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海上明珠─海島(2)[+]
[b][size=3]海中田園─沖積島 [/size][/b]海中田園─沖積島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4_01b_pic.jpg[/img]
沖擊島也稱沖積島,由于它的組成物質主要是泥沙,故也稱沙島。沖積島是陸地的河流夾帶泥沙搬運到海里,沉積下來形成的海上陸地。陸地的河流流速比較急,帶著上有沖刷下來的泥沙流到寬闊的海洋后,流速就慢了下來,泥沙就沉積在河口附近,積年累月,越積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陸地,這就叫沖擊島。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4_02_pic.jpg[/img]
世界上許多大河入海的地方,都會形成一些沖積島。我國共有400多個沖積島,長江入海口的崇明島,就是一個很大的沖擊島。沖積島的地質構造與河口兩岸的沖積平原相同。其地勢低平,在島嶼四周圍繞著廣闊的灘涂。
沖積島的成因不盡相同。我國長江口的沙島是由于漲落潮流不一所致,形成暖流區,是泥沙不斷成積而形成的。珠江口沙島成因不一,有的是有河心灘發育而成﹔有的是由于河流中油岩島阻擋產生河汊,在河汊流速較慢的一側泥沙沉積而成沙垣,再發育成沙島﹔有的由河口沙嘴發育而成,最典型地台灣島濁水溪三角洲外的一系列沙島﹔還有一種是由波浪侵蝕沙泥海岸,從海岸分離出小塊陸地,也成了沙島,這種沙島較為少見。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4_03_pic.jpg[/img]
沖積島有泥沙組成,結構松散,因而很不穩定,往往會因周圍水流條件的變更,島的面積會漲大或縮小,形態也會變化。河口地區的沖積島,每逢遇到強潮倒灌或洪水傾瀉,強烈的沖蝕會使島四周形態發生改變。一般情況下,在沖積島嶼河流和潮流平行的兩邊,總是一邊經受侵蝕,一邊逐漸淤積,久而久之,便形成長條形島嶼﹔有的沖積島會被沖蝕消失﹔有的島嶼則會不斷發育成長,最后于大陸連成一體。
沖擊島上,地貌形態簡單,地勢平坦,海拔只有几米,有些有綠蔭覆蓋,有些則是滿目黃沙。在土壤化較好的沖積島上,種植護島固沙的林木、綠草和庄稼。
[b][size=2]長江口的明珠──崇明島 [/size][/b]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401_01b_pic.jpg[/img]
在我國河口沖積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崇明島了。它三面環江,東臨東海,伏臥在長江口海面上,東西向長76公里,南北寬度在13公里~18公里,面積為1083平方公里,是我國的第三大島,也是世界著名的河口沖積島,被譽為長江口的一顆明珠。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401_02_pic.jpg[/img]
崇明島從形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唐代(618年)漲露出水面,五代設鎮,宋代設場,元代建州,明清以來設縣,1958年12月划歸上海市。由于長江大量泥沙淤積,崇明島的土地東、西兩端淤漲很快,以每年143米的速度向東海延伸。島上良田沃土,河流縱橫,成為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401_03_pic.jpg[/img]
崇明島在發育過程中經歷了多次變化。唐朝初年(618年),長江口位于現在的揚州、鎮江一帶,江面上出現了東、西兩個沙洲,面積不過几十平方公里。隨著移居島上人口的陸續增多,到了10世紀的五代時期,開始在西沙上設崇明鎮,這就是崇明的由來。由于長江主流南北移動和潮汐波浪的影響,島陸屢有坍塌。隨著長江口的東移,崇明島不斷沿江下遷。 11世紀時,西沙西北又出現了一個新沙,叫姚劉沙,東北也出現了三沙,西沙和東沙則坍沒被江水沖走。由于長江主水道不斷擺蕩,三沙在經歷發展擴大后又南坍北漲,向北遷移日漸縮小﹔同時在它的東面,先后出現了平洋沙和長沙。1583年,縣城又遷至長沙,也就是現在崇明城的前身。近400年來,崇明島經歷了多次滄桑之變和遷移。僅1583年以前,崇明縣城就搬遷了5次。直到現代,崇明島也是不穩定的,長江口北支水道逐漸變窄變淺,也許將來崇明島會與蘇北平原連在一起。
