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滿紛 26FUN's Archiver

twh1110 發表於 2005-7-14 09:21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笨小孩[/i] at 2005-7-11 06:47 PM:
[b][size=4]小孩利用瞬間轉移,突然出... [/quote]
細佬~踩場?
haha
歡迎~~

twh1110 發表於 2005-7-17 01:31 AM

咁耐冇人黎ge??

fatfatdragon 發表於 2005-7-17 12:47 PM

三國最經典的情節

不如大家講下你最喜歡三國那一場情節.

小弟先講:
我最喜歡當然是 [color=Blue][size=5]趙子龍一身是膽, 百萬軍中藏阿斗.[/size][/color], 勇氣, 忠義 和 武功 的英雄表現. (第41 & 42 回) :D

註: 趙雲在這戰中, 還獲得青虹劍. (殺夏侯恩而得) 英雄配名劍就更加[b][color=Red][size=4]有型[/size][/color][/b]:lol:

大家又喜歡邊場或文或武的情節呢? 大家交流一下 :D:D:lol::lol:

心冷之戀*行 發表於 2005-7-17 03:19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fatfatdragon[/i] at 2005-6-30 12:26 PM:


關羽嚴格來說不是投靠曹操 (我想... [/quote]


趙雲勁.趙雲醒.趙雲無得頂

有無人可以將關於趙雲既野講晒出黎”/.\
不論正史或者演義

ming8964 發表於 2005-7-17 06:37 PM

論龐統!!!

龐統,字士元,東漢末年荊州襄陽人。時人將他與諸葛亮相提並論,諸葛亮稱為臥龍(或伏龍),龐統則稱為鳳雛。諸葛亮一生功業評價,後世讚之不絕,然而對與之齊名的龐統卻相對缺乏了。這固然與龐統年僅三十六便英年早逝有直接關係,但也和他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後簡稱為演義)中描寫的形象息息相關。
      我們可以說,演義中描寫的龐統也是烘托諸葛亮的一顆「棋子」。然而他的烘托與他人不太一樣,別人是烘托諸葛亮的「智謀」為主,「品德」為副,龐統卻恰好相反。從龐統正式出現,欲大展身手開始,先是表現出過高自信致使孫權不用,後又盡廢縣事不管,在在都讓人有「狂士」的印象,恰與孔明的謙虛成反比。倘若龐統為東吳所用,那麼三分情勢也許有變,收川之事更不可能如此「順利」。最後更以「鳳死落坡東」做為鳳雛短暫一生的餘光,讓龐統這位與孔明並稱的名士因個人的爭功、猜忌心理害死自己。
           
      提到攻雒城之役了。在演義中,雒城是由諸葛亮主導所攻下的,龐統早在前往雒城時在落鳳坡遇張任埋伏遭亂箭射死了。後來張任被孔明設計活捉後不降被殺,雒城另一位守將劉貴則被張翼所殺,雒城便落入劉備手中了。第一流的人物竟死於二流人物張任的埋伏,實在令人遺憾不已;而龐統死於落鳳坡前的種種徵兆,那就讓人感到演義中顯而易見的「天命」太氾濫了,把書中描寫的龐統在傳統道德要求上的缺失引起的悲劇歸於天。
       話又說回來,龐統之死真有這般大的影響嗎﹖簡單的說,龐統若不死,在劉備得益州後,不論孔明龐統誰守荊州誰守益州,至少荊州主政者不會讓孫劉聯盟不斷地惡化,導致關羽那樣極悲劇性的丟了荊州,還落個身首異處的結局。荊州能守住,孫劉聯盟能繼續,那麼諸葛亮的隆中對已完成一半了,以孔明治國治軍之能,不用太久富國強兵之境就可達到。國內整頓好後,等待適當時機,荊州兵由龐統領之,漢中軍由法正統之,孔明留守以防東吳的蠢動。這樣去實行隆中對兩路齊進的策略,匡復漢朝完成統一是完全可能的(當然皇帝誰做那另當別論)。
可惜龐統死後,孔明為了安撫益州沒再回荊州去,劉備又屬意關羽守荊州,孔明明知關羽非守荊州的最佳人選,但在劉、關、張三人特殊的關係面前,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最後關羽終於因為個人因素搞丟了荊州,縱然孔明真有斡旋天地之能,卻再也克服不了客觀情勢的不利了,龐統之死影響之大由此可知。司馬徽(水鏡先生)曾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他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兩人都未出仕,然而他們極其優良的智謀卻已被善於觀人的司馬徽看出來了。只是司馬徽這話也不完全對,以劉備集團來說,欲安天下就一定要兩人皆得方可,獨木難支大廈,兩人個性相差甚多卻又可以相補,實在是一對「最佳拍擋」。可惜龐統早亡,沒能讓後人看到龍鳳並翔的奇景,臥龍獨飛,實在是太孤寂、太無助了。

fatfatdragon 發表於 2005-7-17 11:40 PM

【轉貼】《論龐統──南州冠冕的鳳雛》

[color=Blue]ming 兄,
多謝你的分享有關龐統的資料.  下面是我在其他網站找到的文章. ming 兄 下次如果大量引用文字, 最好指出是原創還是轉貼. 這樣會方便crap兄的工作.

