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男人的感動
一篇故事(真人真事) ~傷心的男人總是選擇讓自已成長而非自哀自憐,女性同胞好好學學吧!沒想到現在還有這種癡情男~ 你選擇別人是你的選擇,我選擇你是我的選擇.你會改變你的選擇,我卻不會!這句話真特別.
不應選擇你最愛的人來結為連理(因為他不會很珍惜妳). 應選擇最愛妳的人結為連理(他會像寶貝一樣把你捧在手心裡). 才會過的很幸福吧.值的深思.一生只愛一人,一生只懷一種情。
她因獲選為模範生上臺領獎而為全校所認識,他成為仰慕者。
那年他14歲。一天放學,他發現她不但是坐同一路線下車,還在同一站下車,她家只隔他家一條小巷子。
他利用聖誕卡寫 了封【希望和妳作朋友】的信。
結果得到訓導主任在司令臺拿來念而譏笑一陣的回音,這封信讓全校都知道他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一個放牛班的孩子怎能獲得模範生的青睞呢?
他繼續寫信,寫了封起來,直到初三那年的聖誕節一起丟到她家信箱,她沒回音,訓導主任也沒回音。
高中聯考放榜,她考上總統府隔壁那一間學校,他的學校離總統府也不遠,他念化工科,還常和她同班公車,卻從未交談。他只能默默看著綠衣,暗自祝福,並為自己打氣。
他依然 寫信,依然在聖誕火紅季節整批寄,她依然不睬。
大學,她念師大,他到南部讀二專。
為了能再常看見她,他在南部苦讀了一年,考上了師大工教系,他又和她同學了。
還記得看了榜單,他口中念著她的名字,飛快地騎車到那條巷子,頭次按了她家的門鈴,在鈴聲中他滿腦都是她,渴望和她講一輩子的話她還是不睬他,她已有男友,但他寫了句話給她:「妳選擇別人是妳的選擇,我選擇妳是我的選擇,妳會改變妳的選擇,我卻不會!」
對他這總有些恐怖份子色彩的痴戀,她始終置之不理。他當兵那年的聖誕節,她嫁人了。
沒多久她去了美國,他也知道她生了個女兒。但他不絕望,他從小沒想到要去美國,總以為留美是天之驕子的事,輪不到平凡人,他原本認為每學期能讀完就很不錯了。
是她喚起他的美國夢,他到了美國讀書,才更體會雪地中的聖誕更美,他也更堅信十四歲的抉擇。
三十一歲 那年,他學成回國,在大學教書,他依然只單戀著她,他還是繼續寫信,每逢聖誕節信就特別長,只是沒有寄出,他打算等她到相識二十年再說。他是單純的要把單純的愛帶到中年。
三十三歲那年的聖誕節,她來找他。
十九年了!終於有了回應。
她已婚變,帶女兒回家,一個多月找不到工作,想到他在教育圈有許多好朋友。他當然幫她,她很快就重拾教鞭。
他追求她,用十四歲起就炙熱的單純愛情。她依然抗拒,她覺的自己不配,她不再是當年的才女,只是一個曾在婚姻中心碎的婦人。
他帶著兩大箱的信向她求婚,感謝她給他的ㄧ切:
沒有她~他大概讀個高職就停止了;
沒有她~沒學士、沒碩士、沒博士;
沒有她~熬不過人生地不熟的歲月;
沒有她~人生的道路不知道要怎麼混亂;
沒有她~他的字不可能如此工整,文章不可能如此流暢;
沒有她~他這學理工的是不可能喜愛文學詩詞,詩詞伴隨他的成為今日的我。
『好不好?讓我一生只愛一個人,一生只懷一種情。你沒有欠我的,我以愛你為生命最美的事。』
三十四歲那年的聖誕節,他和她走向地毯的那一端,他堅持請她的女兒作花童,他深愛這小女孩,視同己出。
這故事還沒完,不過他倆已攜手走過十個年頭的聖誕,在學校宿舍中,他們家的聖誕紅開的特別豔,特別早,也最晚萎。
這是真實的故事,此人就是師大工教系彭懷真教授.....
【心得感想】
男人的感動~~~很貼切的標題
因為"愛"而使著他有成就非凡的學業..................想不到人世間還有著這樣的癡情男...看了為之感動!!