在崇明島的東南面,還有長興島和橫沙島兩個沙島,這兩個島形成的時間更短。100多年前,它們還是几片分散的河口沼澤,到現在兩島面積已約70平方公里。將來一旦崇明島與蘇北大地合為一體,今日的長興和橫沙二島就要變成新的崇明島了。 崇明島的景色是沖積島風光最優秀的代表。崇明島上土地肥沃,水網密布,田綠林青,招來大批候鳥在此群棲,因此,崇明島被國家列為候鳥重點保護區。一望無際的原野,綠油油的庄稼,小船在水網間南來北往、東游西移,一派江南水鄉風貌。
在崇明島邊的泥灘上,到處是小螃蟹,黑壓壓地布滿灘面。如果人走上去,那些小蟹就會立刻鑽進灘面的洞穴中藏身,原來密密麻麻的螃蟹轉眼間蕩然無存,即使你以最快的速度去抓,也只能兩手空空,這奇景令人驚嘆不已,因此崇明島又有蟹島的美名。在島北岸 與東南岸一帶泥灘上,蘆葦密布,一望無際,好像一條綠色長城筑在島邊。
[[i] Last edited by william303 on 2005-7-9 at 04:12 PM [/i]] [b][size=2]大洋洲最大島國──巴布亞新几內亞 [/size][/b]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502_01b_pic.jpg[/img]
巴布亞新几內亞,位于澳大利亞北部的熱帶海洋上。伊里安島是這個國家的主島,它是僅次于格陵蘭的世界第二大島,也是太平洋中第一大島,面積78.5萬平方公里,比兩個日本還大。
巴布亞,在馬來語中的意思是卷頭發。因為這里人長相與亞洲南洋群島的人不一樣,膚色黝黑,而且頭發卷曲,因此得名。新几內亞的稱呼來源于初到這個島上的歐洲白人,他們看到這里人皮膚黝黑,頭發卷曲,很像非洲的几內亞黑人,所以就稱它為新的几內亞,即新几內亞。以后合起來就稱巴布亞新几內亞。伊里安島密林中的土著人的住房很特別。有的把住房搭建在懸崖上,全由木料和茅草建成﹔有的房子建在大樹上,好像大的鳥窩,但離地不高。房子高的地方,還利用樹枝做成好攀登的步梯,便于上下。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502_06_pic.jpg[/img]
居住在山里的土著人,他們也都非常愛美,喜歡用動物的牙齒、骨路或貝殼等串成項鏈,佩挂在胸前,有的還用這些東西做成手飾和腳飾,有些人用獸皮,或天堂鳥、鸚鵡鳥的羽毛做成很美麗的帽子戴在頭上。還有些人用動物油脂涂在身上,使黑亮的皮膚光澤美觀,又可以防蚊虫叮咬。男人們更用心化妝他們的臉譜,他們用動物油脂和各種顏色涂在臉上成身上,裝扮成各種形象,然后身佩弓箭。手執梭標和盾牌,更顯示出剽悍英武的氣派。每逢節慶或祭祀的日子,他們個個都裝扮起來,在節奏震奮的鼓樂聲中,跳著各種民族舞蹈,這種古老的民族風情,越是遠離沿海地區的內陸深山,越是保留得完整。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502_04_pic.jpg[/img]
伊里安島內陸地區的土著人,簡朴地維持著他們的生計。但是,缺少生活必需品的事也是常有的。例如缺少食鹽就是他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人不能缺鹽,可是,在伊里安島的內陸地區沒有岩鹽,要從沿海地區取得鹽,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這樣鹽就成了他們稀有、珍貴的東西,但聰明的土著人有他們的土辦法。他們利用一種含鹽的野草,堆放在一起把它燒成灰,然后把這種含鹽的草灰泡在水里,讓鹽分溶解到水中,再將含鹽的水灌入竹筒里,用火加熱使水分蒸發,珍貴的鹽就會結晶出來。這種制鹽的方法,自古以來就在當地土著人中一直流傳著。