好同意, 如果龐統不是太早死, 他和諸葛亮的組合(加上法正就更利害), 一主內一主外, 一個安排整體戰略, 一個安排前線戰術, 相輔相乘, 肯定利害. (其實龐統軍事戰術上的才能可能比諸葛亮更高)  
[/color]

[轉貼] =============================
      龐統,字士元,東漢末年荊州襄陽人。時人將他與諸葛亮相提並論,諸葛亮稱為臥龍(或伏龍),龐統則稱為鳳雛。諸葛亮一生功業評價,後世讚之不絕,然而對與之齊名的龐統卻相對缺乏了。這固然與龐統年僅三十六便英年早逝有直接關係,但也和他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後簡稱為演義)中描寫的形象息息相關。那麼我們便來看看,這位劉備集團的次席謀士,收西川的主要策劃者,他是否當得起「南州冠冕」的讚譽,是否真如演義中描寫的那樣﹖

       首先我們要有一個認識:演義本身不等於正史,小說中有許多部份其實是羅貫中「編」出來的。在此一基本認識下,我們可以說,演義中描寫的龐統也是烘托諸葛亮的一顆「棋子」。然而他的烘托與他人不太一樣,別人是烘托諸葛亮的「智謀」為主,「品德」為副,龐統卻恰好相反。從龐統正式出現,欲大展身手開始,先是表現出過高自信致使孫權不用,後又盡廢縣事不管,在在都讓人有「狂士」的印象,恰與孔明的謙虛成反比。之後攻蜀之時也曾對劉備說出「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而在酒席中被劉備逐出,隔日劉備道歉時又說「君臣俱失,何獨主公?」的話來。這在尊重君臣倫理道德的孔明身上是不可能發生的。最後更以「鳳死落坡東」做為鳳雛短暫一生的餘光,讓龐統這位與孔明並稱的名士因個人的爭功、猜忌心理害死自己。而這就更可突顯出孔明品德上的可貴之處:收川是隆中對裏早定下的方略,孔明卻讓龐統去策劃執行,不去爭功;孔明擔心西征軍因大意遭挫折而寫信提醒之,卻遭龐統猜忌。做為烘托,龐統真可謂「盡忠職守」了,這情形正如同東吳的周瑜、魯肅一般,雖然非常生動的讓諸葛亮的形象「完美化」了,卻糟蹋了這些歷史上的英豪們。演義中龐統初展才華是在赤壁之戰中,他提出了著名的「連環計」,並且親至曹營中為說客,讓曹操毫不懷疑的將船連結起來,還沾沾自喜。龐統初現的光彩,已經將他的智勇表現出來了。只不過演義此段只是羅貫中過人的才華,他將史上記載並不詳細的一場重要大戰,以生花妙筆寫活了,並以其藝術加工將一場大戰中的智鬥、武鬥寫得活龍活現,讓人相信那就是真實的。可惜史上的記載中龐統並沒在赤壁戰中出現,船兒們更是曹操自作聰明連結起來的。「連環計」只是羅貫中驚人的創造罷了。
       龐統開始正式踏上仕途是在劉備手下任官。一開始龐統只任一小小縣官,這與諸葛亮一出山就被劉備託以大任大不相同,這其實也是有原因的。龐統原先是有意在東吳發展,沒想到龐統本身放蕩不羈、過於自信,且又其貌不揚,不為孫權所接受,原本對龐統之才極為重視的魯肅只好介紹他到盟友劉備集團去求發展了。更沒想到劉備對這位名齊臥龍鳳雛龐統也因「貌醜」而不太能接受。為了顧及介紹人魯肅的面子,便安排龐統縣官的職務。演義上有因此劉備派張飛、孫乾向不理縣政的龐統問罪一段,由此引出龐統半日辦妥百餘日公事,張飛敬服並向劉備推薦一事。只是正史上僅記載龐統因此被罷官,是魯肅知悉後再作書薦之,孔明按察四郡後回來聞之,亦力薦之。劉備與龐統一談,也瞭解了龐統果真具備驚人才華,立即任用為治中從事,不久更升為軍師中郎將,在參謀部中,僅次於孔明。倘若龐統為東吳所用,那麼三分情勢也許有變,收川之事更不可能如此「順利」。

       孫權知道劉備入川的主要策劃者為龐統時,心中不知有無悔恨之情﹖不用龐統,肯定是東吳的重大損失。由此可知,「不可以貌取人」真是千古明訓,而領導者更不可一時意氣,錯失人才,否則損失只怕難以估計。

       龐統一生的功業,可說是都集中在「取西蜀」上面。是龐統在劉備與法正面談後猶豫不決時以「宜從權變、逆取順守」的道理來堅定劉備的決心;也是龐統在劉璋開始對始終沒攻打張魯的劉備懷疑時即時獻策以解危機;最後更是在攻打雒城時為了計誘雒城守將張任不惜以己為餌,成功地捉到張任,但也因此身中流矢,竟然就此結束了他僅僅三十六歲的短暫生命。我們就依上述三件龐統最值得一提的事件,來談一談龐統的才幹。在法正勸劉備取西川前,取西川一事早已成為國策,對劉備來說,這是必要而且無庸置疑的,那劉備還為何會猶豫不決呢?在此之前,孫權也曾對西川發生興趣,但最後卻因劉備的「求情」使得孫權不得不取消計畫。倘若劉備取川,勢必難以對孫權解釋,此是其一,但東吳此時仍處於曹操的強大壓力下,孫劉聯盟仍是必要的,孫權縱然心有不滿,也還不至於太表面化,只要留守荊州之人能多加疏通,此事雖難卻還可解。真正讓劉備為難的事,卻是這樣做會危及他多年辛苦建立的「仁義」名聲,「仁義」就是他的招牌、他的基礎,若為了收川而使仁義之名受損,值得嗎?龐統就是在瞭解了劉備的難處之後,特地以「離亂之時,用兵爭強,固非一道;若拘執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從權變。且兼息藇,逆取順守,湯、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後,報之以義,封為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來堅定劉備的決心。這番話不但解釋了劉璋有可取之道,將亂世宜從權變之義解說的極正確,同時又舉出古代名君相似的例子,說服力極高,並且將負信損義的解決方法也一併提出,使得劉備大是恍然地說「金石之言,當銘肺腑」,下定決心要取益州了。