一句很特別的話: 你選擇別人是你的選擇,我選擇你是我的選擇.你會改變你的選擇,我卻不會! 一生只愛一個人 彭懷真教授
<文章選自84.12.31 中國時報> 作者彭懷真 出處中國時報
========================================================
東海社工系主任彭懷真教授說,主角真的不是他,寫文章的最主要目的,要突顯的不是愛情,而是為愛情奮鬥,自我超越的過程,人們要的是傳奇不要真實,希望速食愛情中的男女看完文章,能重新定義愛情。
彭懷真教授是為了鼓舞單戀的人向上而寫的,描述純情的小男生透過他所心儀女生而長期奮鬥,很自然的,有些讀者猜測這個當代故事的男主角就是我,有些讀者加油添醋地把我的過去和文章中的人物做連結。多年來有數不盡的困擾伴隨著文章的流傳而來,詢問、質疑、要求澄清、指責謾罵,都來了。甚至許多老朋友也誤以為那是我的真實故事,對內人和家人有所誤解。
============================================
【日光之下】
當傳奇被修改時
作者:彭懷真
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傳頌多年,也曾被拍成電視、電影。最近封筆多年的金庸把該小說中的內容加以修正,增加了一千多字,其中最受爭議的是重新詮釋黃藥師,把他和女弟子梅超風之間新添上了若有似無的感情,使小說更為嚴謹。對黃藥師等角色有新的說明,立即引發正反兩方的辯論,有些讀者不能接受此種安排,認為黃藥師專情的形象被破壞了。一位虛擬的人物會引發如此的辯論,一個武俠世界的重新剖析會引起網友的爭辯,是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討的現象。
長久以來,小說提供了獨特的想像空間,武俠小說和近年來的大熱門:魔法文學,更是以男女主角的奇特經驗,幫助人們減輕現實困境中的壓力。人生終究是太苦、太多限制、太多無奈,人與人之間難免太現實,所以讀者想要透過小說尋求一個理想的、超越現實的、不必被困住的領域,發抒痛苦與不滿,也藉此期待自己會遇到像小說主角般的美好經驗。這些書籍有催眠的效果,使人忘記眼前的無奈,迅速進入一個渴望的世界。
我不會寫小說,但是多年前曾在報紙和雜誌上,根據自己的輔導經驗寫一些兩性的故事,是類似小說的描述。其中有一篇是為了鼓舞單戀的人向上而寫的,描述純情的小男生透過他所心儀女生而長期奮鬥,持續十多年追求自我超越的文章——〈一生只愛一個人〉。這篇文章被廣泛流傳,單是在網路上就傳播了四年多。無數讀者轉寄該文,應該是我的文章中被最多人閱讀到的,許多媒體工作者也希望深入報導。
很自然的,有些讀者猜測這個當代故事的男主角就是我,有些讀者加油添醋地把我的過去和文章中的人物做連結。多年來有數不盡的困擾伴隨著文章的流傳而來,詢問、質疑、要求澄清、指責謾罵,都來了。甚至許多老朋友也誤以為那是我的真實故事,對內人和家人有所誤解。我們一再上網澄清,卻永遠比不上錯誤訊息的傳播速度。從其中,我深深體認:大家要故事,即使是不真實的;人們要傳奇,即使是荒謬的;小說容易傳播,即使有破綻,也讓人喜歡。這一段獨特的經驗讓我這個學社會科學的人,對人們的內在嚮往多了一些認識,人們找不到或是無法維持一種深刻的感情時,就到小說或故事或他人的嘴中去尋找。不論那內容真實的比率有多低!
金庸的小說原本是在報紙上連載的,當時他還是報社的老闆與總主筆,既要經營管理又要針砭時政,還要撰寫人物複雜、內容多元的武俠小說,因而忙中有錯是可以理解的。多年來也確實有許多批評,但是當他真正動筆修正,較為合情合理的內容又讓很多讀者不能接受。也許一個比較合理的情節與更為緊湊的結構,就像真實世界,讓人少了想像,多了無奈。
讀者期待奇蹟,不只在愛情的世界如此,在政治權力的擁有和事業成功的掌握上,尤其希望能有無數機會去突破困境。所以知名人物的故事一再被報導,內容不論如何被誇大,仍然有人視為真實,進而期待自己也有相同的人生。他們成為某種理想的代表,是眾人羨慕的標竿,是在現實中頻頻遇挫者的希望。
在基督教的世界中,也有類似的現象,甚至出現的頻率更高,更容易被相信。在各種社會體系中,宗教原本就特別看重傳奇、神蹟、特殊經歷,神也確實透過一些奇特的方式帶領信徒。但是,這些內容顯然被過度看重,當事人可能藉此獲利。基督教界也可能變成一個過度追求神蹟奇事的場域,並且突顯少數有奇特經驗的個人。即使理性化的聲音從未間斷,呼籲要多看重教義而非感受的意見卻總是被忽略。信徒仍然渴望奇蹟,也快速傳播奇蹟,對於說出特別經驗的人非常羨慕,視之為英雄,並且期望自己也能如此。
教會聚會時,鼓勵大家「做見證」,愈是特殊的,反應愈熱烈。傳道人在講台上頻頻以神蹟做訴求,藉此感召信徒,講得愈精采,效果愈好。基督教界的書籍雜誌出版品,也偏好奇特的經歷。「奇蹟」被高度期待,「神蹟」的重要性被突顯,不論副作用有多大,大家都喜歡聽、喜歡傳播,甚至也喜歡製造。這給信徒甚至傳道人一種感覺:我要很特別,我必須與眾不同。所產生的副作用是:教會出現反智反理性的現象,間接鼓勵大家做假見證,或是只以片面的事實換取人們感性上的崇拜。對於理性、事實、真相,對於真理、教義、分析,則不在乎。
有些當事人,原本只是說一件小事,當被大家注意後,他忽然發現可以藉著操弄這件事獲取好處,他對事情加油添醋的機會必然增加。接著,謊言的內容多了,編造出的比重大了,情節更為複雜,自己的重要性也提高了。有時,他很想認錯,向眾人說出真相,但又捨不得其中的利益。有時,他害怕知道事實的人會揭穿他,故意採取各種動作反制,因而做出一些傷害人的行為。教會界一些紛爭,甚至分裂,因此產生。
有些說出傳奇的當事人或許希望像金庸,能夠修改自己昔日的描述,但是他沒有勇氣,或是捨不得今日的地位。也許當事人願意修正,講出真相,把不符合事實之處改過來,但他的追隨者不同意,他們還是渴望奇特。他們像某些金庸迷,不願意接受一個不完美有情慾的黃藥師。
不過,金庸所寫的大家都知道是武俠小說,絕不是完全真實的。卻有無數信徒相信一些類似小說的經驗,期望某種的不真實在自己的生命中產生,這,不是很危險嗎?
============================
[[i] Last edited by acery2k on 2008-2-15 at 04:04 PM [/i]]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