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滿紛 26FUN's Archiver

william303 發表於 2005-6-14 01:22 PM

中國篇---蘇州旅遊介紹

中國旅遊--蘇州Xuzhou

蘇州是中國南方一等繁榮富庶的地方,觀前街代表蘇州庶民文化的集大成,而蘇州的庭園和佛塔是江南的建築寶藏;如果要感受老蘇州的濃厚風韻,那麼盤門絕對不能錯過;虎丘有超越千年歷史的傳奇,包你聽了功力大增。最後,周庄的水鄉美景保證會讓你難忘。總之,遊江南不到蘇州,可是白來了一趟。


蘇州市區Xuzhou City
景點



觀前街
蘇州是中國南方一等繁榮富庶的地方,而觀前街是蘇州最熱鬧的地點,凝結了蘇州精緻的飲食文化與市井小民的生活智慧與民間傳奇,全新整修過的觀前街未曾留下歲月的故事,卻依然保留了百年老店的神話與風韻。
在中國南方,蘇州的觀前街、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合稱「江南三大遊樂之地」,「觀前街」之名取自「玄妙觀之前」,玄妙觀是一座宏偉氣派的道教寺廟,蘇州與道教的淵源深厚,上溯自吳越春秋時期,伍子胥建造蘇州城,即以風水八卦為依據。

西晉時期,道士李知常在蘇州建立「真慶道院」,這就是後來的玄妙觀,玄妙觀自晉朝開始,一直受到帝王的重視,特別是在宋徽宗時期,其香火之鼎盛,堪稱玄妙觀的全盛階段。

由於善男信女往來頻仍,玄妙觀前逐漸變成酒肆商家聚集之處,明清兩朝江南富裕繁榮,蘇州這個魚米之鄉尤為一等熱鬧之處,觀前街上360行樣樣齊全,而五湖四海的江湖藝人、雜記班子也在這裡成幫結社,在玄妙觀後劃地為營,用一道道的繩索圍起來,搭個大帳棚,門口吆喝一下,裡面喇叭鑼鼓齊響,各種踩高蹺、飛簷走壁、馬戲團等表演陸續上演,三清殿後面的空地還有飼養珍禽異獸為生的藝人。

同時,觀前街也出現許多名聞遐邇的餐廳與點心店,如采芝齋的梅醬糖、脆松糖,陸稿薦熟肉店的醬鴨、醬肉,以「松鼠桂魚」聞名的「松鶴樓」,「王四酒家」的「叫化雞」……,香火鼎盛的黃牆黛瓦、川流不息的人群、芳香四溢的餐館,烘托出一個紅塵的一等風流富貴之地,今日,觀前街依舊是蘇州城的商業區,不過,全是文革後整建的樣品,新穎而遼闊卻少了一點點老味道。


玄妙觀
:市中心觀前街
:1、101、102、8路
:7:30-18:00
「玄妙觀」取自道家祖師爺老子的「道德經」一書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語,意指深奧又深奧,是洞悉萬物奧妙的門徑,玄妙觀的名稱正合老子所謂的「道」。
玄妙觀建築群的格局與規模與北京故宮相似,位置都處於古都的中軸線上,都是廣殿宏宇、重檐軒昂,均展現當時能工巧匠的高度智慧與才能,只是故宮是人間帝王的宮殿,而玄妙觀是天上神靈的宮闕。

主要欣賞的重點,有五開間的正山門、主殿—三清殿,及殿內的三天尊、老子像碑等,注意欣賞三清殿的屋頂,這是中國營造規則內最高級的「重檐歇山頂」,兩個屋頂與四個飛檐,極盡華麗繁複之能事,另外,環繞三清殿前石砌露台的石柱也是一景,石柱頭上的雕飾有「雙龍戲珠」、「鯉魚化龍」、「鹿飲東海」、「麒麟祝壽」等紋飾,可以讓你仔細品味中國建築工藝的細膩之處。

另一個「平凡中見偉大」的地方在觀前街上的碎石路,這是用蘇州特產的金山石(15厘米見方的小方石)砌成,層層密密、整整齊齊宛如美女之皓齒,蘇州匠人的精細處可見一斑。

蘇州香火最盛的並非佛教寺廟,而是道教的玄妙觀,玄妙觀居春秋吳宮舊址上,始建於晉咸寧年間(西元275-280),初名為真慶道觀,元朝至元年間(西元1335年)始題額「玄妙觀」。

玄妙觀的規模到了清朝康熙年間達到鼎盛,佔地約50餘畝,2、30座殿宇櫛比鱗次,形成一組全國數一數二的宏偉建築群,其格局分為中、東、西、北四路,玄妙觀是整體道觀的總稱,由許多配殿和其他附屬建築組成,位於中軸線上的建築都是最重要的,包括大門(正山門)、主殿(三清殿)、副殿(彌羅寶閣)。

東路建築是神州殿、太陽宮、天醫殿等14座配殿,西路建築則是有雷祖殿、觀音殿等7座配殿,殿與殿之間彼此仳連,北殿則是有簑衣真人殿、薩祖方丈殿組成,全部共計28座殿宇,從正山門兩旁環繞著八字型的黃照牆,整修後的黃照牆色澤異常鮮豔。

除了正殿外,玄妙觀自古即有「玄妙觀18景」的傳說,如「無字碑」、「麒麟照牆」……,但部分已經亡佚,或者,多是穿鑿附會之說,其中最美麗的莫過於春天桃花盛開的景緻,當時觀中植滿桃花,花落時分,觀前街遍地錦繡繽紛,蘇州文人雅士遂又稱其為「碎錦街」。


正山門
這座五開間的大殿是玄妙觀的大門,「山門」在寺院道觀裡代表紅塵與仙境的界限,門外是紅塵世界,進入山門後便是出塵入仙了,三門一般是三門並立,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故又稱為「三門」,這三個門通常蓋成殿堂式,所以稱為三門殿或山門殿,正山門與玄妙觀同時建於晉咸寧二年(276年),中間曾經過數度整修,是現在保留的古蹟中相當珍貴的宋代建築。

三清殿
進入正山門後,即是長長的御道,御道盡頭是玄妙觀主殿—三清殿,這是全中國絕無僅有的南宋建築,其氣勢之雄偉,只有北京故宮與山東曲阜大成殿差可比擬,1982年2月23日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九開間大殿堂,寬44公尺、深25公尺、高26公尺,佔地約1500平方公尺,最醒目的是向天空飛去的屋檐異常寬廣,給人氣象萬千的宏偉感覺。
殿內大廳由40根朱漆丹柱和30根八角形石柱撐起,柱頭處用斗拱結構將屋檐壓力分散開來,全部的樑木桁條都是用準頭嵌合進去,這是中國建築最神奇的一部份,完全不需要使用鐵釘。

三清殿前有一幅「妙一統元」的匾額是出自金兀朮的手筆,這幅匾額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由於年久失修,上面的筆跡逐漸模糊,特別是「一」,完全無法描繪,正在左右為難之際,一位路過的賣柴老農說讓他試試,說著便把草鞋脫下沾飽墨汁後,左右一畫竟然與原來的字跡一模一樣,眾人在驚嘆之餘詢問老農來歷,老農表示自己一字不識,只是平時在殿前看到這塊匾額時,覺得「一」字寫得格外氣派,下意識地模仿練習後,今日一試竟然一舉中的。

三清殿內供奉三尊金塑法身,這是道教最高層次的尊神,所謂「三清」即指道教三位最高神的合稱,中間是「玉清元始天尊」,東邊是「上清靈寶天尊」,西邊是太清道德天尊」,元始天尊是第一神,元始意指本原、開始,道教認為元始天尊是由始氣所化生,是天上寶君,居於天界最高的「清微天玉清仙境」,故稱為「玉清」,而其他的尊神都是元始天尊的化身,此稱為「一氣化三清」。

現在的三天尊並非晉朝的本尊,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認為神祇佛像屬於「舊」的領域,因此三尊神像也難逃一劫慘遭破壞,甚至,香樟木的元始天尊首級付之一炬,直到1981年,市政府重新整修玄妙觀,三尊法身也予以再塑,特請蘇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退休的神像專家周福民作技藝指導,把元始天尊2公尺高的頭安裝上去,作到尺度完全吻合、天衣無縫的境界。

元始天尊的塑像,都是左手虛拈、右手虛捧的造型,這象徵著天地未形、萬物未生,連元氣也未形成的渾沌狀態,亦稱無極。靈寶天尊則是雙手捧著一半黑、一半白的圓形陰陽鏡,象徵剛從無極狀態衍生出來的元氣──太極。