[b][size=2]古老的海島王國──湯加群島 [/size][/b]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503_01b_pic.jpg[/img]
湯加群島,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國際日期變更線的西側,是世界上最先開始新一天的國家。現有人口約9.5萬,主要是波利尼西亞人。湯加群島由170多個大小島嶼組成,陸地面積747平方公里。其中以湯加塔布島為最大,它是湯加群島的主島,也是湯加王國首都努庫阿洛法的所在地。
湯加群島大致按南北的方向排列,可分為東、西兩列。東列是珊瑚礁島,主要有湯加塔布島、哈派群島等。這些島嶼地勢低平,一般海拔高度不超過30米﹔西列為火山島,有托富阿島等十几座火山島。所以湯加群島是由東面的珊瑚礁島和西面的火山島組成的。
湯加王國是太平洋各島中歷史最悠久的王國。據研究,大約在2000年前,這里就有人居住。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503_03_pic.jpg[/img]
因為湯加王國是大洋洲許多島國中唯一古老的王國,它的制度與其他一些島國不一樣。它有世襲的國王,國家一切權力都在國王和貴族手里。國王把土地分給貴族,再由貴族分租給平民。而且只有貴族可以當內閣大臣。
湯加人受西方宗教傳布的影響很大,全國大部分人都信仰基督教,許多人是虔誠的教徒。住在城里的人,星期天無特殊事情時,從來不出門,絕對在家休息,這就是所謂的基督教徒的“安息日”。如果有人出去工作,或袒胸露膀走到馬路上(這在熱帶地方的國家里是常有的),被認為是法律不允許的。
湯加王國是個農業國家,主要種植椰子、香蕉、菠蘿等熱帶水果供出口,同時種植芋頭、甘薯等糧食作物,還飼養牛、羊、豬、馬,同時他們還用比較原始的漁具在沿海捕魚,產量不是很高。這個島國糧食不能自給,要靠進口。但是,在湯加并沒有挨餓的人,因為大自然中可供食用的東西很多,如面包果、西米樹、野香蕉等。也沒有無家可歸的人,因湯加人受西方宗教傳布的影響很大,全國大部分人都信仰基督教,許多人是虔誠的教徒。仕在城里的人,星期天無特殊事情時,從來不出門,絕對在家休息,這就是所謂的基督教徒的“安息日”。如果有人出去工作,或袒胸露膀走到馬路上(這在熱帶地方的國家里是常有的),被認為是法律不允許的。
湯加王國是個農業國家,主要種植椰子、香蕉、菠蘿等熱帶水果供出口,同時種植芋頭、甘薯等糧食作物,還飼養牛、羊、豬、馬,同時他們還用比較原始的漁具在沿海捕魚,產量不高。這個島國糧食不能自給,要靠進口。但是,在湯加并沒有挨餓的人,因為大自然中可供食用的東西很多,如面包果、西米樹、野香蕉等。也沒有無家可歸的人,因為到處是樹木和大樹葉,隨時客家起來當作房子住。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503_06_pic.jpg[/img]
湯加以胖為美,越胖越美。湯加國王陶法阿毫四世,身高1.83米,體重達200公斤,按照他的標准,那他可能是湯加最美的男子了。那么湯加人為什么都長得這樣胖大呢?一是因種族關系,湯加屬波利尼西亞人,波利尼西亞人一般長得高大魁梧﹔二是湯加人吃的都是澱粉含量高的食品,熱量值高﹔三是湯加終年氣候溫熱,人們不愛活動,睡眠時間過長,形成體內脂肪大量積聚,身體越來越胖,一個個都成了又胖又高的人。
但是,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全世界的人都認為長得太胖不好,有礙身體健康,現在許多湯加人已認識到這一點。前段時期有新聞媒介報道,湯加國王號召他的臣民要參加體育鍛煉,減輕體重。國王自己也聽醫生的勸告,設法減輕了他的體重。
湯加的文化教育還比較發達,適齡兒童都能上學。但是,受過較高教育的人都流向國外,如到新西蘭、澳大利亞和美國等國家去工作,本國留不住入才。湯加能得到的,只是每年在國外工作的人寄回家的僑匯收入。 [b][size=3]風光旖旎的珊瑚島[/size][/b]