       事實上以孔明之智一樣也想得出這套道理,但為何會由龐統提出﹖筆者以為這是兩人個性思想上造成的。孔明素以謹慎小心出名,而其儒家傳統的忠君報國、忠孝仁義思想更是顯著,使得孔明以興漢為志向,而選擇了劉備。龐統則不同,其性不羈,並且觀其原本欲投東吳一事,便可知龐統的「正統」觀念並不重。兩人智力在伯仲之間,自然就由龐統先提出此論了。由此論便可看出龐統在洞察力及組織力上的與眾不同,他能在難題上以另一種角度切入觀察,總結歷史上的例子,提出因應解決之道,的確有他的一套。提到龐統洞察力與組織力的高超,還可以拿龐統獻三計一事來說明。

       當劉備一行至葭萌關後,就不再北上攻打張魯,反而駐守不進了。在此期間,劉備「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始終抓緊民心不放,這對日後攻劉璋甚至治蜀均有其影響。此時孫權感到受騙,派人將嫁給劉備的妹子接回去,差點連當時尚年幼的劉備長子阿斗也被帶回東吳當人質了。幸賴趙雲護幼主在前,張飛接應在後,阿斗還是奪回了。劉備便以此為藉口,暫緩攻張魯。後來大概劉備收買人心奏效了,白水關守將楊懷、高沛發覺情況不對,向劉璋告了狀。劉璋一時難以決定,只下書要楊、高二人監住劉備,卻沒想到消息讓已投靠劉備的法正知道了。法正立即通知龐統此事,而龐統也真不愧是龐統,能立即規劃出上中下三條計策:「只今便選精兵,晝夜兼道逕襲成都:此為上計。楊懷、高沛乃蜀中名將,各仗強兵拒守關隘;今主公佯以回荊州為名,二將聞知,必來鄉相送;就送行處,擒而殺之,奪了關隘,先取涪城,然後卻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夜回荊州,徐圖進取:此為下計。」同時還提醒劉備「若沈吟不去,將至大困,不可救矣」,要劉備儘快下決定,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劉備則認為「中計不遲不疾,可以行之」。我們想討論的不是中計的實行結果如何,而是要討論龐統的上計與劉備的上計(即中計)到底孰優孰劣﹖

       就政治上來考慮,劉備入蜀時間畢竟不長,縱有恩惠於民也限於駐地,以劉備處處抓緊民心的做法來說,當然希望先花點時間做做「安民工作」,況且劉備此舉背負著遭人以「背信忘義」譴之的危險,自然更冀望民心的支持了。尤其他更希望利用雙方對峙的時候,做做「策反歸正」的工作。此一方法收到了相當成效,吳懿、李嚴等蜀中重要軍團領袖或直接投誠,或戰敗歸降。此事除了敵我力量的消長外,更影響到雙方部隊的士氣。但是此計是否有其不足之處呢﹖就軍事觀點來看,龐統的上計則確實是上計,日後不是有孟達歸魏後又謀反叛變,卻因司馬懿部隊猛然兵臨城下,使得軍心潰散,不出幾日就兵敗城破而被擒斬首一事嗎﹖若劉備能採用上計,在劉璋還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祕密行軍至成都,在出其不意的情形下,劉璋幾乎只能不戰而降而已。縱然劉璋不降,然而軍心已潰,只要配合法正、孟達的政治攻勢,爭取原本就對劉璋沒什麼支持度的文臣武將加入,再配合荊州後方的接應,劉璋再倔也不得不降。龐統此計絕對有資格稱為上計只不過劉備個性上較近於孔明的謹慎,加上以民心為先,自然就會選擇中計了,若換做曹操或孫權,那就該是選擇上計以收奇功了。不論是那一計,其實都展現出龐統多方面觀察、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最後龐統提醒爭取時間這件事,確實顯現了他判斷力的高超,在謀蜀事跡未敗露,劉璋舉止未定,而僅止於懷疑時,立即攻擊或退走,均可收奇效。所以,我們可以說龐統在運籌帷幄方面並不在三國其他將帥之下,甚至比之張良、陳平也不見得遜色。