道德天尊由玄氣所生,塑像是手拿一把畫有陰陽鏡的扇子,象徵太極元氣以劃分出陰陽二氣,即太極時期的玄氣,傳說道德天尊脫胎於玄妙玉女體內,因為懷孕多年所以生下來時即滿頭白髮,故稱「老子」,其實老子是春秋時期的哲學家,道教學派的創始人,傳說中,他生於李樹下,故以「李」為姓,名「聃」,東漢時,張道陵創立道教,尊老子為祖師,稱「太上老君」。

殿內還保留了唐代吳道子所繪的「老君像石刻」,刻於宋寶慶元年(1225年),上面還有唐玄宗李隆基撰文,書法家顏真卿書寫的贊,這也是蘇州現存最早的圖像碑刻,線條流暢、洗鍊勁爽,吳道子是唐朝人物畫第一人,有「畫聖」之美名,原圖以書法表現,衣帶翩飛,顯得飄逸非凡,人稱「吳帶當風」。


江南名園
拙政園
:市區東北角北寺塔路
:巴士2、3路拙政園下車
:7:30-17:30
:30元
拙政園佔地約4公頃,水域面積就佔了5分之3,藉由水道的串聯,形成全園各個景點既獨立又依附的關係,並且營造出許多詩意般的境界,夏日碧綠嫩紅的荷花挨著「留聽閣」,等待雨天的殘荷雨聲,而淡雅的清香恰恰隨著南風飄入「三十六鴛鴦館」的雕花窗櫺內。
拙政園區分為東園、中園、西園,不同的園區有不同的旨趣(注意喔!這可是中國文人的雅興),首先,拙政園的背景是明代正德年間(1509-1513)一位對政治失望的監察御史王獻臣棄官返鄉後所建,取名「拙政園」是借「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表彰崇尚無為而治的政治態度,所以你可以理解拙政園內,為何瀰漫著文人的恬淡致遠,卻掩飾不了些微對朝政的不滿與嘲諷。

東園林木蓊鬱、花木扶疏,欣賞東園之妙,要將園內的景物與園外矗立的北寺塔考慮進去,這是中國園林藝術中「借景」的運用之最,西園則是後來才由清朝的張履謙擴建的,又稱「張式補園」,裡面的最吸引人的是「盆景園」,蒐藏了大大小小的盆栽,從比人還高的榕樹到手掌大小的小楓樹都有,造型相當典雅。


中園—遠香堂
中園的建築都是臨水而建,水域環繞四周,穿插著假山、長廊,整個園林儼然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把水鄉澤國的溫柔韻緻收攬在一起,十餘座亭閣式樣都是不同造型,屬於明代園林氣派的翹楚。
中園內主要的建築是「遠香堂」,取「香遠益清」之意,因為距離北邊池中的荷花距離較遠,遠香堂聳立在青石台基上,四周廊廡環繞,堂中四壁都是透空的長玻璃窗,可以觀賞四邊的風景,所以又稱「四面廳」,門旁一幅對聯寫著「良會機忘新政拙」「名園且做故鄉看」,遠香堂四周綠蔭蔽日,可以想像夏日午後,這位辭官的王大人坐在裡面,一邊品茗,一邊聞著荷花的清香,日子可是逍遙的很呢。

如果你覺得遠香堂的花香若有似無,你可以再靠近一點,在荷花池中有一座「荷風四面亭」,可以完全坐擁荷香。

遠香堂對面由土堆堆成的小島,各有一個涼亭隱藏在花木叢中,一個是「雪香雲蔚」,一個是「待霜亭」,顧名思義,就是賞花乘涼之處。

遠香堂左後方有一座飛渡池水的廊橋--「小飛虹」,是江南園林唯一的創意之作,站在橋上可以觀賞到「苔侵石岸綠、水漾落花紅」。


十八曼陀羅花館與三十六鴛鴦館
這是西側的主廳建築,有別於遠香堂的隱士風格,這裡是一個四方廳,由館內中央一座銀杏木雕刻的玻璃屏風,隔成南北廳,南是「十八曼陀羅花館」與北是「三十六鴛鴦館」,這裡是園林主人宴客、看戲的地方,特色是建築的四角都有「耳室」,這是給戲曲藝人化妝更衣的地方,同時,這裡也是欣賞中、西園兩邊景緻最佳的地點。



留園
:市西閶門外留園路
:5號巴士留園下車
:8:00-17:30
:14元
留園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清乾隆年間由劉恕所得,他再擴建後名為「寒碧山莊」,不過,外面的人都稱「劉園」,直到光緒年間,數度移轉後,改名為「留園」。
留園面積約2公頃,是蘇州大型古典園林之一,分中、東、西、北四個景區,這四個景區以曲廊作為聯絡,廊長700公尺,走在廊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欣賞留園內的造景,而且,曲廊的牆壁上都有名家書法的拓碑,如明代書法家文徵明,稱為「留園法帖」,在園林裡陳列名家書畫是江南園林的一大特色,表示主人的品味與風雅,留園與拙政園不同之處,在於拙政園善用水道,而留園的建築別具一格。


中區—涵碧山房
涵碧山房是中區的主廳,廳前寬敞,碧綠幽深的池水種植荷花,幾株老樹婀娜的枝枒向池中伸展而去,取名「涵碧」是源之於宋朝文學家朱熹詩句「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亦在襯托環繞這座廳堂的山水林木,涵碧山房內部陳列雅致通風,夏日午後,荷花盛開時,南風送爽,極為宜人,所以又稱為「荷花廳」。
與涵碧山房比鄰而居的是西北邊的「聞木樨香軒」,這是另一種賞花的境地,四周山石聳立,植滿桂花,秋天金桂盛開時分,甜膩的芬芳從林木深處滲出,你可以想見留園主人夏日斜臥在涵碧山房內,遠眺碧綠池水中的荷花亭亭,深秋則隱居在聞木樨香軒內飲茶、賞金桂。


東區—五峰仙館
相對於中區的依山傍水,東區以建築群取勝,所有的廳堂廊廡都極為豪華壯麗,其中最大的房間是五峰仙館,又稱「楠木館」,同時,也是蘇州園林中最大的廳室,當然,裡面的建材、家具都是珍貴的楠木所製,廳前還佈置了「12生肖」的峰石,江南庭園喜歡陳列奇石,特別是擺設在廳堂前玩賞,模擬大自然的奇山異水是庭園設計的精華,也由於廳前的峰石峻峭,擷取詩仙李白詩句「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因此這座廳堂稱「五峰仙館」。
五峰仙館旁的「林泉耆碩之館」也是建築一絕,仔細品味館中的門窗、掛燈等雕刻,極為精緻細膩、玲瓏剔透,而且,廳堂中間有銀杏木精雕而成的月宮門洞屏風,將館隔成南北兩廳,北廳雕樑畫柱,南廳樸素簡單,因為兩廳結構與陳設不同,故又稱「鴛鴦廳」,與五峰仙館並列江南建築之最。


留園三峰—冠雲峰
鴛鴦廳前有三座留園之寶「留園三峰」—冠雲峰、瑞雲峰、岫雲峰,相傳這是宋代遺傳的珍貴太湖石「花石網」,原為帝王所得,在運送途中掉落太湖之中,因此流落民間,冠雲峰(中間那個)高約6.5公尺、重約5噸,符合江南峰石的審美標準「皺、透、漏、瘦」的四項原則。

北區—又一村
北區又是另一種況味了,這裡是一片寬闊的月季園,花枝爛漫、清香撲鼻,往西抵達「又一村」,名稱取之於「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然,就是指在華麗的廳堂、曲折的小徑後,又出現一個新的天地,呈現相當迷人的田園情趣,這是留園別具一格的設計,在北區一隅保留一方小小的村野景色。



獅子林
:市區園林路獅子林巷
:巴士2、3號拙政園下車
:7:30-17:30
:12元
獅子林與佛教關係極為深遠,建於元朝至正二年(1342年),是元代的高僧天如禪師為紀念其授業恩師—中峰和尚(宋代的國師)而建,當時,天如禪師是在浙江天目山獅子岩聽道,而且,在佛教中稱佛陀說法為「獅子吼」,佛陀座位是「獅子座」,為表彰該園與佛教的淵源,天如禪師並在園中佈置許多如獅形山峰,稱為「獅子林」。
獅子林佔地約1公頃,略成長方形的格局,大致上,以東南方多山,西北方多水,而中間池水與峰石相映襯為主要景緻。