珊瑚礁島,它是分布在海洋中水深較淺地方的一種石灰石(化學名字叫碳酸鈣)堆積物,是由海洋中能分泌石灰石的多種動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形成的。這類動植物,人們常稱它們為造礁生物。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6_02b_pic.jpg[/img]
現代海洋中的藍色、藍綠色、紅色海藻,在形成珊瑚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起主導作用的是珊瑚虫。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種腔腸動物(沒有內臟,身體只有一個空腔),它能捕食海洋里細小的浮游生物為食。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每一個單體的珊瑚虫只有米粒那樣大小。它們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一代地新陳代謝,生長繁衍,同時不斷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這些石灰石經過以后的壓實、石化、,形成了今天世界熱帶海洋許多島嶼和礁石,甚至在大洋上的一些海島國家的全部領土,都是由小小的珊瑚虫(也包括一些能分泌石灰石的藻類植物)經過千萬年努力建造起來的。所以人們稱珊瑚虫是海洋上偉大的建筑師。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6_04_pic.jpg[/img]
現代海洋中的珊瑚礁,有暗礁、堡礁、環礁三種類型。
岸礁生長在大陸沿岸和海島周圍的邊緣地帶,它的分布寬度從十米到百米,分布范圍與形態,與沿岸水下地形特征和水深情況密切相關。岸礁石珊瑚生長發展的初期,一般規模較小,但它分布的范圍較廣。我國海南島四周就有零星的珊瑚岸礁分布。
堡礁生長在離岸較遠的海上,它像城堡一樣,圍繞在陸地周圍,所以稱它為堡礁。堡礁與陸地之間隔著一個寬度几公里至數十公里的水域,這個水域基本上被珊瑚礁圍著,所以稱它為瀉湖(瀉湖原指水較淺的海灣,被泥沙淤積口門,封閉成湖泊,但漲潮時能與海洋相通)。瀉湖的水深一般為几十米,最大可達上百米,堡礁自身的寬度從几百米到數公里不等。但它完全連續的,有的地方有缺口,使瀉湖與外海相通,瀉湖里面有時會有暗礁,航行于瀉湖里的船只,要特別小心,否則會觸礁沉沒。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6_05_pic.jpg[/img]
世界上最大的堡礁在珊瑚海的西北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澳大利亞東海岸外的大堡礁,它從澳大利亞東北海岸一直向南延伸,斷斷續續長達2010公里,離澳大利亞大陸的距離為16─240公里。大堡礁水下景色非常美麗,被國際組織評為世界水域七大奇觀之一。澳大利亞已把它列為國家海洋公園和海上自然保護區,每年吸引了世界許多游客去觀光。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6_06_pic.jpg[/img]
環礁在分布形態上與堡礁相似,但它不是圍著陸地或在接近陸地的海洋里生長,一般是大洋中形成一個珊瑚島礁群的體系。發育完整的環礁,包括四周的礁環、中間的潛水瀉湖和瀉湖里的几個珊瑚島組成。像環形那樣分布的礁群,周邊的直徑從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如果從高空的飛機上向下看去,就像那拋向碧海上的一束花環,又像撒向海面上的一串白玉珍珠項鏈,絢麗多彩。漲潮時礁石淹沒在水下,透過清澈的海水,人們能見到隱伏在水下的珊瑚礁輪廓。由于礁石生長處水淺,海浪傳布到這里會產生破碎的浪花。從高空看去,形成銀白色的圓環。
[b][size=2]祖國的南疆南沙群島 [/size][/b]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601_01b_pic.jpg[/img]