       最後,就該提到攻雒城之役了。在演義中,雒城是由諸葛亮主導所攻下的,龐統早在前往雒城時在落鳳坡遇張任埋伏遭亂箭射死了。後來張任被孔明設計活捉後不降被殺,雒城另一位守將劉貴則被張翼所殺,雒城便落入劉備手中了。第一流的人物竟死於二流人物張任的埋伏,實在令人遺憾不已;而龐統死於落鳳坡前的種種徵兆,那就讓人感到演義中顯而易見的「天命」太氾濫了,把書中描寫的龐統在傳統道德要求上的缺失引起的悲劇歸於天,未免太偷懶了,這時這樣的描寫也只是羅貫中的藝術寫作,離史實有段差距。劉備在攻向雒城前,已經吸收了幾個蜀地部隊,一路上尚稱順利地打到雒城。沒想到在此戰略要地上遭遇了攻蜀以來最強烈的反擊,那就是張任為主的部隊,縱然黃忠、魏延英勇難敵,龐統、法正智計過人,卻也一直擺不平雒城的張任。這時劉備為了增加己方的實力,並且確實鞏固荊蜀之間的地區,下令要留守荊州的預備軍入川接應,並分路合擊,以瓦解劉璋欲合圍斷劉備後路的企圖。同時龐統亦策劃了誘張任之計,親自做餌。張任果然上當,然而張任也非等閒之輩,他下令以箭雨還擊,雖然最後仍是被擒,卻將劉備攻蜀的首席參謀給射死了。這位年僅三十六歲的青年俊秀,還未能充分發揮其才幹,就賚志以終了。龐統非但沒中張任埋伏,反倒是計擒張任的策劃者,攻下雒城,該記龐統首功。他的身死,不但可惜可憐,還間接造成失荊州、匡復大業不成等後果。相信諸葛亮日後獨自支撐蜀國大事時,一定會懷念這位與他並稱,又是老朋友的龐士元吧﹖

       話又說回來,龐統之死真有這般大的影響嗎﹖簡單的說,龐統若不死,在劉備得益州後,不論孔明龐統誰守荊州誰守益州,至少荊州主政者不會讓孫劉聯盟不斷地惡化,導致關羽那樣極悲劇性的丟了荊州,還落個身首異處的結局。荊州能守住,孫劉聯盟能繼續,那麼諸葛亮的隆中對已完成一半了,以孔明治國治軍之能,不用太久富國強兵之境就可達到。國內整頓好後,等待適當時機,荊州兵由龐統領之,漢中軍由法正統之,孔明留守以防東吳的蠢動。這樣去實行隆中對兩路齊進的策略,匡復漢朝完成統一是完全可能的(當然皇帝誰做那另當別論)。可惜龐統死後,孔明為了安撫益州沒再回荊州去,劉備又屬意關羽守荊州,孔明明知關羽非守荊州的最佳人選,但在劉、關、張三人特殊的關係面前,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最後關羽終於因為個人因素搞丟了荊州,縱然孔明真有斡旋天地之能,卻再也克服不了客觀情勢的不利了,龐統之死影響之大由此可知。司馬徽(水鏡先生)曾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他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兩人都未出仕,然而他們極其優良的智謀卻已被善於觀人的司馬徽看出來了。只是司馬徽這話也不完全對,以劉備集團來說,欲安天下就一定要兩人皆得方可,獨木難支大廈,兩人個性相差甚多卻又可以相補,實在是一對「最佳拍擋」。可惜龐統早亡,沒能讓後人看到龍鳳並翔的奇景,臥龍獨飛,實在是太孤寂、太無助了。

fatfatdragon 發表於 2005-7-18 12:21 A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心冷之戀*行[/i] at 2005-7-17 03:19 PM:

趙雲勁.趙雲醒.趙雲無得頂

有無人可以將關於趙雲既野講晒出黎”/.\
不論正史或者演義 [/quote]

Bro, 好歡迎你入嚟文學作品文流區.  大家志同道合都喜歡趙雲.  :lol:
演義裡面趙雲的資料好散, 而史實有關趙雲的也不多. 很多人評論趙雲都會引用 <趙雲別傳> 和 趙氏家書 (長細書名我唔記得咗). :P

在網上我見到有幾篇關於趙雲的文章, 你可以去找一下. (原文我不轉貼了, 太長和我太懶 :P )
  
標題:
- 論三國真英雄趙雲
- 也談趙雲
- 明清小說研究 - 論趙雲

以上都是一些在中國的網站找到. (要注意, 網上有很多文章是因為遊戲 三國趙雲傳 而寫的)

twh1110 發表於 2005-7-18 11:31 A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fatfatdragon[/i] at 2005-7-18 12:21 AM:


Bro, 好歡迎你入嚟文學作品文流區... [/quote]
haha~仲有趙云是女人~:P

fatfatdragon 發表於 2005-7-18 11:36 A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twh1110[/i] at 2005-7-18 11:31 AM:

haha~仲有趙云是女人~:P [/quote]

邊過講 ...... 行出嚟...... 豬頭鍘 :P:lol: ...... 威 ~~~~ 武 ~~~~~ !

趙雲 可能太靚仔有型, 所以d人唔底得先咁講 ...... :D:lol:

好似冇歷史根據, 野史+亂講 ........ :lol::lol:

twh1110 發表於 2005-7-18 11:59 A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fatfatdragon[/i] at 2005-7-18 11:36 AM:


邊過講 ...... 行出嚟...... 豬頭... [/quote]
你冇聽過li篇文咩??

fatfatdragon 發表於 2005-7-18 12:21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twh1110[/i] at 2005-7-18 11:59 AM:

你冇聽過li篇文咩?? [/quote]

有聽過, 但冇睇過. 網上太多古怪文章...   包括周瑜是同性....
通常都唔睇 :D

twh1110 發表於 2005-7-18 12:44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fatfatdragon[/i] at 2005-7-18 12:21 PM:


有聽過, 但冇睇過. 網上太多古怪文章...   包括周瑜是同性....
通常都唔睇 :D [/quote]
睇完得啖笑都好~~

fatfatdragon 發表於 2005-7-18 01:16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twh1110[/i] at 2005-7-18 12:44 PM:

睇完得啖笑都好~~ [/quote]

會破壞古代英雄人物的形象...
我有兩本4格漫畫就搵三國人物開玩笑.

