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杜聪:只想拾起更多的海星
Just watched a show on CCTV about this man from HK who dropped his high pay finance job to work for Aids families in China. He is one of the 2003年香港杰出青年 .杜聪:只想拾起更多的海星
爷爷带着孙女在沙滩散步,眼见成千上万的海星被潮水冲到岸上,不少海星已奄奄一息。爷爷拾起一只海星,使劲把它抛回海里。孙女困惑地问:“海滩上有成千上万的海星,你救得了一个能救一万个吗?”爷爷回答:“也许我救的只是全部的千万分之一,但对那只海星而言,它就是全部,它活了下来。”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故事,但是如同许多古老而意味深远的故事一样,它支持着一些人续写着自己生命中新的篇章……
从华尔街到艾滋病村
5年前,当杜聪踏上河南之行的时候,他完全不曾料想,这次旅程竟会如此彻底地改变他的人生。当时的他正拥有着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今年39岁的杜聪出生在香港,15岁随家庭移民美国,在旧金山念完高中。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他进入华尔街著名金融机构服务,27岁当上瑞士某银行联席董事,后任法国某银行副总裁。30岁出头的他已拥有即便在今天也是金领中顶级的年薪。这样的日子持续下去,他原本可以40多岁就退休,然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然而,一切都在2001年冬天改变了。当时,因为看到华中地区因卖血而导致艾滋病灾难的报道,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的杜聪决定到河南看看。
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走访农村的那一天。在短短一天之内,一口气奔走了数个村庄,其中有一个大队,几十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艾滋病人。在阴暗的、密不透风的屋子里,床上一个个年青但病危的感染者骨瘦如柴、奄奄一息。本应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却过着天天与死神搏斗、没能力照顾父母子女的风烛残年般的日子。
“死亡固然可怕,但死得没有尊严更加可怕。”病人们痛苦不堪的情形让杜聪不忍心再看下去。而原本只是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一些艾滋病人的杜聪,亲历种种之后,深深地感到有另一个更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事情需要去做:救救孩子!
杜聪曾探访过一户三代同堂的家庭,中间一代的六个兄弟姐妹早年为维持生活都去卖血,结果全部感染艾滋病。可怜的老人不但不能享儿女福,还要承受一次又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剩下一群孙子需要照顾,老人只能天天搬运砖头以赚取微薄的收入。2003年杜聪重访时,这个用残破瓦罐来盛水的家庭让他看到了什么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在有的村庄,五到六成成年人都感染了艾滋病,许多孩子没有父母,也没有读书。一些所谓家庭,甚至就由几个孩子组成。父母双亡后,稍大一些的长子或长女,很可能就担负起一家之主的责任照顾弟妹。
孩子们的坚强和懂事常常让杜聪感到悲悯和敬佩。连续的走访使他陷入沉思:“艾滋病人也许很快就会死亡,老人再过一些年也会自然死亡,而这些孩子大部分都没有感染艾滋病,他们健康的生命还有数十年的时间,却在最需要的年龄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足够的教育,长大后很可能就一事无成乃至误入歧途。如果现在能及时关爱和栽培他们,或许孩子们还可以像火凤凰一般,虽历尽沧桑劫难,亦能在火海中重生,由社会负累变成社会的资产。他们将是这场灾难主要的生还者,也是这些村落的惟一希望。”
“我已经没有救了,已经认命,只希望你能照顾我的孩子,拜托你了。”父母们的临终托孤让杜聪感到自己肩上有莫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离开农村前的那个晚上,杜聪彻夜辗转难眠。他倚在窗旁,望着天空中繁星点点,做出了自己一生中至关重要、也令众人哗然的决定——辞职。
把智慧付诸行动