位于南海南部的南沙群島是南海諸島中分布海域最廣,島礁最多,但平均每個島礁面積最小的一個珊瑚島群。南沙群島北起禮樂灘北的雄南礁,南至亞西南暗沙﹔西自萬安灘,東到海馬灘,分布海域面積82萬平方公里。整個島群呈北東南西方向展布,略成不規則的四邊形,共有島礁沙灘200多個。主要島嶼有太平、南威、中業、西月、南鑰、南子、北子、景宏、鴻庥、馬歡、費信等11座,以及安波、楊信等沙洲l0座和永暑礁人工島,陸域面積合計約2平方公里。雖然太平島最大,面積也只有o.43平方公里。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601_02_pic.jpg[/img]
南沙群島在我國古代有千里長沙、萬里石塘之稱。群島中部,島、礁、沙、灘星羅棋布,水下地形十分復雜,被稱為“危險地帶”。群島邊緣水深劇塔,直下水深超過2000米的深海底。島上地勢平坦,最高的鴻庥島海拔6米。整個群島是在南沙地塊上發育起來的。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601_03_pic.jpg[/img]
星座深達1800米─2000米,基底由古生代的花崗岩和片麻岩組成。南沙永昌礁的鑽探研究証明,在地質構造上,南沙群島與西沙群島有相似之處。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601_04_pic.jpg[/img]
南沙群島海灘似玉,綠洲如茵,鳥飛長空,魚翔淺底…─幅永不褪色的熱帶海島風光畫卷。動值物種類也同西沙群島一樣,是海龜、玳瑁繁殖的家園。在一些島上還有我國古代人民辛勤開發的遺跡。永暑礁上,一座美麗的人工島拔海而立,五星紅旗高高飄揚。
[b][size=2]航海者之島──薩摩亞群島[/size][/b]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602_01b_pic.jpg[/img]
薩摩亞群島,位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亞群島中部,所以一直有“波利尼西亞心臟”的美稱。它共有大小島嶼12個,總面積3144平方公里。有兩個面積大的主島:一個是薩瓦伊島,面積1820平方公里﹔一個是烏布盧島,面積1113平方公里。薩摩亞群島的面積,在波利尼西亞的二級群島中,是僅小于夏威夷群島的第二大島。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602_02_pic.jpg[/img]
薩摩亞群島是火山島,各個島上山巒起伏,最高峰在薩瓦伊島上,海拔高達1858米,各島的沿海地區有狹窄的平原,那里是薩摩亞人肥沃的耕地。
1768年﹒法國航海探險家布感維爾作環球航行時,曾來到過薩摩亞群島。他看到薩摩亞人擅長制作獨木舟,并在海上靈巧地航行著。布干維爾對此贊嘆不已,因此,他稱這個地方為“薩摩亞群島”,意思是航海者群島,這個名字就一直被西方人延用到現在。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602_03_pic.jpg[/img]
現在西薩摩亞國,包括薩瓦伊島和烏布盧島兩個大島為主的西部地區,平時常稱西薩摩亞。西薩摩亞因位于國際日期變更線的東側,是世界各國最后進入一天的國家,它與近旁的湯加王國相距不過二三百公里,但兩國日期始終要差一天時間。
首都阿皮亞在烏布盧島的北部,非常美麗,是個典型的熱帶風光城市。市里除有各種現代化商店和商品外,還可以買到西薩摩亞傳統的手工藝品和樹皮布。樹皮布是用樹皮經過加工制作而成的,并染成各種顏色,可做成腰帶等用品。這是原來薩摩亞土著人穿著的衣料,是南太平洋各島特有的商品,旅游者到此,總要買些回去作紀念。
西薩摩亞的社會結構基本上還是部落制,每個部落就是一個父系氏族。部落里有“馬塔伊”(即酋長)。部落的土地分配權掌握在他手中,由他分配給各戶耕種,收獲也由他負責分配。現在已有改進,耕種人的收獲,也有全歸自己的。城市里已逐步現代化,生活已隨現代世界各國的潮流。
薩摩亞人擅長歌舞,在節慶的日子,人們都會穿著波利尼西亞民族的草裙,戴花環,畫臉譜,群集一起,歡歌曼舞,熱鬧異常。