周瑜比人寫到....:lol:

發表於 2005-7-18 06:44 PM

個topic竟然開左咁耐都唔知=.=
演義之最強5虎+軍師:呂布,關羽,張飛,趙雲,張遼,諸葛亮
咩叫萬人敵?在演義中,呢班怪物絕對有能力挑起成支軍隊,再加趙雲和張遼去中和一下班衝動派;)perfect
在演義,諸葛亮根本係妖怪,點可以唔選佢=.=

正史中之最強5虎+軍師:鄧艾,周瑜,陸遜,趙雲,張遼,郭嘉
正史中很少會單挑,我選5虎是看他們的軍事能力....
當中趙雲只是個人喜好:P
唔只三國,在整個歷史洪流中,能料事如神的又有幾個?
脫離了演義,我還能在他身上看到非凡的預知能力~郭嘉:cool:

發表於 2005-7-18 06:57 PM

5大軍師:諸葛亮,2荀,郭嘉,賈詡
除左孔明,佢4個夾慣夾熟,而且無論演義還是正史都係超班馬

kito_ayatsuji 發表於 2005-7-18 08:44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奇[/i] at 2005-7-18 06:57 PM:
5大軍師:諸葛亮,2荀,郭嘉,賈詡
除左孔明,佢4個夾慣夾熟,而且無論演義還是正史都係超班馬 [/quote]
其實仲有程昱都唔差. 不過係脾氣差d.

賈詡乃五人當中最成功的一人. 仕奉數主皆能活命. 董卓, 李催, 張繡, 曹操 都唔係好惹. 佢都可以從呢班人入面取得成功, 其謀何見極強. 而且最後以高齡及榮譽安享晚年, 在當時來說實屬難得.
郭嘉能力之高無可否認, 可惜私生活不檢點, 以致身體衰弱, 出征途中病故. 真係可惜.
文若太著重漢室, 以致殺身之禍. 他的死真的可惜. (如果佢唔係咁硬頸, 司馬懿邊有位上.)
反而荀攸比較隨和, 可惜能力不及其叔, 後來都無甚作為.
孔明之才見仁見智. 不作多評.

kito_ayatsuji 發表於 2005-7-18 08:56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twh1110[/i] at 2005-7-11 01:09 AM:

魏延可以話係五虎之後,蜀國最值得信賴既武將
可惜不俾豬腳亮賞識 [/quote]
而且被極度醜化了.:mad:
楊儀最後死前講過, 為何當時自己不帶兵降魏... 呢句話顯示假如孔明不重用佢, 佢會立刻叛逃.
而魏延在孔明死後, 一直沒有降魏跡象, 而且佢要降係立刻受到魏國歡迎.
在文長投靠大耳多年, 從來沒有反叛過, 假設他真的腦有反骨, 他大可以在任漢中太守時叛蜀降魏, 甚至於自立. 諸君不見孟達先叛蜀, 後反魏. 魏延今世被冠上反骨之名實在太不公平了.

fatfatdragon 發表於 2005-7-18 09:12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kito_ayatsuji[/i] at 2005-7-18 08:44 PM:

其實仲有程昱都唔差. 不過係脾氣差d...
在當時來說實屬難得.
郭嘉能力之高無可否認, [color=Maroon]可惜私生活不檢點, 以致身體衰弱, 出征途中病故[/color]. 真係可惜
[/quote]

Kito 兄,
歡迎你加入交流區, 一齊討論三國.
未知 Kito 兄點解會覺得 郭嘉 私生活不檢點 ?  :lol::lol:
我睇演義好似冇點提過 ? 難度是 才子風流 ? :D:lol:
我從其他地方聽到, 郭嘉身體差, 好大機會是當時 文人 喜食丹藥, 而長期服用含重金屬的藥使身體衰弱.  

我覺得食藥問題可信性幾高, 未知 Kito兄, 其他兄弟點睇呢?:lol::lol:

[[i] Last edited by fatfatdragon on 2005-7-18 at 09:14 PM [/i]]

fatfatdragon 發表於 2005-7-18 09:24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奇[/i] at 2005-7-18 06:44 PM:
個topic竟然開左咁耐都唔知=.=
演義... [/quote]

歡迎 奇哥 加入討論. :lol:
又多一個喜歡 趙雲 的人真好 (個人喜好都算是喜歡 :P:D)

如果考慮 鄧艾 的話, 我反而會用姜維或者呂蒙. 個人覺得鄧艾用兵雖強, 但少了一點沉穩.

唔知奇哥 和 大家 點睇呢 ?:lol: 交流一下 :lol::lol:

發表於 2005-7-18 09:27 PM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kito_ayatsuji[/i] at 2005-7-18 08:44 PM:

反而荀攸比較隨和, 可惜能力不及其叔, [color=red]後來都無甚作為.[/color]
[/quote]
都唔算呀:o


[轉貼]
荀 攸 字 公 達 , 彧 從 子 也 。 祖 父 曇 , 廣 陵 太 守 。 〔一 〕 攸 少 孤 。 及 曇 卒 , 故 吏 張 權 求 守 曇 墓 。 攸 年 十 三 ,疑 之 , 謂 叔 父 衢 曰 : 「 此 吏 有 非 常 之 色 , 殆 將 有 姦 ! 」衢 寤 , 乃 推 問 , 果 殺 人 亡 命 。 由 是 異 之 〔 二 〕 。 何 進 秉政 , 徵 海 內 名 士 攸 等 二 十 餘 人 。 攸 到 , 拜 黃 門 侍 郎 。 董卓 之 亂 , 關 東 兵 起 , 卓 徙 都 長 安 。 攸 與 議 郎 鄭 泰 、 何 顒、 侍 中 种 輯 、 越 騎 校 尉 伍 瓊 等 謀 曰 : 「 董 卓 無 道 , 甚 於桀 紂 , 天 下 皆 怨 之 , 雖 資 彊 兵 , 實 一 匹 夫 耳 。 今 直 刺 殺之 以 謝 百 姓 , 然 後 據 殽 、 函 , 輔 王 命 , 以 號 令 天 下 , 此桓 文 之 舉 也 。 」 事 垂 就 而 覺 , 收 顒 、 攸 繫 獄 , 顒 憂 懼 自殺 , 〔 三 〕 攸 言 語 飲 食 自 若 , 會 卓 死 得 免 。 〔 四 〕 棄 官歸 , 復 辟 公 府 , 舉 高 第 , 遷 任 城 相 , 不 行 。 攸 以 蜀 漢 險固 , 人 民 殷 盛 , 乃 求 為 蜀 郡 太 守 , 道 絕 不 得 至 , 駐 荊 州。

〔 一 〕   荀 氏 家 傳 曰 : 曇 字 元 智 。 兄昱 , 字 伯 脩 。 張 璠 漢 紀 稱 昱 、 曇 並 傑 俊 有 殊 才 。 昱 與 李膺 、 王 暢 、 杜 密 等 號 為 八 俊 , 位 至 沛 相 。 攸 父 彝 , 州 從事 。 彝 於 彧 為 從 祖 兄 弟 。

〔 二 〕   魏 書 曰 : 攸 年 七 八 歲 , 衢 曾醉 , 誤 傷 攸 耳 ; 而 攸 出 入 遊 戲 , 常 避 護 不 欲 令 衢 見 。 衢後 聞 之 , 乃 驚 其 夙 智 如 此 。 荀 氏 家 傳 曰 : 衢 子 祈 , 字 伯旗 , 與 族 父 愔 俱 著 名 。 祈 與 孔 融 論 肉 刑 , 愔 與 孔 融 論 聖人 優 劣 , 並 在 融 集 。 祈 位 至 濟 陰 太 守 ; 愔 後 徵 有 道 , 至丞 相 祭 酒 。

〔 三 〕   張 璠 漢 紀 曰 : 顒 字 伯 求 , 少與 郭 泰 、 賈 彪 等 遊 學 洛 陽 , 泰 等 與 同 風 好 。 顒 顯 名 太 學, 於 是 中 朝 名 臣 太 傅 陳 蕃 、 司 隸 李 膺 等 皆 深 接 之 。 及 黨事 起 , 顒 亦 名 在 其 中 , 乃 變 名 姓 亡 匿 汝 南 間 , 所 至 皆 交結 其 豪 桀 。 顒 既 奇 太 祖 而 知 荀 彧 , 袁 紹 慕 之 , 與 為 奔 走之 友 。 是 時 天 下 士 大 夫 多 遇 黨 難 , 顒 常 歲 再 三 私 入 洛 陽, 從 紹 計 議 , 為 諸 窮 窘 之 士 解 釋 患 禍 。 而 袁 術 亦 豪 俠 ,與 紹 爭 名 。 顒 未 常 造 術 , 術 深 恨 之 。 漢 末 名 士 錄 曰 : 術常 於 眾 坐 數 顒 三 罪 , 曰 : 「 王 德 彌 先 覺 雋 老 , 名 德 高 亮, 而 伯 求 疏 之 , 是 一 罪 也 。 許 子 遠 凶 淫 之 人 , 性 行 不 純, 而 伯 求 親 之 , 是 二 罪 也 。 郭 、 賈 寒 窶 , 無 他 資 業 , 而伯 求 肥 馬 輕 裘 , 光 耀 道 路 , 是 三 罪 也 。 」 陶 丘 洪 曰 : 「王 德 彌 大 賢 而 短 於 濟 時 , 許 子 遠 雖 不 純 而 赴 難 不 憚 濡 足。 伯 求 舉 善 則 以 德 彌 為 首 , 濟 難 則 以 子 遠 為 宗 。 且 伯 求嘗 為 虞 偉 高 手 刃 復 仇 , 義 名 奮 發 。 其 怨 家 積 財 巨 萬 , 文馬 百 駟 , 而 欲 使 伯 求 羸 牛 疲 馬 , 頓 伏 道 路 , 此 為 披 其 胸而 假 仇 敵 之 刃 也 。 」 術 意 猶 不 平 。 後 與 南 陽 宗 承 會 於 闕下 , 術 發 怒 曰 : 「 何 伯 求 , 凶 德 也 , 吾 當 殺 之 。 」 承 曰: 「 何 生 英 俊 之 士 , 足 下 善 遇 之 , 使 延 令 名 於 天 下 。 」術 乃 止 。 後 黨 禁 除 解 , 辟 司 空 府 。 每 三 府 掾 屬 會 議 , 顒策 謀 有 餘 , 議 者 皆 自 以 為 不 及 。 遷 北 軍 中 候 , 董 卓 以 為長 史 。 後 荀 彧 為 尚 書 令 , 遣 人 迎 叔 父 司 空 爽 喪 , 使 并 置顒 尸 , 而 葬 之 於 爽 冢 傍 。

