態度。
人們對文字的敬重,表現在遍布於各地方的「惜字亭」(或稱敬字亭)上,古時候人們只要手邊有無用的字紙,會恭敬地收集起來,在鄉裡間選定的日子集中到惜字亭焚化,有些地方甚至將用來焚化紙張的亭子,命名為「聖蹟亭」,以表彰文以載道的內涵。
經典焚化其實是傳承自自古以來的風俗習慣,尤其經典記載著真理,對經典敬重也表示對自我本性的尊重。毀壞或抄完的經典可以找乾淨的爐子焚化,只要保持恭敬的心,就和古人崇文敬字的心理相同;抄經原本是為求安心,切勿因錯誤的訊息反生不安,那就不是抄經的本意了。
燒錄音帶、佛卡因容易污染空氣,建議不用焚燒的方式,可以做資源回收再利用,但最好的方法是小心愛護,讓它們發揮長久的功用。
病中開葷 尊重患者意願
問:八十幾歲的媽媽茹素十幾年,去年得乳癌後,因長時間吃藥,最近常胃口不佳,姊姊認為是營養不良所致,所以晚上都熬魚湯給媽媽喝,說是用藥石,請問這樣算犯戒嗎?福報禪師答:有沒有犯戒,要從兩方面來看,一是,你的母親發願一生素食齋戒嗎?另一是,魚湯是母親要求要喝的嗎?
在家居士為信仰持素,是非常難得的願心,但若沒有受戒,那就沒有犯不犯戒的問題,只是病人飲食還是要尊重其意願,畢竟心理狀態也會影響生理健康,若母親只是為了讓子女放心而開葷,這對病體並沒有實質幫助。
何況醫學多方證實,葷食的營養在素食中都可攝取到,只要正確地吃素,就沒有營養不良的問題,西方人掀起素食風潮,不是為了宗教信仰,而是為健康,我們怎能反其道而行?你姊姊孝順,在於甘脂奉養,本來無可厚非,但母親年事已高,更需為她培養大善因緣,若為孝順卻增加她的殺業負擔,這應該不是你姊姊的原意吧?
佛教提倡素食的原因在於培養慈悲心,所謂「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姓,只為別形軀;甘肥任我須,苦痛由他受;莫叫閻王斷,自揣應如何?」若擴大來看,眾生因造善造業,有可能今生為人、過去卻是畜牲道,我們所認為的天生,就是供人類飽口腹所需的動物,有可能是我們過去生的親眷,我們又何忍吃他們的肉?
受戒 在求身心健康
問:受在家菩薩戒後,每月六齋日須持八關齋戒,是否一定要到寺院求戒?可否在家自受?如有胃疾,一定要持過午不食嗎?已受菩薩戒者,四十里內講法不去聽就是犯戒,但我行動不便,每天在家看電視台法師講經節目,可以嗎?福報禪師答:八關齋戒是佛陀為想學習出家生活的在家弟子,所制定一日一夜的齋戒,有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不香花鬘塗身歌舞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非時食;受戒必須有儀式、戒師,如果因俗務或行動不便,不方便到寺院求戒,在家遵守戒條不是不行,但不能說「自受」。
胃病的狀況有多種,有些病況不適合持過午不食,若是因交際應酬、暴飲暴食、生活緊張所引起,八關齋戒反而是調整的機會,你可向醫生問清楚胃疾狀況,如果連一個月六天的持午都無法進行的話,請悉心治療,並努力持守其他戒條。
《菩薩戒本經》中提到,憍慢不聽經才是犯戒,無法前去聽經而能不犯的,包括「若不解」(語言不通)、「若病、若無力」(生病、體弱、不堪久坐或跪等)、彼顛倒說法(不是佛說的正法)等九種開緣,你既不心存憍慢,又行動不便,就請安心在家熏習佛法,不用罣礙。
有關八關齋戒,讀者來函甚多,提問大都是受戒後的困擾,受戒的目的在使身心健康,建議讀者在受菩薩戒時仔細聽戒師講解,有疑問馬上發問,或下課後請法,若再有疑問,也可以在回寺院受八關齋戒時請教法師。
五種非人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常有人問:「佛陀會不會罵人?」答案是「會」,只是佛陀罵人很有藝術,例如在《增一阿含經》裡,佛陀舉出五種人:應笑而不笑、應喜而不喜、應慈而不慈、聞惡而不改、聞善而不樂,佛陀稱這五種人為「非人」,也就是「不像人」。為什麼佛陀稱這五種人為非人呢?因為:
一、應笑而不笑:常常在大眾場合,大家在談天說笑,氣氛很融洽、很歡喜,偏偏有人就是繃著臉,不肯笑,讓人覺得很煞風景。這一種人往往性格古怪,不隨眾,甚至個性偏激,行為舉止總是跟人不一樣,所以在大眾裡就沒有人緣;因為應該笑的時候他不笑,他不能合群處眾,因此不像個人。
二、應喜而不喜:應該歡喜的不歡喜,比方做好事,這應該歡喜,但他偏不歡喜,這種人在團體裡也總是不得人緣,甚至惹人討厭,因為應該要隨緣、隨喜,而他古怪不合群,這也不是做人之道。
三、應慈而不慈:「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有一種人,應該發起慈悲心,給人一些救濟、幫忙的時候,他一點慈悲心也沒有。所謂見死不救,沒有憐愍心,沒有同情心,對人不慈悲,這一種人也不像人。
四、聞惡而不改:「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但是有一種人,有過錯不但不肯改,反而為自己的短處、惡行,找出很多護短的理由。這種人因為不肯改惡,不肯遷善,所以一直愚痴、迷惑,不能見賢思齊,不能勇於改過。不肯改過、不肯認錯的人,大家也不喜歡他,所以他也不像個人。在團體裡,如果姑息這種人,也是不當。
五、聞善而不樂:聽到人家做好事,他不高興,甚至看到別人做好事,他不但不隨喜,反而故意說一些諷刺的話。例如你出錢修橋鋪路,他會說:「自己都沒有飯吃了,還要去修橋鋪路。」你幫別人的忙,他說:「自己都泥菩薩過江了,還要幫別人的忙。」他總是在人家做好事的時候,專門說一些風涼話,這種「聞善而不樂」的人,也是非人。
以上五種非人,如果大家都能經常自我檢視,有則改進,無則嘉勉,就能做一個真正的善人,真正的好人。
星雲
四安樂行
滿謙法師《法華經》云:「又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菩薩法難行要能行,難忍要能忍,方為菩薩,要如何才能安住在難行難忍的境界呢?