獅子林最大的特色是由太湖石堆疊的石林洞壑,一入其中,如入迷宮,一般稱為「桃園十八景」,只是小小的石林區,你一定不相信,只要走進去就一定要走完全程才出得來,明明亭台水榭就在咫尺,但是你就是出不去,而且,整體設計最精妙之處,在於每次你從黑暗的洞壑中「爬出來」,眼前就是一幅不同角度的林園風光,這種計算精確的設計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獅子林是元代建築的經典代表作,乾隆皇帝在遊歷之後,以「獅子林圖卷」先後在北京長春園、承德避暑山莊各仿建一座獅子林,這座園林不僅讓清朝的皇帝一見傾心,當代建築大師貝聿銘童年住在蘇州,這座獅子林即是他常常玩樂的場所,該園精巧細膩的設計與豐富的空間感遂成大師一生的設計中最深遠的影響。


東園—燕譽堂
燕譽堂是全園的主廳,為園主宴客的場所,清朝乾隆皇帝即曾經是座上嘉賓。
燕譽堂分為前後兩廳,封建時代,男賓與女賓需要分開,於是前廳由男主人款待男賓,後廳由女主人款待女賓,因此前廳通常較為華麗宏偉,後廳則簡單雅致,這種宴客廳的模式,是所有江南建築的共同點。

在燕譽堂北邊有一個「小方廳」,廳名「園涉成趣」,廳前有「息盧」、「安隱」的雕刻,庭內有湖石、花台、小樹等自成一個獨立的空間,最特別的是,廳前由太湖石堆成一座石峰,形體俯仰多變,石峰上似乎隱隱有9隻小獅子,所以又稱「九獅峰」。


北園—真趣亭
從入口處進入後,橫越池水的對面即是北園,北園涵蓋了「揖峰指柏軒」、「古五松園」、「荷花廳」、「真趣亭」,從名稱即可知道,這裡是純粹讓園主悠閒遊覽之處,充滿了蘇州富足之家的雅趣,五松園內因五棵大古松而得名,古松盤根虯枝、亭亭如蓋,旁邊還有一座見山樓,因為可以望見窗外的假山,從晉朝詩人陶淵明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發想,所以稱為見山樓。荷花廳是為夏日賞荷設計的。
最著名的「真趣亭」,在荷花廳的西北邊,矗立在荷花池邊,亭內金碧輝黃、雕樑畫棟,樑柱、屏風、群版上繪製著花卉、人物等圖樣,亭下還有一座石舫停靠,這是仿北京頤和園的石舫而製,亭內的匾額上題著「真趣」二字,是當年乾隆皇帝來訪時的賞園心得。

真趣亭旁是「疏香暗影樓」、「問梅閣」,這是欣賞冬梅的地方,從整體的佈置,可以想見園主極喜愛梅花,不過解釋這些典故,要從西邊的「問梅閣」開始,問梅閣中種植梅花,而且,格內的窗紋、器具、地面皆成梅花形,連屏風圖案都是取材於梅花,閣名是借南宋詩人李俊「借問梅花堂上月,不知別後幾時圓」,因而,才有「疏香暗影樓」,因為從這座樓的窗戶推開,恰巧可看見問梅閣綻放的艷紅梅花,而宋代詩人林和靖的詩不是說了嗎?「疏影橫越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剛好描述了眼前這一幅景象。



北寺塔
:人民路北寺塔路口
:巴士7號盤門下車
:8:00-17:00
:7元
佛塔是江南的另一項建築寶藏,聳立在柳綠桃紅、雨霧迷濛的尖頂八角磚塔是溫柔水鄉的獨特魅力,北寺塔是北宋遺物,兀自保留許多五代至北宋的珍貴佛教古物,塔後的梅園是另一項名勝,寒冬時,冷梅清香傲霜雪,與千年古剎相得益彰。
北寺塔建於三國時代赤烏年間(238-251年間),為吳王孫權所建,是孫權之母捐出自宅而建的佛塔,初名「通玄寺」,五代末又稱為「報恩塔」,寺內原由梁朝僧人正慧建築為11層塔,北宋時改為9層,但是金兵入侵時摧毀,現在看到的塔身是南宋紹興23年(1153年)由僧人大圓募資重建的,此後,歷代又多加增修。

北寺塔呈八角形,9層樓,為磚木結構格樓閣式佛塔,聳然秀立,為江南第一名塔,佔地1.2畝、塔高76公尺,塔身結構相當堅固,由外廊、內廊、塔心組合而成,塔頂的剎柱貫穿8、9層樓。

北寺塔內廊設置有木梯,可以層層攀高,沿著外廊可以憑靠在欄杆上,鳥瞰蘇州的大好風光,北寺塔建築之精巧與偉大之處,絲毫不遜於義大利的名塔—比薩斜塔。


楠木觀音殿
觀音殿是塔外著名的古建築之一,於明代萬曆年間(1612年)重建,整個殿廳都是由楠木所建,古稱「楠木觀音殿」,殿內一片沉醞、寧靜的氣氛,觀音大士的塑像相當美麗,你可以進來朝拜。
觀音殿旁有一幅漆雕畫廊,稱為「盛世滋生圖」,是清朝徐揚所畫,繪製清乾隆盛世的紅塵風華,由12塊畫卷構成,長約32公尺、高12公尺,現在看到的漆雕是1986年蘇州漆廠重製的,是當時為慶祝蘇州建城2500年的活動。

另外,值得推薦的是塔後的梅園,像是遺落的秘密後花園,梅園裡假山與梅樹穿插著,如果適植梅花綻放,更是美不勝收,梅園深處有一間閣樓,廳內有宋朝林甫山的詠梅詩。

同時,這間閣樓會舉辦一些雕刻展覽,雖然外表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樂趣(大多數的地方都是如此),但是,仔細觀賞之後,卻會發現都是相當珍貴的東西,例如,青田石雕展的作品或是唐三彩的燒窯,常會讓你大吃一驚,感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虎丘
:閶門外西北約3.5公里的山塘街
:7:30-17:30
:30元
:巴士5號在虎丘下車
蘇東坡說,到蘇州不遊虎丘,誠乃憾事,虎丘記載了蘇州的歷史,從春秋時代發跡,歷經文人雅士的歌頌與修建,承載了千古的傳聞軼事,有超越千年歷史的虎丘塔、名匠的鑄劍、天下第三甘甜的泉水……,交織成虎丘不能錯過的傳奇。
虎丘原名海涌山,春秋時期為吳國行宮的所在,因山形如蹲虎,又傳聞夫差埋葬於此後三天,有白虎盤據其上,故改稱「虎丘」,迄今已有2400餘年歷史了,全部面積約20公頃,高36公尺,整個地區林木幽深,清泉穿流,隱藏了許多故事。

有「吳中第一勝」之稱的虎丘,能夠在擁有天堂般美景的姑蘇奪魁,可以想見虎丘的驚人魅力,春秋時代吳王夫差葬在此處,秦始皇曾登丘攬勝,西楚霸王項羽率領8000子弟兵起兵抗秦,寫下虎丘英雄的詩篇,至唐代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鑿山引水修建虎丘,讓虎丘沾染文人雅士的氣息,從此虎丘之美傳唱不絕,古人形容虎丘有「九宜」,即宜月、宜雪、宜雨、宜湮、宜春曉、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

在過度的商業活動干擾下,或許,今日的虎丘已不若昔日之美,但是在虎丘遺跡上憑弔追憶曾經的風華,或許,你還找得到那一種穿透歲月的感動。


斷樑殿
進入虎丘首先要踏過一座花崗岩石橋,從橋上可以看到兩岸垂柳,過了橋就是斷樑殿,這座殿建於元朝約13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這座建築堪稱中國建築的一項奇蹟,因為整座建築沒有用到一根鐵釘,全部都是用木準咬合的,計算之精準令人嘆為觀止,稱為「斷樑」是因為正殿的正樑並非用全木,而是由兩根木頭組成的。

試劍石
沿著斷樑殿前的石階拾級而上,兩旁有一些寫著血紅大字的「名勝」,其中有一塊巨石,石頭中間有一道深長的裂縫,據說,這是當年吳國著名的名劍師干將、莫邪夫妻將鑄成的雌雄雙劍獻給吳王闔閭,他在此初試劍峰,因而留下如此劍痕,如果傳聞屬實,這對傳說中的雌雄雙劍還真是銳利不可擋,站在此處遙想當年青峰出鞘時,凜冽的劍光以石破天驚之勢劃開堅石,四周一片震驚的呼聲,完全符合武俠小說的情節。