西薩摩亞人的食物,主要是芋頭、香蕉、面包果等,大部分人喜歡用燒紅的卵石來烤煮食物。 [b][size=2]法屬波利尼西亞群島 [/size][/b]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603_01b_pic.jpg[/img]
法屬波利尼西亞群島,位于波利尼西亞南部。在南緯7~29度。西經131~156度的廣大海域中。它是由土阿莫土群島、社會群島、土布艾(奧斯特拉)群島、馬克薩斯群島和甘比爾群島等多個群島組成,陸地總面積約4000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0多萬。其中最大的島是塔希提島,面積1.042平方公里,人口約10多萬。
首府帕皮提,位于塔希提島西北的太平洋岸邊,人口約4萬,其中華人或華裔約1萬人。官方語言是法語,但許多人講英語和波利尼西亞語。島上的華人還有說廣東話的。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603_02_pic.jpg[/img]
法屬波利尼西亞各群島,大部分是珊瑚礁島,一部分是火山島。最大的主島塔希提島,就是火山島,但它的周圍生長了許多珊瑚礁。島上多山地,著名的奧羅黑納山海拔高達2240多米。全島森林茂密,山地里峽谷幽深,還有水面如鏡的一些小湖泊,斷崖瀑布,花木遍野,自然景色優美,氣候溫和宜人。塔希提島被稱為南太平洋的一顆明珠。
塔希提島位于南太平洋水路航運和空運中心,現在帕皮提建有深水良港和大型國際機場,這里的海、空航運,通向太平洋各島和太平洋沿岸一些國家和地區。同時.從首府帕皮提,有小飛機飛往法屬波利尼西亞的各主要小島上,交通十分方便。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603_03b_pic.jpg[/img]
據歷史考古研究,在公元300年時,這里就有人居住。后來有個波馬雷王朝統治著這些群島。1521年,麥哲倫作環球航行時經過這些島群。1768年,法國航海家布干維爾到達社會群島的塔希提東岸。1769年,英國人庫克到達這里,他把塔希提為中心的一些島嶼起名為“社會群島”,這個名字─直延用至今。1957年,法國宣布,法屬波利尼西亞群島是法國海外領地。1977年,經法國同意,實行內部自治,但由法國派總督“監督”。
近些年來法屬波利尼西亞旅游業發展很快,因為這里不但有塔希提島美好的自然景色,完備的旅游和交通條件,而且法屬波利尼西亞各群島上還有許多不同的民間風情。在有些島上,還能看到土著波利尼西亞人的原始生活風俗,引發現代人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認識和了解。
[b][size=2]最小的島國──瑙魯 [/size][/b]
瑙魯共和國,位于南緯0°32′,東經166°55′,即在美拉尼西亞的所羅門群島東北方,是一個面積僅24平方公里的橢圓形珊瑚島,現有人口近l萬,主要是瑙魯人(三大群島的混血人種),還有部分歐洲人、華人和來自太平洋各島的人。
瑙魯﹒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之一,如果與大陸最小的國家相比,它僅比梵蒂岡(0.44平方公里)和摩納哥(1.9平方公里)大些,它是世界第三小國。在海島國家中,它是世界最小島國。
瑙魯島地處熱帶,年平均降雨量約2000毫米,但無河流,因此島上淡水奇缺,居民喝水都靠下雨時截留雨水,儲存節約使用。原來瑙魯島沿岸四周的海里,長著許多珊瑚暗礁,稍大一些的船只,不能航行,也不能靠岸,因此交通困難。除了那段狹窄的可耕地外,島上還有一塊面積占全島四分之三的丘陵地,它高出海面約30米。誰會相信,這塊只生長些灌木的崗地,竟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型磷酸鹽礦藏。今天的瑙魯人,就靠這座天賜的寶藏,過上了富裕生活。現在瑙魯人的年平均收入,達到或超過了世界最富有國家的年平均收入水平。
