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暉:《貧民富翁》在巴西
電影《貧民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揚威奧斯卡後,不但成了西方的文化現象,捧紅了一批印度新星,產生了無數花絮,更因人情冷暖一一齊備,在中國和鄰近地區也成了熱門話題。連鎖效應下,第三世界貧富懸殊和治安等問題忽然得到國際觀眾關注,善心人都在想如何改善印度這類國家的困境。可惜問題的多面性,並未真的隨電影的討論而展開;這電影的商業計算和獎項計算,也刻意讓更深層的社會矛盾被排除在討論範圍以外。k-R.zn!z%F8k?#D
事實上,在政治學發展理論研究視野內,比《貧民富翁》更能揭示冷峻社會現實的影片,早已誕生在與印度同為「金磚四國」之一的巴西。《無主之城》(City of God)和《精銳暴隊》(Tropa de Elite)都是以巴西同一貧民區為背景的著名電影。從中可見,類似區域面對的問題比《貧民富翁》好萊塢式的圖解要廣泛得多,巴西治理貧困和黑幫的經驗教訓也值得印度借鑑。首先值得研究的,是關於貧民區居民不願黑幫與政府停火的悖論。(c*tU(sz$K#T
離不開黑幫的「山頂國」
在東方,習慣把居住在山頂的人視為「上等人」、富翁,但巴西的常態卻剛剛相反:1960年代開始,在里約熱內盧等大城市,當地大富之家都集中在山腳居住,貧民反而住在稱為「野花」(Favela)的由政府分配的山頂貧民區。這是因為,不少巴西人由農村投奔城市,只能住在城市外圍,同時市內貧民也被「淘汰」、逼遷到山頂,形成市內愈高愈窮、市外愈遠愈窮的經濟怪圈。這些貧民區和險要的自然地勢相結合,令它們比其他國家的貧民區更易變成三不管的獨立王國。Ra{ZUa1w
從上述巴西電影反映的真實情況可見,那裡的黑幫大佬實行「高度自治」,連正規巴西警察落了單,也不敢進入黑幫地盤;勇於進入的,又幾乎全被黑幫收買。就政治學角度而言,某種程度上,能落實有效管治的機構,已可稱之為準政權。巴西存在不少「山頂國」,這是不能隱瞞的現實。反而巴西國家憲法提及的人權、公民、選舉、自由,對貧民而言,卻不一定是有效管治的真正組成部分。eX+Ysk Y-if
更駭人的是,上述電影在實地拍攝期間,申請拍攝的對口單位也是黑幫,而不是正規政府。來自巴西貧民區的著名黑幫「首都第一司令部」,近年就曾多次發動對聖保羅州的正規襲擊,形式甚至仿似是「國與國」的宣戰。然而巴西貧民「國」的秩序,和意大利黑手黨在西西里島建立的黑色秩序一樣,對區內平民,倒並非一無是處。區內雖然弱肉強食,居民卻不一定希望黑幫和政府停火。)e:J4{#OT!o4F
根據政治心理學的組織過程理論,恐怖/犯罪組織為了延續自身的生命力,每每在決定停火後,反而對內部成員倍加嚴苛。例如每當愛爾蘭共和軍(IRA)和英國政府停火期間,只能忙著不斷捉內奸,就是為了讓組織的准戰爭機器繼續啟動。但只要這些組織繼續和政府對峙,居民就成了這些組織的有機力量,恐怖大亨/黑幫大佬們,就自覺有「責任」保護居民,維持區內一般的治安。例如居民生了病,黑幫一般會有專人負責醫治;小偷在他們的地盤出現,「領導人」也會喊捉賊—— 當然,動機都毫不崇高,只是為免小事變大、打草驚蛇而已,但起碼有點管用。反而每當政府進駐後,集團式貪污就變為常規的白道秩序,對居民而言,損失可能更大。何況巴西貧民只要在貧民區住滿5年,即可合法擁有所住土地,兩害相權,他們反而擔心換了「管治」,送狼迎虎,一切要推倒重來。而要根治貪污等政治問題,他們認為幾不可能。這恐怕是事實。3^ bp3b&X3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