真娘墓

繼續往上走,山路邊有一座小小的墓碑,上面刻著「真娘墓」,或許你會感到相當陌生,但是虎丘的「真娘墓」與杭州西湖畔蘇東坡之妹「蘇小小之墓」可是南北齊名。
傳說中,真娘本姓胡,唐末人,幼年父母雙亡,便流落蘇州青樓中,但是卻仍守身如玉,而且,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中國傳奇中的青樓女子都是很聰明的),因此,贏得蘇州風流雅士的推崇。但一位富家公子不知真娘的貞烈個性,以重金要求留宿,老鴇貪財答應,真娘在百般無奈之下懸樑自盡,富家公子後悔莫及,將真娘厚葬在這虎丘之上。


千人石
石階的盡頭是一片廣場,那兒有一塊由南向北傾斜的巨型盤石,約有1、2畝大小,呈赭紅色、寸草不生、岩面坎坷,據說,當年闔閭動用千人造墓,為了不使消息外洩,完工後便將工匠全數誘殺於此,鮮紅的血跡染紅石頭,因此變成紅色千人石。千人石是虎丘的中心,四周隆起,東、南兩側蒼松翠柏濃密掩映,而西、北兩邊則是亭台樓閣逶迤而下。
從白蓮池到雲岩寺共有53級石階,俗稱「五十三參」,這是取自佛家語的「五十三餐,參參見佛」,爬樓梯的時候,你真的可以在五十三個石街上,看到雲岩寺殿內的釋迦牟尼像,果然參參見佛。

在千人石下有一個白蓮池,池中的石頭稱「點頭石」,據說,晉代高僧—生公在這裡講經時,連池中的石頭都點頭稱是,故得名。


第三泉
在千人石的西邊,有一道清冽的水池,相傳當年唐代的品茶名家—陸羽曾到此評定,陸羽認為此泉的水質甘冽、味甜質厚,為天下第三好的泉水。(第一泉在鎮江、第二泉在無錫、第四泉在丹陽、第五泉在揚州。)

劍池
「虎丘劍池」是這裡最句號召力的名勝,相傳,闔閭在此造了劍池,讓天下名劍陪葬,包括在武俠小說中被傳頌的名劍如「魚腸」、「專諸」等3千把,劍池位在峭壁下的一灣清泉,從「別有洞天」的圓洞穿過後,可以看到池水在岩壁濃綠的青苔下,呈現神秘的氣息,劍池寬45公尺、深6公尺,不知道是否因為傳說加強了它的光彩,總覺得劍池的水特別的閃爍逼人,彷彿那些絕世名劍的劍芒正在水底發光。
除此之外,劍池另一個名聞遐邇的地方是題字,進去劍池前,有一塊石頭上寫著「虎丘劍池」四個大字,筆力遒勁、筆跡圓潤渾厚,原來是唐代書法大家—顏真卿所寫,劍池二字的下方就是吳王闔閭埋葬的地方,而劍池上方「風豁雲泉」則是宋代書法大家—米芾所寫。


虎丘塔
世界著名的虎丘塔是雲岩寺的塔,所以又稱「岩寺塔」,該塔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距今約1千年了,塔高47.5公尺,成8角形,共有7層樓,是一座磚身木檐的閣樓式佛塔,根據地方誌記載,隋文帝就曾經在此建塔,不過那是一座木塔,後來的虎丘塔就是依這座木塔建造的,而虎丘塔歷經多次的戰火兵燹,現在已經呈現很自然的斑駁破舊跡象。
最神奇的是,虎丘塔是一座斜塔,據初步測量,塔頂部中心點距塔中心垂直線已達2.34公尺,斜度為2.48度,因此被稱為「中國的比薩斜塔」。略為安慰的是,中國也像義大利一般想盡辦辦法搶救虎丘塔,近年來使用排險加固工程,已經讓虎丘塔不再繼續傾斜。

虎丘塔下面有表演場地,下午常安排有蘇州評彈的表演,可以好好地在此消磨一個下午,順便欣賞虎丘夕照。



盤門三景
:蘇州城西南隅
:8:00-17:00
:15元(三景共用一張門票)
:巴士7號盤門下車
靠近古運河的盤門是老蘇州風韻最濃厚的地方,舟楫往返、楊柳依依,特別是晨曦、夕照時分美得令人屏息,在努力與國際社會快速接軌的蘇州,瞥見一點點古老幽遠的遺跡總是令人驚喜。
盤門三景是指蘇州城西南方的舊城池,包括盤門、吳門橋、瑞光塔,如果你對於幻想中粉牆黛瓦的蘇州感到有些破滅(蘇州新建的部分實在太多了),或許你仍然可以在盤門的城池、石橋、河畔垂柳裡,看到屬於蘇州的溫婉柔媚。


盤門
盤門是蘇州僅存完整的水路城門古蹟,也是春秋時代吳國闔閭大城的八門之一,這裡也曾經是吳國與越國的交戰地點(引發後來越國文種獻西施給吳王的諸多歷史),盤門是中國典型的水陸甕城建築,也就是古運河與水陸重門構成一個口小腹大、四周筆直的結構,這樣的城門利於攻守,一方面敵人很難登上城門,另一方面,城門上可以佈置重兵,可以看出來數千年前,中國的軍事與建築策略已經相當高深了。
現在這座堅實的城牆是元代時重建的,並歷經明、清二代的整修,裡面仍然保留許多簡單的攻防工具,還有觀察敵情的城垛,不過,現在最大的用途跟軍事完全沒有關係,登上盤門舊城牆,是欣賞蘇州風情的最佳地點,可以看到蘇州城外的護城河在陽光下閃爍著,水上人家撐篙欸乃而過,兩岸楊柳依依,柳枝輕輕地拂掠過水波,還可以清楚看見三景之二的吳門橋與瑞光塔,盤門旁有伍相府,即吳國伍子胥的府邸。


吳門橋
吳門橋建於北宋元豐7年(1084年),姑蘇繁榮數千年,而位於水陸交通樞紐的吳門橋也沾光不少,但是這座橋在北宋末年毀於戰火之中,南宋時重建,現在的橋身則是清朝同治年間修復的,造型極為簡單素樸而典雅,也是現今蘇州人來往的重要樞紐,由於橋面細窄,僅容徒步或單車通過,正因為如此,才保留無限懷舊的氣氛。吳門橋附近有一些市集,販賣簡單的手工藝品。
吳門橋橫跨蘇州城外的古運河,是現存的單孔石橋中最高的,橋身高高隆起,中間有孔讓舟楫通過,橋身細長而呈弧狀,猶如懸掛在古運河上的一道彩虹。


瑞光塔
從盤門可以遙望的瑞光塔是北宋初期的遺物,這座8角7層樓的磚造佛塔,保存了唐宋多層塔的風格與結構,塔身結構是由外壁、迴廊、塔心組成,由下層逐步往上逐層收縮,塔身的輪廓微呈曲線,瑞光塔本身即是寶藏,更離奇的是,裡面常常突然出現珍貴無比的文物,例如,1963年,從第一層塔壁發現木佛兩尊,第三層塔心發現一尊石佛,1978年4月又發現五代至北宋的觀音、如來銅造像、木刻印刷、經卷100多卷。

悲劇的軍事奇才—伍子胥
在蘇州有伍子胥之墓,也有伍相府,蘇州人對於伍子胥的敬重,非但由於他是本地人,伍子胥的軍事謀略與際遇也充滿戲劇性的迷人色彩,這位快意恩仇的梟雄一生起伏,行事作風引人側目,卻也不失為一位大開大闔的人物。
出亡
根據史記的敘述,伍子胥的故事要從楚平王替他的兒子─太子建往秦國娶親開始講起。太子建有兩個老師,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擔任太傅,另外一位費無忌擔任少傅,費無忌為了討好楚平王,便建議這位好色的楚平王:「秦女絕美,王可自取,而更為太子取婦」,就是要楚平王搶了未來的媳婦。從此父子相互猜忌,最後太子建出亡,楚平亡大怒,牽連伍子胥一家人,楚王殺掉伍奢,伍子胥懷抱著殺父之仇開始流亡各國。

過昭關
伍子胥沿江東下,一心想投奔吳國,經過陳國時,再往下走便是通吳的大江了。可是這中間險要地帶昭關有重兵把守,盤詰得很緊,伍子胥躊躇猶疑、心亂如麻,寢食不安,竟然在一夜之間,髮鬚全部變白,因而順利改裝過關。