磷酸鹽是一種含磷很高的礦藏,它是重要的農業肥料,農作物施用磷肥,可使作物顆粒飽滿,提前成熟。磷酸鹽在化工上也有好多用處。瑙魯磷礦,據官方估計約有3880萬噸。它是由過去千百萬年的鳥糞堆積物逐步形成的,以后經硬化,變得像石頭一樣,但它含磷的成分還保留著。世界上有許多島嶼上有磷礦,也都是海鳥活動留下的。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604_01_pic.jpg[/img]
1968年1月30日,瑤魯宣布獨立。在獨立的同時,付出800萬英鎊將磷礦開采權贖回,但仍交大英磷礦公司代為經營。1970年,淄魯成立了自己的磷礦公司。專門經營開采磷礦的工作,并在香港聘請采礦技朮人員和工人。
磷礦開采后留下許多深溝凹地,過去殖民者掠奪時是不管的,現在淄魯人民要把它填起采,恢復原來的地形,否則會被海水侵入。因此要從別的地方運土來填坑造地,同時也要把采出的礦石運出去,這些都是租用大英磷礦公司的船運輸。這些船對運入瑙魯的泥土、淡水、食物等,收取很高的運費。后來瑙魯人又建立了自己的運輸船隊,大大降低了成本。
這樣通過几十年的斗爭,淄魯人把被殖民者掠奪的資源,又奪了回來。很快使瑙魯的經濟收入大大提高,并且成了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政府為改善人民的生活,給全島人蓋了新房,基本免費供大家居住,全部學齡兒童上學,免收學費,免費看醫治病等。同時,將磷礦開采的收入,一部分分給島民,大部分留給國家作經濟上的長遠安排。
[b][size=2]圖瓦盧和基里巴斯 [/size][/b]
在地球赤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交界處180度的太平洋上,有一群小島。這些小島群,每個島的面積几乎都只有几平方公里,所以一般的地圖上,如果沒有標出醒目的地名,可能很難找到它們。這就是大洋島、吉爾伯特群島、菲尼斯群島、萊恩群島和埃利斯群島。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605_01b_pic.jpg[/img]
埃利斯群島,已于1978年10月獨立,稱為圖瓦盧國。首府在富納富提。
大洋島、吉爾伯特群島、菲尼斯群島和萊恩群島,也已合起來,并于1979年7月獨立,國名為基里巴斯共和國。首府塔拉瓦。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605_02_pic.jpg[/img]
本來這几個小群島都在一起,靠得較近,過去又都是英國統管的殖民地,照理應組合起來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但是埃利斯群島的人屬于波利尼西亞人種,而其它几個群島屬于密克羅尼西亞人種,兩處人的民族不同語言不通,生活習俗也不一樣,很難合在一起,終于只能分手,分別成立了兩個獨立國家。圖瓦盧,在波利尼西亞語里的意思是“八島群”。實際上圖瓦盧是由9個珊瑚環礁組成,但其中只有8個島能住人。其它不能住人的小島和礁石,多得難以數清。
圖瓦盧全國各島面積25.9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二個最小島國。在這個小島國里,約有l萬人,但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著近40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少,密度較高的國家之一。
[img]http://www.kepu.ac.cn/big5/earth/ocean/scenery/images/scn30605_03_pic.jpg[/img]
基里巴斯1979年7月12日獨立,由吉爾伯特、菲尼斯、萊恩三個群島和大洋島等33個島嶼組成(還有許多不住人的珊瑚礁),面積810平方公里。基里巴斯的聖誕島是世界上典型的大環礁之一。現基里巴斯有人口約5.7萬。官方用英語,島民都講基里巴斯(密克羅尼西亞)語。首都塔拉瓦,是一個小城。
基里巴斯是世界上唯一橫跨國際日期變更線(經度180度線)的國家,在同一天內,東邊和西邊不是同一個日期,而是正好相差一天。如在此線以西的大洋島為1月10日,而同一天此線東部的聖誕島為1月9日。
圖 多謝分享!
頁:
[1]