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樓愈少賺錢愈多, 可能嗎?
根據最新公布的數字,私人住宅供應,有持續滑落趨勢,反映地產商無論興建或銷售樓宇的意欲偏低,有業界解釋,賣樓意欲低,是因為土地供應不足,既然買地困難,不如惜售以待善價而沽。不過,買地難固然是惜售原因之一,但利息偏低,以至現時上市公司會計制度,根本不鼓勵地產商「貨如輪轉」式賣樓,亦造成新樓供應減少。為了吸引地產商勾地,政府在勾地表的土地不斷增加,但現實是地產商勾地,連續多個月均未到價,於是出現業界質疑政府土地供應不足,政府又認為業界出價偏低。
從過去經驗,每次有官地勾出,成交價都較勾地價為高,而且經常出現大幅搶高的情況,從成交價遠比勾地價為高,似乎很難說政府不願推出地皮,那麼,為何地產商不願意出價慷慨一點,勾地出來呢?
會計新制不鼓勵薄利多銷
地產商勾地出手不夠高,一個理由是勾地者不等如是買地者,從商人角度,自己出手勾地,或多或少承擔風險,但拍賣卻不一定成功,入高價申請,豈不是冒險為他人作嫁衣裳?
除了勾地機制外,有一個較少人談論的原因,影響了地產商投地、起樓以至賣樓的積極性,就是上市公司的會計制度的改變。過去,地產公司的盈利,主要來自賣樓收益,用作銷售的樓宇一日未賣,一日都未能入帳,至於未賣或收租物業升值,只能撥入重估盈餘,在昔日的會計制度下,地產公司要賺錢,只有賣樓,於是地產商盡量希望多買地、多起樓,甚至採用貨如輪轉、薄利多銷的策略。但現在的會計政策,無論物業是出售抑或保留,都會進行估值,重估後計入盈利,所以只要物業估價向上,就算賣樓數目不足,盈利一樣可以增加。
在舊的會計模式下,地產商要向股東交代,每年都要賣出一定數量的樓宇,方便把利潤入帳,有時甚至不惜「劈價」賣樓,但在新的會計制度下,無論樓宇賣或不賣,對盈利影響都不再和以前一樣,更遑論劈價賣樓可能影響估值,得不償失。按照現在的遊戲規則,既然賣樓已經不易,又沒有逼切「平賣」的誘因,試問地產商又何必冒險高價勾地呢?
息口低廉有利持貨等好價
理論上,如果樓宇供應減少,樓價乾升,在新的會計制度可以把估值當作盈利下,不賣樓可能比賣樓賺得還要多。不過,地產商持有地皮物業,要支付利息成本,如果利息高企,仍要考慮利息成本,但現時香港地產商大部分負債偏低,而且息口又處極低水平,自然令數口甚精的地產商,寧願坐貨等升值的誘因。
本來,上市公司要求每年都把名下物業按市值重估,目的是想讓投資者看清楚公司的財政狀況,但實施多年,公司賺錢有多少來自重估,有多少來自賣樓,反而令到部分投資者覺得眼花繚亂,而新制令到地產公司盈利,慢慢變得受估值影響,多過受賣樓影響,則是另一個副作用,至於將來會否出現賣樓愈少,樓宇估值愈高、錢賺得愈多的怪現象,則尚待觀察。
住宅供應逐年減少,已經成為趨勢,這個現象短期不會扭轉,尤其現在利息偏低,通脹又高,幾個因素都令地產商不急於賣樓,尤幸是本港落成的住宅數目與家庭數目相若,市民不愁無瓦遮頭,加上幾年前落成的單位充裕,供應減少的效應才不致太嚴重。
星島社評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