蘆中義士
伍子胥在江邊無船可渡,正在擔心後面追兵時,忽有一漁舟出現,漁翁迎伍子胥上船,輕輕一點槳,小舟飄然而去。漁翁說,我夢到有顆亮星掉到舟內,知道有異人要來,果然不出所料。伍子胥告訴他姓名後,漁翁忙把小舟繫在楊柳樹下,入村為伍子胥找食物。

伍子胥心想「人心難測」,忙隱入蘆花叢中。一會兒,漁翁端來一碗肉嫩湯鮮的鮑魚羹。伍子胥吃飽後,取出七星寶劍相贈。漁翁笑笑說:「楚王有令,捉到你賜五萬石,我都不要那在乎此?」伍子胥千恩萬謝後,又一再叮嚀漁翁:「如有追兵,勿洩天機。」漁翁仰天長歎:「啊,我有恩於你還懷疑我,不如一死好讓你放心!」乃投江而死,令伍子胥悲痛不已。

鞭屍
伍子胥與同樣流亡的太子建的兒子勝一起投奔到吳國後,順利扶佐吳國的公子光取得吳國國君之位(吳王闔廬)。並籌設大計讓吳王闔廬舉兵攻陷楚國,但是伍子胥攻入楚國國都郢城時,殺父仇人楚平王早已去世,於是伍子胥便掘開楚平王之墓,把他屍體拉出來,用鞭子抽打三百下。

賜死
伍子胥繼續輔佐吳王之子夫差成為一代英主,並擊潰越國,但是,夫差落入越王句踐的詭計並惑於西施的美色,伍子胥疾言直諫夫差,卻屢勸不聽,兩人關係急速惡化,最後,夫差賜他寶劍自盡,嘴巴很硬的伍子胥告訴夫差,將他的眼睛掛在城門上,因為他要看著越國大軍如何攻陷吳國,而伍子胥的詛咒終於變成事實。



美食

中國人最常說「富過三代,才知吃穿」,蘇州就是典型的代表,地處魚米之鄉,穀物、野菜豐富,加上瀕臨太湖,新鮮腴美的湖魚蝦蟹供應不絕,蘇州本身的優越條件,再配合千年的富裕悠閒,終於讓蘇州料理獨霸一方。

從蘇州料理,可以看到中華文化千年來的精華,把悠閒雅致的生活情趣發揮到極處時的那一種考究,從選料、烹調到配色,都是極為精細的,特別是蘇州物產豐富佔了很大的優勢,選料要求時令最新鮮,烹調強調保留原汁原味,特別的是,蘇州菜在處理上稍微偏甜,另外,茶點極為多樣化,各種南瓜餅、雲片糕、松子糖都是名產,蘇州的采芝齋迄今仍然甜透中國人的心。


常熟王四酒家
:太監弄23號
:5227277
:11:00-13:00/17:30-20:00
:消費額度40-50人民幣
王四酒家供應的料理原是常熟一帶的食物,後來經過蘇州的洗禮,變成供應改良後接近蘇州菜的餐廳,王四酒家的招牌菜是「叫化雞」「桂花血糯」等菜餚,口味較為濃厚,多用糯米,所以,較為粘膩,不過,材料實在而且份量驚人。
叫化雞
叫化雞又稱為「煨雞」,如果你是金庸小說的愛好者,絕對不會錯過黃蓉就是以一隻芳香撲鼻的叫化雞將叫化子的頭頭-洪七公給吸引過來的,當時,黃蓉的處理還稍嫌簡陋,已經讓老饕級的洪七公口水直流了,而王四酒家的叫化雞可是講究多了。

先將雞挖去內臟,放入干貝、開洋(小蝦仁)、火腿片、糯米、栗子等材料,用荷葉裹著,再糊上一層泥土,放在火上燒烤,如果你點了這道菜,服務小姐親自推了剛剛烤熟的機到你面前來,拿一隻小槌子當場敲碎外面那層泥土,解開荷葉,於是夾雜著荷葉纖嫩清香與肉汁的腴美豐潤的濃香正隨著氤醞的白煙撲鼻而來。

這道菜約可4-5人食用,雖然入口滑嫩,不過,略帶甜味的雞肉可能很快就讓你覺得飽足了。

冬菇銀魚羹
從春秋戰國時期,太湖即產銀魚,在清朝康熙年間,銀魚被列為貢品(給皇帝家族食用的),於是,「太湖銀魚」與梅鱭、白蟹並稱「太湖三寶」。

銀魚身型細細長長,顏色淡白,軟骨無麟,肉質鮮嫩,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鈣、磷等多樣營養成分,蘇州靠近太湖,有多樣以銀魚烹調的料理方式,如銀魚炒蛋、芙蓉銀魚、銀魚丸子等,你不妨多嘗試。

王四酒家這道冬菇銀魚羹異常鮮甜,採自當地原產的冬菇與銀魚,將來自泥土的甜味包裹在勾芡之中。


松鶴樓
:觀前街141號
:5244922
:11:00-13:00/17:00-20:00
:消費額度100人民幣
松鶴樓是正宗蘇幫菜餐廳,成立於清乾隆22年(1757),據說,當年乾隆下江南時,曾經在這裡用過餐,從此聲名響遍大將南北,烹飪手法是以燉、煨、爆為主,強調保持素材的原汁原味,將蘇州料理選料嚴謹、製作精細、因才施藝、四季有別的特色展露無遺,這家松鶴樓的裝潢與名氣倒也是觀前街屬一屬二的氣派,當然價格也是獨一無二的昂貴。
在松鶴樓用餐最大的噱頭,就是服務生會用長嘴壺表演上茶,將滾燙的熱水分毫不差地(當然難免失誤)灌注到你的磁杯中,八寶茶是裡面乘有陳皮、紅棗、杭白菊、山楂、龍井茶、冰糖等中藥的養生茶,據說,可以清涼解毒、明目養顏、養肝補腎……其好處族繁不及備載。

松鼠桂魚
松鼠桂魚這道菜是松鶴樓的招牌菜,當年的輝煌名氣來自於廚師精湛的刀藝,廚師將桂魚魚身交擦批成細細的稜型,淋上滾燙的熱油炸熟之後,一片片的魚肉豎起,宛如松鼠的鼠毛,加上桂魚尖尖的魚嘴,像松鼠的頭型,除了造型奇特之外,松鶴樓的桂魚強調新鮮肥美,價格依造桂魚的重量而定,一尾足夠2人吃的桂魚約140元人民幣,點菜的服務員會告訴你,也有冷凍的桂魚較便宜,不過,她一定會鼓動如簧之舌告訴你「當然是吃新鮮的好嘛」,烹飪之前,服務生還會將桂魚拎過來讓你驗明正身。

碧螺蝦仁
碧螺蝦仁是把當地著名的產品結合的典型,碧螺春茶是蘇州一絕,加上當地盛產的河蝦,絕對夠份量,碧螺春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地在洞庭湖東邊一帶,原有一個不甚雅致的名稱「嚇煞人香」,讚美那種罕有的清香會讓人震驚,後來,康熙皇帝在品嘗之後,為她賜名「碧螺春」,碧螺春採自茶樹枝頭最鮮嫩的頂端—一芽一葉製成,松鶴樓這道名菜與蝦仁炒拌,將那帶著花果芬芳的茶葉香揉入蝦仁之中,不過先提醒你,口味稍鹹,吃不慣的人就放棄吧!