《法華經.安樂行品》云:「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欲聽是經,當得安住四法」。四安樂行就是: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誓願安樂行。行菩薩道要將身心安住菩薩摩訶薩行處。菩薩行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行忍辱,心常柔和,由此獲得安樂行。
近幾年來全世界到處天災人禍,地震海嘯,綁票空難,疾疫傳染等,讓我們每天都很掛念憂慮,生活在世間,在家庭、在社會裡,是否覺得我的身體很安樂呢?身心安住嗎?假如這個身體遠離殺盜淫,常修善行,身體會得到安樂。如果我們的心遠離殺盜淫的惡事,常常能善行佈施,我們的身就能安樂。
我們感覺每天很安樂自在嗎?有人為一句話惹來殺身之禍,有人為一句話傾家蕩產,口要安樂就要遠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要學習說柔軟語、說慈悲語、說讚嘆語,如《金剛經》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不妄語者。」能這樣做的話,口就會安樂行,才能安樂住。
我們的心意,有安樂自在否?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就是要自己觀照自己自在不自在呢?與人相處,看人自在嗎?與人共事,做事時自在嗎?任何的境界有自在嗎?聽到不歡喜的話,能自在嗎?
如果你的心能夠遠離貪欲、瞋恨、嫉妒、貢高我慢,具足清淨、慈悲、道德的心,這樣你的心就能安樂自在,那就是意安樂行。
誓願安樂行,就是你所有的願望、希望,都能隨心所意很自在嗎?生活裡一切都能隨心所願,就是誓願安樂行。如果大家常常親近佛菩薩,聽聞真理,讓我們的心常常在清淨之中,就清淨心發起的誓願、希望,學習隨緣隨分,然後你的誓願,在你的清淨的願望裡面,也是安樂行,也能自在。
過去法融禪師去拜訪禪宗的四祖道信禪師,道信禪師的庭院裡面有好多的老虎、獅子在那裡走來走去,法融禪師一看好害怕。道信禪師說:「嗯!你還有這個在嗎?」意思就是你還有恐佈的心理嗎?道信禪師立刻把牠們都趕走。
頗有修持的法融禪師,遇到這種事之後,覺得自己輸了一次。當四祖道信禪師進去倒茶待客時,法融禪師就在道信禪師坐的位子上寫了一個「佛」字,道信禪師放下了茶正要坐下來,一看到這個佛,不敢坐下,因椅子上有佛。這時法融禪師也哈哈大笑對他說:「禪師你也還有這個在嗎?」「這個」就是害怕、恐懼,心有罣礙就有恐怖,顛倒妄想紛飛,讓身口意不能安樂。
世間上金錢、愛情、名位、誘惑,是非、得失讓我們的身、口、意,負擔好沉重,我們不容易得到安樂。我們見到許多禪宗裡的祖師逍遙自在,心無所罣礙,因為有誓願安樂行。如溈山禪師誓願為眾生做牛馬,有信徒趙州禪師將來百年之後到那裡去?他說:「下地獄。」為什麼?因為要度眾生。是的,我不入地獄誰來度眾生。地藏王菩薩在地獄裡面也如同在天堂,為什麼?他們所修的四安樂行已經完成,所以他能自在,才有這種功力到地獄或苦難的地方去度眾生。
誓願安樂行,發大誓願,常行柔和忍辱。住忍辱地,身能安樂,口能安樂,意能安樂。
廣結善緣 mp3
輯錄觀成法師 主講
新城電台 逢一至五 11:50 PM 後 今夜陽光燦爛內播出
廣結善緣文字版之一,可作參考.
[url]http://www.savefile.com/projects/658406[/url]
or
[url]http://www.sendspace.com/file/51v3kh[/url]
or
[url]http://storeandserve.com/download/219359/Apr.rar.html[/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