〔 四 〕   魏 書 云 攸 使 人 說 卓 得 免 , 與此 不 同 。

[color=blue]太 祖 迎 天 子 都 許 , 遺 攸 書 曰 : 「 方 今 天 下 大 亂 ,智 士 勞 心 之 時 也 , 而 顧 觀 變 蜀 漢 , 不 已 久 乎 ! 」 於 是 徵攸 為 汝 南 太 守 , 入 為 尚 書 。 太 祖 素 聞 攸 名 , 與 語 大 悅 ,謂 荀 彧 , 鍾 繇 曰 : 「 公 達 , 非 常 人 也 , 吾 得 與 之 計 事 ,天 下 當 何 憂 哉 ! 」 以 為 軍 師 。 建 安 三 年 , 從 征 張 繡 。 攸言 於 太 祖 曰 : 「 繡 與 劉 表 相 恃 為 彊 , 然 繡 以 遊 軍 仰 食 於表 , 表 不 能 供 也 , 勢 必 離 。 不 如 緩 軍 以 待 之 , 可 誘 而 致也 ; 若 急 之 , 其 勢 必 相 救 。 」 太 祖 不 從 , 遂 進 軍 之 穰 ,與 戰 。 繡 急 , 表 果 救 之 。 軍 不 利 。 太 祖 謂 攸 曰 : 「 不 用君 言 至 是 。 」 乃 設 奇 兵 復 戰 , 大 破 之 。

是 歲 , 太 祖 自 宛 征 呂 布 , 〔 一 〕 至 下 邳 , 布 敗 退固 守 , 攻 之 不 拔 , 連 戰 , 士 卒 疲 , 太 祖 欲 還 。 攸 與 郭 嘉說 曰 : 「 呂 布 勇 而 無 謀 , 今 三 戰 皆 北 , 其 銳 氣 衰 矣 。 三軍 以 將 為 主 , 主 衰 則 軍 無 奮 意 。 夫 陳 宮 有 智 而 遲 , 今 及布 氣 之 未 復 , 宮 謀 之 未 定 , 進 急 攻 之 , 布 可 拔 也 。 」 乃引 沂 、 泗 灌 城 , 城 潰 , 生 禽 布 。 [/color]

〔 一 〕   魏 書 曰 : 議 者 云 表 、 繡 在 後而 還 襲 呂 布 , 其 危 必 也 。 攸 以 為 表 、 繡 新 破 , 勢 不 敢 動。 布 驍 猛 , 又 恃 袁 術 , 若 縱 橫 淮 、 泗 間 , 豪 傑 必 應 之 。今 乘 其 初 叛 , 眾 心 未 一 , 往 可 破 也 。 太 祖 曰 : 「 善 。 」比 行 , 布 以 敗 劉 備 , 而 臧 霸 等 應 之 。

[color=blue]後 從 救 劉 延 於 白 馬 , 攸 畫 策 斬 顏 良 。 語 在 武 紀 。太 祖 拔 白 馬 還 , 遣 輜 重 循 河 而 西 。 袁 紹 渡 河 追 , 卒 與 太祖 遇 。 諸 將 皆 恐 , 說 太 祖 還 保 營 , 攸 曰 : 「 此 所 以 禽 敵, 奈 何 去 之 ! 」 太 祖 目 攸 而 笑 。 遂 以 輜 重 餌 賊 , 賊 競 奔之 , 陳 亂 。 乃 縱 步 騎 擊 , 大 破 之 , 斬 其 騎 將 文 醜 , 太 祖遂 與 紹 相 拒 於 官 渡 。 軍 食 方 盡 , 攸 言 於 太 祖 曰 : 「 紹 運車 旦 暮 至 , 其 將 韓  銳 而 輕 敵 , 擊 可 破 也 。 」 〔 一 〕 太祖 曰 : 「 誰 可 使 ? 」 攸 曰 : 「 徐 晃 可 。 」 乃 遣 晃 及 史 渙 邀 擊 破 走 之 , 燒 其 輜 重 。 會許 攸 來 降 , 言 紹 遣 淳 于 瓊 等 將 萬 餘 兵 迎 運 糧 , 將 驕 卒 惰, 可 要 擊 也 。 眾 皆 疑 。 唯 攸 與 賈 詡 勸 太 祖 。 太 祖 乃 留 攸及 曹 洪 守 。 太 祖 自 將 攻 破 之 , 盡 斬 瓊 等 。 紹 將 張 郃 、 高覽 燒 攻 櫓 降 , 紹 遂 棄 軍 走 。 郃 之 來 , 洪 疑 不 敢 受 , 攸 謂洪 曰 : 「 郃 計 不 用 , 怒 而 來 , 君 何 疑 ? 」 乃 受 之 。 [/color]