得月樓
:太監弄27號
:5238940
:11:00-14:00/16:30-20:30
:消費額度40-50人民幣
得月樓是間佈置甚為古色古香的閣樓建築,創於明朝嘉靖年間,不過原來的雕樑畫棟已經不存在了,現在的建築是仿過去的風格重建的,得月樓也是精擅烹調蘇幫料理,號稱色香味俱全,不管如何,記得點一道飯後甜點—南瓜餅,熱酥鬆軟,極為可口,會為你這一餐畫下完美的結束。
紅糟鴨舌
紅糟是紅麴(麴是用來釀酒的菌母),把梗米煮成飯,拌上麴母,讓它發熱,冷卻後洒水再讓它發熱,反覆多次後變成紅麴,中國人喜歡用紅糟來當調味的素材,會增添一點點酸甜的口感,例如紅糟肉、紅糟魚等,鴨舌是相當脆嫩的,醃浸紅糟的甘味,另有一番風味,是相當開胃的前菜。


上海老正興菜館
:太監弄19號
:5225357
:11:00-13:00/17:30-24:00
:消費額度30-40人民幣
在窗明几淨的上海老正興飯館用餐是一種享受,雪白的磁磚地板與赭紅的原木餐桌,彷彿在蘇州富豪之家用膳,最特別的是老正興的菜量比其他的餐廳都來的多,簡直可以用一盆盆來形容,絕對謹記!不要點太多菜,免得罪惡感太重。
老正興的菜色較為複雜多變,有蘇州熱愛的醬鴨醬肉等醃製的肉品,也有扁尖、酸菜等別處的料理風格,而川魚的料理更是一絕,味道普遍略甜,「料實在味可口」是老正興相當迷人的特色。

醬鴨
既然到了蘇州,肯定要試試醬鴨,醬鴨是由精選的膘肥大鴨子,用紅曲、冰糖等醬料塗滿鴨皮,再經過燒烤,讓甜味滲入皮肉之中,而且咬勁十足,沾著特製的醬汁,食之口香酥。


觀前街
觀前街繁榮了好幾個世紀,有幾家老字號的店舖在此屹立不搖,最後變成一種傳奇,店舖的名字變成中國人最美麗的幻想,采芝齋的「粽子糖」、「軟松糖」,黃天源的「糖油龍頭山芋」,不知道是不是太過美味了,不是人間所能擁有,所以衍生出許多不可考的神話,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期,這些老店曾經遭受破壞,現在你看到的光鮮亮麗、現代乾淨的賣場都是重新整修過的,芝麻薄片、軟松糖也使用透明塑膠盒包裝,雖然稍嫌不夠精細但依然可口。

采芝齋
:觀前街91號
:9:00-21:00
采芝齋是蘇州糖果的代表,那些軟松糖、玫瑰醬、脆皮糖是古老中國精緻生活的象徵,其實,采芝齋能名揚四海,不僅是糖果好吃,聽說,還能治病呢。
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河南人金蔭芝以500個銅板的資本,購置了熬糖爐子、小銅鍋、青石台、剪刀等簡陋的工具及少量的糖果原料,就在觀前街73號吳世興茶葉店門口擺起攤子,當場熬糖、剪糖,因為剪出來的糖形似粽子,故又稱粽子糖,後來生意越來越好,金蔭芝攢了點錢就頂下原來72號采芝齋古董店,開始大張旗鼓地自產自銷蘇式糖果和炒貨,另外又加上蘇式蜜餞,生意也越來越興旺。

傳說在清光緒年間,慈禧太后久病不癒,蘇州名醫曹淹奉旨治病,除了開立處方外,還把采芝齋貝母糖供奉給慈禧太后助藥,沒想到慈禧太后病情開始好轉,也使采芝齋的貝母糖變成「貢糖」,從此采芝齋的名號更是紅遍大江南北。

金蔭芝去世前為避免將來子孫在經營權上起紛爭,立下遺囑明確指定采芝齋的招牌所有權人是第三代長孫,所以其他人要開立分店只能用別的名字。

采芝齋最落魄的時候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連那面「貢糖」的金字招牌都被拆掉,不過,1953年後,采芝齋就開始恢復舊日光彩,甚至,1954年周恩來參加日內瓦會議時,都以采芝齋的脆松糖、輕松糖、軟松糖招待國際貴賓。


采芝齋共有一百一十多種產品,分為三大類,一是糖果類,有玫醬糖、脆松糖、軟松糖、薄皮糖、玫瑰醬等,二是炒貨類,有香草西瓜子、玫瑰西瓜子等,三是清水蜜餞類,有白糖楊梅乾、玫瑰半梅等。最大的特色是以花果入味,玫瑰可去淤止痛、核桃補氣養血、西瓜子生津潤肺、山渣降低血壓,材料都是精挑細選、產工精細。


糕團黃天源
:觀前街86號
:9:00-21:00
蘇州人嗜吃甜糯食物,而且逢年過節都要互贈吉祥喜慶禮品,表示祝賀之意,黃天源的糕團就是相當受到歡迎的禮品。
黃天源糕團創設於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本來是賣粽子的攤販,後來生意逐漸興旺後,供應品種漸次增加,包括五色湯團、桂粉湯團、鹹味豬油糕、糖油山芋等,中間因經營不善易手給外姓人,逐漸擴大經營店面,並且供應時令糕團。

除了老蘇州的風味之外,黃天源也從西方的蛋糕造型引發靈感,設計許多西式的糕團,現在,黃天源供應的糕團達200多種,每天提供60餘種新鮮的食品,分店遍及北京、上海、南京、安徽、新疆等地區。

黃天源的糕團種類繁多,最著名的是過年用的「糖年糕」,黃天源的糖年糕有大至幾斤一方塊,也有一斤分成十幾塊,還有一種「糖元寶」,糖元寶買回去後,舖上紅色的剪紙,搭配紅桔等水果,除夕夜放在床前台上,供上紅燭息香(不點燃),這就是「守歲」,為來年的平安財運祈福。

另外,蘇州人注重過節,節日時喜歡互贈禮物(從這點可以看出蘇州人細緻的生活品味),老年人祝壽有「壽團」、「壽糕」,新娘子出閣有「蜜糕」、「舖床團子」,小孩子滿月和週歲有「剃頭團子」、「週歲團子」,入學有「扁團子」、喬遷有「定勝糕」等。

黃天源糕團與采芝齋的糖果是蘇州傳統食品的代表。從黃天源不同時令供應的食品,可以略為了解蘇州豐富而精緻的文化。
正月初一:糖年糕∕豬油年糕/糕湯圓子
正月十五:糖湯團子
二月初二:油煎年糕
三月清明節:青團子
四月十四:神仙糕
五月初五:各色粽子
六月:綠豆糕∕薄荷糕∕米楓糕
七月十五:豇豆糕
八月十五:糖芋蘆∕糖油山芋∕焐熟藕
九月初九:重陽糕
十月:南瓜團子
十一月冬至:冬至團子
十二月:各式年糕


醬肉陸稿薦
:觀前街8號
:9:00-21:00
醬肉陸稿薦是一家醬肉專賣店,外觀看起來是一家乾淨整齊的現代商店,常常都是門庭若市,裡面的售貨人員穿著白色的工作服,一排醬肉掛在前面,按公克計費。
這家陸稿薦醬肉的風光源自於一段傳奇,陸家醬肉舖創於康熙2年(西元1663年),原本只是一家極普通的商店,在某年4月14日「亂神仙」前夕(據說,是神仙下凡的日子),陸家肉舖來了一位衣衫襤褸的乞丐,背著條破草蓆,手托著一個破陶缽,乞求在陸家借宿,陸老闆看他可憐,讓他在灶前休息。

第二天一早,乞丐不告而別,只留下那條破草蓆與陶缽,夥計正準備起火,順手把草蓆塞入灶內,不料,草蓆一起火立刻香味四溢,外面路人紛紛驚呼「啊!哪裡來的香味?」,陸老闆一眼看到陶缽疊起成「呂」字(呂洞賓),腦筋轉得快想到「遇到神仙啦」,立刻把未燒完的草蓆收起,以後每天抽出一根稻草放入灶中,使滷出來的醬肉莫不芬芳撲鼻,而陸家肉舖的名聲也愈發流傳深遠。

不過,不管是不是神仙的恩賜,陸家肉舖可不是僅靠流言而淵遠流長的,肉食品的原料都是上等豬肉,僅挑「湖豬」與常州「洛豬」,這兩地的豬隻皮細而薄,肥瘦均勻,是製作熟肉的上等原料,另外,醬鴨也是精挑4~5斤重的「樓門大麻鴨」,並且延請醬肉名師不斷地改進,終於創造出「皮薄、麥黃色、膘白、精肉紅」的超級醬肉--五香醬肉。

「五香醬肉」是一絕,另外,皮紅帶甜、香嫩可口的「秘製醬鴨」也很迷人,還會淋上由紅曲、冰糖熬製的醬汁,值得一提的是蘇州的傳統時令產品「醬汁肉」,這雖然是普遍的蘇州菜餚,不過,陸家的醬汁肉可了不起了,用肥瘦均勻的肉條切成一小方塊,加入紅曲、砂糖、香料熬煮,端出來的醬汁肉色若櫻桃,入口即化。陸家出品的醬肉中以醬鴨為上,醬肉次之。


