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任志剛:經濟周期有起落,須注意風險管理工作
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於最新一期《觀點》以「聯繫匯率及經濟周期」為題,發表文章,全文如下。貨幣穩定可帶來重大得益,但面對經濟周期的起落,大家尤其要注意風險管理的工作。
大家可能留意到去年下半年港元貨幣供應量迅速上升,其中9月至11月的升幅更為顯著。例如,2007年10月底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3)較上年同期增加40%,11月底的狹義貨幣供應量(M1)亦較上年同期增加37%。
金管局一直密切注視這些數字及分析其重要性。促使貨幣供應量急升的一個最主要的解釋,就是首次公開招股活動的效應。數宗大型首次公開招股活動分別在9月、10月及11月底結束,超額認購退款則安排在翌月初才進行;其中在10月底的一宗,認購款額達4,520億元,分別相當於M1及M3的86%及12%。不少投資者均從銀行借貸以認購新股,並以支票形式將款項轉撥收款銀行。由於活期存款是M1及M3其中一個組成部分,投資者此舉會令貸款及貨幣總體數字同告上升。由於超額認購款項在退款前會被暫存作定期存款以賺取利息,因此即使活期存款其後減少了,但定期存款佔其比重接近50%的M3仍會維持於高水平。
但撇除首次公開招股活動的效應,其實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本身也一直在上升,反映過去兩、三年為招股活動以外的股票與物業交投,及整體經濟活動提供融資的港元貸款需求不斷增加。以港元貸款增長率計,加速上升的趨勢似乎逐漸形成:增長率由2005年及2006年的單位數字上升至2007年下半年的雙位數字。在此期間,可能受到美國以至香港息口的前景所刺激,樓市買賣增加,通脹亦升溫。此外,不同的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亦顯示貸款需求增加。M3貨幣增長乘數(即M3貨幣供應量與貨幣基礎的比率)由多年前約8至9倍,首次升至2007年下半年的10倍以上。
上述趨勢固然要密切注視,但我要強調從貨幣政策的角度來看金管局對此並不太擔心。這種趨勢的出現,正是本港貨幣體制的一個特色,亦是要保持港元匯率穩定的一個結果。在此機制下,貨幣總體數字及利率變動並非由金管局的政策來決定,而是取決於美國的貨幣政策,並會受到本港金融市場參與者的反應影響。因此無可避免的是,當美國貨幣政策(目前奉行低息)偶然間與香港的經濟環境並非完全同步時,本地經濟周期的波動可能會加劇。在此情況下,本港所有經濟單位(尤其金融體系參與者)均須緊記要審慎管理好有關風險。我深信不論我們作為監管機構有否刻意提醒,也不論經濟周期順逆,本港銀行都有足夠能力時刻妥善做好風險管理這項屬於銀行業務最基本的工作。
這當然不是說我們樂於看見經濟周期波動擴大。若公共財政有能力作出配合,當局固然可推行政策協助弱勢社群渡過逆境,但由於香港經濟屬高度外向型,我們為減少周期波動所能做的事情其實有限。公共政策亦須對準目標,審慎推行,例如留心增加支出對通脹的影響。無論如何,經濟周期波動是大家要共同面對的現實,而香港在過去面對這方面的挑戰時一直表現出色,相信大家今後仍會繼續積極樂觀去面對。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