〔 一 〕   臣 松 之 案 諸 書 , 韓  或 作 韓猛 , 或 云 韓 若 , 未 詳 孰 是 。

[color=blue]七 年 , 從 討 袁 譚 、 尚 於 黎 陽 。 明 年 , 太 祖 方 征 劉表 , 譚 、 尚 爭 冀 州 。 譚 遣 辛 毗 乞 降 請 救 , 太 祖 將 許 之 ,以 問 群 下 。 群 下 多 以 為 表 彊 , 宜 先 平 之 , 譚 、 尚 不 足 憂也 。 攸 曰 : 「 天 下 方 有 事 , 而 劉 表 坐 保 江 、 漢 之 閒 , 其無 四 方 志 可 知 矣 。 袁 氏 據 四 州 之 地 , 帶 甲 十 萬 , 紹 以 寬厚 得 眾 , 借 使 二 子 和 睦 以 守 其 成 業 , 則 天 下 之 難 未 息 也。 今 兄 弟 遘 惡 , 此 勢 不 兩 全 。 若 有 所 并 則 力 專 , 力 專 則難 圖 也 。 及 其 亂 而 取 之 , 天 下 定 矣 , 此 時 不 可 失 也 。 」太 祖 曰 : 「 善 。 」 乃 許 譚 和 親 , 遂 還 擊 破 尚 。 其 後 譚 叛, 從 斬 譚 於 南 皮 。 冀 州 平 , 太 祖 表 封 攸 曰 : 「 軍 師 荀 攸, 自 初 佐 臣 , 無 征 不 從 , 前 後 克 敵 , 皆 攸 之 謀 也 。 」 於是 封 陵 樹 亭 侯 。 十 二 年 , 下 令 大 論 功 行 封 , 太 祖 曰 : 「忠 正 密 謀 , 撫 寧 內 外 , 文 若 是 也 。 公 達 其 次 也 。 」 增 邑四 百 , 并 前 七 百 戶 , 〔 一 〕 轉 為 中 軍 師 。 魏 國 初 建 , 為尚 書 令 。 [/color]

〔 一 〕   魏 書 曰 : 太 祖 自 柳 城 還 , 過攸 舍 , 稱 述 攸 前 後 謀 謨 勞 勳 , 曰 : 「 今 天 下 事 略 已 定 矣, 孤 願 與 賢 士 大 夫 共 饗 其 勞 。 昔 高 祖 使 張 子 房 自 擇 邑 三萬 戶 , 今 孤 亦 欲 君 自 擇 所 封 焉 。 」

[color=blue]攸 深 密 有 智 防 , 自 從 太 祖 征 伐 , 常 謀 謨 帷 幄 , 時人 及 子 弟 莫 知 其 所 言 。 〔 一 〕 太 祖 每 稱 曰 : 「 公 達 外 愚內 智 , 外 怯 內 勇 , 外 弱 內 彊 , 不 伐 善 , 無 施 勞 , 智 可 及, 愚 不 可 及 , 雖 顏 子 、 甯 武 不 能 過 也 。 」 文 帝 在 東 宮 ,太 祖 謂 曰 : 「 荀 公 達 , 人 之 師 表 也 , 汝 當 盡 禮 敬 之 。 」攸 曾 病 , 世 子 問 病 , 獨 拜 床 下 , 其 見 尊 異 如 此 。 攸 與 鍾繇 善 , 繇 言 :「 我 每 有 所 行 , 反 覆 思 惟 , 自 謂 無 以 易 ; 以 咨 公 達 , 輒復 過 人 意 。 」 公 達 前 後 凡 畫 奇 策 十 二 , 唯 繇 知 之 。 繇 撰集 未 就 , 會 薨 , 故 世 不 得 盡 聞 也 。 〔 二 〕 攸 從 征 孫 權 ,道 薨 。 太 祖 言 則 流 涕 。 〔 三 〕[/color]

〔 一 〕   魏 書 曰 : 攸 姑 子 辛 韜 曾 問 攸說 太 祖 取 冀 州 時 事 。 攸 曰 : 「 佐 治 為 袁 譚 乞 降 , 王 師 自往 平 之 , 吾 何 知 焉 ? 」 自 是 韜 及 內 外 莫 敢 復 問 軍 國 事 也。

〔 二 〕   臣 松 之 案 : 攸 亡 後 十 六 年 ,鍾 繇 乃 卒 , 撰 攸 奇 策 , 亦 有 何 難 ? 而 年 造 八 十 , 猶 云 未就 , 遂 使 攸 從 征 機 策 之 謀 不 傳 於 世 , 惜 哉 !

〔 三 〕   魏 書 曰 : 時 建 安 十 九 年 , 攸年 五 十 八 。 計 其 年 大 彧 六 歲 。 魏 書 載 太 祖 令 曰 : 「 孤 與荀 公 達 周 游 二 十 餘 年 , 無 毫 毛 可 非 者 。 」 又 曰 : 「 荀 公達 真 賢 人 也 , 所 謂 『 溫 良 恭 儉 讓 以 得 之 』 。 孔 子 稱 『 晏平 仲 善 與 人 交 , 久 而 敬 之 』 , 公 達 即 其 人 也 。 」 傅 子 曰: 或 問 近 世 大 賢 君 子 , 答 曰 : 「 荀 令 君 之 仁 , 荀 軍 師 之智 , 斯 可 謂 近 世 大 賢 君 子 矣 。 荀 令 君 仁 以 立 德 , 明 以 舉賢 , 行 無 諂 贖 , 謀 能 應 機 。 孟 軻 稱 『 五 百 年 而 有 王 者 興, 其 間 必 有 命 世 者 』 , 其 荀 令 君 乎 ! 太 祖 稱 『 荀 令 君 之進 善 , 不 進 不 休 , 荀 軍 師 之 去 惡 , 不 去 不 止 』 也 。 」

長 子 緝 , 有 攸 風 , 早 沒 。 次 子 適 嗣 , 無 子 , 絕 。黃 初 中 , 紹 封 攸 孫 彪 為 陵 樹 亭 侯 , 邑 三 百 戶 , 後 轉 封 丘陽 亭 侯 。 正 始 中 , 追 諡 攸 曰 敬 侯 。

[[i] Last edited by 奇 on 2005-7-18 at 09:36 PM [/i]]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