醃臘生春陽
醃臘生春陽這家火腿肉專賣店創於清同治期間,向來以批發正宗的浙江東陽火腿著稱,生春陽的火腿講究醃工、形狀,上櫃出售前,一定會經過嚴格的品管措施,把油污雜質洗乾淨,修去肉面與肥膘上的「哈頭」,然後分檔出售,生春陽的火腿向來以肥瘦適宜、蹄白筋長、皮薄肉細、色澤悅目著稱。
首屈一指的當然是生春陽的火腿肉,標榜浙江正統的火腿可是中國料理裡的名菜,另外,別錯過依時令推出的冬季「家鄉肉」與夏季「風肉」,家鄉肉是初醃的腿肉,算是火腿的初級製品,而風肉是取自豬隻的方肉(硬膘)醃製而成,家鄉肉與風肉口味與火腿相近,但是價格便宜許多。


糕餅稻香村
:觀前街37號
:9:00~21:00
沒錯!「稻香村」是出自於紅樓夢裡的名字,因為當時的店主非常喜歡看紅樓夢,又想到茶食糕餅都是以稻麥為原料,所以取名為稻香村。
這家茶食專賣店的成立時間已是久遠不可考,可以確定是超過百年的老店舖,是相當經典的蘇式細點,提供的食品非常豐富,包括蘇式茶食、糖果、炒貨、青鹽蜜餞等,根據不同的時令提供新鮮食品,例如:春天是「大方糕」、「松子黃千糕」、「酒釀餅」,夏季供應「冰雪酥」、「葷素綠豆糕」、「夏酥糖」,秋季當然是蘇式月餅囉,冬季則有「鮮肉餃」、「芙蓉酥」、「馬蹄糕」、「糖年糕」、「芝麻酥糖」等。

在眾多的甜食中,稻香村最受推崇的是月餅,有蘇式月餅的精華—重油糖多,入口鬆酥易化,口味有玫瑰、豆沙、甘菜、椒鹽等。

月餅中的佼佼者是—清水玫瑰,這是用上等白糖、嫣紅玫瑰花加上豬油製成的,比起其他用餅更為清爽可口,另外有一種比月餅大而扁的餅稱為「月宮餅」,甜月餅中以棗泥最好吃,鹽的還有火腿、蔥油、鮮肉三種,最好是剛出爐時吃,不但皮酥,而且汁香味腴。


茶食葉受和
茶食葉受和的創立與稻香村有密切的關係,創始人葉鴻年,清光緒年間人,是浙江籍的有錢商人,有一天遊歷至蘇州,素聞稻香村的甜食極為美味,於是在稻香村購買10幾個茶食充飢,但是稻香村的生意實在太好了,夥計又狗眼看人低,先為購買多的客戶服務,葉鴻年在旁邊等了大半天之後,忍不住罵了店員,店員應了他一句「要快,自己去開一家店啊」。
葉鴻年一氣之下悻悻然走出去,旁觀一位夥計跟著他出來,對他說要自己開一家這種店倒也不難,我可以幫你,葉鴻年為賭這一口氣便答應了,於是這條熱鬧的觀前街又多了一家茶食店,葉鴻年本來就是有錢人,在有錢好辦事的原則下,過不了幾年,這家茶食店的名聲與旁邊的稻香村立即不分上下。

取名「受和」是葉鴻年想自己受了氣才開這家店,所以一定要讓顧客感受到和氣的服務,因此「葉受和」產生了。葉受和的茶食也是以蘇式茶食為主,後來才又加入了寧波家鄉的口味。

招牌點心有小方糕、雲片糕、四色片糕(玫瑰、杏仁、松花、苔菜)、嬰兒代乳糕等,後來的產品如豆酥糖、芙蓉酥等也很傑出。


周庄Chou Village
景點



周庄
:巴士會抵達周庄外的終點站,從巴士終點站走入周庄古鎮約20分鐘。
:周庄是一個極小的城鎮,用走路即可逛完,你可以從上海或蘇州搭巴士前往,從蘇州出發約1小時車程,一天班次約4班。
:在周庄古鎮入口處,有旅遊單位服務櫃檯販售參觀連票,一張票35元,可參觀周庄內的所有景點,但如果你不是每一個地點都進去,並不須購買連票。
周庄位於江蘇崑山縣,是標準的「水鄉澤國」,四周湖泊環繞、水道縱橫,處處可見水鄉女子搖著撐篙,划船劃開碧綠的水面,從石橋下穿梭而過,而粉牆黛瓦的建築、油菜花田的田野風光更是漫佈在江蘇偏遠的鎮集之間。
周庄建鎮於11世紀的北宋,當時有一名周迪功郎的官員篤信佛教,便捨宅為寺,並捐地200餘畝,因為「功德」做的很大,所以這個地方就被稱為「周庄」,慢慢地發展成水鄉小鎮,迄今約有900餘年的歷史。

周庄是一個迷你的典型水鄉澤國,因驚人的美麗而聞名,保留了非常完整的城鎮格局,全鎮有一半以上是明清時期的建築,建築前門是街道,後門是水道,街衢巷弄蜿蜒狹常,曬衣桿上掛著衣服彷彿萬國旗飄揚在街道上方,街道相對的兩家人打開窗戶就可以直接對話,行走其間彷彿墜落另一個時空。

錯綜複雜的水道網住周庄的所有建築,造型各異的石橋是唯一的聯繫管道,每一個石橋旁都是人群的聚集地,周庄人家與觀光客散落在橋畔聊天、喫茶、拍照、洗衣……,有人讚美周庄是「黃山集中國山之美,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美」,能夠在中國有這樣的評語,大概已經是最高的評價了。

走在周庄的水道巷弄間還有一項特殊的發現,就是常會有電影或電視劇在這裡取景,這個傳統的水鄉曝光度極高,除了大陸的中央電視台、上海電視台喜歡在這裡拍攝,香港、台灣、日本都極為青睞周庄的特殊風情,包括日本玉女宮澤理惠的「西遊記」、張藝謀的名片「搖阿搖!搖到外婆橋」、中央電視台大戲「胡雪嚴」、讓張曼玉一炮而紅的「阮玲玉」,以及台灣連續劇「新白娘子傳奇」。


江南第一富豪沈萬三
到周庄不能不認識沈萬三,周庄最豪華的府邸是「沈廳」,最好吃的菜餚是「萬三酥蹄」,最好吃的甜點是「萬三糕」,沈萬三幾乎與周庄的美景齊名,他的傳奇與周庄的景緻相互輝印,不知道是誰烘托了誰。
沈萬三,名富,字仲榮,俗稱「萬三」,因為萬三是指萬戶之中的三秀,簡而言之,就是有錢人的另一個文雅的稱謂。

元朝中葉時,沈萬三之父沈佑從浙江遷居至周庄,沈家原本即是殷實之家,擁有龐大的土地,靠著屯墾累積財富,但是,光是靠著土地是無法富甲一方的。沈萬三是一個傑出的「經營之神」,他為元朝一位鉅富—陸道源理財賺進大把鈔票,陸道源去世時把遺產分成兩份,其中一位獲利者即是沈萬三。

有了這些雄厚的背景,沈萬三開始把事業重點移轉到海外貿易,將江南出產的絲綢、茶葉、陶器、手工藝品銷售海外,他的經商重鎮遍佈蘇州、南京等水陸要塞,並興建豪華的府邸,沈萬三的機運加上理財天份,讓他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資聚萬萬,田產遍於天下」,而其立足的周庄也隨之繁榮,所以,地方誌稱「周庄從村落而變為鎮,實為沈萬三父子之功」。

沈萬三的「江南第一首富」頭銜讓皇帝朱元璋都眼紅了,沈家的繁榮盛況在朱明王朝迅速殞落,終至家破人亡。

沈萬三協助朱元璋抗元成功,並資助建都南京三分之一的經費,不過沈萬三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他請求去犒軍,讓朱元璋震怒不已,朱元璋說,一個匹夫竟然想犒軍(只有皇帝才有資格獎賞軍士),真是一個亂民,應該殺掉,還好皇后在旁邊緩頰,於是,沈萬三保住性命但被發配雲南,而他的女婿也被遠謫邊疆,甚至還株連周庄鎮民,這一次沉重的打擊,終於讓沈家走向敗亡之路。

即使已經讓沈萬三一蹶不振了,但朱元璋並沒有忘記沈家曾經富貴逼人(很符合朱元璋一貫的作為),沈萬三的孫子、女婿80餘人陸續因為田賦、謀反之類的罪名被抄斬,如今,沈萬三的傳奇只能在周庄的巷弄舊宅中,尋得一絲絲的痕跡了。