2006年11月,一个和暖的早晨,柔和的阳光渗进香港家中的客厅。并非佛教徒的杜聪又一次站在家中供奉的白瓷观音像前,燃一注沉香,双掌合十祈求一切顺利,然后踏上前往华中地区的旅程。他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上路了,2002年至今,杜聪的惟一身份是智行基金会创办人。五年来,杜聪有一半时间在中国各个艾滋病高发区奔走,另一半时间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募集善款。如今,他的“智行救助体系”已救助了4000多名父母单方或双方感染或死于艾滋病的艾滋遗孤。
智行,即“把智慧付诸行动”。即使是做志愿者,杜聪也表现出作为金融家的智慧和优秀的管理才能。面对数量庞大而急切需要救助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杜聪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在最短的时间内救助最多的孩子。
杜聪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使得他的救助从一开始就是理性而专业的,他希望有一个系统的、可推广、可延续的体系进行救助。其中,包括许多他十分强调的理念,例如,“要让孩子得到从他们角度来看最好的帮助,而不是我们最方便的帮助”;“帮助人的同时要维护被帮助者的尊严,最好他们和你是平起平坐的”;“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不能太远离被救助者”…… 本着这些原则,杜聪建立起他认为最稳妥、高效、对孩子成长最有利的救助体系。
然而,从事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作,需要面对太多苦难和悲伤。之前从未有过失眠问题的他,近年来不只常常失眠,有时还会在凌晨突然睡醒,无故哭泣。太多的事务也致使杜聪已很难有一天可以停下来休息。对于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供养一个孩子尚且不易,而杜聪要担负的是几千个艾滋孤儿。随着孩子们不断长大和救助的数量越来越多,需要的花费也越来越多,资金的延续性是杜聪最发愁的难题。
令人欣慰的是,5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它换来了几千个孩子的新生活和他们心中的“杜叔叔”。孩子们很争气,已有100多个获杜聪救助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其中有一些已经从大学毕业,有的当上了教师或政府公务员。2006年暑假,有16个正在念大学的孩子回家乡帮助杜聪工作,去访问那些弟弟妹妹,鼓励他们好好读书。
5年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鼓励,还有许多感动和敬佩。杜聪被评为2003年“香港十大杰出青年”、“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候选人”以及国际青年商会评选的2006年“世界杰出青年”。
面对荣誉,杜聪心怀感激,因为这代表着他的工作被人们认同,他不是孤军奋战的一个人。杜聪也欣喜地看到,中国关注慈善事业的人越来越多,中国政府近年来的救助力度也越来越大,“四免一关怀”、“两免一补”切实地帮助了许多困难的家庭。但是,不少地方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政府也很难一下子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和大学,因此,救助之路没有尽头,杜聪会好像拾遗补缺一样,一直把工作做下去。
杜聪常用海星的故事来激励自己,“每一个人最后都会死亡,不应该纯是为了自己来生活,应该有一颗回馈社会的心。”他说:“如果大家觉得我们做的工作是正确的、有意义的,愿意加入到这个行列——不一定是救助艾滋孤儿——只要每个人都捡起一个海星去救助,那个时候世界就会更美好。”
采访手记:
11月的北京,夜晚已经有点寒冷,外面刮着大风。晚上九点半,在北京西站的茶餐厅,我见到了中午刚刚抵达北京的杜聪,一个微微发福、穿着浅灰色上衣的文质彬彬的青年。
在火车站来往穿梭的人群中,杜聪看上去是十分普通的一位。然而与他交谈时,你会发现他的确有着不一般的智慧,包括对人生的坦然与平和。当初是什么使他做出那个在许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决定?他后悔过吗?他真的无私如此吗?他能坚持下去吗?带着一肚子问题而去,一个个却都在他的轻言细语间就迎刃而解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多么简单、质朴而博大深厚的哲学。
23点50分,下午刚处理完北京的一些事务后,杜聪和他的同事又踏上了前往安徽的列车,在那里,有400多个孩子在等着他们送去的棉被过冬。
让我们祝福他们吧,杜聪、杜聪的同事还有孩子们。
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在力所能及的时候,都能拾起更多的海星。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