沈廳
沈廳位於富安橋東邊的南市街上,七進五門樓,大小一百多間房屋,分布在100公尺長的中軸線兩邊,佔地2000多平方公尺。
不過這座府邸並非沈萬三時期所建,而是到了清朝乾隆年間(1742年),沈萬三的後代沈本仁建成的,這位沈本仁青少年時期很叛逆,不務正業、結交一些酒肉朋友,卻在他父親過世後,突然洗新革面開始努力經營農業,或許是因為沈家遺傳的獨特經營天份吧,沈本仁很快地成為周庄的鉅富,因此才得建立如此宏偉的宅院。

沈廳共分為三部分,前部是水牆門、河埠,供家人「泊船」、洗衣等,中部是牆門樓、茶廳、正廳,作為接送賓客、辦理婚喪大事,及家族議事的地方,後部則是大堂樓、小堂樓、後廳屋,一般生活起居的處所,整個結構非常典型而完整,從層層的廳堂走入,可以清楚地勾勒出清代的生活方式,整個廳堂是典型的「前廳後堂」的建築格局。


松茂堂
沈廳整個廳堂的中間是松茂堂居中,佔地170平方公尺,正廳面闊11公尺,廳前有小庭院,兩旁有次間房,並且有二樓,可以與前後廂房互通,廳內的樑柱粗大,樑頂刻有「蟒龍」、「麒麟」、「飛鶴」、「舞鳳」四種吉祥圖騰,廳內懸掛的匾額寫著「松茂廳」三個泥金大字,這是清代南通籍狀元張謇所寫。

朝正廳
朝正廳最值得推薦的是它的雕刻門樓,這是沈廳五個門樓中最為宏偉的一個,高達6公尺,屋頂是磚飛檐,檐角高高翹起,門樓正中有塊匾額刻有「濃厚流光」,匾額四周還刻著極為細緻的「紅梅迎春」浮雕,在這塊小小磚板上鐫刻著人物、走獸、亭台樓閣等圖案,包括「西廂記」、「狀元騎白馬」等,不但人物神態各異,而且栩栩如生,是磚雕中的極品之作。

四功床
從松茂堂登上二樓的廂房,這裡有許多展覽,例如,名人名畫的陳列、攝影集、出土的古器、陶器、明清的瓷器等,不過,推薦你欣賞沈家的一張珍貴木床,這張木床全部由香樟木與紅木所構成,即使歷經4、500年,依然可以嗅到香樟木散發出濃郁的清香,這張床由木頭接榫而成,沒有用到一根釘子,床的框架上縷刻著鳳凰求伴、麒麟求子的圖案,還有36組戲文。

富安橋
周庄最耐人尋味的就是橫跨在水巷上的石橋,共保留了元、明、清三代的石橋14座。富安橋建於元朝,是單孔拱橋,中間歷經兩次修建,橋長17.4公尺,寬3.8公尺,跨度6.6公尺,原來是青石,後來改成花崗岩。
橋上有五塊江南一代罕見的武康石,較長的一塊在橋東,以作為行人坐歇的欄杆石,一塊作為橋階,其他較短的三塊作為西橋橋墩,武康石來自浙江德清縣的山崖間,石面佈滿細小的蜂窩眼,顏色深赭,不易磨損,歷經數百年的風霜雨打依然保持原狀。

據說,沈萬三遇難後,他的弟弟沈萬四為保平安,便斥資修建富安橋,希望藉著回饋鄉里來避免發配邊疆的厄運,取名「富安」就是他主觀的希望。


張廳
張廳原名怡順堂,位於北市街雙橋之南,為明代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之第徐逵後裔所建,清初賣給某張姓人士,改為玉燕堂,俗稱張廳。
進門後的兩旁是廂房樓,樓下有落地長窗,樓上有短窗,大廳旁有一條幽暗深黑的長弄,足有20公尺長,走到弄底時,你會乍見在綠樹掩映下出現一灣細長的小河,小河的名稱是「箸涇」,從屋內流貫而出,在小河的中段有一方小水池,這是供船交會或掉頭的地方。

臨河人家的後窗設有「吳王靠」,又稱為「美人靠」,這是一種木稜式的拉杆,可以憑欄而坐,河畔有攬船石(泊船用的)。


雙橋
雙橋是由一座石拱橋加上一座石樑橋組成的,因為銀子濱與北市河在這裡交會成十字,河上的石橋便連在一起,形成一個有轉折而別致的設計。橋面是一橫一豎,橋洞是一方一圓,石拱橋東端有石階引橋,橋階深入街弄,石樑橋平架在銀子濱口,而橋洞都可以容納小船通過。
這兩座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年),也曾經多次整修。

1984年,一位在美國紐約留學的中國學生陳逸飛,在紐約舉辦一次個展,展出的畫廊是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所屬的畫廊—哈默畫廊,陳逸飛共展出38幅油畫。

這次展覽引起美國藝術界極大迴響,除了陳逸飛以油畫與中國水墨畫結合的手法極為創新之外,畫中所呈現夢幻般小橋流水的江南景色,更是讓外國人大為驚艷,其中有一幅名為「故鄉的回憶」的畫作,正是以雙橋為素材,將雙橋獨特的造型與河面倒影,與岸邊的建築描繪得宛如現場重現,也使周庄的美麗展露無疑。

當年11月,阿曼德‧哈默訪問中國時,特別將這幅「故鄉的回憶」當禮物送給鄧小平,一時間傳為佳話。

一個努力的新秀藝術家用自己的方式,把故鄉之美呈現在世人眼前,對於周庄而言,這個意義是非比尋常的。


葉楚倫故居
葉楚倫故居位於鎮中心的西灣街上,是一座三開門、五進深的古宅邸,這裡是國民黨元老、文化、新聞界知名人士葉楚倫的出生地,葉楚倫家學淵源,曾祖父葉杏江是清朝的官員,祖父葉厚甫無意於仕途,於是經商發財,後來家道中落,不過,在這座深邃的清代民居裡,依然可以感覺到文人的閒適與品味,廳內的樑柱雕飾著彩繪的「丹鳳朝陽」、「劉海戰蟾」等隋唐戰文圖案,廳內掛滿名人的書畫,葉楚倫本身即是文化界重要人物,自是相交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同時,葉楚倫自己的親筆書信、手稿,文筆犀利酣暢,可見這位資深老報人的文采。
在葉楚倫故居中,有許多他生平的著作與遺物,其中,有兩件掛在玻璃櫥窗後的皮襖、馬褂,這是有一段典故的。葉楚倫在革命成功之後,於上海與于右任、戴季陶、邵立子等人成立「民立報」,報業的經營非常艱辛,常常付不出第二天的印刷費,有一天,葉楚倫夫婦已經身無分文,只好把自己的衣服拿去典當,也就是現在展出的這兩件衣服。


迷樓
迷樓位於貞豐橋畔,是周庄最知名的酒肆,背後曾經有一段風雅有趣的歷史。這間酒樓原名「德記酒店」,店主李鎮江原籍鎮江,清光緒年間攜妻子來到周庄,老年始得一女,名喚「阿金」,夫妻寵若長上明珠。
阿金長得極為美貌,但因為抗拒纏足,所以在鄉里間有一個「大腳觀音」的綽號,雖然求親者絡繹不絕,但大腳觀音卻仍在酒館幫忙招呼。

因有美人坐檯,這家德記酒店生意更是異常興隆,加上當時周庄是重要的商埠集鎮,貞豐樓更是鎮內水陸要津,附近商店毗連、商賈聚集,於是德記酒店內日日門庭若市。

然而,單純只是生意興隆是無法名垂千古的。1920年12月,一群江南才子們聚集於此,包括柳應子,與該地詩社「南社」成員陳去病、王大覺、費公直等十餘人,連續四次在這家酒館裡聚會,喝到盡興之處,這群文人詩興大發,決定以周庄秀麗絕倫的景緻、阿金姑娘的風采,與膾炙人口的佳餚吟詩。

後來這場突發的詩興,成為當地的一時佳話,其中一句「酒不醉人人自醉,風景宜人亦迷人」,將德記酒樓從此變成「迷樓」。後來柳應子為紀錄這一場歲末隆冬的風雲際會,便紀錄下當晚的詩詞,出版了一本「迷樓集」,於是,迷樓的名聲更是流傳不絕,今日,只要爬上迷樓的二樓,還看得到當年的舊觀,彷彿,隔著花窗,貞豐橋下的舟楫、景物都未曾改變。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